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课题名称:鄂尔多斯盆地成藏条件分析与有利区带预测组员:张俊武易金龙丁智勇黄国栋,

李龙代梦莹安秋伟顾冲

院系:地球科学学院资工辅10901

日期:2011.12.20-2011.12.29

目录

第一章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概况及勘探历程 (2)

第一节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 (2)

一、中、晚元古代拗拉谷阶段 (2)

二、早古生代浅海台地阶段 (2)

三、晚古生代滨海平原阶段 (3)

四、中生代内陆盆地阶段 (3)

五、新生代盆地周边断陷阶段 (4)

第二节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属性、沉积特征 (6)

一、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属性 (6)

二、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特征 (6)

第三节盆地构造区划 (8)

一、伊盟隆起 (8)

二、西部冲断构造带 (9)

三、天环坳陷 (9)

四、中央古隆起 (10)

五、陕北古坳陷 (11)

六、晋西挠褶带 (13)

七、渭北挠褶带 (14)

第四节盆地勘探历程 (14)

一、盆地早期勘探(1907一1949年) (14)

二、盆地区域勘探(1950一1970年) (14)

三、盆地南部重点勘探(1970一1979年) (15)

四、扩大勘探领域(1980一1987年) (15)

五、油气并举协调发展时期(1988年一今) (16)

第二章盆地油气资源远景评价 (19)

第一节.下古生界天然气资源远景评价 (19)

第二节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远景评价 (21)

第三节中生界石油资源远景评价 (23)

第一章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概况及勘探历程

第一节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西缘,奠基于太古界和下元古界基底之上,南北分别濒临秦祁海槽和兴蒙海槽,东西则被贺兰拗拉谷和陕、豫晋拗拉谷所夹持。盆地内,区域坳陷复合、地质构造平缓,缺少背斜与断层,总体上呈东部翘起向西部倾伏的区域性斜坡面貌。沉积盖层时代较全,仅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平均沉积岩厚度为5000m。其中,中、上元古界以海相、陆相沉积及火山喷出岩为主,厚度200一3000m;下古生界以海相碳酸岩为主,厚度为400一1600,m在盆地东部还有厚达314m的岩盐、石膏沉积;上古生界由局限海相沉积向陆相河流沼泽沉积过渡,厚度600一1700m;中生界为内陆湖泊、沼泽、河流相沉积,厚度2500一3000m;新生界,古气候由湿热转向干旱,构造由沉降转为隆升,沉积厚度不足300m。因此,根据地质构造层和沉积古地理环境,可将该盆地地质构造演化、发展分为五大阶段。

一、中、晚元古代拗拉谷阶段

早元古代,华北、塔里木陆块经过吕梁(中条)地壳运动的拼接而稳固化,但两者之间却被阿尔金平移断裂带所分隔。中、晚元古代,由地壳热点所控制的秦祁裂谷应运而生,并发展为陆间裂谷系,对应于一系列三联点所产生的由主裂谷楔入华北陆块的陆内支裂谷又在其演化中天折,自西向东有贺兰拗拉谷,陕、豫、晋拗拉谷,皖、苏、鲁拗拉谷等。它们向东北收敛、向西南张开,即向秦祁陆间裂谷沉积厚度增大、粒度变细、层位变全。其中:

1.皖、苏、鲁拗拉谷由山东沂源向江苏徐州张开,长度220km。沉积青白口系,称八公山组。下部为碎屑岩,上部为页岩、泥岩,厚度800一1600m。上覆震旦系称徐淮群、宿县群、栏杆群,由碎屑岩、页岩和碳酸盐岩所组成。晚期,裂谷趋于消亡,出现以碳酸盐岩为主的蒸发台地相沉积。累计沉积厚度可达5000m。

2.陕、豫、晋拗拉谷由山西安泽向西南逐步张开,东界洛阳、许昌,西界运城、永济,长度260km。这是一个继承性较强的陆内裂谷。统一的晚太古代华北克拉通于五台期先形成三叉裂谷系,后经五台运动又关闭固结;但至早元古代晚期却再度复活发展,形成陆内支裂谷。再经中条运动变质变形又一次与华北地块结成统一基底。上元古界,下部为陆源碎屑一中性、中基性、中酸性喷出火山岩,中上部为碎屑岩一碳酸盐岩建造,沉积巨厚、地层完整,变质程度向南愈近秦岭造山带愈深。

3.贺兰拗拉谷由桌子山经贺兰山向海源张开,长300km,呈北北东向延展。中元古代一晚元古代,水体北浅南深,沉积物北粗南细,地层北薄南厚,在桌子山区,厚度60m,至海源一带厚度达3000m。早古生代,该区拗拉谷再度活动,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海侵达银川,龙

王庙期海侵达石嘴山;至中寒武世,海水已遍布贺兰拗拉谷并波及鄂尔多斯广大地区。晚寒武世后期,海水短暂后退;奥陶纪则再次海侵。在贺兰山南段,中奥陶世为类复理式沉积,其中贺兰山、罗山、香山一带常见重力滑塌堆积,砾石、泥沙、灰基质与大小不等的外来岩块相混杂,充分预示着该拗拉谷即将消亡。

二、早古生代浅海台地阶段

从华北全区看,当时的古地形是西部较高、东部较低,在东部形成平缓而开阔的台地。寒武纪早期,海水开始由东部和南部向陆地进侵,产生浅海相碳酸盐及泥质碎屑沉积。总的沉积特点是徐庄组为含陆源碎屑的红色钙泥质沉积,张夏组、固山组、风山组为潮汐沉积。早、中奥陶世时,华北地壳运动处于宁静期,以缓慢沉降、海浸频繁、超复明显为特点。然而,中奥陶世后期,不仅南侧的秦岭海槽向北俯冲消减于山阳一桐城一线、北侧的兴蒙海槽向南俯冲消减于索伦一西拉木伦一线,而且北祁连海槽也开始向阿拉善地块俯冲,终于导致了华北陆块的整体抬升。

早志留世时的南北祁连海槽仍发育复理石沉积、火山喷发物及浅侵入基性岩体,它们到了晚志留世才开始回返,形成粗粒碎屑类磨拉石沉积,至志留纪末期终于褶皱成祁连造山带。在此阶段内,和华北地区一样,鄂尔多斯地块南、北分别为秦岭海槽、兴蒙海槽所夹持,东、西分别为晋陕拗拉谷、贺兰拗拉谷所控制,形成北部高、南部低、中间高、东、西两侧低的古构造背景。在鄂尔多斯地块本体内,下古生界主要沉积厚400一1000m的浅海台碳酸盐岩;但其西南缘属于被动陆缘,形成向秦、祁海槽倾斜的陆架,沉积了厚达4500m的碳酸盐岩、海相碎屑岩及浊积岩。总之,鄂尔多斯地区在早古生代经历了三次海进和海退。寒武纪毛庄组时,鄂尔多斯陆与拉善陆分开;徐庄组时,鄂尔多斯陆又与吕梁陆分开,一度形成三陆并存的古构造背到了晚寒武世,吕粱陆下沉,鄂尔多斯陆却一分二,出现伊盟陆、庆阳陆与阿拉善陆相鼎立的局面。

早奥陶世,鄂尔多斯陆不仅南、北贯通,而且范围有所扩大,仅吕梁、渭北、贺兰地区为海域,在古拗拉谷基础上形成西南缘L型厚沉积带和东南缘反L型薄沉积带。中奥陶世马家沟期,上述两个沉积带扩大并连为一体,使鄂尔多斯陆退至伊盟北部;平凉再度海退,鄂尔多斯陆随之扩大,至背锅山期,更与阿拉善陆、吕粱陆连为一体,恢复了华北古陆的面貌。奥陶纪末期的加里东地壳运动使华北地区缺失了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沉积,沉积中断期长达130Ma。这一长期侵蚀,在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系顶部所形成的风化壳古岩溶带,对该区天然气富集成藏具有重大实际意义。我国陆上第一个大气田一中部气田就是在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古岩溶潜台中被发现的。

三、晚古生代滨海平原阶段

晚古生代,包括鄂尔多斯在内的大华北陆块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是地理环境由海过渡为陆、地质构造由海中“台”过渡为陆上“盆”、地质演化由南北两侧双临海过渡为南侧半临海,规模由华北区扩展为华北一塔里木区。早石炭世,该区海域再度扩大,南侧的秦岭海北缘可达南阳一西安一线,北侧的兴蒙海南缘可达赤峰一额济纳旗。又一次呈现出华北陆、柴达木陆与塔里木陆相分隔的局面。晚石炭世,海侵继续扩展,除华北陆北缘由酒泉经固阳至沈阳的条状高地、南缘由西宁经兰州至南阳的条状高地以及石家庄、蹼阳丘状高地外,全区呈现了局限浅海的沉积背景。到了早二叠世,海水迅速后退,沉积以陆相为主。但是至其末期,由于兴蒙海槽向南俯冲,蒙古陆块沿索伦一西拉木伦缝合带与华北陆块对接,遂形成了西南濒临上扬子海和南祁连海湾的古亚洲大陆。晚古生代时,鄂尔多斯地区进一步与华北地块统一发展,仅其西南隅濒临古特提斯海并在麟游的二叠系、三叠系中见有多层潮坪海相夹层,累计厚度达50m,这也是鄂尔多地块西南濒临滨海环境的直接证据。

晚石炭世,气候更加湿润,但祁连海退缩、华北海进侵,从华北经鄂尔多斯到贺兰山区终于形成了太原组沉积的一统局面,其成煤期在中国煤炭矿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下二叠统山

西组为煤系地层,在银川、环县一带的西部浅凹陷沉积岩厚150m,在绥德、宜川一带的东部浅凹陷沉积岩厚l00m,而中部古隆起区的沉积厚度却在75m以内。石盒子组大体沿袭着山西组的沉积背景,然气候转旱,鄂尔多斯地区作为大华北盆地的组成部分沉积了河流相杂色碎屑岩,西部沉降区的厚度为35m0,东部沉降区的厚度为420m,中部古隆起区的厚度为250m。石千峰组沉积时的地壳沉降发生了重大调整,由南部和北部的沉降(300一400m)代替了前期的西部与东部的沉降,中部古隆起亦趋于消亡。所以,中部古隆起消亡的过程也是鄂尔多斯沉积区逐步与大华北盆地分离并向独立沉积盆地发展的过程。

四、中生代内陆盆地阶

在古亚洲大陆地质背景下,形成鄂尔多斯盆地乃是华北克拉通构造、沉积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区域地质看,早三叠世所形成的华北盆地属该克拉通的缩影,它北界北京一阴山南缘,西界银川一宝鸡,南界西安一许昌,东界济南一杨山,范围约800000平方千米。由干其南所濒临的西秦岭浅海和南祁连海湾均可与松潘、甘孜海槽相沟通,所以,华北盆地应属陆缘滨海盆地环境。中三叠世,扬子海明显南退,西秦岭浅海与北祁连海湾的残存面貌更加清楚,这种古亚洲大陆与特提斯洋的对立发展给华北盆地西南缘中三叠统沉积海泛夹层提供着有利的古地理背景。晚三叠世,扬予陆块己与华北陆块碰撞、拼合,从而封闭了残存的右江、秦岭海槽,导致了秦岭的崛起,中国大陆的轮廓也日趋定型。此时,松潘、甘孜海槽已退至汉中一格尔木以南,在东部抬升、西部沉降的古构造背景下,大华北盆地也向西收缩为晋陕盆地,其弧形走向应是秦岭北侧前渊和贺兰、六盘山东侧前渊的复合反映。

