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小说人物性格论的不同

浅析中西方小说人物性格论的不同
浅析中西方小说人物性格论的不同

浅析中西方小说人物性格论的不同

本文来自: 内在王国作者: 远冰笛日期: 2006-6-25 18:30 阅读: 1201人收

浅析中西方小说人物性格论的不同

——分析金圣叹性格理论有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 20031141133 孔令君

内容提要:金圣叹的性格理论是中国小说理论史上的丰碑,“性格”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上第一次被提出。然而,中西方性格论在在性格的“内涵”及人物性格欣赏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仅简要说明这一不同并加以浅陋的分析。

关键词:人物性格;金圣叹;性格欣赏方式

在中国古代,抒情文学有着根生蒂固的影响,古代小说创作被认为是“小道”,为正统文人所不齿。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直到明清才出现了相对的繁荣,所以中国的小说理论也只能在明清才能有所发展。在这以前,小说理论家为小说正名作了很大的努力,不断强调小说的娱乐功能和教化功能来为小说争取一席之地。

到了明代小说理论家才在大量的文人创作和小说评点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小说艺术特性的探讨,人物性格理论才在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本中提出。中国小说的创作和地位与西方小说有很大的差距和不同,中西方的性格理论便有了很大的可比性。

在金圣叹之前中国并非没有人注意到人物的性格形象的塑造,容与堂刻本《水浒传》、袁无涯刻本《水浒传》中就有“逼真”、“肖像”、“传神”等词语来赞赏小说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塑造。到了金圣叹的《读第五才子书法》,“性格”一词才在中国小说理论史上第一次出现: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⑴

人物“性格”的刻画被金圣叹认为是《水浒传》成功的本质原因和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

“别一部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⑵

“或问施耐庵寻题目写出自家锦心绣口,题目尽有,何苦定要写此一事?答曰:只是贪他三十六个人,便有三十六样出身,三十六样面孔,三十六样性格,中间便结撰得出来。”⑶

金圣叹将“人物性格”提到了小说本质论的高度,这较李贽、叶昼便有很大的提升和不同,在中国小说理论史上是别开生面的。

然而,在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中,他没有对“性格”这样一个基本概念有任何明确的定义,以上的三段引文中的“性格”都是概括而言的,本无界定具体概念。这当然和小说评点这种特殊的形式有关,中国古代的小说评点大多是自觉性的、印象式的,金圣叹在评点中重在对文本的评论和感叹,对于概念比如性格在理论上是琐碎的。这一特点也增强了与西方小说性格理论的可比性。

那么“性格”在金圣叹的眼中大致是什么呢?在他具体分析人物性格的文本中,我们可以大概地认为性格是指人物的性情、气质:

“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⑷

“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⑸

以下试说明一下西方的性格理论,仅将西方性格论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对于“性格”的定义引用如下:

“我们原来的出发点是因其动作的普遍的有实体性的力量。这些力量需要人的个性来达到他们的活动和实现,在人的个性里这些力量显现为感动人的情致,但是这些力量所含的的普遍性必须在具体的个人身上融会成整体和统一体。这种整体就是具有具体的性灵性及主体性的人,就是人的完整的个性,也就是性格。神们变成了人的情致,而在具体的活动状态中有情致就是人的性格。”(6)黑格尔将“情致”称为“存在于人的自我又渗透到他的全部心情的那种理性内容”。“情致”原作Pathos,即一种激情,一种充溢于人物的性格、推动其动作的感情。

黑格尔认为:“情境”是很重要的,然而只有理想的“情境”还不能构成艺术形象,还不能体现艺术的美,因为环境是表现性格服务的;艺术的目的在于表现性格,而不是仅仅表现事件和环境的变化,“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他说的“性格”是要通过“动作”(即情节)得到具体的反映,是在动作的展开当中予以展示。那么是什么推动人物的动作、决定人物的行为方式呢?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伦理、宗教、道德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亦即一定的“普遍力量”,它们在艺术作品中与个别人物的具体结合、在个别人物性格上的体现,也就是“情致”。黑格尔认为:一个人物的性格被一种“情致”所笼罩时,其性格便丰满;最充分的表现了“情致”的性格就是理想的性格。

