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免疫功能性物质概述

无脊椎动物免疫功能性物质概述
无脊椎动物免疫功能性物质概述

无脊椎动物免疫功能性物质概述

专业:动物学姓名:李波学号:S2*******

无脊椎动物免疫

脊椎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巧妙而又复杂的免疫系统,其免疫机制中既有先天性免疫(innate immunity)又有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而无脊椎动物缺乏真正的抗体,因此目前认为无脊椎动物仅具有先天性免疫功能,而且,无脊椎动物对病原体的防御是非特异性的。无脊椎动物的免疫反应主要通过物理屏障、吞噬作用、溶菌作用和凝集作用等清除病原菌的侵入和外来异物。因此,缺乏免疫球蛋白的无脊椎动物主要是通过吞噬细胞和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来发挥免疫功能的,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且二者密切相关。

1.细胞免疫

无脊椎动物重要的机体防御机能主要由免疫细胞通过吞噬、包被以及形成结节来实现的,亦由固着性细胞产生的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来实现的。

病原或异物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进入机体后被快速滤入具有滤过作用的组织和器官,在这些部位病原的清除和杀灭由血清和血细胞共同作用来完成,参与吞噬杀菌过程的主要是吞噬细胞,包括血淋巴中的血细胞和淋巴器官中的淋巴细胞。

当病原体穿透体表物理屏障进入到甲壳动物的血淋巴后,会引发一系列的细胞防御反应,主要包括吞噬作用(phagocytosis)、结节形成(nodule formation)、包囊作用(encapsulation)和凝集反应(aggregation)等。吞噬作用是免疫细胞摄取入侵颗粒,并利用胞内产生的活性氧将其杀死的过程。如果侵入体内的病原体数量太多或颗粒太大而不能被吞噬,大量的血细胞会协同作用来封锁病原体,这种现象分别被称作结节形成和包囊作用。血细胞还参与蛋白酶原、凝集酶原以及酚氧化酶原等的相关物质的合成与储存。

吞噬作用在动物界中普遍存在,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吞噬作用摄取食物,在高等的多细胞动物中,吞噬作用则是控制和清除外来物质侵扰的重要手段。目前已证实甲壳动物的血细胞的确能够吞噬入侵体内的细菌、真菌、洋红颗粒、松脂等,其吞噬过程包括:异物识别、粘连、凝集、摄入、清除等。对异物的识别可能是由该物质的表面性质和血细胞膜上的受体共同决定的。

包囊作用是针对单个细胞无法吞入的较大异物发生的反应。甲壳动物机体首先将外来物质隔离,若异物颗粒直接超过10μm(如某些真菌、寄生虫等),则不能通过单个细胞的吞噬作用摄入,而是在其周围包被数层成纤维细胞而形成包囊,构成包囊的细胞之间形成致密的纤维状连接,可以起到防止被包围的入侵物逃逸的作用。

甲壳动物的血细胞内含有细胞黏附蛋白,能够将细胞和外来异物结合形成紧密凝集状的结节,这些结节就是黏附了外来入侵物的血细胞的聚集体,并且通常在酚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黑化反应。研究表明,当把外来物注射到动物体内时,循环系统中血细胞数目会显著下降,血细胞发生凝集反应,严重时能阻塞鳃丝的维管结构。

2.体液免疫

无脊椎动物缺乏免疫球蛋白,体液免疫是靠血淋巴中的一些非特异性的酶或因子来进行的。

(1)酚氧化酶

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又称为酪氨酸酶,能够催化单酚羟化成二酚(如多巴),并把二酚氧化成醌;醌在非酶促条件下形成最终的反应产物黑色素。这些黑色素协同具有细胞毒性的醌类中间产物沉积到入侵的病原体周围,起到隔离杀死病原体的作用,即所谓的黑化包被反应。目前,己从数种无脊椎动物中分离纯化出proPO和PO,并对此作了鉴定。依据物种的不同,它们的最适pH值、最适反应温度、抑制剂等性质有所不同。在甲壳动物中proPO一般为单体蛋白,分子量一般在70-80 kD左右,被激活后所产生的PO的分子量一

般约为60-70 kD。(1 kD=1/N g)

无脊椎动物的酚氧化酶大多为一种铜金属酶。目前分子生物学研究也发现,proPO及PO一般都有两个功能性的Cu2+结合位点,CuA和CuB。每个铜原子周围的氨基酸残基高度保守,而且CuA和CuB分别结合了三个组氨酸。CuB结构在各种动物中比较一致:两个组氨酸位于一个α-螺旋上,而另一个组氨酸则位于另一个α-螺旋上。CuA结构在不同物种间可能有所差异,在节肢动物中,CuA结构与CuB的结构相同;而在软体动物中,两个组氨酸分别位于两个α-螺旋上,而另一个组氨酸则位于其中一个α-螺旋之后的回环结构中。

在无脊椎动物中,PO一般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酚氧化酶(Prophenoloxidase,proPO)存在,无活性的proPO在丝氨酸蛋白酶作用下转变成具有活性的PO。血细胞以脱颗粒的方式释放proPO到血淋巴中,随后无活性的proPO被酚氧化酶原激活酶(prophenoloxidase activating enzyme/prophenoloxidase-activating proteinase,PPA/PAP)激活转变成有活性的酚氧化酶(PO)。在PO的催化下,酚被氧化成醌,再经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形成黑色素。黑色素能够隔离病原体,避免它们与宿主接触,从而达到免疫效果,黑色素常常在节肢动物的体表形成黑色斑点,形成的色素沉着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prophenoloxidase-activatedsystem,proPO-AS)是由proPO、PO、丝氨酸蛋白酶、模式识别蛋白和蛋白酶抑制剂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级联反应系统,这一过程类似于高等动物中的补体激活途径(补体并非单一分子,而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被称为补体系统。补体广泛参与机体微生物防御反应以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

