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世界现代化的起源与准备(1500——1780年)

第一编 世界现代化的起源与准备(1500——1780年)
第一编 世界现代化的起源与准备(1500——1780年)

第一编世界现代化的起源与准备(1500——1780年)

第一章1500年前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现代化最初是以资本主义的方式进行的,因此资本主义的出现具有决定意义。资本主义否定了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形态,把世界拉进了“现代”。资本主义最早是在西欧产生的,西欧是现代化最早的发源地。1资本主义以商品生产为基础,因此商业和手工业在资本主义形成的过程中非常重要。与此同时,西欧城市与资本主义起源有密切的关系,城市在资本主义起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一、欧洲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是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生、发展而逐步形成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2在14——15世纪,欧洲国家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工农业生产有较大的提高。

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农业。这期间农业的进步具体表现为:带有两个轮子的铁犁已在欧洲普及,后来又发明了犁壁,改善了輓具,使畜耕效率大大提高。在耕作方法上,种植业已普遍推行三圃轮耕制,即把耕地分成三部分,第一年种小麦;次年种大麦或豆类;第三年休耕养地。三部分耕地轮流种植,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保持地力,增加收益。3肥料使用量日益增多,大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再就是大片荒地得到了开垦,耕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的生产都在迅速增长。4十字军东征以后,欧洲人对东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多的了解,水稻、甘蔗、棉花被引进欧洲。在南欧,还发展了亚热带水果的生产,如柑橘等。良种绵羊在欧洲也有了发展。5

在手工业方面,生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冶炼方面,13世纪,水力鼓风机械用于冶金,到14世纪,西欧已懂得了铸铁技术。6冶金业中使用了高大的熔炉和风箱,熔出的铁液能浇铸质量较高的各种生产工具或武器,并可炼出较好的钢。以水为动力的矿井排水机械也开始使用。7采矿业中畜力或水力推动的抽水机、提运矿石的绞车等设备的使用,使人们有可能开采更深层的矿藏。从13世纪起西方广为应用火药。14世纪出现第一批火器,到了16世纪被广泛运用。8火器的广泛流行,扩大了对生铁、铜和钢的需要,促进了冶金业的进一步发展。

15世纪时,欧洲人已有了自己生产的瓷器。以甘蔗为原料的制糖业也发展起来了。

养蚕技术和纺织技术自中国传入后,欧洲人已开始生产自己的丝织品。欧洲传统的毛纺织业又有了新的发展。9纺织工业之所以发展,是因为这时期的欧洲社会“十分看重衣料、穿着和豪华的服装。房屋内部要用布料、窗帘、帷幔、花毯以及装满呢绒细布的衣柜来装饰。”10在欧洲纺织业中,生产工具有一个发展过程。13世纪出现手摇纺车,15世纪末出现脚踏

1钱乘旦、杨豫、陈晓律:《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页。

2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上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9页。

3王玉仓:《科学技术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93页。

4宋则行,前引书,第23页,

5王玉仓,前引书,第293页。

6陈佛松:《世界文化史》,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11页。

7王玉仓,前引书,第294页。

8(意)路易吉·萨尔瓦托雷利著,沈珩等译:《意大利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321页。9王玉仓,前引书,第294页。

10布罗代尔著,顾良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第327页。

自动纺车,使纺线和卷线的过程合二为一。15世纪,旧的手工织布机被脚踏卧式织布机所代替。由于纺织技术的进步,除制呢业外,丝织业和棉织业在欧洲也发展起来。

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扩大了社会生产的分工,生产活动日趋专业化。如在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的呢绒制造和加工业中,就有梳毛、洗涤、纺纱、织呢、制毡、起毛、染色等约20种不同的专业。15世纪,得意志的法兰克福有190多种不同的手工业行业,巴黎有350多种。11

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

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分工的扩大,引起了生产结构的变化,出现了工业化产品专业化地区,如弗兰得尔的呢绒、西班牙托勒多的刀剑、意大利米兰的甲胄等;专为城市生产粮食和原料的农业产品专业化地区的出现,如西班牙瓦伦西亚的生丝,尼德兰的奶牛和奶制品,莱茵地区和法国香槟地区的葡萄和酒类等,农业商品化的程度大大提高。12在社会分工和经济结构巨变的基础上,欧洲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14世纪时,先后在意大利、荷兰、英国等国兴起了一些商业中心,英法等国逐渐形成了国内统一市场。商品种类和商品流通量进一步扩大。西欧、北欧通过意大利从东方输入各种香料、珠宝和黄金。北方贸易的主要商品是各种生活必需品,如鱼类、盐、葡萄酒、木材、羊毛、毛皮等。13在此过程中,商业资本特别是对外贸易活动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意大利北部的几个著名城市,就是依靠近东贸易兴盛起来的。直到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以前,它们一直是地中海区域的重要经济中心,长期垄断着东西方贸易的控制权。14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14——15世纪,在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佛罗伦萨、米兰等城市以及法国的马赛、巴黎、德国的科伦,尼德兰南部佛兰德尔地区的布鲁日、根特、伊普尔、亚拉斯以及英国的伦敦等地都相继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由于这些城市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所以资本主义最先在这些地方产生。

14——15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具体表现为工场手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基本上是通过两条途径产生的:一条途径是在行会制度发展的基础上,从行会手工业中分化出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行会组织的建立的目的是,避免竞争和防止分化。但是,行会手工业者受商品生产规律的制约,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分化。15少数人富裕起来,多数人日益贫困。富裕的作坊主为了多赚钱,就扩大作坊,增加帮工和学徒,而自己则脱离了劳动,专靠剥削为生,成了资本家;那些帮工和学徒沦为雇佣工人。一部分在竞争中破产的作坊主也成了雇佣工人。16这就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和货币财富,从而使得资本主义关系得以产生。

另一条途径是商人资本控制小生产者,把他们变成为雇佣工人,从而形成由商人掌握的手工工场。小手工业者和小生产者起初是自己承担购买原料和产品销售等业务,后来随着市场扩大、竞争加剧,他们不得不集中精力专门从事生产。那些熟知市场需求的商人成了包买主,他们低价预购产品,为手工业者和小生产者提供生产工具、资金以及生活必需品。这样,小手工业者实际上成为领取原料、在自己家里干活、计件领取报酬的雇佣劳动者,包买主则变成了控制生产和销售的资本家。这种分散的家庭手工业是另一种形式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其活动范围比集中的手工工场要更广泛一些。以上两种形式主要是在纺织业中发生的。后来,在采矿业、航运业和建筑业中,通过其他的形式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建筑业中出现了建筑承包商,在航运业中出现了提供货币资本而提取利润的资本家,在采矿业中出

