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知识点

生态知识点
生态知识点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有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生物的生态适应性:生物对环境中各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最终表现出趋同和趋异的生态适应。

生态位:是指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种群: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生态对策:生物朝不同的方向进化的“对策”称为生态对策

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农业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人类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构成农业资源。

系统:系统是指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生态入侵:指外源生物引入本地区,种群迅速蔓延失控,造成其他土著种类濒临灭绝,并伴生其他严重危害的现象。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称为生物群落演替

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经过复杂的发展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做顶级群落。

辅助能:除太阳辐射能之外,生态系统接收的其他形式的能量统称为辅助能,包括自然辅助能和人工辅助能。投入到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是人工辅助能。

人工辅助能:指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所投入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人力、畜力、燃料、电力、机械、化肥、农药、饲料等。它的投入可以大大强化和辅助生态系统中生物对太阳光能的固定、转化和流动。

群落交错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

反馈机制:将系统的输出返回输入端并以某种机制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的功能的过程。

耗散结构:指的是一定条件下,非孤立系在远离平衡态的过程中,经过突变而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

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和生存的所有物质条件。

生态恢复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称为生物群落演替。

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连接起来的一个序列,组成一个整体,就像一条链锁一样,这种链锁关系就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员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往往不是单一的,多数情况是交织在一起的,于是就形成了生态系统内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互相联结的“网络”,这种网络被称为“食物网”。

生态金字塔:是生态学研究中用以反映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生物的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比例关系的一个图解模型。

初级生产:主要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并转化为存储在植物有机体中的化学潜能的过程

次级生产:是指消费者、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的有机物质进行的同化作用,表现为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营养物质的储存。

林德曼效率(十分之一定律):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平均大致为1/10,其余9/10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浪费,以及呼吸排泄等被消耗了。

生态效率定律:能量转化效率不仅反映在营养级之间,还反映在营养级内部,因为发生在营养级之内的大量能量耗损,也是影响能量转化效率的重要方面。能量转化效率在生态学上又称为生态效率,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组分结构②时空结构③营养结构。功能: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

种群增长三种典型模型: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型(J)增长、逻辑斯蒂(S)增长。

农业生态系统中主要的能流途径1.捕食食物链2.腐生食物链3.呼吸消耗4.人工辅助能

生物地化循环包括: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1)正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协作(2)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化感作用。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调控途径“扩源”、“强库”、“截流”、“减耗”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①生物构成不同②环境条件不同③结构与功能不同④稳定机制不同⑤生产力特点不同⑥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高于自然生态系统。⑦能流特征不同。⑧养分循环特点不同。⑨服从规律不同。10运行的“目标”不同。

种群的生态对策的类型与特点是什么?

r对策(r选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殖率(r)高,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种栖息地环境,种群数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常见于:昆虫、细菌、藻类。

k对策(k选择):个体较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备较大的扩散能力,但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水平。常见于:种子植物和脊椎动物。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具有一定的外貌③具有一定的结构:④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⑤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⑥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⑦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⑧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何为生态位?生态位理论在农业上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生态位:是指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生态位理论在农业上的意义和作用:

意义:生态位的丰富和充实有利于系统组分多样化而促使稳定性增强、生产力提高。

作用:在实际农业生产中,人类可通过生态位的改变和开拓,以改变基础生态位或拓展潜在生态位,而这种改变与拓宽是否成功取决于人们对生态位条件及其周围关系认识的程度。

什么是系统?系统有何特征?

系统的基本特征:①系统的有序性。系统均有序,杂乱无章不成系统。包括两个方面:a.系统的边界。系统无论大小均有边界。b.系统的层次。系统无论简繁均具有分层现象。②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有一定的量比关系和空间位置排列关系,③系统功能的整合性:指系统的整体功能大雨各组分功能之和的特性,2、什么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哪些组分?

