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集体备课教案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集体备课教案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集体备课教案

4 可能性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推测。为了体现课标的要求,本套教科书从第二学段开始安排“概率”的学习,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学段称为“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第三学段称为“事件的概率”。因此,本单元知识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后续概率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对随机现象“初步体验”和“感受”,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时,只要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用“一定(肯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使用有关术语进行解释,也不必要求学生求出可能性的具体大小。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对于纷繁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中的确定与不确定现象有了一些体会。例如,抛一个石块,可预知它必然要下落;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低于0℃时,可预知冰不可能融化;掷一枚硬币,我们无法事先确定它落地时将出现正面还是出现反面。在这些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受统计与概率的联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对于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第二学段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体验。在教学中,不管是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还是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如掷硬币、玩转盘、摸卡片等)中,教师都应注意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试验,在试验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主动与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组织开展简单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有意识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解释和解决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增加了核心概念——应用意识。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在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如为班级或学校元旦联欢会设计一个摇奖转盘等),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笔记

第1课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4例1和P45上面的“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47“练习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

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口头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

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海宝、卡片、(学生4人为一组)准备的纸盒和棋子。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通过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师:今天我带了一位新朋友和同学们一起来上课。瞧,这是谁呢?(出示海宝)师:大家喜欢吗?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喜欢。

师:今天我们就先来玩一个猜海宝的小游戏。我把海宝藏在一只手里,请大家猜一猜,海宝会在我的哪只手里呢?

【学情预设】部分学生回答“在左手”,部分学生回答“在右手”。

师:同学们的猜测不一样,现在请大家看一看海宝在我的哪只手里。(展开两只手)

2.通过提问引导,揭示课题。

师:我们再来玩一次,这回大家猜猜海宝会在我的哪只手里?(学生猜后再次出示答案)

师追问: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我们再玩一次,海宝可能藏在我的哪只手里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可能藏在老师的左手,也可能藏在老师的右手。

师: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发生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可能会这样,也可能会那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板书课题: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设计意图】借助游戏激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时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为“可能性”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猜测验证

1.初步体会“可能”的特点。【教学提示】

教学时,根据实际情况,教师选择合适的物体即可。

◎教学笔记

师:刚才我们做了一个猜海宝的游戏,五(1)班的同学们在联欢会上也做了一个

抽卡片表演节目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教科书P44例1相关图片)

师:有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唱歌、跳舞和朗诵,抽到哪张卡片,就要表演相应

的节目。小明同学第一个抽,同学们猜一猜,他会抽到什么卡片呢?

【学情预设】预设1:抽到“唱歌”。

预设2:抽到“跳舞”。

预设3:抽到“朗诵”。

预设4:“唱歌”“跳舞”“朗诵”这三张卡片都有可能被抽到。

师:同学们,拿出我们课前准备好的卡片模拟一下这个游戏,可以多重复几次,再

来看看我们的猜测对不对。

学生实践,动手抽卡片。

师小结:像这样,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的结果是无法事先确定的现象称为随机现

象或不确定现象,我们可以用“可能”来描述。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大家能再举一些例子吗?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明天可能会下雨,我们班下周可能会得“文明班级”称

号,妈妈今天可能会买水果等等。

2.初步体会“不可能”的特点。

师:小明同学第一个抽,他抽到了“跳舞”。现在只剩下两张卡片了。小丽同学第

二个抽,她会抽到什么呢?(课件出示教科书P44例1相关图片)

【学情预设】可能抽到“唱歌”,也可能抽到“朗诵”。师:那么这次她可不可能抽到“跳舞”呢?为什么?【教学提示】

教师要让学生体会事件的逻辑性,体会不可能发生事件是确定事件。

◎教学笔记【学情预设】学生会说“跳舞”已经被小明抽走了,这两张卡片中已经没有“跳舞”

了,所以小丽不可能抽到“跳舞”。

学生实践,动手抽卡片,验证猜测。

3.初步体会“一定”的特点。

师:小丽同学抽到了“朗诵”,现在只剩下最后一张卡片了,接下来小雪同学会抽

到什么呢?(课件出示教科书P44例1相关图片)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抽到“唱歌”。

师:能确定吗?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因为小明抽到了“跳舞”,小丽抽到了“朗诵”,那么就只剩

“唱歌”了,所以小雪一定会抽到“唱歌”的卡片。

学生动手实践抽卡片,验证猜测。

【设计意图】“可能性”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学生在生活和

学习中已经具有一些简单随机现象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这里用学生熟悉的“抽卡片表演节目”的情境导入新课教学,让学生在猜测中感受,在活动中明晰,以形成对“可能性”的初步认识,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吸引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三、总结经验,升华主题

师:通过三次抽卡片,你知道了什么?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学情预设】预设1:我学会了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来描述抽卡片的情况。

预设2:当我们不能确定事情是否会发生时就用“可能”来描述。

预设3:当我们确定事情一定会发生时就用“一定”来描述。

预设4:当我们确定事情一定不会发生时就用“不可能”来描述。

教师小结并板书

四、试验操作,深化理解

1.课件出示教科书P45上面的“做一做”相关图片。【教学提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渗透分类思想。

◎教学笔记

师: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预设1:1号盒子里全是红棋子。

预设2:2号盒子里有2绿、2红、2黄、2蓝共8个棋子。

师: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先猜一猜在1号盒中会摸到什么颜色的棋子,在2号盒中会

摸到什么颜色的棋子,再动手摸一摸。注意每次摸棋子前要把盒子里的棋子摇一摇后再

摸,摸完后要将棋子放回盒子里。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以下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2.学生分小组开始摸棋子试验。

师:试验前请仔细阅读试验要求。(课件出示)

3.汇报交流。【教学提示】

要求每个学生在摸棋子之前,都先猜一猜。小组交流时,每个同学都要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你摸出的棋子颜色和你的猜想一样吗?你是怎样想的?

◎教学笔记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各自摸棋子的情况和讨论交流的情况?你们的猜测和试

验结果都一样吗?

