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

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

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

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表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

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

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

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

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

人才。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作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

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年)。

赏析

李贺的很多诗向称难解,这个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对于诗

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相关。

但前四句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

围城、突围等等全无明确描写。所以,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

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言”外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

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说清后四句,再反观前

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先看后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

进军过程。“半卷红旗” 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

卷出辕门” 之类。“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

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

个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来说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

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

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

“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

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

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

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

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

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角”,古代军用乐器。《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体现敌退我

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

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

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

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

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

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使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

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

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

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

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

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这两句写主将

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

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

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

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

“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

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为

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

好的感受。

古诗滕王阁诗翻译赏析

古诗滕王阁诗翻译赏析 《滕王阁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其全文古诗如下: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前言】 《滕王阁诗》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诗作,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指此诗。此诗第一句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第二句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全诗融情于景,寄慨遥深,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注释】 ⑴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之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⑵江:指赣江。渚:江中小洲。 ⑶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⑷南浦:地名,在南昌市西南。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⑸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⑹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⑺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⑻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⑼槛:栏杆。 【翻译】 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早晨,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傍晚,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无处可觅,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赏析】 《滕王阁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如此之好,但如今阁中无人来游赏。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生发出盛衰无常之意。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

雁门太守行 李贺典故

雁门太守行李贺典故 本文是关于李贺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雁门太守行》是著名诗人李贺的作品,备受人们关注以及喜爱,而在《雁门太守行》展现的典故引起人们的沉重的思考。是怎样的典故呢? 典故:黄金台:《上古郡国图经》“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姬平)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 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尾联: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原文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音 雁门太守行(xíng) 黑云压城城欲摧(cuī),甲光向日金鳞(lín)开。 角(jiǎo)声满(mǎn)天秋色里,塞(sài)上燕(yān)脂(zhī)凝夜紫。 半卷(juǎn)红旗临易水,霜重(zhòng)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滕王阁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滕王阁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注释 豫章: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为汉豫章郡治。唐代宗当政之后,为了避讳唐代宗的名(李豫),豫章故郡被替换为南昌故郡。所以现存滕王阁内的石碑以及苏轼的手书都称作南昌故郡。 故:以前的。 洪都:汉豫章郡,唐改为洪州,设都督府。 星分翼轸:古人习惯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据《晋书天文志》,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二星相邻。翼、轸,星宿名,属二十八宿。 衡:衡,此代指衡州(治所在今湖南省衡阳市)。 庐:庐山,此代指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襟:以为襟。因豫章在三江上游,如衣之襟,故称。 三江:太湖的支流松江、娄江、东江,泛指中下游的江河。 带:以为带。五湖在豫章周围,如衣束身,故称。 五湖: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又一说指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在鄱阳湖周围,与鄱阳湖相连。以此借为南方大湖的总称。

蛮荆: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引:连接。 瓯越:古越地,即今浙江南部地区。古东越王建都于东瓯(今浙江省永嘉县),境内有瓯江。 物华天宝:物的精华就是天上的珍宝。 龙光射牛斗之墟:龙光,指宝剑的光辉。牛、斗,星宿名。墟、域,所在之处。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请教精通天象的雷焕,雷焕称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雷焕为丰城令寻剑,果然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古属豫章郡)牢狱的地下,掘地四丈,得一石匣,内有龙泉、太阿二剑。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 俊采:指人才。 懿范:美好的范。 宰:县令。 遄:迅速。 朱华:。 睇眄:看。 酌贪泉而觉爽:贪泉,在广州附近的石门,传说饮此水会贪得无厌,吴隐之喝下此水操守反而更加坚定。据《晋书吴隐之传》,廉官吴隐之赴广州刺史任,饮贪泉之水,并作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伯)夷(叔)齐饮,终当不易心。 处涸辙:干涸的车辙,比喻困厄的处境。《外物》有鲋鱼处涸

杜甫诗三首翻译

杜甫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注释 秋兴八首(其一)① 玉露②凋伤③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④。 江间波浪兼天⑤涌,塞上⑥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⑦他日⑧泪,孤舟一系⑨故园心。 寒衣⑩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1.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春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古物抒怀的意思。 2.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3.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4.萧森:萧瑟阴森。 5.兼天:连天。 6.塞上:指巫山。 7.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8.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9.系:指系舟上岸。 10.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11.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12.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 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 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 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登高①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zhǔ)②清沙白鸟飞回③。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译文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土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临:抵达。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

大清河。“塞上”一作“塞土”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 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君:君王。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背景】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诗中所属之事,难以考证。这不是某一次战争,写意而非写实。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 【主旨】 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名句赏析】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角”,古代军用乐器。“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 “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 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滕王阁序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勃

