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专业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专业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专业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等紧密的关系,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决定了区域当中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专业人才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首先对区域经济与专业人才资源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再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分析了专业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旨在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促进租用。

关键词:专业人才;区域经济;影响因素

1.经济区域与人才资源的概念

1.1经济区域

简单地说,经济区域泛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当中,由人类的生产生活带动的经济活动,是整个物质以及文化产品消费、生产、交换的总和。一个具有特定功能与结构的经济系统,必定会与经济发展的要素与地域有关,而且是其有机结合之后形成的,同时也是指经济区域之内社会经济活动与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从特点上来说,经济区域包括经济区域是认为因素产生的结果,它是在动态变化的,开放的。在划定经济区域的时候,其内部的界限模糊且不能无限分割。

1.2人才资源

人才资源的基础源于人力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由着两个概念长时间发展而形成的,他们三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一般来说,我们对于人才资源的定义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当中拥有较高的知识以及劳动技能的人,这些人能够在生产创造过程当中起到重要的价值,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我们也可以从概念的演变上来看,不是所有的人力资源与劳动力资源都可以被称为人才资源,人才资源只有在这两者之中较高层次的人才能被称为人才,而这些人才当中对应的某一个专业领域,就是专业人才。所以,人才资源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能够翻译当地区域内的人才发展状况。

2.专业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1专业人才数量

一个区域的专业人才越多,也就越能够发挥专业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对该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起到促进作用。而反过来说,区域当中缺乏专业人才也会限制经济发展所需的投入,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专业人才的富集程度决定着一个区域产业的配置。专业人才向着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区域集中,势必对该其余的生产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2.2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

从劳动者方面来看,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指的就是其体质、知识、技能水平的综合表现,同时它也是决定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是否专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体制上来说,一个身体健康且健壮的人能够增加其劳动供给,这种专业人才的回复周期短、身体健康,生病率小,可以有效地增加其劳动时间;从知识水平上来看,再进行各项技术的学习的时候,接受能力较强,并且能够提高劳动者在工作劳动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在总劳动量不变的情况之下,增加生产效率,从而加大产出量;而从技能水平上来看,专业的技能水平对于生产产量的增加有着很高的提升作用。对于一些初级加工的产业而言,专业人才的数量可以适应其需求。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在专业人才素质的培养上,可以使得经济在节约资本和更好地利用人才地情况下得到发展。

3.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建议

综合以上对专业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以区域经济需求为导向,推动人才结构调整

以区域经济为导向,使得专业人才直面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再运用市场的机制来对专业人才资源进行配置,调整专业人才市场的工作思路。人才市场是个要素市场,要根据市场变化的趋势来确定人才的分配,使得专业人才尽可能地与工作领域相适配。以实际情况来说,区域应该充分的发挥政府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宏观调控作用,做到优化人才结构,使得人才结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区域经济三者形成一体。对专业人才的引进、教育等加大投入,并且监理专业的领导小组,定期的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业人次的培养。

3.2完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制度

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建设,政府一定要发挥好其宏观调控能力,使得专业人才能够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行流动。各相关部门在人才政策方面一定要积极落实,为专业人才的就业与择业提供一定的优惠与鼓励,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鼓励人才参与创新与创业活动,并且严厉打击不法的人才市场竞争行为。对区域内的重点行业、支柱行业提高其专业人才的引入量,鼓励专业人才向经济建设需要的部门流动。

3.3转变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专业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领航者。我们应该革新陈旧、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也要从情感上贴近。各个工作单位应该定期地对自己的员工进行专业知识以及业务培训,从而提高其专业知识技能。并且在日常的工作生产当中,制定一定的激励与奖励的措施,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而在政府部门方面,应该组织关于重视人才培养的相关报告,从根本上概念人们对知识与劳动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区域当中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结论

总之,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非常之多,但是在诸多因素当中,专业人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最大的,同时也是最为根本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关心,科学地分析专业人才需求影响因素的种类、内在动因,准确设计区域人才的发展目标,并且制定与区域经济发展向适应的制度与措施,对提升区域经济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谌新民,唐东方.人力资源规划.第1版[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148-154.

