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

华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
华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

第四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能认识常见的图形,并能对常见的图形进行分类、 分辨; 2、 能够对实际中的物体进行抽象化为图形; 3、 能了解多面体中的欧拉公式。 教学分析:

重点:基本图形的认识与分辨; 难点:欧拉公式的应用与认识。 教具准备:

每个小组准备相关的立体图形及实际生活物品。 教学设想:

强调几何学与实际生活的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导向:

本节从学生的生活周围入手,通过观察认识到生活以生活的周围存在着规则 的和不规则的物体,规则物体是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对于教材中出现 的一些概念,如圆柱、棱柱等,都不是定义,仅是描述性的说法。教学中不要求 学生掌握严格的概念,只要求能通过具体图形进行识别或判断。在教学中注意引 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概念的抽象和形成的过程。

二、 新课拆析:

1、知识基础: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生活空间是一个三维的世界, 我们生活中的生活中的物 体都是立体的物体,而这些物体中有一部分是较有规则的,如:

生活物体 苹果、球 天坛顶端 塔顶 粉笔盒 笔筒 类似图形丁 球体

圆锥 棱锥 棱柱 圆柱

2、知识形成:

(1) 图1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柱体(圆柱体); (2) 图2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柱体(棱柱体); (3) 图3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锥体(圆锥体); (4) 图4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球体;

图1

在上面的图形中:

Z

1 匚 U

图2

图5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锥体(棱锥体); 棱柱有三棱柱、四棱柱、五棱

柱、六棱柱, 棱锥有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六棱锥

P 122 excl 、2、3

四、 知识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实际物体与图形间的关系,知道了棱柱、棱锥、圆柱、圆 锥的分类及分辨。

五、 课外作业: P 123 excl 、2、3 六、 每日预题:

多面体 顶点数(V ) 面数(F ) 棱数(E )

V+F-E 正四面体 4

4

6

2

正方体

正八面体

正十二面体

正二十面体

正方体

正四面体 从上面的结果,伟大的数学家欧拉证明了: 概括:欧拉公式 顶点数+面数-棱数=2

三、巩固训练:

正八面体 经过我们数图中每一个多面体所具有的顶点数 正八面体…… (V )、棱数(E )、和面数(F ): 三棱柱 四棱柱 五棱柱 六棱柱

(V )、棱数(E )、和面数(F ): 如:

五棱锥 六棱锥

(5) 另外, 三棱锥 四棱锥

3、知识拓展: 从下面的多个多面体:

1、各小组准备好各种规则的图形;

2、一个物体是否从各个方向看都是一样的

七、教学反馈:

画立体图形

由立体图形到视图

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知道物体是有多个方面,从不同方面来观察物体

是不一样的;

2、能画出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教学分析:

重点:如何确定物体的三视图;

难点:转化思想的培养。

教具准备:

各小组与老师都准备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

教学设想:

以学生的独立思考,老师的启发为主。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视图法是画立体图形的一种方法,在生产实际中经常用到,因为学生的空间思维还处于形成阶段,所以对本部分的要求不能过高,仅要求学生认识到视图法是一种在生产实际中常用的方法,能描述简单立体图形的视图,如球、圆柱、圆锥、棱柱、棱锥及立方体的简单组合等,棱柱仅限于直棱柱,棱锥限于正棱锥,能画出草图,仅要求学生能识别所见到的视图形状与类别。

、新课拆析:

1、知识形成:

在平面上画空间的物体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必须把它画得从各个方面看

都很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三视图法

概括:(1)三视图指的是从正面、上面和侧面三个不同的方向看一个物体;

(2)根据上面的过程,然后描绘

三张所看到的图, 即视图。

如:

从正面看:

从正面看到的图形,称为正视图;

三、 巩固训练:

P 123 excl 、2

四、 知识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常见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在画三视图的过程中, 们所选择看图形的角度。

五、 课外作业:

P 129 excl 、2、3

六、 每日预题:

1、 如何把三视图转化为立体图形

2、 一个三视图是不是只能转化成一个立体图形

七、 教学反馈:

画立体图形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

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继续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认识事物的不一

我们要掌握我 2、例解讲解:

例:1画出如图所示的正方体和圆柱的三视图

右视图;

2 、画出如图所示的四棱锥的三视图

定性,使学生能充分分析不同的情况;

2 、使学生能利用三视图来描述出实际的立体图形。

教学分析:

重点:如何概括三视图画出正确的立体图;

难点:如何认识到实际立体图形的不唯一性。

教具准备:

准备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及一些可组合的正方体。

教学设想:

充分运用启发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课的学习其实是前堂课的延续,从立体图形到三视图是一个从立体到平面的过程,而由视图到立体图形是一个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所以两者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在教材的处理上要注意到两者间的有机结合。另外,在本节的学习中,仍然只要求学生能描述实际的立体图形,说出它是由哪些基本图形构成的。

二、新课拆析:

1、知识设疑:

2、例题讲解:

从引例中,可以发现,一个平面图形可以转化成很多种的立体图形,如上图中的长方形,可以是圆柱、正方体、其他的棱柱等。

例:1、如图中所示的是一些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请根据视图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并画出相应的实际立体图形。

(1)

三、 巩固训练: P 128 excl 、2 四、 知识小结:

本节课只学习了由视图到立体图形, 要充分认识到角度的转化, 非常抽象思维过程。

五、 课外作业:

P 129 exc4

六、 每日预题:

1、 立体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

2、 一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是唯一吗 七、 教学反馈

2 、如图是一个物体的三视图,试说出物体的形状

这也是一个

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等实践活动,丰富立体图形的认

知和感受,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2、 会判断所给定的平面图形能否折成立体图形(多面体)

3、 给出一些多面体的展开图,能说出相应多面体的名称;

4、 会判断给定的平面图形是否某多面体的展开图,并会把一个 简单的多面体展开成平面图形;

5、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分析:

重点:根据多面体研究其展开图和根据展开图判别多面体; 难点:研究一个简单多面体的展开图。 教学设想:

启发式地教学,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导向:

本节课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直接转化,在这里体现着事物间的相互转化思 想,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动手做上多做文章,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在 知识上,如何确定一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并明白其展开图的非唯一性。另外, 应能认识到一个展开图能否转化成一个立体图形。 在应用中应抓住转化时的判断 力,并能对其有一个强烈的图感。

二、 新课拆析: 1、知识回顾:

观察生活的周围,就会发现物体的形状千资百态……, 这其中蕴含着许多图 形的知识。

2、知识形成: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了解了解整个立体图形展开的形状,如包装一个长方 体的物体,需要根据它的平面展开图来裁剪纸张。为此我们本节课要讨论的是一 些简单多面体的平面展开图。

(1)根据给定的一些平面图形,判断能否折成立体图形。

“做一做” :12个一样大的等边三角形,粘贴成如下图所示的三种形状,你

能想

(引例)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什么

像哪一个可以折叠成多面体动手做做看。

从学生动手的结果,我们易知,图(1)、图(3)可折叠想多面体,图(2) 不能折叠成多面体。

概括:多面体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设想沿着多面体的一些棱将它剪开, 可以

把多面体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

上面的图(1)、图(2)实际上是由三棱锥展开而成的平面图形,我们把它 叫做三棱锥的平面展开图。

“折一折”:如下图是多面体的展开图,你能说出这些多面体的名称吗

Z

r □

(1) 沿着一个正方体的一些棱将它剪开得到一个平面图形, 需要剪开几条棱

(2) 对上述正方体的展开图尝试分类;

(3) 正方体除了上述的展开图外,还有其他的展开图吗

三、巩固训练:

P 131 excl 、2、3

四、 知识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如何把一个多面体展开成平面图形, 也学会了判断一个平面图

形能否折成立体图形。

五、 课外作业:

P 132 exc1、2、3

六、 每日预题:

1、 能分辨常见的平面图形,说出圆形与多边形的区别;

2、 请你找到一些有特殊图案的平面图形。

七、 教学反馈:

平面图形

思考: 3 、例题讲解:

把如下的正方体纸盒展开成平面图形: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形形色色的平面图形;

2、使学生能理解多边形可由三角形组合而成,并认识到点、线、面、

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分析:

重点:认识到多边形是由三角组合而成的。

教具准备:

各小组各准备一些平面图形。

教学设想:

主要以“展示”结合实际的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形形色色的平面图形,认识多边形,认识到多边形可由三角形组合而成,点、线、多边形和圆等图形可组合成各种优美的图案,在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并且通过本节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对最基本的平面图形一一三角形有更多的感觉。

二、新课拆析:

1、知识基础:

虽然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立体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的世界,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也知道,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所组成的,我们也知道,其实有时我们观察物体,都是从其表面开始的:

按照组成多边形的边数,多边形可分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概括:(1)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2)多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

另外,多边形也可分为凹多边形与凸边形。

3、知识拓展:

我们都知道,每个多边形都可以看成是由三角形组成的, 即,三角是最基本 的图形,每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 如:

从上图中,可以发现三角形的个数刚好与边数有一定的规律: 即三角形的个

数=边数-2

4、例题讲解:

例:1认识图形,说出以下图形是不是多边形

三、 巩固训练:

P 136 A : excl 、 2、 3;

B :各个小组收集不简单图形的图案。

四、 知识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认识平面图形及平面图形的简单分类, 并能懂得多边形是由三 角组成的

五、 课外作业:

P 136 excl 、2、3

六、 每日预题:

1、 直线、线段、射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 线段与直线特具有的性质是什么

七、 教学反馈

最基本的图形一一点和线

点和线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初步三种

线的一些性质;

2 、下面各图中,哪几个是四边形

2、能从线段长度的角度来分析两点间的距离;

3、能初步理解直线与线段的两个重要性质(公理)。

教学分析:

重点:三种线的性质特点、直线与线段的公理;

难点:对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的正确认识。

教具准备:

要求学生准备好的一条绳子和一条硬纸条。

教学设想:

运用层层推进,采取列表比较的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课是初中几何基本知识的开门,所以能否把本节课的内容处理好,对以后学生学习几何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所在要本次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能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找到乐趣。在课堂的安排上,首先从线段入手,并以此为突破口,通过对线段的详细讲解,为下面的射线与直线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在三种线的学习上,处理好不同线的比较,加深学习的记忆。另外在学习线段与直线的公理时,及时与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拆析:

1、知识情景:

(1)如果你站在一座足够高的楼上,望着楼底下的某一个,那么你将能见到什么

(2)大家都学习过地理,也都曾见过地图册,那么当你看到北京的时候,你能看到什么

(3)如果你把一条两头都打结的绳子拉直了,你将能发现什么

2、知识释疑:

(1)从情景中,我们将能知道,那时,你能看到的将是一个点,而这个点就表示着这个人或这个城市的位置,因此,

概括:点通常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

点图形:A

表示:点A(A点)

(2)作为线段,只以一种形象的角度来说明,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定义。

线段图形:d

表示:A线段AB B线段d

利用线段的形象,我们顺利引出了射线与直线:

概括:把线段向一方无限延伸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射线;把线段向两方无限延伸所形成的图

形叫做直线。

射线图形:d

A B

表示:射线AB射线d

直线图形:. d

A B

表示:直线AB直线d

3、知识综合:

线段射线直线

图形

A B A B A B

表示线段AB射线AB直线AB

几个端点2个1个0个

能否延伸不能向一边无限延伸向两边无限延伸

能否度量能不能不能

(1)线段公理:

从右边的图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如果从A地到B地,走直路的路程是最短

的,即在这些把A B连结起来的线中,线段AB是最短的概括:两

点之间,线段最短。

连结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B (2)直线的公理:

我们要把一根木棍钉紧,只用一个钉子,行吗由生活在的经验,我们都知道, 一个

是不够的,但如果,我们再多打一个,那么这根木棍就可以打紧了。概括:经过两点有一

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三、巩固训练:

P143 excl、2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有关线段、射线、直线这三种线的不同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与联系,并能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情况来总结线段与直线的两个重要的性质(公理)。

五、课外作业:

P144 A : excl、2 B : exc5 (1、2)

六、每日预题:

1、如何对两条线段进行大小的比较,你有几种方法

2、你能利用圆规(画)作出一条直线等于已知直线吗

3、请你们各准备两根大小一样相等的线段。

七、教学反馈:

最基本的图形一一点与线

线段的长短比较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掌握分别用测量与重叠来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

2 、能学生充分理解两条线段大小比较所隐含的意义,能从“量”

与“形”上进行转化;

3 、线段中点的性质及其简单运算。

教学分析:

重点: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及其原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数量”的角度,弓I入到从“形”的角度来分析两条线段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

每个学生与老师各准备两条相等的硬纸皮。

教学设想:

以学生的讨论与自我动手为主。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课应是一节学生的操作课,也就是说,在本课的课程安排上主要以学生的自我动手从而得到相应的结论为主,在教学在可以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思想,另外在中点的知识点上应着于简单的几何语言叙述方法。

二、新课拆析:

1、知识设疑:

(1)如果有两个同学在比较高矮,你们一般是怎么做的

解决方法:在以让两个人站在一起来比较;

分别量出这两个同学的身高。

(2)那如果是两个分别在两条不同的笔直的道路上跑的选手,我们又如何知道在规

定的时间内,他们谁跑得更远

解决方法:想法量出两个人跑过的距离(线段的长度)。

(3)如何比较你们两个同桌手上的两条线段(硬纸皮)的长度大小,你能够想到什么

方法

2、知识形成:

从上面的引例,我们很容易知道,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有两种方法:

(1)用刻度尺度量;

(2)利用圆规进行移动。

如图有线段AB与线段CD且进行了以上的有关比较方法。

如果通过比较,知:线段AB比线段CD短,则表示为:

ABAB

3、知识拓展:

(1)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其中一条线段对折,从而在其内部得到一折痕,从学生的测量中可以知道,这个折痕刚好把这条线段分成长度相等的两部分。

概括: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应用:如图,点C是

线段AE的中点,则有:

A C B

1

AC=CB^-AB,AC+CB=AB

2

(2)引导学生利用圆规作出一条线段等于忆已知线段的长度,并可适当引进两条线段的和差关系。

4、例题讲解:

例1、如图,AB= 6cm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CB的中点, 那么AD有多长

A C D B

例2、已知线段a、b (a>b),试画出(作出)如下线段:

(1) AB=a+b (2) CD=a-b

a b

三、巩固训练:

P149 exc1、2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是线段大小方法的引入,应充分理解线段比较方法的运用;初步学习几何语言的运用及解题,并掌握有关中点的概念,并能在实例中进行运用。

五、课外作业:

P150 exc3、4、5

六、每日预题:

1、各位学生准备一个可以活动变化的角;

2、角是由几部分组成,这几部分分别称为什么,角应如何度量

七、教学反馈: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到角的美感及角的有关知识;

2、掌握有关角的单位的换算;

3、掌握有关方向角的初步知识。

教学分析:

重点:角的单位的换算及角的表示法;

难点:角的定义的理解。

教具准备:

每位同学各准备一个变换度数的角,量角器

教学设想:

以实际生活中的相关实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并结合学生的动手

操作。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在学习本节时,主要设想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实例,来直观形式来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对于两种角的定义不要求学生能记住。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到一部分在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如:角的表示法、角的分类等。在教学中必须让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有必要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应当使学生意识到:知识是为了生活中的运用。

二、新课拆析:

1、知识设疑:

首先启发学生对生活中所存在的“角”的形象的物体进行举例,然后提出我们对它的思考,并以此复习有关小学学过的有关角的定度及有关知识(角的分类,角的种类、角的度量等)。从而使学生对旧知识有一个新的印象,对本节课的学习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知识形成:

从生活在“角”的形象,结合小学时的知识,我们有:概括:(定义1)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

(定义2)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

射线端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

(1)角的表示:

B

AOB

(2)

1

注:1、类似于 AOB 的表示时,必须把表示角的顶点的字母写在中间; 2 、类似于 O 的表示时,必须满足,以O 为顶点的角只有一个。 (2)角的简单分类:

从小学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180内的角,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锐

如果位置在东、南、西、北方向上时,表示为:正东,正南、正西、正北; 如果位置在东、南、西、北的两个方向的夹角平分线时,表示为:东北,东 南、西北、西南;

如果位置在其他情况时,表示为南(北)偏东(西) ***度。

3、例题讲解:

例1、把18 15'化为用度表示的角

例2、在下图中,OA 是表示北偏东30方向的一条射线。 仿照这条射线,画出表示

下列方向的射线:

三、巩固训练: P 153 excl 、2、3

角、直角、纯角,另外有平角、周角。

如果 为锐角,则0 90 ;

如果

为钝角,贝U 90

180 如果 为直角,贝U 90 ; 如果 为平角,贝U 180 ; 如果 为周角,贝U 360 ;

(3) 角的有关计算:

认识角的有关单位:1 60' 3600"

(4) 方向角的认识:

(1) 南偏东25 ;

(2) 北偏西

1'

四、知识小结:从本节的学习中,同学们应这几个方面来掌握知识点,首先是有关的定义,应该有一定的了解,还有重点的知识就放在角的有关计算以及角的表示法,方向角的表示等方面。

五、课外作业:

P 148 A :exc1 、2、6

B :exc4

六、每日预题:

1 、如何进行两个角的大小比较,你有什么方法

2、如何作一个角等于一个已知角(画图)

七、教学反馈:

角的比较和运算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掌握分别用测量与重叠来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2 、能学生充分理解两个角大小比较所隐含的意义,能从“量” 与

“形”上进行转化;

3 、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其简单运算。

教学分析:

重点:运用叠合法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数量”的角度,引入到从“形”的角度来分析两个角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