滕王阁序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王勃 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过《滕王阁序》的人都会为王勃的才气所震憾,那么到底是怎样一篇如此让人惊艳的作品呢? 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层峦一作:层台;即冈一作:列冈;天人一作:仙人;飞阁流丹一作:飞阁翔丹)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轴通:舳;迷津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一

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一作:遥吟俯畅)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见机一作:安贫)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雁门太守行》李贺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习题】 一、选择题: 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解析】C “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这种说法错误,应该是: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B、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C、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D、“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写出了边塞壮美的夜色。 【解析】D 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3、对《雁门太守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解析】C“声不起”指鼓声低沉,侧面表现天气寒冷,战场环境恶劣。 二、赏析简答题:

《滕王阁序》名言名句赏析

《滕王阁序》名言名句赏析 《滕王阁序 》是唐代文学 家王勃 于上元二年所创作的一篇骈文。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有关名言名句赏析,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洪都(南昌)—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女口:“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 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的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的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的对偶句很多,不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例如: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运用:(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诗歌鉴赏答案及译文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诗歌鉴赏答案及译文《雁门太守行李贺》诗歌鉴赏答案及译文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军似乌云压近,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中鲜血浓艳得如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简介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作品鉴赏首联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甲光向日金鳞开”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颔联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颈联写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滕王阁序翻译名句赏析

滕王阁序翻译名句赏析 《滕王阁序 》取得了很高的文学 成就, 也留下了很多经典名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滕王阁序翻译名句 赏析,欢迎阅读。 一、滕王阁序简介 《滕王阁序》,骈文名篇。是王勃 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 抒发了作者 “无路请缨”之感慨。 《滕王阁序》既是六朝骈文之新变,也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 《滕王阁序》 让高举反骈旗帜的文学家韩愈读了之后也大为赞赏, 称颂其“读 之可以忘忧“也。 二、滕王阁序名句盘点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秋景尽出。) 2、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第一次看到此用法:即。十分新鲜体贴。)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阁前毛书对联,自不必说。) 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明暗对比,秋情 盎然。) 5、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诗意秋趣。) 6、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哲理扑面。) 7、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世事难料。) 8、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励志如话。) 10、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知音出自自然。) 三、滕王阁序翻译名句赏析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翻译: 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 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 赏析:这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运用了对比、对仗、动静结合 等艺术手法。 ①上句写寒潭之水的清明, 设色淡雅;下句写傍晚的山峦呈现紫色, 设色浓重。 在这色彩的浓淡对比中, 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 性的特征来描绘秋天, 突出了秋日的山容水态, 从而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美的境地。 ②对仗工整,“潦水”对“烟光”、“寒潭”对“暮山”是名词对名词,“尽” 对“凝”是动词对动词,“清”对“紫”是形容词对形容词。③这两个句子 都是因果性的推论,“而”字前为因,后为果,作者不拘泥于静止的画面色 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动静结合,写水写山,突出了色彩变化之 美,如诗如画。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赏析:这两句更是写景名句,素称千古绝唱,运用对偶、白描、动静结合等 艺术手法。 ①这两句运用对偶, 在句式上不仅上下句相对, 而且一句中自成对偶, 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与“孤鹜”,“秋水”对“长天”,不仅结构上 是偏正结构,对仗严整,而且音律上也是平仄相对,抑扬顿挫,富于乐感,给人 美感, 这是王勃骈文的最大特点。 ②白描手法的运用, 作者从空间、 色彩、 动态、 静态等多角度进行描写。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视角转换,视野开阔, 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整个画面完美和谐;既有动态的 落霞与孤鹜,着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又有静态的秋水与天空,着重 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这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 幅意境广阔深远,色彩明亮绚丽而又上下浑成的鲜活的自然图景。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翻译: 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 哪还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志向与追求? 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理想。 赏析: 这几句是作者化用东汉马援的“大丈夫为志, 穷当益坚, 老当益壮”, 片言居要,是《滕王阁序》中最富有思想意义的警语,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人格 境界。 历来有志之士为了自己的理想总是极尽所能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 即 使在抑郁不得志的困境中也不消沉放弃。这里王勃化用此词句,既是勉励自己, 又是勉励当时的“失路之人”, 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就自暴自弃, 越是困 难的时候越要坚强,永远不放弃心中的理想。结合文章写作背景,王勃当时仕途 失意,怀才不遇,面对这滕王阁秀丽如画的风景,触景生情,仍有这般情怀,忘 却失意的苦楚,全身心融入江南秋景之中,更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行》赏析 一、文学常识 1、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2、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后人多用来写边塞征战之事。)这首诗写的就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表现了边城将士苦战报国之意。 二、划分朗读节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三、理解诗意 1、解词 摧:毁。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向:向着,对着。开:打开,铺开。凝,凝聚。临:逼近,到,临近。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报:报答。意:信任,重用。君:君王。2、诗意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四、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表现了守城战士英勇杀敌,誓死报国的决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誓死报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五、内容理解 1.这首诗以什么为顺序? 以时间为序。 2.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全诗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是前三联,写了三个画面: 一是敌军围攻,守军戒备森严; 二是写战场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 三是写援军夜晚偷袭敌营。 第二层是第四联,诗人笔锋一转,由战争的场景转向了抒发豪情壮志。 六、赏析: 1、“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大兵压境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雁门太守行

