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1

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1
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1

甲型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无肝炎症状和体征,但血清感染指标呈阳性者)。粪-口途径是甲肝传播的主要途径。人群对甲肝病毒普遍易感。

症状: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呕吐、恶心、腹痛、部分病人出现黄染现象,如眼睛巩膜、皮肤和尿发黄。

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适当休息。

预防:甲肝的预防主要是以切断粪-口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通过接受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个人卫生水平,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避免到无证经营的饭馆就餐,饮用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源。预防甲肝最好的办法是对甲肝易感者接种甲肝疫苗。

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简称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饮(食)用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污染的生活用品传播;戊肝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可以传播病毒。人群对戊肝普遍易感,以大龄儿童和青壮年为主,幼儿少见,孕妇易感性较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自然感染后可以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不长。一般的免疫球蛋白对此病预防无效。

症状:临床上表现为明显的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疸。半数患者出现发热,一般38℃~39℃。老年人患戊肝,常有明显的黄疸且黄疸期长,恢复期的残留黄疸不易消退,常

发生胆管炎、胆囊炎等合并症。戊肝患者肝脏损害较甲肝明显,恢复缓慢,病程也较长,至少2个月,多为3~4个月,甚至超过半年。孕妇感染戊肝病毒,病死率高于一般人,可高达20%~40%。

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适当休息。

预防:全国戊型肝炎抗体调查显示,感染率在7%~15%,感染率随年龄而增长,20岁左右达到高峰,发病者主要为青壮年,孕妇病死率可高达10%~25%,是一种全国普遍流行、危害比较严重的疾病。在高危人群中或在戊肝流行开始时应急接种戊肝疫苗是防止戊型肝炎有效措施。接种对象适用于16岁及以上易感人群。推荐用于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点高风险人群,如畜牧养殖者、餐饮业人员、学生或部队官兵、育龄期妇女、疫区旅行者等。

乙型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传染源为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人群对乙肝普遍易感。

症状:乙肝临床上表现为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黄如茶水样等。

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就应到专科医院和专科门诊进行规范化的治疗。

预防: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目前国家对新生儿实行免费乙肝疫苗接种。在切断传播途径上应大力推广安

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窥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和任何人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接受皮肤创伤性的美容服务时应选择有资质的美容院。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m)感染脑膜或脑脊髓膜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通过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打喷嚏、咳嗽等形式,使病菌随飞沫进入其他人呼吸道而感染。冬春季多发,一般在11~12月份病例开始增多,次年2~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发病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7岁以下儿童病死率较高,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近年中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是发病的主要人群。历史上我国流脑病例以A群脑膜炎奈瑟菌为主,近年来流脑病例中C群、B群脑膜炎奈瑟菌检出呈增多趋势,部分地区C群脑膜炎奈瑟菌已成为流行优势菌群,少数地区检出W135群、X群脑膜炎奈瑟菌。

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斑)和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及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部分残留有听觉损伤、智力障碍等后遗症。

治疗:病人按属地化管理原则就地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随访观察。脑膜炎奈瑟菌对阿奇霉素、美洛培南、米诺环素、氯霉素、利福平、头孢曲松、头孢噻肟、PG青霉素、AM氨苄西林敏感。

预防:预防流脑的主要手段是接种流脑疫苗。对密切接触者及早选用敏感药物进行预防性服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勤刷牙(刷牙后用温生理盐水漱口);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如周围有流脑病人时,增加开窗通风换气的次数,避免穿堂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儿童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有上述症状的病人应佩戴口罩,以防传染他人。托幼机构、学校、工地等集体单位或商场、影院等公共场所搞好环境卫生,保证空气流通。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媒介蚊虫传播引起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传播的蚊种有库蚊、伊蚊、按蚊等,三带喙库蚊为主要媒介。人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和稳定的免疫力。乙脑病例多为15岁以下儿童,部分地区成人和老年人亦有病例。乙脑病例高度散发,家庭成员中罕有多人同时发病。我国除新疆、青海、西藏无病例报告以外,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发病。

症状: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昏迷等。病死率较高,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体瘫痪,癫痫等。

治疗:目前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但可试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应积极对症治疗和护理。重点需针对性处理好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

预防:预防乙脑的关键是预防接种乙脑疫苗及防蚊、灭蚊。

消灭蚊虫孳生地,灭越冬蚊和早春蚊,喷药灭蚊,使用蚊帐、蚊香,涂擦驱蚊剂等。搞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人畜居住地尽量分开。

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关键措施。2008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将乙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目前除西藏、青海、新疆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将乙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我国现行国家免疫规划程序为: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8月龄和2周岁各接种1剂次。乙脑灭活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8月龄接种2剂次,2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次。所有适龄儿童均需按时接种乙脑疫苗。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吸气有特殊“鸡鸣”样高亢声为临床特征,多发生于儿童。本病病程较长,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故名“百日咳”。

传染源为病人,包括非典型病人和轻型病人。百日咳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吸入患者排出的飞沫或空气中的呼吸道分泌物,接触感染

者污染的物品很少引起传染。人群普遍易感,但主要是5岁以下儿童。全球均有本病,但多见于温带、寒带。常为散发,也可引起流行。近年来,全球百日咳发病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在疫苗覆盖率

较高的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美国等,屡有局部爆发或流行。这对于控制百日咳流行、减少发病率的全球卫生目标提出了严重挑战。我国各地均有百日咳病例,春夏为高发季节,约70%病例集中在≤2岁。

症状:发病初期,可有低热、咳嗽、喷嚏、流泪等。初为单声干咳,2~3天热退后咳嗽加剧,以夜晚为甚。第7~14天后热退而有出现阵发性痉咳。常为短促咳嗽10~30声,继之深长吸气。吸气时空气经狭窄、紧张状态的声带而发出"鸡鸣样"哮吼声。随后反复连串阵咳,直到大量粘痰咳出或随胃内容物吐出。痉咳常夜间明显。年长儿和成人可无典型痉咳性咳嗽。

