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内涵

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内涵
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内涵

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茶禅一味”的思想

日本茶道是在中日禅僧的交往中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寺院,日本茶本身也源于中国寺院。在茶道大师千利休之前创

立“草庵茶汤”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参禅而受禅旨印可。村田珠光

从日本高僧一休宗纯那里得到中国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的一张墨迹,这一墨迹是与“茶禅一味”有密切关系的茶道界的宝物,后来成

为茶与禅结合的最初标志,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中”的道理。

村田珠光把墨迹挂在茶室的壁龛里,人们走进茶室,都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一是表示对圆悟克勤的敬意,二是表明草庵茶的宗旨是与

禅宗的思想相通的。“珠光的这一举动开辟了‘茶禅一味’的道路。由此,他被确立为日本茶道之开山。”珠光“在四张半榻榻米的小茶

室里,面对圆悟克勤的禅语,以本来无一物的心境点茶饮茶,形成了珠

光自己独特的草庵茶风。”珠光把佛教“空”的精神融合于茶道中,

要求茶人破除“我执”、切忌“自高自大”、“固执己见”。同时

他也揉合进了当时流行的“连歌”中的“冷枯”之美,在当时一直以

唐物为中心的完美豪华的茶道具中加入粗糙的日本本土之物,追求一

种残缺的美。珠光曾说“明月也嫌无云时”,比起一览无余的满月,

于云中时隐时现的似乎模糊的月亮更给人一种朦胧美。珠光茶室中

还表现出了融合“唐和”(中日)的思想,他主张将“唐物”与“和物”合为一体,备前烧、信乐烧等日本的瓷器也都进入茶道。珠光追随一

休参禅,将“茶禅一味”的精神贯彻于饮茶中,把当时流行的禅院的

茶礼仪、奈良庶民茶、贵族书院茶揉成一体,给其中注入禅的精神,

并根据此精神,对茶室和茶具进行改良,使茶进人道的境界,使茶道文

化大放异彩。

禅与茶道的结合,固然有僧人是茶文化传播者这种客观的历史背景,但禅与茶在精神上的内在联系应当说更为重要。这种现象并不是

日本所特有的。中国禅宗也有相应十分生动的例证。据传,有一天,唐代赵州从谂禅师问一位外来的僧人是否到过他这里,对方说曾经到过,他便吩咐:“吃茶去!”某日又一位僧人到来,赵州同样问他是否来过,对方回答没来过,他也吩咐:“吃茶去!”站在一旁的院主深感不解,问赵州为什么让来过的和没来过的都去吃茶,于是赵州便喊了一声:“院主,吃茶去!”僧人待客以茶,似乎并不仅仅是以茶解渴,其中当另有深义。日本的茶道脱胎于禅这一母体,茶道理念中的“和、敬、清、寂”就是禅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也是禅僧的墨迹以及书法创作的最高追求。在茶人们那里,茶道过程的一举一动无非都是茶理的自然流露。在这个意义上,茶道就是禅的生活化。

“茶禅一味”,其真谛在于禅,其主旨也在于禅。日本茶道历来就注重于感悟茶性之美,包括:茶意之美、茶味之美、茶香之美、茶色之美;同时也讲究茶会时的器之美、水之美、花之美、境之美以及人之美。

进入公元九世纪后期,日本停止了向中国派遣唐使的传统。这时官方单向的学习停止,民间的双向交流开始。日本的岛国文明不同于中国的大陆文明,中国地大人多,物产丰饶,而日本面积小,资源匮乏,就必须把学来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做到举一反三。所以,九世纪后日本虽然还在学习中国的文明、文化和技术,但茶道作为日本向中国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不是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和千利休把禅的内涵引入茶道,那么今天流传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席间的茶水也早就被可口可乐代替了。”日本人选择茶来赋予特殊意义,只要理解了禅,就不难理解日本茶道的文化内涵。