师生各准备一个用硬纸皮做的可活动的角,准备好作的图的工具

(一幅三角板、圆规)。

教学设想: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比较从而得到结论性的东西,并能在操作中得到动手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角的有关知识以及在线段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所以“承前启后” 必须加以强调,在知识的形成中,应尽量在旧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研

最新华师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8年下学期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实验中学铁路园分校廖文艳 一、学情分析 本期我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如何学习数学,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和猜测的探索能力,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感性知识。 3.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二章有理数 1.通过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感受到负数的引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做到形数结合。 3.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和运输律的过程,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体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优越性,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初步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对所给的数,能根据所

华师版七年级上数学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1课时 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重点:加强数学意识; 难点:数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与数学交朋友 1、数学伴我们成长 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就遇到数学,数学将哺育着你的成长。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你变得更聪明了。 从生活的一系列人生活动中,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数、数的运算、数的比较、图形的大小、图形的形状、图形的位置有关。另外,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2、人类离不开数学 自然界中的数学不胜枚举。 如:蜜蜂营造的峰房;电子计算机等等。 从生活中的常见的天气预报图,从经济生活中的股票指数,到某些图案的组成: 学生练习:(1)P4: 学好数学还要关于把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 学生练习:(1)完成铺地毯的米数的计算。 二、激发训练: 课作业: P6,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三、作业巩固: 练习册: 第2课时 第二章有理数 2.1 正数和负数(1) 正数、负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明白生活中存在着无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举例说明; 2、能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和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 重点:通过列举现实世界中的“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来引进正数和负数,要求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为以后通过实例引进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加法和乘法法则打基础。 难点:对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课是一个从小学过渡的知识点,主要是要抓紧在数围上扩充,对引进“负数”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及意义的理解。 二、新课拆析: 1、回顾小学中有关数的围及数的分类,指出小学中的“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如:0,1,2,3,…,31,5 12 2、能让学生举例出更多的有关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对立面。 如: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温度是零上10°C 和零下5°C ; 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3、 上面所列举的表示相反意义量,我们也许就会发现:如果只用原来所学过的数很难区 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一个“—”号来表示。 如:在表示温度时,通常规定零上为“正”,零下为“负”即零上10°C 表示为10°C ,零下 5°C 表示为-5°C 概括:我们把这一种新数,叫做负数, 如:-3,-45,… 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叫做正数,如:1,2.2…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例:下面各数中,哪些数是正数,哪些数是负数,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 这部分内容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有趣的数学问题、著名数学家的生平史料等内容,让学生在极其轻松的氛围中,与数学交朋友,学会做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这部分内容在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联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为学生以后初中数学各部分的内容作了一个有益的铺垫。 第二章有理数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及其加减法、乘除法、乘方运算,并配合有理数的运算学习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基本知识,以及使用计算器作简单的有理数运算。内容在设计上是从实际问题情境与已有的小学数学知识基础着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新的有理数的一些概念,探索有理数的数量关系及其规律。在方法上采用从特殊的现象发现一般规律,使学生初步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初步学会表示数量关系的一些数学工具以及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同时适当控制练习和习题的难度,引人计算器,避免不必要的烦琐的计算。这部分的内容不仅是为下一部分内容“整式的加减”的学习作好一个铺垫,而且是整个初中数学“数与代数”内容中关于“数”的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内容,可以说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本学期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 第三章整式的加减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在学习有理数的基础上,引入字母表示有理数,实现由数到式的飞跃。继而介绍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及其相关概念,以及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并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介绍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以及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最后将这些法则应用于整式的加减。采用了与第二部分内容相同的设计思想,即从实际问题着手,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基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实现学生的思维由数到式的飞跃,并运用类比的思想探索数量关系及其规律,初步学会表示数量关系的代数工具并用于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数与代数”内容中关于“代数”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整个中学阶段“代数”内容的重要基础。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分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等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本学期教学内容的又一个重点。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队物体形状的认识由模糊、感性的上升到抽象的数学图形,学会画简单的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介绍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引人组成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的介绍,进而以此为基础介绍角、并介绍这些知识的一些初步应用。 这部分内容在设计上是以学生在小学所学的“空间与图形”,通过大量丰富的立体、平面图形,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感受,探索图形中存在的简单关系,初步体验一些变换的思想,初步学会数学说理。在这部分的内容编排上,以体——面——线——点为序,从学生周围的、熟悉的各种物体入手,直观认识立体图形,然后通过视图与展开图,进一步加以认识,再转到对各种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基本图形——点和线的认识,最后认识角。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体验变换。这部分内容也是本学期教学内容的又一个重点。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这部分主要介绍了平行线、相交线的有关概念与及平行性质以线的识别方法章包括4节内容以及三个选学内容;教科书从两条直线相交入手探索了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线和垂线段的概念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然后在研究平行线的基础上研究基本的图形变换——平移。

2020年华师版七年级数学上期中试卷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上期中试卷 一、 填一填(共计30分,其中第2、9、10、11每题2分,其余每格1分) 1、在下列数中,有理数有 个;负整数有 个,是 ; 7, 32, -6, 0, 3.1415, -2 1 5, -0.62, -11. 2、如果+7℃表示零上7℃,则零下5℃表示为 ; 3、- 3 2 的相反数是 ,绝对值是 ,倒数是 ; 4、(-2)3的底数是 ,读作 ; -23的底数是 ,读作 ; 5、下图A 是一组立方块,请在括号中填出B 、C 图各是什么视图: 6、将近似数0.03447精确到0.001是 ,它有 个有效数字. 地球表面积约为5100000002 km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2 km . 7、用“<”、“>”或“=”号填空: (1)-59 0, (2)-0.1 -0.2, (3)34 -35 8、(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有怎样的规律: 3,5,7,9, ,…,理由: 。 (2)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图形,并说明理由: 理由:: ; 9、在我校举行的运动会上,小勇和小刚都进入了一百米决赛,小勇用了x 秒,小刚用了y 秒,小勇获得了一百米决赛的冠军。小刚比小勇多用了 秒。 亲爱的同学: 祝贺你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学习,现在是展示你

