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书报告

《看见》——读书报告
《看见》——读书报告

《看见》——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柴静,1976年1月1日出生于山西临汾,记者、主持人。她曾主持过多个节目,在非典期间,曾成功报道“非典”,她本人也因《北京“非典”狙击战》等专题节目,成为著名的“非典前线”女记者。2011年起担任《看见》主持人。2013年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 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内容简介:

《看见》是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读后感

读完了柴静的《看见》,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感触良多。

柴静在书中引用了她在工作中的采访新闻和事件,但她并不是在简单的去描述这些片段,用这些片段去展示她的辉煌与荣耀,正如她自己所说,她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不断犯错、不断推断、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柴静在十年中探索着逻辑,有一天她懂了,于是有了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正如她在序言中写道:“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这使我想到的便是思考,独立的思考,摆脱“自我”影响的思考。思考着并且坚定自己的信仰、信念。理想信念是每

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支撑。学而信,就是在不断的学习和经历中更加理解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正确的精神支柱才能不断地赋予我力量。

同样柴静的敬业令我折服,为了记者的职业道德,不断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打磨着自己的冷静和理智,但她热爱这份工作,她心甘情愿。让我感触到的是责任感。在非典面前,她不甘于只做一个旁观者,没有设备记录,没有同事陪伴,独自一人进入病区,承受着被传染的风险,和病人面对面交流。她可以在不断的余震中走入地震灾区,冒着生命危险走入非典病区,顶着各种压力采访敏感话题,凭的就是一份责任感。责任感是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必不可少的。

《看见》中还令我深有感触的就是包容。包容建立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之上,尊重不等于礼貌,理解也不是可怜。很多时候在一些事件中我们往往只看见受害方,一味的去谴责侵害方,却缺少对于他们的谅解。我们缺少的就是这颗包容的心。包容不同于容忍和宽容。容忍还有个“忍”字,表示造成了不悦但没有改变侵害。宽容有个“宽”字,表示一方的大度,不是平等的“容”,唯有包容是全方位的容。理解,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行为,可以对他们的行为提出合理的建议,但表示对他们错误行为的理解,这是我要去学习的。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而用,毫无疑问,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到的知识就要学以致用、善学善用、真学真用。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像柴静一样,站在别人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对问题多一点

分析,多一点理解,那我们的社会不就减少了很多矛盾吗?

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药家鑫事件……在新世纪头十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静的身影,通过她在新闻热点第一线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读懂中国,了解我们身边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与我们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大事,知道它们如何发生,我们又该怎样面对。我们自己的故事: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在柴静的节目和文字中,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家庭暴力,还是卢安克、药家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网络信息,我们又是否能像柴静一样去关注真相,关注事件本身,面对社会又是否能多一份理智。像书中讲到的许多新闻事件,像华南虎事件、虐猫事件,当时的人们在看到新闻报道后是热议纷纷,网友的批判声也能压过新闻的本身,然而看过这本书后,有人会后悔曾经的妄下论断,也有人会因为刺痛的伤口而开始谩骂。而我学到的是在许多事情发生的面前,不必急于下结论,发表意见,很多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换一个角度或许你会发现缺口。对真相的拷问与挖掘,理智对待我们所见的不公,也许是我们该学会的一种能力。最后我们还必须把这种能力落实到行动上,也就是学而行,以学习来推动工作生活,用工作生活来深化学习。学而行,就要心中有他人,就要心中有责,就要心中有戒。做任何事情都要深思熟虑,理智思考,想想行动错误所造成的后果,千万不能人云

亦云,而是透过事情看本质,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问题。理智地对待问题,是我们都必须做到的。

胡适说:“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学会独立思考,可以表达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质,能包容别人的观点,客观公正的评价。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属于我自己的认识事物的坐标系。从书出发去思考,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将对我们的一生有重要影响。

第一次开了微博,因为发现没有微博帐号是不能评论和写信给你的。我从不追星,因为觉得追星对我的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但会单纯的喜欢你。从未见过的人,我只喜欢两个,一个是普京,另外一个就是你。忘了从几年前开始看快本,也不知道从哪一刻开始喜欢你,但一直知道在我的青春里喜欢过一个叫何炅的明星。虽不认识你,也从未见过你,但总觉得你就是我一个虽不见但不忘的老友。影响总是在无形之中的,想说句:谢谢你。

关于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关于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

