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初三语文中考一模联考卷含参考解析 (北京)

2020届初三语文中考一模联考卷含参考解析 (北京)
2020届初三语文中考一模联考卷含参考解析 (北京)

2020届初三中考一模联考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客观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正,必须用橡皮擦擦涂干净,回答非客观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B.书籍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籍是阶梯,能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书籍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

C.那奔驰的列车正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

D.那柿树的千枝万杈挑起了一盏盏红灯笼,在秋风里摇荡。

答案:C

解析: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A. 运用了反问修辞; B.运用排比、比喻修辞; C.没有使用修辞; D.运用比喻修辞。故答案为C。

2.对下列画线的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近年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重,各年龄段青少年的近视呈现出发发病年龄早、进展快、程度课。②调查显示,课业负担重、户外活动少及电子产品等是少数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

③一方面要努力预防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另一方面也要对其进行合理治疗、正确诊断。我们要从多展面关注青少年近视防控问题,营造“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学校教育、家庭重视”的良好氛围。④社会要通过广泛健康的用眼知识,组织医疗机构定期为青少年做视力监测等方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近视防控体系。学校要切实减轻青少年的课业负担。家长要引导孩子少看电视、少用手机,培养孩子科学用眼的好习惯。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A.第①句:在“程度深”后面加上“的趋势”。

B.第②句:在“电子产品”前面加“过度使用”。

C.第③句:“合理治疗”与“正确诊断”位置互换。

D.第④句:去掉“通过”。

答案:D

解析:D

【解析】

【详解】

D项对画线的病句修改不正确。第④句不能去掉“通过”。这句话的主语“社

会”在前,不是残缺主语的句子。且“通过”正好与下文的“方式”搭配。所以不能去掉“通过”。

3.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开播,老戏骨们悉数登场亮相。先是侯勇诠释“小官巨贪”,演技令人拍案叫绝;而后陆续展开的官场群像图, 更是好戏不断。

B.这个建筑工地管理混乱,建筑材料随意堆放,错落有致,被责令限期整改。C.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千态万状,绘声绘色。

D.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老百姓的消费欲望,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答案:A

解析:A

【解析】试题分析:A、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B、错落有致: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与语意不符;C.绘声绘色: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或者是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改为“惟妙惟肖”; D.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多指权贵气势盛)使人不敢接近。含贬义。(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背离了本义。)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幅文人画的山水图景与书法印章相得益彰,因此巧妙绝伦

....。

B.校园广场的设计者自出心裁

....地以革命事件作为广场主题,这就比一般的广场更具历史文化意义。

C.喷泉旁边的那几棵柏树修剪得惟妙惟肖

....,连叶片的数量都基本相同。

D.“官道”,南北通衢,东西广连,商贾游民,络绎

..,形成了独特的商旅文

..不绝

化。

答案:C

解析: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成语,拿不准的,多查字典。C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不能形容树木修剪的情况。

点睛:要想正确的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5.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饶舌左顾右盼水泄不通

B.晓谕怡然自得束手无策

C.筹办养尊处优无济于事

D.冥顽家喻户晓相题并论

答案: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用反选排除法,有错就排除,D.题—提。故答案为D。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6.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跌宕(dàng)拮据(jù)怪癖(pǐ)涕泗横流(tì)

B.穷拙(zhuó)齁声(hōu)刬却(huǎ)眼花缭乱(liáo)

C.和煦(xù)契约(qì)奢望(shē)自惭形秽(huì)

D.霓裳(sháng)狺狺(yìn)抽噎(yè)岸芷汀兰(dīng)

答案: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A应是拮据(jū);B应是刬却(chǎn);D应是岸芷汀兰(tīng)。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7.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

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C.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落寞的情绪作结。

D.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答案:C

解析:C

解析: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水调歌头》这首词借明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C项中的“全词以消极落寞的情绪作结”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

8.选出下列关于课外名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A.《简?爱》中,简?爱的反抗性格和她朋友海伦?彭斯忍耐顺从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水浒传》中,武松曾斗杀西门庆痛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落草二龙山、火烧瓦罐寺。

