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ntl相的组成和结构

Zintl相的组成和结构
Zintl相的组成和结构

Zintl相的组成和结构

Components and Structures of Zintl Phase

XXXX

摘要:Zintl相化合物是由碱金属或者碱土金属和p区的金属或者准金属、小能带半导体组成,由于阴离子具有极其复杂的结构,因而广受化学家关注。对于其

结构的预测由初期的Zintl-Klemm理论发展为现今的Wade规则,但是在以

13族为代表的Zintl相化合物中,仍有许多特例,这主要是由骨架的压缩或

拉伸和其他富电子金属的填充导致。

关键词:Zintl相;阴离子;Wade规则; 特例

Abstract: Zintl phases contain an alkali or alkaline-earth metal and a p-element(or elements) that is a metal, semimetal, or small-gap semiconductor, which have

widely gained many chemists’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 extreme complex

structures of anions. Wade’s ru le has been used in predicting their structures

instead of original Zintl-Klemm theory, but there are numerous exceptions,

especially in 13 group, which is mainly owing to the compression or stretch

along axis or the addition of other metals capable to supply electrons.

Key Words: Zintl phase, anions, Wade’s rule, exceptions

前言

早期的化学家们常常认为完全的电子转移必定发生在金属和非金属之间,但是实验表明,元素往往不是那么简单。[1]1891年M. Jonanis首先观察到钠和铅或和锑在液氨中分别形成绿色和深红色的溶液,后来被鉴定含有[Pb9]4-和[Sb7]3-,这是Zintl阴离子,即金属簇阴离子首次被发现。1932年Eduard Zintl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尝试对其结构进行解释,后来经过Klemm完善,最终形成了经典的Zintl-Klemm理论。1971年Wade规则诞生,其原本主要用于对硼烷结构进行预测,后来被引入Zintl相化合物,在其中大放异彩。对于Zintl相化合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丰富而又复杂的化学结构,这大大促进了结构理论的发展。最近,随着研究的深入,Zintl相化合物的各种潜在应用不断被挖掘出来,如其热电性质、高温超导、储氢、磁阻等,因而广受关注。

一、Zintl相的组成

Zintl相化合物归属于金属间化合物[2],由于其结构和性质的复杂,故人们常常使用其共有的性质和特点来作为其定义[3]:

1)包含碱金属或者碱土金属和p区的金属、准金属或者小能带的半导体。

2)满足八电子规则或者有额外的电子或者空穴。

3)线型化合物。

4)半导体或者不良导体。

5)反磁性或者随温度变化不显著的弱顺磁性。

6)易碎。

从定义可知,Zintl相化合物包含电负性低的s区活泼金属和电负性高的p区金属、准金属或者小能带半导体,位于Ketelaar键三角金属和离子化合物中间(图1[2]),因而性质上和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由于发生完全的电子转移,故电子从电负性低的金属流向电负性高的金属。为满足(8-N)电子规则,负电荷的p区金属之间通过形成共价键构成了结构复杂的Zintl相阴离子。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一些Zintl相化合物具有额外的电子,这些电子离域在阳离子轨道上或者阴离子的反键轨道上,因而具有一定的金属导电性。

图1 Ketelaar键三角中Zintl相化合物图2 KGe晶胞

二、Zintl相的结构理论

由于Zintl相阴离子结构复杂,而阳离子均为碱金属或者碱土金属的简单离子,且均匀分布在阴离子之间,故对于Zintl相化合物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者。早期的Zintl-Klemm理论本质上就是所谓的8电子规则,即阴离子的每一个元素通过成键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典型的例子是KGe晶胞[2],如图2所示,其化学式实际上为K4[Ge4],阴离子为Ge44-,每个Ge-为达到8电子结构,需要3个电子,需成3根共价键,由等电子原理可知,可类比P4,故为正四面体结构。

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发现结构更加复杂的Zintl阴离子。若用8电子规则,这些阴离子则形成了大量多中心键,比如3中心2电子键,在结构预测上困难重重。然而巧合的是,硼烷具有与之相似的结构,因而原本1971年诞生用于预测硼烷结构的Wade规则被引进,大大推动了结构理论的发展。

根据Wade规则,阴离子的每一个端点原子具有一对未成键孤对电子,其余电子用于构成阴离子骨架。除此之外,Wade规则将骨架分为3种,分别为封闭式、巢式和蛛网式,前者为三角多面体结构(表1),后两者是分别将封闭式的一个、两个端点移去而形成。Zintl相阴离子的组成元素多为13、14和15族金属或者准金属,它们构成不同骨架结构的电子通式和所带电荷见表2。

