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6 和声分析与曲式作品分析

936 和声分析与曲式作品分析
936 和声分析与曲式作品分析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028 艺术系

目录

初试考试大纲 (2)

659专业史论基础 (2)

936 和声分析与曲式作品分析 (2)

复试考试大纲 (3)

音乐文学创作 (3)

音乐文学理论 (4)

现场演奏科目:音乐文学与音乐表演(弦乐科目) (4)

现场演奏科目:音乐文学与音乐表演(钢琴科目) (5)

现场演奏科目:音乐文学与音乐表演(声乐科目) (6)

现场演奏科目:音乐文学与音乐表演(萨克斯科目) (6)

初试考试大纲

659专业史论基础

一、考试性质

本专业史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国音乐史论和西方音乐史论两个部分。专业史论科目,重在考察考生对音乐史论基本知识点的全面认知与重点知识的深度掌握。

二、考察目标

考察考生掌握音乐史论基本概念和知识要点的情况。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结构:中国音乐史论(50%)西方音乐史论(50%)

四、考试内容

(一)中国音乐史论(50%)

考试内容:中国音乐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重要流派、类型、重要作曲家和代表作等。

(二)西方音乐史论(50%)

考试内容:西方音乐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重要流派、类型、重要作曲家和代表作等。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936 和声分析与曲式作品分析

一、考试性质

本专业音乐形态基础主要包括和声分析与曲式作品分析两个部分。和声分析与曲式作品分析科目,重在考察考生对音乐本体的认知与分析能力。

二、考察目标

考察考生在和声分析、曲式分析方面的基本能力和分析水平。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结构:和声分析(50%)曲式分析论(50%)

四、考试内容

(一)和声分析

考试内容:音乐作品的和声。

(二)曲式分析

考试内容: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复试考试大纲

音乐文学创作

一、考试性质

考察学生对“音乐文学创作”方向的理论掌握和实践运用能力。

二、考察目标

考察学生对本专业方向技术及其理论掌握和认知的能力和程度,重点考查音乐文学创作(主要是作曲技术与方法)的实际写作与分析水平。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四、考试内容

复试考试内容侧重于音乐文学创作(重点是作曲技术与方法)的分类写作与分析。

(一)主题发展与多声部织体写作

考试内容:按指定主题以钢琴曲、弦乐四重奏、民乐重奏等形式(选一)完成小型器乐曲写作;

(二)复调音乐分析与写作;

(三)配器(管弦乐或民族管弦乐)写作(片段)。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音乐文学理论

一、考试性质

考察学生对“音乐文学理论”方向的理论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

二、考察目标

考察学生对本专业方向问题的认知深度、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组织表达能力,尤其注重考察学生对本方向学术研究新动向的了解情况。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四、考试内容

复试考试内容侧重于音乐文学理论的各有关专题,旨在考察学生对研究方向有关问题的认知深度、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组织、表达能力。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现场演奏科目:音乐文学与音乐表演(弦乐科目)

一、考试性质

音乐表演专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该专业复试需要进行现场演奏能力的测试。鉴于音乐表演多个专业方向之间要求不同,具体考试内容会略有区别。二、考察目标

现场演奏,考察学生的技术水平和舞台表演实践能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四、考试内容

(一)小提琴:

1.任选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1首

2.任选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1首

3.任选小提琴协奏曲1首

4.任选外国乐曲1首

(二)中提琴:

1.任选巴赫无伴奏组曲1首

2.任选练习曲1首

3.任选协奏曲1首

4.任选外国乐曲1首。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现场演奏科目:音乐文学与音乐表演(钢琴科目)

一、考试性质

音乐表演专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该专业复试需要进行现场演奏能力的测试。鉴于音乐表演多个专业方向之间要求不同,具体考试内容会略有区别。二、考察目标

现场演奏,要求考生能完整演奏四种不同类型风格之作品,有较好的演奏方法和较强的弹奏能力和识谱能力,对作品的风格有较准确地把握,能有举行个人独奏音乐会的潜力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四、考试内容

包括技术性练习曲、复调乐曲、大型乐曲(奏鸣曲、大型变奏曲)快板乐章

以及中外乐曲任选1首,共4首作品。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现场演奏科目:音乐文学与音乐表演(声乐科目)

一、考试性质

音乐表演专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该专业复试需要进行现场演奏能力的测试。鉴于音乐表演多个专业方向之间要求不同,具体考试内容会略有区别。二、考察目标

现场演唱,考察学生的技术水平和舞台表演实践能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四、考试内容

(一)美声唱法

考试内容:演唱作品5首。包括中国艺术歌曲1首,中国创作歌曲1首,外国艺术歌曲1首(原文),外国歌剧咏叹调1首(原文),自选歌曲1首。(二)民族唱法

考试内容:演唱作品5首。包括中国艺术歌曲1首,原型民歌(含改编)1首或古曲1首,创作歌曲1首,中国歌剧咏叹调1首,自选歌曲1首。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现场演奏科目:音乐文学与音乐表演(萨克斯科目)

一、考试性质

音乐表演专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该专业复试需要进行现场演奏能力的测试。鉴于音乐表演多个专业方向之间要求不同,具体考试内容会略有区别。

二、考察目标

(一)现场演奏,具备较好的音乐天赋,具有较好的萨克斯演奏素质,能达到规定的考试曲目的技术和音乐表现要求;

(二)系统学习过萨克斯演奏专业并能够掌握该乐器的技巧与技能,对萨克斯理论与教学有较深了解者。

(三)达到音乐专业本科的音乐表演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毕业水平,并学业优异者,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奖者及有乐团演奏经历可优先考虑(需提供获奖证书及演出相关影像资料)。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四、考试内容

