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事实与价值:巴林顿·摩尔的历史社会学

发现事实与价值:巴林顿·摩尔的历史社会学
发现事实与价值:巴林顿·摩尔的历史社会学

很难用一个章节的篇幅来公正评判巴林顿·摩尔的历史社会学方法。缘由之一是:虽然摩尔对某些课题有持久的兴趣,但他却在三十多年期间公开出版一连串著作中不断转移研究重心。例如,《苏联政治》(1950)就采用了功能主义者的思考风格。摩尔讨论了工业化社会的功能需求的限制性条件以及在后革命时代的俄国实现乌托帮式的意识形态的限制性条件。他也考察了模糊意识形态在后革命时代俄国社会的极权制度下的功能,以及分析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为何都必须经历困境和痛苦的本质。此类困境是《恐怖和进步苏联》 (1954)的主题,这本著作涉及把各种策略应用在后斯大林政治制度中的潜在风险。在这本著作中,摩尔也特别注意到了在极权社会中人们生存的心理压力与社会压力,以及在极权社会意识形态中人们完善真与美的思想的后果。

在《专政和民主的社会起源》(1966)一书中,摩尔旨在以一种带有强烈进化论倾向的“现代世界的路线”的方式来表达历史变化的代价和规律性。在这本著作的论据形成过程中,比较分析方法扮演了一个战略性的角色。在《社会起源》之前,摩尔就在《政治权利和社会理论》(1958)一书中尝试探讨了方法论问题。在《社会起源》之后,摩尔在《反思人类痛苦的起因》(1972)中广泛采用功利主义的方法直接抨击伦理问题。近年来,在《非正义》(1978)中,摩尔更像一名政治理论家,试图用具体历史研究(德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的资料作为一种方法的基础以理解政治权威为何利用功利主义者、进化论者和功能主义者的观点以及他们为何对文化、个性和社会三者互动很敏感。在前不久出版的另一部著作《隐私:社会和文化历史研究》中,摩尔讨论了隐私的社会和文化的历史,其标志着作为社会分析家的摩尔所具有的原创性品质,因为此书的论据和结论都无法从以前的著作中预见到。

道德和方法

从方法论来看,我把摩尔看作是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从实践上来看,摩尔是政治理论家和道德分析家。换言之,我对摩尔探寻的知识,获取知识的技术,以及这类知识与界定(或发现)理性的政治或社会秩序的基础的关联性感兴趣。刚提到的这三个问题即探寻的知识,正当地获取知识的技术,知识本身所蕴涵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关联性,它们紧密相连,这一点可以从本章的余下部分看出。本节讨论部分基于1958年和1972年出版的两本文集,在适当的地方,将会参考主要著作的某些方面。这些著作将会在本章的苏联研究、社会起源、非正义三节中直接加以讨论,在最后一节,我将全面评估摩尔对历史社会学的贡献。

摩尔不愿意用文字陈述他的研究方法,因此有必要去回顾1958年出版的文集《政治权利》,在那里我们能找到一些类似于研究者进入社会所要遵循的一系列规则的东西。摩尔在题为《新经院哲学和政治研究》和《社会科学的策略》论文中列出了许多重要的目标。然而在这些论文中并不能找到详细的食谱。语调倒不是“拿三个鸡蛋”而是“去西部,年轻人”。如果上述讨论能与《反思》一书中的论据(尤其是“论快乐的单一性和痛苦的多样性”那一章)结合在一起,就可能列出摩尔为其个人以及他的弟子所规定的实际目标。其中四种目标将可能得到确

认。第一,试图去发现“可以加以运用的变化性原则,而不仅仅是一系列的事件”;换言之,确认在具体事件中可操作的常规性过程。第二,尽可能准确地区分两种事件,一是由历史或其它限制性因素决定的事件,二是由于处于社会发展某个特定阶段的男性和女性的故意行为所导致的事件。第三,区分在时空中经常或反复发生的社会秩序和以累积成长和变化为条件的社会秩序。第四,制定一套可供人们进行道德选择的可操作性程序,因为人们的行为要受到历史,人性和社会结构的制约。

摩尔认为社会领域的事实与自然世界的事实一样,都是发现的客体。社会事实与历史事实并无本质差异,二者具有等同的本体地位。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与有关过去或现在的个体或组织的特征的信息一样,有关社会结构类型特征的信息也属于相同的事实秩序。因此,信息(比方说有关物质条件的信息)和有关个体的思维或信仰的形式以及个体的动机的信息具有同等的事实价值。

事实的相关性取决于摩尔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布尔什维克政权是如何处理以下二者的冲突?一是布尔什维克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目标,二是在被敌人围困的和工业化迅速扩张的社会,布尔什维克用于执行权力的手段(《苏联政治》)。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权是如何发展的(《恐怖和进步》)?在商业化农耕社会,现代化转型中的何种形式有利于产生民主形式(《社会起源》)?在什么条件下,社会成员能察觉社会政治秩序是不公正的(《非正义》)?在当代工业化社会,社会秩序的哪些要素是这个社会所必需的和独有的(《政治权利》)?从原则上来说,人类的哪些痛苦是毋须有的,以及事实上,是否有希望可以消除这些痛苦(《反思》)?

摩尔主要运用两种技术发现相关的事实。第一种是对具体的个案进行详细的经验研究。摩尔用来发现相关事实的第二种技术是比较分析,即通过对取自于某个社会的具体事实进行排序和并置,以加强或削弱以下陈述:对社会结构或过程进行归纳是否有效。摩尔至少以三种方式运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第一,他试图从各种社会中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地观察,概括出人类的本质和道德规范。摩尔运用比较分析方法的第二种方式是测试,如果必要,也包括摒弃那些利用一般结论对个案进行的因果解释。第三种,摩尔运用比较分析方法获取一般性的结论,这一结论必须考虑在一个社会结构(或社会过程)的给定类型内可能发生变体的范围,也要考虑与每一种变体相联系的变化的倾向性。

摩尔认为必须区分三种控制和协调权力组织(比如军队和政党)的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特殊的问题。例如,封建主义(一种通过忠诚和个人责任所建立的有机组织的方式)不允许层级组织从下到上来执行中央政策。第二种方式,理性的官僚体制,克服了封建主义的这种问题,但却是以摧毁封建主义内嵌的社会秩序为代价。第三种形式,集权主义,通过取代固定的规则和要求下级的执著而获取某种稳定性。然而置于集权统治者的任意性和监控性却增加了。简而言之,这三种模式呈现了分配和调控功能和资源的变动模式。它们并不代表历史的阶段,而是结构性的替换模式,每一种都包含了矛盾,趋向于把矛盾转换成其它形式。