治疗:采用敏感性抗生素治疗,如出现痉咳剧烈或脑病、惊厥等并发症时,需对症治疗。

预防:做好预防接种。我国现行国家免疫规划程序为:接种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4剂次,儿童3月龄、4月龄、5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1剂次。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充分利用日光照射,必要时可进行空气消毒,接触病人时应戴口罩。

百日咳病例需要隔离至自发病日起40天,或隔离至痉咳后30天。流行期儿童集体机构的可疑病例应先予隔离,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医学观察14~21天。

白喉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白喉杆菌能较长时间停留在外环境,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等传播。白喉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见,儿童易感性最高。

症状:白喉临床特征为鼻、咽、喉等处黏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假膜形成,导致呼吸障碍以及外毒素引起的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

治疗:给予足量白喉抗毒素是治疗白喉的特异性措施,青霉素或红霉素可加速病菌的清除。

预防:接种疫苗是预防白喉的有效措施。疫苗包括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疫苗、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和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五联疫苗等。

破伤风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外毒素引起的创伤感染性疾病,不具有传染性。破伤风杆菌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人体,感染方式包括脐带感染和创伤感染两种。几乎人人都是易感者。

症状:破伤风以特有的肌肉强直和阵发性痉挛为特点,包括牙关紧闭、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严重者出现呼吸肌痉挛导致呼吸暂停而死亡。

治疗:破伤风的治疗原则是尽早彻底清创,伤口不宜缝合或包扎;及早足量使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以中和血液中游离的毒素;抗生素首选青霉素;使用止痉剂以控制痉挛发作。

预防:预防破伤风的疫苗包括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疫苗、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和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五联疫苗。破伤风抗毒素和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具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均为脊灰病毒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人群对脊灰病毒普遍易感。。

症状:大多数感染者无症状,约四分之一的感染者临床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症状和肢体疼痛,极少数病例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并留下终生残疾。在一些罕见的病例中,脊灰病毒可破坏延髓细胞,导致呼吸麻痹甚至呼吸骤停、乃至死亡。流行时以隐性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主,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在脊灰疫苗问世之前,几乎所有儿童

都会感染脊灰病毒,平均每200名感染者中会出现1例麻痹病例。麻痹病例的典型神经症状是四肢(尤其是下肢)出现不对称的急性弛缓性麻痹,通常无感觉障碍。持续的麻痹及由此产生的畸形是脊灰常见的后遗症。麻痹型病例的病死率在2%~20%之间,如延髓受累病死率可急剧升高,尤其是青少年和成人。

治疗:急性期:对症治疗,防止并发症;康复期:物理治疗为主,改善肌肉营养状况,促进肌肉的恢复。

预防:接种脊灰疫苗是预防脊灰的重要手段。脊灰疫苗有OPV和脊灰灭活疫苗(IPV)两种疫苗供选择。我国现阶段采用OPV作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进行常规免疫接种,进口IPV已在我国上市,作为第二类疫苗,本着“知情、自愿、自费”原则进行接种。

结核病

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患者,尤其痰涂片阳性,并有咳嗽、咳痰者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经呼吸道传播是结核病最主要的感染途径,其次是饮用未消毒的患结核病奶牛的牛乳。所有人群均可感染结核并患病,结核感染患病的重点人群包括:婴幼儿、青少年、60岁以上老年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糖尿病、矽肺、糖皮质激素及其它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者等。肺结核可造成肺功能受损和肺心病等并发症;耐多药结核病病情严重,传染期长,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甚至危害生命。

症状:结核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低热、无力、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及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相似的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呼吸系统症状,常无特征性。

治疗:结核病治疗应遵循现代结核病化疗的原则:早期、规律、全程、联合、适量。只有按照这个原则彻底治愈肺结核患者,才能消除结核菌在人群的传播。

预防:早发现传染源并推行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DOT)以消除传染源;通过行政控制、环境控制、个人呼吸防护以防止结核菌的传播;通过生活行为改变以减少结核菌感染者发病;通过卡介苗接种,预防儿童结核病,特别是结核性脑膜炎和血行播散性严重结核病。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之一。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可经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在疫苗广泛使用前,麻疹呈世界性分布,是危害儿童生命健康极其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症状:麻疹病毒从暴露的潜伏期到前驱症状出现,主要是卡他症状持续平均2-4天。典型的麻疹首先表现为发热,体温常达39~40℃,可伴有流涕、喷嚏、咳嗽、流泪、畏光,眼结膜炎等症状。在发热2~5天后出现皮疹,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隐退,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屑,2~3周消退。疹退同

时体温也下降到正常,病情自愈。麻疹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喉炎、中耳炎、脑炎,其中以肺炎常见。并发症是引起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治疗:罹患麻疹后应隔离治疗。该病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1. 接种疫苗是最有效预防麻疹的方法。儿童应按照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程序接种(我国国家免疫规划目前对儿童实施2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程序:8月龄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18~24月龄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未罹患麻疹且既往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或麻疹疫苗免疫史不详的其他人群,推荐接种1剂次麻疹-风疹减毒活疫苗。2. 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3.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着口鼻,并妥善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4. 保持双手清洁,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如打喷嚏后)要立即洗手。5. 彻底清洁麻疹患儿用过的玩具和家具。6. 患者在出疹后的4日内不应上学或上班,避免将疾病传染给没有免疫力的人群。

风疹

风疹是一种呈全球性分布的,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疾病,人群普遍易感。儿童患病时通常病情轻微,30%-50%为亚临床感染或隐性感染,易被忽视,成为潜在传染源。孕妇患风疹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胎儿死亡或者先天性缺陷,即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世界卫生组织(WHO)2012年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1万名婴儿在出生时就患有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危害严重。

