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的诠释

关于死亡的诠释
关于死亡的诠释

关于死亡的诠释

——爱德华·蒙克的《生命之路》

杨中华

作者简介:杨中华,1965年出生于湖南常德,硕士,惠州学院艺术教育系副主任、副教授,广东省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美术作品有:《辣椒红了》获第二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优秀奖;《苗家风味》、《静物》、《山寨汉子》分别获湖南省美展银奖、铜奖二次。《今日中国美术》、《艺术百家》、《中国水彩》等专版介绍其作品及事迹。论文多篇在《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宁夏大学学报》、《艺术百家》、《电影评介》、《包装工程》、《美术大观》、《中国水彩》等核心及专业刊物上发表。

内容提要: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由于不幸的生活经历滋生了丰富的悲剧意识和死亡意识,他在自己的作品《生命之路》(组画)中深刻地表现出强烈的死亡意象,融入了他诗意而神秘的情感,他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震撼力。

关键词:死亡表现《生命之路》

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结构有价值的意识形态,作为对于人类精神多层面的审美反映,它在自己的历史长河里一直将死亡作为表现的永恒主题。诚如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所言,死亡是最高的哲学问题和最高的美学问题。其实,它也是最高的艺术问题。

历史上的黑暗残暴给人类带来不幸、痛苦和死亡,许多艺术家面临死神的种种威胁,或为暴君杀戮,或为战争夺去生命,或因贫困而终,或为正义仁道舍身。“死亡是他们人生最强烈最灼痛最激愤昂扬的诗意印象,无论在情感深处荡漾死亡恐怖和死亡冲动的波澜都构成了他们艺术创造的动因和源泉。”①艺术家是死亡真切的观察者和体验者,他感受到暴君驾崩的快乐,丑恶被埋葬的喜悦,为仁人志士的殉道而悲哀,为高尚的人们无意义的死亡而惋惜,为善良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消逝而同情。死亡对于艺术和艺术家而言,不仅是个严肃的课题,还蕴含了丰富复杂的情感内容,包含许多难以言传的精神现象和琳琅满目的审美现象。生命、性爱、伦理观、生存价值等等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存在无不暗隐在艺术对死亡的诗意表现之中。

在美术中上,许多大艺术家对“死亡”的命题都有深刻领悟和传神表现,为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关于“死亡”的不朽之作。如:《耶稣的受难》(尼德兰,汉斯·曼姆林克)、《最后的晚餐》(意大利,达芬奇)、《骑士,死亡和魔鬼》(德国,丢勒)、《地狱之门》(法国,罗丹)、《马拉之死》(法国,达维特)、《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西班牙,戈雅)、《送葬》(俄国,彼罗夫)、《近卫军临刑的早晨》(俄国,苏里可夫)、《格尔尼卡》(西班牙,毕加索)等。其中,最具典型代表的是挪威人爱德华·蒙克。

爱德华·蒙克(Edward Munch,1863-1944),是著名戏剧大师易卜生的同乡,也是同时代的挚友,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也出现在这个时代。蒙克5岁时,就蒙受丧母的不幸。母亲的不幸逝世给他幼小的心灵以深刻的印象,无意识心理结构中的死亡冲动自此占据了他的精神空间。蒙克刚成年不久,他的父亲又成了宗教狂热的牺牲品,他的姐姐经受疾病的折磨后又辞别人间,他本人也一

直被病魔纠缠。蒙克在童年和少年所经历的一切使他形成了阴郁、不安、内向的性格,导致他成年后的情感生活更加坎坷艰辛,而与社会的格格不入使他必然遭到社会的排挤和压制,以及晚年精神失常等等。终身为疾病、疯狂与死亡所纠缠的种种磨难,只有通过艺术去承受、消解,于是艺术成为他生命中的唯一寄托,他凭借艺术创作安抚自己的灵魂,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揭示社会的丑陋和人生的痛苦与悲哀。

蒙克不幸的家庭经历对他的生活与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弗洛伊德强调“童年的创伤性经验”对艺术家创造心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论点,的确是切中了蒙克的艺术经脉。在童年时期目睹自己家庭的不幸,尤其是亲人的亡故,赋予了艺术家深沉的悲剧意识,也使他更敏锐地体验生命与死亡意义,领悟其深刻内涵,并演化到艺术的创作之中。他说:“我的家庭是疾病与死亡的家庭。的确,我未能战胜这种厄运。这对我的艺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①蒙克不幸的家庭经历孕育了艺术家近乎病态的心理和极度敏感的生存与死亡的体验,也驱使他沉缅于生与死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绽放出璀璨夺目的艺术奇葩。家庭是感性个体得以理解人生和社会的最初和最敏感的对象,也是“创伤性经验”的重要来源之一,家庭经历对艺术家心理结构和艺术创作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蒙克的例证使我们领略到:体验过家庭的疾病与死亡的艺术家更偏爱表现生存与死亡这个永恒的精神所渴望的主题。

蒙克认为:“艺术就是通过人的神经、内心、头脑和眼睛所表现出来的绘画形象”,“就是对人生实体的冲击,同实体一样的艺术品,也一定能发挥无穷无尽的生命力。”②艺术是蒙克唯一的生命,他自己就是他艺术作品的主题。他把自己亲身经历与社会和人生的永恒主题—死亡、性爱、生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他的艺术杰作《生命之路》系列画:《病儿》、《病室里的死亡》、《母亲之死》、《呐喊》、《地狱里的自画像》、《青春期》、《生命之舞》、《马拉之死》等等,无不是对上述主题的诠释和表现。

