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力动测仪使用教程

索力动测仪使用教程
索力动测仪使用教程

SET-PF1-11索力动测仪使用简明教程 传感器连接与固定SD 卡插接与固定开机工程文件名与计算参数设置采集参数设置

信号采集与分析

传感器与拉索固定

信号接口与仪器连接

正面朝外,按下

文件名称命名W 、K 、L 设置

放大倍数设置采样频率设置触发阈值设置图1 操作基本流程图

1.1 传感器连接与固定

a. 信号线与传感器连接,注意接口螺帽轻拧,并确保接入牢固

b. 首先将强磁铁与铝板以及传感器用螺丝固定,后用铝板上的粘扣将整个传感器固定于测试拉索上,注意磁铁面正对拉索;传感器为加速度计,固定时请用力将粘扣绑紧,使磁铁面紧压住拉索。传感器固定位置离桥面锚点至少3 ~ 4 m 距离,并要求传感器方向朝上。

c. 将信号线上另一端接口接入仪器

1.2 SD 卡插接与固定

SD 卡正面朝外,直接插入面板上SD 卡插口,按下会有“咔嗒”声响,此时SD 卡已正确插入。再按一次,SD 卡将自动弹出。SD 卡为测试数据存储卡,若需要存储数据,开机前请先插入SD 卡。

1.3 开机

按下开关按钮,检查屏幕右上角电池电量标识,若电量不够请及时充电。

1.4 工程文件名与计算参数设置

点击进入“工程设置界面”,仪器默认的文件路径为SINE/TEST1,建议用户命名规则为:一级文件名—构件;二级文件—拉索编号,例如一座双塔斜拉桥:1LN/01,即表示该桥1号塔左侧拉索北面拉索第1根拉索。

1LN/01

塔号

左侧塔北侧拉索

第1根索

图2 文件命名规则示例 除文件命名外,在工程设置界面有一个重要的系数(比例系数K )需要设置,K 值的确定首先咨询桥梁管理单位或施工单位,直接输入对应的K 值设置处;若不确定也可依据索长L 和单位质量W 值计算,仪器将根据输入的L 与W 值自动计算处K 值。由于每根拉索索长不同,因此每根索K 值也不同,此处也可暂不设置K 值,测量时直接在测量界面设置对应的K 值。(注:索长L 指拉索桥面锚点与支撑锚点的长度,单位为m ;W 为拉索1 m 长的重量,单位为Kg )。

1.5 采集参数设置

工程文件设置完成后退出并进入采集索力测量界面。在屏幕上方选择好对应的测试通道,若传感器接入的是PIN1,请选择通道1。信号触发方式仪器默认“信号触发”,无需改动。放大倍数仪器默认为29 dB ,参数调节时先将放大倍数调至53或59 dB 。采样频率仪器默认为500 Hz ,可先不做改动。保存方式仪器默认为“手动保存”,可先不做改动。按屏幕右侧信号采集按钮进行信号采集,按下次继续采集,此时采集信号均不会保存。

放大倍数设置

点击【确认】键,开始采集信号,仪器右下角显示红色的“开始采样”字样,等待该处显示“空闲状态”字样即表示信号采集完成。查看屏幕信号显示区所占比例,通过调整放大倍数使信号幅值大小在显示区垂直方向占2/3左右。如下图3(a)所示,放大倍数设置为53 dB ,信号完全饱和,需要减小放大倍数;图3(b)中,放大倍数设置为29 dB ,信号幅值偏小,需提高放大倍数。

图3 不同放大倍数下信号采集:(a) 53 dB; (b) 29 dB 采样频率设置

按仪器默认的500 Hz 采样频率先进行一次数据采集,完成信号采集后仪器将自动识别主频,即频幕频谱图显示区中Fn1值。依据采样定理,信号采样率一般要求为信号频率的5 ~ 10倍。例如,当Fn1= 20 Hz ,则仪器采样频率设置范围为100 ~ 200 Hz ,本仪器中采样频率则可供选择125或250 Hz ,此时按高采样率选择,即选择250 Hz 为佳。

触发阈值设置

触发阈值是指当信号幅值达到设定值时,触发信号采集。触发阈值设置需配合放大倍数进行调节,仪器出厂前有默认的触发阈值设置,一般不需要进行调节。需要进行调节时进入阈值设置状态,点击频幕右侧工具栏中第一个图标,旋转功能旋钮1和2进行调节,此时屏幕信号显示区横向的蓝色和红色游标线移动。

触发阈值需要调节的情形是当放大倍数设置为29 dB 时,采集信号,当按完

【确认】键时,信号立即被采集并显示在屏幕上,且信号波形杂乱无章,则很有可能采集信号为噪声信号,此时需要将触发阈值提高。触发阈值设置过高将会出现信号无法触发,仪器始终(超过1分钟)处于等待信号采集状态,此时需要将触发阈值调小。

1.6 信号采集与分析

完成上述参数设置后,将保存方式设置为“自动保存”。

左下角文件名默认为工程设置界面所设置文件名,其中直接点击该处可快速修改二级文件名,即索号修改。例如,当测试完第1根索(文件名:1LN/01)后无需再进入工程设置界面设置文件名,直接在在此处将二级文件名修改为“02”。测试编号表示测试数据编号,通常每根索测试5组有效数据即可。

系数K设置默认为工程设置界面设置的K值,在测量界面也可直接修改,直接点击屏幕下方的“系数”进入设置界面,若已知K值请直接输入,若未知请设置索长L与单位质量W值(此处请注意长度单位为m,质量单位为Kg)。设置好相应参数后即可进行信号采集,信号采集后仪器将自动对信号进行频谱变换并识别主振频峰。

根据索力计算公式,有两个重要参数阶数n与基频f 1,仪器将自动识别信号频峰并自动计算出阶数值和基频值。但在受外界多种测试环境影响下,可能出现频谱识别误差,因此需要人为调节。(1) 首先旋转功能旋钮1,将游标1移动至频谱图中的主频峰;(2) 随后旋转功能旋钮2将游标2移至离主频峰相邻的频峰;(3) 如此时频幕下方阶数不是01,请将在该处直接输入阶数值“01”。在这一调节过程中,索力大小将跟随自动计算并实时更新、显示在屏幕下方。