11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页。

12齐涛:《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页。

13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前引书,第3——4页。

14宋则行,前引书,第28页。

15宋则行,前引书,第28页。

16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前引书,第4页。

现了靠雇佣工人开采的股份公司。17

中世纪封建地租有三种形式,即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这三种形式依次演变,但又往往同时存在。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内,基本上以某一种形式为主。劳役地租盛行于11——12世纪,13——14世纪,实物地租居优势地位,到15世纪,货币地租已经在西欧国家普遍实行。地租形式的演变,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农民的两极分化。大批破产的农民沦为雇农,而一些富裕的农民开始经营小规模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农民开始与市场发生联系并逐渐摆脱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使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走向瓦解。在封建领主中,有些人开始在自己的领地上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业,另一些人则把土地租给别人经营,以收取地租。商品货币关系改变了农村的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也一步一步发展起来了。18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出现,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新生产方式的萌芽,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已经出现。

第二节城市在资本主义起源中的角色

14——15世纪,西欧城市与资本主义起源有密切的关系,城市在资本主义起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西欧城市开辟了世界市场。开辟世界市场是十四五世纪西欧城市的基本走向。在十四五世纪,西欧城市商人同时在波罗的海、地中海、大西洋上活动。从长远看,在大西洋的贸易最有前途。但就这两个世纪来说,在北欧、东欧、中东的商业活动却很有意义,东欧的粮食和原料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西欧。

西欧人在中近东的活动也引人注目。当奥斯曼帝国兴起、西欧人在这一带的政治势力西移时,东西地中海上的物质交流发生了某种质的变化。15世纪,埃及一带的手工业衰落,西欧的纺织品、肥皂、纸张大举流入这个地区。19

最重要的是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城市社会为了摆脱土耳其人、阿拉伯人的控制,探寻直达东方的新商路,拓广已有的国际市场,于是一支支远航探险队从拉哥斯、里斯林、巴洛斯、圣卢卡尔、普利茅斯等地竟相扬帆出航。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取得了许多重大的地理发现:好望角、西印度群岛、印度、南美、纽芬兰、北美、环球航路、澳大利亚、新西兰……追求远洋新航路和海外新市场的狂热,揭开了国际贸易向世界规模发展的序幕。20随着地理大发现,世界的地理概念扩大了,欧洲社会的商业观念也急剧膨胀开来,进而促进了欧洲商业革命。

开辟世界市场的努力与农村的深刻变化分不开,但城市是一个社会中工商业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开辟市场首先是城市的要求。中世纪西欧城市旨在通过“垄断”更多的市场来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如热那亚从事开辟新的航线就是出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开辟世界市场的使命,主要不是原工业化最发达的西欧北部地区承担的,而是由原工业化较不发达、在资本主义起源中最终似乎起作用不大的西欧南部地区完成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开端是以世界市场的开辟为标志,而世界市场不是乡村工业本身所能创造出来的。如果没有开辟去美洲和亚洲的航线,15世纪末和16世纪就不可能初步形成世界市场,而城市在这方面起过独特的作用。21

第二,中世纪西欧城市孕育了近代特征的商业网,这是城市资本主义起源的又一重要贡献。

所谓近代特征的商业网,主要指具有贸易中心的国际商业网和贸易的国际分工。这种商17宋则行、樊亢,前引书,第29——30页。

18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前引书,第5页。

19转引自王加丰:《重评中世纪西欧城市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世界历史》,1998年,第2期。

20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世界历史》,1986年,第2期。

21王加丰:《重评中世纪西欧城市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世界历史》,1998年,第2期。

业网是十四五世纪时酝酿而成的。以大西洋为中心的商路一边伸向世界各地,一边伸入西欧各国。基于西欧与非西欧国家或地区的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已出现,即西欧主要输出工业品,而非西欧国家和地区则主要输出粮食和原料。在这两个世纪里,特别是15世纪,西欧经济活动出现了三个发展趋势。

第一个发展趋势是,西欧经济活动向西移,从直布罗陀经英吉利海峡到北海一带的城市和工商业逐渐繁荣起来。13世纪末,地中海经直布罗陀海峡到北海的航线开通,葡萄牙日见重要起来。随着西地中海逐渐与东地中海贸易相脱节,意大利的部分工商界逐渐转向西方的巴塞罗那,尤其转向巴伦西亚、摩洛哥沿海、塞维利亚和里斯本。

第二个发展趋势是,西欧西部出现了一批特大型城市。如伦敦、布鲁日、巴黎、里斯本、塞维利亚等城市出现了超常发展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人口的增加、财富的增长、城市范围日益扩大。这批特大型城市在吸引人才、资金,开辟世界市场、征服异族的过程中发挥了综合作用,可以说,这些特大型城市工商业中心的形成,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壮大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第三个发展趋势是,西欧人在大西洋上的活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有组织性,西欧西部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进而推动了这些城市的繁荣,而另一些原先繁荣的中心衰落,如威尼斯和佛罗伦萨在15世纪后期经济上开始出现衰败迹象。城市盛衰是这时期历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贬低城市在资本主义起源中起作用的人常常以衰落中的城市为依据。其实,城市盛衰是近代特征的商业网在形成中的反映,也是这时期城市充满生机的表现。个别特大型城市的出现是以某些旧城市或中心的停滞和衰落为代价的,如伦敦的发展就影响了约克、布里斯托尔、赫尔和其他城市的命运;考文垂的繁荣部分地以牺牲附近的瓦韦克为代价。随着经济发展,交通条件改善,运输速度加快,城市网络中一些次要点会被淘汰,各主要点组成了世界性的市场网络。22城市中以大欺小的活动正是近代特征的商业网在形成中的反映,对此我们应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第三,中世纪西欧城市促进了城乡结合,为向资本主义过渡准备了各种条件。

