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_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

21世纪_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
21世纪_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解析以及中国对策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解析以及中国对策 摘要:奥巴马政府首届任期以来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将中国视为在战略和军事安全领域加以制约防范,在双边经贸、地区稳定和全球治理等诸方面又须竞争与合作并重的“战略竞争对手”,并将亚太地区作为美、中战略竞争的重心。这一战略作为美国重返亚太的指导方针,势必会对亚洲的局势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分析这一战略有利于理解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相关活动,也是我国采取应对措施的必要之举。 关键词:亚太再平衡影响应对措施 一、“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产生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1年11月在夏威夷抓住主办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的机遇高调亮出“转向亚洲”战略。美政府开始从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撤出,同时寻求外交政策新亮点。奥巴马团队执政以来,美国政府在“巧实力”的概念下调整了战略选择,决定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 在2012年6月3日闭幕的本年度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防长帕内塔提出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指出美国将在2020年前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海军战舰,届时将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 2014年4月2日-4月3日,“美国-东盟防务论坛”在夏威夷召开,美国首度以东道主身份主办美国与东盟之间的部长级非正式会议。会后,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将启程访问日本、中国、蒙古国,奥巴马4月下旬将出访亚洲,美领导人出发前在家门口“挽”住东盟“秀”姿态,实质是重申其战略重心不变。哈格尔在此次论坛中反复强调,希望向与会东盟防长及代表重申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承诺”,美方期待将这一论坛活动常规化,释放出“亚太再平衡”将会延续的信号。 二、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原因 中国外交学院教授苏浩指出,美国将其军事盟国和战略伙伴国与自身的战略利益绑定,将它们推到前沿以对抗美国的挑战者,其效果可以一石三鸟:既将双边军事同盟变为多边同盟网络,从而强化了美国主导的安全秩序;又挑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迟滞了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同时更是直接锁住中国的海上实力的拓展空间,而又避免了与中国的直接对抗和冲突。其实,各种“平衡”之外,美国还需要考虑另一个“再平衡”,那就是扩军与加强美亚经贸关系之间的矛盾。与“紧缩欧洲”及其他地区相比,亚洲经济蓬勃发展,是最具活力的增长区。美国急需提升亚洲在美国对外经贸战略中的地位,以便扩大对亚洲地区的出口,增加国内就业,分享亚洲经济增长的红利。 2014年美国要从阿富汗撤军。为使这一进程顺利进行,并确保“后撤军时代”地区军事稳定可控,美国目前已经在大中亚地区加紧布局。为此,美国不仅开始着手重新理顺同阿富汗的关系,而且悄然加大了对中亚国家的合作力度。过去几年里,国际舆论的关注焦点一般集中于东海、南海等领土争端议题,对大中亚地区关注不多。随着美国“后撤军时代”的诸多战略安排逐步浮上水面,美国亚太战略中对“大中亚”的倾斜以及“大中亚”与“大东亚”两个板块的启动,或许也将成为热点。从整体上说,2014年美国亚太战略的特征,将是在延续以往“再平衡”思路的基础上,在目标、手段、领域、地域等方面谋求“更平衡”。 三、“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内容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及 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 2012年6月3日,第十一届香格里拉对话暨亚洲安全会议闭幕,在为期3天的会议中,来自亚太地区27个国家的代表团、14位国防部长、众多政府官员及专家学者就亚太地区安全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本次对话的5个主题分会分别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再平衡”、“保护海事自由”、“威慑和地区稳定”、“新型战争:网络、无人机和新威胁”、“全球和亚太安全的新风险”。其中,首次亮相香格里拉对话的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2日参会讨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再平衡”。 “亚太再平衡战略”指出美国将在2020年前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海军战舰,届时将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它依然是在利用中国周边个别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来加固美国的战略地位。“亚太再平衡战略”被视为是对美国重返亚太的进一步充实。 那么,美国要“再平衡”什么? 首先是欧亚地区战略的平衡。即认为欧洲不再是美国的战略重点,亚洲已经取而代之。帕内塔说,今后五至十年,美国将继续加强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将更大比例的部队部署在该地区。 其次是军事战略的平衡。即更加注重海军和空军,到2020年前,美国海军力量将改变目前在太平洋与大西洋“五五开”的部署格局,将60%的战舰部署在太平洋;大部分巡洋舰、驱逐舰、潜艇与濒海战斗舰部署在太平洋,航空母舰数量增加到6艘。帕内塔说,除数量外,美国还要在太平洋部署更先进的高科技潜艇与战舰,以及新的电子战设备与通讯系统等,以提高质量。 再次是部署方式的平衡。即不再像冷战时期那样建设新的大型的永久性基地,来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而是与盟友及伙伴国协作,通过接受临时任务,参加联合军演、训练和行动,确保伙伴国提供港口、机场和其他设施供其使用。这种做法更加经济实惠,花费少成本低,伙伴国的政治反对相对较小。 明眼人都看得出,在各种“平衡”之中,美国正将亚洲装修成表演场,以展示肌肉,上演“健美秀”,以不断增长的军事存在为特征的“再平衡”,无疑将打破该地区原有平衡。尽管帕内塔在新加坡承诺“不遏制中国”,但美舆论仍认为,其亚洲之行暗藏深意。《国防》月刊称,帕内塔将“大谈美国扩大在该区军事存在计划,以及他加强该地区联系的决心。”基于这种判断,美国观察家认为,帕内塔需要在不激怒中国的前提下,承诺对菲律宾、越南等亚太国家提供支持。《金融时报》亚洲版编辑季米特里·斯瓦斯托普洛提出了一个尖锐而又不失针对性的问题:美国是否有一种倾向——只有对中国日益强硬,才能挽回成为衰落大国的颜面?亚太舆论普遍不相信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会不针对中国,现实是明摆着的:美国口头上否认遏制中国崛起,但构建亚太安全新格局时往往又将中国当成“靶子”。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有明显的对抗一面,这不能不引起亚太国家有关对抗成本与代价的忧虑和担心。这一充满矛盾的战略无疑将加剧亚太安全格局的复杂一面,甚至有可能造成分裂。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不变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 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①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②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年)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联和中国的“两个半战争”。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年)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最初是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谈话时提出的。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