游标1游标2

谐振峰

图4 频谱图峰值识别示例

由于测试过程中或多或少均会受到外界多种因素影响,测试获取的频谱图为非理想图,往往在主频峰附近有多个突起的杂峰。因此在上述操作中第(2)点,相邻峰值识别需要注意选取,从整个频谱图观察每个谐振峰的间距,选择与间距基本相等的峰值处作为相邻峰。

注意事项:请尽量在拉索进行自振的情况下进行信号采集。一般较长的拉索较容易自振,对不具备自振条件的可使用胶锤敲击使其发生自振。

基桩低应变法检测作业指导书

一、检测原理 低应变法目前国内普遍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为狭义低应变法,其通过采用瞬态冲击的方式(瞬态激振),实测桩顶加速度或速度响应曲线,以一维线弹性杆件模型为依据,采用一维波动理论分析判定基桩的桩身完整性。 因此基桩必须符合一维波动理论要求,满足平截面假定和一维线弹性杆件模型要求,一般要求其桩长远大于直径即长径比大于5或瞬态激励有效高频分量的波长与桩的横向尺寸之比大于5。 二、编制依据及目的 1、编制依据 ⑴国家及部委颁发的相关规范、规程和标准; 《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 F81-01-200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基桩动测仪》(JG/T 3055) ⑵ISO-9001质量标准运行要求。 2、编制目的 通过编制本作业指导书,使地基所全体人员能熟练掌握低应变反射波法进行基桩检测,起到规范检测人员检测方法及程序的作用。 三、适用范围 低应变反射波法适用范围为:混凝土灌注桩、混凝土预制桩、预应力管桩及CFG桩。

四、检测流程 基桩检测流程图见图1所示。 五、检测方法及工艺要求 (一)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1、受检基桩混凝土强度至少达到设计强度的70%,或期龄不少于14天时方可报检。 2、施工单位按附表1格式填写报检表,经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后,至少提前2天提交给现场检测人员。 3、施工单位按附表2向检测单位提供基桩工程相关参数和资料。 4、检测前,施工单位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⑴剔除桩头,使桩顶标高为设计的桩顶标高。 ⑵要求受检桩桩顶的混凝土质量、截面尺寸应与桩身设计条件基本相同。

高应变操作规程

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作业指导书

目录 1.检测原理及适用范围 (3) 2.检测依据标准 (3) 3.检测目的 (3) 4.检测方法 (3) 5.仪器设备 (4) 6.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4) 6.1收集和了解检测工程概况 (4) 6.2内业准备工作 (4) 6.3试桩抽检数量要求及检测开始时间 (4) 6.4桩头加固处理 (5) 7.现场检测流程 (5) 7.1资料填写 (5) 7.2传感器安装 (5) 7.3桩垫设置 (6) 7.4测试参数设定 (6) 7.5锤击设备的就位 (8) 7.6锤击采样 (8) 7.7仪器清理 (9) 8.资料的整理分析 (9) 9.报告编写 (12)

1.检测原理及适用范围 高应变法是指是在桩顶沿轴向施加一冲击力,使桩产生足够的贯入度,实测由此产生的桩身质点应力和加速度的响应,通过波动理论分析,判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及桩身完整性的检测方法。 高应变适用于建筑、市政、交通工程中的各类钻孔灌注桩、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预应力管桩、钢桩及其他类型的打入桩。对多支盘灌注桩、大直径扩底桩以及具有缓变形Q-S曲线的大直径灌注桩,均不宜采用本方法进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 高应变检测主要适用于检测基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监测预制桩打入时的桩身应力和锤击能量传递比,为沉桩工艺参数及桩长选择提供依据。 对灌注桩进行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时,应具有一定的实测经验和相近条件下可靠的对比验证资料。 2.检测依据标准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3.检测目的 (1)判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检测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3)分析桩侧和桩端土阻力; (4)在混凝土预制桩及钢桩打桩过程中检测桩身应力,进行捶击效率监测,为选择沉桩工艺参数和确定桩长提供依据。 4.检测方法 (1)用动态的冲击荷载冲击桩头,使桩土体系由弹性工作状态进入塑性工作状态; (2)采集桩顶具有代表性桩身截面的轴向应变和桩身运动加速度的时程曲线,即F(t) 和V(t); (3)根据一维波动方程对桩身阻抗和土阻力实现分段分析和计算,从而获取桩身完整性、承载能力方面的数据,并且可以模拟静力计算,推算出相应的静载荷试验下的P-S曲线。

RS基桩动测仪软件简明操作

RS—1616K(.)基桩动测仪软件使用方法一.系统安装(包括通讯、分析软件在电脑中的安装) 1、windows下低应变程序(安装文件W1616-2.09setup.exe) 2、windows下高应变CASE法程序(安装文件Caseupdate.exe) 以上均可在https://www.360docs.net/doc/8616379497.html,网站上升级 3、波动方程拟合分析程序(将软盘中的\Lh文件夹直接拷贝 到某个硬盘根目录底下即可。 二.联机通讯(将采集仪与电脑联接,进行数据传输) 将并口线与仪器、电脑联接好后双 击该图标。 三.分析 高应变case法分析程序。 低应变反射波法分析程序。 \lh\下ccwapc∟虚拟盘符或其它硬盘符:\]回车 拟合分析(旧版) \lh\下nnnsup ∟虚拟盘符或其它硬盘符:\]回车 拟合分析(可打印桩土参数) 四.打印: 低应变分析程序“快捷键”指令 1.双击鼠标进入低应变分析程序W1616- 2.09.exe 2.“Ctrl+O ”:读文件,

