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共事业管理中义务教育的教育公平-最新教育资料

试论公共事业管理中义务教育的教育公平-最新教育资料
试论公共事业管理中义务教育的教育公平-最新教育资料

试论公共事业管理中义务教育的教育公平

在我国,适龄儿童以及少年必须要接受义务教育,这是保障我国教育基础的重要环节。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自出台以来,在全国范围内都得到了大力的推广,重视适龄儿童以及少年能够在适当的阶段享受的教育,以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因此,义务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公平,只有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本文针对当前义务教育出现的不公平现象展开了论述,希望能够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义务教育政策。

一、基础教育要以教育公平为终极目标

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以基础教育作为依托,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基础教育是公共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促进大众个性发展以及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重任。基础教育又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产品,其价值的主要来源是效率、个性发展以及公共利益。但是上述三点条件都是以公平公正为基本前提的,只有做到足够的投入,才能获得丰厚的产出。在公共事业中,要想提高办学效益,就要以效率为主要的手段,并且满足公平的需求。在高中教育以及更高等的教育中,主要是以教育者个人为主导,所以在产品提供的方式上多以混合提供为主。而在基础教育的阶段,则实行的是强制性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以及少年都应该遵循的教育,所以具有公共性的特点,从性质上分析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是向社会大众提供的一种产品类型,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需要无偿向大众提供这一基础性的教育,为社会公共消费的需要提供重要的基础性保障,以实现基础教育的目标。

二、对义务教育中不公平现象的分析

社会发展是否稳定主要是以社会大众的公共利益为参考依据的,而影响社会大众公共利益的最基本因素就是教育。尤其是义务阶段的教育。当前我国非常重视提高办学质量,所以涌现出了一部分高质量的小学以及初中,但是这仅仅是个别的现象,没有实现全面的发展。政府将资金、师资力量以及资源配置等内容直接投入给重点的学校中,就必然会引起教育的偏失。所以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是影响义务教育不公平现状的最主要原因。在重点学校中,主要是以培养尖子生为主,而义务教育所提倡的教育宗旨是实现人人平等的教育,这与现实情况有所不符,因此也会造成不公平现象的发生。此外,在义务教育中,还推行了就近入学的制度,这本来是确保人人都享有义务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中小学院校在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差异性,所以也会影响到公平性原则的发挥。由就近入学制度所引发的不公平现象实际上还带有一些偶然性。对于那些对附近学校不满意的家长来说,普遍会采用择校的方式来选择心中理想的学校,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优质资源的过于集中造成的。虽然择校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但是择校相应的也要承担一大笔择校费,家庭条件优越

的学生自然不足挂齿,但是对于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来说,就是相当大的一笔开支。在公共资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是教育资源,而且是好的教育资源,如果将其与高收费相联系,那么公共资源的价值就会被占有,不能满足教育公平性的发展。同时,看似对于家庭优越的学生而言,择校看似对他们有利,实际上也未必平等,因为义务教育的重点在于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如果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是以高额费用为代价的,那么也体现不出公平性原则。如果不断推出各项政策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公平性的问题,那么将会对义务教育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无法得到推广。

三、改善义务教育不公平的有效途径

(一)政府调控基础教育投资。政府介入基础教育投资是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的重要前提。只有政府介入,才能使得每个适龄儿童、少年能够均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要想实现基础教育的教育公平,政府必须要介入,只有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介入才能使得教育公平化,只有基础教育公平化才能为实现社会公平创造条件。从政策的制定、教育经费的投入到种种硬件、软件设施等资源公平配置,以公平为原则,从再分配的角度出发,政府积极参与到基础教育事业的建设发展中去,使适龄儿童不受家庭经济的制约,能够合理公平地接受基础教育,让社会大众都能够享有最基本、最基础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政府的积极介入,可以保证人人都能得到最基本的教育机会,这样为提升我国人民群众的基本素质也会带来更为有益的帮助,从而为社会的进一步建设