[2]杨文生,杨燕等.我国人才资源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06):92-94.

[3]张敏.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的实践设计[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07):67-70.

作者简介:

刘晓虹(1968- ),女,满族,福建漳州人,大学,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最新-党校专题课教学调研报告 精品

党校专题课教学调研报告 专题课是县级党校主体班教学的主要形式,党校专题课是针对某一方面的理论及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分析综合、提炼加工后,通过理性思维形成理论联系实际、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内容体系。 专题课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教学对象的针对性都比较强,并且科研含量高,讲授难度大。 上好专题课是提高县级党校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科学选题选题能力也是教师要强化的基本功之一,精心选择有意义的专题题目是能否上好专题课的先决条件。 (一)选题要注重实践性。 实践性是专题课最显著的特点,脱离实际对社会实践不具有指导作用的专题课没有任何价值。 所选的题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把握县级党校教学对象是乡科级领导干部,遵循服务现实,增强指导意义这一原则。 首先,选题要突出两大主题:一是突出重大理论问题,二是突出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其次,实现三个结合:教师选题必须把对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壮大我市集体经济问题。 (二)选题要有新意。 专题课时效性较强,所选题目内容要新,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把握国家的发展形势,了解最新的中央会议精神和各项改革措施和政策,从干部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中选题目,如农村合作医疗问题等。 既便是老问题如党性修养等也要求要独到,从不同的角度讲出新意。 (三)选题要找准切入点。 教师要关注中央会议精神,了解国家各项改革方针政策的颁布及贯彻落实到基层后的效果和产生的相关问题,着重从县(市)党委和政府的工作思路中选择题目。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 【摘要】重庆市直辖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区域之间很不平衡,“一圈”与“两翼”在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差距很大,这既有地形地貌的原因,也有工业布局和具体经济政策方面的原因。要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就要重视规划,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要求,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并贯彻好成渝经济区的相关具体政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差异均衡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指针。重庆市是我国目前行政区域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经济的协调发展,将为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协调发展提供实践经验,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差异性分析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重庆经济区域划分为“一圈两翼”,即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一小时车行距离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北翼”)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

(“渝东南翼”)。自直辖以来,重庆的经济一直呈稳步发展的态势,GDP从1997年直辖之初的1509.7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11.37亿元①。但是,重庆市各区(县)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直辖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具有以下特点②:第一,总体绝对差异扩大;第二,总体相对差异有所扩大;第三,两极差异不断扩大;第四,从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一小时经济圈增长比较快,与渝东北经济、渝东南经济区差异扩大。因此形成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二元结构。 2011年,重庆“一圈”的GDP达到了4368.49亿元,大约占重庆市GDP总量的43.63%;而相对发展滞后的渝东南经济带,其GDP总量仅为537.98亿元,仅占重庆市GDP总量的5.37%。2011年重庆“一圈”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5万元,“两翼”实现2.01万元③。由此不难看出,都市经济圈与周边的渝东南、渝东北经济带,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增长优势。 重庆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大。从2008~2011年,重庆市三大区域GDP总值(表1)可以得知,每年一小时经济圈的生产总值远远大于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即使不从“一圈”和“两翼”对比,仅从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的GDP总值来比较,二者也存在明显差距。这无疑体现出重庆市三大经济区域在发展上的巨大差距,而这种差距

学习《区域经济规划》课程心得体会

学习《区域经济规划》课程心得体会 通过对《区域经济规划》课程的学习,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当前,我县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要适应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就要进一步在实践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新格局。 一、以项目求突破,着力建设“工业强县”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经济突破主要是工业突破,工业突破主要是项目突破,工业项目的主体是民营项目。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我们要突出以工业为主导,靠项目来拉动。一是抓招商引进项目。要采取全新、大胆的举措,各级各部门要进行宣传发动,充分挖掘各种 ___,想方设法联络感情,锲而不舍地争资跑项。要抓紧研究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意见,规划论证好项目,推介好项目,储备好项目。已有意向的项目要紧抓不放、看死盯牢,保证引得进、留得住。对签约的项目,已明确了牵头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逐一进行立项督查、定期通报,要强化服务、多方协调、跟踪问效,确保按期实施,尽快投产经营。要加强与外派招商人员的联络,沟通信息,督促指导,以尽快见到成效。要建立高效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职能,提高招商成效。二是抓产业带承载项目。围绕重点企业和资源特点,要合理规划好产业聚集带。要积极采取措施,抓紧完善配