3.“TAB”:选择分析道 4.“x”/“y”/“z”:设置屏幕曲线数 5.“[”/“]”/”空格键”:拉压和恢复曲线 6.“Shift+f”:幅度谱(即频谱分析) 7.“→”/“←”:微移光标“,”/“。”:快移光标 8.“u”:桩形分析 9.“V”+“TAB”输桩长和波速,亦可直接在工具栏框中输入。 10.“v”:改变横坐标单位(在时间、浓度坐标之间切换) 11.“t”定义和确定特征点(桩顶、缺陷、桩底等) 12.“j”积分(”o” +起始点”t”+”j”+”k”,或”alt+j”), 13.“b”滤波(低通上限应在速度谱中求得) 14.“E”指数放大 15.“f”平滑 16.“|”/“:”/“{”/“}”:虚竖线光标以后的曲线旋转与归零 17.“alt+t”显示PIT形式曲线(合理处理,准确输入桩长、波速, 确定桩顶、缺陷1、缺陷2、桩底等四个特征点后) 18.“ALT+P”选择纵向待大波形数,生成打印用Bmp文件 附一如何获取高分辨率的优质频域信号 得到一个高质量频域曲线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信号中不应当有与桩土系统无关的直流偏移量。直流耦合类仪器或信号经过高倍前放,其直流偏移量是经常存在的,直流偏移量会导致频域信号中零频过于丰富。 2、信号的前置延迟点数不可太多,一般接收的信号都有预置的延迟点数,较多的延迟点数会导致频域曲线出现振荡。 3、不宜用较短的采样点数或较小的时域分辨率。因为频率分辨率Δf=1/(2N·Δt),其中N为记录长度, Δt为时域曲线中点与点间的时差,为了保证时域分辨率,Δt也较小。因此,直接用此信号进行频域分析, Δf将极大以致于无法深入分析。 4、时域分辨率太低时也会使时域和频域曲线失真。 针对上述几点, k1616p可对时域信号依如下次序改进: a) 连续按“-”键,减少信号的前置点。每按一次“-”将使信号前置点少10个, “—”少一个,“=”、“+”则分别增加10点或1点。改变前置点数可根据需要进行, 例如若分析尾部信号频率成分,可将曲线足够左移。

PIT-Fv基桩完整性动测仪操作规程

PIT-FV型基桩完整性动测仪 操作规程及保养规程 它主要用于检测灌柱桩和打入桩的桩身质量,确定桩身缺陷程度和缺陷所在位置。 主要技术参数: 1.可自动存储:3500条实测信息 2.高分辨率:可测非常微弱的信号变化 3.触摸屏幕:人机对话或操作 4.电源:可连续使用8小时 5.体积:65×150×200 6.重量:1.6kg 7.软件:数据传输、分析、桩身外形计算 8.线频范围:5-4000HZ 操作规程: 1.桩头处理后,安装固定加速度传感器,并将传感器与仪器连接可靠。 2.将以前自带的存储卡插入仪器左边的插槽。 3.打开电源开关,用仪器右侧的旋钮仔细调整背光,以便能清晰地看到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内容。(如果主菜单未被点亮,应怀疑电池是否有电。) 4.用手指轻触屏幕中央,进入在主菜单。 5.依次设置好“日期和时间”、“工程名称(projiect)”、“单位制(选

择UNITS SI标准国际单位制)”。 6.在“SETTINGS设置”菜单里可以通过“SA VE RANGE”调整保存的方式,比如默认是将各个锤击信号平均(A VERAGED)以后记录,触动“SA VE RANGE”按钮,会将其改变成单击(INDIVIDUAL)信号保存,再次触动该按钮,会在这两种记录方式间切换。 7.以下的“BACKLIGT背光灯”、“REPAIR FILE改变目录”、“CALIBRATE校准”可根据需要调整,一般以默认为好。设置好以后,点击“OK”以返回主菜单。 8.在“MODE ACC”里设置所需要的测试类别。 “VEL”:采集加速度信号,并将其积分成速度信号。优选。“ACC”:采集加速度信号。 “V+F”:速度和力通道同时测试。 “V+V”:测试两个速度信号。分别通过A通道和F通道,均积分成速度信号。 设置完成,返回主菜单。 9.点击文件夹图标,进入查看文件夹信息及文件。 10.点击“锤头图标”,进入设置桩土参数,如:“WS波速”、“LE桩长”、“AR桩的截面积信息(可以选择面积AR或者直径DIA)”、“AC 加速度率定系数”、“FC力的率定系数”、“WT锤重”“AG加速度传感器增益放大”、“#BW锤击数”、“MD放大延迟(指定延迟之前不作放大,从指定延迟处至桩底将信号以需要的指数放大倍数进行放大)”、“L1加速度传感器位置,如在桩顶设置0即可”、“L2第二个加速度传感器位置”等,注意:测试类别选择的不同,可能使得该

高应变基桩动测仪

BETC-C6A桩基动测分析系统BETC-C6A桩基动测分析系统集高﹑低应变动测于一体,用于检测判定基桩的轴向抗压承载力和桩身结构完整性,监测打桩拉压应力及工艺参数。系统功能和硬件指标符合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和建筑工业产品标准《基桩动测仪》JGJ/T3055-1999。 多年来,BETC(原FEI)系列仪器历经多次改型,这次升级为BETC-C6A实现了以下重大改进:完善了高应变自由落锤安装加速度计的测力方式(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0710122947X),强化了后处理软件的功能,16位A/D采样频率提高到200kHz,数据传输使用USB接口,使用外置高能锂电池,现场更换电池更为方便。

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应变环测力通道与锤上测力通道自动切换; ★交﹑直流两用,三种供电方式; ★程控增益﹑自动复位﹑无需平衡调节; ★故障自动诊断与报警; ★大于120锤/分钟的实时处理速度; ★适应恶劣的环境,不受电缆长度影响; ★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0.5kg﹑1.5kg﹑3kg低应变测力手锤。 软件配置 ★高应变采集软件DATPRO――监测传感器工作状态,信号采集﹑显示存储等; ★低应变采集软件LDP――信号采集﹑显示存储﹑指数放大等; ★高应变拟合软件WAPC――信号处理﹑给出桩的承载力﹑载荷-沉降曲线﹑桩身内力和土阻力分布图﹑计算结果自动生成word文档;★低应变信号处理软件LSDP――批量信号处理(包括信号取舍﹑迭加﹑指数放大﹑频域分析)并自动生成报告word文档; ★低应变拟合软件ITSMC――桩身剖面拟合,一维波动理论教学。 技术指标 ★16位A/D,采样频率可调,最高可达200kHz; ★4路加速度放大器,带宽1~5000Hz,2路直流应变放大器,带宽0~5000Hz;

