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博物馆导游词

文字博物馆导游词
文字博物馆导游词

文字博物馆导游词

【篇一:文字博物馆解说词完整版本】

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词完整版本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

(1)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您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立足于甲骨文的故乡——安阳,是一座面向国内、

国际开放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您现在走进的是前厅,这是入馆参

观的过渡空间。你一定会注意到我们的馆名。这是前国家主席江泽

民同志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题写。背景上的文字随机选自《康熙字典》,体现汉字的博大精深。

()接下来请您走进序厅。序厅共有四面浮雕。北面表现中国文字

载体发展史。最上面的是史前陶文。往下依次是甲骨文、金文、石

鼓文,最下方是书写在纸张上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反映了汉

字从陶器刻画、甲骨契镂、到铸于铜、勒于石,最终发展到纸张书

写的历程。东面浮雕表现汉字字体演变的一个轮廓,某种意义上也

是中国书法史的缩影。南面浮雕表现的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

早的成体系的文字。我们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西面浮雕集中表现

各少数民族文字,选择的是主要少数民族的比较典型的吉祥话语。

有蒙文、藏文、维文、壮文。还有一些现在不再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四块浮雕的内容浓缩了中国文字的概况,表现了中国文字的丰

富多彩和源远流长。浮雕旁边的天然石材有竖向的凹槽,远远看去,好似古代的竹简。黑白灰的颜色搭配也象征着中国的水墨书法。房

顶上的苍穹代表了天空,周围的灯饰象征着天空中闪烁的星星。

接下来,请您走进专题展厅《一片甲骨惊天下》

专题展厅:一片甲骨惊天下()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埃及

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原始文字和中

国的甲骨文共同形成了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唯有中国的甲骨文穿

越时空,至今仍在使用并且充满活力。安阳殷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

献记载并最早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这里迄今为止已

经发现了约13万片刻辞甲骨,记录了商王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科学等多方面的信息,为研究商代

社会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甲骨文记录了这个王朝许多早已

被时间湮没的故事,已经成为古今安阳的符号。

甲骨文究竟是怎么被发现的呢?早在清朝末年,安阳殷墟小屯还是一片农田,小屯村民在这里耕种的时侯,经常能从泥土中刨出一些骨片,被人们当作中药“龙骨”卖到药店里。1899年,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买药时,发现中药“龙骨”上有些奇怪的刻划符号。经过仔细的研究,王懿荣认为“龙骨”上的这些刻划符号是商王朝的文字。他的发现后来得到学术界确认。由于这些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而被称为甲骨文。王懿荣先生因此被为“甲骨文之父”。

甲骨文的发现,可谓是“一片甲骨惊天下”。1908年,学术界获知刻有文字的甲骨出自安阳小屯。消息付出,很多人纷纷来到小屯收购甲骨,私人挖掘成风,因此大量的甲骨片流散到了海外,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呼吁科学发掘小屯。

()1928年——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先后对殷墟进行了大规模科学发掘。此后,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小屯村北地、南地和花园庄东地发掘了

大量的刻辞甲骨,为全面深入的解读殷商社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先后发掘15 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

()有关甲骨的最重要的一次发现,发生在1936年。您现在看到的照片是1936年考古工作者对殷墟进行第十三次发掘时发现的一个甲骨坑。这个坑是一个甲骨窖穴,编号为yh127。这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坑,共出土甲骨17096片。在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上,被专家

誉为“世界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考虑到安全性,当时的发掘者决定将整坑甲骨搬到室内清理。但这坑甲骨过重,如何搬运就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问题。经过研究,考古工作者们将整坑甲骨切割成一个灰土柱,然后让工人连夜赶制一个特制的大木箱套在上面,加底封盖,然后用绳索沿着简易的马道拖到地面。当时没有起重设备,大家采取了当年为袁世凯抬灵柩的做法,用众多共同抬棚杠,以锣为号,经过两天两夜,终于将甲骨坑抬到火车站,最后由火车运往南京。抗日战争期间,这坑甲骨又被辗转运到昆明。此后,胡厚宣、高去寻对其进行清理、编号。整理工作历时半年之久。

()您现在看到的是yh127甲骨窖穴复原的原貌,它再现了这坑甲骨出土的情景。这坑甲骨基本上都是龟甲,形状规整,集中堆放,并且有大块的小块的,正面的反面的,有字的无字的,大字的小字的,腹甲的背甲的,彼此叠压,相互枕籍。

()从1950年起,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在小屯村设立了工作站,先后举行30多次重要发掘。

其中甲骨方面有两次重大发现:一次是1973年发现的小屯南地甲骨,出土刻辞卜骨的13650片,这是建国以来发现甲骨最多的一次。您现在看到的这片

甲骨正是出土于小屯南地。它可能是迄今为止知名度最大的甲骨片

之一。它的图像经常作为教科书彩图甚至封面出现。我国还曾用它

作为邮票图案。

()另外一次重要甲骨发现是1991年发掘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坑。这坑甲骨共发现1583片。这一发现被评为1991年全国考古十

大发现之一。出土甲骨的内容主要是商代的“非王卜辞”,即不是由

商代国王自己占卜的甲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甲骨文有占卜性刻辞和记事性刻辞,其中大部分为占卜性刻辞记录,主要是“问”,所记事情未必都要发生。这些都已经是残片了,不能

整句的释读,我们也只能理解其中的个别单字。比如占卜下雨的情况,占卜关于妇人分娩的情况。他们的占卜很频繁。还有少部分是

记事刻辞,所记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主要是一些有关卜用甲骨贡纳、征取、整治和收存手续的记录。

()百年甲骨史,国内外研究甲骨的专家达到3000多人,发表著

作万种以上。不同阶段都有为甲骨学研究作出突出成绩的学者,首

屈一指的当属“四堂一宣”。所谓“四堂一宣”是指五位甲骨学家。

1.罗振玉

罗振玉(1866~1940),号雪堂,早期重要的甲骨收藏者和研究者。罗振玉将甲骨文的出土地考订为河南安阳小屯村,并确定小屯村即

为商代晚期都城。这是他对甲骨学和殷商考古研究的重大贡献之一。仅其个人破译的甲骨文字就有561个。他以一人之力共征集甲骨30000余片,先后编印出《殷虚书契》等多种著录书,为甲骨文的

搜集、拓印、流传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 ),号观堂。近代中国国学大师。他用甲骨文

材料研究商代历史和典章制度,不仅考释文字,更重要的是考证商

代历史。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从甲骨文中辑出了商王朝的王位世系。

3.董作宾

董作宾(1895-1963),字彦堂,董作宾先生是甲骨文科学发掘的

倡导者和多次发掘的主持者。他写过一篇《甲骨断代研究例》,对

出土于安阳殷墟二百余

【篇二:历史博物馆导游词】

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志愿者博物院解说词

河南是中国第一文物大省: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140多万件;国保

单位97处,省保666处,市县保2300多处;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

考古发现,河南占17项。河南,只有河南的文物,才能构成一个完

整序列,见证华夏文明八千年绵亘不断的历史华章。

河南博物院的中心建筑的外形呈覆斗金字塔状,其建筑灵感来源于

河南登封的观星台外形,内部分为三层。我们现在所在的一楼大厅,可以看一下正中间的这个巨型雕塑,它就是我们河南省的简称“豫”

的来历,大家都知道,“豫”字是由“予”和“象”呈左右结构组成,“予”就是人。这里中间的这个人和两边的象,也正是“豫”字的象形

写法,一人从中间推开二象,如开门状,就好像是开启“华豫之门” ,迎接天下宾客的寓意。在这个巨型雕塑的后面,是以中岳嵩山为背

景的,两侧还有开封的铁塔等河南历史遗迹的标志建筑。大家再看

脚下的这个特殊的图案,说它特殊,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它和我们

经常见到的道家阴阳鱼的图案的非常相似,这个就是道家阴阳鱼图

案的前身——浑圆太极图,这个图案,浑圆一体,呈向四周辐射状,也暗示了的中原者的天下的含义。

黄河流域是人类较早出现的地区之一,河南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就有二十余处,出土的遗物及人类化石表明:距今几十万年前,这

里已经有人类活动,他们以洞穴为家、打制石器、采集、狩猎、懂

得用火,创造原始的文化。在这里我们展出的有旧石器时代的一些

工具,有用于削刮的削刮器,用于砍伐砍砸器和用于雕刻的尖装器等,还有一颗出土于南阳南召的类人猿牙齿。

距今已有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中原大地已经产生了原始的

锄耕农业。伴随着农业的出现,制陶、纺织等手工业相继产生,先

民的开拓奠定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基础。人类从打制石器也逐渐的向

磨制石器是转变,磨制石器更加锋利,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也表

明了人类有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这里我们展出了石斧、石镰和石铲,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石斧、石镰和石铲的作用与我

们今天的几乎是一样的,石磨盘长 68cm,石磨棒长 58cm,主要用于稻谷的脱壳, 1978 年出土于新郑裴李岗。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一

