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谈古玉收藏鉴定

古方谈古玉收藏鉴定
古方谈古玉收藏鉴定

古方:玉器的收藏与市场

《文物天地》编者按:5月29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十讲邀请著名玉器专家古方先生主讲玉器的收藏与市场。古方先生1962年生于北京,1986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学硕士学位,师从于我国著名的考古专家、古玉鉴定专家卢兆荫先生。1989年起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中国古代玉器考古发掘及鉴定工作。1997~2000年为美国纽约大都会亚洲艺术部访问学者,研究馆藏玉器,并为公众作古玉鉴定工作。目前就职于北京玉学玉文化研究中心:任研究员。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科学出版社)、《中国传世玉器全集》。

玉器收藏的出现和古玩的产生有直接的关系。古玩出现在宋代,距今1000多年。为什么宋代会产生古玩呢?有三个条件:

第一,宋代离宋代人所认为的“古代”的下限至少有了一千年。宋代时所认为的“古代”就是夏、商、周、秦、汉,最晚的就是汉代。因为有古可玩,所以古玩才出现了。

第二,宋代有一个发达的文人官僚阶层,有钱,有权,又有品位,形成了一个玩古玩的群体。

第三,宋代的商品经济很发达。而古玩也是一种商品。宋代已经出现了经营古玩的人和店。

当时的古玩并不像今天有众多品类,宋代人的古玩只有三种:第一是青铜,第二是玉,第三是碑刻。宋代人很有品位,玩到极致产生了一门学问——金石学。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宋代人玩玉器的书只有两本: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和南宋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考古图》是我国研究青铜和古玉最早的著录,也是最早且较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在著录古器物的体例上有开创之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专门集录器物铭文,并加以考释。这两本书中著录的玉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汉代的玉器。因为宋代没有考古学,不能辨认早于汉代的玉器。当时的仿古玉仿的也是汉代的玉器。

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是一座发达的城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梁东街北侧的潘楼酒店“每日自五更市台,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宋代的酒店以喝酒、吃饭为主,在店中售卖书画珍玩,像杂货铺。南宋的时候不一样了,都城临安(今杭州)出现了专营古玉的“七宝社”,说明古玩有了进一步的分类。到了元代的时候,第一部专门收藏玉器的书出现了,朱德润著《古玉图》收录了41件玉器,标志着专项玉器收藏的开始。

古玉收藏风气最浓的时候是乾隆时代,乾隆晚年痴迷古玉,从全国各地搜罗,大量的古玉源源不断流入清官。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民间开始收藏古玉,到清晚期,一直到民国,这种风气达到了顶点,收藏的中心就在北京。清末出现了一个大家,吴大激(1835~1902),江苏苏州吴县人,官至湖南巡抚,中日甲午战争中兵败革职。他收藏颇丰,更重要的是金石学的底子十分深厚,考证功夫非常好。今天很多的玉器名称都是吴大潋起的。在玉器的用途方面,他考证得也极其详细。此外,他的图画得非常好,不仅细致人微,还注明比例。他所著的《古玉图考》在100多年前出版以后,很快被翻译成世界各种主要的语言文字。100多年过去了,外国人研究中国古玉的入门书还是这一本。从研究水平来讲,这本书在当时达到了颠峰。

吴大潋死后,收藏被他的后人卖掉了。今天能够看到的属于吴大潋收藏的藏品,大英博物馆有一些,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也有一些。拍卖会上偶尔能见到,但都不是精品。

中国玉器的大量流失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中国处在动荡的局面中,收藏玉器的主角是外国的古董商和收藏家。

首先是美国人赫伯·毕晓普(Heber R.Bishop)的收藏。他从1870年开始收藏中国古玉,堪称海外最早的一批中国玉器收藏。他最初在纽约收购了一些精美的中国玉器。当得知这些玉器来自欧洲大陆,是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从清皇宫和皇家园林中掠夺到欧洲之后,他又前往英法等国探寻这批中国玉器的下落。到1900年的时候,毕晓普的收藏已经蔚为大观。他所藏的中国玉器实际上是火烧圆明园之后被抢掠到西方的皇家玉器,绝大部分属清代,而以清代中期(即乾隆至嘉庆时期)作品为最多,有的还刻有御制诗,包括乾隆的玉册书、玉瓮等精品。

1902年,毕晓普把这批玉器全部捐赠给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同时还捐献了100万美元用以研究和陈列他的藏品。当时的100万美元在纽约曼哈顿能买四条街的房子。

1906年,《毕晓普收藏——玉器的调查与研究》出版,分上下两册,限量发行100套。书中记载了由商周时代到清朝的各类玉器,分门别类,非常精细,是最早的有关中国古代玉

器的洋文著作。

美国人温索普(Grenville L.Winthrop)的中国玉器收藏也十分重要。1943年,温索普去世,按遗嘱,玉器与其他所有的藏品一起捐献给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他收藏的中国玉器主要是从良渚文化到汉代的高古玉,包括殷墟出土的商晚期铜柄玉戈、红山文化的玉箍形器等,都非常精美。其中最珍贵的是1928年洛阳金村东周王室大墓里出土的玉器,以现在的价格来看,至少在四五亿元以上。

另外一个美国收藏家弗利尔(Charles Lang Freer)的玉器收藏也十分重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在中国期间,经常出没于上海的文物市场,通过古董商卢芹斋收购了大量的良渚玉器和据传出于金村的玉器。他的藏品主要陈列在华盛顿的弗利尔一赛克勒博物馆。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中国玉器收藏不容小觑。这主要归功于几个人。一是克劳弗斯(George crofts)的捐赠。克劳弗斯1918~1926年间在天津做皮毛生意,同时也是一个收藏家。最后由于生意失败,抑郁而亡。在他之后,1924~1934年间由加拿大驻河南教士怀履光(Williams Charles White)为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集中国文物。洛阳金村古墓被盗之后,他趁机以低价大量收购墓葬出土遗物,包括青铜器和玉器,运到上海上货船,再运到加拿大。当时加拿大天主教会中国的总会在河南开封,怀履光派手下的一个传教士明义士(James M.Menzies)到安阳传教。当时安阳的考古还没有开始,明义士就在安阳收集甲骨、青铜器和玉器。他们的文化侵略行径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中国,颁布法令禁止文物出口之后才被迫停止。从1911年到1935年,中国流失了大量的文物。现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库房里摆满了怀履光收集的中国文物,展厅里展示的玉器密密麻麻。

玉器收藏的四个误区

从1950到1990年的40年间,国内严格意义上的文物收藏是不存在的。所谓严格意义上的收藏,一是有一定的数量、规模;二是有一定的质量,有非常精美的东西;三是收藏的人品位非常高,家境雄厚。这样的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没有的。我们的收藏起步在1990年,到现在整20年,其实也就是一代人。

现在有没有真正的玉器收藏家?我觉得还没有出现。原因就在于时间太短。我们现在收藏的水平还赶不上民国时候呢。

古代的收藏家是怎么形成的?首先要有一个世家传统,几代都很富庶,品位非常高。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首先衣食无忧,第二受到良好的教育,第三他周围所见所闻都是古玩。吴大徵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又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这种人长大了自然是一个真正的收藏家。

现在的收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市场价值大于艺术价值,人于文化价值。人们只考虑市场价值,对于文化价值不够注重。只有当大家注重文化价值超过注重市场价值的时候,收藏才会真正进入正确的轨道。

就玉器收藏而言,我在鉴定过程中所见的目前应该避免的误区有四。

误区一,求大求美。

很多人在收藏古玉的时候偏离了玉器的客观时代标准,追求大和美的东西,一定要圆雕,

这是不对的。真正的高古玉都比较小,原因有三点:第一,在高古玉时代,古玉多半是佩戴在身上的。第二,高古玉时代,和田玉来源非常稀少,和田玉输入的时候以驼马运输,如果块度大就运不动,最后雕成的玉器一定不可能大。有人拿着圆雕的商周容器来给我看,那么首先可以想象一下它的原料得有多大。第三,玉器的发展和中国人的起居史有直接的关系。中国人一开始住的房子和起居空间是比较低矮的,汉代的时候都是席地而坐,前面放一个小案几,不可能放置大量的陈设件和摆件。我们今天的桌椅出现在宋代,大量的陈设器也是这时候才出现的。所以在买玉器的时候,特别是高古玉,不要求大求美,先看看标准器是什么样的。