源源不断的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二)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行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取消重点,实行师资重组。将原来集中在“重点”中的师资力量进行重组,在保障原有的薪酬待遇下,实行一些引导性、激励性的政策,试行教师流动机制,在此基础上,实行免试入学、就近入学等政策,在此水平相当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有效的教育竞争,这才是公平的。(2)政府介入,保证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基础上,尝试“自由”择校制度。“就近入学”是一种方式,我们要加以提倡,但不是一种强制性的招生基本政策,国家应该在确保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下,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择校,这同时也是政府保障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和谐成果。可以鼓励优质学校兼并水平落后的学校的方法,以强带弱或强弱联合,使得基础教育管理及教育水平在同一个水平线上。(3)利用现代化科技,实现资源共享。校与校之间可以借助其资源平台共享、信息传递更快速、教育资源更丰富等特点,从而来实现乡镇或全国区域优质教育的资源共享,实现同步享有高质量的教育,缩短城乡、强弱校之间的办学差距,从而解决“择校”与“就近入学”这一矛盾。

四、结语

素质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口头,而是需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发展目标。认真落实在加强政府对教育经费的均衡投入和加强政府对教育的宏观调控上。因为教育的相当部分,提供的属于公共

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特别是义务教育,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政府为保证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合理享用到公共教育资源,需要承担经费投入和监管调控的职责,以此保证教育公益性。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摘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战略要求,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的概念。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政府的工作,也是学校的工作。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教育;均衡;发展 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为适龄青少年必须享有和必须接受的义务教育,它的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些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点。我认为,在我国,温饱问题在没有得到基本解决之前,教育发展的低水平、不均衡是—个必经的过程。人们对教育发展的这一现壮是不太关注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在凸显,尤其是就业对知识和技术要求的抬升,引起了对教育前所没有的关注,人民对低水平、不均衡教育的不满意度在上升。在这一背景下,党和政府提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顺应了民心,反映了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趋势,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面向广大公民,惠及千家万户,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体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性保障。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依法保障公民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调整资源配置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均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一定区域(县域)内学校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同其他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是相对的、暂时的,不均衡是绝对的,永久的。我认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相对于目前现实存在的教育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均衡而提出的教育理念,如果这一现象得不到及时解决,它将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造成消极影响,当人们期待已久的21世纪20年代到来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仍然是一个不全面、不均衡的小康。 造成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有三条:一是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导致的教育有效供给不足而造成的不均衡。从新中国建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从一穷二白起步,着重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无法提供涉及几亿人口、惠及千家万户的义务教育所需的物质条件。尽其所能提供的有效供给,只能满足一部分教育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是一个必然现象。二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既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

全面开展阳光招生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全面开展阳光招生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确保广大受教育阶段的学生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当中,部分地区仍旧存在教育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导致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针对这种现象,我国实施了阳光招生活动,不断促进教育朝着公平化、公正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从我国教育公平公正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探究实施阳光招生,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的措施。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公正,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推出了阳光招生理念,通过阳光招生的全面开展,使教育逐渐朝着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教育过程当中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发展,使得教育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而由于西部地区深处我国的内陆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不方便,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致使教育发展水平不理想,导致我国的教育出现了不公平以及不公正的现象。[1] 2.城乡发展不理想 由于时代的发展,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在这一过程当中,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差距逐渐加大,城市经济文化水平远高于乡镇,虽然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的教育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之间的差距,农村的教育仍旧落后于城市教育,甚至有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公正。 3.阶层教育不公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导致教育的阶层性弊端逐渐显露,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在对教育的投入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现象在进城务工子女教学情况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使得阶层教育出现了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入学费用超过家庭承担能力,这就导致部分经济收入较低阶层的孩子接受教育很难持续下去,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二、实施阳光招生、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1.完善规章制度,提高学校队伍素质

