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

夫妻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
夫妻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

夫妻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

解说:

他出生于银行世家,虽然童年丧父但仍备受呵护享尽富贵

他被认为是白虎星下凡,命中注定他将成就一番大事。

他与英籍妻子戴乃迭携手生活了半个多世纪

合作翻译了一千多万字的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著作

离骚、楚辞、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以及鲁迅文集……

通过他们的翻译,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学,也更加了解了中国

他在历经无数的困苦和忧患之后终于成为当代中国最杰出的翻译大家

他,就是杨宪益。

孤独的童年

1915年,杨宪益出生于天津。其父杨毓璋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后成为天津中国银行第一任行长。关于他的出生,杨宪益在英文自传《白虎星照命》里这样回忆道:

“我妈妈说她生我之前做了个梦,梦中见一只老虎跳进了她的肚子。据算命先生说这既是吉兆又是凶兆:这个男孩将孤单地长大,没有兄弟,他父亲的健康也会因他的诞生而受到危害;但是他在历经许多不幸和危险之后最终会取得事业的成功。”(摘自杨宪益英文自传《白虎星照命》,雷音译)

少年杨宪益

专心翻译做到极致

专心翻译 做到极致 1920年,杨毓璋先生因病逝世,年仅

5岁的杨宪益成为一家之“长”,父亲死后,他被包围在一大堆女人和仆人中间,处处受到过分的呵护和照顾,失去了许多正常孩子的运动和欢乐。杨宪益一辈子没学会骑自行车,也不会游泳。为了保证他的安全,他的嫡母请了老师让其在家读私塾,在魏汝舟先生的悉心教导下,杨宪益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

1927年夏季,外面的世界终于向杨宪益打开大门。在母亲的帮助下,杨宪益进入天津新书学院就读。中学大大开阔了杨宪益的眼界和知识领域。他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对各门功课都感到兴趣。

访谈:

杨宪益:我生在天津,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家里面就请了一位老师,因为我上的学校是一所英国教会中学,家里面怕我英文不够好就给我请了一位女的英文老师,那个老师教了我三、四年英文。

我在天津念完了中学,中学毕业以后那个时候有一个英国老师正要回英国,我就跟他一块走了。还有一个同学叫李亚福,他在天津大家都知道他,他的爱人叫张美如,她到美国去了,李亚福也想到美国去,就跟着我们一块决定到英国去念书。

杨宪益先生近照(2009年7月)摄影 裴正

1934年深秋杨宪益经南安普敦到达了伦敦。伦敦给杨宪益的印象并不好,他在自传中写到:

“初抵伦敦觉得这是个萧条沉闷的地方,也许是因为我们到达时正是天黑。伦敦那时候污染得很厉害,以我的眼光看来也很破旧。火车是老式的,而且不怎么干。整个城市似乎包裹在一层雾气里,阴湿寒冷。与光彩四射的新大陆相比这当然是使人失望的……” (摘自杨宪益英文自传《白虎星照命》,雷音译)

解说:在天津读中学的时期,杨宪益就非常喜欢十八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爱国者马志尼。同一时期,他还接触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这两位伟大哲人的憧憬又引起他对古希腊的强烈兴趣。

求学牛津与戴乃迭的爱情故事

访谈:

杨宪益:我喜欢希腊文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最早的时候从希腊的史诗,到希腊的悲剧我都看了一些,觉得都很好。后来有一些古罗马的东西我也读了一点,都是从英文学的,我都很喜欢。那个时代正是希腊帝国强势的时候,后来是罗马帝国强势的时候。其实没有什么理由就是喜欢他们的文学。

初到伦敦,人生地疏,杨先益苦读了5个月后一举通过了牛津大学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专业笔试,他的成绩让当时面试的考官感到非常不可思议,他认为杨宪益的希腊文和拉丁文还不够巩固,而且当时的牛津每年面对亚非地区只招收一名学生,所以,站在牛津大学门槛上的杨宪益失去了1935年入学的机会,他只能等到1936年秋季入学。为了犒劳自己,杨宪益选择了去地中海旅游。

在开罗,一位埃及导游告诉杨宪益一个预言:

“……他说他能看穿眼前的大海,说在大西洋对面有一个美丽的金发英国姑娘为我而憔悴,我们还没有见过面,但不久的将来就会相会。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待着我们,我们将来还会有许多异乎寻常的经历。……那个月光朦胧的沙漠之夜,那晚的经历使我永不忘怀。”(摘自杨宪益英文自传《白虎星照命》,雷音译)

解说:1936年秋季,杨宪益进入牛津大学墨顿学院攻读希腊和拉丁文的荣誉学位,并在此进行了为期4年的学习。活力四射的杨宪益一到牛津就参加了中国学会并被选为学会的秘书,他进行抗日宣传、自费编杂志,搞翻译,写剧本。1937年他被选为中国学会主席。在牛津期间,杨宪益结识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格莱迪

专心翻译 做到极致

丝,她就是后来的戴乃迭。

访谈:

杨宪益:戴乃迭是我上牛津时候认识的,她那个时候也刚上牛津大学。牛津大学有两种学位,一种是荣誉学士学位毕业;一种是普通的学位,普通的学位是三年毕业的学士,荣誉学士是要希腊文、拉丁文各学一年是四年,我是念的四年的荣誉学位。刚念荣誉学位的时候第一年我认识了一些英国年轻人,一个英国年轻人也是学生是跟我同一个学院,我们经常出去玩,周围有一个湖在那划船,他就带了一个女朋友,这个女朋友就是戴乃迭。

解说:戴乃迭的英文名字叫(Gladys Margaret Tayler ),1919年出生在北京,7岁以后才回到英国。童年的记忆让戴乃迭对中国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在与杨宪益的慢慢接触中,两颗年轻人的心也慢慢的靠在了一起。 访谈:

杨宪益:她小的时候大概在中国待到7、8岁,那个时候有人说她在路上碰到一些大兵,那些大兵要跟她说话,她家觉得在中国不太保险,所以就送她回英国念书了,所以她7、8岁的时候就回到英国去念书了,她的中学是在英国念的。戴乃迭的父亲是在中国的传教士,所以她是生在天津,她对中国从小就很有兴趣。这个英文同学介绍我认识了戴乃迭以后,戴乃迭后来就跟我好了。

晓虹:您第一次见戴乃迭的时候还记得是什么样的印象吗?

