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发育和亲子教育关系(知识参考)

大脑发育和亲子教育关系(知识参考)
大脑发育和亲子教育关系(知识参考)

大脑解剖图

左右脑功能分区

海马体和杏仁体

神奇的大脑:天赋不可造就,却能挖掘,我们需要了解大脑是怎么回事

人的大脑表面有很多往下凹的沟(裂),沟(裂)之间有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面积。人的大脑皮层最为发达,是思维的器官,主导机体内一切活动过程,并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所以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

大脑、神经系统或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0-6岁,尤其是0-3岁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其心理发生发展的进程。

从大脑发展角度,每个人的神经是具有可塑性的。大脑海马回的神经细胞再生,大脑的神经连接不停在改变。因此,学习的时候,神经回路会加强。9个月婴儿会爬之后,开始探索,神经开始大量连接。

婴幼儿大脑发育

神经系统发育是儿童神经心理行为发展的基础。所有器官中神经系统发育居领先地位。脑的生长是形态发育与结构功能逐渐成熟的过程,主要是神经细胞体积的增大和与之相连的突触数量的增加。我们所说的大脑,其实只是脑的其中的一个组成,它是神经系统最高级部分,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两半球通过胼胝体进行信息的传输。每个半球包括大脑皮层和髓质两部分。

脑部在出生后发展迅速,应该放到首位。大脑的大多数回路都是在人生的头几年建立起来的。宝宝刚出生时的大脑只有最终成人大小的1/4,但到了2岁,就已经长到成人大小的3/4了!等到了5岁,孩子的大脑就会和成人大脑的大小及容量非常接近了。

这些彼此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和神经通路会在孩子的一生中都被不断地使用。这些连接,叫做突触,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所有动作、思想、记忆和感觉的基础。

脑的发展在婴幼儿期基本完成。出生后短短的一年内,脑重增加最快,6、7岁时,幼儿脑重约为1280克,基本接近成人水平。个体大脑各区成熟的路线为:枕叶→颞叶→顶叶→额叶。到幼儿末期,大脑皮质各区都接近成人的水平,7岁时连发育,最晚的额叶也基本成熟。因此可见,在生命的最初,大脑快速发育、体积迅速增大。大脑在十岁的时候完成了它的发展,完全达到了成年人的体积。

脑皮质发育

脑皮层形态发育先于功能。大脑皮层(大脑皮质)是表面的一层灰质,是神经细胞的细胞体

集中部分。人的大脑表面有很多往下凹的沟(裂),沟(裂)之间有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面积。人的大脑皮层最为发达,是思维的器官,主导机体内一切活动过程,并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所以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其分为五个叶:枕叶、颞叶、顶叶、额叶及岛叶(被额,顶,颞叶所覆盖)。

白质的发育

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起支持、绝缘和营养作用,神经损伤后可再生帮助修复。

神经纤维:胎儿28周始有少量神经纤维从白质进入皮质。出生时神经纤维少、神经细胞间联系少,轴突与树突少; 2岁时神经纤维开始向水平、斜线和切线方向延伸形成复杂的联系髓鞘的形成时间:大脑各部位神经纤维髓鞘化的时间不同,锥体束的髓鞘化2岁完成,中央前回7.5月髓鞘化完成,大脑颞叶、额极19~20个月,大约2岁时脑白质髓鞘化基本完成。神经纤维髓鞘化是有隔绝作用的脂肪鞘(髓磷脂)包裹神经纤维的过程。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改善信息传导的效率,是传导功能成熟一个显著标志。

神经纤维髓鞘形成顺序:感觉神经纤维(传入)先于运动神经纤维,脑神经髓鞘化先于脊神经。出生时几乎所有的听神经纤维含较多的髓鞘。视神经在眼眶段有少量髓鞘,3周时完全髓鞘化。其他的脑神经的运动纤维如动眼、滑车、展神经含髓鞘多。感觉纤维髓鞘化较迟,如三叉神经、面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儿童1.5岁时脑神经基本已完全髓鞘化。出生后的环境剌激可促进脑神经的发育,如早产儿视神经发育早于同生命龄的胎儿。多数神经纤维髓鞘化始于胎儿或婴儿期,持续至生后10岁。

脑神经发育与环境刺激

人出生后神经细胞便很快地伸展轴突和树突,并形成彼此之间的联结即突触。这些联结使得神经细胞能够彼此交流。2~3岁前,突触急速地增加,并发展到最高峰,每个细胞约有15000个突触,比成人多出很多。

当然,“大脑不能无止境地产生许多连接,如果产生比正常需要多的连接,就要在以后修剪掉它们。清除旧的连接与增加新的连接同样重要。当一些软弱的突触被修剪掉后,那些带有很多信息的突触会更加强壮地继续生存。”过量的联结被清除,是个体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因为,突触连接和修剪的过程,能使个体更加容易地去适应周围的环境。这种情况就像给果树修剪枝丫一样。这一过程中,恰如其分的环境刺激至关重要。

在一个孩子生命的最初五年,有着数十亿的神经联结,这都取决于环境的刺激。这也是为什

么对于父母和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给予幼儿以适宜的环境刺激,如敏感的回应、玩玩具、讲故事等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基于此大脑才得以建立起神经联系。事实上,当我们和我们三个月大的孩子游戏时,我们来回地咿咿呀呀,说出没有意义的句子,以及发出无数“啊”和“喔”的声音,此时我们正在改变着婴儿的大脑。

