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

钱梦龙
钱梦龙

钱梦龙

我这个人,智商一般;虽然不聪明,大概也不算太笨。可是我小时候却笨得出奇,现在想起来还会脸红。一般的笨孩子读书还能死记硬背,我却连死记硬背都不会。短短的一篇课文,别的孩子至多读十几遍也就背出了;可我无论怎样苦苦地读,硬是背不出;即使勉强记住,临到要用的时候,还是丢三落四地记不全。成绩自然不妙了,记不清报告单上挂过多少“红灯”;但有一个“数据”绝对准确:我从小学到初中二年级,竟创下了累计留级四次的“辉煌记录”!小学老师说我是“聪明面孔笨肚肠”,我也认定了自己是个笨孩子。笨,渐渐成了我心灵上一道抹不掉的阴影。

但在初中二年级留了一次级以后,我的学习却奇迹般地出现了转机,前后反差之大,连我自己都觉得难以置信。各科成绩都上去了,到初中毕业的时候,居然都达到了优秀。语文(当时叫“国文”)成绩尤其突出,即使是班里的几名学习“尖子”、也不敢在语文学习上跟我一争高低。知道我的留级记录的人觉得不可思议:“聪明面孔笨肚肠”的钱梦龙,是不是吃了什么灵丹仙药,怎么一下子变聪明了?

我自己却明白,这转机是怎样发生的。

原来,我从升入初中以后,忽然对课外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初读到的是一本《唐诗三百首》,尽管读得一知半解,但诗里那些花红柳绿的字眼还是把我深深吸引住了。因为爱读,便加倍用心思去体味,还特意求父亲替我买了部《辞源》,遇到生字、典故,就请教这位沉默的老师。后来又买到了一部《诗韵合壁》,居然无师自通地弄

懂了诗韵和平仄,还能够按照诗的平仄声调来吟哦,真的品出了一点诗味。读诗渐多,我终于悟出,凡是自己喜欢,并且思考过理解了的东西,其实是很容易记住的。就这样,我每天背几首,不到半年,就把一本《唐诗三百首》全部背下来了。随着阅读兴趣的高深,我的阅读面也渐渐扩展了。由唐诗而宋词,最早读到的词选是《白香词谱》;然后又读诗话、词话,对袁枚的《随园诗话》尤其喜爱;后来又扩展到读《古文观止》,读当代作家的诗文和翻译作品。鲁迅的杂文和小说,林琴南用文言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块肉余生述》(今译《大卫?科波菲尔》)等,都曾使我爱不释手。我读书学陶渊明的态度,“好读书,不求甚解”,似乎不太可取;但因为心有所“好”,读得多了,有时就触类旁通,倒也常常能够领略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乐趣。

读书引起了写作的欲望。先是学着写旧体诗,懂了平仄以后,就专写律绝。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写作的品种也多起来了,新诗、散文、杂感都写过,还试写过几篇短篇小说,但最爱写的还是律绝。在发表欲的驱动下,我又和一位同样热衷于写作的同窗合办了一份壁报《爝火》,每月出一期,从撰稿到编辑、美化、出版都由两人分担,买稿笺等必需品的费用也由两人分摊。我由于投入精力过多,以致把各门功课(国文除外)都荒废了。我在初中二年级的那一次留级,其实不是因为“笨”,而是严重“偏科”的必然结果。

我终于痛下决心结束自己不光彩的“留级史”,在继续保持浓厚的读写兴趣的同时,分出一部分注意力来关心其他各科的学习。这时

我突然发现,自己的理解力和记忆力随着读写能力的提高,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一个最有力的证据是:本来视为畏途的数理学科,现在学起来也并不感到困难了。我还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课前先自己阅读教材,自求理解,到听课时随时把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对照、比较;无论同或不同,都问个“为什么”,细心体会。这样,单一的听讲变成了一种全方位的思考,既把知识学活了,又学得轻轻松松,饶有趣味,成绩却大幅度地上去了。初中毕业,我因为各科成绩都达到优秀,获得了免考直升本校高中的资格。遗憾的是,因为家庭的原因而失学了。一年以后,上海解放,我到一所小学自荐,当了教师,不久转入中学执教初中语文,1956年起担任高中语文教师。一个从小笨得出奇、又仅有初中学历的青年教师,居然能够胜任高中的语文课,而且由于教学成绩较好,担任了语文教研组长,“文革”以后又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出版过两本有关语文教学的专著,发表过不少文章……所有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想来想去,只能归因于一点:初中阶段就已起步的广泛阅读,不但丰富了我的知识,而且使我本来很糟糕的智力状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读书,正是治好我的“愚病”的灵丹仙药。

钱梦龙:我的脚下永远是起点

——兼作“那一代”对“这一代”现实价值的解读

2006年4月15日下午,上海嘉定影剧院——区内可容纳人数最多

的场馆。

“钱梦龙先生从教55周年庆祝活动”隆重举行。

五湖四海的学生、不同年代的弟子、携手的同行,都在这一天齐聚一堂,向先生献上最真挚的祝福。

有一位专家的贺词令记者印象深刻:“先生姓钱,却没有多少钱,作为人民教师,他选择了清贫;然而先生却精神富有,因为他一生有‘梦’,梦的左边是理想,梦的右边是追求;无论是理想还是追求,都只为肩上的一份责任——培养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掌声响起,对“钱梦龙”姓名的全新诠释博得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同;掌声响起,也把记者的思绪带回到与先生促膝长谈的那个春日——

先生印象:淡泊与钟情

现实价值:名师之名在于甘于寂寞后的水到渠成

听钱梦龙先生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犹如聆听传奇故事:一个从小学到初二,创下过累计留级四次纪录的“差生”却在初二之后,学习成绩奇迹般地出现了转机;一个被老师们定性为“聪明面孔笨肚肠”的孩子,却因为一本字典改变了人生轨迹,毕业时的评语变成了“该生天资聪颖”!

在钱先生看来,这一切的变化都归因于一位叫武钟英的国语老师对他的指引和鼓励。凭着武老师给的一本《王云五小字典》,初二时的钱梦龙开始向自己的“笨”发起挑战。从读《唐诗三百首》起步,扩展到读《古文观止》,读《随园全集》,读《诗韵合璧》,读鲁迅、雪莱、林纾,钱梦龙的国文成绩因此而扶摇直上。他还“发明”了有效的自

学方法,即在教师开讲新课前,先自己消化课文,到听课时就把自己的理解和教师的讲解互相印证、比较,并细细揣摩教师讲课文的思路和方法。这种学法不仅让钱梦龙的阅读范围和读写能力比一般同学胜出一筹,而且形成了他在文科学习上的个性风格。

现在看来,钱先生毕生的教学实践,都和他初中时的这段自学经历有关。

1952年钱梦龙初中毕业后,又一个传奇发生了:一个仅有初中学历的“大孩子”竟阴差阳错地走上了中学讲台,成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学生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也曾困惑过:要怎样教,才不致误人子弟呢?像所有初登讲台的年轻人一样,他试图从自己的几位中学国文老师那里寻找榜样。但考虑再三,又觉得自己实在无法仿效。老师们大多是饱学之士,教的都是文言文,因此教学上可以充分发挥“讲书”的优势,旁征博引,说古论今,一篇短短的课文能连讲好几节课。相比之下,自己肚子里那一点点“库存”,显得多么寒碜。再说,现在教的大多是语体文,可讲的地方不多——“我教语文,一开始就不走‘讲书’的老路”,钱先生认定,根据自己学习的经验,可供选择的策略只有一种,那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学习”。先生告诉记者,“这样的方向实在是一次无可奈何的‘创新’,一次无知无畏的选择,而绝非有什么‘超前意识’。”

