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评定

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评定
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评定

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评定

一、什么是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是对智力障碍儿童(患者)的功能状况和潜在能力的判断,也是对智力障碍儿童各方面情况的资料收集、量化、分析并与正常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我们也习惯于称康复评估。

●在康复过程中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的评定,不断地了解治疗的效果,修改治疗、教育计划,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康复评定的目的

●1、掌握障碍情况

●如调查障碍的部位、性质及其严重程度,以及障碍对患者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参与所造成的影响。

2、设定康复目标

●为此需寻找和分析阻碍智力障碍儿童适应社会和家庭的具体因素。例如言语沟通问题、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当然,心理状态、社会影响也可能为其原因。

3、制订治疗和训练方案

●如选择适当教育方法和手段以促进智力障碍儿童潜能发展。

4、判断不同教育、治疗方法的效果

●智力障碍儿童的情况千差万别,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治疗方法。为了比较它们的效果差别,必须要用客观、统一的标准去衡量。

5、帮助判断预后

●对预后的判断可给智力障碍儿童及其家属以心理准备,可使制订的治疗计划更合理。如,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可以随班就读接受容纳教育,极重度智力障碍儿童主要是接受生活自理、适应能力训练。

评定的意义

●(一)从智力障碍儿童角度来看

●1、增进了智力障碍儿童父母对儿童参与日常生活能力的了解。

●2、帮助智力障碍儿童及其父母理解教育治疗目标。

●3、增强智力障碍儿童及其父母的信心,促使儿童父母更加努力地帮助自己的孩子。

●4、提高智力障碍儿童及其父母对教育治疗的积极性。

(二)从专业人员角度来看

●1、可对功能的主观性报告补充有关资料。

●2、鼓励他制订出更为全面的教育治疗计划。

●3、发现智力障碍儿童哪些方面需要帮助,而又有谁能提供帮助。

●4、容易早期发现问题。

(三)从社会角度来看

●1、可提供新的发病率资料。

●2、在社会对残障提供帮助方面发现问题,如社会对提供帮助、改进服务质量、环境状况以及政策法规的职责方面。

康复评定的内容

●由于康复的范畴涉及医疗、教育、职业和社会等领域,康复评定的内容就包含有身体、心理、职业和社会、教育等方面。具体项目包括人体形态评定、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言语语言功能评定、心理评定、心肺功能评定、神经肌肉的电生理学检查、发育评定、社会生活能力评定等,对于智力障碍儿童常做的评定项目有言语语言功能评定、心理评定、社会生活能力评定等。

评定项目

●1、言语语言功能评定

●其内容包括声音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听说)能力,也包括文字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读写)能力。

●2、心理评定

●包括性格、智能、记忆、认知和心理适应能力等项内容。

●3、社会生活能力评定

●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家庭经济能力和住房情况、社区环境以及社会资源(如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和公共交通设施)利用可能性等方面的评定。

不同时期的评定任务

●康复评定分为初期评定、中期评定和末期评定三种。

1、初期评定的任务

●初期评定是在制订康复教育计划、建立康复目标和开始康复教育前的第一次评定,主要是掌握功能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判断障碍程度、康复潜力和预后,为制订康复教育计划提供可靠依据。

2、中期评定的任务

●中期评定是在智力障碍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教育后所进行的评定,主要是了解教育治疗后功能的改变情况,并分析其原因,为修改康复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3、末期评定的任务

●末期评定是康复教育结束时或儿童毕业前的评定,了解儿童总的功能情况,评定治疗效果,提出进一步康复处理或重返社会的建议。

康复评定的注意事项

●1、既要全面,又要有针对性。

●2、选择适当的评定方法。

●3、评定前要向智力障碍儿童及其家属说明目的和方法,消除他们的不安,取得积极的配合。

●4、评定时间要尽量短,不引起智力障碍儿童的疲劳。

●5、评定常由一个人自始至终的进行,以确保准确性。

●6、评定一般要做三次,然后求出平均值。

●7、评定过程中智力障碍儿童如出现明显不适或不配合时,应停止检查,分析原因,改变策略寻求儿童的合作。

心理评估的作用

●诊断功能

●教育功能

心理评估的注意事项

●评估≠训练

●评估时不能给予提示指导

●评估时不能给予同情分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

●1、智力测验

●2、适应行为评定

●3、发展评定

●4、个性评定

●5、记忆力测验

韦氏智力测验

●中国-韦氏幼儿智力测验

●中国-韦氏儿童智力测验

●麦卡锡幼儿智能量表

中国-韦氏幼儿智力测验

●适用范围:4-6岁

●量表构成:

●1、言语部分(5个分测验)

●2、操作部分(6个分测验,其中几何图形和视觉分析供选择)。

分测验介绍

●1、知识:反映儿童的天资、早年环境的丰富与否,幼儿园教育范围。

●可测查有效知识的资源。

2、图片词汇

●语言知识测验,可联系许多认识功能——包括学习能力、概念的丰富、记忆、概念的形成,语言发展等。

●词语能力的发展,包括理解,或概念掌握和表达。

●理解和表达,可能不相应,理解了不一定会表达。

3、算术

●测验推理能力、心算时数的正确性

4、领悟

●说明儿童对社会判断和对社会习俗的掌握以及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与推理能力。

5、图片概括

●抽象概括能力

●联想和逻辑思维

6、动物下蛋

●测查儿童将一类标志与另一类记号相联系的能力

●记忆、手眼运动协调性

●注意力集中

7、图画填充

●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能力

●要求集中注意(或视觉机警性)

●视觉组织和记忆

8、迷津

●测查计划能力、知觉组织能力

●要求视觉-运动控制和速度与正确性结合才能完成

9、视觉分析

●观察力

●缺点,孩子不加分析、思索随便完成

10、几何图形

●知觉和视觉-运动组织能力

11、木块图

●测查视觉-运动协调,知觉组织能力和空间视觉化能力(或抽象概念化能力和概括化能力)

中国-韦氏儿童智力测验

●适用范围:6-16岁

●量表构成:

●1、言语部分(6个分测验)

●2、操作部分(5个分测验)。

言语部分

●知识

●词汇

●计算

●分类

●背数

●领悟

操作部分

●填图

●图片排列

●积木

●图形拼凑

●编码

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

●适应范围:30个月

●内容:智力量表、运动量表和婴儿行为记录。

●分析结果是:发育指数和发育水平(多少月)

智力量表

●有163个条目,测查婴儿知觉的敏锐性和准确性、记忆力、言语发展、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动量表

●包括81个条目,测查婴儿身体的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动作的协调性;婴儿行为记录

