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视野下的鲁迅

中日视野下的鲁迅
中日视野下的鲁迅

2010年

2

国际学术

动态

中日视野下的鲁迅

王初薇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厦门361005)

1仙台时期的鲁迅

由厦门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北京鲁迅博物馆共

同主办,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中日视野下的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9月24~26日在厦门大学举行。来自日本东北大学(前身为仙台医学专

门学校)

、日本仙台鲁迅研究事务局、日本山形大学、日本福山大学、日本顺天堂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余位日本的鲁迅研究学者,与我国大陆各高校、研究机构的近60名专家学者一起,在鲁迅曾经工作过的厦门大学,围绕“中日视野下的鲁迅”、“鲁

迅与日本”

、“鲁迅与外国文学”、“鲁迅与中国新文化运动”、“鲁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性别视野下的鲁迅”

等学术议题,通过主题发言的方式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日本驻广州总领馆总领事田尻和宏先生、鲁迅先生的孙子周令飞先生、藤野严九郎先生的孙

子藤野幸弥先生作为嘉宾出席了会议。

研讨会期间,还举办了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家族第三代人的对话、日本东北大学的“鲁迅在仙台”图片展、日本话剧《远火———仙台的鲁迅》选段播映赏析等活动。

“仙台时期”被公认为是鲁迅生命中极其重要的阶段,是鲁迅思想的关键转折点,也历来受到学界重视。早在1937年,日本学者就开始了对鲁迅在仙台活动的调查和资料收集。多年来陆续发现的鲁迅的学业履历书、入学志愿书、日俄战争的幻灯底片、成绩表等珍贵资料,都在本次的“鲁迅在仙台”图片展

中集中展出。

本次会议的最大亮点之一,是来自日本仙台市的两个鲁迅研究专门机构———仙台鲁迅研究事务局、东北大学鲁迅研究课题组带来了厚重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两个团体以市民和学生志愿者为主

体、以高校为依托组成,长期以来对“仙台时期的鲁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和研究。日本东北大学阿部兼也代表仙台鲁迅研究事务局首先对仙台的鲁迅研究史作了系统回顾。日本东北大学大村泉则代表日本东北大学鲁迅研究课题组介绍了课题组目前的研究动态。课题组成员日本顺天堂大学坂井建雄和

日本东北大学窪俊一负责的是对鲁迅

“解剖学笔记”的研究,坂井建雄从解剖学研究者的角度细致地考察了鲁迅的“解剖学笔记”,他发现部分笔记未提交藤野先生修改,鲁迅明显在幻灯片事件之前就已经失去对医学的热情,并据此推测寒假期间鲁迅在东京的经历可能是他弃医从文的真正动机。窪俊一则指出,将东北大学医学部图书馆保存的当年鲁迅在校时的图书、藤野先生所有的图书,及鲁迅同在仙台医专的同班同学的课堂笔记等资料,与鲁迅的笔记作比较,可以弄清当时鲁迅所接受的医学教育,了解当时鲁迅的学习状况。另一位仙台鲁迅研究事务局的成员渡边襄对《藤野先生》的评注进行了说明,关于“漏题事件”、“幻灯片事件”及赠送“惜别”照片事

件都有翔实的查证。

日本学人一贯的严谨、求实作风在此次研讨会得到了充分展现,受到与会学者的好评。

国内学者对“仙台时期”的观照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切入的,注重鲁迅仙台经历对他整个生命和思想体系的转折性影响,更倾向理论阐发。

北京师范大学林分份探讨了鲁迅仙台叙述的文学伦理学与诗学问

题,认为鲁迅对仙台经历的选择性叙述建构了一种关于启蒙文学者的“理想典型”。绍兴鲁迅纪念馆顾红亚从人生观及日常生活等方面论述了仙台时期对鲁迅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符杰祥从细读鲁迅留日王初薇:博士研究生。