这种直觉性的认识,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对于钱先生来说却意义深远,这意味着钱先生的教学从一开始就摒弃了那种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填鸭注入”的教学模式,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

神和自学能力。三年之后,钱先生发表了此生第一篇教育论文《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文中尖锐地提出,如果学生一旦离开他的老师在学习上就寸步难行,那肯定是因为老师没有教会他怎样“自己学”,这样的老师不能算真正称职的老师。钱先生从自学经历中悟出的这条朴素的真理,从此成为指导他55年语文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基本理念。

有了这样的理念,钱先生每备一篇课文,总要先反复阅读,细细揣摩,直到认为确实已经读出了味儿,有了个人的心得,才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在钱先生看来,语文课上的“教”,无非就是教会学生读文章,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自己学会读文章,然后把自己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教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摸到门径。如果教师在指导时还能注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多下些启发、引导的功夫,让学生不时品尝到有所领悟和收获的快乐,那就是教学的理想境界了。所以,在钱先生的课堂上,有教师必要的讲授,也有学生默默的读书;有教师提问学生,也有学生提问教师;有七嘴八舌的热烈争辩,也有交头接耳的“窃窃私语”。这种独创的教学法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遗憾的是,1957年,27岁的钱梦龙怀着“帮助党整风”的满腔热忱坦率建言,却因此戴上一顶“右派”的“桂冠”离开了讲台,被发配农村“监督劳动”三年半。1961年回到学校,只教了五年书,一场史无前例的“文革”又来了,钱先生作为“牛鬼蛇神”被关进“牛棚”,又让先生珍贵的语文教学记事本上留下了一片空白。直到20世纪70

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散了政治阴霾,人们才开始强烈地感受到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的基础作用的迫切性。钱先生说,此时复出的他依旧沿着自己的“老路”进行着“闭门造车”式的探究。那时县里常举行语文观摩教学,钱先生多次被指定为青年教师开课。为便于青年教师更好地掌握自己这种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法的“操作要领”,他觉得有必要提出一些基本概念或课式,让“指导学生自学”这一主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结果就是“基本式教学法”的提出。所谓“基本式”,指的是:自读式、教读式、作业式。其中“自读”和“教读”是两个支柱性概念。当时钱先生的想法挺简单:学生在语文课上的主要自学方式是“读”文章,既曰“自读”,就应该鼓励学生自求理解,主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对课文的认识过程;既曰“教读”,就应该多启发,少灌输,教给学生读书之法,而不是“奉送”现成的结论。“作业式”则是在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过程基本完成以后的一次“再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或实现知识迁移的目的。

1979年的一次机遇,把“摘帽右派”钱梦龙的名字和“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联系在一起。那年上海市重点中学校长现场会在他任职的嘉定二中举行,钱先生采用“基本式教学法”执教的《愚公移山》让人耳目一新;不久在另一场现场会中,先生以《观巴黎油画记》一课的教学再获好评。时值上海评选特级教师,因两堂课崭露头角的钱先生竟毫无悬念地成为上海市首批五位语文特级教师之一。“命运突然在这里拐了个弯,评上特级教师是对我独创的教学方式的认可,其意

义相当于漫漫求索之路上的里程碑。”年逾古稀的钱先生,对当年这段经历仍深有感触。

那以后,钱先生继续琢磨着两个问题:基本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根本原理是什么?这种教学模式优于“讲书”的深层原因在哪里?为了寻找答案,钱先生在两个条件相当的班级里着手进行比较实验。经过反复对比,答案若隐若现。此时,他来到浙江金华市借班教学《故乡》。当他完成备课,合上双眼,将第二天的课堂情景在脑海中预映的时候,突然,“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三句话“蹦”了出来。那种顿悟后的快感让先生欣喜不已。

1983年,一个完整的语文阅读教学系统终于显现出清晰的轮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基础,以“基本式”为课堂教学模式,两者辨证统一于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之中。因为这种教学法强调教师的指导和学生阅读实践的统一,所以钱先生将它命名为“语文导读法”。

有人说机遇特别垂青于钱先生,非也。他信奉一句名言:“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他就为“要成为最一流的教师”而“时刻准备着”了。也有人提出先生的经历不可“复制”,现在谁会允许一个初中毕业生当教师,更何况是特级教师?这话不错,然而除去这一独特的“学历”之外,早年失学、错划右派、住过“羊圈”、蹲过“牛棚”,人生的挫折都曾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临”到他的头上,但他向苦难要财富,在1957年至1976年困顿屈辱的日子里,只要一走上讲台,先生便激情澎湃,痴心不改地在求索之路上

寻觅着教书育人的真经。

先生对名利和成果那样淡泊,对课堂和讲台却如此钟情,让记者动容:只有甘于寂寞、对肩负的“大任”有真正自觉的人,才能历经磨难而终成“正果”。

先生印象:执著与宽容

现实价值:名师之名在于坚持不懈中的兼容并包

早在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的谭惟翰教授就对钱先生作出评价: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是个“不安于现状”的语文教师,他不会仅满足于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

从教55周年庆祝会上,另一位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梁如此感言:钱梦龙先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书法、绘画、诗词集于一身,他当语文教师再合适不过了。

然而,钱先生自己却慨叹:我唱着“心头自有春无限,扑面何妨料峭风”,我唱着“镜中白发三千丈,眼底红英十万枝”,一路磕磕绊绊却又踏踏实实地走到了春光明媚的今天。这都是因为我钟爱的语文教学。他告诫自己,“我是一个精神上的长途跋涉者,我的脚下永远是起点。”

尽管1993年钱先生办理了退休手续,可是他依旧一如既往地关心着语文教育的今天和明天。1998年,语文教学圈外人发动了一场批判式的“口水大战”。从那些过激的言辞中,钱先生确实看到了在应试体制下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病——大量刻板的字、词、句操练,扼杀了

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把当代青少年培养成了只会按标准答案做题的“考试机器”。遗憾的是,这场大讨论并没有在语文教育圈内造成真正的震撼。

随后,语文“新课标”的制订,无疑是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钱先生把它视为对1998年批判的积极呼应。“新课标”提出了不少新理念:语文素养、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平等对话、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等,这些都将对一线的语文教学,起到导向作用。

长期以来,钱先生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他习惯于从一线角度理性看待一切新理念,而几十年教学潮涨潮落的“历史经验”又使先生不能不用更冷静的头脑思考改革中的新热点。为此,有人责怪先生对新课程缺乏热情,他承认自己的确缺少那种一看到“新课标”就振臂高呼的狂热,在他看来,“新课标”毕竟还是一个“实验本”,它本身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即使以后成为“正式本”,从语文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看,它也并非发展的“终点”。因此,钱先生的态度很鲜明:应试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改革,改得越快越彻底越好,但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应该再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尽可能减少矫枉过正的偏差。

有人问:吹皱了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先生回答:因为我的跋涉没有终点。

近年来,钱梦龙先生行走于各地讲学,呼吁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体,寻找丢失的教学之“魂”。他认为当前有一种把“语文素养”概念泛化

的现象,他明确指出:“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的素养”,它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一定的语文能力,对民族语的深厚感情和正确态度,健康的文学欣赏趣味和较宽的文化视野。其中,语文能力是核心。而在“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中,“读”又是基础。他强调,语文素养概念的泛化,可能导致操作的偏差。只要我们能“唤醒”学生读书的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书香满身的人,他的语文素养还会不高吗?