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的核心是对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心进行东移

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的核心是对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心进行东移,这一东移,不只是简单地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亚太地区,而且从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加大了对中国政策压力的力度。美国的战略与政策调整不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且在很多政策实践中都有表现。亚洲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地区,平均增长率在7%以上。美国希望利用亚洲市场,来实现奥巴马出口翻倍和创造就业的目标。由于欧债危机升级,美国经济复苏面临困难。乔治敦大学教授查尔斯·库普钱说,奥巴马在2012年的连任机会取决于他的经济业绩,“当你寻找增长的来源时,主要答案之一是对亚洲的出口。这是本届总统需要重点关注的事情,特别是在选举期间”。 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其实是想借亚洲刺激本国经济。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奥巴马宣布增强美国在澳军事存在,确保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日本《每日新闻》称,为了维护在亚洲的霸权,美国正悄然构建对华包围圈。奥巴马的此次亚太之行充分暴露出了这一战略意图。所以我认为美国的第二个意图是构建包围圈遏制中国。 美国重返亚太地区引起来广泛关注,不仅包括中国,而且包括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美国之所以重返亚太,既有它的客观原因,也有它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就亚太地区在整个世界的地位的上升,已经达到了任何国家都重视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把战略重点转移到亚太地区很正常;主观原因就是,美国重返亚太确实有针对中国的成分。中国现在的崛起、发展的速度可以说是超出了美国甚至是世界的想象。而美国历来都奉行霸权主义,倡导单边社会,中国的发展对美国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而如今亚太地区的局势已经不同于冷战时期和冷战结束的头20年,世界其他地区,如欧洲,中东等,无论从力量对比、国际关系,还是亚太地区各国的关系等,都是一个全新的局面,导致美国不得不重视亚太问题。 “美国从来没有离开过亚太,只不过在小布什期间投入不够多,这两年希拉里一直强调美国要重返亚太,美国战略重心已经东移了,上周美国第一次正式参加东盟系列峰会,这也正反映了美国一种虚弱的心态-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嵎生(摘自第一经济报)”。美国重返亚太的目的仅仅是扩大它在全球的影响力,随着经济中心的东移,奥巴马想要实现美国经济的复苏,而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巨大的市场,就像两块美味的蛋糕,吸引着奥巴马,以此来实现他竞选时许下的承诺.同时,因为历代美国总统对华遏制的行为,奥巴马也毫不例外,从中美对话和美在太平洋的军事动作来看奥巴马既想与中国合作,又想遏制中国.实现美国实现美国统治下的世界和平。 在中国的邻国和临海国中,不难发现,不管是日本,韩国,印度还是菲律宾都与美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美国重返亚太之际,中国与邻国的外交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正直北朝鲜国家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的逝世,金正恩当选为北朝鲜国家最高领导人和国家军事委员会第一委员长,俄罗斯总理普京当选为国家总统,亚太局势也发生着剧烈变化.美重返亚太意味着中国与其他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可能进入一个复杂的时期。这些国家中主要影响的还是东南亚国家,像菲律宾等与

