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文赏析

课外古诗文赏析
课外古诗文赏析

龟虽寿

作者:曹操(两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该作于建安十二年(207),这时曹操五十三岁。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还有死亡的时候。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寿,长寿。

3.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4.?螣蛇?二句: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螣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腾云驾雾。螣音同?腾?

5.骥(jì):良马,千里马。枥(lì):马槽。

6.已:停止。

7.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暮年:晚年。

8.盈缩:原指人的寿星的长短变化,现指人寿命的长短。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

9.但:仅,只。

10.养怡:保养身心健康。

11.永:长久。永年:长寿,活得长。

12.幸甚至哉:两句是合乐时加的,跟正文没关系,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我非常高兴,要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赏析

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是曹操晚年写成的,阐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诗中?老骥伏枥?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

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全诗的韵调跌宕起伏,开头四句娓娓说理,?犹有?终为?两个词组下得沉着。而?老骥?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时露霸气?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而最后数句则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螣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同矣!??螣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颂说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曰: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而写的。

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经常注意保养,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寿的。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表达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臵于下品。可是,曹操的诗却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

为什么理论家的眼光同读者的赏爱如此大不相同呢?这是一个颇为发人深思的问题。王大将军击节赞赏的诗,是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螣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同矣!??螣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不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吗!《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钟嵘将曹操臵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钟嵘六朝时人,当时文学之士很讲究文彩华美,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钟嵘对曹操的评价过低,显然是时代风气使然。我们知道,任何文学--包括诗歌在内,文彩较之内容,毕竟是第二位的。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张铁明)

赠从弟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亭亭:高耸的样子。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一何:多么。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惨凄:凛冽、严酷。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罹( lí)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从弟:堂弟。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称于世。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泰山梁甫行〃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作品赏析

曹植自曹丕篡汉后,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中,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他在《泰山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居。所以?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五代: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般一作:一番)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

院之中。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续集》中评价说:?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说:?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下片,因景抒情。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唯有自家领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代: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缠绵哀感,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

?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

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

?春秋?两句:大意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

斟:盛酒于勺。酌:盛酒于觞。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这两句是说邻人间互相招呼饮酒。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

农务:农活儿。辄(zhé):就。相思:互相怀念。这两句是说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

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厌:满足。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

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理:义蕴。将:岂。将不胜:岂不美。兹:这些,指上句?此理?。这两句是说,这种邻里之间过从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不要忽然抛弃这种做法。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

纪:经营。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临水的亭台。日暮:黄昏时候。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兴尽:尽了兴致。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误入:不小心进入。藕花:荷花。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起:飞起来。一滩:一群。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课外古诗赏析

七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 一、《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4、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5、“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6、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三、《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字太白。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4、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5、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6、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7、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含答案)

要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误点。 一、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二、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课外古诗词鉴赏答案

诗词赏析答案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鉴赏一

课外古诗词鉴赏(一)(七年级上册) 一、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峨眉山月歌⑴ 峨眉山月半轮秋⑵,影入平羌江水流⑶。夜发清溪向三峡⑷,思君不见下渝州⑸。 [1] 白话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4] 作品鉴赏: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5] 二、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前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之情;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全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江南逢李龟年⑴ 岐王宅里寻常见⑵,崔九堂前几度闻⑶。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⑷。 [1] 白话译文: 岐王府邸里时常相见,崔九堂前您的音乐多次听闻。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风景,在落花时节又重逢李君。 [3] 作品鉴赏: 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沧桑巨变。世境离乱,年华盛衰,人情聚散,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4]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初中语文课外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课外十首诗词赏析 《龟虽寿》曹操 ,。,。 ,。,。 ,。,。 ,。 1、开头点出两个意象、点明它们虽长寿,但终有终结一生之时,写出苍生之伟大,寓藏哲理。 2、诗中刻画了的形象,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3、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及对未来宏图大业的向往。 4、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句 《过故人庄》孟浩然 ,。,。 ,。,。 1、本诗语言朴实平易,由“”到“”到“”又到“”一径写去,叙写一次应邀到农家做客的过程。 2、“绿树”两句写出了,“开轩”两句写出了。 3、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把和,融成一片,情景交融。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 ,。,。 1、本篇是一首写景诗,逼真地描写了寺院的,表现了作者的情绪。 2、诗中哪两句描绘出一个美妙幽寂的环境?请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出该画面。 3、“山光”两句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其中“人心”指。 4、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两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1、起句景物的描写暗寓节令正值,“”“”创设了飘零离恨之感。 2、“”,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点明王昌龄跋涉之苦。 3、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 《夜雨寄北》李商隐 ,。,。 1、这是一首借景寓情的抒情诗,也是一封以诗歌的形式写给妻子的回信,明明是写,却设想,表达了游人羁旅巴山和,抒发了诗人的美好心愿。 2、“”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