苏联研究

《苏联政治》涉及工业社会中的结构性矛盾的处理,包括来自于具体意识形态的困境。具体来说,摩尔处理了两种相关的问题。一是布尔什维克意识形态目标(包括社会平等的获取)和取得,执行和维持权力的命令,命令的体现形式为专制和权力主义的方式。第二个问题涉及了维持工业社会中的劳动分工的复杂和层级的体系以及这种分工体系对政治组织产生的一些后果。

首先,摩尔研究了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征服和控制俄国政府所运用的各种策略。其次,他考察了在斯大林逐渐取得权力的那段时期,执行权力的政府人员所要面对的困境。第三,对自1950年以后斯大林主义统治的时期进行了研究。摩尔关注每一个阶段相关的三个问题:强加给政党领导者的困境,强加的方式是把意识形态因素,功能性的命令和国际关系混合在一起;政党领导者处理困境的得与失;方法本身所引起的结构性问题。

摩尔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传统影响了政党领导者执行权利的态度,其影响表述为比如以下问题的重要性,经济和其它社会发展是如何影响权力的分布?这些因素是如何操纵以利于共产主义者的利益?在这种语境下,就必须找到一种意识形态可接受的一种方式以解决在工业社会的政治集团和共产主义者或非共产主义者面对的各种问题。首先,工业是如何进行组织的?生产要素(物质资料,人力,资本)是如何进行组合的?生产目标是如何被具体化的?分配是如何组织的?第二,劳动力是如何被约束的?工人是如何组织的?工会是如何进入这个体系的,如果有的话?第三,城市和农村是如何联系的?如何确保农民为城市提供足够多的粮食供应并且不发生政治动乱?第四,在统治集者团和广义的社会中,社会地位秩序,权力系统和集中统筹是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得到维持的?最后,与其它世界的联系是如何得到处理的?

1921年引入的新经济政策阐清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因为其影响以上问题的答案的获取。政府允许私人企业在许多领域继续从事经济活动,但政府保留对经济的“高度控制”。用摩尔的话说,“如果曼彻斯特的自由党控制俄国的话,他们就不可能察觉到有任何的困境”。不幸的是,对20世纪20年代早期经济恢复负有责任的社会力量或主动或被动地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由此而导致的冲突就意味着权力主义者会对此作出反应。

摩尔考察了此类经济政策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的执行情况。这类政策具备许多典型的特征。民主的情绪被用来把人民的敌意朝向少数政党的官员,并使他们离开领导岗位。有组织的反对派以“无产阶级专政”的名义被消灭。苏联仅仅成为一个政党权领导权的地方性管理机构。诸如秘密警察的官僚统治方式被用来监控地方和中央的管理者的活动,以及让精英层获取最大量的信息。无产阶级控制的神话出现了,证明了工会独立性减弱的合理性和允许把收入差距引入到劳动力阶层。

专制和民主的社会起源

从两种意义上说,《社会起源》是一部比《苏联研究》更具有远见卓识的学术著

作。第一,摩尔不仅在一个社会,而是在六个社会(英国、法国、美国、日本、中国、印度)来论证和释社会变迁,尤其是政治冲突及其后果。第二,他不仅对所考察的社会的结构转型过程提供因果解释,而且对此类转型过程的结果进行系统的道德评估。

摩尔对从商业农耕的国家组织形式到个案提到的城市化、工业化的民族国家的转变过程感兴趣。他的目标被清晰而准确地描述(用他自己的话)如下:

本书力图解释在农耕社会(被简单地界定为大多数人口靠浓产品生活)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有地的上层阶级和农民所扮演的各种政治角色。具体来讲,就是力图发现一系列的历史条件,此条件使得在西方国会版的民主形式的出现和右翼和左翼(即法西斯和共产主义的政权)专政的背景下,有地的上层阶级或有地的农民或二者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

摩尔认为“在所考察的个案范围内,将可能发现从前工业到现代世界的三条历史路线”。后来,他写道:

尽可能精确地总结,我们努力寻求理解上层阶级和农民在资产阶级革命(导致资本主义民主),流产资产阶级革命(导致法西斯主义)和农民革命(导致共产主义)中扮演的角色。有地的上层阶级和农民对商业化农业的反应方式是决定政治结果的关键性因素。

这些因素很容易识别并被摩尔视为与研究的所有个案相关,且适合比较分析研究。这些因素包括有利于资产阶级(从城镇和农村市场的操控中获益)的商业化倾向的程度;有地的上层阶级(取决于对受抑制的政治机制)所采用的商业化农业模式的程度;农民社会结构有助于从底层社会反对剥削和压迫的程度。

从《社会起源》的文本中,很容易看出民主路线(英国、法国、美国)的特点是强烈的商业化倾向,包含有权力的资产阶级利益的出现。就导致法西斯主义(日本、德国)的路线而言,反对资本主义集团不足于抵消由有力的政治控制力量支持的农业劳力的抑制形式所导致的结果,而农民社会结构不能起着有效抵抗的作用。就导致共产主义(中国、俄国)的路线而言,商业化倾向的程度很弱,而农业剥削的劳工抑制形式不管在抵制现存的反叛的农民团体的影响方面(俄国)还是预防以后的生长方面(中国),都不能起作用。

上述陈述是对三条路线某种特征进行的分析性描写。这些陈述缺乏系统的概括性,而概括本身能确认先前存在的各种结构性因素,这些因素的在场和不在场能导致每条路线各自特殊的政治结果。《社会起源》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陈述,这表明摩尔的意图不在于确认适合于每条路线的一系列典型的起因。他的因果分析目的在于解释具体社会中的具体的结构转型(尤其是内战、革命等)。分析表明相同的路线在不同的社会中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这一点明显体现在英国、法国和美国的比较分析研究中。导致俄国和中国的农民革命的不同方式的比较也能体现这一点。一方面,反叛的农民团体极大地加速了沙俄帝国的崩溃;另一方面,在没有得到内在分散的农民的帮助下,中国王朝照样分崩离析了。中国共产主义者