【学情预设】预设1:从1号盒子里摸棋子,摸到的全部都是红棋子。

师追问:和你的预测是一样的吗?说说为什么摸到的一定是红棋子。

引导学生说出1号盒子里全部是红棋子,所以摸到的一定是红棋子。

预设2:从1号盒子里摸棋子,摸到的不可能是绿棋子。

师追问:和你的预测是一样的吗?说说为什么1号盒子里摸到的不可能是绿棋子。

引导学生说出1号盒子里全部是红棋子,所以摸到的不可能是绿棋子。

预设3:从2号盒子里可能摸到绿棋子,也可能摸到红棋子,也可能摸到黄棋子,还可能摸到蓝棋子。

师追问:和你的预测是一样的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2号盒子里有2绿、2红、2黄、2蓝共8个棋子,所以在2号盒子里可能摸到绿棋子,也可能摸到红棋子,也可能摸到黄棋子,还可能摸到蓝棋子。

师:谁还有其他的发现?(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如1号盒子里不可能摸出蓝棋子,也不可能摸出黄棋子,或者两个盒子里都不可能摸出黑棋子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两个简单试验的对比,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和交流的过程,丰富学生对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体验。

五、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1.完成教科书P47“练习十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2.完成教科书P47“练习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说说可能掷出哪些数字,并说明理由。

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掷一掷。

3.完成教科书P47“练习十一”第3题。

学生独立在教科书上连一连,全班集中展示交流。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完成教科书P47“练习十一”第4题。

学生自主涂色,全班交流,集中评价。

师:说说你是怎样涂的,并说明理由。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可能性”,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可能性的事例,希望大家回去以后注意收集,并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教学提示】

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猜测、试验和交流的机会。在交流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描述摸棋子的各种情况,但不强制要求学生用“确定”“不确定”等词语来描述。

【教学提示】

完成教科书P47“练习十一”第1、2、3题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尽量让学生根据题意通过认真观察去直观判断,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试验来帮助理解。

◎教学笔记

?教学反思

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单纯的讲解并不

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因此,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

生大胆去实践,深入地体会所学内容。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引而不替,突

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解的内容不多,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加以适当引导,更多的是

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和相互交流。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能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

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作业P31第二题。

二、下列情况中,一定发生的在括号里画“√”,不可能的画“×”,可能的画“○”。

1.从装有红球和黑球的盒子里摸出红球。( )

2.太阳从西方升起。( )

3.明天会下雨。( )

4.爷爷的年龄比我大。( )

5.2019年的2月有29天。( )

6.抛硬币正面朝上。( )

参考答案

二、1.○ 2.× 3.○ 4.√ 5.× 6.○

第2课时可能性的大小(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5例2,完成教科书P47~48“练习十一”第5、7、8题。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2.在游戏中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

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判断。

3.进一步培养动手操作、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在游戏中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

能性大小作出定性判断。

◎教学笔记?教学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教学准备

课件、摸奖盒(红色棋子多、蓝色棋子少)、(学生4人为一组)每组照教科书P45

例2准备学具盒和棋子、不透明的袋子若干个、不同颜色的球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通过游戏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各种各样的摸奖活动。今天我们也来做个摸奖

游戏,摸奖盒里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谁要是摸出蓝色的棋子,谁就是今天的幸运小

明星。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红色棋子多、蓝色棋子少的摸奖盒放在讲台上,请6名学生上

台摸奖。每人摸一次,一次摸一个,摸出后记录完就放回盒子摇匀,下一个人再摸。

学生摸完奖统计好后,选出幸运小明星。

2.设问解疑,揭示课题。

师:为什么摸出红色棋子的人数多?看来这个盒子里还藏着秘密。大家猜一猜这个

秘密是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我觉得这个盒子里的红色棋子多,蓝色棋子少。”

师:要想知道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该怎么办?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把盒子打开看一看。

(教师把盒子打开,验证学生的猜想)师:那么是不是无论怎么摸,结果都是摸出

蓝色棋子的次数少,摸出红色棋子的次数多呢?

【学情预设】有些学生认为是,有些学生认为不是。

师追问:我们应该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动手试验。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和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1)]【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强调的是事件发生的随机性,让学生在摸棋子活动中充分体会“随机”:摸之前不能确定能摸到什么颜色的棋子,前面发生的结果并不影响之后的结果,任意摸一次都有两种可能的结果。

二、实践验证,探索新知

1.体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课件出示教科书P45例2相关图片)【教学提示】

在每一位学生摸棋子之前,教师都要让学生猜一猜:可能会摸到什么颜色的棋子?摸之前能确定吗?

◎教学笔记

(1)操作学具盒。

试验:将4个红色棋子、1个蓝色棋子放入学具盒。(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2)全班交流,各小组记录结果。

①说说你们每次摸棋子,都摸出了哪些颜色的棋子。

②观察各组的统计数据,每个小组的试验结果都一样吗?有什么共同点呢?

③想一想,为什么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红色棋子的次数多,摸出蓝色棋子的次数少?

(3)教师提问,归纳总结。

师:观察统计的结果,你能发现些什么?

【学情预设】摸出红色棋子的次数多。

师:那这样是不是可以说摸出红色棋子的可能性要大些?

师小结并板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师:为什么取出红色棋子的可能性大些?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因为这个盒子里的棋子红色的多,蓝色的少。

师小结:看来哪种颜色的棋子多,摸出这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就大。

师:如果继续摸下去,是不是一定会摸出红色棋子?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不一定,只是摸出红色棋子的可能性大,也可能摸出蓝色棋子。

请几名学生试摸,观察结果,发现两种颜色的棋子都有被摸出。

师:看来,在每次摸棋子的时候,每个棋子都有被摸出的可能。每次摸出的棋子的颜色是不确定的,可能摸出红色棋子,也可能摸出蓝色棋子。红色棋子的数量多,摸出红色棋子的可能性大;蓝色棋子的数量少,摸出蓝色棋子的可能性就小。【教学提示】

在学生摸之前,让学生再次判断是不是一定会摸出红色棋子,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教学笔记【设计意图】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对比、观察每个小组的数据,让学生感受统

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2.进行装球活动,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与参加的个体数量有关。

师:往袋子里装6个球,要求从中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蓝色球。该怎样装呢?

