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

2014 年春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读书报告、研究报告)

考核科目:现代光学材料与技术选讲

学生所在院(系):理学院物理系

学生所在学科:光学

姓名:

学号:

学生类别:统招

题目:隐身技术的发展

隐身技术的发展

1、隐身技术的研究背景

隐形技术俗称隐身技术,准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使己方目标,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隐形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的一种应用和延伸,它的出现,使伪装技术由防御性走向了进攻,有消极被动变成了积极主动,增强部队的生存能力,提高对敌人的威胁力。

现代无线电技术和雷达探测系统的迅猛发展,极大推动了世界各国防御系统的搜索、跟踪、攻击目标的能力,传统的作战武器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隐身技术作为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集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现代战争中最重要、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在入侵巴拿马、海湾战争以及刚刚结束的入侵南联盟的战争中,美国的F—117战斗攻击机执行了几千架次的空袭任务,却只损失了一架战机;而B—2隐身轰炸机从美国本土长途奔袭到南联盟执行轰炸任务却未受丝毫威胁。创造这一奇迹的原因之一就是隐身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战机,隐身技术在提高现代兵器的突防能力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隐身技术在军事中的重要作用,各国相继开展了隐身技术的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成绩斐然。从50年代起,美国开展隐身技术研究,经过20多年的发展,70年代开始研制隐身飞机,80年代隐身飞机装备部队并投入使用。现已装备的F—117A 隐形攻击机、B—2战略轰炸机以及新问世的F—22先进战术隐身战斗机均采用了不同类型的隐身材料。俄罗斯的S—37隐身战斗机也已问世。这些雷达隐身战机的相继问世标志着国外隐身技术已进入工程发展阶段。

2隐身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标隐形性能主要取决于雷达的接收功率和雷达波散射截面的大小,因而降低目标的雷达波散射截面、雷达的接收功率成为隐形技术的主要目标,目前主要有三种途径:外形隐身技术,雷达吸波材料隐身技术和最新提出的超材料隐身技术。现有的隐身技术是以雷达隐身为重点.以红外、光学和声波隐身为辅。

2.1雷达隐身技术

雷达隐身是目前隐身飞行器采取的主要措施。通过外形设计和采用吸波材料或吸波结构材料来大大降低飞行器的雷达散射截面积。

结构隐身:最初的雷达隐身是通过对飞行器外形的合理设计来减少雷达散射截面积(RcS),这是实现武器系统高性能隐身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外形设计技术是通过目标外形结构和形状设计,使目标反射的雷达波能量偏离雷达发射方向,从而降低目标的RCS。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试验研究都表明,对于CRS而言,物体的形状远比尺寸重要。外形技术的原则是,在保证飞行器总体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将目标强散射中心转化为次散射中心,或是将强散射中心移出受雷达威胁的主要方位区域。多棱面外形和融合外形技术是低Rcs外形技术的两个重要方面。前者是将飞行器设计成多棱面体,使得整个机身只呈现出几个有限的窄散射峰值,融合

外形技术主要包括平面和空间的三维融合,通过对飞行器截面形状进行合理设计,使其侧向的镜面散射变为劈形边缘绕射,从而大大降低飞行器的侧向Rcs,典型应用如美国的B一2战略轰炸机。

材料隐身:雷达吸波材料的应用是实现隐身的主要技术性措施之一,也是隐身技术中研究的主要内容。由于气动方面的限制,飞行器有许多部件无法采用外形隐身,只能在这些部件上采用雷达吸波材料来减缩雷达散射截面积。雷达吸波材料主要有两种:涂敷型雷达吸波材料和雷达吸波结构材料,其应用形式有:索尔慈波里屏蔽层、蜂窝和开放式网状结构、梯度多层吸波、达伦巴奇层、电路模拟吸波、乔曼希波和导电高分子吸波等。

(1)涂敷型雷达吸波材料可分为磁性吸波材料和介电吸波材料两类。磁性吸波材料是通过控制添加的磁性材料的性质和涂敷材料的厚度来获得材料的高导磁率特性;通过对添加剂和吸收剂进行适当的选择、集中和分布来调节吸波材料,使其在整个涂敷厚度内达到所需要的阻抗和损耗系数,以达到最佳的吸波效能,其有效设计厚度仅为0.5mm~1.25mm介电吸波材料是将材料设计成表面阻抗接近自由空间阻抗、介电系数随离表面的深度增加面增大的性质,这样有助于吸收电磁澳,并且反射很弱。该类材料按基料的不同可分为:塑料类、橡胶类、树脂类和其它类,但它们可归类为涂料型和贴片型两类。涂料型就是把电磁波吸收剂同粘合剂混合后按涂料的方法使用;贴片型就是把吸收剂和基料混合后做成薄片,使用时把贴片粘贴于金属表面。

(2)雷达吸波结构材料是由吸波材料和能透过雷达波的刚性材料相组合而成。它是将非金属蜂窝结构表面用碳或其它耗电磁能材料加以处理,然后再把金属蒙皮粘结在其表面而制成的刚性板料,它既能吸收高频雷达波又能吸收低频雷达波。非金属透波蒙皮通常用玻璃纤维或芳纶纤维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制成,表面喷涂吸波材料,蜂窝芯网通常用含有碳粉类耗电磁能添加剂的树脂浸渍,从而得到特定的阻抗。它与涂敷型雷达吸波材料相比,除了有吸波和承载功能外,还有其它显著的特点:有助于拓宽吸波频带,不增加飞行器的重量等,所以它有逐步取代涂敷型雷达吸波材料的趋势。雷达复合结构材料已经历由玻璃纤维增强到碳纤维及其混杂纤维、由次承力件到主承力件、由热固性树脂到热塑性树脂的发展过程。随着先进复合材料在飞行器上应用的不断扩大,采用吸波结构材料已成为新一代军用飞行器材料研究的重要方向。可以这样说,吸波材料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隐身材料乃至整个隐身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3)几种先进的隐身材料:目前,隐身材料正在向宽频带、薄厚度、轻重量、强吸收等高性能方向发展,同时不断开发新机理吸波材料。现在世界军事大国正在研究开发以下几种先进的隐身材料:○1导电高分子隐身材料导电高分子隐身材料主要是利用某些具有共轭主链的高分子聚合物。通过化学或电化学方法与掺杂剂进行电荷转移作用来设计其导电结构,实现阻抗匹配和电磁损耗,从而吸收