☆3.生态系统的组成:①非生物部分:a.非生物环境:能源——太阳能、气候——光照、温度、降水基质和介质——岩石、土壤、

b.代谢原料:CO2、H2O、O2、N2等无机盐(矿物质原料)腐殖质、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②生物部分:a.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细菌等b.消费者:食草动物—级消费者一级食肉动物—二级消费者二级食肉动物—三级消费者杂食动物—杂食消费者腐食消费者、其他消费者c.分解者(还原者)——微生物(细菌、真菌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

生态系统的结构:物种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环境特性划分: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人类干预程度划分: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与功能是什么?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①生物组分:占主要地位的生物是经过人工训化的农业生物,包括各种大田作物、果树、蔬菜、家禽、养殖水产类、林木等,也包括农田杂草、病、虫等有害生物。最重要的调节者和主体消费者——人类。

②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水体、土壤、气体、辐射等人工环境组分:生产、加工、储藏设备和生活设施等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间的相互关系。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是相互交织着的。能量、信息和价值依附着一定的物质形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都要依赖能量的驱动。信息流在较高的层次调节着物质流、能量流和价值流。与人类利益或需求发生关系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都与价值变化和转移相联系。

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种群的基本特征:指各类生物种群在正常的生长发育条件下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遗传和邻接效应4个方面。

(1)种群的空间分布:均匀分布型、随机分布型、成群分布型。成群分布型又包括成群随机型和成群均匀型。

(2)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大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年龄和性别结构。

(3)种群的遗传特征:种群通常是由相同的基因型组成的,但在繁殖过程中,可能出现遗传物质的重组和基因突变,再经过自然选择,可能使种群产生进化或适应能力的变化。

(4)邻接效应: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邻接效应。

种群增长模型有哪些类型?其特点是什么?

1.种群增长三种典型模型: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型(J)增长、逻辑斯蒂(S)增长。

2.几何级数增长:指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寿命只有1年,且1年只有1个繁殖季节,同时种群无年龄结构,彼此隔离的一种增长方式。

3.种群的指数增长(J增长):在无限条件下,除了种群的离散增长外,有些生物可以连续进行繁殖,没有特定的繁殖期,在这种情况下,种群的增长表现为指数形式。

4.种群的逻辑斯蒂(S)增长:在实际环境下,由于环境(食物、空间、其他资源)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环境阻力)是逐渐增加的,故增长曲线呈现“S”型,也称S型增长。

种群波动的主要原因与调节方式有哪些?

种群波动的原因:①非密度制约与种群数量无关,种群受环境和食物的变化影响而导致种群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②密度制约:由于种群内个体自身的关系,其密度的变化影响着种群数量的波动。

原因包括:a.种内竞争 b.心理抑制(种群过密使正常生理状况发生紊乱,导致繁殖率下降)c.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反馈调节d.病原菌和寄生物对种群的影响

种群波动的调节:

A.密度调节(1)种间调节:是指捕食、寄生和种间竞争(2).食物调节:捕食和被食、寄生生物和宿主、食草动物和职位都与食物有密切的联系。

B.非密度调节

C.种内自动调节:行为调节、生理调节、遗传调节。

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有哪些?在农业上如何应用?

相互作用的类型(1)正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协作(2)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化感作用。种间相互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①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作套种。②稻田养鱼、养红萍。③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④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什么是限制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

1、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李比希定律):认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即每种植物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环境中缺乏其中一种,植物就会发育不良,甚至死亡。如果这种营养物质处于少量状态,植物的生长量就最小。

2、耐受性定律(谢氏耐性定律)一种生物的生存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种因

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该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存在,甚至灭绝。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性是什么?

1、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性

2、生态因子作用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3、生态因子作用的主导性

4、生态因子作用的直接性和间接性

5、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应用生态位理论进行农业生态系统设计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态位理论在农业生产和应用中应注意,在进行农业生态位系统设计时,种植或养殖物种的组成在分布、形态、生理、营养、年龄时间、高度等方面,应有适当的差别,使之分别占据不同的生态位,以减少或减缓生物种间的竞争。农业生态系统中主要的能流途径有哪些?

1.捕食食物链

2.腐生食物链

3.呼吸消耗

4.人工辅助能

何为辅助能?其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人工辅助能投入到农业生态系统之后,并不能转化为生物体内的化学能,而是通过促进生物种群对太阳光的能的吸收、固定及转化效率,扩大生态系统的能流通量,提高系统的生产力。

什么是能值?能值分析有什么作用?

