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或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在一个有效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行为、情感、认知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单纯的认知互动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互动和高层次的认知互动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定准师生互动的“起点”

l.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老师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教师呈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两个也许是锐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三个是钝角。”……学生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趣颇浓,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因为“猜一猜”这样的活动,它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还要说明理由。这一过程无疑是加深了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可以说,这样的师生互动才是真正有效的。

2.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也往往能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让他们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新的问题,并把此作为探究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种时机的把握是充分体现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关系。如六年级下册“解比例”的教学,作为计算结果的得出,其实并不难,很多学生都会计算,但对算理的理解则会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显然,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解比例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互动过程:列出算式:6.5:x=3.25:4。教师问:“那么结果是多少呢?”很多学生说是8。教师继续追问:“那么6.5:x=3.25:4为什么等于8,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告诉不知道的同学吗?”……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引出。这里,教师正是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师生互动并不是盲目的。我们应该结合所教学知识的特点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需要来组织师生互动,从而有效地体现师生互动的价值。

二、把握师生互动的“路径”

1、.以“经历”为特征的师生互动过程。现代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学习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自己适应能力的一种活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过程与方法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有“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特点。以“经历”为特征的师生互动过程更多的是以外显的行为来体现的。

2、以“思维”为特征的师生互动过程。

有效的师生互动,必须有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它既可能是师生思维的冲突,也可能是师生思维过程的相互补充。如在上面提到的“面积单位”引出的过程中,教师组织了一次促进学生思维完善的互动过程,有效地促使学生构建起“面积单位”的意义。

3、以“情感体验”为特征的师生互动过程。

情感的渗透应该贯穿在所有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唯有自身情感的投人才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是影响师生互动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有效的师生互动是一个在教师关注学生的需要、认可学生的认知成果、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基础上的,适时引导的过程。这样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数学学习的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容易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三、关注师生互动的“参与面”

1.关注学生的差异。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的师生互动仅仅局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这样的互动有时是需要的,但不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其实,在有效的师生互动中,也许对话的是教师与个别学生,但关注的应该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组织师生互动时,必须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尽量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互动,让他们展示不同层面的思维水平,从而有利于调动起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任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活动中,教师便是比较好地关注了学生自身的需要,顺应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个性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

2.引导学生合作。

师生互动并不是仅仅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它也应该包括教师组织下的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引发全体互动的一个有效策略。如在四年级上册的“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请小朋友数出100个五角星,大家都能独立完成;接着老师让小朋友数出更大的数,1000.10000.100000……可以怎样数?这时,教室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因为孩子们发现自己手中五角星不够了,而且和同桌合在一起还是不够,怎么办呢?短暂的讨论后,孩子们就想到了和另外小组的合作,1000、2000、3000……10000。“哇!这么多!”教室里充满r惊叹声。在这里,学生不仅探究了数学知识,同时由学习材料引发了对学习方式的探究,而且,老师没有一句要求合作的提示语,但小朋友却通过互动,自然地用到了合作学习的方式,顺利地数出了10000个五角星。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只要在学生需要时,教师适时地组织起互动,那么这样的学习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总之,师生互动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要以平等的师生观来指导与学生的交往过程,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师唯有从本质上理解并把握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华而不实,光注重热闹的课堂,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讲求实在、讲求有效。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学生既能学到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又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怎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也是不断在实践着的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一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比如:现有的课件,教学参考以及任教过的老师的等,尽可能的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以此来达到有效。 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教学“10的认识”,其实学生都认识10 ,可我们书本上还是有这个知识点,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饶有兴趣地听课从而使得我能很好地开展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开头:我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我自己配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 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我操作,这时我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效果出奇的好。 二、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谈有效。 记得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10 以内的加减法甚至20 以内的进退位的加减,有的还能做100以内的呢。刚开学的时候