接受环境刺激的过程,就是建立神经联系和神经通路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脑发育的过程中,如果神经元没有在适当的时候得到利用,它们产生联结的能力就会消失”,而“脑对神经网络的使用越频繁,神经联结就越牢固,相互之间产生联系也就变得越来越容易。”幼儿接触到的成人言语的数量和质量与其未来的言语表达技能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换句话说,在婴幼儿期,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语言匮乏的环境,即孩子得不到父母有效的声音刺激,那么孩子今后在语言表达、交流、倾听等方面有可能就会遇到困难。因此,丰富的环境刺激,积极的情感支持,有效的互动等,对于婴幼儿大脑的发展十分重要。

总之,要使大脑生长发育良好应从两方面努力:一是良好的营养,充足的氧气,优越的环境,促使大脑组织的生长,完善大脑结构;二是良好的信息刺激,提高大脑的功能。前者为大脑发育奠定物质基础,后者为大脑功能提供精神食粮,两者给合才能使宝宝的大脑得到充分开发。

参考文献1. Silvana Quattrocchi Montanaro 著生命重要的前三年

2.单文顶,袁爱玲教授环境如何影响幼儿发展:来自脑科学的证据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3.司宏宗教授0-6岁婴幼儿大脑发展与早期教育 CMS高级教师班培训课堂分享

青少年时期的大脑

在青少年时期,脑的发育特点是具有巨大的可塑性。

细胞和分子层次的变化,包括细胞、树突、突触和递质发生变化。从儿童期以后,神经细胞中的胞体、树突和突触(灰质),以及神经递质的受体密度都会降低。它们在儿童时期发育至峰值,在青少年时期逐步减少,灰质的发育轨迹是一个倒U形的曲线。对多巴胺系统、5-HT、去肾上腺素等系统都是这样。先产生过量的,然后经过竞争,优化而剪除,存活的是较强的、结实的、健康的神经元和突触。

细胞层次发生的另一方面重要变化是轴突的延伸和分叉增加,以及轴突的髓鞘化。髓鞘化指在轴突的外面形成一层脂肪分子的绝缘层,因此轴突呈现白色,就是通常我们说的白质。髓鞘化的形成对脑功能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这个时期,一些神经递质也会发生变化,如在前额皮层与抑制型递质GABA有关的神经元功能增加,在边缘系统和前额叶中与动机有关的多巴胺递质对刺激的反应会变得敏感。神经递质变化对青少年时期行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这种灰质优化和白质增长过程的综合,反映在相应区域脑组织体积的变化上。在青少年时期会出现有关区域脑体积从增大到减少的翻转点。图1是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

论家庭教育跟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论家庭教育跟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你以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你以为亲子关系不重要嘛?教育其实不止是学校的事,还是家庭的事,甚至家庭教育比学校的教育更重要。 亲子关系是和谐家庭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哪来的和谐家庭呢。 “父母就像放风筝的人,让孩子去探索蓝天,但是孩子腰间的细线紧紧联系着他们在地面上的亲人。世间的父母与孩子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相处模式,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亲子关系类型。”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也是对人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但家庭教育的质量取决于亲子关系的质量。依恋关系是亲子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形成良好亲子关系的根本。对于儿童个人来讲,它不仅存在于儿童早期,而且会对人的一生发展产生重要意义,会对青少年、成年甚至老年期的心理状态产生深远影响。 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坚定而温情的陪伴和积极长久的关注,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情感成长有很大的缺口;父母可以在此大有作为。关注孩子的兴趣、心情等都需要父母投入大量的时间、耐心和热忱,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孩子的依恋和信任,而亲密的依恋关系更是形成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亲情的长期缺失或情感忽视,使孩子无法感受到来自双亲的关爱,长期生活在情感的荒漠中,孩子的心里只会长满荆棘。: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孩子互相理解和尊重,父母和孩子都会在生活中犯错、步调不一致的时候。当

孩子出现行为上的错误或者与父母产生意见分歧时,父母首先要分析是否与孩子的身心特点有关,是否只是孩子阶段性的行为,而不是粗暴地打断、限制甚至恐吓孩子。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如果孩子在双亲这里都没有得到理解和尊重,他又有什么力量和胸襟去体谅世上形形色色的人们呢?与之相对,如果孩子没有从父母这里获得与人相处的边界,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为人人喊打的“熊孩子”,得不到他人的尊重,那么父母是否需要考虑自己究竟与孩子形成了什么关系,才导致孩子走到这一步呢? 一个家要有规则,更要有亲子关系。虽然制定规则很重要,但是促进家庭之间的关系,最好的方式就是沟通。所以你需要带上孩子到柔惜成长中心来一次亲子游,在亲子活动中跟孩子打开心扉聊聊天。

浅谈学前教育的价值

浅谈学前教育的价值 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做了很多的投入。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之基础的学前教育理应受到重视和优先发展。但现在事实上,在社会上和教育领域中均存在着忽视甚至严重忽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象。这在相当程度上与其对个体早期发展和学前教育规律缺乏现代、科学的认识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结合大量国内外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的研究,以心理发展研究和脑科学研究为依据,论证、阐述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

学前教育学必记知识点(一)