《呐喊》可以说是表现现代人类精神苦闷的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在《呐喊》这件作品中蒙克表现了一种凄惨绝望的情绪,画中的每一样东西都在加强这种情绪:“人物有形而无实,在感情的重压下曲折摇晃;弯曲的天空和水流,粗壮的桥梁斜线,都把观众引向那张开的嘴,它正在那里大声呼喊”。③在他身后,虽然还有其他人向他走来,但画中却有一种可怕的孤独,那声音似乎在呼喊:“生存竟无法逃避,唯有难以忍受的生存痛苦。”③人们在画里找不到一点宽慰,背景中绝无一处不在晃动,粗犷的线条和强烈的节奏显得尤为突出。漫画式的人物形象,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联想到死亡的骷髅,令人毛骨悚然,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他用色简少,以红、黑为主,色彩惨烈,集中观众的视线于主体之上。在这里画家似乎在用视觉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死的念头长期萦绕着蒙克,他表现的意境看起来比死还恐怖,画家这样解释了自己的创作动机:

一天傍晚,我和两个朋友一起散步,太阳下山了,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红。在灰蓝的峡湾和城市上空,我看到了血红的火光。我的朋友走了过去,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在恐怖中战栗起来,我似乎感到自然中的一声巨大的震天的呐喊,我于是画了这幅画。这血红的色彩就是呐喊。

读解《呐喊》,令人感觉到强烈的绝望情绪,它是审美的绝望和生命的绝望,艺术家以怪诞的绘画语言控诉了现代社会对于生命的压抑和剥夺,也流露出对于生命脆弱性的担忧。《呐喊》在表现生命的绝望性的同时,也寄寓着生命对于死

亡的抗衡和斥拒。它所产生的审美效果正如马尔库塞所言的艺术应该具有的“震颤”力量,给予接受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震荡。《呐喊》那种强烈的死亡冲动给予人太多的悲观主义和世界末日的意识,令欣赏者有无法透气的压抑感和痛苦感,在无意识之中呼唤起人类的拯救与同情的善良情感和伦理意识,它可以净化人们的灵魂和道德,给世界和生命以更多的爱和同情。

在《圣母像》一画中,圣母的头颅微微上扬,带着一种慷懒的眼神,仿佛刚从一场春梦中醒来。优美的身躯,周围黑色的波浪线加强圣母躯体的曲线,滋润的肌肤,丰满的双乳,唤起性的冲动,是人神间交相辉映的圣母,是对有血有肉的女性的崇拜。周围绘以红色的边框,点缀如蝌蚪状游动的细小物体,喻示生命的诞生。在左下角,幼小的骷髅体又烘托出死亡无时不在的威胁,画家迷念性和死亡,潜意识地将性和死亡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绘画隐喻着性与死亡的对立而和谐的关系,就像数的对立与和谐构成音乐之美一样,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构成艺术的审美关系。蒙克以象征主义的手法暗示出性爱和死亡的对立而和谐的变奏,揭示出性与死亡之间的诗意和逻辑的联系。这幅画几乎是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的感性化的有力证明。

《生命之舞》描绘了人们在海边舞蹈的情景。前景上,作者等距离、对称地安排了4个人物,左边一位穿白底红花裙的纯情少女,红润的面颊泛着微笑,身旁一枝娇嫩的花正含苞欲放,这一切象征着少女的天真、纯洁与无瑕。正中,一对情侣伴着音乐在起舞,女伴身着明亮的红裙在男伴黑色衣服的衬托下,更加夺目,使她看起来显得异常妖娆和充满诱惑。那衣裙的红色,“象征着炽热的爱情和燃烧的情欲。”④画的右边描绘了一位身着黑色衣装年迈的老妇人,双手紧合,孤立地站着,面容惟悴,满脸忧郁地看着中间的那对舞伴,表露了人生如梦、希望破灭、无限惆怅、痛苦、绝望的样子。远景上有三对,或在翩翩起舞,或在热情拥抱,或在亲吻。更远处海滩边,还有一位白衣少女正在观看这边起舞的人们。画面人物姿态各异,表达了人生各个阶段不同的心态,从少女的天真无瑕,到成熟期的激情奔放,再到逝去青春后的理想破灭的懊恼、忧伤。深蓝色天空,一轮即将坠入海水里的落日及宽宽的倒影,尤如在图示生殖交媾。《生命之舞》解析了人生之三部曲,体现了与爱伴随的性之感觉与欲望则必须和死亡意识及其体验相联系。而在《马拉之死》一画中更清晰地图解了弗洛伊德关于性爱与死亡相一致的关系,场面悲壮。画的左边一丝不挂地马拉僵硬地躺在床上,床单上布满血迹,右边的一桌上摆放着丰盛的果食,一裸体女子木呆地站立在床与桌子之间。爱欲经满足后而消耗,最终导致生命的终结,死的本能借助爱的本能的实现而完成自己的使命。

《地狱里的自画像》采用对角线,直接用黑色和红色将画面分成两部分,黑色象征死亡、苦难,红色象征生命、欲望,奔放的笔触肆意侵扰,尤如熊熊燃烧的炼炉,将赤身裸体的自我掷入其中,煎熬着他的灵魂,表现出与世隔绝的自我,孤独、彷徨、绝望的他被死的念头纠缠着。《病儿》的描述和他姐姐的病和死有关,《病室里的死亡》更直接地描述了死亡造成人们心情悲恸的场景……。

蒙克在其《生命之路》组画中,用色少而不寡,凝重而不轻浮,几乎黑、红两色统治着他的画面。他以黑为骨,代表死亡、恐惧与黑暗和对生命的绝望和压抑,莎士比亚将黑色称为死丧之色,“黑色是地狱的象征,是地牢之色,是黑夜衣裳”;他以红色为线,红色是血和火的颜色,具有令人产生兴奋、热烈的性本能和情感力量。蒙克对黑、红两色的驾驭更加自觉,更加深入,显示了他更加独特的艺术个性,更加有力地将自己的感情倾泄出来。蒙克艺术的另一特色就是