【学情预设】预设1:1个蓝色球,5个其他颜色的球。

预设2:2个蓝色球,4个其他颜色的球。

预设3:3个蓝色球,3个其他颜色的球。

预设4:4个蓝色球,2个其他颜色的球。

预设5:5个蓝色球,1个其他颜色的球。

师:这几种装法都可以吗?装法不同,为什么从中任意摸一个,都可能摸到蓝色球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只要袋子里有蓝色球,就可能摸到蓝色球,只是摸到蓝色球的可能性大小不一样。

师:根据摸到蓝色球的可能性大小,给这些装法排排队。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教师再增加6个都是蓝色球的袋子及6个没有蓝色球的袋子,帮助学生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装球,进一步体会“可能”:只要6个球中的部分球是蓝色球,就有可能摸到蓝色球,只是摸到蓝色球的可能性大小不同。同时,通过增加全是蓝色球和没有蓝色球以及“排排队”,又理解了“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含义,渗透可能性最大便是“一定”,可能性小到极限便是“不可能”的观念。

三、回顾反思,链接生活

1.回顾反思。

师(拿出开课时的摸奖盒):回到我们最初的游戏,是不是无论怎么摸,结果大部分是摸出蓝色棋子的次数少,摸出红色棋子的次数多呢?为什么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是的,因为摸奖盒里红色的棋子多,蓝色的棋子少。

师:这个摸奖盒就是利用可能性大小的原理制成的,可以利用它进行各种抽奖活动。

师: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可能性的大小与在总数中所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2.课件出示习题。说一说。【教学提示】

这5种情况可能不会全部出现,教师在巡视时,注意选择不同的装法即可。

◎教学笔记

【学情预设】学生能很容易说出左边转盘中指针停在黄色区域的可能性大,右边转

盘中指针停在黄色区域的可能性小。而作为活动策划者或顾客去选择转盘,部分学生可

能存在困难,教师要适时予以指导。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这些简单的随机事件都是学生熟悉的。联系生活,让学生

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验“可能性”在生活中的价值。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知

1.完成教科书P47“练习十一”第5题。

(1)学生自主涂色。

(2)全班交流,集中评价,并要求学生说明自己这样涂色的原因。

2.完成教科书P48“练习十一”第7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2人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说明理由。

3.完成教科书P48“练习十一”第8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说明理由。

五、总结全课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可能性的大小(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学反思

“装球”活动要求学生装6个球,可能摸到蓝色球。装法是不唯一的,把不同的装法展示给大家看,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6个球中只要有一个是蓝色球,就有可能摸到蓝色球;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可能性大小的素材,让学生运用刚才的试验经验进行可能性大小的判断。值得一提的是:再把“一定摸到蓝色球”和“不可能摸到蓝色球”的情况与学生的不同装法结合起来,巧妙地揭示了“可能”“一定”“不可能”的关【教学提示】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尽量让学生根据题意通过认真观察去直观判断,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试验来帮助理解。

◎教学笔记系,也渗透了可能性最大为“1”即“一定”,可能性最小为“0”即“不可能”的观念。

?作业设计

四、按要求在圆盘上涂上红、黄、绿三种颜色。

1.指针转动后,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大。

2.指针转动后,停在红色区域和黄色区域的可能性同样大。

参考答案

四、略

第3课时可能性的大小(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6例3,完成教科书P46“做一做”第2题和P48~49“练习十一”第9~11

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能根据试验的统计结果进行判断和推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数量的多少有关,进一步体会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能根据数据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3.进一步培养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能根据数据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随机现象和统计规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4人为一组)每组照教科书P46例3准备的纸盒(纸盒中有17个红色球和3个黄色球)、每人准备一个用白纸折成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复习旧知识【教学提示】

学生回答后,可以让学生上来实际摸一摸,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教学笔记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的事情可能发生,有的事情不

可能发生,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也有大有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与可能性的有

关问题。

2.复习旧知识。

(1)课件出示问题。(教师实物演示或PPT课件演示)

(2)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学情预设】摸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因为袋中红色球的数量比蓝色球多。

3.揭示课题。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可能性有大有小,而且这个大小和物体数量的多少有关。关于“可能性的大小”,上节课我们已有初步了解。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2)]

【设计意图】在新课开始前设计“摸球”的问题情境,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既引导学生复习了前面学习的“事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知识,又顺势导入了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和物体数量的多少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

二、自主练习,巩固拓展

1.初步猜想。

师:我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有红、黄两种颜色的小球。如果从里面摸球的话,请你们猜一猜摸到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教师实物演示或课件演示)

【学情预设】预设1:摸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

预设2:摸出黄色球的可能性大。

师:你为什么这样猜呢?

【学情预设】预设1:我觉得盒子里的红色球可能比较多,所以摸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教学提示】

在学生摸球的时候,不断追问学生:你能确定盒子里一定是红球多吗?为什么?为什么摸一次或两次不能确定?让学生充分体验事件的随机性。

◎教学笔记预设2:我觉得盒子里的黄色球可能比较多,所以摸出黄色球的可能性大。

师:那如何在不打开盒子的前提下,估计盒子里是黄色球多还是红色球多?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摸一摸。

请同学上来摸球。

师:就这样一直摸下去吗?你们觉得需要摸几次?(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讨论)

2.试验验证。

师: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摸一次或两次的结果不一定是准确的,要通过多次

操作才能验证。那么,在摸一摸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学情预设】摸球的次数要足够多;每次摸球前要将盒子里的球摇匀;确定试验记

录的方法;小组分工合作,有人负责摸球,有人负责记录球的颜色……

学生分小组开始摸球试验,试验前请仔细阅读试验要求。(PPT课件演示)试验要

求:

统计各个小组的试验结果。(课件演示,现场收集数据,填写统计表。)

3.总结提炼。

(1)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①说说你们每次摸球,都摸出了哪些颜色的球。

②观察这几个组的统计数据,你发现各个小组的试验结果都一样吗?有什么共同点呢?【教学提示】

统计时一定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笔记

③想一想,为什么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红色球的次数多,摸出黄色球的次数少?盒子

里的红色球多还是黄色球多?

④同学们都认为之所以摸出红色球的次数多,是因为盒子里的红色球数量多而黄色球数量少,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打开盒子来验证一下!