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

《教育漫话》读书报告

一、背景: 约翰·洛克(John Locke,),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在哲学以及政治领域都有重要影响。《教育漫话》是他的的教育代表作,由作者流亡荷兰期间(1683~1689)写给友人E.克拉克讨论其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几封信整理而成,1693年出版。《教育漫话》,一本饱含哲理而又深人浅出、生动感人的书。也是一些学者所推崇的人类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书籍之一。 二、主要内容: 《教育漫话》的主题是论述“绅士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述。它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巨大作用,强调在体魄与德行方面进行刻苦锻炼。洛克主张严格、慎重地挑选德行、能力好,并且娴于礼仪,精通人情世故的导师,从幼年起就对未来的绅士进行家庭教育。 整本《教育漫话》讲了三个方面的话题: 体育、xx和智育,具体内容如下: (一)体育: 由于洛克先生学医的缘故,本书中首先论述的就是体育,健康教育。“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开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观点。围绕如何使儿童拥有健康的身体,洛克先生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他认为第一件应该当心的事是“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因为“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至少也受到了损害气他指出,身体强健的生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 也许日本小朋友与中国小朋友一同进行的友好夏令营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熟能详了,面对中国孩子房弱的身体素质,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是不是也该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给出的药方“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愤凉水,应与水接触。”多么简单易行,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能让孩子做到几项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敬告青年》敬告什么 周三10-11节翻译学院商务外语B班雷雨晴学号:15307146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在上海(后期迁至北大)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为标志,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而《敬告青年》一文,就是陈独秀为《新青年》撰写的创刊词,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所以《敬告青年》的写作背景相当于是新文化运动的写作背景。 政治上,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军阀统治黑暗。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因此,新文化运动是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敬告青年》开门见山就指出了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于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自然淘汰之途,予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生尊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尊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

会则社会亡。”比喻十分恰当而具有说服力,充分说明了青少年的重要性。接着,他提倡科学与人权并重,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青年杂志》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科学与民主“改造青年的思想,辅导青年的修养”。为了将民主科学的思想发扬光大,他指出了六个方面的内容并进行论证:(一)自主而非奴隶的,“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欧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亚洲以闲逸恬淡为美风,东西民族强弱之原因”。(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万邦并立,动辄相关,……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而我国“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这六条标准的要求都是从当时的实践出发,强调反对自古以来的封建专制、反对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封建伦理道德,提倡自由、民主和科学精神。陈独秀将中西文明相互对比,并且大加赞扬欧洲文明,尤其是法兰西文明。 《敬告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同样对推动中国自然科学发展、思想解放产生了一定影响,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

《教育为人生》读书报告

《教育为人生》读书报告 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的现代,重视人的再教育,终身教育,是面对新形势的有力举措,更是示范的榜眼,感召的力量。 当我拿到学校极力推荐的《教育为人生》时,看到作者是王开东老师,上网一搜点击率特别高,在京东畅销书上排名前茅。我想它的畅销一定有它的道理,学校的推荐一定也很有道理。所以我就以读小说读散文的感觉来读。慢慢地到了痴迷。看来读书态度决定一切呀!我像一个小学生似的端坐在桌前,听从他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为我开启了一扇重新看教育的窗。那些经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语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都在给我以启迪以思考。 《教育为人生》这本书是江苏省名师王开东20多年的从教心得及其对当前教育问题思考和探索的精华集萃。从“教师是什么”的职业追问,到“学生记得什么样的教育”的深刻反思;从“教育不会在恐惧中发生”的断言,到“呼唤没有竞争的教育”的呐喊;从“我们的教育缺什么”的剖析,到“思想是可爱的洪水猛兽”的推崇,一直汇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全人之美,完整体现了其“教育为人生”的核心思想,以及要把人当作“人”来培养,把人培养成“人”,为“人”的生命成长奠基的教育观。整本书犀利深刻,寻找问题独具慧眼,剖析问题一针见血,解决问题切中肯綮,是一本既有温度、深度、高度,又有知识、见识、胆识的教育随笔佳作。集中展示了作者对教育的深度认知和思

考,体现了王开东老师对教育深刻的感悟与反思。 一.“学生记得什么样的教育?”时常有些老师抱怨,学生一旦出了学校门就忘记老师了。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让学生记得呢?(一)和蔼可亲,像朋友一样走到学生中,和他们打成一片。(二)对待好学生与差生一视同仁的老师。不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不恶语,不讽刺差生。公平的对待优生和差生,甚至对成绩差的学生更关心,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三)谈吐幽默,教学形式活泼大方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总是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乐在其中。课堂效果不错。(四)经常给予学生肯定的老师。任何人都不能生活在否定和非难之中,更何况是心灵脆弱的孩子们,,肯定他们,让他们看到希望和笑脸,清楚自己的有点和潜力何在。作为老师,也请给孩子们一个“面子”。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首先,孩子是敏感的,脆弱的,任何时候,孩子都需要鼓励,赏识教育永远是教师的第一选择。赏识很可能不仅仅是增加孩子的自信,更重要的是,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没有安全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其次,教与学,不是老师教,学生学,而是老师教学生学,甚至也不是老师教学生学,而只是老师教学生自学。无论如何,学生的学不打折扣。面对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生必须从现在开始就能够自学。 再次,面批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因为耳提面命,耳濡目染,