向资本主义过渡是在城乡相互作用中完成的,乡村工业的发展及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也是在城乡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因为:城市为乡村工业化提供了资本、信息、技术和经验;城市为国内外消费者提供了产品交换的市场;乡村工业的产品往往是半成品,他们往往以城市作为其后期加工地,然后再将成品销往各地市场,因此,乡村工业变成了城市手工业的从属物;城市在批发、转运方面具有优势,推动了乡村工业的产品进入市场;城市在消费方面对乡村工业具有刺激作用,城市里的富人吃、穿、住,讲求豪华奢侈,并且中等阶层的人也倾尽财产以追求时髦,城市居民对基本日用品的大量需求给乡村发展这些日用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可能性,除此之外,城市中政府机构的公共消费量与消费水平上升,这对乡村工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3由此看来,乡村工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却有对城市较大的依附性,“乡村工业本身也只是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延伸,乡村工业依附于城市工商业,”24城市在各方面对于乡村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城市一方面与农村密切合作,共同促进西欧向资本主义过渡;另一方面,它还为向资本主义过渡准备多方面的条件。一是促进东西欧及东西方之间的国际分工。十四五世纪,东欧、中东在经济上开始出现依附于西欧的趋势,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超越西欧范围内的国际分工。二是从14世纪开始,一些城市把“城市殖民主义”与旧的奴隶制、农奴制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近代殖民主义的剥削方式,如奴隶制、面向市场生产的强制性劳动、国际劳役偿债制等。三是各种具有近代特征的经营、组织、管理手段的形成。银行、股票、抵押、商业

22王加丰:《重评中世纪西欧城市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世界历史》,1998年,第2期。

23叶明勇:《英国城市在乡村工业化中的作用》,《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24刘景华:《15、16世纪英国城市劳动者和城市资本向农村的转移》,《世界历史》,1986年第7期。

公司、保险公司、委托书、代理权等,这些现代资本主义的“神经”,都是在中世纪晚期形成的。以上为向资本主义过渡而做的各种准备工作,当然也离不开农村的相互作用,但城市无疑占主导地位。25总之,在研究资本主义起源中不能忽视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25王加丰:《重评中世纪西欧城市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世界历史》,1998年,第2期。

新时代下新闻传播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610351348.html, 新时代下新闻传播的发展 作者:戴正国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03期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发展速度不断在提高,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高新技术与新闻传播行业的结合迫在眉睫。本文将从新时代为新闻传播带来的机遇出发,给出相关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新时代;新闻传播;未来发展 在我们的生活中,科技逐渐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在各个行业的发展中,大数据的应用势不可挡。新闻传播行业也在努力的跟着新时代的步伐,新闻传播行业会遇到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应对都值得我们深思。 一、新时代下带来的新机遇 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带给新闻传播行业各个方面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第一,传统新闻传播行业所依靠的传播媒介是报纸以及电视平台等等,失去了一定的传播实效性,在人手一部手机的今天,人人都能够及时得到各种信息,扩大了新闻的传播范围;第二,新科技的发展,使得电脑这一平台具有智能筛选的功能,有效的关键词成为了开启点,比如在网页中搜索“新闻”,通过筛选索引能够一步步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第三,新时代下新闻传播行业的数据 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不仅仅能够分析未来发展趋势,还能够找出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使得信息更直观的展现在大众面前。 二、新时代下新闻传播发展建议 (一)将数据作为新闻传播的基石 在新闻传播行业,对于热点以及新鲜的话题需求度还是比较高的,因此如何将这些信息高速转确定的传递出去至关重要。其中以美国Narrative公司为例,该公司研制出了一种算法, 仅耗时半分钟即可以撰写并发布一篇新闻,部分新闻甚至还被“福布斯”网站予以采纳。因此以数据为基石,进行信息的提取,在大海一般的数据库中得到精确的信息定位。并且经过智能筛选出的新闻信息比较客观。所以在新闻传播行业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可以使用大数据技术来拓展自己的信息量,并且能够引导观众有客观的思维模式。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新闻传播上,其信息得到的二次处理较少,大众能够敏感的反映到目前的各种经济形势、政治形式等等,而不是啃着那些带有色彩看法的新闻信息,并且有利于提高大众的评价能力,进而督促每个新闻平台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 (二)新闻传播媒介的增加

电工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

电工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 及发展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电工指研究电磁领域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技术,以及电力生产和电工制造两大工业生产体系。电工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有力杠杆。早在1883年电能开发的萌芽时期,恩格斯就曾经评价了它的意义:“……这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利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使一切形式的能──热、机械运动、电、磁、光──互相转化,并在工业中加以利用。循环完成了。德普勒的最新发现,在于能够把高压电流在能量损失较小的情况下通过普通电线输送到迄今连想也不敢想的远距离,并在那一端加以利用──这件事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末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预见的正确性。 电磁是自然界物质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物理属性。因此,研究电磁规律及其应用的电工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能源、信息、材料等现代社会的支柱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电能作为一种,它便于与各种进行转换,从多种途径获得来源(如、、、太阳能发电等);同时又便于转换为其他能量形式以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种种需要(如电动力、电热、电化学能、等)。与其他能源相比,电能在生产、传送、使用中更易于调控。这一系列优点,使电能成为最理想的二次能源,格外受到人们关注。电能的开发及其广泛应用成为继蒸汽机的发明之后,近代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20世纪

世界新闻传播发展历程分析

世界新闻传播发展历程分析 2011-5-29 14:55 提问者: 奔二的胖子 写作要求: 1、以传媒技术发展进程为主线,适当结合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背景,展开论述与分析; 2、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内容充实; 3、内容构思、语言表达、结构格式符合论文写作规范; 我来帮他解答 2011-6-7 11:06 满意回答 信息的传播,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简单回顾现代新闻传播之前的传播史,对于现代新闻传播业史来说,在历史与观念的衔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 从猿到人,经历了数百万年。语言仅出现于约10万年前。此前人类的祖先能够用于传播信息的符号,不过以下几种: 1,触觉和嗅觉。2,视觉符号。3,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中所蕴含的声形实体以外的丰富信息。这里有个线索,便是世界语言的谱系。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可以被编排到十大语系中,“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往上推,语言→语支→语族→语系,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具体语言之间在远古时代关系的远近,当然这也相当程度涉及到讲各种语言的民族(种族)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当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语系,实际上表达着人类社会流动和语言传播的轨迹。其中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反映了公元以来人们传播的信息流动和分布。特别是印欧语系从欧洲向世界的传播,则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1,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 2,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3,阿尔泰语系。4,闪含语系。5,班图语系。6,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三,传播的文字媒介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历史上的文字种类很多,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交融、创新和衰退,现在世界上跨国使用的文字体系,只有七种,除汉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1,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体系。2,使用人口最多的汉文字体系。3,阿拉伯文字体系。4,斯拉夫文字体系。5,梵文字体系。6,希腊文字体系。7,回鹘文字体系。