能值:一种流动或储存的能量中所包含的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称为该能量的能值。

作用:以能值为基准,可以将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能量转换成同一标准,来进行衡量、比较和分析。从中评价其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值分析不但分析系统内各组分之间的能值流,而且还分析系统内外的能值交流。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调控途径是什么?调控途径应围绕“扩源”、“强库”、“截流”、“减耗”。四个方面。

②扩源扩大绿色植被的面积,提高对太阳光能的捕获量。包括:立体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合理轮作、组建复合

②强库加强库的储存能和强化库的转化效率,以保证有较大的生物能产出

③截流a.开发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等。b.提高生物能利用率,充分利用作物秸秆、野生杂草和牲畜粪便等副产品,

④减耗降低消耗,节约能源,减少能源的无谓损失,发展节能、节水、节地、降耗的现代农业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生物地化循环包括: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根据物质在循环时所经历的路径不同,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以分为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氮素的主要输入和输出途径有哪些?如何合理利用?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农业中氮素的主要来源途径:

②生物固氮通过豆科植物和其他固氮生物固定空气中的氮。

②化学固氮通过化工厂将空气中氮气合成为氨,再进一步制成各种氮肥。也有少量的自然固氮

氮素损失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挥发损失,即由于有机质的燃烧分解或其他原因导致氨的挥发损失;②氮的淋失,主要是硝态氮由于雨水或灌溉水淋洗而损失;③在水田或土壤通气不良时,硝态氮受反硝化作用而变成游离氮,导致氮素损失。

氮素的合理利用:

①从合理利用氮素和能源考虑,因利用物质循环途径,充分利用植物有机物质和氮素,为培肥土壤和增加畜产品创造有利条件。

②从化学肥料来看,尽量减少氮素的挥发和流失,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③根据农业氮素循环的特点,既要尽量增加氮的积累,又要尽量减少氮的损失。

④善于调节土壤中的氮素,既要有充足的有效氮素供给作物需要,又不至于降低土壤肥力。

⑤合理配合施用有机肥料和化学氮肥,使之既能培肥改土,又能满足作物优质高产的氮素需要。

土壤有机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何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

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

1.种植制度中合理安排归还率高的作物及其类型。

2.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在轮作制度中,种植豆科植物和归还率高的植物,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保持养分循环平衡。轮作不仅能使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同时由于生态条件的改变,病虫杂草等危害将会减轻。

3.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秸秆还田

4.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的归还率花生、大豆、油菜等榨油后的油饼等都可以做饲料后将动物粪便还田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化肥对环境的影响:1化肥对土壤的污染2化肥对水体的污染①施肥与水体富营养化②施肥与地下水污染3施肥与大气污染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及生物浓缩:1农药对大气的污染2农药对水体的污染3农药对土壤的污染4生物的浓缩也称生物富集,

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是什么?

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

1、反馈机制: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多种正负反馈机制,能在不同的层次结构上行使功能控制。在个体水平上,通过正负反馈,使得个体与环境、个体与群体之间保持一定协调关系。

2、多元重复补偿:多元重复有时候也可以理解为生态系统结构上的功能组分冗余现象。

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途径有哪些?

1、直接调控:①生境调控就②输入输出调控③农业生物调控④系统结构调控

2、间接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间接调控,是指农业生态系统的外部因素,包括财贸金融、工业、交通、通讯、科学文化、政法管理等,通过经营者对生态系统产生调节作用的有关社会机制。

农业生态系统分析有哪些步骤和主要内容?

1、系统目的分析和确定:分析和定义系统需要的功能,进而以这些数据做出概略模型进行仿真,研讨成功的可能性,以得到模型化所需的概略技术条件。

2、系统模型化: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作为各种不同的模型。最常见的是优化模型,如线性规划、参数规划、动态规划、网格分析、对策论、决策论等。

3、模型优化:运用最优化的理论和方法,对若干替换模型进行比较,并求出几个替换解。

4、优化系统评价:在替换解的基础上,考虑前提条件、假定条件和约束条件由经验和标准决定最优解,从而为选择最优系统设计方案提供足够的信息。

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诊断的方法有哪些?

系统诊断方法:有物流和能流分析诊断法、指标诊断法、区域综合诊断法。

判断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时什么?

①不存在失调症状;②具有良好的回复能力和自我的调节能力;③对邻近的其他生态系统没有危害;

④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有支持和推动作用。

农业资源包括哪些类型?

1、按来源分: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2、按重复利用程度分类: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

3、按是否具有可存留性分类:①可存留资源(大部分消耗性资源-化石燃料、化工产品、农机具等)②不可留存资源(太阳辐射、热能、风能、潮汐能等)③半留存资源(土壤水分、养分等)其留存是有一定限度的。

农业资源的特性与利用原则有哪些?