(完整版)读书分享心得体会

读书分享心得体会 驻马店市第二十一小学焦威 借此机会我与大家分享《正能量》读后感,谈谈自我的心得体会,,我订阅了《正能量》这样一本排除负面情绪、传递正向能量的心灵成长之书。工作之余,怀着激动的情绪抓紧拜读完这本鲍耶所著,从苏格拉底到乔布斯一向受用的六度空间,心中感慨无限。 阅读这本书,是从疑惑、好奇和心中无限的期盼中开始的,还没开卷,便被书名所打动——《正能量》,到底什么是正能量?怎样获得正能量?又怎样样才能运用正能量打造全新的自我?随着阅读的一点点深入,跟随着作者的文字,内心仿佛也变得越来越光明与用心起来。 书中所说的正能量,就是一切予人向上和期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工作、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透过种种实验和数据,鲍耶严谨又趣味十足地向我们阐释了伟大的“六度空间”原理,实现能量突破的“六度空间”,从失败中走出,下一站就是成功。运用“六度空间”原理激发出的正能量,能够使我们产生一个新的自我,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破除了我们过去秉持的“性格决定命运”、“情绪决定行为”等认知,更好地去指导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工作中,我们需要正能量来不断激励自我。尽管有时辛苦,有时沮丧,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工作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如何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发挥自我的正能量,实现自身价值,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体会。就拿自我来说,在后勤服务的岗位上工作一年多时

光,感受颇多。后勤服务工作琐碎且繁杂,集广泛性、服务性、时效性、协调性于一体。需要时刻绷紧神经,花费超多的精力与时光去完成,不能耽误,更不能有差错。压力当然是有,职责也很重大。正因如此,就更需要自我抱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紧迫感与使命感,不断学习各方面知识,不断总结工作规律,不断向自我提出更高地要求,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只有抱着这样的态度,才能促使自我不断地进步。这中间必定会经历痛苦,如果把工作的压力和挫折,转变成了负能量,经常抱怨,越说情绪越差,负面的情绪堆积最终会爆发,耗尽身体的正能量,负能量蔓延开直至影响到周围的同事和家人,如同病毒传播一样。但要是换个视角,当看到自我的劳动收获成果,看到每一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看到每一点一滴进步的不易取得,都激励着自我用更昂扬的斗志,更饱满的精神去迎接下一个更大的挑战。我想,这也就是一个不断积聚正能量来激励自我更好工作的过程。 生活中,我们亦需要正能量。正能量的传染力就像磁场,能够向外辐射用心和乐观。不论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往好的方面去想,无论经历怎样坎坷的生活,内心始终持续对生活的热爱,始终用一颗温暖的心去应对人生。用心、乐观、豁达、从容、朴素、简单、宽容、善良……这些都是生命的正能量,当你调整心态,用昂扬用心的姿态迎接初升的太阳,拥有正能量的你就是自信、值得信赖的,用自我的洒脱和热情影响身边的人与事,正能量帮你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你也能用自我的正能量去塑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是你拥有的无形的巨大财富。

读书心得交流会方案_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交流会方案 读书对文化修养的提高、积极品质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举办读书交流会有一定意义。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读书心得交流会方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读书心得交流会方案范文篇1 一、活动目的:为了引导大家更好的利用课余时间,丰富精神世界,增强个人文化底蕴,培养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教育科学学院学生会学习部特举办“好书共品读”读书交流会活动,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二、活动时间:12月10日(周五)晚 三、活动对象:教育科学学院全体同学活动准备:提前一周下发通知到各班,让各班确定要参加的人员,准备在交流会上要用的书目,以及自己读书的感想,读书的方法,读书过程中遇到的的一些问题。 四、活动流程: 1,介绍活动:主持人先对活动的主题,交流书目,参加活动的老师,等进行简单的介绍。 2,好书共品读:事先根据各班报名情况和选择的书目,将读相同类型的书的同学分为一组,在小组内就读书的感想,读书方法,读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各组派几名代表发言,讲讲本组的讨论结果,由老师总结。 3,好书推荐:自选一本书,假如你是书店的老板,你怎么向顾客推荐这本书?用情景剧表演的方式。 1 / 4