公民义务教育阶段公平性研究共4页

公民义务教育阶段公平性研究 义务教育,是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具有强制性、公益性、普及性的基本特点。由于义务教育的这些特点,相对于其他阶段的教育,其公平性更为公民重视。当前,义务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存在于学校之间和地区之间,其原因和表现形式有以下方面。 一、义务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和表现形式 (一)农村教育资源分散 当前,农村适龄学生数量较以前有明显减少。自计划生育实行以来,我国农村人口逐渐减少,但是不同于城市,农村人口较为分散,原来的村小本来规模就小,伴随近年来适龄儿童的减少,很多农村小学被撤并,虽然生源得到一定程度集中,但目前来看,还存在很多村小的学生数量偏低,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有些村小只有数名学生,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仍需要保持一定的老师数量和教师数量,加上冬天的采暖费用,给本来就面临师资和硬件窘境的农村教育带来更大压力。 (二)办学条件的不均衡 办学条件的不均衡主要原因是地区的经济水平差异和财政的分配不 平衡。比如城区小学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图书室和音乐教室,还有丰富的体育设施和宽敞的操场、塑胶跑道。而农村小学则落后很多。我们去农村时就会发现,很多村小大部分是老旧的砖瓦房,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和音乐室配置较弱,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校园文体设施也很简陋,不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师资力量的不均衡 乡镇学校教师与城区相比也存在巨大差距。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农村教师本来素质较城市就差,由于更新缓慢,导致农村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而且农村教师学历较城镇也普遍偏低。相比于市区小学,特别是一些重点学校,教师学历很多都是硕士、博士。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农村学校环境艰苦,授课工作更重,付出与回报并不成正比,加上交通不便,农村小学往往吸引不了优秀老师,导致农村优秀教师资源流失非常严重。当然,这种现象在城区学校中也会存在,及学校竞争中的马太效应,好的资源倾向于集中。 (四)学校生源的不均衡 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学校生源的不均衡。在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这种不均衡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同的学校在生源方面存在竞争的关系,而这种竞争关系会产生学校间的“马太效应”,有条件的家长努力把学生送至“优秀”学校,“优秀”学校得以面向全市选拔优秀生源,扩大办学规模,并进一步提升办学竞争力,吸引更多优秀教师资源。容易造成教师的分化和学生的分化,不利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 二、政府如何推动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 义务教育是作为政府所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具有公益性、普惠性和公平性的特征,其公平性关系社会稳定。在推动其公平发展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浅谈我国义务教育公平

浅谈我国义务教育公平 教育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义务教育是教育中的基础阶段,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任何制度和法律都应给予保障。在我国现阶段,确保义务教育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所谓义务教育公平,指的是每一个适龄儿童都享有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均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和同质的义务教育过程,以及在弱势情况下得到相应的教育补偿从而完成义务教育。另外,实现义务教育公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土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 这就要求国家和社会重视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公平。所谓义务教育公平,从字面意义上解释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根据正义原则和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可以解释为:要充分尊重并平等地对待所有适龄儿童,提供给所有适龄儿童真正的符合义务教育标准的同等的教育条件,此外,还更多的关注特殊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比如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儿童),向他们提供一定的补偿,使他们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避免因家境窘迫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未来发展的机会。 温家宝总理在科教领导小组会上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指出:“教育公平指的是人人都有上学的机会。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从温总理的讲话中可见国家对义务教育公平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体现了实现义务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就我国而言,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均存在着差异,这就使得我国义务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义务教育的不公平。根据教育部财政司的数据统计,2001年至2003年,农村普通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始终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多元,农村普通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始终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400多元,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农村:与城市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只可能比这个数值更大,说明城乡生均教育经费的绝对差异是很突出的。而在师资力量和数量上,城市也要远远优于农村。东部与西部的义务教育水平差距也是很大的,东部无论是教育资金,教学设备,还是师资力量,都比西部要先进。而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进西部建设,西部的义务教育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义务教育的不公平呢?究其原因,可以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义务教育不公平。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但最根本的是经济,经济的发达程度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经济对教育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长期以来,

促进教育公平主义

促进教育的公平正义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 教育学理论指出,教育分广义与狭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指学校教育。而我们今天所要谈及的话题——“促进教育的公平正义”,我且将它归为狭义教育之类。 一、教育公平的定义 近年来,教育公平一词日渐成为诸多教育界学者谈论的热点。而所谓的教育公平,通俗来讲,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 教育公平,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著名学者柏拉图所提出的教育公平的思想;其后,其弟子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近代的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最后,“人人都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得以以法律的形式正式出台。随后,西方教育界又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三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公平观。 较之西方,我们的老祖宗,大教育学家孔丘,也曾在其教学过程中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且被世人传承至今。之后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其中,“大众”这一提法便最能体现出新中国重视教育公平性原则。 不可否认,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兴旺和发达的重要推动力。而教育公平更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之一。促进教育公平,让所有孩子共享一片蓝天,是亿万家庭的殷切期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开放重要成果的重要体现,更是培养出更多的有知识,有文化,高素质的人才的迫切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教育快速发展,首先,办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其次,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实现大大改善了公民接受教育的状况,实现了广大公民由法律上的受教育向真正意义上的受教育的转变。但在另一方面,教育不均衡问题还很突出。具体表现为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接受优秀教育的机会,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都还存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总结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总结 丹东市教育局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认真贯彻省文件精神并出台了《丹东市关于开展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扶助专项工作方案》、《丹东市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始终把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积极采取措施,妥善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丹东地区现接收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9693 人就读,完全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为丹东市的和谐稳定做出了应有贡献。 一、整体规划,统筹安排 我市已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纳入了全市教育工作总体规划,按照相对就近、免费入学、统筹安排、一视同仁的原则,及时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到就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小学由学校统一安排,在社区张贴招生通知,各校组织学生报名入学;小学升入初中就读,由教育局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居住地址,相对就近分配到初中就读。 二、实行阳光招生,阳光分班 丹东市教育局下发了《丹东市教育局关于做好中小学招生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分班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阳关分班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坚持按学区免试就近入学原则,本地学生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混合编

