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

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设计者致力于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然而,如何将

现代景观技术与本土化的建筑符号相结合,通过采取延续传统建筑符号景观艺术特征的手段,来传承民族化、地域性的文脉,如何做到景观设计中建筑外环境与建筑本身的文化传

承和传统建筑符号的延续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景观设计;运用

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璀璨的中国建筑史上,无数的优秀作品留给后

人观赏品评,其中也留给后世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元素,供后人在景观设计中使用。随着

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能赋予景观长久生命力的元素多

来自于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的。因此,在景观设计技巧性因素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如何

将古代建筑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保持建筑与文化的呼应、延续,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

问题,设计者从传统文化的集成以及现代设计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为此做着不懈努力。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

我国的古代建筑中的东方文化特色,不仅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而且使其

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我国的国代建筑兼

具观赏性及内涵性,在对古代建筑进行品评时,应尤其注意这一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

构为主。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住民就已学会构木为巢,春秋时期,这种结构方式被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

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木构架兼具抗震性、隔热性、绝缘性,且做工巧妙,通过

隼头、插栓等工艺搭接,几乎看不到外连接,同时建筑材料易获得、易加工等优点,为几

千年来中国建筑毫无争议的首选结构,各种宫殿、寺庙、亭园、书屋等建筑群体无不采用

此结构。然而,木构架在具有以上显著优点的同时,其缺点也不容忽视,作为木材本身,

防火性能较差并不耐酸碱及虫蚀,防腐性能同样较差,虽然为可再生资源,再生周期长。

木构建筑用的是有机材料,它的损坏表现为糟朽、腐烂。木构建筑的这个特点,决定了木

构建筑需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规模不同的修缮。只有经常维修,才能让古建筑

长葆健康。

2、重视环境整体经营。

古代的城市选址已经考虑到环境因素。《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

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当时城市的选址已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已开始尝试将城市功

能与周边环境统一经营。古建筑选址更讲究“天人合一”,如各大道教名山、佛家圣地,

无不将建筑选择于清静空灵之地。除去风水迷信的因素,此类建筑的选址已由环境渲染其

魅力。此外,中国人对山水的爱好十分深厚,对自然山水的追求由来已久。他们不仅要在

居住生活中体现自然,而且还要在作为生活境域的园林里去体现自然。因此,寄情山水、

亲近自然,成了他们生活中所追求的首选。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但中国古典建筑并非对自然山水的机械模仿,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高度概括的自然。在一定的空间内创

造出一个精炼却不失自然的环境,将片段美和人文美巧妙的结合起来。

3、灵活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上文提到木构架缺点之一是易腐、易燃。因此,古代为了保护木材,需在其表面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成为建筑文化中重要

的组成部分,其艺术造诣达到非常高超的境地。多种色彩搭配构成了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特色的“中国风”元素,此类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正是有了彩画才让古代

建筑显得气势恢宏和金碧辉煌。同时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装饰技巧,彩画从古代延伸到明清,在园林建造与宫庙建设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能代表彩画的工艺水平的当属北京的

故宫,其属于清宫式建筑的典型代表,而在故宫内也随处可见大量的清式彩画,一般殿内

都使用了和玺彩画。和玺彩画是一种比较高档的彩画,一般镶在主梁和廊柱上,只有身份

庄严高贵的皇族才可见到这种高级的彩画装饰。

二、我国古代建筑因素在景观设计上的应用原则

1、景观与环境设计整体性原则。

在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应从建筑本身出发,结合周围环境充分体现和展示建筑的形象和

个性。如道路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对道路本身的断面进行研究,而应更多地去研究道路的

其他界面运用传统建筑形式符号化的表层优化。如错落有致的轮廓线、建筑物的体量以及

其他构件上的运用、色彩的协调搭配上,对不同地区文化和历史的理解与表达上形成其独

特风格。为了强调建筑的个性及特色,可将建筑符号某一方面特性的夸大、抽象变异、重构,景观中的小品,如栏杆、座椅、垃圾桶、广告牌以及铺地方式、色调等等加以统一协

调周围建筑物、绿化、色彩、历史、文化等,避免将一个完整的景观变成片段的堆砌和拼凑,从而确保建筑内涵的完整性。

2、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现时代亦可称为生态时代,生态在人类生存在延续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已毋庸置疑。

人们重视生态艺术,重视创作和研究生态艺术。景观的开发不是孤立进行的,既要强调人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天人和一,又要考虑到景观与周边社会环境、当地经济的密切联系,