早侏罗世,昆仑山与巴颜喀拉山崛起,松潘、甘孜海槽关闭,湘、桂、黔高地与之一起并人中国大陆,‘出现了“两海、两盆”遥相对应的局面,即一方面是冈底斯地块北部的藏南海槽、念青唐古拉海槽与东南沿海的赣、湘、粤海湾遥相对应,另一方面是华北克拉通的鄂尔多斯盆地与扬子克拉通的川滇盆地遥相对应。中侏罗世,海水已从中国大陆东部退去,所剩的海域只有西藏的羌塘一唐古拉海槽。晚侏罗世,中国大陆的构造和沉积作用发生了两大变化:其一是火山岩盆地的出现,东北地区的兴安火山岩盆地范围达900000平方千米,岩相属钙碱性系列的玄武岩一安山岩一流纹岩组合:东南沿海的陆缘火山岩盆地范围达350000平方千米,岩相属钙碱性系列的流纹岩一英安岩组合;其二是陆内大型沉积盆地规模的缩小,即鄂尔多斯盆地缩至晋陕大峡谷以西、川滇盆地缩至万县、宜宾、楚雄西北。

早白奎世,中国大陆东北和东南沿海的内陆断陷火山碎屑一含煤沉积继续发育,真正算得上是沉积盆地的只有鄂尔多斯地区、河西走廊一潮水地区和准噶尔地区。晚白奎世,中国大陆内部的小型断陷群继续发育。尽管鄂尔多斯地区在晚三叠世属于晋陕盆地的一部分,但其主体坳陷、沉积中心的地位应是肯定无疑的;而且鄂尔多斯盆地所经历的前陆期,其西缘的标志要比南缘的标志更加明显。

五、新生代盆地周边断陷阶

早第三纪,海水基本退出喜马拉雅地区,但塔里木却有海水从中亚侵入,形成喀什海湾。当时华北东部发育陆相渤海湾盆地,阴山以北发育陆相戈壁盆地。晚第三纪,渤海湾盆地向南扩大,海水己从中国大陆全部退出;加上扬子克拉通区大面积隆升遭受侵蚀,气候转旱、断块活动等因素,中国大陆进入陆内山前小盆地群发展阶段。第四纪,中国大陆从西部到东部,地形呈现着高、中、低三级阶梯的总面貌,地壳厚度也呈现着厚、中等、薄的总变化趋势。从第三纪开始,鄂尔多斯盆地在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下,盆地本部相对隆升,而周边地区却相继断陷形成一系列地堑,即南为汾渭地堑(5000m)、北为河套地堑(15000m)、西为银川地堑(5000m)和清水河地堑(4000m)。这种近东西走向与近南北走向的裂陷反映了加里东、燕山期地壳运动的复活,也明显预示了该盆地正在走向解体。从区域地质角度看,上述盆地本体隆升而周边断陷,正是其地壳运动均衡调整作用的结果(图1一1)。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的演化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1.该盆地的构造演化符合盆地原型说和盆地发展阶段论,其地史轨迹是由陆核地块(太古代)一克拉通拗拉谷(中上元古代)一浅海台地(下古生代)一局限海、陆缘平原(上古生代)一内陆盆地(中生代)一周边断陷(新生代)。

2.就沉积的构造背景而言,海相沉积主要发生于陆架区,陆相沉积主要发生于大盆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盆生于陆“。所以,广阔的中国大陆是陆相沉积盆地得以发育的重要地质背景,中国华南克拉通上的川滇盆地和华北克拉通上的冀、陕、晋盆地相互对应发展的分布格局就是引人注目的例子。

3.晚古生代以前,华北克拉通四周为广阔的海洋,南北更镶有海槽,其地势是西部较高、东部较低。然而,随着亚洲大陆和中国大陆的形成,自二叠纪开始地势发生了逆转,像翘翘板一样又变为东部较高,西部较低。到了新生代,地势再一次逆转,又恢复了西部高,东部低的面貌。而鄂尔多斯盆地正好处于这种变动的枢纽带上。

4.在褶皱带的一些地段,往往会经过火山侵入、喷发作用而变得相对稳定,并以此为基础在其上形成年青的大型沉积盆地,中国东北的松辽盆地和台湾海峡盆地均可作为例子。所以,断陷地裂作用所引起的火山岩活动区往往会成为该区发育沉积盆地的先兆。

5.以拗拉谷为构造背景,在其东西夹持中孕育沉降格架;以南北海槽俯冲为契机,在其南北翘升中孕育伸展坳陷;以印支燕山期地壳运动为成盆标志,在其推复冲断中孕育迁移性前渊;.以喜山期地壳伸展为发展特点,在其压、张、扭应力交插中孕育地壳活化;乃是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演化的主线。

第二节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属性、沉积特征

一、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属性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属性是其地壳基底的克拉通本质所决定的,主要标志是整体升降、平起平落,地层水平、少见背斜,沉积盖层薄、岩浆活动弱。

(一)整体升降、平起平落

作为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鄂尔多斯盆地在地质历史中一直保持着整体升降、平起平落的特点。元古代后的几次全球性地壳运动在这里虽造成长期侵蚀,但都未见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例如,晋宁地壳构造运动虽导致了中、晚元古界的变薄与缺失,但却未造成寒武系与之成为不整合的构造事件;加里东地壳运动早期(兴凯期)虽导致了下寒武统(笨竹寺组、沦浪铺组、龙王庙组)和下奥陶统亮甲山组沉积的缺失,晚期虽导致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的缺失,但都只造成相应地层间的侵蚀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海西期地壳运动也只导致了下石炭统的缺失;至于印支期地壳运动中,也只是在三叠系顶部形成了明显的侵蚀面和古地貌起伏;即便是在华北地区相对强烈的燕山期地壳运动中,也只形成了侏罗系和白至系之间、白至系(缺失中、上白至统)和第三系之间轻微的边缘不整合接。

(二)地层水平、少见背斜

人们常说鄂尔多斯盆地的区域构造呈不对称向斜状,西翼窄陡,东翼宽缓;其实它是东翘西倾的大斜坡倒更显得贴切些。盆地地层倾角平均仅为半度,几近水平。盆地中部唯一可测量的背斜是天池弯窿构造,其形状浑圆、无长、短轴之分,闭合面积50km。在盆地边部的挠褶带、冲断带上则可见为数不少的小型背斜、半背斜构造。

(三)沉积盖层薄、岩桨活动弱

该区沉积盖层平均厚6000m,在西部冲断带前渊中也不过7000m,属于稳定地块区典型的沉积岩披盖状态。岩浆岩虽有多期次的特点,但其分布都比较局限。晋宁期:位于天环坳陷的天深1井长城系见5层变辉绿岩,累积厚度70m;位于中部古隆起南部的庆深1井长城系见安山岩2一3层,累积厚度42.5m。

二、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特

盆地中的沉积系指盆地沉积盖层的全部,按海、陆环境变迁可将其区分为单层、双层和多层三种沉积结构形式。单层式沉积系指沉积盖层纯属海相或陆相,形成单一的海相沉积盆地或陆相沉积盆地;双层式沉积系指沉积盖层先海相后陆相或先陆相后海相,形成互相叠合的沉积盆地;多层式沉积系指沉积盖层陆相、海相多次互变,形成多次叠加的沉积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显然属于双层式沉积结构型。

盆地基底隆升与沉降必然给沉积盖层的海、陆变迁打上多旋回性的烙印。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盖层多旋回性是十分明显的。通过海陆环境变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壳升降、沉积分异、岩相变化和储盖组合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对其沉积的多旋回性已有深刻的认识(图1一2)。

沉积旋回规模有大有小,可将跨“系’的沉积旋回称为一级沉积徊,将相当于“系”的沉积旋回称为二级沉积旋回,将相当于“统”的沉积旋回称为三级沉积旋回,将相当于“组“的沉积旋回称为四级沉积旋回,将“组”内的沉积旋回称为五级沉积旋回。

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岩系的沉积类型时,应特别注意奥陶系的盐岩地层。当时的古地形背景是南低、北高,自东而西,吕梁古隆起和中部古隆起作为两个水下屏障,控制着海域及海水流向,使之开放与封闭交替、淡化与成化相间。清楚地呈现着奥陶纪海水自东向西进侵所形成的蒸发岩沉积序列。总之,从已知下古生界含气区带看,奥陶系盐、膏地层对成气具有主宰作用;但从全区来看,奥陶系盐、膏地层对定性盆地类型仍然只有区带意义。

按照含油气沉积盆地综合成因分类原则与方案,结合以上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应属多旋

回沉积型克拉通类含油气沉积盆地.

第三节盆地构造区划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具有稳定为主与活动为辅的两重性。其稳定性的标志如整体升降、斜坡宽缓、地层水平、缺乏背斜及接触整合;其活动性的标志如基底镶嵌增生、边缘弧形构造发育、坳陷中心由老而新自西向东迁移以及后期周边断陷等。全盆地包括七个一级地质构造区(图l一3)。

一、伊盟隆起

该隆起包括伊金霍洛旗以北、河套地堑以南地区,面积4.3xIO4km,。全区基底隆起高、沉积盖层薄,自晚古生代以来常以陆地面貌出现,并且与庆阳古陆、吕梁古陆、阿拉善古陆一起影响着鄂尔多斯盆地的发展和演化。自北而南发育三个二级构造带。

(一)乌兰格尔基岩凸起带

其北界正断层与河套地堑为邻,南隔逆断层与伊北挠断带相接,自西而东分布着阿尔全林召、喇嘛沟、乌兰格尔、银坑敖包、哈什拉召、马厂壕等6个基岩凸起,呈长垣状延展。前寒武系基底埋藏极浅,或由白奎系不整合其上,或直接出露地表,应属鄂尔多斯盆地的北端。

(二)伊北挠褶带

该挠褶带北邻基岩凸起带,南抵弧形构造区,区域构造背景为东北抬升向西南倾伏,白奎系地层依次不整合于侏罗系、三叠系地层之上。它主要包括4个挠褶带。必须指出:盆地北部著名的白至系油砂带既紧邻于基岩局部凸起南侧,又对应于鼻状挠褶的上翘地区。这些鼻状挠褶起着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油气运移通道的作用。

(三)伊南斜坡

伊南斜坡北接杭锦旗一秦太梁弧形断隆带,南邻中部古隆起区,西抵天环坳陷,面积约3.5x10报m,。总趋势为东北翘升、西南倾伏,构造呈单斜状,少见背斜。由于受控于伊盟隆起,其沉积盖层明显变薄(小于3000m),特别是缺失了寒武系和下奥陶统冶里组和亮甲山组,使双层沉积结构的盖层特点在本区相形见拙。本区古生界以隆升为主,呈现出中生界陆相沉积盖层占主导地位的单一面貌。

二、西部冲断构造带

该构造带系指银川地堑、六盘山以东,天环坳陷以西,北起桌子山,南达平凉的狭长地带,南北长600km,东西宽20一50km,范围约25000平方千米。该带在加里东期微弱褶皱,在岩山期强烈冲掩,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切块的构造分布格局。

(一)桌子山复合冲断席

该冲断席北起瞪口,南到铁克苏木,包括千里山、岗德尔山、桌子山,范围约3000km,。冲断席由半背状的冲断片及其间的向斜所组成。主冲断层走向北偏西,断面西倾,倾角较陡(600),上、下盘落差在千米以上。在岗德尔山和桌子山东麓,前寒武系变质岩可推覆于二叠系之上。基底岩的卷入,使其具有厚皮构造变形的特征。石炭二叠纪系煤系中的滑脱,又使其兼有薄皮推覆的属性。

(二)横山堡阶状冲断席

其北起铁克苏木,南到磁窑堡,冲断带宽35km,范围约S000k耐。主冲断层走向北偏东,由东向西作等间距排列,冲断面东倾,但浅部较陡、深部较缓,向下消失于石炭二叠系滑脱层中。主冲断层和次级对冲断层使地层褶皱、破碎。西侧靠近银川地堑的冲断层发生较早,断距也大、冲断块抬升亦高,伴有挤压褶皱;东侧靠近天环坳陷的冲断层发生得较晚,断距小,地层表现为掀斜抬升,无褶皱伴生。这一反向冲断席的形成与该区基底向东楔进所产生的拆离作用有一定关系。