10、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面的形状是 。(填两个即可) 11、你喜欢吃拉面吗?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反复几次,就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了许多细的面条,如下面草图所示。这样捏合到第 次后可拉出64根细面条。 第一次捏合 第二次捏合 第三次捏合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你把它的序号填在括号中。) 12、某天上午6:00虹桥水库的水位为30.4米,到上午11:30分水位上涨了5.3米,到下午6:00水位下跌了0.9米。到下午6:00水位为( )米。 (A )26 (B )34.8 (C )35.8 (D )36.6 13、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为a ,十位数字为b ,则这个两位数为( ) (A )ab (B )ba (C )10a+b (D )10b+a 14、与3a 2b 是同类项的是( ) (A )a 2 (B )2ab (C )3ab 2 (D )4ba 2 15、用计算器计算230,按键顺序正确的是( ) (A )2 3 0 = (B )2 × 3 0 = (C ) 2 3 0 y x = (D ) 2 y x 3 0 = 16、请观察:233)21(921+==+,12333)321(3632++==++, 那么3333354321++++等于( ) (A )15 (B ) 115 (C ). 225 (D )625 17、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 (A )2 r s π=是代数式(B )1是最小的正数(C )1-是最大的负整数(D )0的倒数仍是0 18、若a 、b 、c 中至少有两个互为相反数,则a 、b 、c 的关系可表示为( ) (A )0=++c b a (B )0))()((=+++a c c b b a (C )0)()()(2 2 2 =+++++a c c b b a (D )02 22=++c b a 19、要用一根铁丝弯成右图所示的铁框,则这根铁丝至少长( )米? (A ) . 2.5m (B ) . 5m (C ). 4m (D ) 无法确定 20、若1a 表示星期五,2a 表示星期六,……,8a 又表示星期五,如此循环2005a 表示( ) (A ) .星期五 (B ). 星期六 (C ). 星期日 (D ) .星期一 1.5m 1m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

七年级数学练习题 命题人:刘宇新 时间:2015-12-22 一、选择题(3×10分) 1.若2a m b 2m+n 与4a n+1b 11的和仍是一个单项式,则m,n 的的值分别为( ) A.m=3 .n=3 B.m=3 n=4 C.m=4 n=3 D.m=-2 n=3 2.-[x-(2y-3x)]去括号后的结果为( ) A.-x+2y-3x B.-x-2y+3x C.-x-2y-3x D.-x+2y+3x 3.若M=2a 2b,N=3ab 2,P= -4a 2b,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M+N=5a 3b 3 B.N+P=-ab C.M+P=-2a 2b D.M-P=2a 2b 4.多项式x 2-x+5减去3x 2+3的结果为( ) A.4x 2-x+8 B.2x 2-x+2 C.-2x 2-x+2 D.-2x 2+x+8 5.如果甲数为a,甲数比乙数多10%,那么乙数是( ) A.110%a + B.(1-10%)a C.110% a - D.(1+10%)a 6.已知a 是两位数, b 是一位数,把a 写在b 的后面,就成为一个三位数,这个三位数可表示成( ) A.10b+a B.ba C.100b+a D.b+10a 7.如图所示,陀螺是由下面那两个几何体组合而成的( ) A.长方形和圆锥 B.长方形和三角形 C.圆和三角形 D.圆柱和圆锥 8.若一个数的相反数是正数,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数小于它的倒数 B.这个数大于它的相反数 C.这个数小于它的平方 D.这个数大于它的立方 9.平面上的三点可以确定直线( ) A.4条 B.3条 C.3条或1条 D.1条 10已知平面上有三个点,经过其中的任意两个点画直线,最后能把这个平面分成( ) A.4部分 B.5部分 C.6部分 D.7部分 二、填空题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 册

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 1.1 与数学交朋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 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 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教学分析: 重点:加强数学意识; 难点:数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与数学交朋友 1、数学伴我们成长 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就遇到数学,数学将哺育着你的成长。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你变得更聪明了。 从生活的一系列人生活动中,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数、数的运算、数的比较、图形的大小、图形的形状、图形的

位置有关。另外,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2、人类离不开数学 自然界中的数学不胜枚举。 如:蜜蜂营造的峰房;电子计算机等等。 从生活中的常见的天气预报图,从经济生活中的股票指数,到某些图案的组成: 数学并不神秘,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学好数学,只要通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学好数学要对数学有兴趣,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善于独立思考。 学好数学还要关于把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 二、激发训练: 三、作业巩固:

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 1.2 让我们来做数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 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教学分析: 重点: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难点:学生对数学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让我们来做数学: 1、跟我学 要正确地解数学题,需要掌握数学题的方法。 例:如图所示的3 3 的方格图案中多少个正方形?

华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 1、数学伴我们成长,测量、称重、计算等都与数学有关. 2、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人类离不开数学. 3、人人都能学好数学. 第2章有理数 1、相反意义的量:像向东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降低、买入和卖出等都表 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正数和负数 (1)正数都大于零; (2)在正数前面加上一个“—”号的数叫做负数,负数都小于零;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3、有理数 (4)有理数:正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5)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 (6)分数包括正分数、负分数. 4、有理数的分类:0和正数统称为非负数,0和负数统称为非正数. 5、数轴的概念:规定了正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6、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1)利用数轴: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利用比较法则: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7、相反数的意义 (1)代数意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0; (2)几何意义: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分别位于原点的两侧,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 8、相反数的表示方法:数a的相反数是-a,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数. 9、绝对值的意义 (1)几何意义:把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2)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等于本身,零的绝对值是0,一个负数的绝对值等于相反数. 10、绝对值的非负性:对于任何有理数a,都有|a|≥0. 11、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法则: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2、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1)利用数轴: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利用比较法则: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13、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加数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较小的绝对值;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2.1数怎么不够用了(1) §2.1数怎么不够用了(2) §2.2数轴(1) §2.2数轴(2) §2.3绝对值(1) §2.3绝对值(2) §2.4有理数的加法(1) §2.4有理数的加法(2) §2.4有理数的减法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 单元测验课 试卷评讲课 §2.8有理数的乘法(1) §2.4有理数的乘法(2) §2.9有理数的除法 §2.10有理数的乘方(1) §2.10有理数的乘方(2)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 §2.11有理数复习课 §3.1代数式 §3.2列代数式 §3.3代数式求值 §3.4去括号(一) §3.4去括号(2) §4.1线段、射线、直线 §4.2比较线段的长短 §4.3角的度量与表示 §4.4角的比较 §4.5平行 §4.6垂直 §4.7有趣的七巧板 §5.1一元一次方程(1) §5.1一元一次方程(2) §5.1一元一次方程(3) §5.1一元一次方程(4) §5.1一元一次方程(5) §5.1一元一次方程(6) §5.1一元一次方程(7)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4)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5)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6)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7)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8)