误区二,贪图便宜。高古玉是非常昂贵的,不可能捡到便宜。

误区三,过于心急。现在是一个浮躁的社会,社会节奏快,人们聚集财富的速度也很快。以这样的心态来收藏,几年下来收藏的东西,大小、沁色、用料、加工、价格基本都是一个水平线,十有八九不对。

误区四,听信故事。别人说这是从墓里挖出来的,或者是祖上传下来的,不能听,还是要靠自己的眼力判断。

玉器市场的金字塔结构

玉器收藏市场大致呈一个金字塔的形状。

金字塔最基础的一层是现代玉的市场。

收藏现代玉的人群庞大,交易量非常大,成交额差不多占到玉器市场三分之二。现代玉也是整个玉器市场的基础。现代玉的好处在于:一、用途简单,只是纯粹的佩戴和陈设两种功能。而且题材和图案大众化,都能看得懂。二、价格相对透明,雕工+玉料=成本价。一看这个东西是哪里的玉料,再看工细不细,一眼就知道成本价了。三、因为它不是古玉,所以没有文物价值,不用担心是否是仿古玉。四、收藏群体大,容易出手。

现代玉器收藏和古代玉器收藏有不同特点。

首先,古人不收藏玉料,但是现代人收藏。这个玉料是指最好的和田白玉带皮的籽料。很多人在囤料,因为它是一个稀有的矿产,每年都在涨价,不拿来雕东西,价格也在往上涨。但是我不鼓励这个行为,因为单纯的玉料本身是没有文化内涵的。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玉要雕刻成器才有文化价值,光收藏玉料没有任何的文化意义。

其次,古玉一般没有雕工的名款,这和书画完全不一样。古代雕玉的名家我们就知道一个人,明末苏州的陆子冈。现在的玉雕大师往往在作品上落款,作为商标,市场形成了追名家的趋势。现在海派,即上海的玉雕大师的作品,市场价位非常高。所以,如果现代玉器想保值增值,买这些大师的作品就可以了。因为玉雕大师和书画大师不一样,书画大师从成名开始画一直可以画到七八十岁,只要有精力就可以画,而且作画写字的速度非常快。但是玉雕不一样。一个玉雕大师的黄金期是3550岁的15年时间,过了50岁以后眼就花了,没法自己亲手雕了。一件玉料,首先要构思,要画样,画好以后要慢慢雕刻,慢慢打磨,一般要两三个月,一年的作品也就是6~8件,15年,最多120件。如果你买下他的一半的作品,60件,意味着他的作品的定价权就在你手里了。所以要想升值就买大师的作品。

金字塔的第二层是明清玉的市场,一般拍卖会上都是明清玉唱主角。

明清玉的图案和现在比较相近,都是一些吉祥题材,鉴定相对容易,风险不太大。明清玉分为宫廷作和民间作两类,如果想要投资,就要买宫廷玉,因为民间的玉器是非常多的。明清玉带宫廷款和年款的非常少,也非常贵。

2009年9月纽约佳士得卖出的一件清乾隆碧玉痕都斯坦式双活环耳莲瓣洗,横长27.6厘米。盘底下有“乾隆年制”四个字,木座不是原配,但也是清代的。当时的估价是3万~4万美元,最后拍出48.25万美元(含佣金)。高吗?确实不高,因为这后面有故事。

这件莲瓣洗就是前面我们说的毕晓普的藏品。毕晓普的东西等于圆明园的东西。这件藏品在他1906年出版的《毕晓普收藏——玉器的调查与研究》第21页。他把其他藏品捐赠给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但这件莲瓣洗作为礼物给了他的女儿。这就很清楚了,这就是圆明园

的。我希望是中国人拍走了这件玉器,但是至今也没有看到中国大陆有人曝光,很有可能买到手都不知道这是圆明园的东西。

毕晓普1906年出的书也已经成为文物了。2007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把这个书拿出来拍卖,一套标价10万~15万美元,流拍了。这套书当时就印了100套,分赠给各国的博物馆。当时中国没有博物馆,毕晓普在日记中写得很清楚,赠了一套给清政府在美国的公使馆,请他们代为转交慈禧太后。但是现在清宫没有,或者是没有转交,或者是转交以后老佛爷没有看懂,说不定就扔了。2009年,毕晓普的女儿把莲瓣洗送到拍场的时候,同时把第100套书中的第9套拿出来拍卖,标价仍然是10万15万美元,最后成交价20.65万美元。要想知道圆明园有多少玉器流失在外,可以先把这本书买到手,做好文献资料的查证工作。

金字塔顶端的一层就是高古玉的市场。

高古玉收藏风险是最大的,一开始玩玉器不要碰高古玉,高处不胜寒。高古玉的特点是数量少、体积小、质量粗,有沁色,鉴定不易,并且收藏群体小。全国玩高古玉稍微形成规模,东西经得起专家考验的,不超过50人。所以高古玉是用来收藏的,而不是用来保值增值或者是做买卖的。仿古玉可以做买卖,但是真正的高古玉是做不了买卖的。

既然这样,为什么那么多人对高古玉感兴趣呢?为什么我最鼓励大家收藏高古玉呢?这是因为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8000年的玉器史中,6500年是高古玉。到魏晋南北朝是它的下限。中国玉器的文化内涵基本上都在高古玉,它的文化内涵是最丰富的。玩高古玉,先要把基础打好:一个是文化基础,另一个是鉴定的基础。

如何评估一件古玉的价值

古玉的价值包括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如何统一来看呢?

1时代的标志性

这件东西是否是这个时期的典型器,要收就收这个时代的典型器物。有很多器物流传的时代非常长,这样的器物我觉得不适宜收藏,

2社会的认知度

曝光率越高,知名度越高的东西,市场价值自然也会高。比如说红山文化的猪龙,良渚文化的琮,具有汉代风格的东西,如玉猪、鸡心佩、玉舞人等等,这些东西大家知道的多,追求的也就多。

3艺术的独特性

收藏要注重艺术价值。举个例子,2000年以后很多拍卖会上出现了很多清宫玉玺,卖的价格也非常高,但是我实在不明白这些买家和收藏者的目的是什么?因为玉玺在清代的时候是一种实用器,不是艺术品,艺术上没有独特性。买东西首先要看是否具有艺术性,再讲究独特性。有艺术独特性的东西市场价值一定高。

4存世的稀少性

5材料的优劣性

历史资料显示,和田玉传入中原是在商晚期,当然当时的数量是比较少的。那时还有很多的地方玉,即所谓的杂料。和田玉传入中原以后,用和田白玉做的器物,不管大小,在市场上的价值都非常高。

举个例子,2009年3月纽约佳士得拍卖一对战国的玉管,2厘米高,但是玉质非常好,非常润,最后成交价7.45万美元(含佣金)。这在国内不可想象。

再如战国时候的一种玛瑙环,专门和带钩一起使用,有一类是用鸡血玛瑙做的,在市场上非常贵,直径在8~10厘米者市场价值大约要达到20万元人民币。但是我们看到的大量的玛瑙环都是白色玉髓,这种不值钱,几百、几千元的都有。

再如清代的鼻烟壶,有一类是清中期用和田白玉籽料做的,做的时候几乎把皮子全去掉,只用里面的心。这类鼻烟壶是不雕纹饰的,因为乾隆有一个思想,良玉不琢,在玉料特别好的情况下,就不雕刻纹饰了。这种鼻烟壶握在手里,像握着一团羊油一样,真正的羊脂玉。市场价目前也在20万~30万元。