也许我可以从中浅陋地得出结论:西方要求人物性格在与正常人的心理特征相符外,人物性格还需要提示某种更高层次的东西——必然性、社会性、“普遍力量”、“意蕴”、“理性和自由意志”等等,而且西方文论家认为这些东西才是人物性格的核心。这就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与现实中的人的心理性格区分开来,文学中的人物性格有了特定的内涵。可以说西方小说中所谓的“性格”是侧重于人的社会性的。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中西方的人物性格论中“性格”是有着不同的侧重和内涵的。因此,中西方性格论中对于人物性格的欣赏就有着很大的不同。

我认为最大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大多数中国人(自然包括中国小说理论家)对于小说人物性格的欣赏重在一种感性的直观感受,多是一种赞叹式的无法深入探究的评点,这当然和中国小说评点这种特殊形式有关;而西方的文论家和读者倾向于对性格多做哲理性的思考,人物的性格是集中的,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能让人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先从中国古代性格论说起:

首先,中国古代性格论强调的是性格的先天性和自然表现性。中国古代的小说理论家受人“性本恶”或“性本善”的影响而认为人的性格是与生俱来和一成不变的。不仅如此,中国古代的性格论似乎是不惜一切地肯定性格的自然表现。金圣叹极力推崇李逵的“真”,赞扬李逵天真的性格,说他是上上人物,阮小七有着同样直率性格也被列为上上人物,而宋江、吴用等由于显得处心积虑而只能成为小小人物。毛宗岗更是将关羽推崇到了“义绝”的程度,甚至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也成了“义”。

其次,中国古代性格论重视一种感性直观,要求人物性格一目了然。这种直观的欣赏人物性格的倾向可从叶昼评《水浒》的三回说看出——“读者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事也。”《水浒传》三十七回中李逵的出场就很有代表性:“黑凛凛大汉上楼来。宋江看见,吃了一惊。”李贽称赞其“只有三个字,神形俱现”。金圣叹对这种刻画方式是这样赞叹的:“黑凛凛三字,不惟画出李逵形状,兼画出李逵顾盼,李逵性格,李逵李逵心地来。下便紧接宋江吃惊句,盖深表李逵旁若无人,不晓阿谀,不可以威劫,不可以名服,不可以利动,不可以智取……”⑺再想我们中国人对于“凤辣子”王熙凤的性格评价,基本上我们会先想起《红楼梦》第三回中王熙凤的出场描写——“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一句话便使这个形象流传千古,使人“如见如闻”了。中国性格论中常见这种评价和形容:“传神”、“逼真”、“活画”、“神理如画”等等。这些与中国传统画论中的“传神论”密切相关,就人物性格刻画的最高境界与画论相通,从中也可以说明中国古代小说性格论的感性直观性。

所以可以说中国的这种性格论是与环境中断的。如上文所述,中国古代性格论大多侧重于人物性格的感性直观、一目了然;强调人物性格的先天性和一成不变性。这样,在中国古代性格论中环境与性格的联系就弱了,中国古代文论家对于人物性格的审美就只在其“性格”特征方面,而对性格的内在心理活动就缺乏揭示和表现,相对地忽视了人物的感情以及性格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也就是忽视了人物性格的“流动性”。不仅如此,中国性格论还过于强调人物性格的片面性,只侧重人物心理现象中某些特征的描绘。中国性格论强调关羽的性格“义”,这便成了一张“脸谱”;金圣叹从自己的理解出发视宋江为下下人物,于是就无视了宋江性格中除了不近人情的其它方面;即便是中国性格论中重视的“深于佛事”——《水浒传》第十五回中杨志与梁中书的对话中微妙地显现杨志的性格,这也只是人物在具体环境中下的心理活动,并不是人物稳定的、一贯的感情。

再看西方的性格论,它重视的是人物性格形而上的意义,重视性格与环境的血肉关系,重视性格中哲学意蕴,多透过性格对人进行本体论的思考;中国性格论如上所述多是感性的具体批评。