套基础设施建设。对新引进的项目要落实科学工作机制;对已有的项目要进行跟踪服务、规范引导、重新整合,滚动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三是抓重点做大项目。各级各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扶持好龙头企业的发展,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创条件、开绿灯。企业自身也要创新理念、放宽眼界,有更高的发展目标。四是抓改革盘活项目。对实施改制的国有企业,要坚持联系领导和工作组包保责任不变,分类指导,一厂一策,强力推进。对亏损严重、救活无望的企业要实施“安乐死”,避免激化矛盾,确保职工稳定;对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要通过依法破产、股份制改造和兼并重组等方式,创新机制,盘活资产,实现国有产权退出、债务包袱化解和职工身份置换,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二、以特色增优势,着力建设“农业特县” 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农业发展要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育强势。一是基地带动。大规模才有高效益。要在适宜地区大力扩种优质高效产业。各个产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服务,加强督查,保证本地区特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市场牵动。市场是桥梁和纽带,只要有大市场,小产品也能有新天地。三是龙头推动。龙头企业是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重要一环。四是科技拉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十分重视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大打“绿色”、

最新-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精品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各个角度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格局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提供了有正面意义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对策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引导下,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 十八大以后,在新的北部丝绸之路规划之下,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国的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在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内蒙古自治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首先实现呼包鄂地区发展,紧接着在国家振兴东北经济的规划下,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塑造东西互动、内外结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国内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地域差异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各有不同优劣势,充分了解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发展前景有利于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区域要素的优化配置。 1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资源禀赋最好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分为蒙东、蒙中和蒙西地区。 蒙东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蒙中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蒙西地区包括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 近几年,各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有了明显的差异,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是蒙中地区呼包鄂,相比之下蒙东地区相对慢一些。 由于各地区间自然资源禀赋不同,每个地区都形成了优势特色产业。 比如,蒙中地区的包头市以钢铁产业为主,鄂尔多斯是以煤炭和羊绒产业为特色产业,为本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蒙东地区中呼伦贝尔地区形成了乳制品产业群,通辽、赤峰地区牛羊肉产品加工产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内蒙古自治区大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呼包鄂地区,有27家,而蒙东地区总共

党校教师如何上好主体班的专题课

浅谈如何上好主体班的专题课 党校是教育培训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而主体班教学又是教学的中心,它集中地体现了党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怎样搞好主体班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党校教师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作为一名党校教师,深感上好专题课之难,现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实践,总结名家、大家的经验,就如何讲好党校主体班专题课,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提高知识积累能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厚重的知识积淀,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广博的跨学科知识是讲好专题课的基础。目前,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曾有人说,在农耕时代,读几年的书,可以管用一辈子;到了工业经济时代,读十几年的书才能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够用受用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作为吃"知识饭"、与知识终生相伴的党校老师,只有不停地学习,才能使我们的信息量不断扩大,知识面不断拓宽,才能始终保持知识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才能适应新世纪高素质大规模干部教育与培训的需要。 知识的获取是多途径的,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要善于从书本上上获取知识,读书是学习最基本的方法,书籍是文化知识成果的结晶,党校教师虽然书本知识较多,掌握理论较为系统,但不应该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而应当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力争成为当地的理论权威、才识出众的教学工作者除了读专业书籍和相关的学科书之外,为了拓宽知识视野,每年都应该泛读一些书籍,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