滑轮相关的受力分析

精心整理 滑轮相关的受力分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2012?义乌市)如图所示,光滑的地面上有一足够长的木板,在木板的右端固定着一个滑轮(不计 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木板上面放置一个小木块,小木块一端连接着弹簧测力计.当拉力F为5牛时, 木板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拉力增大到10牛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的速度匀速运动.运动中物体A受到地面的 N 4.如图所示,滑轮组的下面挂一重1200N的木箱A,当拉力F增大到300N时,木箱仍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不计滑轮重,此时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 5.用如图所示滑轮组拉起G=100N的重物,不计轮与轴的摩擦和滑轮的重力,拉力F为() 6.如图所示,图中的甲、乙两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甲、乙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2:1,质量之比m甲:m乙=4:5,且乙的质量为500g.若不计绳重、轮重和摩擦,g取10N/k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2.(2009?北京)如图是小明用滑轮组提升水中物体A的示意图.当物体A完全在水面下被匀速提升的过程 中,物体A所受浮力为80N,小明对绳子竖直向下的拉力为F1,水平地面对小明的支持力为N1.当物体A有的体积露出水面且静止时,小明对绳子竖直向下的拉力为F2,水平地面对小明的支持力为N2.已知动滑轮所受重力为120N,小明所受重力为600N,N1:N2=13:12.不计绳重、滑轮与轴的摩擦以及水的阻力,则物体A所受重力为_________N. 13.如图所示,物体甲重12牛.乙重10牛,不计滑轮重时,则A点受到的力是_________牛,B点受到的力是_________牛,物体甲对地面的压力是_________牛. 14.如图所示,OB:OA=1:2,物体甲重30N,动滑轮重9N,杠杆重、绳重、绳和滑轮之间的摩擦不计,人需要_________N 的力可以拉动物体甲匀速上升.

RS1616KP基桩动测仪操作方法

一、安全规定: 1、岩海产品绝大部分以直流供电为主,交流供电为辅,在接通交流市电使 用本产品之前,请将机壳接地端接地; 2、本公司产品应在规定的电压范围内使用,市电 AC220V±10%(个别 AC380V ±10%)、直流电 DC12V±5%(部分仪器 DC6V±5%),否则极易引起仪器故障; 3、工程测试,测试者应注意仪器及其附属物坠落伤人,或摔坏仪器;相 关 人员还应注意自身安全,进入工程现场应配戴安全帽及其它防护用品。特别提示: 本系统光电耦合旋钮和四热键可组成两套独立的指令输入系统互为替代 使用,也可灵活交叉使用,其中后一种方式能使阁下的操作更为快捷。 一、仪器面板说明 1、动测仪左侧面(图1-1) 图1-1 动测仪左侧面 * VEL:反射波法速度计接口; * ACC:反射波法加速度计接口。 2、动测仪右侧面(图1-2)

图1-2 动测仪右侧面 * DC IN:直流稳压电源输入接口; * ON-OFF:动测仪电源开关。 3、前面板(图1-3) 图1-3 动测仪前面板 * 电源能量指示光柱:用于动测仪供电电压(+12V)的能量指示。当能量指示光 柱只剩下最左边一格点亮时,表示动测仪内部的电池能量 即将用完,需要立即充电。 * 光电式旋转键盘开关:此开关可左旋、右旋和压下(立刻释放) 三种操作。类似 于计算机中的鼠标,借助于中文提示菜单,此旋转开关可 完成全部功能操作。 * 功能键:功能键有四个:F1、F2、F3和F4,其功能定义如 下: F1:光标左移;

F3:光标右移; F2:进入主菜单或确认当前操作; F4:进入磁盘操作或取消当前操作,四个功能键可以全部取代 光电式旋转开关的功能。 4、后面板(图1-4) * POWER:机内电池/外接电源切换开关;INSIDE表示使用机 内电池,OUTSIDE 表示使用外接电源。 * CHARGE:机内电池充电控制开关;充电时置为ON,不充电时置为OFF。 * PRINTER:打印机接口,并行通讯口。 * RS-232:串行通讯口。 * RS MODE:高应变RS模式接口。 * PDA MODE:高应变PDA模式接口(选配件)。 * EXT:外触发输入端子。 * :仪器接地端子。 图1-4 动测仪后面板 5、19芯短电缆 19芯短电缆是用来做其他工程物探使用的,譬如:剪切波、瑞利波、地脉动,也可以用 作多通道基桩低应变测量。 短电缆的一端为19芯孔式圆形插座,可与仪器后面板上的“RSMODE”高应变电缆插 座相连接;另一端有7个Q9插头,分别标注有A1、A2、A3、A4、E1、E2、E3字样。其中 A1~A4为低增益通道,可作为4通道基桩低应变测量使用,此时在“测量类型选择菜单”