C.《骆驼祥子》中的虎妞,不顾刘四爷的反对,毅然嫁给祥子,表现了她泼辣、直率的性格。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精神的核心在于他对革命理想的无限忠诚和钢铁般的意志。

答案:B

解析:B

解析:B

【解析】

【详解】

B错误,火烧瓦罐寺——鲁智深。

9.下面句子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

...的一项是()。

(1)法国的城际交通最值得提及的是铁路运输,法国被公认拥有欧洲大陆最的铁路系统。

(2)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为黄山的秀丽所,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3)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演变过程,是世界上历史最的文字之一。

A.完善折服悠久B.完整佩服悠长

C.完善佩服悠长D.完整折服悠久

答案:A

解析:A

解析:A

【解析】

【详解】

考查同义词辨析。学生对配伍题中同义词辨析应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词语含义、程度、对象、范围、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选出正确的答案。这里“系统”应用“完善”;“为……所折服”,历史与“悠久”搭配。故选A。

10.选出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梦想与奋斗______________。年轻人最不该在能奋斗的时候选择

______________。与时代同向同行,以奋斗筑梦圆梦,用脚步______________的青春,定会______________出灿烂的光华。请记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A.一脉相承享受丈量绽放

B.相辅相成悠闲衡量闪耀

C.一脉相承清闲衡量闪耀

D.相辅相成安逸丈量绽放

答案:D

解析:D

解析: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1)一脉相承: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促成。第一空,要填写的是“梦想与奋斗”的关系,显然不能是“一脉相承”,应该选用“相辅相成”。可排除A项和C项。(2)悠闲: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安逸:安闲舒适。“悠闲”“安逸”多用于生活的状态,“悠闲”偏向于静,“安逸”偏向于动。第二空,故选择“安逸”更

恰当。(3)衡量:指量度物体的重量和容积。丈量:是测量的意思。依据前面的“用脚步”,应该选用“丈量”更恰当。(4)依据修饰的对象“灿烂的光华”,应该选用“绽放”,不能选择“闪耀”。据此,答案为D。

二、诗歌鉴赏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为增强表达效果,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解析:上片即景抒情和对比手法(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引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2)这首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从千古兴亡的故事中,举出与京口有关的曹操、刘备,特别是标榜了孙权的英雄形象。期盼当今能够出现孙权式的英雄统率千军万马抵抗侵略,光复神州。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结合翻译“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

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这首词上片写景,在写景中表现了自己对短暂人生与时光的永恒之间的对比。下片“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为用典,引用三国人物的典故,委婉的表示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情感。“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意思“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热情歌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的精神,讽刺当朝统治者的懦弱无能,苟且偷安。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祖国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作者通过赞美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操、刘备抗衡,意在表达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壮志,同时也暗含年华老去、报国无门的愤懑,以及对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慨叹。

三、课外阅读

1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长勺①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均平②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③。小赐不咸④,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于享者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⑤,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注释)①长勺:鲁地名。②均平:公平合理。③独恭:国君一人致敬于神。

④咸:普遍。⑤图民:考虑百姓之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神弗福.也(______)

(2)将何以.战(_____)

解析:(1)赐福保佑(2)凭、靠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

(2)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解析:(1)我对民众从不吝惜衣食祭祀神灵从不吝惜猪牛羊及玉器等祭品。(2)我审理案件虽然不能明察,也一定诚心诚意地处理。

3)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文及课文《曹刿论战》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解析:两篇文章都强调“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课文《曹刿论战》中还交代了鲁国胜利的原因有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4)本文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简述在《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是如何体现这一思想的?