尤其是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等知识,做到宏观宇宙,微观生物,三皇五帝,当今热点,都略知一二。只有这样,才能在备课、讲课时,做到“思接千载,祝通万里”;也只有这样,才能进入毛泽东要求的“遇到屠夫谈猪,遇到秀才谈书”的境界。同时 每年也要能精读两本书,用心攻读,潜心钻研,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要敢于打破他人和前人的思维定势或思想框架,力争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建立起自己新的观点。 2、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古人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对提高教学水平大有裨益,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才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善集优者成大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应该打开门户,一个人也是如此,为此,一要多向同行的名家学习,学习他们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学习他们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技巧,学习他们对理论和现实真灼独到的见解;二要向身边的同事学习,要注意学习周围有理论见底的同行,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备课时拿不准、弄不懂的地方,平时和他们多讨论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多听他们的见解和观点,多听听他们的课,在听中多体会、多领悟、多琢磨,从中发现党校教学的规律。三是向优秀的青年教师学习,他们有新思想、新观点、新创意,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聚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将会使你在课堂上更加耀眼。目前,我校二五讲台就是互学博采的方式 3、向到党校学习的学员学习。学员是流动的智力资源库,这是党校的一大优势,主体班学员一般都是各级领导干部,来自实践第一线,是各行各业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目录 一、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 ㈠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 (2) 2.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不充分 (2) 3.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2) 4.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 (2) ㈡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主要问题 (3) 1.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 (3) 2.城市就业和城市贫困 (3) 3.当前收入差距问题 (3) 二、城乡统筹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3) 三、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探索 (4) 1.经济增长与农业的关系 (4) 2.人口的增长与经济问题 (5) 3、如何(怎样)解决三农问题? (5) 主要参考文献 (7)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内容提要】加快发展,加快西部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及西部大开发的总目标。西部地区幅员广阔,农村人员比重大,是我国农产品的重点产区,经济基础差,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康,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农村区域进而整个国家小康目标的实现。要加快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首先要深化认识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农村劳动力供求及转移、教育事业、城市贫困、就业不充分和收入差距等问题及原因。“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解决西部贫困地区脱贫的根本出路。本文就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发展新农村经济,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贫困、农村经济、统筹、三农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需要经济、技术、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发展,去赶超发达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的富强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建国以来,我国在促进和调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多以政策倾斜、经济扶持为主,东西部地区经济大联合,用经济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由原来的“输血方式”逐步向“造血方式”转化,国家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下定决心,下大力量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并且为此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仍旧相当缓慢。要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首先要深化认识贫困地区贫穷的现状和原因,从而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摆脱贫困。 一、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反贫因是人类面临的一项共同历史任务。贫困不是社会主义,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城乡差距、东西差距越拉越大,西部农村贫困问题非常严重,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仗便是要消灭贫困。 ㈠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不少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财政极度困难,尤其是县、乡镇一级,国家机器运转吃力,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单子:官员腐败、下岗失业、性比失调、医患矛盾、三农问题、收入差距扩大、城市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劳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等。在这些问题中,有些是阶段性的、有些是长期性的、有些是其他问题派生出来的、有些则是许多问题的根源,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的存在,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社会整体消费不足,有些问题是一时解决不了的,只有长期性或通过其他方面来加以缓解。 1.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西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研究 经济贸易系 国际经济贸易实务(物流与报关)1班 2009级 09421107 刘杏铃

发展前景:东盟业已形成的国际经济、政治实力;东盟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地位;东盟内部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上的改善; 以及东盟艰难跋涉、发展壮大的实践本身等,却为东盟一体化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 障碍:东盟的一体化与欧盟的一体化相比,其进程中还存在着社 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经济结构缺陷等重重障碍. 区域经济一体化被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 状态或过程。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以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合作、变化、发展的浅析。