1、农业资源的整体性及综合利用

2、农业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及其经济利用

3、资源的可更新性及其合理适度利用

4社会资源的不可更新性及有效利用5农业资源的变动性及其科学利用6农业资源的区域性及其因地制宜的利用

什么是生态平衡?为什么说是相对的和动态的?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相对平衡。自然界中的生物和生物的居住环境都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它们之间的交往与转化关系也是不断变化的。在这种永远的物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平衡。因此,生态平衡并不是绝对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不断的以强大的技术力量改变着原有的生态平衡状态,使之在心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和我国农业环境问题有哪些特点?

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2、臭氧层耗损3、环境污染严重4、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中国资源与环境的主要问题:

1、耕地、水与森林资源问题突出耕地锐减,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紧缺,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森林“赤字”。

2、中国部分地区环境问题严峻、自然灾害加重荒漠扩大,沃土流失,大气污染,垃圾围城,近海赤潮,灾害频繁。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如何防治?

农业污染型土壤污染物:无机物(重金属、酸碱盐等)、有机磷农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有机废弃物(油、酚等)、化学肥料、放射性物质及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

土壤污染的防治:①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②增强土壤的自净能力。③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与化肥。④其他措施:利用植物吸收重金属的特性、改革耕作制度、深翻改良土壤、调整作物布局。

中国生态农业与国外生态农业有什么区别?

①中国生态农业在其思想上和做法上都不同于国外生态农业,是以传统的农业技术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新建立起来的一种把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统一起来的,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

②作为一种经济而高效的农业生态工程技术,能较好地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源现状和经济技术水平,做到资源节约,物质循环再生利用,高效低耗整体优化设计管理,实现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③中国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为:a.合理投入并注重生产要素的现代组合 b.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

c.因地制宜建立多样性农业为一体的结构(立体种植、经营,基塘复合系统等立体农业模式)

d.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

e.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及整体优化功能

中国生态农业的原理及主要技术是什么?

生态农业建设依据的原理主要包括:

1整体效应原理2生态位原理3食物链原理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5生物种群相生相克原理6生物与环境系统进化

生态农业技术:

①立体种植种养技术②有机物质多层利用技术③生物防治病、虫、草害技术

④再生能源的开发技术生物能(薪炭林、沼气)、生态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

⑤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合的生态治理技术治理水土流失中的防护林工程等。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主要技术有哪些?

①非生物或环境要素,包括土壤、水体、大气恢复技术②生物因素,包括物种、种群和群落生物环境因素的恢复技术③生态系统总体规划、设计与组装技术

国内外持续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关键技术有哪些?

国内外持续农业的主要模式:

①美国的“低投入持续农业”和“高效率持续农业”②德国的综合农业

②日本的“环保型持续农业”④印度的持续农业发展⑤中国的“集约持续农业”

国内外持续农业的主要技术:

①动植物高产、优质生产技术②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③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

③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技术(IPM技术)⑤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污染控制技术⑥生态环境建设与综合治理技术⑦食品安全生产及监测技术⑧农业高新技术应用

初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初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学好初中生物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生物科学的特点,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这篇初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