杨宪益:没有什么,就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就是一块划船玩。

晓虹:后来怎么样使你们俩慢慢走进,并且产生了恋爱关系呢?

杨宪益:那个英国同学向我介绍了戴乃迭,然后我们就变成朋友了,就是这样子。我认识她以后,她那个时候中文还不行,我就开始教她中文,什么东西都翻译过,包括唐代的一些传记故事,我开始介绍给她,我帮她翻译。《唐代传奇》还有《宋代传奇》,我们开始翻那些东西,《楚辞》不是我们合作的,《楚辞》是原来我自己翻译的。

解说:戴乃迭的母亲塞林娜得知女儿在和一个中国人谈恋爱,心中非常忧虑,她明确反对他俩来往,并说若是他俩结合,会对后代不利。后来,杨宪益最钟爱的大儿子杨烨在英国自杀身亡,这一点对杨宪益打击非常大,并成为他一生的隐痛。

“格莱迪丝的母亲赛琳娜起先不愿意她在假期花太多时间和我一起,当得知我也去了巴黎时,她甚至要格莱迪丝中断在巴黎的假期,立刻回到伦敦。当她知道格莱迪丝决定跟我一块儿回到中国并跟我结婚时,曾悲观地预言这场婚姻决不会超过4年。” (摘自杨宪益英文自传《白虎星照命》,78.79页雷音译)

访谈:

晓虹:当时你们俩是属于跨国婚姻,双方的家庭有阻力吗?

杨宪益:她父亲、母亲那个时候在天津,她母亲听说她的小女儿想跟一个中国人订婚很不赞成,说订了婚以后长不了,虽然现在好结婚以后不会有几年就离开的。如果不离开他们要生了孩子,孩子将来也长不大。她母亲反对,可是她父亲对中国们很有感情,觉得小孩子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决定好了,英国人也不是不能嫁给一个中国人,所以她父亲不反对,她母亲有一点反对。

解说:阻力越大,爱情越坚固,似乎是一条规律。杨宪益在接受访谈时候曾经这样说过自己对戴乃迭的感觉: “一个年轻的男人喜欢一个年轻的女人,大概都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面貌吸引我,从男人的角度这是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是性情,彼此谈得来。那个时候我总觉得跟中国女孩子谈话的内容比较幼稚。西方人看的东西多,谈话的内容比较合适。谈政治也好,谈文化也好,合拍的地方更多一点……另外,一个中国人在英国当然接触英国女人比中国女人要多的多,也就更习惯一点。 (杨宪益访谈,1994年4月23日)

访谈:

晓虹:在当时的环境下像您这样异国的恋情多吗?

杨宪益:很少。

晓虹:你们当时还是很有勇气的。

杨宪益:那个时候中国人跟外国人结婚也有,可是我们同学里面没有。

晓虹:那您的同学也和您一样是接受这样比较进步的思想,可能当时世俗传统的力量还是比较大一些。 杨宪益:对,那个时候在牛津大学中国人也很少,我唯一的一个中国同学是从香港来的。

辗转回国:因为我是中国人

在牛津的学习生活很快就过去了,杨宪益和戴乃迭的感情进展很顺利。1940年,杨宪益接到来自中国的一封信,在信中,母亲告诉他,家中的经济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无钱供他在英国读书。1940年的最后几个月,杨宪益是靠卖书度日的,甚至他回国的路费,也是向戴乃迭的母亲借的。

“突然之间我发现自己陷入了经济窘困之中,年轻的纨绔子弟一夜之间变成了贫民” (摘自杨宪益英文自传《白

专心翻译 做到极致

虎星照命》,雷音译 90页)

访谈:

晓虹:后来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决定回到中国来呢?因为当时中国正处于战乱时期。

杨宪益:对,我当初为什么回到中国来呢,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我根本就没有想离开中国。

晓虹:当时美国方面好像也有给您下聘书。

杨宪益:美国那边无所谓,我在牛津大学毕业的时候,美国的哈佛大学听说我在牛津也邀请我去,我那个时候已经决定想念完牛津就回国,所以就谢绝了没有去。

杨宪益:我自己对中国的想法,第一我是中国人,第二我们跟日本开战那个时候要抗日,我从小一直是这么想的。

“尽管我在英国已经呆了6年,而且很少给国内的妈妈和妹妹们写信,但是我始终知道牛津毕业后我会回到中国。我从没有怀疑过这一点,即使中日战争使一切都变了样儿。……) (摘自杨宪益英文自传《白虎星照命》,雷音译 88页)

而对戴乃迭来说,做出跟杨宪益回中国的决定是困难的,去一个陌生的国度去开始新的生活,投入一个新的世界,需要相当的勇气。她周围的人都对她的选择表示不理解。但是最终戴乃迭还是决定和杨宪益回到战火纷飞的中国。

访谈:

杨宪益:那个时候坐飞机比较少,所以是坐游轮,先走太平洋经过日本,然后到了上海。那时候上海还有外国租界。除了上海以外我没有到过北京、南京,从上海坐船就到了香港。那时候我的钱已经差不多用完了。

“我们处在窘境之中。但我们告诉旅店老板说我们走时再结账,所以我们每天吃、喝都在旅馆里,只签账单不付现款。当我们外出逛街时从不去商店买东西也不去饭馆、咖啡馆和电影院。所以没有人知道我们有多穷。在香港我们没有任何朋友,也没有亲戚可借钱给我们。我们想如果情况愈来愈坏,我们可以卖掉所有行李来付旅馆的帐。” (摘自杨宪益英文自传《白虎星照命》,雷音译 96页)

访谈:

杨宪益:在香港碰到了戴乃迭她妈认识的一个中国人叫陈瀚笙在香港大学。陈瀚笙就帮助我,他就帮助我们买了飞机票,从香港到中国的飞机票。

几经辗转,杨宪益和戴乃迭终于在1940年中秋飞抵了重庆。

杨宪益:后来我们在重庆教了一年书、在贵阳教了一年书,又到成都教了一年书,然后又回到重庆,就是这样到日本投降以后我们又从重庆到了南京,后来被调到北京。

解说:刚回到重庆的杨宪益本计划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因为母亲的阻拦他留在重庆中央大学英语系担任副教授。与西南联大的失之交臂,让杨宪益今后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折。

“因为我要是去那儿(西南联大),我就搞希腊文拉丁文了。而且那个学校前身就是清华北大这么几个学校,我要是跟他们在一起,日本投降以后我就会到北京来了……也不会到国立编译馆,也许就不做翻译工作了。” (杨宪益访谈,1994年4月23日,北京)

杨宪益:我在贵阳教了一年大学。那一年我认识了一个老朋友,他是一个胖子叫卢乾,他也是一位教授,喜欢诗词,我们很谈得来。卢乾有一个老朋友叫梁实秋,梁实秋在重庆跟编译馆有关系,编译馆请他办一个委员会,卢乾带我认识的梁实秋,梁实秋就请我参加他们的编译馆。

解说导视:他们被称为中西合璧的夫妻翻译家,联手翻译了1000多万字的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著作。离骚、楚辞、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以及鲁迅文集等作品在他们的笔下为世界知晓。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和坎坷,人生路上,他们携手同行,一路走过50多年的风雨岁月。请继续收看大师之:翻译家杨宪益

解说:从1944到1946年之间,杨宪益在国立编译馆的主要工作是翻译宋朝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这部史书长达294卷,从战国到五代,是跨度1362年,历经16个朝代的编年巨著,由于小时候的打下深厚的古文基础,翻译这部史书对杨宪益来说并不困难。

杨宪益:《红楼梦》太像我们的老家

访谈:

杨宪益:梁实秋问我们做什么翻译,我说你决定吧,梁实秋就说你就找一部大书翻译吧,然后就选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本书外国英文还没有翻译,你们就把《资治通鉴》翻译了吧,我说可以,每个月我就翻译一万字左右。

反正那个时候她的英文比我好,我中文比她好一点,在中文方面我帮助她比较多,英文方面是听她的多一点。 解说:重庆北碚国立编译馆时期是杨宪益一生中的高产期之一。短短三年期间,他翻译了几十卷《资治通鉴》和

专心翻译 做到极致

一部《中国戏剧简史》,翻译了《老残游记》、翻译了陶渊明、温庭筠、李贺的诗……他还写了200多篇历史考据论文,这些论文受到了向达、卢冀野等朋友的赞赏和鼓励。

解说:1951年,经著名学者向达推荐,杨宪益从南京来到了北京外文出版社工作,从此和“翻译”相伴。 访谈:

晓虹:《红楼梦》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决定对它进行翻译的呢?

杨宪益:《红楼梦》很晚。是后来外文出版社想把中国的重量的书都做一些翻译,他们想的是几部小说,一部《水浒传》,一部《三国》,一部《红楼梦》,还有《西游记》。那个时候外国人跟外文出版社有关系,有一个叫沙博理的人,沙博理是美国人,他中文并不好,可是他的爱人是中国人,可以帮他的忙,所以就让他翻译《水浒传》,但是《水浒传》他也没有翻出来,同时还有一个美国人要翻译《三国》,结果也没有翻出来,《西游记》没有找到人翻译,《红楼梦》就决定让我来翻译。

晓虹:最先好像是您和戴乃迭先一起翻译了前八十回,但是那个时候正好是文革期间,还以为手稿丢了。

杨宪益:我们那个时候也没有决定要翻一百二十回还是翻译前八十回,不过我们那个时候已经翻完了前八十回,那个时候我们翻译的手稿他们没有好好保留,有一个管英文翻译的叫熊川如,他看我们有八十回《红楼梦》的初稿,他就把它留下来了,没有丢。

晓虹:如果丢的话工作就得重新开始。

杨宪益:丢的话也没有什么,那就重新再翻译。

晓虹:当时翻译前八十回用了多少时间?

杨宪益:两年。

晓虹:您的反应让我很好奇,因为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会觉得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您刚才又说如果丢了的话就选择重新再翻译,显得特别的淡然,怎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呢?

杨宪益:关于中国的古文,有的古文是比较困难的,像《楚辞》、《离骚》是比较困难一点,后来的《唐代传奇》虽然是小说,也比较困难。翻译白话的像《红楼梦》我以前翻过半白话的书,像《老残游记》、《儒林外史》我以前都翻过,这些都很简单拿过来就翻。《红楼梦》很简单,我说戴乃迭就拿打字机打出一个初稿,然后再把文字改一改。

晓虹:《红楼梦》里有很多人名,包括有词、有诗,翻译起来会是什么情况呢?

杨宪益:没有什么困难,我后来想人名字太多了,开头像丫鬟的名字我想也把意思翻出来,后来想想人太多了也记不住,后来就决定选重要的人翻译。

晓虹:翻译《红楼梦》之前您自己好像对《红楼梦》都不是太感兴趣。

杨宪益:我小时候对《西游记》、《三国演义》兴趣更大一些,对于《红楼梦》一直没有看全。

晓虹:当时为什么对《红楼梦》不感兴趣呢,是不是不太对脾气?