东南亚国家自由贸易区经济学家大英帝国经济一体化

三、正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但国内外对经济一体化尚无统一定义。"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使用是近年出现的。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 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经济方面的优点,重要的有: (一).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二).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 (三).国际谈判实力增强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贸易条件; (四).增强的竞争带来增强的经济效率; (五).技术的提高带来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六).生产要素跨越国境; (七). 货币金融政策的合作; (八).就业、高经济增长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为共同的目标。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各国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跨国流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跨国公司的活动日益频繁。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放开以前对外国公司封闭的产业,更强更广泛的区域贸易集团化运动,资金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关税壁垒的长期影响,认同并强化了一体化的潮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二)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四)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大形势是积极上扬的,经济一直在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也能做到去旧迎新,不断调整,各个区域的经济差异已经在不断缩小,因此经济增长有质量保证。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呈现一种区域间不平衡的状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也处于不平衡状态,使这种不平衡逐渐变大。国内生产总值与总量的差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差异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是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差异的具体表现。 1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1.1资本因素。资本因素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进行概念界定的因素,但它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一因素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的方面来看,资本要素包含很广,人力、物质、土地等资本都是资本要素的一部分。但是一般意义上都用这一要素的狭义概念,抛去其他内容,仅留下物质这一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物质资本又可以进行划分,其中可以划分出流动性的资本与固定化的资本两种。一般在进行研究时,常常需要用“资本形成总额”这一概念进行衡量,这个数值是取存货增加额的数量与固定资本的形成总额累加而得来。这个概念指的就是这两种计算因素的变动值相加带来的总数在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的表现。1.2劳动因素。劳动因素也是干预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差异也产生较大影响。现阶段的研究一般都是采用就业人数的权衡和分析进行对劳动因素的衡量。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力数值是计算劳动力因素的现实数据。就业人数的计算,一般来说,不仅包括了现阶段有城市中的在岗职工与个体业主、再就业离退休的人员,也包括乡村中的农村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等就业人员。这些具体有工作就业人员的数量相加,可以比较准确地表现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的劳动力具体实际使用情况。1.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推动力量,它不仅促进现阶段国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而且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这一地区经济增长出现差异的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技术这一要素本身具有的特征,可以完整的知道这一要素本身内容的广泛性和可以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其他论文文档]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 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 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 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 型 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 个 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 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 型。 (4)钟型发展理论( Bell Shaped Theory)

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及策略诠释

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及策略诠释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以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例,运用全要素生产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劳动、资本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计量,并就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的培育与发展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即实行区域金融优惠政策,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 关键词:区域经济资本产出弹性劳动产出弹性全要素生产率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区域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产品与服务总产出量的增加,可以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计量。而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指产出的增加,还要伴随着产出结构的改善和资源配置(投入结构)的优化,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还包括政治、社会体制进步、收入分配的合理化、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区域市场结构的优化、居民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等。 我们认为,要考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找出影响该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应该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如图1所示。 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生产要素的种类及其质与量。其主要作用是形成原始生产要素的供给。斯密认为劳动、资本、土地的数量决定一国的产出。生产要素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投入要素的种类。主要包括:一是资本要素,主要来源于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二是劳动力要素,主要来源于区域内自有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如迁移和打工等因素;三是自然资源要素,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矿产的种类及丰富程度、气候等因素。 投入要素的数量。资本存量的多寡特别是资本增量的快慢,往往成为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其资本形成规模的最重要因素。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投资又全部形成资本的前提下,资本形成规模便完全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及相应的储蓄率,而储蓄率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对应的收入水平。 投入要素的质量。资本要素的质量主要指内涵型资本的形成,即在资本形成