首先,西方性格论强调的性格是人物独特的出身、成长、教育及社会环境等影响下的某种稳定的情感,如黑格尔所说的“情致”。《红与黑》中于连的野心和善良都是那个时代和他的出身赋予他的;《包法利夫人》中包法利夫人的不切实际和虚荣是她所受的教育的结果。这些都能引起读者对于社会对于人物悲剧性的思考。

或是说,西方性格论注重的是人物性格的“流动性”、历时性。《高老头》中拉斯提涅由外省善良青年成为极端利己主义的资本家这是由于可悲的社

会造成的,《玩偶之家》中娜拉从乖乖的妇女到觉醒出走明显有一个心理觉醒的过程。

狄德罗就提出“情境”理论:“一直到现在,在喜剧里主要对象是人物性格,而情境是次要的;现在情境却应变为主要对象,而人物只能是次要的。人们一般要找出显出人物的性格的周围情况,把这些情境,它所包含的义务、便利、和困难。”⑻而“情境”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作品中人物所处的、环绕着他并促使其行动的环境,包括家庭、社会、阶级、宗教、习俗等人物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的全部关系的总和。莱辛也曾说:“我们不应该在剧院里学习这个人或那个人做些什么,而是应该学习具有某种性格的人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做些什么。”⑼

其次,西方的性格论强调作品中人物性格与现实中人的性格的区别。狄德罗说:“我更重视在剧中逐渐发展,最后展示出群不力量的激情和性格,而不大重视使剧中人物和观众全都受折腾的那些剧本中交织着的错综复杂的情节。”⑽他们要求人物的性格更集中,是与现实中人的性格有区别的,他们要求人物性格有更深刻的哲学意蕴。

造成中西方的性格论的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很大的原因我认为是小说创作的不同及中西方读者的审美方式不同。

中国的小说与史传文学有很大联系,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脱胎于史书的,所以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及性格有着根据史实的传统,虚构相对于西方小说是有限的,这就必然对减少了心理描写的成分,性格便只能有言语和行为来表现,性格就少了心灵性、感情性;不仅如此,由于小说人物大多有着历史上的原型,小说的创作就很难对人物原型的性格进行突破,而且很容易陷入“脸谱化”的巢臼;还有人物的结局都是预先设定的,人物都给人很大的宿命感,人物性格就少了很多变化,基本上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人物性格刻画怎么会有“流动性”、历时性。因此,《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人物,最高境界就只能是“同中有异”和“传神”了。这样的小说创作和人物刻画必然造成中国性格论的重感性直观,也只能用具体的赞叹式评点来评价人物性格。

还有,中国古代小说的大量接受者其实并不是读者,多是“听者”,古代小说和“说话”艺术的话本有很大联系,对于市民娱乐所听的“说话”自然要情节吸引人,最好是曲折离奇令人心醉,而且这是一种叙事性的艺术,自然很少大量直接的心理描写而多用第三视角来用言语和行为刻画出人物性格。不仅如此,“说话”需要给读者一个直观感性的对于人物的认识,于是人物的登场亮相必能从中直接看出人物性格。这样的“读者”审美方式自然也会影响到中国的性格论。

西方的文学起源于阿喀琉斯的愤怒这种悲剧性的神话,神和人性格都决定了哲理性的悲剧。而且西方的小说很长的时期很大的程度是在给人灌输思想、启蒙、写实、批判,它们与中国的小说很大程度是“小道”是娱乐有很大不同,西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很重要的,是时代和社会的集中体现,作者想让读者思考,让读者从中看到这个世界。西方的性格理论因此而很大程度上是形而上的。

本文仅是一些荒谬浅陋的感想和一家之言,对中西方的性格论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比较。

注释:

(1)《金圣叹全集》(一),第19页

(2)同上,第19页

(3)同上,第17页

(4)同上,第10页

(5)同上,第19-20页

(6)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300页

(7)《金圣叹全集》(二),第48页

(8)(9)(10)参考杨慧林《西方文论概要》

主要参考文献:

(1)《金圣叹全集》,曹方人周锡山标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2)《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3)《中国小说理论史》,陈洪着,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美学》,[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5)《西方文论概要》,杨慧林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外国最经典的50个文学名著