第一章学前教育及其发展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内涵 一、学前教育的概念 学前教育主要是指对0~6岁年龄阶段的儿童所实施的教育,学前教育包括0~3岁的早期教育和3~6岁的幼儿教育。 广义的学前教育:能够影响和促进儿童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意志、性格和行为等方面发展的活动。 狭义的学前教育:指学前教育工作者整合儿童周围的资源,对0~6岁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 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分为学前家庭教育和学前社会教育(也叫学前公共教育)。 学前家庭教育的特点:领先性,长久性,单独性,随意性,随机性。 学前社会教育的特点:群体性,目标性,计划性,多样性,专业性。 第二节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苏格兰的纽兰纳克创办了一所幼儿学校,以教育为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第一所为工人阶级子女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 1837年,福禄贝尔在德国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招收1~7岁儿童的教育机构,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原意为“儿童的花园”),他被称为“学前教育之父”。福禄贝尔创办的幼儿园时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机构。 二、国外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1、学前教育机构的规模化 2、学前教育机构多样化 3、教育质量的提高 4、学前教育手段现代化 三、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我国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的诞生 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是1903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1904年清政府将其改为武昌蒙养院)。 (二)旧中国的幼儿教育 陶行知——南京燕子矶乡村儿童团(抨击旧中国的幼儿园害了三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提倡“生活化,平民化”的教育)。 张雪门——北平香山慈幼院 (三)新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1、历史的转折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 最近,日本地震、海啸、核辐射,利比亚内战不休,英、法、美空袭不断。相比之下,我国国力日增、和平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生活在这样的国度,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特别是在这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细雨微风的春天,每个家庭,每位父母,每个孩子都应生活得自由、幸福,但我们发现,并非如此。有的孩子内心空虚、惊恐不安,有的家庭因孩子问题焦头烂额、战火连绵。父母歇斯底里发出呼唤:“孩子怎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办?”“我好痛苦啊,生活得真没意思!”成了孩子的口头禅。 这些家庭教育问题的背后,大多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今天与大家探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问题。 (一)亲子关系。 1、关系。 什么是关系?关系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状态。 人的关系可分为三类。 第一、主我与客我的关系。也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当一个人与自然或社会发生关系时,总要对自己的情况做出判断。我原来总结为“点我”与“整我”的关系。比如:拿我们今天听课为例,有的想,我文化水平差,听了也学不会,不听了。有的想,我学的时间比他长多了,也讲不出什么新东西,听了净浪费时间。有的坐这里就想,每位父母都是教育家,各有各的见解,我要听一听,借鉴一下。再者,来了就要认真听,一会儿,我要发言,发表我的观点,真理越辨越明,相互争论能加深理解。 第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做为自然生物与自然环境如,空气、水、地球、日、月、星等发生着关系。

第三、人与人的关系。做为社会生物,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家庭关系中,主要是三种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主我与客我的关系。主我与客我的关系决定着夫妻关系,进而决定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外化是表现,根源是夫妻关系和主我与客我的关系。这里我们通过剖析亲子关系的问题,让家长们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做。 在各种关系中,和谐是最高境界,不和谐就会出现问题,就会产生冲突。这些关系中,有的我们不能改变,有的我们经过努力能够改变,我们的做法就应是:努力做我们能够改变的事情,改变自己;宁静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去适应别人,智慧地分辨两者的不同。 2、亲子关系。 什么是亲子关系?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是亲子关系,就是双亲与子女的关系。亲子关系就是父母与孩子都根据对方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象、看法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的关系。 按年龄可分为成年父母与未成年孩子的纵向关系;成年父母与成年子女的横向关系;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的纵向关系。这里我们主要研究成年父母与未成年孩子的关系。 我们主要是从亲子关系的性质方面进行探讨。按照亲子关系好坏我们分为正常和不正常两类进行研究。亲子关系可分为正常和不正常两种。正常的应是血缘亲情基础上的朋友关系;不正常的应包括溺爱型(骄惯、骄养)、严厉型(隔膜、冷漠)、打骂型(冷酷、奴隶)。 (1)正常的亲子关系。 孩子有问题是亲子关系或“榜样”有问题(90%以上是亲子关系),而亲子关系或“榜样”的问题,追根溯源是家长的问题,所以说“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也可以说“孩子有问题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

