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综一土壤学复习资料提纲.

农综一土壤学复习资料提纲.
农综一土壤学复习资料提纲.

南农专硕农综一考研土壤学复习资料部分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

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及一般特性

1)高岭组:1:1型的晶层结构、非膨胀性、电荷数量少、胶体特性较弱

2)蒙蛭组:2:1型的晶层结构、张缩性大、电荷数量大、胶体特性突出

3)水化云母组:2:1型的晶层结构、非膨胀性、电荷数量较大、胶体特性一般

4)绿泥石组:2:1:1型的晶层结构、同晶替代较普遍、颗粒较小

2、非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

1)氧化铁:针铁矿、赤铁矿

2)氧化铝:三水铝石

3)氧化硅

4)水铝英石

3、我国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1)水云母区:包括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大部

2)水云母—蒙脱石区:包括内蒙古高原东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东北平原大部

3)水云母—蛭石区:包括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山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4)水云母—蛭石—高岭区:包括秦岭山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一狭长的过渡地带

5)蛭石—高岭区:包括四川平原、云贵高原、喜马拉雅山东南端

6)高岭—水云母区:包括浙、闽、湘、赣大部和粤、桂北部

7)高岭区:包括贵州南部,闽、粤东南沿海,南海诸岛及台湾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1)高等植物的根系、残茬、根系分泌物

2)动植物残体

3)土壤中的微生物

4)工业和生活废水,废渣,微生物制品,施用的有机肥农药等有机物

2、有机质的三种形态

1)新鲜有机质(未分解有机质)

2)半分解有机质

3)腐殖质

3、有机质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

2)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3)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对酸碱度变化的缓冲性能

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污染

4、有机质的积累和调控

1)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

2)秸秆还田,轮作倒茬

3)调节土壤水热状况

5、腐殖质分解和转化过程

1)腐殖质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和生物降解,使其方向结构核心与其复合的简单有机物分离,

或是整个复合体解体。

2)释放的简单有机物质被分解和转化,酚类聚合物被氧化

3)脂肪酸被分解,被释放的芳香族化合物(如酚类)参与新腐殖质的形成。

6、影响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外因

1)温度。最适宜的是25~35℃

2)土壤的通气状况。通气不良,好氧微生物停止活动,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3)水分。低洼积水,导致进入土壤气体减少,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土壤干湿交替使土壤呼吸强度短时间提高,增加土壤有机质矿化作用,还会引起粘土矿物收缩和膨胀,使原先不能被分解的有机质因团聚体被分散而能被微生物分解,干燥会引起土壤微生物死亡。

4)PH值。中性6.5~7.5、促进微生物活性,钙质丰富有利于有机质分解

5)质地。粘粒含量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

内因

6)有机物质组成的CN比。<25:1,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

7)土壤生物的组成与活性。动物真菌细菌促进有机质的分解

7、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

1)增施有机肥料,培育土壤肥力

2)发展旱作农业,建设灌溉农业

3)合理轮作倒茬,用地养地结合

4)合理耕作改土,加速土壤熟化

5)防止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资源

8.土壤有机质管理措施

土壤有机质含量反应了植物枯枝落叶,根系等有基质的加入量和有机质分解而产生损失量之间的动态平衡。自然土壤被耕作农用以后,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作物作为收获物被收走使进入土壤的植物残体量建减少,土壤干湿交替频繁,通气性好导致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耕作增加土壤侵蚀,使土层变薄,都是使有机质减少的原因。

1)使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水平

2)旱田改水田后,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免耕有效抑制土壤过度透气,减少有机质分解,还可以防止土壤侵蚀

3)由于土壤氮与有机质密切结合,因此使用一些氮肥也是将土壤有机质保持合适水平的一项措施。

4)有机无机肥料配合使用不仅增产,提高肥料利用率,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第三章土壤生物

1.土壤生物的多样性

类型多样性:多细胞的后生动物单细胞原生动物微生物(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化能有机营养型(寄生和腐生)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

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

土壤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好氧微生物有氧呼吸,厌氧微生物无氧呼吸,兼氧性微生物兼