个陶鼎,叫做乳钉纹红陶鼎,1977 年出土于新郑裴李岗,它表面的

这种纹饰叫乳钉纹,在以后很多的陶器和青铜器上都有应用。鼎的

作用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锅,这个鼎通高 22cm,口径 23cm,是手

工制作的,首先搓泥成条,盘制成胎,烧制而成。

接下来我们将要看到一件“骨笛” ,这件文物 1978 年出土于漯河舞阳贾湖遗址。它是用仙鹤的尺骨制作而成,长 23.1cm,它的两端粗

细不一,这样就导致了音调的难以调节,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它的

大孔旁边还有小孔,以调节音阶。它可以吹奏出六个音阶,甚至有

可能是七个音阶。

这件展品叫做双连壶,是仰韶文化的代表,1972 年出土于河南郑州

市大河村,通高 20cm,以泥质红陶作成两壶并联,连腹处有一圆孔

相通,两壶体近似于橄榄型,通体施红衣,绘黑彩平行线条纹。是

一种饮酒器皿,使用时两人共执此壶,同时饮用。这种饮酒习俗在

现在的少数民族中仍有沿用,它是友好、团结、联合及爱情的象征。紧接着我们看到的都是仰韶文化时期的文物,多为彩陶,器物身上

的花纹各不相同有鱼图腾、鸟图腾、植物崇拜、动物崇拜、生殖崇

拜和天文崇拜。从这些图腾崇拜中我们不难看出,仰韶彩陶不仅在

艺术上达到了一定水平,其绘制出的图案,有许多带有神秘的宗教

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

这是 1987 年河南省濮阳县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蚌壳龙

虎图案” 的仿制品,我们把它称为”中华第一龙” ,出土地濮阳也因

此称为“龙乡” 。出土的时候,墓主人为一老年男性,头南足北,身

长 1.84 米,在其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左侧为

龙图案,身长 1.78 米,高 0.67 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

后爪蹬,状腾飞。右侧为虎图案,身长 1.39 米,高 0.63 米。虎头

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

如下山猛虎。在其脚的下方,还有用蚌壳摆放的北斗七星的图案,

这一组展品的摆放位置正好与我们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相吻合,这也正体现了古老的星象和方位意识。

此后我们看到一件很是不起眼的文物,可它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块儿铜渣,这块铜渣出土于周口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长 1.3 厘米,断面近正方形,铜绿色。证明在四千三百年前人们已经初步

掌握了冶铜技术,这是人类物质文化由石器向青铜转变的物证。

这两节陶制管道,这就是当时的排水管道,和今天的排水管的外形

和相似,每节长 35—45 厘米不等,直筒状,一端有榫可以套接。

出土时成北高南低状,易于向外排水。如果说铜渣的出现划开了陶

器时代与青铜时代,那么这两节排水管道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将有

穴居生活走向了城邦生活。人们便告别洞穴生活,建立起最早的村落。从半地穴式房子到原始城邦,居住条件的改变不仅意味着建筑

水平的提高,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婚姻及组织结构的发展。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宫殿

模型,原址出土于洛阳偃师二里头,占地一万平方米,四周有长廊

相接,形似我们现代的四合院。在二里头的遗址当中,还出土了大

量的灰陶,其中也有一部分青铜器,也体现了青铜工艺的逐渐成熟。商朝历经公元前十六世纪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四百余年,由于受到政治、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频繁迁都,多在河南境内,郑州也是当

时的重要建都之地,现在还可以在商城遗址上看到当时的土城墙,

也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郑州的二里岗出土了大量的灰陶器和青铜器,因为商朝饮酒成风,这些文物也多为酒器。

瓷器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物质象征,早在商代就已经产生。中原地

区出土的瓷器花纹繁缛,形制美观,用高岭土烧制的白陶,以及火

候较高、质地坚硬施有青釉的瓷器,为我们找寻瓷器之渊源提供了

线索。这件文物叫做原始瓷尊,1955 年出土于郑州商代墓葬中,它

是用高岭土烧制,烧结温度高达摄氏一千度以上,表面施青色薄釉,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瓷器。商周时期,河南是当时中国政治、

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不仅有了瓷器的发端,青铜器作为这一时

期文明物质象征,在祭祀、战争、宴飨等重大国事活动中也得到了

大量使用,不仅有威严凝重的庙堂祭器,而且还有纷繁多样的兵器

和生产工具等。其冶铸技术、造型工艺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下面我们看到的就是国之重器——鼎。相传夏铸九鼎,三代奉

为传国之宝,作为国家政权象征的青铜礼器在中原的最早出现,证

明中原地区率先跨入了青铜时代的大门。商代和西周时期,随着礼

乐制度的完善,代表这一制度的成套青铜礼器也走向鼎盛,它以瑰

异庄严的形象和繁多的品类,显示了商周贵族对上天和先祖的敬畏,对自身权势,财富的肯定和炫耀。这个方鼎——乳钉兽面纹方鼎出

土于郑州商城遗址,这种商代前期的大型王族重器,提供了置帝都于中原的史实依据。此鼎深腹四足,沉稳优雅,简洁有力的阴线,

在器物的上腹与四足刻画出兽面纹,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青铜方鼎

之一。

商朝后来建都于殷,也就是今天的安阳地区,在安阳地区发现了大

面积的商王朝宫殿遗址,同时在安阳的小屯村也发现了中国历史上

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顾名思义,就是刻在龟甲和兽

骨上的文字。当时的人们无法理解自然现象的无穷变化,就迷信于

占卜,首先在龟甲或兽骨上钻孔,把要占卜的内容刻写在上面,然

后放在火上烧,根据骨表面烧裂的裂纹走向以断定事情的吉凶,最

后把推测的结果也记录下来,这就是甲骨文中记录的内容的形式。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成体系的文字,其中保存了商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文化资料。甲骨文是较成熟的文字,基本反

映了我国古文字的造字规则——“六书” ,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还有大量的商代青铜器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

下面我们看到

的这几件青铜器就是出土这里。妇好是商王朝第二十三代帝王武丁

的妻子,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并且参与国事,受到武丁

得荣宠,在其死后,予以厚葬,其墓穴中出土的青铜文物就有 468

件之多,可见她的地位之显赫。这里还有一件和妇好有关的文物,

它的造型非常的别致,名叫“妇好枭尊” ,妇好枭尊是当时的盛酒器具,此尊的外形取一只昂首“” 目的鸮鸟,双爪与下垂的尾翼形成

三足支撑,器身各种繁缛勾连的纹饰达八种之多,鸮被商人视为神禽,商代青铜器纹饰中多有此类形象出现。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件展品的名字叫“玉柄铁剑” ,在出土的已经断为

两截。玉柄铁剑 1990 年出土于三门峡虢国墓中,长 20 厘米,径长

13 厘米,剑柄是玉质,剑刃是铁质,剑柄和剑刃的连接处是绿松石,从这件文物上可以考证,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冶铁技术,因为

它的年代之早,所以它又被叫做“中华第一铁剑” 。在铁剑旁边的是

和“中华第一铁剑” 一起出土的是“金腰带饰” ,它是纯金质地,含金

纯度大百分之九十八,其自身价值及历史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缀

玉覆面出土于三门峡市虢国墓,是西周文物,它是用玉片串缀起来

覆盖于死者的脸上,以企图达到防腐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后面将要

看到的金缕玉衣的前身。

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约公元前 550 年)文物,1923 年出土与新

郑市李家楼村,同样的有两个。造型和花纹装饰及大小几乎完全一样。其中一个藏于故宫博物院,通高 125.7 厘米,口径横长 31.8 厘米,纵长 26 厘米;另一个藏于河南博物院,通高 126.5 厘米,口径

横长31 厘米,容酒器。为扁方体,修颈斜肩,腹垂鼓,双耳,圆足,

有盖,盖沿铸镂空莲瓣纹两层,盖中心有一块与——吻合的钢板,

上铸一只亭亭玉立的仙鹤,双翼展开,引颈欲鸣,盖边饰窃曲纹,

两兽尾部相连,连接处插——壶腹边饰蟠龙纹,龙角竖立,回首反顾,塌腰卷尾,身雕鳞纹,壶腹四隅各有一神兽,兽脚弯曲,顶端

分叉,肩生双翼。长尾上卷,圆足下两只做吐舌状的伏虎支撑壶体。器身上龙与鹤采用分铸法铸造。莲鹤方壶之所以闻名天下,主要是

因为它造型巧异精妙,铸造亦很工致。壶上物象众多,杂而不乱。

神龙怪虎。神态各具。最具特色的是壶盖上之莲鹤:莲花肥硕盛开,仙鹤站立花蕊,一大一小,一静一动,一花一鸟,搭配巧妙。青铜

艺匠对鹤对鹤的雕塑尤为成功,它型神俱佳,栩栩如生,似乎若有

人猛喝一声,它就会振翅欲飞。

接下来我们将要认识一个古城遗址,它叫“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位

于河南新郑市城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都城,郑、韩两国先

后在这里建都长达五百三十年之久。城内发现多处贵族墓地及铸铜、铸铁和刻骨作坊遗址。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组展品就是出土于此,

这是一组鼎和簋的组合,一共是九鼎八簋,大家知道,“九鼎八簋”