最新 航空母舰的起源及其发展-精品

航空母舰的起源及其发展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航母萌芽并非在美国,而是一位浪漫的法国人。1909年,法国发明家克莱曼?阿德率先出版了一本名为《飞行》的专著,首次向世人描述了飞机与战舰结合的迷人梦想,并向各国海军展示了航空母舰的雏形,立即引起了海军强国的极大兴趣。20世纪初,处于急速崛起的美国海军,大力发展大型战舰,决心使用航空母舰来改变海战模式,并加快着手这方面的试验。1910年11月14日,停泊在汉普顿锚地的美国海军“伯明翰”号巡洋舰的外形与往常显得有点异样:从舰上的舰桥开始,平缓地向前甲板倾斜安装了一条长25.3米、宽7.3米的木质跑道;而在跑道上一架待飞的“柯蒂斯”式飞机此时正迎风而立。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著名民间飞行员尤金?伊利在检查完各项设施后,迅速跨入座舱,启动发动机。随着螺旋桨越转越快,飞机向前急速滑去,但由于木质甲板长度太短,飞机在脱离甲板的一瞬间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起飞速度,结果机头直往下扎。就在围观的人们以为一场悲剧即将发生时,沉着的伊利操纵尾舵,拉起了机头,驾驶着飞机在海面上空蹒跚前进了几千米,最后安全地降落在海滩旁的一排小木屋附近。 两个月后,美国海军又在旧金山海湾进行了航空母舰的舰上降落试验。由于飞机在战舰甲板上降落比起飞难度更大,也更危险,因此美国海军特地选择了一艘吨位更大的重型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而且在其尾部安装了比“伯明翰”号巡洋舰起飞甲板更长、更宽的一段木质跑道:长约36米、宽约9.6米。为了能迅速减小飞机的着舰速度,还沿着甲板横向设置了22根钩索,每道钩索两端用50磅重的沙袋系住。伊利还把自行车内胎缠在身上,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1911年1月18日,这天海面风大浪涌,战舰颠簸不已,而舰长又错误地决定抛锚停航,并将舰尾迎着风向。幸亏伊利技艺高超。他关闭了发动机,降低高度,压低机尾,钩住了其中的11根拦阻索;通过一段距离的减速滑跑,飞机总算在距平台前端9米处停住。伊利先后成功地实现飞机在战舰的起飞和降落,为航空母舰的正式发展奠定了基石。此后不久,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相继开始了航空母舰的研制工作,很快一批包括水上飞机母舰在内的性能迥异、大小不同的航空母舰接连问世,不久便在战争中突显出它们的威力。可是因“巨舰大炮”的思想在不少国家海军领导人头脑中作祟,他们对“在军舰上起降飞机”的方案并不以为然;武断地认为要使飞机能在军舰上起降,就必须拆除军舰上的大炮,而这将大大降低军舰的战斗力。因此,早期的海军强国并没有大力发展阿德那种在军舰甲板上起降飞机的航母设想,而是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即研制水上飞机及其母舰。第一次世界大战,水上飞机母舰开始登场亮相,并在战争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是它固有的缺点也充分显示出来:吊放与回收不方便,起降受风浪影响大等。于是,英国转而把一艘商船改装为设置全通飞行甲板和岛型舰桥的航空母舰,命名为“百眼巨人”号。这艘满载排水量1.4万余吨、最大航速20节、可搭载20架飞机的航空母舰,成为现代常规航母的雏形。1918年英国首次专门设计建造“竞技神”号航空母舰,但令人遗憾的是,日本海军两年后设计建造的“凤翔”号航空母舰却赶在英国人之前,于1922年提前服役,夺取了世界上首艘专门设计建造航空母舰的桂冠。到二战前夕,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已经建造了数量可观的航空母舰,但因“大舰巨炮”思想始终在各国海军中占主导地位,战列舰依然是

互联网起源发展历程历史.