4,读书方法大集锦:先让老师介绍几中他们认为比较好的读书方法,同学再轮流介绍。并由主持人介绍一些名家的读书方法。 5,请老师做活动总结: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班级和个人将会给予一定的奖励。 读书心得交流会方案范文篇2 一、活动目的: 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打造书香校园建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并在读书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学校特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在班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2、通过活动,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3、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知识更新、思维活跃、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活动时间: 10月19日上午 四、活动地点:中心小学楼前广场 五、参加人员: 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三年级,不限人数)参与交流。全校师生参加观摩。 六、活动事项: 1、各班汇报自己的读书情况,包括读书方法、展示本班的学生 2 / 4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能否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不能,为什么呢?若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失败,抑或者根本未曾出现,是否必然还会有另一个组织来完成相同的伟业?简而言之,呼啸的历史巨轮滚动之方向,究竟是早已设定好,还是碰巧转向既定的方向?带着疑惑,我翻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扉页。 蒋先生其实早已看的明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无一不是通过改革而国力强大,不至受到外国凌辱。而中国于人于地,均不在他国之下,“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我们是落伍了!”因此“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数言之间,总论已为全书、为中国近代史定下了基调,中国近代史根本只是无数尝试近代化的先知与更多被触动的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战争史。 这场战争始于鸦片战争,这一战打开了中国紧闭了百年的国门,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就鸦片战争而言,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之后走向扩张之路,她的发展必得经由向外输出货物换取金银以充国力之路。因此,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迟早是要打开的。而18世纪末期英国在印度半岛取得统治性地位之后,对于她而言这一战的客观条件也已成熟。对于清政府,于外交、海关、法权的处置都不甚合理,同时鸦片这样一种商品是她所万万不能接受的,而禁言行为种种总欠考虑。于是战端骤起,于是签下了《南京条约》。 依我看来,鸦片战争之必然远大于偶然。其时中国早已落后于西方诸强之后,仍不自知;而西方诸强纷纷完成了近代化进程,由于资本主义产业内部的自身要求,必然是想要走向同英国一般向欠发达地区输出产品以换取硬通货扩大再生产之路。即使战事不以鸦片起也难保其他缘故。贪婪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禁烟未错,单看禁烟之手段和方法又是否错了?似乎也没错。那为何结果却差之千里呢?旧时代已发展到极致的中国不堪近代世界洪流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改变是唯一的出路,屈辱的历史是历史的契机,历史巨轮开始缓缓转动。 而此中的林则徐注定是一个悲剧,后人永远只记住他是勇敢禁烟,英勇剿夷的民族英雄,在琦善这类抚夷派小人的衬托下身影无比高大。真实的林则徐绝不希望如此。觉悟后的他突破了传统,在思想上也转为积极的形态,为魏源、为后人毕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材料。然这积极性终被他自己的士大夫情结所埋没,可惜!可叹!就剿夷和抚夷而言,剿夷难道“夷”能剿尽吗?抚夷难道“夷”的要求有能力一直抚下去吗?既然不能,那剿夷作甚?抚夷作甚?是为了给民族的发展和振兴的时间与空间啊!殊途同归,奈何走错了方向,错过的时间再也追不回了,非痛不知醒,人又有谁能免俗呢? 随后粉墨登场的代表人物当属洪秀全与曾国藩。洪秀全本是一介布衣,屡试不第,最终选择打着耶稣教的幌子建立反政府武装。农民起义按蒋先生的说法已是旧社会的“老圈套”了,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的最大特点即是借助了上帝神化了自己。此举看似新颖,其实西方的上帝只是一个幌子,与陈胜吴广时期的“大胜王”别无二致。所谓“天人合一”,其实却是为了利用底层民众的无知,无知则无畏,无畏则大事可期也。除了宗教这个利器之外,洪秀全还抓牢了种族这个武器,看来现在所倡之中华民族观念当时并未确立,汉族自命,排满者前赴后继,洪也不过借助这一方法团结大多数底层的民众而已。但其实作为他的追随者,与之前的“圈套”无二,真正向往的是他“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施政纲领”。而他的最终失败缘于改革的失败,他未能将所描绘的愿景转化为现实,太平天国的分崩离析也只是早晚之事。然而他究竟是不愿,还是不能?我们无从猜测,只是以我所见,他可能觉得实现这个理想的效益远低于宗教革命、种族革命,但却没想到因此从可能的正统掉落至流寇。 与洪秀全对应的自然是曾国藩。他从埋首的古籍中走出,践行着其所学所想,不失为一位大

