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消费观念的不同及其原因分析

东西方消费观念的不同及其原因分析
东西方消费观念的不同及其原因分析

东西方消费观念的不同及原因分析

组长:

组员:

摘要:

中西方的消费观差异如何产生,就其历史、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

中西方消费观差异

一、研究背景:

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中西方的观念有了一定的差异。

二、研究目的

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人们逐渐摒弃了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等传统消费观念,代之以量入为出、节约时间、注重消费效益、注重从消费中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

三、研究过程

1、收集资料

2、分析资料;讨论内容

4、专项论文

四、研究内容

消费观念定义:

所谓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人们逐渐摒弃了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等传统消费观念,代之以量入为出、节约时间、注重消费效益、注重从消费中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

消费观念的演变:

第一个时代:

理性消费时代

在这个时代,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低,消费者只是注重产品本身的质量,着眼于物美价廉,经久耐用。因此,产品的“好”与“坏”成为消费者购买的标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刚刚启动,生产企业和生产能力都很有限,而消费者的需求又极大,因而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及欲望并不受到生产者的重视,在生产者看来,只要他们产品的价格能够被市场接受,无论多少产品都能卖出去,根本不用担心消费者会有其他额外要求,因而生产者只是从企业自身出发力求产品标准化,提高效率,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以获取利润,形成了一种重生产轻市场的“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即“产品导向阶段”。

第二个时代:

感觉消费时代

这个时代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人们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者开始注意同类产品在质量上的差异,并对创新的产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宁愿花高一点的价钱去购买质量较高和比较新型的产品。“重品牌,重式样,重使用”,成为人们消费观念首先或主要的内容。因此,“喜欢”与“不喜欢”成为消费者的购买标准。对生产者来讲,生产再多产品也能卖出去的好时光已经渐渐消逝。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和机械化的发展,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和产量迅速提高,这就使大量产品充斥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

买卖双方的位置也因此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市场状态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化成了买方市场。买什么、买谁的、买多少都是由消费者在更大的选择范围中作出决策。所以,生产者的工作重点乃是用尽一切手段去刺激消费者购买自己的产品,使公司现成的产品能尽快地大量推销出去,成为“销售导向”阶段。他们花大力气成立专门的销售部门,或者不惜让批发商、零售商们分享利润,使用各种推销和促销手段,如广告、打折、赠送礼品、推销员上门游说等,来达到目的:

实现最大的销售量。至于产品是否真正符合消费者需要,消费者买后是否会后悔或觉得上当,则不予太多考虑。

从这个时代我们可以看到:

消费者的需求开始多样化,消费层次也越来越高了,生产者眼光也开始由生产向市场转移,在“销售导向”阶段,尽管生产者对消费者不得不刮目相看,敬若上宾,但由于这种急迫的强销心理,对消费者内心更为深层的需求还是处于一种漠然和忽视的状态,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属于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

第三个时代:

感性消费时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灵的充实,消费变得越来越挑剔,对商品的要求,已经不再是质量、价格,也不再是品牌。而是商品是否具有激活心灵的魅力,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是否能够带来心灵上的满足。因此,“满意”与“不满意”成为消费者购买的标准。

此时,生产者的地位越来越变得江河日下,一个空前严峻的课题摆到了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的面前:

那就是市场竞争变得日益激烈,而消费者却变得越来越挑剔。产品的卖方不仅必须使其商品具有竞争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真正认清消费者的需求,根据顾客的需求来规划自身的经营活动,生产出符合人性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激起和满足顾客的欲望,把顾客作为整个市场活动的起点和中心,一切从顾客

出发,一切为了顾客。市场由“销售导向”阶段转化为“需求导向”阶段,形成了一种“以消费者(顾客)为中心”的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可见,消费观念与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是相互吻合的,需求导致生产,生产促进需求,两者随着人性需求的梯级式的变化而不断地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和发展。

东西消费观的不同之处:

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

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美国老太太说:

“我辛苦了30年,终于把住房贷款还清了。”中国老太太说:

“我辛苦了30年,终于攒够了买房的钱。”这个故事用来说明美国人的消费观优于中国人:

美国人超前消费,享受人生;中国人辛苦一辈子,却不懂享受或者来不及享受。其实,这种比较是不确的,因为这种比较忽略了故事的前传和续集。

续集应该是这样的:

美国老太太去了天堂之后,她的子女说:

“刚给母亲办完了丧事,我们又得去贷款买房了。”因为母亲住了30年的房子早已陈旧了。而中国老太太去了天堂之后,她的子女会说:

“母亲真好,给我们留下了一套新房。”他们住进母亲没来得及享用的新房,所以也没必要急着再买房。

前传应该是这样的:

美国老太太年轻时,母亲去世了,留给她的房也是用贷款买的,也已经住了30年,太旧了,所以她那时就只好设法贷款买房。她会想:

我先贷款住上新房再说,至于我的孩子,成年后让他们自己管自己吧,说法像我的母亲待我一样。中国老太太年轻时,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同样是辛苦了一辈子,临死前买下了房子,留给了她。她在送走母亲后会说:

母亲如此待我,我唯一能报答母亲的,就是将来也给我的孩子攒下一笔买房的钱。

完整的故事就是这样。美国老太太用贷款住上了自己的房子,享受了人生;中国老太太也有新房住,只是住的是母亲留下的房子。从祖孙三代的连续性来看,美国人的三代是“自己管好自己”,中国人的三代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于是,美国人在用餐前要祷告:

“感谢主,赐我衣、赐我食”。中国人用餐前,会在祖先灵位前点一炷香烧几张纸,祈求祖先赐福。

的确,中、美两国的两种典型的消费方式,很难说哪一种更优、哪一种为劣。只要不割断历史,不数典忘祖,“自己管自己”也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好,一套房子就是一套房子,其利用价值也就是管一代人,彼此、彼此。只要各自固守着各自的传统,井水不犯河水,麻烦并不存在。问题是现在国门洞开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在我们这一方,由于长期禁锢得紧,一旦开放就难免“矫枉过正”,一代新潮的青年率先学习美国人的“超前消费”,住着父母留下的房子,却把自己赚的钱(自己赚的还不够,还到父母身上榨取)都用到其它各种时尚的消费去了。如此一来,以上这故事前后传承的“链条”就可能发生断裂,以后他们的子女买房多半就得靠自己去了。这一代青年占据了父母留下的财富,又切断了本该由他们输送给下一代的资源,遂使当下的消费观整个地失衡,财富世系中的分配秩序也将出现紊乱。此外,又有社会学家孙立平分析,当前社会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失业群体,即“待业青年”,这个群体的人数有可能上升为我国失业群体的主体。这个群体在经济上主要依靠父母,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啃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父母的老去,他们所依赖的经济来源正在失去,“啃老”的条件越来越差。显然,这部分人今天坐享父母留下的经济成果,却不具备为他们的下一代提供经济支持的能力。目前的父亲们还有余力帮自己的孩子一把,但是替这一代安排了,再下一代怎么办呢?平衡已经打破,薪火行将断绝,真正需要担负开拓重任的还是未来的第三代、第四代。照这趋势看,今后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恐怕早晚也会走到美国人的路子上去。作为老一辈,对这种世事变迁也只能表示无奈,道是“眼不见为净”了。

再回到故事本身,虽然这个故事反映了东西方消费理念问题,但如果就这个故事就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更不应该,因为传统与现代的比较中,并不是一味地好与坏的问题。单单从两个老太太的个人生活来说吧,排除贷款买房子和为买房子存款两种行为的物价涨跌、货币增贬值问题,中国老太婆存钱买房子(之前她肯定有房子住),攒钱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过程,并且没有还贷的压力,攒足钱就买,攒不够就不买;而且最为主要的,手头上有钱,可以应付各种意外疾病和事故,解自己和亲人的燃眉之急。而同时,美国老太婆虽然提前

住在新房子里,但她要把自己的大部分收入按时还贷款和利息,月月都有压力,除了基本生活外,不但没有节余,而且一旦失业将因还不起房贷而痛失住房,就更谈不上碰到疾病和意外了。

对比同样结果,表面上看,中国老太婆是不会享受生活,在陋室中苦熬一辈子,但实际上,她是在理想中生活,无需像机器一样拼命赚钱,虽苦犹甜。美国老太婆是在压力下生活,看起来生活得舒服,其实要时刻担心受怕,因为她要担心是否失业、经济来源是否一直稳定不变等问题。

应该说,中国传统有传统的好,西方现代有现代的不好。而不是凡传统的都不好,凡现代的都好。

不同消费观念的原因分析:

在报告中主要关注了整个东西方社会,其实主要是以中美两国不同的意识形态对消费观念上的区别来说明。

东方人以中国为例,总的来说,中国人一向有存钱的概念,这一点主要追溯到古代中国是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因此,靠天吃饭的农民们,就不得不考虑到气候的不稳定和突变因素,所以必定是将余粮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并且中国社会也一向是自给自足的一种形态,自然也是要储存起来了。所以,中国人从很小的时候大概就一直被灌输这样一种概念——有钱就要存起来,也有很多人听过伊索寓言中里蟋蟀和蚂蚁的故事,也听过很多中奖的人(当然这里说的以孩子为多)说“这些钱要去存起来”。

而中国社会自古以来也是以节俭为美德的,也就是很多东方人用钱、对于金钱的概念。用一个字来概括“存”。

反观欧美人,包括了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等,发现一个现象,那里的人都敢于花钱,而其中好象又以移民国家为甚。

曾经在澳大利亚听过这种说法,那里有很多的薪资都是周薪,是不是一听到有一种给小孩子发零用钱的感觉,而当地的以年轻人为主,有些人拿了工资那晚就去疯狂消费玩乐,然后到第二周发薪日前的几天,晚上只好待在家里,因为没钱了。

这个的确和中国的情况形成强烈的对比,当然我也不是说要提倡这种做法,毕竟我觉得不足取,而且比较极端。

那如果用其他例子来说,比较典型的就是是否敢于花明天的钱,说白一点,也就是贷款问题。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贷款都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不能不说和中国人一贯的观念有关。而以美国为例子,他们的贷款业真是非常成熟,不说房屋汽车贷款多么普遍,学业贷款甚至旅游贷款也是不少的。

这些如果从历史上来分析,认为,其一,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敢于到新大陆来的人,多少都具有开拓冒险精神,不会固守,他们有这个勇气;其二,美国是个新兴的工业发达国家,几乎没有怎么经历过传统农业的时期(和中国漫长的封建农业大国是强烈对比),他们的思想里绝对不是靠天吃饭的,因此他们没有那种钱要以备后用的观念。自然,他们不会没有存款,问题是他们敢于或说积极超前消费,而这自然会有一系列的影响,将会在下一节分析。很多西方人对于金钱的概念。用一个字来概括“花”。

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国家提出了长假概念,“五一”、“十一”再加上春节那一段时间,三个长假。国家为什么这样安排,很大一个原因是当时国家内部消费欲不旺,消费不足,由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人家富余的那些钱就堆放在了银行里。于是推出长假政策,来拉动国内的旅游市场,然后带动一系列的消费。加上那段时间的利率政策,调低银行利率以刺激人们把钱取出银行去消费。

这样做的原理很简单,我们政治课上都学过:

“消费是再生产的前提。”自然先有生产才有消费,但是如果都不消费,那怎么会有积极性去生产。而现在,也有很多中国人敢于花明天的钱,进行各项贷款,加强了我过的银行业务,不过相对于中国广阔的市场来说,其实这些人还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人仍然没有涉及贷款业务。而其实国外的银行在这方面的业务就很发达,相对也带动了其他一些产业,包括,许多国外银行现在的主要收入也早不是存款的利息,而是贷款等其他业务的手续费。显然,这个绝对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的。为什么

现在的国人还不积极消费呢?