酚氧化酶在无脊椎动物非特性免疫中的功能

在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如节肢动物中,酚氧化酶(PO)具有多种功能,它不仅参与黑色素形成、角质的硬化和伤口愈合,而且在宿主的防御反应中还作为非自身识别系统发挥功能。PO是黑色素形成的关键酶,PO在伤口处催化产生黑色素沉淀以防止血淋巴丢失,并阻止入侵的微生物乘机进入,黑色素通过愈合伤口和封闭病原菌,在节肢动物的防御反应起重要作用。黑色素形成过程中伴随着活性氧的产生,同时也产生具细胞毒性的半醌和三氢酚。半醌有结合亲核物质的特性,醌具毒性的分子基础可能是它们结合到外来细胞的表面,通过形成黑色素包囊来隔离入侵的外来物,并通过醌和其它的中间产物(如醌甲基化物和半醌)产生氧的还原形式来摧毁这些入侵的外来物如病原菌或寄生虫。甲壳动物中有活性的PO参与宿主的防御反应—在识别异物、释放调理素(opsonin)、促进血细胞的吞噬和包囊反应以及促进颗粒血细胞和半颗粒血细胞释放颗粒、产生多种介导凝集因子及抗菌肽等免疫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凝集素

动物的凝集素分子按照糖识别域肽链序列分有三类:C型凝集素,S型凝集素,P型凝集素以及一些目前尚未确切归类的凝集素。C-型凝集素因其活性需钙离子而得名,均位于细胞外;S-型凝集素因其活性的完全表达通常依赖巯基而命名;P-型因其主要配体为甘露糖-6-磷酸盐(mannose-6-phosphate)而命名。其中最主要的凝集素分子为C型凝集素和S型凝集素。

S型凝集素在细胞内和细胞外均有分布,在它们的空间结构中不存在二硫键,主要识别

半乳糖分子。C型凝集素是一个庞大的膜蛋白和细胞外蛋白的超家族。这个家族的共同特点都拥有一个二硫键丰富,且与钙离子结合的CRD结构域。绝大多数动物凝集素分子都是仅通过活性鉴定和糖基识别特异性加以归类的,而很少考虑其生物学活性和进化分类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型凝集素在免疫系统中起了关键作用。

C-型凝集素的的结构特征

C-型凝集素是最早被发现的动物凝集素。早在19世纪,蛇毒凝集素的凝集效应就已经被发现。1906年发现的牛Conglutinin是属于Collectin家族成员。1988年,Drickamer建议将动物凝集素分成若干家族,结构上类似于唾液酸蛋白受体的钙离子依赖型凝集素被归于C-型凝集素家族。自此,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数量快速增长,大量C-型凝集素被从不同的动物中发现,而其中许多已被证实不具备凝集活性。狭义上的C-型凝集素是指一类钙离子依赖型的糖识别动物凝集素。在随后的生物化学和基因序列结构分析发现,此类蛋白的凝集活性均来自于一类统一的结构:糖识别结构域(Carbohydrate recognition domain,CRD)。所有的C-型凝集素均包含该结构域,而其他类型的凝集素则没有。对不同种类的C-型凝集素结构域研究发现,结构域上存在4类钙离子结合位点。如图所示,位点1,2,3出现于结构域顶部,而位点4则出现在结构域底部。钙离子结合位点的形成会受到如序列、结晶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C-型凝集素具有结构异质性和异物结合位点的特异性,对热不稳定(56"C 15min即可失活),其活性需Ca激活;

凝集素功能①当外来入侵物(细菌、病毒等)通过某种机制刺激血细胞合成并释放凝集素,使外来入侵物发生凝集并失去活性,然后血细胞对其进行吞噬;②免疫识别因子③在其它方面包括细胞的迁移,细胞间相互作用等扮演重要角色。

(3)血蓝蛋白

血蓝蛋白(hemocyanin,HC)是位于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血淋巴中的含铜呼吸蛋白,脱氧状态为无色,结合氧状态为蓝色。血蓝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与机体内的输氧有关,它与血红蛋白(hemoglobins)和蚯蚓血红蛋白(hemerythreins)并称为动物界三种呼吸蛋白。血蓝蛋白最早是以一种类酚氧化酶的酶的形式出现的,然后出现了不同的血蓝蛋白亚基,最后变成两种功能截然不同的含铜蛋白。

血蓝蛋白可分为两大类,即节肢动物的血蓝蛋白和软体动物的血蓝蛋白。

节肢动物血蓝蛋白由分子量大约是72kDa的亚基组成。尽管观察到这些亚基有明显的异质性,但是所有节肢动物的Hc亚基可能都含有一个序列完全相同的三维结构(图1.10B)。每个亚基折叠成三个域(domain)。其中第二个域是α螺旋区,螯合一对Cu离子,可结合一个O2。每个铜离子受三个组氨酸残基的调节,并处于4个α螺旋的中央(图1.9 B)。在体内,节肢动物Hc由不同倍数的六聚体组成(1×6,2×6,4×6,6×6,8×6-mer),根据物种的不同而不同。节肢动物类型的Hc的四级结构如图1.10A所示。

软体动物的血蓝蛋白

软体动物HC的分布不如节肢动物的那样广泛,似乎仅限于腹足类和头足类。近来,德国Markl研究组在1.2 nm水平上用冷冻电镜术(cryoelectron microscopy)观察了鲍鱼Holiotis tuberculata的HC,获得了其20聚体组成的中凹的圆柱体四级结构(图1.11A)。用X光晶体衍射法已在头足类的章鱼中获得了软体动物HC的三维结构构象(图1.11B)。由图1.11A,软体动物HC的亚单位很大,相对分子质量可达350000~450000 Da,每个亚单位由7~8个在大小上约为50000 Da的相似的功能单位(FU)组成,分别命名为a~h。软体动物Hc的三维构象则由2个域组成,第1域为α螺旋区,螯合一对Cu离子,可结合一个O2分子,第2域为β折叠块,可能也含有Ca,此金属可能与四级结构的维持有关。

血蓝蛋白功能其主要功能是氧的载体,此外还具有调节渗透压、储存蛋白质、脱皮激素转运和产生抗真菌肽等。而且,在胰岛素、SDS和肌体内凝集因子、抗菌肽等生物防御因子的作用下,能转化为酚氧化酶。在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中已有报道血蓝蛋白有酚氧化酶活性。