在造型上大胆地采用漫画式夸张、变形手法,强化主题。“若不是粉碎了漫画和高贵艺术之间的路障,像蒙克这样一位艺术家就绝对不可能发展出他的悲惨凄恻的变形相貌。”⑤漫画的手法,将死亡的主题表现推向了极致。

蒙克是美术史上诠释死亡的杰出艺术家,他竭力通过对性爱、生命的渴望与恐惧、孤独与嫉妒等情绪和死亡的逻辑关联的表现,隐喻死亡的多种意义。死亡成为蒙克反复选择与提炼的艺术核心。他常常用铜版画、木刻和石版画反复表现绘画的同一主题,精神内涵深刻多变,进入到极致化的审美情境。蒙克的《生命之路》,所表现出的死亡意象甚至还具有神秘主义的色彩,让欣赏者滋生无法言说的感觉。然而,正是这种无法诠释的艺术境界令蒙克具有令人迷醉的吸引力和审美魅力。每个生命存在所面临的死亡的恐怖性、神秘性、偶然性、必然性在艺术家的画布上获得淋漓尽致的表现,每一个人似乎都会融入作品所表现的场景之中,被其艺术的魔力所震撼所折服。蒙克笔下的艺术形象既与自己息息相关,又超越个体成为时代的某种缩影,其艺术融入了他直觉而敏感的心灵和丰富而深刻的情感,甚至比凡·高走得还远。他对德国表现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他的才能在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因此被视为“最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国际先驱人物。”⑥

参考文献:

①颜翔林 死亡美学[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②杨身源,张弘昕 西方画论辑要[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③常宁生 反叛与超越[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

④徐公度 世界美术鉴赏词典[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⑤E H 贡布里希 艺术与错觉[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⑥H H 阿纳森 西方现代艺术史[M]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发表刊物及时间:《包装工程》2003年10月。)

当前非正常死亡事件的特点及处置

当前非正常死亡事件的特点及处置 非正常死亡是指由外部作用导致的死亡,包括火灾、水灾等自然灾难与工伤、医疗事故、交通事故、自杀、他杀、受伤害等人为事故致死。非正常死亡事件是指不构成案件的非正常死亡。当前,广大群众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如果非正常死亡事件处置不当,容易引起群众质疑,甚至引发越级上访或群体性事件。近年来,公安机关在应对和处置非正常死亡事件中,不仅耗费大量的警力与精力,还遇到很多困难、面临很大压力。在此,笔者试就如何应对处置非正常死亡事件谈些个人浅见。 一、当前非正常死亡事件表现为“五个特性” 1、影响的广泛性。非正常死亡事件由于人员死亡容易吸引大家的关注,博取公众的同情。一旦非正常死亡事件没处置好,引发了死者家属的质疑,很多观众、知情者甚至不知情者都会站到质疑者那一方,支持质疑者提出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正确地解释和疏导,公安机关就会变成众矢之敌,严重破坏警民和谐关系,甚至影响执法公信力。 2、亲属的群体性。一旦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丧亲之痛使死者家属心理所向很快就会联系在一起,诸如死者的父母、子女、夫妻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亲属、朋友就会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团体。面对众多亲属的质疑,公安机关处置事件的压力自然就会增大。 3、行为的极端性。如果死者亲属对死者的死因有了质疑,一旦公安机关应对处置不当,极易引起其高度反感,导致集体上访、抬尸闹访、漫骂执法人员、围攻执法机关等极端行为的发生,甚至造成打、砸、抢等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4、上访的长期性。涉及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上访者一般都比较有恒心或者很偏激,一旦对死因有疑虑,便容易想当然产生“死者有可能是被某某人谋害的”的念头,在“社会主义国家法制高于一切”理念支撑下,坚信只要坚持上访,事实总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随着上访程度的加深,精力、财力不断耗费,上访者到时即便想自止也来不及,客观因素迫使其只能“破罐子破摔”,最后只能由政府采取某种方式给其补偿才有可能息访停诉。 5、矛盾的聚合性。如果死者亲属对非正常死亡事件产生了疑虑,或对公安机关的处置工作产生了怀疑,一些亲属就可能把以往对公安机关的不满情绪借此机会发泄出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可能“趁火打劫”,挑起事端,扩大事态,使一般事件上升为可怕的群体性事件。如果处置不当造成了上访,在上访过程中与其他事件上访者相遇,稍加交流就容易心生同病相怜之感,从而结成伙邀成团一起共同上访,就会由个别访升级为群体访。此外,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后如果死者亲属情绪过于偏激,很有可能做出其他违法行为,导致更为严重事件的发生。 二、公安机关应对处置非正常死亡事件主要存在“八个问题” 1、现场处置不迅速。受事多人忙的客观情况影响,事发地派出所民警或刑事技术人员听说不是案件,往往先忙其他属于案件的工作后再来处置非正常死亡事件,以致报案人报警很久后才有民警到达现场。出警人员到达现场后,对周围好事者围观、死者的相关关系人进出现场往往不会严厉制止,致使原始现场受到破坏,给某些喜好妄加猜测、唯恐天下不乱者授以口柄。