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方式的研究成果概述(郭振峰).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研究》成果概述 一、课题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研究 批准立项时间:2010年 5月 30日 课题类别:立项课题 课题编号:1024039 课题负责人:郭振峰 负责人所在单位:清河县城关中心校区 二、课题研究及成果汇报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 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 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 已成为小学教学必须研究的课题。现代教学论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条中,对“师生互动”问题有这样的论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互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一方面,进入 21世纪以来,教学改革的呼声席卷教学界,小学教学改革也风起云涌。“师生互动” 一词被频繁运用, 在各教学学科与活动中处处可见。师生互动是教改的一面旗帜,成为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革命。 (2但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尚未见小学课堂教学中系统地研究师生互动的具体方式及其有效性的研究报导。本地区尚未师生互动方式及其可行性、有效性的系统研究和成果,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缺乏可供借鉴的程式化的、理性整理的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报复。 3.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理论意义: (1 师生互动教学有利于推动小学课堂教学改革。 (2 师生互动教学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3 师生互动教学有利于树立师生关系新观念。 (4师生互动教学符合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实践价值: 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将努力建构起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 充实和发展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理论和操作模式。本课题的实施将为成功实现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提供成功的案例。 我们选择了这一课题,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 可以给广大的校长和教师研究出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模式, 使大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少走些弯路, 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提供保障, 同时对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也一定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浅析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浅析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摘要:本文分别从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如何把握教育时机、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如何区别教学层次对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师生互动;创新 作者简介:钟玉娟,任教于广西浦北县浦北中学。 数学传统教学存在这样的现象:在许多教师的观念深处,常常把学生当成知识接收的“容器“,一味要求学生认真听自己的讲和问,却很少顾及学生的议和答,学生的真实思维不是被打断,就是被教师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阻隔了师生心灵对话的通道,失去了相机诱导的良机。据笔者所知,多数数学教师在实践中的互动形式主要有:一是多提问,一堂课不间断的提问,力求照顾到全体学生;二是多讨论,教师讲完一个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指派或让学生推举代表发言。这两种形式确实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优点。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笔者认为面对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教师只有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实现与学生的真正沟通、交流,师生之间的知识和感情层面才能产生碰撞和共鸣,形成实质上的互动,那么,师生互动如何去实现呢?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互动氛围 我国师生关系自古以来讲求“师道尊严”。学生对教师唯言是从,不关注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这种关系下的课堂气氛沉闷、单调、乏味,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激发,思维放不开,能力得不到发展。怎样才有师生间真正的平等,这当然需要教师们继续学习、深切领悟、努力实践。但师生间的平等并不是说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是传统的角色,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学生们仍然是知识的容器,那么,把师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实现不了的。很难设想,一个高高在上的、充满师道尊严意识的教师,会同学生一道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知道,历史上师道尊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其实是维持传统教学的客观需要。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产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参与。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这也正是纲要中提出师生积极互动的深切含义。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纲要提出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数学课呢?下面笔者谈谈肤浅看法。 一、充分运用教材,挖掘教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要具有拓展性,应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质疑,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正如孙晓天、刘可钦教授所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做适当调整;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当然,这些调整与变动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研究、对编写意图的深刻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之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和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合理、有效的利用。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要避免形式化的倾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 二、在数学教学中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 陶行之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创造天赋需要不断地开发,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无奈地接受教师的“输液”,本能地、机械地记忆所学的知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就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数学教学中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 教育学记载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使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将着眼点放在是否正确,而是要及时地就其能够有勇气提出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便是不着边际,也要和蔼地劝慰他:“你认真去想了,这很可贵,请你再想一想”。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应该用充满信任地鼓励学生:“再想一想,你一定能说好!”对那些表现极佳的学生,教师激励他,能否再想出比这更简便的方法来。这样久而久之,坚持下来,既给学生本人充分的肯定,又让这种“场磁波”辐射到更多的学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会丢弃“害怕说错或说错被老师训斥、被同学嘲笑”的畏惧心理包袱,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生动、愉悦的教学氛围。当然解决了学生“敢问”和“善问”的问题,只是给予了小苗成长必备的环境,接下来便是如何使小树长大?即:教师在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深化知识的理解,逐渐抓住问题的切入点。 三、重视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将生活原型通过归纳浓缩成经典的理论,最终又还原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的学科。因此,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就不能仅仅在课本的例课和应用中,必须到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应用,去真正感受知识的价值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身边的数学,到社会中去观察实践,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让他(她)们主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效果,促进数学的教学。将数学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完善的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和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比如,教学三年级初步认识平均数“比一比”时,学生在操作中通过“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后,依托“平均分”的基础,借鉴“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的经验,学生不难想到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来直接求平均数。接着拓展情景,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理解,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结合统计图观察,虚线表示的平均数6和最多的比怎样?和最少的比呢?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一定会在最多与最少之间,接着让学生观察:比平均数6个多的有谁?比平均数6少的有谁?从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多的和与少的和肯定一样多,要不就拉不平。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佳佳投中的不是9个,而是5个,那平均数会怎样?如果佳佳投中的比9个还要多,是13个,那平均数又是多少呢?这样三次拓展情景,使学生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数据中每一个数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为0及平均数易受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等特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统计量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变得丰富、饱满而灵动。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只有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 惠城区横沥中学陈文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绝妙方法是实现师生互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样做,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叫做师生互动呢?师生互动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教学过程,激活、展开、丰富与提升师生生命的有机交互过程。 师生互动应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处于相互平等的地位。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师生间的亲密交流能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许多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师生互动,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原有知识系统的梳理,搭建更为合理有效的认知结构。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往往是直接讲授难以获得的。如在我们的一些乡镇中学里,值得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主张“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写“学案”而不是以往的教案,在教案中教师参与讲课的时间安排在15分钟左右,在讲授过程中,应以学生的讲为主,尽量让学生多讲,教师少讲,这种课堂互动,让学生多了开口说话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师生互动。在课堂中,安排有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巡视,给予学生及时的学习帮助,这种自学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而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又能进行有效的指导,照顾了全班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这种学生自学,教师辅导学习的双边活动是一种有效的师生互动。剩下10分钟,师生互动反馈知识。师生互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互动呢? 一、教师应做一个聪明的引导者 为了建立和谐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应该转换自身的角色。教师要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做一个聪明的“引导者”而不是“传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要成为师生和谐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帮助者、支持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习的一切”的观念,尊重学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齐齐哈尔市教育学会“十一五”期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有效性研究 课题编号:QJH115-028 科研论文: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克山二中施长红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行,课堂显得越发的重要。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人们越来越重视它。但是受着应试教育的压力,我们课堂依然处于扭曲的状态,学生一般都处于被动状态,他们会受到各方面的束缚,而且课堂气氛也是紧张冷漠的,学生在课堂中完全不能自主,更不能与老师产生互动的效果,所以为了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必须打破僵局,取而代之为师生互动的形式。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本质 (一)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含义 “互动”是双向交互和影响的关系,它表现为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教师或学生将所欲传递的种种信息,藉由各种媒介,传达给对方,并发出预期的反应结果;由此反应结果再回馈给对方,而形成良好的回馈循环系统。在互动关系中,教师与学生同时扮演着信息吸收、加工、创造、输出者的角色。互动关系的本质是师生人格的平等和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师生个性的全面交往。这就要求学生在最基础的活动——课堂活动中积极有效地“动”起来。在互动中,活动的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而没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成为课堂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脱离静止的状态,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他们的生命活力得以勃发,他们的学力得到增强,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发