仔细想来,中国目前的信贷消费还不是很成熟也是有其他一些现实原因的。

第一,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还不够发达,或者说很不平均,这样导致一些很大的消费市场无法运作,自然无法显现出成效;第二个,也是比较主要的一个原因,其实是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法治进度,和西方比,还远不成熟。因为这些都是消费观念改变的一大前提,因此在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情况下,中国人的金钱观念一时半会还不会转变,至少不会完全转变。

西方人那么敢于花钱的基础是社会保障,他们失业后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去保障他们的生活,他们自然可以放心的去花钱,不必担心万一哪天没有了经济来源就会横死街头。显然,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远没达到那个程度,而且范围也很有限,所以大多数人就要多为自己想一些,那自然最简单的途径就是存钱了。不过说到社会保障的完善问题,我个人觉得,最终还是要归到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有没有大量剩余资本来完善或者说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是个很关键和基本的问题。如果没有较强的经济作后盾,那很可能消费市场都无法保证,那就更不用说什么超前消费了。

此外其实对于消费、金钱的不同观念还有很大程度取决于个人的性格心理不同,有些人就是喜欢存钱,喜欢看着存折上钱数目的增长。而另一些人就是舍得花钱,不在乎花明天的钱。这些也无可厚非。但关键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养成一个良好的消费观念,我们作为学生的身份,在没有任何经济基础的情况下,是不太适宜提超前消费的,自然学业贷款除外,还是应该采取比较保守一

些的消费观念,有一些钱还是可以选择存起来也可以作为日后进修的后盾,如果成年以后,有一定投资知识和理念,总之,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的消费观念带来不同的影响,没有绝对的好坏,要看到这也是一种个人的选择。

参考资料:

互联网

树立新的消费观念--《中学政治教学参考》,Z1期

《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

《消费者行为数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致谢

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人的消费观念

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人的消费观念 作者:谭浩俊 据媒体报道,截至11日上午9点52分,天猫“双11”购物狂欢节交易额突破500亿,无线占比72.93%。据了解,去年天猫“双11”突破500亿的时间节点是21时12分。这也意味着,今年“双11”突破500亿的时间整整比去年缩短了一半。 网购从小众走向大众 虽然早就预料到今年的“双11”会比去年更疯狂,但是,当阶段性结果公布以后,还是感到十分惊讶、十分难以令人置信,广大居民购物的狂欢程度,还是远远超出了想象。甚至有人怀疑,这会不会是最后的疯狂。 疯狂之后,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无疑还是物流,亦即消费者能否准时拿到所购的商品。不过,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双11”的狂欢到平时网购业务的不断扩大,已经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尤其重要的是,新的消费习惯和观念,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大量的中老年人也在逐步加入到网购和互联网消费的行列;也不再是城市人的“专利”,大量的农村人也开始学会利用网络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 而网购之所以为各类人群所喜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网购商品的结构越来越合理、品种越来越齐全、服务越来越周到,高、中、低档商品,都可以通过网购买到,不同需求的消费者,也都可以通过网购满足需要,且价格要比实体店便宜很多。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带给消费者的便捷服务,也在从另一个层面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与观念。 居民消费习惯和观念在改变 美国等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意识是非常强的、观念也是超前的。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的故事,也一直为中国人所多乐道。正是因为消费意识强、消费观念超前,因此,消费对美国经济的拉动力也非常的强。严格地讲,消费已成为决定美国经济走向的最主要力量。美国经济能够率先复苏,也是居民消费起到了关键作用。正是居民消费的启动,拉动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恢复与加快,带动了就业,就业的好转,又进一步拉动消费,形成消费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中学生消费行为及观念状况的调查报告

中学生消费行为及观念状况的调查报告 课题组长:指导教师: 课题组成员: 一、问题提出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家长们对自己子女过度宠爱,所给零用钱也比较多。那么,这些钱都花在什么地方呢?这些消费开支合理吗?高中生应建立怎么样的理财观念?现在我们决定对中学生的消费情况做一些调查,进行一些研究。 二、研究目标 预设目标:希望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大体了解现代中学生消费情况,能够找出其特点,并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找出原因,进而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达到目标:了解现在中学生消费状况,分析中学生的消费状况合理的一面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写论文,实现预设目标。 三、研究过程 我们的课题调查,采用的是调查分析法。回收的有效问卷36份(男生18份,女生18份)。调查问题全部为客观选择题,然后对答卷进行统计和综合分析,并得出结论。在根据结论,提出了一些比较有建

设性的意见。 总体来看,50%左右的家长基本同意子女从事兼职,主要是出于安全方面的顾虑;25%左右的家长完全同意子女从事兼职,并予以鼓励;20%左右的家长不同意子女从事兼职,他们认为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还有极少数家长完全不同意子女从事兼职。 准备阶段:在众多课题中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我们都感兴趣的关于中学生消费状况的研究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查询资料后,在做好准备工作之后,我们讨论并制成了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调查阶段:把调查问卷派到同学们的手中。调查对象是高一的男女生。 统计整理:采用人工统计法,组员利用课余时间对回收的36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报告撰写:首先对统计的数据作认真彻底的分析,另外还参考查

中美两国国民消费习惯差异调查分析报告

中美两国国民消费习惯差异调查分析报告任何一种消费者行为的产生都是与其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息息相关的。而中美之间的内、外部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中美两国的居民消费者行为特征自然会有很大的不同。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GDP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国家,从表面上来看应该说是一件喜事,但是其实际意义不大,而且我们中国政府对此反应也相当低调。中美两国作为对全球局势走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两个大国强国,但两个国家国民的消费习惯却有着巨大的差异。为此,我展开了调查。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美两国国民消费习惯之间的差异,指导人们更加合理地消费。 二、调查方式 由于可用资源有限,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和资料调查法。三、调查结果 中国人不习惯于超前消费,而是喜欢存钱,而美国人习惯于超前消费,甚至把明后两天的钱都花没了。 四、结果分析 首先,文化习俗方面。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其文明从发源以来至今从未中断过,其他三个国家是没有过的。灿烂的文明使我们为之自豪。五千年来悠久文明使得中国人就形成了一种以“勤劳节约光荣,铺张浪费耻辱”的意识。有很多诗歌谚语之类的文化作品都能反映出来,例如古代诗歌《悯农》的“谁知盘中餐,粒粒