§复习(1) §复习(2) §复习(3) 第十四课时 §2.1数怎么不够用了(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在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负数的意义.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门研究数的学问.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 4.87、…… 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 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正负数概念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 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高于”和“低于”其意义是相反的. 和“运出”,其意义是相反的. 同学们能举例子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怎样区别相反意义的量才好呢? 待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评议、补充. 教师小结:同学们成了发明家.甲同学说,用不同颜色来区分,比如,红色5℃表示零下5℃,黑色5℃表示零上5℃;乙同学说,在数字前面加不同符号来区分,比如,△5℃表示零上5℃,×5℃表示零下5℃…….其实,中国古代数学家就曾经采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古时叫做“正算黑,负算赤”.如今这种方法在记账的时候还使用.所谓“赤字”,就是

最新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含期末试题 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达标检测卷 (120分,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给出一列数:2,3,5,8,13,,34,里应填() A.20 B.21 C.22 D.24 2.某学校教学楼从每层楼到它的上一层楼都要经过20级台阶,则小明从一楼到五楼要经过的台阶数是() A.100 B.80 C.50 D.120 3.将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相比() A.周长相等,面积相等B.周长相等,面积不等 C.周长不等,面积不等D.周长不等,面积相等 4.如图所示信息,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六年级学生最少B.八年级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C.七年级女生人数比男生多D.七年级学生和九年级学生一样多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5.如图,是一座房子的平面图,这幅图是由()组成的. A.三角形、长方形B.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C.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D.正方形、长方形、梯形 6.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7 ℃左右,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体温有所不同,如图反映的是某天24小时内小明的体温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清晨6时体温最低 B.下午6时体温最高 C.这一天中小明的体温T(℃)的变化范围是36.5≤T≤37.5 D.从6时到24时,小明的体温一直是升高的 7.小强拿了一张正方形的纸如图①,沿虚线对折一次得图②,再对折一次得图③,然后用剪刀沿图③中的虚线(虚线与底边平行)剪去一个角,打开这张纸后的形状应是()

(第7题) 8.已知a、b是两个自然数,若a+b=10,则a×b的值最大为() A.4 B.10 C.20 D.25 9.一根细长的绳子,沿中间对折,再沿对折后的中间对折,这样连续沿中间对折3次,用剪刀沿3次对折后的中间将绳子全部剪断,此时细绳被剪成()段. A.7 B.8 C.9 D.10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docx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2.1 数怎么不够用了(1) §2.1 数怎么不够用了(2) §2.2 数轴( 1) §2.2 数轴( 2) §2.3 绝对值( 1) §2.3 绝对值( 2) §2.4 有理数的加法(1) §2.4 有理数的加法(2) §2.4 有理数的减法 §2.6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2.6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 单元测验课 试卷评讲课 §2.8 有理数的乘法(1) §2.4 有理数的乘法(2) §2.9 有理数的除法 §2.10 有理数的乘方(1) §2.10 有理数的乘方(2) §2.11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 §2.11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 §2.11 有理数复习课 §3.1 代数式 §3.2 列代数式 §3.3 代数式求值 §3.4 去括号 (一 ) §3.4 去括号 (2) §4.1 线段、射线、直线 §4.2 比较线段的长短 §4.3 角的度量与表示 §4.4 角的比较 §4.5 平行 §4.6 垂直 §4.7 有趣的七巧板 §5.1 一元一次方程(1) §5.1 一元一次方程(2) §5.1 一元一次方程(3) §5.1 一元一次方程(4) §5.1 一元一次方程(5) §5.1 一元一次方程(6) §5.1 一元一次方程(7)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4)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5)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6)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7)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8)

§复( 1) §复( 2) §复( 3) 第十四 §2.1 数怎么不够用了(1) 二、教学目 1.使学生了解正数与数是从需要中生的; 2.使学生理解正数与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是数; 3.初步会用正数表示具有相反意的量; 4.在数概念的形成程中,培养学生的察、与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点 重点点 数的意.数的意. 四、教学手段 代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式教学 六、教学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知构提出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研究数的学.在我一起来回一下,小学里已学 哪些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指出:小学里学的数可以分三:自然数 (正整数 )、分数和零 (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都是由于需要而生的. 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用到整数1, 2,?? 4.87、?? 了表示“没有人” 、“没有羊”、??,我要用到0. 但在生活中,有多量不能用上述所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 (二)、生共同研究形成正数概念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 5℃,最低温度是零下 5℃.要表示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 学的数,都作 5℃,就不能把它区清楚.它是具有相反意的两个量. 生活中,像的相反意的量有很多. 例如,珠穆朗峰高于海平面8848 米,吐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 米,“高于” 和“低于”其意是相反的. 和“运出”,其意是相反的. 同学能例子? 学生回答后,教提出:怎区相反意的量才好呢? 待学生思考后,学生回答、、充. 教小:同学成了明家.甲同学,用不同色来区分,比如,色5℃表示零下 5℃,黑色 5℃表示零上5℃;乙同学,在数字前面加不同符号来区分,比如,△5℃表示零上5℃,×5℃表示零下5℃??.其,中国古代数学家就曾采用不同的色来区 分,古叫做“正算黑,算赤”.如今种方法在的候使用.所“赤字”,就是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章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7.1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七年级备课组:李军田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它们的解。 3.通过引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难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怎样检验一个数是否是这个方程的解?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二、新授 问题1:暑假里,《新晚报》组织了“我们的小世界杯”足球邀请赛,勇士队在第一轮比赛中共赛9 场,得17 分。 比赛规定胜一场得 3 分,平一场得 1 分,负一场得。分,勇士队在这一轮中只负了 2 场,那么这个队胜了几场?又平了几场呢? 这个问题可以用算术方法来解,也可以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请同学们选一种方法试一试。 解后反思:既然是求两个未知量,那么能不能同时设两个未知数? 学生尝试设勇士队胜了x 场,平了y 场。 让学生在空格中填人数字或式子:(略)(见教科书) 那么根据填表结果可知