由于寺院禅宗的影响,人们常常过分注意禅和佛教的关系。其实禅具有全部中国文化的背景,它不仅与佛相连,也和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个参悟了禅的人。世界本来也许有一个终极真理,如果人们能够完全理解这个真理,那么人世就是天堂。可惜人寿有限,我们短暂的一生不足以完全领悟所有的道,这个矛盾成为人类所有哲学的根源问题。前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制定规则,后人通过遵循这些规则,可以从比前人更高的起点上去领悟人生,从而更加接近真理。

茶道里“禅”的内涵,在于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规则不再令饮茶者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

会了茶的真谛,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繁复而熟练的茶道礼法是为了使人超然物外,浓如苦药的茶汤正

如人生,别出心裁的插花显示有限的生命背后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语告诉人们处处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们

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经验,需

要饮茶者用生命的美好时光来领悟。

二、“和敬清寂”的意境

村田珠光之后、千利休之前,日本茶道史上杰出的茶人是武野绍鸥。绍鸥的茶道是对珠光茶道的继承和发展。绍鸥酷爱文艺,跟著名

的歌学家三条西实隆学歌道,并将歌道理论导入茶道,对珠光的茶道

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他对珠光的茶室、茶具进行改革,使之更

趋于谦和、素雅。绍鸥还与千利休一起,借助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创

立了茶道阴阳位置图,提高了茶道的正规程度。绍鸥和千利休把珠光

尚未使用的“和敬清寂”一词用于茶道,并在茶室、茶具上使“和敬

清寂”精神得到进一步体现。

日本茶道是指沏茶、品茶的一定程式。更深入一层来讲,日本茶

道是一种以饮茶为手段的礼仪规范,它涉及哲学、宗教、文化、艺术、伦理、礼仪等多个领域。茶道的基本特色是恬静和朴素,在百忙中挤

出片刻闲暇,以达到“和敬清寂”的精神追求。日本茶道讲究文化道

德修养,它要求茶人必须作到“四规七则”,四规即“和、敬、清、寂”,这是贯穿整个茶道礼仪的宗旨和精神。“和”指的是和悦、和谐、和平;“敬”指的是心灵诚实、尊敬长辈、爱护朋友和晚辈以及

主客之间、茶客之间互敬互爱;“清”表示茶室、茶庭等饮茶环境清洁、清净;“寂”是日本茶道的最高美学境界,表示幽雅、幽闲、宁静,要求茶人凝神沉思、摈弃欲望。“其中‘和’不仅仅局限于人与

人之间的和,而且还包括人与物之和,人与自然之和。”七则是:茶要

提前准备好;炭要提前放好;茶室要冬暖夏凉;室内插花要自然;一定

要守时;雨天要准备好雨伞;要把客人放在心上。七则的宗旨也是要

求主客之间、茶客之间通力合作、和谐相处办好每一场茶会。

进入现代以来,茶室虽多非草庵,但是茶道的简素精神不变。参加日本明治神宫一年一度的传统春季茶道仪式,到了茶室入口,就会看

见那里置有一个利用天然石凿成的石钵,钵内满是苔藓,盛满了纯净

的水。进入茶室之前,用石钵里的水洗手和漱口,以起到净化精神的

作用。走进茶室,置身其间,首先就给人一种平和宁静的感觉。室内

别无其它摆设,不繁不丽,席地而坐,将视线投向壁龛,壁龛里挂着一

幅古字残片,置身于这科独具匠心的艺术空间,会引起人们一种难以

名状的感动。茶道仪式就在这种静寂的氛围中开始了。此时,如果将

视线投落在窄小的榻榻米上,在自然的光照下,庭园的竹子透过纸窗

投在铺席上的影子,简直就像泼上去的一幅竹水墨画!也许只有在这

个时候,茶客落入冥想,就会心生一种美的“空寂”与“幽玄”。置

身于这种境界,对千利休“径通茶室来品茗,世人聚此绝俗念”这样

一首和歌就会有更深切的体味。

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虽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却倡导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论从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见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对称,有的是釉没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还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挂轴等茶道美术品,

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齐划一的感觉,多是参差不齐。这种带有缺陷的美,却常有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认为,缺陷的美,是一种奇数单