雷达波。○2手征隐身材料所谓的手征是指一个物体不论是通过平移或旋转都不能使之与其镜像重合的性质。研究表明,手征材料能够减少入射电磁波的反射并能够吸收电磁波。○3纳米隐身材料纳米材料是指材料组成成分的特征尺寸在纳米量级(1~10Ohm)的材料。纳米粒子由于粒径极小,而表面积大,处于表面的原子比例增大,增强了活性,在电磁场作用下,原子、电子运动加剧,促使磁化,使得电磁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增加对电磁波的吸收。同时,纳米粒子具有较高的矫顽力,可以起大的磁滞损耗。○4放射性同位素隐身材料在涂料中加入放射性同位素,利用其放出的高能射线使目标附近的局部空问产生等离子屏,形成含有大量自由电子并与自由空间相匹配的等离子区,可以吸收相当宽频带的电磁波。○5电路模拟隐身材料该技术是在合适的基底材料上涂敷导电的薄窄条网络、十字形或更复杂的几何图形,或在复合材料内部埋人导电高分子材料形成电阻网络,实现阻抗匹配及损耗,以取代Salisbury屏幕或Jaumann吸收体中的绝缘材料层,从而实现高效吸收雷达波。这种材料能在给定的体积范围内产生高于较简单类型吸波材料的性能。但对每一种应用,都必须运用等效电路或二维周期介质理论在计算机上进行特定的匹配设计,而且设计计算比较麻烦。○6视黄基席夫碱盐隐身材料枧黄基席夫碱盐是一种有机化台物,该化合物在受到雷达波作用时,其原子会进行一种轻微而短暂的重新排列,从而吸收电磁能量。其对雷达波的吸收大于磁性一耗能型吸波材料,而重量又是磁性吸波材料的1110。通过对不同的视黄基席夫碱盐进行改进和组合,能够吸收全频段的雷达波。○7稀土隐身材料稀土元素隐身材料是新开发研制的一类吸波材料,它以稀土磁性材料为吸收剂。另外,稀土元素常作为添加剂加在其它吸波材料中,用以调节吸波材料的电参数。

2.2红外隐身

红外探测系统就是依靠目标和背景本身温度所引起的热辐射差别来发现和识别

可知,降低目标表面发射率和控制目目标,根据斯蒂芬-波耳茨曼定律4

M T

=

标表面温度可实现红外隐身。红外隐身材料本身具有低发射率或较强温控能力,可使目标和背景本身温度所引起的热辐射差减小到红外探测器探测不到或识别不出的程度,达到隐身目的。目前研究较多并应用于军事用途的红外隐身材料主要由吸收剂和粘结剂组成。吸收剂也称吸收材料或吸波材料,其作用主要是吸收,透过红外探测设备的电磁波,使探测设备得到的反射信号强度大大降低;粘结剂的主要作用是与吸收剂混合、成膜,以便涂覆在军事目标和武器装备表面上,起到隐身作用.

(1)掺杂氧化物半导体,如氧化铟锡(ITO)、掺锑氧化锡(ATO)等,其电磁辐射吸收机理为介电损耗,包括电极化和传导损耗,主要由复介电常数的虚部(ε2)决定,在微波、毫米波作用下,发生电子极化、离子极化、固有偶极子的取向极化和界面极化等,实现在可见光波段的高透明、红外波段的高反射低发射以及雷达波段的高吸收,掺杂氧化物半导体主要用于可见光隐身、红外隐身以及红外雷达兼容隐身。

(2)掺杂光子晶体:光子晶体是指介电常数(或折射率)空间周期性分布而具有光子带隙的特殊材料。光子晶体最显著的特性是光子禁带的存在,频率处于禁带中的电磁波不能在光子晶体中传播,意味着处于禁带中的入射电磁波将被全反射。如果在光子晶体中引入缺陷,光子禁带中将产生相应的缺陷能级,称为光子局域,相应频率的入射电磁波可以透过光子晶体。利用光子晶体的禁带和局域特性,通过合理的设计,掺杂光子晶体可以实现“光谱挖孔”结构,在常见的激光波长(如10.6μm)附近的窄波段内具有低反射率,而在红外的大部分波段(如8~14μm)具有高反射率(低发射率),从而实现红外与激光隐身的兼容。

(3)相变微胶囊:相变材料是指以潜热形式储存和释放能量的材料。其在物相变化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称为相变潜热,同时其自身温度保持不变。由于其特有的控温能力,可通过调控目标的温度进而控制目标的热红外辐射强度,同时克服了低发射率涂料的不足,因此相变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军事伪装领域。将相变微胶囊以涂料或遮障形式用在目标上,通过改变、调节相变材料的组成,使其尽可能吸收目标排出的热量从而对热源产生的热载荷获得最佳的热伪装效果。