(一)演奏

考试内容:

(1)24首大小调音阶、琶音(抽查四升四降及以上)

1.高级技巧练习曲1首

2.古典风格协奏曲1首或奏鸣曲三个乐章以上(背奏)

3.现代派音乐作品1首(可看谱演奏)。

(二)视奏

考试内容:抽取二重奏、三重奏及四重奏片段,按指定声部演奏。

其他要求:

1.考生以中音萨克斯管演奏为主,可根据个人情况加试高音、次中音及上低音萨克斯演奏,每年视萨克斯“风”乐团编制情况录取

2. 除现代派无伴奏作品外,均需钢琴伴奏。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doc

音乐学院《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体现该乐曲或段落的基本性格面貌的乐思,称之为(主题)。 2. 一首乐曲中的某个结构单位,如果用它自身的主要调性的主功能来完全终止,那么该结构单位称为(收拢性结构)。 3.乐段的内部结构可以细分为(乐句)、(乐节)、(乐汇)。 4. 乐段最后落于主调的属和弦,以和声的半终止结束,称之为(开放乐段)。 5. 段落之间还可能形成尾首重叠的关系,称为(侵入终止)。 6.音乐作品的结构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要素包括:(旋律)(和声)(织体)(调式调性). 7.乐段的调性结构可分为(单一调性)和(转调)的结构 二、名词解释(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复乐段 复乐段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复乐段的“复”,为重复或复合的意思。它既是一个量的概念,即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分量,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内容为重复关系。复乐段以其包含乐段数量的差别,可分别称之为二重复乐段、三重复乐段等。但三重及三重以上的复乐段实际上非常罕见,因此,通常所谓的复乐段,也即指二重复乐段。 2.三部性原则 三部性原则是在呼应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部性结构就是

在遥相呼应的两部分之间,插入一个中间部分。 三部性原则在音乐中的具体体现,可用图式:A-B-A来表示,即主题(呈式)——离题(对比或引伸展开)——返题(主题再现)。三部性原则的核心是再现,因而也可以称之为再现原则 三、简答题(共四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哪些特征? 答: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以下几个特征: (1)乐思材料比较片段化、零碎化。 (2)调性与和声呈不稳定功能。这种不稳定功能的最基本的体现是避免全曲的主要调性而在从属调性上进行。调性与和声的不稳定功能的进一步强化则体现为不确立一个明确的调性为目标,避免主和弦或避免完全终止式,不在一个调性上作较长的停留,较多使用不协和和弦等等。 (3)结构上不规整,不形成正规的乐句或乐段结构。结构的分裂是体现结构不稳定功能的常用手法。 2.乐句、乐节、乐汇有什么特点? 答:乐句是乐段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乐段内部的曲式成分。其长度一般约为4至8小节,具有一定的节奏音型和旋律的起伏,乐句的和声包含相对完整的内容,句尾通常要出现和声终止式。 乐节指长度约为2至4小节的、规模较小的音乐片段,多数乐节相当于半个乐句的长度。 乐节内若能再细分,则可以划分出乐汇。乐汇是由两个以上的乐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案

凯里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 开课院部:音乐学院 主讲教师:何家国 授课班级:音乐学本科三年级 授课学时: 64学时

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编号110104003 授课专业音乐学班级2009级本科课程类型 必修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公共基础课() 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64 学分数 4 学时 课堂讲授学时数32 实践课学时数32 实验学时数0 课堂讨论学时数8 使用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曲式分析基础教程》 (第二版) 高为杰、陈丹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主要教学参考书 书名作者出版时间及出版社 《曲式与作品分析》 《音乐分析与创作》 吴祖强 杨儒怀 200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章节名称第一章绪论 授课方式集体授课与个别讲解相结合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分析法、例证法、实例分析法 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曲式这一概念,理解一些基本术语,建立初步的学科概念,为以后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基本内容1、曲式的定义及概述 2、基本术语:主题;结构单位;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基本部分与 从属部分;曲式的调性布局以及结构的补充与扩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主题;次级结构与整体结构;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难点:怎样理解曲式这一抽象概念以及主题的意义与判断。

教学过程 音乐是时间艺术,因此,作为音乐结构的曲式就是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在一个由起止的时间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曲式:学生都学习过文章的分段方法,同样道理,音乐也是可以被分为一段一段的,文章中有一段,一句,半句,个别字,一首乐曲也是可以逐层细分结构的,只不过要用到一些曲式原则,并且掌握各级结构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对乐曲结构的曲式分析。当然,曲式学的内容也是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这就需要不断更新、扩充我们的知识,做深一层的曲式学研究。 主题: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够乐曲或该乐段的基本面貌的乐思,也称作主导乐思。其长度通常是一个乐句或乐段。 主题主要是通过音调要素来体现的,虽然随着音乐的进行,伴随主题的速度、力度、音色、织体等要素在改变,但是,富有特性的主题音调的面貌是完全可以听出来,看出的。(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提示主题出现时各种要素的变化。 主题分为单一材料与复合材料两种构成方式。(逐一分析并讲解曲例1和2) 次级结构与整体结构:一首完整乐曲的趋势结构就是该乐曲的整体结构。由于表达完整乐思最小的单位是乐段,因此,乐段是最小的整体结构,其内部的乐句、乐节、乐汇不能构成独立的结构单位,也就是说以乐段为主体结构的曲式,不能再划分出次级结构。因此,次级结构必须存在于大于乐段的曲式结构中。如二段曲式、三段曲式等。整体结构与次级结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用乐曲自身的主要调性来完全终止既为收拢性结构,反之在不稳定功能或转调来终止,则为开放性结构。收拢性结构乐曲具有稳定,结束感较强特点,常常是这一结构单位的结束。而开放性结构则多为作曲家构思需要,为了求得乐思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结构中间的衔接与融合。 基本部分与从属部分:担负揭示及展开主要乐思的段落,成为基本部分,而在基本部分前后的引子、连接、过渡、补充、结尾等段落成为曲式的从属部分。两者具有相对性,有时从属部分也具有独立性,也起到表现音乐的作用。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尾声部分。