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其后成了离情的代用词。 3、第三句中的“”紧扣“未有期”,表示愿望,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泊秦淮》杜牧 ,。,。 1、本诗写的是在晚唐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里的一种情绪,全诗以叙事带出议论,但议论并非指向歌女,讽刺的对象而是那些。 2、第一句用词生动凝练,请找出来,说说它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3、“”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是《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后人把该曲视为。 4、“,。”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堪称“绝唱”。 《浣溪沙》晏殊 ,。? ,。。 1、该词是伤春感时之作。上片既写现在,又写过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交织、融合在一起。 2、“”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3、“,。”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 1、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等词语的运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2、诗的前半部为,后半部为,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用形象的比喻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 《如梦令》李清照 ,。,。 ,,。 1、这首词追叙了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抒发了作者思想感情。 2、“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时间是“”,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

1、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忧国忧民 2、送友人薛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苍凉(悲凉凄凉凄清)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3、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答: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凄清孤寂。寂寞悠思的心情。 4、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 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 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 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片写待月的心情,下片写赏月。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桂花西风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5、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6、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诗词鉴赏选择题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C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上天赋予的自然之美。 D诗人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 2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色。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3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B一二句写西湖水光山色无论晴雨天都是美好奇妙的。 C.三四句通过比喻赞美了西子的美丽。 D “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照应。 4理解正确的是( C ) A首句写了雨中西湖水波荡漾,但是没有晴天美好。 B.第二句说雨中的山云雾迷茫似有若无,非常奇怪。 C.第三句在西湖与西施之间建立了比喻的关系。 D第四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是描写西施的,不是描写西湖的。 5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A “潋滟”描写了西湖晴天波光闪闪的水光。

B. “空蒙”描写了西湖雨后迷迷茫茫的山色。 C “西湖”和“西子”都有婀娜多姿的神韵。 D “淡妆”和“浓抹”指西湖的晴姿和雨态。 6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A诗人边饮边赏西湖的两种风光。 B..诗中描绘了西湖的具体景物。 C诗人给西湖赋予了生命之美。 D.诗人非常热爱西湖的美景。 7.“淡妆“和”浓抹“是指西湖的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2013奉贤一模]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013奉贤一模] A.首句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 B.次句描写了雨后的山色。 C.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A “强说愁”写出了年轻人的志高远大、好胜纯真。 B. “欲说还休”写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孤独压抑。 C词的末句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无法排遣沉重抑郁。 D.通篇言“愁”,表达了遭到排挤、报国无门的哀愁。 2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A本词写出了作者内心无处倾诉的苦闷。

课外古诗词鉴赏(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鉴赏 (七年级下册) 山中杂诗 诗歌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竹里馆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峨眉山月歌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代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理解记忆】 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正如诗中所言: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1(通用)

古诗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2、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找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诗中写景从写到,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赏析首句中“断”字的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菊花 元稹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 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 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 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4理解不正确的是(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2013松江一模]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2013松江一模]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上语文诗歌练习题 1、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 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3、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4、.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5、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题奉晚(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古诗的特点:贵形象,贵情感,贵含蓄;贵凝练. 如何读懂诗歌: 1、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古人的生活情境。 相关的文言知识: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的。 相关的诗歌常识:题材与体裁;句与联;意象与意境;情感基调与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 2、抓住:题目、作者、注释、意象、情感基调、题材、关键词句、诗歌中的人、思想情感等。 3、贯通:诗歌中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4、整合: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参考答案在最后) (一)江陵①愁望有寄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二)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