x十y=7 ① 3x+y=17 ② 这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 这里的x、y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胜与平的场数和是7场;另一个是这些场次的得分一共是17分,也就是说,两个未知数x、y 必须同时满足方程①、②。因此,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并写成 x+y = 7 ① 3x+y=17 ② 上面,列出的两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不同,每个方程都有两个未知数,并 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①、②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结合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对“元”和“次”作进一步的解释;“元” 与“未知数”相通,几个元是指几个未知数,“次”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 用算术方法或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求得勇士队胜了 5 场,平了 2 场,即x=5, y = 2 这里的x = 5,与y=2既满足方程①即5十2 = 7 又满足方程②,即3X 5十2= 17 我们就说x= 5 与y= 2 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三、巩固练习 1 .教科书第25 页问题2。 2.补充练习。 四、小结 1 .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2.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如何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组的解? 五、作业教科书第26 页习题7.1 全部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 与数学交朋友(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人类离不开数学; 2、过程与方法:经历回顾与观察,体会数学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看课本图片,教师诵读文字部分: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让我们走进数学世界,去领略一下数学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数学伴我们成长 出生——学前——小学,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数学并不断学习它,相信吗?大家不妨举出一些我们身边用到数学的例子,看谁说的例子多。 在回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数学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三、人类离不开数学 展示蜂房图、股市走势图、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图片,解说(解说语参见课本,从第2页倒数第二行至第3页文字部分)。 四、数学应用举例 例1.一个数减去4,再除以2,然后加上3 ,再乘以2,最后得8,问

这个数是多少? (可用算术法或代数法解,答案是6。) 例2.这是一道数学填空题,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入学试卷中选出的。请在下面这一组图形符号中找出它们所蕴含的内在规律,然后再那根横线上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图。 (分别是由正反数字1—7拼成的对称图。这个趣例说明学习中需要细致观察,需要对数字、图形有一种敏感,也需要想象。) 例3.关于课本第4页的“密铺问题”。思考:①那些基本图形可以密铺? ②为什么正五边形不可以密铺?③讨论课本第4页左下角的“想一想”。 五、课堂小结(略)。 六、布置作业:《数学作业本》第1—2页。 与数学交朋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教案集 §2.1数怎么不够用了(1) §2.1数怎么不够用了(2) §2.2数轴(1) §2.2数轴(2) §2.3绝对值(1) §2.3绝对值(2) §2.4有理数的加法(1) §2.4有理数的加法(2) §2.4有理数的减法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 单元测验课 试卷评讲课 §2.8有理数的乘法(1) §2.4有理数的乘法(2) §2.9有理数的除法 §2.10有理数的乘方(1) §2.10有理数的乘方(2)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 §2.11有理数复习课 §3.1代数式 §3.2列代数式 §3.3代数式求值 §3.4去括号(一) §3.4去括号(2) §4.1线段、射线、直线 §4.2比较线段的长短 §4.3角的度量与表示 §4.4角的比较 §4.5平行 §4.6垂直 §4.7有趣的七巧板 §5.1一元一次方程(1) §5.1一元一次方程(2) §5.1一元一次方程(3) §5.1一元一次方程(4) §5.1一元一次方程(5) §5.1一元一次方程(6) §5.1一元一次方程(7)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4)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5)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6)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7)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8) §复习(1) §复习(2) §复习(3) 第十四课时 §2.1数怎么不够用了(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在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负数的意义.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门研究数的学问.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 4.87、…… 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 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正负数概念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 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高于”和“低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1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掌握如何设未知数。 2.掌握如何找等式来列方程。 3.了解尝试、代人法寻找方程的解。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重点难点】 重点:1、确定所有的已知量和确定“谁”是未知数x ;2、列方程。难点:1、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2、使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相等关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开场白 1、进入学习状态 2、进行教学 2、配合教师学习 3、总结,布置预习和练习 3、记录相关内容和任务一、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2 3 四、试一试,找出方程的解。 五、本课小结 本节主要是学习分析问题列方程的三个步骤: 1、确定未知量; 2、找相等关系; 3、列方程。 还学习了通过尝试、代入寻找方程的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要记住如何尝试以及如何代入。

(2)看题目问什么,就设什么为未知数x 。 (3)找出相等关系。 (4)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5)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华师七下6.2.1 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内容】 本小节的内容在教材第4-7页。主要内容为:通过对方程变形的分析,探索求解简单方程的规律,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 4 【教学目标】 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移项和化简未知数的系数为1. 了解未知数的基本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方程可以进行的基本变形,知道通过变形可以求出方程的解。 2.了解移项的定义,注意移项要变号。 3.了解未知数系数化为1的方法。 4.知道方程的解的形式是“x=a”,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达到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的目的。【重点难点】 重点:1、方程的简单变形;2,简单变形的简单应用。 难点:1、移项和简单变形的关系。2、移项要变号,为什么要变号。3、简单变形和方程的解的关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课堂教学试验 1、观察试验,分析结果 2、讲解移项知识 2、学习 3、讲解未知数系数化1 3、学习 4、布置练习 4、练习 5 6 五、本课小结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期末模拟题