症状:感染风疹病毒,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平均为18天。早期出现头痛、咳嗽、咽痛等症状,之后面部首先出现浅红色斑丘疹,迅速遍及全身。耳前、枕骨和颈后淋巴结病变是特征性表现,红色斑丘疹通常持续1~3天,从脸和颈部开始,进而发展到身体。风疹皮疹较麻疹轻微且不发生融合。CRS 的特点为多器官畸形,特别是脑、心脏、眼和耳畸形。20~50%的风疹病毒感染可以不出现皮疹或是亚临床的,称为隐性感染。

治疗:该病无有效治疗方法,临床主要是对症治疗,防止并发症发生。

预防:接种含风疹成分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我国国家免疫规划目前对儿童实施2剂次含风疹成分疫苗免疫程序:8月龄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18~24月龄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

控制传染源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风疹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保护孕妇,避免与风疹患者接触。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隐性感染者和显性感染者都具有传染性。在腮腺发生肿胀时,传染性最强。腮腺炎病毒通过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传播。1岁以上的儿童对腮腺炎病毒普遍易感,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我国于2008年将腮腺炎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18~24月龄儿童免费接种一剂次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2011年,全国报告流腮病例约45万例,发病率为

34/10万,5~9岁儿童高发。小学、中学和幼儿园是流腮爆发的主要场所。

症状:感染腮腺炎病毒后临床表现多样,其主要症状为单侧或双侧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肿胀、疼痛,张口和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腮腺肿大通常持续7~10天。腮腺炎并发症的发生随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不同。15岁以上人群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增加,男性高于女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睾丸炎、乳腺炎、卵巢炎、脑膜脑炎、胰腺炎、耳聋等。

治疗:该病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临床可针对症状进行支持治疗。

预防:1.根据现行国家免疫程序,18~24月龄儿童,应常规接种一剂次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但接种1剂次的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的防病效果有限,推荐接种2剂次含腮腺炎成分的疫苗。2.如果儿童感染腮腺炎病毒,出现腮腺肿大,应居家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后,才能复学。 3.如果儿童未接种过含腮腺炎成分疫苗且既往无流腮感染史,所在班级出现流腮患儿时应及时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疫苗。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损害。多见于儿童,疱疹呈现全身性分布。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可通过直接空气飞沫经呼吸道和直

接接触疱疹的疱浆而传染,传染性很强。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孕妇患水痘时可感染胎儿,形成胎儿水痘综合征。

症状:发病较急,前驱期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肌痛、关节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等症状,起病后数小时,或在1-2天内即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的发疹情况。皮疹首先出现于面部、头皮和躯干,分布呈向心性,以发际、胸背较多,四肢面部较少,手掌足底偶见。

治疗: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治疗原则主要是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对重症水痘患者则采取抗病毒治疗及对症支持。

预防:出疹开始到全部疱疹结痂为止,一切用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均应消毒处理,防止易感儿童及孕妇接触病人;加强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接触患者后彻底洗手;对易感儿童及孕妇可肌肉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VZIG),减毒活疫苗也有预防作用。

传染病和免疫教案

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教学目标: 1.认识传染病,掌握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2.学会预防传染病,了解免疫计划; 3.识记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区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4.了解免疫的过程,掌握免疫的功能; 5.认识艾滋病,预防艾滋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免疫的功能 难点: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艾滋病。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课时设置: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关于传染病和免疫的知识,我们要正确认识传染病,学会预防传染病,了解我们人体的免疫对我们自身的影响。 一、什么是传染病 1.图片展示:近视眼与结膜炎 近视眼是眼球变化引起的视觉成像模糊,不会传染;结膜炎是由病毒引起的结膜组织炎症,会传染。 2定义:像病毒性结膜炎这样,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 3疑问:真菌是病原体吗? 解答:医学上把真菌引起的称之为感染性疾病,部分真菌感染的疾病是会传染的,如脚气。2.图片展示:结核杆菌、艾滋病病毒、蛔虫 设问:分别属于哪种病原体,能引起什么传染性疾病? 参考:结核杆菌引起各种类型的结核病,如肺结核,肠结核等;艾滋病病毒引起艾滋病;蛔虫和蛔虫卵会引起蛔虫病。 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过渡:传染病的传播称之为传染病流行,那么传染病流行的环节是怎样的呢? 1.组合图片展示:流感的传播组合图片展示:甲肝的传播 设问: ①患流感的病人咳嗽或打喷嚏的时候要用手帕捂住口鼻。 (参考:流感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很多的流感病毒,散入空气中,当周围的人吸入这种含有流感病毒的空气则可能被传染上流感,用手帕捂住口鼻可以防止把流感传染给别人。) ②甲肝患者的碗筷与家人的分开。 (参考:目的是将甲肝患者留在餐具上的甲肝病毒与健康人隔开,这样可以避免健康人感染上甲