201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

201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 陈万青,郑荣寿,张思维,曾红梅,左婷婷,贾漫漫,夏昌发,邹小农,赫捷 (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北京100021) 摘要:[目的]对2015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的全国各登记处上报的2012年恶性肿瘤登 记资料进行分析,估计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方法]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共收到261个 登记处上报的2012年肿瘤登记数据,通过审核和评估,共193个肿瘤登记处的数据符合入选 标准。将入选的登记处按地区(城乡)、性别以及年龄别、肿瘤别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层,结合 2012年全国人口数据,估计全国恶性肿瘤合计和主要肿瘤的发病、死亡情况。标化率采用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和Segi’s标准人口结构为标准。[结果]全国193个登记处共覆盖 登记人口198060406人(其中城市100450109人,农村97610297人),报告的恶性肿瘤新 病例556163例,死亡病例345483例。病理诊断比例为69.13%,只有死亡证明书比例为 2.38%,死亡发病比为0.62。据估计,全国2012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358.6万例,死亡病例 218.7万例。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64.85/10万(男性289.30/10万,女性239.15/10万),中国 人口标化率(中标率)为191.89/10万,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为187.83/10万,累积率(0~74 岁)为21.82%。城市地区发病率为277.17/10万,中标发病率为195.56/10万,农村地区发病率 为251.20/10万,中标发病率为187.10/10万。全部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61.49/10万(男性 198.99/10万,女性122.06/10万),中标死亡率为112.34/10万,世标死亡率为111.25/10万,累 积死亡率(0~74岁)为12.61%。城市地区死亡率为159.00/10万,中标死亡率107.23/10万。农 村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64.24/10万,中标死亡率118.22/10万。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 癌、食管癌、女性乳腺癌、甲状腺癌、宫颈癌、脑瘤和胰腺癌是我国主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部 新发病例的75%。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脑瘤、白血病和淋巴瘤 是主要的肿瘤死因,约占全部肿瘤死亡病例的80%。[结论]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定期发布我国 恶性肿瘤负担情况,为制定肿瘤防治策略和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随着覆盖人群逐 渐增加和数据质量不断提高,肿瘤登记在肿瘤防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关键词:肿瘤登记;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中国 中图分类号:R7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242(2016)01-0001-08 doi:10.11735/j.issn.1004-0242.2016.01.A001 Report of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2012 CHEN Wan-qing,ZHENG Rong-shou,ZHANG Si-wei,et al. (National Office for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National Central Cancer Registry,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Beijing100021,China) Abstract:[Purpose]The National Central Cancer Registry(NCCR)collected registration data in 2012from local cancer registries in2015,and analyzed to estimate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Methods]On basis of the criteria of data quality from NCCR,data submitted from261 registries were checked&evaluated,and193registries’data qualified for cancer registry annual report.Descriptive analysis included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stratified by areas(urban/rural), gender,age group and cancer site.The top10common cancers in different groups,proportion and cumulative rate were also calculated.Chinese population census in2000and Segi’s population were used for 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mortality.[Results]All193cancer registries(74in urban and119in rural)covered a total of198060406population(100450109in urban and97610297 in rural areas).The estimates of new cancer cases and cancer deaths were3586thousands and 2187thousands in2012,respectively.The morphology verified cases(MV%)accounted for69.13% and2.38%of incident cases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death certifications only(DCO%)with mortality to incidence ratio of0.62.The crude incidence rate in Chinese cancer registration areas was 264.85/105(males289.30/105,females239.15/105),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s by Chinese standard population(ASIRC)and by world standard population were191.89/105and187.83/105with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rate(0~74age years old)of21.82%.The cancer incidence and ASIRC were277.17/105and195.56/105in urban areas whereas in rural areas,they were251.20/105and 187.10/105,respectively.The cancer mortality in Chinese cancer registration areas was161.49/105 (198.99/105in male and122.06/105in female),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 by Chinese standard population(ASMRC)and by world standard population were112.34/105and111.25/105,and the 收稿日期:2015-12-28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4FY121100) 通讯作者:赫捷,E-mail:hejie@https://www.360docs.net/doc/872706810.html,

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情况报告

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 卫生部信息中心 2008-04 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其变化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卫生部和科技部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 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两次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居民死亡原因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流行规律及分布特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饮食营养、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21世纪初我国城乡、不同类型地区居民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全部死因的死亡率水平、死因构成及其变化趋势,掌握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的地区与人群分布特征,为国家制定疾病预防控制规划、预防保健策略提供依据,并为建立健全肿瘤登记系统及研究重点疾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奠定基础。 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主要结果有五个方面内容: 一是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本次调查地区标准化死亡率为4.0‰(男性为4.9‰、女性3.1‰)。调查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从调查地区死亡率来看,城乡之间

的差异明显,农村高于城市19%,不同区域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中、西部城市分别高于东部城市22%和25%;中、西部农村分别高于东部农村13%和15%。 二是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调查结果表明,城乡居民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死亡原因构成发生明显变化。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死亡原因的分类,我国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率比90年代初第二次调查死亡率下降了34.7%。从地区分布来看,农村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西部地区死亡率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比例从90年代初的76.5%上升到82.5%。 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其他慢性退行性疾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是我国前两位死亡原因,分别占死亡总数的22.45%和22.32%,第三、四位是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第五位是损伤和中毒,前五位的死亡原因累计占死亡总数的85%。 我国城市前五位死亡原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农村依次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 与国际比较表明:我国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居民死亡率水平明显偏高,慢性疾病尤为突出,脑血管病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恶性肿瘤与美国、英国、法国接近,却高于亚洲国家(如

死亡现象解读作业

西南大学2014—2015学年度2期通选课 《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 课程考核论文 题目:“安乐死”的人道思考 姓名田小雪 学号222014308052016 年级2014级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学院文学院 2015年 5 月 22 日