规划时必须科学处理好三大效益的比例关系。木构架之所在现代建筑中涉及甚少,原因之

一便是其再生周期长,也是这个原因,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此外,不仅在设计理

念上要注重生态保护,在技术工艺上,也应做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现代景观

中经常使用石子铺地,但在铺石子之前要用水泥铺底来粘合石子。只这一小小做法就是严

重违反自然的,它使雨水无法回流到土壤,从而导致自然界中的一个生态环节中断。因此,我们应采用最自然的施工方法,让景观不仅美,而且能够美得长久、自然,真正让人与自

然平等、和谐。

3、古代性与现代性相融合原则。

建筑作为民族文化及历史的载体之一,其建筑工艺、思想内涵均有着极其宝贵的研究

价值供现代设计者领悟借鉴。同时,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审美理念与技术工艺也不

断发生变化,去古代相去甚远。这就给设计者提出了无形的要求,如何既将古代的精华加

以继承发扬,而又不同现代社会脱节,符合现代审美及各种要求,成为设计者必须考虑的

一个问题。

2021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的设计便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何镜堂院士曾说“斗拱

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结构功能与艺术形态结合的一个突出亮点,堪称中国传统建筑的‘钥匙’或符号――兼具力学与美学功能。”而中国馆的整体造型似斗拱,实际上却又并非斗拱,

中国馆设计中并没有相互穿插依托的梁、拱、契等部件,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馆非

斗拱。但是中国馆的造型构想的确也源于斗拱。中国馆净高21m的巨型斗拱空间,无疑是

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审美理念的完美结合,其从设计理念、建筑形态等各方面都体现了我

国我国文化传统和古代建筑技术,但在审美及文化寄托上,又体现了当代中国的凝聚力、

营造出了中国的和谐氛围。

建筑是文化的剪影,我国古代建筑蕴含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借鉴不仅是

继承发展了传统文化,也为现代景观设计注入了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

浅析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的影响

【摘要】桥梁建筑追求实用性,但是在桥梁装饰中却有着不少细节的可以观赏的美,比如栏板、望柱、横帽石梁等的雕刻图案,这使得古桥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也富有艺术

审美。古代石桥的艺术审美主要在图案美、意境美、工艺美等方面得到体现,装饰图案题

材众多,往往与中国的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将研究道教文

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道教文化石桥

道教是从唯一中国本土产生发展起来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在道教刚刚创立的时候,就将《道德经》奉为圭臬,并将老子奉为教主。从东汉开始,很多人一方面是老庄思

想的研究者,一方面又是道教的信徒。《道藏》这部道教典籍丛书中包含了很多阐述老庄

思想的宝贵著作,内容涉及广泛,比如包括很多炼丹的方法和方术等。中国古代的化学、

毕业论文任务书范文参考

毕业论文任务书范文参考 论文(设计)题目浅谈藏文编码国际标准的产生对西藏文化发展的影响 学生姓名xxx院系、专业xxxx院 xxxx专业指导教师xxx 选题目的和意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及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与世界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各民族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日趋密切的社会发展现实,面对开放的世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特别是跨境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对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化理论的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的资源与信息处理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等工作,关系到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关系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关系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的科学化,关系到民族文化兴衰,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并涉及国家稳定与安全以及国际影响的重要社会问题。因此,加速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科学意义。 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从网络检索的资料看,藏文编码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正式启动实施。通过西藏自治区和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专家们精诚合作和艰辛努力,

最终使藏文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字中的第一个国际标准。藏文编码方案在传统藏文字素的认知和计算机字符代码处理上做到了合理的继承和创新,体现了藏文应用开发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有机结合。藏文编码标准在各种藏文信息处理领域的正式启用,将带动藏语文在信息技术发展和国际化交流方面发挥更加广泛和积极的社会作用,推动藏语文的使用和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主要研究内容: 藏文编码国际标准研制提案的研究制定工作主要涉及4个方面的内容;即字汇、字序、字符名称及相关规则的制定。字汇就是要确定收字的范围,字序就是要确定字符的编码及其位置,字符名称就是要给出每个字符标准的、明确的名称,相关规则就是要给出一系列用于技术实现的规则。 进度安排 xx-11-19--xx-11-22 确定论文题目、填写任务书 xx-11-23--xx-11-30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及进度表 xx-12-01--xx-12-20 查找资料、写出论文大纲 xx-12-21--xx-03-31 完成系统总体设计 xx-04-01--xx-04-15 完善系统,并完成初稿 xx-04-16--xx-04-25 第二次稿交给老师批阅. xx-04-26--xx-05-03 完成论文终稿交老师批阅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学》选修论文 经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15-2 包静文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七个时期。 一、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穴所主要是山洞,在洞的周围缠上一些树枝,在大树上用树枝编造他们的住宅,搭树枝棚、帐篷等是最简单的建筑。新石器时代晚期,村落住宅建筑已有了相当规模,村落分布明显,一般包括住地、墓葬地、窑址、警穴,并已有防御性的堑壕等。随着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这一时期建筑的典型代表成为巨石纪念建筑。 二、夏商周时期 中国奴隶社会(夏商周)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中国的奴隶社会从夏朝起开始形成和发展,到商朝后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建筑方面,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后期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殿和陵墓。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商代早期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建筑遗址,以木结构为骨架,使用纵架形式的是规模宏大的公共场所,还有一种井幹式结构形式。周代建筑上已经使用斗和栱,并已有简单的组合形式。湖北蕲春发掘出的周代遗址,则明确地说明干阑结构已经普遍应用。 三、秦汉时期 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