然而Wade规则原本应用孤立的阴离子簇结构,故在Zintl相阴离子网状结构中需要得到改进,即将不用于成骨架的端位孤对电子用于连接每一个阴离子簇。由于每一个孤立簇间的连接只需要成

表1 封闭式结构中顶点数和几何结构的对应关系

表2 14、15和16族金属或者准金属构成三种骨架电子通式和所带电荷

三、经典的13、14和15族Zintl 相阴离子结构

由表2可知,13族Zintl相孤立阴离子至少含有(n+2)个负电荷,基团所带负电荷过多,排斥力较大,而不稳定,可推测13族Zintl相化合物稀少,然而,出乎意料的是,13族Zintl相化合物种类繁多,其主要原因是采取非经典结构,具体内容会在下一节介绍。除此之外,网状结构由于可以减少外来电子的使用,故其存在成为可能。[3]其中一个好的例子是KGa3(图3),包含1个封闭式的三角十二面体和1个四配位的Ga-离子。前者所需电子数为:封闭式2×8+2=18,桥连8,原有2--+

A:单帽四方反棱柱B:三帽三棱柱

Wade规则下的14族的Zintl相化合物所带电荷较少,故其经典结构较为丰富。比如图2所示的KGe,也可用Wade规则推出。由表2可知,[Ge4]4-属于巢式结构,故可由封闭式三角双锥(5个顶点)除去一个顶点而成,故为正四面体。除此之外,还有阴离子采取巢式的单帽四方反棱柱的Cs4[Ge9],[4]但是对于K4[Pb9],由阳离子和阴离子大小不匹配,故阴离子除了经典的单帽四方反棱柱外,还存在封闭式三帽三棱柱(图4)。[Pb9]4-形成三帽三棱柱显然不符合Wade规则,其原因在于阴离子沿着三条轴向拉伸,使得原本的反键空轨道变为成键轨道而填充电子。

对于15族Zintl相化合物,当原子数较多时,其离子簇带正电荷,[5]虽然有[Bi5]3+存在,但是由于其不符合Zintl相的定义,故不考虑。常见的经典结构为Cs3[Bi2],其实际为3Cs+ + Bi22- + e-,包含Bi-Bi双键和一个离域的单电子,因而具有导电性。从键长数据可以看出正常的Bi-Bi双键长为2.838?,而此双键键长为2.976 ?,这是因为单电子离域在反键轨道上,使得键长增长。

四、非经典的Zintl相阴离子结构

除了K4[Pb9]中为增加负电荷数而拉长的三帽三棱柱外,主要的非经典结构是为了减少阴离子上过多的负电荷,故其在13族Zintl相中极为常见。由表2可知,13族Zintl相阴离子所带负电荷非常多,排斥力极大,导致结构不稳定,因而易发生畸变而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常见的减少负电荷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沿轴向压缩,使得成键轨道变为反键轨道,故而失去电子,[6]例如K8In11。由图5可知,其为五帽三棱柱结构,可以看为由经典封闭式三帽三棱柱,即In911-,在上下面添上两个不带来成键轨道反而各提供一个骨架电子的In原子,故所需构成骨架的外来电子减少,其化学式为In119-。之后,沿着三个轴向压缩其骨架,使得一个成键轨道变为反键轨道(图6),因而失去电子,变为In117-。比较分子式K8In11,可知其中一个钾离子提供的电子没有在阴离子中显示,其实类似Cs3[Bi2],多余的电子离域在骨架和阳离子的轨道上,其金属导电性可以验证。

第二种减少阴离子电荷的方法是添加富电子原子来弥补骨架电子的缺失。[7]比如K8In10Zn中In 形成二帽四方反棱柱结构,Zn位于中心(图7)。为了使每一个In到Zn的距离相等,故需压缩阴离子结构,并同时减少了骨架所需电子数。除此之外,Zn作为12族元素,易于提供两电子参与骨架成键,故其阴离子为[In10Zn]8-。

图5 K8In11中阴离子结构

图7 [In10Zn]8-结构

图6 In117-的分子轨道改变示意图

总结与展望

Zintl相化合物主要有碱金属或者碱土金属和p区的金属或准金属、小能带半导体组成,它们之间发生完全的电子转移,其阴离子为满足8电子结构,通过形成共价键而相连,故其结构复杂,引起化学家的兴趣。对其结构的推测常采用Wade规则,但是面对13族元素时,因为负电荷过多而常常失败。常见的非经典结构有沿轴向拉伸而增加的骨架电子,沿轴向压缩而减少骨架电子和添加富电子原子而减少外来电子三种。