为使自己的观点更明了,先生引用了叶圣陶曾说过的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继而进一步引用叶老致语文教师的书信中的一段话作为诠释: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里啰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了。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他认为,语文教师真正的作用就在于此。据说先生提出的“教师为主导”的观点也曾受到一些同行的质疑和批评。对此,钱先生认为,现在确实有一股消解教师作用的思潮,而且它正在作为一种“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为一些语文老师所津津乐道。这些激进的老师不知道,即使是后现代主义,也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后现代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威廉姆?多尔就把教师的作用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是颇为耐人寻味的。师生关系,“平等”是前提,但教师是“首席”,那就意味着“平等”中的不“相等”。钱先生相信,世界上只要有教育存在,只

要有教师和学生这两种不同的角色存在,师生间这种“平等”而“不相等”的关系就不会改变。

钱先生进一步阐释:当然,“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也应该向学生学习,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是两回事,不要把它们混为一谈。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要做孩子的先生,先要做孩子的学生。”先生向孩子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孩子的先生,而不是放弃先生的作用。

2004年,《教师之友》杂志以“那一代”为题刊登了对三位在语文学界久负盛名的名师的批判文章,矛头直指名师“流派”所产生的思想背景。钱梦龙就是这三位之一。《钱梦龙:方格之内的圆融》一文列举了先生在教育教学上的种种“缺陷”,指责其“深钻巧挖,缝缝补补”式的教学技巧,对解决日益显露的教育根本问题难以奏效。

网上的评论铺天盖地而来,钱先生则保持着一贯的儒雅,并笑而作答“我倒挺欣赏文章的标题,如果再让我提个建议的话,希望那位作者可以在‘大胆假设’之后,再下一点‘小心求证’的功夫。”

此番专访,钱先生还特别提出“我追求的正是方格之内的圆融”。他说,“方格”是应试体制对教育的束缚和限制,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无法回避;“圆融”则是破除偏执,实现圆满融通之意。尽管我们始终处于“方格”之内,许多教师因此而违心地教着自己并不愿教也不屑教的东西,但是我们拥有力量,遵循教育规律,就能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圆满融通”地实现每个学生健康而富有个性的成长。

就是“那一代”名师海纳百川的胸襟,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坚守的理想,钱先生的跋涉从不觉孤独,伴随着这份执著,他宽容着一切与之对立的争论。在他看来,争论不是坏事,争论越上层次,思想的激荡越强烈,观点也就会越发明朗。

先生印象:时尚与传统

现实价值:名师之名在于秉承创新间的独立思辨

这里是地处上海近郊嘉定城区的一所民办学校,走过喧闹的街市,你可以在这里寻到一份安宁,嗅到一缕书香。担任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已经四年了,虽然学校由一套年轻的领导班子有条不紊地推进着各项工作,可只要钱先生一到,老师和学生都会围拢来一起探讨,相互切磋,他们从没感觉到校长的“年迈”,相反越来越钦佩先生惯有的“时尚”。

钱先生从不拒绝时尚,这大概与先生的乐观豁达相关。早在文革蹲“羊棚”时,他便给那间四壁无窗、臭气熏人的茅草房取名为“黑适小屋”,并在这样的“黑洞”里津津有味地捧读诗书。眼前,他的校长室毫不奢华,但满目的书和植物,以及四壁的诗画摄影,将一位老人生活的情趣和对生命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钱先生70岁开始学电脑,从此对它便“疼爱有加”。几十万字的书稿、犀利的评论、每月的行程安排,甚至那些仅仅停留在思想表层的片段,都可以在这里面归类储存。不仅如此,先生还学会了上网查找资料、发Email与人沟通、用QQ即时切磋交谈……从稿纸上的笔耕到键盘上的驰骋,先生思维的天空更宽广了。说话间,先生的手机响起悦耳

的铃音,他笑着告诉记者:“是短信来了。”随即,熟练的拇指运动作出及时回复。

与对时尚保持敏锐相对立,先生也是一位对传统的“顽固”坚守者。在他看来,有些不破的真理、不逝的经典以及不褪的本色是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被淘汰的。在潮流与传统之间,在秉承与创新之间,什么该接受,什么该坚守,全在于自己是否还保持着独立的思辨和清醒。“有些时候依然需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定立场。”钱先生说这话的时候脸色略显凝重。

记者感觉到,钱先生还是在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失魂落魄”症而担忧。在新课程实施后的很多展示课上,钱先生看到了这样一种倾向:执教教师为了张扬“人文性”,增大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加之又有“现代化武器”在手,于是语文课完全变成了“多媒体操作课”,快餐式的“读图”几乎取代了“读文”的训练,天马行空式的宏大叙事正在吞噬着实实在在的读写听说。令人眼花缭乱的图像展示,再配以五花八门的背景音乐,真是很热闹,可一堂课教下来,学生读课文依然结结巴巴。让钱先生忧虑的是,在不少教师的心目中,或许只有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殊不知这恰是对课程改革的极大误解。

语文教学中盲目追风、为求新而求新的现象似乎超过了其他学科,这也使本来已十分惶惑的语文教师更加手足无措——“语文课怎么越上越不会上了?”钱先生认为,这就不能不回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上:中小学究竟为什么要设置语文课?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无论体制存在怎样的差异,都把对下一代进行

民族语的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因为“民族的语言即是民族的精神”,民族语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的教育,是传承、延续、发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民族教育、母语教育,这正是语文教学“魂”之所系。基于这样的认识,钱先生深切地感到,“语文教学该返朴归真啦!”语文教学的确需要在创新的旗帜下进行重新审视,多一点对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尊重,多一点对自身经验的研究,少一点形式主义,少一点食洋不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触摸语言,在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摸爬滚打,这样在继承中创新的精神才是语文教学的发展之路。

去年7月,钱先生用网络这一时尚方式将自己对语文教学回归的呼唤上传,名为《请向钱梦龙开炮》。此举让更多的年轻教师有机会与大师探讨。有位网友感慨道:“钱老的大家风范给我们‘这一代’上了人生一课!”

三个月后,76岁高龄的钱先生在“全国第四届创新教育实验研讨会”主办方的一再邀请下,为参会的老师们上示范课。当这堂少浮华、重平实的课引起热烈反响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给与会者讲了一个幕后故事——最初,钱先生接受邀请后准备上最经典的《死海不死》。后来,又考虑到学生都是高中生而换成了《世间最美丽的坟墓》。可临参会前他又给换了。他说,老用自己上过的课去讲不好,于是就挑选了一篇全新的课外阅读文《睡美人》。

这就是“我的脚下永远是起点”的钱先生的真实写照,哪怕走过了

55年的风雨岁月,哪怕创造了桃李满天下的辉煌成就,他依旧在找寻新的起点——名师之名,正因此而长存于人们心间。

走近名师:钱梦龙1931年2月生上海市人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现任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教育部第二、三届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导读的艺术》等。

名师语录

■教师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镜里朱颜无计驻,为伊心上留春住。“伊”就是我钟爱的语文教学,永远的精神支柱!