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雨晴(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八)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题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题) (一阅读题雨夜读书陆游[宋]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①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②思天山。②仗下:借指朝堂。[注]①蹭蹬:比喻失意潦倒。5分)8.首联写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说明。(分)9.诗歌里蕴含那些思 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参考答案】分)深夜,帘雨声淅沥。帘内一灯如豆。陋室灯下,28.写出一幅幽静的“雨夜读书”图。(分)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古书里。(3②伤感功名未成,倍感遗憾。人生迟暮。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9.①感叹青春凋零, 上天对我太吝啬。③依然坚守但是人生多艰,仕途失意。功名原本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向,渴望建功。虽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志 (每点2分)建功立业。阅读题(二)柳梢青·岳阳楼戴复古①袖剑飞吟②。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字式之,南宋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山河破年后)注释:①戴复古(1167年—1248,据《唐才子传》记②“袖剑飞吟.碎风飘絮.,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时代。胆气粗。三入岳)“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指剑. 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分(1)词的上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请简析。(4 (2)简析“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4分) 【参考答案】() 阅读题(三) 江村 元末明初金涓 寂寂江村路,轻烟晚自生。远峰晴有色,独树暖无声。 渚鹭行看水,溪鱼卖入城。孤舟人不渡,两岸夕阳明。 【注】金涓,元末明初知名学者和诗人。其一生幽居在野,不应征聘,咏水歌山,传道授业,深为时人与后世钦敬。 (1)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江村之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分)4()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2(. 【参考答案】())①远近结合,颔联写了远处的山峰,近处的独树。点明江村的环境。②从视觉和听觉(1与颔联静景相映衬。④虚实和“暖无声.。③动静结合:颈联写动景,来写江村。“晴有色.眼前虽不见渔人,应该是进城结合,看到江边鸥鹭在水面飞行,联想到江中应该溪鱼肥美,卖鱼去了。(答案任选两点作答即可得分)4等景物描写,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幽居山野)尾联以“孤舟.“无人渡. (2“两岸夕阳但不应征聘的孤高之情怀。同时也透露出一丝不在其位的无奈之情。 .又给这一丝无奈增添了暖色,表达了安于幽居,乐于传道授业的情感。明阅读(四).比较赏析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甲]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诗) [乙]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八年级古诗词赏析选择题

八年级古诗词赏析选择题 1.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乐天”是大诗人白居易的字。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酒宴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对刘禹锡被 贬遭遇表示了深切同情与关怀,诗人就写了这首诗来答谢。 B、首联两句尽写自已被贬遭遇之情,但诗人并不直率倾诉自已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自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来表达,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故 贴切、感情深沉。 D、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颔联,意思是: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比现在好。它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3.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臵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4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等而写的。诗人用这个典故也有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之意,以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比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着别人纷纷志得意满。这两句诗也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D.本诗既表现了诗人被贬宫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惰,也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4、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理解错误的一组是 A.首联叙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与朋友一来一往之间显示出推心置腹的亲 切关系。 B.颔联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长,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 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D.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姑且借酒浇愁吧。 4.选出对《赤壁》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课外古诗词鉴赏题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 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2分) 2.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妙?找出来并简析。(2分) 1.示例:愉快(高兴、愉悦等)。(1分)“人意好”(“好”“意好”)(1分) 2.示例:“乱”,(1分)不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繁华密林中传出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林间枝头的动感(意思相近,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3.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1分) 4.“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2分) 3.(1分)镜中看 4.(2分)示例: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5.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请找出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2分) 6.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2分)

5.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1分);临水不敢照,惊恐平昔颜(1分)。 6.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点明云、鸟的自由和飞行之速,进而引发作者久客异 地的乡思。(大意相同即可)(2分)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7.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2分) 8.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2分) 7.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树葱郁、茂盛(1分),给人以阴凉之意(1分)。评分标准:意对即可。共2分。 8.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评分标准:点出“恬淡、悠然、平和、闲适”等其中一个,得1分,指出质朴或“淳朴”等,得1分。共2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9.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3分) 10.“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3分) 9.(1)(3分)梅子、芭蕉、柳花(答对1个给1分) 10.(2)(3分)“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1分),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呼应了诗题(1分)。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