皆辛苦”就清晰地描绘出了古人那种节约意识。并且以儒家文化为代表,教育的是人们怎么修身养性。中国消费者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个人的物质欲望往往受到压抑。如中国传统观念主张“谦、良、恭、俭、让”,在其影响下,勤俭消费成为大多数中国人所奉行的消费观念,这一观念虽然在现在受到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冲击,但它依然是中国消费者所普遍持有和坚持的观念。在勤俭节约的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下,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高档奢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及其增长会相对受到限制,消费者在购买中也会更多地重视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效用和价值,反对盲目攀比和铺张浪费。而美国人不是这样,至少美国人敢花钱,他们崇尚消费,他们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美国人向众多西方人那样有着勇敢和冒险的鲜明特点(这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就不勇敢)。他们受之前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巨大影响。美国消费者具有很强的自我观念,信奉的是为自己而活,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因此,美国人挣钱的动力是为了享受生活,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质量,美国国民的观念中并不存在勤俭这一意识。因此美国国民的收入大部分都是用于消费,储存的比例小,消费倾向高,甚至有时通过借贷提前消费,花将来的钱来满足现在的消费需要和欲望。 其次,历史发展方面。我以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骄傲的同时也为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史而遗憾。为什么这样说呢?封建君主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统治老百姓,采取各种手段禁锢人们的思想。例如,秦朝的焚书坑儒和康雍乾三代时期的文字狱。人们长期以来被地主阶

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调查报告.doc

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调查报告 实践活动参加人:魏俐洁小组 实践主题: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 时间:2016.8.10.----2016.8.15 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现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家长们对自己子女过分宠爱, 所给零花钱也比较多。那么,这些钱都花在什么地方?这些消贯开支合理吗?希望通过调查大体了解现代中学生消贯情况,能够找出其特点,并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找出原因,进而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我采用调查分析法,把调查问卷派到同学手中,回收有效问卷30 份,采用人工统计法,对统计的数据作认真彻底分析,得出结论。 —. 中学生消费状况的合理性 1.合理的消费观念 据据调查表明,约65%的中学生每月花费比较合理,只有小部分中学生的花销较大。同时,注重质量的占60%,这说明过度追求名牌的消费观念将成为过去,理性消费渐渐成为主流。50%的中学生有为自己做过“财务计划”。 2.消费内容的合理性 调调查表明中学生的消费不仅仅满足于衣食这种基本需求,为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比例也在上升,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 上网查询资料,体闲娱乐已成为当代中学生的时尚消费。学习资料是中学生消费中继食品,上网消费以后,居于第三的消费内容,这说明

中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很高。 3.消费方式的现代化 调调查结果表明,约11%的中学生使用过银行卡,表明中学生的消费方式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 4.对于消费的正确思考 调调查显示,95%的中学生的经济来源是父母,这种经济来源稳定 可靠数目可观。85%的中学生在消费过程中考虑过家庭的经济情况, 他们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现时,这说明中学生再也不是过去只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太阳”,而逐渐成为能为父母家庭分担责任的主人翁。二.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消费结构仍有片面性 调调查显示追求品牌的中学生也占一定的比例,这些中学生的消费观念显然是进入了误区,这也反映了中学生消费中不合理的一面。当一个中学生满身名牌,穿戴时髦的时候,所显示的并不是那个中学生的个人价值,却是虚荣和不和适宜。作为一个中学生,其个人价值在 于勇敢向上、勤奋、智慧、活跃的思想以及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 于他的的独立性。这样的中学生充满自信,无论是否穿戴名牌,都不 影响他们的个人的魅力。相反,如果一个中学生只能靠外表名牌来支撑自己的价值和地位的话,这个中学生毫无自信,己经“一无所有”了。 2.攀比现象严重 调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十分严重。这种不好的

浅谈文化与消费者购买行为

浅谈文化与消费者购买行为 姓名:江虹红班级:13工管2班学号:201310410232 文化为人类所创造,但一旦形成反过来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制约、影响。文化与人类的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有句名言所说,不能无视消费者作出选择时的文化背景而简单理解他们的选择;文化是一面“透镜”,人们正是通过 这块透镜来看待产品。可见,文化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那么文化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有怎样的影响,企业可以采取怎样的经营策略呢?下面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论述。 从消费者行为研究角度,由于研究者主要关心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所以我们将文化定义为某个特定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所习得和共享、用以指导其消费行为的信念、价值观和习俗的总和。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深远。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中华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并被广泛持有的居于主导地位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其主要有人道主义、先以后利、诚信知报、贵和尚中、求是务实等。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人民历来以安土乐天的心态坚持人本主义,推崇尊老崇古,重整体、倡协同。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通常体现在面子文化(面子主义)、先义后利(关系文化)、勤俭节约文化等,下面对这些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进行论述。 面子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面子文化促使消费者形成攀比消费、炫耀消费、象征消费等消费行为,面子消费涉及人群广泛,天然的大市场;并且不受收入限制,对价格不敏感。正如一般人所说的钱财事小,面子事大。面子消费中的送礼,购买者与使用者分离,重“看”不重“用”,团体送礼关心的是财务合法性(如可报销的发票),而不关注价格。面子消费人群对包装、文化寓意等高度关注,一般在节日时会大肆消费,主要消费方向是与办事目标高度相关,他们普遍认为地位决定档次,因此致使差序关系形成不同的礼品档次。企业根据上面描述的面子消费特征可以制定一系列的营销策略,如开辟送礼市场,以个人化礼品凸显尊贵体面或地位,用礼品包装挣取更多的销售和利润,开拓礼品大市场,广告投放集中在节日。 在中国人社会中,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关系消费、公关消费及公款消费都是消费领域中不可忽略的。关系消费也被称为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几个倾向之一。应该说,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中国传统义利观的核心,是始终居于正统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明显的一种义利观。在现实的厂商和消费者博弈之中,往往聪明的厂商将“义”与“利”并重,为了长远利益厂商愿意放弃眼前局部利益,维护消费者的“利”,“义字当先”也就成了企业诚信的体现。对于消费者,得到了厂商的“义”,自然得到了应有的“利”。因而,消费者往往去购买那些有诚信的厂商的产品,注重厂商售中和售后的承诺和服务。 讲到诚信,中国文化中“诚”即真实,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自己的本性。以“诚”为基础,又衍生出了许多相关的价值观念,如为人“诚信”,待人“诚恳”,对事业“忠诚”,还有“言必行,行必果”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会搜集到大量属于同类产品的各种不同品牌的信息,对不同的品牌进行评价和选择。