羊脂玉是和田白玉中的极品。判断一件玉器是不是羊脂玉做的,有几个硬性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白度,但是不会像纸一样白。最好是玩了一段时间以后,略微泛黄,这才叫好羊脂。大家可以实验一下,把生的羊肥肉炼完以后变凉再观察,要的就是那个感觉。二是玉质的结晶要细腻,这是非常关键的。我们看一般的白玉,能看出它的絮状和果冻状的结构,这是很正常的。一般天然的矿物肯定有纹理,能看出来,但是以看不出来为好。结晶特别细腻的,就看不出来了。一照光,就像毛玻璃一样,行里叫做“无结构”,这是最好的。结晶越细腻,感觉越温润。三是没有裂纹和杂质,纯净无比。

提问环节

提问:高古玉中,近来齐家文化玉器比较多,请您介绍一下。

古方:齐家文化大致分布在甘肃东部天水和宁夏的固原,往西到甘肃兰州附近和武威,以及青海东部这一大片地区。齐家文化距今4300~3700年,玉器主要集中在距今4000~3800年的时段。玉器的种类主要是璧、琮、刀和璜。

齐家文化的玉器一般没有纹饰,以素面为主。玉料大多数是青玉,还有一部分是白玉带糖色。不管是玉琮还是玉璧,沁色都是沁在糖色上,白色上面是没有沁的。2009年以来,齐家文化的玉器在国外拍卖会上卖得特别贵,一件直径约34厘米的齐家文化的玉璧,边缘有残,2009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卖,最后以19.45万美元成交(含佣金)。这种东西在国内就值3万元人民币,可能还没有人要。

还有一件玉琮,约7厘米见方,从图录上看,正面有三道非常大的裂,最后竟然卖出了5.625万美元,不可思议。齐家文化的玉器在2000年以后逐渐为玉器收藏界所认识,价格逐渐升高,但是总体价格还不算高。中国的收藏家一般把高古玉的重点放在战国和汉代,而不是在史前。战国和汉代的玉器在社会认知度上已经很充分了,但对齐家文化玉器的认识还没有这么充分。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仿齐家文化的玉器非常多,用同样的料做大件的东西,很多稀奇古怪的造型,我看不懂,大家也要注意。

提问:和田玉包括来自和田的料,还有青海的料和俄罗斯的料,如何评估它们的价值?

古方:这个问题比较现实。市场上的白玉制品,如果不带和田白玉籽料的皮子,一般我就认为是青海料或者是俄罗斯料做的,因为和田料已经非常少了。现在没有和田白玉的山料。和田白玉最后一次出山料是1995年,称为95料。1995年以后,和田山料里有青白料,白料就没有了。如今的矿坑都是在清代矿坑的基础上再开发的,几乎没有新开发的矿点。和田白玉山料的分布是垂直性的,上层是白的,越往下颜色越深。上层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开采到1990年代中期,基本开采完了,目前出的一般是青料和青白料。籽料就出自白玉河一个地点。现在用白玉籽料雕的,不管是什么都要带皮子,不带皮子的价格就低,这和古代不一样。

青海料和俄罗斯料是现在市场上白玉雕件的主力。俄罗斯料的特点是白玉带糖色。青海料就是昆仑玉。这两种料和和田料一样,矿物成分都是透闪石,比重在2.9~3.1,硬度6~6.5。今天国家标准允许把青海料和俄罗斯料,乃至于岫岩透闪石料都称为“和田玉”。如果到国家宝玉石检测中心或者是北大宝玉石检测中心开证书,只要符合这几个标准:第一是白,第二是比重在2.9~3.1,硬度6~6.5,证书上的品种名都写“和田玉”。这是有点不得已的商业行为。但是,国标也注明了“品种名不具备产地意义”。实际上市面上几千元的白玉牌子就是青海料做的。

提问:鉴定战国和汉代玉器要看沁色,但是沁包有很多作假的。此外还要看雕工,怎么看?

古方:这两个问题都是技术性非常强的。首先是沁色的问题,战国和汉代的玉器上很多有沁色,沁色的形成是很复杂的。首先是受土壤酸碱度影响,再者是干湿度,还有在墓里具体的位置,是在墓主人的衣服里面还是衣服外面,在容器里还是容器外,是否靠近棺木,形成的沁色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沁色作假现在能够做出完全一模一样的,在民国乃至90年代以前做不出来,但是现在有了人类可以控制的化工原料,从鸡骨白,到水沁,到土沁色,到青铜器的沁和血沁都可以做出来。

雕工的问题上,战国和汉代的玉器不看别的,就看阴刻线。战国时代雕的很好的玉,如果不是放大七十倍以上,用肉眼看和现在的金属工具做出来的没有什么差别。因为在战国时代开始应用铁制的砣具,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改变——“大跃进”的时候电动砣具出现,脚踏铁制的砣具才被改变。砣具区别比较大的是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代,商周时代用的是青铜砣具,而新石器时代是没有金属砣具的。

提问:怎么鉴定才能准确?

古方:看一件东西到不到代,要从玉料、雕工、造型、纹饰、沁色、用途六个方面来看。其实,最关键的就是玉料。很多鉴定在玉料上就通不过。现在的仿古玉一般都用青海料,没有人用和田料做,因为要顾及到成本。还有一种韩料,是近两三年才传进来的,本身是石英岩类,透明度比较高,白里泛着青绿色,大量用来做仿清代的牌子之类,这种东西挺便宜,也比较好认。仿古最根本的出发点是要控制成本,否则风险会非常大。但是青海料和和田白玉籽料在质感上差异非常大。用青海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的结构比较松,裂比较多,比较好染色,好做旧。真正用和田白玉籽料做旧根本做不进去,因为密度太大。所以,一般看玉料就可以了,把玉料认对了,90%以上的仿古玉都可以判断出来,因为现代人没有敢用白玉籽料做仿古玉。

提问:但是战汉德东西不都是和田玉

古方:对。但是战汉的玉器如果不是和田玉做的,就不值钱。现在有一种祭祀或者陪葬

用的祭坑玉,有很多大的玉龙,青色,比较粗糙,价格没有超过8万元的,一般都是两三万元。所以说,玉料的优劣在价值判断上起到了绝对的作用。

提问:有没有金属沁的说法?

古方:金属沁,我的理解是很多玉器上有铁锈或者是青铜锈色,这种情况在出土器上非常多。比如说在铁件上的玉件都有铁锈色。放到青铜器或者是挨着青铜器放的,很多玉质里面就有铜锈色,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没有外来的金属沁色,玉本身没有所谓的金属沁。

提问:红山文化玉器在市场上假货很多,如何鉴别?

古方:红山文化的玉器在市场上仿的比较多,真的少。而且我看到的真器都是不起眼的,比如说匕形器、残的玉箍形器、钩形佩等等。2008年11月,大都会博物馆在伦敦买了一个红山文化的玉钩形佩,花了8万英镑。

鉴定上,要遵守几项原则。

第一,向考古出土的标准器看齐,这是最重要的。前几年有一阵子市场上流行很多黑的、粗的所谓的红山文化玉器,或者是造型很奇特的、圆雕的红山文化玉器,我不敢说这些都是错的,但是总觉得有疑问:为什么没有发现出土的同类器?对这类东西我们保守一点,最好不碰它。

第二,要注重玉料。红山文化的玉料大部分都是黄绿色的,或者是青绿色,要么偏青,要么偏黄,这是基本色调。

第三,注意细节。比如钻孔,孔壁上是否有螺旋状等。

第四,概率问题。红山文化的四大重器,C形龙、玉猪龙、玉箍形器和勾云形佩,存世量是非常少的。出土红山玉器最多的是牛河梁遗址,山头上的中心大墓基本上有四大重器,小墓里就没有了。一定要记住这个概率。比如一个红山文化的玉璧或者是珠子可以收到,但是收一个玉猪龙的概率就非常低了。

提问: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被确定为曹操高陵,但争议不断。墓中出土的玉器能否为判断墓主身份提供佐证?