中考生物真题大全人类的传染病和免疫

中考生物真题大全人类的 传染病和免疫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2010生物中考试题汇编三十六——人类的传染病和免疫 一、选择题 1.(2010十堰)75.下列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是 A .巨人症 B 。心脏病 C 。蛔虫病 D 。近视眼 答案:C 2.(2010十堰)98.患过天花的人对天花病毒有抵抗力,这是因为他(她)的体 内有抵抗天花病毒的 A .传染源 B 。病原件 C 。抗原 D.抗体 答案:D 3.(2010济南)15.下列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A.传染病人要及时隔离 B.病死的动物要深埋 C.按时做好预防接种 D.生吃瓜果要洗净 答案:C 4.(2010济南)21.我国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病规律,有计划地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预防接种,比如通过接 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 是 A.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 .接种的卡介苗属于抗原 C .计划免疫有利于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 D.接种卡介苗能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 答案:A 5.(2010盐城)24.大灾之后要防大疫。玉树地震后,防化部队在灾区喷洒了 大量消毒液,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应属于 A .控制传染源 B .切断传播途径 C .保护易感人群 D .预防接种 答案:B 6.(2010烟台)13.在甲型HIN1流感爆发期间,同学们都分期分批免费注射了 甲流疫苗,注射的药物和 预防措施分别是 A.抗体控制传染源 B .抗体保护易感者 C .抗原控制传染源 D .抗原保护易感者 答案:D 7.(2010保定)8.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 代,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蓣舫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是 A .自然免疫 B .特异性免疫 C.非特异性免疫 D .计 划免疫 答案:D 8.(2010莱芜)5.肺结核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疾病,其病原体是结核杆菌, 下图形象地反映了结核杆菌进入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识别和吞噬的过程。 此过程

预防传染病教案)

预防传染病教案 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传染病及其特点、认识病原体。 (2)以某种传染病为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和收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对学生进行无私奉献的教育。 (2)通过让学生认识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本节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与这本书的其它章节没有太密切的联系,但是通过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传染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知道该如何预防传染病的流行,使学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为第三节人体免疫打下一定的基础。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本节主要讲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的流行与预防、认识几种传染病。教参要求用两个课时讲完,但考虑到初中生物

的课时不够,所以我选择一个课时完成。本节的重点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但这个目标的达成必须扫除几个概念障碍――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而三个概念又和病原体这个概念紧密相关。由于时间所限,我用一些病原体的图片代替观察蛔虫卵的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什么是病原体。本节的难点是病原体的认识。 (三)教学对象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学生自身曾经经历过或知道身边的人曾经患过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腮腺炎、结膜炎等,了解这些疾病可传染,并对其传播途径有一些感性认识。另外,在经历了“非典”后,学生对传染病已经相当重视,也积累了一些相关知识,如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学生对直观的东西比较容易掌握,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比较感兴趣,通过感性认识来掌握理性方面的知识. 3、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九十年代的学生都比较有个性,喜欢表达自己,不盲目相信老师,而对社会上出现的现象很关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让他们参与进来,把生活中出现的现象带入课堂,在课堂中解决,从中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不能仅仅是照本宣科地讲书本的知识. (四)教学策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地方措施。 ②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③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能力目标: ①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并说出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②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②了解自己接种疫苗情况,体会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关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②说明人体的三道防线,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③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难点: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②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教学过程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 引入 (二) 新知探究

1、学生阅读教材P68,观察图VIII-1思考问题: ①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区别?传染病的特点。 ②举例说明什么是病原体? ③分析图VIII-1中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在了解传染病特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想:传染病在满足什么条件(即环节)下就可流行起来呢?https://www.360docs.net/doc/864228714.html, 2 学生阅读课本P69资料分析和P70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①小组讨论完成P70的讨论题。 ②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③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④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分别是什么?如何预防?怎样与艾滋病患者相处? 学生交流展示,老师点拨: ①、区分病原体与传染源 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既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如何预防传染病达到健康的目的呢? 3、学生阅读P71第二自然段,了解三种预防措施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观察图VIIII-3,说出这些措施分别属于哪一方面?学生小组讨论后展示。 师强调点拨:控制切断保护三个动词,通过6幅图片理解。指出要根据针对对象来确定是哪一措施。 (三)教师小结: (三)当堂达标: 学案P100达标测试题1、3、5、6、7、9 (四)作业布置:

传染病和免疫复习

传染病和免疫复习

第五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复习学案 学习任务(一)传染病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2-45,完成下列知识点后,小组内核对并提出疑问,准备回答问题) 1、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和等生物,称为病原体。 2、传染病 (1) 定义:由引起的,能在人与之间或人与之间传播的疾病。 (2) 特点:性和性。 (3) 流行的三个环节:、 和。 (4) 预防措施:、 和三条。 (5) 人类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走近生活: 1、近一段时间,我市部分小学发生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疫情,为有效防止腮腺炎的暴发和流行,学校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2、禽流感期间,将在发现禽流感区域的家禽要全部杀死焚烧深埋,目的是什么? 反馈检测(一) 1、下列疾病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A、沙眼 B、流感 C、佝偻病 D、细菌性痢疾 2、下列不属于病原体的是() A、痢疾杆菌 B、艾滋病病毒 C、蛔虫卵 D、苍蝇和蚊子

3、要及时终止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切断传染病流行的() A、任何一个环节 B、传播途径 C、任何两个环节 D、全部三个环节 4、将下列①至⑨项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用代号填写在下表中的有关项目内。 ①隔离传染病患者②易感者不接触传染源③加强体育锻炼④给病人打针吃药⑤进行预防接种⑥消毒病人用过的器具和住过的房间⑦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⑧及时处理患传染病的动物⑨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5、某家庭中,哥哥患了病毒性肝炎,并且传给了弟弟,请分析: (1)导致哥哥、弟弟患病的病原体是________,传染源是________,弟弟很快患上此病,说明他是_________ 。患病后是_________。

预防传染病教学设计

《预防传染病》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预防传染病》一节是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学习传染病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生物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新课程整合已开展多年,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学习完幻灯片的制作Word文档的编辑。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和信息技术两个学科的兴趣都很浓、热情较高,且思维活跃、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强,并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协作学习习惯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本节课内容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且近几年中各种新旧传染病此起彼伏,艾滋病、非典、肝炎等的猖獗引起了人们的极度关注。学生对传染病的相关知识知道的很少,故有强烈的求知欲。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传染病和病原体的概念及特点; 2、列举常见传染病,说出蛔虫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 1、学会用显微镜观察蛔虫卵的方法,训练实验操作能力,形成用实验进行探究的意识。 2、利用各种方式展开调查,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和展示自我的能力,学会判断、筛 选、分析、归纳传染病及预防的信息。 3、巩固PPT文件的制作和Word文档的编辑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养成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 2、在小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学会分工、合作,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通过生动形象的录像和动画来突破重难点。 四、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网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学习“传染病概述”和“传染病的流行和预防”两个环节; 第2课时:认识几种传染病。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