不得不凝聚农村劳动力,组成新的统一战线。

摩尔没有解决因果序列的这些差异。他的路线不是通过一组因果关系来区别开的,而是一组结果或后果。广义上讲,占有政治权力大部分份额的资产阶级是利于民主的结果。非民主结果采用了两种主要形式。法西斯的形式(其价值理念是对民主意识形态的颠倒)是统治集团的表达,渗透着农业上层阶级的传统和包含着政权领域中从属的工业阶级。共产主义形式(通过根除贵族阶级使其成为可能)包含农民和工人,就贵族所提供的自由(理所当然的“高于”民主所提供的自由)而言,农民和工人在贵族政权中被合法化了。

摩尔的“社会起源论”

按照以上的“六维度分析框架”,我们先来看看摩尔的“社会起源论”。摩尔从比较历史的角度,区分出四种有先后和因果关系的现代化道路:以英、美、法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和议会民主共同发展的道路,以德、意、

日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和法西斯的“右翼”专制道路,以俄国和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的“左翼”专政道路,以及印度式的殖民地民主化的道路。

传统阶级理论从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去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摩尔则从追根探源的角度,把目光放到了地主贵族和农民阶级上,该书的副标题就是“现代世界诞生时的贵族与农民”,而所谓的“社会起源”就是这种“社会结构”的起点状态。在他看来,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农民阶级的出路问题,各国现代化道路的不同,其实就是解决这一核心问题的方式和结果的不同。

按照摩尔的分析,绝对君主制、官僚统治、专制主义都不利于民主的发展,所以,国王和贵族之间的权力均衡是民主的一个决定性条件。资产阶级的产生也是一个重要条件,但土地贵族的商品经济化则同样重要,因为

它削弱了土地贵族对国王的依附,并使之与城市新兴阶层的利益结合得更紧 [iv] 。商品化的原因不在文化价值[v] ,它取决于邻近城市的市场与运输手段。这种过程在英国最为突出(农民自由迁移),法国次之(农奴交

租贵族进入市场),德国和俄国则是完全的农奴制。

英国土地贵族在政治上的优势使他们能通过“圈地运动”把农民问题从政治中排出(所以土地贵族“成为资本主义和民主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vi] ),美国通过内战解决了这个问题,法国则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后来的民主不顺利),德、日、俄、中则问题严重(土地贵族与资产阶级的结盟导致了法西斯主义,而联

盟的失败则导致了共产农民革命 [vii] )。在印度,王朝的衰弱使地方势力膨胀,商品经济程度低,农民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民主是在反殖民革命而不是在社会革命中建立的,所以印度的民主充满了阻力和不确定,这就是“实现了现代化却没有一场真正革命的后果” [viii] 。

总之,民主的五因素包括:国王与贵族的力量均衡、农业贵族商品化和农民阶级的消失、资产阶级的产生、土地贵族与资产阶级无法结盟、社会革命。简单地说,“社会起源论”就是“社会结构”决定民主原因的理论。

对摩尔的“社会结构原因论”的解释力来说,第一个关键问题是“主体问题”。在摩尔之前,有影响的理论包括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李普塞特的“现代化理论”。“阶级理论”强调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阶级斗争 [ix] ,“现代化理论”认为人均收入影响民主发展。这两种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假定“被动主体”的“历史决定论” [x] ,因为在“历史决定论”中,主体要么是不存在的,要么就只是历史必然规律的被动工具。

摩尔的“社会起源论”实际上也是一种“阶级理论”,只不过他把重点从资产阶级转向了土地贵族和农民阶级。摩尔也讨论国王、贵族、农民、资产阶级,但这些主体似乎都是内在统一、毫无分歧的,他们的行为在摩尔那似乎都是自明的,所以,我们根本无须知道他们为什么选择这样行为而不是那样行为;他们看上去不是在主动地选择,而似乎是在被动地“执行”特定的“社会结构”规定给他们的“历史任务”。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起源论”依然是一种“目中无人”的“历史决定论”:有英国那样的“社会结构”就必然有民主,没有英国那样的“社会结构”就必然走向专制(德国、日本;俄国、中国);如果这种特定的“社会结构”不通过革命产生(美国内战、法国革命),它就必然阻滞民主的发展(印度)。

“主体问题”的缺失,使摩尔在分析国王与贵族的势力均衡时,几乎完全忽视了宗教和政治文化对“有限君权”的作用,他因此没有深入分析,为什么“英国中央政府掌握的镇压机器,无法和欧洲大陆诸多强有力的君主政体同日而语” [xi] 。与此相关,如果农业商品化对民主那么重要,那么,不同社会的农业商品化的不同又是如何造成的?仅仅是他所说的“市场与运输手段”问题,还是有“利出一孔”的君主专制与“有限君权”的对比问题?

摩尔也看到:“19和16世纪东北部德国的王权反动,打断路农民挣脱封建奴役迈向自由的进程,也打断了与此密切相关的市镇生活的发展,这一切曾在英法逐步演化为西方式民主。……尔后,霍亨索伦王朝统治者挑唆贵族和市民彼此攻歼,对各等级加以镇压,最终摧毁了贵族的独立地位,因此控制了贵族,使他们无法走向建立议会制政府的道路” [xii] 。但是,他对客体化的“社会结构”的偏爱,导致了他无法从宗教和政治文化去分析英国式“有限君权”的作用。

第二个关键的问题是,摩尔所说的“民主”到底是指“专制崩溃-民主确立-民主巩固”中的哪一个?摩尔明确地用一种“过程论”的观点来定义民主 [xiii] ,因此,他所说的民主就是“民主发展”,包括“专制崩溃-民主确立-民主巩固”。

这种“民主过程论定义”完全是他的“社会结构决定论”的需要,因为只有“民主过程论定义”才能赋予他的“结构分析”以足够的弹性空间。就是说,当他需要以“社会结构决定论”去解释英国的“专制崩溃-民主确立”时,他的理论就在“民主产生”上有效;而当他不需要以“社会结构决定论”去解释美、法、德、意、日、俄、中、印等国的“专制崩溃-民主确立”时,他的理论就依然在“民主发展”上有效。

只有当人们一定要追究他的理论到底分析的是“民主产生的原因”还是“民主巩固的原因”时,摩尔的“社会起源论”才彻底陷入困境。如果他分析的是“民主巩固的原因”,那么“民主产生的原因”就依然是他没能解释的问题;如果他分析的是“民主产生的原因”,那么,他的理论就根本无法解释英国之外的所有其他国家的“民主产生的原因”(因为那些国家都是在民主建立之后,要么发展缓慢,要么没能巩固而陷入专制);如果

他分析的既是“民主产生的原因”又是“民主巩固的原因”,那他的理论就变成一个“针对个别特例的而不是一般性的理论”。但无论是这三种情况的哪一种,摩尔的“社会起源论”都是失败的。