``党校专题课设计与准备的几个要点

党校主体班专题课设计与准备的几个要点 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政府形象设计 专题课是党校主体班授课的主要形式。讲好专题课对提高教学质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至关重要。多年来,基层党校工作的实践使笔者深深体会到,要讲好主体班专题课,必须在以下几个环节中下功夫。 一、学科专题科学设置 在针对学科进行专题设置时,首先要考虑如何科学设置专题。专题设置内容的选择要概括和体现本学科的重点内容,体现这一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科专题设置必须把握两个要点,一是要“全”,二是要“精”。重点内容不能丢,要保持知识体系和重点内容的完整性;其次内容不能列,要达到“精”的要求。如《邓小平理论概论》。其实,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邓小平同志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专题课设置时就要注重概括和提炼,专题设置要精,体现这一理论体系中的“钢筋铁骨”。邓小平理论的重点内容除了概述、精髓论以外,还有四大理论支柱,即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本质论和市场经济论。那么,就要把这六部分分别设置为一个专题进行讲授,其它的内容可以在讲解概述部分时进行主要观点介绍。只要把这几个部分的内容讲深讲透,学员对邓小平理论就会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二、专题名称精心设计 专题课的命题要对本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专题的名称无外乎有以下两种形式。 1.内容式标题。如“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我国生态环境的状况、挑战和对策”等等,专题名称只是点明了要讲什么内容,而不体现具体观点。 2.观点式标题。如“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依法行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利益协调,共享发展成果”、“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等。这种标题不但要体现授课内容,而且直接点出了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另外,专题课的命题很关键。一个好的专题名称可以让听课者通过标题就可以了解和掌握本专题中最精华的部分,更能体现执教者对这一问题的主要观点和看法。我建议大家尽量把内容式标题归纳成观点式标题,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把一部分知识的要点总结和归纳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现知识精华的标题,需要执教者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及本专题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还要有较高的总结和归纳能力,只要大家勤思考、肯钻研就一定能做到。 三、专题引言综合概括 在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不太重视引言部分,认为其可有可无,其实引言对于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可以使你的教学内容不至于太突兀、太生硬,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使学员对你所讲授的学科和某个专题的内容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了解,否则就会使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引言有学科引言和专题引言两部分。以学科为一个教学单元的专题课教学,这两部分都有。而以单一专题为内容的教学只有专题引言就可以了。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黑龙江省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出现了经济发展渐缓、工业化水平下降、技改收效甚微、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等诸多问题,严重束缚了黑龙江经济在21世纪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应通过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高创新投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措施,抓住“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实现再崛起。关键词:经济发展;黑龙江;区域经济改革开放以来,赶超战略下建立起来的大量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国有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逐步由隐性变为显性,加上国有企业所背负的沉重的社会性包袱,使黑龙江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暴露出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渐缓黑龙江经济在国家建设初期的倾斜政策支持下,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以及台湾省外,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中,黑龙江的gdp总额位于全国的第二位,但到2007年,则名列全国第15位,且人均gdp 增长速度则下降到全国水平以下,全国为13.5%,黑龙江为12.1%,在全国的排序为第13位。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13 786元,黑龙江为10 24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 541元,已经位居全国倒数第2位。 2.工业化水平下降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曾经拥有令人称道的优势产业。但这些建设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优势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或因资源限制,或因体制制约,或因技术落后纷纷失去昔日的光彩。如黑龙江的石油产业、林业产业因资源枯竭日益陷于困境;其他产业如矿山机械、金、轻工、纺织、制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产业结构老化、耗能严重,即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整个老工业基地中,除少数国家特殊政策保护的骨干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已成为夕阳产业,呈现出日益衰落的景象。与此相伴随,工业化水平也出现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工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并不是黑龙江所独有的,而是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2007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237.27亿元,位居全国第15位,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1706.72亿元)。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也难以充分发挥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以上说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3.技改收效甚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增长,先后投入了上千亿元的技改投资。但由于原有经济体制中一些制度因素制约,各自为政,分散决策,使得重复建设、相互掣肘的问题经常发生,投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拨改贷以后,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自有资金有限,技改资金多为银行贷款,大大加重了企业负担。很多项目,几经讨论,多方论证终获批复。但在论证期间,失去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加之贷款导致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项目投产之日,即是亏损之时。 4.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黑龙江经济由于工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老化,导致工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且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的条件下,由于企业的大量关停并转,使得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急剧缩减,其实际人数由1990年的504.7万人下降到2006年的374.9万人,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39.6%下降到2006年的29.1%。这部分从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并不是全部转移到具有较大吸纳能力的第三产业,而是有相当一部分逆向回流到第一产业。二、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针对提出的上述问题,黑龙江省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进程中,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发展,早日走出困境。 1.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 专业: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姓名:曾宏波 学号:1212060045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更是表现明显,合理分析差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软件,以《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重要数据加以分析,做出简单排名和综合经济分析,最后为政府对今后各市的均衡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政府管理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般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某种经济活动或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是经济区域的实体性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各级政府一般根据统计局资料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各发展差异的原因,然后依次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发展指导和规划管理。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通过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各政府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的时期发展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的采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二、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模型为 Z = A F + ε (一)样本与指标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更直观的看到分析结果。本文共选取四川省的21个地区作为样本 ,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选取了9个指标:人口数(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表1 所选指标情况 人口数(万人)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人均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元) 农民 人均 纯收 入(元) 人均 地方 财政 预算 收入 (元) R&D经 费内部 支出 (万 元) 就业人 员平均 工资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人均 工业 总产 值(元) 成都市1417 .78 26590 22021 .7 11300. 6 5507. 9 170197 15995.6 3 57624 22059. 9 自贡市271. 32 19447 12593 .0 7954.8 1215. 9 55337 6067.43 32787 18002. 4 攀枝花市123. 09 22808 15606 .8 8727.5 4646. 8 73403 18326.2 5 60391 43307. 3 泸州市425. 00 20746 8432. 4 7462.6 1948. 42129 6534.93 24317 13839. 8 德阳353.22374 115538953.3 2138.372205 8745.85 35945 20346.