这个规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而在这里,经专家考证,出土该组鼎

簋的遗址是一个诸侯的墓葬,这是对天子的一种不敬,可见此时“礼

崩国乱” ,是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的一种表现。与此组文物同时出土

的还有一对“龙耳双壶” ,也是分外显眼。这些都是诸侯权势与地位

的象征。看了这些青铜器中的大物件,我们再看一下这件造型别致

的生活用具——跽坐人铜灯。跽坐人铜灯为战国时期文物,出土于

三门峡虢国墓,是青铜质地,它的下部分是一个奴仆跪俑,看上去

非常的温顺,把对主人的那种恭敬的表情显示了出来;中间是支撑

部分,最上端是托盘,这三部分可以拆分开,以便于清洗。由此我

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器物有了组合的形式,在使用、挪动或清洗时

都方便了许多。

青铜兵器在青铜文化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商周时期,“国之

大事,在祀与戎” 锐利的兵器为疆域的开拓,,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开辟了道路。这里首先为我们展出的是“国之利器” ,其兵器的种类

有铜戈、铜钺、铜剑和铜镟等。

商周时期,人们在青铜器铸造的过程中,在青铜中按照一定比例掺

入了锡、铅、锌等金属,总结出不同的合金比例铸造不同的器物,

同时,失蜡、模印、嵌错、刻划等工艺也相继出现,使青铜器的

工艺水平达到了顶峰。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巨型壁画“四神云气图” ,1987 年出土于商丘永城芒砀山柿园汉墓,墓主人是梁王长子刘曼,为西汉(公元前206——公元 25 年)文物,长 550 厘米,宽 350 厘米,画中有青龙、白虎、朱雀以及蛇形怪兽,其排列没有一定的规则,但是其错

落有致,布局得当,看上去气势磅礴,色形鲜艳,是我国目前发现

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壁画。

古人以为,玉能防腐,于是就把玉片用金丝穿连起来,做成“盔甲”状,穿在死去的人的身上,但愿能够起到防腐的作用,此外还有用

银丝或者铜丝穿连的,我们统称之为“金缕玉衣” ,只是用的材料

不一样,表明死者的身份和地位的高低不同。这件文物的原件出土

于商丘永城芒砀山柿院汉墓,出土的时候只有部分玉片散落在地,

金丝已经被盗墓的人抽去,这件是仿制品,用了 2008 块儿玉片,

铜丝穿制而成,长 180 厘米。

这是洛阳太学门前的一方石碑的碑拓。太学是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

国家最高学府,汉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把儒家思

想奉为正统。洛阳太学始建于东汉光武五年(公元 29 年),后来

几经修建,至顺帝永建六年(公元131 年),有240 房,1850 室,太学学生3 万余人,洛阳太学历经东汉、曹魏、西晋,约300 余年,规模之大,学生之多,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这

块石碑就是晋朝龙舆皇帝之太子三次到太学巡视而立,上面详细记

录了当时太学的规模、学生人数,以及把儒学推崇至高的意义。从

这块碑上我们还发现两个现代的名词:“博士”和“助教” ,可见在中

国古代就有了这样的称呼,只是我们现代的人赋予它们新的意义,

误以为是从西方传入的。这里还有一个词语——“辟雍” ,这个词就

是古人对太学的称呼,其意义和我们现代拔最高学府称为“大学”相似。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处在剧烈的转变

过程中,传统儒学的德与礼,道学的天人观,以及初入国土之佛学

的轮回转生等,多元杂糅,构成了一个自由竞放的世界,思想在冲

突中升华,文化在交融中发展。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品题材丰富,设计新颖,造型优美

别致,许多珍品达到了实用与观赏、写实与夸张、造型与装饰的和

谐统一。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我国书法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袁安碑为东汉永元四年(公元 92 年)文物,明代万历年间出土

于河南偃师县,残高 139 厘米,宽 73 厘米,厚 21 厘米。碑中有穿,

文为小篆体,计十行三十九字,碑文中所记司徒公其人其事,与

《后汉书﹒袁安传》所载基本相同。

我们要了解一下两汉时期的庄园文化。庄园经济是两汉时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一大特征,庄园之中亭台楼阁林立,人们相互拜谒,畅饮

美酒,载歌载舞,在生活享受的同时也创造了多彩的文化,这些内

容我们可从出土的大量画像砖以及墓葬砖上看到。在这个展厅里展

出的大多都是随葬品,也有一部分生活用品,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

座七层陶楼,这就是一件随葬品,古时候的人视死如生,以为人死

了会升天,居住的离天越近,就越容易升天,所以就算是死了也要

居住在高处。这座陶楼飞檐翘角,显示出了当时生活中的建筑风格,后面的这一展柜中,是一部分生活用具,不过是给死去的人在阴间

使用的,如陶灶、陶灯、陶井等。这里还有一件当时人们的娱乐的

玩具,叫做“投壶” ,就是把这个细颈、鼓腹的瓶状物放置于远处,

用羽箭向里面投,看谁投进去得多,已决定胜负,这件则是人们日

常生活中的用具。另外,还有“六博” ,这里展出的是“六博陶俑” ,

两人按一定的规则对弈,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棋类。

中国古代农业至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河南出

土的陶仓、陶风车、陶米碓的大量与农业有关的文物,证明中原地

区汉代农业从生产、加工到贮藏都已相当先进。在这里我们展出了

一部分汉代贮粮用的工具,都是一些出土的模型。汉代贮粮,根据

不同的品种修建相应的粮仓,有仓、廪(lin)、囷(qun)之分,

圆形仓称囷,存放谷物的方形建筑为仓,存放米类的方形建筑为廪,廪的顶部一般开有高窗,一共通风散热。这几件陶仓上标明的粮食

作物有:粟、大麦、梁米、小豆等,证明两汉时期我国粮食作物的

主要品类已经齐全。下

面我们要看到的将是当时独领风骚的冶铁技术我国古代的的钢铁冶铸、加工技术,在汉代时已经成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这

里我们展出的有大泉五十石钱范、斧范和冶炼时用的铁钳,特别是

这一组石钱范,和我们现在工厂利用的模具极其相似,这样的生产

工具节省了工作程序,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快了批量生产的速度。

两汉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达到了全新的境界,艺术家们一改三

代艺术的神秘风格,以人文的精神观察世界,讴歌生活。文化艺术

繁荣,舞乐和百戏蓬勃兴起,它是前代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也是中

外文化交流的成果,生动的表现了这一时期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

河南各地出土的艺术品以自由洒脱的风格显示了当时人们的艺术追

求。百戏是汉代对多种表演艺术的总称,它包括杂技、角抵、幻术、游戏等,大多源于民间,其特点是体现人的健美、技巧、活泼、勇敢,是汉代表演艺术的主体。

这是一块儿“伏羲女娲画像砖”,上面绘制的是伏羲和女娲,为东

汉(公元 25——220 年)文物,出土于河南南阳市,高 100 厘米,

宽 33 厘米。伏羲和女娲传说为人类始祖,相传伏羲发明了捕鱼、狩猎,始创八卦。女娲炼石补天,捏土成人。汉代伏羲和女娲的形象

是人面蛇身,连体交尾,手持日月。如此反映了汉代人对人类起源

和文明奠基的观念。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佛教则是自西方

传入我国,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佛教。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中原

地区是佛教在中国流传的重要区域,佛教文化在这里与中国传统文

化交融,发展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支脉。洛阳白马寺是因为“白马

托经而来”的传说而命名;少林寺则是因为寺院居于少室山的下面一

片树林中而命名。这两处都是河南的佛教圣地,从此一斑,就反映

出了中原腹地佛教盛行之风。

下面我们看到的这块儿石碑名叫“刘根造像碑” ,是北魏正光五年(公元 524 年)文物,清代光绪年间出土于河南洛阳,碑长 144 厘米,高 37.5 厘米,厚 14 厘米,此碑中部线刻释迦说法图,左右分

别刻造像题名和题记,题名中的侯刚、乞伏宝等人于《魏书》中有传。

最后这一展柜中为我们展出的是白瓷,这里展出的这件白釉瓷尊是1973 年出土于安阳北齐范粹墓,胎白细而坚,釉薄而透明。已经初

步具备了白瓷的特征。其中的三系白釉瓷罐和长颈瓶在乳白色透明

釉上施数道绿釉,这一道工艺开创唐三彩之先河。还有一件极其珍

贵的文物,它的名字叫“黄釉舞乐扁壶” ,黄釉舞乐扁壶是北齐武平

六年制造,1971 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县范粹墓,高 20 厘米,宽

18.5 厘米,口径 5 厘米,白色胎质,通体施褐黄色釉,形状如同

蒙古族盛水用的皮囊,壶身两面有相同的图案,名为“胡腾舞” ,似

为同模印出,中间一人举手,抬头,耸肩,提胯,翩翩起舞,左边

而人各持琵琶和铙钹,正在演奏,右边一人挥动手臂,好像在是指挥,另一人吹奏横笛,一共五人,从其着装看,他们均为胡人,然

而这是一件汉人用品,从此也可以看到当时汉文化和胡文化的结合。隋唐时期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洛阳城的模型,历史上有十三个朝代