一的美。就如中国书法中的行草,行云流水间的狂草,在不是正楷

的忘形中,独自拥有一种看似不整齐规范的奇美。

简素之美

简洁朴素单纯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属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禅宗的“无”,所以,茶道的简素,就是“无”的表现之一。比如,日本古来建筑中,神宫和茶室的建筑,虽然理

念上都推崇简素之美,但神宫的简素和茶室的简素,却是同一概念

下的两种简素。神宫的建筑是古朴、庄岩、静穆,京都的桂离宫,

东京的明治神宫,选材上用巨木和整齐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筑,则是

简单、纯朴、寂静,选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简瓦搭成,诠释了一

种脱离于寺院的俗世修心养性之愿望。这两种简素,都体现了日本

禅学的美感。茶庭中只有常绿树木而无花草,茶室中的挂画,也多

为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或横梁,看似毫无精

雕细刻,却有种稚拙笨朴的素美,令人入目难忘。进入茶庭和茶室,举目所见,没有绚烂只有素雅,这种简单的素美的深处,蕴藏着枯

淡的清寂之美。

枯槁之美

毫无感觉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历经岁月沧桑的变迁,不论怎样的苍老,其中都有着无觉的静默之美。在茶室中,常常见到

挂轴中的书法或画,墨迹淡薄难辨,或者老旧斑剥的茶盒等,虽然

一目所见,有种枯槁之状,但却令人感悟一种枯中沉淀的力量,外

表不再强大,内在却雄气的阳刚厚重之美。

自然之美

无心,无念,无意识。不论是茶师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视深礼一敬时,彼此流露出来的平常心态,为自然之美。古来日本茶道文

化中,视人为做作的行为不美。所以,从茶见到茶人的行为,皆追

求自然状态。比如,使用的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华丽釉彩。最

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烧制的粗陶。这和现代的一些所谓茶道新风完

全不同。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无心的美,才是纯美。

幽玄之美

中国的古诗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这和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有着相同的意境。幽玄之古美,是一种无限深幽之处的无限意

境之美。比如,在幽暗茶室中,简单的眼神和无言的会意,有种心

领神会的幽深玄美。这种东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达到极致。留白处的空阔意境,是一种自觉自悟的韶美,是一种非日常耀眼明

灿的幽深玄阔之美。幽玄,不是阴暗沉郁之气氛,而是沉静中的寂

落之美。

脱俗之美

踏入茶庭,走过碎石板路,进入茶室入座,这一过程,是一种短暂地脱离红尘俗世的忘我之境。放下尘念,远离喧闹,进入神清心

宁的境地,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一种忘我脱俗之美。日本茶庭的露

地“石板路”,不仅仅是一条短短的路径,而是一种更多象征意义

上的回归身心本我的回家之路。进入茶室前的净水洗手等动作,也

是一种净心脱尘之举。茶道追求的脱俗之美,不是简单地脱离世俗

红尘,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让疲倦的身心得以短暂的净化,再以清

新的“我”回到日常俗世中前行。所谓的脱俗,不是表象的脱离现

实的生存规则,而是令人在真实生活中,自然畅顺地融入世道。利

休大师倡导的“心中一尺自悟”,便是对脱俗最练达的诠释。世人

若能心中有道,胸中有规地行走尘路,便不易迷失本我,会走得更

逍遥自在。比如在茶席中聚会的开始前或结束后,禁忌高谈阔论地

炫耀财富和摆弄学问之谈。不论是茶师还是茶客,茶前茶后的交流,大多是轻语温句的情趣之事。脱俗,便是俗人在此一时,求得此一

刻的清净俗念之愿。

静寂之美

沉稳、安静、平和,面对日常中的“我”内省内悟,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元素之一。茶道的开始和完了,时常都是在一种无言的静

寂中展落。从茶师到茶客到茶具到挂轴到茶花,均以静为旨,以求

得悟淡中感知雅美,静中品味动美。窗外的风声雨声鸟声,室内的

水沸滚动声和茶师手中竹刷的轻动做声,众静皆一动过程中的寂美,是红尘俗人在日常中忘知忘觉的美感,而在日本茶道中,寂静之美,却非常重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