如何认识美国的全球战略

如何认识美国的全球战略 全球战略是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提出的战略,并且其始终是贯穿美国对外政策的中心。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在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全球性超级大国才有资格、有可能形成全球战略。深入透彻地研究美国的全球战略,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出发,抓住有利机遇,利用和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着重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好地维护我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富强。 一、二战后美国战略部署的演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之所以提出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因为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发展很快,又垄断着原子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整个全球参战国家关系和美国国际战略上的一个转折点。在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波诡云谲,和美国自身实力的变化,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 第一阶段是美国战后第一次战略扩张期,是从战后初期到六十年代末,美国奉行的是对外扩张战略,这一时期对外战略带有明显的扩张、进攻和侵略的霸权色彩。1947年3月12日提出的杜鲁门主义就是其突出表现。这一时期的全球战略要求推行实力政策,主张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一场全球战争。 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国际战略的收缩期。这一时期,美国政府被迫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大肆推行缓和战略。尼克松政府确定了全球战略计划的4项原则:①遇到战略核战争依靠美国的核力量。②遇到战区核战争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英国等承担部分责任。③战区常规战的任务由美国和盟国部队分担。④对次战区或地区性战争,由当事国和盟国承担主要责任,美国提供一定援助。

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第五章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1、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是全球性的。 2、对于中国来说,中美关系是重中之重。 第一节当代美国经济 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美国为什么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历史短,没有封建的包袱,因此思想不受束缚,创新能力强。 200多年的历史中就发生过两场战争,不打内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能源多,地大物博。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战争中获利最大的国家。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霸主,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实力基础。 冷战时期美国始终保持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但其经济发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战后初期是美国经济的调整发展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 第三次技术革命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局面。经济危机、美元危机、能源危机 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增长。 里根经济学 ●紧缩性货币政策 ●削减福利开支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对企业大幅减税 老布什时期,美国经济开始疲软,美国经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调整与改革。

二、美国经济的调整与改革 克林顿时期 第四次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 克林顿政府采取的措施: 1.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干预。 2.压缩政府津贴,削弱国防开支,增加税收 3.加速发展信息产业 4.积极拓展对外贸易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周期。 一高三低:低赤字、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高增长率 小布什时期 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迹象 小布什采取的措施: 对内经济政策:通过减税和降息,力图扩大就业和投资,推动经济恢复和增长。 对外经济政策:美国政府放弃了强势美元政策,连续贬值,促进了出口,缩小了贸易逆差。 三、美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 第一,美国经济始终在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循环往复。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 2000年美国信息产业和股市两个泡沫相继破灭 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 第二,财政和金融政策摇摆不定。 扩张性财政政策:即以财政赤字加大投入,创造就业机会,拉动消费上升,刺激经济增长。金融政策:通过提高或降低利率,控制或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 美国经济四大难以根除的经济疾患。 一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二是国债连年攀升。 三是个人储蓄增长有限。 四是贸易逆差。 第三,贫富两极分化难以消除,社会问题愈益严重。 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2007年3月爆发的次贷危机,是上述美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集中爆发。 次贷危机是房地产泡沫破灭而导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美国财政金融政策、经济结构和社会贫富悬殊等深层次矛盾,表明美国的经济调整与改革只能部分地改进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却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摘要:美国基于国家安全战略,从美国国家利益出发,将调整其在世界军事力量的部署,美国将重返亚太。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军事方面也体现在政治、经济方面,我们应听其言,观其行。中国应做好各种准备。 关键字:美国重返亚太、中国、应对策略 刚刚从十年伊战的泥潭中走出的美国将目光转向了亚太地区。2012年1月5日,奥巴马会同国防部长帕内塔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一道在五角大楼举行了记者会,公布一份酝酿了七年之久的美国新军事战略报告——《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根据报告,美国将裁军50万,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等地面部队将被拿来“开刀”。美国还将大幅削减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存在,但唯独却要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并进一步提升海空军作战能力。如同众多国际媒体所评述的那样,“中国或许不是美国重返亚太的唯一原因,但却是最重要的原因”。事实上,即便中国没有敌意,但追求“绝对安全”的美国始终将中国列为威胁之一。 美国重返亚太,是一个全方位的战略。按照希拉里的说法,主要有六大目标:一是“加强双边安全联盟”;二是“深化我们与新兴大国的工作关系,其中包括中国”;三是“参与区域性多边机构”;四是“扩大贸易和投资”;五是“打造一种有广泛基础的军事存在”;六是“促进民主和人权”。 美国在亚太地区加强部署,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这个地区有新兴大国的崛起。首先就是中国,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国家如印度。这一区域,地区整合进程已经启动,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这是出现的新情况,而且该区域经济发展得非常好。在美国看来,在这区域,无论是经济利益,还是地缘政治利益,对于美国来说越来越重要。另外,在美国看来,这个区域同其他地区相比,还存有一些热点问题。就是固有的一些可能引发冲突的问题,包括朝核问题,台湾问题,还有现在谈论很多的南海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潜在的热点问题,美国人觉得有可能会造成地区的不稳定,因而有必要把更多的力量和资源部署在这一区域。 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强化与亚太地区同盟的关系,无疑会扩大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力,中国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战略压力也随之增大。但是,总体来说,这并不会改变周边环境对我们“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首先,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互相离不开,它们非常清楚与中国对抗没有赢家,而且会付出代价,“和则两利,斗则两害”;其次,美国现阶段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布局是防范性质,主要是为了加强遏制中国,而不是与中国对抗,遏制本