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

选修三-生态工程-知识点详解

选修三-生态工程-知识点详 解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专题5生态工程知识系统表解【专题总系统】 【专题分系统】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概念人类应用自然生态系统、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和调控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追求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特点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建设原因传统经济模式正在毁坏水、大气、土 壤和生物资源,消耗地球赠给我们的 自然资本。 【资料分析1】长江洪水泛滥的原因 【资料分析2】“石油农业”生产模式造成 的污染问题 作用是实现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范畴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新兴学科。 基本原理物质循 环再生 原理 理论基础物质循环 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对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的影响。 实例无废弃物农业 物种多 样性原 理 理论基础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意义 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产生或容纳更多的生物量,提高系 统生产力。 实例“三北防护林”建设、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问题 协调与 平衡原 理 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意义 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容纳量,是指某种 环境所能养活的生物种群数量),可避免系统失衡与破 坏。 实例太湖富营养化、西北一些地区的防护林问题 整体性 原理 理论基础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要考虑到自然生 态系统规律); ●人类处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中(要考虑经济和 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以及社会习惯、法律制度的影响)。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包括非生环境和生物环境。 (3)相互关系一相互作用:①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有机 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捕 食、寄生、共生。 2.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 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的分类:①按性质分: 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 ②按范围分: 宇宙环境(空间环境)、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③按 主体分: 人类环境、 (生物) 环境 ④按影响分: 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4.环境因子 :生物有机体以外的 一切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分类:①按环境因子特点: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②按对环 境的反应: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 5.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 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区别: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 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7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 因子;②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③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 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利用方式: 条件、资源;⑤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 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8.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 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 因子。 9.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 素称最小因。 10.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 生物的耐受限度时 ,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两定律异同: 都是对生态因子数量的法则,但是前 者是决定植物的生长,最小因子增加有利于其生长,而后者生态因子的增加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限制因子定律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 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12.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 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 (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 )之间的范围称生态幅或生态价。 13.适应方式 :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 性和1.生态学 :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1)有机体:包括生命的各组织层次 2)环境: 14. 适应: 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特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这份资料基于本人上课所做的笔记以及最后一节课上朱明德老师所给的重点和 本人的理解整理而成,并不是一份十分全面的复习参考资料,仅供参考。千万 不要过分依赖此复习资料,平时认真听课、勤做笔记、善于思考才是取得高分 的不二法门!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与社会、经济、人类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 生态学有方法论和层次观。 生态学的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5个研究方法: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网络分析、多方 面整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 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 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大环境: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 环境称为生境。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 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生态系统知识点的总结1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考纲知识梳理】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1、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范围:有大有小,其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成分构成作用(主要生理过程)营养方 式 地位 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 质和能量 光、热、水、土,气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 菌、化能合成细菌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用) 自养型 生态系统的 基石 消费者 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 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 异养型 生态系统最 活跃的成分分解者腐生微生物、蛔虫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 生态系统的 关键成分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的渠道。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如课本中的阳光不能纳入食物链,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食物链中间不能做任何停顿,否则不能算作完整的食物链。 2、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如书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昆虫、鼠。 3、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类型,如书中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既是捕食又是竞争关系。 5、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外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为依据。 6、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考纲知识梳理】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 (1)输入 ①源头:太阳能。 ②总值: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传递 ①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高中生物选修三生态工程知识点

专题四生态工程 一、生态工程的概念 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的生产工艺系统。 二、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的设计所依据的是生态学和工程学原理 1、生态学原理 (1)物种共生原理:自然界任何一种生物都不能离开其他生物而单独生存和繁衍,存在着共生、竞争等关系,这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反馈机制。 (2)生态位原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都占有一定的生态位,依据此原理,可构建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种群的稳定而高效的生态系统。 (3)食物链原理:食物链/食物网是实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基础,物种间的食物关系是生态工程设计的重要因素。 (4)物种多样性原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陷越高,生态系统就越稳定。(如“三北防护林”虫害、珊瑚礁区的生机) 2、工程学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利用收集到的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转变为有机肥料,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N、P、K等元素的循环利用。 (2)协调与平衡原理: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太湖等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和藻类疯长现象;西北衰败的杨树和繁茂的当地树种间的大反差。 (3)整体性原理:生态工程建设,不但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等系统的影响力。只有应用整体性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三、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过程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 结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 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或间接作用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 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 2阴地植物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昼行动物 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 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1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2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3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 4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期1 长日照动物 2 短日照动物 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 C换卖鱼换羽毛的光周期现象 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

普通生态学试题

博士考试专业试题-普通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生活型 植物对其综合环境条件长期适应产生的外部表现形式,其形成是不同植物对相同环境产生趋同适应的结果。主要分为五种生活型,一年生植物、隐芽植 物、地面芽植物、地上芽植物、高位芽植物。这五种生活型之间的比例就是一 个地区的生活型谱。 2、内稳态机制 答:是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一种机制,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生物的内稳态是有其生理和行为基础的,如动物对体温的控制,即表现出一定的恒温性。 3、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 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4、meta种群 答:即联种群,当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被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 孤立的小种群的时候,这些小种群的联合体或总体就是一个联种群。 5、meta种群灭绝风险模型 答:pe: 单位时间的局部灭绝概率 若只有一个种群p1=1-pe p2=(1-pe)2 若存在两个种群则p2=1-(p e)(p e)=1-(pe)2 若区域内有x个种群则px=1-(pe)x 结论:多种群能分散灭绝风险,斑块越多,联种群灭绝风险越小 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 是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最初用于人寿保险. 对研究人口现象和人口的生命过程有重要的意义. 静态生命表: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用于世代重叠的生物,在人口调查中也常用,根据某一特定时刻对种群年龄分布频率的取样分析而获得的,反映了某一特定时刻的剖面。 优点: ①容易使我们看出种群的生存、生殖对策; ②可计算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 ③编制较易. 缺点: ①无法分析死亡原因或关键因素 ②也不适用于出生或死亡变动很大的种群.