一、《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考试范围

一、《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考试范围 1.第三章多声部音乐调性的识别与和声分析 本章考试内容是分析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音乐作品 包括:调性的识别、转调、离调、换调,副属和弦等内容。 声与作品分析基本要求 一、和声分析的次序 (一)分析全曲基本调式调性布局 (二)分析段落和声结构 (三)分析乐句和声结构 (四)分析转调与离调和声 二、和声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和声终止式 1.半终止 2.完全终止 (二)关注和声低音 和声的原位与转位 2.第四章音乐材料陈述与展开 (1)音乐材料陈述主要是:稳定性陈述与非稳定性陈述两种类型 (2)音乐的材料展开手段主要是: 1)变奏,织体变化、和声变化、旋律变奏、调式调性、速度、配器等。 2)延展,重复、模进、分裂、紧缩、扩大等。 3.第五章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的基本原则音乐分析中曲式构成有两种原则

原则一: 原则二: (1)并列原则 (1)呼应原则 (2)再现原则 (2)三部性原则 (3)变奏原则 (3)起承转合原则 (4)回旋原则 (4)变奏原则 (5)奏鸣原则 (5)回旋原则本讲课主要采用第二种原则 4.第六章规范化曲式之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本学期讲课至第六章第三节为止。 第一节一部曲式(一段式) 一、一部曲式定义 二、乐段分类 (乐段内部结构) (一) 单乐段 1. 一句类乐段 2. 二句类乐段 3. 三句类乐段 4. 四句类乐段 5. 五句类乐段 (二) 展开型乐段 (三) 平行复乐段 三、一部曲式的和声 (一) 和声结构的开放性 (二) 和声结构的收拢性 四、一部曲式的从属部分 五、一部曲式的应用 提示:重点掌握复乐段 第二节单二部曲式(二段式) 一、定义:两个内容不同或相近的乐段,建立在对比与统一基础上,

《音乐分析与创作》综合复习题

《音乐分析与创作》综合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三部曲式(三段式)根据中段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中段是第一段主题材料的变化或展开的称为;中段是新材料的称为;中段兼用第一段材料的称为。 2、二部曲式(二段式),从主题材料在后端的出现或不出现情况,可分为和两类。 3、三部曲式(三段式)根据中段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中段是第一段主题材料的变化或展开的称为引申型;中段是新材料的称为;中段兼用第一段材料的称为综合型。 4、二部曲式(二段式),从主题材料在后端的出现或不出现情况,可分为再现二段式和两类。 5、由内容互不相同、既对比又统一的两个乐段构成的曲式称为二段曲式(二部曲式)。 6、是规模最小的曲式单位,一般建立在一个音乐主题基础上,表现单一的形象和性格。 7、音乐创作中,旋律展开的基本手法主要有五种:即紧缩、、、、。 8、音乐创作中,旋律渲染的主要手法有重复、、、四种。 9、音乐创作中,旋律与和声的结合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二是。 10、回旋曲式是一种主题反复出现,期间插入新材料的对比部分所形成的结构,反复出现的部分称为,各插入部分依次称为插部一、插部二等。 11、三部曲式(三段式)根据结构规模的大小可分为两类:规模小且只有三个乐段构成的称为单三部曲式;规模大,三个组成部分(或至少其中一个部分)的结构为大于乐段的称为。 12、是规模最小的曲式单位,一般建立在一个音乐主题基础上,表现单一的形象和性格。 13、曲式发展的基本类型或基本结构原则主要有五种:即呼应、三部性、、变奏、回旋。 14、奏鸣曲式有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即、展开部和再现部。 15、旋律的型态大体可分为直线型和两大类。 16、音乐创作中,节奏的组织形式大体有三种:一是相同节奏的重复;二是不同节奏的平行;

和声分析法

和声分析法 PART 1大、小三和弦及四部和声 正三和弦(ⅠⅣⅤ): Ⅰ:主功能“T” Ⅳ:下属功能“S” Ⅴ:属功能“D” 和声进行方式: T……S……D……T (复式正格进行) T……D D……T (正格进行) T—S S—T (变格进行) D—S (错)反功能 重复音: 正三和弦(ⅠⅣⅤ)主要重复根音,其次五音,不可重复三音 副三和弦(ⅡⅢⅥⅦ)重复三音,其次根音及五音(导音不重复) 四六和弦重复五音 PART 2原位三和弦连接 四五度关系:和声或者旋律连接法均可 二度关系:旋律连接法 注意:避免四部同向平行或者反向五八度(和声写作完后注意检查) PART 3 用正三和弦配和声 ①乐曲起音通常配主和弦(弱起小节可配属和弦或者取空拍) ②避免和声切分 ③乐曲结束一定要配主和弦 ④乐句内部不可以出现反功能,但乐句之间可以使用 ⑤低音写作时避免2次或者2次以上四五度的连续进行,旋律以波浪式进行为佳 ⑥注意隐伏五八度 ⑦选好和弦合适的重复音,注意用减音程代替增音程 ⑧同和弦转换时,可以使用不正常重复音(不可以省略根音) ⑨在结束终止处,由于旋律需要所形成的非常规进行可已使用(声部超越,平行反向五八度等) PART 4 终止四六和弦以及运用 k46—用于半终止和结尾终止处(属的一种预备) 其功能特性:以属为主,兼有主功能特性 k46后面必须找属【【不可以直接接主】】 k46的节拍条件强于属(如果k46在一个小节的最后,而属和弦在下一小节的开头,这样的连接是错误的。因为k46处于弱位置,而属和弦处于强位置,与 k4的节拍条件不符合)

