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事故案列分析

职业病事故案列分析
职业病事故案列分析

职业病事故案列分析:

01

尘肺病

【典型案例】

陕西一小镇某村是“尘肺病”村,至2016年1月,被查出的100多个尘肺病人中,已有30多人去世。起因是上世纪90年代后,部分村民自发前往矿区务工,长期接触粉尘却没有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医疗专家组在普查和义诊中发现,当地农民对于尘肺病的危害及防治知识一无所知,得了病后认为“无法治疗”,很多患者只是苦熬,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

【专家解读】

尘肺病,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我国目前发病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职业病种,以矽肺、煤工尘肺、石棉肺、水泥尘肺等最为常见。

尘肺病起病缓慢,一般接触一年或几年后才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难以发现。随着病变发生,逐渐出现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并伴有喘息、咯血、全身乏力等症状。

一旦患上尘肺病,即使脱离了粉尘环境,部分患者病情仍可继续恶化,且容易发生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慢性肺心病等并发症,重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危及生命。

粉尘的接触行业有哪些?如矿山开采,是粉尘危害最严重行业,最多的工种是凿岩工、放炮工等,在煤矿业主要是掘进工、采煤工、搬运工等。其次,是机械制造、冶炼、建筑材料、筑路业、水电业等。

【预防指南】

目前防尘八字方针是“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其含义是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湿式作业、密闭尘源、通风除尘、个体防护、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监督检查。对于粉尘作业劳动者,防尘口罩有着“防火墙”的作用。

02

苯中毒

【案例简介】

2004年3月2日,常熟市卫生局接到常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王某某等人职业病诊断的报告”,常熟市某公司王某某等5名职工被诊断为苯中毒,另有4名职工为观察对象,市卫生局组织调查组对该公司进行了调查处理。

该公司主要从事工艺包装盒、塑料制品、木制工艺品制造、加工,使用的胶水粘合剂中存在苯、甲苯、二甲苯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未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产生职业危害的项目。对于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该公司未按规定为其配备符合职业病防护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仅提供了普通的纱布口罩。常熟市疾控中心于2003年3月对该公司车间空气中职业危害因素进行了检测,该公司生产车间空气中苯、甲苯等物质的浓度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该公司于2003年8月及2004年3月对全厂职工进行了两次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但是未安排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进行上岗前体检。

根据上述情况,常熟市卫生局认定该公司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三条第一项、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三十二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四条第一项、第六十五条第一项、第二项、第六十八条第七项、第七十条的规定,对该公司作出了以下行政处罚:(1)责令七日内改正,给予警告;(2)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3)罚款10万元。本案已在规定时间内顺利结案。

【案例分析】

本案中,该公司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重视不够,职业卫生管理组织、制度不完善,未按规定配备专职、兼职专业人员,公司管理人员及工人均不了解所使用胶水的毒性。2003年3月常熟市疾控中心对该公司车间空气进行了检测,苯、甲苯等的浓度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但公司负责人对这一情况未予以足够重视,未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车间内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未按规定为生产工人配备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在健康监护方面,该公司未按规定对工人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和职业健康检查,未建立职业卫生健康监护档案,虽然组织了职工进行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但新职工未进行上岗前体检,存在职业健康隐患。

03

甲醛中毒

2003年10月27日下午13时30分,某车间2名操作工(A和B)从甲

醇泵房出来后,操作工A出现头晕、呕吐、双眼疼痛并视物不清等症状,

操作工B马上与罐区班长联系,将呕吐者送往医院治疗。操作工B在回到

甲醇泵房休息室lh后也出现了呕吐、眼痛、双眼睁不开等症状,2人同时

被诊断为甲醇中毒,住进了公司职业病防洽研究所。

【事故经过】

2003年10月27曰中午,某车间甲醇泵岗位两名操作工午饭后来到甲

醇泵室,因当天降温、室外寒冷并雨雪交加。2人就在温度较高的甲醇泵

房内休息。13时30分,即2人在甲醇泵房内逗留大约90min后,操作工

A自觉头晕、呕吐、双眼疼痛并视物不清,于是2人互相搀扶走出泵房,

打算到室外换换新鲜空气。这时,操作工A上述症状加重,头晕的不能走,操作工B立即通知班长,将他送往医院诊洽。操作工B在回到甲醇泵房休

息室休息1h后也出现了呕吐、眼痛、双眼睁不开等症状,也被车间送往

医院进行诊治。

内科门诊的大夫询问了2人的发病过程、所逗留的生产作业场所,以

及患者表现出的头晕、呕吐、双眼疼痛并视物不清的症状,建议2人到职

业病门诊进行进一步的诊治。职业病专科医生对2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检

查后,确诊2人为急性甲醇中毒,收住医院并紧急治疗。其中1人在24h 内,甲醇中毒症状和体征消失,第二天痊愈出院,而另1人因中毒较重,

住院3个月后出院。

事故发生后,工厂安全科组织车间对事故的发生过程进行全面的调查,按照事故发生的“四不放过”原则,在甲醇泵房召开了事故现场会。现场查明,甲醇泵房面积大约60㎡,室内设有墙壁轴流风机4台,有2台甲醇