展。 (二)课堂师生互动的方式 在课堂中,根据互动主体不同,有效的互动方式可以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三种。 1、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观念来理解对方,或者是积极主动地向对方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有了师生互动,课堂纪律课内活动都会有更进一步的提高,我们现今的课堂教学,就需要这样的师生互动。 2、生生互动。生生互动就是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一般分为合作与竞争两种,合作是积极的相互依赖,而竞争则是消极的相互依赖。在合作中,个体可以获得更高的自尊,社交与心理调适能力。通过竞争,学生可以互相促进,取长补短。 3、群体互动。就是班级中的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之间的互动。有关资料的研究表明:同龄的青少年学生群体有利于消除他们在思想情感、行为方面的犹豫不决,自卑感、内疚感和焦虑感。 (三)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实质 师生互动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手段,而且是教学主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师生的双向互动是师生的言语互动、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化生命成长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应当通过互动交流,使自己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我们不能忽视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主体性,应该促成其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从而使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发表时间:2016-06-29T17:33:51.890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6年第6期作者:李学诚[导读] 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中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大街镇大庄学校李学诚【摘要】: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中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关键词】:和谐、兴趣、互动、参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只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角,上课只是为传授知识而教学,是单向的付出。学生作为教学中的配角,上课只是聆听教师讲解知识,是单向的接受,因而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现在的课改中提出,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教学氛围。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需要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双边互动教学,教师在课堂中由“演讲者、表演者”,转化为“引导者、管理者”,由“一言堂”变为“众言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局面,让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通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轮流变换争当教学活动中的不同角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张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 在义务教育数学新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实现有效的教学,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教育教学活动中能让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师生自由对话的平台。只有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常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实践证明,学生往往先喜欢老师,再喜欢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并理解学生,对学生抱有亲切感,信任感、期望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被老师所关注的,被老师所尊重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儿童天生好奇,喜欢发问,但由于知识经验、思维能力有限,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幼稚,或者说根本不像个“问题”。作为老师应该做到尊重与宽容。要尊重儿童人格,让学生感到平等,学生的提问让老师感到无从回答时,不训斥压制学生;要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不轻视、不嘲讽孩子们可笑的问题或肤浅的看法。要宽容学生有时不听命令情不自禁地尝试;要宽容与老师不同的意见、与老师不一样的做法甚至“怪异”的回答。要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感情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二、创设师生互动的数学教学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数学学科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并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以情趣导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学科的愿望。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学好数学学科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并与学生已有知识体验相联系的。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元、角、分与小数” 这一单元的教学,我根据教材的要求创设了“买文具”、“买书”等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去。 多年的教学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师只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才能让数学焕发迷人的魅力,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知识。 三、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自主探究、合作教学。 多年来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课堂沉闷、压抑、无趣。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基于自己的经验和背景,不同的学生会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生生互动,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 教师教学时采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生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表现,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在讲了图形的认识和七巧板后,先让学生试着摆出一些基本图案,然后,让各小组合作设计一幅精美的图画,他们群策群力,把大家的七巧板放在一起,设计出了一幅幅极有创意的图画。而且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沟通、互助、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 2、师生互动评价。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万培珍(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教研室) 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或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在一个有效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行为、情感、认知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单纯的认知互动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互动和高层次的认知互动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定准师生互动的“起点” l.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老师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教师呈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两个也许是锐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三个是钝角。”……学生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趣颇浓,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因为“猜一猜”这样的活动,它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还要说明理由。这一过程无疑是加深了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可以说,这样的师生互动才是真正有效的。 2.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也往往能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让他们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新的问题,并把此作为探究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种时机的把握是充分体现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关系。如“9加几的加法” 的教学,作为计算结果的得出,其实并不难,很多学生都会计算,但对算理的理解则会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显然,引导学生探究理解“9加几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如下的互动过程:师生共同列出算式:9+5。教师问: “那么结果是多少呢?”很多学生说是14。教师继续追问:“那么9+5为什么等于147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告诉不知道的同学吗?”……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小棒操作。小棒操作的过程正是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算理的重要过程,完全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引出。这里,教师正是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 作为一节数学课,数学思维的体现始终是核心。然而,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客观存在着差异或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如果从夸美纽斯(1597--1670年)数起,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其优越性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而且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策略,供同行们探讨。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 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又