PART 5三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的跳进(四五度关系和 弦) ①跳进声部与低音呈反向 ②尽量使用和声连接法 ③除跳进声部,其他声部平稳进行为主 ④根五双跳时,根音必须处于五音上方,避免平行五度 PART 6经过的和辅助的四六和弦 功能很弱,只是经过或者辅助 I6……V46……I I……V46……I6 IV6-……I46……IV6 主音持续时 I……IV46……I也可用于补充终止,主要用于开始或半终止 属音持续时 V……I46……V PART 7 属七和弦以及属七和弦的衍生和声及其解决㈠ 结构:大小七(任何一个大小七和弦都一定是某个调的属七和弦) 预备:可以使用任何一级和弦作准备 a,下属 IV,IV6+V7 (IV+V7时,V7常用省五充根的形式) b,主 I,I6+V7 c,属 V,V6+V7 解决:一般采取根,三上行;五七下行原则 ps:在半终止处,常用k46—V(稳定),极少使用k46—V7 ㈡ V56 —I V2—I6 V34 V34可以代替V46用于前面所提到的经过四六和弦,在声部连接时非常规可以放宽使用(避免增三,允许七音上行解决到主和弦的五音,纯五到增五) ㈢ 同和弦转换时最好不要作七音和根音的互换,产生9或者7度的不良进行,七音一定要正确解决 ㈣ v9.v13和弦的省略,根音和三音是不可以省略的 PART 8大小调的完全功能体系及和声大调 主功能组:ⅠⅢⅥ 下属功能组:ⅡⅣⅥ

和声与曲式分析3 作品分析 参考答案

和声与曲式分析3/作品分析参考答案 一.写出正确的曲式分析图示 评分标准: 1、划出曲式结构共:60分 2、呈示部:20分,其中调性5分,三段图示正确10分,小节数正确5分。 3、插部:20分,其中两段各10分,其中调性5分,小节数正确5分。 4、再现部:20分,其中调性5分,三段图示正确10分,小节数正确5分。 引子 A B A’ C D A B A’尾声 a a’ b b’ a a’ c c’ d d’连接 a a’ b b’ a a’ 2 4 6 4 6 4 6 叠入 4 4 5 7 2 4 6 4 6 4 6 16 小节数详细标记: 1-2 3-6 7-12 13-16 17-22 23-26 27-32 32-35 36-39 40-44 45-51 52-53 54-57 58-63 64-67 68-73 74-77 78-83 84-99 调性: 1-12 g 13-16 Bb 17-22 Bb –g 32-53 G 54-63 g 64-67 Bb-g 74-99 g A B A’ C A B

a a’ b b’ a a’ c c’ c’c’ a a’ b b’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小节数详细标记: 1-4 5-8 9-12 13-16 17-20 21-24 25-28 29-32 33-36 37-40 41-44 45-48 49-52 53-56 调性: 1-24 G 25-40 Bb-g 41-56 G 二.对所写图示进行文字叙述 评分标准: 1、写出乐曲曲式结构名称:10分 2、对呈示部各乐段阐述,其中要阐述各乐段的类型5分,乐句的 数量3分,调性2分。 3、对插部各乐段阐述,其中要阐述各乐段的类型5分,乐句的数 量3分,调性2分。 4、对再现部各乐段阐述,其中要阐述各乐段的类型5分,乐句的 数量3分,调性2分。 5、 6、 7、 8、

曲式与作品分析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述 1、《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的分析角度,将侧重在“作曲技术理论范畴”。而在作曲技术理论的各学科中,本教程又更集中于“音乐结构技术理论”。所以该课虽然不要求全面、系统地分析作品的和声、复调或配器技术,但要求学生具备以上学识,以便将有关内容作为音乐语言要素进行综合观察,并根据其在具体作品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作出重点分析。 2、曲式学虽然对历史上的音乐结构法则进行过系统化的规范,但世界上却没有绝对统一的方法、模式。因为作曲家在创作时,对利用和发挥各音乐要素的偏好各不相同,所以也没有绝对格式化的分析方法,我们只能是根据具体作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3、音乐分析应从宏观入手,逐步深入到细节。音乐语言要素中(在音乐构成的“各种要素”中),曲式是支撑骨骼,调性布局和和声功能布局是宏观环节,其他要素在一般情况下,多属于微观分析。宏观和微观是互为表里的综合体。分析与综合相辅而成。 第二节本课程所包含的基本内容 1、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旋律线、节奏、节拍、速度、调式、调性、和声、音区、音强(力度)、音色、演奏(唱)法、织体等。 2、音乐发展的基本手法 包括重复、再现、模进、迭奏、变奏、宽放、紧收、演化、对比等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的音乐发展手法。 3、音乐语言的陈述结构 包括乐段及其扩展形式、模进结构、连句结构、自由结构等一系列音乐语言的陈述结构形式。 4、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主要学习规范化曲式,以不同的曲式结构原则(并列原则、再现原则、循环原则、奏鸣原则、变奏原则和套曲原则)为基础,重点讲述曲式结构的类型。 第二章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 (旋律线、节奏、节拍、速度、调式、调性、和声、音区、音强(力度)、音色、演奏(唱)法、织体等) 第一节关于旋律(M) 1、定义: 旋律是指音乐的一切横向音高关系,是由音程的大小和音程的方向两种属性构成。也就是说,它是由乐音的连续横向运动形成的轨迹。 2、旋律分析的内容 ⑴旋律的外型

