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语文课乡愁教学设计

教育:语文课乡愁教学设计
教育:语文课乡愁教学设计

教育:语文课乡愁教学设计

教育:语文课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代的诗词里就有许多关于

“乡愁”的诗句,同学们可以说一两个吗?

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月是故乡明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题目就叫做“乡愁”,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情。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

值,自成一家。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2、学生集体朗读,自评。(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要加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5、听示范朗读,并投影出诗节奏、重音的划分。

6、配乐,学生朗读,进入诗歌的情境。

(四)研读、赏析诗歌:

1、思考: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思考: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明确: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3、你能说说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着哪些具体的乡愁?(板书)

学生思考并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全班朗读,感受乡愁的味道。)

总结: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构思特点: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意象) ,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4、思考:“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并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5、教师总

1 2 下一页教育:语文课乡愁教学设计第2页

结《乡愁》诗的形式美。

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

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全班带有深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学生欣赏余光中另一首表达乡愁的诗作《乡愁四韵》。(罗大佑演唱)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并明确,教师补充:

相同处:①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②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处: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

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六)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深深地被作者那段乡愁所感动,希望同学们能明白,不管你将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的心中都要有着祖国,有着故乡。最后,让我们在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结束这堂课。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仿照这首诗,写一首题为《童年》的诗歌。

(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乡愁》试题(含答案)

试题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邮.票(yóu)窄.(zhǎi)揣摩.(mó) B.海峡.(xiá)矮.(ǎi)弦.乐(xián) C.坟墓.(mù)掠.夺(luè)湾.(wān) D.颠簸.(bǒ)倾.听(qīnɡ)承载.(zài)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乡愁》全诗共四节,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B.《乡愁》一诗中,诗人将空间上的阻隔作为四个人生阶段的共同特征。 C.《乡愁》一诗中,在长大后这一阶段诗人找到表达乡愁的对应物是邮票。 D.乡愁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都实现了物化。 3.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组是()。 A.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B.我在/这头 C.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D.大陆/在那头 4.仿写句子。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仿句: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乡愁》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的风格,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6.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 7.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8.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9.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二)课外阅读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3 乡愁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余光中,了解现代诗歌。 2.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3.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在品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生字词。

3.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海峡彼岸同胞回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乡思。或许是一朵浮云、一幅画面,或许是一段乐曲、一句乡音,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去倾听一下诗人内心的呼唤吧。 二、诵读悟情 【教师引导】首先请听一遍录音,听读的时候标注出重音和停顿。然后同学们自由朗读,体味作者的情感。 【播放音频】(课文录音)…… 【学生自读】…… 【学生回答】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作者满怀愁绪。 【投影展示】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诗人、散文家。少年时在外求学,过寄宿生活,1949年迁往香港,后又去了台湾,直到1992年大陆台湾互通往来,才第一次返回大陆。余光中是一位锐进诗人,有着浓浓的恋国之思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教师小结】乡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原来余光中先生有这样的经历,难怪他有如此愁绪。 三、细读寻“愁” 【教师引导】小小的一首诗,承载了作者如此多的愁绪,每一节背后都有一颗“愁”心。接下来,我们仔细研读每一节,看看作者愁在何处,作者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愁绪的。请自选一节诗进行赏析。 【学生自读,讨论】…… 【学生回答】我来说第一节:小时候与母亲分开,外出求学,借书信来表达对彼此的思念,借邮票来代指乡愁很形象。 【教师引导】有亲人离别就有一份挂念,家信成了寄托深情的地方,贴上邮票就是贴上思念,邮票上寄托的是深深的母子之情。余光中曾作过一首诗《邮票》,更加说明了这枚小小的邮票的重量,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投影展示】 邮票 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 你能够日飞千里;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 和宽厚的友谊。

《乡愁》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诵读欣赏课。它是一首文字浅显但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新格律诗。它语言质朴却富有生活气息,它意象简单却自有摇曳的韵致,它运笔平常却蕴含着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从课型上看,《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是“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从所在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来看,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使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乡愁》放在《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诗人论诗》三篇极富个性的评论性文章后面,目的是将这首诗作为学生阅读实践,形成阅读感受,学会评价作品的材料。 二学情分析 我们班级学生大部分来自县城的棚户区及农民家庭,他们的课外阅读积累有限,语文基础薄弱。从知识占有角度来说,他们必竟接受过八年正规的语文学习,对于诵读并积累这首诗,不成问题;从人生阅历来看,学生们缺乏深厚的感情体验,不能完全理解诗歌中逐渐递升的情感,要真正理解这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把余光中的乡愁变成自己的乡愁。这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从学生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来看,要把《乡愁》作为阅读实践材料,尝试着写评价性文章