古方:这个墓出土的玉器比较少,有一个玉艄和一些玛瑙的珠子,还有一件石枕。我仔细对比了一下这些玉石器的特点,都指向东汉晚期,但不是东汉最晚的,大概是汉桓帝时候的。曹操死于公元220年,同年曹丕称魏文帝,220年既是东汉最后一年,也是曹魏的第一年。跟东汉最晚期可以相比较的,是安徽毫州的曹操宗族墓地,这些墓出土的玉器和曹操墓出土的并不一样。

另外,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是在公元216年被封为魏王,此后他为称帝做了准备,建立了自己的礼仪制度。当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为其创造了一套玉佩制度。曹操死的时候有没有使用这套玉佩制度呢?我想80%的可能应该用了,因为是他自己创设的,应该带头实践。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宋代,都在用这套玉佩制度,持续了一千年,但是曹操墓里没有。

如果这是曹操墓,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曹操究竟是以汉制下葬还是以曹魏制度下葬?如果以汉制下葬,必须有汉代最晚的器物。如果以曹魏制度下葬,必须有那一套玉佩。现在我们看到的最早的这套佩是在山东东阿曹植墓中,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曹植大约是公元232年下葬的,那时就已经有这套玉佩了。

我的这个看法并不证明这是或不是曹操墓,而是从玉器角度来说,要确定这个墓是曹操墓,就要回答这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没有发现东汉最晚期的玉器。第二,为什么没有那

套玉佩?

当然,这个墓被盗严重,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还需要新的考古发掘资料来证实。

古玉沁色形成及年代的分析

古玉很深奥,需要从多方面考证,下面就有关古玉沁色的形成及年代来了解一下: “沁”是指一种物质进入到另一种物质里面去的渗入和渗透现象,以物理现象为主。 许多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渗入到玉质中。 沁入玉器的物质,处于分子状态的一般不与玉器发生化学反应,保持原物质形态。 常沁入玉器中的物质有土、水银、金银铜铁、朱砂、松香、木、织物、颜料以及其他有色的物质。 受沁的程度的大小要因土壤、气候、压力、温度等条件而异。 多数的物质都带有一定的颜色,不同的物质沁入玉器里面,就给玉器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自然色沁一般都由表及里地去分布,有一种层次感、灵动感和通透感,看上去很自然,很舒服。 人工沁染的玉器,色发死,附在表面,内外两张皮,没有层次感。 当然也有一部分的古玉的沁色是不透明的,这种沁的边缘和层次也是很清楚的,不像人工沁染的那样模糊一片。 还有一种情况,即沁入或者接触的物质,与古玉的玉质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新物质容光焕发易脱离玉体,使古玉发生缺损,这种形象叫做侵蚀或腐蚀。 重金属或重金属盐沁入玉器里面,就可能近使沁入集中的地方产生凹陷现象。例如水银沁中就有这种现象。 300年内活性大的或者酸咸性大的物质,能够穿透玉皮,进入玉理;其他物质只能附在表面。500年之内,一般物质可以透过玉器的表层;水银可以在玉器上形成雾状,或进入纹绺。1000年左右,一般物质均可以进入玉器的肌理; 水银可以在玉器上形成殷红或灰黑色斑点,或者形成有规律的条状或根状灰黑色纹饰,如牛毛纹。 古玉受沁后的状态五花八门,古玉受沁的名称也很多,大体整理如下: 一、渠沟黄。这里的“黄”字统指发生了变色的现象。玉器变色先从渠沟之处变化,色泽变深、变旧。要色变到这种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 二、包浆。传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变可显现。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 三、霜尘沁。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的大地,又是霜雪,又是灰尘,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不

古玉的沁色

古玉沁色的分类 名士吴旻发表于2010年06月22日21:00阅读(6)评论(0)分类:个人日记举报 据台湾李更夫先生介绍,古玉沁色有以下种种称谓 黑:有陈墨黑,纯漆黑,膏药黑,黑漆古 水银沁红:有朱砂红,枣皮红,鸡血红,鹤顶红,石榴红 血沁绿:有铜沁,松花绿 苹果绿青:有竹叶青,皮蛋青,暇子青 铁莲青黄:有粟子黄,黄花黄,小米黄,桂花黄,黄杨黄 土沁白:有鸡骨白,象牙白,鱼肚白,梨花白,羊脂白,糙米白 水沁紫:有茄皮紫,玫瑰紫,紫檀紫 同时还有形容沁色纹理的名词,如:唐烂斑,洒朱点,哈蟆皮,牛毛纹,鱼籽斑,乱紫纹,蚂蚁纹。更有些专用词如:脱胎,包浆,蛀孔,蚀斑,浸脑。 古玉的盘玩 许多古玉玩家对古玉的盘玩,倾注了毕生的心血,留下了不少的心得。认为盘玩古玉,首先是眼到,就是拿到一块玉器,首先看它的材料、器型、纹饰、刀工、内灰、外灰和沁色,经综合分析后,初步认定它的真伪。其次是鼻到,就是用鼻子闻,方法是用开水泡玉,趁热拿出来在鼻子下闻,有:臭气,腥气,锈气有了这些气味一般说就有可能是古玉。如果闻到的是刺鼻的化学气味那就绝对是仿古玉了。开水泡玉,除了能使内中的气味易于挥发外,还能提供另一种鉴别古玉的办法,那就是“出灰”。凡是出土的古玉,用滚水一泡并趁热取出凉干,在其雕玉处,有时是整个玉,特别是沁色重的地方会有一层白灰。另外已盘玩很久的古玉外皮上有一层油脂,此时古玉的玉孔就已关闭,再怎么盘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了,在开水中泡泡有利于玉孔的打开。冷水浸玉,用泉水或井水浸玉更为理想,将生坑古玉放入水浸泡一两天,真古玉就会“吐”出一种既稠又粘的液体,受沁重的地方更浓,用手捏摸好像是抓泥鳅,滑腻异常,取出来凉干,玉表面也是一层白灰。而没有入过土的传世古玉、新玉和伪古玉则没有发粘的现象。古玉由于长眠地下数百年乃至数千年,受湿度和地气的影响往往会变软,刚出土的时候最好别直接去盘,否则会损坏古玉,需佩带在身边,用人气养一段时间,使之逐渐恢复玉性后再盘玩,业界叫定影。盘玩有“慢盘”、“快盘”和“心盘”三种。“慢盘”,就是将玉佩在身上,用人气养玉,使玉慢慢吐出原先在土中浸蚀进去的杂质,这需要多年,甚至几十年才能使玉通透起来。这种“盘”适用于小的名贵玉件。“快盘”,就是用旧白布,有时间就不停的擦古玉让其发热,逐渐吐出玉中的杂质,这样也要好多年才能使玉变得通透起来。“快盘”也可以用用水煮、趁热用棕刷猛擦。但”快盘”容易伤玉,盘时须看火候,过与不及,均有伤于玉,不如人气养之为妙。“心盘”,就是不定时的将玉拿在手上,一边盘玩,一边品味着玉的文化和人伦思想以及上面的纹饰、刀工、和沁色与之心灵相通,这是盘玉的最高境界了。如果右玉最终被盘变得晶莹通透,那就是”脱胎”了,就如羽化成仙而脱去了凡胎。但是古玉能盘“脱胎”,除了盘功之外,还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坑头、玉质、沁