氧呼吸

2.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

1)温度:影响微生物生长和代谢。微生物分高温型低温型中温型

2)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

3)ph值

4)氧气和氧化还原电位Eh:好氧微生物喜欢有氧或氧化还原电位高,厌氧微生物相反

3.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发生和分布

不同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分布:黑钙土>棕壤>灰壤>水稻土>砖红壤

土壤剖面中微生物数量和分布:一般来说表土层微生物数量多,随层次加深,数量减少

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数量和分布:在团聚体中,微生物分布不见均匀,形成微菌落,与土壤

粘粒紧密结合在一起

4.微生物与植物根的联合

根圈微生物,菌根(真菌菌丝),共生固氮(根瘤菌),联合固氮

第四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1、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

1)砂土类:土壤固相骨架松散,砂粒多粘粒少,粒间空隙大

A.通气性、透水性强,易耕作

B.蓄水弱,蒸发失水快,抗旱能力弱

C.养分含量少,保肥性能差,有机质分解快,养分供应快

D.土温变化快,容易板结、闭气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发小苗不发老苗

2)粘土类:空隙小,多为极细的毛管空隙

A.保水保肥性强,养分含量丰富(肥效缓慢,劲长)

B.土温稳定,温差小

C.透气透水性差,耕作困难,易耕期短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发老苗不发小苗

3)壤质土:含有适量的砂粒、粉粒、粘粒兼1、2的优点,是理想的农业土壤

A.保水保肥能力适宜,透水透气性好,耕性好,相当的毛管空隙

南农课件(1)砂土类:

a 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通气透水性强,内部排水通畅,不易积聚还原性有

害物质,有机质分解快,易释放有效养分;

b 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含养分少,要多施有机肥料;保肥性差,施肥后因灌水

降雨而易淋失;

c 含水量低,热容量较小,易增温也易降温;

d 松散易耕,缺少有机质的砂土泡水后容易沉淀、板结、闭气。

(2)粘土类

a 粒间孔隙小,多为极细毛管孔隙和无效孔隙,通气透水性差,内部排水慢,易

受渍害和积累还原性有毒物质,有机质分解慢,不易释放有效养分;

b 粘土一般含养分较丰富,特别是钾、钙、镁等含量较多,保肥力强;

c 含水量多、热容量较大,升温慢降温也慢;

d 粘土干时紧实坚硬,温时泥烂,耕作费力,宜耕期短。

(3) 壤土类:

这类土壤由于砂粘适中,兼有砂土类、粘土类的优点,消除了砂土类和粘土类的缺点,是农业生产上质地比较理想的土壤

2、土壤质地改良措施

1)增施有机肥料:家畜粪便、绿肥、秸秆还田等

2)掺砂掺粘,客土调剂

3)引洪放於,引洪漫沙

4)翻砂压於,翻於压砂

5)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3、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1)能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

2)能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

3)能稳定土壤温度,调节水热状况

4)改良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

4、形成团粒结构的措施

1)深耕与增施有机肥

2)正确的土壤耕作

3)合理的轮作制度

4)调节土壤阳离子组成

5)应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6)合理灌溉、晒犁、冻垡

5、团粒结构形成的形成过程

1)粘结团聚过程:a.凝聚作用b.无机物质的粘结过程 c.有机物质的胶结作用及复合作用d.有机—矿物复合体e.蚯蚓和其他小动物作用

2)切割造型过程:a.根系切割b.干湿交替c.冻融交替d.耕作

6、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

1)良好的土体结构

2)适量协调的土壤养分

3)良好的物理性质

7.土壤三相组成

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

8.土壤质地的基本概念

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9.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

通常生长期短的作物宜于在砂质土上生长,后期不致脱力,耐贫耐瘠的作物(芝麻高粱)以及要求早熟作物也以砂质土为宜。

需要肥料较多的谷物作物宜于在粘壤至粘土中生长。

双季稻需要早发速长,以争季节,宜安排在排水方便的壤土和粘壤上种植

10.土壤孔性特征见书89页

第五章土壤水

1、土壤水分类型

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

2、土水势分势

基质势m、压力势p、溶质势s、重力势g、总水势t=m+p+s+g

3、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1)烘干法 2)中子法 3)TDR法

4、土壤水分运动过程(书110)