2.3新型隐身技术

(1)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等离子体隐身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等离子体发生器、发生片,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在武器表面形成一层等离子云,通过设计等离子体能量、电离度、振荡频率和碰撞频率等特征参数,使照射到等离子云上的一部分雷达波被吸收,一部分改变传播方向,从而返回到雷达接收机的能量很少,达到隐身的目的。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吸波频带宽、隐身效果好,使用简便、使用时间长,无须改变飞机的气动外形设计,不影响飞行器的飞行性能,维护费用低,采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飞行器被敌方发现的概率可降低99%。

(2)仿生学隐身技术: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都有天生的隐身本领,为隐身研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课题。比如变色龙能根据背景环境而变化颜色;燕八哥与海鸥的大小相近,RCS却只有海鸥的1/2田,蜜蜂体积远小于麻雀,但RCS反而比麻雀大16倍。这其中蕴藏着很深的奥秘,深入研究会得到很多启迪。现在美国研制出一种电致变色薄膜,又称“变色龙”材料。这是一种通电后能变色的聚合物薄膜,在不同的电压下会发出蓝、灰、白等不同颜色的光,还可显现出浓淡不同的色调。把这种薄膜贴在飞机表面,通过控制电压大小,便能使飞机的颜色与天空背景一

致。应用电致变色材料的主要技术障碍目前尚不清楚,但这种材料必须接收阳光和恶劣气象的考验,还必须与现有雷达和红外隐身技术兼容。

(3)智能隐身材料:智能材料对环境具有自动感知功能、信息处理功能、自动调节自身结构或光学或电磁特性的功能、自我指令并对信号做出最佳响应的功能。它为隐身材料和结构的设计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在新的吸波机制下使智能隐身成为可能。

(4)多功能一体化隐身材料: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开展多功能一体化隐身材料的研究工作,单波段隐身材料在未来将不再具有实战意义。在可见光频段迷彩,在红外光频段低辐射,在雷达波频段高吸收,在激光波段低反射、高吸收、高散射和强折射,这些要求可能是相互矛盾的,因此难度很大,但也并非没有可能。解决多功能隐身有两种途径。一是开发新材料,二是合理设计隐身涂层。

随着隐身理论研究和实际及其应用技术的不断深入和拓展,以及在现代战争中的探测防御系统飞速发展的推动下,隐身技术正在不断地向作战各类武器系统中渗透.寻求发展宽隐身频带、全方位、全天候、智能化的隐身武器已成为隐身武器研制的大趋势。隐身技术研究应注重在雷达隐身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开始大力展开红外、声、视频、磁等隐身技术的研制工作

隐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隐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介绍隐身技术带来了军事装备的变革,并探讨有源和无源隐身原理,并重点介绍了无源隐身中利用理想对消特性、频率差将破坏相干性、相位差的影响、幅度差的影响,以规避雷达对目标的检测。 接着分析了隐身技术的现状及其原理,分别从可见光隐身技术、声波隐身技术、雷达隐身技术、激光隐身技术及红外辐射隐身技术方面介绍了当前所采用隐身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通过采用可见光、红外及激光隐身兼容技术,更好的达到隐身的效果,即可得隐身兼容技术才是隐身技术的发展方向。 隐身技术迅猛发展,新的隐身方法和技术应运而生。仿生技术、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微波传播指示”技术及智能隐身技术丰富和扩展了隐身技术的领域。在新的隐身方法中,重点介绍了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这一典型事例,通过介绍其原理、方法,以及在军事装备上的应用,以便我们把握这一隐身技术的发展方向。 隐身材料的开发和利用一直是隐身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飞机等隐身兵器实现隐身的基石,接下来介绍了正在研制开发的新型隐身材料:宽频带吸波剂、高分子隐身材料、纳米隐身材料、手征材料、结构吸波材料及智能隐身材料。新的隐形材料的研制,必将推动隐身技术迈向新的台阶。 隐身技术与反隐身技术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无论哪一方有新的突破,都将引起另一方的重大变革。最后,我们探讨了当今反隐身技术的发展,以及探讨反隐身技术的方法:采用长波低频雷达探测技术、采用激光雷达探测技术、采用光电探测技术、采用数据融合技术、采用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希望隐身技术和反隐身技术,这对矛和盾,能够加快我国的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有效散射截面积(RCS)无源及无源隐身技术等离子体技术

第一章 现代高新技术概述

第一章现代高新技术概述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高新技术的概念,理解高新技术的特征、了解863计划。 重点:高新技术的特征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一、高新技术的概念: 是高技术和新技术的简称。高技术概念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并能形成产业的先进技术群。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的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新技术并非简单指新的技术,它是对当代科学技术领域里带有方向性的最新、最先进的若干技术的总称。 二、高技术的崛起 1、现代科学革命的产生 相对论的建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指出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认为质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体现的哲学思想:(1)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量子力学的建立: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是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量子力学不仅是近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而且在化学等有关学科和许多近代技术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高技术的诞生标志: 1942年12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的运行,标志着当代高新技术的产生。 3、20世纪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