读书交流会总结

读书交流会总结 生命是这样吝啬,我们的舞台是这样狭小!一生一世,我们被安排在无限时空的一个小小的坐标点上。我们穷尽自己的目力与脚力,也不可能望到远古的花开,走遍人心的角落。拘感觉让我们这么不甘! 好在,我们可以在书页上倾听智者的殷殷叮嘱!那些成就卓著的名人,带着他们至真的人生体悟,从岁月深处走来,从遥迢天边走来,聚拢在一起,和你娓娓而谈,将他们的黄金人生法则悉数告诉你。他们悟了很久才悟透的人生道理,他们探索了很久才探索到的成功道路,你只需拿出一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将它转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你的生命,从此将被注入一股神奇的力量。你拥有了借助成功人士的头脑思考自己的人生课题的可能。虽然你不曾伸手到那些富豪的钱袋里去拿钱,但是,有一种丰赡的馈赠,比金钱更为金贵! 如和煦的春风,吹散心中郁积的疑惑;似夏日的阳光,照亮阴霾笼罩的心灵;是成长的阶梯,铺就实现梦想的旅途;是智慧的加油站,鼓起我们前进的风帆……这就是书籍的魅力和力量!读书,一次通透的心灵体悟,一种魅力无穷的美的享受,一次次人生旅程的智力加油。 读书使人优美“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觉大多数人的心愿.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要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霉素在眉眼间注射…让我在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方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听一些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的谦逊

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携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注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 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书读的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存储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读书的时候,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瞬间舒展,尽情宣泄. 读书方法 (1)泛读 泛读就是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2)精读 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 【一】 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就不多说了。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 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二】 新航路的开辟,为全世界的进步特别是在东西融化、或者说是全球欧化了提供动力。从此,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轰轰烈烈以鸦片战争为前奏,展开一部屈辱史—— 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数千年未有之机遇。从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到嘉庆年间英国第二次派人来华受冷遇,从为抵御外敌而仅设立的一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到不承认别国的平等、仪统、仪式问题——除了文化差异外,“我们抱定‘天朝驭万国’的观念,不承认国际,而西方则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国际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证明中国绝不会自动地接受西洋的科学与工艺。”

读书交流会方案

读书交流会方案 一、读书交流 冰心说:“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 新学期又开始了,一本本新书又在等着我们去读了。我们每个人至少都有四年的读书经历了,让我们回顾一下各自的读书生活,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出示下列提示) 同学们读了什么书? 在几年的读书生活中有哪些读书感受? 最喜欢看哪本书? 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知道哪些读书人的故事?…… 在小组内交流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选择一两个话题,全班交流。 二、我的读书生活 有人觉得读书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有些人却觉得读书是件快乐的事。你是怎样看待读书的呢?谈一谈你的读书生活,说出你的观点。(交流读书生活,从中掀起读书热潮。) 三、我读过的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一本书,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何况我们还读了许多不同的书。我想,书中肯定有千百种滋味在我们心头,就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读过的书。 四、访问爱书人 我们若能找到读书乐趣,就会渐渐的变成一个爱读书的人。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同学,请你准备好一两个问题,去采访一下他们,并作简单记录。 开始采访活动。 交流采访结果:说出自己准备的问题,做好记录。 读一读被采访人的回答。 谈一谈采访后的收获。 五、共商读书节 1.教师宣布开展读书节活动。 分组讨论:我们应该搞哪些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参照出示的《感受读书快乐》中的活动。) 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感受读书快乐 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访问周围爱读书的人,请他们谈谈读书的体会; 去图书室或书店看书,了解图书都有哪些种类; 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做个书目。…… 小组汇报各自的活动,说一说,如果我们开展其中一项活动,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开展。 2.制定方案。 小组交流,选出一项自己组想搞的活动。共同讨论,写出活动计划。 3.全班交流。 各组读出自己的计划。听取他组的优点,对自己组的计划进行补充,也可以对别组的计划提出好的 建议。 4.修改方案。 通过交流,对自己组定下的计划进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 5.宣布读书节展示时间:本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学期末进行一次;中间还会有灵活机动的时间。 希望同学们课下和阅读课时间活动起来,为读书节展示活动做好准备。