(三)马家滩叠瓦冲断席

北起磁窑堡,南到甜水堡,西至积家井,东抵马家滩,冲断席宽3Omk,范围约30O0km,。主冲断层走向北偏西,呈雁行状排列,断面西倾,挤压作用明显。主冲断层呈雁行状排列,断距在平面上有明显变化,即向南端渐趋消失,具有挤压水平滑移分量,属于深层次变形体之上的薄皮构造变形。冲断片呈叠瓦状以背驮式自西而东扩展,至白奎纪末定型于目前的位置。主冲断层旁侧或消失端发育有扭动褶皱及水平牵引褶皱。横剖面上表现为“Y“字型冲断层组合,并夹持所谓的“正花状“构造,充分表明其扭动的应力状况。

(四)石沟骚复合冲断席

它北起石沟骚,南抵甜水堡,东以马家滩叠瓦席为邻,西与太阳山冲断席对应,宽30mk,范围约3500mkZ。构造面貌是向斜宽缓,半背斜窄陡,断层往往沿轴部截切。所以,向斜深部会有古生界潜伏隆起存在。

(五)沙井子片状冲断席

其北起甜水堡,南至平凉,冲断席宽20一25km,范围约13500平方千米。主冲断层近南北向,断面西倾,由于该区扭压应力更为集中,故断层甚为密集;又由于该区广泛分布古生界刚性地层,故而冲断前缘及反冲断层不够发育。

三、天环坳陷

天环坳陷西临冲断构造带,东接中央古隆起和伊盟隆起,北达内蒙千里山东麓,南抵渭北小秦岭构造带北侧,南北长600km,东西宽50一60km,范围约32000平方千米。该区在布伽重力图上显示为条状负异常,其中,铁克苏木东、姬原麻黄山、南揪、合道、白水等地基岩埋藏最深。所以,天环坳陷实际上也可视为西缘掩冲构造带推覆、东迁、隆升与坳陷的对立统一体,更是下白坚统的沉积前渊。构造面貌为一平缓西倾。从一定意义上说,天环坳陷应是西缘冲断带地层重叠、地壳荷载加大而下弯的产物。在天环坳陷中,尽管地层十分平缓,但因地应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故可产生像天池构造这样浑圆的弯隆背斜。

四、中央古隆

中央古隆起北起乌审旗、鄂托克前旗,南至正宁、黄陵,西达环县、宁县,东到吴旗、横山,其范围约60000平方千米,系由贺兰拗拉谷东侧裂谷肩隆起演化而来的盆地中央古生代潜伏隆起。可根据今构造基底起伏变化趋势、中晚元古代古构造隆起背景、古生代水下隆起对沉积厚度和沉积岩相的控制作用及其对华北海和祁连海的分隔作用予以界定。

(一)今构造基底起伏变化趋势

尽管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盖层的构造呈平缓西倾单斜,但基底起伏仍反映着中央隆起的蛛丝马迹。乌审旗一靖边一吴旗一庆阳近南北向的隆起是客观存在的,基底埋深3000一3800m。该隆起以东为隆坳相间区,基底埋深3000一5O00m;以西为继承性坳陷区,基底埋深4100一6000m;在平凉一带,最深可达9000m。

(二)中上元古界古构造隆起背景

中晚元古代是贺兰拗拉谷裂陷的鼎盛时期。鄂尔多斯地块作为被动陆缘裂谷肩部位必然会产生相应的隆起,反映在该期沉积上也必然呈现出古隆起的地质背景,定边一庆阳沉积变薄带(小于500m)的出现就是例子。当然,鄂尔多斯地块腹地榆林一吴旗一庆阳古隆起区则更加重要。因为正是上述裂谷肩隆起改变了克拉通边缘持续下沉的构造背景;又正是裂谷肩隆起与地块隆起相结合才诱发孕育了中央古隆起的产生和发展。

(三)古生代水下隆起对沉积厚度和岩相的控制

早寒武世苏峪口期、馒头期、毛庄期,鄂尔多斯地块大部分属于陆地,是古构造的较高部位;到了中寒武世徐庄期,海侵才一漫及除东胜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中央古隆起区的沉积厚度一般小于40m,属于含砂泥坪相和泥云坪相的水下隆起。张夏期,鄂尔多斯腹地发育为台内局限海,中央古隆起区的沉积厚度小于80m,广泛发育鲡粒滩相。晚寒武世,由于沉积陡海水逐渐变浅,导致吴旗一环县一庆阳一带变为陆地,古隆起的轮廓又一次显露出其周围沉积厚度均小于40m,属于环陆云坪相。奥陶系层序以下超、上剥为特点。下奥陶统冶里组、亮甲山组乃至马家沟组第一段沉积期间,靖边、定边、吴旗、庆阳一带均为陆地。值得注意的是,从马家沟组第一段沉积时起,陕北的米脂膏、盐洼地便随之出现了,沉积厚度达80m,恰与盆地西部陶乐一平凉一带道坎组云坪相遥遥相对。马家沟组第二段沉积时,吴旗、环县、庆阳陆地依然存在,其两侧的米脂一延安一带(I00m)和陶乐一平凉一带(125m)则均为开阔海沉积。马家沟组第三段沉积时,海侵虽然淹没了中央古隆起区,但沉积厚度却小于40m,东侧米脂膏盐洼地(320m)与西侧陶乐一平凉一带的开阔海(120m)可谓隔水下隆起而相望。马家沟组四段沉积时,中央古隆起区仍然保持了水下隆起的面貌,沉积厚度小于40m,属于云坪相,东侧米脂洼地(160m)和西侧陶乐一平凉开阔海在定边地区汇合。马家沟组第五段沉积时期,中央古隆起顶部继续保持水下隆起状态,沉积厚度小于5m0,东侧米脂膏盐洼地(350m)与西侧陶乐一平凉开阔海(150m)的对应,仍然烘托着中央古隆起的存在。

(四)中央古隆起对华北海和祁连海的分隔作用

中央古隆起对华北海和祁连海直接分隔主要发生在中石炭世。当时,中央古隆起与伊盟古隆起相连,呈南北向陆梁展布。东胜一延安一线以东属古华北海域,沉积了本溪组(小于40m),底部为铁铝岩,向上变为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夹煤线;向东至山西地区可见骨屑石

灰岩,富含蜓科化石,层位相当于羊虎沟组中、上部。到了晚石炭世太原期,虽然上述两大海域再度沟通,但天池一庆阳一志丹一乌审旗一带的沉积厚度均小于50m,面积达4000平方千米的水下隆起。二叠纪,鄂尔多斯地区则又恢复了华北克拉通整体隆升的面貌,中央古隆起也随之濒临消亡。可以看出:中央古隆起是复合因素造成的,裂谷肩隆起与地块隆起相结合是产生中央古隆起的基本原因。具体来说,裂谷肩隆起起着诱发作用,而地块隆起起着主导作用。如果说鄂尔多斯盆地是大华北盆地萎缩的结果,那么,中央古隆起也就是鄂尔多斯地块早期隆升的反映。虽然中央古隆起长期潜伏,但它却是华北海与祁连海的分隔性隆起,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影响要大于吕梁隆起。因为,后者乃是华北海域内的一个隆起,只是在燕山期地壳运动中迅速隆升,而中央古隆起却长期潜伏罢了。由于中央古隆起于晚古生代晚期已经消亡,所以,对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的天然气成藏有着区域控制作用,而与中生界的右油成藏则关系不密切。

五、陕北古坳陷

陕北古坳陷与中央古隆起实属孪生。如果说中央古隆起是地块隆起与裂谷肩隆起复合演变而成的话,那么,陕北古坳陷就是中央古隆起和吕梁古隆起对立发展的结果。将陕北古坳陷列为鄂尔多斯盆地一级构造单元,既是深化盆地构造研究的需要,也是分析该油气区地质构造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陕北古坳陷孕育于寒武纪,全盛于早奥陶世,消亡于晚古生代,和该区的海侵期有不解之缘,也是盆地沉积盖层产生双沉积结构的重大地质事件。晚寒武世,离石、临县一带开始隆起,由兴县、佳县到横山有一沉积凹地插人陕北地区,这可能就是陕北古坳陷的初期雏形。然而,奥陶纪早期的冶里组和亮甲山组沉积时却又恢复了鄂尔多斯地块性隆升的古地理面貌。只是到了早奥陶世马家沟期一期才又明显演变为坳陷环境(图1一4)。

在马家沟期一期,坳陷范围在吴堡、兴县、靖边、富县一带,约44000平方千米。沉积中心有三,一为绥德地区,二为宜川地区,三为安塞以西,沉积了厚达40一100m的盐岩、膏岩和碳酸盐岩,并且形成榆9井区、陕巧井区、富探1一宜探1井区等三个盐、膏洼地。其中,榆9井区为盐、膏复合;陕巧井区盐层占沉积总厚度的59.6%,不含石膏;富探l一宜川1井区,盐层占沉积总厚的46.3%一了3.4%,石膏层占沉积总厚的9.3%一2.5%。在马家沟期二期,坳陷继续扩大,北达关,南抵延安、延长,范围约55000平方千米。延川、米脂和榆林为三个沉积中心,沉积厚度达I00m,属开阔海石灰岩沉积。在马家沟期三期,坳陷持续发展,南达宜川、黄龙,北抵乌审旗、伊金霍洛旗、偏关,西至志丹,范围约6000平方千米,。坳陷中心在佳县一米脂、延安一延长及青1井等地,沉积厚度为140m,岩性为盐岩、石膏和膏质白云岩。其中,榆林一靖边一富县一吴堡圈闭的地区,膏岩占地层厚度的10%以上,而米脂、吴堡、佳县地区的盐岩约占其地层厚度的10%一30%。在马家沟期四期,陕北坳陷明显向北收缩在榆林、靖边、吴堡一带,范围约25000平方千米,沉积了厚达200m 的开阔海石灰岩。沉积中心有两个,一个在镇川堡地区,另一个在吴堡地区。岩性为厚层、块状泥晶石灰岩、颗粒石灰岩、云斑石灰岩和细一粉晶白云岩。在马家沟期五期,坳陷达到鼎盛期,北达保德,西至吴旗,南到富县,范围约65000平方千米。坳陷中心在米脂、绥德地区,沉积厚度达360m。代表岩性为含膏一膏质自云岩、泥粉晶白云岩、石膏与岩盐。其中,米1井(27.1%)、陕巧井(22.3%)、宜探1井(16.2%)等地区石膏层占地层总厚10%一29%,榆9井(53.3%)、陕24井(21.6%)等地区石盐层占地层总厚10%以上。在石炭纪,坳陷在榆林、米脂一带仍有残存,地层厚度达100m,范围约7000平方千米。早二叠世山西期,坳陷近于消亡,只在兴县、米脂地区见其痕迹,范围也缩小在1000平方千米以内。中二叠世,

在清涧、河津、宜川一带,沉积厚度40Om,坳陷已很微弱,范围约18000平方千米。至晚二叠世,该坳陷基本消亡。

古坳陷为奥陶系在陕北地区形成盐、膏洼地提供了必要构造条件,使之从华北一晋南一陕北出现“碳酸盐岩相一石膏碳酸盐岩相一岩盐、石膏、碳酸盐岩相”的完整蒸发岩沉积序列。根据时空分析,该坳陷系从其北部启动,在中部发展,最后向南部萎缩消亡。它所控制的环陆弧形云坪相带乃是发育下古生界天然气储集体极其有利的场所。

六晋西挠褶带

晋西挠褶带东隔离石断裂与吕梁断隆相接,西越黄河与陕北古坳陷为邻,北抵偏关、南达吉县,南北长450km,东西宽50km,范围23000平方千米,(图1一5)。该带在地史中一直相对隆起,沉积盖层较薄。其中,晚元古界厚度小于200m,甚至缺失蓟县系;寒武系下部没有沉积,至中统始为海侵所波及,徐庄组和张夏组的沉积厚度小于140一180m,上寒武统的沉积厚度也只有120m;下奥陶统冶里组和亮甲山组的沉积小于120m,马家沟组也只有220一690m;虽然石炭系有向东增厚的趋势,但厚度也只有120一140m;至于二叠系的陆相碎屑沉积厚度一般在650m左右。区域构造向东翘升,向西倾伏,呈阶状跌落。离石以北主要出露奥陶系、背斜少而小,离石以南主要出露二叠系和三叠系、背斜较大且挠曲明显。全带地层倾角5度一10度,在临县西北紫金山更有闪长斑岩侵入于二叠系。离石断裂向南可延至蒲县黑龙关,向北可延至偏关,由东向西冲断,断面东倾,断距达500一800m。该带近南北向的构造线与山西地块的东北西向的构造体系对照不协调。其原因一是山西地块区的中生代构造体系皆向西收敛于离石断裂带;二是沿离石断裂带,燕山期存在左行扭动,导致晋西挠褶带发育近南北向的背斜构造群。