(4)抗菌肽

动物体中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被定义为抗菌肽(anti—microbialpeptides),是动物体先天反应中的重要部分,抗菌肽具有广谱的抗菌活力。

抗菌肽(anti一microbialpeptides)是具有抗菌活性短肽的总称。它是在诱导条件下,动物免疫防疫系统产生的一类对抗外源性病原体致病作用的防御性肽类活性物质。作为免疫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原核生物、植物、动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都可以产生由基因编码、核糖体合成的抗菌肽。许多抗菌肽相继得以分离和纯化。这些抗菌肽的共同特征为:碱性多肽;N端多碱性氨基酸残基;C端均酞胺化;具有两性结构;分子量为4kDa左右。

抗菌肽是鱼、虾、贝等水生动物抗病防御系统的主要成分之一。

一般根据抗菌肽分子的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以及其功能不同,可将抗菌肽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环型抗菌肽,因其富含半胱氨酸形成分子内二硫桥,而呈发夹式口片层结构(hairpin—like~sheet)或者形成a螺旋与p片层结构的混合构造(apm0tif/Csap)。第二类也是最早发现的一类抗菌肽,具有a一螺旋结构的两亲线性多肽。第三类为富含脯氨酸或/和甘氨酸线性多肽,有时它们可占氨基酸组成的25%以上,富含脯氨酸抗菌肽一般呈二联体或者三联体。

目前普遍认为,抗菌肽可以与病原体的细胞膜作用,增加膜的渗透性,从而导致病原体的死亡。线形亲水脂的a一螺旋分子,主要通过阳离子与细胞膜上的阴离子相互作用,从而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富含半胱氨酸的分子,如防御素(Defensins),则是在磷脂膜上通过形成离子通道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另外的一些分子还可能进入细胞内,直接与DNA、RNA 作用,导致细胞死亡。

抗菌肽功能抗菌肽作用于细胞膜上形成孔道,使细胞内容物特别是钾离子大量渗出,正常细胞膜去极化导致细胞的死亡;诱导降解细胞壁的水解酶激活细胞致死的过程;扰乱细胞膜双层结构脂类分子的正常分布,而干扰细胞膜的功能;或损伤细胞内的重要的靶分子等。目前已知抗菌肽对100多种细菌以及某些真菌、原生动物、病毒等有杀灭或抑制作用。(5)溶菌酶

溶菌酶分为c型溶菌酶(HEWL)、g型溶菌酶(GEWL)、i型溶菌酶(TjL)三种。目前的结论是i型溶菌酶广泛分布并且只分布于无脊椎动物中。

尽管这三种类型的溶菌酶的一级序列之间的相似性非常低,它们的三维结构却展现了惊人的相似性(图1.8)。HEWL是第一个解出三级结构的溶菌酶。它包括两个结构域和中间一个很深的裂缝,裂缝包含了其活性位点。一个结构域主要是由β折叠组成,而另一个则包含了更多的螺旋结构。而与之类似的是,GWEL的三级结构也是由一个包含了活性位点的裂缝将一个较小的β折叠组成的结构和一个较大的“螺旋组成的结构域分开。而且,TjL的三级结构与HEWL相比也是惊人的相似。TjL包括6个α螺旋,一个β折叠和一个结合底物的裂缝。

溶菌酶(Lysozyme)又称胞壁质酶(Muramidase),它是一种碱性蛋白,主要杀灭革兰阳性菌,能够水解构成细菌细胞壁成分的多糖胞壁质中的N2乙酰葡萄糖胺与N2乙酰胞壁酸之间的1,4糖苷键,从而使细菌的细胞壁破损,细胞崩解。在作用时可观察到溶菌现象,故因此而得名。溶菌酶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的血细胞和血液中,在免疫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溶菌酶是吞噬细胞杀菌的物质基础,当吞噬细胞对异物颗粒进行吞噬和包囊后,细胞内的溶酶体会与异物进行融合,发生脱颗粒现象,外来入侵的微生物可以被其中的溶菌酶等直接杀死,随后再进一步将它们水解消化,并将水解消化后的残渣排出细胞外。

(6)蛋白酶抑制剂

目前已在甲壳动物的血淋巴中发现了多种蛋白酶抑制剂,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两种即枯草杆菌蛋白酶抑制剂和a一巨球蛋白。

①枯草杆菌蛋白酶抑制剂枯草杆菌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种热稳定的(可抵抗80℃高温15min)、耐酸碱性(pH范围为1.0~儿.5)的蛋白质,分子量为23kD,等电点pI为4.7。纯化的枯草杆菌蛋白酶抑制剂能抑制枯草杆菌蛋白酶和链霉蛋白酶,以及某些寄生菌(如A.astaci)分泌的蛋白酶,而对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无抑制作用。枯草杆菌蛋白酶抑制剂只能抑制病原菌分泌的蛋白酶,而对非病原菌分泌的蛋白酶以及本身的蛋白酶无影响。蛋白酶抑制剂,是作为表皮中抵抗微生物感染的有力屏障。

②a一巨球蛋白a一巨球蛋白是动物血浆中一种高分子量的蛋白酶抑制剂,单体分子量为180~185kD,其多肽链中的硫醇区具有高度保守性,在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如螫虾、马蹄蟹、人类等都几乎相同。甲壳动物血淋巴中的a一M具有同哺乳动物相同的特性和功能。a一M的主要作用是清除循环系统中的蛋白酶:由于受伤或细菌入侵而产生的蛋白酶对机体内正常的组织或器官是有害的,血浆中的a一M构象改变,使硫醇区的稳定性降低,与有害的蛋白酶非共偷结合形成蛋白酶复合物;在细胞的表面具有—M受体,能同蛋白酶

复合物发生特异性的结台,然后通过某种机制将蛋白酶复合物迅速从循环系统中清除。(7)溶血素

溶血素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防治因子,它存在于多种无脊椎动物血清中。其作用可能类似于脊椎动物的补体系统,可溶解破坏异物细胞,参与调理作用,而且还具有溶菌活性,可以溶解革兰氏阳性菌,并且可能与酚氧化酶原的激活系统有关。在无脊椎动物溶解系统中溶血素可以单独作为调理因子或通过蛋白水解酶发挥作用。