●是由30个项目组成的评定量表,其内容涉及社会化、注意持久性、个人取向、情绪稳定发展、兴趣、合作性行为。

麦卡锡智力量表

●适用年龄范围为30个月至102个月。

●主要目的是对儿童心理发展做综合的测评,是一个个别施测的测验,它既能对正常幼儿的智能发展水平及各种主要能力的强弱做出较全面

的评价,也可作为智力障碍儿童的康复评估和诊断使用。测验的材料多数是儿童喜闻乐见的玩具。

儿童适应行为量表

●适用对象为3~12岁智力正常或低下儿童。

●目的在于评定儿童适应行为发展水平,协助诊断或筛选智力障碍儿童,以及帮助制订智力障碍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和评估康复教育效果。

量表的结构

●共有59个项目,分三个因子和八个分量表:

●①独立功能因子:由感觉运动、生活自理、劳动技能及经济活动四个分量表组成,评定与自助有关的行为技能;

●②认知功能因子:包括语言发展和时空定向两个分量表,评定语言功能和日常认知应用技能等与认知功能关系密切的行为技能;

●③社会/自制因子:含个人取向和社会责任两个分量表,评定个人自律、遵守社会规范等方面行为。

日本中小学生社会适应量表

●全量表共132个条目,分为六个领域:①独立生活能力:评定进食、衣服脱换、穿着、料理大小便及个人与集体卫生情况;②运动能力:评定走路、上台阶、过马路、串门、外出能力等;③职业能力:包括抓握东西、乱画、家务及使用工具等技能;

④沟通能力:评定言语反应,言语表达和理解、日常言语应用技能;⑤社会化:包括游戏、日常交往,参加集体活动等方面;⑥自我管理:评定独立性、自律、自控、关心别人等方面。各领域项目混合,按难度从易到难排练,并设七个年龄起始点。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儿童教育诊断量表

●测试对象

●量表:

●A、孤独症、孤独倾向或其他类似沟通困难的儿童

●B、6个月至7岁之间

●C、能力及发展处于学前阶段

观察表:

●零至六岁

●能力及发展处于学前阶段

测试者要求

●有评估儿童的技能及经验

●经培训熟悉[量表]的使用者指导

量表各部分区别

●量表:

●通过直接评估,以记录评分

●观察表:

●通过评估、观察及与照顾者面谈所提供的资料以记录儿童的表现量表功能

●设计训练目标

●拟定处理行为的方法

评估内容

●1、发展及行为量表

●七个发展领域

●四个行为部分

●2、自理及社交表现观察表

●四个自理部分

●六个社交表现部分

A)发展及行为量表

●Ⅰ七个发展领域

●1、模仿I

●2、知觉P

●3、精细运动FM

●4、粗大动作GM

●5、手眼协调EH

●6、认知(理解)CP

●7、言语(认知表达)CV

Ⅱ四个行为部分

●1、关系与情感(R)

●2、游戏及对物件的兴趣(M)

●3、感觉反应(S)

●4、语言(L)

B)自理及社交表现观察表

●Ⅰ四个自理部分:

●进食/穿衣/梳洗/如厕

●技能评估

●问题剖析

Ⅱ六个社交表现部分

●愿意接纳亲近的情况

●运用物件及身体

●引发社交沟通

●社交反应

●障碍儿童发展的行为

●适应转变

评分记录方法

●A)发展及行为量表

●Ⅰ七个发展领域

●评分方法

●P(Passing)

●E(Emerging)

●F(Failing)

Ⅱ四个行为部分

●评分方法:

●A(Apporpriate)

●M(Mild)

●S(Severe)

●NA(NoApplicable)

B)自理及社交表现观察表

●Ⅰ四个自理部分:

●记录方法:

●√能做到

●稍做到

●×不能做到

●不适合(年龄不达到,不用评量)

●及问题分析

Ⅱ六个社交表现部分

●评定在社交现有能力及表现

●评估妨碍与人相处及适应日常

●生活要求的怪异行为

●记录方法:记录、分析

使用守则

●A、评估前预备

●评估记录表、笔

●物料:评估工具

●环境:空间、桌子、椅子

B、量表使用册

●Ⅰ量表使用册有指示的项目,需按不同层面的沟通方式指令儿童项目的要求。指示的层次包括:语言指令、手势提示、示范和动作协助

●Ⅱ量表使用册有注明的项目,需按设定的语言指示内容及语句指令儿童。

●Ⅲ[模仿]范围的项目,需留意使用非指导性的句子指令儿童,即不要说出相关的[动作词],以免用语言提示儿童,影响评分效果。例如,要求儿童模仿举手动作时,只需指令儿童说:?°你跟我一样做?±便可。

C、评估期间要留意及记录的情况

●Ⅰ一般行为的异常情况

●Ⅱ语言行为的异常情况

●Ⅲ学习特性

Ⅰ一般行为的异常情况

●1、儿童对环境及物件的探索

●2、对测试员的态度和反应

●3、儿童的感知(视、听、触、味、嗅觉)反应

●4、工作时的行为及态度

Ⅱ语言行为的异常情况

●1、儿童使用语言的实际情况(语调、词汇、发音、语句组织及沟通行为)

●2、儿童使用的非语言情况(沟通行为)

●3、儿童其他异常的语言行为(玩声、重复性语言)

Ⅲ学习特性

●1、什么奖赏可以增强/推动儿童学习

●物质奖赏

●内在奖赏:对工作的兴趣和满足感

●社交奖赏:称赞

●2、什么知觉刺激能推动儿童学习(视、听、触觉)

●3、什么协助程度/指示方法可推动儿童学习

●如:口头指令、示范、动作提示、动作协调、视像提示

D、评估时间

●若要分段进行,建议:

●需要在一周内完成整个评估

●时间长,能力发展不一样,评估不准确。

E、评分原则

●评估无情,孩子不懂就不懂,不要同情。首次评估要求严格一点,便于制订教学起点,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父母反映家中儿童会,测试时不会,这与类化有关,不能通过。