基桩检测作业指导书

低应变法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1、本方法适用于检测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 本方法的有效检测桩长范围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2仪器设备 1、检测仪器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基桩动测仪》JG/T 3055的有关规定,且应具有信号显示、储存和处理分析功能。 2、瞬态激振设备应包括能激发宽脉冲和窄脉冲的力锤和锤垫;力锤可装有力传感器;稳态激振设备应包括激振力可调、扫频范围为10~2000Hz的电磁式稳态激振器。 3现场检测 1、受检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身强度应符合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第3.2.6条第1款的规定。 (2)桩头的材质、强度、截面尺寸应与桩身基本等同。 (3)桩顶面应平整、密实、并与桩轴线基本垂直。 2、测试参数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时域信号分析的时间段长度应在2L/c时刻后延续不少于5ms;幅频信号分析的频率范围上限不应小于2000Hz。 (2)设定桩长应为桩顶测点至桩底的施工桩长,设定桩身截面积应为施工截面积。(3)桩身波速可根据本地区同类型桩的测试值初步设定。 (4)采样时间间隔或采样频率应根据桩长、桩身波速和频域分辨率合理选择;时域信号采样点数不宜少于1024点。 (5)传感器的设定值应按计量检定结果设定。 3、测量传感器安装和激振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传感器安装应与桩顶面垂直;用耦合剂粘结时,应具有足够的粘结强度。 (2)实心桩的激振点位置应选择在桩中心,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距桩中心2/3半径处;空心桩的激振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与桩中心连线形成的夹角宜为90°,激振点和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桩壁厚的1/2处。 (3)激振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应避开钢筋笼的主筋影响。 (4)激振方向应沿桩轴线方向。 (5)瞬态激振应通过现场敲击试验,选择合适重量的激振力锤和锤垫,宜用宽脉冲

滑轮组受力分析专题

滑轮组受力分析专题【例2】 如图所示,人和吊篮总重为G,若不考虑滑轮重和摩擦,在拉力F作【例1】 用下匀速上升过程,图(a)中F=____,图(b)中F=____。 用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600N的重物时,人手实际需提供的拉力 应该是() A.小于 200N B.等于 200N C.大于 200N D.大于 300N 【例3】【例4】某人重G1=500N,站在地上用滑轮组把重G2=1900N的砖如图所示,滑轮、绳子及弹簧测力计的重不计,若弹簧测力计示数为块拉至高处,这个滑轮组应如何设计。 10 N,则拉力F和物重G的大小分别为() A.10 N,20 N B.20 N,10 N C.20 N,20 N 【例5】如图所示,当物体B重2N时,物体A恰能沿水平桌面向右D.10 N,10 N 匀速运动。欲使物体A沿桌面向左匀速运 动,需对A施加水平向左的拉力 ________N。(不计绳重和滑轮轴摩擦)

1

【例6】【例7】 如图所示,重为G的物体吊在滑轮C下,不计滑轮质量、绳的质量及图中定滑轮重2N,动滑轮重1N。物体A在拉力F=4N的作用下,1s 摩擦力,为使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加在绳子端点的力F是________G。内沿竖直方向匀速升高了0.2m。不计绳重和轴摩擦,则以下计算结果 是 ⑴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为多少m/s? ⑵天花板对滑轮组的拉力为多少N? 【例8】【例9】如图所示,体重为510N的人,用滑轮组拉重500N的物体 A 如图所示,用水平拉力F通过滑轮组(滑轮的质量可忽略,且不计轮与沿水平方向以0.02m/s的速度匀速运动。运动中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 轴间的摩擦)拉动物块A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擦阻力为200N。动滑轮重为20N(不计绳重和摩擦,地面上的定滑轮 如图所示.对物块A施水平向右、大小为9.6N的拉力时,物块A向与物体A相连的绳子沿水平方向,地面上的定滑轮与动滑轮相连的绳 右匀速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N。子沿竖直方向,人对绳子的拉力与对地面的压力始终竖直向下且在同 一直线上)。则下列计算结果中,错误的是( ) A.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大小是 100N B.人对地面的压力为 400N C.人对地面的压力为 250N D.绳子自由端运动速度是 0.01m/s 2

基桩动测仪安全操作规程

I If 编号:SM-ZD-27112 基桩动测仪安全操作规程 Through the p rocess agreeme nt to achieve a uni fied action p olicy for differe nt people, so as to coord in ate acti on, reduce bli ndn 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编制: 审核: 批准:

基桩动测仪安全操作规程 简介:该规程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岗位安全职责 1.1负责日常例行保养,对仪器进行充电、擦拭保养,传 感器例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1.2 严格按安全技术交底和操作规程实施作业。 岗位任职条件 2.1接受过良好专业安全技术及技能培训。 2.2 持证上岗。 3、上岗作业准备 3.1接受安全技术交底,清楚其内容,包括:桩 长、桩 径、混凝土设计强度、工程地质情况以及施工单位施工记录 等对试验有影响的各种因素。

3.2检查仪器运转情况,以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3.3 将仪器和传感器连接好,在基准桩或地面上测试检测信口号, 经测试信号良好,方可将设备带往工地进行试验。

4、安全操作规程 4.1检测人员到达检测现场后,要对桩基情况先进行了 解,决定采用何种传感器和何种击振方式进行试验。 4.2试验前要对桩头进行处理,桩头混凝土不应有松动 或离析情况,应为平整和良好混凝土面,测试点要用磨光机 打磨一个5cm 的平面,要求平面水平光滑。 4.3等桩头处理完毕,连接仪器和传感器,将传感器用 黄油、橡皮泥等粘性耦合剂粘结在桩头测点上,并压紧。 4.4打开主机,设置各项参数,并做好各项原始记录。 4.5要求击振人员敲击桩头指定部位,观察采集信号, 在采集到四条相似信号时停止敲击,并对信号进行初步分析, 物品的方法予以验证。 4.7试验完成后将仪器、传感器擦拭干净放入仪器箱。 收集所有与试验有关资料,返回试验室进行数据处理工作。 5、其他注意事项 仪器和传感器为精密仪器,在运输和使用时要注意防震、 发现虚假或异常信号及时复测。一般每个桩采集 2~4组信 口 号 分别保存,对于大直径或重要部位桩基,可多布测点。 4.6对于存有疑问的信 口 号 可采用变换测点和变换击振

滑轮受力分析

受力分析,求解平衡方程就能得出结论;在分析滑轮受力情况时应把握住两条原则:①同一根绳了各处拉力相等.②滑轮组平衡时作用在轴上的力为作用在轮上力的2倍。 如图3,不考虑动滑轮重力且不计摩擦,求F与G的关系 对图3的甲、乙、丙三个滑轮及物体G作受力分析如图4 由(l)(2)(3)解得F=G/7 六、指导学生根据滑轮组的实验完成综合实验习题 为使学生深刻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测定的有关问题,实验后有所收益,仅让学生写出实验报告、根据数据算出机械效率是远远不够的.真正掌握这个实验的 内容,指导学生做好实验习题是较好的措施。下面是笔者发给学生的实验习题。 l.组装滑轮组时,为了准确、迅速地穿绕绳子应采取什么办法? 2.这个实验中给你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还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3.选定上述器材后,画出最省力的实验装置图。