2017年国际政治考研真题

2017年国际政治考研真题 北京大学 国际政治 政治学概论 名词解释 福利国家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英格兰独立公投 国际秩序 核供应集团 简答 简述全民公决制度及其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与实践的宪制意义 就国际层面整体而言,冷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冲突为何层出不穷 简述摩根索帝国主义政策三种典型手段极其内容 论述 民族国家概念在当今世界政治中的解释力如何 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分析近年来西方民族民粹主义缘何上升并举一列说明 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 名词解释 相互依存 国际仲裁 特别提款权 超越遏制理论 科索沃战争

脱欧公投 二十国集团 气候变化《巴黎协定》 简答 2015年难民危机对当前欧洲政治的影响 种姓制度对印度当前民族社会结构的影响 你对亚洲安全观的理解 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为何调整“倚美抗中”的对外战略 论述 简述现今中国外交的主要内容及形成背景与取得成果 有人说中国近年来在深化全球治理的过程中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也有人说是以主导者的身份出现?你赞同哪种观点,论述原因。 外交学院 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 1933年国际经济会议 1954巴黎协定 绥靖政策 奥斯陆协定 简答 二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演变 尼克松时期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及特点 论述 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经验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及特征 政治学综合 名词解释 国家元首 阶级分析法 防御现实主义 国际安全 现实建构主义 简答 英国学派对人道主义干涉的看法 政治统治存在何种心理基础 论述 结合冷战后国际关系现实,评析软制衡理论 结合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论述经济间相互依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外交学 名词解释 非战公约 位次 外交承认 国际组织 最佳谈判协议替代方案 论述 当代外交方式产生的背景条件动因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制定内容 外交史 名词解释

美国亚太战略

美国的亚太战略与中美关系的未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依据其实力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亚太安全战略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尽管美国亚太政策调整的背景复杂、目标多重,但其中的中国因素无疑十分明显,对中国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也是直接的。 [内容提要] 奥巴马政府将亚太战略作为美全球战略的重中之重,这是冷战后美全球大战略演进与亚太形势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完全针对中国,但在其实施过程中针对中国的一面却非常突出。尽管如此,过分强调美亚太战略对中国的挑战不仅会使当前的中美关系更加复杂,还将给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带来重大战略风险。中美在亚太实现和平共存,既是确保美亚太战略成功的关键,也是中美长期战略稳定关系的核心议题,并将对亚太乃至全球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美国摇亚太战略摇中美关系[ 作者介绍] 王鸿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助理,主要从事美国外交和中美关系研究。摇摇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在运筹 亚太战略方面动作频就美国大战略而言,自冷战结束以来美战略东移进程不断发展,使亚太最终成为美全球战略的首要关注对象。冷战结束后,美国虽取得“ 一超独霸冶地位,但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并不均衡,其在美洲大陆的地位最为巩固,对美欧同盟的经营最为成功, 在其他地区的地缘布控力则存在明显差别。在“ 前苏空间冶,对于前苏联解体后分生出的大量新独立国家,美国影响力相对有限;在中东,冷战格局瓦解引发的格局失衡,对美在该地区的地位构成强烈冲击;在南亚,前苏联势力退出后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使地区国家趁势坐大并形成强大排外效应,恐怖与极端势力也随之泛滥扩散;在东亚,苏联威胁的消失造成美对同盟体系影响力下降。对美而言,要巩固、夯实全球领导地位,必须对其全球大战略做出调整,及时推动战略重心由西欧向欧亚大陆的纵深地带以及东亚延伸。美战略东移进程由此启动。在这一进程中,东亚无疑是美国关注的首要重点和最终目标。这是因为:其一,东亚仍然存留着突出的冷战遗产。中国、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解体后继续存在和发展,朝鲜半岛和台海两岸的两大“ 国家统一冶议题持续成为引发紧张局势的重大潜因。如何进一步消化和管理这些议题,是冷1 频,一方面以各种方式宣示美国的亚太属性,高调宣布“ 重返亚洲冶,多方论证美国的存在对亚太安全与繁荣至关重要,努力展现美对亚太及区域内各国的重视,誓言继续扮演亚太领导角色;另一方面,全方位加大战略投入,强化与传统盟友安全纽带,加大在西太平洋的军事部署,以频繁军演彰显军事优势,深化与东盟对话合作,拉拢和规制新兴国家,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大中东”战略遇到了大麻烦,显而易见的颓势并不因为击毙拉登,就可以得到逆转。重要原因是美国的军事实力,不足以同时摆平象阿富汗、伊拉克这样的弱小国家,尤其是摆平不了政权更迭后的乱局,却由于自身消耗巨大而陷入经济危机,美国政府在技术上早已破产,高达14.3万亿美元的国债则是明证。地缘、能源、金融等要素控制方面,美国无力维系单极独霸格局,面临全面性、体制性的崩溃风险。即使在北非、西亚策动“阿拉伯革命”,也不能按其预定路线发展演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将早就发现了的拉登击毙,展示其所谓“无所不能”,意图挽回局面,对于短线提振美元有一定作用,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么可能因击毙快要被人忘却的拉登扭转?感觉美国的战术性动作可圈可点,结果输在了战略上。前苏联的破产和解体,同样输在战略上,他不该在美(北约)、苏、中大三角关系之中,把当时的中国逼到美国那里去,两面夹击之下前苏联败局已定。这些东西早前都提到过的。如今美国想独霸大中东,进而控制和奴役全球,则是把中俄欧逼到了一起,美国就算再强大,以一敌三,放到战略上应该说是明显的错误。面对中俄欧的“合纵”之策,美国在认识到问题之后,开始以“连横”之策瓦解中俄欧“统一战线”。平心而论,中俄欧相互之间也有摇摆乃至出卖、出手,但迄今为止大的方向没有偏离,这是美国左冲右突难以如愿的根源。美国本土全面爆发金融危机之际,俄国串联中国抛售美国国债,欧洲特别是法国跳出来跟美国抢班夺权,