解析:《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提出“先忧后乐”的思想,也就是要超越个人忧乐,忧民之忧;《醉翁亭记》中表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二者的精神实质都是“以民为本”的思想。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神弗福也:神灵不会保佑。“福”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保佑,今义是福

气。

(2)将何以战:将要凭借什么作战?“以”是一词多义,这里是介词“凭借”的意思,还有“用、拿、把”等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标准是:信达雅。在语句翻译完整的基础上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

(1)注意:爱,吝惜。于,对于。牲,祭祀用的猪牛羊。

(2)注意:听,治理判断。虽,虽然。以,按照。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审题:1)结合选文和课文;2)鲁国获胜原因。课文里鲁国获胜原因有三点:1)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看出鲁国国君和统治阶级能够明白取信于民的道理;2)从第二三段中“彼竭我盈、辙乱旗靡”可知鲁军抓住了进攻时机和追击时机,这也是胜利原因;3)从人上看,鲁国有能纳谏的君主,有爱国有政治、军事智慧的臣民。选文主要谈“知夫苟中心图民⑤,智虽弗及,必将至焉。”,即民心的问题,和课文第一段内容相似。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审题:把握《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内容中“民本”思想。《岳阳楼记》的中心思想体现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上,概括的说即是“先忧后乐”的精神,在百姓忧虑前忧虑,在百姓快乐之后快乐,而“民本”思想即是以民为本的思想。把百姓的忧乐放在自己的忧乐前面,舍自己为家国为百姓,“先忧后乐”和“民本”本质上是一致的。《醉翁亭记》的中心思想体现在“与民同乐”四个字是,身为官员,和百姓一同体会生活的快乐,而这份快乐是身为官员的欧阳修所给予的,同样是以百姓的福祉为己任,和“民本”思想一致。

【小结】

译文:

鲁国将和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交锋,曹刿问鲁庄公凭什么来作战。庄公说:“我对百姓从不吝啬衣服和食物,对神灵从不吝啬牛羊和玉器”。曹刿回答说:“只有从根本上树德施惠百姓才会归附,百姓齐心然后神灵才会降福。如果你能向百姓广施恩德并公平地处理政事,使君子热心于协助治国,小民热心于贡献力量;同时你的举动不违背时令,耗费不超过常度,这样百姓的日用就不会匮乏,大家才有能力供奉神灵。所以你动员百姓没有不听从的,求神降福没有不应验的。现在你只是到了临战关头才给百姓施点小惠,独自向神灵供奉祭品。小惠不可能普遍,独自供奉也不可能丰裕。不普遍施恩德百姓不会归附,供奉不丰,神灵不会降福,你还凭什么去作战呢?百姓所求的是日用不感到匮乏,神灵所求的是祭品的丰裕,所以不可以不从根本上着眼。”庄公说:“我处理百姓的诉讼时虽然不能做到体察一切,但总是力求以情理判断。”曹刿回答说:“这就可以了。假如内心确实为百姓考虑,智慧即使有所不及,也一定能达到目的。”

四、文言文阅读

13.

送东阳马生序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

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履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析:D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余因得.遍观群书/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不敢出一言以复./兴复.汉室

C.当余之从.师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D.足肤皲裂而不知./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虽不能察,必以.情

B.益慕圣贤之.道/何陋之.有

C.门人弟子填其.室/其.间千二百里

D.烨然若.神人/仿佛若.有光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意第①段讲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真实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

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使文章说理形象生动、可信度增强。

B.文章第②段写出了富家子弟服饰华美,将自己的温保敝衣和同舍生的华丽穿戴对比,为揭示作者不慕富贵,以学习为乐的精神境界做铺垫。

C.文章结构严谨,详略有致,叙事简洁凝练、描摹生动传神、兼有朴实的议论和深厚的叙情,情景描写鲜明生动,读之如在眼前。

D.作者坦诚而具体地叙述了自己从幼年到成年艰苦求学的过程,勉励青年人成功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要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解析:A

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解析:(1)(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2)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的意思。

【解析】

1A.“得”,前者是“能够”的意思,后者同“德”,是“感恩、感激”的意思。

B.“复”,前者是“辩解”的意思,后者是“恢复”的意思。

C.“从”,前者是“跟……学习”的意思,后者是“自、由”的意思。

D.“知”,都是“知道”的意思。

故选D。

2A.“以”,都为介词,前者可译为“把”,后者可译为“依据,按照”。

B.“之”,前者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后者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

译。

C.“其”,前者是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后者是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D.“若”,都可译为“好像”。

故选D。

3第①段中主要讲述了“借书求师之难”,并没有“饥寒奔走之苦”。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援”:提出。“质”:询问。“缊袍敝衣”: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略”:一点。

【小结】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

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读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

五、现代文阅读

14.