先后在东都洛阳建都,故而又有“十三朝古都”之称,东都洛阳城始

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 605 年),唐代依然沿用,由外郭城、

嘉仓城、元壁城、濯仪城、黄橙、宫城、东城和上阳宫组成,规模

宏大,布局合理,影响远及日本、朝鲜。洛阳城北靠黄河,南峙伊阙,东扼虎牢,西控函谷,位于丝绸之路和隋唐大运河的交汇处,

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有

道是“民意是为天” ,下面我们就看看洛阳城中的粮仓,这里洛阳城

中“含嘉仓”模型,不过里面填充的谷子却是原件,该窖在被发现时,口径 16 米,深 12 米,底、壁均经修整,火烘,铺设有草、木板和

席等防潮材料,在修造,防潮和密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至

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盛唐时代政治稳定,社会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多彩,乐舞艺

术博采众长,婀娜多姿,

【篇三:咸阳博物馆导游词】

咸阳博物馆

是全国闻名的中型博物馆之一,馆址是明代1375年所建的文庙,

现主要以展示秦汉历史文物为主,共有7个陈列厅,五个方面的内容。陈列面积达八百平方米。秦咸阳历史文物陈列真实地再现了秦

都咸阳的历史风采;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陈列展现了西汉王朝的军

队阵容;宗教文物陈列展现的是北魏-隋唐及明代的铜石佛教造像;

咸阳碑石陈列展示的是北魏到清明时期的历代碑石和墓志。

1、第一陈列室

第一陈列室主要展示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六国的历史。传说秦人是皇

帝的后裔,原为周王室养马,公元前770年,秦人护送周平王东迁

有功,被封为诸侯,开始立国。此后秦人不断向东发展,公元前350年,秦孝公12年将国都从历阳迁到咸阳。咸阳地处泾渭二水交汇的

三角地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渭河又是一条天然的

运输线,打起仗来不仅进可攻,退可守,军队,军需可以直流而下,有利于用兵,因此可以说秦迁都咸阳是一项重要大的战略举措。

这里主要展出的是秦统一以前的文物。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废除奴

隶制度建立封建制度,先后实行变法,而商鞅变法是当时各国变法

中最典型的一次。商鞅在公元前359年和350年先后实行两次变法,进行了为二十余年的改革,废井田,开阡陌把土地授于农民;废除

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建立君主集权的行政制度;实行重农抑商,

奖励农业生产的政策;在秦国境内统一度量衡,这件铜大良造商鞅量,就是统一度量衡的见证之一,方升侧面又亲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上面写的是:“甘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

皇帝。乃诏丞相状、涫;法度量测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商鞅

变法使得秦国得以迅速壮大,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自商鞅变法

以后,封建制度在秦国进一步确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这

期间秦还兴建了中国古代最闻名的三个大型的水利工程:郑国渠、

都江堰和灵渠。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约三百多万亩的土地得到

浇灌,使水旱之灾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良田;郑国渠的兴修则使关中

境内4万余倾的土地得到滋润,同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促进了

农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农业的发展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冶铁业较前有了极大

的发展,铁制农具得到了普遍使用,这里展出的秦咸阳宫遗址出土

的铁制农具,诸如铁铧、铁铲、铁斧、铁锸等,这就冲分说明了之

一点。

在军事上,秦一直奉行奖励军功的政策,凡是有军功者,均可得到

官爵、耕地、民户等奖励。奖励军功能够政策的实施,大大曾强了

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军队经过了

十年的战争,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从此

结束了战国时期封建割据的混乱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朝。咸阳秦遗址出土的铜戈、铜剑、铜戟、铜箭镞等,表明秦国的兵器大部分任然是青铜质地。

在咸阳塔尔坡战国秦墓中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共20多件,其中有的是秦在统一六国的战争征伐六国的战利品。这里展出的安邑官锺腹

部刻有铭文,安邑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此物应是魏国之物,是

一件量器,腹部的量制铭文是此器物入秦以后重新校刻而成的。这

件铜錞于通体饰变形蘖纹,造型精美,制作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

价值,属于一种军乐器。这件修武府温杯,下部是温酒器的底盘,

上有“修武府”三个字。修武府为战国时魏国的一个地名,因此也属

魏器。这几件青铜器是秦兼并六国的历史见证。

2 、第二陈列室

第二陈列室主要展出的是秦咸阳宫出土的文物。秦时咸阳城位于今

咸阳市渭城区东北15公里的窑店镇一带。自公元前350年亲孝公迁

都咸阳起,历经了战国秦至秦王朝两个时代

共144年的发展,都城咸阳已相当壮观。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

媒婆一个诸侯国,就仿造其宫室,在渭水以北的咸阳原上,建筑了

各具特色、样式繁多的宫殿。除了这些各具特色的六国宫室外,还

有富丽堂皇的“咸阳宫”,风景幽雅的“兰池宫”,庄重厉穆的“信宫”,

军事防御的“望夷宫”,同时又扩建了供皇帝游乐的“甘泉宫”和“上林苑”,新建了举世闻名的“阿房宫”。整个咸阳离宫别馆,亭台楼阁连绵,“负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当时的咸阳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人口众多,已经成为世界东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这里的沙盘模型

就可以看出当时秦咸阳城的状况。

咸阳宫是秦朝的朝宫,自秦孝公以来军国大事都在这里决议。在咸

阳宫发生了许多的历史事件!如荆轲刺秦、焚书坑儒等等。秦末农

民起义,项羽入关放火烧了秦宫室,大火三月不息,秦咸阳宫在火

灾中遭到了毁灭。这里展示的是秦一号宫殿遗址模型。秦一号宫遗

址位于咸阳市东15公里的窑店镇,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高

出耕地6米,是一个战国以来盛行的多层高台建筑。在夯土台的台

面以及及四面分布着用途不同的殿宇,台面的中央是主体殿堂,台

基的两侧分别设屋宇七间,有卧室和浴洗室,过厅回廊等等,。在

遗址中的积水和落水处设有排水池和地下排水管道等多处。整个宫

殿在使用功能,通风、采光、取暖、排水等方面都做了合理的安排。这里展出的墙皮、地面、龙凤纹空心砖花、花纹铺地砖都是秦咸阳

宫的建筑材料。空心砖可以防潮隔音,主要作为踏步用的,砖面纹

饰华丽,线条流畅,既是建筑材料又是艺术品。铺地砖也是花纹各异。瓦当作为建筑材料的一种,主要用于保护建筑椽檐,秦咸阳宫

殿遗址中出土的瓦当为数最多,其陶质细密,模制而成,有动物纹,植物纹,变形夔纹、变形纹饰等等。

在宫殿遗址内有七个冷藏窖穴,距地面有13米深左后,在发掘时有动物的骨骼,说明是用来冷藏肉类食品的。这些彩绘合页和三相活角,为我们研究秦代的建筑提供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3、第三陈列室

第三陈列室主要展示了秦统一的一些实物。这些带有陶文的器物也

是在秦咸阳宫遗址出土的,上面有印字陶文,内容是秦地名、制作

者的姓或名等。这一组货币反映的是秦统一货币的情况,秦诏版式

秦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战国时期各国都自行铸造货币,货币的重量、形制和计量单位都不统一,币制极为混乱。公元前221年,秦始皇

刚刚统一中国,就下令废除六国的旧货币,用镒作单位,以铜质圆

钱为下币,称为半两,重如其文,以黄金为上币。度量衡的统一保

证了封建国家赋税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全国市场的形成和货币流通

的发展。这里展出的访峄山刻石,是秦始皇28年东巡登峄山,丞相

李斯等为颂扬始皇的威武圣德而立的。这是始皇刻石之始。秦统一

文字,保证了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政令的通达,对于文化的传播,各

民族之间的思想交流,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两千年的历史发

展有着深刻的发展。

秦代的青铜器主要为生活器皿,制作上不再像商周战国时期那样繁

饰华丽,而是以素器为主。秦咸阳遗址出土的青铜器,说明了两方

面的问题:一是,秦代早期,有些青铜器是秦并六国时从别的国家

转运过来的器物;二是,秦统一以后,青铜器开始了有了共同的时

代特色,又有了鲜明的地方风格。我们在这里看到,有铜鼎、铜锤、铜钫、蒜头壶、铜镜、铜带钩。其中有错金银铜鼎,利用了两种不

同金属的色差,构成了非常独特的青铜器的图案,堪称精品。

咸阳宫建筑遗址中出土的丝织品,是我国考古学上首次发现的秦代

丝织品,出土的衣物可辨的有单衣、夹衣、丝棉衣,带有几何纹,

动物纹,花纹生动活泼,为研究我国的纺织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4、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