中国以“救美国就是救中国”为由,并不支持俄国和欧洲的行动,招致俄、欧对中国的不满。俄国受美国的气很久了,俄格战争更对美国来气,中国对美国其实没有那么敌对,因为中国尚离不开美国的市场,这是由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点所决定;欧洲想跟美国抢班夺权,却没有给中国包括人民币留出位置,中国需要时间打造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甘为欧洲做嫁衣。这种局面使美国看到机会,遂提出中美G2的说辞,中国开始时反应不及时,后来看出其中的门道,才明确拒绝美国,没有落入美国精心设置的陷阱,否则中俄欧“统一战线”也就瓦解了,严重后果难以预料。美国对中国威逼利诱,威逼的一面主要借助两个国家,即日本和印度,其中,借助日本在东线骚扰,借助印度欲在南亚破局,是为“声东击西”,营造中国两面受敌、不能相顾的表象,但都被中国化解。大国游戏层面,美国在南亚方向针对中国搞事,拉拢的当然是俄、欧。“美俄关系重启”后,俄国给美国(北约)阿富汗驻军提供补给“北方走廊”,以替代巴基斯坦“南线通道”,这样美国就可以抛弃并牺牲巴基斯坦。对此,欧洲方面处于观望者角色,原因是欧洲自身深陷金融、债务危机,需要外储庞大的中国为其输血,况且欧元受到美国算计,不敢贸然与中国为敌,否则欧元是极其危险的。关键取决于印度是否愿替美国出头挑战中国与巴基斯坦,中国对印度既拉拢又威慑,印度多次蠢蠢欲动,终未铤而走险。美国为拉拢俄、欧进行的交易失去价值,美国翻脸不想认账,与俄、欧矛盾再次占据上风。在伊核问题上,中俄

美国霸权战略

美国霸权战略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美]亨利·基辛格 一、美国霸权战略的思想和政策渊源 (一)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Isolationism)是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辞》中提出的外交原则,即美国在对外关系中应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不承担国际社会的政治、军事义务;不与外国、特别是不与欧洲大国结盟。孤立主义是美国传统外交的基础,对保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有一定积极作用。 (二)门罗主义 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门罗声称,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相关事务。而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或各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门罗主义”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 (三)威尔逊主义 威尔逊主义(Wilsonianism)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前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重建世界和平秩序的构想,其中心思想是,国际政治集体安全体系比古典均势体系更有利于世界避免战争,维护持久和平。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人性可以改造。第二、战争可以避免。第三、利益可以调和。第四、建立国际组织,保卫世界和平。“威尔逊主义”反映了美国这样的战略意图: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减军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因此,“威尔逊主义”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标志着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开端。 二、美国霸权战略概念 美国霸权战略就是美国运用和创设各种权力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打击竞争对手,维持并增进自己在安全、价值观和财富等方面最高水平的国家利益。该战略有三个特点: 一是战略工具的多样性,既包括军事、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又包括经济和技术等方面;二是战略对象的普遍性,不是针对一个国家,而是涉及各个国家和地区;三是战略目标的全面性,不仅仅关注领土和政权安全