评估后填写

●发展及行为量表——记录册

●发展及行为量表——总结

●发展及行为量表——发展表现兔图

●发展及行为量表——行为表现图

●自理表现观察表

●社交表现观察表

●儿童特色总结

系统评估

●初期评估

●中期评估

●末期评估

评估的要则

●一、目的

●掌握个别儿童当前的能力,决定学习需要

●了解儿童学习兴趣、长处和短处,便于日后编排课程参考。

关系图

●评估

●推行教育或训练拟定计划及目标

●设计教学或训练活动

二、方法

●标准化测试

●观察

●家访、咨询照顾者

●建议采用多方面评估(包括不同评估方法,工具及资料提供者)能较全面了解儿童各方面的情况。

三、评估特点

●1、评估项目乃是行为/能力的样本

●2、只是作为推断儿童所具备的能力、行为

●3、影响因素(儿童):文化背景、母语类别、伤残程度、教育机会、合作性、动机、情绪、疲倦、压力、紧张

四、注意事项

●1、必须按照量表手册列明的方法、物料、标准进行测试,使评估结果更为准确。

●2、分析评估结果,应与儿童的行为、成长历程一并考虑。

3、环境安排

●光线充足

●独立房间

●安静及整洁环境

●完整、齐备工具

●桌子、椅子的运用

●座位的安排

4、灵活安排测试内容

●项目的次序、内容,以增强儿童的兴趣

●但幼儿智力测验有的测试项目不能变换顺序。

5、鼓励及奖赏(物质与社交奖赏)

●多称赞儿童的努力、专心、合作,不要单顾及儿童评估项目的结果6、制造欢乐、轻松的气氛

●减少儿童的焦虑

●融洽关系

●7、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协助,以增强儿童对评估项目的理解

●8、必须跟从评估项目要求(物料、指示程度、口头指示、以增强评估的准确程度)

9、切忌将评估变成教学

●不要给予动作、眼神的提示,否则变成教学

10、留意儿童的表现

●合作程度

●专注力

●面对困难的方法

●思想的模式(拼图看边沿,普通儿童看图形)

●情绪的表现(恐惧、冲动)

●转换活动的适应能力

智障儿童学习能力评估表

智障儿童学习能力评估表 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月日 评估 人 评估日期年月日 评估领域评估内容 评估结果 3 2 1 0 1.粗大运动1.1姿势控制 1.1.1头部控制:头部变换姿势时能随时保持平衡且能自由转动 1.1.2坐姿控制:能自己坐着并能自由转动身体 1.1.3站姿控制:能持续站着5分钟并能自由转动身体 1.1.4跪姿控制:双膝着地跪5秒 1.1.5蹲姿控制:半蹲着5秒 1.2移动能力 1.2.1翻身:—能左右侧翻 2 —能自己由俯卧翻成仰卧,或由仰卧翻成俯卧 —能自己连续翻身 1.2.2爬行:—以双手双膝撑地爬行 —以双手双膝撑地爬过障碍物 1.2.3跪行:以跪姿交换双膝向前行50㎝ 1.2.4行走:维持平衡自己行走3m 1.2.5跑步:以正确姿势跑5m米或以上 1.2.6跳:—在原地双脚连续跳10次 —连续向前跳过5cm高的障碍物 —在弹跳床上连续跳10下 1.2.7上下楼梯:自己左右脚交替上下10个阶梯 1.3运动与游戏技能 1.3.1球类运动:—有目标地抛球 —有目标地接球 —有目标地投球(投5次有2次准确) 1.3.2垫上运动:—能模仿做各种做翻滚的垫上运动 —能模仿做各种做爬行的垫上运动 —能模仿做各种做姿势模仿的垫上运动 1.3.3模仿运动:模仿做简单的体操动作 1.3.4游戏:玩有规则的游戏且遵守游戏规则 1.3.5循环体能:能自己在各种器材间循环前进 本领域合计分:2.1抓放能力 2.1.1捡取小物品:用拇指、食指捡取1个小物品 2.1.2释放物品:将手中物品释放在指定位置

2. 精细动作2.1.3腕部旋转:能连续旋转腕部 2.1.4双手协调:双手能协调操作且用力适当 2.2作业能力 2.2.1堆叠能力:将5个方块堆成高塔形 2.2.2嵌塞能力:将5个小物品塞入窄口容器内 2.2.3顺序工作能力:依上、下、左、右的顺序工作 2.2.4顺序套物能力:依顺序套叠3种大小的物品 2.3工具使用 2.3.1仿画线条:仿画直线、横线 2.3.2粘土类造型:—用器物切割橡皮泥 —用手把橡皮泥搓成条形 —用手把橡皮泥搓成圆球形 2.3.3折纸:模仿把纸张对折2次 2.3.4开关容器:拧开、关上常见的容器盖子 2.3.5使用文具:会使用2~4种文具(铅笔、橡皮、尺子、本子)2.3.6使用剪刀:自己剪断纸条 本领域合计分 3. 感官知觉3.1视觉的运用 3.1.1 视觉敏锐度:看到眼前约1m的小物体 3 3.1.2 视觉追视能力:—追视视野内一个方向移动的物体 3 —追视视野内任何方向移动的物体 3.1.3 视觉辨别能力:—以视觉辨别不同的形状 —以视觉辨别不同的颜色 —以视觉辨别不同的大小 3.1.4 眼手协调能力:—依大小套杯5个或以上 —用绳子穿珠10粒或以上 —将形状相同的物品加以配对 —将形状相同的物品加以分类 —将颜色相同的物品加以配对 —将颜色相同的物品加以分类 —将大小相同的物品加以配对 —将大小相同的物品加以分类 3.1.5形象背景区分能力:在一堆物品中找出指定的物品 3.1.6视觉记忆能力:指出刚才看到的物品3种以上 3.1.7空间位置的知觉能力:—分辨上下空间位置的关系 —分辨左右空间位置的关系 —分辨里外空间位置的关系 3.1.8视动统整能力:—模仿画线段(如直线、左斜线、右斜线) —模仿画简单图形(如圆形、三角形) —仿写简单的文字 3.2听觉的运用 3.2.1听觉敏锐度:能注意身边熟悉的或特定的声音 3 3.2.2听觉辨别能力:能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肢体残疾儿童精准康复服务补助申请审批表

肢体残疾儿童精准康复服务补助申请审批表

肢体残疾儿童精准康复服务补助申请审批表 姓名性别□男□女民族□汉族 □少数民族 出生年月身份 证号 联系电 话 家庭地址 邮政编 码 监护人姓名工作单位 肢残部位□上肢□下 肢□脊柱 是否需 要 辅助用 具 □是□否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乡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 线 □农村领取社会救济金□家庭经 济困 难 户口 类别 □农业户口 □非农业户 口

享受医疗保险情况□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享受农村合作医疗 □享受医疗救助□享受其他医疗保险□无医疗保险 康复需求项目评估意见: 公章: 医务人员签名:年月日 个人或 监护人申请 申请人: 年月日 社区(村)委会意见审核人: 公章: 年月日 乡镇(街道)政府意见审核人:公章:

年月日 县(市、区)残联审批意见审核人: 公章: 年月日 备注:1、此表一式二份由残疾人或其监护人填写,经社区康复协调员逐级审核上报县(市、区)残联,由县审批并留存一份,另一份报定点康复机构留存。2、“康复需求项目”栏依据评估机构出具的“康复需求评估意见”填写。评估机构出具的“康复需求评估意见”须加盖评估机构公章。 肢体残疾儿童精准康复服务补助申请审批表 姓名性别□男□女 民 族 出生年月 身份证 号 联系电话 家庭住址邮政 编码

监护人姓名文化程度 工作单位 脑瘫儿童类型口痉挛型口手足徐动型口共济失调型口驰缓型口混合型是否伴有 其他残疾 口视力口智力口听力口言语口精神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 □农村领取社会救济金□ 家庭经济困难 户口 类别 □农业户 口 □非农业 户口 享受医疗保险情况□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享受农村合作医疗 □享受医疗救助□享受其他医疗保险□无医疗保险 康复需求项目评估建议: 公章 医务人员签名:年月日 个人或监护人 申请 申请人: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法

精心整理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了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的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特定此方案。本方案服务对象为高密市有康复需求的9岁(含)以下智力残疾儿童,针对其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康复治疗。 一、服务要求 (一)每名儿童在医院内训练时间至少6个月,每日至少2个小时,每周至少一次对家长进行家(二)(6(二)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包括汇集儿童基本信息、诊断报告、康复需求评估和相关资料、召开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分析会,制订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 (三)康复计划的实施,包括安排康复教育课程表(一日活动安排),制定康复教学计划,设计康复教学与训练活动、实施康复教学与训练活动。 (四)训练记录的建立 建立康复记录,由康复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填写“训练记录表”。 (五)效果评估,包括智力和适应行为评测、功能评估。 每月评估,针对智力残疾儿童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做出各方面详细评估。针对患儿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提出针对性意见。

精心整理 (六)转介跟踪跟随访,包括早期康复与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衔接,机构康复向社区,家庭评估延伸。 (七)跟踪关注 建立出院智力残疾儿童联络方式记录,针对出院智力残疾儿童保留监护人联系方式,定期了解康复治疗效果,以及日常生活中患儿障碍以及后续恢复效果。 三、康复训练期限 每名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不少于6个月。 四、监督检查与效果评估 (一)日常检查:每日对智力残疾儿童做出自行判断,针对接受科目的程度、进度、理解能力做出 定期进 ,儿 100%,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案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 案运动 石岗小学-----丁太平 1、头部控制 抬头和头部控制能力是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如果患儿不会抬头和控制头部,便很难学会其他活动。 (1)卧位时的训练仰卧位时,克通过使用色彩且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吸引患儿抬头。如果患儿不能抬头,则可按(图8b0的方式让患儿俯卧,按从颈至腰骶部的方向用手指用力的按压脊柱两侧的背部肌肉,帮助他抬头。如果患儿是应背部肌肉力量较差而不能抬头,可在其前胸垫上厚毛巾或毯子来帮助他抬头,或将其面对面抱在胸前,与其谈话或做游戏。在这一体位下,患儿抬头所需的力量要小的多。仰卧位时,双手抓住患儿的双侧上臂,轻轻地将其拉起来,直至其头稍后仰,再将其放下,如此多次反复,注意如果在拉起的过程中,患儿的头完

全后仰或是双下肢出现僵硬的伸直时,则应停止这种训练活动。 (2)坐位时的训练当患儿在被拉起时不能控制头部的情况下,可将其坐于大人腿上,轻轻地使其稍后仰,并鼓励患儿保持抬头的姿势,随着其头部控制能力的增强,后仰的幅度可增大并可使其左右倾斜的练习或做一些游戏。

2、翻身活动训练 这是在患儿获得较好的头部控制后,应立即开始的训练活动。首先,让患儿俯卧使用拨浪鼓或能发出声响的玩具,在其面前吸引他的注意力。慢慢将玩具移至侧方,鼓励患儿侧向伸手拿玩具,此时,再慢慢将玩具高度太高,吸引患儿转身至侧卧甚至仰卧。如果患儿翻不过来,则可通过以手抬患儿的腿来帮助他。同样,也要做从仰卧位翻身至侧卧位的练习,可用玩具达到这一点。 3、坐位平衡训练 如果患儿在坐位时不能保持平衡。首先可训练他的上肢保护性反应能力。方法是:让患儿仰卧在圆桶状物体或球上,缓慢的侧向滚动圆桶,鼓励患儿伸手保护自己,也可让患儿仰卧于训练者的腿上,做此练习。 当患儿获得了较好的保护性反应能力后,可让其坐起,双手在髋以上扶着患儿,使之想两侧和前后摇晃,训练他的平衡能力。此外,还应训练患儿在坐位时伸手拿物体等和抗外力干扰平衡的能力。

弱智儿童的康复训练及效果评估教学内容

弱智儿童的康复训练及效果评估 一、康复训练 (一)康复训练基本原则 对智力残疾康复的教育与训练应该制定和实施以下基本原则: 1.可接受原则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训练内容应选择儿童容易接受、符合实际发展水平和特殊需要的。 2.实用性原则在选择和确定智残儿童教育康复和训练内容时,应切实考虑到儿童未来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教给儿童脱离生活的或远离生活的“死”知识。 3.趣味性原则对智残儿童的全部教育和训练应该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尽可能在游戏中学习,在生活中训练。 4.循序渐进原则尽量将康复训练内容分成小步子,按照一定的顺序循环训练。 5.缺陷补偿原则在教育和训练中,有目的地对智残儿童的身心缺陷进行补偿和矫正,促进其尽快康复。 6.集体训练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集体训练中,可根据儿童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分层分组进行。个别训练,要根据每个儿童的实际水平和具体需要对各部分内容适当增减,学习进度和要允许有一定幅度的调整。 (二)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

1.感知能力训练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的训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是指身体姿势或全身的动作而言,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从儿童的发展来看,有很明显的顺序性(弱智儿童也按这个顺序发展),并在一定的月龄范围出现(弱智儿童就不一定按同龄正常儿童同样的月龄范围出现),这是因为运动的发展与生理成熟有密切关系。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功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动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动作,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这些动作较小,也较精巧,精细动作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做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语言是思维的手段,‘是与人交往的工具’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小孩来说极为重要,弱智小孩绝大多数都有言语障碍,因此康复训练中,言语训练占极其重要的位置。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点、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认知能力主要是指认识事物的能力,弱智小孩这方面的能力很差,主要原因是认知能力建立在概念上。而概念要用语言来表达,弱智小孩言语差,不能用语言表达概念,因而认知能力就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家长培训登记表 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 填表说明: 此表由街道(乡镇)残联填写,并报县(市、区)残联审核汇总。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姓名 省市 县(市、区)街道(乡镇)