(2)提炼。

①引导提问:通过刚才的摸球游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课件演示)

②归纳概括:看来,在每次摸球的时候,每个球都有被摸出的可能,每次摸出的球的颜色是不确定的,可能摸出红色球,也可能摸出黄色球。红色球的数量多,摸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黄色球的数量少,摸出黄色球的可能性就小。(教师适时板书)

4.深化小结。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课件出示思考。

师小结:看来,可能性的大小和物体数量的多少有关。物体的数量越多,出现的可能性越大;物体的数量越少,出现的可能性越小。(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猜球的颜色不是目的,通过对“可能性”的理解,根据发生的结果作出相关的思考与判断才是最重要的。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三种情况,即可能、一定、不可能,仅凭一次两次的结果不足以判断,要学会利用多组数据帮助判断,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实践应用,反馈提升【教学提示】

本节课的试验和上节课的试验不同。上节课,知道物体的具体数量,体会事件的随机性,感知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数量的多少之间的关系。这节课,不知道物体的具体数量,通过统计,感知统计的规律性,根据数据判断可能性的大小,进一步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与参加的个体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提示】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可以让学生充分经历思考、讨论、试验等过程。

◎教学笔记1.完成教科书P48“练习十一”第9题。

师:你认为猜对的人多,还是猜错的人多?说明理由。

【学情预设】预设1:猜错的人多,假设我们班有20人,那么猜错的占三份,猜对

的只占其中一份,所以猜错的人多。

预设2:猜对的人多,如果我们都猜1个,正好猜对了呢?或者猜对的人数比猜错的人数多呢?

(如果这个时候学生有了争论,教师不要干预,也不评价。)

师: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当我们无法确定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试验。这一题不好理解,所以建议多做几次试验,让学生充分感受统计与概率的联系。从统计的结果来看猜错的可能性大,但单次试验(出现极端现象)中也是有可能猜对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应用“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数量的多少有关”这一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运用中强化对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的认识,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总结归纳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2.完成教科书P49“练习十一”第10题。

(1)学生自主涂色。

(2)全班交流涂色的结果。

师小结:这些涂色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共同点是涂红色的面比涂蓝色的面多。

3.完成教科书P49“练习十一”第11题。

(1)学生在书上完成设计。

(2)全班交流。

师小结:本题有多种方案,只要写“1”的卡片数量最多,写“5”的卡片数量最少就行。

4.完成教科书P46“做一做”第2题。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思考:若是进行足球比赛,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公平吗?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丰富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充分经历思考、设计、讨论、试验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教学提示】

如果课堂上没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回去试验并记录结果,第二天汇总,尽量使试验结果接近理论概率,帮助学生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可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后,继续探索可能性大小的知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摸球游戏,为学生创造动手试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验记录、分析数据及小组讨论交流的活动,体验随机现象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在小组试验过程中注重了组内成员的分工,让组长记录数据,其他学生轮流摸球,提醒学生注意保证试验的随机性的方法——每次摸球前应将盒子中的球摇匀,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提高学习效率。

汇报时,学生最初只关心本小组的统计结果,这时教师通过问“各个小组的统计结果都一样吗”引导学生分析所有小组的统计结果有什么共性,引导学生发现通过大量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摸出的红球多、黄球少,由此便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体会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并根据数据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作业设计

二、小明和弟弟要做8张脸谱卡片(有3种表情)。要使抽到的可能性最小,可能会抽到。

1.请把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2.把上面的卡片全部装在盒子里摇匀,如果从中任意抽一张,最可能抽到的是什么?

三、才才猜对的可能性大,还是猜错的可能性大?

五、把8张大小相同的数字卡片放入纸袋,随意摸一张,摸出数字“7”的可能性最大,摸出数字“4”的可能性最小,如果8张数字卡片上只有3种数字,则“7”至少有( )张,请你填出其中的一种方法。

参考答案

二、1.5 1

2.最可能抽到的是。

三、猜错的可能性大。

五、4 填法不唯一,如:7 7 7 7 5 5 5 4

综合与实践掷一掷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0~51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游戏情境,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通过在分组游戏等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随机观念与数据分析观念。

3.在主动参与活动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讨可能性的大小,体会随机观念。

?教学难点

探讨游戏获胜的秘诀。

?教学准备

课件、两个骰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大家知道骰子吗?随意掷出一个骰子后,朝上面的数字可能是几?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1,2,3,4,5,6都有可能。

师:这6个数出现的可能性大小相同吗?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相同。

师:掷骰子里面也蕴藏着很大的学问,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掷一掷骰子。(板书课题:综合与实践掷一掷)

二、探索新知

1.研究两个骰子的组合结果。【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利用“组合”的知识去思考为什么不可能是1和13。

◎教学笔记师:A,B两个骰子一起掷出去,会得到两个数,将这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可能

是多少?(师随机演示)

同桌交流,汇报结果。

师:可能是1吗?13呢?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每个骰子中最小的数都是1,因此同时投掷骰子后,它们的和不可能是1,最小和是2;每个骰子中最大的数字是6,同时投掷骰子后,它们的和最大只能是12,不可能是13。

师:将A,B两个骰子一起掷出去,会得到两个数,它们的和可能是2,3,4,5,6,7,8,9,10,11,12,不可能是1和大于12的数。我们把这11个数叫做两个骰子的和数。

【设计意图】从掷两个骰子开始,列出掷两个骰子所出现两个数和的所有可能情况,引导学生进入可能性的实验,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

2.游戏感知。

师:这节课我们玩一个游戏,两个骰子投掷出来的数的和共有2,3,4,5,6,7,8,9,10,11,12这11种情况。我们把这11种情况分为甲、乙两组,甲组:2,3,4,10,11,12;乙组:5,6,7,8,9。

师:若掷出来的和是甲组算同学们赢,若和是乙组算老师赢。估计一下,谁会赢?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因为老师选的乙组有5个数,而我们选的甲组有6个数,所以我们赢的可能性大。

教师组织同学们进行游戏活动,选一位同学在讲台上投掷骰子,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正”字记录统计,共投掷20次。

师:游戏结束了,我赢了,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情预设】学生会纷纷发问:为什么是老师赢了?部分比较聪明的学生会发问:是不是因为老师所选的数字都是中间连续的数字的原因?