《教育的本质》读书报告

《教育的本质》读书报告 教育的本质,换言之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的确是一个十分严肃但却为许多人所忽略的问题。台湾教育家贾馥茗女士在其新著《教育的本质》一书中说,现代的教育顶多是“就事论事”,“多数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把‘为什么教’这个问题视做‘理所当然’,反而忽略了”。这显然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因为如果搞教育的人都只知“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忽略了“为什么教”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教育不出问题,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哲们就讨论过。《中庸》一文开篇即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因为《中庸》的作者相信人性本善,所以“率”人之性,引领和发展人的善性,使人成为一个有良知、有道德、有完美人格的人。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修道,修“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孔子甚至以嘲讽的口气讽刺那些只懂专业不懂人文的人,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君子不能只懂专业技术,君子当修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不懂为人之道,只懂专业技能的人,就称不上君子。孔子认为,君子就是有完美人格的人,有高尚道德的人。因此,教育的本质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和陶冶人,使人有完美人格和心灵,使人有良知和德行。 教育关心的更多的是人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有关人的发展的本身,更谈不上以人为本。 什么是人?人的最重要的社会属性是什么?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实际并不简单。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围绕着这个问题曾有过一场辩论。辩论的中心问题:一曰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二曰人禽究竟有何区别。这场辩论的代表人物是大家熟悉的孟子和荀子。孟子曰人性善,说人生下来就具有善端,倘若人没有善根只有恶欲,后天的教育则成为不可能。正因为人有善端所以通过教育人可以将此善端“扩而充之”,以形成善性和善行。孟子的这一发现很了不起,他证明了教育的可能性和重要性。荀子曰人性恶,是说人生下来就有许多恶欲,但荀子不像法家那样,认为人的恶性是不可改变的,荀子认为,人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而不是“顺人之性,从人之情”,人完全可以“积善成圣”和“化性起伪”。伪即人为之也,在荀子看来,人能否改恶从善,全赖后天人之所为。也就是说,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才需要教育,通过教育“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这同样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孟子、荀子的辩论看上去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其实他们都想说明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说明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道德才是人最重要的社会属性。 为了进一步阐明道德之于人的重要性,先秦哲学家们不仅进行了人胜辩,还进行了人禽辩,人禽之辩表面上阐述的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但其根本目的是想进一步说明道德才是人的最根本属性。孟子虽没有直接指出人禽到底有何区别,却认为没有恻隐之心,没有羞耻之心,没有辞让之心,没有是非之心的人都“非人也!”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告子上》)换句话说,不懂得仁义礼智的人,不懂得基本道德的人,都不是人,与禽兽无异。对于人禽之别,荀子似乎说得更直截了当,他说,“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 “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荀子·非相》)即人和动物之区别在于人知人伦、人有道德。荀子还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

读书分享会总结发言稿

读书分享会总结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与大家交流的是:作家冰心语“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有感。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理,学会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读书,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离不开书的滋养,就像花朵离不开阳光的呵护,草儿离不开雨露的滋润。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有效地教书,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更好的育人,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久远”。 读书能使人收获知识和智慧,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啊,书中有知识,那是聪慧而勤奋的先人们,在漫长的时间之流中,探寻和打捞出来的闪光的珍珠;书中有情感,那是真诚与多情的人们,活生生的生命力量的凝结;书中有精神,那是勇敢而坚韧的人们,在不断的追求中,将理想上升为行动生长而成的生命之华;书中有思想,那是长久的思考与无畏的批判者,以全部的精神力量种植的永恒之果;书中有智慧,那是用生命的证悟与理性的考问,融会而成的灵魂之光。 读书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极致。一本好书,一杯香茗,便可送走一个苍白的早晨或风雪黄昏。朱自清大师说:“缓缓地咀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这浓浓的滋味就是书味,读书之味。真个是:“博览群书添雅趣,缕缕书香胜饭香。”

人生乐趣在读书,有书为伴心甘甜。读好书,能知晓人生之难,体味天地之大,寂寞而不孤,受苦而不悲,受创而不馁,受宠而不惊,如闲云野鹤,保持着一种雍容雅怡,潇洒达观的境界。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人生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上,书是一个人精神上的朋友,是这个世界能馈赠的最好、最优秀的礼物。 我们都知道,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以书作垫脚石,我们可以攀得更高。“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让我们以审视的目光阅读书籍,与书为友,以书为鉴,让一缕书香伴你我同行! 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理,学会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读书,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引领我们从浅狭的港湾驶向生活无垠的海洋。优秀的书籍可以让我们尽情欢笑,让我们庄严思考,可以让我们奋发图强,让我们勇于创造!在书的世界里,可以领略广阔的天地,欣赏壮丽的山河;可以知文史经,品诗词歌赋;可以回味古老的悠长,眺望未来的瑰丽! 热爱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华民族历来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上下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通过历代优秀的.不朽的书籍,才得以薪火相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才得以源远流长!