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陈列是咸阳博物馆的专题陈列。咸阳是历史上

西汉王朝的陵墓区,西汉的十一位皇帝,其中有九个皇帝埋在咸阳

塬上,这里展出的是1965年在咸阳市以东20公里处的杨家湾出土

的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这批兵马俑是在汉高祖刘邦长陵陪葬墓出

土的,发现时距地面1米多深,共十一个坑,分为东西两排,由南

向北两两相对,出土步兵俑1965件,骑兵俑583件,盾牌千余件。我们的陈列基本上市复原陈列。大家请看:在骑兵俑中分为大马和

小马两种,大马通高68厘米,小马通高50厘米。马的彩绘颜色也

不同,有黑、红、紫、白四种,形象非常生动传神。骑兵俑身着红、白、紫装束,一手握缰绳,一手拿武器,他们呈现的是一种整装待

发的状态。

步兵俑的服饰、神态各不相同。大多数是武士俑,也有跳舞俑、乐俑、薄书俑、指挥俑。也有的是戴帽俑,有的是发髻俑,面部表情

非常生动。武士俑都是一手拿盾牌,一手拿武器。据考证,这批兵

马俑的制成年代应该是西汉初年。可能是刘邦时代丞相、大将军周

勃生前统帅的“北军”的形象。这批兵马俑反映了汉代的军队的送葬

制度,说明西汉时期骑兵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我们研究西汉的

政治、军事制度、丧葬制度,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中国先

前时期崇尚车战,汉代以后崇尚骑射,这个重要的历史性变化就是

从那个时代开始的。

5、宗教文物陈列室

这里展出的是北魏时期的时刻造像和唐代、明代的青铜器造像,中见这一尊释迦摩尼佛铜像通高二米二,青铜制作,有一吨多重,是我国明代铜质佛造像中的一尊精品。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这里我们所看待的唐代菩萨像、阿弥陀佛像,明代药师佛像、大肚弥勒佛像等,展现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宗教艺术。

北京博物馆导游词

北京博物馆导游词 【篇一:北京故宫博物院导游词】 (故宫午门前)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参观,我感到很高兴。这里就是世界闻名的 故宫博物馆,一般大家都简称它为故宫,顾名思义,就是昔日的皇 家宫殿。自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被迫宣告退位上溯 至1420年明朝第三代永乐皇帝朱棣迁都于此,先后有明朝的14位,清朝的10位,共24位皇帝在这座金碧辉煌的宫城里统治中国长达 五个世纪之久。帝王之家,自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时至今日这 里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宫 殿建筑群。由于这座宫城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 和独特风格,所以在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建筑艺术的 经典之作,1987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又称紫禁城,究其由来,是由天文学说和民间传说相互交融而 形成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所有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区。其中的三垣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 三垣的中央,正符合“紫微居中”的说法。因此,古人认为紫外线微 垣是天帝之座,故被称为紫宫。皇帝是天帝之子、人间至尊,因此 他们也要模仿天帝,在自己宫殿的名字上冠其紫字,以表现其位居 中央,环视天下的帝王气概。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指“紫气东来”。传 说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 果然老子骑了青牛前来,喜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后人因此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帝王之家当然希望出祥瑞天象,那么用“紫” 字来命名也就顺理 成章了。“禁”字的意思就比较明显了,那就是皇宫禁地,戒备森严,万民莫近。此话决无半个虚字,在1924年末代皇帝被逐出宫后这里 正式开放以前平民百姓别想踏近半步,大家可以想像紫禁城过去是 多么崇高威严,神圣不可侵犯啊! 紫禁城建在北京,是有其历史的,也因为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说 起来话长。故宫从明永乐四年(1406)开始修建,用了14年的时间 才基本建成,到今天已有570多年的历史。大家看到了,故宫是一 级红墙黄瓦的建筑群,为什么这样呢?据道家阴阳五行学说认为,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为华夏民族

湖北省博物馆导游词

湖北省博物馆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走进湖北省博物馆,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看荆楚风云,听古曲清音,与古人对话。 湖北省博物馆是我国十大博物馆之一。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是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区(点)。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有《郧县人——长江中游的远古人类》、《曾侯乙墓》、《九连墩纪事》、《秦汉漆器艺术》、《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土与火的艺术——古代瓷器专题展》等十多个展览。 馆藏的郧县人头骨化石、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举世闻名,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馆区内绿荫掩映,综合陈列馆、楚文化馆、临时展览馆等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构成一个硕大无朋的“品”字。其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整个建筑风格突出了楚国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特点,建筑外墙为浅灰色花岗石装饰,屋面采用深蓝灰色琉璃瓦铺装。是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也是武汉市一座光彩夺目的标志性建筑和对外开放的一大精品名牌景观。 今天我们主要参观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曾侯乙编钟和被称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在到博物馆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曾侯乙墓发现的经过和出土文物的情况。 曾侯乙墓。所谓曾,就是曾国,侯,就是诸侯国的国君,乙是他的名字,连起来讲,就是曾国国君乙的坟墓。这座木椁墓,木椁保存完好、墓坑呈不规则多边形、面积达220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在当时乃全国之最。它比1972年在长沙发掘出土西汉女尸的马王堆一号汉墓大了整整五倍。踞后来考证,这就是距当时发掘已有2411年,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的曾侯乙墓。曾侯乙墓经过发掘、整理,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许多都是前所未见的珍品。其中有规模巨大的乐器、制作精美的青铜器及造型美观的漆木器等,它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 下面我们专门来看看墓中出土的各种器具古玩。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包括兵器和乐器)共有6千多件,都是实用器,总重量2340多公斤。它们大多数出自东室。成组成套,排列有序,显然是根据墓主人生前宴乐的情景特意安排的。像这样完整的陈放场面,在古墓的发掘中是罕见的。曾侯乙墓的青铜礼器中,食器、酒器、水器三大器类齐备,器物组合大体沿袭了周代传统的“鼎成序,簋成套,鬲成组,豆成对,盘、匜匹配”的格局。不过在器形、器物纹饰、铸造工艺等方面则呈现许多新的特征和文化。 鼎是中国古代食器中最多的一种。大家对“鼎”了解吗?先秦时人们对鼎特别重视。在祭祀天神、地祀、先祖等重大仪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食粮,是最重要的祭器。曾侯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镬鼎、盖鼎多种。在曾侯乙墓所出土的食器中,最重要的是能反映礼制和曾侯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们制作精巧,完好如初,十分珍贵。簋在祭祀、宴享等仪式和活动中与鼎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在仪式中,诸侯用九鼎八簋,曾侯乙墓出土九件正鼎、八件铜簋,这便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成语“一言九鼎”的渊源,正好和其身份相符。这套“九鼎八簋”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曾侯乙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金玉料器,数量之多,实在罕见。中国古代有所谓君子佩玉之说,所以玉器是身份的象征。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最精美的玉器要算十六节龙凤玉挂饰。出土时这件玉饰置于墓主头部,可能为冠上的玉缨(帽带)。 应该说,曾侯乙墓出土的最大收获就是乐器,墓中出土的乐器有钟、磬、鼓、瑟、琴、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 陕西导游词)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34231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Guide words of Xi'an stele forest museum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篇1: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名陕西省博物馆,创建于1944年。它是在具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文物种类丰富,包括历代碑石、墓志、石刻造像、画像石等石刻文物和书法、绘画、碑拓等其它文物,尤以碑刻墓志、历代拓本为具有特色的馆藏品。 收藏碑石、墓志的数量较多,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xx多年。 馆区由孔庙、碑林、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展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4667平方米。xx以来,新建成以“长安佛韵”为主题展陈的石刻艺术馆,并荣获*优质工程“鲁班奖”与“十大精品”陈列奖,形成“一轴两翼”的展陈格局。 篇2: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文昌门附近,馆内由碑林、石刻艺术等部分组成,其中由历代碑石、墓志组成的碑林是馆内的亮点,其中包括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等书法名家的碑刻,还有《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两块唐代碑刻。 在碑林博物馆内,你能够欣赏到历朝历代的碑刻和墓志,这里收藏的碑刻和

墓志时间跨度长达20xx多年。其中的珍品有: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是标准的“颜体”;柳公权的《大达法师玄秘塔碑》,是“柳体”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唐代怀仁和尚从晋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选集而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著名草书家怀素的《千字文》,笔意奔放。 除了书法大家的石刻外,最受游客欢迎就是《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两块碑刻。《石台孝经》,是儒家经典,碑文由两个皇帝以四种字体书写的,即:唐玄宗李隆基以隶书书写碑文,又以楷书作小字注释,又在碑刻成后在碑侧用行书作批注,而此这块碑的碑额是由唐肃宗李亨用篆书所写的。《开成石经》刻成于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一共包括诗,书,礼,易,春秋等十二部经书。 在碑林博物馆浏览时,还可以在馆内的“石刻艺术馆”中观赏到四神墓门、唐昭陵六骏图、孔子见老子图、青龙朱雀图等精美的石刻。游玩后,还可以购买到用原碑刻拓印出来的“碑帖”,不过这里的“碑帖”价格不算便宜,从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如果你的要求不是很高,可以在碑林边上的书院门步行街上购买碑帖,价格相比较便宜些。 篇3: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内蒙古博物馆导游词.doc