国际互联网,始于 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 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 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 、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 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 等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 各行各业的人需要运用互联网来工作、生活、娱乐、消费,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产业,同时它也带动了其他所有的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介, 是一个狭义的硬件网。而互联网是个广义的网, 它的精华则是它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满意的服务。互联网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它为用户提供了高效工作环境, 入网的电脑终端可以调阅各种信息资料。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与消费,听歌、看视频、购物。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上网终端已经不限于台式电脑和移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甚至谷歌开发出来的眼镜、手表都可以上网。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能。 一、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 ARPANET 到如今的万维网。 1、互联网的起源。这一时期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是美国的冷战思维。 作为对前苏联 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Sputnik 的直接反应,以及由苏联的卫星技术潜在的军事用途所导致的恐惧, 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 。当时, 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 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 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 正常工作, 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 1969 美国国防部委托开发 ARPANET ,进行联网的研究。同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课时作业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学业达标] 1.(2018·湖南师范大学附中期中)恩格斯说:“意大利人是现代欧洲各个民族中间的长子,是西方现代文化转型中最先觉醒的民族。”这主要是指意大利( ) A.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B.率先开辟了新航路 C.首先倡导复兴人文主义 D.最先开展宗教改革 答案 C 解析依据“西方现代文化转型中最先觉醒的民族”并结合所学可知,意大利是文艺复兴最先兴起的城市,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使得意大利的思想文化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故选C 项。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和西北欧的尼德兰等城市几乎同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所以意大利在这方面没有独创性,排除A项。率先开辟新航路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进行宗教改革的主要国家是德意志,排除B、D两项。 2.(2018·新疆乌鲁木齐一中月考)历史课上,同学们针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展开讨论,最后认定其实质就体现在“兴”上。“兴”的含义是( )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 B.神学文化的复兴 C.封建文化的重新兴盛 D.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答案 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实质上是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名义下的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所以“兴”的含义应为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故D项正确,排除A项。神学、封建文化是文艺复兴运动抨击的对象,故排除B、C两项。 3.(2018·黑龙江鹤岗一中月考)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因为亵渎耶稣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通过送礼疏通关系,被释放回家。该故事意在( ) A.提倡人在现世生活的享受 B.揭露教会腐败 C.鼓动人们去反对天主教会 D.反对禁欲苦行 答案 B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 时间:2012-09-11 08:43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3期 王加丰 一、现代化理论的产生和演变 现代化理论,现在通常叫发展理论。它的本义,或者说从狭义上看,指研究第三世界或后进国家如何发展的理论。其产生可以追溯到18世纪后期,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就是当时发展理论的代表作,在这部书中,他探讨了诸如中国、印度等为什么不发展起资本主义的问题。美国建国初期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19世纪上半叶的一些经济学家,如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专门讨论过后进国家如何进行工业化的问题。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期,关于发展理论的研究大体停滞,或者说没有引起应有重视,因为这时的发达国家都忙于解决因为工业化而引发的一系列国内国外的迫切问题,无暇顾及第三世界的发展。 二次大战结束后,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获得了独立,它们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变得非常尖锐。当时正处于冷战的气氛中,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竭力想缩小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殚精竭虑的要把这些刚刚开始主宰自己命运的国家拉入自己的怀抱,设立专门机构,探讨这些国家的发展问题,现代意义上的现代化理论由此开始。 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所谓的“第四点计划”(即对落后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计划),用大量美援来争取第三世界国家,为此需要研究这些国家如何使用这些援助的问题,这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现代化理论产生的契机。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现代化研究带有三个特点:反共色彩浓厚;企图为第三世界国家找到一条模仿西方模式的发展道路;由于把西方的发展道路作为楷模,所以又有必要对西方的发展道路进行新概括。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华·惠·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1916-2003)。 罗斯托原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从经济史入手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理论。1960年肯尼迪上台后任命罗斯托为国家安全事务副特别助理、国务院顾问等职务。 1960年罗斯托出版了《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该书的副标题是《非共产党宣言》。这一方面表现了他的反共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自命不凡:他要用这本书来取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另外,从学术探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把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研究与对发达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概括结合起来。这为后来的现代化研究提出了一种方向,即一方面研究第三世界的发展,另一方面研究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罗斯托在这本书中把现代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起飞,向成熟推进,大众高消费。后来,他又提出第六阶段:追求生活质量。 罗斯托的理论是从反共出发的,但不是说他书中的观点一无是处,否则今天可能没有人再读他的这本书了。他把现代经济增长分成若干阶段的做法是一种创新,尽管你可以不同意他的六个阶段的分法。书中的一些具体结论也很有说服力或有一定的预见性。比如,他认为苏联的发展模式能较容易进入工业成熟阶段,但很难进入大众高消费阶段;如果进入了高消费阶段,其发展模式也“很可能会萎谢”。他在1990年写的《第三版序言》中还这样讲到中国:“包括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巨人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现在已超过了起飞而向技术成熟阶段前进,这就避免了德国、日本和俄罗斯在20世纪进入该阶段时出现过的“世界悲剧”。 [1]这里的意思是,一个国家在起飞阶段最具侵略性,过了这个阶段就可能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从他的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来看“中国威胁论”或诸如此类的理论的。

十大宗教的起源

世界十大宗教的起源 一、犹太教: 犹太教在古代是民族宗教,由于经受多次亡国和流散的凄惨遭遇,犹太人发展了对民族神的排他性崇拜,进而自称为唯一真神的特选子民。犹太教的经典是希伯来文《圣经》及口传律法汇编《塔木德》。犹太教律法有种种戒规,如:凡母亲为犹太人,其子女即为犹太人;男孩出生后第八天,一律要受割礼,作为与上帝立约的标志;教徒死后,尸体以水洗净,白布包裹入葬。犹太教在饮食方面亦有诸多禁忌。古代犹太教以七连烛台为唯一标志,中世纪后期改用大卫之盾(六角星),沿用至今。 二、伊斯兰教: 七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中国旧称天方教、清真教或回教。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伊斯兰教即顺从真主意志的宗教,是最有活力的世界性宗教之一。约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宣布奉到真主的启示,号召族人皈信正道,以免末日的惩罚。他宣称真主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独一无二的主宰,反对流行的多神和偶像崇拜。穆罕默德去世后不久,《古兰经》编成。这部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被视为真主的言语。 三、神道教(神教) 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只,也赋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公元五至八世纪吸收中国儒、佛教学说后,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明治维新(公元1868年)前因佛教盛行,神道教处于依附地位。明治维新后日本为了巩固王权,将神道教尊为国教,成为政府教导百姓忠贞爱国、誓死效忠天皇的工具,二次大战日本神风特攻队的“英勇表现”就是最佳证明。二战日本投降后,一九四六年元旦,裕仁天皇发表宣言否认自己的神格地位,盟军总司令也要求日本废除国家神道,神道教遂成为民间宗教。日本占人口的80%信仰神道。神道教并没有经典可寻,可勉强称为神道教经典的是《古事记》与《日本书记》两部古书。 四、儒教 在先秦,儒家学派在诸子百家中为较大学派。秦代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初崇尚黄老,儒家一度消沉。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直至五四运动之前的2000多年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中国学术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儒家学派又称“孔教”。儒家学派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基本特点:①宗师孔子,视其言行为最高准则。②以《诗》、《书》、《乐》、《礼》、《易》、《春秋》为经典。③提倡仁义,以为行为准则。④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 五、道教 中国固有的传统宗教,因以道作为其最高信仰而得名,它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家的修炼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有组织的宗教。道教从东汉中叶开始形成。东晋后期至南北朝时代,中国南北方都出现了道教改革活动。唐朝王室自称为太上老君后裔,自开国后即尊崇道教,规定道教为三教之首。唐玄宗尤其崇信道教,加封老子尊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以《道德经》为科举考试科目。北宋真宗、徽宗尊奉道教神赵玄朗为王室始祖,屡次加封玉皇大帝尊号,建立宫观供奉。元朝统一之后,南北各道派重新组合,形成以内丹为主的全真道和符箓为主的正一道两大派系,流传至今。道教在明清时期趋于衰落。道教劝善书有《太上感应篇》、《阴骘文》等。\ 六、佛教 公元前六世纪时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就其传播的路线可以分为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就其在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教理和仪轨、强调重心和特征可以分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密乘佛教。佛教传播至亚洲各地后,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既有世界性大宗教的同一特性又不失各民族差异性的宗教文化体系。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本名是悉达