杨宪益:《红楼梦》太像我们的老家,有很多东西我觉得很讨厌,我对《儒林外史》的兴趣比《红楼梦》大一些。

解说:戴乃迭从不过问政治,但“文革”开始后,她的外国人身份使她和杨宪益再次成为被攻击的目标。1968年4月的一个晚上,杨宪益被捕了,不到半个小时,戴乃迭也被带走了。他们被关押在同一所监狱,却无法相见。直到4年后,他们才重见天日,在他们坐牢期间,杨宪益最钟爱的大儿子杨烨因经受不住周围的压力患了精神分裂症。后来,杨宪益夫妇将其送到英国,最终他自焚而亡。而回顾这一些经历,杨宪益表现出来的却很淡然。 杨宪益:我一直赞成共产主义

访谈:

杨宪益:无所谓,我们的家庭那个时候算是官僚资本主义,不是劳动人民,原来就觉得有点半外国人的样子,我们说话也很随便,比较自由主义。本来对我们就有意见,但是客客气气觉得我们是半外国人半中国人。那个时候江青也说了,说中国有很多外国人都是特务,早就埋伏在我们这,那个时候有很多英美人都不可靠,所以就把我跟爱泼斯坦、跟克鲁克几个人都当做特务看待,就把我们抓进去了。

也没有遇到很多不公平的事,比如坐了四年牢,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坐牢,本来领导跟我们就不太一样,抓起来要审问我们也没有什么可以审问的,我们也没有什么交代的。

他们说我们家庭是官僚资产阶级,但是我从小对于爱国方面的看法跟现在这些领导的看法没有什么区别。后来共产党跟国民党的关系,我一直没有参加过国民党,虽然是在国民党的机关里工作,我一直赞成共产主义,一开始的时候我也不反对马克思主义,我对马克思主义也有兴趣。甚至我自己还要求参加共产党,所以跟领导的看法没有什么很大的矛盾,我也没有什么牢骚。

解说:文革结束以后,西方社会对中国形势非常关注,杨宪益建议出版英文版的中国文学丛书——“熊猫丛

专心翻译 做到极致 书”,专门介绍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学作品。该丛书出版了近百本,既有《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古典文学作品,也有《边城》《芙蓉镇》等“五四”后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这些薄薄的小册子,价格便宜、容易翻阅,在当时的西方社会非常畅销。与此同时,杨宪益在百万庄外国专家的寓所也自发的形成了一个不定期的家庭聚会,这个被称为“杨门沙龙”的家庭聚会让当时的很多文人墨客都以进入杨宅为荣,一时之间,可以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杨宪益:黄苗子是我的朋友

访谈:

晓虹:很多人愿意上您那玩去?

杨宪益:很多人都很熟,我跟作协的人、政协的人都很熟,虽然我没有参加过。比如像“二流堂”刚开始成立的时候我没有参加,那个时候他们在别的地方。可是后来“二流堂”的人跟我也都认识了。

晓虹:在重庆的时候没有在一起交往,反而到后来在一起了。

杨宪益:对,他们刚成立的时候跟郭沫若在一起,那时候我们跟他们没关系,后来跟他们打成一片。 晓虹:就您个人来说会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呢?或者什么样的人跟您在一起比较合得来呢?

杨宪益:不一样,比如说开头的时候黄永玉我们都很熟,后来跟黄苗子也很熟。像最近章诒和把黄苗子骂了一顿,说他们是特务。我始终没有这个感觉,我觉得是胡说八道,这些人都是我的朋友。

新时期和友人在一起

解说: 1989年,戴乃迭病重。此后10年,杨宪益一直守在她身边细心照料。但1999年11月18日,戴乃迭还是离开了人世。戴乃迭去世后,杨宪益写下一首缅怀诗,挂在客厅里,朝夕相对:

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

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作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

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

晓虹:您和戴乃迭几乎是携手走过了一个甲子,你们俩是怎么维持这么长一段感情,有什么秘诀吗?

杨宪益:我们俩一直很好,我认识她以后跟她订婚后来跟她结婚,以后碰到别的一些女朋友,跟别的女朋友有的也很熟,但是都没有太过分的,我始终是忠心于戴乃迭,戴乃迭也是和我一样。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情缘,可谓历尽艰辛而至死不渝。冲破了世俗的阻碍,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经过了政治运动的考验,经过岁月的磨砺和生死离别的折磨,这对肤色不同、心灵合一的中国夫妻却依然平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杨宪益先生一直陪伴着戴乃迭,陪她走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刻。在杨宪益的家中,有一幅和戴

专心翻译 做到极致 乃迭唐装婚照。照片上面,郁风端庄书写着:“金头发变银白了,可金子的心是不会变的。”

杨宪益和戴乃迭结婚照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1、林纾,字琴南。1852年生。福建闽县人。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曾任教京师大学堂。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韩迪原在《近代翻译史话》说:“当时确实有不少人因读林译小说,才接触到西洋文学”。韩迪原对林琴南还有一个很中肯的评语,她说:“因为那时国人对整个西洋文明毫无认识,必得用东方已有的事物,去‘附会’西方的观念,像林译所用的方式,才能达到早期沟通东西文化的任务。”林琴南“还打破旧中国小说的章回体,使中国的文学形成向前迈一大步。” 胡适曾说:“古文不曾做过长篇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小说。古文里很少有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与迭更司的作品。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与《迦茵小传》等书。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 2、严复,原名宗光,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1871年(同治十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光绪三年)派赴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大学学习,其间广泛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总办。甲午战争后,深感国势日危,先后发

中国翻译家

中国翻译家,傅雷曾说: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几本的分歧,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中)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对于翻译的观点是:翻泽是再现原义的信息而不是保留原文的结构;对等不是同一;对等是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没有完全的对等,意义是优先考虑的因素,文体成 分居次。(英) 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译出语和译入语的差异,更要考虑作为文化载体的两种语言所产生的文化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它们因为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等诸多因素,具有独一性和 特殊性,从而形成了像“中国结和美国梦”这样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Sapir和Whof曾讲到:“语言不仅仅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反应,并制约人们的思维”,由此可见,思维和语言的密切关系。中美不同的思维方式使得对一些褒贬色彩的词在翻译上存在差异,例如Aggressive这个单词,美国人一般来形容某个人具有上进心和开拓精神;而中国人则常常来形容某个人好斗和挑衅;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还能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判断。 中国人把龙看成是吉祥的神物,认为龙游伟大的力量,因此龙就成为了至尊无上的帝王象征,然而美国人则认为龙使喷火的凶残的怪物,是邪恶的代表。所以“亚洲四小龙”不可以翻译成“Four Asian Dragons”,而应该符合美国人的风俗习惯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 。中国文化沉稳,美国文化奔放:中国文化含蓄感性,美国文化直率理性。中国人注重精神,美国人重在务实。中国人重在“天人合一”,美国人强调个人价值。中国文化是和谐文化,强调均衡、对称、统一的服装造型方法,以规矩、平稳为最美。美国文化重视展示人体的性差异.不忌讳表现张扬。美国文化是明喻文化,重视造型、线条、图案、色彩本身的客观化美感,以视觉舒适为第一;中国文化是~种隐喻文化,艺术偏重抒情性,追求服装构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只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两国的文化差异,我们才能够避免文化冲突,成功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我们进行广告翻译的根本目的不是学习、研究语言本身, 而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进行跨文化交际。而社会习俗、行为方式及其隐含的民族心理。 三、直抒胸臆与委婉表达