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都充满好奇。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新知。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多媒体显示屏出现了日历,接着,传来悦耳的音乐,在音乐声中,呈现出动画演示:中间的日历翻动起来,随着日历的一页一页翻动,周围的星期几也同时对应闪烁,也就出现了日历不断地翻页变化,一个星期的七天,即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不断地重复出现的循环现象,体验着循环的含义。停止翻页,音乐声低略后,教师提问:一个星期七天的出现有规律吗?学生兴趣盎然,都说:“有。一个星期的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总是重复出现的。”教师又问:会不会出现着,出现着,就断了?(不会断)那么在“重复出现”的前面应加一个什么词?(不断地)既然是不断地重复出现,重复出现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无限的)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切入点,学生很快地理解了循环小数几个重点词: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从而孕伏了新知。 三、教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要提升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升多种水平和养成一定思想观点的主渠道,所以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成绩。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改到哪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怎样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新课改后长期实践、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所谓"有效",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数学课堂更需要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教学呢?我将使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阐述以下几个观点。 一、注重学生发展的策略 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首先应该注重什么?每个教师都会知道: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注重学生,促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具体又要注重学生的那些方面呢?即: 1、注重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例如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课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将所学知识用于买东西算帐,算家里的电费等,使他们体会到,每学一节数学课,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就增大了一点。 2、注重学生的生活中的“数学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与形的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数学教材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实行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研究》

课题阶段总结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研究》 图强二小课题组课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课题研究按预定方案稳步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下面就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工作回顾。 (一)构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的教育体系。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深入剖析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性研究,在实践中我们进一步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方式。在此阶段的课题研究中我们总结出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立足点即立足于学生,立足于学生的特点、立足于学生的地域性、立足于学生的个别差异、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立足于教师,立足于教师的教学风格。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首先准确地把握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确定准确的目标,才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其次要重视激发活动的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外在的驱动力转化为内在的驱动力,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才能真正做到以其“动”促其“学”,从而进一步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并不是交流终点,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交流,通过内化促进个性的发展。通过开展《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教