有三个例子可以突出地表明摩尔的这种理论困境,一是法西斯主义,二是美国民主,三是印度民主。

摩尔认为,“如果没有民主,人们就不会接受法西斯主义。或者如人们所夸张的:民主是法西斯主义历史阶段的民众入口。法西斯主义力图使反动倾向和保守主义大众化和平民化,由此保守主义必然会失去它一度保有的与自由主义的重要联系” [xiv] 。如果民主和法西斯主义有先后和因果关系,“社会结构”的原因分析就从“民主产生的原因”转到了“民主巩固的原因”;而从事后的历史发展来看,摩尔所分析的“社会结构”与其说是法西斯主义的根本原因,还不如说是这些国家民主化过程出现曲折的因素,因为德、意、日毕竟最终都民主化了。这种历史现实当然在事实上削弱了“社会起源论”。摩尔的“社会起源论”显然低估了民族主义和文化意识形态的作用,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汉娜·阿伦特就把现代极权主义归之于意识形态的狂热、帝国主义的野心、资本主义的扩张和成为极权土壤的大众中的失落灵魂[xv] 。

美国民主的要点显然是分析美国革命和美国联邦制的原因,他的“农业贵族商品化和农民阶级的消失”的“社会结构分析”当然是完全无法解释得通,所以,摩尔令人惊讶地极力贬低美国革命的意义,认为它“未引起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它只是英、美之间的商业利益之争” [xvi] ,美国革命的意义变成了“独立革命”而不是“民主革命”。这种狭隘和荒唐的结论当然不是理性思考的产物,而是“削足适履”式地维护自己理论框架的产物。结果,对于“蓄奴制妨碍民主发展”这样一个简单得不能更简单的问题,摩尔却大花笔墨地进行“勇斗风车”式的论证。他从蓄奴制的经济效率和对工业发展的有利 [xvii] ,讲到美国内战的原因和美国内战的意义,完全陷入了文不对题的自我辩护。

印度民主可以说是一个关于民主原因理论的“判决式检验”,因为从产生到发展,印度民主根本不能满足迄今为止的几乎所有理论所罗列的条件。摩尔对印度的分析可以说完全“不知所措”,他所设想的“社会结构”在印度找不到,他所期待的社会革命也没有在印度发生。也正因此,他没有明确地把印度民主单列成一种现代化道路。

至此,摩尔的“社会起源论”已经几乎完全坍塌。我们看到的是,“社会结构”的“理论灵感”完全占据了摩尔的研究,以至于他彻底忽视了对自己理论体系作出类似于“六维度分析框架”的“纲领性思考”,“社会起源论”也因此根本无法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晰的“思维的地图”。摩尔的“社会起源论”在东西方理论界久负盛名,但我的论证表明,“社会起源论”其实只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一个典型例子,理论界打瞌睡的时候比清醒的时候未必更少。

社会学答案

一、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孔德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社会条件: A.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1789,法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的产业革命。 B.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西欧社会转型,推动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C.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孔德,西方社会学,社会改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革命。 历史材料: A.历代思想家,社会思想。如孔德接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的思想。严复接受荀子的思想。 B.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同时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C.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人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D.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提供了经验观察资料,为社会学成为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论自杀》是代表作。 二、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国外看法 A.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实证主义。 B.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韦伯。反实证主义。 C.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综合。 D.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 ?国内看法 A.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学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乱兴衰的原因(郑杭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李大钊)。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费孝通)。 B.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孙本文)。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龙冠海)。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杨心恒)。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性事(庞树奇)。 C.第三种类型。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学群说,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调查说,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问题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未定说,社会学研究对象尚未确定。 ?正确把握 A.社会学有独特研究对象。社会学史可证明。 B.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多方面的探索,是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必然现象。 C.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法社会学发展历程

法社会学 摘要:产生于19世纪末的法社会学,在其近一百多年的历程中发展迅速,与新自然法学派和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并列成为二战后西方三大主要法学流派,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法社会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及必要性,在其兴起的过程中,商业的发展,社会学的风靡,特别是实证主义哲学的诞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法社会学诞生于19世纪末期,它主张把法律看作一种社会现象,用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法律,以期实现用法律来平衡社会各群体利益的功能与目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法社会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它的目的是认识社会问题,摒弃对一个社会作出是好或坏、善或恶、进步或退步这种独断的论述,旨在论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应该如何改善。法社会学的出现不仅为法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视角,而且也带来了一种对法律认识的新的法律哲学。在一百多年的历程中,它经历了先驱、经典、学派三个阶段,最终跃为与新自然法学派、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并列的二战后西方三大主要法学流派。 引言 18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识到应在法与社会的关系中或在法的社会背景中研究法和法律组织,英国经验论哲学家休谟在《人性论》中写到,法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制度,它起源于社会常例,而不是人性。法国法学家孟德斯鸠强调并致力于探讨地理和气候条件通过社会环境对法律制度的影响。德国萨维尼和英国梅因等历史法学家强调法与社会环境和社会历史的关系,试图从塑造着“民族精神”或法的“观念”的社会历史、社会变迁和社会环境中找到法的“真谛”。19世纪中叶,法国学者孔德(1798- 1857年)创立了实证主义哲学和社会学,更是启发了一批学者在社会中研究法和通过法研究社会。耶林、斯宾塞、沃德、龚普洛维奇等社会学家和法学家运用孔德的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及方法论,解释法的社会根源、社会特征和社会目的,确立了法社会学的某些重要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84年发表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为法社会学研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严格说来,这些研究只能算是法社会学的孕育过程。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法社会学的诞生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 主题 安齐洛迪(DionisioAnzilott)《法律哲学与社会学》。1892年,意大利学者安齐洛迪(DionisioAnzilotti,1869- 1950年)在其所著的《法律哲学与社会学》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法社会学”这一概念。若以此为标志,学科意义上的法社会学至今只有110余年的历史。