2、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5. 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 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

“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或长城附近。“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夜紫”指紫色的晚霞。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9、“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 试作简要分析。 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10、“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画面描述: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11.“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临易水”的作用:“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 1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人才和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称颂。 14.“易水”“黄金台”各是什么典故?表现了将士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滕王阁序》逐句翻译讲解鉴赏

《滕王阁序》逐句翻译讲解与鉴赏 第一段: 原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翻译:豫章(原为)旧时的郡治,洪州(本是)新设的都府。分野(正对应着)翼星、轸星,地域紧接着衡州、江州;以三江为衣襟,把五湖作束带,(上)控着荆楚(下)连着瓯越。 讲解:“分野”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念,二十八列星分别对应着地面上的一些区域,比如现在的南昌,也就是西汉时的豫章郡、唐朝的洪州府,所对应的列星就是翼星和轸星,那么,翼星和轸星就叫做南昌的分野。翼轸二宿为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的最末二星,有煞尾的作用。“襟”和“带”都活用为意动用法了,意为“以……为衣襟”“以……为束带”。“控”“引”本义都和拉弓有关,有控制之意,但对于地理位置来讲,只能是连着,不可能是真的控制,这里用这两个字,是为了强调滕王阁所处位置的重要。 鉴赏:这是扣着题目中的“洪府”介绍滕王阁所在的地方。一连三组,分别从历史、地理、政治三个方面描述了滕王阁所在之地的重要,言辞之间的历史感、空间感、使命感使人在千载之下犹然怦然心动,洪州的地势之雄可谓写得淋漓尽致。 原文: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翻译:物品具有光华,天空显示宝气,龙泉剑光直射向斗、牛二星的位置;人物具有杰出才能,山川显现出灵秀之气,(高士)徐孺留宿在陈蕃特设的客榻。雄伟的州郡像云雾一样(从大地上)涌起,杰出的人材如流星一样(在夜空里)飞驰。城池雄踞于蛮夷与中原相交之处,宾主囊括了东南地区的俊美之士。 讲解:“华”、“宝”、“杰”、“灵”都是描述状态的动词,分别翻译为“具有光华”、“显示宝气”、“具有杰出成就”、“显示灵秀之气”。“下”为使动,直译为“使陈蕃之榻放下”,不雅,意译为“(高士)徐孺留宿在陈蕃特设的客榻”。“雾”、“星”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了,意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鉴赏:这是介绍洪州的人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个成语由此而来,“龙光”句与“星分”句遥相呼应,“徐孺”与起句豫章故郡遥遥相接;追溯汉代历史人物为下文的时人出场作好了铺垫。写时人又先写“雄州雾列”,以写地势与上一层含义相连,并将地势与人才形成交叉,有反复渲染之意;“俊采星驰”直写时人,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具体发挥。两组句子,极写洪州人物之盛。 原文: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前预习】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三、背景介绍 《秋兴八首·其一》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又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四起唐王朝难以复兴。此时,老友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失去依靠,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时年已经50多岁,常年卧病在床,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情寂寞、抑郁。《秋兴八首·其一》融合了夔州萧条的秋色、凄凉的秋声、诗人暮年多病的苦况和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四、疏通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 解释重点字词并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最好翻译成为现代诗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目标聚焦】 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要领提示】 1、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现出来。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2、有些表现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关的诗歌,要对其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3、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析。 【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2、强调朗读。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3、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 【实例探究】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 * ,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走近杜甫 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交流,将所搜集到的材料归纳,然后课堂发言,并补充完整: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诗歌鉴赏答案及译文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诗歌鉴赏答案 及译文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诗歌鉴赏答案及译文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军似乌云压近,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的声音在 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中鲜血浓艳得如 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国君 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 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作品鉴赏首联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 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 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 致地揭示出来。“甲光向日金鳞开”忽然,风云变幻, 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 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 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 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 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颔联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 和战斗的残酷。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 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 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