1)饱和流:推动力是重力势梯度和压力势梯度

2)非饱和流:推动力是基质势梯度和重力势梯度

3)水汽运动:水汽扩散

水汽凝结:夜潮、冻后聚墒

4)入渗、再分布,土面蒸发

a)表土蒸发强度保持稳定阶段

b)表土蒸发强度随含水率变化的阶段

c)水汽扩散阶段

5.土壤水能态见书104页

第六章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1、土壤空气组成特点,与近地表大气的差别及其原因

1)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高于大气原因:土壤中微生物活动,有机质的分解和根的呼吸

作用能释放大量co2

2)土壤空气中O2含量低于大气原因:微生物和根系呼吸作用会消耗02,土壤微生物

活动越旺盛o2被消耗越多,o2含量越低,co2含量越

3)土壤空气中水气含量一般高于大气,湿度高达99%,处于水汽饱和状态,大气中只有下

雨天才能达到如此高的值

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CH4、H2 原因:土壤通气不良时,土壤中氧气含

量下降,微生物对有机质进行厌氧性分解,产生大量还

原性气体。

5)土壤空气中组成常发生变化原因:影响土壤空气变化因素有很多,如土壤水分,土

壤微生物活动,土壤深度,土壤温度,ph,季节变化及

栽培措施等

2、土壤空气运动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方式:土壤空气的对流、土壤空气的扩散(主要)

因素:1)气象因素:气温、气压、风力、降雨

2)土壤性质

3)农业措施:灌溉水

3、土壤热量的来源

1)太阳的辐射能(最基本)

2)生物热

3)地球内热

4、影响地面辐射平衡的因素

1)太阳的辐射强度

2)地面的反射率

3)地面有效辐射(影响因子:云雾水汽和风、海拔高度、地表特征、地面覆盖)

5、地形地貌和土壤性质对土温的影响

1)海拔高度:山区高度增加,土温比平面的低

2)坡向与坡度:南坡>平地>北坡

3)土壤的组成和性质:颜色深的吸收辐射热量多

5.土壤空气的变化规律: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空气中CO2含量增大,O2含量减少,无论在膜地或露地均是如此;

?气温和土温升高,根系呼吸加加强,微生物活动加快,土壤空气中CO2含量增加,夏季CO2含量最高;覆膜田块的CO2含量明显高于未覆稻草原露地,而O2则反之

6.为什么扩散运动是土壤空气运动的主要机制

土壤空气组成中,C02的浓度高于大气,O2的浓度低于大气,使之分别产生了土壤和大气之间CO2的分压差,在分压梯度的驱动下,使C02不断从土壤中向大气扩散,O2不断从大气向土壤空气扩散,这种O2从大气进入,而CO2从土体排出的气体扩散作用,亦称为土壤呼吸。一般认为扩散作用是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的主要机制。

第七章土壤形成和发育

1、土壤形成因素

五大成土因素

1)气候 2)母质 3)生物 4)地形 5)时间 6)人类活动也是土壤发展重要成因,

2、主要的成土过程

1)原始成土过程

2)有机质积累过程

3)粘化过程

4)钙积和脱钙过程

5)盐化和脱盐过程

6)碱化和脱碱过程

7)富铝化过程

8)灰化、隐灰化和漂灰化过程

9)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

10)白浆化过程

11)熟化过程

12)退化过程

3.土壤的发育

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及其再积体,接受其所处在的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的肥力特性的土壤,成为土壤发育

作为一个发育完全的土壤剖面从上至下三个基本发生层:

1)淋溶层A层

2)淀积层B层

3)母质层C层

第八章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反应

1、土壤胶体表面类型,结构见书159

1)硅氧烷型表面

2)水合氧化物型表面

3)有机物表面

2、土壤胶体的性质

1)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2)带电性

3)分散性和凝聚性

3、土壤胶体粒子结构

1)胶核

2)双电层:A决定电位离子层(内)

B补偿离子层(外):非活性离子层、扩散层

4、土壤阳离子交换特点

1)是一种可逆反应,能迅速平衡

2)遵循等价离子交换的原则

3)符合质量作用定律

4)反应速度受交换点位置和温度的影响

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可以作为评价土壤保肥力的指标

1)<10cmol/kg,保肥力弱

2)10—20cmol/kg,保肥力中等

3)>20cmol/kg,保肥力强

6、影响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因素

1)阳离子交换能力。A、离子电荷价:三价>二价>一价

B、离子半径和水化程度

2)阳离子的相对浓度和交换生成物的性质

3)胶体性质

7、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1)胶体类型:有机胶体腐殖质含量高交换量大,矿质胶体: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