使用说明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任务。为使这项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使智力残疾儿童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康复状况,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全国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组”成员和有关专家,结合各地实际工作需要,对《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统一了指导用语、细化了训练方法、规范了评分依据、增设了评分等级,以提高训练评估的敏感度,更有利于基层使用。档案涉及功能评估、训练计划制定、训练情况记录、训练效果评估等康复训练的各个环节,对规范康复训练有重要意义。现就该档案的使用方法说明如下。 一、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及填写说明 (一)训练登记。 筛选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家庭成员配合的7岁以下和部分18岁以下非在校贫困智力残疾儿童作为训练对象,纳入重点工程任务,由康复训练人员填写“训练登记”。 (二)训练评估 训练对象的初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均应依据“训练评估”和“评估标准”进行,由康复训练人员对训练对象的能力逐项评估、计分。通过初次评估,掌握训练对象目前的障碍和困难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提供客观依据;通过中期评估(在康复训练的中期进行),及时检查训练效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通过末期评估,总结实现康复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逐渐成为特殊教育领域关注的问题,促进学生社会化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掌握参与社会的技能,能够自理自立,不仅是衡量特殊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而且是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特殊教育的重要部分。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但能减轻家庭的负担,还能减轻社会的负担。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使智力障碍儿童在饮食、衣着、大小便、睡眠、个人卫生和安全方面掌握基本的知识,提高这些方面的自理能力。借助于在培智学校实习半年的机会,通过日常对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观察与思考,本人主要以对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为主题展开,介绍当前我国智障儿童的现状,智障儿童的介绍,提高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对策等展开讨论。 关键词: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介绍 (一)儿童智力障碍的分级简介 按照智商分数和社会适应障碍程度两个基本指标将儿童智力障碍分为四个等级 1.轻度智力障碍 智商70~55分(以韦氏智力测验为例,下同),同时具有轻度的社会适应障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承担简单的家务劳动。早期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十分重要,他们可以进入幼儿园、学前班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和学前特殊教育,在小学正常班级随班就读。他们在学科学习(如语文或数学等课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但大多数人能完成小学阶段的基本学习,具有一般日常生活所需的语言交往能力.具有简单的阅读和应用写作能力(如写留言条、请假条、简单的应用文书等),具有简单的计算能力;青少年期可以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成年后可以从事简单的职业劳动,参与社区生活。他们在生活环境变化时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2.中度智力障碍 智商55~40分,同时具有中度的社会适应障碍。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一

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概述课稿

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概述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关于智力障碍儿童儿童的早期发现与诊断、干预的相关内容以及早期干预的支持依据。此外,本文还概述了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大纲,包括以父母为主和以家长--教师为主的两种形式,分别有有密尔瓦基大纲、波特奇计划、母子家庭大纲等。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强调了家庭的参与对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关键词:智力障碍、早期干预 1、前言 “智力障碍”是一个伸缩性的描述性概念,自其提出以来,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美国智力与发展协会(The America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简称AAIDD)2010年版《智力障碍定义、分类与支持体系》将智力障碍定义为: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两方面明显受限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障碍,适应行为表现为概念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技能,智力障碍出现在18岁之前[1]。一般而言,智力障碍儿童指的是智力功能明显落后于平均发展水平且伴有社会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很是重视,若能够及早的发现和鉴别智力障碍儿童并进行干预和教育对于促进儿童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在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中正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既是一种早期教育也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2、早期干预的依据 2.1生理学依据 脑科学研究表明脑功能的发展和儿童的早期经验有关,而大脑的发育决定着认知的发展。年幼儿童的脑部功能障碍虽然无法单独用药物予以改善,但大量的研究表明,脑细胞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表现出更多和更好的功能,这些训练越早进行,其效果越好。另外,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其生理、心理的发展容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研究发现,儿童的大脑非常具有可塑性,早期正常的诱发与刺激可以有效加强脑部功能的发展。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脑的可塑性不一样,在敏感期,大脑的可塑性较强,进行教育或干预的效果更佳[2]。 2.2关键期理论 关键期又被称为最佳期、敏感期、临界期或转变期,它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3]。心理学家将关键期的研究运用到儿童早期发展中,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研究发现,在儿童早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获得某种能力或学会某些行为的关键时刻。在这些时间段里,个体时刻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这时候能够得到适当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能力就会迅速地发展起来。 3、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发现与鉴定 早期干预的明确概念是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提出的,在特殊教育中主要是指对学龄前有发展迟缓或有发展迟缓风险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教育与支持的过程[4],其可分为2个方面:一是早期发现与鉴别,二是早期教育与训练。现在 [1]转引自:沈立.智障学生个别化职业转衔服务模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3-5. [2] 王亚鹏,董奇.脑的可塑性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5(10):35-38. [3] 刘春玲,马红英.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125.

最新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了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的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特定此方案。本方案服务对象为高密市有康复需求的9岁(含)以下智力残疾儿童,针对其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康复治疗。 一、服务要求 (一)每名儿童在医院内训练时间至少6个月,每日至少2个小时,每周至少一次对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指导,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科目的讲解培训与康复的认知程度的提高,每月至少一次集中家长培训和社会融合活动,提高患儿家长对康复训练的认知。 (二)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运动、感知、认知、言语、精神、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能力训练,并通过创立主题、音乐游戏、体感活动、多屏互动等活动方式组织展开训练。 (三)康复训练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等。 ①个别教学与训练:要求康复人员与儿童1:1或1:2,进行针对性训练。 ②小组教学与训练:要求一名康复人员,3-6名儿童,儿童融入小组。 注:如果是外出小组课或是能力低下/小年龄段儿童则需2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 ③集体教学与训练:要求两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6-12名儿童。 ④家庭社区融合活动:根据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提供社区和家庭康复指导和跟踪随访,帮助家长完成在家庭和社区的康复目标。 以上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活动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均要求对儿童的能力分析准确,目标制定适当,康复方案规范,有互动评价表,康复教学与训练组织实施顺畅,方法手段多样,每名儿童康复训练目标实现75%以上。 (四)智力残疾儿童初入院评定及制定详细康复训练计划。 (五)训练每个月时进行阶段性功能评估(包括儿童的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总结康复效果和现状,对比前测做出阶段性康复效果报告,提出进一步干预意见和建议,并制定下个月康复治疗计划。 (6)儿童结束治疗时进行总结性评估(包括儿童的智力和适应行为评估、功能评估),对比前测,分析现状,总结结果。 二、服务内容 (一)康复咨询与评估,包括入院咨询和入院康复评定。 针对新入院智力残疾儿童进行全面、细致康复评定工作,并针对评定结果科室讨论,制订最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 (二)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包括汇集儿童基本信息、诊断报告、康复需求评估和相关资料、召开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分析会,制订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 (三)康复计划的实施,包括安排康复教育课程表(一日活动安排),制定康复教学计划,设计康复教学与训练活动、实施康复教学与训练活动。 (四)训练记录的建立 建立康复记录,由康复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填写“训练记录表”。