外国最经典文学名著 希腊神话——古希腊文明的瑰宝 伊索寓言——一部经典的寓言故事集 荷马史诗——横亘千古的文学瑰宝 俄狄浦斯王——古希腊悲剧的典范 圣经——基督教的经典著作 源氏物语——日本古典文学的瑰宝 神曲——中世纪的伟大诗作 十日谈——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列那狐的故事——法国伟大的民间长篇故事诗 巨人传——一部荒诞不经的幽默小说 威尼斯商人——为贪婪的吝啬者画像 哈姆雷特——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堂·吉诃德——一部反骑士小说的骑士小说 伪君子——伪善者真实面目的揭露 鲁滨逊漂流记——一个永不言败的漂流者 格列佛游记——一部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 汤姆·琼斯——一位弃儿的成长史 少年维特之烦恼——震撼了一代青年心灵的著作 忏悔录——“忏悔”与“控诉” 阴谋与爱情——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傲慢与偏见——一部优秀的社会风俗小说 唐璜——反映和批判社会现实的讽刺诗 格林童话——童话城堡上的一面旗帜 叶甫盖尼·奥涅金——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巴黎圣母院——一个展示美、丑、善、恶的大舞台红与黑——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爱情小说 欧也妮·葛朗台——一个守财奴形象的成功刻画 高老头——资本主义罪恶的深刻揭露 安徒生童话集——一部具有永恒的魅力的童话集 钦差大臣——一幕官僚和骗子上演的讽刺喜剧 雾都孤儿——一位孤儿艰辛的奋斗历程 三个火枪手——火枪手的传奇故事 基督山伯爵——一个曲折离奇的复仇故事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刺诗简·爱——现代女性小说的经典 呼啸山庄——欲望、恩仇与爱的交响曲 茶花女——一位高贵.善良的巴黎名妓的悲剧 红字——心灵的罗曼史 大卫·科波菲尔——从遗腹子到大作家的传奇 汤姆叔叔的小屋——黑奴的血泪史 白鲸——惊心动魄的海上搏斗

浅谈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与差异

浅谈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与差异 摘要:在现代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美术教育是一大热点。无论是中国美术教育理念,还是西方美术教育理念,都是一种艺术教育,都有着其悠久的历史。中西美术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差异上,中西教育的主导思想、教育观念、审美角度等不同,都会带来理解上的差异。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的不同,所以中西美术的教育理念也不同,正确认识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的差异,有利于提高人们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从而理性看待中西美术教育理念的差异,纠正对传统美术的轻视或者对西方美术教育的排斥等观念,引领美术朝着兼容并包的正确方向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美术教育;教育理念;差异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美术理念的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中西方美术理念的对比 (6) (一)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的表现 (7) (二)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的表现 (8) 三、中西方美术教育的差异之处 (9) (一)主导思想不同 (10) (二)教育观念不同 (11) 3.2.1中国的美术教育理念 (12) 3.2.2西方的美术教育理念 (12) 四、我获得的美术教育理念 (12) 五、总结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21世纪现代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艺术及审美教育成为成为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当代如此纷繁灿烂的绘画艺术领域里,绘画艺术教育又是一大热点。中西绘画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教育主要体现在文化和教育上。 一、美术理念的概念 美术,指占据一定平面或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美术”这一名词第一次出现是在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

浅谈中西方小说文化之差异

注意:本文由合肥财经学院机电一体化1101班童永鹏原创和分享,不作为其他人的“中西方文化课”期末考试之用,如有发现,必将追究责任。 浅谈中西小说文化之差异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的这句诗恰好体现了他的文化情怀和态度。林语堂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海外经历,使他能站在世界一体化的高度,不偏不倚地看待不同的文化。他认为,人性是相通的,文化也是一体的,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他们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可以互相弥补互相吸收的。在全球不断一体化的今天,林语堂看待中西文化客观、全面、人性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题记作为素质教育的受益者,我有幸阅读了《红与黑》、《汤姆索亚历险记》、《羊脂球》、《儒林外史》、《围城》、《钱钟书传》等大量的中外著作,不能说是完全吸收了全部的思想,只能说是粗略地了解大家所想诉说的大体含义。如果非要给小说做个比喻的话,我更愿意把小说比作是陈年老窖,越久越醇,越品越有味儿。虽然我不是像李白那样嗜酒如命,但是我愿意去慢慢品味那独特的香浓,虽然,有些烈、有些辣,甚至难以下咽,但是,酒过肚肠,那一丝丝的香滑顺着口飘溢心脾,荡气回肠。小说不也如此吗?一部著作的诞生倾注了作者的全部的心血和期盼,如女孩红那样装满了对孩子的期盼,这一点,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一样的,