西方社会学史

绪论 一:早期的社会思想和后来的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区别 A.早期的社会思想探讨的是人性和社会秩序的普遍关系,而后来的社会学思想关注的是工业社会或因工业社会到来而造成的人性和社会秩序的巨变。 B.由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的出现,使社会学剑门有可能从新兴的自然科学中获得借鉴,以一种不同于早期的社会思想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讨人性和社会秩序。 二:思想遗产:从古希腊到18世纪 柏拉图(前427--前347):第一个留下关于社会研究的系统著作的人《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关于人的本性和社会关系的论述“人类在本性上时一个政治动物”,对社会结构的论述,尤其是有关中产阶级的观点。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圣西门 三: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对西方社会学诞生的影响。 B.现代科学的成长对西方社会学诞生的铺垫 C.社会的急剧变迁和现代社会的出现对西方社会学诞生的直接推动。 第一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孔德:社会学的创始人《实证哲学教程》社会学概念的提出、《实证政治体系》包括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第三: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孔德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秩序和进步,静力学和动力学时相互关联的。 A.社会静力学 1.基本内容:在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字和机构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平衡与和谐”是主要论题,部分在维持秩序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2.家庭是构成社会组织的基础,是研究社会的起点 3.维系社会平衡的因素:语言、宗教、劳动分工。 语言:进行交流,传递文化的中介维持共同秩序 宗教:向人们提供共同的宗教信仰和一致的原则,社会行动的基础,秩序的源泉。 劳动分工:加强职业间的依赖,培养人的合作精神。 B.社会动力学 1.基本内容:运用人类智慧发展三个阶段理论解释社会进步,人类社会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社会变迁是人类智慧或人性发展的结果。实证阶段是人类社会的归属。 2.智力发展三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在此基础上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远古时期,中世纪时期,科学时期。 C.评价 1.孔德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要否认规律的存在或把规律的存在归因于上帝的安排而要进步。 2.把智力发展归因于社会发展的动力室历史唯心主义论。 3.由于孔德的判断不来自具体历史的具体研究,因此不具备孔德本人所坚持的实证主义经验性,陷入了他排斥的形而上学。 第四——对孔德研究方法的评价 A.关于研究方法的论述是孔德社会学中最具有贡献价值的内容之一。孔德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论述为社会学进一步发展和最后成为一门具体的学科奠定了基础。

历史社会学视角下的红楼梦浅析

历史社会学视角下的红楼梦浅析 《红楼梦》的主体内容来源,固然是作者曹雪芹家族生世的浮沉变迁,而这部小说里对情与欲的生动描写,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的思想氛围,以及其对于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的生动描绘,都跟明清时期中国在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近代化转型紧密相关。这样一部融个人生命经历与大时代变迁于一体的皇皇巨著,成为世代流传的文学经典,自然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正是因为这本巨著内涵的丰富性,因而围绕这本书的阅读,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读法:年轻男女关注宝黛之间的爱情,把它读成一本青春言情小说;红学家关注书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指向,因而才会有索隐派、考据派等各种流派的细微解读方式;而作为一位对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我最为关注的,则是《红楼梦》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种种精准描绘与再现。正基于此,我把金陵读书本场关于《红楼梦》的读书沙龙,命名为“历史社会学视角下的《红楼梦》浅析”。下面,就结合我对于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从历史社会学视角切入所作的一些粗浅的解读,当然纯属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欢迎方家批评指正。 流官与胥吏、科举与传承 《红楼梦》里第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当属贾雨村徇私办案,这段故事因为入选了中学课本而广为传播。当时老师无非是强调官官相护,封建社会的腐朽云云。而我从这段故事里读到的,更多则是在籍贯回避的制度下,流官对于当地胥吏的严重依赖,以及在职官员跟地方宗族士绅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清代的官员籍贯回避制度,可能是历朝历代里最为严格的。这一制度的初衷,当然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尾大不掉,形成朋党和割据态势的可能性;然而对于该制度的严格执行,使得非本土成长的流官,往往会对当地风土人情非常隔膜,甚至一无所知,反而会加大对于当地土生土长的胥吏的依赖性。而正是由于这种隔膜和一无所知,流官跟当地宗族士绅势力之间的关系,才显得更为微妙。在地方上毫无根基的流官,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去得罪乃至触犯地方士绅的利益,而能否处理好跟他们之间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考量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如果置身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去考量,我们对于贾雨村如此听信门子的建议,以及如此看重金陵四大家族的利益,就丝毫不会感到奇怪了。 1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案例 在Ⅹ中学,二年级三位男生在五楼抽烟被教育处老师逮到。进行了教育和批评之后,交由班主任处理。这次是他们半月以来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班主任非常生气。三人之中的李某成绩最差,并且在上期写了数学考不及格就转学的保证书。于是以这个借口,班主任准备轰他回家。 他母亲非常生气一声不响离开学校,留他一人给老师道歉。他在我每节课下课站在办公室外向班主任求情。都被班主任拒绝。中午时他终于离开办公室。班主任在教室工作到下午一点。下午两点半,他又开始出现在办公室外。班主任仍然没有理他。跟他讲了几句话,他流下了眼泪。当时班主任并没有被他的眼泪所打动。(后来想他大约是被同学们感动的)办公室外站了两节课后,他拿给了班主任一张全班同学签名的悔过书。而老师看到全班同学签名的悔过书,就去开班会,讨论该怎么惩罚她。 而他们一起讨论时,老师说按照他之前写的保证书,让他回家,这时候有的女同学哭着求老师给他一个机会,讲到非常动情,有讲他态度诚恳的,有讲他早上主动打扫卫生的,有对他充满希望的,有分析他的心理因素的。说以后全班同学帮老师监督他,帮助他,全班同学都求老师给李某机会,而他也保证以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最后学生们以一个好的班级,优秀的班级为条件预支她们的话语权和信誉。将李保进教室。 分析 社会心理学家对群体心理学怀有浓厚的兴趣,认为群体是表露个人才能,表现个人特征的领域。而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系统、集体、初级群体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促使群体成员结合在一起区别于其他群体成员的一种群体发生作用的所有力量的汇合。 而案例中的李某同学虽然违反了学校的校规,而让班主任非常生气,但是他知道自己错了,向老师那儿道歉,但是老是不理他,而他知错能改的行为得到了班里其他同学的支持,而班里的全部成员都对他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都对老师说,他平时好的表现,都非常相信他,感情非常好,都非常舍不得让他离开这个班级。 与此同时,班里其他同学的行为让李某特别感动,让他觉得有种归属感,他的母亲不仅不帮她求老师,也不管他就离开了学校,但是班里的同学们不仅不批评他,反而用宽容的心接纳他,并且全班一起悔过书给老师,让老师给他一个