智力残疾的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病人的康复训练 一、智力残疾的定义 智力水平低于同龄儿童水平 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障碍 发生于发育成熟以前(儿童:遗传性疾病、脑炎脑膜炎、营养不良、产伤颅内出血窒息、妊娠疾病、发育畸形) 发育成熟以后的脑损伤(成人: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病、中毒、社会心理因素) 老年期智力衰退(老人:老年痴呆) 智力残疾儿童的身体与心理特点 感知觉:一般为降低,各种感觉从敏锐性降低到迟钝,包括视觉和听觉。也有感觉过敏或正常 注意:注意不集中、注意涣散、维持时间短暂,注意狭窄,主动注意减弱更明显,严重时注意力缺乏 记忆:记忆降低,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识记、保持、回忆和再现过程都弱。与记忆策略有关,不善于建立事物间的联系 思维:思维简单、直观、具体,缺乏想象和推理,抽象能力差,对数量概念的理解差 语言:发育迟缓,语言简单,词汇贫乏,理解差,发音不清 情感:简单原始,反应慢,体验肤浅,情绪不稳容易爆发,控制能力差 行为:固执、刻板、墨守成规,灵活性差难以改变。缺乏主见,依赖性重,容易受人支配自制力差,容易冲动。 运动:发展迟缓,动作不协调 生活自理:降低,从部分自理到完全不能自理 社会适应:适应环境能力差 精神疾病发生率增加 躯体异常:身高与体重与正常人差异不定,发育畸形,癫痫。 二、智力残疾的分布情况 全国残疾人总数为5164万人,智残人数1017万人,居残疾人总数第二位, 其中男性有531万人,女性有486万人。 从下面几方面反应。 智力残疾人年龄分布状况(推算数)表I 年龄人数(万)构成(%) 0-6137 13.44 7-14 402 39.56 15-29 251 24.70 30-44 134 13.20 45-59 62 6.06 60-74 24 2.34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1?我国智力障碍定义: 智力障碍也称智力残疾、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智力落后、智能障碍等。 我国的定义分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2?美国智力障碍定义: ①智力障碍是一种障碍。 ②智力障碍意味着在智力功能上有显著限制,具体表现为,使用适当的智力测验工具进行评估时,其智商低于均数(M )两个标准差(SD)以上。 ③在适应行为方面有显著限制,具体表现在概念性、社会性以及实践性技能方面限制。 ④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3. ICF的定义: ICF是WHO提出的国际通用的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描述和测量健康的框架,是由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 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四种成分组成的理论性结构。在ICF中,残疾是指以下内容的任何一种或全部:损伤、活 动受限、参与受限以及受环境因素限制。损伤是指身体功能和结构明显偏离和丧失。活动受限指个体进行活动的困难。参与受限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环境因素指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和态度的环境。所有ICF的成 分都是独立并且相互关联的。 4?智力障碍定义使用的注意事项: 在智力障碍定义的使用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①当前功能的限制必须在一定社会环境和文化中考察,而不是离开其所处环境和文化割裂地评定,应以个体同龄伙伴作为参照对象。②评估应当考虑文化和语言的多元性以及在沟通、感知、运动和行为方面的个别差异,兼顾个体多样性及其独特反应。③在同一个体内部,局限往往与优势共存。智力障碍人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某些方面表现为智力障碍,但同时也可能具备一些独立于其智力障碍的能力,表现在某些适应技能领域或某项适应技能的某一方面。④对个体的不足进行描述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个体所需的支持方案。⑤通过一个阶段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支持,智力障碍者的生活功能通常会得到改善。 5?智力障碍出现率: 截止2006看4月1日,我国总人口数为130948万人,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智力障碍人数为554 人,其中男性占55.39%,女性占44.16%,智力障碍占残疾人的比例为 6.68%0 6?中国智力障碍的分级标准: 7按ICF分类和AAMR(1992)按支持程度对智力障碍的分类:: 按照ICF框架,健康状态可划分为三个部分: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和支持AAMR(1992)按支持程度对智力障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案样本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案 运动能力 1、头部控制 抬头和头部控制能力是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 如果患儿不会抬头和控制头部, 便很难学会其它活动。 (1)卧位时的训练仰卧位时, 克经过使用色彩且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吸引患儿抬头。如果患儿不能抬头, 则可按( 图8b0的方式让患儿俯卧, 按从颈至腰骶部的方向用手指用力的按压脊柱两侧的背部肌肉, 帮助她抬头。如果患儿是应背部肌肉力量较差而不能抬头, 可在其前胸垫上厚毛巾或毯子来帮助她抬头, 或将其面对面抱在胸前, 与其谈话或做游戏。在这一体位下, 患儿抬头所需的力量要小的多。仰卧位时, 双手抓住患儿的双侧上臂, 轻轻地将其拉起来, 直至其头稍后仰, 再将其放下, 如此多次重复, 注意如果在拉起的过程中, 患儿的头完全后仰或是双下肢出现僵硬的伸直时, 则应停止这种训练活动。 (2)坐位时的训练当患儿在被拉起时不能控制头部的情况下, 可将其坐于大人腿上, 轻轻地使其稍后仰, 并鼓励患儿保持抬头的姿势, 随着其头部控制能力的增强, 后仰的幅度可增大并可使其左右倾斜的练习或做一些游戏。 2、翻身活动训练