司汤达的《红与黑》酝酿和创作了多年终成就了这部批判现实主义著作,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也是这样,终使之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下面,就针对我最喜爱的两部中西方小说来粗略地谈谈我对中西方小说差异的理解。 先从中国的《儒林外史》开始谈起吧。我先谈谈喜欢《儒林外史》的理由吧。有的人会说,中国古代的著作多得是,为什么偏偏选择《儒林外史》来说呢。我想说的是,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课本外的古代小说著作,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深深地吸引了我,似乎把我带到了康乾时期,我会为了高要县知县汤奉讲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傅活活枷死而气愤,会为了范进中举后不省人事而黯然神伤,会为了科举制度下培养的一批批庸才而叹息,更会为了生活在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墨客和能人志士而感到悲哀和怜悯。 中国古代小说多以传奇故事为题材,可以说都是“传奇型”的。到了明代中叶,从《金瓶梅》开始,才以凡人为主角,描写世俗生活。而真正完成这种转变的,则是《儒林外史》。它既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也没有情意绵绵的动人故事,而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全书写了二百七十多人,除士林中各色人物外,还把高人隐士、医卜星

西方文学经典鉴赏章答案

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1) 一、《伊利亚特》 (1) 第二章 (4) 二、《神曲》 (4) 第三章 (6) 三、塞万提斯 (6) 第四章 (8) 四、莎士比亚 (8) 第五章 (10) 五、歌德的《浮士德》 (10) 第六章 (13) 六、斯丹达尔 (13) 第七章 (15) 七、《简.爱》 (15) 第八章 (17) 八、托尔斯泰 (17) 第九章 (19) 九、易卜生 (19) 第十章 (21) 十、哈代 (21) 手动整理,请注意选项顺序,下方为智慧树校核后答案,请放心使用! 第一章 一、《伊利亚特》 1【单选题】(5分) 下列关于《伊利亚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伊利亚特》描写了10年战争中的51天战事和其他活动

B. 《伊利亚特》是由荷马独立创作完成的 C. 《伊利亚特》表现了英雄主义精神 D. 《伊利亚特》堪称古希腊生活的百科全书 正确 ?5分 2 【单选题】(5分) 关于《伊利亚特》,说法正确的是 A. 《伊利亚特》描写了海伦被帕里斯拐到特洛伊的经过。 B. 《伊利亚特》最后描写了特洛伊城的陷落。 C. 《伊利亚特》中描写了赫克托耳之死。 D. 《伊利亚特》中描写了阿基琉斯之死。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3 【单选题】(5分) 关于《伊利亚特》,说法正确的是: A. 诸神都支持希腊人。 B. 《伊利亚特》描写了三个女神争夺金苹果的故事。 C. 《伊利亚特》最后描写了阿基琉斯举办的体育竞技比赛。 D.

阿基琉斯第一次发怒的原因是战友被赫克托耳杀死。 正确答案是:C 4 【单选题】(5分) 《伊利亚特》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核心人物是: A. 奥德修斯 B. 阿伽门农 C. 海伦 D. 阿基琉斯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5分 5 【单选题】(5分) 《伊利亚特》结构紧凑、布局巧妙,全部情节围绕一个核心展开,就是: A. 阿基琉斯的愤怒 B. 争夺美女海伦 C. 如何取得胜利 D. 金苹果的传说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析上。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

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传授知识。?然而,学生真正要掌握知识,并把知识变成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日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方法1《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word教学参考

【题文】 从近几年高考的题目看,小说是各省市考核的重点,但总体上看这类文体的阅读的得分率不高,不少考生见到小说阅读题就心里没底,实际小说阅读也有一定的方法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小说阅读题的解答还是很有帮助的。 人物形象的题目在小说中是必考的内容,主要考查的是概括特征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的是结合环境、情节、标题和主旨进行探究,考题灵活多样,这节微刊我们就来讲解一下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 一、小说的一般阅读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我们阅读小说时可以把“三要素”作为突破口。 人物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二、考点解读 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常见设问方式】 (1)请赏析文中画线处人物语言。 (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 (3)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赏析。 【塑造人物的常见手法】