■对自己挚爱的事业,要以恋人般的痴情,信徒般的虔诚,革命志士般百折不挠的意志,一以贯之、无怨无悔地紧追不舍。我这个人,要学历没学历,要资格没资格,要智慧没智慧,我靠的是什么?就是这份对事业的执著,这份如痴如醉全身心的投入!

■我的人生格言:自尊不自大;自主不自是;自信不自负;自谦不自卑。

■做事力争上游,不甘于平庸;对人胸无城府,宁可失之天真。人际间无聊的是非恩怨,从不萦怀,只想集中心思做一点自以为重要的事。我对既往的喜怒哀乐,近乎健忘;但这恰恰反倒有利于看清前面的目标。这种性格也许正是我历经磨难而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心态的根源所在吧。

采访手记

从确定采访钱梦龙先生起,我的心中便始终怀有一种敬畏感。因为对我们“70后”一代人,“钱梦龙”三个字是语文教育界的一个高度,让人景仰而无法企及。然而,前往上海近郊嘉定区采访那天,当我因摸不准学校方位而拨通了钱先生手机时,传来的声音让初次“谋面”的语文大师形象跃然眼帘:“沿博乐路向北直走,看见红绿灯左转,前行100米,‘翻’过一座石桥右转,再步行100多米即到”。精准的数字、清晰的表述、亲切的语气,使我犹如身临一堂语文课,随后不费吹灰之力便找到了钱先生的学校。

决定动笔写钱先生,心下很有些忐忑:76岁的他精神矍铄,怀揣教育理想走上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岗位;76岁的他笔耕不辍,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育保持着恋人般的痴情和革命志士般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在如此丰富之下,凭我有限的篇幅和稚嫩的文笔,实在无法铺展先生的博大与精深。

思索良久,想起了《教师之友》杂志曾对钱梦龙等三位语文教学大师提出过质疑,并以“那一代”为标签隐喻大师们的过时。对此,先生淡然处之,从未作出任何“回击”。然而,“那一代”名师的成长之路真的对“这一代”为师者没有启迪了吗?循着这条思路,我试图对钱先生之名的现实价值作一番解读,并以此文诚挚祝贺先生从教55周年。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4月27日第9版

最新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名录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最新名录 北京 宁鸿彬北京第八十中学。1936年生,北京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65年毕业(进修)于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普教系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委员,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顾德希北京四中。生,北京市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89年评为特级教师。北京市教育学院兼职教授。 李裕德北京大学附属中学。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 陶伯英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组成员 赵大鹏北京市东城区教研室 程汉杰北京市铁二中 申士昌北京市西城区教研室 陈天敏北师大实验中学(语文组长) 程翔北大附中(副校长)。1963年生。 王大绩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市中学语文学会理事。 韩军清华附中教学副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新语文领军人物。 上海 于漪(女)1929年2月生,江苏镇江人。195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上海扬浦中学,上海第二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评为特级教师。 朱泳燚1940年生,上海人。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先后中苏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常熟教师进修学校,常熟师范学校,常熟第二中学,常熟中学任教。1984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

林炜彤1920年生,江苏如东人。1936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小学教过几年书,1939年到上海读大学,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任教至1992年10月离休。1981年评为特级教师。 钱梦龙1931年生,上海嘉定人。初中毕业后辍学,1951年到中学教美术,不久转教语文。1980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获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金钥匙”奖章。现为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经多年探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框架,以“自读、教读、复读”为基本课式的“导读”思路。 徐振维(女)1932年生,江苏宜兴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西安第二女中、西安第三中学、上海五四中学任教,1977年调任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员。曾主持“课时分段,扩大阅读”的语文教改实验大获成功。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始担任上海市H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担任过国家教委中小学语文审查委员。1994年12月27日逝世。 张大文上海复旦大学附中 方仁工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 陈钟梁上海东方教育中心(副主任) 程红兵上海建平中学 河北 时雁行1920年生,河北河间人。1950年任赤峰中学语文教师,1952年调河北师大附中。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 李风平华北油田供应处中学。1956年生,河北人。全国优秀教师。 许建国河北黄骅中学(副校长)。1963年生。1993年起四年间从一级教师破格为高级教师,又破格为特级教师。 江西 张富1935年生,江西临川人。1955年当上乡村中学教师,1980年调南昌第三中学。1991年评为特级教师。1986年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钱梦龙《故乡》课堂实录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上课之前,钱老师委托金华市教研员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但钱老师到金华时却被告知“学生已看过课文,没有问题”。于是立即补上了一堂“提问指导课”,结果全班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一、导入新课 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都提得很好。有两位同学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又多又好。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我把它们分为七类。 板书学生问题:一、一般疑问 二、回乡途中的“我” 三、闰土 四、杨二嫂 五、宏儿和水生 六、离乡途中的“我” 七、写景 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第一步走得很好。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 生:(齐)解决问题。 师:好。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生:1921年。 师:很好。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 生:辛亥革命。 师:这《故乡》写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事。那么,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联系本学期读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写作年代和《故乡》差不多同时。回忆一下,《一件小事》写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没有?怎么写的? 生:其间耳闻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 师:很好,袁世凯、张勋是什么人? 生:卖国贼。 师:对。是卖国贼,是军阀。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夺走了,辛亥革命有局限性。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 生:(齐)没有! 师:怎么知道的? 生:从《故乡》里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这个问题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现在,先请提出第一类问题——一般疑问。 二、讨论“一般疑问” 生:92页第5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为什么用一个“横”字? 师:你很会“咬文嚼字”!为什么用“横”字?可以换上别的字吗? 生:“有”。 师:好。“远近有几个萧索的村庄”,也行。 生:用横字就显得这些村庄是乱七八糟的。 生:村庄好像是横躺着。 生:给人悲凉的感觉。 师:对。这“横”字使人感到村庄是死气沉沉的,而不是生气勃勃。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注意用词。还有问题吗? 生:97页倒数第3行,母亲说:“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为什么顺便拿走呢? 生:贪小便宜。 师:对,是有这种思想。但这也似乎反映了一种情况,可以看到当时农民的情况…… 生:生活贫困。 师:对。还有,课文里说,木器卖掉了,只是收不起钱来,为什么? 生:也是因为贫困。 师:对了。看上去只是一个细节,但也反映了这样一个大问题。还有吗? 生:“亲戚本家”是什么意思?