(8)细胞毒活性氧

血细胞在吞噬侵入体内的外来病原微生物时,会释放出一些毒性物质来杀死和消化病原微生物,这些毒性物质中有一类是细胞毒活性氧(R015)。这一现象最初是在哺乳动物的嗜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发现的,称为呼吸爆发。

(9)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酶,作为活性氧参与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在防御机体衰老及防止生物分子损伤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微生物入侵被血细胞包裹后,机体产生一系列抗微生物物质,这些物质包括高活性氧种类如超氧离子(O2-),过氧化氢(H2O2),氢氧根离子(OH-)和单线态氧(O2)。尽管氧是需氧细胞的必需成分,但同时,呼吸爆破中产生的高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也能引起潜在的细胞毒问题。因而有效而快速地清除活性氧物质是机体行使正常功能和存活的关键。这就由抗氧化防御机制来执行,其中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清除超氧离子。

(10)其它免疫因子

与免疫有关的其它免疫应答因子:如凝血因子、LPS结合蛋白、p一糖普结合蛋白(BGBP)、类Ig蛋白。迄今为止,人们在无脊椎动物中尽管还没发现抗体的存在,但许多功能各异的IgsF分子,陆续得以分离、纯化和鉴定。它们一般是细胞表面结合分子,主要参与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其功能的不同,无脊椎动物lgsF分子大致可以分为与免疫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IgsF分子、分泌型IgSF分子、同嗜性粘附IgSF分子、异嗜性粘附IgSF分子、激酶IgSF分子和磷酸酶IgsF分子等六大类。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ity Diseases 一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抗原发生正性应答、造成其组织或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状态。(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多数自身免疫病是自发或特发性的,感染、药物等外因可能有一定的影响;2.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γ-球蛋白; 3.患者血液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4.病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现以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5.病程一般较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仅有少数为自限性; 6.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7.有遗传倾向; 8.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有效; 9.常有其它自身免疫病同时存在; 10.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疾病模型。 (三)确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条件: 1.证实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存在; 2.找到自身抗原; 3.用该自身抗原免疫动物能够诱发同样的自身免疫病; 4.通过被动转移实验证实抗体或者T细胞的致病能力。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局限某特定器官,器官特异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导 致自身免疫病。 2.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又称结缔组织病或 胶原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1. 隐蔽抗原的释放。2. 自身抗原改变。 3. 分子模拟。 4. 决定基扩展。 (二)免疫系统异常 1. 淋巴细胞多克隆的非特异性活化: (1)内因:淋巴细胞生长控制机制紊乱,如MRL-lpr小鼠为SLE的动物模型,其FAS基因突变,FAS蛋白胞浆区无信号转导作用,不能诱导T细胞调亡。 (2)外因:各种淋巴细胞的活化物质,如IL-2等细胞因子的应用及LPS和超抗原的作用。 2.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APC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T-B 细胞之间的旁路活化。 原因(1)病毒感染B细胞。 (2)来自细菌或病毒的超抗原。 (3)B细胞表面的MHC-II分子被修饰。 (三)免疫调节网络失调:Th1和Th2细胞功能紊乱:Th1细胞功能亢进促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发展,如 IDDM等。Th2细胞功能亢进促进抗体介导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发展,如SLE等。 (四)病源微生物感染。 三.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 1.发病机制主要为: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2.特点:1. 靶分子的多样性;2. 反应细胞的多样性 ; 3. 自身免疫应答包括初次应 答和再次应答。 3. 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 抗体与细胞结合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介导ADCC破坏 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4. 抗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阻断细胞的功能。如Graves 病、重症肌无力。 5. 抗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与相应的物质结合: 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杀伤破坏自 身细胞。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IC沉积局部: 活化补体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系统性 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免疫系统

第九章免疫系统 一、概念题 1.中枢淋巴器官2.胸腺小体 3.血—胸腺屏障4.副皮质区 5.淋巴小结6.髓索 7.皮质淋巴窦8.边缘区 9.动脉周围淋巴鞘10 .脾小体 11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二、填空题 12 .免疫系统由 __________ 、其它器官内的 __________ 以及分布于全身的 __________ 等组成。 13 .淋巴组织分为 __________ 、 __________ 两种形式。 14 .中枢淋巴器官指 __________ 及 __________ ,周围淋巴器官包括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15 .淋巴结的实质分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皮质由 __________ 、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组成。 16 .髓索内主要含有 __________ 、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 17 .淋巴液在淋巴结内的通路是,先经过 __________ 导入 __________ ,然后经过小梁周围的 __________ 进入 __________ ,最后经 __________ 流出淋巴结。 18 .淋巴小结周边为密集的 __________ 中央部分为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 19 .脾脏主要由 __________ 构成,无 __________ ,有许多 __________ ,其实质分为__________ 、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三部分。