师: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想法和疑问,那么大家的猜测有没有道理呢?我们再请两位同学来投掷20次,进行第二轮游戏。

学生继续进行游戏活动。

师:这次又是我赢了,这是为什么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我们选的数不是太小就是太大,而老师选的是中间的5个数,出现的可能性就大。

师:那我们就来看看数字5,什么情况下两个骰子掷出的数字的和会是5?

【学情预设】学生回答情形分别为:4和1,3和2,2和3,1和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运用“组合”知识探究投掷出各种和的可能性大小。学生独立验证,集体交流。【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对比赛结果进行预测,可能掷出的结果共有11种,教师选其中的5个,学生选其中的6个。学生会认为自己赢的可能性大。在此设下悬念,埋下伏笔,为学生进一步展开活动提供充分的条件。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试验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深入剖析。不仅让学生了解获胜的秘诀,还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及多角度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数据的意识。

【学情预设】列出所有可能的情况:2(1+1),3(1+2,2+1),4(1+3,2+2,3+1),

◎教学笔记5(1+4,2+3,3+2,4+1),6(1+5,2+4,3+3,4+2,5+1),7(1+6,2+5,3+4,4+3,

5+2,6+1),8(1+7,2+6,3+5,4+4,5+3,6+2,7+1),9(3+6,4+5,5+4,6+3),

10(4+6,5+5,6+4),11(5+6,6+5),12(6+6)。

师:通过刚才的整理,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预设1:乙组出现的可能性大,甲组出现的可能性小。

预设2:组合算式越多,掷出的可能性就越大;组合算式越少,掷出的可能性就越

小。

师生交流并适时板书。

师:我们再用这个表格整理一下刚才的思路,横着看1到6代表一个骰子上的数,

竖着看1到6代表另一个骰子上的数。当两个骰子上的数如1和1碰着和就是2,我们

一起来完成这个表格。

课件展示完成后的表格。

师:同学们可以看到,老师选的5,6,7,8,9在这个表格中占的格子数(24格)

是你们选的数字所占格子数(12格)的2倍。

师:通过实际操作,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隐藏在背后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同学

们还能运用我们学过的可能性的知识来解释规律背后的原因,这是很了不起的,希望大

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这样的习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科学验证,探究其中的原理,不仅

关注学生如何说理,更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对游戏的原理探究之后,又用课件中直观形

象的图表呈现,让学生由表及里真正明白其中的奥秘。

三、巩固提高

课件出示习题,学生口答。

五年级下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教材解读 本单元以“观察物体”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 课 题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 教材第 2—4 页 课时 1 课时 观察、猜测、实验等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 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预习提纲 1、借助实物、画图等活动理解并解决简单的图形问题。 2、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化分组策略。 教学流程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一、独立自学 、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 不见,是什么呢? ”(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 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 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 (板书)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一)整体观察二、互动交流 合作探究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 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 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 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 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 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 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 形状是不一 三、总结运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 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 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 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四、巩固或提高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记录(可编辑修改word版)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集体备课时间:2015年9月22日 地点:五年级办公室 参与教师:五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主持人:肖厚琼 记录人:王春文 课题:古诗《游园不值》 教材解析: 肖厚琼: 老师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集体备课,我选择的内容是古诗两首,因为我们教学古诗时总是老师讲解较多,总觉得教学起来索然无味。 宋人重视思想,一些作家惯于以哲人慧眼审视生活,使许多诗文寓哲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所以传诵千古,历久不衰,在于其景中寓理,且含蓄蕴藉。在诗人笔下,春天如大地孕育的生命,借红杏之体,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冲破墙门禁锢,灿然而笑,生机勃勃!诗人把满园春色乃至整个春天,聚焦为一枝红杏,赋予它生命,给予它蓬勃向上的朝气。如不细加玩味,“蜜咏恬吟”,这一哲理是探寻不到的。 王春文: “应怜展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初读时觉无甚可嚼,细品时方有疑窦顿生。“柴扉不开”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表面看,是诗人的老朋友爱怜苍苔,怕心爱之物被伤害之故。这是诗人的揣度之词。正是这揣度之词,暗含着园之主人在园内,且已听到了扣门声。园主人惜花爱草,连最不起眼的苍苔也珍视为生命,可见,他是一个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品质高洁之人。物以类聚。叶绍翁与其为友,可见也是一个高洁之人。春天来了,叶绍翁想到了老朋友,于是去访,去赏春。正当叶绍翁“扣柴扉不开”扫兴之时,猛然间见到了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灵感突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便脱口而出。伸出墙外的红杏,寄托了诗

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历程是,去访友看春高兴——进不了园,扫兴——见杏花,欣喜,可谓一波三折。景中有情,情中有人,这就是本诗的特点。 钟黎: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给人以亲切感。使诗人游兴大增,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肖厚琼: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摹之细腻。 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教学环节设计: 肖厚琼: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逐渐培植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上课伊始,我饱含深情地介绍:“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诗歌的起源比文字还早,差不多和语言同龄。千百年来,形成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诗文化……”老师的语言渲染焕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习热情。再请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将其头脑中原有的先备知识与新知识建立链接。 王春文:在“‘咬文嚼字’、品悟诗意”中培养善思的品质由于古诗文体有特殊性,其每一字、每一词都体现着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技艺。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就无法躲避“咬文嚼字”的嫌疑,否则将无法透视其深层意蕴,问题是,我们究竟该如何在传承中有所创新。我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仔细读读下方提供的注释,争取用它弄明白每一行,每一句的意思,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诗中描写的是