学前教育学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对象、任务及发展 一、填空 1.教育是人类为了,使之能够通过学习,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2.这种贯穿人的一生和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的教育称为教育。 3.学前教育的价值,它具有性,性,性。 4.学前教育的性质是、、三者的整合。 5.学前教育泛指至6岁前儿童的教育,包括教育、教育和教育。 6.我国古代就有一些思想家总结了儿童出生后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如著的《》。 7.世界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的作者是。 8.对0~3岁儿童的教育称为教育,3~6岁儿童的教育称为教育。 9.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是以她的为依据的。她认为儿童自身具有发展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适宜的。 10.创办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的教育家是。 11.著有《新幼稚教育》的幼儿教育家,曾在北平主办。 12.学前教育是从德国教育家开始创立的。 13.古罗马教育家,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里开始。 二、选择 1.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学前公共教育主张的是()。 A.柏拉图 B.孔子 C.亚里士多德 D.康有为 2.世界上第一个做出年龄分期尝试的思想家是()。 A.柏拉图 B.孔子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3. 世界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 A.《学记》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母育学校》 D.《三字经》 4.在我国第一次提出实施公共学前教育的人是()。 A.陈鹤琴 B.孔子 C.蔡元培 D.康有为 5.主张“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陶行知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三、辨析 1.花钱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可算是一种有利的投资。 2. 儿童早期既有学习的需要,而且也有学习的能力。 四、名词 1.学前教育学 2.教育 五、简答 1.简述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2.简述蒙台梭利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观点。 3.简述陈鹤琴对我国学前教育的主要贡献。 六、论述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填空 1.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新拉纳克创立,这是他在历史上为式人阶级创办的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教学内容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 系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 最近,日本地震、海啸、核辐射,利比亚内战不休,英、法、美空袭不断。相比之下,我国国力日增、和平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生活在这样的国度,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特别是在这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细雨微风的春天,每个家庭,每位父母,每个孩子都应生活得自由、幸福,但我们发现,并非如此。有的孩子内心空虚、惊恐不安,有的家庭因孩子问题焦头烂额、战火连绵。父母歇斯底里发出呼唤:“孩子怎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办?”“我好痛苦啊,生活得真没意思!”成了孩子的口头禅。 这些家庭教育问题的背后,大多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今天与大家探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问题。 (一)亲子关系。 1、关系。 什么是关系?关系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状态。 人的关系可分为三类。 第一、主我与客我的关系。也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当一个人与自然或社会发生关系时,总要对自己的情况做出判断。我原来总结为“点我”与“整我”的关系。比如:拿我们今天听课为例,有的想,我文化水平差,听了也学不会,不听了。有的想,我学的时间比他长多了,也讲不出什么新东西,听了净浪费时间。有的坐这里就想,每位父母都是教育家,各有各的见解,我要听一听,

借鉴一下。再者,来了就要认真听,一会儿,我要发言,发表我的观点,真理越辨越明,相互争论能加深理解。 第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做为自然生物与自然环境如,空气、水、地球、日、月、星等发生着关系。 第三、人与人的关系。做为社会生物,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家庭关系中,主要是三种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主我与客我的关系。主我与客我的关系决定着夫妻关系,进而决定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外化是表现,根源是夫妻关系和主我与客我的关系。这里我们通过剖析亲子关系的问题,让家长们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做。 在各种关系中,和谐是最高境界,不和谐就会出现问题,就会产生冲突。这些关系中,有的我们不能改变,有的我们经过努力能够改变,我们的做法就应是:努力做我们能够改变的事情,改变自己;宁静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去适应别人,智慧地分辨两者的不同。 2、亲子关系。 什么是亲子关系?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是亲子关系,就是双亲与子女的关系。亲子关系就是父母与孩子都根据对方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象、看法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的关系。 按年龄可分为成年父母与未成年孩子的纵向关系;成年父母与成年子女的横向关系;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的纵向关系。这里我们主要研究成年父母与未成年孩子的关系。

中国亲子关系现状调查

中国亲子关系现状调查 发布时间:2010-04-12 09:17 文章来源:作 者: 李银河网络编辑:谢永利 调查样本情况 为了解近年来我国城市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五城市家庭调查”课题组于2008年6月-10月期间,在广州、杭州、郑州、兰州和哈尔滨等五城市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五个城市年龄在20-80岁之间的市辖区居民,设计样本量为每城市800户,五城市共4000户,4000人。最终获取样本总数为4013户,4013人。 调查发现,二十多年来城市家庭小型化和核心家庭化已成趋势。不过,大城市的家庭虽然已经极大地核心家庭化,但已婚子女与父母家庭往往住在同一城市,亲子关系的紧密程度非西方家庭可比。如果说西方家庭基本上是以夫妻轴为主的家庭,那么我们调查的这几个城市的核心家庭化,并没有使家庭从亲子轴为主完全转变为夫妻轴为主,而是一种夫妻轴与亲子轴并重的新模式,这一点从子女与父母的联络频率、居住距离以及大量的经济交往等可以得到验证。 ■调查发现,平等模式成为亲子间的权力关系主要模式,如在选择配偶的决定权问题上,由本人决定而后征求父母意见的比例占六成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典型的父权制社会,长辈与子辈之间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即统治关系,无平等可言。这种情况在近几十年有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在城市家庭当中。此次调查设计了一组指标,用以度量亲子间的权力关系模式。其中选择配偶的决定权是家庭社会学经常使用的指标,因为选择配偶这样与个人生活幸福高度相关的问题,是统治模式和平等模式会发生激烈冲突的领域。 调查结果表明,在五城市家庭中,在选择配偶的决定权问题上,由本人决定而后征求父母意见的比例占六成;由本人决定但不须征求父母意见的接近两成;由本人与父母共同决定的超过一成;由父母决定而后征求本人意见的不到一成;还有2.4%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城市间相比,兰州是五城市中现代化程度最低的,其包办婚姻的比例最高,征求本人意见但还是由父母决定婚姻大事的比例也比较高。 ■调查表明,亲子关系并没有发生松散的趋势,近七成半的被访者认为与父母关系很亲密按照现代化理论,伴随着以亲子轴为主的家庭关系向着以夫妻轴为主的家庭关系的转变,亲子关系会变得越来越松散。但是本次调查发现,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并没有发生这样的趋势,反而显得非常亲密。在调查对象与父母关系这一问题上,有近七成半的被访者回答是很亲密的;超过两成的人回答比较亲密;关系一般的近半成;较疏远和很疏远的只是个别人,在统计上几乎毫无意义。 从调查对象和父母的联络频率也可看出亲子关系的亲密程度。总的看来,五城市的亲子联络频率是相当高的:有近三成的人几乎每天和父母联络;有近五成人每周联络一两次;有两成的人每月联络一两次;有不到一成人每年联络几次;基本不走动的是个别人,在统计上