班,在教育收费方面,免学费免书费,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 动等方面学校做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指定学校参加中考,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确保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享有和城市学生同等权利。 三、简化入学程序 为了方便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办理转入学手续,只需提供户口、居住证、务工证明,教育局根据其居住地按照相对就近入学原则安排就读学校,学校无条件予以接收。 四、加强学籍管理 建立了以学校管理为中心,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为加强对流动儿童就学情况监管,各校还建立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备案表、留守儿童档案,及时掌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信息及就学、转学、辍学等情况。 妥善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也是义务教育公平的体现,丹东市教育局将一如既往积极主动承担责任。采取得力措施,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确保他们有学上,上的好。

【精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时间为( a )。 A、2006 .9.1 B、2007.1.1 C、2007.9.1 2、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b)的建设。A、城市学校B、薄弱学校C、农村学校 3、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的规定是(b)。 A、收学费,不收杂费 B、不收学费、杂费 C、不收书本费、杂费 4、义务教育法规定,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社会组织,应当经(c)批准。 A、地市级人民政府 B、县级人民政府 C、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5、凡年满(b )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周岁。 A、5 ,6 B、6 ,7 C、7 ,8 6、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c)。 A、开除 B、批评教育 C、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7、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c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A、年龄差异 B、性格差异 C、个体差异 8、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c )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A、体罚 B、体罚、变相体罚 C、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 9、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b )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 A、兴趣小组 B、课外活动 C、自习 10、发生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a)。A、引咎辞职B、受到党纪处罚C、追究行政责任11、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c)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A、填鸭式B、题海式C、启发式 12、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a),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A、寄宿制学校B、全日制学校C、小学初中一贯制学校 13、(b)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A、初中B、普通学校C、小学 14、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b)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A、可以 B、不得 C、应当 15、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c)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A、违纪 B、违法 C、严重不良行为 16、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c)予以保 障。A、家庭B、学校C、人民政府 17、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b)。A、制度保障B、安全保障C、经费保障 18、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c)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A、低于B、不低于C、高于 19、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c)的平均工资水平。A、工人B、医生C、公务员 20、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c)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A、低于B、不低 于C、高于 二、填空题。

对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可编辑版】

对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对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对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一般认为,社会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保障人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教育公平的工作重点,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教育公平就实现不了社会平等。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个中原因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也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普及性”和“民主化”,即人人应该享受教育,也应该接受教育。接受教育是每一个人获得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它必然要求体现和注重人人平等。教育公平还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特征,这种本质特征首先体现在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和起点公平,即宪法意义上的“权利平等”,并且通过法律形式予以保障。尽管从客观上说,我们不可能排除社会个体之间存在的先天差异,但是后天的起点不公平则主要源于政府和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与教育政策选择。当前出现“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公共教育资源分配和享有的不平等,而这一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除了起点公

平,义务教育还必须保障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公平。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教育公平的实现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均衡、合理分配。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不能把贫困地区、贫困学生的消费权利排除在外)。因此,公益性是义务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主要属性,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在于教育机构之间和教育群体之间公平地分享资源,并最终落实到受教育者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条件。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教育公平属于历史范畴,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实现教育公平同样是一个需要我们为之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教育公平只能是相对公平,不可能绝对公平,其衡量标准只能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区域范围内评价教育公平才具有现实意义。另外,在坚持教育公平这一价值原则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现实中的教育差距,教育均衡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不断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防止这种差距过于悬殊,阻碍教育发展和社会公正。当前,教育公平首先要求体现义务教育阶段个体权利的平等。湖北义务教育事业的现状与特点从总体上看,湖北省义务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主要表现为区域不均衡、城乡不均衡和学校之间的不均衡。通常来讲,考量一个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状态均衡与否,可用不同指标进行描述。其中,分析公共教育财政经费的分配状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从湖北来看,全省义务教育经费财政投入区域分配不均衡,主要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促进教育公平标准表述