“安乐死”的人道思考 汉语国际教育 田小雪 222014308052016 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重庆 400715 摘要:当人们在身体健康之时,总是觉得安乐死是不符合伦理道德和人道主义的,因为他们并不了解深受病痛折磨的、要求安乐死的人们的感受,既然要求尊重人,讲求人道主义,人们就应该尊重要求实施安乐死的人,因为并不是人人都有勇气面对死亡的,然而当一个人被病痛折磨得想要结束生命时,可以想象,那是多么痛苦的折磨,以至于人们会想要以死来结束那样的折磨。本文,将讨论当今社会对于安乐死的各种看法和安乐死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安乐死,人道主义,尊严 第一部分“安乐死”的含义 “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的死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痛苦的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在我国对安乐死的定义为: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对出生时即为重残或痴呆的婴幼儿、重度精神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及处于不可逆昏迷中的植物人,实施使其在无痛苦感受中死去的行为。狭义专指对身患绝症、临近死亡、处于极度痛苦之中的患者,实施促使其迅速无痛苦死亡的一种方式。 第二部分对“安乐死”的争议 当今社会上,人们对安乐死的看法不尽相同,对于安乐死的争论也颇为激烈。新人道主义挑战与传统道德的辩论在一项关于安乐死的网络调查中,有80%以上的人赞同“安乐死”,认为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表现,应该合法化。对安乐死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安乐死必须符合以下条件:①从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上看,病人患不治之症并已临近死期;②病人极端痛苦,不堪忍受;③必须是为解除病人死前痛苦,而不是为亲属、国家、社会利益而实施;④必须有病人神志清醒时的真诚嘱托或同意;⑤原则上必须由医师执行;⑥必须采用社会伦理规范所承认的妥当方法。持否定态度的学者则认为安乐死并不符合伦理道德和人道主义,的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命”是一个重要的观点,人们都强调珍惜生命,也有一种说法叫“好死不如赖活着”,这纵然有道理,可是在医学科技发达的今日,

居民意外死亡分析

居民意外死亡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五华县居民意外死亡情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应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11年五华县全人群死因监测资料中的意外死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06-2011年意外死亡2328人,年均死亡率30.18/10万,占全死因的6.46%,居全死因第5位。男、女性意外死亡率分别为39.38/10万和20.43/10万,男性高于女性。前5位意外死因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淹死、自杀、意外跌落和意外中毒。除0岁组外,意外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0~4岁和5~14岁年龄段人群主要意外死因为淹死,分别占该年龄段意外死亡的63.58%和57.08%,15岁及以上人群主要意外死因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25~59岁青壮年第2位意外死因为自杀,60岁以上人群第2位意外死因为意外跌落。结论意外伤害已经成为五华县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淹死、自杀是主要意外死因,应加大关注力度,全面落实伤害三级预防措施。 意外死亡是指突然发生的事件造成的人体死亡。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世界各国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 ,为了解五华县居民意外死亡情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应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对五华县2006-2011年死因监测系统居民意外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死亡资料来源于五华县全人群死因监测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五华县统计局。 1.2 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2]对死亡病例进行分类编码,2006-2007年死亡病例录入《死亡医学登记系统》(DeathReg 2005软件)进行统计,2008-2011年使用《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死因监测网络报告系统)进行死亡病例数据录入、统计。有关数据使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概况五华县2006-2011年报告意外死亡2328人,年均死亡率30.18/10万,占全死因(36024人)的6.46%,,仅次于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居第5位。男、女性意外死亡率分别为39.38/10万和20.43/10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44,P<0.01 )。从时间分布看,2006-2008年意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2008-2011年基本持平(表1)。 2.2 死因顺位及构成2006-2011年前5位意外死因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淹死、自杀、意外跌落和意外中毒,死亡率分别为11.93/10万、4.78/10万、4.51/10万、 3.56/10万和1.37/10万,合计占全部意外死亡的86.68%。男、女性首位意外死因均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第2~4位意外死因有所不同,男性依次为淹死、意外跌落、自杀,女性为自杀、淹死、意外跌落,第5位均是意外中毒(表2)。 2.3年龄分布特征除0岁组外,意外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不同年龄段意外死亡的主要死因不同,0~4岁和5~14岁年龄段人群主要意外死因为淹死,分别占该年龄段意外死亡的6 3.58%和57.08%。15岁以上人群主要意外死因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25~59岁青壮年第2位意外死因为自杀,60岁以上人群第2位意外死因为意外跌落(表3)。 3 讨论 五华县2006-2011年意外死亡率30.18/10万,低于2008年全国水平(54.89/10万)[3]和2004-2005年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性调查结果(50.7/10万)[4],但在全死因中居第5位,提示意外死亡仍是危害五华县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意外伤害对居民健康和社会的危害日渐突出[5],是当今导致疾病负担加重的的重要因素之一[6]。

生死课论文

报名序号:146 周一 班 西南大学2015—2016学年度2学期通选课 《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 课程考核论文 题目:安乐死的人道思考 姓名郑柯 学号 222015306011015 年级 2015级 专业心理学(师范) 学院心理学部 2016年 6 月 7 日