浅谈中国文化危机与当代大学生之责任

浅谈中国文化危机与当代大学生之责任 国危矣!中国人不知怎么了,经常忘记了自己是炎黄子孙,经常把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抛之脑后,去追逐那些西方所谓的“先进”。如今的中国人早已忘记了什么是做人的准则什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国人早已抛弃我们自古以来所遵循的礼义廉耻,现在的年轻人目无尊长、崇洋媚外,他们除了黑发黄皮肤说汉语外再也没有能够表明自己是中国人的地方了。 当代中国已经被西方文化所腐蚀。其一中国人丧失了自己的根。自清末以来,中国的大门被洋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之后,西方基督教以及西方的文化借着帝国主义的扩张而传播到中国,中国人不自觉的对自身的文化产生了怀疑。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都是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改革开放后,中国走上了发展经济的道路,中国文化早已被西化。谈论到中国人,我们大都是彬彬有礼的,但看看现在,各种不文明,各种违背道德的行为不断在我们的身边上演。我们哈韩哈日,我们过着情人节,什么玫瑰、蛋糕、烛光晚宴。七夕,还有多少人记得,还有多少痴男怨女在七夕一诉衷情? 现代中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中国,现在的社会上人人迷茫,人们为什么那么执着于工作、学习以及旅游?空虚,没错,就是这个答案。为何现代人热衷于微博微信,为何现代人热衷于各类肥皂剧以及娱乐活动?空虚,寂寞,冷。这不是在调侃,也不是在刷时髦。这是现代中国人内心的真实写照。古人为何有悠闲自在的生活?他们有信仰。有人说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但是我要说,中国人的信仰一直未曾中

断过。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学术氛围浓厚,从而奠定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我们不敬鬼神,我们敬畏天地,我们没有教规教条,我们有因果循环,有仁义礼智信,我们没有人际关系学,我们有三纲五常,我们没有自由的政治追求,但我们有逍遥的生活态度。现代中国人早已经失去中国人所需要坚守的文化底线。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面对如此颓废混乱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应当做些什么?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我们有着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我们要坚守我们的道德观念。遵守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然而面对拜金化的社会,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讲孝,我们的父母对我们而言是最大的恩人,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我们怎么能为了物质的利益抛弃父母,我们怎么能为了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金钱闹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我们计划、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我们怀疑、欺诈、争斗。为了功名利禄,我们玩阴谋、耍诡计、溜须拍马。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如履薄冰、患得患失。我们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们要加强自身的精神修养。当代中国物质发展已经达到世界第二,我们的精神建设却还在一百年前,我们该如何呢?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有理想,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强国,我们要复兴中华民族文化,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每一天的言谈举止,从每一天生活细节做起。

中国现代消费观念

绿色健康深入人心,休闲生活便捷多彩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居民脱离了追求简单物质满足的层次,对健康、舒适、便捷、丰富等情感元素更加关注。 目前城市居民提倡的生活观念中,86.1%的人把健康的重要性提到首位(数据来源: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编制发布的《中国城市居民健康指数报告》)。很多人在坐着上下班、坐着工作、坐着休闲的“坐式生活方式”中,增添了主动健身、缓解压力、增进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除了锻炼身体外,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健康买单:每月在购买各类营养保健品的花费,城市居民人均达62.42元;而用于健身的花费,人均达到148.4元。 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更加便捷多样。《2006年城市居民生活变迁报告》显示,城市居民平均每天呆在电视和电脑前的时间越来越长,人们在一天24小时中通过手指的运动就可以随时获得信息和娱乐。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打破了以往的单调和沉闷,《2006年中国中高收入城市居民时尚指数研究报告》显示,人们的休闲活动表现出趣味化和多元化的特点,泡吧、上网聊天、参加派对等新兴休闲娱乐方式在城市居民特别是年轻人中有一定的流行度。 消费求新求变,流行周期缩短 经济实力的提升,在释放消费欲望的同时,使得人们的消费更加趋于自由,能够根据自己个人喜好来选择消费的机会增多。城市居民在消费的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注重个性和求新求变的特点。 人们对个性的重视从本质上来说是彰显对差异化的内在心理需求。《2006年中国中高收入城市居民时尚指数研究报告》发现,74.5%的人希望“自己的服饰、用品和别人的不一样,有自己的特点”。这种差异化需求使得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产生了内在的竞争力,产品选择趋于多样化,居民消费空间不断扩大。 城市居民消费的求新求变促使消费更迭频率加快。以快速消费品中的服装为例,在过去半年时间里,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添置了4.6件衣物。80年代的年轻人追新求异的特点更加明显,衣物添置频率最高,为6.4件。从前那些被人们认为可以长期使用的耐用消费品,也变成了可以快速更换的消费品。中高收入城市居民中,16.5%的消费者不到1年就会更换手机;26.1%的人不到2年就会更换MP3;数码相机、个人笔记本电脑、私家轿车等高价位产品也出现了快速更新的趋势。高更换频率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物品实际利用率降低,流行周期不断地缩短。一个新品推出后会更快地在短时间内受到市场热烈追捧,但很快其所受关注程度便会降低,然后被更新的产品超越。 时尚消费时代来临,“跨位消费”崭露头角 中国的传统消费是以单纯追求需求满足为主,目前城市居民的消费则增添了很多时尚化的色彩,从对以使用功能为主的耐用产品逐步演变为对体现个人风格和独特品味的符号化产品的消费。《2006年中国中高收入城市居民时尚指数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在过去一年里,中高收入的城市居民人均用于时尚产品和服务上的消费支出超过万元,约占人均总支出的两成。时尚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时尚在自