07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期末测试卷 一、填空题(2′×10=20′) 1.-3 2 的倒数是_________,相反数是____________.2.-5 ab 22 的系数是___________,次数是 _____________. 3.0.003695保留三个有效数字约为_____________. 4.如果一个长方体纸箱的长为a 、宽和高都是b ,那么这个纸箱的表面积S =______(用含有ab 的代数式表示). 5.已知a <0,ab <0,并且∣a ∣>∣b ∣,那么a ,b ,-a ,-b 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_____________. 6.75o12′的余角等于_____________度. 7.如图,m ∥n , AB ⊥m ,∠1=43?,则∠2=_______. 8.已知等式:2+32=22×32,3+83=32×83,4+154=42×154,……, 10+b a =102×b a ,(a ,b 均为正整数),则a +b =_____________. 9.圆周上有n 个点,它们分别表示n 个互不相等的有理数,并且其中的任一数都等于它相邻两数的积,则n =_______. 10.如图,若| a +1 |=| b +1 |,| 1-c |=| 1-d |,则a +b +c +d =__________. 二、选择题(2′×10=20′) 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零除以任何数,商是零 (B ) 任何数与零的积仍为零 (C ) 零的相反数还是零 (D ) 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和为零 12.1.61×104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个数分别为( ) (A ) 精确到百分位,有三个有效数字 (B ) 精确到百位,有三个有效数字 (C ) 精确到百分位,有五个有效数字 (D ) 精确到百位,有五个有效数字 13.在-(-2),(-1)3,-22,(-2)2,-∣-2∣,(-1)2n (n 为正整数)这六个数中,负数的个数 是( ) (A ) 1个 (B ) 2个 (C ) 3个 (D ) 4个 14.巴黎与北京的时间差为-7时(正数表示同一时刻比北京时间早的时数),如果北京时间是7 月2日14:00,那么巴黎时间是( ) (A ) 7月2日21时 (B ) 7月2日7时(C ) 7月1日7时 (D ) 7月2日5时 15.如果用A 表示1个立方体,用B 表示两个立方体叠加,用C 表示三个立方体叠加,那么右图 中由7个立方体叠成的几何体,正视图为 ( ) (A ) (B ) (C ) (D ) 16.已知,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a ∥b 的是( ) (A ) ∠1=∠3 (B ) ∠2=∠3 (C ) ∠4=∠5 (D ) ∠2+∠4=180o 12 3 45a b A A A A B A A B B C A A B C A A A A A B m n 1 2 (第7题)1a b c d 0-1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 与数学交朋友(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人类离不开数学; 2、过程与方法:经历回顾与观察,体会数学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看课本图片,教师诵读文字部分: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让我们走进数学世界,去领略一下数学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数学伴我们成长 出生——学前——小学,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数学并不断学习它,相信吗?大家不妨举出一些我们身边用到数学的例子,看谁说的例子多。 在回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数学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三、人类离不开数学 展示蜂房图、股市走势图、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图片,解说(解说语参见课本,从第2页倒数第二行至第3页文字部分)。 四、数学应用举例 例1.一个数减去4,再除以2,然后加上3 ,再乘以2,最后得8,问这个数是多少?

(可用算术法或代数法解,答案是6。) 例2.这是一道数学填空题,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入学试卷中选出的。请在下面这一组图形符号中找出它们所蕴含的内在规律,然后再那根横线上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图。 (分别是由正反数字1—7拼成的对称图。这个趣例说明学习中需要细致观察,需要对数字、图形有一种敏感,也需要想象。) 例3.关于课本第4页的“密铺问题”。思考:①那些基本图形可以密铺? ②为什么正五边形不可以密铺?③讨论课本第4页左下角的“想一想”。 五、课堂小结(略)。 六、布置作业:《数学作业本》第1—2页。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及课标分析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 这部分内容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有趣的数学问题、著名数学家的生平史料等内容,让学生在极其轻松的氛围中,与数学交朋友,学会做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这部分内容在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联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为学生以后初中数学各部分的内容作了一个有益的铺垫。 第二章有理数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及其加减法、乘除法、乘方运算,并配合有理数的运算学习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基本知识,以及使用计算器作简单的有理数运算。内容在设计上是从实际问题情境与已有的小学数学知识基础着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新的有理数的一些概念,探索有理数的数量关系及其规律。在方法上采用从特殊的现象发现一般规律,使学生初步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初步学会表示数量关系的一些数学工具以及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同时适当控制练习和习题的难度,引人计算器,避免不必要的烦琐的计算。这部分的内容不仅是为下一部分内容“整式的加减”的学习作好一个铺垫,而且是整个初中数学“数与代数”内容中关于“数”的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内容,可以说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本学期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 第三章整式的加减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在学习有理数的基础上,引入字母表示有理数,实现由数到式的飞跃。继而介绍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及其相关概念,以及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并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介绍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以及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最后将这些法则应用于整式的加减。采用了与第二部分内容相同的设计思想,即从实际问题着手,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基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实现学生的思维由数到式的飞跃,并运用类比的思想探索数量关系及其规律,初步学会表示数量关系的代数工具并用于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数与代数”内容中关于“代数”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整个中学阶段“代数”内容的重要基础。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分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等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本学期教学内容的又一个重点。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队物体形状的认识由模糊、感性的上升到抽象的数学图形,学会画简单的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介绍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引人组成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的介绍,进而以此为基础介绍角、并介绍这些知识的一些初步应用。 这部分内容在设计上是以学生在小学所学的“空间与图形”,通过大量丰富的立体、平面图形,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感受,探索图形中存在的简单关系,初步体验一些变换的思想,初步学会数学说理。在这部分的内容编排上,以体——面——线——点为序,从学生周围的、熟悉的各种物体入手,直观认识立体图形,然后通过视图与展开图,进一步加以认识,再转到对各种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基本图形——点和线的认识,最后认识角。 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体验变换。这部分内容也是本学期教学内容的又一个重点。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这部分主要介绍了平行线、相交线的有关概念与及平行性质以线的识别方法章包括4节内容以及三个选学内容;教科书从两条直线相交入手探索了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线和垂线段的概念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然后在研究平行线的基础上研究基本的图形变换——平移。 本套教材是2012年发行的新版教材教材的主要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