七、渭北挠褶带

渭北地区的地质构造远比以往人们认为的复杂。原来所说的渭北隆起实际上包括了小秦岭西段的一部分。因此,应将其从原渭北隆起中划出,使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南边界止于老龙山断层。经大比例尺地面地质填图发现,千阳、麟游、永寿一带的结晶基底为太古界杂岩和下元古界沉积变质岩,沉积盖层为中元古界熊耳群、蓟县系和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以及震旦系昭陵组、寒武系(50一150m)、奥陶系(2000一3000m)、二叠系、中生界、新生界。该区加里东期褶皱明显,形成韧性一脆性冲断构造,并且有燕山期冲断、褶皱叠加其上;喜山期的断块伸展运动也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

渭北挠褶带应指老龙山断裂东北、建庄一马栏以南,由陇县至铜川、韩城的三角形地区,范围约18000平方千米。该区地层呈挠曲状由南向北倾伏,褶皱轴由东北向西南倾没,导致背斜南翼缓北翼陡、东部高西部低的鼻状背景十分明显,因而其闭合度不大。再者,由于该区的古构造并非隆起为主,而今构造又显现出从盆地边部向盆地内部作阶状跌落的特点,故而将其称为渭北挠褶带。该区共发现地面背斜构造数十个,后经地震勘探证实其构造高点在深部一般向南偏移数百米,两翼倾角及闭合幅度亦相应变小,而且断层密集,隐含着表层构造的特点。全区自南而北包括8排走向北东、向西南倾没的鼻隆背斜构造带(图1一6)。

第四节盆地勘探历程

一、盆地早期勘探(1907一1949年)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大陆上发现石油最早,率先进行地质调查和土法开采石油的地区之一。盆地中最早发现的油气苗在延长一带。公元一世纪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中,就有“高奴(今陕西延长一带)有消水可蘸”的记载。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沈括在这一带考察,提出了“石油“这一科学命名。1907年清朝政府聘日本技师、工匠,购进顿钻钻机,钻探延一井,获得日产原油1至1.5吨。

1934年7月,陕北油矿勘探处成立,根据王竹泉、潘钟祥等人调查所提供的地质资料,在延长、永坪两地打井7口,发现了永坪油田。1935年陕北红军解放延长油矿后恢复了部分油井生产,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派出一批干部和油矿职工一起恢复生产和开展地质调查。1940年至1941年间,汪鹏曾在延长一带作地质调查,发现了七里村油田,开采后使延长油矿形成了一定生产规模,为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战争前线提供了部分油品。

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石油有限公司成立,玉门油矿改称甘青分公司,曾派田在艺、张传淦等人在陇东及陕西彬县进行石油及油页岩调查。同时国内外其它地质学家在陕北地区也作过零星调查。对于一些国外地质学家从陕北油气状况得出的“中国贫油”的结论,国内一些地质学家持不同看法,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在1928年在《现代评论》发表文章曾针锋相对地指出:“美孚的失败(指美孚19巧至1917年在陕北勘探)并不能证明中国无石油可办”。“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最大,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四十年代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潘钟祥,针对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境内大部地区是陆相地层,不可能形成工业油藏的论点,曾以陕北的上三迭组及侏罗系石油和四川自流井层石油的资料为依据,在1941年的《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会志》第25卷第n期发表题为《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奎系地层的陆相生油》的论文。冲破唯海相地层生油的观点,根据中国的地质特点,对陆相生油问题作了探讨和阐述。随后1942年至1944年间,对我国石油工业有重要贡献的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在《发展中国油矿计划纲要》一文中指出:“陕甘宁盆地,就上所述,有石炭二迭纪浅海相地层,二迭三迭纪,侏罗纪、陆相地层,及白至纪湖相地层,合个计之,为层甚厚,照现在一般人意见,浅海相地层可以生油,而湖相亦可生油。今该盆地内,已有此种之地层,所以极有产油之望”。关于陕北乃至中国是否贫油的讨论,反映了我国过地质界对陕甘宁盆地含油气远景一只比较乐观。

二、盆地区域勘探(1950一1970年)

1950年至1970年,共组建地质、物探、测量460个队年,测井、试油约80个队年,轻便钻、大中钻各120个队年,对全盆地进行了地质、地球物理、钻井等综合勘探。通过勘探,在查明盆地轮廓、地层分布及生储盖组合的基础上,发现盆地西部的马家滩、李庄子小油田,并进而认识了盆地南部中生界大面积含油区。

1950年至1953年,三年内,主要在陕北的延安、延长至铜川、韩城一带进行地面地质调查、重力测量及地震试验工作。先后发现了20多个中生界地面构造,并选择永坪、枣园、四郎庙、七里镇4个构造进行钻探。钻探结果,均因勘探目的层—延长统的物性太差而失利,仅在枣园构造上见到少量原油。1957年至1959年,以调查区域构造与含油岩系变化规律为重点,除补充完成盆地东部边缘l/50万地质普查外,又在盆地西部及北部做了1/20万地质普查4.2万平方公里;地球物理勘探完成黄土原以北1/20万至1/10万重磁力详查与电法详查,并做了几条物探主干剖面。这期间开始钻参数井,位于盆地中部的曹基井及安参4井,发现延长组有油气显示,也有好的储油层。至此,基本查明了盆地轮廓、地层分布及生储盖组合,找到了265个局部构造,发现地面油苗404处。

1960年,在李庄子、马家滩两个构造上钻探发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李庄子构造延安组延5油层获第一口工业油井,是盆地西部找油的突破。1964年把勘探重点层系由三迭系转移到侏罗系,一年内李庄子构造钻探井7口,试油3口,获工业油流井2口。1965年,李庄子构造新钻探井6口,又发现了延6、延8油层。其中李探8、巧井分别日产油19、20

立方米,控制含油面积1平方公里,证实李庄子构造是具有工业油流的小油田。1966年,集中力量勘探开发李庄子和马家滩油田。在马家滩3口油井上首次采用压裂方法改造渗透率仅在1x10一3平方微米左右的延长统油层,结果马探5井获得日产油6.7立方米的自喷油流,肯定了马家滩油田工业性开采价值。在两年时间内,先后查明李庄子油田与马家滩油田。1969年,相继发现了大水坑(包括大东、于家梁)油田及王家场、马坊等出油点。马家滩西北刘家庄构造上的刘庆1井在石盒子组和山西组地层中发现7个气层,经测试日产气5.97万立方米。与此同时,华池、吴旗一带的参数井钻探中,见到了好的含油显示,其中庆参井延长组油层经压裂日产油3.1吨。

1970年在盆地南部布18口区域探井。年初,在庆阳、华池地区完钻5口探井,均见好的油气显示。至1970年9月,在盆地南部,从陕西麟游到甘肃环县南北长210公里,镇原至华池东西宽110公里范围内,用3条长剖面按30至50公里大井距进行区域勘探。完成地震测线3384公里,钻井68口进尺15.52万米,试油133层,找到了73个“局部隆起”。在陇东和渭北已完钻的17口井中,16口井有油砂层。发现了庆阳、马岭、华池、元城、黑河、环县等5个含油地区,找到了延安组底砂岩主力油层,明确了马岭、华池是寻找油田的突破口。同时在灵武、盐池、定边地区又探明大水坑油田。

三、盆地南部重点勘探(1970一1979年)

1970年至1979年,在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分陇东、灵盐和陕北三大探区,按照“区域展开、重点突破、分区歼灭”的部署原则,开展大规模综合石油勘探。先后组织了区域侦察,围歼马岭,控制华池、发展吴旗、出击姬原,扩大侏罗系、改造延长组、侦察古生界。勘探力量集中在重点地区,每年都取得了较好成果。

发现马岭油田,找到一批小油田。在陕北钻探吴旗及两河(洛河、葫芦河)地区。在灵盐着重钻探马家滩断褶带东侧,增加生产能力。综合研究成果表明,陕甘宁盆地南部有两套生油层(延长组和延安组),两种聚油类型(盆地边缘的断块型和盆地内部的大面积含油区)。在大面积含油区内,勘探目的层属河流相沉积,岩性变化大,油层物性差,油水关系复杂,油藏受构造与岩性双重控制。古隆起、古斜坡是油气聚集的有利方向。

1973年,侏罗系转入详探。详探中发现马岭构造出现了“三隆两凹”,它是在延长世末期古潜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鼻褶构造群,构造顶部有两个小高点。油气向鼻状构造高部位富集,凹槽部位无油。又由于延安组底砂岩向鼻状构造轴部尖灭,在构造顶部出现了无油层的天窗。在灵盐地区详探突破着眼“小油田、小鸡蛋”的局限,1974年在马家滩东南部,古峰庄、侯家河、马坊600平方公里范围内,部署5条大剖面整体解剖。发现古侯马地区是在古高地地质背景上形成的两个构造带,含油显示广泛,侏罗系安定组、直罗组、延安组都有油层,认为这里是一个面积较大的多油层复合连片区。1975年,在整体解剖古侯马地区过程中,发现红井子区含油良好,对其集中勘探。

研究认为盆地内古生界地层具有生油条件及储油条件,局部地区已见含油显示并获得天然气。盆地西部及南部是古生界生油有利区,西北部是上古生界生油有利区。1979年对古生界的18口探井15条地面剖面的有机质丰度、类型、热演化指标进行了综合研究,初步认为西缘断褶带及乌兰格尔隆起带属未成熟生油阶段,横山堡、苇州、乌达、盆地东缘属生油阶段;中央古隆起庆阳一带属生成天然气晚期阶段。

四、扩大勘探领域(1980一1987年)1980年以后,在盆地本部继续坚持扩大侏罗系,压开延长组寻找富集区,同时积极侦察河套盆地,开辟西缘、晋西勘探新领域。1980年至1987年在侏罗系勘探中未发现新油田,但通过研究古地貌油藏模式,深挖细找,在油房庄、吴旗、元城等区块有了新的收获,进一步落实己知油田范围。

勘探延长组三角洲油田,根据延长组岩相研究和资源评价后提出的“在盆地东部寻找三角洲,西部寻找水下扇”观点,1983年开始对盆地东部安塞地区进行勘探。证实安塞三角

洲位于湖盆主要物源方向,纵向上多期性发展,横向上砂体复合广布,且浊沸石次生孔隙发育,对油气富集有利。勘探成果表明,长2、长4+5、长6油层是安塞三角洲勘探主要目的层。长6油层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河口沙坝沉积,以浊沸石溶孔为主,油层稳定分布面积大;长2油层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流河道砂体沉积,砂体面积小,以原生粒间孔隙为主;长4+5油层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的过渡沉积,以长石溶孔和残余原生粒间孔隙为主。