钱梦龙的“导读派”教学方法-精品文档

钱梦龙的“导读派”教学方法 “导读派”是针对语文教学长期沿袭的“讲读”所提出 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导”指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和“读”构成“师生互动”。导读派教学法的创立者是钱梦龙,其代表人物还有蔡澄清。1985年,钱老师的著作《语文导读法探索》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形成。 钱梦龙老师系统阐述导读法教育理论主骨架――“三主四式”。三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四式”即循序展开的四种课式: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复读课。 针对传统的讲读教学模式,钱梦龙老师创新性地提出了导读教学模式: 指导思想 “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以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多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 结构形态 “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后称“四式”。 “自读式”,它不同于“预习”,它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自读,是“学生为主体”思想的体现,但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自读训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先教后读;二是先读后教;三是边读边教或边教边读。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

(完整word版)语文教学论试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要求:1、命题一律用A4纸; 2、除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外,题间不留空。 一、填空题10分(每空0.5分) 1、语文教学论的学科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 2.、语文教学现象表现为环境性、活动性、关系性三个方面。 3、语文单独设科始于1904年,第一个正式名称是国文。 4、语文学科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 5、杜威是实用主义教学思想的创始人,教育思想是。 6、魏书生以六步教学法著名,钱梦龙提倡做中学的导读法。 7、说课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8、新大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 9、评课形式有个别交谈式、集体讨论式和书面评议式。 10、癸卯学制是由清政府颁布并在全国实际推行的学制。 二、不定项选择题20分(每题2分) 1、语文教学论属于( D )范畴 A、文艺学 B、心理学 C、社会学 D、教育学 2、最早提出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是(D ) A、蔡元培 B、胡适 C、叶圣陶 D、陶行知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了7—9年级的学生识字数目为(D ) 个。 A、1600—1800 B、2500 C、3000 D、3500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共有十项,后五项侧重( A )维度。 A、知识与能力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 D、价值观 5、《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作文每学期的最少次数是(A ) A、6次 B、8次 C、10次 D、12次 6、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是(A、C、D ) A、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B、容易组织和管理 C、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 程的学习相互配合D、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 7、标志着语文单独设科的是(A ) A、《奏定学堂章程》 B、《钦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C、《国文教科书》的编写 D、《中国文学教科书》的编写 8、语文教学的理论之源( A ) A、夸美纽斯 B、柏拉图 C、赫尔巴特 D、佩斯·泰洛奇 9、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点是( D ) A、创造性、互动性、综合性 B、情境性、单一性、综合性 C、情境性、互动性、复杂性 D、情境性、互动性、综合性 10、创立“三主四式”教学模式的语文教师是( D )

钱梦龙《雁》课堂教学实录

沪教《雁》课堂实录(钱梦龙) 课前交流: 教师:同学们,我姓名是什么你们知道吗?(学生齐声答:钱梦龙)老师也想知道你们的情况,哪个学校?几年几班?(上塘中学,初二(4)班)全班同学都来了吗?你们是否感觉到今天来上课的是一位挺老的老师?你们猜猜我的年龄。三十太大,十五太小,二十八岁刚刚好。不是跟你们开玩笑,最近人家给我测试了心理年龄,十八岁多一点,二十八不到一点。 今天给你们上的是《雁》。 教师:谁看到过雁,看过的请举手。哦,有四位同学见多识广。雁是什么样的?你什么时候看到的? 有学生说是在电视节目上看到过的。 教师:在天空飞过看到的请举手。雁怎样飞的? 生1:它们一会儿成“一”字,人会儿成“人”字,在天空群体地飞过。 教师:“群体”一字说出了雁飞行的特征。那么你们知道雁为什么飞来飞去?生(多人):因为它是候鸟。 师:雁有什么生活习性? 师:今天台下有许多老师在看着。看什么知道吗?看我讲课?不完全是,主要是看你们是怎么学习,所以平时怎么学,今天也怎么学。有问题了,或者要回答了就站起来。 生3:春天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师:北雁南飞。你们知道吗?雁还是一种有情有义的鸟。人们形容爱情忠贞的鸟用鸳鸯,其实不对。真正忠贞的鸟是雁。如果一双雁中有一只死了,另一只就终生不再找配偶。古时男女结成婚姻时下聘礼,其中必定有雁,这叫委禽。就因为雁有这样一种难得的生活习性。 今天们要学的文章就是写一只雁,或者说两只雁的故事。 现在来读一读课文。 师:生推荐两位读得最好的同学来朗读。 一女生读前半部分。 教师:同学们,她读得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普通话很标准,感情表达得也恰当。刚刚拿到课文就能读得这样有水平,真不容易,我就做不到。那么,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生齐答:有! 学生一一指正,教师补充。 师:我们再请一位男同学来读。(一男生起立朗读) 师:读得很有精神。这两位同学的朗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仅声音响亮,而且很有感情。 订正男生朗读中的几个错别字。并说明蓄满和噙满的异同。 师:同学们,文章听完了,说说自己的感想。这儿没有标准答案。 生1:我觉得这只雁重感情。 生2:我觉得这文章里的人冷酷无情。 生3:我觉得文章定出人的无知、贪婪、冷酷,也写出了动物之间的亲情和爱情。

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

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 一、关于“三主”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指导思想。 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也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自致其知,从而根本改变教学中单纯由教师灌输知识、越俎代庖的教法。 教师为主导,就是在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主要是“导”。导,指引导、指导、辅导、因势利导;也就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流程、学习心理,正确地引导学生由未知达到已知的彼岸。 训练为主线,这是教学过程中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后的必然归宿。语文作为工具学科,也必须把训练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基本线索——学生的知识在训练中获得,能力在训练中培养,智力在训练中发展;“主体”和“主导”的关系,也只有在一个组织得很好的训练过程中才能得到和谐的、辩证的统一。这里说的训练,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读、听、说、写训练,不是指做习题(做习题仅仅是训练的一种方式)。 “主体”、“主导”、“主线”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概括:“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点,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保障,着眼于“善导”;而“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又辩证地统一在一个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之中,学生的“善学”与学生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综观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凡卓有成效的教学设计,无不体现着“三主”的教学思想。主体、主导、主线,是诸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 二、关于“四式” “三主”思想体现在“自读、教读、作业,复读”的四种基本课式之中。钱老师把他的以“三主”为指导思想,“四式”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构思统称做“导读”。“导读”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教学体系。在此体系中,“以学生为主体”是前提,“以教师为主导”是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必然表现为训练形式。 实践证明:自读课、教读课、作业课、复读课是较为合理的基本课式。“四