(完整版)和声练习试卷及答案(已整理)

和声试卷A卷 一.配写四部和声 要求 1.正确应用和弦连接方法进行连接 2.运用正三和弦与副三和弦的原位与转位、各级七和弦的原位与转位、副属和弦、近关系转调及其相关知识,为下列旋律和低音题配写四部和声。 二.分析和声题:库劳《小奏鸣曲》 1.标出调式调性 2.标出和弦的级数。 附答案 和声试卷B卷 一、为指定旋律和低音配写四部和声: ( 共70分,每题35分。) 写作要求: 1.正确应用已学过的和弦连接方法进行连接。 2.运用正三和弦的原位与转位、属七和弦的原位及其相关知识,为下 例旋律题配写四部和声。 以下为答案 二、分析和声题:( 共30分) 分析要求: 1.标出调式调性及和弦的级数。 2.标出半终止及全终止。 和声分析答案 试卷一 1.四声部和声是传统和声学习的主要形式,四个声部的名称由高到低依次是高音部、 ________、___________与低音部。 2.两个声部的同时进行有同向、反向与_______ 三种类型。如果在同向进行中两个声部的音程保持不变,称为______进行。 3.____级六和弦是所有副三和弦中应用最广的和弦,在四声部写作中主要重复_____音,以

加强其下属功能。 4.终止四六和弦是一种具有复功能特点的和弦,主要以_____功能为主,常用______功能或主功能和弦引入。 5.完满终止的条件有:低音为原位的属或下属到主和弦,即低音为______度进行,主和弦必须是______音旋律位置,且处于小节强拍。 6.根据属七和弦解决时的声部进行规则,V56、V34解决到____,V2解决到____。 7.结束处的V7—VI构成______终止,这时VI应重复_____音。 8.大小调下属功能组和弦一个共同特点是包含有调式的_____级音。 1.下列和弦连接中无法用和声连接法做连接的是…………………() A II56—V2 B VI—IV C VII7—V34 D I—II6 2.下列含有K46的和弦序进中,正确的是…………………………() A II6K46︱V7 I B II6V︱K46 V7 C I II56︱K46V7 D K46 IV︱V7 I 3.下列和弦连接中不能使用五音跳进的是………………………() A V—I B V6—I C V6—I6 D I6—V6 4.下列哪一个七和弦可能为某小调导七和弦………………………() A B C D 5.下列关于和声模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模进的最初原型称为模进动机 B 是推动音乐展开与保持材料统一的重要手法 C 模进过程中模进音程绝对不能改变 D 模进次数一般以三四次为宜 三、判断题(每空2分,共10分) 1.四部和声中任何两个相邻声部间的音程都不能超过八度,否则会形成声部过宽的错误。2.结束的主和弦如果是三音旋律位置,该终止式不能叫做完满终止。() 3.IV、II56与V2的低音都是下属音,都可以进行到I构成变格终止。() 4.同主音和声大小调的II7、V7与VII7均相同。() 5.当V34作为经过性和弦放在I与I6之间时,七音可以级进上行解决。() 四、和声写作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1.把下列和弦连接中所缺声部填充完整。(每小节2分,共10分) C:V —IV6V6IV V7 I II56 I I6V46I 2.为高音部旋律配写四部和声。(15分) 要求:1.必须使用一定数量的属七和弦与副三和弦。2.在乐谱下方标明调性与和弦。3.根据要求给指定旋律设计终止式

曲式与作品分析报告

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 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 =MFA 。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 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 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 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 一、有关旋律 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

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 1、旋律的外形 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1)大山型(大波浪型):由跨度较大的音程、起落较宽的幅度构成,它常和某种崇高的感情、宽广的歌唱或壮阔豪迈的性格相联系;如《黄河颂》、《我爱你中国》、《天鹅》; (2)连续上行的旋律常表现高涨、激昂的情绪。 如下例(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大纲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412009 412010 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 英文名称: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 of Musical Composition 学分:4 总学时:36/学期*2 = 72 课程开设院(系):音乐系 适用专业:音乐学本科专业 前期课程:《基本乐理》、《和声》、《视唱练耳》。 一、说明 (一)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实用性、技能型课程。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对各类音乐作品不同结构形态而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对学生学习其它音乐理论课、技能课有着指导意义。 本课程以曲式结构类型的教授为基础,同时注重对作品的构成材料和内在联系等微观的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个层面。 (二)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通过对中外音乐作品的具体分析,讲述音乐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辨证关系、乐思的产生极其发展的整体结构原则等,使学生掌握音乐作品中曲式结构的原则极其特征,掌握分析音乐作品的必要知识与基本技能,并通过分析音乐作品的各种结构类型与表现因素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理解并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 (三)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作品分析能力,有初步通过听辩音响判断作品曲式结构的能力。通过对一些定型化的、较为规范的曲式结构模式和曲式结构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整体框架以及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时的整体构思,同时极大提高学生运用乐理、视唱、和声、音乐史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

1、本课程以辨证唯物论观点,依据中外音乐创作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具有普遍规律的曲式体系,对典范音乐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2、教学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学生作业,进行课堂辅导与集体讨论。 3、力求启发式教学、加强课堂提问与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进度 第一章绪论(4学时) §1、曲式及其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2、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 §3、音乐作品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4、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意义 第二章一段曲式(14学时) §1、一段曲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一段曲式的内部结构 §3、一段曲式的主要类型 §4、音乐作品实例分析 第三章二段曲式(单二部曲式)(16学时) §1、二段曲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二段曲式的主要类型 (1)、带再现的二段曲式 带再现二段式作品分析 (2)不带再现的二段曲式 不带再现二段式的作品分析 §3、二段曲式与复乐段的区别等 §4、双重二段曲式 复习(2学时) 第四章三段曲式(单三部曲式)(12学时) §1、三段曲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三段曲式的结构与类型 引申性中段及其作品分析