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开场白

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开场白 读书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和修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开始是需要开场白的。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开场白,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开场白范文篇1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各位领导 , 各位老师 , 大家下午好!在这春意融融的日子里,我们在这里举行有效备课读书交流会。读书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读了许多书。一本好书,一生财富。对我们教师而言,《有效备课》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接下来,就请精选的七位老师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让在座的所有教师共赴精神的盛宴,共享读书的快乐。 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开场白范文篇2 一本好书,冲击着读者的心灵。一本好书,可以让颓废的心灵得到鼓励;让忧伤的心灵得到抚慰;让迷惘的心灵得到指引;让死去的心灵,得到气息 人生,因心灵的健康而健康!但愿天下的人都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但愿书让心灵的土壤植满晶莹的种子,传递心灵深处

那份特有的灵感,让宽广的胸膛飘满温柔的花瓣,绽放心灵之光! 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开场白范文篇3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XX是一座弥漫着浓郁书香的城市,生活在这座城市,我们应该更好地传承宁波人爱读书、读好书的传统,让我们在书香四溢的读书心得交流活动中,分享读书的快乐吧! 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开场白范文篇4 第一次举办读书沙龙时,是一个月亮明媚的夜晚。三年后的今天,冷空气不请自来,傍晚还是和风细雨,七点左右突然狂热,一瞬间,大雨瓢泼,天地茫茫。我和朋友去得较早,雨势尚可。有位朋友开车无法视路,只能原路折返。我打电话告诉其它书友不要冒雨前来,正踌躇是否要延期,却发现书友王玲玲已在茶馆静候多时。说话间,几位书友也冒雨前来,他们不顾浑身淋湿,笑称读书沙龙能呼风唤雨!我的眼睛湿润了,有书友们的支持,这点风雨又算什么!活动进行中,雨势渐小,又有四位书友赶来助阵,每到一位,沙龙里都会响起最热烈的掌声。 作为乳山读书沙龙的创办人,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了沙龙三

近代史读书报告图文稿

近代史读书报告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书名:《中国近代史》 二、着者:蒋廷黻 三、出版社:北京/现代出版社 四、页数:302页 五、内容大意 这本书包括四个章节和五个附录。前四章节主要讲述了19世纪之前至20世纪初的中国史,每个章节的叙述各有千秋,却始终围绕着“近代化”这一主题,运用中西对比、人物对比等方式,强调说明变革的重要性。 第一章“剿夷与抚夷”,从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19世纪之前至19世纪中期(即“鸦片战争”爆发后),统治阶级对待西方的态度,始终是徘徊,毫无主张,游离在被动挨打与主动攻击之间,矛盾且复杂,这从本质上体现了清朝封建阶级的腐朽与没落,恰恰说明了其必然走向灭亡,革命已成大势所趋的道理。第七小节“剿夷派崩溃”:“奕欣与文祥绝不回头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29页),亦可以看出蒋先生的心声。在第四小节中作者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了“为何民族丧失二十年光阴”的原因,并特以林则徐为例,指出:“第一、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第二、中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第三、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可谓是一阵见血,由此可见,中国近代的变革必须从根本上触动,即思想的全面启迪,否则救世只能是一纸空谈。

第二章,“洪秀全”与“曾国藩”,一个是举着打倒孔子大旗,喊着“拜上帝”口号的农民阶级代表,一个是维护传统儒家文化,拥护大清的士大夫阶级,他们之间碰撞出别样的火花。洪秀全提出了“新口号”,却走着旧社会的循环套,而曾国藩运用旧的文化旧的思想,却编练出“新军”。此二人的行动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效果更是大相径庭,而他们却代表了社会动荡,处于变革时期,两个阶级之间的选择。变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变革之中的选择。选择倒退,便意味着必然失败,为历史所不容;选择向前看,则意味着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是正义的、可取的。洪秀全最终失败了,原因是他并没有向前,相反,他退却了,他建立的“新朝”是根植在传统封建制度之上的,而他提出的纲领,不切实际,难以施行,正如蒋先生所言:“我们可以说洪秀全对于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是十分积极的,对于社会革命则甚消极。他(洪秀全)的运动当然是个民间运动,反映当时的民间疾苦和迷信,以及潜伏于民间的种族观念。”(P36)反观,曾国藩,他虽然成功了,可是这种却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为最终目的,从这个角度看,他是失败的,因为他并没有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最可悲的是“曾国藩的事业,如同他的学问,也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要救旧社会、旧文化,而那个旧社会、旧文化所产生的官僚反要和他捣乱。他要维持大清,但大清反而嫉妒他、排斥他”。(P40) 第三章“自强及其失败”,社会改革必然伴随着阵痛,因为改革涉及各方面的利益,改革不彻底会失败,改革冒进也会失败。在经历了重重炮火洗礼之后,统治阶级终于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这是在经历血的教

小学生读书经验交流(完整版)