1942年12月2日世界第一座核反应堆运行; 1945年7—8月原子弹爆炸;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 1947年半导体晶体管在贝尔实验室发明; 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制成; 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 1972年分子遗传学的建立; 三、高技术的主要领域 高新技术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 1.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它包含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遥感、遥测技术、遥控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各种高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各种信息的数字化和信息传递、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 2.生物技术 应用于有生命物质的技术。可以划分为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两种。现代生物技术一般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与酶工程四大领域。 3.新能源技术 能源指能够提供出能量的自然资源。能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人类利用能源大致经历柴草、煤炭、石油三个时期,现在人类面临能源短缺问题 4.新材料技术 材料指人类能用来制造有用器物的物质。材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支柱。新材料,主要是指最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性能的一类材料。材料、能源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 5.航天技术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制订 系部:机电工程系制订时间: 2018 年 2 月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标准依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标准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订,用于指导《电子技术》课程教学 与课程建设。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基于职业能力分析,以模拟电子电路为载体,将典型模拟电路设计、调试与应用有机融合的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习后 续专业课准备必要的知识,并为从事有关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通过项目训练,使学生具备识别与选用元器件的能力;电路识图与绘图的能力;对电子电路进行基本分析、计算的能力;对典型电路进行设计、调试、检测与维修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先修后续课程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高等数学、电工技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电子元器件检测能力、电路识图绘图能力、电路设计和分析能力。本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电气控制技术、PLC 技术、电气设备故障与维护的学习提供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须的电子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灵活应用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全面 掌握电子电路设计技术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为以后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项目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常用电子器件 2、掌握放大电路基础,频率特性与多级放大器,功率放大器 3、掌握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4、掌握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 5、掌握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分析。 (二)能力目标 1、学会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选用; 2、学会设计小信号功率放大器电路; 3、学会集成运放的应用和集成稳压电源的设计; 4、学会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三)素质目标 1、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规定的实验,具有一定的分 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岗位的需要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决策能力、自学能力、客观评价能力、竞争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 《电子技术》课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将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整合、序化,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学习规律,精心设计了六个学习主情境,分别是: 常用仪表的使用和常用电子器件的测试与辨别、功率放大器的设计、集成运放的 应用电路设计、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三人表决电路设计、计数器电路设计。每个学习情境包含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 表1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Micro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一、培养目标 Ⅰ.Program Objectives 本专业培养掌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够从事该领域的各种微电子材料、器件、封装、测试、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的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工程技术、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This program trains advanced talents with basic knowledge,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skills necessary for Micro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se talents can be engaged in various works in microelectronic materials, devices, packaging, testing,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and system as well a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technique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oduction management. 二、基本规格要求 Ⅱ.Learning Outcomes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能力; 2、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宽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电子材料、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3、受到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掌握各种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的分析、设计与制造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微电子材料及器件性能分析、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流程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工程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 4、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发展前景,了解微电子产业的发展状况。 The program requires that the learners have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listed as follows: 1. Have solid foundation in natural science, basic fine knowledge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隐身材料的应用与研究前景

隐身材料的应用与研究前景 摘要:探讨了隐身材料的种类与现状和存在问题,未来研究及发展方向等,介绍了雷达隐身、红外隐身等几种常见的隐身技术,分析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隐身材料隐身技术 正文: 隐身材料是隐身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装备外形不能改变的前提下,隐身材料(stealth material)是实现隐身技术的物质基础。武器系统采用隐身材料可以降低被探测率,提高自身的生存率,增加攻击性,获得最直接的军事效益。因此隐身材料的发展及其在飞机、主战坦克、舰船、箭弹上应用,将成为国防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面武器装备,主要防止空中雷达或红外设备探测、雷达制导武器和激光制导炸弹的攻击;对于作战飞机,主要防止空中预警机雷达、机载火控雷达和红外设备的探测,主动和半主动雷达、空对空导弹和红外格斗导弹的攻击。为此,常需要雷达、红外和激光隐身技术。 隐身材料的分类 隐身材料按频谱可分为声、雷达、红外、可见光、激光隐身材料。按材料用途可分为隐身涂层材料和隐身结构材料。 1.雷达吸波材料 雷达吸波材料是最重要的隐身材料之一,它能吸收雷达波,使反射波减弱甚至不反射雷达波,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如日本研制的一种由电阻抗变换层和低阻抗谐振层组成的宽频带高效吸波涂料,其中变换层由铁氧体和树脂混合组成,谐振层由铁氧体导电短纤维和树脂组成,在1~20吉赫的雷达波段上吸收率达20分贝以上。雷达吸波材料中尤以结构型雷达吸波材料和吸波涂料最为重要,国外目前已实用的主要也是这两类隐身材料。雷达吸波涂料主要包括磁损性涂料、电损性涂料。 (1)磁损性涂料磁损性涂料主要由铁氧体等磁性填料分散在介电聚合物中组成。目前国外航空器的雷达吸波涂层大都属于这一类。这种涂层在低频段内有较好的吸收性。美国Condictron公司的铁氧体系列涂料,厚1mm,在2~10GHz内衰减达10~12dB,耐热达500℃;Emerson公司的Eccosorb Coating 268E厚度1.27mm,重4.9kg/m2,在常用雷达频段内(1~16GHz)有良好的衰减性能(10dB)。磁损型涂料的实际重量通常为8~16kg/m2,因而降低重量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电损性涂料电损性涂料通常以各种形式的碳、SiC粉、金属或镀金属纤维为吸收剂,以介电聚合物为粘接剂所组成。这种涂料重量较轻(一般可低于4kg/m2),高频吸收好,但厚度大,难以做到薄层宽频吸收,尚未见纯电损型涂层用于飞行器的报道。90年代美国Carnegie-Mellon大学发现了一系列非铁氧体型高效吸收剂,主要是一些视黄基席夫碱盐聚合物,其线型多烯主链上含有连接二价基的双链碳-氮结构,据称涂层可使雷达反射降低80%,比重只有铁氧体的1/10,有报道说这种涂层已用于B-2飞机。 2.复合型红外隐身材料 复合型红外隐身材料主要有涂料型隐身材料、多层隐身材料和夹芯材料。