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

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逝世 时间:2009年11月24日作者:看世界分类: [ 墙旮旮 - 零碎的其他 ] 永久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859566241.html,/user/kanshijie/200911248099 11月23日电中国著名翻译家、《红楼梦》英译本作者、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23日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 杨宪益先生 杨宪益1915年生于天津。1934年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教授,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 自1953年起,杨宪益任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与夫人戴乃迭翻译了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及《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唐宋诗歌文选》等经典作品。

上世纪60年代初,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最终于1974年完成并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该三卷本《红楼梦》在国外皆获好评,有着广泛影响,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被誉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1993年,杨宪益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等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 24岁译《离骚》惊动周恩来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 清朝末年,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靠别人的口译,用文言文笔译了《茶花女》等近一百多部欧美小说,为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接受西风欧雨的窗口。这个人就是林纾。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闽县(今)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匪书不观”。十一岁从同里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于精熟。自十三龄至于二十,“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不下二千余卷。三十一岁结识宗言,见其兄弟积书连楹,一一借读且尽。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后由博览转为精读。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

酒,枕籍至深。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堂堂气节诛教徒。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模糊”。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说“荡子人含禽兽性,吾岂可与同群”,又敢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 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他一生共翻译了英、美、法、俄、日、德、西班牙、比利时、娜威、瑞士、希腊等国小说180余部,其中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大小仲马、狄更斯、易卜生、司各特、雨果等众多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他翻译的小说在当时的读者中曾产生了极大的形响,是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学到中国的第一人。“译才并世数严、林”,林纤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是与严复齐名的人物。鲁迅小时候就是林纤译作的一个极为热心的读者。郭沫若在《我的幼年》中说:林琴南译的小说,在当时是很流行的,那也是我最爱好的一种读物。”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就深受林纤译

《边城》英译本中杨宪益的翻译策略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 2 美国黑人社会地位的历史演变 3 4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 5 关于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中非语言因素的研究 6 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动物庄园》的主题浅析 7 《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 8 An Analysis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9 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 10 生态翻译学视野下《背影》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11 The Horror Elements in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12 “龙”和“Dragon”的语义与文化内涵比较 13 14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15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Love in Charles Dickens’s A Tale of Two Cities 16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17 福克纳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士兵的报酬》为例 18 简析译者文化背景对其处理习语翻译的影响--《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 19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20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 21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 22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rketing 23 中西文化对红颜色的理解及翻译 24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5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26 Pragmatic Consciousnes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27 28 汉语公示语英译之跨文化交际研究 29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30 广告语篇中的预设分析 31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翻译 32 从《唐老鸭》看赵健秀的男性主义 33 中美隐私观的跨文化视角分析 34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应用的调查 35 艾米丽?狄金斯诗歌死亡主题分析 36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3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8 任务型教学理念下的教材分析--以《牛津高中英语》为例 39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40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 41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中的象征艺术手法 42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

(完整版)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08英本1 杨慧颖 NO.35 中国翻译史上有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家,现就其翻译观点和主要作品做一简介: 严复 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 《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 《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 《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 《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 《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 《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 《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 《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 《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 鲁迅 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 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杨宪益,戴乃迭

杨宪益和戴乃迭是40~90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的翻译界泰斗,更是一对惊才绝艳、绝无仅有的夫妻翻译大家。熟悉他们名字的外国人远多于中国人,因为他们是最早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译成英文的作家之一,作品从先秦散文、诗经楚辞到《水浒》、《红楼梦》、《鲁迅全集》,以至现当代文学作品等百余种,蜚声海内外。他们的翻译事业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他们的合作被誉为珠联璧合、不可替代。不过光看名字可能没多少人有兴趣,还是看看俩人的合影,相信会多出些联想—— 新婚:1941年摄于重庆 在了解他们的故事之前,我已经看过一些他们的译作。资料里都把戴乃迭称为戴乃迭先生,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不知道她是位女士,当然更想不到是一位英国淑女。俗话说,鸡蛋好吃也不用追究母鸡的卖相。从这点说,看他们夫妻的译作就够了。可是人的好奇心总是特别调皮,当我偶然看到他们的照片时,终于生了一探究竟的念头。我承认,这一点上我是完全不能免俗。