促进教育公平标准表述 “促进教育公平”问题背景: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一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词。它告诫人们,即便是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接受教育,人同样可以获得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处于社会下层的弱势者因为拥有知识而摆脱了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其生存状态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但有时我们会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无学可上或上不起学、农村合格教师匮乏、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流落在农贸市场。在城市,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再增加,由于同一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的“择校热”愈演愈烈,家长要向重点初中、高中交纳数万元不等的择校费。在高校,高额学费成为贫困生上学的负担,同时招生名额分配明显趋于失衡,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入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十六大以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历次强调教育公平。2004年提出西部“两基”攻坚的计划,提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计划,2005年提出对农村家庭困难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2006年提出要免除学杂费,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体系,2007年提出保证农村的孩子上得起学、上好学。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缺乏公平。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不足,教育经费的持续紧缺,使相当一批农村中小学至今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农村师资队伍学历未达标,中高级职务比例偏低等现象较为普遍。 二、重点示范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相差悬殊,择校压力巨大。拥有较多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家庭,可以凭其拥有的资本以较低的分数上好学校,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更占优势。阶层差距正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上学比较困难。这表现为,部分进城农民工子女失学,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不高,很多学校仍然要收借读费、赞助费。教育费用仍然是农民工家庭最大的负担之一。 四、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明显差异。我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以及高校招生指标投放计划存在地区差异,每年高考录取率东部高于中西部,大城市高于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高校教育资源布局的不平衡性,直属高校在属地投放的招生计划比例较大,导致稀缺的优质高教

小议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小议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齐芳 教育部《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规范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均衡配置教育教学资源。 如果把义务教育公平划分为义务教育起点公平和义务教育质量公平的话,那么,前者反映的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权利平等、教育资源(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教学设施改善、师资力量配备)均衡分配等方面的公平,其标志是义务教育普及的实现;后者反映的是义务教育实质的、深层次的教育公平问题,是义务教育公平的高级阶段,它决定着一个社会实施义务教育公平质量的高低。但是,有关义务教育质量公平的理论研究,至今只有一些散见的提法,如?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只有做到了上述公平,才能有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公平相对容易做到,但教育质量的公平,……则很难做到?。?在已经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使人人平等地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追求教育质量公平。??普及义务教育是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基本素质各有发展的教育公平理想的实践基础,从教育流程看,主要表现在权利公平、入学机会公平、资源配置公平和管理体制公平、教育质量公平等五个方面……教育质量公平是结果的公平,是实质的公平。?由于在理论上,缺乏系统的专项研究,这对义务教育公平的高质量实施将是非常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对义务教育质量公平进行理论探索。 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教育者的具体质量要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 今年暑假期间,如皋市教育局根据《义务教育法》及相关实施意见、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要求对如城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进行了统一调配。在教师均衡配置工作中,广大教师胸怀大局,情系教育,甘为人梯,纷纷表示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愿为如皋教育的优质发展、均衡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彰显了新时期如皋教师的理想情操、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 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均衡发展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战略,以此指导基础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下大力气改造薄弱学校,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如一个县、地区、省的范围内,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方面、教师资源方面,实现相对均衡,保证所有学生受教育权利与机会的平等和公平。均衡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办学条件、教师资源、教育质量的均衡,其外延主要包括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均衡。 2.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 (1)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都是相对而具体的 长期以来,因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产生的教育的地区差别,因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而造成的教育的城乡差别,和因贫富差距与家庭、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的教育的群体差异已是我国社会的一种现实存在。所以,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绝对的,均衡发展是相对均衡,是指要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不能片面追求平均主义。我们不能人为地去限制高水平区域和学校的再发展,既要鼓励强者再接再厉,又要帮助弱者尽快地迎头赶上,通过教育的梯度发展,逐步地消除教育差距。