摘要:近些年安乐死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讨论。安乐死涉及到道德、法理、人伦、医学、社会关系、经济、哲学等多方面,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息息相关,引起诸多争议并存在很多误解。本文从人道主义方面入手,解释安乐死的概念,讨论安乐死的人道合理化,并结合安乐死立法合法化纠纷问题和医学道德矛盾,探究安乐死对于人伦道德的挑战,最终提出并阐述尊重人权、支持有尊严的死去的观点,并提出安乐死程序严谨化初步设想。 关键词:安乐死人道主义合法化伦理尊严 正文: (一)背景:2001年4月,荷兰通过安乐死法案,世界瞩目。2014年,比利时通过安乐死合法化法案。回溯1948年《世界 人权宣言》第3条规定:“人人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 相对的,世界范围内也存在大量反对安乐死的活动,比如澳大利 亚安乐死法案生效8个月后就被推翻。关于安乐死的问题长久以 来存在巨大的争议---支持者认为:安乐死结束痛苦过程,尊重人 权。反对者认为:安乐死有谋杀倾向,侵犯生命权利。随着医学 科技以及民众法律意识人权意识的进步,安乐死的争议愈加广泛。 (二)概念:首先,我们需要阐述安乐死的概念。安乐死,是英文euthanasia一词的汉译,最早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一 词,直译为“好的死”,本意为“快乐死亡”或“尊严死亡”; 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为患痛苦的不治之症者之无痛苦的死亡;无 痛苦致死之术。以上两种定义从字面来看,存在强烈的感情色彩。 在很多征求安乐死意见的民意调查问卷中,往往得到对安乐死极 高的认同率。然而这种高认同率并非民众真实且明确的意图---一 是民众对于安乐死的概念相当模糊,二是“安乐”二字容易给人 带来好感,事实上“安乐死”这一名词倾向于拥抱死亡。三、如 果换一种说法,比如“仁慈杀死”,那么认同率就会大打折扣。所 以,安乐死的概念解释必须满足要让民众清楚明白和更加理智化 思考。 而在安乐死相关法案中,对于安乐死一般做出这样的规定: 一、病人自主意愿申请安乐死;二、医生确诊其身患绝症并承受 巨大痛苦;三、亲属同意。这三条规定细致展开必须符合如下条 件:1、病人做出申请安乐死时理智清醒,存在自主能力-相对为 病人身患绝症却丧失意识或是不具有自主能力的未成年,那么作 为其亲属或监护人提出的安乐死申请是否合理?是否是逃避社会 责任?是否是不尊重生命?是否违背人道主义对于弱者的关怀原 则?2、确诊绝症的医生要有两名甚至以上-相对为医生的医德可 靠与否(毕竟伪造病例谋求私利的医生不在少数)?协助安乐死 是否违背医生职责(常识认为:治病救人为医生天职,然而绝症 病人已经无法医治,在现代科技下,医生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努力

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72706810.html, 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 作者:姚建义苗树军纪雪梅张伟东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10期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我国居民主要死亡率的流行病学趋势,为我国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0~2007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90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3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2002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3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2007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3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我国城市居民死亡原因 以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的变化等均为可能的危险因素,目前我国的疾病防控工作也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应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主要疾病;死亡率 Analysis of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among urban populations in China YAO Jian-yi,MIAO Shu-jun,JI Xue-mei,et al. Offic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Beijing 1000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among urban population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07,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trend of main diseases’ death in China,and to provide some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ased on the epidemiological data of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from 1990 to 2007.Results The three main leading diseases for urban population’s death in 1990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heart diseases,respectively; in 2002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respiratory diseases,respectively; in 2007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heart diseases,respectively; cancer and cardio-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as been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mong urban populations.Conclusion Cancer and cardio-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re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mong urban populations,the risk factors could be the change of living environment,and diet,etc; public health strategy in China is "Prevention first,and combination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target pre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Key words】 Main diseases; Death rate

儿童死亡认知概述(完整论文)

科目:心理学与我们 论文题目:儿童死亡认知概述 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 年级: 2009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2012年4月15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2) 一、儿童死亡认知发展概况 (2)

1.1“死亡”的特征 (2) 1.2 儿童死亡认知发展历程 (2) 1.2.1 外国有关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理论 (3) 1.2.2 国内关于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理论 (3) 二、儿童死亡认知的影响因素 (3) 2.1 家庭态度 (3) 2.2 生活事件 (4) 2.3 社会环境 (4) 2.4 人格特征 (4) 三、儿童死亡心理教育 (4) 3.1 儿童死亡教育原则 (4) 3.2儿童死亡教育具体方法 (5) 3.2.1 用恰当的词语表述死亡 (5) 3.2.2 正确地描述死亡 (5) 3.2.3 给儿童解释死亡发生的准确信息 (5) 3.2.4 解释举行葬礼是为了让活着的人心里得到安慰 (5) 3.2.5 耐心回答儿童提出的死亡问题 (5) 3.2.6 向儿童提供有关死亡的准确信息 (6) 3.2.7 引导儿童珍惜生命 (6) 参考文献 (6) 儿童死亡认知概述 【摘要】 死亡认知是指对死亡现象的看法和理解。儿童死亡认知发展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从模糊不清、具体形象到认知生命本质直至表达态度、感悟哲理的一个渐次深入的过程。影响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家庭态度、生活事件、社会环境、人格特征。在对儿童开展关于死亡心理教育时