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斗拱在汉代的种类十分之多。秦汉建筑在商周已初步形成的某些重要艺术特点基础上发展而来,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礼制建筑)和陵墓为主,到汉末,出现佛教建筑。都城规划由西周的规矩对称,经春秋战国向自由格局揍变,又逐渐回归于规整。宫殿结贪官苑,规模巨大。祭祀建筑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体仍为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为我国大分裂的时代,佛道大盛,兴建寺、塔、石窟等,寺院经济强大,有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在建筑装饰方面,在工艺表现上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楼阁式建筑相当普遍,平面多为方形。斗拱有卷杀、重叠、跳出,人字拱大量使用,有人字拱和一斗三升组合的结构,后期出现曲脚人字拱;令拱替木承转,栌斗承栏额,额上施一斗三升柱头人字补间铺作,还有两卷瓣拱头;栏杆是直棂和勾片栏杆兼用;柱础覆盆高,莲瓣狭长;台基有砖铺散水和须弥座;门窗多用版门和直棂窗,天花常用人字坡,也有覆斗形天花;屋顶愈发多样,尾脊已有生起曲线,屋角也已有起翘;梁坊方面有使用人字叉手的和蜀柱现象,栌斗上承梁尖,或栌斗上承栏额,额上承梁;柱有直柱和八角柱等,八角柱和方柱多具收分。早期寺以塔为中心,继之则塔殿并重。这个时期开始创建许多石窟寺,在材料、技术和艺术方面,出现了用砖券砌筑的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一、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简史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考古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课时 五、计划学分:2学分 六、任课教师:刘成 七、教学简介: 本课程从中国历史上史前到清代出现的种种代表性建筑、建造活动、著名建筑师等建筑成就,介绍如何识别各个时期的建筑特征,剖析形成这些建造活动与建筑成就的社会、宗教、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影响因素。其次,从理论与历史的阅读中来认识建筑语言,使学生形成对功能、空间、形式、秩序、文脉和建构等建筑语汇的深层认识,加深对建筑文化的理解。最后,培养学生形成关于建筑历史与传统文化之间密切关联的基本观念。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一章概论(1课时) 第一节建筑与建筑学 第二节建筑物的分类 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分期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建筑(1课时) 此间的建筑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祖先从艰难的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要求。这个时期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开始。一切因地制宜。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进入氏族社会。考古发现大量房屋遗址,因为气候,地理,材料条件的不同,营造方式也多种多样,代表性得分为: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干阑式建筑和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第一节穴居 第二节巢居 第三节干阑式建筑 第四节木骨泥墙建筑 思考题: 1、试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 2、描述人类智慧在营造空间方面的成就。 3、思考我国南北方地理环境与后来形成的不同建筑形式之间的必然关系。 第二章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建筑(6课时) 这个时期为古建筑萌芽时期,从满足居住需要之余,开始有了阶级,国家,政治方面需求,有了等级的差别。夏代出现了夯土建筑,商代的高台夯土建筑和殿堂建筑,到西周发展成有中轴线的对称式四合院结构的建筑,加之西周瓦的发明,三合土的应用,排水设施的构成,这个时期就形成了以檩架、梁柱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的古建体系。 这个时期是在政治的需要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对环境地理树木的科学的充分的利用。 第一节夏代建筑 1、夏文化与其区域 2、夏朝城址 第二节商代建筑 1、商代文化背景与经济发展 2、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宫殿遗址 3、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建筑 第三节西周建筑 1、周文化与礼制制度 2、最早的四合院—陕西歧山风雏村 3、干阑式建筑—湖北圻春遗址 4、西周建筑成就

学位论文学术评语模板

学位论文学术评语模板 本文是关于学位论文学术评语模板,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学位论文学术评语【最新篇】 1. 在为期三个月的毕业设计中,该同学能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顺利完成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和论文的撰写。程序能正确的运行,界面安排合理,论文符合要求。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态度端正,学习也比较认真,时间安排也很合理,能按时到实验室,不存在无故早退或迟到的情况。能基本在每个阶段完成相应的任务,还能主动加班,做到时间上前紧后松。当然,在这其间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例如,知识面不够广,处理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积极主动的和老师交流工作的进程。希望该同学在以后的工作或学习中注意这些问题,争取更大的提高和进步。 2.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较高难度,工作量大。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参考价值(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强,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毕业论文,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有一定的个人见解。文题完全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没有抄袭现象。 3.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论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难度,工作量较大。选题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实践指导意义。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强,能较为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较为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但缺乏个人见解。文题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 4.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一定难度,工作量一般。选题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实践指导意义。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