2)胶体数量(土壤质地)

3)土壤pH(酸碱反应)

8、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

1)离子饱和度。越高,有效度越大

2)互补离子的种类。某离子的互补离子被土壤胶体的吸附力越强,该离子的有效度越高3)无机胶体种类(粘土矿物类型)。饱和度相同时,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

4)阳离子的非交换性吸收。离子大小和晶格孔穴孔径相近,易进入孔穴,稳定性大,有效性降低

9.离子吸附概念

根据物理化学反应,溶质在溶液中呈不均一的分布状态,溶液表面层中的浓度与其内部不同的现象成为吸附作用。在土壤学中主要是根据土壤胶体颗粒与液相界面附近所发生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土壤胶体体系中离子分布不均匀性

10.影响阳离子专性吸附的主要因素

1)Ph:ph值身高会有利于吸附反应进行

2)土壤胶体类型:

11.掌握土壤胶体的双电子层理论及其应用,离子吸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当静电引力与热扩散相平衡时,在带电胶体表面与溶液的界面上,形成了由一层固相表面电荷和一层溶液中相反符号离子所组成的电荷非均匀分布的空间结构,称为双电层

图8-2 双电层模型

离子价数越高,离子浓度越大,K 值越大,双电层的厚度越小,因此,增加离子的价数和浓

度,可使双层压缩。

第九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1、土壤酸化过程

1)土壤中H+离子的来源:A 、水的解离 B 、碳酸解离 C 、有机酸的解离 D 、酸雨 E 、其它

无机酸

2)土壤中铝的活化

2、土壤碱性的形成机理,主要是碱化物质的水解反应

1. 碳酸钙的水解

2. 碳酸钠的水解:土壤中碳酸钠来源 1土壤矿物中的钠在碳酸作用下形成重碳酸钠

2土壤矿物风化过程中形成的硅酸钠

3盐渍土水溶性钠盐与碳酸钙共存时,可形成碳酸钠

3. 交换性钠的水解 碱化土形成必须具备:1.有足够数量的钠离子与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 钙镁离子交换

2.土壤胶体上交换性钠解吸并产生苏打盐类

3、土壤酸碱度指标

1)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A 、土壤pH B 、石灰位

2)土壤酸度的数量指标:A 、交换性酸 B 、水解性酸

3)土壤碱性指标:A 、总碱度 B 、碱化度

4、影响土壤酸碱度的因素

1)盐基饱和度

第八章

Boltzmann 方程 C x =C o exp( ) -ZF x RT

ψGouy (1910)和Chapman (1913)提出的双电层模型

ψx=ψo exp( -K ? x )

式中ψo 为表面电位,k 是与离子浓度、价数、介电常数

和温度有关的常数。在室温下:

k =3×107 Z ?C o

1/K 称为扩散双电层的厚度。

2)土壤空气中的CO2分压

3)土壤水分含量

4)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5、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共同特点

1)土壤氧化还原体系有无机体系和有机体系两类

2)土壤氧化还原反应虽属于化学反应,但很大程度上是由生物参与的

3)测Eh时,要选择代表性土样,最好多点测定求平均值

6、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

1)土壤通气性

2)微生物活动

3)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

4)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

5)土壤的pH

7、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

1)土壤胶粒上的交换性阳离子

2)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

3)土壤中两性物质的存在

4)酸性土壤中铝离子的缓冲作用

8.土壤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书179页

9.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态与生物环境关系

A.生物对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态适应性

1)植物适宜酸碱度

2)土壤Eh值范围与植物生长

3)土壤pH和Eh与土壤微生物活性

B.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态与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1)土壤酸碱性对养分吸收影响

2)土壤氧化还原状态对养分有效性影响

C)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态与有毒物质的积累

1)强酸性土壤的铝,锰胁迫与毒害

2)氧化还原状况与毒害积累

第十章土壤养分循环

1、土壤养分循环过程

1)生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

2)生物的残体归还土壤

3)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生物残体,释放养分

4)养分再次被生物吸收

2、土壤中养分向植物根的移动途径

1)截获 2)质流 3)扩散

3.土壤养分平衡及有效性书213

第十一章土壤分类和调查

1、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

2.分类原则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从上至下共设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亚种等七级分类单元。其中土纲、亚类、土类、亚类属高级分类单元,土属为中级分类单元,土种为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以土类、土种最为重要。