师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注重和谐民主学习氛围和问题情况的创设,学生积极性提高了,教师注重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和探索,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拓展,教师注重了课堂教学有效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了。 通过开展《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的课题研究,使课堂教学为中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中呈现出“新型的导和学的关系”,尤其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我听”、“教师写,我记”、“教师问,我答”的统一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学习,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独立研究,从而使学生由原来学习的消极状态转变为高度的积极状态。这样,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可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对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即探讨教学方法,又达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使学生主动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课题研究中通过实验和问卷调查,我们看到了实验班学生的课堂生活状态发生较大的转变,教师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注重和谐民主学习氛围和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注重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和探索,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注重了课堂教学有效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情感都得到了较和谐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策略

[关键词 ] 角色转变习惯培养时机选择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以学生为主体”,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互动”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方法或手段。课堂中有效的师生互动意味着信息的流动、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动态生成,充满生命活力。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来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互动学习中教师应注意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互动学习中教师要做到三种角色的转变。即: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 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在互动学习中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合作关系,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因此,教师在学生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二、互动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学生习惯的培养 为了有效地开展高互动学习,保证“互动学习”在实践中取得较高的效率,在互动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不论是“互动”、“合作”、“交流”,都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前提,以独立思考为基础。互动前,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想法。没有独立思考的互动,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互动”,互动的效率、效果都要大打折扣;没有独立思考的交流,只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就不能产生碰撞,不会产生共鸣,不能受到启发。互动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而应是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互动,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独立思考是互动的基础,引导有深度地独立思考和探究是进行互动的基础,更是建立自主、合作、互动等探究方式的核心。 (二)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认真倾听的习惯 交流是互动学习中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在互动中得出的知识、方法、结论,都要通过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互动学习中,教师还应培

数学课堂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数学活动是在活动中进行数学教育,活动是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学习,让活动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做数学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学生在活动中,手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把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学习状态,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使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显然,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活动,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与特征。 数学活动的设计应注意 1、活动的设计要体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教学过程要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应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当为学生创设思维活动的机会,特别是有利于求异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重视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过程”中来,并在“过程”中享受到比较充分的思想和行为自由,获得比较宽广的活动空间,为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也就是让同学们从各种生活素材中,多在活动前思考,怎么进行活动,活动中,要仔细大胆,活动后要反思和小结,自我与他人对比、与自己以前的学习和知识对比,寻求进步。 2、活动的设计要多从直观可操作的活动为主,从学生最常见的、熟悉的事物入手。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让同学们自己做两相同的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有几各拼法。然后思考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如何求,学生从与原三角形的底与高的对应,从一个三角形到两个组成的新图形的面积关系,从平行四边形面积入手,比较容易的得到是组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推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除以2. 3、活动的设计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在设计中,要运用多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参与,多给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操作及交流评价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机会。对学习给予指导、评价,树立学习的好的典范。

怎样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结构

怎样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结构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是各个教学环节的中心,是小学数学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形式。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必须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体现。当然,教师仅仅做到认真备课是容易的,但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我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方面举实例来说明优化教学过程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何等的重要。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数学优化结构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1、注重基本概念教学。 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是数学的特点之一,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成,形成概念是掌握教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必所要条件。如果概念明确,才可以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在教学中,教师能否以基本概念、原理为中心,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所包含的丰富知识,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如在三年级下册中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教师问:书本表面的大小就是书本表面的面积,那么课桌表面的大小可以说成什么?物体表面

的大小可以说成什么?平面图形的大小可以说成什么?这样做使具体事物的个别特点逐渐消去,留下事物的共性特点,再让学生用比较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出面积的概念,再解释关键词义,增强概念的清晰度。这样把概念回到具体事物中,使概念具体化,如让学生指出所配镜框玻璃的面积,用彩笔涂出三角形的面积,观察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更为清晰的程度。 2、注重知识结构教学。 小学数学知识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针对这种结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抓准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是学生循序渐进地将基本知识学到手的一个重要条件,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并通过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可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不感到突然,又使旧知识不断得到加深与巩固,收到温故而知新之效。例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类应用题时,要帮助学生复习好有关的分数应用题。利用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密切联系,利用知识的正迁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先让学生练习一道题:李明有8张邮票,张小强有5张邮票,求李明的邮票是张小强的几分之几?张小强的邮票是李明的几分之几?通过练习,总结出规律: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就用甲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