生物选修3生态工程知识点

专题5生态工程、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生态工程的概念 (1)原理技术 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 (2)操作 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 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3)结果 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2、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生物圈2号”生态工程实验启示:使我们认识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神话了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2)对我国生态工程发展前景的分析与展望 前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生态工程是途径之一,需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不 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 存在问题: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支持,缺乏理论 性指导等。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生态工程的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知识结构图

「科技探农之一生恋XS的兴起决注生林他设!财分析n长江洪水泛跆缈 資斟分析2,?石油农业冷生产ffiZ&tic的污集何題 理论基鈕,物険腐环 实例:?无废弃输农业” 徉论?&:"瘁筑纯锤定性 粉冲多样性原理V资料分析;三北齡肿林建设申的同題? 霸期建陀巻茶竦的多用性 '理怆站圖]生物与歼境的劭*与平耨撫阔与平盍眨理V竇轲分析:太 期的富甘养化何鹤 I 押」L-些Jfc区的!》护林问題 理论¥越:社俭?经済、自悠复合乐境实侪:林蛍建设中运列的自於杀紀与 绘析、社会廉统的关系何趁系06的站枸决(理论垦*3,分布式优于址中 丈和环式运功険獗用[实例,集虽龟塘 ifloa*整体大尸部份 硏賜建豪类印虜塌虫的 I实戲祈动,函在沼气I:弄的实施倩况 生 态 < 工 ? 生S r 和x 援生冬丄性 实剑 [MH;眾林中韌质.馳債的多圾利川何題 'I <滋策;进行综合比展熨笠査工程 L茶例;村以》!气为中心K1:STS 何坦:小 说域水土渝央何瞇 “对策:进行踪合淪理 案例,y-rftRiWK- “九子仪科出模式十只域牛 任展;的題:我凶土地荒淇化问肚舟复二、对紀tm邀权退耕还锹 还昭 I窠侧,迅餅还泾如三北功护林建说湿地生态像J 间劭re 农村妹合灰廉 毘生秦工思 小流域綜合治 理生态工栓* 旷区復弁地的 生态丄粋 对和 | 嶷蚀i 何 題; : 对瓶 I案傅 8 城市环境生杏(问題; Tff 海地的嬪小和越坏的何题 旳削活臬.退斶还湖等 江丙K阳制湿她生恋恢复工程 旷区生态歼境的破坏问题 修发土堆. 砂b尤栄山矿区生歩饮J4工程 城巾生?您系统面蛭的拉收、穴气、嗦廿?竽污滦问題 生恿匸程发 嚴的舸景 对策9案例:城M绿化、泻水糸化和凌弃物处理警体令治理(向 sa&tL 时 实捡及佰果 失敗麵忸 给人类的口示 找国竺盃工程丙方国娥主态工號的待点 发摄的荒的分]比国生念工程的第点 析与脹垫我困生态丄程仔伍的问聒及发展简点 ”生?? 2 的 实監及启示 生巻工12的星本駅見

恢复生态学复习重点归纳

《恢复生态学》复习纲要 1、恢复生态学的概念和内涵 定义:研究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恢复机制和管理过程的科学。 恢复生态学是一门关于生态恢复的学科。恢复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但它又是环境学、地理学、林学、农学、草地学、湿地学、海洋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2、生态恢复的机理 通过排除干扰、加速生物组分变化和启动演替过程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某种理想的状态。 3、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 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如暖干化)、自然灾害(火灾、水灾等)、外来种入侵(包括人为引种后泛滥成灾的入侵)。 人为因素: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采挖、长期不合理的灌溉、矿山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工农业污染等。据Daily(1995)对人为因素造成的退化生态系统排序:过度开发占34%,毁林占30%,农业活动占28%,过度收获薪材占7%,生物工业占1%。 人为干扰:过度开发、毁林、农业活动、过度收获薪材、生物工业、化学污染、深林砍伐、露天采矿、旅游、探险等。 自然因素:物理因素,水灾、火灾、冰雹风暴、洪水、地震、泥石流干旱胁迫、海岸和河岸冲击等;生物因素,生物入侵、病虫害侵袭、伤害和放牧。 4、什么是生态因子,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是什么 定义: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特点:综合性、主导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阶段性、限制性、间接性和直接性。 5、种群的基本参数有哪些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种群和年龄结构和性比 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6、景观生态恢复目标、原则和步骤