从文化层面分析中美消费观的差异毕业论文

从文化层面分析中美消费观的差异毕业论文 Contents Abstract ............................................................. I 摘要................................................................ II 1 Introduction (1) 1.1 Significance and Aim of the Paper (1) 1.2 Organization of the Paper (1) 2 Literature Review (2) 2.1 The Definition of Consumption Conception (2) 2.2 Related Researches Abroad and at Home (2) 3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3) 3.1 Conservatism and Adventurism (3) 3.2 Future Consumption and Excessive Consumption (4) 3.3 Frugality and Enjoyment (5) 3.4 Practicability and Form (5) 3.5 Collectivity and Individuality (6) 4 The Influence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6) 4.1 The Influences of Geography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7) 4.2 The Influences of Social Development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7) 4.3 The Influences of Values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8) 4.4 The Influences of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9) 4.5 The Influences of Entertainments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10) 5 Some Inspirations for Establishing a Correct Concept of Consumption 10 5.1 Living within Our Means and Moderate Consumption (10) 5.2 Avoiding Blind Obedience and Rational Consumption (10) 5.3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Green Consumption (11) 6 Conclusion (12)

浅谈中国人

中国人的民族性:浅谈中国人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统一和多样正是中国民族性的两个方面。 1987年10月?熏人类学家费孝通代表中国接受美国学者的采访时曾坦白地说:“我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直到现在,我尚未真正认识清楚显示于中国社会之中的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形成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中国精神实质。”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 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关于中国人民族性的著作共有500余本。先来看一下中国人自己解剖的民族性。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没有排外意识 (2)勤劳、和平、守法 (3)守旧法,无变通 (4)崇拜鬼神 (5)犹豫不决 (6)知识水平低 (7)缺乏主人翁意识 (8)像一盘散沙 (9)夜郎自大 (10)停滞不前 (11)不崇尚自由 (12)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智慧 (13)家族主义和宗教主义 (14)世界主义 (15)重视道德 (16)民权主义 (17)极端主义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1904年出版的《饮冰室文集》中,对中国人的民族性进行了如下概括:

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转变研究论文

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转变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着眼于我国金融危机后的居民消费状况,从我国居民当前的消费观念入手,介绍了当前居民的消费观念,并结合目前的环境对其成因作出了分析,提出了通过转变消费观念以刺激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 【关键词】消费观念扩大内需金融危机 2009年,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实现了保证经济增长的目标,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单纯依靠投资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消费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居民当前的消费状况与其消费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的消费观念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物质上长时间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居民消费受到严重制约,中国社会传统的重积累、倡节约的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抛弃了自然经济模式下自给自足的消费观念,代之以量入为出、注重消费效益,强调消费带来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住房、通信及电子产品、节假日消费及旅游、文化教育、汽车等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热点,信贷消费、理性消费、个性消费等消费形式也开始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形成了当前中国居民西方消费主义与东方重积累思想并重的有中国特色的消费观念。 二、现阶段消费观念的成因 1.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价值对国内居民消费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小农经济是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不稳定的生存状态使我们的先人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进而形成了以节俭为核心的消费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这一习惯转化为人们日常的消费倾向,如重勤俭、轻生活;重储蓄,轻消费,满足于简单的物质供给,轻视甚或羞于精神消费等。此外,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也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的父母认为自己对子女将来的幸福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努力保证子女过上最好的生活,“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是大多中国父母的消费心态。因此,国内居民在子女的生活、教育甚至婚嫁等方面的消费上往往不惜血本。这种对伦理亲情的崇尚,也使国人十分注重为子孙积累财富。 2.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是形成当前居民消费观念的主因。消费观念的形成既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的收入得到显著提高,消费水平也日益提升,消费结构也得到了明显改善。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职业的“铁饭碗”被打破、公费医疗制度消失、住房商品化提速等现实问题又唤醒了人们的风险意识,特别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及房价的居高不下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未来的不确定。虽然信贷消费的理念已被很多人接受,但大多数人的消费观念趋于理性,更认同量力而行、有计划甚至略有盈余的消费方式。 3.受教育程度、收入高低、地域差异等个人因素也在消费观念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居民个人消费观念的因素包括收入、年龄、性别、地域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受教育程度对个人消费观念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接受新鲜事务的速度越快,在消费

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研究

SRT 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研究 院(系) 统计学院 专业经济分析 辅导老师马立平 组长孟昊 成员唐潇鹤王睿钱伊乔

目录 摘要 (3) 关键字 (3) 引言 (3) 一、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整体分析 (3) 1、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目的 (3) 2、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意义 (4) 二、中美两国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对比 (4) 1、大学生在上大学前后对于商品的舒适度,个性,价格,品牌的 关注程度变化: (4) 2、大学生购物去向以及对网络的利用程度: (7) 3、大学生信用卡使用率: (10) 4、父母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11) 5、大学生的经济来源: (11) 6、大学生在各项消费上的投入比例: (12) 三、从消费行为学角度分析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 (13) 1、消费行为学概述 (13) 2、从消费心理对比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 (15) 3、对比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15) 参考文献 (17)

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运用描述统计分析、多项应变量分析等方法,了解被调查对象的消费行为。针对当代中美大学生消费心理及行为特点的现状进行分析,着重探讨在教育全球化的潮流下中美两国消费行为差异,有助于帮助赴美留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圈子。 关键字:中美大学生消费经济来源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特点 引言: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的全球化发展,中国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本科生,甚至中学生倾向于出国留学深造。尤其是美国,作为科技、经济强国,多数学生愿意到美国发展,然而,由于出国留学的门槛降低,许多赴美留学生没有做好准备,也由于中美国家的政治文化差异,导致一些华人在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里不入流,缺乏对当地人当地文化的沟通和了解。正出于此,我小组在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上立项调查,希望借此反映出当下两国大学生的消费欲望,消费能力与来源,及消费取向上的异同。 一、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整体分析 1、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目的 近年来,在国内留学生中有一股“留学热”的风潮,越来越多的人在毕业时都希望到国外继续深造,美国是中国留学生输出的留学大国,它以优良的教育背景和实力成为留学生的首选之地,而在留学过程中我们无可避免的要面临消费,所以在这里,我们选择美国大学进