强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监管促进义务教育公正、公平

强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监管促进义务教 育公正、公平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理顺机制入手解决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等问题,是党和国家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笔者结合审计实践,就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在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对策谈点粗浅看法。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在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义务教育经费下拨不及时,地方配套不到位。在经费的保障中,中央和省级划拨的经费都能按时、足额到地方财政,但市、县财政一般与地方配套,加在一起再分解下拨,而拨款指标下达、申报、审批程序复杂,往往将应下拨资金滞留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专户要到年终才能拨付,导致部分资金过于集中在年末拨付。有的地方由于财政紧张,义务教育经费地方配套不能及时拨付到位,但地方政府为了确保达到预算内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的考核,至年终在一般预算支出科目列支转入“预算暂存”,长期滞留无资金到位。 2.教育经费安排的财政预算增减量和弹性不足,存在学校间经

费的苦乐不均。由于财政年度与教育年度不一致,财政预算年度以公历自然年月参照上年末学生数预算和核算经费,而教育年度则以秋季开学时的到校学生数核定,因学生人数是个变数,有的转学、留级、辍学,有的当年招生计划存在增减量,预算编制较固定性,往往生均公用经费的安排存在财政预算资金多或少的情况,这种财政预算增减量和弹性的不足,造成有些义务教育学校经费的苦乐不均。同时,在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中,对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基础的学校和不同民族学生,都实行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对学生数较少的村级小学考虑较少,倾斜度不大,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影响这些学校的发展。另外,城镇学校学生数多,生均公用经费补助自然多,可用资金远高于农村,加之城镇学校可以收取借读费,而农村学校则不能,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同时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没有预算资金和统筹资金。 3.教职工人员经费挤占挪用学校公用经费。学校公用经费虽然较以前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有些地方财政紧张,财政拨款不足,本由财政负担的教职工医疗保险、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该发放的部分教师津贴、福利等支出只能由学校想办法解决,无其他资金来源,学校只好挤占挪用学校义务教育经费。加上农村学校教师待遇低,奖金、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问题,使大量农村优秀教师不安心农村教学,想方设法挤入城区,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影响,农村学校为了稳定教职工只好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福利待遇,为此相当部分学校也只好挤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

促进教育公平的论文

本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教育还通过提高人的各种素质促进社会的进步,使社会更加民主。促进教育公平对于提升我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二)课题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 1.各级政府应建立经常性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形成虽然有历史上的原因,但也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实行区域重点发展战略,率先开放东南沿海地区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有关。所以,中央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扶持农村僻远地区和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以实现教育公平。 2.建立合理的学生资助制度。加快完善政策制度,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一些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

目录 一.政府应保证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 (5) (一)充足的含义及其衡量标准 (5) (二)政府保证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的原因及措施 (6) 二.政府应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6) (一)教育效率及其量度 (6) (二)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 (7) 1.从宏观层面上,政府应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7) 2.从微观层面上,政府应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鼓励学校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 (7) 三.政府应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8) (一)教育公平的含义 (8) (二)政府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8) 1.各级政府应建立经常性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9) 2.建立合理的学生资助制度。 (8) 四.结论 (9)

义务教育法试题及答案 (1)

义务教育法试题及答案2017-07-21胡萍?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三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时间为(A) A、2006年9月1 日 B、2007年1月1日 C、2007年9月1日 2、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的规定是( c) A、收学费,不收杂费 B、不收学费、杂费 C、不收书本费、杂费 3、发生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 A )。 A、引咎辞职 B、受到党纪处罚 C、追究刑事责任 4、凡年满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周岁。( B ) A、5,6 B、6,7 C、7,8 5、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 A ),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A、寄宿制学校 B、全日制学校 C、民办制学校 6、( B )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A、初中 B、普通学校 C、小学 7、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 (C)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A、违纪 B、违法 C、严重不良行为 8、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要费由( C )予以保障。 A、家庭 B、学校 C、人民政府 9、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 B )。 A、制度保障 B、安全保障 C、经费保障 10、( B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 A、乡镇级 B、县级 C、省级 11、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 C ) A、开除 B、批评惩罚 C、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12、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 C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A、年龄差异 B、性格差异 C、个体差异 13、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 C )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A、体罚 B、体罚、变相体罚 C、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 14、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C)的平均工资水平。 A、工人 B、医生 C、公务员