美国重返亚洲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美国重返亚洲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亚太地区:地区关系因美国加快“重返亚洲”而复杂化 新华社亚太总分社社长俱孟军:2010年,在亚洲国际舞台,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的身影颇为突出。在美国总统的出访日程表上,到访亚洲的时间最长;浩浩荡荡的美国舰群,不断在亚洲海域炫耀武力。这一年,亚洲地区的国际关系,因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强势向纵深推进而日趋复杂化。 “重返亚洲”战略,由美国政府去年7月公开提出,旨在重新确立和提升美国在亚洲的主导地位。“重返亚洲”,美国是言行并举,外交军事协同推进。在加速“重返亚洲”的进程中,美国直接插手亚洲国家间的争端。无论是“天安号事件”、“钓鱼岛事件”,还是“南海争端”、“湄公河资源利用”等问题,美国都积极介入。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美国在亚洲的所作所为,自然有着深刻目的。《纽约时报》评论说,美国正与日本和韩国恢复冷战时期的联盟关系,并在亚洲其他地区加强势力。美国不仅要利用美日韩军事同盟,构建美国坐镇的东北亚军事板块,还试图通过介入南海争端加强与相关国家关系,试图形成美国主导的东南亚军事领地。 纵观亚洲今年的形势与美国的行为,与其说美国加快“重返亚洲”,不如说美国正在把亚洲更多国家拉入 自己的势力范围。 欧盟:在阵痛中进入过渡期 新华社欧洲总分社社长刘江:2010年,欧洲的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以主权债务危机为重要标志,欧盟在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阵痛”中,进入了由“后冷战”向“后危机”时代过渡的重大转 折期。 今年年初以来,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国不同程度陷入主权债务困境,导致金融市场动荡乃至社会骚乱。“债务海啸”的深层次原因,是欧洲经济发展模式长期失衡的结果。这种失衡体现为:欧洲经济一体化与货币一体化发展之间的失衡、欧洲经济一体化与政治一体化发展之间的失衡、欧洲福利主义发展模式与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之间的失衡。 尽管遭遇主权债务危机,今年下半年以来欧元区及欧盟经济仍出现了明显复苏势头,全年总体表现好于 预期。相较之下,欧盟政治一体化今年进展不大,一体化外交也遇到各种困难。不过,欧盟“外交署”的正式运行,有助于巩固和拓展欧盟的重大利益以及国际影响力。 在新的一年里,欧盟将面临各种新困难、新问题,欧盟也会进一步深化经济、内政、外交、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以尽早走出经济衰退,并加快政治一体化步伐,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中东地区:局势起伏跌宕前景难测 新华社中东总分社社长李红旗:2010年,中东局势起伏跌宕,热点问题非但没有降温反而平添变数。巴以和谈受挫、伊拉克民族和解和战后重建举步维艰、伊朗核问题久拖不决、苏丹南部公投前景不明。国际社会对中东的关注一刻没有放松。 今年9月初,在美国的推动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启动了间隔20个月之久的直接谈判,但两轮艰难交锋下来,僵局难解。中东和平进程裹足不前的症结主要在于,美国对以色列的强硬立场继续采取迁就政策。

形势与政策5讲.第五讲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第五讲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再平衡”标志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逐步深化。通过战略与安全的“再平衡”、盟友及伙伴关系的“再平衡”和经济“再平衡”,美国力图维持自己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和支配地位,与此同时,防范崛起大国对美国主导的地区秩序构成挑战。“再平衡”在强化美国优势地位的同时也给美国带来了风险,同时导致大国关系的复杂化和中小国家可能出现的“选边站”困境。中国必须高度重视美国战咯调整带来的地区效应及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实与潜在影响。 一、重返亚太战略的提出及其调整 2012年新年伊始,刚刚从十年伊战的泥潭中走出的美国将目光转向了亚太地区。 2012年1月5日,奥巴马会同国防部长帕内塔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一道在五角大楼举行了记者会,公布一份酝酿了七年之久的美国新军事战略报告——《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根据报告,美国将裁军50万,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等地面部队将被拿来“开刀”。美国还将大幅削减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存在,但唯独却要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并进一步提升海空军作战能力。如同众多国际媒体所评述的那样,“中国或许不是美国重返亚太的唯一原因,但却是最重要的原因”。 1.美国的“绝对安全” 事实上,即便中国没有敌意,但追求“绝对安全”的美国始终将中国列为威胁之一。 自二战之后,彻底打破孤立主义,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的美国为自己界定出了明确的安全和防务原则,那就是在全球范围内主动出击将威胁消灭在摇篮之中,而不是坐等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在这种“预防性防务哲学”下,美国军事战略总是以近期的多元威胁和远期的重点威胁为着眼点,试图建立“绝对的安全”。无论是在冷战期间,乃至“后冷战时代”都将此理念贯穿始终。 为此,美国就始终保持并维护着针对全球绝大多数地区的力量投送体系,试图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将威胁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例如,在延绵半个世纪的冷战中,尽管苏联其从始自终其军事战略都是以防御性为主导,但其主动防御战略客观上却无形地挑战了美国在全球性的力量投送体系和军事存在。再加上苏联高度集权政治结构下人为因素的不可预测性以及意识形态的限制下,双方存在沟通和信任上的鸿沟,所以苏联无法准确将自己的战略意图和目的准确转达给美国,而美国也难以取信苏联。 美国无法预知前苏联意图和目的,于是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威胁”下,美国只得采取积极的预防围堵战略。无论苏联在中东、非洲、远东甚至是中美洲进行任何形式的力量渗透,