1980年以综合勘探为主,研究认识到:盆地古生代为一相对稳定的台块。基底构造分为北部伊克昭盟隆起,东部斜坡挠褶和西南缘呈“L”型坳陷三大构造区,三者之间有一近南北向基底隆起,即中央隆起带。隆起轴部在庆阳、吴旗、靖边一带。下古生界地层在隆起高部位变薄为250至600米。中央隆起上的局部构造不很发育,除天池弯隆构造外,近两年新发现局部构造巧个,一般宽度3公里,幅度30至80米。经过钻探发现古生界有油气,有两套油源。1982年,以找煤成气为重点进行勘探,在西缘断褶带的横山堡和伊盟斜坡南部进行地震半详查和区域普查,完成773.8剖面公里。并在横山堡的三眼井及胜利井南断块上布任5、任6井,钻井中分别在石盒子组、山西组及石干峰组见油气显示,任4井继去年石盒子组试出日产3.3万立方米天然气后,又在山西组获日产天然气0.3万立方米,凝析油69升。1983年,上古生界煤成气勘探被列为勘探重点。西缘断褶带地震普查、详查及晋西挠褶带地震侦察,共完成1598.55剖面公里。晋西挠褶带地面地质详查1080平方公里。西缘断褶带完钻探井3口,从而落实了该构造的含气情况。晋西挠褶带,地面地质详查初步搞清了窑渠、古骚和石楼三个背斜构造,闭合面积共120平方公里,构造区出露最老地层为下三迭系,外围为中三迭系。在古骚构造上完成地震测线50.5公里,证实上下构造符合较好。1984年,主要对西缘断褶带和盆地中东部古生界煤成气进行勘探。至1985年,煤成气又取得新的勘探成果,其中西缘断褶带:北起石咀山南至甜水堡,南北长230公里,东西宽30至50公里,自北而南分铁克苏庙、横山堡和马家滩3个区块。以往查明马家滩区块,浅层构造由4条二级断层将区内分为5排二级构造带。其上有54个中生界构造和断块,已钻探42个,找到马家滩、大水坑、摆宴井三个中生界油田。古生界构造亦成排成带,已发现n个局部构造。在1984一1987陆续年探明了大型的安塞油田,从而使延长组成为盆地开发的接替层系。

五、油气并举协调发展时期(1988年一今)1988年,根据综合研究成果和东部部分探井的钻探资料,一研究地层、岩相及生储盖成藏条件,了解下古生界的含气情况,进行含气规模及工业化评价,开拓盆地天然气勘探新领域为目的,部署实施科学探索井—陕参1井。该井于1988年1月24日开钻,同年n月钻遇奥陶系,在井深3441一3472.56米的取心过程中,发现马五,一2溶蚀孔洞白云岩6层,共巧.4米,经中途测试,获得日产5.9万方的天然气流,1989年6月,陕参1井奥陶系风化壳气层经酸化改造,获得日产13.9万方、无阻流量28.3万方/天的高产工业气流。下古生界的钻探成功,充分揭示了中部地区平缓的地址构造、良好的生烃能力、发育的云岩储层和正常的压力系统。

1989年9月位于横山县西南12公里的榆3井顺利完钻,该井在马家沟组马五l段共发现含气段12.58米,电测解释气层8.5米。与陕参1井对比,两者相距40千米含气层位完全相同,地层和储层特征相似,酸化后获得日产13.6万方的工业气流。

参1井和榆3井的发现,使得对天然气的成藏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以此为标志,真正揭开了盆地大规模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的序幕。

(一)榆林气田榆林气田分布在陕西北部榆林市与横山县境内。1991一1995年在靖边气田勘探过程中,部署在榆林地区的陕9、陕140、陕141井,相继在上古生界二叠系山西组山2段见到了气层。1995年对陕9井、陕140井山2气层压裂改造,均获工业气流。1996年对陕141井山2气层压裂改造,获得76.7789万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气流,这是榆林地区上

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的突破。1995年一1996年完钻探井7口,均获工业气流井,山2气层平均试气无阻流量23.7万立方米;1997年一1998年完钻探井12口,获得工业气流井10口,平均试气无阻流量13.3862万立方米。1999年一2000年完钻探井8口,获得工业气流井5口,试气平均无阻流量14.8537万立方米。1997年一1999年分别在陕141、陕Zn及陕207井区提交天然气探明储量,合计737.2亿立方米,榆林气田己初见端倪。

大量研究成果揭示,榆林地区山西组山2段总体上以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为特征,自下而上沉积以三角洲为主向河流过渡;由北向南区内发育规模较大的三角洲分流河道,主砂体南北延伸超过150千米,在其主河道两侧发育多条支流水系,形成多个复合砂体群,这些砂体带与榆林主砂体带具有成因上的联系,分布比较稳定,成藏条件优越。

2001一2004年,继续加强榆林地区的勘探,共钻探井37口,试气22口井,获得工业气流井16口井。在榆林南区、统万城区、镇北台区均发现了一批工业气井。截止2004年底在榆林地区上古生界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1132.81亿立方米,榆林气田基本探明形成。

(二)乌审旗气田乌审旗气田位于内蒙古乌审旗境内。1992年一1993年,在靖边气田勘探过程中,部署在乌审旗地区的召探1、陕175及陕157等井在盒8及奥陶系风化壳均见到了好的气层。其中召探1井盒,钻遇砂层17.3米,解释气层8.6米,试气获无阻流量7.569万立方米;陕175井马五;试气获无阻流量45.3577万立方米;陕157井马五卜2试气获无阻流量14.9647万立方米,从而开拓了乌审旗地区天然气勘探的新局面。1994一1996年,根据地震预测及地质综合研究成果,沿靖边气田西北侧及陕175井以北追踪下古生界风化壳气层及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组盒,气层,完钻探井24口,其中17口井获得了工业气流。

通过对盆地中东部地区上古生界碎屑岩沉积、储层及成藏条件的研究,认为乌审旗地区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组发育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下古生界奥陶系顶部处于伊盟古隆起的南斜坡,岩溶作用强烈,有利于风化壳储集层的形成,是上、下古生界复合含气的有利勘探区带。1997一2000年沿主砂体带向北追踪勘探。1997年完钻的陕231井盒,试气获无阻流量24.957万立方米,此后相继完钻的陕234、235、239、243、244、246、240等井,在下石盒子组或马家沟组获得工业气流,其中陕234井在马五;试气获无阻流量19.7639万立方米,使乌审旗气田的储量规模进一步扩大。截止2001年3月,乌审旗气田盒。、马五。气层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1012.10亿立方米。

(三)苏里格气田

苏里格气田位于内蒙古鄂托克旗苏里格庙地区。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对1992一1993年在靖边气田以西甩开预探下古生界风化壳的陕56、陕158井和桃1井等进行重新评价,认为苏里格庙地区与乌审旗气田成藏条件类似,是上古生界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段及山西组山,段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地区。1999年底,在苏2井以东完钻的桃5井,在山,段钻遇了巧米含气砂岩,盒。底部钻遇14.5米的气层和含气层,试气获得无阻流量26.17万立方米。2000年以桃5井为突破口,主攻桃5井一带盒,主砂体带,分别部署了苏6井、苏5井。苏6井在上古生界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发现厚层块状石英砂岩48米,测井解释气层、含气层共19米,2000年8月26日苏6井在压裂改造后,获得日产120.16万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气流。苏6井的钻探是发现苏里格气田的重要标志。通过榆林气田及乌审旗气田的勘探,总结和完善了勘探针对上古生界大型岩性气藏的较为成熟的技术,坚定了在苏里格庙地区寻找大气田的决心。应用地震、地质等多学科综合勘探技术,在苏里格庙地区以下石盒子组盒。段为主要目的层寻找“甜点”区,兼探山西组山l段。1999一2000年在苏6井南北两侧钻探井16口,其中13口井获工业气流,桃5、苏5、苏4、苏10井等相继在盒。获得中高产工业气流。苏里格气田从1999年发现、2000年上半年的重大突破,到2000年下半年探规模、拿储量,两年内在苏6井区探明天然气储量2204.75亿立方米。2001年一2002年在苏里格庙南北一线沿主砂体带开展评价勘探,

完钻探井23口,其中16口获工业气流。截止2004年底,苏里格气田已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5336.52亿立方米。

(四)西峰油田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工艺技术的提高,“三个重新认识”和“重上老区、重上露头、重翻老资料”思想的指导下,在陇东地区开展了盆地模拟、沉积体系、砂体预测及高渗储层主控因素的攻关研究。同时以此研究成果为基础,优选白马区为突破口,2001年部署探井7口,其中6口井获工业油流,以西17井的发现为标志,西峰油田勘探首战告捷。西17井区域构造为董志源隆起,是为了落实延长组长8油层的含油性质而部署的一口重点探井,同时也是西峰油田的发现井。该井于2001年10月24日完钻,n月射开长8油层2142一2146米,后加砂35立方米压裂排液,日产纯油34.7吨。2001年11月10日投产,初期日产纯油9吨。西17井的发现,拉开了西峰亿吨级油田勘探的序幕。同时,作为采用超前注水开发延长组的重点试验井点,实验的成功为陇东地区长8层大规模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2004年,在白马南、白马西、庄20一庄19区部署评价井34口,预计新增探明石油储量4800万吨。截止2004年6月份,已探明石油储量1.1亿吨,控制储量2亿吨,预测储量1.2亿吨,三级储量合计4.3亿吨。

至此,长庆油田“油气并举、协调发展”的局面业已形成。1995年安塞特低渗透油田全面建成投入开发后,原油年产量达到220万吨;时隔四年的1999年,又一个低渗透油田—靖安油田建成投产,原油年产量达到了430万吨;2002年,随着西峰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过滚动勘探开发和老油田稳产工作,到2004年原油年产量达到830万吨。靖边气田1996年正式投入开发,到2004年长庆气区天然气年产量达到71亿立方米,这样,经过近30多年的艰苦奋斗,长庆油田的油气当量到2004年达到1400万吨,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一个新兴的大型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己崛起在鄂尔多斯盆地。

成都理工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 ◆教学目的:了解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使学生对本课程所讨论的物质对象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油、气的化合物组成和油田水的特征及水型。难点是石油的组分组成和生物标记化合物、天然气的相图以及油气的同位素分布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石油的概念;石油的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组分等;石油的分类;海陆相石油的区别;石油的物理性质。(石油工程专业适当补习相关有机化学内容) 天然气的概念(广义和狭义);天然气的产出类型;天然气的组成——烃类和非烃类组分;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稳定同位素的概念及表示方式;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及分馏效应;油、气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主要是碳和氢,硫、氮、氧作简要介绍。(石油工程专业只讲碳、氢同位素分布的表示及油气中碳、氢同位素的分布范围) 油田水概述;油田水的产状,包括贮存状态、与油气的位置关系;油田水的来源;油田水的化学成分及矿化度;油田水的水型;油田水的物理性质。 要求学生了解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专业概念,理解石油不同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组分、馏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油、气主要物理性质(比重与密度、粘度、溶解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明确油、气没有确定的物理常数,化学组成是决定其物理性质的本质因素。了解组成油气的主要元素碳和氢的同位素变化特征。了解油田水的基本特征,掌握油田水的苏林分类及油田水的主要水型。特别是温度和压力(涉及地面与地下不同环境)对油气物理性质的影响必须讲深讲透,讲清同位素分馏效应,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章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教学目的:认识油气的来源及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知晓如何评价油气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石油成因的现代概念及与之相联系的烃源岩评价,天然气成因类型中的煤型气;难点是与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相适应的有利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以及深源油气无机成因机理。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油气成因概述,包括研究意义、简史。 石油成因的现代概念——阐述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原理。 早期成油说与未熟-低熟油——简介有机成因早期成油说与部分勘探现实。

最新石油地质学全国考研真题打印版.doc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试题 2003年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氯仿沥青“A” 2 #值P36 3 可燃冰(固态汽水化合物)P21 4 次生油气藏 5 力场强度 6 有效渗透率P43 7 输导层P163 8 地层油气藏P76 二简答: 1 ROCK-EV AL原理及应用(岩石热解)P129 2 聚集型天然气特点和类型P20 3 水动力圈闭特点和类型P90 4 油气初次运移的介质条件P140 三论述: 1 有机质成烃演化阶段(P105-108) 2 不整合油气藏的形成条件P80-85 3 举例说明油气藏形成条件(大中型)P157 (第七章全部内容的总结还要加上具体的例子) 2004年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盖层微渗漏 2 石油 3 伴生气 4 成烃坳陷 5 含油饱和度 二简答: 1 不整合油气藏封闭机理、特点和主要类型 2 岩性油气藏封闭机理、特点和主要类型 3 石油化合物组成和特点 4 评价有机质成熟度方法 5 天然气分类方法 三论述: 1 油气藏形成充分条件 2 有机质成烃演化阶段 3 断层与油气聚集 4 油气藏形成时间确定方法及评述 2005年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圈闭(现代概念) 2 储集层