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

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 一、成长足迹 钱梦龙1931年生,上海市人。1980年被评为特级教师。1951~1985年任上海市嘉定二中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1985~1990年任嘉定实验中学校长,1989~2000年兼任全国中小学 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2001年起任上海市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 育系统劳动模范。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科研及学校管理工作,创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基础,以“自读”、“教读”、“复读”为基本模式的语文导读法,其核心理念“主体— 主导”说,曾引起教育理论界的争鸣并得到普遍认同。语文导读法自创立二十多年来,对语文教 学乃至各科教学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 师谈语文教学》、《钱梦龙与导读的艺术》,并发表各种教育教学论文约一百万字,其中《导读 的艺术》获全国优秀教育图书奖,论文《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及教学模式》获全国教学改革金 钥匙奖。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的钱梦龙有句名言“在创新的口号喊得最响亮的时候,我回 归常识性思维;在常识性思维支配一切的时候,我致力于创新”。 路,是这样走出来的 梦龙 1980年2月初的一天,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都以第一版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新评出的全市三十六位特级教师的照片,这是“文革”后第一次以这样隆重的方式展示优秀教师的形象, 报纸一出版,立即成了社会舆论的热点。我的照片也荣幸地跻身其中。 “钱梦龙是谁?怎么从来没听说过?”不少老师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也难怪,三十六位特级教师,大多在教育界早已享有盛名,只有名不见经传的钱梦龙是个例外。 “钱梦龙也成了特级教师?是不是搞错了?”有些稍稍了解我的人这样说。也难怪,仅有初中毕业学历的钱梦龙,即使作为一般中学教师也是不合格的,怎么会和“特级教师”这个标志着教师 最高荣誉的称号扯到了一块儿? 于是,一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兴趣:钱梦龙的路究竟是怎样走出来的? 我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 我不是学师范的,当教师完全是出于个人的选择。我初中毕业以后,因母亲病逝,家道中落,只读了三个多月的高一就失学了。在家呆了半年左右,上海解放,翻天覆地的变化激起了我 投身社会的热情。 可是我能为这个新生的社会做些什么呢? 当时我第一个想到、也是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当教师。因为我的心中装着一位教师的完美形象,是他使我切身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崇高和不同寻常的意义。 我从小智力平平,生性顽皮,不爱学习,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已创下了三次留级的“记录”。 老师送给我的评语是“聪明面孔笨肚肠”。自卑的阴影笼罩着我,使我完全丧失了进步的信心。但 在我五年级留级后,遇到了一位终生难忘的好老师棗武钟英老师,这是我一生的幸运。 武老师教我们国语课兼级任教师,上课的第一天就把我叫到办公室,拿出一本四角号码小字典,对我说:“现在我教你四角号码查字法,如果你能学会,就可以证明你不是什么…聪明面孔 笨肚肠?。你想证明一下自已吗?”我当然很想知道自已究竟笨还是不笨。结果在武老师的指点下 很快学会了这种查字法,这使我对自己的信心大增。接着武老师又给我布置了一项任务:在他每 教新课之前,由我把课文里的生字从字典里查出来抄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学习。一个长期被同学 们看不起的“老留级生”,居然还能承担如此光荣的任务,自然感到从未有过自豪!我由于爱武老 师,也爱上他的课,对他布置的作业都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完成,于是又不断在国语课上受

《愚公移山》名师教学实录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上一课(注: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 (学生齐声朗读全文。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了“wáng”,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 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 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 生:河曲。 师:对。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你们看,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第一段里的“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为什么这里用个“本”字? 师:嗯,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太行、王屋二山后来搬走了,不在这个地方。 师:说得真好!这个“本”字是跟后文相呼应的。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得更好,说明同学们能够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了。 (随机指点读文方法。榜样取自学生,也许比空谈方法效果略胜。) 生:“残年余力”是什么意思? 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 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

生:(看字典回答)残,就是“剩余的”。 师:“残”跟“余”在这里意思是一样吗? 生:(齐生)一样! 师:一样,对了!愚公快九十岁了,余下的日子不多了,剩下的力气也有限。再请大家说说看,“以残年余力”这个“以”怎么讲? 生:用,因。 师:这样解释,在这里适用吗?你说! 生:这里解释“凭”好。 师:对,解释“凭”好。“以”作“凭”讲,文章里还有别的例子吗?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别的例子,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把知识学活。下面找“之”字属同一意图。) 生:愚公妻子讲的“以君之力”,这个“以”字用法一样。 师:对!还有没有问题了? 生:“出入之迂也”,这个“之”字不会讲。 师:噢,这个“之”的用法可能没有学到过,大概都不知道吧? 生:“之”是结构助词。 师:讲得很好!我以为没有人知道了。是结构助词,不过这个结构助词用法有点特别,你们看,如果要翻译这个句子,这个“之”字要不要翻译出来? 生:(齐生)不要! 师:那怎么译法? 生: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师:讲得对!你们看前面还有没有同样用法的“之”字? 生:“北山之塞”的“之”,用法一样。 师:找对了!同学们还有别的问题吗?(稍顿)没有问题了?很好,说明大家都懂了。你们

语文导读法——钱梦龙

语文导读法 2007-09-04 17:49:52 “导读”是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讲读”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讲读”是一个内涵模糊的概念。所谓“讲”,究竟是谁讲?讲什么?怎样讲?为什么讲? 所谓“读”,又是谁读?读什么?怎样读?为什么读? 都没有确切的界说。这样一个对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导向作用重要概念,内涵如此不明不白,实践中自然难免出现偏差。很多语文课上的“讲读”,事实上成了老师的“读读讲讲”,已变为“满堂灌”、“注入式”的代名词。 “导读”的内涵是清楚而确定的。“导”,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和“读”的结合,勾画出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幅“师生互动”的图景,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聆受”这种单向的“授—受”格局。 从“讲读”到“导读”,既是教学模式的变革,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在讲读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命运的“主宰”,学生则完全处于“被支配”、“被灌输”的地位。导读模式不同于讲读模式的最根本之点,是学生角色的变化,即由“被支配”、“被灌输”的对象,一变而为“主动的求知者”、“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则相应地由高高在上的主宰者变为平等的指导者、帮助者、鼓励者、合作者。这是教学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一次“阵地转移”,也是传统教学观转向现代教学观的一次“观念革命”。 一、理论设计 语文导读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教学认识论。这种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与一般的认识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不同于的特点。最主要的特点是,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学生)和认识客体(教材)之间还介入了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从而构成了一种“三边”互动的认识活动。(见下图)

语文特级教师名录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名录 北京 宁鸿彬北京第八十中学。1936年生,北京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65年毕业(进修)于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普教系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委员,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顾德希北京四中。生,北京市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89年评为特级教师。北京市教育学院兼职教授。 李裕德北京大学附属中学。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 陶伯英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组成员 赵大鹏北京市东城区教研室 程汉杰北京市铁二中 申士昌北京市西城区教研室 陈天敏北师大实验中学(语文组长) 程翔北大附中(副校长)。1963年生。 王大绩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市中学语文学会理事。 上海 于漪(女)1929年2月生,江苏镇江人。195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上海扬浦中学,上海第二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评为特级教师。 朱泳燚1940年生,上海人。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先后中苏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常熟教师进修学校,常熟师范学校,常熟第二中学,常熟中学任教。1984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 林炜彤1920年生,江苏如东人。1936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小学教过几年书,

1939年到上海读大学,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任教至1992年10月离休。1981年评为特级教师。 钱梦龙1931年生,上海嘉定人。初中毕业后辍学,1951年到中学教美术,不久转教语文。1980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获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金钥匙”奖章。现为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经多年探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框架,以“自读、教读、复读”为基本课式的“导读”思路。 徐振维(女)1932年生,江苏宜兴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西安第二女中、西安第三中学、上海五四中学任教,1977年调任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员。曾主持“课时分段,扩大阅读”的语文教改实验大获成功。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始担任上海市H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担任过国家教委中小学语文审查委员。1994年12月27日逝世。 张大文上海复旦大学附中 方仁工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 陈钟梁上海东方教育中心(副主任) 程红兵上海建平中学 河北 时雁行1920年生,河北河间人。1950年任赤峰中学语文教师,1952年调河北师大附中。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 李风平华北油田供应处中学。1956年生,河北人。全国优秀教师。 许建国河北黄骅中学(副校长)。1963年生。1993年起四年间从一级教师破格为高级教师,又破格为特级教师。 江西 张富1935年生,江西临川人。1955年当上乡村中学教师,1980年调南昌第三中学。1991年评为特级教师。1986年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江苏