古玉的沁色_染色及鉴别

古玉的沁色、染色及鉴别 许小玲 (杭州文物公司,浙江杭州,310006)Ξ 摘 要:对古玉颜色的鉴别是玉器鉴赏与断代的重要依据。分析了古玉中的各种沁色与染色方法,阐述了古玉中沁色与染色的区别及鉴别方法。 关键词:古玉;沁色;染色;鉴别 中图分类号:P619.28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82214X(2001)022******* 通过玉器的颜色看玉,这是鉴定玉器的一项基本功。玉器的颜色成因是多方面的。有玉料本身所具有的颜色,称为“玉色”,它是由玉石中所含微量元素的成分和含量决定的。行业上,习惯将玉色分成生坑和熟坑。“生坑”是指玉器从土中挖出后的表面本色,色泽发闷;“熟坑”是指经手的长期盘摸掌玩之后,表面显出油润、光亮、细腻的自然光泽,又叫“盘色”。然而,最容易混淆的是玉器的沁色和染色。鉴别玉器的沁色与染色,是玉器断代和估价的重要依据。 1 沁色 沁色是指玉器埋于地下年久之后,表面受到某种物质的侵蚀而发生的颜色和表面结构的变化,又叫“浸色”,在旧货市场和文物商店的同行中称其为“土沁”。由于受不同土质的侵蚀,玉器受沁后的颜色也不同。《玉记》(清代陈性)中对何种物质沁入玉中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做了说明:“有黄土沁者其色黄,名曰坩黄;有受靛青沁者其色蓝,名曰坩青;有受石灰沁者其色红,名曰孩儿面;有受水银沁者其色黑,名曰纯漆黑;有受血沁者其色赤,名曰枣皮红;有受铜沁者其色绿,名曰鹦哥绿。此外,杂色甚多,有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总名之曰十三彩。”《玉记补》一书中还列有27种古玉颜色的名称。从实物资料看,古玉沁色中确实有带上述颜色的作品,常见的有土黄、土灰、黄赭、锈红、灰色斑点等。 玉器的沁色还存在地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最明显的是水沁与非水沁的区别。所谓水沁是指玉器上的一种白色沁,呈白雾状,点点片片,或沁于表皮,或侵蚀表皮沁于皮层内,严重的水沁浸入玉质之中,呈鸡骨白色,又称石灰沁。 古代玉器上的沁色,不仅同埋藏时间的长短、埋藏地区的土质有关,而且同埋藏前的人工染色也有关。 2 人工染色 人工染色是在玉器的表面或沿晶粒间及裂隙处加染颜色,以达到改色的目的。玉器的人工染色作为玉器制造的一大工艺,战国时期就已出现。自宋代开始,人工染色逐渐演变为一种玉器作旧仿古的重要手段。从宋代至清代,历时近千年,技 第3卷 第2期2001年 6月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Journal of Ge m s and Ge mmol ogy V ol.3 N o.2 June 2001 Ξ 收稿日期:2001203202  作者简介:许小玲,女,1955年生,馆员,主要从事文物鉴定与贸易工作。

古玉沁色鉴别

拉曼光谱 古玉沁色与做旧仿古的鉴别 2012-01-20 11:14:58| 分类:历史艺术 |字号订阅 古玉沁色与做旧仿古的鉴别一直是玉器爱好者、收藏家、鉴赏家关注的焦点。然而又一直处于感性的经验观察和鉴别的困扰中,很少有人深入玉材料的结构、成分去分析和鉴别,本文主要分析“沁色”的形成机理与鉴别特征。 一 泱泱近万年的中国玉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影响了每一个华夏子孙。伟大的科技史专家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经赞叹道“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3000多年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①正因为玉器在中国文明史上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崇拜和追逐古玉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以赢利为目的的做旧仿古玉器始于宋代,清代著名学者陈性在他的《玉纪》中记载:“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凿成器皿,以烛光草汁淹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色,时人渭之得古法,鉴赏家偶失于辩,或因之获重价焉。” ②元、明、清及近代、现代大量的玉器收藏家、鉴赏家、研究家在其专著中都有很多很深入的关于玉器做旧仿古的论述。特别晚清、民国以来,由于西洋、东洋列强数次入侵中华神州,大肆抢掠我中华文物宝藏,中国的玉器在海外身价暴涨,于是更促进新一轮空前疯狂的玉器做旧仿古浪潮。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新一轮古玉收藏热潮长时期持续,伴之而来的玉器做旧仿古热潮也长时期持续。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无不仿制,并且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较为鲜明的古玉仿制中心:如辽宁的锦州、鞍山以仿红山文化玉器为主;江苏扬州、苏州和上海以仿良渚文化、商、周、汉、明、清玉器为主;陕西西安以仿齐家文化、夏、商、周、两汉、唐代玉器为主;河南南阳、安徽蚌埠则无所不仿。 上千年的玉器做旧仿古历史,加之现代物理、化学等各种手段的运用,给现今玉器的收藏与鉴别带来了越来越烦难的问题,玉器收藏者、爱好者、鉴定研究者们面临的挑战与考验越来越严峻。因而,认真研究总结玉器的做旧仿古方法,提高鉴别鉴赏能力,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规范玉器市场的发展、提高鉴别队伍的业务素质等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 所谓做旧,就是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将新玉器或旧玉器材料处理成古旧玉器的外貌,让人感觉成出土或传世玉器,以牟取暴利。玉器做旧的重要问题是仿“沁色”,沁色是指玉器上的次生色泽,它因古玉长久埋藏在地下,受温度、湿度、酸碱度及周围其他物质的影响而缓慢发生的一种蚀变现象。玉器做旧就是通过用各种物理、化学手段,人工模拟玉器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各种“沁色”,以达到“象古玉”的效果。宋代以来,特别明清以来仿沁色的手法有老提油、新提油、火烧玉、羊玉、狗玉、风玉、梅玉、滷提、叩锈等等,其产生的沁色则称为:土沁、血沁、水银沁、朱砂沁、黑漆古、鸡骨白等等。清代陈性《玉纪》、刘心谣《玉纪补》、民国时期李凤公《玉纪正误》、《玉雅》、刘大同《古玉辩》、蔡可权《辩玉小识》、赵汝珍《古玩指南》等等著作,都对做旧仿古的沁色方法作过研究和介绍。 现代做旧仿古的手法早已摈弃了上述古人的方法。现代做旧者一般都是综合性

鉴别古玉真伪沁色的诀窍

鉴别古玉真伪沁色的诀窍 人们以受沁的古玉为美,以受沁多、色美者为贵,却很难知道鉴别真伪沁色的诀窍。历来制造假古玉者更不会公开作伪沁的方法,这就需要从历史的资料中和当代的手段上分析辨伪的依据。沁色的辨认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沁的深浅变化;玉的土蚀现象;沁色透光情况。如下:沁色分布很难匀净,其中往往有呈色深浓的斑点状或丝缕状的形貌。辨认沁色时要仔细审视沁色最外缘部位的颜色,如果明显较深,往里明显变浅,这种沁色就是真沁色;而利用皮色仿制的赝品古玉,其细薄的边缘处最浅,呈色情况与沁色正好相反。沁色的产生过程是玉质蜕变的发生,受沁古玉表面往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多能找到一些土蚀的现象,只是大小深浅与表现方式不同,它可以是烂斑、土隔、蛀孔,也可以说与其它天然缺陷一起表现出的绺裂,因为天然的绺裂正是沁色渗入的良好通道。出土的古玉沁色大多数都可以透过一点光线,即便密不透光者往往也会在边缘处稍有透光现象,沁色不透光其

玉质必定很粗砺或者石性很重,辨认沁色少不了此三者作为确定证据。想靠杂色、边皮、色玉来伪乱古制并不容易,不说沁色的表深里浅、内中不匀无法伪造,即使显眼的土蚀形貌也不是能轻易伪造的,何况玉沁的透光现象更加难以把握,故文献上记载的伪沁名目可观,而实际上难以见到真正的实物来佐证。掌握较为易懂的三种现象是对沁色的总结,是认识沁色行之有效的方法。沁色作伪由来已久,历代文献中记载制作伪沁的方法,今天看来都缺乏科学的依据,大都出自道听途说,甚至出自个别文人的主观臆想,大有以讹传讹、混淆视听的嫌疑,也成了作伪者故弄玄虚的资本;但辨认沁色的真伪又不能不知道这些名目,就应知其名并从中找出规律,这是古玉爱好者的基本功课之一。 人工染色作沁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卷一》中就有记载,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时期玉器上就有玉色之外沁色的存在;宋元明清之际,仿古作沁的玉器大量出现,但与之前玉器染色的方法有别,出土的玉器也不像古籍中描述的那样变化广泛,由于历代人们对沁色的追捧,染色之风盛行,出现了众多的仿沁色玉器。 伪沁 人工仿沁主要是用火烧、油炸、酸浸、染色等方法来改变玉器颜色,以达到与古玉的沁色相混淆的目的。 1.叩锈:也称“阿叩法”即“醋屑法”。《古玉辨》中:“相传无锡有‘叩锈’之称,因阿叩善作毛坯玉器,用铁屑拌之,热醋淬之,置湿地十余日,再埋于通衢数日,然后取出,则玉为铁屑所蚀,浑身‘橘皮纹’。