社会学经典著作100部

社会学经典著作100部 2012-02-19 12:34:07| 分类:社会学| 标签:社会学|字号大中小订阅 社会学系学生阅读书目(第一批) 1.《社会学》戴维·波普诺辽宁人民(或华夏)出版社 2.《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华夏(或上**)出版社 3.《西方社会学》W.D.珀杜河北人民出版社 4.《社会学理论》D.P.约翰逊国际文化出版社 5.《现代社会学理论》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 6.《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乔纳森·H·特纳华夏出版社(及天津、浙江) 7.《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社会学十大概念》让·卡泽纳弗上海人民出版社 9.《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上海人民出版社 10.《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乔治·H·米德中国城市出版社 11.《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齐尔格特·鲍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社会学二十讲》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 13.《世纪末社会理论》杰夫瑞·C·亚历山大上海人民出版社 14.《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5.《社会学的想像力》赖特·米尔斯三联书店 16.《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尼格尔·多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结构主义的视野》汤姆·R·伯恩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8.《实用主义与社会学》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社会学与社会组织》米尔斯、帕森斯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社会学思想名家》刘易斯·A·科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社会学系学生阅读书目(第二批) 21.《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罗伯特·默顿三联书店 22.《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彼得·布劳华夏出版社 2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欧文·戈夫曼浙江人民出版社

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2017秋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 社会剧变 B. 文化革命 C. 教育革命 D. 经济革命 满分:2 分 2. ()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 分 3. ()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 称为“越界”,即学生的社会位移 A. 美国 B. 英国 C. 澳大利亚 D. 法国 满分:2 分 4. ()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 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5. ()把课程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东西,而是在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建构出来的、可变的东西 A. 功能主义范式 B. 解释论范式 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 结构主义范式 满分:2 分

6. ()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的要素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 分 7.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 A. 群体化形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形式主义阶段 D. 瓦解阶段 满分:2 分 8.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满分:2 分 9.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10. ()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 人口流动 B. 社会流动 C. 人才流动 D. 社会迁移 满分:2 分 11. ()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 社会化过程说 B. 相互关系说 C.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 特殊社会现象说 满分:2 分

教育社会学2

《教育社会学》试题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1917年出版美国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的是 A.佩恩 B.哈里斯 C.詹姆斯 D.史密斯 2.法国的涂尔干在1903年发表论文强调研究教育要吸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该论文是 A.《教育社会学导论》 B.《教育百科全书》 C.《教育社会学文选》 D.《教育与社会学》 3.一般认为,作为系统和专门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中晚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初中期 4.一门学科独立或制度化的标志是在大学设立专门的讲座、有专业化的学会组织和 A.有专门的研究队伍 B.有特定的研究对象 C.有公开出版专业性的书报期刊 D.有特殊的研究方法 5.帕森斯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A.传授知识 B.培养能力 C。培育个性 D.社会化 6.以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和墨顿为代表的理论对教育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理论是 A.“结构一功能主义”理论 B.符合互动理论 C.常人研究理论 D.批判社会学理论 7.冲突理论发端于 A.马克思 B.恩格斯 C.佩恩 D.哈贝马斯 8.经济学家从理论上试图证明教育能促进社会变迁,最先在这个命题上提出支持理论的是 A.“教育投资理论” B.“人力资本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经济发展理论” 9.国外社会学者开展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客观方法、主观方法和 A.声望方法 B.能力方法 C.知识方法 D.出身方法 10.向戴维斯—穆尔分层理论首先提出挑战的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A.柯林斯 B.图明 C.哈贝马斯 D.金提斯 11.梅塞尔认为精英是一个与其人数相比特别有权发号施令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包括的核心要素是凝聚力、共谋和 A.群体意识 B.自我意识 C.共同策略 D.共同利益 12.符号互动论的真正创立人是在社会心理学方面最有影响的理论家 A.库利 B.华纳 C.米德 D.墨顿 13.对于全球化的分析与研究的争论涉及三个基本理论,即“趋同化”理论、“多极化”理论和 A.“综合化”理论 B.“混合化”理论

美国社会学发展简史

美国社会学发展简史 起源 美国的社会学理论来源于19世纪欧洲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当时美国正面临着在现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以及民主发展背景下剧烈的社会变革。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主要是在传承法德两国、尤其是德国社会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文化的改造。在欧洲的社会思潮中,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卡尔?马克思,他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是阶级斗争,是由生产方式的进化决定的;法国哲学家图尔干认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在于集体意识的形成,包括宗教及社会分工的形成;德国哲学家韦伯则认为社会最大的问题是权威问题及社会的理性化。这三个思潮对美国的社会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的美国社会学家将社会学由欧洲介绍到美国,这是社会学在美国发展的开端。早期社会学家有萨姆纳,他承继斯宾塞进化论学说,认为进化通过生存竞争为自己开辟道路,著名理论是“合作对抗论”。另一位早期社会学家是沃德,他一方面继承了孔德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强调人的意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出“有目的进化”的口号,认为社会学的基础应该是心理学,而非斯宾塞认为的生物学。 美国社会学以在大学讲坛上介绍著名欧洲社会学家的著作和思想为起点。19世纪70年代,萨姆纳在耶鲁大学以斯宾塞著作为教材讲授社会进化论,这是美国大学中最早开设的社会学课程。1889年,斯莫尔、吉丁斯、布莱克默分别在科尔比大学、布莱恩马尔大学、堪萨斯大学开设社会学课程,这一年标志着美国社会学正规教育的开始。1892年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1894年吉丁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社会学系。自此社会学开始在美国的高校中得以发展。1984年斯莫尔与文森特合著了第一本社会学教科书《社会研究导论》。这些都为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斯莫尔创建的第一个社会学系中逐渐形成了芝加哥学派,他们把参与观察技术引入社会学研究,对多种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经验性研究。芝加哥学派的成就标志着美国社会学从早期以吸收、传播欧洲社会学为主,发展到具备自己特征的新阶段。 托马斯一开始就用心理主义研究原始社会,认为人的行为必须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去解释。他和兹纳尼茨基合著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18~1920)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被看做是美国社会学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转折点。 围绕帕克的一批芝加哥学派学者及其研究成果,标志着美国式的经验社会学的成熟。这种注重经验研究和实际社会问题研究的风气始终是美国社会学的主流。在芝加哥学派经验社会学崛起的同时,库利和米德为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库利是美国早期社会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库利全部著作的主题,同时提出了“镜中我”“初级群体”等概念,并称初级群体是“人性的摇篮”。米德在萨姆纳、杜威、库利等人关于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论述基础上,创立了符号互动论,提出了角色扮演,主我、客我等概念,并区分了三种社会控制的形式。到19世纪30年代中期,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社会学阅读参考经典书目100本