显然,Zintl相的研究仍有许多问题。比如结构的推测:Wade规则在13族化合物惨遭失败,对其结构的分析计算常是后验式,缺乏理论预测。又比如,化学家常常只考虑阴离子的结构,对于阳离子对结构的影响常常忽略,等等。这些问题将是以后研究的难题和重心,值得我们深思。

致谢

感谢XXX老师和XXX老师对我的指导。

参考文献

[1]Scharfe, S.; Kraus, F.; Stegmaier, S.; Schier, A.; F?ssler, P.F. Zintl ions, cage compounds, and

intermetalloid clusters of group 14 and group 15 element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50(16), 3630-70, 2011.

[2]Atkins P.W.; Shriver D.F.; Overton T, et al. Shriver & Atkins inorganic chemistry,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3]Westbook J.H; Fleischer R.L,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Vol. 3,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Chapter

6, Zintl phase .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2.

[4]Queneau, V.; Sevov, S.C. Synth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Zintl-phase K4Pb9 containing isolated

Pb94- clusters of two different geometries. Inorg. Chem., 37(6), 1358-1360, 1998.

[5]Li, X.; Svilen, B.; Jaouad, E.; Sevov, S. C. A naked diatomic molecule of bismuth, [Bi2] 2-, with

a short Bi-Bi bond: synthesis and structu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22(8),

1838-1839, 2000.

[6]Sevov S.C.; Corbett J.D. A remarkable hypoelectronic indium cluster in K8In11. Inorganic

Chemistry, 30(26):4875-4877,1991.

[7]Sevov, S.C.; Corbett, J.D. Potassium indium zinc compound K8In10Zn: interstitially-stabilized

analogs of early-transition-metal halide clusters. Inorganic Chemistry, 32(7), 1059-1061, 1993.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习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以及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层的特点,特别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亲密,教材讲述的较为详细,平流层以上部分,包括中间层、热层、外层,教材归纳为高层大气,这是新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教材这样处理,既突出了重点即与人类关系极为亲密的对流层和平流层,同时又利于学生了解高层大气中与人类关系较为亲密的电离层,至于目前与人类联络相对较少的其他几层大气,简单处理,减少学习的眉目,详略编排得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各大气层的特征,应该抓住关键环节,即气温的垂直变化不同引起大气的运动特点各异,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因此导致大气对流运动显著,由于对流运动,使水汽易于凝结,而对流层大气固体杂质丰富,因而容易形成降水;平流

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因而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不易产生复杂多变的天气,利于飞行。由此可以看出每层大气其运动特点都是由于气温的变化引起的,气温的变化可从教材提供的图像中得以了解。关于大气的组成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介绍的关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等知识,是了解大气环境的最基础知识。其中低层大气的各种组成物质及其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通过表格格式形式介绍了低层大气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分的比例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各主要成分的比例悬殊很大,氮、氧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其他成分所占比例很小,但其作用是不容无视的,特别是二氧化碳及表格格式中未涉及的臭氧,它们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教材着重进行了描述,对于低层大气中比例较少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主要强调其对地面和大气温度以及大气降水的影响,同时教材指出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这与干洁空气有所不同,这为后面讲述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干预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大量排放污染物质导致大气中固体杂质增多,形成大雾天气等天气变化埋下伏笔。 教材在介绍人类活动对大气影响时,提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大气中的微量气体二氧化碳增多,而且大气中出现了新的成分如氟氯烃化合物,而这种成分可以导致臭氧总量的减少,大气中这些微量成分的变化都会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构成威胁。由于本节教材使大气环境这个单元的起始部分,因此教材中没有涉及有关大气中各组成成