古玉沁色形成与鉴别

古玉沁色形成与鉴别 古玉上的沁色,是因为玉器长期埋在土中,通过本身微量元素与土中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颜色变化。由于埋藏地域的土中所含物质不同,埋藏时间长短不同,所以使得玉器上的沁色也不尽相同,从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颜色。清代的陈原心在《玉纪》中,对玉器的沁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诸色受沁之源难以深考,总名之曰十三彩”。一般来说,我国的北方土壤多呈碱性,玉器沁色多为黄色土沁,南方土壤湿润呈酸性,玉器上的沁色则多为白色水沁。 自宋代以降,仿古(作伪)风气日盛,再加之留皮、巧色工艺在玉作当中越来越多,近现代作伪者更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给人们在古玉沁色认别上增加了许多难处。但若认真加以审视,除了综合加工工艺、刻痕特征、形制纹饰因素外,在巧色与沁色之间,也还是可以找到其中差别的: 一、边料、原生色与土沁色:前者有单色与多色两种,是在玉石成矿时形成,性质非常稳定,无沁门;而后者是入土后的次生变化,有沁门,且在沁色与原玉色间多有明显的过渡扩散晕现象; 二、留皮、带糖与沁色、糖沁:留皮多在器物雕刻表现的突出点上,原玉带糖部分也与雕刻所要表现的主题有关;而沁色、糖沁系入土后自然形成,分布不依刻工意志为转移,不仅在突出点上受沁,且入沁过渡现象。 土古玉的自然沁象特征: 玉器受沁虽说需经百年以上才能形成,但由于入土之后所处壤质有别,时间长短不同,玉质不同,受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南方地湿,玉器易受沁变质;北方较干燥,受沁较浅,或有历经数千年不受沁者。但无论如何,都是有证可验的: 一、受沁时,玉器表面会遭破坏,浅者为蚀斑——起伏不平者为“桔皮纹”,深入玉中者为蚀孔——“土咬”,局部受侵蚀严重,朽烂如枯骨、膏泥者——“唐

“沁斑”与”沁色”在古玉鉴别中的作用

“沁斑”与”沁色”在古玉鉴别中的作用 1、?沙坑沁??芝麻沁?的特点 2、沁色鉴古玉 1、什么是?沙坑沁??芝麻沁? ?玉器入土易沁 , 松软处首当其冲 ,表面出现的坑凹星罗棋布,又好似被飞沙击中,故名?沙坑沁?,又称?芝麻沁?。古代研究玉器的学者曾总结地谈到古玉器有十三沁,主要是古玉表面的浸色却未谈到凹于玉面而产生的?沙坑沁?、?芝麻沁?,随着社会对古代玉器的不断深入了解,当代玉器藏家及鉴定人员开始关注提出?沙坑沁? ,或称?芝麻沁?。 ?沙坑沁?、?芝麻沁?是怎样产生的,为何越来越受藏玉群体所关注?自然就成了民间玉文化收藏者探索、求知的重要课题。?沙坑沁?、?芝麻沁?有别于目前争论颇多的?钉金沁?或称?洒金沁?。就目前可查资料,历代玉器鉴赏家、玉器收藏家却惟独未提及有?沙坑沁?、?芝麻沁?。笔者在多年前开始关注此现象,由于在文物鉴定中心工作的便利条件,几乎每天都可以接触各类玉器。多次接触有?沙坑沁??芝麻沁?的器物,并对?沙坑沁?、?芝麻沁?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一直留意身边存有这些特征的玉器,并逐步了解与探索此种特殊现象,还注意到很多玉器鉴定界的老前辈对这种特征的玉器的遣词是非常谨慎的,基本未作?沁斑?论,勿予深讨,只是?顺世俗之说?而云。通过长期的观察与对比探究发现这种?沁斑?象常集于唐、宋、辽、金、元、明出土传世玉器之上,其中又以元、明出土传世玉器更为常见,春秋战国至秦汉魏晋及清代玉器上罕见,众所周知汉代的玉器加工工艺是中国玉器加工史上的顶峰,承继了春秋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可谓气韵、神韵能巧妙地结合于一体,精美异常,汉代出土传世玉器上很难找到这种?沁斑?现象及特征,是否与当时玉工琢玉的技法工序流程及加工步骤有关,后世技法创新或是失传及必须达到几种必要条件才造成这种?沁斑?现象及特征暂不得而知,在清代玉器上少见,笔者理解为缺乏必要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器物入土时间长度条件,而文化期玉器与商周玉器因为设备硬件条件方面原因暂未涉及。由于自古以来的专家学者一直没有涉及?沁斑?的产生及现象,这种现象也没有归纳到玉器的鉴别与定级之中,任何鉴别古玉的文献资料及论文中也没有提及,所以历代古玉的造假者也没有了解到这种现象,反而是成为鉴别古玉的一个新的途径和方法。 (图123)为几件?沙坑沁?、?芝麻沁?特征明显的器物表面,器物表面坑点、斑孔深浅大致相当,但形状大小不一,形态非常自然。坑点和斑孔内,或无色或零星的灰黑色沁、浅黄色沁色与坑点斑孔看似渗透其内,相辅相成。 2、沁色与古玉的关系: 沁色:所谓沁色,(即)是指玉器表面长时间埋藏于地下后, 是地热、地压、有机物无机物侵蚀等其他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作用下,而形成于自然本色之外的次生色等。

古玉鉴定八种方法与断代常识

古玉鉴定八种方法与断代常识

古玉鉴定八种方法与断代常识( 2008-10-23 21:52:02 | 作者:雅蕴斋骨董店 | 浏览(21) 次 | 收藏 | 分享 | 送鲜花 古玉鉴定八种方法与断代常识(图) 根据我个人多年的收藏研究、市场经验总结以下八点鉴定方法,部分是前所未有的新方法。这八点方法的作用可以互相转换,并作为依据对古玉器辨伪作综合分析判断。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给辨伪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我们要从客观

实际出发,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 一、工艺痕迹鉴定 古玉工艺就是古玉加工工艺。一是剖片;二是细加工;三是抛光。其方法无外有两大形式: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砣机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滚桶摇光抛光工艺。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观察抛光痕迹;适用范围:新石器→清代。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钻孔特点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

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而且不够光滑,而且,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新石器穿孔鉴定重要方法。 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如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孔口、线条边缘出现硼碴。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兽皮醮解玉砂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方向不一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并有层次感。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精品玉器清根及地子大多平整、匀净、干净利落,重要的是垂直砣痕不能太过,电动砣具一般可发现垂直砣过的凹陷痕迹。 二、氧化鉴定 氧化是指玉石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
氧化有二种现象:一是钙化成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氧化严重成粉状。