社会学经典书目一百本 1.《社会学》戴维.波普诺华夏出版社 2.《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华夏(或上海译文)出版社 3.《西方社会学》W.D.珀杜河北人民出版社 4.《社会学理论》D.P.约翰逊国际文化出版社 5.《现代社会学理论》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 6.《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乔纳森.特纳华夏出版社 7.《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社会学十大概念》让.卡泽纳弗上海人民出版社 9.《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上海人民出版社 10.《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乔治.米德中国城市出版社 11.《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齐尔格特.鲍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社会学二十讲》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 13.《世纪末社会理论》杰夫瑞.亚历山大上海人民出版社 14.《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5.《社会学的想像力》赖特.米尔斯三联书店 16.《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尼格尔..多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结构主义的视野》汤姆.伯恩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8.《实用主义与社会学》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社会学与社会组织》米尔斯、帕森斯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社会学思想名家》刘易斯.科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1.《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罗伯特.默顿三联书店 22.《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彼得.布劳华夏出版社 2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欧文.戈夫曼浙江人民出版社 24.《心灵、自我与社会》乔治.米德上海译文出版社 25.《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卡尔.曼海姆商务印书馆 26.《社会契约论》卢梭商务印书馆 27.《共有的习惯》爱德华.汤普森上海人民出版社 28.《论传统》E.希尔斯上海人民出版社 29.《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格尔哈斯.伦斯基浙江人民出版社 30.《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丹尼斯.史密斯上海人民出版社 31.《现代性的后果》安东尼.吉登斯译林出版社 32.《社会权力的来源》迈克尔.曼上海人民出版社 33.《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4.《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三联书店 35.《宗教社会学》格奥尔.西美尔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社会学改革开放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学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 1960年代,除了美国的米尔斯,还有欧洲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等人在1964年召开的纪念韦伯诞辰100周年大会上发动的关于“价值中立”的论战;在1970-1980年代,继古尔德纳之后,曾任美国社会学会会长的m.英格在《论反文化》一书的前言中直截了当地申明,他“不能‘放逐价值’,在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论时,也不佯装骑墙。”到1990年代,对“价值中立”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扩展到相邻学科。一些权威人士,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指出:“研究的客观性不能仅仅通过试图排除价值观念来解决。相反,社会问题的每项研究,无论范围多么有限,都是且一定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无偏见的’社会科学从来就不存在将来也不会有。努力逃避价值观念是错误的,并且注定是徒劳的和破坏性的,价值观念和我们在一起,即使把它打入地下,它们仍然指导我们的工作。”社会政策的资深学者蒂特姆斯也指出:“以中立的价值立场讨论社会政策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由于受到持续的批判,“价值中立”的影响在国外受到不小的削弱,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事实上,近20年来,从事社会科学理论或哲学研究的学者,很少会再认同实证论的观点了。社会研究必然会有价值介入这个论点几乎成为他们的共识。”中国社会学在“价值中立“问题上的成熟度的提高,总的来说,与国际社会学界的趋势是一致的。 2、社会学与意识形态性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消极后果是,人们由于厌恶那时的过度政治化和极端意识形态化,而导致较为普遍地对一切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厌烦和远离。

西方社会学的“价值中立”正好给了这种较为普遍的情绪以学理的支撑。这是“价值中立”1980年代在中国社会学界以及其他学界盛行的社会原因。 其结果是人们“有学理根据”地把社会学与政治、与意识形态分离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形成了这样一种影响广泛的“惯性思维定势”:似乎一涉及政治、一涉及意识形态,就不再是社会学,不再是学术。所以,“这不过是政治”,“这不过是意识形态”,成为杀伤力很大的话语,用来否定不合自己口味的观点和理论,用来认同符合自己口味的东西,甚至用来判定谁是真正的社会学家,用来造成一种排他性的不正常学术氛围,名之为“社会认可”。这种惯性思维定势、这种充满贬义的话语,至今还影响着一些教师和青年学子。 但是,事实一再表明,主张价值中立的的人,价值性往往是非常强的,字里行间时时露出他自己坚决反对和深恶痛绝所谓种种价值,给我们提供了提倡价值中立的人价值并不中立、甚至很不中立的例子。 为什么这样?道理并不复杂。这是因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不可能摆脱一切价值、一切政治,一切意识形态。因此,结果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选择、奉行符合自己胃口的价值、政治、意识形态。这里选择是一种价值,不选择也是一种价值。声称没有价值似乎显得很“清高”,很有“良心”,实际上,清高就是一种价值,良心同样是一种价值。所以主张摆脱一切价值、一切政治,一切意识形态的人,一定要在逻辑上、在实践上陷入悖论或自相矛盾。逻辑上的矛盾是主张摆脱一切价值,却选择某种价值,结论与前提矛盾;实践上的矛盾是主张价值中立,实际价值并不中立,言行矛盾。 吉登斯20xx年底中国广州讲学之行,应该给那些认为社会学能够摆脱价值、摆脱政治、摆脱意识形态的人一些启发。据网上报道,吉登斯自称经历过学术上的

历史社会学教学大纲

《历史社会学》教学大纲 赵丙祥编写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80 目录 前言 (983) 第一讲历史社会学“导论” (984) 第一节历史社会学的起因 (984) 一、什么是历史社会学? (984) 二、历史的“真相” (984) 第二节作为一种新转向的历史社会学 (984) 第二讲布罗代尔:长时段 (986) 第一节从长时段理论到“经济世界”理论 (986) 第二节长时段的两个例子:《地中海》与《物质文明》 (986) 一、《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986) 二、《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987) 第三讲沃勒斯坦及其世界体系理论 (989) 第一节世界体系理论的产生 (989) 第二节世界体系论的主要观点 (989) 一、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体 (989) 二、等级化的多民族国家体系 (990) 三、多元而趋同的文化体系 (990) 第四讲民族-国家的形成 (991) 第一节“国家”和“民族”的词源学 (991) 一、国家 (991) 二、民族 (991) 第二节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992) 一、蒂利 (992) 二、佩里.安德森 (992) 第五讲现代性的后果 (994) 第一节何为“微观权力” (994) 一、微观权力 (994) 二、微观权力的理论梳理 (994) 第二节微观权力的特征及其反抗问题 (995) 一、隐匿性和生产性 (995) 二、微观权力与反抗 (995) 第六讲现代“病人”与中国的现代性 (996) 第一节西医体系的传播与建立 (996) 一、传教士。 (996) 二、国家。 (996) 三、跨地域医疗空间与国家政治关联。 (996) 第二节西医、中医与巫医 (996) 思考: (997) 第七讲文明的进程与现代社会 (998) 第一节“文明”和“文化” (998)