4 天然气水合物 5 生物标志化合物 6 干酪根 7 油气聚集 8 饱和度中值压力 二简答: 1 有机质类型的确定方法 2 盖层的封闭机制及评价参数 3 背斜油气藏的概念、基本特点和主要类型 三论述: 1 论述有机质成烃演化阶段及其特点(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2 举例论述油气藏形成的充分条件 3 影响砂岩储层储集性因素 2006年试题 一、填空题: 1、石油主要由等元素组成。其中主要是,他们的元素组成一般为。 2、根据控制圈闭形成的地质因素,可将圈闭分为四大类:即,各大圈闭又可根据圈闭形态和遮挡条件,进一步分为若干亚类。 3、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性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成为。 4、通常要从等三个方面的分析来对烃源岩做出定性定量评价。 二、名词解释 1、烃源岩 2、有效渗透率 3、含油气系统 4、原生油气藏 4.1、次生油气藏 5、油气初次运移 6、煤层气 三、简述题 1、差异聚集现象及其实质 2、断层油气藏概念、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四、论述题 1、试述干酪根热降解成油气理论 2、举例试述区域构造运动(不整合)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 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试题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代码:433 一、名词解释(共40分、每个词5分) 1.沉积有机质 2.流动空隙度 3.盖层 4.有效通道空间 5.岩性油气藏 6.原生油气藏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考研真题7

考试科目:石油地质学 一、区分和解释下列名词(5×7=35) 1、生油门限与生油窗 2、油气藏与油气田 3、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 4、油气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 5、地层不整合圈闭与地层超覆圈闭 6、油型气和煤型气 7、地层压力梯度与地层压力系数 二、填空题(1×25=25) 1、随着天然气源岩成熟度的增加,天然气的δ13C1值_________,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油型气的δ13C1比煤型气的δ13C1_________。 2、盖层的主要岩性一般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少数为_____________。 3、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在England的流体势定义中,主要反映了三种力对油气运移的影响,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流体势的高低可以判断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______区向流体势的______区运移。 5、圈闭的三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6、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油气比较富集的主要盆地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8、渤海湾盆地属于________________型盆地,其主要的含油气层系为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10×5=50) 1、简述Ⅰ型干酪根和Ⅲ型干酪根的基本特征。 2、简述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发育的主要因素。 3、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主要受哪些地质因素的控制? 4、简述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5、简述前陆盆地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四、综合题(20×2=40) 1、根据油气藏形成与油气富集的基本原理,论述三角洲相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 2、图1为某盆地的白垩系目的层顶面埋深图。该盆地中间有一近东西向的北倾逆断层,断层活动时为侏罗纪——早第三纪,使得盆地发育二个凹陷A和B。研究表明,凹陷A主要发育侏罗系煤系源岩,凹陷B主要发育白垩系泥质烃源岩,凹陷A侏罗系煤系源岩的R0为1.0%——1.5%,凹陷B白垩系泥质烃源岩R0为0.6%——1.0%,已发现5个油藏和3个气藏,特征见表1。白垩系砂岩分布较广,砂体连续性较好,物性也较好。凹陷A侏罗系煤系源岩主要生油期为白垩纪末,主要生气期为早第三纪末,凹陷B白垩系泥质烃源岩生油期为晚第三纪末。

石油地质学教案 考试题及答案

A 卷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年级 姓名 学号 教学系油气资源系 考试日期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2分)1.石油的旋光性 2.含油气盆地 3.门限温度 4.生物化学气 5.石油地质储量 6.有效渗透率 7.油型气 8.油气二次运移 9.干酪根 10.油气田

二、填空(每题1.5分,共15分) 1.石油的颜色取决于的含量;相对密度受 影响;影响粘度的因素有 。 2.油田水中的主要无机离子有;按苏林分类油田水可分为四 种水型;常见的油田水类型是。3.烃源岩的特点是;储集岩的特性是;盖层的特征是。4.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5.凝析气藏形成的条件是:, 。 6.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有、、 、、。 7.含油气盆地内次一级构造单元可以划分为。8.评价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常用指标有、 、等。 9.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包括:、、。油气运移的区域指向为 。 10.地层异常高压主要成因有、、 、、。

三、判断题(命题正确者画√,错误者画×,每题1分,共5分)1.烃源岩只要具备巨大的体积、高有机质丰度、优越有机质类型,就可以生成大量油气。()2.地下某处流体的压力越大,其具有的压能越大,因此流体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3.随着埋藏深度增大岩石的压实作用愈加强烈,岩石愈加致密。因此随埋深增加,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物性总是越来越差。()4.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与天然气的成分有关,其重烃含量愈高,在石油中的溶解度愈大。()5.用饱和压力确定的油藏形成时间代表油藏可能形成的最晚时间。 ()四、简述题(共20分) 1.油气生成的阶段性及其特征(8分); 2.油气初次运移动力及作用机理(7分); 3.油气藏中油气聚集机理(5分) 五、论述题(共23分) 请阐述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富集条件(13分);如果欲在前期盆地区域勘探基础上对陡坡带开展圈闭预探,请阐述工作部署和技术方法(10分)。 六、图件分析题(共17分) 下图为某砂岩储集层顶界面构造图,储层平均厚50m,上覆有良好盖层;已探明的南部区块各井钻遇含油高度分别为:01井120m,02井50m,03 井25m。 (1)请在图中确定圈闭的溢出点,画出闭合范围,求出闭合高度;画

202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考研初试考试大纲

一、考试要求: 考试为闭卷。掌握石油地质与勘探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利用石油地质学的基本原理解决石油地质学问题。试题总分150 分,试题类型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题(含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等)、综合论述题和图件分析题。答题要紧扣题意,论述题要阐述清楚,名词解释简明扼要。 二、考试内容: 1.石油、天然气及油田水的基本特征;(1)石油的组成与物理性质;(2)天然气的组分与物理性质;(3)油田水的特征;(4)油气中的稳定同位素。 2.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1)油气的成因概述;(2)油气生成的原始物质;(3)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影响因素和模式;(4)天然气成因类型与特征;(5)烃源岩特征;(6)油源对比。 3.储集层和盖层(1)储集岩的孔隙性和渗透性;(2)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类型、储集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3)特殊岩类储集层;(4)盖层的类型、封闭机理及影响盖层有效性的因素。 4.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1)油气运移的相关概念;(2)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动力、通道、时期和模式;(3)油气二次运移的相态、动力和阻力、输导体系、主要方向和距离;(4)油气运移的研究方法。

5.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1)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及度量;(2)油气聚集的原理;(3)油气藏的形成与保存条件;(4)油气藏的破坏和再形成;(5)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6)凝析气藏的概念及形成条件;(7)气藏与油藏形成及保存条件的差异;(8)非常规气藏的形成;(9)三场与油气成藏形成的关系。 6.油气藏的类型及特征(1)油气藏的分类依据和分类方案;(2)各类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和典型实例。 7.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1)油气田、油气聚集带、含油气区、含油气盆地的概念;(2)主要类型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及典型实例;(3)含油气系统的含义及研究内容;(4)含油气盆地中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 8.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1)油气勘探的主要理论依据和勘探方法;(2)油气资源与储量的含义和分级;(3)油气资源评价的任务和对象、主要方法。 9.油气勘探的程序和任务(1)油气勘探程序;(2)区域勘探、圈闭预探、油气藏评价勘探的含义、主要任务、主要技术方法及工作部署的原则;(3)滚动勘探开发的含义、特点、程序及部署原则;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80 分钟,满分:150 分

中国石油大学1999-2005石油地质学考研试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学》历年考研试题(1999-2005) 1999年 一、名词解释(2.5×8=20)( 8、9题任选一题) 1、低—未熟油 2、相渗透率 3、油气田 4、圈闭 5、生油窗 6、油气聚集带 7、油气系统 8、控制储量 9、干酪根 二、填空题(1×30=30) 1、原油粘度的变化受____、____、____所制约。 2、有机成因气可分为____、____、____和过渡气。 3、天然气干燥系数是指_____________的比值。 4、石油的族组分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 5、适合于油气生成的岩相古地理条件包括____、_____等。 6、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有____、____、____等。

7、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 8、背斜油气藏根据圈闭成因可分为__、____、___、____、__。 9、影响泥页岩异常压力形成的地质因素有_____、____、_____等。 10、影响盖层排替压力大小的地质因素有___、____。 三、简答题 (50)( 4、5任选一题) 1、简述温度、压力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10) 2、比较地台内部断陷型盆地主要石油地质特征。 (15) 3、试比较油气初次与二次运移在相态、动力、方向、距离、时期上的区别与联系。 (10) 4、简述油气藏评价的任务和工作程序。 (15) 5、简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主要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15) 2000年 一、名词解释(4×5=20) 1、油气藏

2、干酪根 3、生油门限 4、相渗透率 5、固态气体水合物 二、简答题(7×5=35) 1、简述天然气主要成因类型及其甲烷同位素特征。 2、简述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因素。 3、简述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及其特点。 4、简述凝析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5、简述盖层封闭作用的主要机理。 三、论述题(15×3=45) 1、是从生油母岩类型、油气生成的动力因素、油气生成的阶段等方面论述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烃理论的基本要点。 2、试从源岩条件、储盖层发育特征、油气运移条件、圈闭发育特征等方面论述三角洲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 3、试述箕状凹陷(单断型断陷盆地)非构造圈闭及其非构造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分布。2001年 一、区分和解释下列名词(4×5=20) 1、生油门限与生油窗 2、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 3、煤型气与煤层气 4、岩性上倾尖灭圈闭与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

(完整版)油气成藏地质学作业

第一章研究内容 1、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位置 答:成藏研究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基本的成藏条件或要素、成藏年代、成藏动力(运聚动力)、油气藏分布规律或富集规律等。 赵靖舟将从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方面的研究称为“油气成藏地质学”(简称成藏地质学),认为它应是石油地质学中与石油构造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等相并列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2、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答: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静态的成藏要素、动态的成藏作用和最终的成藏结果,涉及生、运、聚、保等影响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各个方面,但重点是运、聚、保。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5个方面: 1)成藏要素或成藏条件的研究。包括生、储、盖、圈等基本成藏要素的研究和评价,重点是诸成藏要素耦合关系或配置关系的研究,目的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 2)成藏年代学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现代成藏年代学实验分析技术与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尽可能精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间,恢复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3)成藏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各种油气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运移的时间(成藏年代学)和方向(运移地球化学),分析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 4)成藏动力学研究。重点研究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特点,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恢复成藏过程,重建成藏历史,搞清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 5)油气藏分布规律及评价预测。这是成藏地质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它是在前述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资源评价和油气田分布预测,从而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在盆地早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基本成藏条件的评价研究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在含油气系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研究的重点是运聚动力学、输导体系的研究、成藏动力系统划分、已发现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 在成藏动力系统的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的研究重点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等。 3、成藏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最大限度地获去资料,以得到尽可能丰富的地质信息。 2)信息分类与分析——变杂乱为有序,去伪存真,突出主要矛盾。 3)确定成藏时间,分析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总结分布规律。 4)评价勘探潜力,进行区带评价,预测有利目标。 高素质的石油地质科学地质工作者须备的基本素质: ①1知识+4种能力+2种意识②扎实的背景知识 ③细致的观察能力④全面准确的信息识别能力丰富的想象力⑤周密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⑥强烈的创造意识 ⑦强烈的找油意识 第二章油气成藏地球化学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 1)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 2)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 3)探索油气运移、充注、聚集历史与成藏机制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地质学: 就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源控论: 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普遍具有多隆多坳的特征,而陆相沉积又具有近物源、短水流的特点,陆相地层岩性岩相变化快、断裂发育,油气很难进行长距离运移。因此生油坳陷生成的石油主要聚集在生油坳陷的内部和周缘,主要生油区控制了大中型油气田的分布。 ●复式油气藏聚集带: 就是主要受二级构造带、区域断裂带、区域岩性尖灭带、物性变化带、地层超覆带、地层不整合带等控制的,形成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而以其他油气藏类型为辅的多种类型油气藏成群成带分布,在平面和剖面上构成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叠合连片分布的含油气带。 ●未熟—低熟油: 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烃模式可能是常规的生烃模式,但不是唯一的生烃模式。在自然界中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各类早期生成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特别在陆相盆地沉积物中,常含有某些活化能低的特定有机母质,可以低温早熟生成油气,就是未熟油气。 ●煤成油理论: 一般认为,煤系地层主要含Ⅲ型干酪根,以生气为主,不能形成大油田。 人们认识到煤系地层到底是生气还是生油与煤的显微组分有关。如果煤系地层含有的富氢显微组分达到一定的比例就可以生成商业价值的液态石油,并形成大油田,同时还对煤系富氢显微组分的类型、形成环境、生烃机理、排烃条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煤成油理论。 ●石油:

是以液态烃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天然气: 地壳岩石孔隙中天然生成的、以烃类为主的可燃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气体,如CO 2、H2S等(油气地质学研究的主要是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 ●气藏气: 指圈闭中具有商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特别是巨大的非伴生气藏(田)气,是研究的重点。 ●气顶气: 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存在于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煤层气: 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煤型气(煤成气): 腐殖型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的分散有机质)热演化生成的天然气。 ●固态气水合物: 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由甲烷气体与水相互作用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 ●油田水: 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xx(层): 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都成为储集岩(层)

油气田勘探复习题——填空题(含答案)

《油气田勘探》习题—填空题 绪论 1.石油地质学与油气田勘探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石油地质学是找油的理论指南,而油气田勘探是找油的方法论。 2.油气勘探是一项特殊的科研活动,具体表现为,油气勘探具有地区性强、预测性强、探索性强的显著特点。因此,对于一个勘探工作者而言,具有成油模式、找油信心、创新思维三者尤为重要。 3.作为一项高科技的产业,油气勘探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风险高、利润高的特征。 4.油气勘探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地质风险、技术风险、工程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等。 5.原始找油理论发展阶段,找油的依据包括油气苗、地形地貌特征等。 6.圈闭聚油理论的形成,说明地质勘探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局部的油气聚集规律。 7.盆地找油理论的实质,是油气分布的源控理论与圈闭找油理论的有机结合。 第一讲油气勘探技术 1.油气勘探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调查技术、油气井钻探技术、实验室分析测试等三大类. 2.油气勘探综合评价技术主要包括:盆地分析、盆地模拟、区带评价、圈闭评价、油气藏描述等。 3.油气调查技术主要包括:地面地质调查、油气资源遥感、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 4.非地震物化探是: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的简称。 5.剩余重力异常是布格重力异常经过区域场校正后得到的,可用于划分盆地构造单元。 6.重力勘探检测的主要参数是重力加速度;而磁法勘探检测是主要参数是磁

化率。 7.总体上,在三大类岩石中岩浆岩的磁化率较高,而沉积岩的磁化率较低。 8.在岩浆岩中,从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酸性岩,岩石的磁性具有依次降低的特点。 9.为求得相当于垂直磁化条件下的磁异常,需要对采集到的磁法勘探资料进行化极处理。 10.磁法勘探资料的向上延拓处理,可以压实浅部干扰,突出深部信息。 11.地震勘探根据部署目的和测网的差别可以分为概查、普查、详查、精查(三维地震)四个主要阶段。 12.资源调查时期的探井通常称为区域探井,早期的称为科学探索井、后期的称为参数井。工业勘探时期的探井包括:预探井和评价井。 13.录井技术依据其学科原理的差别,可以分为基于地质学原理的录井、基于物理学原理的录井、基于化学原理的录井三大类。 14.综合录井采集的基本信息包括岩石可钻性信息、钻井液信息、随钻测量信息三大类。 15.随钻测量信息主要用于几何导向和地质导向等方面。 16.根据测试时机的差别,测试工作可以分为:中途测井和完井测试。根据取样方法的差别,测试又可以分为:钻杆测试和电缆测试等。 第二讲油气勘探程序 1.勘探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包括:勘探对象、地质任务、资源-储量目标。 2.资源调查时期(或区域勘探时期)可以根据任务和目标的差别进一步细分为三个阶段:大区概查、盆地普查、区域详查。 3.油气勘探的对象包括不同级别的含油气地质单元,从大到小可以分为:大区、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系统、含油气区带、油气田、油气藏。 4.资源调查时期的目标是提交不同级别的资源量,而工业勘探时期是提交不同级别的储量。 5.资源调查时期的地质任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择盆、选凹、定带。 6.工业勘探时期的地质任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发现油气田和探明油气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总学时:72 一、教学思想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打好基础、向前覆盖(覆盖已经学过的基础地质知识,让学生了解它们与油气地质学的关系及其用途)、向后延伸(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精髓在于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授课中围绕现代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了精练的讲述,致力于语言风格上精练、简约,内容安排上深入简出,以便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3、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体现了以油气藏为核心的油气勘探指导思想。先介绍油气地质学的核心——油气藏及其构成因素,然后是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最后介绍油气藏的赋存规律,共分三个大的板块; 4、尽量避免与后续课程的重复,适当加强了在生烃、运移等章节的份量; 5、吸纳了目前油气地质学的国内外主要进展,如:天然气的形成和富集、流体动力与油气的运聚成藏、储盖层评价、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油气成藏组合、非常规油气等。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要求对油气在地下的实际赋存条件如圈闭和油气藏的结构等,能通过图件的形式表达出来。故安排了8次实习(其中第8次为综合大实习)。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安排了3次分组实验(课下进行)。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 本课程总学时为72,以教师讲授为主,并安排8次实习。 学时分配:教师授课60学时,课堂实习12学时,实验需在课下完成。建议学时的分配方案:第一章绪论,6学时 实习一中国主要油气盆地和油气田分布,1学时 第二章油气藏中的流体,6学时 第三章储层与盖层,8学时 实习二储集层孔隙结构观察对比、影响碎屑岩物性的因素分析,1学时 第四章圈闭与油气藏,8学时 实习三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1学时 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与生油岩,8学时 实习四有机质成熟演化曲线和成熟度分区,1学时 实习五TTI值的计算和应用,1学时 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8学时 实习六地下水动力分布与油气运聚的关系,1学时 实习七油源对比与油气运移方向确定,1学时 第七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8学时

中国石油大学历年石油地质学考题及答案汇总

1999年博士生入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氯仿沥青“A” 2、孔隙结构 3、排替压力 4、隐蔽油气藏 5、生物气 6、油藏地球化学 7、前陆盆地:位于皱褶山系前缘与毗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它包括从山前拗陷到克拉 通边缘斜坡的过渡区。前渊盆地、山前拗陷、山前拗陷—地台边缘拗陷、山前拗陷—地台斜坡等概念都属于前陆盆地范畴。 8、油气藏描述 9、控制储量 10、流体封存箱: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指沉积盆地内(1分)由封闭层分割的(1分)异常压力系统(1分)。箱内生、储、盖条件俱全,常由主箱与次箱组成。有两种类型,一为超压封存箱,孔隙流体支撑盖层及上覆岩石—流体的重力;另一为欠压封存箱,岩石基质支撑盖层及上覆岩石—流体的重力。 二、问答 1、叙述现代油气成因模式,并简要说明我国陆相油气成因理论研究的进展 2、举例说明我国东西部含油气盆地类型及其油气藏分布特征的差异 3、围绕勘探的任务和目标,试述不同勘探阶段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的内容和主要方法 4、试述影响碎屑岩储层储集物性的地质因素 5、讨论烃源岩的排烃机理 6、试评述“含油气系统”,并举例说明 7、试论述现代油气有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 8、试论述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答、(1)成因类型:有机成因气和无机成因气。有机成因气包括生物气、油型气(腐泥型气)、煤型气(腐殖型气)。另外,有人对有机成因气除分为上述几种外,还划分出了低温-热催化过渡气以及陆源有机气等 (2)地球化学特征: 无机成因气,取决于具体成因,一般非烃成分含量较高,可含少量甲烷。来自深源的无机气一般含较高的氦、氩等。 生物化学气,成分主要为甲烷 油型气:依其源岩成熟程度分石油伴生气、凝析油伴生气和裂解干气。石油伴生气和凝析油伴生气的重烃气含量高。过成熟的裂解干气,以甲烷为主,重烃气极少。 煤型气:主要为甲烷。其凝析油重,常含有较高的苯、甲苯以及甲基环己烷和二甲基环戊烷。另外,煤型气常含汞蒸汽 陆源有机气是指成气母质是介于油型气和煤型气母质之间的过渡型,其特征也如此,是陆源有机质,多位分散III型有机质生成的,现在一般归于煤型气。 低温-热催化过渡气:介于生物生气阶段于热催化生油阶段之间,其地化特征也是两者的过渡 9、油气成藏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原理 10、试述残留盆地油气藏形成的基本特点

二00三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石油地质学答案

二00三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石油地质学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1、生油门限与生油窗: 只有当埋藏深度足够大,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时,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 度界限称为有机质的成熟温度或生油门限。液态石油大量生成的阶段称为生油窗。生油门 限对应点,而生油窗对应一个范围。 2、油气藏与油气田: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 系统和油水界面。油气田是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3、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亦称有效渗透率, 其不仅与岩石的性质有关,也于其中流体的性质和它们的数量比例有关。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称为相对渗透率。 4、油气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油气自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油气的初次运移。石油和天然 气进入储集层之后的一切运移都称为二次运移。 5、地层不整合圈闭与地层超覆圈闭:剥蚀突起或剥蚀构造被后来沉积的不渗透地层所覆盖形成的圈 闭为地层不整合圈闭,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是在水盆继续扩大,水体加深的情况下,在砂层之上超覆沉积了不渗透泥岩形成的圈闭。 6、油型气与煤型气:油型气系指腐泥型干酪根进入成熟阶段以后所形成的天然气,它包括伴随生油 过程形成的湿气,以及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由干酪根和液态烃裂解形成的凝析油伴生气和裂解干气。凡煤系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天然气,都称为煤型气。 7、地层压力梯度与地层压力系数 二、填空题 1、随天然气源岩成熟度的增加,天然气的δ13C1值(偏重),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油型气的δ 13C1比煤型气的δ13C1(轻)。 2、盖层的主要岩性一般是(膏岩类)和(泥质岩类),少数为(碳酸盐岩类)。 3、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三种类型即(物性封闭)、(超压封闭)和(烃浓度封闭)。 4、在England的流体势定义中,主要反映了三种力对油气运移的影响,它们是(地层压力)、(流体 压力)、(毛管力)。根据流体势的高低可以判断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高势)区向流体势的(低势)区运移。 5、圈闭的三要素包括(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 6、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主要方法有(根据盆地沉降史、圈闭发育史、生排烃史)、(根据饱和压 力)、(利用波义尔定律)、(流体历史分析)。 7、油气资源比较富集的主要盆地类型有(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 8、渤海湾盆地属于(裂谷)型盆地,其主要的含油气层系为(第三系)。 三、简述题 1、简述Ⅰ型干酪根和Ⅲ型干酪根的基本特征 类型元素组 成H/C O/C结构物质来源生油潜力大 小 第 1 页共 2 页

威利斯顿盆地大型油气田石油地质研究要点

高等石油地质学期末考核作业——文献翻译 威利斯顿盆地Elm Coulee大型油田石油地质研究 授课教授:蒋有录 班级:资源研09-8班 专业:地质工程 姓名:隋永婷 学号: Z09010025