条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条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条码技术主要研究如何将信息用条码来表示,?以及如何将条码所表示的数据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条码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本节将详细介绍条码技术的概念﹑历史﹑特点及发展趋势。 1.条码技术的起源及国外发展现状 随着计算机、信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处理能力、储存能力、传输通讯能力日益强大。全面、有效的信息采集和输入几乎成为所有信息系统的关键。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它是在计算机、光电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是信息采集、输入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条码最早出现于上世纪40年代,但得到实际应用和迅速发展还是在近20年。欧美、日本等国家已普遍使用条码技术,而且正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普及,?其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扩大。 在40年代后期,美国乔·伍德兰德(Joe Wood Land)和贝尼·西尔佛(BenySilver)两位工程师就开始研究用代码表示食品项目以及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并于1949年获得了美国专利。这种代码图案如图2-2右上图所示。该图案很像微型射箭靶,称作“公牛眼”代码。靶的同心环由圆条和空白绘成。在原理上,?“公牛眼”代码与后来的条码符号很接近,遗憾的是当时的商品经济还不十分发达,而且工艺上也没有达到印制这种代码的水平。然而,20年后,?乔·伍德兰德作为IBM公司的工程师成为北美地区的统一代码——UPC条码的奠基人。?吉拉德·费伊塞尔(Girad Feissel)等人于1959年申请了一项专利,将数字0~9?中的每个数字用七段平行条表示。但是这种代码机器难以阅读,人读起来也不方便。不过,?这一构想促进了条码码制的产生与发展。不久,E·F·布林克尔(E·F·?Brinker)将条码标识应用在有轨电车上。60年代后期,西尔韦尼亚(Sylvania)发明了一种被北美铁路系统所采纳的条码系统。?这两项发明可以说是条码技术最早期的应用。

(完整版)物联网起源与发展

物联网起源与发展 最初在1999年提出: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RFID+互联网)、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从狭义上讲,物联网家电是指应用了物联网技术的家电产品。从广义上讲,是指能够与互联网联接,通过互联网对其进行控制、管理的家电产品,并且家电产品本身与电网、使用者、处置的物品等能够实现物物相联,通过智慧的方式,达成人们追求的低碳、健康、舒适、便捷的生活方式。 这里的“物”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够被纳入“物联网”的范围: 1、要有数据传输通路; 2、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 3、要有CPU; 4、要有操作系统; 5、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 6、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 7、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 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从两化融合这个角度分析物联网的涵义: 其一:工业化的基础是自动化,自动化领域发展了近百年,理论、实践都已经非常完善了。这一角度不是本文重点不过多赘述。 其二:IT信息发展的前期其信息服务对象主要是人,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当为人服务的信息孤岛问题解决后,是要在更大范围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就是要将物与人的信息打通。人获取了信息之后,可以根据信息判断,做出决策,从而触发下一步操作;但由于人存在个体差异,对于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做出的决策是不同的,如何从信息中获得最优的决策?另外物获得了信息是不能做出决策的,如何让“物”在获得了信息之后具有决策能力?智能分析与优化技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手段,在获得信息后,依据历史经验以及理论模型,快速做出最优决策。数据的分析与优化技术在两化融合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方面都有旺盛的需求。 , 注一:信息孤岛是指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孤岛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必然性。 注二: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无源标签或被动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黄鹏 【摘要】宗教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本文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特征进行阐述。 【关键词】宗教;人类文明;起源;宗教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它们能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进行传教布道,并能为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各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因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世界宗教影响的范围很大,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基督教大约对十亿多人口有着较深的影响,伊斯兰教徒约有六亿多,受佛教影响的约有三亿人口。世界上约有二十亿人口的生活受这三大世界宗教的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宗教,这决不是偶然,是由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1]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宗教发展的趋势往往会形成局部地区的难点、焦点和全球性的热点、重点,对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走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 1 基督教 1.1 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和小亚细亚一带。在这一地区居住的犹太人,受到罗马统治者残酷的压迫,因此,一部分犹太人便把希望寄托于犹太经典中关于“救世主”拯救人类苦难的传说,这样,一种有别于犹太教的新教派便逐步形成了。这种新教派的传道者在巴勒斯坦各地传教,宣扬“救世主”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他奉了上帝的旨意降临人世来拯救苦难的人类。“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为“基督”,所以,这种新教派后来就被称为基督教。根据基督教的传说,耶稣是12月25日降生于耶路撒冷的, 后来这一天

犹太教的起源及发展

犹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犹太教的主要诫命与教义,来自托拉(托辣),即圣经的前五卷书。 一经典和教规 经典 犹太教中有三部典籍:第一部是《西伯来圣经》(又称《塔纳赫》),所有犹太人都要绝对忠诚地信奉它;《西伯来圣经》的前五卷书称为《妥拉》,是其中最重要的著作。第二部是《塔木德》,第三部是《米德拉什》。除《妥拉》外。犹太教典籍多是一些阐释与评注式著作,由于编纂年代和地域的不同,常常出现相互包容和交叉评注现象。 基本教义 基本教义以摩西·迈蒙尼德于12世纪归纳的13条为核心: 1.创造主创造并主宰宇宙及一切受造之物。 2.创造主为独一无二真神。 3.创造主无形无体无相。 4.创造主是最先的,也是最后的。 5.创造主为唯一应受敬拜之主,此外别无可敬拜之物。 6.先知一切传述皆真实无妄。 7.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位。 8.律法为神向摩西所传,并无更改。 9.律法不可更易。10.创造主洞察世人一切思想行为。 11.创造主予遵守律法者奖赏,对践踏律法者惩罚。12.复国救主弥赛亚必将降临,应每日盼望,永不懈怠。13.人死后将复活。 犹太教最重要的教义,在于只有一位神,即无形并且永恒的上帝。他愿所有的人,行公义,好怜悯,因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