普通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耐受范围,既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 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 macroclimate: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有大范围因素所决定的。小气候 microclimate:小环境中的气候。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habitat: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 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因子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任何生态因子,但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组织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 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 这种不同不单表现在♀♂相异,同性个体也有不同.如飞虱长短翅; 社会性昆虫等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得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得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1、5m以上得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得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得局域地区得气候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得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得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得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得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代替性与补偿性作用5直接或间接作用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得栖息地得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得最小量得任何特定因子,就是决定该生物生存与分布得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得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得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得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得最高点与最低点,在最高点与最低得之间得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质得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得光质对生物得作用就是不同得,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得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得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得最大节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得适应性差异,就是已进化得两类值物间得差异:1阳地植物2阴地植物 动物对光照强度得适应:1昼行动物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得时间常常就是由光照强度决定得,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 1 .生态因子: 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2. 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3 .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生境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 5.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指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状态。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6 .内稳态:是指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7 .适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就称为适应组合。 8 .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时的光照强度,称为该种植物的光饱和点。 9.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和某些变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11 .阿伦(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

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以减少散热量。 12 .贝格曼定律(十分之一法则):恒温动物在寒冷地区个体有增大的趋势; 13. 生物圈: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圈层。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14.种群:是指特定空间内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5. 生态对策:各种生物所特有的生活史(一生中生长和繁殖的模式),被视为生存对策。 16. k-选择:密度制约性自然选择(density-dependent natural selection),种群稳定于K附近。 17. r-对策:是生物对不稳定环境的进化适应, r-对策者向着小型化、发育快速、繁殖能量分配高、产生数量多的后代的方向发展,以量取胜。扩散能力极强,大多数先锋生物属于这类种群。 18.倒数产量法则:植物单株平均重量(w)的倒数与密度(d)呈线性关系,即 1/ w = Ad + B。 19. -3/2幂定律:自疏,导致生物个体大小(干重)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表现为典型的-3/2斜率,这种关系也叫-3/2自疏法则。 20. 种间竞争:具有相似生态要求的物种(两种或多种种群)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相互抑制,彼此给对方带来不利影响,被称为竞争。 21.高斯假说: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

鱼类生态学知识点

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 1,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将鱼类生态学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2,鱼类生态学: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3,鱼类的栖息环境:41% 淡水,58% 海水,1% 洄游。4,鱼类的经济利用:食用、药用、工业、观赏。 第一章:年龄1,鱼类的生活史:是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亦称生长周期。2,鱼类的发育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3,寿命:指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主要取决于鱼类的遗传特性和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其分为两类:生理寿命和生态寿命。 4,生长年带:一年之中所形成的宽阔环片和狭窄环片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5,年轮:被规定为由密向疏过度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6,年轮标志的类别为:疏密型、切割型、碎裂型、间隙型。年轮的特点:清晰性、完整性、连续性、普通性。 7,副轮:或称假轮、附加轮。在正常的生长季节,由于饵料不足、水温突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原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环片排列的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痕迹。 8,副轮和年轮不同之处有以下四点:a,年轮一般见于鱼体的每一鳞片上,而副轮往往只出 现在少数的鳞片上;b,副轮不像年轮那样清晰、完整和连续,多半局限于某一区域。c,年轮仅仅表现为疏密结构的,则年轮内缘是密环,外缘是疏环;若为副轮则与此相反。d,副轮所构成的“生长年带”及其“疏带”和“密带”的比例不协调。 9,鱼的年龄表示方法:鳞片上没有年轮,用0 表示;有1个年轮,用1表示;依次类推。 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纹外又有新增的环片,则在年轮数的右上角加上“+”号,如0+、1 +… 0+ -- 1,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 刚形成。 1+ -- 2,2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二个 年轮刚形成。 10,经常用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有鳞片、耳石、鳞条、鳞棘和支鳍骨、鳃盖骨、匙骨和脊椎骨等。最常用的是鳞片,因为取材方便,观察简便,不需特殊加工。 11,年龄结构或组成是种群的基本属性之一。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12,渔获物年龄结构的分析,最直接的意义是用来判断渔捞程度、渔具合理性和水域渔捞量的合理性。 13,一般来说,凡种群年龄结构简单的鱼类,其幼体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百分比大,年龄金字塔低平,意味着种群的生产量大;而种群年龄结构复杂的鱼类,其幼体龄组,特别是1龄幼体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百分比相对要小,年龄金字塔高耸,意味着种群生产量小。 第二章:生长1,鱼类的生长通常是指鱼体长度和重量的增加。2,生长式型:是指生长的方式、过程和特点。包括不确定性、可变性、阶段性、季节性、 雌雄相异性、等速和不等速性。 3,影响鱼类的生长因子有:外源因子食物、温度、溶氧、光照、盐度和其它、群落对生 长的影响。内源因子基因、遗传来控制生长。 4,食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数量、质量和颗粒大小三个方面。 5,食量:指在一定温度等环境条件下,鱼类每天摄食的食物总数量。其有三种关键性的 水平:维持食量、最适食量、最大食量。 6,食物的质量:主要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含量。 7,生长效率:是衡量鱼类所社区的食物重量转化为机体组织重量的百分数的一个指标。8,补偿生