威利斯顿盆地Elm Coulee大型油田石油地质研究 摘要 威利斯顿盆地Elm Coulee油田是巴肯组中段(泥盆系一密西西比系)的一个大型油田,发现于2000年,在2000年开始在这个油田钻水平井,目前为止,油井总数已有600多口,其石油可采储量在两亿桶以上。 油田区域内巴肯组可划分为三段:(1)上页岩段;(2)中粉砂质白云岩段;(3)下粉砂岩段,总厚度介于3.1到15.3 m 之间。上部页岩呈黑灰色,坚硬,以硅质为主,呈页状。页岩由暗色干酪根、少量粘土、一些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干酪根以无定型为主,整个页岩段内有机质均匀分布。上页岩段的厚度为1.8~3.1 m。中段为粉砂质白云岩,厚度为3.1~12.2 m。下段为泥质粉砂岩,有掘穴动物和腕足动物化石碎片。相当于油田以北地区巴肯组下段的黑色页岩相,为深水黑色页岩相在向陆上倾方向上的同位地层。下段的厚度为0.61~1.8 m。根据化石的丰富程度和掘穴的数量来判断,巴肯组各段的沉积环境为含氧环境、低氧环境和缺氧环境。 Elm Coulee油田的储层主要分布在巴肯组中段,孔隙度和渗透率都较低,埋藏深度为2 593~3203 m。目前发现的油田面积大约为1 165 km2。巴肯组中段的孔隙度介于3%到9 %之间,渗透率平均为0.04 md。巴肯组中段的储层物性随着粘土基质含量减少而变好。基质渗透率在区内石油开采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水平井的井距为640~1 280英亩。初产量为200~1 900桶/日。该油田的巴肯组上段可能对石油产量也有一定的贡献,估计在总产量的20%以下。 Elm Coulee油田的情况说明,威利斯顿盆地巴肯组油气系统的石油开发潜力十分巨大。引言 密西西比系——泥盆系巴肯油气系统特点为:储层低孔低渗、烃源岩富含有机质和区域油气聚集。目前非常规成藏带是很多油气公司勘探开发的重点。研究认为巴肯组烃源岩的潜力巨大,生油量估计在100~4 000亿桶(Dow,1974;Williams,1974;Meissner,1 978;Schmoker 和Hester,1983;Price等,1984;Webster,1984;Meissner和Banks,2000;Pitman等,2001;Flannery和Kraus,2006;LeFever和Helms,2006)。美国地质调查局认为,巴肯组的油气资源量为石油36.5亿桶(5.8亿方)、伴生气和溶解气1.85万亿立方英尺(518亿立方米)、天然气1.48亿桶(0.235亿方)。图l表示了威利斯顿盆地密西西比系的底面构造图。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大纲

《石油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10023 课程名称:石油地质学 英文名称:Petroleum Geology 课程类型: 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 总学时: 64 讲课学时: 62 实验(实践)学时:2 学分: 4 适用对象: 资源勘查工程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岩浆岩与变质岩,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勘探。 一﹑编写说明 (一)制定大纲的依据 按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总体教学计划及油田勘探开发对本专业人才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制定。 (二)课程简介 系统介绍油气的组成、性质和成因,油气成藏要素(生、储、盖、运、圈、保)和油气藏的形成及类型,油气在地壳上的富集分布规律。 (三)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学生毕业后从事油气的勘探、开发和有关的管理工作都要用到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因此它是事关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 (四)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基本功和习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生产及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所涉及到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都已经在先修的地球科学概论、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等课程中介绍,与上述课程相比,本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综合性和集成性,它强调有关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和综合,强调各成藏要素的时空匹配和动态过程和联系。同时,它也作为后续油气田勘探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中外油气田勘探等课程的基础。 (六)对先修课的要求

地质作业答案详解

1.三大类岩石在地壳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什么? 沉积岩在最上层,其下是变质岩,岩浆岩呈不规则形状穿插分布于上述两大类岩石的各种裂隙中。 2.矿物的解理与光泽各有哪些类型? (1)解理:a.极完全解理b.完全解理c.中等解理d.不完全解理e.极不完全解理 (2)标准光泽a.金属光泽b.半金属光泽c.金刚光泽d.玻璃光泽 (3)特殊光泽:a.油脂光泽b.蜡状光泽c.丝绢光泽d.珍珠光泽e.土状光泽 3.简述岩浆岩的分类依据及其类型。 岩浆岩的类型是依据岩石成份中SiO2成份含量的高低分为: 酸性岩类,中性岩类,基性岩类,超基性岩类 4.简述沉积物输移的方式及被输移物质的类型。 (1)化学输移:可溶盐类的溶解输移方式; (2)机械输移:即动力携带,物质粒径不同,机械输移方式也不同。 推(拖)移:d>2mm ,砾在河床面上滑动,翻滚前进; 跃移:d=2~0.05mm 砂,在水体中忽上忽下,弹跳前进; 悬移:d<0.05的物质,粉砂+粘土,在水体中长期、长途携带运 动。 5.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方式是什么? (1)温度的作用:显然T 越高,变质作用越容易发生,作用方式是: 促使矿物重结晶; 形成特殊的变质矿物(如石榴子石); (2)压力的作用:显然P 越高,变质作用越容易发生,作用方式是: 形成定向构造 变质应力矿物 (3)化学活动性流体:指地下岩缝中的弱酸性汽水溶液,它一方面起媒介作用,促进物质运移交换;另一方面自身也参与变质反应,如 3MgCO 3+4SiO 2+H 2O (热)→Mg 3[Si 4O 10](OH)2 +3CO 2↑ (菱镁矿) (滑石) 6.以结构图形式简述地质年代的结构体系。 7.简述并画图示意褶皱的几何形态分类依据及类型。 (1).横剖面上轴面产状类型 直立褶皱 斜歪褶皱 同斜褶皱 平卧褶皱 翻卷褶皱 (2)横剖面上岩层的弯曲形态类型 箱形褶皱 扇形褶皱 圆弧形褶皱 尖棱形褶皱 8.简述并画图示意断层的分类依据及其类型

中国石油大学张厚福1999版《石油地质学》课后思考题(北京大学地质学(石油地质学)专业亦可参考)

张厚福1999版《石油地质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什么叫石油沥青类?油、气、水的物理性质和1.1.什么叫石油沥青类?油、气、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特征有哪些? 重质油、沥青砂有哪些主要物理和化学特征? 2.2.重质油、沥青砂有哪些主要物理和化学特征? 海相和陆相原油在碳同位素组成上有何区别? 3.3.海相和陆相原油在碳同位素组成上有何区别? 第二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近年来1.1.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近年来有何进展??油气有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有何进展 么?近年来有何进展? 生成油气的原始有机物质主要有哪些? 2.2.生成油气的原始有机物质主要有哪些? 何谓干酪根?干酪根化学组成有何特点?通常3.3.何谓干酪根?干酪根化学组成有何特点?通常可将其分为几类?不同类型的干酪根的演化特征有何异同点? 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和岩相古4.4.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和岩相古地理、古气候环境。 温度和时间如何影响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 5.5.温度和时间如何影响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TTI的基本概念和地质含义是什么?

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6.6.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征? 何谓生油门限和生油窗? 7.7.何谓生油门限和生油窗? 何谓低熟油?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有哪些? 8.8.何谓低熟油?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有哪些? 煤中有利于石油生成的显微组分主要有哪些? 9.9.煤中有利于石油生成的显微组分主要有哪些?煤成油的演化阶段有什么特点? 试比较分析天然气生成条件与石油的异同。 10.10.试比较分析天然气生成条件与石油的异同。 11试总结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识别标志? 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生油岩的好坏?常12.12.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生油岩的好坏?常用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的地球化学指标分别有哪些? 何谓油源对比?油源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其13.13.何谓油源对比?油源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其基本原理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方法有哪几类? 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 何谓有效孔隙度及总孔隙度? 1.1.何谓有效孔隙度及总孔隙度? 何谓渗透率、相渗透率及相对渗透率? 2.2.何谓渗透率、相渗透率及相对渗透率?

石油地质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绪论 1石油地质学 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1石油沥青类 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2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3石油(又称原油) 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4 气藏气 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5 气顶气 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6凝析气 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7固态气体水合物 在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形成固态气体水合物,或冰冻甲烷或水化甲烷。 8油田水 所谓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9底水 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10边水 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11重质油 是指用常规原油开采技术难于开采的具有较大的粘度和密度的原油。与常规油相比,包含了数量较多的高分子烃和杂原子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密度大、粘度大、含胶量高、含蜡量低、凝固点低的特点。第二章油气显 1油气显示 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 2油苗 液态原油由地下渗出到地面叫油苗。 3气苗 气苗是天然气的地面露头。 第三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石油地质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术语 01.石油02.天然气03.油田水04.δ13C1 05.干酪根06.生油门限07.氯仿沥青“A”08.油型气 09.煤型气10.生油窗11.未熟-低熟油12.生物成因气 13.烃源岩14.生物标志化合物15.储集层16.盖层 17.绝对渗透率18.相对渗透率19.相渗透率20.有效渗透率 21.区域性盖层22.局部性盖层23.直接盖层24.上覆盖层 25.物性封闭26.超压封闭27.烃浓度封闭28.排替压力 29.扩散作用30.圈闭31.油气藏32.溢出点 33.闭合面积34.闭合高度35.构造油气藏36.地层油气藏 37.岩性油气藏38.断层油气藏39.地层不整合油气藏40.地层超覆油气藏 41.隐蔽油气藏42.初次运移43.二次运移44.地层压力 45.静水压力46.正常地层压力47.异常地层压力48.异常高压 49.异常低压50.地层压力梯度51.地层压力系数52.输导体系 53.流体势54.折算压力55.流体封存箱56.有效烃源岩 57.差异聚集58.生储盖组合59.凝析气藏60.深盆气 61.天然气水合物62.次生油气藏63.油气田64.油气聚集带 65.含油气系统66.含油气盆地67.裂谷盆地68.前陆盆地 69.克拉通盆地70.断陷(型裂谷)盆地 71.坳陷(型裂谷)盆地 二、回答下列问题(填空题或问答题)[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 00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 00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003.石油可以分离为哪几种族组分? 004.石油中包含哪几种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 005.石油中包含哪几类烃类化合物和非烃化合物? 006.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和非烃气体? 007.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 008.历史上有哪些主要的油气生成学说? 009.生物体由有哪几类主要的有机化合物组成? 010.干酪根在结构上有哪些特征?不同类型干酪根的结构有何区别? 011.干酪根中主要包括哪几种主要的显微组分? 012.干酪根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各有哪些基本特征? 013.促使石油和天然气生成的动力有哪些?014.根据化学动力学原理,温度和时间在石油生成中各起什么作用? 015.根据油气生成的机理和产物特征,可以把有机质生油过程划分为哪几个阶段?016.根据有机质的成熟度,可以把有机质的演化过程划分为哪几个阶段?017.有机质演化(或油气生成)各阶段如何划分? 018.有机质演化(或油气生成)各阶段中油气生成的机理(动力因素)是什么?019.有机质演化(或油气生成)各阶段形成的主要产物是什么? 020.有机质演化(或油气生成)各阶段形成的主要产物有什么特征? 021.形成未熟-低熟油的原始物质主要有哪几类? 022.天然气成因类型划分的原则有哪些? 023.地壳上的天然气有几种主要的成因类型? 024.形成天然气的主要母质有哪些? 025.天然气的形成机理有哪些? 026.生物成因气有哪些基本特征? 027.油型气有哪些基本特征? 028.煤型气有哪些基本特征? 029.无机气有哪些基本特征? 030.随天然气(源岩)成熟度的增加,天然气的δ13C1如何变化? 031.从岩性上烃源岩主要有哪几大类? 032.哪些沉积环境(或沉积相)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 033.作为烃源岩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034.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指哪些方面? 035.评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指标主要有哪些? 036.在一般条件下,岩石的TOC值达到多少才能作为烃源岩? 037.划分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038.衡量烃源岩成熟度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039.烃源岩开始成熟的Ro、OEP、CPI的界限是多少? 040.成熟烃源岩的可溶有机质中在正构烷烃分布上有哪些特征? 041.生物标志化合物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042.岩石的绝对渗透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岩石的相对渗透率与哪些因素有关?043.岩石的孔隙按孔径的大小可以划分为哪几类? 044.岩石毛细管压力的大小与哪些主要因素有关? 045.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有哪几类,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是什么? 046.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有哪几类,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是什么?047.什么是储集层的储集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