高阻表技术概述

Within Budget Without Compromise Introducing the Agilent Technologies 4339B and 4349B High Resistance Meters Used for Making Ultra-High Resistance Measurements For precision bench-top applications, the 1-channel 4339B is the premier solution for accurate high resistance and low current tests. For high resist-ance testing in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s, the 4349B offers simulta-neous 4-channel high resistance measurements for increased test throughput. Satisfy Your Needs for ... High quality results ?High confidence testing with contact check function ?Remove parasitics with error correction ?Consistent data with 0.6% basic accuracy ?Compensation for handler contact chattering with trigger delay Versatile measurements ?Select from four test parameters ?Use a variety of test fixtures and accessories ?Perform a charge-measure- discharge sequence with the test sequence program function ?Save and recall up to ten measurement setups High test throughput: 4349B ?9.5 ms measurements ?4-channels for multiple DUTs ?4-channel simultaneous testing ?Fast contact checking: 2 ms/ measurement ?GPIB and handler interfaces ?Ideal for high volume capacitor testing Agilent 4339B/4349B High Resistance Meters Technical Overview

简介隐身涂料的分类和应用技术

简介隐身涂料的分类和应用技术 编号2015的国产第四代战斗机歼-20进行首次试飞。 2014年12月19日下午,最新一架编号2015的国产第四代战斗机歼-20首飞成功。这与2013号歼-20首飞成功相 距不到一月。据悉,中国目前已曝光6架歼-20,而2014年一年时间内,从2011号到2015号(2014号尚未公开亮相),4架歼-20成功首飞,说明歼-20项目进展顺利,而2015号歼-20的出现将进一步加快歼-20服役的脚步。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歼-20成为继美国的F-22、俄罗斯的T-50之后的又一个隐形战机家族成员,隐身涂料也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里所说的隐身并不是科幻作品中的“隐身”,而是军事术语中指控制目标的可观测性或控制目标特征信号的技 巧和技术的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隐身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隐身技术是为了减少飞行器的雷达、红外线、光电、目视等观测特征而在设计中采用的专门技术,采用隐身技术是为了飞行器在突防时不易被敌方探测器发现,从而增强攻击的突然性,提高飞机的生存力和作战效能。 目前,最具挑战性的隐身技术是隐身涂料的开发与应用。隐身涂料作为一种最方便、最经济、极强适应性的隐身技术已经在航空航天、军事装备上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美、英、俄、法等军事强国纷纷投入巨资加大隐身涂料的开

发力度。显而易见,隐身涂料的发展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领域的进步,而且关系到国防力量的巩固,现阶段存在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https://www.360docs.net/doc/848869346.html, 隐身涂料是固定涂覆在武器系统结构上的隐身材料,按其功能可分为雷达隐身涂料、红外隐身涂料、可见光隐身涂料、激光隐身涂料、声纳隐身涂料和多功能隐身涂料。隐身涂层要求具有:较宽温度的化学稳定性;较好的频带特性;面密度小,重量轻;粘结强度高,耐一定的温度和不同环境变化。https://www.360docs.net/doc/848869346.html, 雷达隐身涂料https://www.360docs.net/doc/848869346.html, 雷达发射的电磁波碰到金属材料时易感应生成同频电磁流并建立电磁场,向雷达二次辐射能量。雷达隐身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设计和吸波材料两个方面。在材料隐身设计中,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让入射波能够最大限度地进入材料内部而不被表面反射;二是如何让进入材料内部的电磁波能够迅速地被材料吸收衰减。雷达隐身涂料就要最大限度地消除被雷达勘测到的可能性。目前,应用于各种武器装备的吸波涂料比较多,下面简要介绍几种。 铁氧体吸波涂料 包括镍锌铁氧体、锰锌铁氧体、锂锌铁氧体、锂钛铁氧体和钡系铁氧体等,是发展最早、应用最广的涂料品种。由于强烈的铁磁共振吸收和磁导率的频散效率,铁氧体吸收材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及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电磁现象的理论及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楞次在 1844 年还及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 - 楞次定律)。及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 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及多里沃 - 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 1864 年至 1873 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他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888 年,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人类在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电子科学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1883 年美国

红外隐身原理及其应用技术

课程(论文)题目:红外隐身原理及其应用技术 内容: 1 背景 光电隐身技术可分为可见光隐身、红外隐身和激光隐身三大类。光电隐身起源于可见光隐身,成熟于红外隐身,发展于激光隐身。而现代红外隐身技术经历了探索时期(2 0世纪60年代以前)、技术全面发展时期(20世纪60~70 年代)和应用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红外隐身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末基本完成了基础研究和先期开发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由基础理论研究阶段进入实用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陆海空三军研制的新式武器已经广泛采用了红外隐身技术。 红外隐身技术通过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实现对目标的低可探测性。这可通过改进结构设计和应用红外物理原理来衰减、吸收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使红外探测设备难以探测到目标。 2 红外隐身原理 概述 从红外物理学可知, 物体红外辐射能量由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决定: 式中W——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 σ——玻耳兹曼常数; ε——物体的发射率; T——物体的绝对温度。 温度相同的物体,由于发射率的不同,在红外探测器上会显示出不同的红外图像。鉴于一般军事目标的辐射都强于背景,所以采用低发射率的涂料可显著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另一方面,为降低目标表面的温度,红外伪装涂料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还具有较低的太阳能吸收率和一定的隔热能力,以使目标表面的温度尽可能接近背景的温度,从而降低目标和背景的辐射对比度,减小目标的被探测概率。 红外侦察系统能探测目标的最大距离R为: 式中J——目标的辐射强度; ——大气透过率; N A——光学系统的数值孔径; ——探测器的探测率; ω——瞬时视场; ——系统带宽; ——信号电平; ——噪声电平。 红外隐身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公式中第一项的各项取值,也就是说,目标的红外隐身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即改变目标表面的发射率;二是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即通常所说的热抑制技术;三是调节红外辐射的传播途径(包括光谱转换技术)。 改变目标红外辐射特性采用的技术 (1) 改变红外辐射波段改变红外辐射波段,一是使目标的红外辐射波段处于红外探测器的响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能在微电子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制造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专业特色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是在物理学、电子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学等多个学科和超净、超纯、超精细加工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微电子技术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得到迅猛发展的一门高科技应用性学科,是21世纪电子科学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基础,是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被誉为现代信息产业的心脏和高科技的原动力。本专业主要学习半导体器件物理、功能电子材料、固体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技术、微机械电子系统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微电子技术领域初步具有研究和开发的能力。 三、培养标准 本专业学生要求在物理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学等方面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掌握微电子器件及集成电路的原理、设计、制造、封装与应用技术,接受相关实验技术的良好训练,掌握文献资料检索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初步具有研究和开发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开阔的科学视野; 2.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较强的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继续学习的能力; 3.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基础; 4. 具备微电子材料、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集成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封装技术和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 5. 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及产业发展状况,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6.掌握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具有归纳、整理和分析实验结果以及撰写论文、报告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77