(完整版)五年级下册集体备课计划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 通通了。 勐海县第二小学2013---2014学年下学期五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计划 一、指导思想: 备课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主阵地,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备课能力和上课水平的有效途径。本学期,我们五年级语文备课组坚持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学处和语文科组的工作计划为依据,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以质量为魂,结合本组教师的教研实际,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总结完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广阔、有趣的语文学习空间。通过理论学习、备课与上课、听课与评课、作业批改与学生辅导等活动,把教研工作落到实处,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切实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与实效性。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教学常规管理,确保课堂40分钟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精选、精讲、精练”,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 通通了。 2、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深入课堂教学研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处和语文科组指导下,做好校本教研,提高教学实效。 4、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语文学科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三、工作思路 在个人备课的前提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以集体备课为基础,集体探讨交流的备课方式,集体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商讨教学方法及策略,反思交流、合作共享,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坚持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教师在个人备课的前提下,每周进行集体备课。 2、坚持常规备课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利用网络平台,互相学习交流、合作共享。个人结合本班实际情况修改教案,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 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五年级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及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及教案(三) (2012-05-24 18:43:19) 转载 标签: 语文 五年级 集体备课 教育 、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 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㈡能力训练点 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工作单位: 猴王出世 ▼ 分类: 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 学校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鳌 江实验小学

㈢德育渗透点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㈡难点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㈢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七、教学步骤㈠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㈡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㈢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

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走遍天下书为侣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山东德州跃华实验学校孟祥芹侯金环芦文红 内容简介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窃读记》和《走遍天下书为侣》是 精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我的长生果》是略读 课文。这几篇课文的内容都围绕着阅读。《窃读记》生动地 描写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走遍天 下书为侣》告诉我们要以书为伴,终身学习。《小苗与大树 的对话》通过小女孩与季羡林的对话,使我们知道读书要中 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的长生果》通过作家叶 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 关系。 本组专题,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语 文园地”等多项训练内容。 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阅读的意义,激发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一生。 总体构想 整个单元的教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科书教学 模块一预习:学生自主预习,自读课文,疏通字句。 模块二理解内容: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 深厚感情。 模块三领悟作者表达的方法: 1.通过《窃读记》一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的细致入微的动作 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2.通过《走遍天下书为侣》的学习,体会作者层层递进的假设,设问和反问,灵活鲜活的比喻等的表达效果。 3.积累语言,背诵精彩段落。 模块四:口语交际与习作: 写读书的故事,通过口语交际,习作等,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把学得的知识落实到实践中。 【设计说明:本组课文的教学力求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 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 发展。】 第二部分:整本书阅读──《城南旧事》读书交流会 第三部分:语文实践活动──我的座右铭 第一部分教科书教学 学习目标 1.认识26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能读准词语盘点中的词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3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行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重点难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难点是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建立。 【教学指导】 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情境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感受到物体所占的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1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6课时 【知识结构】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单元单元集体备课主讲分析(全册)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单元单元集体备 课主讲分析(全册) 第一步:单元内容总述 1.本组教材以“童年往事”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项教学内容。四篇课文有展示古代儿童生活画面的《古诗三首》;有著名作家萧红回忆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快乐的《祖父的园子》;有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还有陈慧瑛描写一位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梅花魂》。 2.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看到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3.教学建议: (1)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配合“童年”这一专题,在课后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多项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和“习作”安排了“说童年”和“写童年”等内容。

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惜时奋进的古诗。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指导学生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作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选择事件,要选择最能表现作文中心思想的事件作为材料,把事件的主要部分写具体。每件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给读者的印象才能完整而深刻。 (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该单元的整体认识。 第二步: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计划

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员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心,努力构建良好的教师专业成长平台。通过组内成员间的共同备课,提升备课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继续推进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努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建立团结和谐的备课组。 二、工作目标: 1、数学学科活动丰富开展,强化学科特色,争创区优秀备课组。 2、抓好教学常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3、努力学习,转变教研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4、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学竞赛及论文、反思评比活动。 三、工作要点: 1、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 每位组员定地点、定内容认真做好集体备课工作。集体备课时要认真贯彻落实“三五八”数学课堂,围绕《单元前》、《单元后》、《总复习》进行有效集体备课。 2、强化数学教师个性化备课,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 在内容、设计、整体把握上提出“四备”、“四好”、“四点”的“四四四”要求。即内容上做到四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和学法,备练习设计;设计上注重四好:课型确定好,问题设计好,训练安排好,重点把握好;整体上把握四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辨析疑点,抓住要点。 3、规范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数学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巩固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和复习课堂知识,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有效的作业布置和作业批改是保证数学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确保堂清日结。鼓励学生坚持做好每日一题,每日一题要与二次备课相符,教师要做到及时讲解,认真批改。 四、备课活动安排。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主备人 1.轴对称…………………………………………鲁柏兵 2.旋转…………………………………………张小玲 3.欣赏设计…………………………………………鲁柏兵

五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2014五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xx学区校本教研 备课本 (一) 科目: 年级: 执教教师: 年度期 一、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1、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2、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

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3、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 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1、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 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发展形象思维。3、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4、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 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 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 展应用意识。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 有好奇心与求知欲。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 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

五年级下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第 1 次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初稿) 学科组:5年级数学组负责人: 第一课时等式与方程 教学内容:科教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索使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2、在观察、操作、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等式的性质能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的方。 3、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数学兴趣在利用等式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方程的对称美和数学的严密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与检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索使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 森林10-14亿年前的古老地层繁衍着2600多种生物其中不乏7000 万至200万年前第三纪、第四纪的古老动植物种类成为人类难得的生 态王国。这里生活着一种被称为“世界独生子”的动物人们都称它们 “仰鼻猴”、“牛尾猴”或“灰金丝猴”因其数量最少栖息地环境 最窄生态学资料最缺被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度最高的“E”级保 护动物这就是“黔金丝猴”。 出示据央视国际频道2004年6月1日报道,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黔金丝猴数量已从1993年的600多只增加到860多只。提问根据以上 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2004年比1993年大约增加了多少只黔金丝猴 21993年比2004年大约少多少只黔金丝猴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出示问题“2004年比1993年大约增加了多少只黔金丝猴” 2、算一算交流结果。 860-600=260只