20 .脾索和边缘区有大量的巨噬细胞,能及时清除血液中的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衰老的 __________ 。 21 .动脉周围淋巴鞘主要是由 __________ 围绕 __________ 构成。 22 .笔毛动脉末端大部分开口于 __________ ,小部分直接开口于 __________ 。 23 .脾血窦腔面是由 __________ 平行排列构成,其外面有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 24 .构成免疫系统的核心细胞是 __________ ,细胞的两种免疫应答方式是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 25 . T 淋巴细胞可分为三个亚群,即 __________ 、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 三、单项选择题 26 . T 淋巴细胞 A .又称 ADCC 细胞 B .占淋巴细胞的 30% C .是淋巴小结的主要细胞 D .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 75% E .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 15% 27 .胸腺的特征性结构是 A .有网状细胞 B .胸腺实质有许多完全分隔的小叶 C .有 T 淋巴细胞 D .有胸腺小体 E .有巨噬细胞 28 .能分泌胸腺素的细胞是 A .T淋巴细胞 B .上皮性网状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内皮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自身免疫性疾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许多疾病相继被列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值得提出的是,自身抗体的存在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并非两个等同的概念,自身抗体可存在于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正常人特别是老年人,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上皮细胞抗体、胃壁细胞抗体、细胞核DNA抗体等。有时,受损或抗原性发生变化的组织可激发自身抗体的产生,如心肌缺血时,坏死的心肌可导致抗心肌自身抗体形成,但此抗体并无致病作用,是一种继发性免疫反应。 二病因1.自身抗原的出现 (1)隐蔽抗原的释放。 (2)自身抗原发生改变。 2.免疫调节异常 (1)多克隆刺激剂的旁路活化。 (2)Th1和Th2细胞功能失衡。 3.交叉抗原 (1)柯萨奇病毒→糖尿病。 (2)链球菌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性心脏病。 4.遗传因素。 三临床表现1.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组织器官的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仅限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某一器官。主要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重症肌无力、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贫血伴慢性萎缩性胃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寻常天疱疮、类天疱疮、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多发性脑脊髓硬化症、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等,其中常见者将分别于各系统疾病中叙述。 2.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广泛沉积于血管壁等原因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称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习惯上又称之为胶原病或结缔组织病,这是由于免疫损伤导致血管壁及间质的纤维素样坏死性炎症及随后产生多器官的胶原纤维增生所致。事实上无论从超微结构及生化代谢看,胶原纤维大多并无原发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ity Diseases 一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抗原发生正性应答、造成其组织或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状态。(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多数自身免疫病是自发或特发性的,感染、药物等外因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2.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γ-球蛋白; 3.患者血液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4.病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现以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5.病程一般较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仅有少数为自限性; 6.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7.有遗传倾向; 8.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有效; 9.常有其它自身免疫病同时存在; 10.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疾病模型。 (三)确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条件: 1.证实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存在; 2.找到自身抗原; 3.用该自身抗原免疫动物能够诱发同样的自身免疫病; 4.通过被动转移实验证实抗体或者T细胞的致病能力。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局限某特定器官,器官特异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导致 自身免疫病。 2.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又称结缔组织病或胶 原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1.隐蔽抗原的释放。2. 自身抗原改变。 3. 分子模拟。 4. 决定基扩展。 (二)免疫系统异常 1. 淋巴细胞多克隆的非特异性活化: (1)内因:淋巴细胞生长控制机制紊乱,如MRL-lpr小鼠为SLE的动物模型,其FAS基因突变,FAS蛋白胞浆区无信号转导作用,不能诱导T细胞调亡。 (2)外因:各种淋巴细胞的活化物质,如IL-2等细胞因子的应用及LPS和超抗原的作用。 2.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APC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T-B 细胞之间的旁路活化。 原因 (1)病毒感染B细胞。 (2)来自细菌或病毒的超抗原。 (3)B细胞表面的MHC-II分子被修饰。 (三)免疫调节网络失调:Th1和Th2细胞功能紊乱:Th1细胞功能亢进促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发展,如IDDM等。Th2细胞功能亢进促进抗体介导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发展,如SLE等。 (四)病源微生物感染。 三.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 1.发病机制主要为: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2.特点:1. 靶分子的多样性;2. 反应细胞的多样性;3.自身免疫应答包括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3. 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 抗体与细胞结合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介导ADCC 破坏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4. 抗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阻断细胞的功能。如Graves 病、重症肌无力。 5. 抗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与相应的物质结合: 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杀伤破坏自 身细胞。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IC沉积局部: 活化补体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系统性 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十七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十七章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_______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如果这种免疫应答对自身组织造成_______并出现_______,引起临床症状时,称为_______。 2.__________与人心肌间质、心肌和肾基底膜等有共同抗原成分。 3.大肠杆菌O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有共同抗原,所以与_______有关。 4.甲状腺球蛋白、精子、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和眼晶体蛋白都属于_________。 二、多选题 [A型题] 1.关于自身耐受与自身免疫和AID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淋巴细胞经克隆清除产生自身免疫 B.维持导致自身耐受破坏的因素,有利于AID的防治 C.自身免疫的发生是由于自身耐受的终止或破坏 D.淋巴细胞逃避克隆清除形成自身耐受 E.以上都不是 2.下列哪些因素可改变自身组织和细胞的免疫原性? A.外伤、感染、电离辐射、药物 B.外伤、异体组织移植 C.外科手术、免疫接种、药物 D.外伤、肿瘤、免疫接种 E.肿瘤、免疫接种、感染

3.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与哪项有关? A.隐蔽抗原的释放 B.交叉抗原的存在 C.免疫调节功能缺陷 D.多克隆B淋巴细胞激活 E.自身抗原的改变 4.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肾炎是由于A.链球菌与肾小球基膜有共同的抗原 B.促进隐蔽抗原的释放 C.由于免疫功能缺陷引起 D.自身抗原的改变 E.免疫调节功能异常 5.超抗原引起自身免疫病的机制是: A.隐蔽抗原的释放 B.自身抗原的改变 C.交叉抗原的存在 D.多克隆激活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E.分子模拟 6.下列哪项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中症肌无力 D.胆囊炎 E.支气管哮喘

免疫性疾病

免疫性疾病 一名词解释 1.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 2.自身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3.克隆无反应性(clonal anergy) 4.隐蔽抗原(sequestered antigen) 5.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6.口眼干燥综合症(Sj?gren syndrome) 7.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8.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9.AIDS 10.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 11.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 12.免疫忽视(immunological ignorance) 二判断题 1.Ⅱ型变态反应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 2.Ⅰ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3. 自身免疫在通常情况下不造成机体损害,不一定都引起自身免疫病。 4.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同时伴有全身多个器官间质纤维化和炎症性改变。 5. DiGeorge综合征又称为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属于T细胞免疫缺陷病。 6. 狼疮性肾炎可以表现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7. 类风湿关节炎常累及大关节,多为多发性、对称性、游走性。 8.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疱疹病毒Ⅱ型感染引起。 9. AIDS的特征是免疫功能缺陷伴机会性感染和(或)继发性恶性肿瘤。 1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侵犯和破坏宿主CD8+ T细胞。 11.超急性排斥反应一般于移植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因其发生急速,故属于Ⅰ型变态反应。 12 急性排斥反应可以细胞免疫为主,也可以体液免疫为主。 13超急性排斥反应镜下以弥漫的急性小动脉炎、血栓形成、组织缺血坏死,病灶区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为特点。 14 慢性排斥反应多发生在移植术后几个月至1年以后,常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的移植器官损害,且药物治疗效果 不佳。 15.抗Sm抗体和抗单链DNA抗体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相对特异性。 三选择题 (一)A型题 1 介导Ⅰ型变态反应的免疫球蛋白是 A IgG B IgM C IgA D IgD E IgE 2 涉及Ⅱ型变态反应发生机制的是 A抗体直接作用于靶抗原B淋巴细胞攻击靶抗原C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 D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E肥大细胞脱颗粒 3属于结缔组织病(胶原病)的是 A 重症肌无力B多发性肌炎 C 甲亢 D Ⅱ型糖尿病E恶性贫血