4.该实验中为什么要求钩码匀速上升? 5.实验中测量钩码上升的距离和弹簧移动的距离采取什么办法?注意什么事项? 6.有上面的滑轮组实验时,若增加所挂钩码的重力,滑轮组机械效率有无变化?为什么? 7.若改用两个定滑轮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进行实验,但要求所挂钩码重力和上面实验相同,滑轮组机械效率有无变化?为什么? 8.在动滑轮的下面不挂重物,拉动滑动组时,滑轮组机械效率是多少?为什么? 9.通过6、7、8题的分析,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什么有关?跟重物上升的距离有无关系? 10.根据上面的分析考虑如何提高滑轮组的绍机械效率? 11.请你设计出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的步骤、实验记录表。 七、指导学生掌握题目中有滑轮组出现且含有机械效率η的习题的计算方法 进行滑轮组机械效率的目的计算,在弄清力的关系、距离的关系、功的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一般是会将题目顺序解答的。 对于滑轮组,无论考虑额外功、还是不考虑额外功,距离关系是定数。对由一般绳子绕制而成的滑轮组,若动滑轮和重物由n股绳子承担,绳子自由端动力通过的距离S动是有用阻力通过距离S有用的n倍,即S动=nS有用。 力的关系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考虑额外阻力,且滑轮组带动物体匀速上升时绳子自由端的拉力跟物体总重的关系F=G/n,若滑轮组带动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

最新定滑轮、动滑轮受力分析、资料

延伸:.若滑轮G轮=10N,绳重及摩擦不计。 课前检测 1如图1所示,一根绳子绕过定滑轮,一端挂在重物G上, 手执另一端,分别用 A . F i较大 C. F3较大 F i、F2、F3拉起重物,则 B. F2较大 D . F i = F2= F3 2.(如图13是小海同学“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 装置。他按图示提起钩码时注意保持测力计匀速移动,分别测得 一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钩码重 G/N 钩码升高 高度h/m 测力计示 数F/N 测力计移动 距离S/m 甲0.980.20.980.2 乙0.980.2 1.020.2 丙0.980.20.550.4 请你分析: (1)比较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可知: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 ⑵比较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可知: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 (3)把钩码升高相同的高度,比较乙和丙实验测力计移动的距离,可知:使用动滑 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内容 例题1.如图,滑轮重、绳重及摩擦不计,提升的重物重均为 F i= _____ N , F2= ___ N, G=100N , F3= ___ N。 则F1= ___ N,F2= ___ N ,F3= ______ N 。

例题2、如图所示,物体A重20N,滑轮重1N,弹簧秤示数为25N,不计绳重和 摩擦,则物 体 B重() A. 24N B.21N C. 12N D.23N 能力提升1.如图6所示,动滑轮重0.5N,物体重3.5N,当0A=20B时,为使轻质杠杆保持水平平衡、在A端所加的力应为(不计摩擦)() A . 4N B. 2N C. 1N D. 0.5N 能力提升2.图24是一个上肢力量健身器示意图。配重A受到的重力为1200N, D是动滑轮, 其重力为100N;杠杆EH可绕0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OE: 0H= 2 : 5。小成受到的重力为600N, 他通过细绳在H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F i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A对水平地面的 压力恰好为零,杠杆EH和细绳的质量均忽略不计。求:地面对小成的支持力。 例题3?如图所示,若物体A重200牛,当物体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时,它受到的摩擦力是 图24 A 图6

01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作业指导书

1 前言 为严格执行低应变检测规范(规程),不断提高基桩低应变检测水平,使相应技术标准的执行更具有可操作性,特按《作业指导书编写程序》(JS-JC-34)编制本作业指导书,并作为《质量手册》的一部分,与其一并颁布执行。 本作业指导书则应和相应的技术标准一同执行使用。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混凝土预制桩(混凝土预制方桩、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灌注桩(钻孔灌注桩、沉管灌注桩、树根桩)。 3 技术标准 根据客户要求,选用检测技术标准。目前主要采用下面两种标准: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DGJ08-218-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 4 检测目的 检测桩身结构的完整性,判定桩身是否存在缺陷、缺陷的程度及其位置。 5 检测原理 本方法的实质是将混凝土桩视为一维线弹性杆件,当桩顶受一冲击力后,其应力(应变或位移)以波动形式在桩身中传播,遇到波阻抗差异界面后,产生反射波信号,通过分析入射波和反射波的波形、相位、振幅、频率及波的到达时间等特征,达到检测桩身完整性的目的。 检测框图如下:

6 检测仪器 6.1 本公司应用于低应变动测的仪器为RSM-24FD 型或RS1616K(S)型基桩动测仪或性能类似的仪器。使用仪器为集信号放大、数据采集、显示记录和分析处理于一体的高性能仪器,由测振传感器、信号放大器、数据采集装置和显示记录等部件组成。 6.2 方法要求 6.2.1 加速度传感器频率范围宜为5Hz~2000Hz ,速度传感器频率范围宜于10Hz~1000Hz ;放大器增益宜大于60dB 且可调,频率范围宜于2Hz~5kHz ;数据采集器采样频率不小于40kHz 。传感器的频响特性应能满足不同测试对象、不同测试目的的需要。 6.2.2 检测结果难于判断时,可同时采用加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进行比对检测,以提高信号的可信度。 6.2.3 整个检测系统应具有可靠的防尘、防潮、防震性能,各部件间匹配良好, 整体系统误差小于5%。 6.3 仪器设备的管理执行《设施和环境管理程序》(JS-JC-19)。 6.4 检测必须使用经标定的仪器,并且检测(使用)日期必须在标定的有效日期之内。(即仪器三色管理标签为―绿色‖标签状态下的仪器。) 7 现场检测 7.1 收集资料 按《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DGJ08-218-2003)第3.0.10的要求及基桩检测 1. 激振锤 2. 传感器 3. 工程动测仪 4. 手提式计算机(可选)