留学:英国湖区 先来说说杨宪益先生——一位“阴差阳错”成就的翻译大家:1915年生于天津,21岁入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40年回国在重庆中央大学等学校任教,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解放后53年调至北京外文出版社,开始了长期稳定的文学作品翻译工作。作为主要译者和实际主编,杨、戴共同支撑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近50年(自51年创刊以来,这份刊物一度是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惟一窗口)。 戴乃迭女士,英籍汉学家。原名Gladys Tayler(婚后改为Gladys Yang/格莱迪丝·杨)。父亲是一位英国传教士。1918年戴生于北京,在中国度过6年美好的童年后随父回国。在杨宪益34年赴英留学期间,与之相识相爱。41年俩人返回中国、结为夫妻,并共同长期从事翻译工作。虽然没有加入中国籍,戴乃迭却一直把婆家的国家当成了自己的国家。她不仅学会了中文,会写一笔正楷小字,还能仿《唐人说荟》用文言写小故事,文字娟秀。“文革”中无辜遭遇4年牢狱之灾,99年因病去世;在去世后出版了自传《我有两个祖国》。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 中国翻译发展史的五个历史时期 ?古代: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近代: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 ?现代:“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 ?当代:新中国成立后 一、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 Translation on Buddhism Scripture ?中国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鸠摩罗什:他和弟子僧肇翻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中观论》和《百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真谛(印度佛教学者、梁武王)49《摄大乘论》 ?玄奘:唐高僧,俗称唐僧。贞观二年(公元826年),玄奘去印度求经, 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玄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部1335卷。此外,他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国外去的中国人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translat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徐光启(1562-1633)(与利玛窦):《几何原本》 ?李之藻(1565-1630):“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与徐光启齐名。 ?杨廷筠(1557—1627)与徐、李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 三、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 Opium war~ May4th Movement ?严复(最著名)信、达、雅 ?梁启超“通学、通文” ?马建忠“善译” ?林则徐 ?林纾:"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林”。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他边听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四、“五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May4th ~ foundation of P.R.C ?鲁迅:“宁信而不顺” rather to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胡适、 ?林语堂:”忠实、通顺、美“ 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 ?茅盾、 ?郭沫若、 ?瞿秋白、 ?朱生豪、(1912~1944)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莎士比亚翻译第一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等 ?朱光潜 ?梁实秋 rather to be smooth than faithful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及其介绍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及其介绍 2010级学生:王淑苹 学号:2009312011198 戈宝权(1913.2.15—2000.5.15),笔名葆荃、北辰、苏牧,汉族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台城,清华大学肄业,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 人物生平 1913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十)生于江苏省东台市台城的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家庭。曾在家乡读过多级小学、高等小学和师范。1932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在大学时,学习英、法、日语,自学世界语,后又学习俄语,为他日后从事外国文学及中外文学关系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戈宝权从三十年代初期即开始翻译和研究外国文学,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他翻译过俄国、前苏联、东欧和亚、非、拉各国的文学作品五十余种,在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写过中外文学关系史、翻译史的论文若干篇,主要有《普希金在中国》、《冈察洛夫和中国》、《屠格涅夫和中国文学》、《托尔斯泰和中国》、《契柯夫和中国》、《高尔基和中国革命斗争》、《罗曼.罗兰与中国》、《泰戈尔和中国》等论文。许多被译成俄、英、法、德、葡、日、西班牙和世界语及东欧各种文学,引起国外学术界的重视。 个人作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戈宝权看到了阳光明媚的春天。他着重研究了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著有《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和《<阿Q正传>在国外》等书,论文有《鲁迅和史沫特莱的友谊》、《鲁迅和内山完造的友谊》、《鲁迅和增田涉》、《鲁迅和普实克》、《鲁迅和爱先珂》等。还对郭沫若和茅盾进行了研究,写有《郭沫若与外国文学》和《茅盾对世界文学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等文。 戈宝权于1932年进上海《时事新报》当编辑。1935年去莫斯科,担任天津《大公报》驻苏记者。抗战期间,任《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的编辑和编委。解放后,按照周总理的任命,负责接收国民党驻苏大使馆,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临时代办和文化参赞。1954年7月回国,先后担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学部委员,一直到现在。 成就及荣誉 戈宝权以“外交官”、学者的身份,曾多次参加国际性的会议和应邀访问与讲学。他访问过前苏联、前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出席参加在苏联塔什干举行的第二次亚非作家会议;应邀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参加“鲁迅及其遗产"学术讨论会;应邀到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讲学。该校授予他名誉博士的称号,这是巴黎第八大学授予第一个外国学者的名誉博士学位。可以这样说: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的讲坛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操着东台方言的声音。

翻译家 杨宪益、戴乃迭 1914 11 27 1915 1 10 1934

翻译家 杨宪益、戴乃迭 Yang Hsien-yi& Gladys Yang 杨宪益(1914-) 安徽泗县人。其自传体《漏船载酒忆当年》上说自己出生于1915年1月10日,阴历1914年11月27日。 1934 年在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Merton College)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 抗日战争时与吕叔湘、向达等友人在伦敦华侨中作救亡工作,出版中文报纸。 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 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 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英文教授。 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1947年把在重庆北碚时所写的文史考证文章编辑成一个集子,由卢前(冀野)起名为《零墨新笺》,是为“新中华丛书”的一种。 后来在解放期间又写了一些,于1949年解放后把后写的这部分编成一集,自费印了100册,名为《零墨续笺》。 1983年6月三联出版社将《零墨新笺》和《零墨续笺》合起来出了一本书,名为《译余偶拾》印刷9500册。 1953年调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曾与夫人戴乃迭(英籍华人学者)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红楼梦》等,均先后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 六十年代初,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其间曾一度中断,最后于1974年完成,于1978~1980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译文书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上述各种译本在国外皆获得好评,并有广泛影响。 1993年在香港大学获得名誉博士学位。

杨宪益的翻译思想研究

杨宪益的翻译思想研究 A Study on Yang Xianyi’s Translation Ideas 摘要 杨宪益是中国当代成就卓越的文学翻译家。在五十年的翻译生涯中,他与夫人戴乃迭笔耕不缀,精诚合作,将数以千万字的中国优秀古典、现代和当代文学作品译介给了西方读者,同时杨宪益独自将许多优秀的世界文学作品翻译介绍给了中国读者,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Abstract Yang Xianyi is one of outstangding literary translator in 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Throughout his life,he,teeming up with his wife Gladys Yang,who was also a noted translator,has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numerous Chinese classical,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ks to western readers as well as some masterpieces from other languages to Chinese readers on his own.thus making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progress of China’s translation cause. 一、杨宪益简介 中国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安徽泗县人。生于1915年1月10日。早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和英国文学。1940年回国,曾先后执教于重庆、贵阳、成都各大学,在重庆和南京任国立编译馆编纂。1953年奉调到北京,长期担任外文出版社外文版《中国文学》主编,1979年起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几十年来,杨宪益在文学翻译园地上辛勤耕耘,成绩卓著。他一方面与夫人戴乃迭合作,把《红楼梦》、《楚辞》、《史记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集》、《关汉卿杂剧》、《老残游记》、《鲁迅选集》(4卷)等大量中国古今文学名著译成英文出版,同时把阿里斯托芬的《鸟》和《和平》、荷马的《奥德修纪》、维吉尔的《牧歌》、法国中古史诗《罗兰之歌》、萧伯纳的《凯撒与克丽奥帕脱拉》和《卖花女》等欧洲古今文学名著译成中文出版。此外,他还撰有《译余偶拾》、《零墨新笺》、《零墨续笺》等学术著作多种。 二、翻译思想 翻译思想,是译者对翻译工作的总体认识,是译者在自己的知识和翻译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于翻译行为各个层面所涉及的问题的主观观念。 1、杨宪益翻译非常注重准确性,其次还注重译、介结合。 “译、介结合,是先生的治学态度所致。杨先生对历史研究感兴趣,也写过一些历史考证的文章。他在介绍作品的同时,总是会做一些文学研究的工作,对作家本身以及创作背景做相应的介绍,以让外国读者更好地走进作品。这对翻译工作者而言,的确是非常珍贵的学术习惯。 此外,杨宪益还特别注重译介的系统性,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都有涉猎。 2、杨宪益译本的文化策略 杨宪益和戴乃迭最著名的译本,就是《红楼梦》了。《红楼梦》英文全译本,除了杨戴本外,还有一种译本是英国的霍克斯在1973年的译本,由美国企鹅出版社出版,该版本译为《石头记》。在对一些容易引起理解歧意的地方,霍氏译本采用更多的方法是意译,所以他的译本非常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在英美世界影响力很大。杨戴译本更多地采用的是直译,一般人多以此认为他们的译本只适合中国人来读。其实,这正是杨宪益的高明之处。 今天的译者,多把翻译只看作两种语言间的转化,其实远非如此,它更多是两