免疫学习题及答案(含答案)

免疫学部分 一、概述 【A型题】 1.免疫的概念是: A.机体的抗微生物感染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排除非自身物质的功能 D.机体识别、杀灭与清除外来微生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 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 A.易发生肿瘤 B.易发生超敏反应 C.易发生感染 D.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E.易发生免耐受 3.免疫应答对机体是: A.有利的反应 B.不利的反应 C.有时有利,有时不利 D.适当时有利,不适当时不利 E.以上都不是 【X型题】 1.免疫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可表现为 A.阻止病原微生物入侵 B.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 C.清除体内损伤、衰老细胞 D.诱导组织细胞突变 E.防止肿瘤发生 二、抗原 【A型题】 1.一般而言,抗原的分子量为多少才具有免疫原性? A.<10kD B.< 9kD C.=10kD D.>10kD E.>100kD 2.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感染的微生物抗原 3.TD-Ag得名,是因为它 A.在胸腺中产生 B.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 C.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免疫 D.只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 E.相应的抗体产生需T细胞辅助 4.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抗原决定基 B.抗原的大小 C.抗原的电荷性质 D.载体的性质 E.抗原的物理性状 5.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 A.异嗜性抗原 B.抗体 C.补体 D.半抗原 E.细菌多糖 6.异嗜性抗原广泛存在于: A.人与人之间 B.动物与动物之间 C.植物与植物之间 D.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 E.不同种属之间 7.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提示: A.自身耐受的终止 B.机体易受微生物感染 C.免疫监视功能被抑制 D.免疫应答被抑制 E.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 8.接种牛痘疫苗后机体产生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反映了这两种抗原分子的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 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许多疾病相继被列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值得提出的是,自身抗体的存在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并非两个等同的概念,自身抗体可存在于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正常人特别是老年人,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上皮细胞抗体、胃壁细胞抗体、细胞核DNA抗体等。有时,受损或抗原性发生变化的组织可激发自身抗体的产生,如心肌缺血时,坏死的心肌可导致抗心肌自身抗体形成,但此抗体并无致病作用,是一种继发性免疫反应。病因1.自身抗原的出现(1)隐蔽抗原的释放。(2)自身抗原发生改变。2.免疫调节异常(1)多克隆刺激剂的旁路活化。(2)Th1和Th2细胞功能失衡。3.交叉抗原(1)柯萨奇病毒→糖尿病。(2)链球菌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性心脏病。4.遗传因素。(1)DR3个体易患重症肌无力(2)DR4与类风湿有关(3)B27与强直性脊柱炎(4)DR2与肺出血肺炎综合症有关。 常见自身免疫病主要临床表现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或服用某些药物后,红细胞表面抗原性发生变化,产生抗红细胞膜表面抗原的自身抗体。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破坏红细胞,导

致贫血。特点:(1)体内出现抗红细胞自身抗体。(2)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est)阳性。(3)红细胞寿命缩短。(4)AIHA多见于中年女性。(5)继发性者多继发于淋巴系统恶性病、结缔组织病、感染和药物应用后。(6)引起AIHA的药物有青霉素、奎尼丁、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甲基多巴等。抗红细胞抗体可分为三类:①温抗体,为IgG 型,37°C可与RBC结合,不聚集RBC.②冷凝集素,为IgG 型,低温时与RBC结合使其凝集,引起冷凝集素综合征。 ③DonathLaidsteiner抗体,为IgG型,低温时与两种补体成分结合,温度升高至37°C时,激活补体链,导致溶血,引起陈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PCH继发于梅毒或病毒感染后。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多见于儿童或年轻患者。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紫癜,血小板↓,骨髓中巨核细胞可增多,女性多发,发病率1/lOO00,患者有抗血小板抗体,其使血小板寿命缩短。三、重症肌无力(MG): 患者体内存在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该抗体结合到横纹肌细胞的乙酰胆碱受体上,使之内化并降解,使肌细胞对运动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的反应性降低。引起骨骼肌运动无力。 四、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 患者体内可检到抗肾小球基底膜Ⅳ型胶原抗体,由于肺泡基