《基本和声学》试题目整合(6套答案解析)

《基础和声学》试题答案

编写:徐州师范大学理论教研室 《基础和声学》教学团队 目录 试卷一答案 (3) 试卷二答案 (6) 试卷三答案 (9) 试卷四答案 (13) 试卷五答案 (17) 试卷六答案 (20)

试卷一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中音部次中音部2.斜向平行3.II 三4.属下属 5.四五根6.I I6 7.阻碍三(主)8.VI 二、选择(每空2分,共10分) D C A A C 三、判断(每空2分,共10分) ×√×√√ 四、和声写作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1.把下列和弦连接中所缺声部填充完整。(每小节2分,共10分)

C:V —IV6V6IV V7 I II56 I I6V46I 2.为高音部旋律配写四部和声。(15分) G I I6 II56 V V2 I6 V46 I VI IV K46 V7I 评分标准: 调性2分,和弦每个1分。 注:该题属于音乐创作的范畴,对于同一个音可能有不同的和弦配置,所以这里做的答案仅仅是众多答案中可能的一种,绝不是唯一的,只要和弦的配置符合和声发展的逻辑、没有不良进行就视为正确。阅卷时请留意。 3、根据要求给指定旋律设计终止式(15分) II6 V V2

K46 V7 VI II6 K46 V7 I II56 I 评分标准: 半终止、阻碍终止、变格补充终止各2分,结束终止为3分。 和弦每个0.5分。 五、和声分析题(25分) A:I IV46I V56 I K46 V I III V6 V34 VI7 V6 I II6K46 V I V34 I6 IV K46 V7I 评分标准:调性与和弦每个1分。

曲式分析

曲式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的音乐事件在一起有起迄的时间过程中按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便是音乐作品的曲式。 音调:是具有性格特征的短小旋律。 音调的分类:1富有感情色彩的音调,如号角的音调、疑问的音调、叹息的音调、哭泣的音调等。2模拟自然界音响的音调,如号角之音、报钟声、风声、鸟鸣等。 节奏:是长短不同和强弱不同的音的配合方式,缓慢的节奏通常表现平静、深沉或悲哀的情结;快速的节奏通常表现活跃、兴奋或愉快的情绪;切分节奏通常表现紧张或不稳定的情绪。 节奏模式:1扬抑格,2抑扬格,3扬抑抑格,4抑扬扬格,5扬扬格,6抑抑抑格 节拍:节拍是强拍和弱拍有规律的周期性交替。 小节的强弱关系:是一种高级的节奏,它普遍存在于一切,但在快速度的段落中特别明显。 节拍交错:节拍的强弱关系常因节拍交错而变得复杂化,节拍交错有横向和纵向二式。横向节拍交错:①2/8和3/8的交错②2/4和3/4的交错③5/4和4/4的交错④6/4和5/4的交错⑤7/8和6/8的交错;纵向节拍交错:①二声部交错、②多声部交错。 和声在曲式上的组织作用表现:①终止式;②和声韵律:最常见的和声韵律是“Ⅰ—Ⅰ—Ⅰ—Ⅴ;Ⅴ—Ⅴ—Ⅴ—Ⅰ”的对仗;③和声变奏:当短小的旋律频频反复时,每次反复可因变化和声而把一系列互相呼应的乐节和乐句联合成为乐句和乐段。 织体:是音乐材料组成音的编织物的组织方式。 织体的类型:①单声部的织体。包括单声部的独唱、独奏和齐唱、齐奏(同度或八度),这种织体写法有时显得很淳朴、自然,具有民间格调,有事则有严肃、深沉的性质。②复调织体。包括支声复调、对比复调和模仿复调。③主调音乐的织体。有旋律与和声结合而成,有持续低音式、和弦式、分散和弦式等类型。 乐思:是音乐思维的载体,是构成音乐作品的素材。 动机:是音乐结构中最小的有机单位,有少数音组成,环绕一个主要重音结合成的节奏音组。是音乐作品中最小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最小的乐思,动机总具有一定得形象意义和节奏逻辑,所以规模虽小,仍不失为音乐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常包含一个强拍,即占有一小节。 主题:狭义的主题是有完整结构而未经发展的乐思;广义的主题则是狭义的主题经过初步发展以后形成的较大的结构,但在全曲中,它仍是音乐形象的主题的结构则大于乐段。 主题内部乐思发展的主要手法:①反复和模进。②音程的缩小和扩大。③节奏的缩小和扩大。⑤对比。 ⑥旋律变奏。⑦和声变奏。⑧展衍。 发展主题的手法:是主题内部乐思发展手法的扩大,常用的有①变奏:主题的结构不变,而把旋律加以装饰,或变化织体写法、和声细节等,但仍保持旋律、和声结构的轮廓。②展开:用主题的片段来反复、模进、变奏,或引进新的乐思,调性不稳定,结构逐渐分裂。③对比:引进新的主题和原来的主题遥遥相对,对比的大小通常是和结构的大小相称的。新主题和原有主题之间的对比程度,通常要大于主题内部乐思的对比程度。 乐思的陈述:①呈示性陈述:用于音乐材料或主题的初次陈述,结构和调性都比较稳定,主题材料比较统一,和声较单纯,结束多半是收束性的,即结束在主调或关系调的完全终止上,呈示型的陈述常构成主题或主题变奏。②展开性陈述:结构逐渐分裂,调性的转移逐渐频繁和迅速,这种陈述并没有完整的结构,结束多半是开放性的,结束梓不稳定和弦上或不稳定的调上,主题展开时或主题内部乐思展开时都可采取这种陈述方式。③过渡性陈述:连接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时所用的陈述方法,在乐思的发展上合调性布局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材料细碎,结构不规整,调性和声不稳定,常用音阶式的走句,上下翻腾的音流或某一音型的多次重复模进。④收束性陈述:结构逐渐分裂,而调性非常稳定。在乐段、乐部或乐曲的最后。常采取补充终止式使乐思的发展逐渐静止下来。⑤导入性陈述:又称引子,出现在乐曲主题之前或某一段落之间的部分,在主题出现之前,有情绪、调性、体裁、速度等方面的预示。结束:a多落在Ⅴ,以期待Ⅰ。b也有落在Ⅰ,作为调性的预示。引子可以使几个小节,或几个和弦的重复。声乐曲中,引子成为前奏。 各种段落分类:按其结构功能分1引子,2开始段落(呈示部),3中间段落(中部),4连接段落(连