生态系统和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2)三个概念在被运用解答新的问题情景时,容易出现混淆,应在对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营养级分析时加以区分。 教学内容分析: 第2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在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的基础上,要继续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节包括三个部分,首先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然后了解这种结构具有什么主要功能。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每一部分都安排了分析讨论活动。 (1)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课程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讨论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思维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图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整体的系统。 (2)初步形成生态学的观点,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2.教学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三、教学过程 导入:向学生展示生态瓶和有关资料、图片,引出什么是生态系统,并讲解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范围 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提问: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也栽培了多种植物。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生态系统吗?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教师强调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统一整体,引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⑴提问为什么生态瓶内的小鱼能长时间存活?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①生态瓶有哪些成分?②生态瓶内各成分的关系怎样?(板书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以上我们探究了小型生态系统,如果我们把生态瓶放大到池塘生态系统(图片展示),试 1、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 错。举例:寄生植物菟丝子属于消费者。可以捕捉虫子猪笼草属于消费者。 2、生产者一定是植物。 错。举例:硝化细菌可以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光合细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它们也属于生产者。 3、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 错。举例:腐生性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 4、所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错。举例:自养型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寄生型微生物(如人皮肤上的真菌)一些共生型微(如根瘤菌)属于消费者。 腐生型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板书展示,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补充概念图。 总结:正是由于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过渡:展示生活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不同的生物,提问学生不同的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引出食物链的概念。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课件展示草原生态系统,让学生找出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等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请学生以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出食物链的概念。(板书)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比较分析不同的食物链,提问: ①、食物链中箭头表示什么含义? ②、每条食物链包含生态系统中那些成分?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无生命物质——无机环境和有生命物质——生物群落(图10-6)。 无机环境包括作为系统能量来源的太阳辐射能;温度、水分、空气、岩石、土壤和各种营养元素等物理、化学环境条件;以及生物物质代谢的原料如CO2、H2O、O2、N2和无机盐类等,它们构成生物生长、发育的能量与物质基础,又称为生命支持系统。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可以分为三大类群: 第一类为自养型生物,包括各种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称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来的水、CO2和无机盐类转化成为初级产品——碳水化合物,并将其进一步合成成为脂肪和蛋白质等,用来建造自身,这样,太阳能便通过生产者的合成与转化源源不断地进入生态系统,成为其他生物类群的唯一食物与能量来源。化能合成细菌也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但它们利用的能量不是来自太阳,而是来自某些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产生的能量。例如,氮化细菌能将氨(NH3)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利用这一氧化过程中放出来的能量把CO2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第二类为异养型生物,包括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称为消费者。顾名思义,这些消费者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来生产食物,只能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能量。根据不同的取食地位,又可以分为直接依赖植物的枝、叶、果实、种子和凋落物为生的一级消费者,如蝗虫、野兔、鹿、牛、马、羊等食草动物;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为二级消费者,如黄鼠狼、狐狸、青蛙等;肉食动物之间存在着弱肉强食的关系,其中的强者成为三级和四级消费者。这些高级的消费者是生物群落中最凶猛的肉食动物,如狮、虎、鹰和水域中的鲨鱼等。有些动物既食植物又食动物,称为杂食动物,如某些鸟类和鱼类等。 第三类为异养型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土壤原生动物和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它们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为生,称为分解者。微生物分布广泛,富含于土壤和水体的表层,空气中含量较少且多数为腐生的细菌和霉菌。微生物是生物群落中数量最大的类群,据估计,1克肥沃土壤中含有的微生物数量可达108个。细菌和真菌主要靠吸收动植物残体内的可溶性有机物来生活,在消化过程中,把无机养分从有机物中释放出来,归还给环境。可见,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养分物质再循环的作用。土壤中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如线虫、蚯蚓等将植物残体粉碎,起着加速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和转化的作用。此外,这些土壤动物也能够在体内进行分解,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盐类,供植物再次吸收、利用(图10-6) .生态系统的功能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例题与讲解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基础过关】 读图,回答1~3题。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A.箭头a表示的辐射B.箭头b表示的辐射 C.箭头c表示的辐射D.箭头d表示的辐射 2.当大气中的云量或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f可能增强②箭头e可能增强③箭头c可能增强④箭头a可能 增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晚秋晴朗的夜晚,箭头b减弱,霜冻出现机会多 B.人造烟雾使箭头c增强,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C.月球因箭头c、f、d减弱,因此昼夜温差大 D.大气对箭头a和b几乎是透明的 答案 1.C 2.D 3.B 解析分析图中的箭头,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d、 e、f为大气的散射作用,g为未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其中对地面起保温 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大气中的云量或水汽含量增加时,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加,导致c、e、f均增强;晴朗的夜晚c减弱导致霜冻出现机会多; 在月球上由于几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因此昼夜温差大。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