学前教育学知识点

学前教育学 第一章导论 1、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 2、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提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1)调查法:是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源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2)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4)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提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4、了解学前教育思想的的产生和发展脉络

(1)、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理想国》、《法律篇》(2)、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政治学》、《伦理学》 (3)、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大教学论》、《世界图解》 (4)、卢梭(法国教育家):《爱弥儿》 (5)、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林哈德和葛多德》、《葛多德是怎样教育他的子女的》 《母亲读物》 5、熟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1)福禄贝尔:德国学前教育家,1840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并撰写了《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著作,系统地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理论,他对于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 (3)蒙台梭利教育法 (4)陶行知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整理二

第五章学前社会教育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 1、个性: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2、社会性 3、社会化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个性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2岁左右,个性逐渐萌芽,3-6岁是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阶段。 气质无所谓好坏,但是由于其能影响儿童全部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对待,将会成为形成不良个性的因素。 (二)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三)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三、学前社会教育的意义 1、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 2、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 3、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四、学前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以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为依据 (二)以一定社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 (三)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为依据 五、学前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目标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 1、自我意识 2、人际交往

3、社会环境与社会规范认知 4、多元文化 六、精神分析理论 1、主要代表人: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埃里克森 2、核心概念: 本我、自我、超我、心理性欲阶段、原型、社会性心理需要、信任对不信任。 3、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人格完善与儿童内在的动机、情感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各种需要的满足与冲突的解决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动力;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连续并有阶段性的; 儿童早期的生命经验对其终身有重要影响。 4、精神分析理论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社会教育应致力于完整人格的培养; 尽可能给予幼儿良好的早期生活经验; 尽可能妥善满足幼儿的各种生理与心理需要,帮助他们面对种种成长冲突,促进其发展。 七、社会学习理论 1、主要代表人:班杜拉、沃尔特斯 2、核心概念:替代性强化、自我效能感、直接学习、观察学习 3、主要观点: 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 自我认知在儿童的社会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直接学习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基本途径; 观察学习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 4、启示 重视恰当的行为强化; 为儿童提供展示自我能力与成就的机会与舞台; 为儿童提供值得模仿的环境与榜样。 八、认知发展理论

2018中考家长指导: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重要一万倍-作文

2018中考家长指导: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重要一万倍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我们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这是非常可怕的育儿观。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育儿观呢?——其实,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亲子关系,比教育重要一万倍!去年月份的时候,我上网看到了一些非常可怕的育儿观,我们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这是非常可怕的。 今天我讲的主题就是亲子关系,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我其实想说的是教育根本不重要,亲子关系才重要。 我们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我们的命运。 有一个词叫轮回,我们不说前世今生的轮回,今生本身就是一个轮回。 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就像一个又一个轮回。 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

起点,就是佛教说的业力。 我们的人生的终点在哪里?当我们有愿力去自我认识的时候,无论你过去的业力起点在哪里,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可以自我认识,自我认识这个觉知的能量是最高频率的能量,决定了我们人生的终点。 、母婴依恋关系奠定孩子的生命底色我最初写亲子微博是因为在网上看到了很多可怕的亲子育儿观念,那些育儿经都是制造自闭症、精神分裂、人格障碍的好方法。 这些东西最初是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发展出来的,在美国得到了惨痛的教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中国人在转载?孩子在母体里的时候,感觉和母亲连在一体,同呼吸,共命运。 一些严重病态的人,比如变态杀人狂,他们的心理发育水平卡在了全能自恋期。 他们一出生就发现这个世界跟他想象的不一样,我饿了没奶吃,哭个半死没人搭理,这世界太可怕了,这个时期会累积巨大的愤怒,是未来伤害别人的根源,就像日本恐怖片咒怨一样。 婴儿期的无回应行为还会导致偏执分裂人格。 比如有时候在微博上看到评论说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你居然还有心理问题?。 我们会把自己想象出来的一个完美形象安在对方的身上,对方稍

学前教育专业认知介绍复习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认知介绍 一、专业整体介绍: (一)就业岗位:企、事业单位的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幼儿园教师,家庭保教员,社区幼儿教育指导员,儿童读物编辑及儿童广播与电视节目编导,妇联、少年宫、少工委等各级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大众传媒、卫生保健等相关机构的学前教育工作人员。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三)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3.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四)主要课程:音乐、舞蹈、美术、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保育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幼儿园见识、实习、教育调查、社会调查等 二、专业学习规划: 1.第一学年:认识学前教育专业,改变高中学习方式 首先:对于刚刚接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在这个之前也许有很多人告诉你:“学前教育就是跟孩子打交道”、“学前教育将来就是进入幼儿园”、甚至有人告诉你“学前教育毕业将来就是当幼儿园的保姆。”有许多人包括你身边的人,甚至于你的父母、亲朋好友都会对这样的一个专业抱有偏见,所以这个时候,你接触这个专业的时候会很迷茫。迷茫的阶段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时候你可以尝试去跟你的老师、你的学长学姐、网络等途径,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认识学前教