崛起与遏制——中国应对美国再平衡战略

崛起与遏制——中国应对美国再平衡战略 宋亦明 【摘要】中国最为快速崛起的世界性大国冲击着美国的世界霸权地 位,为遏制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制定了?重返东亚战略?并在此 基础上通过?亚太战略再平衡战略?进一步稳固自身地位。由于美 国的介入,中国周边政治安全局势紧张:军事演习频繁、军火贸易 数量巨大、中日关系更为紧张。为了更好地应对?再平衡战略?,中 国应该提高外交政策的灵活程度、增强增信释疑的能力、加强军事 威慑力量,更为重要的是构建同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 【关键词】中国美国战略再平衡 自2009年奥巴马总统提出?重返东亚?战略之后,美国加速调整其全球战略,将其战略重心逐渐从中东地区转移到东亚地区。其表现有战争政治上进一步强化与东亚盟友的关系;在安全上加强进一步加强军事存在,加强军事介入能力;在经济上着力构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1。在此基础上,2012年美国前国防部长帕内塔在香格里拉峰会进一步提出了?亚太战略再平衡?2战略,旨在补充之前的?重返东亚?战略,运用巧实力继续维护在东亚地缘的政治军事优势,遏制中国以保证自身全球霸权的稳固。 观察近期中国周边重大的政治、安全事件,很容易发现美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起到的作用: [1]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军事演习密集,军事部署发生重大调整。自2012 年以来,以美国主导或者美国参加的例行军演和联合军演在亚太地区平凡上演,亚太地区的军事演习密度远远超过世界的其他地区3。以美国海军为例,美国海军每年所开展的有代号的68个演戏中,集中在西太平洋的就多达17个。美国海军将在未来数年内把其60%的海上力量部署在西太平洋地区,以应对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海军?走向蓝水?。这不仅折射出了美国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的担忧,也十分直观的展现出美国加强在亚太地区军事存在的战略意图。 [2]美国军售高涨,亚太地区买家众多。2012年全球军售市场极为火爆,其最主要的原因为美国军售额的大幅攀升,美国以其全年663亿美元的军售额独占全世界853亿美元的78%4。东亚地区集中了美国军火的主要买家:韩国、日本、菲律宾等美国的盟国;越南、印度等美国所要重点拉拢的?友好国家?以及阿富汗等存在美国势力或是依附于美国的国家。美国军售的对象均位于中国大陆周边 [1] 《美国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的意图及中国对策》(魏磊张汉林):通过TPP谈判达成新型的区域贸易协定,逐步介入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抵消东盟、中国和日本等经济体的区域影响力,为全面主导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打下制度和组织基础。 [2] 《布局亚太,美国意欲何为》(金灿荣金君达):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发表了题为《美国对亚太的再平衡战略》的演讲。主要指出了到2020年将60%的海军力量部署到亚太地区。 [3] 《亚洲高密度军演环绕中国》(环球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47344204.html,/roll/2012-03/2545944.html [4] 《美国对外军售占全球武器销售额的四分之三》(人民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47344204.html,/n/2012/0827/c1002-18847178.html)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摘要: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延续和发展自身的超然地位,依赖其自身经济、军事、文化上的优势,扩大其政治上的影响力。但是限于美国地理位置上远离世界中心,必然需要联合或侵入欧亚地区国家来实现目的。地缘政治对于美国来说是它扩张影响力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3—5个) 地理政治、冷战、陆权理论、霸权主义 正文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较晚的。由于其东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因此,从其独立到19世纪末,这个国家在安全方面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为遇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在美国建国之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美国外交所奉行的是由“国父”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 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孤立,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争。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的这100多年中,美国奉行的地