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

3℃。据此完成4~5题。 4.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5.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答案 4.D 5.B 解析该实验可看出,底部有土的玻璃箱里气温高,说明地面辐射的强弱影响气温高低。地面是对流层主要、直接的热源。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图回答6~8题。 6.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课题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课型新授 主备人伍安生审核人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提高知识的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尿素等废物如果不及时排出,就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甚至会危及生命,那么,人体产生的废物主要通过什么途径排出的呢? 二、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回答 1.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各有什么功能? 2.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3.肾单位包括那几部分?各有什么功能 三、合作探究 1、讨论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功能 2、对照肾单位的结构图,讨论肾单位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四、能力提升 1.分析尿液由肾单位形成及流出的途径 2.分析血液流经肾的途径 五、当堂检测

【例题】下图中既是肾单位的组成部分,又属于循环系统的结构是()。 [来源:学+科+网Z+X+X+K] A.①B.② C.③D.④ 1.肾脏在人体的位置是()。 A.胸腔两侧B.腹腔两侧 C.膀胱的两侧D.腰部脊柱的两侧 。网Z。X。X。K] 2.人体内废物的排泄主要依赖于哪一个人体系统?()。 A.呼吸系统B.运动系统 C.泌尿系统D.循环系统[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8519026763.html,] 3.如图为泌尿系统组成示意图,形成尿液的器官是()。 A.1 B.2 C.3 D.4 科网] 4.具有暂时贮存尿液功能的结构是()。 A.肾单位B.膀胱C.输尿管D.尿道 5.下列血管中,两端都是毛细血管网的是()。 A.入球小动脉B.肺静脉 C.出球小动脉D.肺动脉 6.人体内连接肾脏和膀胱的结构是()。 A.肾小管B.输尿管 C.尿道D.出球小动脉 7.下图为肾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设计 发布者:黄英迈发布日期:2011-06-08 11:14:20.0 一、教材分析: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关生物圈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学习的,已经知道了在生物界中影响生物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光、温度、水分、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也具备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等。有了以上知识的储备,再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就容易的多了。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调节、类型,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等内容做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生态系统的资料(包括图片、网上的文字资料等),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即在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资料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分析交流等活动,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及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生产者的学习和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小型的水族箱,里面生活着小鱼和水草 学生: 收集各种图片或拍摄各种风景照片,记录一周来所食用的食物名称 五、教学过程: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一)肾 肾为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的脂肪囊中,右肾位置略低于左肾。每个肾由约100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及与之相连的肾小管组成,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 1.肾小体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及肾小囊构成的球状结构。肾小球也称为血管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丛,分成4~8个毛细血管小叶,与输入及输出小动脉相连于血管极。肾小囊由内外2层组成,内层为肾小囊的脏层,紧紧包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及球内血管系膜区的周围,在脏层和毛细血管内皮间有共同的基膜;外层称为壁层,是肾小囊的外壁,壁层与近端小管曲部的管壁相连接。内、外2层之间为一囊腔,与近端肾小管的管腔相连通,原尿经肾小球滤出后经该囊腔进入肾小管。肾单位中滤过膜(滤过屏障)是最为重要的结构,可分为3层: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层、基底膜和伸出许多足突的上皮细胞层(肾小囊的脏层)。上述任何一种屏障损伤均可引起蛋白尿。肾小球具有滤过功能,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双肾血流量约为1L/min。 2.