传染病和免疫教学设计 池上镇中心学校刘延香 一、课标分析 从课标中可读出以下主要内容: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地方措施。 ②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③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能力目标: ①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并说出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②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建立正确的传染病预防观。 ②了解自己接种疫苗情况,体会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关心。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学习传染病和免疫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所以本章教材的学习是对后面学习“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做了一很好的只是铺垫,让学生真正做到健康的生活。

三、本章教材内容分析 1.本章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传染病及其预防免疫与计划免疫 2.重点:①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②说明人体的三道防线,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③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3.难点: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②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四、学情分析: 传染病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较多,但初中生了解的较少,价值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而且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习惯死记硬背。不会灵活的运用到具体事例中。所以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规律,利用学生身边熟知的传染病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提升新的认知水平。 五、教材设计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⑴从生活引入 ⑵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用丰富的图片代替文字说明有助于形成概念。 ⑶小组合作 ⑷学生展示 ⑸精讲点拨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

《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教材内容分析 《传染病及其预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因 为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因此,在 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 理解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列举常见的传染病类型 3、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2、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点。 2、通过对传染病的讨论,初步形成关注热点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 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二)教学难点: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二年级的学生,男女比例适中。多数学生对生物课感兴趣,乐于表达,但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从知识水平来看,随着禽流感,甲流等传染病的流行,学生对传染病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特别是一些小时候得过传染病的同学,举出些传染病的案例,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运用多媒体(传染病案例) (二)、了解一些常见的传染病的病例理解什么是传染病,以及特点。 (三)、学习传染病预防的知识,和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

六、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表

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一、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或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3、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历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吸血昆虫)传播、接触传播等。 (3)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如隔离、建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如传染病流行期,在教室喷洒消毒液。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3)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或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二、免疫与计划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1)第一道: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还有纤毛,随着纤毛的摆动,病菌等异物能被清扫出去。 (2)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融解。分布在血液,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2、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最新预防传染病教案

预防传染病教案 教学目标:1.流感的预防 2.食原性疾病预防 3.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4.手足口病的预防 教学重点:手足口病的预防,流感的预防。 教学难点:食原性疾病预防,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寒冷的冬季,由于天气和饮食的原因很容易发生一些冬季流行的疾病,比如流感、急性胃肠炎、水痘等,因此,安全过冬做好保健尤为重要。气候的变化是对肌体免疫力的一次考验,若平时不注意锻炼,再加上封闭的室内空气不经常与外面流通,那么疾病很可能会频频光顾。 二、流感的预防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急性流感患者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病后7日后仍有传染性,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预防: 1、避免受凉: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出门在外要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同时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2、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3、净化环境:保持空气流通;尽量不要拉上窗帘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 4、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5、冬季干燥,应多喝热开水。多吃些新鲜的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还具有一定的搞感冒的作用。同时豆制品,鱼虾蛋类等能够提供优质的蛋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6、免疫预防。可到防疫站或正规医院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 三、食原性疾病预防

天气转凉,许多人在吃东西时就不像夏天那么注意了。而冬季依然是食原性疾病多发季节,人们应该提高警惕。时值冬季,更应该把好“病从口入”关,注意方方面面的食品卫生问题,防患于未然。人们所说的肠道传染病,医学上是指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一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是该类疾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等传播。特别是现在长时间不下、雪,气候干燥,空气中的细菌较多,如预防措施不力,极易引起急性肠道疾病的发生与流行。腹泻、呕吐、腹痛、腹胀是很多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共同症状,预防食物中毒和肠道疾病的发生应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增进人体抵抗力着手,严格把好“病从口入”关。 (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 (2)加工菜品必须煮熟烧透,尤其是海产品、水产品更要煮熟烧透,不要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比如说诺瓦克病毒,主要就是通过粪口传播。这种病毒在冬季隐藏在贝类海鲜等食物中,人吃进去后可通过人体的排泄物和呕吐物进行空气传播,所以一定不要吃生的或者是半生的海产品。加工好的菜品要妥善保存,避免熟食品与生食品接触,用于加工生、熟食品的刀具、餐具、案板等要分开,所有置备食品的用具表面必须干净,抹布应该每天清洗,以防止食品制作过程中的相互污染。 (3)不要食用腐败变质的禽、蛋、肉、水产品以及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不要食用发芽的土豆及霉变玉米面。不要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包括一些野生植物、野果等)和水。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饮用安全卫生的水,不要喝来历不明的水,避免喝生水,尽量饮用开水。 (5)加强个人体质锻炼,做到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四、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秋冬季常见的传染病有麻疹、流行性感冒、水痘、肺炎、流行性腮腺炎等。这些均为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因此常见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避免受凉这段时间白天的气温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早晚的气温较低,那么我们就要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物。冬季参加锻炼时,更要注意及时增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地方措施。 ②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③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能力目标: ①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并说出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②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②了解自己接种疫苗情况,体会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关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②说明人体的三道防线,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③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难点: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②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教学过程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 引入 (二) 新知探究 1、学生阅读教材P68,观察图VIII-1思考问题: ①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区别?传染病的特点。 ②举例说明什么是病原体? ③分析图VIII-1中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在了解传染病特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想:传染病在满足什么条件(即环节)下就可流行起来呢? 2 学生阅读课本P69资料分析和P70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①小组讨论完成P70的讨论题。 ②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③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④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分别是什么?如何预防?怎样与艾滋病患者相处? 学生交流展示,老师点拨: ①、区分“病原体”与“传染源” 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既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如何预防传染病达到健康的目的呢? 3、学生阅读P71第二自然段,了解三种预防措施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观察图VIIII-3,说出这些措施分别属于哪一方面?学生小组讨论后展示。 师强调点拨:控制切断保护三个动词,通过6幅图片理解。指出要根据针对对象来确定是哪一措施。 (三)教师小结: (三)当堂达标: 学案P100达标测试题1、3、5、6、7、9 (四)作业布置: 互动训练P56第一题 P58第九题及调查当地的传染病。