消费观念及行为

消费观念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部分。消费是从来都有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不断地解放、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不同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社会状况使得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产生了分化。中学生作为新世纪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消费观念也千差万别。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使得近二十年来人们的生育子女数逐渐减少,将人们对子女的关切程度推向顶峰。因此,人们对于子女的需求总是尽量满足,这也帮助了中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独立的消费观念。于是,泡网吧、首饰、电脑游戏、名牌 在很多中学生身上体现了出来,盲目攀比、挥霍无度等等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而接踵而至。不良的消费习惯其危害是难以想象的,它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消费观念是重大社会问题之一。 我们进行此课题的研究,就是要调查现代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了解中学生们对于消费的不同看法和见解,针对所得的研究成果发出倡议,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我们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使人们重视中学生的消费问题,以引导中学生们建立正确的消费态度和消费习惯,逐步培养出良好的消费观念。 每个中学生都是消费者,每天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消费行为。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观念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小组就这个课题进行了社会问卷调查。 为了提出好的解决对策,我们小组仔细分析了这种消费观念产生的根源。我们认为,它的产生主要是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二、影响因素: ㈠主观因素: 高中生消费意识仍较差,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外表,在意别人的看法。吃、穿、用、行都讲究名牌,原因就是名牌漂亮,更显档次,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 从众心理在作怪。同学之间都普遍存在一种心理,就是 别人有,我也要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别人有手机,我也要;别人有名牌鞋,我也要;别人吃的好,我也要 因而形成了一种畸形消费状态。 求异心理的影响。现在面临着强大的学习压力,也许因为学习上的不如别人,心理产生了一种自卑感,想在别的方面寻找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是想要张显个性。于是一种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心态便对高中升的消费趋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㈡客观因素: 社会环境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改善了,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于是一些出手阔绰的 贵族 出现了,为了 面子 不惜付出高代价。另一方面,人情消费也越来越重。一些高中生过早地受到社会风气影响,向大人看齐,贵重物品的 礼尚往来 也造成了消费的错误观念。 父母和长辈过分溺爱。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把他们当成家里的 小皇帝 , 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无论孩子的消费是否正当都予以满足。有的节日,特别是春节,有些学生的 压岁钱 多的数不胜数,父母、亲戚给了又给,而作为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有钱花到没钱止,而可消费的方向相对而言又比较少,于是这部分 多余 的钱就用来买手机等高价格消费品。这样就等于纵容了他们步入消费的误区。 学校教育的不足。为了应对应试教育中各校成绩的竞争,满足高考需要,学校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

中国消费人群分析

一,保守消费型 这一部分人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当中。他们的消费理念以实际生存需要来定,即以少花钱、维持生命为目的。在保证基本完好物品的前提下,尽量以最少的钱买最多的生活物品。主要目的是维持生命和适当的娱乐。而以最大的可能积蓄存款,为子孙的生活与教育存储资金。 二,追求温饱型 我们现今的社会里,富翁毕竟是少数。而80%以上的人群并不在富翁之列。他们对社会的需求只有两点,那就是生存和温饱。而生存是第一位的。只有生存无碍,才谈得上温饱,也只有温饱无碍了,才谈得上享受。这些在温饱线以上的人群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人群,因此,社会的主要消费对象也是他们。作为一个有头脑的经济人士,服务的目标应该把他们当作主流消费对象。其次是在温饱线以下的人群,这一部分人是少数。这部分人虽少,但他们的目标却很大。特别是在一些有远见的政府官员的眼里,他们的存在是极具挑战性的。所以,对于经商者而言,配合政府工作,除了公益活动之外,也是一种商机。 三,前卫消费型 能够主导前卫消费的,其实并不一定是那些有钱的富翁。在很大程度上,主导前卫消费的先锋,是那些16岁到25岁的年轻人。这些人没有负担,也不承担抚养义务,所以花起钱来出手大方,不计多少,只要心情舒畅,一掷千金也毫不在乎。他们追求的是潇洒、舒畅和刺激。这些人虽然只占所有人口的30%左右,经济实力也不充厚,但却主导着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消费方向。所以,他们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群体。 人的一生,大体上可以分为六个时期,即:六岁以下的幼年时期;七岁至15岁的少年时期;16岁到30岁的青年时期;31岁到45岁的壮年时期;46岁到60的中年时期;60岁以上的老年时期。 从消费的角度讲,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消费类型。6岁以下的幼年群体是被动无忧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完全取决于他们的父母,以及爷爷奶奶等长辈。他们的消费虽然不少,但主要集中在吃、喝、用(穿)、玩具上面。7岁到15岁为限制型无忧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集中在吃、喝、用(穿)、学习、娱乐等方面。不要小看了这两种消费群体。他们虽然年纪小,没有经济来源,但他们的消费却可以占我国消费总额的15%到20%!因为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会因为他们而不惜耗掉一切的!这就是中国的消费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的地方16岁到30岁的消费群体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是无忧无虑的,是完全自主的消费群体。他们一般没有多大的负担,也不必考虑太多明天的事情。有钱就用,用完了再挣,这就是他们中多数人的消费理念。他们需要的,是精神、心理、肉体上的满足,其他都是次要的。这一部分人引导国家消费的潮流,是商家都会关注的群体。他们人虽只占全体人口的三分之一,但他们的消费总额与他们在全体人口中的比例是相一致的。 接下来的两个消费群体是国家的主流消费群体,这个消费群体16岁到60岁之间都有。他们的消费除了基本的吃、喝、用、娱乐以外,还有生育、保险和置办家居。其中最主要的还在于置办家居。其中25岁到45岁的人群最为突出,他们的主要消费目标是购房、结婚。而购房、结婚,都是当今社会最为昂贵的消费。有没有房子,是许多年轻人身价的一个方面,也是成年人责任象征的标准。所以,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为房子奋斗。尽管那些站着说话的把他们称为房奴!这两种消费,大约要占一个人一生消费总量的50%以上! 最后的消费群体是老年人。他们的消费有限,但他们的消费却是很明白的:医疗保险和基本的吃穿用度,还有有限的娱乐。最后是存点钱,为子孙后代丢点想头儿。他们的消费,除特别情况之外,所占比例不到一个人一生消费的5%。 有人说,中国人的消费理念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更有人认为,中国的富翁已经达到中国人口