E-mail:wcwphd@https://www.360docs.net/doc/851840913.html,

23

20 10年第

2期

国际学术动态2比较研究与翻译研究

3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

时期的文本出发,认为他的“立人”主旨为现代化学

说建立了合乎现代需要的精神根基。浙江大学黄健

指出鲁迅在日本期间对尼采的接受是鲁迅思想的第

二次重大飞跃,理性和非理性的交织使鲁迅的思想

结构呈现出一种悖论式的紧张,也赋予其独创性和

张力。此外,中国学者对于日本的鲁迅研究也有精到

见解,汕头大学彭小燕和中国海洋大学徐妍都对日

本著名学者竹内好的鲁迅研究进行了阐发,彭小燕

认为“竹内鲁迅”的原型性意义是揭示了“文学元素”

与“政治性”这鲁迅生命的两级,她还指出二者之间

依然存有晦暗不清、有待澄明的限度。徐妍以2005

年12月召开的“竹内好和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为

切入点,考察了中日鲁迅研究者对“竹内鲁迅”差异

性的阐释以及“东亚鲁迅”形象重构的可能性。与对

鲁迅在仙台经历的关注互为对照,李城希(厦门大

学)论述了鲁迅的祖父对鲁迅成长期的精神影响,他

认为鲁迅的祖父在自己不同的人生阶段(高峰期、低

谷期、生命后期)以不同的方式肯定了鲁迅的文化选

择和人生道路的选择。

尽管研究视角不同,但无论是日本学者的解读,

还是中国学者的解读,都印证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张

梦阳对中、日、韩三国鲁迅学界关于鲁迅精神本质形

成“抗拒为奴”共识的归纳,他指出这是多年以来鲁

迅学家们从人类整体发展进程出发的普适性共识,

也是从“人学”的视角认识鲁迅所获得的真知。

作为一位视野开阔并具国际影响的中国现代作

家,鲁迅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作家有着诸多的联系。对

鲁迅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有利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

交流,增进各国之间的理解和包容。正如汕头大学王

富仁在会议首场发言所指出的那样,从文化板块与

文学研究相联系的角度看,中日的鲁迅研究加强交

流合作对中日两国友好往来有非凡的意义。文学是

具有更大超越性的文化,充分发展东亚各国之间的

文学联系,无疑是加强东亚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精神

联系,缩小乃至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差异的最佳

途径。此次会议在鲁迅的比较文学研究方面进行了

多向度的开拓。

首先,鲁迅与日本作家的横向比较备受关注。中

国社会科学院张中良对以往学界较少涉及的鲁迅与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关系进行了阐发,鲁迅受芥