隐身材料发展历史综述和应用前景展望

1.绪论 1.1前言 随着无线电技术和雷达探测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和通信设备向着灵敏、密集、高频以及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不仅引发电磁波干扰、电磁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导致电磁信息泄漏,军用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有可能成为敌方侦察的线索。为消除或降低导弹阵地的电磁干扰、减少阵地的电磁泄漏,需要大大提高阵地在术来战争中的抗电磁干扰及生存能力。高放能、宽频带的电磁波吸波/屏蔽材料的研究开发意义重大。 吸波材料是一种重要的军事隐身功能材料,它的基本物理原理是,材料对入射电磁波进行有效吸收,将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而消耗掉。该材料应该具备两个特性,即波阻抗匹配性和衰减特性。波阻抗匹配特性即入射电磁波在材料介质表面的反射系数最小,从而尽可能的从表面进人介质内部;衰减特性指进入材料内部的电磁波被迅速吸收。损耗大小,可用电损耗因子和磁损耗因子来表征。对于单一组元的吸收体,阻抗匹配和强吸收之间存在矛盾,有必要进行材料多元复合,以便调节电磁参数,使它尽可能在匹配条件下,提高吸收损耗能力。吸波材料按材料的吸波损耗机理可分为电阻型、电介质和磁介质型。吸波材料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吸波剂的损耗吸收能力,因此,吸波剂的研究一直是吸波材料的研究重点。 1.2隐身材料定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电器的频繁使用,使我们周围的电磁辐射日益增强,电磁污染成为世界环境的第五害,严重的危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电磁辐射对人的作用有5种:热效应、非热效应、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因此,在建筑空间中,各类电子,电器以及各种无线通信设备的频繁使用,无时无刻不产生电磁辐射,电磁污染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电磁吸波材料即隐身材料最早在军事上隐身技术中应用。隐身材料是实现武器隐身的物质基础。武器系统采用隐身材料可以降低被探测率,提高自身的生存率,增加攻击性,获得最直接的军事效益。因此隐身材料的发展及其在飞机、主战坦克、舰船、箭弹上应用,将成为国防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面武器

红外隐身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

红外隐身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 摘要:在现代军事中,随着现代军用红外探测和图像处理技术日益发展,其技术的精准性也随着现代军事的发展而更加精确,已成为军事探测和制导武器非常重要的使用手段,从而对军事设施和武器装备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因此红外隐身技术也成为军事战争中提高目标隐身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技术因素。 关键词:隐身技术军事 上个世纪,红外隐身技术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分别为探索时期、技术全面发展时期和应用时期。80年代开始,红外隐身技术已经在先进国家研制的新型飞机、舰船和坦克装甲车辆等得到了广泛采用。 一、红外隐身技术原理 通过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来实现降低目标的可探测性称之为红外隐身技术。它是通过更改结构的设计和应用红外物理原理来衰减吸收目标红外辐射的能量,从而实现目标的低可探测性。 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可知,物体辐射红外能量不仅取决于物体温度,还取决于物体的比辐射率。温度相同的物体,引起比辐射率的不同导致探测器上将显示出不同的红外图像。鉴于一般军事目标的辐射都强于背景,所以采用低比辐射率的涂料可显著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另一方面,为降低目标表面温度,热红外伪装涂料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还具有较低的太阳能吸收率和一定的隔热能力,以使目标表面温度尽可能接近背景温度,从而降低目标和背景的辐射对比度,减小目标的被探测概率。 二、红外隐身技术在飞机上的应用 1.发动机喷管采用碳纤维增强的碳复合材料或陶瓷复合材料,喷口安放在机体上方或喷管向上弯曲,利于弹体遮挡红外挡板,在喷口附近安装排气挡板或红外吸收装置,或使飞机采用大角度倾斜的尾翼等遮挡红外辐射;在尾喷管内部表面喷涂低发射率涂料;采用矢量推力二元喷管、S形二元喷管等降低排气温度冷却速度,从而减少排气红外辐射;在燃料中加入添加剂,以抑制和改变喷焰的红外辐射频带,使之处于导弹响应波段之外。 2.采用散热量小的发动机。隐身飞机大多采用涡轮风扇发动机,它与涡轮喷气发动机相比,飞机的平均排气温度降低2000C~2500C,从而使飞机的红外隐身性能得到大大改善。用金属石棉夹层材料对飞机发动机进行隔热,防止发动机热量传给机身。 3.在飞机表面涂覆红外涂料,在涂料中加隔热和抗红外辐射成份,以抑制飞机表面温度和抗红外辐射。采用闭合回路冷却系统,这是在隐身飞机上普遍采用的措施,它能把座舱和机载电子设备等产生的热传给燃油,以减少飞机的红外辐射,或把热在大气中不能充分传热的频率下散发掉。 4.用气溶胶屏蔽发动机尾焰的红外辐射。如将含金属化合物微粒的环氧树脂、聚乙烯树脂等可发泡高分子物质,随气流一起喷出,它们在空气中遇冷便雾化成悬浮泡沫塑料微粒;或将含有易电离的钨、钠、钾、铯等金属粉末喷入发动机尾焰,高温加热形成等离子区;或在飞机尾段受威胁时喷出液态氮,形成环绕尾焰的冷却幕。上述三种方法可有效屏蔽红外辐射,同时还能干扰雷达、激光和可见光侦察设备。 5.降低飞机蒙皮温度。可采用局部冷却或隔热的方法来降低蒙皮温度;也可