《学前教育学》(刘晓东版本)知识重点

《学前教育学》(刘晓东版本)知识重点 第一章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1、识记: (1)西方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1816年,英国欧文在苏格兰纽兰纳克创办了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开办了“儿童花园” (2)对学前教育产生影响的西方教育家: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著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其学前教育思想; 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中,对儿童教育的贡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其次是强调教育应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还提倡“否定教育”,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至,首要的目的就是保护儿童的本性。 福禄贝尔: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人。认为为了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教育应当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恩物”是幼儿园里玩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 杜威:美国教育家——儿童中心论者。他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倡“做中学”,即从做事情而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即“作业”。 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创办了“儿童之家”。主要著作有《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童年的秘密》和《有吸引力的心智》。 (3)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制订并在全国范围内颁行。它第一次以国家学制的形式,将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确定了下来,但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⑷学前教育学是探讨学前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历史及基本理论框架的一门学科。 2、领会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原因:1、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2、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觉察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所显示的优越性,他们要求向西方学习,要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良; 3、在华传教士积极倡导幼儿教育。 (2)新文化运动与儿童观、教育观的变革: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认为中国今后应当重视儿童,尊重儿童,提高儿童的地位,《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实际影响的当属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3)学前教育科学化与本土化的努力:“南陈”陈鹤琴是我国幼儿教育研究的重要开创者,1928年在南京起草《幼稚园课程标准》,观点“课程中心制”—单元教学法;“北张”张雪门在北京等地开展幼教研究和幼教师资培训工作。1926年陶行知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以及《幼稚园之新大陆》,发动了幼儿教育的平民化运动。 (4)新中国的学前教育历程。 第二章儿童观 1、识记: (1)儿童是历史之子,指儿童或童年是历史的产物,是生命进化的结果。 (2)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1925年,国际儿童促进会发表了《日内瓦儿童保护宣言》;1959年,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缔结《儿童权利公约》。

最新心理健康教育亲子关系之Family教案设计

Family 教案设计 一、教谁——教学对象分析 (1)、总体定位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核心课程。以情化人的心理健康课把培养高情商的学生作为永恒的追求,从内部机制着手为学生发展过程扫除心理障碍,为健全人格保驾护航。本课程面向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 (2)、起始能力分析 ①、经过六年的小学生活,学生基本懂得“尊重父母”、“感恩父母”等基本思想品德。 ②、学生大致了解目前与父母所处的关系。 ③、学生缺乏在处理亲子冲突问题的相关经验以及对理性行为的认识。 ④、由于处于特殊身心发展阶段——心理断乳期,学生对于亲子关系还存在一系列的困惑。 (3)学习者特征分析 群体特征:本课程学习者为处于特殊身心发展阶段——青春期的中学生,已初步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个体情感体验日以丰满,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学习生活中,学生所面对的问题日益

增多,面对的问题情境也纷繁复杂。在亲子关系方面,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微妙的变化,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感降低,也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对父母的依赖表现为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与保护,对父母的管教开始有抵触情绪, (4)、分析方法 课前访谈、观察法、教师预估、文献查阅 二、为什么教——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处于青春期自身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认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理解换位思考的基本内涵;学会反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不同情境下亲子矛盾冲突,培养学生从具体问题出发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适当表达自己的情感,加深对父母的情感,掌握与父母交流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教什么——教学内容分析 虽然国家还未出台统一的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但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其心理素养应能克服逆反心理,努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与父母交往中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善良、诚恳、宽容、谦虚与有爱心。而本课内容属于中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部分之一——亲子关系,其内容紧扣中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特征,突出了与实

中国成人亲子关系其实很悲剧——父母需要怎样的教育

中国成人亲子关系其实很悲剧 ——父母需要怎样的教育“孩子有问题100%是家长有问题。”也就是说,是孩子与父母之间所形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家庭教育方式,我们的祖先都是在一家一户各自独立的状态下被教育长大的,我们发现很多个体的方法和经验不能普遍适用,我们必须摘到家庭教育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为大众所遵循。 亲子关系模型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教育孩子的规律,它代表着整个家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图上家长和孩子之间有两条带箭头的线,这代表着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的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互相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再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霍姆林斯基的话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家长究竟要在孩子身上完成什么任务 有太多的家长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其实那主要是学校的事。有很多家长对学校应做的事忙个不停,比如帮孩子作业,家查孩子作业监督孩子学而到都来劳而无功事倍功半我认为我们很多见张都是不务正业者,我们是中了别人家的地,荒可自己家的田。没有把自己该