川龙之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历史小说的选题与家庭

题材的小说对人性的深层挖掘上,譬如《补天》对后

羿英雄形象的塑造与《弟兄》对多重人格的描写都明

显有着芥川龙之介作品的风格。上海师范大学杨剑

龙认为日本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森欧

外,在文化启蒙思想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

实主义的开拓者鲁迅,使鲁迅的小说充满了反封建

的精神和揭露病态心理的特色。他从人生经历、叙事

视角、精神个性、历史小说的写法等方面,对鲁迅与

森欧外的小说进行了比较。一直以来,由于语言方面

交流的障碍,中波文学比较研究较为薄弱。来自波兰

的厦门大学博士生尤德良(Andrzej Juchniewicz)着

重分析了波兰精神领袖密茨凯维奇的《先人祭》以及

斯沃瓦茨基的《康拉德·华伦洛德》与鲁迅小说《铸

剑》这3篇复仇作品的相似之处,借此论证波兰浪漫

主义文学对鲁迅复仇思想的深刻影响。由于毗邻台

湾的地缘优势,厦门大学在两岸的文化交流中担当

着重要的角色,鲁迅与台湾文学的关系也引起了与

会代表的兴趣。厦门大学张羽以鲁迅与日据时期台

湾医师的疾病医疗书写为例,观察这些受到西方医

学熏陶的文人是如何从疾病在场中生发出医疗救治

的责任感。

关于鲁迅的翻译研究也是本次会议关注的焦

点。从晚清到五四,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化、文学从传

统到现代的转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发言学者既

有宏观的立论也有微观的剖析,南开大学张铁荣认

为周氏兄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大胆实践与摸索建立

中国自己的翻译体系、介绍诸多的东西方文学作品,

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首都师范大学蒋童以林

纾和周氏兄弟为视角,阐述了翻译与中国文学现代

性发生的关系。浙江师范大学付建舟分别从7个方

面论述了日本文学与文化元素对鲁迅前期翻译文学

产生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甚至波及到整个

中国现代文坛。厦门大学张治以晚清“说部新学”风

气下周氏兄弟对《红星佚史》的翻译为切入点,考察

了周氏兄弟早期的文学翻译观。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虽然是传统议题,但本

次会议推陈出新,提出了不少独到见解。会议代表们

普遍认为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

他的思想更多地存在于文学中,鲁迅更应该作为一24

2010年第

2

国际学术动态

4性别视野下的鲁迅个文学家被阅读、认识和理解———鲁迅思想的“文学

性”在此次交流中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和重视。厦门大

学朱水涌的发言具有代表性,他从厦门时期的鲁迅与顾颉刚的关系谈起,认为二者的合作与分离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政治和学术重新分化和重新组合的重要转折,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和作为史学家的顾颉刚的共事及国学实绩,表明20世纪20年代除主流

提倡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外,对国学的认识与研究实践实际上颇为分歧。南京师范大学贺仲明认为学术界以往对鲁迅的认识主要侧重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文学方面关注得不够充分,提倡回到“文学的鲁迅”。部分学者对鲁迅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文本解析。中山大学刘卫国指出鲁迅作品中有两类具体的地理空间形式:居室空间和旷野空间。鲁迅安排作品中的人物在两类不同空间中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是想借助这两类空间形式讲述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启蒙主题。厦门大学俞兆平对《阿Q 正传》作了再阐释,他认为鲁迅对阿Q 的态度不是“怒其不争”而是“惧怕其争”,这体现着鲁迅对20世纪初中国“个人”与“众数”对立矛盾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复旦大学张业松论述了《故事新编》与鲁迅文学的“为己”属性,即具有更多“为自己”的成分,是了解鲁迅后期审美态度和政治立场的重要文本,也是认识鲁迅文学的一般属性的重要例证。厦门大学王烨对《阿Q 正传》在国民革命语境中的传播及影响进行了溯源,认为之所以广为传播,除了阿Q 式“革命”与国民革命呈现出来的革命腐败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之外,还因为这篇小说是现代新文坛最为优秀的作品。福建师范大学辜也平则从传记文学的角度阐述了他对《朝花夕拾》所引发的文体之争的看法,提出《朝花夕拾》是传记价值和诗性价值相统一的作品,开了30年代作家自传创作的风气。另有学者从侧面对鲁迅的文学性展开论述。泉州师范学院黄科安认为鲁迅主张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散文的现代性转型。南京师范大学杨洪承从鲁迅对文学社团“豆”与“豆荚”的比喻,考辨鲁迅与现代中国文学社团之关系,认为鲁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范式。厦门大学博士生王初薇则从鲁迅笔下中国“鬼”与西方“魔”相契合的角度,论述了鲁迅早期的“立人”文艺观。伴随着“个人”意识的觉醒,“启蒙”上升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题,然而“女性”的发现却长期隐没于“人”的发现之后。此次在鲁迅研究的研讨会上为性别研究单独开设议题可谓一次创举。发言的

学者从性别研究角度多层面发掘其与鲁迅的关系,给与会人员带来了精神冲击与思考空间的拓张。北京师范大学杨联芬以胡适的《终身大事》和鲁迅的《伤逝》两个具体文本为比照,提出了五四女性解放

叙述的两个角度——

—个人主义与性别权力。她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个人主义”的提倡者之所以对

“人”的问题的体认和思索还不够深入,是因为对性别问题的思索不够深刻,没有将性别权力的关系纳

入到文化的新与旧、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来。厦门大学王宇从鲁迅的小说中读出了启蒙叙境中性爱关系域的缺失,认为这是鲁迅比同时代人都更能体味启蒙之虚妄的体现。鲁迅的家庭生活及情感生活同样引人注目。河南大学刘思谦首先比较了鲁迅和胡适这两位五四时期引领“人的发现”与“女性的发现”思潮的文学家和

思想家自身对包办婚姻的态度,他们相同的是对自

己屈从包办婚姻的解释,不同的是婚姻之后与伴侣的感情以及婚姻之外与异性的关系。厦门大学苏琼

的论题是

《家庭暴力阴影下的鲁迅与朱安、苏雪林、萧红之关系》,她分析了鲁迅与这3位女性的关系:

鲁迅与朱安互为阴影;鲁迅于萧红则是她精神上的

后花园;而苏雪林对鲁迅的极端态度则是其多种心理诉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厦门大学徐学则论述了鲁迅的性爱观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他认为鲁迅接受新思潮后性解放的观念与前半生性压抑的现实造成了冲突,加剧了他的性苦闷以及对性爱的敏锐感触。因此,挖掘并阐述鲁迅的性爱观对文学创作的

影响,能更好地透视作家背后的创作动机。

学者们对鲁迅与当代女性文学的关系也进行了

深入的探讨。广东嘉应学院廖冬梅认为鲁迅作品中“立人”的逻辑起点、边缘化的写作立场以及反二元对立的主体间性思维、对性别文化的检视和反思等,都给当代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女性小说叙事创作以很大的影响。河南大学沈红芳以张洁、铁凝、王安忆等当代作家对当今女性无法平衡家庭与事业之关系的叙写为例,提出这是“娜拉走后怎样”问题25

20 10年第

2期

国际学术动态历经一个世纪仍然悬而未决的回响。

最后,王富仁先生在闭幕式上作了学术总结。他

首先高度评价了此次日本学者关于“鲁迅在仙台”研

究的系列发言,认为这为今后的鲁迅研究打下了坚

实基础;其次他指出本次会议在新的研究领域以及

新的思考热点,譬如比较文学研究、翻译文学研究、

性别研究上都有所拓展;此外整个会议还蕴育了中

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过去30年的

研究主要是用思想理性的研究来代替政治理性的研

究,但当我们用理性的标准来衡量鲁迅时,鲁迅的价

值被湮没了。因为文学和理性是对立的,文学是心灵

的感受,文学家不是按理性追求来创作的,我们不能

用理性概念来衡量作家,而鲁迅首先是作为一位文

学家被人们所铭记的。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从文学

的角度很好地研究了鲁迅与中日两国文化的关系,

增进了中日学者的交流,于鲁迅学术研究与中日文

化交流都将意义深远,为中日文化和谐发展做出了

应有的贡献。

税收筹划理论与实践前沿

——

—“税收筹划”国际研讨会综述

范信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武汉430073)

1税收筹划理论探讨

“税收筹划”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0月

24~25日在武汉举行,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塞尔维

亚、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及大陆等国家和地区的专

家学者,国家税务总局、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湖北省

及武汉市财税部门的领导,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

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暨南大学、东北财经大

学、天津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国内38所高校

的专家教授共150多位财政学界的专家学者汇聚一

堂。本次国际研讨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

教育分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税收筹划研究会

主办,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湖北财政

发展与研究中心、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规范收入分

配秩序”课题组承办,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

学院协办。会议共提交论文50篇,论文集由中国财

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会议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

税务学院院长陈志勇教授宣布开幕,并介绍了来自

各高校、科研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的与会嘉宾。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如何完善税收制度、纳税

人如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

题。此次“税收筹划国际研讨会”的举办,体现了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富有时代性和前瞻

性,对税收筹划行业的发展必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

用。税收筹划涉及面广,不仅应有税务筹划理论和实

务、税收筹划教育的研究,也应有关于规范收入分

配、经济功能的研究。因此,我们应从法律、实务、文

化、教育等方面出发,强化税收筹划意识。会议上,与

会代表围绕“税收筹划理论”、“税收筹划实务”、“税

收筹划教学”、“税收筹划与收入分配”等四大主题发

表了真知灼见,展开了建设性对话。这次会议集中体

现了近年来国际税收学界在上述四大领域上的最新

研究成果,堪称一场“思想的盛宴”。

税收筹划涉及面广,并不只是实务设计,它应该

既包括理论研究又包括实践研究,从宏、微观层面和

政府、企业不同的主体出发进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

的朱青教授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了理论和实践

中的税收筹划界定的不同。他认为理论的税收筹划范信葵:副教授。Tel:186********E-mail:suncicha@https://www.360docs.net/doc/851840913.html,

!!!!!!!!!!!!!!!!!!!!!!!!!!!!!!!!!!!!!!!!!!!!!!

26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