所以人都应该有尊严且受到尊敬地对待。 二起源和形成 众所周知, 中东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之一。在那里, 早在公元前2300年, 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就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大约3800年前, 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已经趋于衰败时, 一位名叫亚伯拉罕的人从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经巴比伦、马利、哈兰迁徙到被称作迦南的地方(即现在的巴勒斯坦地方), 几经辗转后定居在别是巴。据《圣经》的描述, 亚伯兰的这次迁徙乃是受上帝指使的:“耶和华对亚伯兰说, 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 叫你的名为王, 你也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 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在亚伯兰99岁时,耶和华又与他立约,令其子孙繁多,并赐迦南地为他们永久的基业。此后,亚伯兰更名亚伯拉罕。亚伯拉罕生子以撒, 以撒生子雅各。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犹太人的列祖, 也是犹太教的最早奠基人。 雅各生有12个儿子, 他们的子嗣演化为12 个部落, 并称为“以色列人”。约公元前1720年, 以色列人为逃避饥荒从迦南来到埃及, 开始了长达约430年之久的寄人篱下、受人奴役的苦难史。公元前14世纪, 一个杰出的犹太人应运而生, 他就是摩西(Moses)。摩西和他的以色列同胞不堪忍受埃及法老和统治者的奴役, 决心离开埃及, 回到他们的祖先曾经居住过的迦南, 重新开始自由的生活。约公元前1290年, 摩西率领他的同胞成功地逃脱了法老军队的追击, 出埃及,

熵的起源、历史和发展

熵的起源、历史和发展 一、熵的起源 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 1822 – 1888)在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后不久,首次从宏观上提出了熵(Entropy)的概念。Entropy来自希腊词,希腊语源意为“内向”,亦即“一个系统不受外部干扰时往内部最稳定状态发展的特性”(另有一说译为“转变”,表示热转变为功的能力)。在中国被胡刚复教授(一说为清华刘先洲教授)译为“熵”,因为熵是Q除以T(温度)的商数。 他发表了《力学的热理论的主要方程之便于应用的形式》一文,在文中明确表达了“熵”的概念式——dS=(dQ/T)。熵是物质的状态函数,即状态一定时,物质的熵值也一定。也可以说熵变只和物质的初末状态有关。克劳修斯用大量的理论和事实依据严格证明,一个孤立的系统的熵永远不会减少(For an irreversible process in an isolated system, the thermodynamic state variable known as entropy is always increasing.),此即熵增加原理。 克劳修斯提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便可以从数学上表述为熵增加原理:△S≥0。在一个可逆的过程中,系统的熵越大,就越接近平衡状态,虽然此间能量的总量不变,但可供利用或者是转化的能量却是越来越少。 但是克劳修斯在此基础上把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应用于整个宇宙,提出了“热寂说”的观点:宇宙的熵越接近某一最大的极限值,那么它变化的可能性越小,宇宙将永远处于一种惰性的死寂状态。热寂说至今仍引发了大量争论,没有得到证明。 二、熵的发展 在克劳修斯提出熵后,19世纪,科学家为此进行了大量研究。1872年奥地利科学家玻尔兹曼(L. E. Boltzmann)首次对熵给予微观的解释,他认为:在大量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等)所构成的体系中,熵就代表了这些微粒之间无规律排列的程度,或者说熵代表了体系的混乱度(The degree of randomness or disorder in a thermodynamic system.)。这也称为是熵的统计学定义。 玻尔兹曼提出了著名的玻尔兹曼熵公式S=k(lnΩ),k=1.38×10^(-23) J/K,被称为玻尔兹曼常数;Ω则为该宏观状态中所包含之微观状态数量,或者说是宏观态出现的概率,一般叫做热力学概率。玻尔兹曼原理指出系统中的微观特性(Ω)与其热力学特性(S)的关系,后来这个伟大的等式被刻在他的墓碑上。 三、熵的应用 自从Clausius提出熵的概念以来,它在热学界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提及这个概念,我们往往把它与热力学定律,熵增原理,卡诺循环等联系在一起,除了热学之外,从它的宏观、微观意义出发,它还被抽象地应用到信息、生物、农业、工业、经济等领域,提出了广义熵的概念。熵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仅在热学领域对熵进行一个基本的探讨。 (一)、熵的定义(Definition) 1.宏观:宏观上来说,熵是系统热量变化与系统温度的商。(A macroscop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t flow into a system and the system's change in temperature.)这个定义写成数学关系是:

《新闻传播学》新闻事业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

为什么说新闻媒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10简答) 简述技术在现代媒介形态的变化中有什么样的作用。(04简答) 简述人类社会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过程,阐明现代新闻事业产生的重大意义。(99论述) 一、新闻传播的起源 新闻传播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施拉姆的论断,“社会是一个主要由传播所维持的这类关系所组成的网。”“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类是怎样相互建立起联系的。” 新闻传播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的需要 二、新闻传播的发展 书写媒介阶段 “认真地说来,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没有文明。” 印刷媒介阶段 印刷媒介复制和传播新闻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在空间上,它可以在无限长的链条上进行传播,在时间上,它可以使新闻在时间的长河中永久流传。它打破了以往那种封闭与半封闭的传播状况,使人类社会真正有了一种可以为人民大众服务,全社会都可以触摸到的新闻传播工具。由此而产生的人类在传播观念、态度以及对周围环境认识上所发生的变化,也是前所未有的。 人类自口头传播开始,就一直在不断地寻找、改进、提高、扩大自己的传播能力,以促进生产,支配自然,扩大交流,发展社会。传播媒介的不同演变阶段,正反映出这种努力、改善、发展的历史轨迹。 三、新闻传播的新时代——新闻事业阶段(新闻事业产生的重大意义) 新闻事业阶段,意指现代报刊特别是大众化报纸产生以后的时期。一方面,它是新闻传播不断发展不断积累的成果,另一方面,其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降临。从宏观上看,新闻事业与一般新闻传播的区别体现在两点: 1、新闻事业是一种专门化的新闻传播活动 即新闻事业是由职业的传播者来从事新闻的搜集与传送,以新闻传播机构的出现为标志。其意义在于,新闻传播机构出现后,传播者与媒介的关系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特点:(1)传播者所使用的往往是一种固定的专门的新闻媒介,而且媒介的复杂度、精巧度超过了以前的传播媒介。 (2)在新闻机构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中,这些新闻媒介不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与发挥,而且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和改进。 (3)新闻传播者不得不付出最大的努力,运用自己的一切智慧来掌握、操作日益复杂的新闻媒介,探索和创造出一整套与么接相应的措施、方法、规范、章程,致使新闻传播成为一种具有较高专业文化水平的规范化的事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业的诞生不仅意味这媒介本身朝着更为先进的方向发展,也标志着人与媒介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这种助力推动下,新闻传播的质量、速度等不断提高,这是新闻事业出现前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难以相提并论的。 2、新闻事业一种开放性的新闻传播活动 即指新闻事业是面向社会,对全社会开放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新闻事业的传播面是整个社会。如果说,自新闻传播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一目标,那么在电子传播技术得以广泛运用于新闻传播的今天,这种追求、目标,已逐步成为现实。