八年级下册滑轮专题总结知识点及练习

滑轮专题总结知识点及练习 滑轮 定义种类特点实质图例作用 周边有槽, 可以绕着 装在框子 里的轴转 动的小轮 定滑轮 轴固定不动, 轮绕轴心转动 等臂杠杆 能改变施力 的方向动滑轮 轮随物体一起 移动 动力臂为 阻力臂二 倍的杠杆 能省一半力 滑轮组动滑轮和 定滑轮组 合在一起 既能省力,也 能改变施力 的方向 机械功 1. 功 条件(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不做功(1)有力无距离;(2)有距离无力;(3)力和距离垂直。 公式W=Fs 单位焦耳,1J= 1N·m 【说明】对功的单位的认识:把两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大约是1J;一个中学生爬高2m,对自己做的功大约是1000J。 【注意】应用功的公式时注意: 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 ②公式中的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牛·米= 焦),不要与力及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易错点】物体有三种情况不做功:即物体受力但没有移动(搬物未搬动);物体未受力而凭惯性运动(足球被踢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力与距离的方向垂直(水平匀速行驶的汽车对车上的人没有做功)。 2. 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说明】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六)机械效率 1. 几个概念: 定义 公式 有用功 对人们有用的功 W 有用=Gh W 总-W 额 额外功 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W 额= W 总-W 有用 总功 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W 总=W 有用+W 额=Fs 机械 效率 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 η=W 有用 W 总 ×100% 【注意】(1)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2)机械效率是个没有单位的 物理量。 2. 机械效率的公式: 机 械 公 式 斜 面 η=W 有用 W 总 = Gh FL ×100% 定滑轮 η=W 有用 W 总 ==Gh Fh =G F ×100% 动滑轮 η=W 有用 W 总 ==Gh F2h =G 2F ×100% 滑轮组 η=W 有用 W 总 == Gh Fnh =G nF ×100% 例1:如图所示,物体重都是100 N.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拉力F 1=_______N,F 2=_______N,F 3=_______N,F 4=_______N.(不计滑轮重和摩擦) 如图所示,重物G 重40牛,若不计摩擦,匀速提起重物所用拉力为22牛,则动滑轮的重力是____牛,钩子1受到绳子的拉力为____牛,钩子2受到重物G 的拉力为____牛。

全套安全操作规程(270页)

全套安全操作规程(270页) 共279 页目录第一章主要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1) 1、爆破工安全操作规程 (1) 2、风枪工安全操作规程 (5) 3、砼喷射工安全操作规程 (7) 4、装吊工安全操作规程 (10) 5、打桩工安全操作规程 (14) 6、木工安全操作规程 (17) 7、架子工安全操作规程 (23) 8、拆除工安全操作规程 (27) 9、钢筋工安全操作规程 (29) 10、模板工安全操作规程 (31) 11、混凝土工安全操作规程 (33) 12、沥青工安全操作规程 (35) 13、电工安全操作规程 (37) 14、电焊工安全操作规程 (39) 15、电力电缆工安全操作规程 (42) 16、气焊工安全技术规程 (44) 17、钳工安全操作规程 (46) 18、铆工安全操作规程 (48) 19、机床工安全操作规程 (50) 20、自控仪表工安全操作规程 (52) 21、机械修理工安全操作规程 (54) 22、张拉压浆工安全操作规程.......................................(56)第二章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安全操作规程 (58) 23、盾构机(土压)安全操作规程 (58) 24、挖掘机安全操作规程 (65) 25、推土机安全操作规程 (67) 26、装载机安全操作规程 (70)

28、平地机安全操作规程 (77) 29、铲运机安全操作规程 (80) 30、履带起重机安全操作规程 (84) 31、汽车、轮胎式起重机安全操作规程 (88) 32、桥式、龙门式起重机安全操作规程 (93) 33、塔式起重机安全操作规程 (97) 33、移动模架造桥机安全操作规程 (99) 34、架桥机安全操作规程 (102) 35、皮带输送机安全操作规程 (106) 36、汽车安全操作规程 (108) 37、载重汽车安全操作规程 (111) 38、自卸汽车安全操作规程 (113) 39、油罐车安全操作规程 (115) 40、平板拖车安全操作规程 (118) 41、机动翻斗车安全操作规程 (122) 42、衬砌台车安全操作规程 (124) 43、混凝土搅拌输送车安全操作规程 (127) 44、空气压缩机安全操作规程 (130) 45、发电机安全操作规程 (133) 46、变压器安全操作规程 (136) 47、电力电容器安全操作规程 (139) 48、锅炉安全操作规程 (141) 49、混凝土泵安全操作规程 (143) 50、混凝土泵车安全操作规程 (145) 51、混凝土搅拌机安全操作规程 (147) 52、泥浆搅拌机安全操作规程 (151) 53、卷扬机安全操作规程 (153)