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格式(最新篇)

本科毕业论文文格式参考 本科毕业论文文格式参考 、注释、参考文献、附录、致等。本科毕业论文字数文科类不少于8000字,理科类不少于6000字,外语、艺术类不少于5000字。 一、毕业论文撰写的容要求 标题 毕业论文的标题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使读者大致了解论文的容、专业特点和学科畴。标题字数要适当,不宜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摘要与关键词 1.摘要 中文摘要标题为摘要,英文摘要标题为 Abstrat 。中文摘要执行GB 6447标准,字数在300字左右,英文摘要在250个实词左右,撰写具体要求为: ①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正文,就能从摘要中获得必要的信息; ②摘要应用第三人称的方法记述论文的性质和主题,不使用、作者等作为主语,应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表达方式; ③摘要应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不要表述本学科领域常识性的容;

④摘要书写要合乎逻辑关系,同正文的文体保持一致; ⑤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一般不分段; ⑥对某些缩略语、简称、代号等,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⑦摘要常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以及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关键词 关键词的选取执行GBT3860标准,以3 5个为宜,必须反映出论文所属学科和论文的基本信息。中文关键词前加关键词三字、英文关键词前加 Ke ords 作为标识。 正文 一般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1.前言部分: 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简明扼要,概括性、准确性强。 本论部分: 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论述的容、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等,要反映出作者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3.结论部分: 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旨在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注释

学术论文模板范文

学术论文模板范文 一、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一)需报送全文,文稿请用word录入排版。字数不超过5000字。 (二)应完整扼要,涉及主要观点的图片、曲线和表格不能缺少,正文要有“结论”部分。如稿件内容不清或文章篇幅超长等原因,有权删改。 (三)论文结构请按下列顺序排列: 1.大标题(第一行):三黑字体,居中排。 2.姓名(第二行):小三楷字体,居中排。 3.或通信地址(第三行):按省名、城市名、邮编顺序排列,用小三楷字体。 4.关键词。需列出4个关键词,小三楷字体。第1个关键词应为二级学科名称。学科分类标准执行国家标准;关键词后请列出作者的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个人会员的登记号 5.正文。小四号宋体。文中所用计量单位,一律按国际通用标准或国家标准,并用英文书写,如km2,kg等。文中年代、年月日、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正文中的各级标题、图、表体例见下表: 表;标题体例 标题级别字体字号格式说明 一级标题三号标宋居中题目

二级标题四号黑体左空2字,单占行汉字加顿号,如“一、” 三级标题四号仿宋体左空2字,单占行汉字加括号,如“(一)” 四级标题小四号黑体左空2字,单占行阿拉伯数字加下圆点,如“1。” 五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左空2字,右空1字,接排正文阿拉伯数字加括号,如“(1)”允许用于无标题段落 图、表、注释及参考文献体例 内容字体字号格式说明 图题五号宋体排图下,居中,单占行图号按流水排序,如“图1;“图2” 图注小五号宋体排图题下,居中,接排序号按流水排序,如“1。”;“2。” 表题五号黑体排表上,居中,可在斜杠后接排计量单位,组合单位需加括号如“表2几种发动机的最大功率/kW”“表5几种车辆的速度/(km/h)”表序号按流水排序,如“表1”、“表2” 表栏头小五号宋体各栏居中,计量单位格式同上 图文/表文小五号宋体表文首行前空1字,段中可用标点,段后不用标点 6.参考文献。文章必须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4字作为标题,字体五黑,居中,其他字体五宋。文献著录格式如下:(1)著作: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名,出版年月,页码(如有两个以上作者,作者间用逗号分开)

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 人类的文明是以人们学会使用工具为起点的,从此之后,人们学会发明使用各种工具,各种技术,并且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化。随着人们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不能忍受风餐露宿的生活,所以使用工具制造供人们进食,休息,并且能够遮风挡雨的场所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所以建筑也就随之产生了。 在世界不同的地域,由于不同气候,地理条件,以及各种偶然或必然的事件的发生,形成了几乎全然不相同的技术,文化。归结起来,就成为了我们所说的四大文明古国。我们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中国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三大体系(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之一。中国古建筑在其千年的发展史中,以中华文化为脉络,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特色的建筑体系。可以说,中国古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其早期人们都是利用天然的洞穴或者是树木构巢来达到遮风挡雨的目的。到了原始社会的晚期,我们的祖先学会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又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到了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砖使用的痕迹。瓦与砖的发明与使用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到了战国的时候,随着商鞅变法的进行,宣告了奴隶制度的废除和封建制度的正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后,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商业也迅速发展,这样就使得城市的发展建设达到了一个高潮。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建筑水平的提高,而且随着手工业发展,新的工具不断被发明,从另一个方面也很大的促进了建筑水平的提高。 两汉的时候,封建社会发展迅速,生产力发展迅速,使得汉代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木构建筑在这个时期日渐成熟。并且,随着金属工具的进步,石与砖建筑有着巨大进步,技术日趋成熟。虽然,对于这个时间段的建筑史籍描绘众多,但现存真正的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阙数处,他为间接的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仍极为澎湃。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的一大动力。实物之在艺术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Greece Buddhist)的种种圆和生动之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等的表现手法,脱离汉代时的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的有石窟、佛塔、陵墓等。另外,在此期间,由于豪门贵族追求奢华生活和士大夫寄情山水为高雅风气的影响,兴起于秦汉时代的山水式风景园林有了重大的发展。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但是隋炀帝的暴政使得隋朝很快的就灭亡了。所以,短暂的隋朝可以说是为社会经济文化达到鼎盛的唐朝拉开了序幕。