3.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

土壤分类学土壤分类学是研究和描述土壤和它们之间差别,探讨这种差别的因果关系,并运用所掌的资料去建立某个土壤分类系统的学科

土壤分类土壤分类是建立一个符合逻辑的多级系统,每一个级别中可包括一定数量的土壤类型,从中容易询查各种土壤类型,将有共性的太土壤划分为一类,即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对土壤进行分类

土壤鉴定土壤鉴定是指借助参考已有的土壤分类系统去命名土壤。

土壤分类单元指在所选用的作为土壤分类标准的土壤性质上相似的一组土壤个体,并且依据这些性质区别其他土壤个体

单个土体是土壤这个空间连续体在地球表层分布的最小体积,即是一种能代表个体土壤最小体积的土壤,其延伸范围应大到足以研究任何土层的本质,人为假设其平面的形状近似六角形。单个土体的面积可从1m2到10m2不等,取决于土壤发生层次的变异程度。单个土体是由不同发生层组成的土体,在其范围内,土壤剖面的发生层次是连续的、均一的,当然这种划分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

土壤个体是在自然景观中以其位置、大小、坡度、剖面形态、基本属性和具有一定其它相貌特征的三维实体,包括多于一个单个土体的原地土壤体积。它是由在一定面积内,一群具有统计相似性的单个土体构成的,是我们进行土壤分类的基层单位,如土种或土系。在自然景观中相当于一个景观单位。

聚合土体与土壤个体同义,它有许多单个土体组成。

4.土壤调查及应用

土壤调查的内容

土壤调查,就是调查各个土壤个体或土壤群体,了解它们的分布特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利用现状、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以及它们发生、演变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变迁等,是通过田间实地观察土壤剖面去研究土壤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在观察、记载土壤剖面形态、性状的基础上,划分土壤类型,并将调查区内所分布的土壤类型变化,标志在地形图或航片、卫片上,经过归纳与综合制成土壤图。同时,土壤调查还在掌握了这些土壤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分别记载这些土壤的经营管理现状、论证其合理利用和改良问题。土壤调查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根据其目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发展土壤科学而进行的土壤调查;另一类是为宏观上解决生产布局和为地区性解决生产问题而进行的土壤调查。从其调查的对象来看,主要是为了了解土壤资源的现状,弄清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土壤的生产性能和存在问题,搞清限制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从而使我们有可能合理地利用土壤和有效地改造土壤。

土壤调查的步骤

准备工作:包括调查人员的组织,地形图、遥感资源等有关材料的收集、调查工具的准备和工作计划的制订及路线踏查。

野外调查研究:调查成土因素、土壤类型和性态,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对调查土壤进行生产性评述;把调查结果绘制在地形图上。

资料整理汇总:包括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和图件的拼接,分析结果的统计和图件的清绘和整饰;编写调查报告。

土壤调查的技术

1、土壤制图单元的确定

2、制图比例尺的选择

3、观察点的布置

4、实验室分析

5、土壤制图

6、土壤调查报告

新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的应用

2、土壤信息系统的建立

应用

土壤调查成果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业发展规划、农业区划、农田基本建设、土壤管理等。

土壤调查成果在非农业上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林业,水文,工程,废弃物处理娱乐和规划

第十二章土壤耕作和管理

1、耕作的基本作业

1)犁耕(深耕)

2)整地(耙地)

3)中耕

4)其它耕作作业,如镇压等

2、土壤力学性质

1)土壤结持特性:粘结性、粘着性、塑性

2)胀缩性

3)耕作阻力:抗压性、抗楔性、抗位移

3、粘结性的影响因素

1)土壤比面及其影响因素。质地越粘重,粘结性越大

2)土壤含水量。含水量15%左右时粘结力达到最强

4土壤耕性的含义.