内蒙古博物馆导游词 内蒙古博物院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院,来自各地的游客慕名去参观,导游要做好博物馆景点的解说,让游客了解博物馆的特色。下面是带来的内蒙古博物馆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内蒙古博物馆导游词篇一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景点是内蒙古博物馆。现在在我们车行前方出现的一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顶楼塑有奔腾的骏马的白色建筑,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了。内蒙古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5月1日,内部分为四大展厅,在这里您除了可以领略到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了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外,还可以看到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体会与恐龙近距离接触的震撼!现在就请您随同我一起进馆参观。 我们现在参观的第一展厅为古生物厅。生命是地球上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在地球约有45亿年的历史,而在它形成初期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原始海洋大约在39亿年前出现,当时地球表面火山喷发频繁,地壳发生褶皱,有的隆起形成高原和山峰,有的收缩下陷形成洼地和山谷。我们现在所处的呼和浩特位于阴山脚下,其实这是经历了地壳的几次变迁而形成的地貌,当年这里曾经是著名的阴山海峡,由此您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内蒙古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了。 大约在32亿年以前,生命在原始海洋里诞生,也在其中发展和演化。人们按照地壳运动和生物演化的顺序,一般将地球历史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和新生代。

元古代——低等藻类时代。大量出土的化石资料证明,在距今十八亿年至六亿年的震旦纪,内蒙古阴山地区曾是汹涌的海洋,繁盛着低等植物蓝、绿藻。这一时期出土的藻类化石,是内蒙古迄今为止知道的最早的生命遗物。 古生代——从无脊椎动物(三叶虫时代)到脊椎动物(鱼类时代)。古生代的内蒙古是海洋占有时的时代。那时,南部有"鄂尔多斯海",东部、东北部有"蒙古——兴安海"。陈列的三叶虫、珊瑚等无脊椎动物化石,是当时海洋世界的主人。同时大量裸厥厥类植物化石表明,在古生代晚期陆地面积不断扩大,使内蒙古出现了原始森林。 中生代——恐龙时代。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6500万年前的已灭绝的爬行动物,内蒙古在中生代时期曾是恐龙等爬行类生息的乐园。恐龙可分为两大类:蜥臀类和鸟臀类。这是根据恐龙的腰带(骨盆)构造不同而划分的。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恐龙似乎都是一些庞然大物,但您现在看到的鹦鹉嘴龙是一类身体较小的恐龙,有的甚至只有猫那么大。它的脚似鸟脚,靠两足行走。头既短又重,嘴弯曲成钩状,象鹦鹉的嘴,所以叫鹦鹉嘴龙。它主要生活在山地,以植物和一些昆虫为食。 接下来大家所看到的就是非常著名的剑龙了。剑龙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背部有这些大型骨板的分布,您能猜出这是做什么用的吗?有科学家认为它起的是调节体温的作用。剑龙是一种典型的食草恐龙,它的身躯相当于现在的大象,但是它只有一个小的可怜的脑袋,脑容量比小狗还要小,因此科学家认为它是一种很苯的恐龙。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游词

( 河北导游词)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38961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游词Tour guide to Zhili governor's Office Museum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直隶总督署博物馆,我是你们的导游**。 直隶总督署位于古城保定市繁华地段,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清代省级衙署。其前身可上溯到元朝,康熙八年(1669年)大宁都司奉旨裁撤。同时直隶巡抚自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以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以后一直到宣统年间,这里一直是清代直隶省军政枢纽机关所在地,历任总督基本上都在此办公并居住,直隶全省的军民要政也基本由此发布。先后有74人99任次就任直隶总督,唐执玉、李卫、方观承、琦善、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袁世凯等清代名臣都曾坐镇于此,影响王朝政局的很多重大事件,都与这座省府衙门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其历史内涵十分丰富,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直隶总督署的建筑布局,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时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宫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规制的影响。整座直隶总督衙署建筑座北朝南,东西宽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纵深约224m,共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进院落,配以左右厢房耳房,均为小式硬山建筑。东路的东花厅、外签押房

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直隶总督署大门以外,清时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如今虽大多不存,但其所组成的半封闭格局,以及造就的威严气氛,曾给人以森严神秘,望而生畏的感觉。中路建筑座落在督署的中轴线上,大门内的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内宅门、官邸、上房、后库以及仪门以北各堂院的厢房、耳房、回廊等附属建筑。 大门即总督署正门,是一座屋宇硬山式三间一启门建筑,座北朝南,过道一间,左右门房各一间,位于1m多高的台基上。两根明柱、门槛及六扇棋盘式板门皆为黑色,含有“清正廉明”的寓意。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有“直隶总督部院”六个白底黑色扁宋大字,楹柱上挂有歌颂晚清直督业绩的对联。黑底金字,十分威严。 拾级而上进入督署大门,沿甬路往北即是仪门。自仪门沿甬路北去60余米,便是总督署的大堂,大堂即正堂,又叫公堂、公厅、正厅,是整座衙署的中心主体建筑,它是以同治末年李鸿章任直督时为背景复原的,大堂外东西厢房各9间为科房,是按清廷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规制下的办事机构,用以承接地方公务事宜。大堂外月台下40余米处,有横跨甬道的木质“公生明”牌坊一座,此坊又叫“戒石坊”,有清一朝,各级衙署均设有牌坊,形制并无定制,大多为四柱无斗拱的简易结构。直隶总督若坐堂理事,面对此坊,戒铭时时在目,便可告诫自己必当公正廉明。大堂东西两侧天井北进穿便门即二堂院,二堂院布局严谨,四周廊庑相通,托檩、廊沿、门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细,是同治中期(1870年后)李鸿章督直时从安徽调来能工巧匠一并修制的,如今保存完好。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各位游客,中国有四大碑林,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下面,请大家尽情地欣赏一番碑林的艺术精华吧。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北边有两个半圆形的水池,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泮池。泮池以北的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棂星门。中门刻有文庙东门刻着德配天地西门道冠古今。在当时,进棂星门有严格的规定,祭孔活动时,只有主祭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门内有4根华表相向而立,在第2道门戢门的东侧的钟亭里陈列的是景云钟。它铸造于唐睿宗景云年间而得名。它用青铜制成,上面有唐睿宗书写的铭文。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我们在除夕之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新年钟声就是以景云钟录制的。与钟亭位置对应的马亭里有另一文化瑰宝——大夏石马。大家看这匹马的腿部下方刻有大夏真兴6年。。大将军等字样,它和景云钟都属于国宝级文物。 大家抬头远远可以看见正前方的碑亭上方刻有碑林两个大字的烫金匾额,匾额出自清代爱国志士林则徐之手,是他在鸦片战争之后,被革职戍边新疆伊利时,路径西安时所写的。 接下来我们看见的这块石碑是博物馆内形制最大、最华丽的《石台孝经》。《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撰的讲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此碑作释作序并书写,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来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所以此碑显的是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称。 下来请大家跟我到碑林的第一陈列室参观,这里展示的是《开成石经》。开成是因刻成于唐文宗开成年号,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包括孝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尔雅,孟子)这些书都是古代文人学士必读之书,由于古代印刷术不发达,所以将经文刻到石头上作为范本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88面,650152字,最初只有12部经书,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合称13经。中国历史上曾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于是,人们称其为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参观完了开成石经之后,我们就来到了第二展室,这个展室主要向大家展示的是一些唐代名碑。以及和书法毫无关系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通碑是唐朝波澜壮阔的中外交流史的一个见证,。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泛称。景教是基督教中斯脱里派的中国称呼。此碑记载了景教的教规,教义,教旨。更难能可贵的是用古叙利亚文记载了景教徒再中国的活动和一些教徒的名字。为研究中国古代同欧洲,中亚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在它的拓片传入国外后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据说现在已经有了好几块景教碑的复制品,但真品还是在我们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范文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范文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大雁塔的西北侧,陕西历史博物馆可以看待古代人们生活的模样和文化。下面是学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欢迎参考!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范文篇一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古城西安参观游览,我是你们的导游员XX。有一句话这么说,“秦中自古帝王都,陕西文物甲天下”。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参观具有“古都名珠,华夏宝库”之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市南郊,大雁塔的西北侧,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于1991年6月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它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的遗愿作为国家715重点工程而建,由张锦秋女士设计,是一座仿唐建筑,再现了大唐时期恢弘大气的时代特征。在建筑布局上,体现了“中央殿堂、四隅重楼、中轴对称、主从有序”的特点,整体给人以古朴凝重、典雅大气之美。 陕西历史博物馆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大部分。馆藏各类文物37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859件,国宝级文物18组,主要有青铜器、历代陶俑、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四大主题。 我们今日参观的是它的基本陈列。基本陈列以时间为序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展段。系统地展示了陕西自蓝田猿人到鸦片战争的发展历程。

进入序言大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尊唐代的走狮和一组黄河、黄土高原的巨型雕塑。眼前这座走狮,既有东方的雄浑厚重,又有西方的瑰丽神奇之美,堪称东方第一狮。衬托狮子背景的是奔腾不息的黄河和绵亘无垠的黄土高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黄土高原则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它们是陕西人和陕西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这个序言大厅以无言之序实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现在我们就来到了陕西古代史陈列的第一个展段—史前史。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蓝田猿人头骨化石。它是1964年科学工作者在蓝田公主岭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距今约有115万年,蓝田猿人是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人类就是由此蹒跚站立起来,书写了属于人类的文明。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距今约50006000年,人类进入了仰韶文化时期,属于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遗址中最为典型和较完整的一处遗址,半坡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器,这些器皿的形状、色彩和用途各异,著名的有人面鱼纹盆、尖底瓶等。人面鱼纹盆是半坡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史前史展段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以农兴国、以礼定邦的周文化展段,这里的周包括周民族、周方国和西周王朝。 周人的先祖姓姬,名弃,他曾在关中大地上教民稼穑,数艺五谷,开创了中国的原始农业。公元1046年,西周定都陕西,由此开创了陕西作为中国14个王朝都城的序幕。周人依托富饶的关中平原和改良的政治制度创造了奴隶社会最鼎盛的时代。琳琅满目的青铜器是这