电子信息工程介绍

电子信息工程 学科:工学 门类:电气信息类 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厂设备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能够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 2.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3.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4.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5.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息理论与编码、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自动控制原理、感测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计算机上机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般要求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3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1.知识理论系统性较强。学习本课程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作铺垫且又是学习有关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 2.基础理论比较成熟。虽然电子技术发展很快,新的器件、电路日新月异,但其基本理论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系。有限的学校教学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要把学习重点放在学习、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分析、设计方法上。 3.实践应用综合性较强。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讨论的许多电子电路都是实用电路,均可做成实际的装置。 四、教学总体要求 1.正确理解以下基本概念和术语 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正向偏置和反向偏置,静态与动态,工作点,负载线,非线性失真,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频率特性,正反馈和负反馈,直流反馈和交流反馈,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开环与闭环,自激,零点漂移,差模与共模,

超电磁材料在隐身技术中的应用

超电磁材料在隐身技术中的应用 电气工程学院通信1101班邹光宗 20114400126 摘要:阐述传统隐身技术的理念和超电磁材料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性,超电磁材料是一种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人工复合结构或复合材料,其性质往往不主要决定于构成材料的成分与本征性质,而决定于其中的人工结构。分析、说明了超电磁材料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设计思路与理解方法。指出了目前超电磁材料隐身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得出未来超电磁材料应用于隐身技术具有良好潜在应用前景的结论。 关键词:超电磁;隐身技术;负折射;电磁吸收;介质 引言:电磁波隐身的效果取决于3个方面,即高明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优秀的吸波材料和周到而先进的电子学装备,多年来人们遵守“隐身不是无形,而是难于探测和跟踪”的隐身理念。传统的吸波材料是电阻性或磁阻性的无源电磁波吸收原理,电磁波在介质中转换为热能,而达到波的吸收目的,如Salisbury吸收屏,Juamann多层吸收器以及基于磁性材料的微波吸收体。在平面吸收技术方面,多层金属薄膜、多层结构、铁氧体技术及其综合、阻抗加载技术等相继得到研究与不同程度的应用;应用金属薄膜的电阻特性与多层复合结构,采用频率选择表面等技术设计出多工作频率或特定工作频段的微波吸收体。 1、研究目的 自1980年起,美国人产生了使用“飞翼”的思想,即既无机身也无机尾,由于去掉了反射雷达波的边、角、突出表面,并配合使用碳化纤维与塑料合成的复合材料,雷达散射截面RCS可大大降低。1997年Tennant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减小电磁波从平面表面的反射,称为相位开关屏(phase.switched screen)技术旧o;将微波器件引入微波吸收器的设计中,开创了可控吸收设计的思路,得到了很有吸引力的研究结果,微波吸收器件的小型化技术、集成化技术和自适应技术是其发展特点。近年来,俄罗斯、美国也不同程度地研究和应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目前研究人员争相研究超电磁材料,开发、利用其负折射等一些特性来进行隐身理论研究与设计。在西方电影《哈利波特》里,主角有一个可以用来隐身的斗篷,穿上后躲在里面,肉眼将无法看到。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可能应用超电磁材料制作出这种隐身斗篷,并应用到飞机、军舰等军事等领域。 2、研究现状 近年来,发表的众多文献说明了超电磁材料隐身技术的研究进展。”,2006 06—21 出版的《科学》杂志,米自托格兰圣安得鲁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里奥哈次,与伦敦帝国学院的J B Pendry教授.分别在这一期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阐述他们对“隐身斗篷”理论基础的计算原理。英国的这2位科学家.各自假设电磁波如流水般在隐身材料表面流过.完全不受到隐丁其中的物体的干扰,据此推导出“隐身斗篷”材料所需具备的光学参数,隐身斗篷的雏形悄然出现。4个月后的《科学》杂志,美国杜克大学的史密斯教授小组再次发表论文向世人宣告微波隐身材料的诞生。他们运用J B Pcndry教授的理论巧妙设计了符合计算结果的隐身材料。作他们的实验中.采用铜金属与玻璃纤维.创造了一卷甜甜圈似的圆环材料。探测器所得到的信号表示,微波经过圆环.恍若无物地会聚到圆环的另一侧,如若清泉石上流,汇聚于百岩另一侧一般.不留痕迹。2007—01—05,德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发表一种银基网状材料研究成果.该项研究成果代表着当时超电磁材料的研究水平,迈出了制造”