土壤耕性是指由耕作所表现出的土壤物理性质,包括a耕作是土壤对农具操作的机械阻力,即耕作难易问题b耕作后与植物生长有关的土壤物理性状,即耕作质量问题

5.土壤力学性质和宜耕期关系

改善土壤耕性途径:改良耕作方法和调节土壤力学性质。调节土壤力学性质最现实的办法就是调节土壤湿度。

6.轮作与培肥

合理轮作可利用作物根系来改良耕层构造。不同作物的根系在土壤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有的作物根系庞大,能提供大量有机胶结物质,在生长过程中根系就能促进结构的形成.水旱轮作对耕层结构影响更为明显

绿肥提供大量新鲜有机质,为团粒形成提供胶结剂,是耕层变得疏松柔软

施用堆肥,厩肥以及垃圾青草河泥等有机肥料和土杂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能有效改进耕层构造。

第十三章土壤污染和防治

1、土壤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1)重金属污染:汞、镉、铅、铬、铜、锌、砷、氟

2)有机污染物:农药、三氯乙醛(酸)、矿物油类、表面活性剂、废塑料制品、工业三废3)固体废物和放射性污染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放射性污染物

2、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1)预防:A执行国家有关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B建立土壤污染监测、预测和评价系统

C发展清洁生产

2)治理:A重金属污染:

a通过农田的水分调控,调节水田Eh值来控制土壤重金属的毒性

b施用石灰、有机物质等改良剂

c客土、换土法

B有机物农药污染:

a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对农药的吸附量,减轻污染

b调控土壤pH和Eh,加速农药的降解

3.土壤污染的概念

由人类的活动向土壤添加有害物质,此时土壤即受到了污染。

另一种是以特定的参照数据来加以判断的,如以土壤背景值加二倍标准差为临界值,如超过此值,则认为该土壤已被污染。

第三种定义是不但要看含量的增加,还要看后果,即当加入土壤的污染物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或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量超过土壤基准量,而给生态系统造成了危害,此时才能被称为污染。

4.土壤组成和性质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一、土壤组成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一)粘粒矿物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粘粒矿物的吸附行为显著影响污染物在土壤的活度和毒性。

水溶态和交换态的重金属元素的毒性较大,专性吸附态的重金属的毒性较小。

一般土壤质地愈粘,氧化含量越多,土壤对重金属的专性吸附作用越强,重金属的毒性越小。(二)有机质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静电吸附、络合作用——含氧官能团。

当土壤pH上升时,生成的络合物稳定性增加。

胡敏酸和富啡酸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可溶性的和不可溶性的络合(螯合)物,主要依赖于饱和度。

富啡酸金属离子络合物比胡敏酸金属络合物的溶解度大。

二、土壤酸碱性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土壤溶液中的大多数金属元素(包括重金属)在酸性条件下以游离态或水化离子态存在,毒性较大,而在中、碱性条件下易生成难溶性氢氧化物沉淀,毒性大为降低。

电荷形态、沉淀—融解、吸附—解吸、络合螯合等

不同的pH值条件下,重金属的形态也不同,pH的变化可改变其吸附、沉淀、络合特性,也改变其毒性。

三、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大多数有机氯农药在还原条件下才能加速代谢。

大多数重金属都亲硫,故在还原条件下易生产成硫化物而降低其毒性,通气后其毒性增强。水稻抽穗前淹水使Cd转化为CdS,可降低米中镉的数量。

但在还原和酸性条件下,砷的毒性较强。铁、锰氧化物可降低其毒性。

二氧化锰可氧化土壤中的三价铬,而有机质可把六价的铬还原成三价铬。

第十四章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1、土壤退化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1)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干旱荒漠地区、半干旱荒漠地区、半湿润地区土壤沙化防治:A营造防沙林带 B实施生态工程 C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 D合理开发水资源

E控制农垦 F完善法制,严格控制破坏草地

2)土壤流失:流水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

防治:A树立保护土壤,保护生态环境的全民意识 B防治兼顾,标本兼治

C总之,应从生态工程、生物工程和水利工程三方面着手,开展综合治理

3)土壤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现代盐渍化、残余盐渍化、潜在盐渍化

防治:A合理利用水资源 B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态农业结构 C精耕细作

4)土壤潜育化与次生潜育化

防治:A开沟排水,消除渍害 B多种经营,综合利用 C合理施肥 D开发耐渍水稻品种5)土壤肥力衰退

2. 土壤退化的概念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因人类开发利用不当而加速的土壤质量和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和过程。

土地退化(land degradation)

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乃至荒芜的过程。包括森林的破坏及衰亡、草地退化、水资源恶化与土壤退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