辛亥革命博物馆导游词(最新篇)

辛亥革命博物馆导游词 辛亥革命博物馆导游词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由于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把这场革命称为辛亥革命。大家知道吗?这场革命首先就是在我们湖北武昌爆发的。各位来到的所在,正是中国一段旧历史的终点,也是中国一个新纪元的开端。通俗地讲,这里推翻了清朝,开创了民国,打倒了皇帝,催生了总统。 我馆位于武昌,背靠蛇山,面向首义广场,占地约28亩。它的主体建筑就是各位眼前看到的这幢房子,因为它红墙红瓦,人们称之为红楼。 红楼最初是清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咨议局是清朝末年,为了预备君主立宪,而在各省设置的议事咨询的民意机构,它的建筑风格摹仿西方议会大厦,1910 年建成。1911年10月10日也就是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第二天,就在这儿组建了鄂军都督府,都督府发布文告,宣布建立中华民国。义声所播,全国响应,从而一举结束了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红楼因此被誉为民国之门。 在红楼后面,这组灰色的房子叫议员公所,是当年咨议局议员们生活起居场所。目前在复原维修之中,没有对外开放。楼前是同心广场,寓意是两岸一心,和平统一。

1961年,红楼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年的建设,我馆已成为纪念辛亥革命的标志性景点和全国有名的教育基地。 我馆布置有两个基本陈列: 一个是以鄂军都督府旧址,也就是红楼为载体,布置的《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各位将会看到鄂军都督府成立初期的机构和格局;另一个是布置于西配楼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它展现了武昌起义的历史过程。 我们首先从《旧址复原陈列》开始。 从《格局图》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军政府成立初期的政府组织结构,这是非常简单的政府雏形了。共设五个部,即参谋部、军令部、军务部、民政府、外交部,还有黎都督起居室、总监察长室、各部稽查长室等,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地方政府,却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鄂军都督府会议厅原来是咨议局议事堂。武昌起义第二天,也就是1911年10月11日湖北革命党人和起义官兵在此集会,推举原清军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为都督。 在主席台左边是黎元洪被推为都督后,军政府发布的第一份文告。当时,革命党人请大都督在上面签字印发,黎元洪拒不签字,连声说莫害我,最后革命党人李翊东提笔代签了一个黎字,这份文告才得以面世。这份布告的发布对于稳定人心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布告的落款时间是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二十日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落款呢?1911年是清宣统三年,但革命党发动起义就是为了推翻清王朝,所以不会采用宣统年号纪年,加之革命党宣称自己是炎黄

湖北省博物馆导游词

湖北省博物馆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伙儿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在这个地方我对大伙儿光临武汉市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接下去的时刻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说解服务,我一定会竭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伙儿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好,下面请大伙儿随我一起去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如大伙儿所想的一样,)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览历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共收藏文物约70万件,其中有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举世瞩目的珍品。固然,在这些文物里面,就其发掘的意义和价值而言,估计得首推目前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所谓曾,算是曾国,侯,算是诸侯国的国君,乙是他的名字,连起来说,算是曾国国君乙的坟墓,其间出土的别仅有被世界第一小提琴手梅柳英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还有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漆棺、漆器、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种类繁多的兵器、车马器、乐器以及玉器、金器和许多日常用品等。在我国古代史上,一次性出土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为国内所罕见。众多的出土文物反映了从墓葬制度到祭祀、宗教礼制、战争、科学技术以及日常日子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当时的文化。所以,我们到湖北省博物馆,别仅仅是去参观几件出土文物,而更重要的是去追忆古老的中华文化。那么,曾侯乙墓反映的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在这个地方就别得别提一下中国古代区域文化咨询题。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第二摇篮,它孕育了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三种区域的文化中,以楚文化至为重要,而那时的楚文化不过综合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蛮文化的余绪,特色还别多,水平也别高,几乎是别脚称道,向来到了春秋中期,才有了进展。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大动荡、大转变阶段,别仅学术上百家争鸣,而且战争频繁,群雄割据,诸侯争霸。楚国正是在如此一种时候别断扩张。与此并且,楚文化在别断的交流、汲取、融合之中,逐步形成了有异于中原周文化而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种区域文化。 如今,我们回过头来,谈一谈曾侯乙墓和曾国。曾侯乙墓的发掘地方是在今湖北随州,距武汉市约165公里,从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来看,在礼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东西,但在许多器物上反映了强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则是周、楚文化艺术特色的综合。所以,很难单纯的把曾侯乙墓归于楚文化依然周文化的范畴。学术界普通单称其为曾侯乙墓,而别称其为“周墓”或“楚墓”,有人干脆提出了曾文化的概念。既然曾侯乙墓既别属于周,又别属于楚,而又并且具有两者的特色,我们可否说它反映的是中国上古阶段文化的主流--中原周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呢?从这一点上看,曾侯乙墓发掘的意义别亚于甚至超过秦始皇陵的发掘,事实是别是如此的呢?常言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那么依然让我们一起进去看看吧。 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许多基本上前所未见的珍品,它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觉,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这在并且代的墓中规模是较大的。 如今请大伙儿看一看椁(guo)室模型,它是依照1:10的比例制作的,其中,整个墓室分为兵室、礼室、和乐室三大厅,下面就请大伙儿随我一起参观。 前面我们说过,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要想在有限的空间全部展出是别可能的,这个地方展出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大伙儿请看,这件鹿角立鹤是那个古墓中造型艺术和铸造工艺都比较高的一件杰作,它由鹿的角,鹤的身子、鸟的翅膀组合而成,固然自然界中是别存在这种动物的,它是人们想象出的一种仙鸟,放在墓穴中要紧有两个作用,一是守护死者灵魂,防止鬼怪侵袭,再算是护送死者灵魂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铸造工艺也是比较说究的,这反映了当时的青铜铸造差不多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礼器展厅中,共展出了礼器用品38种134件,是我国历年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较全的一次,因此,大伙儿在余下的时刻里能够渐渐的观赏,领会我国悠远的古文化。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中国有四大碑林,它们分别在陕西、山东、四川和台湾,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现在我们要去参观的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馆了。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15号,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座以西安碑林和古代石刻陈列为主,并进行综合陈列的历史文化宝库。西安碑林,以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别陈列在6个碑廊、7座碑室、8个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请大家随我参观。 各位游客,前面已经说过,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旧址上建立起来的,今天我们的游览也就主要分成两部分。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馆前院,也就是文庙,文庙就是孔庙,因唐代封孔子为文宣王而得名,现在仍保持着孔庙建筑的格调。横在大家面前的这条路,叫三学街。三学街不长,却能引发怀古之幽思,常令游客流连忘返。游完三学街步入博物馆大门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边的一座雕梁画栋的木牌坊,名“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万历年间皇族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而成的。牌坊的南面是照壁,即塞门。只要稍加注意,大家就会发现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个不引人注目的特点,即东西开门。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啊,这里孔庙之所以没有南门,因为南面正对明城墙,所以只能在东西两侧开门,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义路”,其意是出入礼仪之门。 大家请看中间这座不大不小的水池。这不是一般的水池,“天下孔庙有泮池”指的就是它。所谓泮池,就是半圆形的池子。古代称学校为泮宫;到清代,中举称入泮,泮池以此而得名。在封建社会,只有考上秀才方可进入孔庙朝拜,并在泮池洗笔。 好了,我们已进入棂星门,它始建于元代。东门额刻有“德配天地”,西门额刻有“道冠古今”。门内有4根华表相向而立,在第二道门戟门东侧的钟亭里陈列的是景云钟,因铸于唐睿宗李旦景云年间而得名。它用青铜制成,上面有唐睿宗书写的铭文。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第一声钟响,即是景云钟钟声的录音。与钟亭位置对应的马亭里有一文化瑰宝——大夏石马。大夏是匈奴族所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由于当时战争连绵不断,各国统治的时间也短,留下的文物极少,因此这匹石马显得很珍贵。各位游客,我们基本游完了碑林的第一部分。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专门讲孝道的。李隆基亲自为它注释、作序并书写,目的是要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碑额由皇太子李亨亲书。此碑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整体造型端庄,风格独特,装饰华丽。 当我们来到西安碑林第一室时,会有一种进入巨大的石质书库的感觉,因为这里陈列着中国目前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开成石经》。 在印刷技术还不发达的唐代,为避免士子们在学习时传抄的错误,并能永久保存,特刻石经为范本。这套石刻经书内容包括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的《周易》、《周礼》、《尚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精选.doc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精选 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欢迎参考!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1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位于陕西西安市内的一座国家级综合性历史类 大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的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37万余件。大多为汉唐文物,对于看惯了明清文物的爱好者来说,是一大特色。比较典型的藏品有以下八大类:青铜器、唐代墓葬壁画、历代陶俑、历代陶瓷器、历代建材、汉唐铜镜、金银玉器、历代货币。 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地上地下文物非常丰富。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37万余件五祀卫鼎。比较典型的藏品有以下八大类: 青铜器 已登录注册的有39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汉。种类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其中最为典型的商