就更不容易了。我的设计理念是浅文深教,整体把握,重在领悟,将这首文质兼美的诗镌刻在学生心中。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及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学会现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听读,品读,想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对作品的独特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重点 在学生反复诵读中加深体会,形成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完成本单元的主题要求。 五教学难点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说明中谈到: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看清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及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如果让学生写《诗评》太难,有四分之三的学生达不到要求,如果像以往散文或诗歌阅读那样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乡愁是…”的仿写,又没有体现出九年级学生的教学梯度,不利于学生们写作水平的提高。为此,我制定教学难点为:向朋友推荐《乡愁》诗,并说出推荐理由。 六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学》理论中指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本

《乡愁》公开课教案

2009-2010学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乡愁 执教:刘福青时间:2009年12月22日下午第一节地点:多媒体室 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基本成诵,理解诗的内容,品味诗的脉络和意象,感悟诗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感受诗人爱乡爱国 的感情。 2、理解诗的脉络和意象,欣赏本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1、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乡愁知识点新人教版

乡愁 创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文章赏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乡愁》优秀教案

10 《乡愁》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示标5分钟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以此导入新课,板题,PPT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分析诗中意象,理解意象对于表达乡愁的作用; 在开始第一次“先学后教”,简单引出作者的介绍及写作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文意;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深情朗读课文12分钟 1、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 ①读出节奏;②读出重音;③读出感情。 5分钟后,邀请同学进行朗读比赛;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2、学生朗读比赛后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5分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品析诗歌意象10分钟 1、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2、自学指导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具体事物: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借物抒情 感情: 邮票: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 船票: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 坟墓:失去母亲的痛楚。 海峡:国家的分裂,亲人分离,那是更痛的乡愁。 3,让学生感受诗歌与现代文表述上的不同之处; 四、当堂练习:10分钟 阅读《别》(吴奔星),完成题目:

小学语文_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拓展学习课外思乡诗词,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在读中感受思乡情感,进行文化熏陶。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朗读,感悟思乡情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有一句诗,大家耳熟能详,“露从今夜白”——生接“月是故乡明”。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并将这种真切的情感融入到了一首首思乡的诗词中。前面我们学习了这三首诗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虽然这三首诗词作者不同、朝代不同,体裁也不同,但都向我们展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那是什么引起了他们的思乡情怀呢?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做了总结回顾,请拿出你的课前学习单,我们来交流一下。(交流的时候,先读一读这首诗,然后说说诗人借助了什么景或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象 (一)泊船瓜州 学生交流,是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春风明月就成为王安石乡愁的寄托。 拓展明月。 (1)那老师发现,在很多诗中,都有一轮明月。手势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中有月亮;手势齐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有月亮;手势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指——月亮,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也有月亮。那就奇怪了,为什么诗人如此地钟情于明月啊? ——月亮很圆、很美。 ——嫦娥 ——柔和,让人安静 (2)是啊。月亮的圆满象征着中国人追求的家庭团圆! “以月寄情,抒发感想”,表达对家人、家乡的思念之情。这就是中国诗人的月亮情结。我

们再来读一读这诗中的月亮—— 你看春风、明月就像是思乡的符号,让人看到,不由得就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品味着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二)第二首诗《秋思》谁来汇报? 生:家书。(秋风)(“秋风惹愁思,落叶人断肠”。秋风的萧瑟也给诗人带来了内心的孤凉。除了秋风,还有什么也寄托着张籍的乡愁啊。) ——家书 1.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啊?(纸短情长,道不尽对家人的思念。)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古代,山遥路远,离别容易相聚难!浪迹天涯的游子就只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家书中。一封家书寄托了多少相思和牵挂啊!这样沉甸甸的家书,在古诗中也随处可见。 3.师:杜甫在《春望》中这样写道: 课件出示:(齐读)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1)家书抵万金,你感受到什么? ——珍贵 (2)课件出示: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陆游《渔家傲》 流清泪啊,谁再来读读? 4.同学们,一封家书,往来一万三千里;一封家书,万金不换;一封家书拆了又封、封了又拆,道不尽对家人的万千思念。秋思,(手势)。 (三)长相思 1.纳兰性德写的《长相思》,又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呢?谁来汇报。学生汇报。 2.这都是哪里的景物呀?(边塞之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正是看到这些边塞之景才不由得引起了浓浓的思乡情。我们一起来感受着读一读。 三、对比发现 1.刚才,我们交流了这三首诗词,那你发现这些诗词有什么共同点? ——借助景或物表达感情。 2.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借助的是——张籍在《秋思》中借助的是,纳兰性德在《长相思》中借助的是——。作者正是借助春风、明月、家书、边塞之景等物象(板书:物象),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同学们,每当星期五老师宣布放学的那一刻,你最想做什么? 回家 是呀,每一个远离家乡,或去追求理想,或去完成学业的游子,无一思乡,乡愁一直都是古往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感受一首字里行间流露着乡愁的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介绍作者生平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