义务教育论文: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现状与发展探究

义务教育论文: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现状与发展探究 【摘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如今,九年义务教育在我国已基本普及,但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公平现象仍然较为严重。本文重点分析并阐述了我国义务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公平发展建议 义务教育是政府提供的一项基本公共物品,其公平程度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民主程度。但如今,我国义务教育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发展仍存在明显差异,且呈现不断扩大之势,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需要深刻分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公的现实情况,并探索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公平性的政策建议。 一义务教育公平概述 1.何谓义务教育的公平 通常而言,义务教育的公平是指每一位适龄公民都能够享受同质、同量的义务教育,不因经济、地域、身份等因素而导致机会受限或资源的差异性分配。 2.义务教育公平的主要内容 第一,机会公平。机会公平是义务教育公平的基本形式。义务教育是公民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在全体公民中的机会分配必须是公平的,不设性别、年龄、种族、经济、

身份地位等限制条件,充分体现义务教育作为社会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具体衡量指标包括入学率和升学率等。 第二,资源公平。资源公平是义务教育公平的核心。义务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学校基建、教学材料、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育经费、课程安排等。资源的公平体现为城乡、域间、校际的资源分配情况维持在同一水准,保证所有公民都能够享有同质同量的义务教育资源。具体衡量指标包括生均教育支出、师生比、学校设备质量、教师教学水平、教师经验和资质等。 第三,情感公平。不同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同学校的服务理念、师生关系等因素的差异性被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各学校及其教师必须持有对教育负责的态度,办学宗旨必须贯彻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师生关系要和谐友好。 第四,结果公平。结果公平是义务教育公平的最终目标,即每个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所获得的知识、能力、素养等大致均衡。 二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现状 1.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不公 由表1可知,2006~2009年,在我国6岁及以上人口中,

“促进教育公平”标准表述

“促进教育公平”标准表述 “促进教育公平”问题背景: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一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词。它告诫人们,即便是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接受教育,人同样可以获得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处于社会下层的弱势者因为拥有知识而摆脱了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其生存状态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但有时我们会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无学可上或上不起学、农村合格教师匮乏、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流落在农贸市场。在城市,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再增加,由于同一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 的“择校热”愈演愈烈,家长要向重点初中、高中交纳数万元不等的择校费。在高校,高额学费成为贫困生上学的负担,同时招生名额分配明显趋于失衡,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入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十六大以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历次强调教育公平。2004年提出西部“两基”攻坚的计划,提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计划,2005年提出对农村家庭困难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2006年提出要免除学杂费,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体系,2007年提出保证农村的孩子上得起学、上好学。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缺乏公平。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不足,教育经费的持续紧缺,使相当一批农村中小学至今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农村师资队伍学历未达标,中高级职务比例偏低等现象较为普遍。 二、重点示范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相差悬殊,择校压力巨大。拥有较多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家庭,可以凭其拥有的资本以较低的分数上好学校,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子女,在

浅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浅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了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如此之重,各个地区为了提高自身的成绩,就会不可避免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所以更要求体现“公平”,大力提倡公平教育。而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回顾近几十年的社会发展,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公平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现在我们回过头看看: 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这种权利“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它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育公平成为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问题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而在我国特别是自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坚持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一起作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两大战略任务,推动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今年的十八大报告中再一次提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并对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二是加强薄弱环节,支持特殊教育、民族教育;三是扶持困难群体,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四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我是一名从事农村初中阶段教育的老师,在二十几年的教学中,我曾看到很多农村孩子因为贫困不得不过早地辍学在家务农,很多女孩尽管成绩优异,也与高中大学无缘,高昂的教育经费让边远地区,山区的家庭不堪负荷,而又由于知识的缺乏,他们才越来越穷;曾看到不少孩子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疏于管教,他们荒废了学业,有的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有的跟随父母到工厂,工地走入农民工的行列;有的父母由于自己没文化,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不支持子女继续上学,而让他们在家闲玩,以十几岁的年龄就结婚生子;曾看到师生用塑料、报纸糊住残破的窗户抵挡呼呼的北风;曾看到农村住校生二十几个孩子挤在一间不到十八平方米的低矮的小房间;曾看到有的孩子吃不下食堂的饭菜而经常不吃饭,以快餐面或五角、一元一袋的垃圾食品为主食,身体发育不正常,更有严重的是得了胃溃疡等各种形式的胃病,又因病辍学。。。。。。当我每次看见成群的青少年男女叼着烟,出入网吧、麻将场,游荡在社会,我都会心痛叹息。而看到随着国家的发展与重视,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学生、家长和老师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甜,我也开心了,更喜欢我的三尺讲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