做的事做好。作为家长,我们要完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主动进取精神、学习兴趣和好习惯。这是孩子成长的六大核心软件,如果这些没有处理好,孩子是注定要出问题的。 第一个要镶进孩子生命里的软件是“自尊心” 当孩子开始尊重自己,把自己当作和别人一样的人来尊重的时候,孩子的主体人格就建立起来自尊心是孩子精神人格的脊梁。如果孩子没有建立起自尊心他就不会在意别人怎么看他,他就不懂如何去看别人的眼神,他就不会去研究人群的行为规则,他也就不会寻求别的尊重和认可,由此也就没有了上进心。这时通过批评来教育孩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不在乎你的看法,你的批评对他不起作用。没有自尊心的孩子不会主动参与群体活动,不尊重别人,不尊重自己。没有在群体中出类拔粹的愿望。应该说,自尊心是孩子的生命之火,是孩子成长的原点。自尊心没有建立起来,就等于孩子的生命之火没有点燃,因次他不会有成长的动力. 建立孩子自尊心的最好方法是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是和自己完全平等的人来对待,当父母尊重孩子的时候,他开始尊重自己,进而他会尊重别人这样他的“人化”过程才能启动。建立孩子自尊心的第二个重要方法是要无条件的爱孩子。当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的时候,孩子的自我价值回上升,他开始感觉自己很好,进而会产生寻求更好的动力。 第二个软件是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学前教育学科专业知识整理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 一、幼儿园课程的内涵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一)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 (二)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三)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三、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对幼儿的研究 (二)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 (三)对学科知识的研究 四、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 (二)行为目标取向——指明课程实施以后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而然的生成。 (四)表现性目标取向——指每个幼儿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追求的是儿童反应的多元性。 五、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纲要》:第一,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第二,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第三,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一)目的性原则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内容必须紧紧围绕目标来选择。 (二)适宜性原则

一是适应需要,二是促进发展。 (三)生活化原则 生活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最理想的场所、最便捷的方式。 (四)兴趣性原则 (五)基础性原则 (六)逻辑性原则 六、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方法 (一)基本方法 1、逻辑组织法 是指根据知识本身的系统及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 2、心理组织法 根据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以适应学习者需要的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 (二)常用方法 1、纵向组织法 以先后顺序排列内容,是螺旋递进式的。 2、横向组织法 使课程内容和儿童已有的经验连为一体。 七、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取向 (一)忠实取向 指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二)相互适应取向 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和班级、小组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三)课程创生取向 把课程看成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

高中生亲子关系教案

真水亲情 高中生亲子关系团体心理辅导 一、主题与背景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经常和学生一起谈论他们的父母。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无话可说,也不想说;很多学生说与父母不能沟通,一旦说话往往是以吵架结束,代沟太深了;很多学生会因为得不到父母理解而情绪低落??亲子关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比例远远超过了由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带来的烦恼,并致使很多学生无法得到心灵的平静与安全感,并最终影响了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总结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家长的爱与主观权威性使得他们有时会把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或者采用了孩子不喜欢或不能全部接受的沟通方式;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时期,容易有抵触情绪,想要摆脱家长的控制。因此,让学生体会父母的爱、接纳并不完美的父母、认识到与父母沟通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初步掌握与父母沟通的一些方法与技巧等,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二、教学方法 心理剧、心理游戏、音乐意象对话、角色扮演、互动讨论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心理剧、互动讨论、心理游戏和音乐意象等形式,加深

学生对父母的了解,使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无私的爱,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接纳并不完美的父母。 2.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学生认识到与父母沟通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初步掌握与父母沟通的一些方法与技巧。 3.引导学生学会和父母和谐相处,学会感激父母付出的辛劳,并能把感恩的意识融入平常的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 (一)以心理剧的形式讲述一个案例进行导入,并要求成员结合案例谈谈自己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与父母沟通不良的现象及其不良影响。 心理剧剧情:周末回家,小强高兴的推开家门,妈妈迎了上来,两个人互相打招呼。这时,妈妈比较关心地询问小强:“你在学校里面吃得怎么样啊?睡得怎么样?”小强说:“还行。都还行。”妈妈问:“学习怎么样啊?成绩有没有进步啊?”小强说:“不知道,没考试。”妈妈马上又说:“孩子,你可要好好学习啊!现在高考竞争这么大,你可要加把劲。要是考不上大学,将来能做什么啊?能不能吃好穿暖都有问题??”小强听不下去了,快步走进自己的房间,把门猛地一下关上了,也关住了还想要继续唠叨的妈妈的嘴。 1、请学生充分发表对小品及对自己父母的意见。 2、教师不对意见作任何评价,促使其充分倾诉 3 、点明本次活动主题

我国关于亲子关系的文献综述

我国青少年亲子关系的文献综述 shine 青少年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个体由不成熟的童年过渡到稳重的成人,这也导致了青少年时期必然的不稳定性,而父母作为与青少年关系最密切的人,与青少年的关系从各个方面都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不良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成人后的不好的影响,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甚至是对人生的态度。良好的亲子关系则让孩子充满自信,拥有良好的心态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亲子关系作为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成为众多青少年研究者关注的对象。 一、亲子关系概念 1.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从遗传学的角度进行定义,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一种是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定义,主要说明的是法律上的父母子女关系。 2.青少年期 青少年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生理的迅速发育成熟,促使青少年获得“成人感”,自主意识高涨;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思维发展进入以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为主要特征的形式运算阶段。 二、亲子关系主要矛盾 亲子冲突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自从上个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从个体的心理层面尝试着对其进行解释后,许多研究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1.个体心理、生理层面。主要包括霍尔的生物成熟理论、精神心理分析理论、社会生物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各有其侧重点,但都倾向于从个体生物层面探求亲子冲突的原因和内在发生机制。在对人际关系新的看法的出现,致使青少年儿童对父母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不可避免的导致亲子冲突的发生。 2.社会、文化层面。属于这个层面的理论主要是由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提出来的,主要包括社会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冲突理论、社会资源控制理论。