和声

和声具有色彩功能与结构功能两种基本属性。 色彩功能即和声的音响作用。在音乐中,和声凭借这种功能,或独立地或同其他因素协同地参与音乐表现。 结构功能是指和声对音乐形式构成方面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1)音高纵向结合的组织作用;(2)确立或瓦解调性、调式的作用;(3)发展或终止某一结构的作用。两种功能的对立统一,是和声内部矛盾的集中表现,它决定着和声风格的历史演变以至每一和声现象的面貌特征。 大小调和声 大小调和声,是建立在自然大调与和声小调基础之上的一种和声体系。大小调音阶各音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这个体系基本语汇的构成以及应用的逻辑。大小调和声使用的和弦,是按三度叠置的原则结合起来的。这个原则已被音乐物理学证明与泛音列棗反映发声物体振动规律的音高系列有直接联系。 作为一种历史风格,大小调和声曾盛行于欧洲巴罗克至浪漫主义阶段的音乐实践,是为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等音乐家共同运用并为之不断创新发展的和声体系。到了十九世纪和声又分自然音体系与半音体系。这既是同一体系不同历史阶段风格特征的表现,也是和声学由浅入深两个阶段的标志。瓦格纳之后,大小调和声在音乐中的统治地位,虽然因为德彪西为代表的和声革新浪潮的冲击而让位于其他的写作风格;但作为一种高度成熟的体系、一种客观存在于大部分已有音乐文献之中的创作原则,它仍然在相当广泛的领域中继续发挥作用。一般的音乐教育都把它作为基础课程之一;对于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学家的培养,这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为数不少的一批作曲家,仍然部分地、甚至全部地采用大小调和声技法进行创作。 三、四部和声写作 一般的和声教学,都愿意以四部合唱作为写作训练的基本形式。这样做,不仅是因为这种形式简单、明晰、易于掌握,而且也是由于它恰好与大小调和声早期实践的常见形式一脉相承。通过这种形式的写作训练,有助于达到对整个体系本质上的理解。此外,四部和声的结构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音响结合的普遍规律,把它作为和声写作基础训练的中心课题来做,亦有得于向室内乐、交响曲等更复杂的创作形式过渡。声部名称、音域、记谱法四部和声的写作中,各声部的名称分别为高音声部(一般也称“旋律”声部)、中音声部、次中音声部。四个声部的音域限定,与一般混声合唱队相同。声部交叉棗相邻声部在音高位置上的颠倒,会破坏音响的自然平衡,应当避免。和弦音的重复与省略各类和弦的音数是不尽相等的。在三度叠置的和弦系列中,三和弦只有三个音,七和弦有四个音,九和弦有五个音,还有六个、七个、以至音数更多的和

和声分析常用谱例

和声分析常用谱例 1.C大调前奏曲(选自《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首)----------------------巴赫 2.儿童小曲·第五首--------------------------------------------------门德尔松 3.无词歌第二十七首(葬礼进行曲)------------------------------------门德尔松 4.圣咏-------------------------------------------------------------舒曼 5.我爱你-----------------------------------------------------------格里格 6.马赛曲------------------------------------------------------------里尔 7.升c小调前奏曲-----------------------------------------------------拉赫玛尼诺夫 8.再会--------------------------------------------------------------布格缪勒 9.加沃特舞曲--------------------------------------------------------戈赛克 10.布列舞曲----------------------------------------------------------亨德尔 11.小夜曲------------------------------------------------------------海顿 12.C大调前奏曲-------------------------------------------------------巴赫 13.钢琴奏鸣曲K.330(第二乐章)---------------------------------------莫扎特 14.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 15.第十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贝多芬 16.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第一乐章-----------------------------------贝多芬 17.献给爱丽丝---------------------------------------------------------贝多芬