第五课 杨宪益译文赏析

第五课杨宪益、戴乃迭译文赏析 《红楼梦》 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 这里宝玉悲恸了一回,忽然抬头不见了黛玉,便知黛玉看见他躲开了,自己也觉无味,抖抖土起来,下山寻归旧路,往怡红院来.可巧看见林黛玉在前头走,连忙赶上去,说道:“你且站住.我知你不理我,我只说一句话,从今后撂开手。”林黛玉回头看见是宝玉,待要不理他,听他说“只说一句话,从此撂开手”,这话里有文章,少不得站住说道:“有一句话,请说来。”宝玉笑道:“两句话,说了你听不听?”黛玉听说,回头就走.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林黛玉听见这话,由不得站住,回头道:“当初怎么样?今日怎么样?”宝玉叹道:“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我心里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人好.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睛里,倒把外四路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儿上,倒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弄的有冤无处诉!”说着不觉滴下眼泪来。 Chapter 28 …… When Baoyu recovered sufficiently to look up she had gone, obviously to avoid him. Getting up rather sheepishly, he dusted off his clothes and walked down the hill to make his way back again to Happy Red Court. Catching sight of Daiyu ahead, he overtook her. "Do stop!" he begged. "I know you won't look at me, but let me just say one word. After that we can part company for good." Daiyu glanced round and would have ignored him, but was curious to hear this "one word," thinking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in it. She came to a halt. "Out with it." Baoyu smiled. "Would you listen if I said two words?" he asked. At once she walked away. Baoyu, close behind her, sighed. "Why are things so different now from in the past?" Against her will she stopped once more and turned her head. "What do you mean by 'now' and 'the past'?" Baoyu heaved another sigh. "Wasn't I your playmate when you first came?" he demanded. "Anything that pleased me was yours, cousin, for the asking. If I knew you fancied a favourite dish of mine, I put it away in a clean place till you came. We ate at the same table and slept on the same bed. I took care that the maids did nothing to upset you; for I thought cousins growing up together as such good friends should be kinder to each other than anyone else. I never expected you to grow so proud that flow you have no use for me while you're so fond of outsiders like Baochai and Xifeng. You ignore me or cut me for three of four days at a time. I've no brothers or sisters of my own -- only two by a

中国著名翻译家极其译作

中国著名翻译家极其译作(转载) (2008-03-18 14:45:21) 转载▼ 标签: 杂谈 注:这篇文章也是我转载的,之前未做说明,贪污了对原作者的谢意,我在此向原作者及读者表示道歉。 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种,百余年来,一直向前发展,名家名译辈出。 但近几年来,大家可见,文学翻译因为种种原因,似有泛滥之象。一些译者越来越糊弄读者,而读者也越来越不相信译者,买翻译之书,变得越来越困难。 而这种情况,使得我们越来越怀念翻译前辈,以及他们翻译的书。我们应该庆幸,前辈们已经将大部分世界名作译出,可供我辈分享。 基于对经典译作的崇敬,也为了与大家交流翻译作品阅读的体验,本人整理了一份《翻译家及作品不完全名单》(见下)。既然是不完全,也就是说,此名单还可以继续补充,完善,希望好之者多多参与。 著名翻译家及其作品不完全名单: 英语 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鲁宾孙漂流记》《伊索寓言》等 严复《天演论》 周瘦娟等《福尔摩斯探案全集》1916年 郭沫若《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战争与和平》,《雪莱诗选》,马克思著作若干。 张谷若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还乡》,《无名的裘德》,哈代翻译专家 朱生豪莎士比亚作品 张友松马克吐温翻译专家,比如《竞选州长》 查良铮俄国普希金作品,英国浪漫派诗歌:《济慈诗选》《拜伦抒情诗选》《雪莱抒情诗选》《唐璜》等 赵萝蕤(女)《草叶集》,艾略特《荒原》 朱维之主要翻译弥尔顿。弥尔顿《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萧乾《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夫妻合译《尤利西斯》(译文版),辛克莱《屠宰场》(合译),《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合译),《光荣与梦想》,《麦克米伦回忆录》,《拿破仑传》,《战争风云》(皆为合译)易卜生《培尔金特》 金堤《尤利西斯》(人民文学版1994) 《尤利西斯》译者还有:李虹,李进,纪江红,章影光,刘象愚等