应该注重符合其死亡认知的年龄特点。 【关键词】 死亡认知;儿童;影响因素;死亡心理教育 死亡认知是指对死亡现象的看法和理解,死亡认知的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一部分,由于死亡概念的复杂性,它也是儿童较难掌握的一个概念。死亡认知儿童对生命死亡概念的理解有利于儿童从生命的终极角度来理解生命,从而对人类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保护身体的健康、理性地面对生命死亡、更好地生活等方面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但是,由于一般社会均视死亡为禁忌,对其研究较少。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受封建传统影响较深的国家里,更加凸显了研究的必要性。 一、儿童死亡认知发展概况 1.1“死亡”的特征 从国内外的一些文献看,“死亡”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不可逆性”,指死亡不是某种可以重头再来或可以逆转的事情。二是“终极性”,即永久性,指死亡不仅是暂时的不可逆状态,而且是一种永久的不可逆状态。某种生物一旦死去,就永远也不可能再活过来。三是“不可避免性”,指死亡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所有的生物都不能避免。四是“无法控制性”,这是指对造成死亡事件的原因认识,即死亡不是某种可以人为控制的因素导致的。无论医疗技术怎样延长我们的寿命,死亡都是我们的最后归宿,这是无法控制的自然规律。五是“情绪性”,即对死亡事件的感受:死亡是一件让人伤心、害怕的事情。儿童只有全部理解了这几个特征,我们才可以说他理解了“死亡”。 1.2 儿童死亡认知发展历程 对儿童来说,理解死亡及濒临死亡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主要是因为“死亡”的特征与其生活经验不相吻合。如死去的人不可能再活过来,而大多数孩子看到的事实是:被打破了的某种东西可以修补如初或者重新粘黏在一起;又如儿童在最初几年的成长岁月里,是难以见到生物从出生、成长到死亡这一相对完整的生命周期的,所以也就难以理解最终所有生物都要死亡的必然性。因此,儿童理解死亡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什么属于意外死亡

什么属于意外死亡 非人为故意的暴力造成的伤亡事件.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引起的死亡。现用于当权人为排除异己而进行的暗杀。 医疗事故:医疗事故,中外都有。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每年仅发生在医院的因医疗故失造成的死亡人数就有10万左右,伤残人数为50万左右。我国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与美国差距较大,每年因医疗事故造成的伤残人员数目也很大。 交通事故:据统计,2011年全国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0812起,共造成62387人死亡。从事故原因看,超速行驶、酒后驾驶、疲劳驾驶仍然是导致交通事故多发的主要的原因。从事故发生的地点、道路情况看,高速公路的事故仍然呈上升的趋势。 突发疾病:据统计,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突发疾病已成为仅次于癌症的谋害人类生命的大杀手。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摄入过剩,加上锻炼不足,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这也导致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越来越多。 自然灾害: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报告称,2011年中国自然灾害造成1049人死亡或失踪。然而,洪灾、旱灾、台风、雪灾等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2011年达到3030亿元(近480亿美元)。自然灾害面前,我们深感自己的渺小与脆弱。 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引起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2011年第四季度,卫生部部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46起,中毒1876人,其中死亡31人。与2010年同期相比,报告起数增加43.8%,中毒人数增加42.9%,死亡人数增加72.2%。 高空坠物: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市空间日益紧凑,大楼越来越多、越来越高,高空悬挂物如广告牌、空调机、保安笼、花盆等日益增多,高空坠物伤人事件时有发生,成为社会公共安全隐患,影响市民生活环境及生命财产安全。上海曾对大中型玻璃幕墙做过调查,结果发现931幢被查建筑中,约有90幢存在安全隐患。 高空坠落:最早引起人们对高空坠落死亡关注的当属1993年香港著名歌星黄家驹的舞台坠落死亡事件。高空坠落死亡事件的大部分群体为建筑业从业者,主要是一线作业的农民工。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业从业者越来越

死亡实验分析

死亡实验分析 死亡实验.txt看一个人的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的朋友。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片子取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结果似乎更加残酷了一些,至少在各种介绍中,还没有出现两死三伤的惨剧。 实验 实验内容:找20个精神行为一切正常的平凡人,12个扮演囚犯,8个扮演狱卒,过14天真实的监狱生活。狱卒承担着维护秩序和保证囚犯完成义务的职责。囚犯需要遵守狱卒命令,规则包括按时睡觉、不许剩饭。所有人不得使用暴力 实验结果:在一天之后,所有人就基本进入状态。当狱卒严厉地实施了第一次惩罚措施之后,囚犯就开始遵守规矩。当然,仍有“害群之马”不依不挠,并且一再导致狱卒行为程度加剧。 其间,有两名囚犯不堪重负,提前退出实验。有一名狱卒,因为不愿参与到其他狱卒的各种行为中,而被其他狱卒贬为囚犯。 6天之后,由于实验受到了过多的非议,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过多不可预计的过激状况,原计划14天的实验被迫中止。 It's not a game. 所有人都以为是一场游戏。人们抱着刺激、经历新生活的心情走近科学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说笑、对着监视器做鬼脸、唱歌、讲黄段子。人群中,只有上校知道,这根本不是一场游戏。 让一个人放弃游戏人生的态度认真起来,很简单。实验中,只用4000马克。所有人都想安安心心完成实验,拿钱走人。所以狱警开始履行职责,而囚犯,就可以光着身子让人拿水管冲自己,穿着白色长裙蜷缩在高低床上,听到“做俯卧撑”的指令就立刻趴下,平时乖乖蹲在监狱里。 It's not game. 对狱卒来说,权力是真实存在的。而暴力之外,折磨人的手段更是千变万化的。伯瑞斯的爆发恐怕是这种权力给他提供了一个发泄的通道,不难想象,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必定是极为失败的。Criminal Minds的分析,就是他多半是个性无能,没有妻子,或者妻子很早就离开了他。没有孩子,却要声称自己是个好父亲。他的掩饰,却改变不了自己失败的处境,浑身发臭,生活也一

6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分析6.1 -

毕业论文 学院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班级11统计1班 学号20114006 姓名翁坤玲 论文题目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差异性分析 指导教师 (姓名及职称)余华银教授 [总评成绩: ]