肾小管肾小管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3部分,近、远端小管又分为曲部(分别称为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直部2段。近、远端小管的直部和细段组成U字形的肾小管髓袢。肾小管的主要功能有:①重吸收功能:原尿流经肾小管时,绝大部分物质被选择性地重吸收而回到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其中近曲小管的重吸收量最大。原尿滤液中绝大部分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钾、钙、钠、水、无机磷等都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②分泌和排泄功能;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或血液内的物质分泌或排泄到尿中,借此调节人体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排出代谢产物和进入人体内的某些物质,如药物等。③浓缩和稀释功能:正常人在机体缺水时,组织渗透压升高,通过渗透压感受器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比重上升,尿液浓缩;反之,尿比重降低,尿液稀释而排出机体多余的水分。 3.肾小球旁器肾小球旁器位于皮质肾单位,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三者组成。肾素绝大部分由肾小球旁器的球旁细胞分泌,可以感受肾入球小动脉内压力和血容量的变化,当全身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时,肾内灌注压下降,入球小动脉内压力下降,肾素分泌增加。肾素使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再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生成血管紧张素Ⅱ及血管紧张素Ⅲ,它们均可通过收缩血管和增加细胞外液量两种作用而使血压升高,血管紧张素Ⅱ的缩血管作用较强,使血压升高,血管紧张素Ⅱ的缩血管作用较强,血管紧张素Ⅲ的容量效应较强。通过刺激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血容量。 4.肾的皮质和髓质肾的皮质和髓质内含有大量肾单位和许多集合小管,构成肾的实质部分。在这些结构之间,含有少量结缔组织,称为肾间质。内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穿行。肾皮质可产生1羟化酶,使25羟维生素D3转化为有活性的1,25二羟维生素D3,从而调节钙、磷代谢。肾脏髓质中的间质细胞能分泌前列腺素,主要有PGE2、PGA2及少许PG2a,前两者能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促进水钠排出,使血压降低;PG2a则有收缩血管的作用;肾皮质内所含缓激肽释放酶促使激肽原生成激肽(在肾脏主要为缓激肽),对抗血管紧张素的作用,使小动脉扩张,增加肾血流量,促进水和钠的排泄,使血压降低。此外,激肽释放酶还可促使前列腺素的释放。肾素、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3类激素共同调节肾的血液循环和肾小球滤过,并与其他激素共同维持血压和水盐代谢平衡。 此外,当机体组织缺氧时,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激素(EPO)增多,刺激骨髓红系增殖、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教学目标〗 1.知识: (1)阐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 (2)概述肾脏的结构特点。 2.能力: 通过观察、解剖肾脏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泌尿系统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在第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泌尿系统通过尿液的形式排出多种代谢废物。至于如何形成尿液,形成尿液的器官有什么特点,这是本节教学内容要解决的问题。第1课时重点要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会概述肾脏的结构特点,老师需帮助学生从肾脏的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从宏观结构到微观结构逐步认识、理解,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结合学过的血液循环的作用,分析肾脏的血流特点,从而也为下节课尿的形成打好基础。 〖设计思路〗 知识回顾,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学生观察解剖实验建立感性认识,了解肾脏的形态结构特点→教学课件展示肾脏微观结构,结合模型,使学生了解肾脏的微观结构→录像播放肾脏内的血液流动特点,使学生了解血液流动途径,为下节课打好基础→师生共同总结泌尿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上节课学生对尿液成分的测定,设疑:尿的形成与排出需要人体内的哪个系统来完成?导入课题:“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关于肾脏的外形和结构的学习: 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也是泌尿系统的最重要器官。为了使学生更准确地了解肾脏的结构,先组织学生对肾脏外形的观察(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肾脏与输尿管的关系以及与肾脏相连的肾动脉、肾静脉)。然后组织学生解剖肾脏,观察内部结构(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指导)。 3.关于对肾脏内部微观结构的学习: 教师先出示多媒体教学课件(肾脏的内部结构)引导学生将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相结合,了解肾单位的组成,利用模型进一步掌握肾小体的结构。最后让学生总结肾单位的结构。另外,通过录像教学,让学生熟悉肾脏中血管的分布特点和血液流经过程,为下一节课学习尿液的形成作好知识储备。 4.总结归纳: 通过以上的解剖实验、课件展示和录像播放,使学生从宏观到微观对肾脏的形态结构有了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飞跃,获得理性知识,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使学生获得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5.练习、反馈、矫正:

初中九年级科学下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初中九年级科学下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能量关系,概述能量流动的特点。 3、以碳循环为例,说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4、概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归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培养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正确认识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运输和传递的,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食物链与食物网。 2、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为基础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及其特点。 ◆难点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及其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五、教学资源 PPT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课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要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课提问:(1)生态系 统的概念是什么?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 系统是什么?(2) 生态系统的组成分 为哪两部分?它们 各自包括了哪些成 分? 认真思考,回 答提问: (1)在一定自 然区域内,所 有生物及其生 活的环境共同 构成生态系 统。地球上最 大的生态系统 是生物圈。(2) 生态系统由生 物和非生物环 境两部分组 成。生物包括 植物、动物、 承上启下, 既巩固已 学知识,又 为学习新 知识做铺 垫。

微生物。非生物环境包括:阳光、水分、空气、温度、土壤等。 导入新课讲述:我们已经知道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 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具有各自的生态功 能,那么,生态系统 中各种成分的关系 如何?它们之间的 关系对生态系统会 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是本节课需要进 一步探讨的问题。 思考,讨论, 进入新课学 习。 问题导入, 明确学习 任务,激发 学习兴趣。 食物链和食物网1、活动:分析草原 生态系统中部分生 物的关系 ppt展示:图23-4 草原生态系统中的 各种生物(不完全)。 提出下列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 (1)草原上的植物 在生态系统中有什 么作用? (2)草原上的各种 动物与草原上的植 被有什么关系? (3)草原上的各种 动物之间存在着什 观察、思考、 讨论、回答: (1)草原上的 植物通过光合 作用制造有机 物,供给该生 态系统中的各 种动物利用。 (2)吃与被吃 的关系。 (3)草原上的 各种动物之间 的关系是捕食 关系,如青蛙 捕食蝗虫,而 培养学生 观察、分 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 在“做中 学”增强学 生学习的 兴趣。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知识结构 生态系统的范围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 生态系统的结构消费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分解者 二、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决方法] ⑴结合教材中池塘生态系统的图解,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机环境要素和生物组成,列举出这些成分,再引导学生从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的角度对这些成分进行分类,给出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的名称。 ⑵群落中生物之间的“营养联系”就是生态系统的“生命线”。其主要形式就是“食物联系”。以教材中的图示为例,分析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从而建立食物链、营养级和食物网的概念。 [解决方法] 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包括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组成成分。这些组成成分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 七、学生活动 1、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 2、阅读教材。 八、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从群落的演替可以看出,一定区域内无机环境的状况,决定了哪些生物能够在这一区域定居和繁衍;生物群落的存在又改变着无机环境。在环境条件大体相同的地方,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往往也相近或相似。这些都说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就是在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三种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食物链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 2.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两个概念之间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

学校:讲课人:日期: 课题专题八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识记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与大气垂直分层的各层名称; 2.了解干洁空气、水汽与尘埃在大气中的作用; 3.理解各层的气温变化、气流运动、天气状况等主要特征以及对人 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大气组成”相关内容以及填写表格,归纳大气的组成 成分及其作用; 2.通过阅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分析大气分层结构、各层气 温变化、气流运动方式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绘制大气温度垂直变化图,充分理解大气温度变化的原因,同 时锻炼地理绘图、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气的存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就是对流层与平流层、 电离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的观念与意识。 重、难点重点:大气各垂直分层的名称;对流层、平流层温度变化特征及应用。 难点:对流层、平流层的温度变化特征及成因 教学方法谈论法、讨论法 媒体运用PPT 教学过程 内容媒体教师活动教后记 导入“大家都知道月球表面遍布着环形山,请 问就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样的地貌?” “没错,就是陨石撞击造成的,但就是资料 显示:每年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物质 总量达上万吨,同在太空环境中,为什么地 球上的景观与月球不同?” “就是的,因为大气层的保护,大多数流星 体都在下落过程中因摩擦而燃烧殆尽,我 们的大气层就像一层结实的‘防弹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大气层,学习它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Part 1 大气的组成“包围在地球外部的气体总称为大气,大气的组成与构成十分复杂,首先来瞧瞧大气究竟就是由什么组成的?请同学们翻开书本75页自学这部分内容,以四人为一小组完成大气的组成部分学案,完成后请小组长将结果用ipad拍下来并用蓝牙传输给我,瞧瞧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 “请一组的同学来给我们分享一下她们的成果。” “完成得很好,那老师有一个疑问,一般情况下,一年中城市出现雾的次数多于郊区,这主要就是什么原因呢?” “尘埃就是水汽的凝结核能促成雾的形成,由于城市里的废气排放量要比郊区的大,尘埃较多,所以城市出现雾多于郊区” “拿出ipad 完成大气的组成练习,有错题的同学可以打开书库中的相应的课本点击来观瞧视频” Part 2 大气的垂直分层“大家做的还不错,那大气形成的连续圈层称为大气圈或大气层。由于地球引力的影响,大气总质量的90%集中在15km高度以内,99、9%集中在50km以内,2000km高度以上,大气及其稀薄,逐渐向星际空间过渡,无明显上界。” “所以大气圈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 除此以外,大气的温度、大气的运动状况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高一地理潘君萍 2017.9.6 新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基础知识梳理: 一、大气的组成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规律 (一)对流层 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原因:是近地面(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2. 运动显著。

原因: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 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 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8~9千米。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多阴雨天气)。 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二)平流层 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 原因: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大气温度升高。 2.气流以运动为主。 大气稳定,天气晴朗,能见度高,利于高空飞行。 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提供天然屏障; 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 (三)高空大气 特点:1.气压很低,密度很小。 2.80—500KM处含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原因: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三、逆温 1.含义: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特征:(1)天气稳定(上热下冷,没有空气的对流运动) (2)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3.最易发生逆温的时间:冬季日出前后