2016年年中考生物试题汇编:人类的传染病和免疫(含答案)

人类的传染病和免疫 一、选择题 1.(菏泽)9.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体液的杀菌作用 B.吞噬细胞的乔噬作用 C.皮肤的屏障作用 D.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答案:D 2.(菏泽)10.日本大地震后,防化部队在灾区喷洒了大量消毒液,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应属于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预防接种 答案:B 3.(杭州)4.白化病是人类的一种遗传病,它是由于细胞内缺乏促使黑色素形成的酶造成的。针对由化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白化病患者细胞内具有白化病基因 B.研制白化病疫苗,是预防白化病的有效办法 C.隔离白化病患者防止白化病在人群中传播 D.口服促使黑色素形成的酶能治疗白化病 答案:A 4.(杭州)8.右图反映了人体内的某种生命活动。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细胞吸水 B.免疫反应 C.受精过程 D.反射活动 答案:B 5.(义乌)17. 近期欧洲一些国家爆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一种细菌)感染疫情,导致部分感染者中毒甚至死亡。该疾病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传播。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途径A.该疾病是一种遗传病 B.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传染源 C.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 D.对被污染的食物进行有效处理是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 答案:D 6.(衢州)10.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病人大多为5岁以下的婴幼儿,患者的症状为手、足和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对患者实施隔离治疗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B .人体的皮肤能阻挡病原体的侵入属于特异性免疫 C .能引起婴幼儿患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属于病原体 D .对病人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C 7.(福州)19下列现象与免疫功能无关的是 A 花粉过敏 B 胃肠蠕动 C 扁桃体发炎 D 泪液的杀菌作用 答案:b 8.(苏州)29.下列各项物质或结构中,属于抗原的是 ①输入到A 型血患者体内的 B 型血细胞 ②接种到健康人体内的乙肝病毒疫苗 ③自身免疫器官产生的免疫细胞 ④移植到烧伤患者面部的自身腿部皮肤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 ④ D .①③④ 9.(济宁)18、动物常用粘满唾液的舌舔伤口,结果有利于伤口的愈合,下列 选项中免疫类型与此相同的是 A 服用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 B 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C 白细胞吞噬侵入组织内的病菌 D 注射乙肝疫苗 答案:C 10.(舟山)17.下列措施与保护易感人群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 .给新生儿接种卡介苗 B .讲究个人卫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C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有针对性地服用预防药 D .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并开窗通风 答案:D 11.(南通)21.大灾之后要防大疫。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后,救灾人员在灾区喷洒了大量消 毒液。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此举属于 A .控制传染源 B .切断传播途径 C .预防接种 D .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B 12.(湘潭)23.卫生部规定在每年12月4日四周岁以下的儿童必须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以 预防小儿麻痹症。这是因为儿童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后,能在体内产生 A .抗体 B .抗原 C .病毒 D .溶菌酶 答案:A 13.(怀化)18.下列疾病属于传染病的是 A 、肾炎 B 、阑尾炎 C 、贫血 D 、肺结核 答案:D 14.(怀化)30.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 、皮肤的保护作用 B 、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 第10题图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免疫与计划免疫》教案设计

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第二节的内容,是新课标确立的“健康地生活”这一主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位于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之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之一是接种疫苗,那么,疫苗为什么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呢这就涉及到免疫的相关知识。 本节内容的概念多,名词多,又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等,因此,怎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是本节面临的最大难题。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免疫的知识必须以七年级下册《生物圈中的人》的人体结构、生理及上节课传染病等知识为基础,学习时可以为学生珍惜健康,关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八年级学生仍然是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学生不易理解本节内容,使用形象生动的卡通动画,尽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另外,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课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归纳、班级交流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4)说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培养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免疫知识的学习,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 (2)通过学习免疫对人体的利和弊,学会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2016年全国中考生物试题专题练习:传染病和免疫(解析版)

2016年全国中考生物试题专题练习:传染病和免疫 1、(2016?玉林)艾滋病被称作世纪癌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主要破坏人体的() A.神经系统B.消化系统C.运动系统D.免疫系统 【考点】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归纳推理;传染病和免疫专题. 【分析】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后期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 【解答】解:病原体是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等,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HIV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故选;D 2、(2016?十堰)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导致的传染病,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和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A.艾滋病病人是传染源 B.艾滋病可通过血液、精液、唾液、乳汗等体液传播 C.HIV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 D.HIV由一个细胞构成,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考点】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归纳推理;传染病和免疫专题. 【分析】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按其英文字音(AIDS)译为“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它的致病因素是结构上很相近似的一组病毒,这组病毒被统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 【解答】解:A、艾滋病病人是传染源,A正确. B、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可通过血液、精液、唾液、乳汗等体液传播,B正确.