毕业论文参考范文讲解

莆田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学院: 专业年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目录 摘要 (1) 1引言 (1) 2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现状 (2) 2.1高速公路建设的现状 (2) 2.2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趋势 (3) 3福建省几种主要运输方式的现状与特点分析 (3) 3.1公路运输 (4) 3.1.1公路运输的优点 (4) 3.1.2公路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 (4) 3.2铁路运输 (5) 3.2.1铁路运输的优点 (5) 3.2.2铁路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 (5) 3.3水路运输 (6) 3.4航空运输 (6) 4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我省物流业的影响 (7) 4.1对物流业运输成本的影响 (8) 4.2对公路物流业运输量和运输结构比例的影响 (9) 4.3 对公路物流业运输速度的影响 (10) 4.4 对公路物流业运输效率的影响 (10) 5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1)

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对我省物流业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我省高速公路发展很快,里程数已突破千里,而且建成“四小时交 通经济圈”,大大加强了全省各地市各项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往来,对各地的经济发 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物流业是一个新兴产业,高速公路的发展势必对物流 业产生影响,基于对我省几种主要运输方式的调查结果,进而研究高速公路对物 流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报告了我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在高速公路快速 发展的趋势下,物流运输的发展状况,肯定了高速公路对物流运输的推动作用, 为明确我省物流业的发展方向提供有利的依据。 关键词:高速公路物流运输成本运输量运输效率运输速度 1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加入WTO的实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已与世界经济的兴衰不可分割。在世界与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离开了交通运输,经济如何发展不可想象。我省属沿海省份,在五种主要的运输方式中,对我省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当属道路运输和水路运输。随着高速公路建设投资的加大,以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延长,道路运输在我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显重要。 2 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现状 2.1 高速公路建设的现状 1997年12月15日,泉州至厦门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我省高速公路零的突破,该线路是全国“五纵七横”公路主骨架中沿海大通道同江至三亚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八五”跨“九五”期间的重点工程项目,也是福建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泉厦高速公路起于泉州市的西福,经沉洲、牛山、朴里、仑头、后安、田厝,止于厦门市的官林头。它北与即将通车的福泉高速公路相连,南与已建成通车的厦漳高速公路相接,主线全长81.9km,路基宽度26m,双向四车道,设计行车速度120km/h。泉厦高速公路也是我省第一条利用世界银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4225717.html,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试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特色.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4期.王东涛. [2].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的同构现象解析. 《长安大学学报 《华中建筑》.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0年4期.崔勇. [5].从“家”透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语文学刊》.2015年3期.孙永兰. [6].“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中州建设》.2013年19期.安源. [7].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30期.陈阳. [8].生态环境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美学、艺术观. 《广东建筑装饰》.2007年2期.尚红燕. [9]."源"的探求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几点思考. 《四川建筑》.2000年z1期.刘艺. [10].论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与外观形象及其文化特色.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3期.王东涛. 二、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通过传统民居沿革看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与传承.被引次数:6 作者:刘传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山东大学2008(学位年度) [2].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对越南的影响. 作者:陈河苔原.汉语国际教育厦门大学2012(学位年度)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4225717.html, [3].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的影响. 作者:黄蕾.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山东大学2008(学位年度) [4].巴蜀古塔建筑特色研究.被引次数:12 作者:张墨青.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重庆大学2009(学位年度) [5].从建筑元素“门”看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作者:庹开明.设计艺术学湖北工业大学2007(学位年度) [6].参差纵目琳琅宇,山亭水榭那徘徊——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的类型与审美.被引次数:16 作者:赵向东.建筑历史与理论天津大学2000(学位年度) [7].中国古代碑之设计.被引次数:4 作者:王文广.设计艺术学苏州大学2012(学位年度) [8].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被引次数:16 作者:李玲.专门史山东大学2011(学位年度) [9]中国建筑文化的几个问题. 作者:李辉.建筑历史与理论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1996(学位 年度) [10].中国古代象征性建筑语言符号的哲学文化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刘彩红.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学位年度) 三、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天人观及其现实价值. 赵祥.梁爽,2008建筑与文化2008国际学术讨论会 [2]"源"的探求——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几点思考. 刘艺,2000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第25届年会暨西南六省市(区)七方土木建筑 学会第18次学术会议 [3]古代建筑书籍翻译的特点及直译与意译互用. 赵速梅,2008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 [4]明靖江王陵的建制特色. 周彤莘.迟国东,2006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研讨会