《死海不死》教学实录 钱梦龙

《死海不死》教学实录 钱梦龙 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的第一页,这一页共列出两个说明文单元,我们要阅读的说明文就在这两个单元里,同学们还不知道是哪一篇,现在给你们一个条件:这篇文章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 (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1):《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但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你猜是这一篇呢? 生(1):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读者心里造成悬念,引起了阅读的兴趣。 师:刚才好多同学都举手了,你们猜的也是这一篇吗?有猜别的课文的吗? 生(众):也是这一篇。 师(指一学生):那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吗? 生(2):同意。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读文章,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个题目对读者有吸引力。 师: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有补充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哦,“英雄所见略同”,看来你们一个个都是小英雄!(笑)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各位英雄:标题上有两个“死”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3):前一个“死”字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指淹死、死掉。 师:完全正确。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正确? 生(3):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 师:啊,真好!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板书“迁移” )。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学得活了。现在请同学把书合拢,暂时不要看课文,大家回忆一下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指一在偷偷看课文的学生)哈,你违规了,不许偷看! (学生思考、回忆,片刻后陆续举手) 师:为了使回忆有条理,请按照以下几点逐一来说: 板书:1、地理位置; 2、得名原因; 3、海水趣事。 生(1):死海的位置在约旦和巴基斯坦(众插话: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中间。 师:巴勒斯坦在亚洲西部,巴基斯坦在亚洲南部,和我们中国接壤。这两个国家的中文译名只差一个字,而且都是亚洲国家,很容易记错,建议这位同学课外去找世界地图或亚洲地图查一查,以后就不会再搞错了。谁来说“得名原因”?

跟钱梦龙老师学习教语文

跟钱梦龙老师学习教语文 黄厚江 【专题名称】初中语文教与学 【专题号】G351 【复印期号】2016年10期 【原文出处】《中小学教材教学》(京)2015年12期第11~14页 【作者简介】黄厚江,江苏省苏州中学校长助理兼总督学,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理事,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内容提要】钱梦龙老师的经典课例有不少,本文主要基于《死海不死》课例分析钱老师的教学思想:阅读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取舍,能不教的坚决不教,需要教的一定要教,在“不教”和“教”之中表现取舍智慧。 【关键词】钱梦龙/课例/取舍/《死海不死》 钱梦龙先生是我崇敬的语文名家之一。虽然没有条件拜到他门下,但他却是我语文教育生涯的导师。 第一次听钱老师上课是在泰州中学,他教学的是《最后一课》。行云流水的教学过程,炉火纯青的点拨艺术,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其乐融融的教学情景,让我大开眼界,令我为之倾倒。这就是我心中的语文课! 钱老师还有一节课对我影响也非常大,那就是他执教的《愚公移山》。钱老师教学这篇课文,除了参加移山的一共多少人,智叟和愚公妻子的态度有哪些异同,愚公到底愚不愚等问题体现了他一贯的导问艺术,让我耳目一新给我很多启发之外,他设计的一个课堂学习活动更让我震撼。在教学结束阶段,钱老师说:“最后,我们再来做一个作业。这里有一段文言文,我把油印的资料发下去之后,请大家加上标点。(发资料)我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抄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下面加标点,待会儿请同学到黑板上加,画出的一些词句要能解释。”这样的学习活动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能力。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教学!所发资料的这段文言文很显然是钱老师根据课文内容编写的。但课文的许多知识在这里都得到了再现,其思想教育的内容也都蕴含其中,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思想教育是融在语文学习活动之中的。我不仅佩服先生扎实的专业功底,更敬佩的是先生的教育智慧。这个案例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熟悉我的《阿房宫赋》教学的人一定能够看出,我的教学中有着先生的影子,我的教学深受先生的熏陶。尽管我教学《阿房宫赋》时,并没有直接借鉴《愚公移山》,但先生《愚公移山》的教学是融会在我的教学之中的。 先生对我影响很大的另一节课是《死海不死》。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每一篇文章可教可学的内容总是那么丰富。而我们又不可能将该教的都教,该学的都学。于是合理地取舍,就成为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的基本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说,科学而高效的教学要善于以一当十,要善于整合,而绝不是面面俱到,按部就班。更重要的是,取者也不是简单的“教”,舍者也不是简单的“不教”。因此,合理取舍,巧于取舍,是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的重要追求。那么该如何合理取舍、巧于取舍呢?钱老师教学《死海不死》堪称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钱老师的这节课,就由“不需要教”和“教”两个大板块组成。第一个主要活动就是“舍”。在通过猜测课文的方式,品读课文标题,了解死海的知识之后,钱老师问:“关于死海的知识,同学们都已了解;这篇课文属于说明文,关于说明文的知识,估计同学们也已经知道了不少。你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如果还要老师重复地教,你们觉得有劲吗?”学生都说:“没劲!”钱老师接着说:“是呀,我也觉得没劲。因此,我想我们在决定这篇课文里哪些知识需要老师教之前,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什么知识可以不教’。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这篇《死海不死》看一遍,然后根据课文后面练习题的要求想一想:练习题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哪些可以不教?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小声议论议论,互相交流。”同学们看书思考之后,开始交流。在师生的交流和同学们的交流中很快明确有三方面的内容是可以不教的:一是列数据说明的方法;二是关于课文中三个“死”字的含义;三是游弋、谕告、执迷不悟等词语的理解。但是,如果我们以为这里的所谓不教就真的是不“教”,或者以为这就是一种“不教之教”的艺术,就失之于简单了。这里的“不教”之中,既有“不教”,又有教,实在是一种取与舍的智慧。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于确数和概数的识别及其说明作用的理解,关于课文中三个“死”字的含义的区别,对游弋、谕告、执迷不悟等词语的理解,都不是老师教的,或者是学生本来就会的,或者是通过自己学习掌握的。但教者在不教之中“该出手时就出手”,老师又在四个方面充分发挥了教的作用。一是教需要教的人。当老师请认为可以不教的学生举手时,虽然绝大多数学生举了手,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举手,于是钱老师指着一个不举手的学生问:“你是认为还要教的,是吗?”在这个学生说“教一教不会有坏处,再说我也不大有把握”,钱老师便开始“教”他识别概数和确数。是怎么教的呢?这就是钱老师的第二个“教”:令其自悟,教其自得。在学生基本认识概数和确数之后,钱老师问:“刚才有同学说用‘确

钱梦龙教学实录系列

钱梦龙教学实录系列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课 件《死海不死》教学实录 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的第一页,这一页共列出两个说明文单元,我们要阅读的说明文就在这两个单元里,同学们还不知道是哪一篇,现在给你们一个条件:这篇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 (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1):《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但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你猜是这一篇呢? 生(1):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读者心里造成悬念,引起了阅读的兴趣。师:刚才好多同学都举手了,你们猜的也是这一篇吗?有猜别的课文的吗? 生(众):也是这一篇。