古玉沁色鉴定知识大全

出土古玉沁色鉴定知识 色质是玉的自然属性。一块古玉,无论是“传世古”还是“出土古”,经过岁月的抚摸和水土的侵蚀,必然会留下种种色质的印记,从而为鉴别古玉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这里所谓的“色质”,色即沁色,质指玉质,而沁色通常会成为一块古玉的重要鉴定标准。 玉具有善于吸收其他物质的特性。古玉器被埋入土中之后,一方面会将近邻的物质吸入自己体内,同时,其体内原有的物质也会起酸化作用,特别是地中水银,会沁入玉质,同时相邻之松香、石灰及其他各种有色物质也皆随之浸淫到里面,所以凡出土古玉,都会沾染上某种颜色,这便是所谓的“沁色”。而古玉出土之后,经过人体的盘玩,其体内的物质成分由于受到人气的涵养,玉性又会慢慢复苏,从而使古玉原先的沁色发生奇妙的变化,呈现出五光十色的丰富色彩。 把玩古玉沁色是我国藏界独有的,其价值不可等闲视之。据传,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外逃时怀中就揣着一块玉中之王——“脱胎”,后来在路上送给追随皇室的军机大臣王文韶。“脱胎”是一块质地优良的羊脂白玉,经几百年埋于土中,饱经尸血气浸入,出土后又佩在人身上长达百余年,受活人气息渗入,然后又入土、再出土,几次反复才形成,存世罕见。据史籍记载,一块小小的“脱胎”浸入水中,可让一大缸清水映为通红。 出土古玉沁色之所以会千差万别,是由于入土的时间、地点不同,受沁的深浅程度不同所致。行业内有沁色“十三彩”之说,就是极言其色彩之多。古玉沁色的

不同则主要和近邻物质有关,一般玉埋于土中,总会受到土的侵蚀,受土侵蚀较轻的称“土蚀”“土锈”,较重的称“土浸”“土斑”,它们都是受地气熏蒸而致。一般入土时间长的古玉,其“土锈”“土斑”用刀也刮不掉,因为含沙性的土已经渗到了玉的肌理中,并与玉合而为一了。受黄土沁的古玉颜色如栗子黄;受松香沁的古玉色如蜜蜡,呈淡黄色;受靛青沁的古玉色如青天,这是由于服装上的靛蓝深入到玉的纹理;受血沁的古玉颜色赤红,称“枣皮红”,色深的称“酱瓣紫”;受铜沁的古玉色如翡翠,称“鹦哥绿”,这是因为铜器入土后,产生铜绿,如果玉器在它边上,铜绿就深入其中,出土复原后色泽比翠更加娇嫩滋润;受地火影响的古玉则都变成白色,谓之“鸡骨白”“象牙白”“鱼肚白”等;受石灰沁的古玉呈淡绯色,经过盘玩后,色如绯霞一样光彩夺目。而水银沁有地中水银沁和殉葬水银沁之分,殉葬水银沁又有大坑(大墓)、小坑(小墓)之别。完全受地中水银沁的古玉,呈黄白色或微黑、微青的颜色;完全是大坑水银沁的古玉,呈黑漆色;小坑水银沁的颜色则在黑的深度和广度上比大坑要逊色;古玉上的水银沁,大则连成一片,小则成块分布,更有的像线一样细,这些都是因玉质纹理坚密的不同和所处环境不同而有区别,但均具有色泽黝黑光亮的共性。黑白分明的古玉,一半是由大坑水银所沁,一半是由地中水银所沁。 我国不少好玉之士,对沁色的研究确有不少精辟之处,但也有相当多的以讹传讹的说法流传下来。现代人面对这些说法,应当通过认真的科学态度加以认识。但一些想当然的所谓专家,不借助专科知识,总以一知半解的方法,给沁色做出武断的解释,比如“寿衣沁”便是一例。陕西省扶风县召陈村出土的西周双龙纹玉环,上面有古玉书中形容的微发紫色的“寿衣沁”。古人认为是“寿衣”的色

古玉鉴定八种方法与断代常识

古玉鉴定八种方法与断代常识 一、工艺痕迹鉴定 古玉工艺就是古玉加工工艺。一是剖片;二是细加工;三是抛光。其方法无外有两大形式: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砣机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滚桶摇光抛光工艺。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观察抛光痕迹;适用范围:新石器→清代。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 其钻孔特点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而且不够光滑,而且,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新石器穿孔鉴定重要方法。 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如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孔口、线条边缘出现硼碴。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兽皮醮解玉砂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方向不一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并有层次感。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精品玉器清根及地子大多平整、匀净、干净利落,重要的是垂直砣痕不能太过,电动砣具一般可发现垂直砣过的凹陷痕迹。 二、氧化鉴定 氧化是指玉石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
氧化有二种现象:一是钙化成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氧化严重成粉状。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平面氧化透光照射;适用范围:新石器~清代出土古玉。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氧化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形成的小孔洞。 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有层次感,深浅不一,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腐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 火烧仿氧化古玉,表面通常为薄薄的一层呈粉状,没有深度、层次感。强光灯照射下玉质纯净、透明,氧化非常薄,任何部位皆有一致的深度,而自然氧化深度则有轻有重,通常尖角、边棱部位较重。氧化重的,灯光照射不透。但也有用含有似氧化白色的玉石做成的伪古玉。值得我们注意。而且伪造鸡骨白的白斑点在放大镜下观察呈凹陷形。此种鉴定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腐蚀鉴定 玉器长时期埋在各种土壤中的腐蚀现象。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特征;适用范围:受腐蚀的出土古玉;其特点通常是蚀孔、蚀斑现象,有的蚀孔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通常氧化较重则腐蚀越重,目前用酸类物质腐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腐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

高清馆藏古玉沁色图集

【古玉知识】古玉中的沁色品种(多图) 清末民初的古玉鉴藏家刘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这样说过:“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结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三光之陶熔。其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测: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能动人之心者,则远胜十倍矣!”古玉之所以“能动人之心”,就是因为它在地下沉睡几百年、几千年之后,会因为受地下各种化学物质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色彩、质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古人称之为“沁色”。 “沁色”的品种,据清人陈性《玉纪》所载,就有:坩黄、坩青、孩儿面、纯漆黑、枣皮红、鹦哥绿、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糟米白、虾子青、鼻涕青、雨过天青、澄潭、水苍等等,总名之“十三彩”。还有许多巧沁花色,如虾蟆皮、洒珠点、碎磁纹、牛毛纹、唐烂斑等等不一而足,共计有二十六种。其后古玉鉴藏家刘大同更将红色分为鹤顶红、朱砂片等五种;黑色分为黑漆古、美人髻等五种;紫色分为茄皮紫、玫瑰紫等五种:青色分为竹叶青、熊胆青等四种;绿色分为苹果绿、鹦鹉绿等五种;黄色分为鸡蛋黄、老酒黄等八种:白色分为鸡骨白、鱼肚白等七种。还有梨皮、桔皮、象皮、骆驼皮、蛤蟆皮等等共计七十五种。 既然沁色是受“阴阳二气”、“日月二光”的影响产生的,又是那么的美不胜收,于是有沁色的古玉就成了人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往往一块古玉因为沁色美而身价骤增百倍,而各种沁色也成了鉴识古玉的重要手段。 沁色看似神秘,实际上却是不难鉴识的,而且在实践中,也并不像陈性、刘大同讲的那样有那么多的种类。但是在具体鉴定时一定要心细如发,配合一定的工具,如强光灯、放大镜等,谨慎观察,并结合古玉器的玉质、器形、纹饰、雕工等综合鉴定。刘大同先生说:“玉器受地气,其各

古玉鉴定六点方法及辨伪

古玉鉴定六点方法及辨伪误区! 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给辨伪工作带了新的难题。面对近年的高级仿品,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鉴定古玉的方法已不适应当代古玉的辨仿。现需要我们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鉴定理论上,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 一、工艺痕迹鉴定 谈古玉工艺,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艺。其无外有两大方面,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砂袋、砂箱抛光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同机

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较为顺畅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鉴定方法,望大家多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二、氧化鉴定 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三种现象: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氧化严重成粉状。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浸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浸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