(完整版)《传染病及预防》教学设计

《传染病及预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班会课中的看录像、看照片、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等有全面的了解;让学生知道讲究卫生的重要意义。 2、通过小组讨论、演讲各类发言等形式激发学生讲究卫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决心。教学重难点: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于学生是以集体生活为主,接触密切,一旦学生中有患者出现,极易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因此,传染病的防治,对保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秋冬季传染病预防小常识 (一)秋冬季易发传染病 一般秋冬季常见的传染病可分为三大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 1、肠道传染病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和甲型肝炎等。这类传染病是“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的处理,吃进去后发病。 2、呼吸道传染病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肺结核等。这类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细菌或病毒可直接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细菌或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 3、虫媒传染病 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乙脑、疟疾、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等。这类传染病是通过一些昆虫传播,如蚊子,先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健康人,同时将细菌或病毒传入健康人的体内导致发病。 (二)几种主要传染病症状 1、甲型肝炎(简称甲肝) 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的肠道传染病。该病以粪便和饮食为主要传播渠道,病人的粪便、尿、呕吐物污染周围环境,食物、食具、水源或人的手染上病毒后未经消毒,很容易传染给他人。 2、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很急,传染性强,容易造成暴发性流行。表现为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症状较轻。开始表现为怕寒、发热,同时患者感觉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且常感眼干、咽干、轻度咽痛。部分病人可有咳嗽、喷嚏、流涕、鼻塞。有的可见胃肠道症状,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有的以肺炎症状为主,发病1-2天后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3、流行性腮腺炎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练习题汇总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导致的传染病,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和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A.艾滋病病人是传染源B.艾滋病可通过血液、精液、唾液、乳汗等体液传播C.HIV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D.HIV由一个细胞构成,没有成形的细胞核2.2015年,寨卡病毒感染在南美洲暴发并在全球蔓延.该病毒是由蚊子传播的.母亲感染了寨卡病毒可致胎儿小头畸形.以下有关寨卡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寨卡病毒结构简单,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寨卡病毒属于传染源 C.侵入人体细胞的寨卡病毒在免疫中属于抗体 D.消灭蚊子可以切断寨卡病毒的传播途径 3.人类的下列行为中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是() A.B.C.D. 4.疟疾由浸入人体的疟原虫引起,主要通过蚊子叮咬进行传播.疟疾传播速度块、范围广、致死率高,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研制的青蒿素能有效抑制患者体内疟原虫的发育,治疗疟疾效果显著,将疟疾致死率降低了一半.屠呦呦因此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下面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疟原虫是澶染病疟疾的传染源B.隔离并用青蒿素治疗患者属控制传染源C.消灭传染疟疾的蚊子属切断传播途径D.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属保护易感人群 5.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但我们不能因此歧视艾滋病患者.红丝带行动告诉我们,下列与艾滋病患者的哪些接触行为不会被感染() ①交谈②共餐③握手④共用注射器⑤拥抱⑥被蚊子叮咬⑦一起学习⑧性接触.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⑦⑧ C.①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⑤⑥⑦6.最近,部分国家出现了一种新型传染病﹣中东呼吸综合征.下列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A.建议广大民众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B.许多科研机构积极行动,努力研制对该病的疫苗 C.对患者和疑似患者进行隔离、检查、治疗 D.对医院、火车站、机场等重点区域进行严格消毒 7.艾滋病被称为“人类的杀手”,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并主要通过血液进行传播,至今人类还没有找到根治该病的办法.从理论上讲,研制疫苗并进行预防接种是根除该病的最好对策,该对策的作用在于()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者D.探究病毒结构 8.我市某校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工作四十年”的健身倡议,从免疫学的角度考虑,其作用是()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促进抗体产生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 教学三维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列举常见传染病的种类。 3.说出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和预防措施。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讨论等活动增强分析能力以及表达交流、合作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关注艾滋病。 教材分析: 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病原体,当人体的免疫功能出现障碍时,人就容易得传染病。本节是从人与环境的角度探究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从而增强人体体质,保证人体健康。本节主要学习人类常见的传染病以及探究传染病是如何发生的。这部分知识是由具体事例抽象出

来的规律性内容,是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是对传染病进行预防的理论依据。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使学生能够健康的生活,因此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学生分析: 学生对传染病并不陌生,而且有上一节课有关免疫的知识作为基础。为了便于课堂学习,可让学生提前调查、收集艾滋病等传染病及防治的资料,并对传染病进行分类,为上课做好准备。讲述时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传染病——流行性感冒为例,首先讲清学生容易混淆的三个概念——传染病、病原体、传染源,再具体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为学生掌握其他的传染病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各类传染病的具体措施。 难点:传染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教学重难点突破: 采用给常见传染病的分类,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学习,找出传染病的病原体的存在部位和传播途径。通过流感在班级中流行的亲身经

历,分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措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分析、交流、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艾滋病的视频。 2.学生准备:课前搜集一些有关传染病的实例和艾滋病的资料。 教学设计思路: 导入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印象最深刻的生活事例切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提出问题、产生矛盾,以求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学生迫切想解除疑惑的学习目的。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多种学生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学习传染病概念、类型,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培养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去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在思想上重视传染病的危害,从而积极地预防;正确对待传染病病人。 教学过程:

传染病和免疫教学设计

《传染病和免疫》教学设计 黑水县中学洛伍卓玛 课程要求 从课标中可读出以下主要内容: 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地方措施。 ②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③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能力目标:①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并说出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②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建立正确的传染病预防观。 ②了解自己接种疫苗情况,体会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关心。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学习传染病和免疫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所以本章教材的学习是对后面学习“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做了一很好的只是铺垫,让学生真正做到健康的生活。 本章教材内容分析 1.本章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传染病及其预防免疫与计划免疫 2.重点:①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②说明人体的三道防线,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③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3.难点: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②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教材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⑴从生活引入 ⑵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用丰富的图片代替文字说明有助于形成概念。 ⑶小组合作 ⑷学生展示 ⑸精讲点拨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注重情感教育。如:如何与艾滋病病人相处? 3.倡导探究性学习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分组教学法 2、生活实例相联系 3、插图教学 4、精讲点拨 六、学法指导 1、重视有目标任务的高效自主学习2快速阅读3合作交流 4分析归纳5比较学习6、背诵记忆 7、结合生物卡通图学习 七、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引入