(一)正面描写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1.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的眼神描写。 例: 初到鲁镇家做工——顺着眼——安分 再到鲁镇家做工——眼角带着泪,眼光也没有那样精神了——经受丧子之痛,打击沉重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不理会镇上人冷冷的笑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别人嘲笑她的伤疤——瞪着眼——表示自己的愤怒 捐了门槛之后——眼光分外有神——有了生存的希望 沦为乞丐——眼珠间或一轮——生命之火已经接近熄灭 问有无灵魂——眼睛忽然发亮——生命的微光突闪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眼睛的变化看出生命之火日渐熄灭。 鲁迅高超的文学手法之一“画眼法”,深刻地惟妙惟肖地活画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2.语言描写 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有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精神胜利,无不绘形绘色,跃然纸上。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守财奴》中葛朗台的一句独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它直接揭示了人物对金钱赤裸裸的占有欲。 3.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就表现了林黛玉的小心谨慎。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

外国文学经典书目推荐

外国文学经典书目推荐 一、古希腊文学至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推荐阅读书目 《希腊神话故事》 《荷马史诗》(《伊利昂记》《奥德修记》)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 (意大利)但丁《神曲》 (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 (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瑟罗》《麦克白》《李尔王》(法)莫里哀《伪君子》《吝啬鬼》 (德)歌德《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法)卢梭《新爱洛依丝》 (英)菲尔丁《汤姆·琼斯》 (法)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美)麦尔维尔《白鲸》 (美)霍桑《红字》 二、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推荐阅读书目 (法)司汤达《红与黑》 (法)梅里美《卡门》 (法)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英)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英)狄更斯《双城记》 (英)勃朗特姐妹《简爱》《呼啸山庄》

(英)乔治·爱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尔马契》(法)小仲马《茶花女》 (法)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法)莫泊桑《羊脂球》 (英)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美)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美)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挪威)易卜生《玩偶之家》 (俄)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俄)果戈理《死魂灵》 (俄)屠格涅夫《贵族之家》 (俄)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俄)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英)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 三、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推荐阅读书目 (英)D·H·劳伦斯《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法)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 (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法)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 (捷克)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美)德莱塞《美国的悲剧》 (美)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

浅谈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5116487.html, 浅谈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作者:田红霞 来源:《商情》2013年第52期 【摘要】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地域差异以及文化差异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中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差异培养出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我们应该如何扬弃?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则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挖掘中西方文化在教育观念上的具体表现,追究其存在差异的根源。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教育观念;哲学根源 社会的竞争,知识和智能的较量已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中西方教育存在诸多的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教育目的的差异。而教育目的的差异又是源于中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同。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承方式的不同,因此中西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也着有很大的差异: (一)教育宗旨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与政治紧密相连的,所谓“文以载道”、“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也”是其最好的解释。中国古代的教育即是通过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官吏既而来为政治服务的。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西方教育则与中国大相径庭,它们的教育自成体系,与政治的关系比较松散,其培养人才的宗旨在于掌握、使用科技技能。 (二)教育体制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教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强调“分数”,考试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所培养的学生缺乏想象力,缺乏主见和创造,这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西方的教育体制则是倾向于能力教育。其特点是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 (三)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_英文_