离心泵,平时1开1备,工作程序是将火车槽车运来的甲醇打入甲醇储罐内。经调查,室内的甲醇离心泵在出事前1周,泵的出口阀门处有液体甲

醇泄漏,车间一直没有进行堵漏处理。

【原因分析】

从事故的定义讲,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

理缺欠、环境因素同时出现并联合作用而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那么,从以上4个方面来分析这起事故发生的原因。

1.人的不安全行为

(1)一是此次甲醇中毒的2个人都是甲醇泵房岗位的操作工,对甲醇的

理化性质和危害后果不清楚,长时间逗留在有甲醇泄漏的生产作业环境中,主观上没有高度重视甲醇中毒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2)二是岗位员工在有甲醇泄漏的环境中长时间逗留而没有任何防护意

识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3)三是2人都是该岗位的操作工,平时的责任意识差,没有及时将泄

漏的设备告知车间修理,也没有督促车间及时修补堵漏。

所以,人的安全意识差、安全技能低是本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物的不安全状态

甲醇离心泵出口阀门发生泄漏是本次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3.管理缺欠

(I)甲醇离心泵出口阀门发生泄漏没有引起车间各级管理人员和岗位操

作人员的高度重视,车间每日的专业技术干部巡检、车间领导干部巡检都

发现了甲醇离心泵出口阀门泄漏这一隐患问题,但都没有及时对泄漏的设

备进行检修堵漏处理,也没有挂放设备泄漏标志牌,更没有针对甲醇离心

泵出口阀门泄漏问题制定相应的监督监管安全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

(2)车间各级管理人员对岗位员工疏于管理,员工午休时间不在休息室

休息,而是长时间逗留在操作现场,没有人予以制止。

(3)车间对员工的安全教育不到位,没有将甲醇中毒的危害以及泄漏后

要佩戴个人防护设施的要求落实到每名员工。

4.环境因素

在这起事故中,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用。试想,如果天气不降温,甲

醇泵房就不用关好门窗,那么室内泄漏的有毒甲醇物料就不会积聚在室内;如果天气不寒冷,员工就不能长时间逗留在温暖的甲醇泵房生产作业现场

而增加人体吸入甲醇的剂量。

【吸取的教训和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

1.各级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提高全员对石化装置冬季

生产的风险意识、防范意识。

2.加强工艺纪律和劳动纪律的管理,防止超温、超压、脱岗、睡岗等

违章违纪现象的发生。

3.加强各级管理干部和员工的不间断巡检,及时发现设备跑冒滴漏现象,及时维修和处理这些隐患,避免中毒、着火爆炸事故的发生。

4.加强通排风设施的管理,防止有毒、可燃气体积聚导致中毒和着火

爆炸事故的发生。各车间要对可燃、有毒气体报警仪进行有效管理,发现

异常情况要查明原因,不能掉以轻心。

5.加强个人防护设施的佩戴,尤其是在设备泄漏的场所、处理泄漏设备、管线、阀门等突发险情时,必须佩戴有效的劳保用品,防止因不佩戴

劳保用品而发生不必要的伤害。

6.各车间要将以往冬季发生的各类险情、事件、事故举一反三组织员

工学习,挖掘发生事故的原因以及吸取的事故教训,确保安全稳定生产。04

噪声聋

【典型案例】

老魏是某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工程制造部的员工,从事铆焊已11年,其工作场所是大车间。近年来,老魏时常感觉耳膜震痛,与同事、朋友日常交谈力不从心,听力明显下降。2014年7月,老魏前往疾控部门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专家调取了其近5年的体检资料,发现他的听力测试结果异常,但他没按医生建议定期复查,最终被诊断为职业性重度噪声聋。

【专家解读】

噪声性耳聋,是由于听觉长期遭受噪声影响,而发生缓慢的、进行性的感音性耳聋,早期表现为听觉疲劳,离开噪声环境后可以逐渐恢复,久之则难以恢复,终致耳聋。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耳鸣、耳聋、头痛、头晕,有的伴有失眠、脑胀感等。早期表现为,工作后几小时内有耳鸣,以后变为顽固性耳鸣,症状不再消失。有的患者还伴有眩晕、恶心或呕吐等。

劳动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应怀疑听力受到损害:下班后耳朵仍有嗡嗡声;与人交谈时,觉得声音变小或听不清楚;别人发现你说话声音变大;听不到门铃或电话声;听音乐时觉得音质有改变;习惯把电视或收音机的音量调得十分大。

产生噪声的主要工种包括:机械加工、制造工种,金属表面处理工种,纺织服装工种,热电工种、建筑工种等。

【预防指南】

对于职业性噪声聋,关键在预防。比如用人单位,要组织接触噪声的劳动者,按照规定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职业健康体检。而劳动者,如果怀疑自身有职业性噪声聋,应到相关机构进行健康检查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