缘战略实际上是一种“西半球防御”战略,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对西半球的入侵,从而获得其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地缘政治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欧洲之后经过西方国家军事政治家的研究与发展,出现了海权论、陆权论、控权论以及德国纳粹扩张的地缘政治理论。 大部分的人同意,地缘政治学源起于政治地理学。而地缘政治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 身为美国海军军官,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的马汉,经由对英国海军发展与海洋霸权的研究,提出一套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理论。于1890年,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阐述海权理论,其论点之中心在于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1919年,又将“枢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并且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他的“心脏地带论”认为,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

亚太再平衡战略

一、分析美国“重返亚太”(又称“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政治地理北京,你认为我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展露才能哟晓得应对美国重返亚太对整个安全的影响?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在亚太保持美国的绝对优势,在亚太争当霸主,维持美国全球的领导地位。通过各种手段拉拢周围国家,降低中国与周围国家政治经济上的互信。在中国东部和东南部凭借美日安保条约和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来对中国防御。增强与中国周边国家经济上的合作,一方面利用亚洲快速发展势头来度过国内经济危机。通过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介入,将你中国对周围国家经济上的影响,遏制中国的崛起。美国利用钓鱼岛问题,让中日发生摩擦;利用中韩的苏岩礁问题;经济上,拉动韩国日本加入自己的韩日美自由贸易区。中国和菲律宾越南的南海问题给中国。 首先,我们应该在继续深化巩固改革成果,要继续促进经济快速的发展,不能让美国的重返亚太打乱阵脚。在民生领域下大力气,维持经济发展的稳定发展环境。在军事方面,我们不搞军备竞赛,但是要有自己的多个杀手锏,使得美国不敢轻易冒犯中国核心利益。同时重点发展海空军,使得能够形成军事上的威慑,让美国在钓鱼岛、南海问题上不敢贸然介入。军队要给国家创造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 其次,我们加强与周边国家政治经济上的合作。利用区位和经济快速发展顺风车优势与美国展开对周围国家外交上的博弈,不让美国分化瓦解孤立中国。巩固中国与传统盟友巴基斯坦、朝鲜、俄罗斯的关系。在适当时候,加强与印度的合作,印度作为南亚唯一大国,经济发展势头也不错,中印俄合作,能够对整个亚洲产生重要的影响。加强与周围国家的合作,可以适当时候一起搞军事演习,增强互信。还可以利用国家上层出不穷的热点问题,例如伊朗问题、叙利亚问题、克里米亚问题。采取微妙的外交手段,转移美国的注意力,不让美国把中国当做最重要遏制对象。让一些激进的国家充当“挡箭牌”,给中国一个好的发展机会。 此外,美国与中国的经济方面的关系密切,我们可以采用“又打又拉”的策略,使得中美关系不至于恶化,中美的发展谁都离不开谁。对拉美的一些国家加强合作,偶尔给美国后院点点火,让它手忙脚乱一会儿。让美国遏制中国时有所顾忌。 二、东南亚在我国“和平崛起”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哪些?在争夺东南亚的过程中,中国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一方面,东南亚地处两洲两洋十字路口,交通位置重要,是我国海上石油生命线能够保证的重要区域,扼守这重要的海上石油通道,在中国和平崛起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一区域的国家经济发展较快,这里自然资源丰富,能够为我国的经济提供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东南亚各国目前有着强烈的发展经济的需求,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密切合作,在东南亚拓展自己的影响力,不仅仅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安定环境,也是在亚洲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手段。 从中国周边邻国分析发现,我国对于东南亚的优势在于,与东南亚地理位置

论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论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内容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传统资本主义列强遭到严重削弱,日本战败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苏联也遭到巨大破坏。美国本土远离战场,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并且借着两次世界大战使国力得到极大增长,实力远在西方列强之上,美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价值观念来推行对外政策,主宰世界的野心便极大地膨胀起来,开始全面推行妄图称霸世界的霸权主义政策。 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 参与国际斗争, 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 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美国作为二战后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极度膨胀的世界性大国, 为了追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着美国的价值观来构建未来世界的战略目标, 它一直在根据国际关系的变化和自身实力的消长, 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全球战略。 一、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 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于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扩张性、进攻性、侵略性。 杜鲁门政府(1945——1953)上台以后,面对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局面,很快修改了罗斯福设想的大国合作政策,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其基本内

容是: (1)以原子弹和美元为坚强后盾,同苏联实行全面对抗,对东欧进行颠覆,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进而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2)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实行“马歇尔计划”、“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资金”,在经济上扶植西欧、日本;通过分裂德国,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建立“北约”和缔结《日美安全条约》,形成西方军事联盟。 (3)在亚非拉广大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它在“后院”的统治,通过所谓“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独裁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没有离开“遏制”苏联这一基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在朝鲜战场失败后,力图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对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肯尼迪政府确立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把对抗与缓和两手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对苏联、东欧进行经济、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