3、谈话并提问。 我们换一种思路来研究。 11993年大约有多少只黔金丝猴---- 600只 2增加了一部分黔金丝猴 ---- x只 32004年大约有多少只黔金丝猴---- 860只 4你能用等量关系式说明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出示1993年的只数+增加的只数=2004年的只数 5你能用方程表示这个数量关系吗出示600+x=860 6怎样求未知数x呢请大家一起借助教具天平来研究一下。 二、实验探究体会领悟 1、实验一天平的一边放上2听相同的啤酒易拉罐另一边放上1瓶啤酒使天平平衡。 提问 1天平两边平衡说明了什么 2听啤酒等于1瓶啤酒。 2如果在天平两边再各放1听相同的啤酒易拉罐天平会有变化吗 左右两边仍然一样重还是平衡。 3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小结天平在平衡的情况下两边再放上同样重的物体天平还是平衡的。 2、实验二将天平的右边放上20克的砝码左边放上等重的物体。提问1左边不知道有多重用x来表示右边重20克天平两边平衡说明了什么左边的物体重20克所以天平才会平衡。板书x=20 2如果天平两边再同时放上10克的砝码会发生什么变化天平还是平衡没有变化。 3能用等式表示天平平衡的状态吗板书x+10=20+10 4通过这样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小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3、实验三出示62页对话框下面第一幅图。提问观察这幅图你有哪些发现天平左边有1袋盐和50克的味精天平的右边有3袋50克的味精天平平衡现在将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1袋50克的味精天平仍然平衡并且可以知道1袋盐的重量与2袋味精的重量一样重是100克。 4、实验四1出示62页对话框下面第二幅图的第一部分。提问你能根据图示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吗板书x+10=10+10 2出示62页对话框下面第二幅图的第二部分。提问观察第二部分你有什么发现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了10等式仍然成立。板书x=10 5、根据以上的实验同学们对等式有没有新的认识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数等式仍然成立。 新知应用巩固深化

五年级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及教案修订稿

五年级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及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五年级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及教案(三)(2012-05-2418:43:19) 标签:分类: 学校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鳌江实验小学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着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㈡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着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七、教学步骤 ㈠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㈡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S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初稿) 东院小学陈惠芬 2018年3月24日 单元教材介绍: 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共编排了五篇课文。其中《范仲淹的故事》《体育课》《虎口藏宝》是精读课文,《顶碗少年》《失去的一天》是略读课文。 《范仲淹的故事》讲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的故事。他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体育课》重点讲在一堂体育课上发生的事情。因为涅利太瘦弱了,妈妈认为他做不了那样的体育活动,所以前来请求校长免去涅利的体育课。但涅利硬是不同意。他坚信自己能跟其他同学做得一样好。在体育课上,涅利用他那消瘦的手抱住横木往上爬,他使出了全身力气,希望自己也能像其他人那样站到高高的横木顶上。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涅利终于爬到了横木顶,站到了平台上。《虎口藏宝》讲的是纳塔莉巧妙地将虎口里藏的胶卷进行调包,躲过了歹徒的搜查,保护了胶卷的故事,表现了纳塔莉的聪明、机智和勇敢。《顶碗少年》写的是作者二十多年前观看杂技表演时,曾经见过一个英俊少年在表演顶碗时,两次失败都没有气馁,最后获得成功的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不要退却,有时候成功就在于再坚持一下。《失去的一天》写的是九岁的佩佳没有完成妈妈给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务,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妈妈领他看了在这一天里拖拉机手、建筑工人、面包师的工作成果和图书馆里大家一天看过的书,使佩佳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一天。这个故事教育儿童失去一天就是失去了这一天里应该做的一切,这是无法弥补的,从而使他们懂得要珍惜时间。 这五篇课文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耐人寻味,从不同角度给人以启迪。自强不息、刻苦学习、机智勇敢、勇于拼搏、奋发向上的美德,像一把把金钥匙开启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记录五

《分数的基本性质》集体备课记录时间:2015年9月20日 地点:河口中心小学 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课型:新授 主持人:王军 参与人员:数学教研组老师 一、教学内容及说明: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6页例1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教学点 1、重点:掌握分数的基本的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 2、难点:理解分数的基本的性质.

3、知识点:分数的基本的性质. 4、能力点:掌握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的性质. 5、教育点: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法及学法 1、教法:讨论、推理、归纳 2、学法:观察、思考、理解、记忆法。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提供“猜想”素材:Flash动画故事引入.(教师出示课件) 师:今天老师很高兴和同学们在一起共同学习,同学们心情怎样? 生:高兴! 师: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请同学们仔细欣赏。(教师出示Flash动画故事,学生欣赏。同时教师提出欣赏要求,) 师:(欣赏后)同学们,你知道哪个和尚吃的多吗? 生1:胖和尚吃的多。 生2:矮和尚吃的多。 …… 师:到底谁回答得对呢?上完这节课你们一定能得到准确的答案.(通过欣赏为学生提供素材,设悬念,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二)用事实“验证”,完整性质。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时间2012年 2月 5日地点教导处 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 主发言人顾明光发言主题第一单元《方程》教材分析参加人员顾明光吴德宏 讨论内容一、第一单元《方程》教材分析及单元要点交流 顾明光: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方程的意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是用定义的形式来揭示概念。小学数学中揭示概念的方式有多种,这里对方程的定义采取的是属加种差定义方式: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被定义概念。这里,被定义概念邻近的属是“等式”,种差是“含有未知数”。 2.循序渐进地教学等式的性质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考虑到中小学学习的衔接,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本单元教学解一步计算的方程,由于不再像过去那样,利用四则计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因此,暂时只解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等式的性质是指等式两边都加上、减去、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教材“循序渐进”的安排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将等式的性质分别安排在两个例题中进行教学,例3教学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例4教学用相应的性质解方程;例5教学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例6教学用相应的性质解方程。中间安排了练习一,让学生在内化对等式部分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的性质。这样的安排,分散了学习的难点。第二个方面,在引导学生发现等式性质的过程中,逐步推进:一是从不是方程的等式过渡到方程,二是由加同一个数过渡到减同一个数。例3结合天平平衡的情境呈现了四幅图,第一幅图在20=20的基础上,得到20+10=20+10;第二幅图在X=50的基础上,得到X+20=50+20;通过这两个情境,学生发现“同时加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三幅和第四幅图都是同时减去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情况。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结合每一幅图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发现了什么,从而不完全归纳出等式的一个性质。 3.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五年级英语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英语下册第四单元 教案表格集体备课教案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Unit What are you doing 马庄小学王恩秋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重点学习现在进行时和有关打电话的一些交际用语。现在进行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语法内容,老师可以创设有效的情景让学生理解它的意义,然后通过大量的语言训练让学生熟练的运用现在进行时。主要句型是:What are you doing I’m……. What is he/she/it doing He/She/It is…….教师可以结合适当的体态语言引导学生感知、理解现在进行时所表达的含义。前五册学生用书,特别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已涉及到一些动词和动词短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已学过的内容为新知识的教学服务。从已经学过的动词短语入手,通过比较动词原形和动词的ing形式,让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现在进行时的用法 打电话是现在社会人与人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老师可以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语境中去运用新知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多的英语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词汇及简单句型,能使用英语对熟悉的事物进行描述。英语学习兴趣浓厚,模仿力强,好奇心强,喜欢表现自己。 三、教学目标: 1. 能力目标 a. 能够简单描述自己或他人正在做什么,如:I’m answering the phone. She’s cooking dinner. b. 能够询问他人正在做什么,如:What are you doing What is he/she doing c. 能够用简单的电话用语进行交际。 d. 能够听懂、会唱歌曲“What are you doing” 2. 知识目标: a. 掌握A、B部分Let’s learn、Read and write 中的四会短语和句子。 b. 能够听、说、认读A/、B部分Let’s talk 、Read and write中的白体句子。