全国各地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考点4 人类的传染病和免疫

全国各地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考点4 人类的传染病和免 疫 一、选择题 1.(2011菏泽)9.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体液的杀菌作用 B.吞噬细胞的乔噬作用 C.皮肤的屏障作用 D.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答案:D 2.(2011菏泽)10.日本大地震后,防化部队在灾区喷洒了大量消毒液,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应属于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预防接种 答案:B 3.(2011杭州)4.白化病是人类的一种遗传病,它是由于细胞内缺乏促使黑色素形成的酶造成的。针对由化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白化病患者细胞内具有白化病基因 B.研制白化病疫苗,是预防白化病的有效办法 C.隔离白化病患者防止白化病在人群中传播 D.口服促使黑色素形成的酶能治疗白化病 答案:A 4.(2011杭州)8.右图反映了人体内的某种生命活动。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细胞吸水 B.免疫反应 C.受精过程 D.反射活动

答案:B 5.(2011义乌)17. 近期欧洲一些国家爆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一种细菌)感染疫情,导致部分感染者中毒甚至死亡。该疾病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传播。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途径 A .该疾病是一种遗传病 B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传染源 C .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 D .对被污染的食物进行有效处理是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 答案:D 6.(2011衢州)10.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病人大多为5岁以下的婴幼儿,患者的症状为手、足和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对患者实施隔离治疗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B .人体的皮肤能阻挡病原体的侵入属于特异性免疫 C .能引起婴幼儿患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属于病原体 D .对病人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C 7.(2011福州)19下列现象与免疫功能无关的是 A 花粉过敏 B 胃肠蠕动 C 扁桃体发炎 D 泪液的杀菌作用 答案:b 8.(2011苏州)29.下列各项物质或结构中,属于抗原的是 ①输入到A 型血患者体内的B 型血细胞 ②接种到健康人体内的乙肝病毒疫苗 ③自身免疫器官产生的免疫细胞 ④移植到烧伤患者面部的自身腿部皮肤 A .①② B .③④ C .① ② 第10题图

初中生物《传染病和免疫》复习试题

初中生物《传染病和免疫》复习试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将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选对得2.5分,共50分) 1.流感流行期间,在教室喷洒消毒液,这一措施属于() A .控制传染源 B.消灭病原体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2.下列预防传染病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A.隔离传染病患者 B.给家禽注射禽流感疫苗 C.对艾滋病人进行隔离 D.停止进口疯牛病区加工的牛肉制品 3.为了防止爱滋病传入我国,我国政府停止进口一切外国的血液制品,这是采取()A.消灭传染源 B.消灭病原体 C.控制易感人群 D.切断传播途径 4.下列关于免疫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的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B.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 C.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就是计划免疫 D.计划免疫可以使疾病得到痊愈 5.不随地吐痰,保持住房和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戴口罩等,主要是为了预防:()A.呼吸道传染病 B.消化道传染病 C.血液传染病 D.体表传染病6.下列不属于艾滋病传播的“高危行为”的是() A.吸毒时,与毒友共用注射器 B.与艾滋病人同桌进餐 C.自己的伤口接触他人的血液 D.曾输过被怀疑为不洁的血液 7.下列与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无关的疾病的是() A.先天性心脏病 B.花粉过敏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癌症 8.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是( ) A.自然免疫B.特异性免疫C.非特异性免疫 D.计划免疫 9.目前“SARS”病毒灭活疫苗已研制成功,正对志愿者进行接种实验。试分析,志愿者所接种疫苗和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分别是() A.抗原.特异性免疫 B.抗体.特异性免疫 C.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D.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10.为严重烧伤的病人植皮时,一般要用自身健康皮肤。其原因是() A、愈合迅速 B、防止发生排斥反应 C、血型符合 D、有效预防感染 11.2005年初,在我国及世界很多地区发生了禽流感,预防人员迅速行动,灭杀,深埋了发病地3000米以内的所有家禽,其目的是() A.控制传染源 B.保护易感人群 C.切断传播途径 D.三项都不是 12.某同学吃了不洁净的红苕而患了蛔虫病。这里不洁净的红苕属于传染病流行的哪个环节?() A.病原体 B.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 D.传染源13.下列各项中,不是病原体的是() A.肝炎病毒 B.痢疾杆菌 C.蛔虫 D.传播疾病的蚊子.苍蝇 14.以下哪些疾病不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 A.脊髓灰质炎 B.禽流感 C.肺结核 D.阑尾炎 15.以下属于特异性免疫作用的是:() A.唾液.眼泪和杀菌物质 B.胃液中的盐酸和杀菌物质 C.白细胞和吞噬细胞 D.被狗咬后注射狂犬疫苗 16.某人不小心被铁钉扎伤了脚底,医生在清理伤口后给他注射了破伤风抗毒血清,注射的物质及预防措施分别是:() A.抗原,控制传染源 B.抗原,保护易感者 C.抗体,控制传染源 D.抗体,保护易感者 17.牛常用粘满唾液的舌头舔伤口,结果伤口愈合,原因是:() A.唾液中含有淀粉酶 B.唾液呈碱性可杀菌 C.唾液中含有溶菌酶 D.唾液中含有黏蛋白 18.我国政府为在20世纪末在我国消灭小儿脊髓灰质炎,近几年来,在每年的12月和次年的1月,对全国6周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强化免疫,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角度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人工免疫 B.控制传染源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19.在对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A、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B、体液大量损失 C、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20.器官移植到患者体内,该器官不易成活,从免疫的概念分析,被移植的器官属于:()A.抗原 B.抗体 C.病原体 D.疫苗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