高中考场作文选读:当下的亲子关系

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中国从孔子时代起就强调子女应“孝顺”父母,在父母面前永远保持发自内心的和颜悦色,中国子女成年自立后往往和原生家庭依然有密切的联系,父母往往也习惯于为子女的人生作出规划,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一般比较亲近。 西方自雅典城邦时代起,他们的伦理和文化就是以个人为本位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没有孝的概念,只有“友爱”的说法,子女成年之后即离开父母建立自己的生活体系,父母也从不对子女的将来做过多的干涉或过分的帮助,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而平等。 作为一名即将成年的高三学子,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 这个题目牵涉的概念和关系比较多,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如果对所给材料进行分层归纳概括,我们就可以把握住材料的整体意义和核心。材料共分二大层次。第一层谈中国的家庭的亲子关系。第一句谈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关键词是孝顺,第二句中前两个单句谈父母对子女的关系,关键词是规划,最后一个单句总结这种关系的特点是亲近。第二个层次谈西方家庭的亲子关系。第一句讲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即友爱、独立,第二句的第二个单句讲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是不过多干涉,最后一个单句总结这种关系的特点,松散而平等。 通过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分析,结合任务要求“作为一名即将成年的高三学子,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可知,本文写作的对象是中西方家庭亲子关系的差异与优劣以及新时代下要建立一种怎么样的亲子关系。一切扣题的立意必须紧扣这个核心话题展开,反之,就是偏题或跑题。 上述核心话题其实又包含着三个层次和三个层面,厘清这些层次是写好这篇文章,建立逻辑思维的关键。 第一,材料首先谈的是一种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的关系,具体而言,中国的亲子关系是孝顺与规划,西方的亲子关系是友爱与不干涉(平等)。所以,凡是只谈“孝顺”的属于偏题,当为三、四类卷。 第二,材料其次是从空间上——中西方谈亲子关系的差异即亲近与松散,并要求考生通过根源、特点等的比较,来判断其优劣。 第三,通过“作为一名即将成年的高三学子,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的任务驱动,要求考生从时间维度即古今对比的角度上,同时又站在当下中国时代(信息时代)发展的高度上,对中西方亲子关系的优劣作出评判,并提出一种新时代的理想的亲子关系。 第四,要从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地剖析,体现思维的推进和论述的深度。第一个层面要谈现象层面,也就是要列举古今中外的事例论证;第二个层面要从文化的家庭伦理的层面论述;第三个层面还可以从经济(小农经济和商业文明)等层面,来分析中西文化现象的根源所在。 厘清了上述关系和层次,写作的整体逻辑思路就大致形成了。

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点

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个学科或学术研究领域的学前教育学。二是作为一门课程的学前教育学。 作为学科的学前教育学:指的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总结学前教育的原理、原则、与方法,揭示学前教育活动的规律。 作为课程的学前教育学:是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学前教育学科知识进行选择、重组而构建起来的以介绍或阐述有关学前教育的理论、原则与方法为核心的专业学习领域。 学前教育含义:是对学龄前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活动的总称。 学前儿童:是指学前教育活动中参与保育与教育活动并直接承受其影响的学龄前儿童,是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 学前教育者:是指学前教育活动中直接或间接承担设计、组织、实施保育和教育工作的人,是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要素。 学前教育措施:是学前教育活动支持、联结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者开展保育和教育工作的一切中介,是构成的学前教育活动的支持性要素。 家庭学前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在家中对学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活动的总称。 社会学前教育:是在家庭以外的社会场所、由专职人员对学前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活动的总称。 学前教育的基础性:指的是学校教育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奠基性特质。 学前教育的启蒙性:指的是学前教育对儿童具有启蒙作用的特性。 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是指学前教育能造福公众、让社会获益的特性。

普惠性原则:是指学前教育必学面向所有儿童,确保所有学前儿童都能从中获益,而不能仅仅满足少数特殊群体的学前教育需要。 全面性原则:是指学前教育应注重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保教结合原则:是指学前教育必须将对儿童的保育和教育两项工作相结合,保教并重。 以游戏为主要途经的原则:是指学前教育必须以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为最重要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儿童发展的含义:是指儿童在生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的进行两边与质变的过程。 儿童发展特征的顺序型:是指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次序、序列。 儿童发展特征的不平衡性:是指儿童身心各个方面呈现出不匀速、不均衡的发展状态。 儿童发展特征的阶段性:又称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儿童发展特征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儿童发展在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发展的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等方面存在独特之处。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指经由基因的传递,使后代获得亲代的特征。 儿童观: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总的看法,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涉及儿童的权力与地位、生长特点、发展的形势和成因、儿童期的意义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幼儿园教师:是指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受社会委托对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施行特定影响的专业保育和教育工作者。 幼儿园教师的地位:是教师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经济利益、政治待遇和社会声望。 幼儿园教师的资格:是指要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所应具备的条件。 新手型幼儿园教师:主要是指走上工作岗位1-3年的教师或处在见习阶段的新教师。 成熟型幼儿园教师:是指教龄在3-5年或以上的青年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