学术论文范例

来源于:《视听》15年1期目录 全球化下传媒出版的时代发展思路研究 杨浪涛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传统的出版技术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传媒出版逐渐发展起来,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方向,但传媒出版还未得到广泛应用,传媒出版技术仍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在这个全球化的形势下,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传媒出版的研究有着更重大的意义。本文结合实际,对传媒出版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探索,希望可以为传媒出版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字:全球化;传媒出版;发展思路;研究 前言 信息越来越多,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信息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步发生了改变,不仅仅是吃穿住行,连人们接受教育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想立稳脚跟,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书籍报刊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更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出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要对其进行改革,用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武装,发展传媒出版,促进学术著作出版的进一步发展。 1全球化下传媒出版的必要性 全球化发展越来越深化,影响着日常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文化在国际上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尤其是一些学术文化交流,而书籍报刊作为传播学术文化的载体,更要紧跟潮流,适应社会的要求,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传媒出版是借助信息技术将学术著作以传媒的形式进行传播,手机阅读,手机报,数字图书馆,电视电影等一些渠道。这些渠道可以借助网络更好的传播,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 1.1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越来越多,传播越来越迅速,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更加的迫切,这就要求我们对原有的出版方式进行改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技术支持,可以进行数字化出版,满足人们的需求。利用“全媒体复合出版”技术,综合使用“手机平台”、“互联网平台”、“数字图书馆”、“手持阅读器”、“终端数字设备”等设备,可以实现统一用户管理,创建信息资源的共享,协同办公的一体化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和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为用户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 1.2读者的迫切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版物要紧跟社会的发展满足读者的需求。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出版者应该潜心研究全媒体出版模式,以便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和有效的服务,吸引更多的读者。大力发展全媒体出版,有利于让阅读变得更加便捷,降低阅读成本,同时能将更多潜在读者转换为现实读者,并由销量的扩大而增加出版者的收益。 1.3传媒出版有利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一方面,传媒出版是借助信息技术将学术知识共享在网络上,以供读者查看,不再需要大量的纸质出版,节省载体材料,也省略了繁杂的出版流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大降低了成本,为出版商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传媒出版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纸质出版物的消失,纸质出版物才是出版的主要产品。另一方面,传媒出版有利于全球互通,借助网络相互传播,外国读者也可以共享学习,引发更大范围的思考,促进学术上的交流。使学术思想、观点得到全球各界的争鸣,完善学术理论,增强社会效益。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开篇语: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而当一个建筑历经沧桑保留到现在时,那么它也超越了它的实用性,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关于建筑正如现在这幅PPT上的三句话,建筑是音乐,是史书,蕴含着人文思想。 在古代,没有大型的建筑机械,没有钢筋混凝土,所有的大型建筑全靠人力来完成,可我们的老祖宗还是给我们留下了长城,留下了故宫,留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留下了一次又一次让世界惊艳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正因为全凭劳动人民的双手来创造这些奇迹,所以,大型建筑的修建与一个王朝的富强程度息息相关。 而我国的古代建筑发展有三次大的高潮,分别在我国古代最为强盛的三个时期:秦汉,隋唐与明清时期。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下面,请大家随着历史时间的顺序来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首先呢是原始住居与建筑的雏形的形成,早在几十万年前,中国原始人就知道找寻山洞来躲避风吹雨淋,到了新石器时代,古人已经开始自己建造简陋的房屋,并发展成为原始部落。在我国古代,就有“有巢氏”教人们用木材来搭建房屋,躲避野兽,有巢氏也因此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巢氏的传说也反映出古人从山洞居住到建造房屋的阶段。在此期间,古人就已经知道使用榫桙结构(比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古人的政治,经济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建筑文化也随之取得进步,大的城市也开始了营建,夯土技术也被广泛的运用,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还有许多王城和都城,这些城市的规模庞大,以国王的宫室为中心,并且屋顶开始使用陶瓦,使用彩绘,这些表示古代建筑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呢是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开拓阶段。李白有句诗是:“秦王扫六合,虎气何雄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家强盛,动用全国的物力人力财力来修建长城,宫殿,陵墓,一个工程差不多就得几十万人劳动几十年,而这些工程中的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大家都很熟悉,而阿房宫大家只从高中时的《阿房宫赋》中了解过它的雄伟壮丽,“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这是杜牧对它文学化的描写。传说,秦王嬴政小时候在爱上一个女子,名阿房,秦皇统一天下后想立她为后,却遭到众大臣反对,只因她是赵国人。阿房为了不让嬴政为难,上吊自杀。秦皇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因而起名阿房宫。阿房宫也确实是足够的庞大,它的一个前殿就相当于整个故宫三分之二的面积,史书上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足足烧了三个月!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也不过烧了三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它的规模是多么的庞大。 到了汉代,经过文景之治后的大汉王朝,国力强盛,又开始了大规模营造建筑的时期,并且屋顶形式多样化,这一阶段呢中国的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人们初步掌握了夯土和烧制砖瓦的技术、木构架结构渐趋成熟、斗拱在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屋顶的形式多样化,拱券式结构有了发展。这个时期的建筑遗址主要有宫殿、陵墓、驰道、长城。 第三个阶段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战争比较频繁,经济实力不足,都城与宫殿的建筑明显不能和秦汉时期相比,但是在这一阶段佛教发展迅速,于是佛教建筑开始被广泛修建。中国古代建筑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式的佛教建筑艺术。我国古代建筑进入了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巨大的寺、塔和石窟成为这时的主体建筑类型。 第四个阶段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时上的兴盛时期。也是第二个高潮期,这一时期的建筑继承了前代成就,又吸收了外来影响,加上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向了成熟阶段。比如石家庄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朝大业年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还有五台山的佛光寺、南禅寺等。这时的建筑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朝廷也制定了营缮的法令,并且有专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__最佳范文!(免费)