最易发生逆温的地形:盆地、河谷 4.影响:(1)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 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2)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3)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随堂练习: 1.读大气垂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层主要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_____,该层气温随高度 增加而_________。 (2)B层_______部冷,________部热,空气以________运动 为主。 (3)A、B、C三层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_______层, 现代飞机多在____层飞行,因为该层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 天然屏障。 (4)______层的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5)某地近地面气温是28℃,这里的对流层高度为17千米,那么,这里对流层顶的气温是( ) A.—102℃ B.—74℃ C.—130℃ D.—158℃ 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2~3题。 2.该地当日大气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 A. 地面辐射减弱 B. 大气逆辐射减弱 C. 空气水平运动减弱 D. 空气对流运动减弱 3.下列时段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 )

八年级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考点1、生态系统的成分 任务 寄生物质腐生腐生无机物生产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 任务2、基础题: 1、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就是因为南极() A.缺少生产者 B.分解者很少 C.没有消费者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就是() A.阳光、空气与水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C.自养型生物都就是生产者,就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与厌氧型两类 任务3、提高题: 1、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就是()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就是分解者,也可能就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传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微生物不一定都就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都就是微生物 2、最近科学家在水深约3200米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两种新型蠕虫。这些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们通过附肢里的细菌摄取营养。像树根一样的附肢可深入到死鲸的骨髓里“挖掘”营养,其中的细菌就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就是(双选)() A.这些蠕虫与细菌都就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蠕虫与细菌的关系在生物学中属于寄生 C.这种细菌在繁殖时不可能发生有丝分裂 D.可创造一个富含有机物与O2的人工环境培养这种细菌 考点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任务1、基础题 1、如图就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双选)()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教学内容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精品文档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一)肾 肾为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的脂肪囊中,右肾位置略低于左肾。每个肾由约100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及与之相连的肾小管组成,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 1.肾小体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及肾小囊构成的球状结构。肾小球也称为血管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丛,分成4~8个毛细血管小叶,与输入及输出小动脉相连于血管极。肾小囊由内外2层组成,内层为肾小囊的脏层,紧紧包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及球内血管系膜区的周围,在脏层和毛细血管内皮间有共同的基膜;外层称为壁层,是肾小囊的外壁,壁层与近端小管曲部的管壁相连接。内、外2层之间为一囊腔,与近端肾小管的管腔相连通,原尿经肾小球滤出后经该囊腔进入肾小管。肾单位中滤过膜(滤过屏障)是最为重要的结构,可分为3层: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层、基底膜和伸出许多足突的上皮细胞层(肾小囊的脏层)。上述任何一种屏障损伤均可引起蛋白尿。肾小球具有滤过功能,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双肾血流量约为1L/min。 2.肾小管肾小管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3部分,近、远端小管又分为曲部(分别称为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直部2段。近、远端小管的直部和细段组成U字形的肾小管髓袢。肾小管的主要功能有:①重吸收功能:原尿流经肾小管时,绝大部分物质被选择性地重吸收而回到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其中近曲小管的重吸收量最大。原尿滤液中绝大部分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钾、钙、钠、水、无机磷等都在近曲小管重吸收。②分泌和排泄功能;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或血液内的物质分泌或排泄到尿中,借此调节人体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排出代谢产物和进入人体内的某些物质,如药物等。③浓缩和稀释功能:正常人在机体缺水时,组织渗透压升高,通过渗透压感受器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比重上升,尿液浓缩;反之,尿比重降低,尿液稀释而排出机体多余的水分。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考点1、生态系统的成分 任务1、知识填空 寄生物质腐生腐生无机物生产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 任务2、基础题: 1、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缺少生产者B.分解者很少 C.没有消费者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阳光、空气和水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C.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任务3、提高题: 1、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也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传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 2、最近科学家在水深约3200米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两种新型蠕虫。这些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们通过附肢里的细菌摄取营养。像树根一样的附肢可深入到死鲸的骨髓里“挖掘”营养,其中的细菌就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这些蠕虫与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蠕虫与细菌的关系在生物学中属于寄生 C.这种细菌在繁殖时不可能发生有丝分裂 D.可创造一个富含有机物和O2的人工环境培养这种细菌 考点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任务1、基础题 1、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A.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