和声学专著

1.《和声学》.姜之国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8 本书内容包括:自然音体系和弦、调性扩张的三种基本方式、和弦外音与持续音、调性转换等四篇。专业公共课教材音乐考研复习精要。 2.《多声部音乐写作与分析基础教程, 基础和声》.张建华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8 本书内容包括:原位正三和弦的平稳连接、为低声部配和声、正三和弦的转位、属七和弦、和弦外音、调内模进、近关系转调等。高等学校音乐学专业教材 3.《和声学教程》. (苏)伊·杜波夫斯基[等]合著 ; 陈敏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2版, 增订重译版 本版图书将原来的上下两册合为一册,从学术上说把传统和声归纳得科学、缜密、井然有序;阐述得合理透彻、丝丝入扣;从交教学上循序渐进。 4.《基础和声》.现代远程音乐教育丛书.刘锦宣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 本书分为上编与下编两部分,上编为自然音体系,下编为半音体系。其中还有两章五声性旋律民族调式和声配置手法的介绍。附1光盘。 5.《和声的结构功能》.(Structural functions of harmony)(奥)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著 ; 茅于润译.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本书介绍了和声的结构功能、和声的原则、代替音与领域、小调的领域、变和弦、游移和弦等内容。据原书修订本译出。 6.《勋伯格和声学》(Arnold Schoenberg theory of harmony).奥)阿诺德·勋伯格著 ; 罗伯特·D. W. 阿达姆斯英译 ; 罗忠镕译.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本书内容包括:大调音阶的自然音和弦、小调调式、没有共同音的和弦的连接、转调、来自教会调式的副属和弦和其他非自然音和弦等。 7.《和声对位化写作与综合性分析》.徐平力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对位化和声写作”、“综合性和声分析”,内容包括:对位部分,外音部分,其他部分等。 8.《综合和声理论写作与应用》.李龙德编.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2007 本书的学习对象以巴洛克开始到浪漫派西洋音乐和声为依据,写作部分和分析部分完全保持在这个框架里面,理论与学习的射程从中世纪、文艺复兴尝试扩展到近代、现代西欧多声音乐的全史。 9.《键盘和声与即兴伴奏》.周慕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本书主要内容有:和弦基础与初步伴奏;属七和弦、终止四六和弦及进行曲风格的歌曲伴奏、常用七和弦的连接及抒情性歌曲伴奏等。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幼儿教育专业教学用书。附1光盘。 10.《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Harmonik in der Musik des 20. Jahrhunderts ).(德)瓦尔特·基泽勒(Walter Gieseler)著 ; 杨立青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课题.上音译丛.丛书第一辑

和声分析351例

和声分析351例 《和声分析351例》和声分析例题是为演奏演唱专业的和声共同课及专业课所编辑的,例题的选择不仅注意到了和声结构的典型性和与技法展示的多样性,且不少曲例在艺术的创意上也具有一定的深度。长期实践证明,《和声分析351例》也适用于作曲、指挥专业的和声课中。和声分析的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去体验和通晓和声在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价值,由此提高学习者对和声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自身的艺术素养。 三和弦正三和弦(例1~10) 段落与终止(例11~18) 终止四六和弦(例19~25) 六和弦(例26~34) 经过与辅助四六和弦(例35~41) 属七和弦(例42~53) II级三和弦(例54~60) 和声大调(例61~64) VI级三和弦(例65~72) II级七和弦(例73~90) 导音七和弦(例91~100) 九和弦与多音和弦(例101~111) 导音三和弦(例112~116) III级三和弦一六度属和弦(例117~127) 重属和弦(例128~139) 重属增六和弦(例140~157) 离调(例158~183) 连锁进行(例184~189) 副属和弦意外进行(例190~192) 调内(自然音)模进与离调(中音)模进(例193~205) 换调与近关系转调(例206~226) 远关系转调(例227~233) 转调模进(例234~236) 减七和弦与大小七和弦(属七和弦)等音转调(例237~244) 和弦外音(例245~277) 持继音(例278~292) 变音和弦(例293~312) 增三和弦等音转调(例313~314) 变式交替和弦(例315~333) 采用调式交替和弦的转调(例334~340) 自然调式和声手法(例341~351)

西南大学《曲式作品分析》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 1:[判断题] 结构的外部延长称为扩充 参考答案:错误 2:[判断题] 调性布局公式为:T-D-S-T 参考答案:正确 3:[判断题] 音乐的陈述类型可以广义地分为稳定型陈述和非稳定型陈述.. 参考答案:正确 4:[填空题]一首乐曲中的某个结构单位,以其自身的主功能来完全终止,该单位称为( ) 性结构;相反,如果不在稳定功能或转调来终止,则称为()性结构。 参考答案:(收拢)、(开放) 5:[填空题] 乐段通常由数量不等的乐句构成,乐句有时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 )、( ) 和()。 参考答案:(乐节)、(乐汇)、(若干乐音) 6:[填空题]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主要有( )原则、()原则、()原则、() 原则和()原则。 参考答案:(呼应)原则、(三部性)原则、(起承转合)原则、(变奏)原则和(回旋)原则 1:[判断题]在主题材料结合方式上,乐段可以大致分为平行乐段和对比乐段两大类,在和声结 构上可以分为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在外部形态上可分为方整性乐段和非方整性乐段 参考答案:正确 2:[判断题] 复乐段既是一个量的概念(至少包括两个单乐段),又是一个质的概念(主要内容 有)。两个单乐段在各自的终止上形成(属主)呼应的关系,也包括转调关系。

=================================================================================================== 参考答案:正确 3:[判断题] 由内容互不相同,既对比又统一的两个乐段构成的曲式,称为二段曲式。 参考答案:正确 4:[填空题] 二段曲式可以分为()和()的两大类。 参考答案:(有再现)、(无再现) 5:[填空题]在材料方面,二段曲式可以分为()和()两类。 参考答案:(单一主题)、(对比主题) 6:[填空题]三段曲式根据中段材料的同异,可以分为()、()和() 三类。 参考答案:(引申型中段)、(并置型中段)和(综合型中段) 1:[判断题] 引申型中段的三段曲式也称为双主题三段曲式。 参考答案:错误 2:[判断题] 与二段曲式相似,三段曲式的第一段通常也是一个呈示型乐段。 参考答案:正确 3:[判断题] 平行复乐段与二段曲式相同,两者第二段开始主题材料都相同。 参考答案:错误 4:[填空题] 三段曲式由()、()、()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