古玉鉴定知识

古玉鉴定知识 篇一:最简单最全面的玉石鉴别方法 玉的分类: 玉可以分为软玉和硬玉,二者为两种不同的矿物。软玉的颜色有半透明白色、黄色、绿色及黑色等,而颜色分布均匀;至於硬玉则主要有白色、紫色、黄色及绿色等,颜色分布均匀度则於不同种质会有差异。 在中国境内出产的绝大多数为软 玉,而「羊脂白玉」则为软玉中之珍品,质地细致而颜色洁白,很多精湛的玉器艺术品均以软玉雕琢而成。 硬玉的主要产地为缅甸,较软玉更罕有。由於硬玉在玉质、颜色及价钱各方面都较软玉优胜,故现时市场上的玉器饰品主要以硬玉制成,而且消费者的需求亦非常大,所以接着会集中介绍硬玉-翡翠。 玉器的鉴别,有三个内容,一是鉴别玉质,即玉器的玉料品种是什么;二是鉴别人工处理,即玉器的颜色及古玉的沁色或者其它特性是否人工处理所致;三 是鉴别仿冒品甚至合成品,即将真品的假冒者鉴别出来。 1.软玉鉴别

软玉通常被人工处理者并不多见,因其追求的是色白,因而用不着想方设法去染色。软玉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名贵的玉种。因而有仿冒品出现。出现最多的仿冒品是蛇纹石玉、石英岩玉和方解石玉等。 软玉的感观特征: 一、光泽。为特征的油脂光泽,或带有油脂感的玻璃; 二、结构。软玉是一种纤维状小晶体交织组成的玉石,可以见到纤维状小晶体交织组成的、稀疏不等的花斑,但却没有透明的颗粒状小晶体,也就是所谓的“斑晶”; 三、透明度。相对可能混淆的玉石而言,它的透明度相对较差,虽说是半透明至不透明,实际上大部分玉石是微透明的,而半透明的软玉已不容易见到。 2.硬玉鉴别 翡翠的表面有星点状、线状及片状闪光。翡翠的颜色丰富多彩,是其他宝石所不具备的,所以看颜色不仅要看色彩与色调,也要注意到颜色的组合和分布。 翡翠的光泽是玻璃光泽、油脂光泽或者是带油脂的玻璃光泽。透明水头好的翡翠清润透撤,为其他玉石所没有。将翡翠光滑表面于脸上或唇边有凉凉的感觉。 最简单的方法:

浅谈古玉鉴别与收藏

浅谈古玉鉴别与收藏 玉器收藏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红出文化期至春秋战国多以地方玉为主。春秋战国以后就多以和田玉为主,众多圣人名士对玉推崇备至。宋代以后,玉就进入寻常百姓家,在中国人心中玉是圣洁而美丽的,拥有一块与已有缘的好玉更是人们十分向往的事情。中国人收藏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过去古人热爱美玉,甚至不惜倾家荡产用生命去保护她。时过境迁,人们至今相信玉可以起到护身符的作用。中国人收藏玉,主要是收藏了她的文化,当然还有她保值和升值的原因。 随着古玉市场的不断升温,给一些制假,贩假的人创造了无限商机,导致了许多初学者甚至老收藏家们不幸“中计,打眼”。更有甚者,当前国内外的许多拍卖会由于利益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我们行内所说的“似是而非”的东西。所以,我们这些古玉收藏者更应擦亮眼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那么,怎样才能辨别一件古玉的真伪呢?主要从玉质、沁色和工艺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件古玉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变化,出现了由内至外的多种改变,其内在的变化出现了如“熟透感”既“脱胎”的现

象,就是玉器本身经变化后形成了“果冻”状或像白萝卜经开水煮过后呈现的半透明状。作假者多以青海料来模仿这种玉器的现象。但仔细观察青海料,水头太重,而真正古玉的透是含有浑厚质感的透,如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还有的出现了钙化现象,俗称“鸡骨白”。有的玉器通体都钙化了,有的只钙化了一部分。作假者所做的“鸡骨白”较为死板和僵硬。而真正的“鸡骨白”在钙化处与没有钙化的地方,多半是以一种糖色的晕染形式为过渡的。这种糖色就像和田玉的糖料差不多,而且是深入肌理的,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据目前考察,这种以糖色晕染为过渡的方式,当今市场上还无法仿制。 而玉的表面颜色发生了改变,就是我们通常指的沁色,沁色的各种颜色都有,这决定于玉质自身的密度及入土时周围的环境。自然的沁色或浮于表,或深入肌理。其沁色深浅不一,自然生动,几乎无定律可循。而人工作伪的沁色则不同,往往避硬就软,渗入石性强的玉质,绺裂等。人工沁色往往浮于其表沿绺裂向里渗入。其表面一般较厚,像涂了一层胶一般,反之则不同。 另玉器的皮色入土后也易产生二次沁色,二次沁色立体感强并有明显的层次感。经长久时间腐蚀,以及入土后受土壤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有的玉器还会出现结晶斑的现象。这种现象多出在玉器的崩碴处或腐蚀较厉害的断裂处,一点

古玉的沁色辨别

学习贴:沁种特征,请大家学习交流~~~谢谢 沁是辨玉开门否的首选标志,沁种开门古玉开门便八九不离十了。 但是沁种五花八门,古玉受沁的名称也很多,这里搜集了古玉中相对权威的34大沁种、特征、产生年代等,大体整理如下。 (说明:谨感谢本帖原创者。)小弟摘录了玉版中其他师友的图片, 非常感谢,若要删除请联系小弟。谢谢~~~~~~~~~~!!!!!!!!!!! 转借此帖共同探讨学习,希望玉版的版主、高手、师友们能够按照下列内容添加沁种标本图片,供大家学习交流之用。谢谢大家!小弟也将尽力去找寻相关图片不短补充。所有发图片均可修正,若有很大的出入或者有更好的图片小弟负责修改添加。 一、渠沟黄: 这里的“黄”字统指发生了变色的现象。玉器变色先从渠沟之处变化,色泽变深、变旧。要色变到这种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 二、包浆: 传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变可显现。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

三、霜尘沁: 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的大地,又是霜雪,又是灰尘,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不下去。要到这种程度,至少120年以上。 四、绺莹沁:

绺莹沁里面沁进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沁入水银需200年以上。 五、薄雾沁: 沁入之物刚刚进入玉皮,尚未进入玉的肌理,就像长了一层薄雾。时间一般需要150年以上。 六、薄膜沁: 不一定布满整器,但已经大面积形成较厚的膜状,使玉器不再有原来的光泽。这种膜多由石灰和污泥所沁。时间大约需要200年以上。 七、斑块沁: 斑块色沁一般需要200年以上;斑块水沁需要400年;斑块土沁需要700年;斑块水银沁至少需要1300年。 八、花脸沁: 花脸沁往往有多种沁蚀,比如色沁、土沁、水银沁、钙化等,至少需要600年以上。(谢谢老螭大哥。说明: 高4.2CM,厚2CM,宽4.3CM,三角型的瑞兽,年份好白玉底子的,好不好不在玉底子,好在沁上了!寿衣沁,土沁,鸡骨白,黑沁,都赶上五彩了!)

古玉鉴定八种方法与断代常识

2008-10-23 21:52:02 | 作者:雅蕴斋骨董店 | 浏览(21) 次 | 收藏 | 分享 | 送鲜花 古玉鉴定八种方法与断代常识(图) 根据我个人多年的收藏研究、市场经验总结以下八点鉴定方法,部分是前所未有的新方法。这八点方法的作用可以互相转换,并作为依据对古玉器辨伪作综合分析判断。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给辨伪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我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 一、工艺痕迹鉴定 古玉工艺就是古玉加工工艺。一是剖片;二是细加工;三是抛光。其方法无外有两大形式: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砣机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滚桶摇光抛光工艺。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观察抛光痕迹;适用范围:新石器→清代。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钻孔特点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而且不够光滑,而且,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新石器穿孔鉴定重要方法。 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如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孔口、线条边缘出现硼碴。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兽皮醮解玉砂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方向不一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并有层次感。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精品玉器清根及地子大多平整、匀净、干净利落,重要的是垂直砣痕不能太过,电动砣具一般可发现垂直砣过的凹陷痕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