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学复习整理

安全管理学复习整理
安全管理学复习整理

安全管理学复习整理

第一章

1.研究安全管理学的重要意义:

鉴于安全管理对预防、控制事故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同时安全管理学也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所以需要我们不断认识、继承、总结并发展安全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只要人类掌握科学的安全管理原理与方法,充分发展并利用安全管理学这一强有力的武器,社会严峻的安全形势就会得到极大改善,重大事故的发生将会得到遏止,社会、经济的发展、稳定也必将基于更加坚固的基础之上,人民生活将更加平安、健康、快乐。这就是研究并推广安全管理学的根本目的及意义所在。

2.安全管理的定义:安全管理是管理者对安全生产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协调和控

制的一系列活动。

3.安全管理学的定义:安全管理学是研究安全管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4.安全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人、机系统中的人、物、信息、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安

全关系。

5.安全管理学的主要内容:安全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安全管理方法,事故管理,安全文

化和安全法规等。

6.我国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建立和发展阶段、停顿和倒退阶段、恢复和提高阶段、市

场经济下的高速发展阶段。

第二章

1.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北川彻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能量意外转移理论:

第一类伤害是由于转移到人体的能量超过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而产生的;第二类伤害则是由于影响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

基于人体信息处理的人失误事故模型:威格尔斯沃思模型、瑟利模型(危险出现和危险释放)、劳伦斯模型

动态变化理论:扰动起源事故理论、变化—失误理论(由于管理者或操作者没有适应生产过程中物的或人的因素的变化,产生了计划错误或人为失误)

轨迹交叉论

2.管理学理论基础:

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五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十四项管理原则);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梅奥的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说;有关行为科学的理论。

行为科学:认为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才能提高效率。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

现代管理理论

3.安全管理基本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预防原理(我国安全管理的方针是“安全

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责任原理。

第三章

1.安全文化的定义:

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在其从事生产、生活乃至实践的一切领域内而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2.安全文化在安全生产五要素中的地位和作用:

安全生产五要素: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

地位:安全文化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要素,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核心,是安全生产的灵魂。

作用:提升决策者、管理者及劳动者的安全文化理念和科技素质,是预防事故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举措。只有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并不断提升全社会成员的安全文化及科技素质,安全生产形势才会有根本性的好转。

3.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安全观念文化建设。

第四章

1.安全管理计划的特点:

首先,需要在安全工作开始前就确定安全工作的目标;

其次,在进行安全活动前对所需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消耗方式作出相应的安排;

再次,必须事先按需要安排好人力资源,并把人们的实现安全目标的行动相互协调起来;

最后,安全活动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

2.安全管理计划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是安全决策目标实现的保证;是安全工作的实施纲领;能够协调、合理利用一切资源,使安全管理活动取得最佳效益。

3.企业生产过程中如何进行安全决策:

前提和条件:科学的安全预测、健全的安全决策组织体系、素质优良的安全决策工作人员;

原则:科学性、系统性、经济性、民主性、责任性;

步骤: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拟定方案,方案评估,方案选优。

基本方法:头脑风暴法、集体磋商法、加权评分法、电子会议法。

4.采用安全激励方法的主要依据:激励理论。

内容性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成就需要激励理论(戴维?麦克利兰;权力、交往和成就需要)

过程型激励理论:期望理论(维克多?弗罗姆)、归因理论(海德;探讨人们行为的原因与分析因果关系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总称)、公平理论(亚当斯;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行为改造理论:强化理论(斯金纳;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正强化和负强化)、挫折理论(个人的目标行为受到阻碍后,如何解决问题并调动积极性)

5.安全控制方法的应用:事故预警系统(警情阈值、警情警报、实施控制)、系统风险

分析和安全评价系统(①确定风险或风险辨识;②风险分析;④风险控制;③风险评价与分级)、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操作安全监控系统、可燃气体泄漏监测系统、火灾监控系统)

第五章

1.安全目标管理与目标管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目标管理的特点:面向未来的管理;重视成果的管理;自主管理。

安全目标管理的特点:

重视人、激励人、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管理;

系统的、动态的管理。

2.如何科学制定安全目标:

安全目标的制定,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科学预测原则,职工参与原则,方案选优原则,信息反馈原则。

安全目标的内容:制定安全目标包括确定企业安全目标方针和总体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对策措施三个方面。

确定安全目标值的主要依据是企业自身的安全状况、上级要求达到的目标值以及历年特别是近期各项目标的统计数据。同时也要参照同行业,特别是先进企业的安全目标值。

制定安全目标的程序:分为三步,即调查分析评价、确定目标、制定对策措施。

3.目标成果的考评对于有效实施安全目标管理的作用:

目标成果的考评是安全目标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对实际取得的目标成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对达到目标的给予奖励,对未达到目标的给予惩罚,从而使先进的受到鼓舞,使后进的得到激励,进一步调动起全体职工追求更高目标的积极性。通过考评还可以总结经验和教训,发扬优势、克服缺点,明确前进的方向,为下期安全目标管理奠定基础。

4.进行目标成果考评时需注意哪些主要问题:

原则:考评要公开、公正;自我评价与上级评定相结合;重视成果与综合评价相结合;考评标准简化、优化。

注意事项:

建立好评价组织。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预先制定好考核细则、评价标准和奖惩办法。并在安全目标管理开始时就向全体职工明确宣布。

第六章

1.系统安全:指在系统全寿命周期的所有阶段,以使用效能、时间为条件,应用工程和

管理的原则、准则、技术,使系统获得最佳的安全性。

2.系统安全管理的主要特点:注重系列化、整体化、横向综合化;运用现代新科技和系

统工程原理、方法进行安全管理工作;以“事前”为主。

3.系统安全管理与系统安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实施系统安全管理的要点:

建立健全的系统安全组织机构;强调系统安全设计的重要性;风险分析是系统安全大纲的核心;系统安全大纲计划是实施大纲的关键;信息是系统安全工作的基础。

第八章

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产生的原因: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集约化程度的进

一步提高,对企业的质量管理和经营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不得不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使包括生产管理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科学化、标准化、法律化。

2.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控制有关人身伤害的意外,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不考虑其他问题,是一种相对消极的控制。

20世纪70年代,其主要内容是进行一定程度的损失控制,涉及部分与人、设备、材料、环境有关的问题,但仍是一种消极控制。

20世纪90年代,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已发展到控制风险阶段,对个人因素、工作或系统因素造成的风险,可进行较全面的、积极的控制,是一种主动反应的管理模式。

21世纪,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是控制风险,将损失控制与全面管理方案配合,实现体系化的管理。

3.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运行原理:

基本思想:以人为本,遵守法律法规,风险管理,持续改进

管理的核心:系统中导致事故的根源即危险源,强调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来达到控制事故、实现系统安全的目的。

运行基础:戴明循环即PDCA循环(P计划,D行动,C检查,A改进)。

4.推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作用:

全面规范、改进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保障企业员工的职业健康与生命安全,保障企业的财产安全,提高工作效率。

改善与政府、员工、社区的公共关系,提高自己的声誉。

防止安全管理失误、漏洞的发生,消除第三类危险源。

有利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标准与国际接轨,克服产品及服务在国内外贸易活动中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取得进入市场的通行证。

有利于提高企业安全与卫生等级,降低企业职工职业安全和健康的保险成本。

有利于提供持续满足法律要求的机制,降低企业风险,预防事故发生。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全民安全意识。

5.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五个一级要素,下分17个二级要素。

职业安全健康方针

策划: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目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

实施与运行:机构和职责;培训、意识和能力;协商与交流;文件化;文件和资料控制;运行控制;应急预案与响应。

检查与纠正措施:绩效测量和监测;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和记录管理;审核。

管理评审

6.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各要素间的联系:

主线: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目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运行控制(应急预案与响应)——〉绩效测量与监测。其他要素围绕这条主线展开,起到支撑、指导、控制的作用。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核心;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具有实现遵守法律法规要求的承诺的功能;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监控系统对体系的运行具有保障作用;

明确组织机构与职责后对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进行策划是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必要前提;

其他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要素也具备不同的管理作用,各有其功能。

第十四章

1.6σ安全管理方法实施原则:真正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数据和事实驱动管理;对过程

的关注、管理、提高;主动管理;无边界的合作;对完美的渴望,对失败的容忍。

2.6σ安全管理方法实施步骤: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

3.5S安全管理法中5S之间的关系:

5S:整理(SEIRI)、整顿(SETI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

5S中的五个部分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整理、整顿、清扫是进行日常5S活动的具体内容;清洁则是指对整理、整顿、清扫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以便使其持续开展;素养要求员工建立自律精神,养成自觉进行5S活动的良好习惯。

4.5S的效用:最佳推销员(Sales)、节约家(Saving)、对安全有保障(Safety)、

标准化的推动者(Standardization)、可以形成令人满意的职场(Satisfaction)

5.安全标杆管理的内涵:对比;分析和改进;提高效率;成为最好的。

6.安全标杆管理的应用:

规划阶段:标杆管理的内容,选择标杆管理的“基准”目标,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数据收集及分析阶段:收集数据,数据处理,情报分析;

实践阶段: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和监控及调整计划;

提升阶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