几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几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巨细胞动脉炎 【概述】 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 GC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系统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弓起始部的动脉分支(如椎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亦可累及主动脉的远端动脉及中小动脉(如颞动脉、颅内动脉、眼动脉等),故属大动脉炎范畴。由于早年发现的病例几乎均为颞动脉受累,表现为颞部头痛,头皮及颞动脉触痛及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因而GCA又称为颞动脉炎(temporal arteritis)。GCA 的炎症以血管中膜弹力层与内膜连接处最为明显,有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可见多核巨细胞,伴肉芽肿形成,故有人称其为肉芽肿性动脉炎(granulomatous arteritis)。由于内膜增生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和阻塞,造成组织缺血。血管病变常呈节段性、多灶性或广泛性损害。GCA患者中约有40~60%同时患有PMR,并有20~40的患者以PMR为首发症状。 【临床表现】 GCA往往伴有风湿性多肌痛。该病几乎都发生于5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年龄在50~90岁之间,小于50岁者亟少。女性发病高于男性,有显著的地域分布。我国较少见。及时诊断和正确的治疗可使预后大为改观。 1.全身症状:GCA发病可急可缓,一些患者可指出发病的日期,但多数在症状出现后数周或数月才被诊断。前驱症状包括乏力、纳差、体重减轻及低热(42%)等。发热无一定规律,多数为中等度(38℃左右)发热,偶可高达40℃左右。 2.器官受累症状:依据受累血管的不同而表现出复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情可轻可重。 (1)头部:颞动脉、颅动脉受累而出现头部症状,以头痛最为常见,约半数患者为首发症状。头痛表现为新近发生的、偏侧或双侧或枕后部剧烈疼痛,呈刀割样或烧灼样或持续性胀痛,并伴有头皮触压痛或可触及的痛性结节,头皮结节如沿颞动脉走向分布,具有诊断价值。头痛可持续性也可间歇性发作。头痛剧烈程度与血管炎严重程度不一定一致。典型的颞动脉受累表现为动脉屈曲、怒张、搏动增强。也可因血管闭塞而搏动消失。 (2)眼部:常表现为黑朦、视物不清、眼睑下垂、复视、部分失明或全盲等,可为一过性症状,也可为永久性。眼动脉或后睫动脉受累引起的缺血性视神经炎是失明的最常见原因,中央视网膜动脉阻塞、动脉炎所致的枕部皮质梗死也可引起失明。 失明可以是初发症状,但一般出现在其它症状之后数周或数月。视觉障碍初始可为波动性,以后变为持续性,可呈单侧或双侧,一侧失明如未积极治疗,对侧可在1~2周内被累及。眼底检查:早期常为缺血性视神经炎。视乳头苍白、水肿;视网膜水肿、静脉曲张,可见棉絮样斑及小出血点。后期可见视神经萎缩等。 眼肌麻痹也较常见,眼睑下垂,上视困难,时轻时重,常与复视同时出现。有时可见到瞳孔不等大,或出现霍纳(Horner)征。眼肌

《【免疫学总结】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学总结】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一篇:【免疫学总结】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学总结】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自身稳定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细胞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发生免疫应答。第一节 概述 自身免疫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能力,通常对机体不造成损伤。 自身免疫病因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1)患者体内可检测到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2)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的适应性免疫应答,造成损伤或功能障碍;3)病情的转归与自身免疫反应强度密切相关;4)易反复发作,慢性迁延。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1.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1)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或淋巴细胞损伤靶器官或腺体细胞。(2)某些自身抗体可通过对靶器官或腺体的正常功能过度刺激或抑制.代表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胰岛素依赖的糖尿病 2.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由针对多种器官和组织靶抗原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患者的病变可见于多种器官和组织。代表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发病原因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发病机制由自身抗体/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或二者共同引起的针对自身抗原的超敏反应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和超敏反应的发病机理相同。 一、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包括:细胞膜或膜吸咐成分自身抗体 细胞表面受体自身抗体(1)激动型抗受体自身抗体(2)阻断型抗受体自身抗体 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细胞外基质成份)1.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与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引起的损伤机制:a.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b.补体和抗体的调理作用、c.adcc、d.嗜中性粒细胞的破坏细胞作用。常见疾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 2.细胞表面受体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过度刺激器官功能(如graves病),或阻断受体与配体结合,抑制器官功能(如重症肌无力)。 3.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系由抗基底膜Ⅳ胶原自身抗体启动的免疫应答,导致肾炎和肺部出血。 4.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因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各种组织的小血管壁,激活补体引起细胞损伤;核抗原物

几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几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巨细胞 动脉炎 【概述】 巨细胞动脉炎( giant cell arteritis GCA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系统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弓起始部的动脉分支(如椎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 ,亦可累及主动脉的远端动脉及中小动脉(如颞动脉、颅内动脉、眼动脉等) ,故属大动脉炎范畴。由于早年发现的病例几乎均为颞动脉受累,表现为颞部头痛,头皮及颞动脉触痛及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因而GCA又称为颞动脉炎(temporal arteritis)。GCA 的炎症以血管中膜弹力层与内膜连接处最为明显,有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可见多核巨细胞,伴肉芽肿形成,故有人称其为肉芽肿性动脉炎 (granulomatous arteritiS>。由于内膜增生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和阻塞,造成组织缺血。血管病变常呈节段性、多灶性或广泛性损害。GCA 患者中约有40~60%同时患有PMR ,并有20~40的患者以PMR为首发症状。 【临床表现】 GCA往往伴有风湿性多肌痛。该病几乎都发生于5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年龄在50~90 岁之间,小于50 岁者亟少。女性发病高于男性,有显著的地域分布。我国较少见。及时诊断和正确的治疗可使预后大为改 观。 1.全身症状:GCA 发病可急可缓,一些患者可指出发病的日期,但多数在症状出现后数周或数月才被诊断。前驱症状包括乏力、纳差、体重减轻及低热(42%。等。发热无一定规律,多数为中等度(38C左右)发热,偶可高达40°C左右。 2.器官受累症状:依据受累血管的不同而表现出复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情可轻可重。 (1)头部:颞动脉、颅动脉受累而出现头部症状,以头痛最为常见,约半数患者为首发症状。头痛表现为新近发生的、偏侧或双侧或枕后部剧烈疼痛,呈刀割样或烧灼样或持续性胀痛,并伴有头皮触压痛或可触及的痛性结节,头皮结节如沿颞动脉走向分布,具有诊断价值。头痛可持续性也可间歇性发作。头痛剧烈程度与血管炎严重程度不一定一致。典型的颞动脉受累表现为动脉屈曲、怒张、搏动增强。也可因血管闭塞而搏动消失。 ( 2)眼部:常表现为黑朦、视物不清、眼睑下垂、复视、部分失明或全盲等,可为一过性症状,也可为永久性。眼动脉或后睫动脉受累引起的缺血性视神经炎是失明的最常见原因,中央视网膜动脉阻塞、动脉炎所致的枕部皮质梗死也可引起失明。 失明可以是初发症状,但一般出现在其它症状之后数周或数月。视觉障碍初始可为波动性,以后变为持续性,可呈单侧或双侧,一侧失明如未积极治疗,对侧可在1~2周内被累及。眼底检查:早期常为缺血性视神经炎。视乳头苍白、水肿;视网膜水肿、静脉曲张,可见棉絮样斑及小出血点。后期可见视神经萎缩等。 眼肌麻痹也较常见,眼睑下垂,上视困难,时轻时重,常与复视同时出现。有时可见到瞳孔不等大,或出现霍纳( HOrner)征。眼肌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麻痹