这是在患儿获得较好的头部控制后, 应立即开始的训练活动。首先, 让患儿俯卧使用拨浪鼓或能发出声响的玩具, 在其面前吸引她的注意力。慢慢将玩具移至侧方, 鼓励患儿侧向伸手拿玩具, 此时, 再慢慢将玩具高度太高, 吸引患儿转身至侧卧甚至仰卧。如果患儿翻不过来, 则可经过以手抬患儿的腿来帮助她。同样, 也要做从仰卧位翻身至侧卧位的练习, 可用玩具达到这一点。 3、坐位平衡训练 如果患儿在坐位时不能保持平衡。首先可训练她的上肢保护性反应能力。方法是: 让患儿仰卧在圆桶状物体或球上, 缓慢的侧向滚动圆桶, 鼓励患儿伸手保护自己, 也可让患儿仰卧于训练者的腿上, 做此练习。 当患儿获得了较好的保护性反应能力后, 可让其坐起, 双手在髋以上扶着患儿, 使之想两侧和前后摇晃, 训练她的平衡能力。另外, 还应训练患儿在坐位时伸手拿物体等和抗外力干扰平衡的能力。4、爬行训练 在患儿俯卧位能较好的控制头部时, 应开始这项训练。其方法是: 让患儿处于四肢跪位, 将有趣的玩具置于前方较远处, 鼓励患儿爬过去取该玩具。如果患儿不能向前挪动下肢爬行, 则可经过抬高其髋部来帮助她。除了向前爬还应该训练侧向爬行、向后爬行, 有下肢痉挛的患儿, 还可制作一简单的爬行车, 让其俯卧于上练习爬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智力残疾儿童 康复训练档案 姓名 省市 区、县(市)街道、乡镇 使用说明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使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地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制作了《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并要求纳入国家康复训练重点工程任务的智力残疾儿童使用,现就康复训练档案说明如下: 一、康复训练档案的组成部分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包括训练登记、训练评估、训练 计划、训练记录、评估与总结和评估标准六部分。 二、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说明 (一)训练登记 筛选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有康复意愿、家庭成员配合的智力残疾儿童做为训练对象,纳入康复训练重点工程任务,由康复员员填写“训练登记”表。 (二)训练评估 训练对象的初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均依据“训练评估”表进行,按照评估标准,由康复训练人员和康复员共同对训练对象的功能和能力逐项评估、计分。通过初次评估,掌握训练对象目前的功能障碍和困难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和判定训练效果提供客观依据;中期评估(康复训练的第六个月末),应按照“评估估标准”,由康复指导人员和康复员共同对训练对象再次进行整体评估、计分,掌握训练对象功能障碍和困难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末期评估(康复训练的第十二个月末),应总结

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的意见。“训练评估”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评估内容共60个项目,运动能力训练包括翻身、坐、爬、站、步行、上下台阶、跑、伸手取物、捏取、拧盖、系扣子、穿珠子、折纸13项;感知能力训练包括注视物体、追视移动物体、分辨味道、分辨气味、分辨常见生活注视物体、追视移动物体、分辨味道、分辨气味、分辨常见生活环境声音、触觉分辨6项;认知能力训练包括认识物体的存在、物品归类、认识物体之间常见关系、认识颜色、认识方位、认识形品归类、认识物体之间常见关系、认识颜色、认识方位、认识形状、分辨有无、认识蔬菜、水果等食品、知道天气情况、知道因果关系、点数、认识时间、认识钱币13项;语言交往能力训练包括知道自己的名字、服从简单的指令、表达需求、说简单的短名、语言交流、书写的基本能力6项;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包括着食物吃、用餐具吃、用餐具喝、小便自理、大便自理、脱衣物、穿衣物、穿鞋袜、刷牙、洗脸、洗手、洗脚、盖被子、叠被理床、认识家居环境15项;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包括知道自己、认识熟悉的人、认识家庭环境、知道居家安全、认识公共设施、参加集体活动,懂安全常识7项。 (三)训练计划 康复指导人员组织康复员、残疾人及其亲友、志愿工作者等人员,依据初次评估结果,结合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条件,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包括针对训练对象主要功能障碍和困难所确定的训练项目、训练场所、采取的训练方法以及预期实现的康复目标等。康复指导人员负责填写“训练计划”表。 (四)训练记录 由康复训练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填写“训练记录”表。训练记录要求二个月填写一次。 (五)评估与总结 “评估与总结”表包括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与总结两部分。智力康复训练的第六个月末进行中期评估、记分,计算由初次评估至中期评估提高的分数,小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家长培训登记表 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 填表说明: 此表由街道(乡镇)残联填写,并报县(市、区)残联审核汇总。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姓名 省市 县(市、区)街道(乡镇)

使用说明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任务。为使这项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使智力残疾儿童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康复状况,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全国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组”成员和有关专家,结合各地实际工作需要,对《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统一了指导用语、细化了训练方法、规范了评分依据、增设了评分等级,以提高训练评估的敏感度,更有利于基层使用。档案涉及功能评估、训练计划制定、训练情况记录、训练效果评估等康复训练的各个环节,对规范康复训练有重要意义。现就该档案的使用方法说明如下。 一、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及填写说明 (一)训练登记。 筛选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家庭成员配合的7岁以下和部分18岁以下非在校贫困智力残疾儿童作为训练对象,纳入重点工程任务,由康复训练人员填写“训练登记”。 (二)训练评估 训练对象的初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均应依据“训练评估”和“评估标准”进行,由康复训练人员对训练对象的能力逐项评估、计分。通过初次评估,掌握训练对象目前的障碍和困难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提供客观依据;通过中期评估(在康复训练的中期进行),及时检查训练效果,并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通过末期评估,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的意见。“训练评估”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评估内容共60个项目(详见“训练评估”)。 (三)训练计划 康复训练人员、智力残疾人及其亲友、志愿工作者等,依据初次评估结果,结合机构、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条件,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包括针对训练对象主要障碍和困难所确定的训练项目、训练场所以及预期实现的康复目标等。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训练计划”。 (四)训练记录 由康复训练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要求每一个月填写一次。 (五)评估与总结 “评估与总结”包括中、末期评估与总结两部分。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三个月末时,进行中期评估,计算由初次评估至中期评估提高的分数,小结训练计划的执行情况,掌握训练对象目前存在的主要障碍和困难,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调整训练计划。末期评估与总结栏内,应填写末期分数和初次至末期提高的分数,判断训练效果,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意见。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评估与总结”。 (六)评估标准

残疾儿童康救助项目描述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描述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的基本情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残疾人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应该为残疾人构建完善的社会化保障网络。 儿童期是人的心理、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康复干预最有效的时期,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重建生活、学习及社会交往的能力,将为残疾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残疾儿童康复投入少,效果好,社会影响面大,社会效益显著,是减轻家庭压力和社会负担的抢救性工程。但由于家庭经济承受力的限制,有相当一部分的残疾儿童未能及时得到康复,错过最佳的康复期,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根据年度闵行区委全委会会议、《区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十三五”规划等制定的战略目标,根据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完善残疾人保障和服务”的要求,为贯彻落实《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民政局等14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本市贫困残疾人工作意见的通知》,对本市有需求的少年儿童给予适当的康复训练费用补贴,建立完善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经费补贴制度,