“电工学”简介含义起源 历史及发展

电工 电工指研究电磁领域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技术,以及电力生产和电工制造两大工业生产体系。电工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有力杠杆。早在1883年电能开发的萌芽时期,恩格斯就曾经评价了它的意义:“……这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利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使一切形式的能──热、机械运动、电、磁、光──互相转化,并在工业中加以利用。循环完成了。德普勒的最新发现,在于能够把高压电流在能量损失较小的情况下通过普通电线输送到迄今连想也不敢想的远距离,并在那一端加以利用──这件事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末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预见的正确性。 电磁是自然界物质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物理属性。因此,研究电磁规律及其应用的电工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能源、信息、材料等现代社会的支柱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电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它便于与各种一次能源进行转换,从多种途径获得来源(如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同时又便于转换为其他能量形式以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种种需要(如电动力、电热、电化学能、电光源等)。与其他能源相比,电能在生产、传送、使用中更易于调控。这一系列优点,使电能成为最理想的二次能源,格外受到人们关注。电能的开发及其广泛应用成为继蒸汽机的发明之后,近代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20世纪出现的大电力系统构成工业社会传输能量的大动脉,以电磁为载体的信息与控制系统则组成了现代社会的神经网络。各种新兴电工材料的开发、应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彭超 【摘要】宗教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种普遍存有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点和行为。本文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特征实行阐述。 【关键词】宗教;人类文明;起源;宗教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它们能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实行传教布道,并能为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各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因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世界宗教影响的范围很大,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基督教大约对十亿多人口有着较深的影响,伊斯兰教徒约有六亿多,受佛教影响的约有三亿人口。世界上约有二十亿人口的生活受这三大世界宗教的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宗教,这决不是偶然,是由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1]在世界化的过程中,世界宗教发展的趋势往往会形成局部地区的难点、焦点和世界性的热点、重点,对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走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 1 基督教 1.1 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和小亚细亚一带。在这个地区居住的犹太人,受到罗马统治者残酷的压迫,所以,一部分犹太人便把希望寄托于犹太经典中关于“救世主”拯救人类苦难的传说,这样,一种有别于犹太教的新教派便逐步形成了。这种新教派的传道者在巴勒斯坦各地传教,宣扬“救世主”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他奉了上帝的旨意降临人世来拯救苦难的人类。“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为“基督”,所以,这种新教派后来就被称为基督教。根据基督教的传说,耶稣是12月25日降生于耶路撒冷的, 后来这个天就成了基督教的重要节日——圣诞节。耶稣为完成自己的使命,率领着12个门徒

三大宗教的发展

三大宗教的发展 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北印度的迎毗罗卫国,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大盛于公元前4世纪到前3世纪。后世佛教徒尊称乔达摩·悉达多为“释迎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汉传佛教源于印度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我国。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所走路线有两条:一条是陆路,经由中亚细亚到我国新疆地区,再深入内地;另一条是海路,经由斯里兰卡、爪哇、马来半岛、越南到达广州,即通过南海路线进入中国内地。佛教逐渐传播发展,成为我国的主要宗教之一。 二.汉传佛教建筑的演化 1. 东汉时期 佛教在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并迅速被中国文化吸收同化,其建筑形式自然也不例外。最为明显的改变自是窜堵坡这一佛教建筑制式,刚一进入中国,便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与中国楼阁式建筑结合,演变成中国化的“塔”这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塔”这种音意形得兼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所撰《字苑》一书。“塔”字,蕴涵了梵文Stupa和巴利文thup。的音义,又从“土”旁,表明原为埋葬佛骨的土家之意。最早见于中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期的洛阳白马寺,其中即建有齐云塔,是中国“塔”之起始。至于白马寺本身形制布局,己未有留存,但据北齐魏收所撰《魏书》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可见其时间寺院布局承接印度形制,以“塔”为中心。 2.两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而得以大量涌现,而且这段时期,也是佛教建筑开始中国化,外来的建筑风格与本土的建筑风格开始交错融合的一个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二十四史·南史》亦曰:“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可见盛况。现存中国四大石窟,即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亦均为该时期所始建。就形制而言,佛寺一方面遵循古制的以塔为主的佛寺仍据重要地位,如北魏洛阳的永宁寺,另一方面,以殿堂为主的佛寺开始涌现,这也是当时权贵所谓“舍宅为寺”现象的一种结果。就细节装饰而言,外来的火焰形拱门与中式的外檐柱廊、斗拱等同时出现在石窟寺中,反映了不同建筑风格的交融。 3.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佛教建筑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风格开始稳定下来,佛教建筑的中国化进程也日呈完备之势。虽因唐武宗和周世宗两次“灭法”,完整寺院群没有留存,但据史料考证,当时佛教建筑大型佛寺多以对称性布局著称,而在中轴线上,殿堂已日渐成为寺院之中心,佛塔则偏居一侧,或退居其后。佛塔的建筑风格也从中国式楼阁建筑中汲取更多元素,更加体现中国化的建筑风格,而建筑材质的发展,也使得楼阁式塔更多以砖石结构出现,虽然这种砖石结构有仿木结构的影子。唐代所遗留之塔,其典型如西安小雁塔,为方形楼阁式塔。 4.宋辽金元时期 直至宋、辽、金、元时期,中国佛教建筑基本已成定制。以佛殿为核心而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