中国著名女翻译家-杨绛

在遇到她以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娶她做妻子。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钱钟书 我相信大家已经猜出来,配得上钱钟书先生这么高评价的女人是谁,没错,她就是中国著名女作家,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 我们都知道杨绛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可是,她还有另外一种身份-翻译家。 20世纪40年代末期,杨绛的兴趣转向了翻译。194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杨绛翻译的《1939年以来英国的散文作品》,成为杨绛最早期的翻译作品。她的翻译代表作为《堂吉诃德》,于1961年开始翻译。当时,杨绛开始自学西班牙语,并通读了当时影响比较大的西班牙文学史以及《堂吉诃德》的一些研究成果。之后,她开始翻译这本著作。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杨绛译的《堂吉诃德》,这是中国直接从西班牙语翻译的第一个译本。 由于自身的创作经验,杨绛的译文非常注意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翻译风格。 而且,她认为,读者对译本的要求,不仅是要看到原作的本来面貌,他们更希望译文与本国语言差别不要太大。因此,杨绛的译文幽默诙谐,十分注重描摹细节。 她曾经举出了《堂吉诃德》中一句话的三种译法。 第一种译法:杜尔西内娅在这个世界上会更幸福更有名,因为曾受到您的称赞比了世界上最雄辩者所能给她的一切称赞。 第二种译法:您对杜尔西内娅的称赞,盖过了旁人对她的称赞,能为她造福扬名。

第三种译法:杜尔西内娅有您的称赞,就会增添了幸福和名望;别人怎么样儿极口赞誉,也抵不过您这几句话的分量。 杨绛认为,第一种翻译按原文直译,语序和标点都严格遵循原文,但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第二种译法虽然将长句断开,并且颠倒次序,但并没有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只有第三种译法,弥补了前两者的缺陷。虽然也不是完全忠于原文顺序,但最忠实原义,且通顺畅达。可见,借鉴了自己的创作经验,杨绛的翻译更游刃有余,译文充满了人文色彩。从这三种译法中,我们不难看出杨绛女士对翻译的态度:“信”,“达”,“雅”。 知行翻译小编认为这应该是所有翻译者的态度。

中国主要翻译家及其作品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上有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家,现就其翻译观点和主要作品做一简介:严复 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 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这条[1]著名的“三 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 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 《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 《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 《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 《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 《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 《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 《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 《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 《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 鲁迅 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 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 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 匠心。 鲁迅主张直译,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还要通过译文改造我们的 语言。鲁迅不主张译文完全中国化。不完全中国化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 新的表现法。”他认为中国语法不够精密。“这语法的不精密,就在证明思路的不精密,换 一句话,就是脑筋有些胡涂。”

中国翻译家--杨宪益

出生 杨宪益(1915年1月12日- 2009年11月23日),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祖籍安徽盱眙(今属江苏省淮安市)鲍集镇梁集村,生于天津。 据自传体《漏船载酒忆当年》,他出生于“甲寅年冬月二十七”,即公历1915年1月12;阴历仍为甲寅年(1914年)冬季,未到乙卯年(1915年)春节。 学习 1934 年在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英国牛津大学墨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抗日战争时与吕叔湘、向达等友人在伦敦华侨中作救亡工作,出版中文报纸。 《译余偶拾》 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英文教授,1943年4月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1947年把在重庆北碚时所写的文史考证文章编辑成一个集子,由卢前(冀野)起名为《零墨新笺》,是为“新中华丛书”的一种。后来在解放期间又写了一些,于1949年解放后把后写的这部分编成一集,自费印了100册,名为《零墨续笺》。在1983年6月三联出版社将《零墨新笺》和《零墨续笺》合起来出了一本书,名为《译余偶拾》印刷9500册(《译余偶拾》于2006年5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再版印刷6000册)。 翻译《红楼梦》 1953年调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曾与夫人戴乃迭(英籍中国文化学者)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红楼梦》等,均先后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六十年代初,杨宪益和 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其间曾一度中断,最后于1974年完成,于1978—1980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译文书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上述各种译本在国外皆获得好评,并有广泛影响。1993年在香港大学获得名誉博士学位。 “熊猫丛书”系列 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以及巴

第五课 杨宪益译文赏析

第五课xx、xx译文赏析 《红楼梦》 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 这里宝玉悲恸了一回,忽然抬头不见了黛玉,便知黛玉看见他躲开了,自己也觉无味,抖抖土起来,下山寻归旧路,往怡红院来.可巧看见林黛玉在前头走,连忙赶上去,说道: “你且站住.我知你不理我,我只说一句话,从今后撂开手。”林黛玉回头看见是宝玉,待要不理他,听他说“只说一句话,从此撂开手”,这话里有文章,少不得站住说道: “有一句话,请说来。”xx笑道: “两句话,说了你听不听?”黛玉听说,回头就走.宝玉在身后面叹道: “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林黛玉听见这话,由不得站住,回头道: “当初怎么样?今日怎么样?”xx叹道: “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我心里想着: 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人好.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睛里,倒把外四路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儿上,倒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弄的有冤无处诉!”说着不觉滴下眼泪来。 Chapter 28 ……

When Baoyu recovered sufficiently to look up she had gone, obviously to avoid him. Getting up rather sheepishly, he dusted off his clothes and walked down the hill to make his way back again to HappyRedCourt. Catching sight of Daiyu ahead, he overtook her. Daiyu glanced round and would have ignored him, but was curious to hear this "one word,"thinking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in it. She came to a halt. "Out with it." Baoyu smiled. "Would you listen if I said two words?" he asked. At once she walked away. Baoyu, close behind her, sighed. "Why are things so different now from in the past?" Against her will she stopped once moreand turned her head. "What do you mean by 'now' and 'the past'?" Baoyu heaved another sigh. "Wasn't I your playmate when you first came?" he demanded. "Anything that pleased me wasyours, cousin, for the asking. If I knew you fancied a favourite dish of mine, I put it away in a clean place till you came. We ate at the same table and slept on the same bed. I took care that the maids did nothing to upset you; for I thought cousins growing up together as such good friends should be kinder to each other than anyone else. I never expected you to grow so proud that flow you have no use for me while you're so fond of outsiders like Baochai and Xifeng. You ignore me or cut me for three of four days at a time. I've no brothers or sisters of my own -- only two by a different mother, as well you know. So I'm an only child like you, and I thought that would make for an affinity between us. But apparently it was no use my hoping for that. There's nobody I can tell how unhappy I am." With that, he broke down again. 2.《xx》 《xx》片段 x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