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读诗歌)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悟诗情)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母子夫妻母子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乡愁》最完美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学生处在诗的年龄,他们应该具备诗意表达的能力.”学生对现代诗歌这种纯美文字的渴望,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们应努力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打破读书写诗的神秘感,诱发出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悟和兴趣. 乡愁教学设计 达孜县中学康昆成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在品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仿写诗歌。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2、教师创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使学生进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触,更易于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1、青春寄语(幻灯片1) 能在这里和同学们见面,老师感到非常的高兴,因为同学们总让我忍不住回忆起自己中学时光。 我一直认为同学们这个年龄阶段最美丽的,是一个如花如诗的季节,有燃烧不完的青春,释放不完的激情和永不停息追求梦想的步伐。 所以,今天老师有一个梦想,希望和同学们通过一个诗歌游戏来完成,算是我对逝去的时光的一个纪念吧,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个游戏,懂得珍惜这如花如诗的季节,把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 2、引入游戏(幻灯片2) 游戏:记忆大比拼(游戏规则:准确、流畅重复) 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 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我说:星辰把黑夜的门推开了; 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乡愁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联想和想象,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诗人以具体形象来表达“乡愁”这种抽象情思的写法. 教学难点 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诗中蕴含的思乡愁绪,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出示课题) 二、自主预习 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2017),生于江苏南京,后移居台湾,诗人、散文家.代表作有诗作《乡愁》《等你,在雨中》,诗集《白玉苦瓜》,散文集《听听那冷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 三、朗读指导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与重音指导] 小时候 乡愁 ..的/邮票 .. ../是一枚/小小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 .. ..的/船票 ../是一张/窄窄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 ..的/坟墓 .. ../是一方/矮矮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乡愁 ../是一湾/浅浅 .. ..的/海峡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四、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诗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答案示例: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优秀教案

(封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优秀教 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 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教材分析《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 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教法提示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一、导入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中国古代有许多“乡愁”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习余光中的《乡愁》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注意诗的节奏和重

《乡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设想 1、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氛围,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乡愁》一诗的内容不算太难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借助多媒体增强可感性,并在与其它乡愁诗的比较中去体会内容、感悟乡愁,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⑴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⑵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⑶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2、教学思路定位为: ⑴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⑵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⑶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⑷点拔释疑,拓展延伸。 ⑸朗读指导,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往往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次,那么,在这期间,当你想家、想父母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 一、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师:是啊,同学们,你或许有过与亲人小别而倍感思念的时候,你或许有过因与亲人永别而深感切肤伤痛的时候,那丝丝缕缕的对亲人的怀念与痛悼,那刻骨铭心难于言表的伤感与惆怅,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愁,这样的痛,该用怎样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形象来表达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比看谁字音读的准。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它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2、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méi;海峡xiá) 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4分钟后,比谁能背诵课文,并能回答课文后的三道思考和练习题。 4、检查自学: 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

2020初中语文教资面试《乡愁》教案示范

2020初中语文教资面试《乡愁》教案示范 《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拥有初步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将诗歌意象与生活情景的联想相结合,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切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2.学生具有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并理解诗歌优美的韵律。 【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综合运用反复诵读、师生互动和教师总结归纳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刚刚学过的《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指出“乡愁”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代代相传,而台湾人民的思

乡之情更深切、更感人,今天就带领大家来感受一下台湾人民的思乡之情。(板书:《乡愁》) 讲授新课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先齐读,再听配乐朗诵,找出差别,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听后师生一起评价,特别注意朗诵时的语气和节奏。 提问: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发乡愁?(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作者是如何安排这些形象的?(以时间为顺序) 二、师生互动,想象构图 1.教师范读诗歌的第一节。 (1)让同学们联系自己在外上学、思念母亲的实际情况来理解诗歌内容。 (2)请同学说出自己的联想。 2.请同学朗读诗歌的第二节,教师进行指导。 (1)构建生活场景理解内容。 (2)补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加强同学们的语文知识积累。3.请同学深情地朗读诗歌的第三节,教师进行指导。 (1)让同学们想象三五十年之后,母亲去世后自己的内心感受,加深对诗歌第三节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味。 (2)回顾前三节意象选择的典型性,加深学生对作文选材典型性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乡愁》教案人教版