CWL/JL/JWC/ZY012-02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论三网融合对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的影响 学院:学院 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年级(班):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2011年5月 19 日 从大学生的毕业论文看快速阅读的重要性 海滨 我国的高考制度对大学生而言一般是“严进宽出”,无论是大专生还是本科生,学生在经过三到五年的学习后最重要的就是临近毕业的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最后一门实践课,每名学生本应认真对待,因为它是检验你在这几年中所学知识的总结,是精华,是验证。一篇好的毕业论文往往就是自己在大学生涯结束时画上的最完美的句号。但从实际大学生们完成毕业论文的情况、效果、过程和质量上看都并非如此。近二十年来,随着经济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快餐文化时代,而我们大学毕业论文也难逃此厄运,经过抄袭、拼接、粗制滥造而成的毕业论文成了大学教育的一块心病。 在长期应试教育积弊的影响下,我们从小就没有接受过养成严谨学术作风的教育,单是这一点上来说,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比就落后一大截。像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从小学义务教育开始就培养学生严谨的作文(论文)写作作风,绝大部分学生的每篇文章或是论文都必须在广泛的查阅相关资料后,再经过自己的锤炼加工,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来完成。(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学生仍然存在作弊写文章和论文的事例)但从我国当今高等教育的状况来说,除了那十来所全