谈“辱”

①把耻辱当成别人对自己的鞭策,把岩浆般的怒火掐灭于爆发之前。暂时低下你高贵的头,把今日力量悬殊的较量留待于呼风唤雨的明天。

②每个人的一生之中,总会有“宠”有“辱”。“辱”便是侮辱、耻辱的意

思,也可以理解为落魂的时候。对待“辱”,君子、小人的处境虽然相类似,但他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君子坦荡,泰然处之;小人气馁,恹然沉沦。一个人如有君子的胸怀,受辱心不惊,就能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正直的品行,遇到挫折、受到打击也会心境开阔,沉着冷静。

③人世多磨难,并不可怕。有志之士绝不会在困恶忍辱中忧心忡忡、动摇信心。他们深深懂得,环境愈艰苦、条件越恶劣,越能磨炼人的忍耐心,造就战胜困难的强者,正像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④我们都知道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忍辱发奋的动人事迹。司马迁触怒帝王,受刑下狱,他几次想死,但三思之后,想到那些递境中成就伟业的先贤圣哲,他决心忍辱发愤,终于经过18年的奋发进取,完成了巨著《史记》。

⑤由此可见,受辱之时不改志,那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最终会创造辉煌。要做到这样,首先要有一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博大胸怀,只要看清了,想通了,才能显示出人生的真正意义。

⑥受辱心不惊,是一种“知耻”后的行事原则。然而有“知耻”,便有“不知耻”者。这样就出现两种裁然不同的态度,有人忍耻、知耻到雪耻,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雪耻。也有人受辱却不知耻,即是人们常说的厚颜无耻或恬不知耻。

⑦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这就是说,一个人不可以无廉耻之心,不知道耻辱的耻辱,才是真正的耻辱。

⑧耻辱有大小之分、轻重之别。小而轻的耻辱,如与人争吵、白白换骂、遭人

批评、受人议论,对于这些应吸取教训,决心改正,努力做出成绩。但是如果一个男子汉大丈夫,穷得讨饭,有力不敢使,从少年的跨下钻过去,一般人是经受不起这种奇耻大辱的,特别是青年人,又有何面目见人?

⑨但是《史记.淮阴候列传》记载,韩信经受住了这严峻的考验,并且为他后来建功立业奠定了忍辱负重的思想基础,正应了那句话,“大丈夫能屈能伸”。⑩“知耻近乎勇”,把自己所受的耻辱变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韩信正是能知耻而后勇。同样,卧薪尝胆对后世之人所以能有教育和鼓舞作用,最主要的原因也是“知耻后勇”,一般说来,一个人或一个国家从知耻到雪耻,必然有一段历史距离。

?大多数受辱者,皆因当时的力量或境遇处于优劣,或力量悬殊、寡不敌众,或天时地利不和,致使自己被人打败或欺凌,不能立即雪耻,只要能做到“受辱心不惊”,将耻辱强忍吞下,铭记在心。经过养精蓄锐,日渐强大,定能洗雪旧耻,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耻辱”就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有的人在炉里练成了火眼金睛,有的人则被烧成灰烬。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受辱时应心不惊,然后知耻而后勇。

B.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列举了“君子”和“小人”是如何面对耻辱的例子,论证了受辱时应心不惊。

C.第⑦段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不知道耻辱的耻辱,才是真正的耻辱。

D.文章的伦证结构为层进式,先写“知耻”,再写“忍耻”,最后再写“雪耻”,层层深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