普通生态学试题答案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期末考试 《普通生态学》试卷(GC001)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2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成层结构是不同高度的植物或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在空间上的垂直排列结果。例如,发育成熟的森林中,通常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成层结构是自然选择地结果,它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一般层片比层次的范围要窄,因为一个层次的类型可由若干生活型的植物组成。 三、不定项选择题(本题10小题,每题1.5分,共15分) 1、r-对策生物的主要特点有AC 。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性知识点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

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 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循环不可逆)。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

(完整版)生态工程学期末考试考点[1]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工程: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生态停滞:当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输入量大于输出量,且超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时,过度输入的物质和能将以废物形式排放到周围环境中,或是以过剩物质的形式积蓄于生态系统中,这样就造成收支失衡,原有协调结构与功能失调,导致环境污染。 4自组织理论:生态系统通过反馈作用,依照最小耗能原理,建立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使之发展和进化的行为。 5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6生态位: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都具有明显的变化梯度,这种变化梯度中能被某种生物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为生态位。 7自我设计:系统不藉外力自己形成具有充分组织性的有序结构。 8环境的时间节律:由于光照的周期性变化,地球上的温度、湿度、降水等随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对于每年、每月、每日的不同变化动态分别称为年周期、月周期和日周期,另外还有季节变化。这些变化称之为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 9机能节律:生物的机能节律也称之为律动,这种机能节律与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机能节律也分为年周期、季周期,月周期和日周期,这些周期性变动称其为生物的机能节律。 10湿地:是一个介于典型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水的存在为特征、其土壤与邻近的高地明显不同、供养的植物适应湿生条件) 11生态恢复: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 12最小限制因子:在“稳定状态”下,当某种基本物质的可利用量小于或接近所需的临界最小量时,该基本物质即为限制因子。 13物种耐性限度:每种生物有一个生态需求上的最大量和最小量,两量之间的幅度。 14山地:许多山岭、山谷连绵交错组合而成的地区。高差一般在200米以上,地质复杂。15沙地: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干扰,形成类似沙漠的地貌类型,称为沙地。 16废弃地: 17加环:在一个生态系统或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网或生产流程中,增加一些环节,改变食物链结构,扩大与增加系统的生态环境及经济效益,以发挥物质生产潜力,更充分利用原先尚未利用的那部分物质和能量,促使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途径畅通,此称为加环。 18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利用土地及其中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对污水进行处理,同时又利用其中水分和肥分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生长的工程设施。 19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20矿山废弃地:指采矿活动所破坏和占用、非经整治而无法使用的土地,包括裸露的采矿岩口、废土(石、渣)堆、煤矸石堆、尾矿库、废弃厂房等建筑用地,地下采空塌陷地及圈定存在采空塌陷隐患的荒废地等。 21矿山复垦: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矿山破坏,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22海滩生态工程:利用海滩及海岸带的第一性生产力为主要成分组建的海滩生态工程,具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 本文成人高考2020年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跟着成人高考频道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1、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 (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 (3)动态生命表是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 (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

2、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 dN/dt:rN(1-N/K)=rN(K-N/K) 式中:N表示种群大小;t表示时间;dN/dt表示种群变化率;r表示瞬时增长率;K表示环境容量。 或写该方程的积分式:Nt=K/l+ea-rt 式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3、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 (1)季节消长(2)不规则波动(3)周期性波动(4)种群爆发或大发生 (5)种群平衡(6)种群的衰落与灭亡(7)生态入侵 4、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 领域性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空间,并积极

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的行为。决定领域面积的几条规律: (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2)食肉性种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大,并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 (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周期性变化,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例如,鸟类一般在营巢期中领域行为表现最强烈,面积也大。 5、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 种群出生率是描述任何生物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或速率。出生率还可分为下列几种: (1)绝对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增加的数目。 (2)专有出生率是指每个个体的绝对出生率。 (3)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