国重点大学重视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和完成情况相对好一些外,相当多的高校出于市场经济压力和本校学生毕业率考虑,对学生毕业论文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毕业论文仅仅只参考了三五本书,但只要观点没什么大的问题或错误,教师和校方大都会让其通过。 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有多种原因。从我们对大学生的访谈中可以看出: 一方面与当今高校对毕业生毕业论文重视不够、导师对毕业生论文指导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因为高校扩招,每年就业压力很大,临毕业前一年大多数学生都在外寻找工作或是在企业、公司实习,根本没时间去从事毕业论文写作,因为一篇毕业论文无论从理论或是实践方面来说,至少需要三个月,而这三个月的时间对于即将毕业,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实在是太宝贵了,三个月时间他们可以跑十场以上的招聘会,可以在公司、企业得到三个月的实践锻炼,为就业打下经验基础,而很少会有毕业生花三个月时间埋在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写论文。 但是,我认为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突显了我国大学生阅读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相当多的大学生由于自身低效的阅读能力,他们往往只能在学校借阅五到十本相关书籍就开始毕业论文写作,并且由于不能有效提取参考书籍的信息,往往采用直接引用原版书籍的文字、观点,或者直接从互联网上搜寻相关资料,通过复制、粘贴的简单粗糙的方式完成论文写作。 从国外高等教育强化快速阅读技能培训的实践看,如果我国大部分大学生都接受过快速阅读训练或教育的话,就能在参考书籍中迅速准确捕捉信息,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思考体系作为参考,就能够避免毕业论文抄袭、雷同等问题。因而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学生毕业论文阅读广度和深度的问题。在这方面这些发达国家做的显然要比我们好的多,由于他们很早就普及快速阅读教育,从小学生到中学生都具有极强的快速阅读能力,因为他们的论文写作必须参考大量的书籍,一般至少会参考三十到五十本,如果不能快速阅读并准确获得所需知识,那面对这些书籍和写作任务,根本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作业。这也是造成国外图书馆里查阅资料的人比国内相对来说显得凋零的图书馆人多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快速阅读能力的普及已经是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令人欣慰的是,国家教育部已经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纳入教学要求中,教育部新大纲规定了中小学生阅读一般现代文的速度:小学生高年级学生300字/分,初中生500字/分,高中生600字/分。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这种快速阅读的普及,学生快速阅读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并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如水平如美国快速阅读训练的差距,而我国大学生也将受到这种技能教育的影响和培训,从快速阅读开始,逐步重视学习技能的提高,掌握快速阅读记忆技能,出现更多的学习能力强学风严谨的新世纪精英再造之才。 【免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软件体验:(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点击鼠标进入精英特快速阅读训练软 件官方下载)】 重庆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中外建筑史 论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 在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绵延数千年,直至20世纪初还保持着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规则,并传播影响到东亚等邻近国家。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早、中、晚五个历史阶段。大约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和陵墓,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随着公元5世纪左右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新的生产关系和中央集权的建立,经济趋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故而有能力修建起规模空前的宫殿、陵墓、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等,建筑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划最严密的都城——长安城。 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但同时也走向衰微。著名的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中国古代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规划思想在此得到了最完整、最精彩的体现,其建筑群体布局艺术可谓臻于化境。始于商周时代的中国园林,至明清时也达到了极度的艺术境界,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苏州、扬州等地最为兴盛,名园佳作不胜枚举。此外,在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现存的著名建筑有西藏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札时伦布寺”,以及云南傣族的“缅寺”、贵州侗族的“风雨桥”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 以汉民族木构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自古以来就以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而称颂于世。这种建筑风格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和鲜明而一贯的特征: 它以木构架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这种结构方式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形式和外观造型,常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为“抬梁式”的木构架结构体系。其主要特点是——沿房屋进深方向在右基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屋矮柱和短梁,构成“一品”木构架。在平行的两品木构架之间用横向联系的“枋”联络“柱”的上端,产在各层梁头和短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90度直角的檀,起联系构架和承载屋面重量的作用。这样由两组木构架形成的空间称为“间”。一座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沿面阔方向排列为长方型平面,同时也可以组成三角型、正方形、多角型、圆形、扇形、万字形等特殊平面的建筑。由于这种“抬梁式”建筑的木构架类似“框架”,建筑物上部分荷载沿梁架、立柱传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空间的作用,不承受荷载,这就赋予建筑以极大的灵活性。室内空间可用各种隔扇、门、罩、屏等分隔空间,并随需要安装或拆卸。 由建筑单体的外部造型特征看,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由:台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组面。台基——由砖石砌成,承托着整座房屋,一方面起保护木柱不受雨水和潮气侵蚀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与柱的侧脚、墙的收分相结合增架建筑物的稳定感,使其显得庄严雄伟。如故宫太和殿及天坛祈年殿的台基,前者显示了皇宫难以企及的尊贵;后者则表现了祈天建筑的高耸云霄、与天相通的气度。 架设于台基之上的屋身,一般采取明间略大,两侧面阔递减的方式,既满足功能要求,又使外观取得了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在较为重要的建筑物上,在其屋身和屋顶的交接部分设置有一种称为“斗拱”的构件,称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斗拱”,实际上是用短木块,木枋所组成的一种悬挑结构,主要起支撑巨大的屋顶出檐和减小室内大梁跨度的作用。明清时期斗拱逐渐蜕化,成了柱网与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学术论文范文参考

南阳师院第十三届“张衡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申报作品 一种内存数据库快速日志恢复技术研究 姓名: * * * 学号: 12345678900 专业:网络方向 院系: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 * * *

摘要 恢复技术是保证内存数据库运行可靠的关键,传统的基于日志的恢复技术会对系统性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针对此提出了内存数据库系统快速日志恢复技术,它控制日志的产生数量,使得在系统崩溃并重新启动时,能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到系统崩溃前的最近一致点上。 关键字:内存数据库;日志恢复;检查点 Quickly Log Recovery Technology Of MMDB Hu Hui hui (1.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yang 473061, China; 2.College of Compuert Science and Tecnology,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nology,Beijing,100022,China) Abstract The recovery technology is a key to ensure running credibility of MMDB,the tradition recovery technology is based on log may raise the effect on system performance. This paper puts force the a quickly log recovery technology。It controls log quantity and recovers the system to the nearest breakdown point as fast as it can, when system breaks down and restarts. Key Words: MMDB; log recover; checking point. 目录 引言 内存数据库(MMDB)把数据全部或者当前工作部分驻留在内存中,消除了传统磁盘数据库系统中I/O瓶颈,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和吞吐量,但是由于所有操作都作用于内存数据库的主拷贝上,数据库极易遭到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造成的破坏,因此MMDB 的恢复技术十分关键[1]。日志(Logging)恢复是传统的MMDB恢复技术之一,它能满足当前MMDB系统对事务响应和快速系统恢复的要求,但是在大量事务吞吐量情况下造成的日志暴增带来很大问题,会对MMDB性能产生很大影响[2]。 本文提出MMDB系统快速日志恢复技术,它是在不阻碍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