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差异性分析The main disease mortality difference analysi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our country 翁坤玲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2011(1)班 20114006 指导教师:余华银教授 内容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对生命长短的追求也越加明显。提高一个国家整体医学救治是当前一个重大课题。国家层面近几年提出的有关医疗改革都是对城市和农村医学水平的巨大推动。本文通过城乡之间主要疾病死亡率的研究和分析,了解未来我国居民疾病发病率的走向,从而更加有效的提出针对性措施。现阶段,根据统计年鉴官方发布的数据可知恶性肿瘤已成为城市居民死亡率的”罪魁祸首”,大约占总体疾病致死率的25.7%。紧跟其后的是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其大约各占20%左右。较2000年和2013年比较,2013年主要疾病的排位不仅有变化,死亡率也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疾病种类的包含范围也随着实际情况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本文主要运用EXCEL软件分析近些年主要疾病的分布概况和变化,分析结果可为相关部门进一步提出建议提供依据。 关键词:居民死亡率构成恶性肿瘤

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medical level, the pursuit of life length is more obvious. To improve a country medical treatment is currently a major issue.Our country about health care reform is for the big push of urban and rural medical level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aims to know 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residents disease incidence;through the data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main disease mortality study and analysis, and thus more effective targeted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At present, according to official data released statistics yearbook malignant tumor has become urban mortality "culprit", about 25.7% of the overall disease mortality.Followed by heart diseas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bout 20% or so.From 2000 compared to 2013, a change had happened in the position not only of major diseases, also have a rising trend of mortality .The types of diseaes include scope has made a adjustment accongd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sistuation.In this ptext, by using of EXCEL software to analyze distribution situation of the major diseases, and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related department to further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Key words:Residents ;The death rate ;Constitute;The malignant tumor mortality

《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

报名序号:86 (周五班) 西南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通选课 《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 课程考核论文 题目:《“安乐死”的人道思考》 姓名赵程 学号 222009303240091 年级 2009级 专业经济学类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2010年12月6日

摘要:“安乐死”概念、现状、人道思考 关键词:安乐死,人道思考 <一>背景综述 一、“安乐死”(Euthanasia)概念的提出 “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的死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安乐的无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我国的定义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一般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 二、当今世界各国对“安乐死”法律规定 荷兰是第一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其后,日本、瑞士等国和美国的一些州也通过了安乐死法案。1976年日本东京举行了第一次安乐死国际会议。由于安乐死的问题比较复杂,涉及道德、伦理、法律、医学等诸多方面,我国至今尚未为之立法。 美国最高法院2006年裁定,医疗行为由各州自行管理,包括协助自杀。2008年11月,华盛顿州近60%的选民投票通过了第1000号动议案,成为继俄勒冈以后第二个由选民投票允许安乐死的州。华盛顿州允许安乐死的法律自2009年3月5日生效,规定,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如果剩下的时间不到6个月,可以要求医生对其实施安乐死;要求安乐死的病人必须年满18岁,有行为能力并是该州居民;病人必须提出两次口头申请,间隔15天,并在有两名见证人的情况下提出书面申请,其中一名见证人不能是病人的亲属、继承人、负责治疗的医生或与申请者所住医院相关的人;开致命性处方或实施安乐死的医生还必须向州卫生部门提交记录的复印件,州卫生部门就法律的实施情况撰写年度报告。 三、中国关于“安乐死”的发展现状 第一次尝试:在1988年七届人大会议上,最早在全国人大提出安乐死议案的是严仁英和胡亚美,两人分别是中国妇产科学和儿科专业的泰斗。严仁英在议案中写下这么短短几句话:“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与其让一些绝症病人痛苦地受折磨,还不如让他们合法地安宁地结束他们的生命。” 第二次尝试:1994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32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要求结合中国国情尽快制定…安乐死?立法”议案。 第三次尝试: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有170位人大代表递交了4份有关安乐死立法的议案。 第四次尝试:1996年,上海市人大代表再次提出相关议案,呼吁国家在上海首先进行安乐死立法尝试。在随后于1997年首次举行的全国性“安乐死”学术讨论会上,多数代表拥护安乐死,个别代表认为就此立法迫在眉睫。 四、内地安乐死事件回顾 ●1986年到2003年17年中,陕西第三印染厂的一名普通职工王明成两度因为安乐死问题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1986年,王明成的母亲夏素文病危,王明成不愿母亲忍受临终前的病痛,要求大夫对母亲实行了安乐死。1987

脑死亡的概念是指(

1、脑死亡的概念是指:() A、脑干机能全部不可逆的丧失 B、大脑两半球的机能全部不可逆的丧失 C、全脑的机能完全地不可逆的丧失 D、组织器官的机能完全地不可逆的丧失 E、组织细胞的功能完全地不可逆丧失 2、极度衰弱的病人易发生() 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全身水肿 3、低渗性脱水患者体液丢失特点是() A、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内液 C、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血浆 D、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组织间液 E、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明显丢 4、高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是() A、兴奋性降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升高,收缩性升高 B、兴奋性降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降低,收缩性升高 C、兴奋性降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升高,收缩性降低 D、兴奋性先高后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降低,收缩性降低 E、兴奋性先低后高,传导性降低,自律性升高,收缩性升高 5、引起近曲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强的因素是() A、醛固酮分泌增多 B、ADH分泌增多 C、ANP分泌增多 D、利钠激素分泌增多 E、滤过分数增加 -]原发生降低可见于() 6、血浆[HCO 3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7、呼吸性酸中毒的病理生理基础是() ↓,pH↓ A、SB↓,AB↓,BB↓,-BE↓,PaCO 2 ↑,pH↑ B、SB↑,AB↑,BB↑,-BE↑, PaCO 2 ↑,pH ↓ C、SB↑,AB↑,BB↑,-BE↑, PaCO 2 ↓,pH↑ D、SB↓,AB↓,BB↓,-BE↓, PaCO 2 E、SB N,AB N,BB N,-BE N,PaCO N,pH N 2 8、可引起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A、糖尿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