《乡愁》 设计理念: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3、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5、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2、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新课导入: 同学喜欢听音乐吗?(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名曲《故乡的云》。(播放音乐) 提问: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 抽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乡愁的诗句。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静夜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剪不段,理还烂,是离愁,别有一班滋味在心头”。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乡愁余光中〕 二、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 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余光中?〔不要求学生介绍得很全面,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 2、熟悉课文,指导朗读 A、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先听老师范读一遍。请大家注意感情、节奏和重音。〔配乐二胡曲《江河水》〕 B、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C、朗读要求: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用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D、分四小组朗读一小节,学生评点。 E、全班齐读。 F、学生自由诵读、体会。 3、品味语言,鉴赏诗歌 A、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蒙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母子夫妻母子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5、来,捧起课本,读1、3小节,读出递进感来,读出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生齐读) 6、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 从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但是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 他如今却已经是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一男生读 (很不错的感觉) 女生再读,“——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一小节。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思乡、对祖国的思念) 2、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板书:邮票--母子情船票--夫妻情坟墓--生死别海峡--家国恋 再次朗读这首诗,读出意境和感情(生齐读) 5、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你觉得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吗?(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外边”、“里边”)

《乡愁》(同步教案)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愁绪。 2.通过分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理解这些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抓住“小时候”“长大后”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诗歌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结构。 4.体会叠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运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2、3、4。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大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情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思乡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情感,让漫漫人生多了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诗人们把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使我们品味到思乡的凄婉哀伤,感受到思亲的绵延悠长。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去体味一个游子对祖国的赤子衷肠。 二、预习与交流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 小时候 乡愁 .. ../是一枚/小小 ..的/邮票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 .. ../是一张/窄窄 ..的/船票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 .. ..的/坟墓 ../是一方/矮矮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乡愁 .. ..的/海峡 ../是一湾/浅浅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2.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面的思乡思亲名句。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作者链接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三、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朗诵全诗,探究问题: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交流点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诗人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

余光中《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

余光中《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 余光中《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 游子深情的顾盼,是一曲清婉而柔美的横笛之声。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 3.能够展开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愁的画面。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诵读为基础,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乡愁又是中国诗歌史上历久常新的主题。许多诗人都曾表达过那最让人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思乡之情。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峰峦中苦苦寻觅;也不必细说从头,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单是课本上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一番乡愁的韵味。 (看屏幕)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明月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

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尤其诗中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集中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我们说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奏响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诵,在欣赏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注意节奏和重读音,并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课件展示、学生欣赏)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吟诵自然物语3乡愁教案人教版.docx

3 乡愁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4.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朗读中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培养学生联想、想象思维和运用诗歌来表达情感的能力。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离开过爸爸妈妈吗?当离家三五天,或半个月的时候,你们回想家吗? 我们想家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海峡两隔,长期不能见到亲人们,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余光中那浓浓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磁带范读课文,注意感情基调、语速、节奏、重读。 2.指定学生诵读全诗,看谁读得好,教师作简要点评。 3.全班齐读。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深情朗读,我们体味到了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四、小组讨论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乡愁萦绕了诗人一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教师小结: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概括了诗人整个人生,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小时候(少年)──母子分别家愁(亲情)长大后(青年)──夫妻离愁家愁(爱情)后来(中年)──丧母哀愁家愁(亲情) 现在(老年)──思归浓愁国愁(祖国情)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的? 邮票──写信可寄家愁船票──乘船可解相思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小结:这首诗,诗人借助四个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抒发了自己浓浓的乡愁,子思母念,乡愁可人;夫妻爱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绪祖国,着笔惊人!所以,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不仅仅是乡愁,还有对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4.这首诗诗人借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具体的事物来表达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乡愁离绪。其实呢,除了这些形象的事物,还有很多物象能触动你心中的痛,触发你的情感,引起你的愁绪。请你以“乡愁是……”为乡愁打个比方。 例:乡愁是一根长长的电话线。 乡愁是一封小小的E-mail。乡愁是一缕轻烟,缭绕在游子心头。 5.“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6.(1)“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些有什么目的? 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 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2)“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