应用电子技术简历

姓名:某某 学校:某某学院XX:8888888888 XX:xxxxxxxxxxx

某某某 求职意向:理财分析师 生日:1999.03.29 所在地:某某市 XX:8888888 XX:xxxxxxxx 教育背景 2012.09-2016.05 某某大学教育本科 主修课程: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英语、中国、外国教育史、各种教育学、心理学、教 育方法论、声乐、舞蹈、声乐 工作经验 2014.07-2015.09 英语培训机构实习 协助讲师教授3到16岁学龄儿童英语课程 服从学校和部门的工作安排,严格根据课程安排,充分备课以完成教学任务 布置并检查学员作业,与家长沟通学员学习情况 对学员的学习结果负责,解决学员在英语学习中的疑难,并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学习建议 2013.03-2016.08 某某世博会志愿者管理岗位志愿者 2009年11月,协助学院老师完成经济管理学院世博志愿者的选拔工作 2009年12月,为所负责范围内的89名志愿者制作胸牌 2010年3月,协助学院老师将344名志愿者分配到AB片区公共区域的工作岗位,挑选4名负责人,负责该片区的协调以及沟通工作 专业技能 ?通过CET6,英语会话、阅读、写作优秀 ?普通话二级甲等、高级教师资格证 ?熟练掌握Microsoft office,Photoshop,Dreamveaver 自我评价 ?注重细节,有较强的领导力、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 ?喜欢写作,在世界学术网多次发表论文。 ?学习成绩优秀,多次多得国家奖学金。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本科毕业生。我很荣幸有机会向您呈上我的个人资料。在投身社会之际,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谨向各位领导作一下自我推荐。 伴着青春的激情和求知的欲望,我即将走完四年的求知之旅,美好的大学生活,培养了我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更造就了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课堂内外拓展的广博的社会实践、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使我更了解社会;在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养成的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使我深信自己完全可以在岗位上守业、敬业、更能创业!我相信我的能力和知识正是贵单位所需要的,我真诚渴望,我能为单位的明天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我一定会尽职尽责地用实际行动向您证明:您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但您的未来,我愿奉献我毕生的心血和汗水! 再次致以我最诚挚的谢意! 此致 敬礼! 某某某 2020.5.5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着《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着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库仑在1785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1820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1826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

微电子行业前景与就业形势

微电子行业前景与就业形势 当前,我们正在经历新的技术革命时期,虽然它包含了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航空航天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等等,但是影响最大,渗透性最强,最具有新技术革命代表性的乃是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在产生信息,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通形式,它是为了维持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所需的第三种资源(材料、能源和信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结构,是使社会的各个部分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连结成为一个整体。在这个信息系统中由通讯卫星和高速大容量光纤通讯将各个信息交换站联结,快速、多路地传输各种信息。在各信息交换站中,有多个信息处理中心,例如图形图像处理中心、文字处理中心等等;有若干信息系统,例如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工厂和办公室自动化系统,军队连队信息系统等等;在处理中心或信息系统中还包含有许多终端,这些终端直接与办公室、车间、连队的班排、家庭和个人相连系。像人的神经系统运行于人体一样,信息网络系统把社会各个部分连结在信息网中,从而使社会信息化。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通讯和指挥系统基本上也是这样一个网络结构,它的终端是直接武装到班的膝上(legtop)计算机,今后将发展到个人携带的PDA(Person-al Date Assistant)。 实现社会信息化的关键部件是各种计算机和通讯机,但是它的基础都是微电子。当1946年2月在美国莫尔学院研制成功第一台名为电子数值积分器和计算器(Electronic Numl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即ENIAC问世的时候,是一个庞然大物,由18000个电子管组成,占地150平方米,重30吨,耗电140KW,足以发动一辆机车,然而不仅运行速度只有每秒5000次,存储容量只有千位,而且平均稳定运行时间才7分钟。试设想一下,这样的计算机能够进入办公室、企业车间和连队吗所以当时曾有人认为,全世界只要有4台ENIAC就够了。可是现在全世界计算机不包括微机在内就有几百万台。造成这个巨大变革的技术基础是微电子技术,只有在1948年Bell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发明了晶体管(这可以认为是微电子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特别是1959年硅平面工艺的发展和集成电路的发明(这可以认为是微电子技术第二个里程碑),才出现了今天这样的以集成电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而1971年微机的问世(这可以认为是微电子技术第三个里程碑),使全世界微机现在的拥有率达到%,在美国每年由计算机完成的工作量超过4000亿人年的手工工作量。美国欧特泰克公司总裁认为:微处理器、宽频道连接和智能软件将是下世纪改变人类社会和经济的三大技术创新。 当前,微电子技术发展已进入“System on Chip”的时代,不仅可以将一个电子子系统或整个电子系统“集成”在一个硅芯片上,完成信息加工与处理的功能,而且随着微电子技术的成熟与延拓,可以将各种物理的、化学的敏感器(执行信息获取的功能)和执行器与信息处理系统“集成”在一起,从而完成信息获取、处理与执行的系统功能,一般称这种系统为微机电系统(MEMS:Micro Electronics Machinery System),可以认为这是微电子技术又一次革命性变革。集成化芯片不仅具有“系统”功能,并且可以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大批量生产,可靠性好,耗能少,从而使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乃至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日本每个家庭平均约有100个芯片,它已如同细胞组成人体一样,成为现代工农业、国防装备和家庭耐用消费品的细胞。集成电路产业产值以年增长率≥13%,在技术上,集成度年增长率46%的速率持续发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产业能以这样高的速度持续地增长。1990年日本以微电子为基础的电子工业产值已超过号称为第一产业的汽车工业而成为第一大产业。2000年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世界第一产业。集成电路的原料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