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指标

Medical Diagnosis 医学诊断, 2019, 9(2), 57-60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858161106.html,/journal/md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58161106.html,/10.12677/md.2019.92011 Indicators Related to Autoimmune Diseases Kaili Wu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Received: May 19th, 2019; accepted: June 3rd, 2019; published: June 10th, 2019 Abstract Autoimmune diseases are called 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s because of the extensive deposi-tion of antigen-antibody complexes in the vascular wall and other reasons leading to systemic multiple organ damage. It is also known as collagen disease or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which is caused by cellulose-like necrotizing inflammation of vascular wall and interstitium and subse-quent proliferation of collagen fibers in multiple organs caused by immune injury. CRP monomer CRP has pro-inflammatory effect in the early stage of lesion,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 aggravates inflam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flammation, and sphingosine 1 phos-phate (S1P) level increases in autoimmune diseases; therefore, we can speculate whether CRP and MIF monomer are related to S1P. Keywords Monomer CRP, MIF, S1P 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指标 武凯丽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收稿日期:2019年5月19日;录用日期:2019年6月3日;发布日期:2019年6月10日 摘要 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广泛沉积于血管壁等原因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称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习惯上又称之为胶原病或结缔组织病,这是由于免疫损伤导致血管壁及间质的纤维素样坏死性炎症及随后产生多器官的胶原纤维增生所致。CRP的单体在病变早期具有促炎效果,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炎症过程中使炎症反应加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1磷酸鞘氨醇(S1P)的水平增加;因此我们可以

第二十四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免疫检测

第二十四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 autoimmune diseases and immunoassay 第一部分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 一、目的要求: 掌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特征及几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掌握ANA、RF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熟悉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及免疫病理机制。 二、教学内容 1、自身免疫病的概述:自身免疫和自身耐受、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及特征;AID的发病机理 及免疫病理机制。 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器官特异性AID;非器官特异性AID(SLE、RA)。 3、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抗核抗体的类型检测及意义;类分湿因子的检测及意义;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的检测及意义;其它自身抗体检测及意义。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称为自身耐受,这与T细胞() A.在胸腺发育时不能遇到自身MHC分子有关。 B.在胸腺发育时不能遇到自身成分有关。 C.在胸腺发育时首先遇到外来抗原有关。 D.在胸腺发育时经历的阳性选择有关。 E.在胸腺发育时经历的阴性选择有关。 2.自身成分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无免疫原性,主要是因为:() A.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不能识别 B.体内有针对自身成分的T抑制细胞 C.它不是外来物质 D.胚胎期形成了对自身成分的免疫耐受 E.自身成分分子量小 3.免疫耐受性的特点是:() A.成年期易于诱导耐受性 B.T细胞比B细胞易于诱导耐受性 C.抗原经皮下注射易于诱导耐受性 D.免疫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时易于诱导耐受性 E.颗粒性抗原比可溶性抗原易于诱导耐受性 4.下列哪项疾病属于器官特异性AID:() A.SLE B.类风湿关节炎 C.干燥综合症 D.桥本氏甲状腺炎

【免疫学总结】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学总结】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自身稳定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细胞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发生免疫应答。 第一节概述 自身免疫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能力,通常对机体不造成损伤。 自身免疫病因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 致的疾病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1)患者体内可检测到 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 2)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的适应性免疫应答,造成损伤或功能障碍; 3)病情的转归与自身免疫反应强度密切相关;4)易反复发作,慢性迁延。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1.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1)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或淋巴细胞损伤靶器官或腺体细胞。(2)某些自身抗体可通过对靶器官或腺体的正常功能过度刺 激或抑制.代表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胰岛素依赖的糖尿病 2.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由针对多种器官和组织靶抗原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患者的病变可见于多种器官和组织。代表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二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发病原因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发病机制由自身抗体/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或二者共同引起的针对自身抗原的超敏反应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和超敏反应的发病机理相同。 一、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包括:细胞膜或膜吸咐成分自身抗体 细胞表面受体自身抗体(1)激动型抗受体自身抗体(2)阻断型抗受体自身抗体 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细胞外基质成份) 1. 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与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引起的损伤机制:a.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b.补体和抗体的调理作用、c. ADCC、d. 嗜中性粒细胞的破坏细胞作用。常见疾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 2. 细胞表面受体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过度刺激器官功能(如Graves病),或阻断受体与配体结合,抑制器官功能(如重症肌无力)。 3. 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系由抗基底膜Ⅳ胶原自身抗体启动的免疫应答,导致肾炎和肺部出血。

第1章 免疫学概论范文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第一节医学免疫学简介 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其阐明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后发生免疫应答及其清除抗原的规律,并探讨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病理过程和疾病的机制。通过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诊断、预防和治疗某些免疫相关疾病奠定基础。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由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学科与免疫学的交叉和渗透,免疫学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和现代医学的支撑学科之一。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2000多年前,人类就发现曾在瘟疫流行中患过某种传染病而康复的人,对这种疾病的再次感染具有抵抗力,称之为“免疫(immunity)”。免疫这个词是来自罗马时代描述免除个人劳役或对国家义务的一个拉丁文词“immunitas”。 人体有一个完善的免疫系统来执行免疫功能,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表1-1)。免疫系统的组成是《医学免疫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本书的第二章至第十一章(除第三章免疫原外)分别介绍免疫组织和器官、重要的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 表1-1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中枢外周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胸腺脾脏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TCR 免疫球蛋白 骨髓淋巴结吞噬细胞BCR 补体 法氏囊(禽类)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树突状细胞CD分子细胞因子 皮肤相关淋巴组织NK细胞黏附分子 NK T细胞MHC分子 其他(嗜酸性粒细胞 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细胞因子受体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 T细胞 B细胞 机体的免疫系统除了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的抗原(如病原生物)外,还可识别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衰老死亡的细胞或其他有害的成分。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概括为:①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免疫防御功能过低或缺如,可发生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