18岁—35岁消费者行为分析

每个消费群体都有独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因此,企业积极争取消费对象时要区别对待。 1、青年消费者群 1.1、青年消费者群的总体特点(18岁——35岁): (1)青年消费者群人数众多,是仅次于少年儿童的另一个庞大的消费者群。 (2)青年消费者群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很大的购买潜力。进入这一时期的消费者,已具备独立购买商品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尤其参加工作了有了经济收入的青年消费者,由于没有过多的负担,独立性更强,购买力也较高。因此,青年是消费潜力巨大的消费者群。 (3)青年消费者群的购买行为具有扩散性,对其他各类消费者都会产生深刻影响。他们不仅具有独立的购买能力,其购买意愿也多为家庭所尊重。他们有独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因此,青年消费者群应成为企业积极争取的对象。 、小青年消费者(18-25)群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未婚青年消费者群在消费心理与行为方面与其他消费者群有许多不同之处。 (1)追求时尚、表现时代。青年消费者典型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对未来充满希望,具有冒险和献身精神。任何新事物,新知识都会使他们感到新奇、渴望,并大胆追求,在消费心里与行为方面表现出追求新颖与时尚,力图站在时代前列,领导消费新潮流。所以,青年往往是新产品、新消费时尚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 (2)追求个性,表现自我。处于青处时期的消费者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追求个性独立,希望确立自我价值,形成完美的个性形象,因而非常喜爱个性化的商品,并力求在消费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 (3)追求实用、表现成熟。青年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趋于稳定的成熟,因而在追求时尚、表现个性的同时,也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要求商品经济实用,货真价实。由于青年人大

浅谈我国汽车的消费观念

浅谈我国汽车的消费观念 【摘要】随着中国汽车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内外汽车业的激烈竞争不断加剧。为了比竞争对手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汽车生产厂商除了要关注产品本身的质量、品牌、服务以外,还要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有很好的掌握,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就我国购车人的消费观念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汽车消费心理;面子主义;实用主义;个性化需求 【正文】 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营销学原理》中提出了一个非常简洁的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他认为,购买者行为模式一般由三部分构成,通过以下方式发生作用,外界刺激对购买者产生影响,导致购买者的反应。由于购买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在其内部完成的,既看不见又难为人知而被誉为“黑箱”。因此营销人员最感兴趣的是消费者对于自身产品安排的营销刺激会如何反应?能够真正掌握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特色、价格、广告要求等反应的公司,将比竞争对手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因此,汽车企业们也纷纷尽力研究“黑箱”的究竟,研究消费者的汽车消费心理,争取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上分得更多的“蛋糕”。本文就我国购车人的消费观念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研究中国消费者的汽车消费的观念,可以从深刻影响国人消费观念的中国传统文化谈起。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所沉淀下来的,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比如讲究中庸之道、注重人论、看重面子、重义轻利等。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了国人的消费观念,导致了国人在消费时具有消费行为上的大众化、品牌意识比较强等消费观念特点。在汽车消费上,体现出了以下的传统消费观念:一是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被孔子的中庸之道思想禁锢几千年的中国人,大部分消费者一时还是以中庸奉为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凭借中庸赢得消费者青睐的车型枚不胜举,最典型的就是凯美瑞,它本着中庸的设计成为中高级市场上称霸一方的霸主,以两年30万辆的骄人成绩向世人亮出了它中庸才是走向成功的硬道理。因此中庸成为人们最能接受的一种朴实风格。 二是崇尚名牌。一些在网上发帖子力挺自主品牌的网友,购车时第一选择依然是洋品牌;一些人只是由于购车款不够多,才不得不去购买价格便宜的多的自主品牌经济型车。中国消费者对汽车洋品牌的崇尚,使得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格外艰难。有人预言,如果捷达轿车能够降到6万元,那么目前国内5万左右的自主品牌轿车将全部面临灭顶之灾。 三是贪大求全。消费者挥之不去的三厢车情节,使得汽车厂家不得不被动地去迎合。汽车是大件耐用消费品,购买时自然是功能越齐全越好。车身越长越好、配置越全越好。为了满足国人的这种观念,上海大众在普桑的基础上加长约10厘米,推出桑塔纳2000;此后引

从文化层面分析中美消费观念的差异

从文化层面分析中美消费观念的差异 摘要 中美社会历史背景、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家庭教育背景的差异,引起了两国人们消费观念的不同。论文从文化的角度,主要论述了中美两国人们在存钱、旅游、以及追求新潮时尚等方面消费观念的差异。论文重点研究了文化与消费观念的关系,以及文化对消费观念的影响,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蕴含不同的消费观念,并能正确、理性地看待本国文化与本国人们的消费观念,打破对其他国家人们不同消费观念持有的偏见,理解、尊重并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消费观念。 关键词:中美文化;文化差异;消费观念差异

On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onsumption Concep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ABSTRACT Owing to the geography differences, society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cultural value differences, ethic differences, family education differences, Chinese and American nations’ consumption conception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three aspects: difference in depositing conception, difference in traveling consuming, and difference in catching fashion. This study mainly elaborat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consumption, emphasizing the cultures’ influence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The aim of this thesis includes three aspects: firstly, making people view their own culture and consumption conception correctly and rationally; secondly, breaking people’s prejudice towards other nation’s consumption conception; finally, making people understand, and respect people’s consumption conception under different cultures. Key words:Chinese-American culture; culture difference; consumption conception differe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