五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记录(二套)

五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记录(二套) 目录: 五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记录一 五年级语文评估课评课记录二

五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记录一 主备人: 参加人员:五年级语文老师 教研内容:《地震中的父与子》集体备课 地点:五年级办公室 时间:11月 教研过程: 一、教材简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三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四、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采用分角色读,想想说说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经历心灵和情感的成长.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播放有关地震的片段)学生谈谈看过后有什么感受,如果身在其中又会怎样. 师引入本课内容:大地震给人的感觉是惊心动魄的,但地震中也会发生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发生在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与子身上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读感知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简单地说一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让你最感动的句子,学生自由读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师:读了课文,父与子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这究竟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 学生自由说,引出文章最后一句中的“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思考为什么说父与子了不起,读一读课文,找出相关词语、句子,划下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话牵着两颗心,也牵动我们所有人的心.学完课文,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想对文中的父与子说些什么? 2、其实在平淡生活中,用心体会,父亲对孩子的爱无处不在,作为孩子也要用心去感受,同样去付出.课后可以写一写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小故事. 五、研讨要点:

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集体备课稿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集体备课 一、教材简析: 1. 本单元的内容: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科书27页-59页。本单元共有三个板块的学习内容,分别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3.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本单元非常重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图形和概念的认识,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如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安排了让学生说出纸巾盒、数学课本、粉笔盒等的形状、长、宽、高等练习。②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长方体、正方体认识时,安排了计算俱乐部四周要安多长的彩灯线等练习。③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如计算拼插奥运墙所用积

木的体积,为“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选取合适的容积单位等。即巩固了所学数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 (3)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如,体积单位,就是通过让学生回顾旧知、迁移类推引出来的。教材通过比较两个不容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的体积,让学生由比较物体的长度有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物体的面积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想到比较物体的体积应有统一的体积单位,由此引出体积单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又逐步学习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中要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上下大功夫,主要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获取成功体验。 三、教学目标:

五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记录

乌市第89小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主备人:高红伟 参加人员:五年级语文老师 教研内容:《地震中的父与子》集体备课 地点:五年级办公室 时间:2015年11月 教研过程: 一、教材简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三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四、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采用分角色读,想想说说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经历心灵与情感的成长。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播放有关地震的片段)学生谈谈瞧过后有什么感受,如果身在其中又会怎样。

师引入本课内容:大地震给人的感觉就是惊心动魄的,但地震中也会发生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发生在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与子身上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读感知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简单地说一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让您最感动的句子,学生自由读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师:读了课文,父与子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这究竟就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 学生自由说,引出文章最后一句中的“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思考为什么说父与子了不起,读一读课文,找出相关词语、句子,划下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话牵着两颗心,也牵动我们所有人的心。学完课文,此时此刻您有什么感受,想对文中的父与子说些什么? 2、其实在平淡生活中,用心体会,父亲对孩子的爱无处不在,作为孩子也要用心去感受,同样去付出。课后可以写一写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小故事。 五、研讨要点: 1、课堂教学应紧抓“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计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您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就是“父亲爱的了不起”与“儿子‘让’的了不起”。以最震撼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父亲的了不起”与“儿子让的了不起”这两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在承上启下处重复回扣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您在一起,”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绪的深化结合起来,重复诵读,重复叩问,重复感悟,使其施展牵一发而动全身。

人教版五年级下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第二个事例,抓住词语“唯一”,体会:小孙孙对于的老大娘重要性,老大娘对小孙孙的疼爱,想象祖孙俩相依为命的情景。但是为了救伤员老大娘竟然失去了小孙孙,你会有什么感受? 小金花和大嫂的事例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如体会“大嫂”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可以抓住“深情厚谊”这个词语,大嫂做了那些事可以体现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想一想,除了这些她还做了哪些事?以此联想到,除了他们,还有多少朝鲜人民也做了哪些让我们感动的事情?找到了这些让我们感动地方,才能真正体会到那句“再见了,亲人”包含的真正含义。 只有触动了学生心底的那根弦,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单元主题的意义,才会由衷地感受到“他们让我感动”。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才会深入,感情的表达才会真挚,朗读才会由感而发。 二、《桥》——抓住文眼设置情感冲突。 1.抓住动词设置情感冲突: (1)找找描写老汉动作的词语: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为什么? (2)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是多么矛盾,多么令人费解啊!请同学们读最后4个自然段,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3)如果这个小伙子不是老汉的儿子,他还会“揪”,还会“推”吗? (4)谈谈感受(结局太出人意料了,父爱太伟大了,老汉实在太了不起了等等),试着将这些感受都读出来。 2.抓住“关系”设置情感冲突: (1)读课文14到23自然段,再将文中的“老汉”换成“父亲”、“小伙子”换成“儿子”读一读,给你什么感受? (2)齐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课文这样的结尾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设置悬念的艺术效果,设置悬念往往能冲击读者的心灵,发人深思,是一种很有效的表达技巧。不求使用,但必须要能领悟这种表达技巧所造成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