师(指一学生):那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吗? 生(2):同意。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读,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个题目对读者有吸引力。 师: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有补充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哦,“英雄所见略同”,看来你们一个个都是小英雄!(笑)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各位英雄:标题上有两个“死”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3):前一个“死”字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指淹死、死掉。 师:完全正确。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正确? 生(3):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 师:啊,真好!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板书“迁移”)。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学得活了。现在请同学把书合拢,暂时不要看课文,大家回忆一下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指一在偷偷看课文的学生)哈,你违规了,不许偷看! (学生思考、回忆,片刻后陆续举手)师:为了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读后感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读后感 导读法是钱梦龙课堂教学艺术的精髓。其本源泉是他的“三主”思想,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其中,他特别强调学生在认识、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三主”思想正是强调知识接受者(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在满堂灌填鸭式中的被动地位,使之由“要我学”一跃而为“我要学”,成为能动的“读者”。教师则发挥自己的才智学识以“训练为手段”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鼓励、启发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使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求知”。事实证明,钱梦龙在“三主”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知识就越积越多,脑子也就越用越活,越转越快,越灵了”,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而且学生“越上越要上”,自己做了学习的主人。 钱梦龙贯彻“主体”精神的主导艺术极具特色。 一、抓导入: 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尤其公开课)前,总要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准备状态。有的唱支歌,有的讲笑话,钱梦龙老师则善于因势利导,从具体情境入手结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充当的角色(主角)和自己的学习任务,

树立克服困难的斗志和成功的信心。 有一次,钱老师应邀到某地教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台下坐了一千多的听课者。宽敞的舞台上学生一个个正襟危坐,目不旁视,过于“一本正经”的神情透露着他们内心的紧张。于是,钱老师调整计划,把原定的导入语改为下面一段对话: 师:你们今天上课以后回到家里,如果爸妈问起:“给你们上课的那位钱老师长什么样呀?”假如有个傻学生这样回答:“钱老师嘛,脸的中间有个鼻子,鼻子上方一对眼睛,眼睛上面还有两道眉毛,鼻子之下是嘴巴,头部两侧各生一只耳朵。他五官不缺,四肢齐全……” 师:你们说,这个学生傻不傻?傻在哪里? 生:这是每个正常的人都有的长相,他说的全是废话。 生:他没有抓住特点来说,说了等于没说。 师:说得对呀!要把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介绍给别人,首先必须抓住特点。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抓住特点说明事物…… 我们上课有时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讲个笑话,猜个谜语,或其他等,总是感觉游离于教学之外。而钱老师顺水推舟,进入新课,不但使学生紧张的神情完全缓和下来,而且没有游离之感,自然而然引入新课。 二、抓提问: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名单

一个大写的人:于漪情境教育诗篇:李吉林 童心母爱教育:斯霞我比大师还大:钱梦龙教育界活化石:吕型伟没有教不好的:霍懋征久违的教育家:魏书生智慧生活空间:蒋敦杰 愉快教育史诗:倪谷音新教育追梦人:朱永新 爱心民主教育:李镇西人文书生校长:程红兵 什么是好校长:傅禄建人生为一大事:张天孝给数学以美丽:张思明不愿跪着教书:吴非 诗语文的主人:刘建琼生活在化学中:李佳六三语文教育:肖人翔课堂艺术人生:于永正触摸教育风景:陈惠芳跨学科课程人:刘定一语文心根人:刘云生一轴两轮模式:白金声必要的乌托邦:陈钟梁在水一洲大侠:关心凤教学反思立场:张莹理解教育探索:吴金瑜 播种理想的人:袁瑢把爱献给教育:李月娥 唤醒成功欲望:刘京海生活就是课堂:张启建让语文课归家:吉春亚“和谐之魅力”:华应龙教育就是服务:石少波生命存在教育:唐江澎 追寻理想教育:钱守旺在路上的感觉:夏青峰永远追求创新:朱兆林河南特级教师:李富林

给教学以甜味:徐斌教育走向智慧:蒋静波 从心造就自己:周萍教学挚爱智慧:沈峰 引导发现教学:贺诚用心灵去诵读:支玉恒 追寻书中快乐:刘克锡情趣教学智慧:杨屹 有思想的教师:朱益群在后退中前进:刘德武 引导启发指导:欧阳代娜新语文教育派:韩军 适时施教理论:蒋振远夯实基础教育:吕红芳 平实而有深意:王凌我一定要微笑:朱璟贻 自然表达情感:张惠萍一切为了学生:杜小芳 有灵性的课堂:陈金才高效学习方法:祝庆东 一人撑一片天:汪来九师德决定成败:盘振玉 语文艺术真谛:贾志敏返璞归真之心:张莹 遗忘的小黑板:许慧构建诗意课堂:盛新凤 情智语文课堂:孙双金拥抱语言的人:黄桂林 崇尚真字之师:孙建锋浓浓的语文味:吉春亚 折东风第一枝:孙维刚 :窦桂梅薛法根李白坚曹永鸣熊生贵王崧舟武宏钧陈金才吴琳董刘云生宋运来闫学李卫东潘文彬孙双金武凤霞盛新凤祝禧魏

最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填空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包括、和语文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 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作业系统。 3.建国以来有以下这些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钱梦龙的、魏书生老师的 李吉林老师的等等。 4.编写语文教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________和________等等 5.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 括、、、等内容。 6.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导向、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7.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8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三百千”分别是()、()、(),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9.《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是的 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0.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结构和。 二、选择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 不得分)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需要。 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A引入 B介入 C展开 D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A促进学习 B选择 C排名次 D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 A语法修辞知识 B文学知识 C文体知识 D读写听说知识 5.《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A 2500个 B 3500个 C 4500 D 5500 6.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 7.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是() A 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B 容易组织和管理 C 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 D 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 8.《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部分,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是() A读、写、听、说能力 B基础知识 C 基本概念 D思想教育 9 .以小结为主的结束,目的是() A整理归纳 B深入理解 C强化记忆 D形成能力 10. 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 A 现代汉语修养 B 古代汉语修养 C 文章和文学修养 D 语文教育史修养 三、判断(10小题,每题1分) 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档

m e n h n s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 李镇西系列[/B] 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B]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B]李镇西老师讲《祝福》[/B]李镇西:我教《沁园春 长沙》[/B]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B]李镇西:再别康桥[/B] 李镇西:《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B]李镇西上作文评讲课(课堂实录)[/B] 李镇西老师作文讲评《温馨的记忆》(完整版)[/B]李镇西作文课堂实录[/B] 李镇西专栏[/B](包括:在烈日和暴雨下 冬天 提醒幸福 我教《孔已己》等) 李镇西上《给女儿的信》[/B] 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B] 李镇西《提醒幸福》教学实录[/B] 韩军系列[/B] 韩军:我教鲁迅的《药》[/B]韩军:我教李商隐的《隋宫》[/B]韩军教《念奴娇.赤壁怀古》[/B] 韩军:大堰河,我的保姆[/B]《登高》课堂实录[/B](韩军) 韩军:心灵的拜访——《紫藤萝瀑布》教后记[/B]

a i e a A i n 韩军《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B] 致大雁(韩军在新教育实验北京会议上的语文课)[/B] 程少堂系列[/B] 程少堂老师《你是我的同类》教学实录[/B] 程少堂《诗经.子衿》香港教学实录[/B] 程少堂老师《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B] 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B] 好课赏析:程少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实录[/B] 程少堂《听陈蕾士的琴筝》香港公开课教学实录[/B] 程翔系列[/B] 程翔《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B]程翔《散步》课堂实录[/B]程翔《琵琶行》教学设计[/B] 程翔“感动”作文课教学实录[/B]程翔《雷雨》实录[/B] 赵谦翔系列[/B] 赵谦翔课题汇报课实录[/B] 赵谦翔《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B] 程红兵系列[/B] 程红兵: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B]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程红兵[/B] 程红兵—我的叔叔于勒[/B]程红兵《雨霖铃》的教学实录[/B] 于漪系列[/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