保障残疾少年儿童的康复权利,满足残疾少年儿童基本康复需求,确保残疾少年儿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目前,本项目为16周岁以下本区户籍的残疾儿童少年,经市卫生局指定的专业机构评估确有康复需求的脑瘫儿童、肢体残疾儿童、听力言语残疾儿童、视力残疾儿童、智力残疾儿童、孤独症儿童,在上海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约定的专业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对象,补贴12000-24000不等金额的费用补助。 (二)项目依据充分性 该项目是执行《关于印发上海市2007年对2000名7岁以下残疾儿童进行康复救助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沪残联[2007]57号);《关于对本市8-16周岁残疾少年儿童康复训练实施补贴的通知》沪残联[2010]81号;《关于调整本市脑瘫、孤独症残疾少年儿童康复救助补贴标准的通知》沪残联[2012]114号及上海市闵行区残疾人联合会机关内部管理制度汇编;闵行区残疾人联合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由区残联康复科具体负责,各镇、街道残联具体实施,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对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康复救助。 (三)项目必要性和重要性 该项目可以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重建生活、学习及社会交往能力。儿童是家庭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针对残疾儿童康复设立的此项目投入少,效果好,社会影响面大,社会效益显著,是减轻家庭压力和

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

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 1.感知能力训练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 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进行视觉、听觉、触觉、 嗅觉和味觉等范围的训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是指身体姿势或全身的动作 而言,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从 儿童的发展来看,有很明显的顺序性(弱智儿童也按这个顺序发 展 ),并在一定的月龄范围 出 现( 弱智儿童就不一定按同龄正常儿童同样的月龄范围出 现) ,这是因为运动的发展与生理成熟有密切关系。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功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动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动作,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这些动作较小,也较精巧,精细动作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做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 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 练语言是思维的手段,是与人交往的工具,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中 的小孩来说极为重要,弱智小孩绝大多数都有言语障 碍, 因此康复训练中。言语训练占极 其 重要的位置。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点、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认知能力主要是指认识事物的能力,弱智小孩这方面的能力很差,主要 原因是认知能力建立在概念上。而概念要用语言来表达,弱智小孩言语差,不能用语言表 达概念,因而认知能力就很差。要求:能逐渐做到利用视和听认知外界事物,懂得生活常识、自然常识等,并作出正确反应 ( 语言或动作均可 )。 学习的范围有: (1)身体主要部位名称。 (2)衣物、日常用品的名称及用途。 (3)室内物品,小家电的名称及用途。 (4)认识周围环境,包括通道、楼梯、街道、公厕(男、女标志 )、公共场所、交通标志等。 (5)自然环境的知识,包括天气、温度、动、植物名称、习性等;方位、时间、颜色、 形状、数量、是非好坏等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小孩在不依赖他人的帮助下,每日必须进行 5 的最基 本动作,主要包括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如厕等自理能力。自理训练和认知、体能有着极 其密切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因而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水平选择时 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明显。要求:能逐渐做到会运用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和步骤。照料个人每日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并能配合环境,运用已有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需 要。 6.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与他人 (包括儿童与成人 ) 交往的能力,作为社 会 的一名成员,小孩必须适应他所处社会的文化背景或要 求,因此必须结合年龄教会小孩一些生活常识,以便被社会所接受。主要掌握礼貌用语、与人交往的称呼、交通规则、公共场所规则、与同伴应友好相处等。要求: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7.通过游戏进行训练和学习儿童之需要游戏,犹如成人之需要工作,儿童从游戏中学 习, “游戏”就成为儿童学习的媒是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长伴侣。游戏能增进儿童身体的

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及效果评估

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及效果评估 一、康复训练 (一)康复训练基本原则 对智力残疾康复的教育与训练应该制定和实施以下基本原则: 1.可接受原则??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训练内容应选择儿童容易接受、符合实际发展水平和特殊需要的。 2.实用性原则??在选择和确定智残儿童教育康复和训练内容时,应切实考虑到儿童未来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教给儿童脱离生活的或远离生活的“死”知识。 ?3.趣味性原则??对智残儿童的全部教育和训练应该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尽可能在游戏中学习,在生活中训练。 ?4.循序渐进原则??尽量将康复训练内容分成小步子,按照一定的顺序循环训练。 ?5.缺陷补偿原则??在教育和训练中,有目的地对智残儿童的身心缺陷进行补偿和矫正,促进其尽快康复。 ?6.集体训练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集体训练中,可根据儿童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分层分组进行。个别训练,要根据每个儿童的实际水平和具体需要对各部分内容适当增减,学习进度和要允许有一定幅度的调整。 (二)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 1.感知能力训练??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的训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是指身体姿势或全身的动作而言,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从儿童的发展来看,有很明显的顺序性(弱智儿童也按这个顺序发展),并在一定的月龄范围出现(弱智儿童就不一定按同龄正常儿童同样的月龄范围出现),这是因为运动的发展与生理成熟有密切关系。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功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动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动作,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这些动作较小,也较精巧,精细动作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做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教学内容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 务方案

精品资料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了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的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特定此方案。本方案服务对象为高密市有康复需求的9岁(含)以下智力残疾儿童,针对其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康复治疗。 一、服务要求 (一)每名儿童在医院内训练时间至少6个月,每日至少2个小时,每周至少一次对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指导,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科目的讲解培训与康复的认知程度的提高,每月至少一次集中家长培训和社会融合活动,提高患儿家长对康复训练的认知。 (二)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运动、感知、认知、言语、精神、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能力训练,并通过创立主题、音乐游戏、体感活动、多屏互动等活动方式组织展开训练。(三)康复训练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等。 ①个别教学与训练:要求康复人员与儿童1:1或1:2,进行针对性训练。 ②小组教学与训练:要求一名康复人员,3-6名儿童,儿童融入小组。 注:如果是外出小组课或是能力低下/小年龄段儿童则需2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 ③集体教学与训练:要求两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6-12名儿童。 ④家庭社区融合活动:根据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提供社区和家庭康复指导和跟踪随访,帮助家长完成在家庭和社区的康复目标。 以上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活动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均要求对儿童的能力分析准确,目标制定适当,康复方案规范,有互动评价表,康复教学与训练组织实施顺畅,方法手段多样,每名儿童康复训练目标实现75%以上。 (四)智力残疾儿童初入院评定及制定详细康复训练计划。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