周青铜器,许多器物(如多友鼎、师献鼎等)上铸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铭文。造型较为典型的有先周凤柱受、西周牛尊、它较、战国鸟盖部壶和汉彩绘雁鱼灯等。 唐代墓葬壁画 400多幅,画面面积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1989年先后从陕西关中地区25座唐墓里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画面内容有四神、仪卫、建筑、狩猎、生活及唐与四邻的友好来往等。是反映唐代社会的重要形象资料。 历代陶俑 已注册的有20xx多件。藏品时代包括秦、汉、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质地有陶、彩绘陶、釉陶和三彩。艺术形象有文武官员、甲士侍卫、男仆女侍、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镇墓兽和马、骆驼等各种动物。 历代陶瓷器 已注册的有5000多件。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汉代釉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秘色瓷和宋耀窑青瓷等。器物种类包括生活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 历代建材 已注册的有10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两周秦汉,下至唐宋明清。器物种类有陶制的瓦、瓦当、砖、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属建筑构件。 竹节熏炉汉唐铜镜 已注册的有800多件。造形多样,图案精美。有些还铸刻着吉祥语

博物馆导游词

博物馆导游词 今天我将陪同大家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是我国十大博物馆之一,它位于武昌东湖之滨,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9100平方米,其中陈列大楼面积3000平方米,实际展览面积1600平方米.馆内藏有历史文物20多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00余件,国家级文物16件.陈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铜器,盛楚时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时竹简,历史名人字画,陨县猿人,长阳人齿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铜编钟,越王勾践青铜剑,吴王夫差矛,二十八星宿天文图等珍品举世瞩目.湖北省博物馆是武汉市建筑规模最大,馆藏最多的博物馆.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省博的入口处,湖北省博物馆这几个馏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于1960年题写的.大家请看那边那幢建筑是于1999年才竣工的编钟陈列馆,它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功能最完备的古乐器陈列馆.想必大家都非常想听一听这天外来音.我们不妨先去参观其他文物,最后有足够的时间再来欣赏编钟音乐.大家请随我往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了今天主要参观的一个展厅,曾侯乙墓展厅.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椁(guǒ)室模型,它分为东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个门洞是用来连接各室的,其形制有点象我们现在住房的三室一厅.东室放有墓主棺和八具陪葬棺,中室置青铜礼器,著名的曾侯乙青铜编钟就是

从这里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馆,北室放有兵器,车马器,竹简等. 曾侯乙墓是凿石为穴的竖穴式墓葬.整个墓室东西长21米,南北宽米,总面积220平方米,据残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约为13米,这与同时期的墓葬相比规模是较大的. 如此规模宏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谁呢我们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共发现了‘曾候乙’三个字208次。所以我们断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大家请看这个,它是根据墓内头骨制作的墓主复原像,我们可以看出墓主是大约4243岁的男性,其颅骨特征与中原商代人种特征最为接近。 接下来这件造型奇特的物品叫鹿角立鹤。大家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鹤身和鸟翅膀组合而成的是人们想像中的一种仙鸟。它出土时在主馆的东面,头向着南方,可能是意在引领墓主人的灵魂升天或祈求神灵保佑吧。它的铸造工艺考究,头颅和鹿角镀金装饰,脊背和双翅周边镶嵌绿松石,但因为年代久远我们已经不能再见它的光彩了,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它独特的造型想像出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了。 请大家随我继续往前走。这里陈列有许多当时贵族们吃饭用的食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古代食器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它不仅仅是食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礼器。先秦时期人们对鼎是特别重视,在祭祀天神、地邸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作为一名乐于助人的导游,通常需要用到导游词来辅助讲解,导游词一般是根据实际的游览景观、遵照一定的游览路线、模拟游览活动而创作的。优秀的导游词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WTT精心整理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

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博物馆导游词

博物馆 我们要去参观的是博物馆最精华的部分三大珍品馆,西汉古尸专题展,古代漆木器精品展,最后的是荆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楚汉时期的丝织品。丝绸、丝绣、距今2300多年了也是在其他博物馆看不到的。向大家介绍一下博物馆的概况,建于1958年,到现在呢有5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几十的年的发展中我们馆内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5万平方米,馆藏文物14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达到了600余件。这个数量也很多省会博物馆都是比不上的。那么在2008年荆州博物馆被国务院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现在咱们湖北省内的一级博物馆也只有3家,其余的2家都在武汉,一个是武汉市博物馆,还有一个是湖北省博物馆。 第一个要参观的是凤凰山168号汉墓展,168号汉墓呢就是西汉古尸墓葬的编号,这具西汉古尸是1975年6月8日出土于我们楚国故都纪南城,纪南城在荆州城北5公里,它就是当时楚国的首都。大家刚才在青铜器馆看到纪南城的模型,我们整个就是文物是从纪南城把古尸的葬具啊、随葬品全部都是拿到博物馆进行展出。首先大家看到的就是里面的2层套棺,因为它的葬具是一裹2棺,外面还有一层大的。它的套棺就是一层套一层,大的套小的,男尸刚出土的时候就是躺在前面小的内棺里面,棺木都是上等的金丝楠木制作而成的。楠木的防虫防腐的效果非常的好。所有大家看在地底下埋藏了2100多年也是保存非常完整。这些棺木呢在外面经过专门的脱水处理之后就在这边直接展出了,大家在上楼的时候可以看一下右手边最外面的一层椁室,这2层棺就是放在椁室里面的。椁室也是大块楠木做成的,每一块重达千斤。咱们现在上楼来参观一下裹室的内部结构,大家往这边走,往下面看,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裹室的内部结构了,大家可以看到它里面呢是分为3个部分,棺室、头箱和边箱。棺室就是把刚刚大家看到的大小2个套棺放在里面的,头箱和边箱是放它的随葬品,它的随葬品数量达到了563件,种类非常的多,漆器、陶器、吃的用的一应俱全。而且大家可以看到他的椁室内部居然还有门和窗户的设计。这门窗啊是为了方便墓主人的灵魂可以自由出入的。整个椁室的内部格局大家可以看像不像我们现在的居住2室一厅的格局。就像他在阴间住的房子一样。那么墓主人究竟是个什么人呢,我们到这边来看一下他的随葬品。了解一下他的姓名、身份。首先大家看到的是一枚玉印,这枚印章是在他的嘴里发现的,也就是含在嘴里下葬的,它是汉白玉雕刻而成,印章上面刻有他的名字叫做遂字,也就是现在隧道的“隧”不要豹尔旁。所以我们可以称他为遂先生,那么他究竟是个什么人呢,在墓葬里面有确切文字的出土,也就是这块竹牍。竹牍是墓葬里面唯一的一个文字记载。它是当时墓主人下葬的时候,地方的官员写给地府官员的一封信,在信里面他说到什么呢,大家看一下上面的标牌,第2行内容为13年5月庚辰,他下葬于汉文帝13年5月13日,江陵城敢告地下城,江陵的地方官请求地下官员,他说了什么呢?西乡市阳里有一位5大夫,交代了这个墓主人的籍贯和爵位。那么5大夫这个级别他是多大的官呢,汉代官它是分为20级爵。他相当于第9级,也就是中等地位的官员,我大家比喻一下,大家就非常清楚了。这个级别就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干部,也就是荆州市的副市长这个级别。到这边呢大家可以来看下有一双麻家袜,这个是原件,保存完好的麻家袜,距今2170多年了,是墓中保存非常完好的,是墓主人身前穿过的,在这个袜子上面发现有磨损的痕迹,这个补丁是他生前补的,但是这个补丁呢可能并不是说是他穿破了之后去补的,可能是他爱惜吧,买了新袜子之后就在容易磨破的地方给他加厚一层,就像我们现在西服的胳膊肘后面打一个补丁是一样的。在这边大家看到的是墓中随葬的漆木器,漆器在当时可以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那么像这种漆木器都是木头制作在外面用生漆经过100多层工序给刷上去。漆器呢在制作工艺是非常复杂的,在当时呢也是只有像身份地位比较高的人又钱人才会去使用,像这个耳杯是古人喝酒的酒杯,非常的大因为古人一般喝的是米酒、黄酒度数不高。像这边的是装酒水的啊装食物的啊,还有到这边的展柜里面大家可以来看一下,这边就是先前提到的男奴有28人啊女奴18人啊,就是这些木俑和木马。并不是真人到了汉代渐渐的取消了真人的陪葬。一般都是木俑或者是陶俑去陪葬的,虽然是木俑也反映了墓主人的生活非常的富裕的生活。有牛车船只,牛车在当时身份的象征,一般人不可能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