滑轮受力分析.doc

图2 F F 甲 乙 G F 1 F 2 F 3 图1 九年级物理分析受力练习题及答案分析 同学们在遇到滑轮或滑轮组问题时,对滑轮及滑轮组的动力或阻力大小判断有时不知从何下手,本文就此问题希望能指点迷津,帮助同学们正确理解滑轮。 一、 一根绳子力相等 无论是定滑轮、动滑轮还是滑轮组,只要在同一根绳子上,不管绳子有多长,也不管绳子绕过多少滑轮,绳子上的力总是相等的。 如图1,用定滑轮沿不同的方向提升重物,判断1F 、2F 、3F 的大小关系。 分析 要提起物体,绳子必须对重物施加向上的大小为G 的拉力,绕过滑轮,不论方向如何,拉力的力臂都是轮的半径,所以,拉力大小都等于被提起的物体的重力。所以321F F F == 二、滑轮两边力平衡 滑轮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滑轮受到相反方向上的合力相互平衡。 如图2用动滑轮匀速竖直提升重物,拉力F 与物体重G 的关系。 分析 不计滑轮重,动滑轮处于平衡状态,如图2甲,则 G F =2 即G F 2 1= 若动滑轮的重量为0G ,如图2乙,则02G G F += 即 )(2 1 0G G F += 下面就利用上面的结论解决有关滑轮的一些问题。 例1 如图3所示的装置处于平衡状态,若滑轮重、绳重以及摩擦均忽略不计,则1G 与2G 之比为( ) A .1∶1 B .2∶1 C .1∶2 D .1∶3 分析 依据一个绳子力相等,每段绳子上受到的拉力都是F ,动滑轮处于平衡状态,所以2122G F G ==,即1G ∶2G =2∶1故选B 。 例2、如图4用用滑轮组允速拉动水平面上的物体,若所用的拉力F 为10N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大? 分析 根据一根绳子力相等,动滑轮对物体产生3F 的拉力,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3F 平衡,所以 F F F 图3 f F F 3F 图4

桩基检测的原理及方法

为确保建筑工程基桩的质量,并为工程设计及验收提供可靠的依据,根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 (DGJ08-218-2003)的要求,在本市建筑工程中应用的各种混凝土预制桩、灌注桩和钢桩等工程桩,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检测与判定。 上海市岩土工程检测中心具有上海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颁发的 基桩检测(低应变、高应变)资质,并通过了上海市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检测人员均经过岗位培训,颁发上岗证,对个人资质有要求的检测项目,持有上海市工程检测行业协会相应的资质证书。 检测依据 1、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 (DGJ08-218-2003) 2、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 3、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GJ106-2003) 检测内容及方法 1、单桩承载力 检测方法:静载荷试验法、高应变动测法。 2、桩身完整性 检测方法:低应变法、高应变法、超声波透射法、钻孔取芯法。

桩身完整性判定 桩身完整性类别分类原则 Ⅰ无任何不利缺陷,桩身结垢完整; Ⅱ有轻度不利缺陷,但不影响或基本不影响原设计的桩身结构承载力; Ⅲ有明显不利缺陷,影响原设计的桩身结构承载力; Ⅳ有严重不利缺陷,严重影响原设计的桩身结构承载力。 判定依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DGJ08-218-2003) 检测机构 检测机构必须具有基桩检测的资质,并通过计量认证;检测人员应经过培训上岗,对个人资质有要求的检测项目,应持有相应的资质证书。 上海市岩土工程检测中心具有上海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颁发的基桩检测(低应变、高应变)的资质,并通过了上海市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检测人员均经过岗位培训,颁发上岗证,对个人资质有要求的检测项目,持有上海市工程检测行业协会相应的资质证书。 一.基桩低应变动测 方法原理

作业指导书(基桩完整性检测)

作业指导书(基桩完整性检测) 编写: 审核: 批准: 版号: 文件编号:HDJC/SG-01-2002 生效日期:2003年1月1日

目录 1基桩低应变检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前言 (4) 1.2适用范围 (9) 1.3检测依据标准 (4) 1.4检测的目的 (4) 1.5检测原理 (4) 1.6仪器设备 (5) 1.7检测准备 (6) 1.8检测技术 (6) 1.9现场检测 (7) 1.10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8) 1.11报告内容 (9) 2基桩钻芯法检测 (9) 2.1 引言 (9) 2.2 适用范围 (9) 2.3依据及标准 (10) 2.4检测目的 (10) 2.5检测原理 (10) 2.6仪器设备 (10) 2.7检测准备 (12) 2.8现场检测 (13) 2.9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15) 2.10 报告内容 (17) 3 基桩声波检测 (17) 3.1 引言 (17) 3.2 适用范围 (18) 3.3依据及标准 (18)

3.4检测目的 (18) 3.5检测原理 (18) 3.6仪器设备 (18) 3.7探测准备 (20) 3.8现场探测 (20) 3.9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22) 3.10报告内容 (24) 附件一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记录表 (26) 附件二钻芯检测原始记录表 (27) 附件三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检验报告 (27) 附件四超声透射法检测基桩完整性现场记录表 (27) 附件五超声波检测成果表 (27)

基桩动测仪安全操作规程(新编版)

基桩动测仪安全操作规程(新 编版) The safety operation procedure is a very detailed operation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in the form of work flow, and each action is described in words.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131

基桩动测仪安全操作规程(新编版) 1、岗位安全职责 1.1负责日常例行保养,对仪器进行充电、擦拭保养,传感器例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1.2严格按安全技术交底和操作规程实施作业。 2、岗位任职条件 2.1接受过良好专业安全技术及技能培训。 2.2持证上岗。 3、上岗作业准备 3.1接受安全技术交底,清楚其内容,包括:桩长、桩径、混凝土设计强度、工程地质情况以及施工单位施工记录等对试验有影响的各种因素。 3.2检查仪器运转情况,以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3.3将仪器和传感器连接好,在基准桩或地面上测试检测信号,经测试信号良好,方可将设备带往工地进行试验。 4、安全操作规程 4.1检测人员到达检测现场后,要对桩基情况先进行了解,决定采用何种传感器和何种击振方式进行试验。 4.2试验前要对桩头进行处理,桩头混凝土不应有松动或离析情况,应为平整和良好混凝土面,测试点要用磨光机打磨一个5cm的平面,要求平面水平光滑。 4.3等桩头处理完毕,连接仪器和传感器,将传感器用黄油、橡皮泥等粘性耦合剂粘结在桩头测点上,并压紧。 4.4打开主机,设置各项参数,并做好各项原始记录。 4.5要求击振人员敲击桩头指定部位,观察采集信号,在采集到四条相似信号时停止敲击,并对信号进行初步分析,发现虚假或异常信号及时复测。一般每个桩采集2~4组信号,分别保存,对于大直径或重要部位桩基,可多布测点。 4.6对于存有疑问的信号,可采用变换测点和变换击振物品的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