综 合 191 #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黄文娟 摘 要: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交流中的误解,引起了很多不便。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典型现象如婚姻家庭,餐厅礼仪和日常招呼等进行分析,阐述了这些文化现象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和其所植根的文化根基,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平等概念和等级观念,自我中心和牺牲精神等方面做出解释,为困顿于中西方文化的学习者提供参考。关键词:中西方文化;现象;文化内涵;文化根基作 者: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1Cited phenomena A 1Mar riage A Chinese gir l got mar ried with an Amer ican boy and sett led down in Los Angeles not far away from wher e her par ents-in -law lived.T he fir st few months went by much smoothly and the Chinese girl got along very well with her new family. Six months later,she got pr egnant and infor med her par ents -in-law at the fir st moment.The r eady grandparents blessed her and her baby and went to Europe where they planned to enjoy a half -year holiday.The Chinese gir l was surprised at their decision:/Don .t you stay to take car e of me and my baby?Don .t you think the baby is the most import ant thing in the family now?0T he parents-in-law also got confused:/We love this baby,but does it mean we should give up our own life and do everything for it?0 B 1Rest aur ant customs A young Chinese tourist sat in a Par is caf and or der ed tea.Twice he asked for more hot water to top it up while putting the saucer on the cup to keep the tea warm,as he would have done at home. T he waiter grew impatient./This Chinese is too stingy t o pay for mor e tea.And doesn .t he know t he saucer goes under the cup to cat ch the dr ips?0 T he Chinese man noticed the displeasure on the wait er .s face and lost pat ience himself./This Wester n waiter is r ea lly stingy and silly!Why is he so reluctant to serve me hot water?Why does he put the lid under the cup?0he got angry,and left the caf st eam ing with resent ment. C 1Greeting An American student Charlie went to China and continued his study in Peking University.Ever ything went well with him except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were hard to understand for him somet imes. One day afternoon,he was on his way back from the super market when he encounter ed two Chinese classmates./H i,Charlie,wher e are you going?0one of the Chinese classmates greeted him./I .m just back from the supermar ket.0H e answer ed./What did you buy?0T he Chinese student continued./Er ,0Char lie felt ver y awkward,/I bought a bar of bread,five apples,a bott le of salad jam and ,0/You don .t have to tell us all these specific t hings,we ar e just greeting you by asking you questions.0/What?You confused me!0 ò.Analysis on the cited phenomenon and the cor responding cultur al implications In the fir st case,both the Chinese girl and her par ents-in -law can keep their own opinion.In China,it is par ents .dut y t o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childr en and this responsibility will last (4)勤巡视病房,观察生命体征、面色、意识及有无感染、周围组织坏死等。当出现因插管技术而导致的并发症(如穿破脐血管造成出血插进或堵塞腹主动脉分支、空气栓塞、血栓形成、误插在门静脉沟处、穿破肝实质等)时,应通知医生尽早拔管,同时给予对症治疗,使症状得以改善。 (5)细菌学检测。每周1次分别做外周血和脐部穿刺处皮肤的细菌培养。本组病例共做16次外周血和脐部穿刺处皮肤的细菌培养,无1例发生院内感染等插管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余波,李莎莎.新生儿126例脐静脉插管末端细菌培养的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4) [2]宋新志,曹明艳,何咏梅,等.新生儿窒息血肌钙蛋白T 变化[J ]湘南学院学报,2005(1) [3]周宇,周晓光.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分型与特点的初步探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5) [4]高树辉,周杰,张映辉,等.早产儿血脂水平与出生体重的关系[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3)

2020届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5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含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 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真题速递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小步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 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它们的小 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般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 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只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 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教学内容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 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

析上。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的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xx级x班 xxx 学号:xxxxx 通过对本学期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学校,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下我将从饮食、节日、音乐、建筑等方面,简要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做一下探讨。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说: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不同于西方,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食品板块,在中国菜都放在表和大家共享。如果你是被视为一个中国主机,准备一吨的食物。中国是他们的饮食文化非常自豪,并会尽力给你许多不同类型的菜肴的味道。朋友之间,他们只是为了将足以为那里的人民。如果他们有人出来吃饭的关系是半礼貌客气的,那么他们通常会比客人数量(例如四口人,五菜)为了一个菜。,如果它是一个商务宴请或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食物量,将不可能完成。一个典型的餐开始与一些凉拌菜,像煮花生和大蒜捣烂黄瓜。这些都是其次的主要课程,热鲜肉和蔬菜菜肴。最后,汤是带了出来,这是由淀粉的“主食”食品,通常是米饭或面条或有时饺子。许多中国人吃米饭(或面条或其他)最后,但如果你要与其他菜肴米饭,你应该说那么早。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