小学生读书经验交流 小学生读书经验交流 第一篇: 小学生读书交流材料 小学生读书交流材料 赵家庄小学: 张俊华 “读书”两字,关键在于“读”,书的价值也在“读”中体现,指导学生学会读书,是我们的目标所在。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1、上好阅读课 充分利用好阅读课,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还非常小,认识的字也不多,我上阅读课时,通常是我一边读学生一边认真听,并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并能记住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有几个人物,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喜欢谁,为什么等等。我还积累了一些词语教学生反复读,并练习说句子等等。 2、抓好经典诵读。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那些积淀着智慧的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的经典著作,那些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诗词曲赋,就像灿烂的星河,熠熠生辉。我把黑板的一角设成古诗栏,并每两天更换一首古诗,学生利用早到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背诵,我利用早读半小时检查背诵,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还想出了让学生一边拍手一遍

背,感受诗的节奏。这样背诗既不漏字也不添字,也能很好地把握节奏,效果很好。 3、出好手抄报 根据读书实施方案,每月都要求做一次手抄报,我通常都会搜集一些与展示内容相关的文章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展开联想自己进行绘画。并选出有创意的进行展示,学生非常喜欢,效果也比较好。 4、参与读书实践活动 读书活动中,每月组织一次有关的读书实践活动,如: 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读书征文比赛等。并评出一二三等奖,进行奖励。 5、评选读书小能手 通过“蓓蕾读书工程”的开展,在学生中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写话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极大改善,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风、班风。 第二篇: 小学生经验交流家长会 小学生经验交流家长会 尊敬的徐校长、张梦老师,各位老师、各班家委会成员: 大家好! 我是二年级快乐一班张家诚的爸爸,能够担任本班的家委会主任感觉很荣幸、很自豪、很幸福。在张梦老师的指导下,在各位家委会成员的大力支持下,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开展了一些工作,为了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我把我们快乐一班家委会的工作和个人的一点心得体

近代史读书报告

近代史读书报告 关于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探索史与斗争史,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下,封闭自足的传统封建社会被打开了国门,开始了近代史的历程。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处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见证了封建王朝的兴衰没落,尽管封建势力在苦苦挣扎,但最终在历史的车轮下被轧得粉碎。作为一名理科生,对于历史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对它了解也只积于初中及高一所学。想不到到了大学里还会再接触这门课程。如果说以前只是一味地被老师强迫灌溉历史知识,那么现在我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问题,主动了解和接受历史。发现随着思想和观念的成熟,现在学习历史比以往的效果好的多。这次老师布置近代史读书报告作业又有了一个机会,让我更好地了解近代史。下面我将介绍一下我阅读过的有关近代史的书籍。 首先,我想全面地了解一下近代史,查了有关书籍,发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还不错,该书作者是陈旭麓。本书博大精深,思辨深邃,凝聚了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数十年心血。书不仅考察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革,而且考察了城乡基层组织的演变,以及不平等条约激起的社会变化;不仅研究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而且寻找出外部冲击引起的社会习尚的改变;不仅论述了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变革,而且分析了欧风美雨影响下的社会心态的变化。全书充满激情而又思辨的论述、勾画出中国近代社会百年的新陈代谢和急遽变革。全书共20章30余万字,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等方方面面展示了近代中国极其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也来了一次“新陈代谢”。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其对于史实详尽地陈述与全面的分析。书中有大量且大篇幅的引用,避免了断章取义的可能,且选取的部分可以很好的体现当时时代作者的主要思想。从历史文献到人物文作,其之后资料的阅读量可见一斑。但是欠缺的却是对材料的分析。书中多次会出现一大段文献和陈述之后,分析只有一句笼统的带有“封建”或者“阶级”等字眼的句子给带过去,不免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书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对于对于“三层社会”的陈述与分析,尤其是对于“中等社会”做了尽可能详细的解释。近代史上的中等社会很少有人提及,但是他们确实推动中国近代史历史进程的主要力量。从葡萄牙大炮轰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渐渐的崩坏改变。而在这期间,中国节节后退,虽然勉强进入世界体系,但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新旧生产方式交替产生的真会阵痛只有在新生产方式取代旧生产方式之后才能解除。……但是,这种取代过程在近代中国始终没有完成。”这句话精辟地从社会主义角度解释了中国近代饱受欺压的原因:封建的古代大国一下子暴露在科技先进的西方文明之下,深受几千年传统熏陶的全国上下措手不及。在外国资本强行突入中国社会的同时,长远的古代文明而遗留下的遗产却遭人嫉恨和觊觎。为了保障本国的利益,西方国家改用鸦片输入的形式扭转贸易逆差,却造成了中国大地的生灵涂炭。生产方式的冲突唤醒了一部分原来受传统教育的治世大臣,但是千万年的儒家思想却不敢推翻作为“准则”的祖先的制度,且心急气躁,仅限于设备上不完整的西化造成了甲午战的惨败。输给曾经的藩属国深深刺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