如何上好党校主题班的专题课

如何上好党校主题班的专题课 党校主体班专题课究竟该怎么上?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情况差异很大,很难提供一种普适的经验。教学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应用过程,可以交流,但很难直接传授。今天,我就专题课教学讲点原则性的要求,供大家学习讨论。 党校主体班专题课讲授知易行难,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办法,只有走渐渐成长之路。在座各位都希望成才、都是可造之才。你们都受过系统的学习训练,有比较好的专业基础,这是个人成才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俗话说“里子好不一定面子就好”,要保证“里子面子”都好,还需要认真“打磨自己”,苦练、苦熬。成功是熬出来的。“熬”的原意是煮,把食品煮浪成糊状,其深意是忍受、忍耐、坚持。熬的过程是去掉水分、杂质;忍受是熬夜、苦熬日子;忍耐是艰苦支撑。我体会“大师”都是“熬出来”的,没有磨砺,就不可能成就“一家”“一派”。俗语说,不经磨难不成佛。我相信,只要大家愿意“修行”,都能像弥勒佛一样,炼成“金身不朽”。 专题课是党校主体班授课的主要形式。作为一名党校教师,上好专题课是饭碗,也是使命和责任。但饭碗难端,责任难担,是党校老师的共同感受。我每次上课都如同练习“走钢丝”,都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有时真不敢去想结果。这就是我多年党校专题课教学实践的心得,请大家分享。 一、上不好党校主体班专题课的种种表现 1.浅或平淡(说理不透) 2.空或无用(不会结合) 主要因素:从客观上看,主要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常新,难以适应;从主观上看受学识、见识、经验所限。学识局限,主要是学习不够,积累不够,知识储备不足;见识所限,思维狭窄、

眼界不宽;经验受限,工作经历单一,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好。一种是自己本身没有理论,对理论掌握不够,应用不够,指导不够,根本谈不上结合。另一种就是理论指导实践过于教条,生搬硬套,千篇一律。 直接因素:专题名称设计不恰当,专题纲目逻辑不严谨,内容交叉重复,别人的东西多,自己的东西少。 结论:老和尚念经,自己念给自己听。 二、上好党校主体班专题课的几个要点 (一)专题名称要精心设计 从专题名称上分有两种形式。一是内容式标题。如“从县情出发,全面推进双柏小康社会进程”、“双柏县生态环境状况、挑战和对策”等等,专题名称只是点明了要讲什么内容,而不体现具体观点。二是观点式标题。如“发展问题和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立足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等。一个好的专题名称可以让听课者通过标题就可以了解和掌握本专题中最精华的部分,更能体现执教者对这个专题的主要观点的把握和看法。专题名称设计非常重要,需要执教者对专题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还要有较高的总结和归纳能力。 (二)专题讲稿要认真撰写 写好引言。专题引言一般应包括问题的提出、背景,以及本专题各部分内容概要。内容要层次清楚、衔接转折顺畅自然,使各部分内容之间相互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尽量做到体系完整、知识观点正确、信息丰富、数据翔实、论证充分。 (三)专题讲授要下真功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