浅谈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浅谈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摘要:真正的小说关心的是人,作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帮助读者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而读者则通过对小说的理解领悟人生经验和智慧,对自身产生极积正面的影响。了解一本小说最重要的是了解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本文将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描写方法的分析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小说内容、认识文学。 关键字:人物形象、描写方法、情感分析、内容解读、小说价值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本中的故事伴随着我们成长,孩提时代翻看童话、寓言故事;青少年时读读散文、看看名著;成年以后书看的杂了,便通通归为小说。年轻的时候往往沉溺在作者华美的文笔中;执着于故事的结局;激动于小说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小说的理解仅停留在比较轻松的感悟方式,缺少理性的内在力量。感悟往往被小说众多的现象所阻挡,从而使我们局限于情节甚至故事当中,我们将优秀的文本降格,成为仅可以满足我们日常好奇心的通俗读物。董学文编著的《文学原理》中有段话对小说人物作出精辟的定位:“在小说中,人物是灵魂,只有扣紧灵魂才能制服小说庞大有力的文本,产生更为有效的解读。把握住人物和小说复杂的语境、结构,小说所描述的丰富的生活内容就开始变得清晰。” 在文学作品中,小说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则需要我们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一、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如容貌、服饰、姿态、神情、风度等。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肖像描写关键在于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文首有这样一段肖像描写:“老人消瘦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

《西方经典文学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经典文学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Selected Reading of Western Classics in Literature 执笔者:邹涛、何敏编写日期:2014-2-15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作为大学本科生的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旨在引领学生通过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而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评判能力,提升审美情趣;透过文学现象理解西方文化,感悟人生,洞察生命。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选取反映西方重要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学作品(涵盖诗歌、小说、戏剧三大文类),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经典作品的内涵及文类特征,并培养学生透过文学现象理解和反思西方文化的批判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发挥外语学院教师的优势,实行双语教学,通过外国文学适当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安排和要求 (请尽快到图书馆借书或到当当网、京东网买书预习,选读部分会在第二周周五确定名单后统一打印成册) 郑怡老师上课内容: 第一周:课程简介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预习要求:了解故事概要,思考史诗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第二周:荷马史诗《奥德赛》 预习要求:了解故事概要,分析主要人物 第三周: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预习要求:了解故事概要、精神分析学 第四周:《鲁滨逊漂流记》 预习要求:了解主要人物形象、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精神 第五周:马克?土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预习要求:了解内容概要、奴隶制与美国种族问题 邹涛老师上课内容: 第六周: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预习要求:了解主要人物形象悲剧艺术、文艺复兴 第七周: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预习要求:了解主要人物形象、喜剧艺术、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第八周:诗歌 John Donne: The Flea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讲复习(详细)(DOC)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讲复习(详细)(DOC)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讲》 复习要点 一、填空(常识性问题) 二、连线(作者、作品、人物) 注:非主角的相关人物、课堂上老师讲过的非课本上的相关作品也在考试范围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重要的作品、艺术特点) 五、默写赏析(十九世纪三诗人、三首诗) 六、分析论述 某一作品艺术特色、重要人物形象或两作品间(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 1.《荷马史诗》 概念、作品重要人物英雄 *史诗是一种形式,指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它反映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以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有名的英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 (了解)三种观点:a、德国沃尔夫“小歌说”;b、英国格罗特“核心说”; c、德国尼慈、英国安诺德“统一说”。 (了解)荷马史诗的情节: 《伊利亚特》即关于伊里昂(特洛亚)的故事。 相关人物:海伦、阿基琉斯、赫克托耳、布里塞伊斯、帕特罗克罗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弗洛狄忒。 《奥德赛》描写奥德修斯海上漂泊十年返回家乡团圆的故事。相关人物:女妖——塞壬;独眼巨人;卡吕普索; *荷马史诗:指古希腊在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所产生的两部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它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是古希腊社会生活的艺术总结,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内涵,为欧洲文学树立了第一块光辉的里程碑,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英雄:a、阿基琉斯 b、阿伽门农 c、赫克托耳 2.悲剧相关知识 相关知识;认识分析悲剧;“闭锁式结构”;索福克勒斯命运悲剧的代表;奥狄浦斯王戏剧艺术的形象。 *悲剧:是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