社会学

自社会学诞生以来,人们对其总体框架的划分就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以及混合法等不同的划法(当然,最基本的是二分法,其他的分类都是二分法的变形或发展),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有孔德(https://www.360docs.net/doc/884456923.html,te)、沃德(L.F.Ward)和索罗金(P.A.Sorokin)的三种二分法。如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将社会学区分为研究社会秩序的静态社会学和研究社会进步的动态社会学两部分。沃德在20世纪初出版的《纯理社会学》中,将社会学分为纯理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纯理社会学吸取了孔德的思想,把静的社会现象问题和动的社会现象问题与社会势力问题摆在一起;应用社会学则研究社会改进的现象问题。索罗金在1930年代则把社会学划分为普通社会学和特殊社会学,前者研究社会现象的共同性与共同关系,后者研究社会现象与社会现象间的特殊性和特殊关系(特殊社会学实际上是分支社会学)。还有的社会学家则把社会学分为宏观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前者侧重研究社会整体结构与功能,后者侧重研究个人、小群体行动与互动。维泽(L.Wiese)在《系统社会学》一书中则把社会学分成三部分:研究社会生活历史进程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由社会养成的内心势力的最后意义以及意识力量的哲学社会学和根据实际与实验,作社会现象的系统研究的系统社会学。社会学家对社会学体系的各种划分,尽管视角不同,但总体上看其内容是大同小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随着社会学研究的广泛开展和社会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这门学科的理论范围和研究内容正在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对社会学发展阶段的划分也大体如此,按照社会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逻辑演变,社会学家们通常把迄今为止的社会学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社会学诞生的1830年代到1870年代末,这是社会学的奠基阶段,其代表性人物就是孔德和斯宾塞(H.Spencer);第二个阶段是从1880年代到1920年代,这是社会学的形成阶段,其代表性人物就是韦伯(M.Weber)和涂尔干(E.Durkheim);第三个阶段是从1930年代到1960年代中期,其代表性人物就是帕森斯(T.Parsons),也是社会学发展史上著名的“帕森斯时代”;第四个阶段是从1960年代的中期到1970年代末,是各理论流派“群雄割据”的时代,也是著名的“反帕森斯时代”;第五个阶段是从1980年代直至现在,是社会学多元综合的新时代,也有人称之为“吉登斯时代”。对社会学的这种划分,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学发展的实际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社会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进程,因而线索清晰、阶段分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为分析的方便,笔者对社会学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采用这种划法,而是根据社会学不同研究传统的实际发展,借用历史学中的年代“用语”来进行粗略的划分,即把社会学的整个发展历程划分为古典社会学、现代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三个阶段(见表一)。 古典社会学(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阶段,明确地讲主要是指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K.Marx)三个人的社会学思想。之所以说它是“古典”的,不仅是因为它确立了社会学所关注的基本论题,促成了社会学与方法的形成,而且它还是以后各种社会学思潮的发源地。因为在此之前的孔德、斯宾塞等所谓的社会学奠基阶段的人物,其对社会学思想的形成也仅仅起到“奠基”的作用,其思想与其说是社会学的思想,还不如说是社会思想或哲学思想。社会学只是到了涂尔干才真正地具有“学科”特色,并取得独立的地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正是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才开创了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的三大社会学传统,其后几乎所有的社会学思想都可以从他们这里找到各自的思想源泉。现代社会学(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阶段主要是指以三种社会学传统为基础,详尽阐述和发展各种理论立场的时期。它是由帕森斯所开创的社会学研究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各种反帕森斯的社会学思想构成,这也是社会学史上著名的“帕森斯时代”和“反帕森斯时代”。其主要特征就是紧紧围绕“社会现代化”这一核心主题而展开一系列论争,由此也产生出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变迁与社会行为的解释,并巩固和发展了社会学的“现代化研究范式”。当代社会学(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阶段主要是指1980年代以来各种对社会学传统的修正、模仿和综合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是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兴起,社会学中“现代化研究范式”日益受到挑战,各种单一的理论与方法正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中,并由此出现了一种新的多元综合的趋势,以试图解释正在出现的信息化、全球化现象,也有人把当代社会学阶段叫做“吉登斯时代”或“后帕森斯时代”。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社会学概论》综合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孔德)作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看法是多元的。 2、社会的主要结构有(社会经济结构)、(社会上层建筑)、(阶级和阶层结构)、(人口结构)、(民族结构)、(家庭结构)。 3、社会运行的类型社会运行大体划分为(良性运行)、(恶性运行)和(中性运行)三种类型。 4、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技能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行为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五个方面。 5、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化过程一般被划分为(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6、(实际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循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实际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7、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它们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构成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8、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参数基点和原因,可以把它相应地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 9、社会制度的类型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家庭制度)和(宗教制度)。 10、制度控制是指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行为准则,对社会的所有个体、群体以及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调节和制约。具体形式包括(政权)与(法律)。 11、按照违反的社会规范的性质或程度,越轨行为可分为(不从俗行为)、(不道德行为)、(违纪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12、社会运行大体划分为(良性运行)、(恶性运行)和(中性运行)三种类型。 13、在文化的类型上,一般根据其地位主次、对现存社会秩序维护与否及主观价值判定,将其分为(主文化与亚文化)、(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三类。 14、组织目标确定的原则包括(互惠原则)、(评估原则)和(选择原则),即组织在确定目标时要遵循最优目标的科学程序。 15、(社会地位)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中,由社会因素所确定的社会位置。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2、社会就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本质上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3、功能是社会系统或者结构体系为实现系统目标和系统适应环境所发挥的作用。 4、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5、广义的社会化:既包括童年期的社会化,也包括个体成年后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6、社会角色:综合地说,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1、社会学的起源与三大学术传统的确立 孔德最先正式倡导建立社会学,主张以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其科学方法主要指的就是自然科学的方法,其基本精神就是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与研究结果的可证实性或重复性。孔德认为社会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知识具有统一性(孔德就是从人类智力发展阶段入手来分析人类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因为她认为智力就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与基础。);神学、形而上学、实证科学就是人类一切知识领域都必然经过的三个发展阶段,关于社会的知识也不例外,社会学就就是发展到实证科学阶段的社会“科学”或“社会物理学”(社会学,在孔德瞧来,在各门科学中最为复杂、最需依赖其她科学的发展而得以产生发展,属于最高层次的科学。社会学具有完善地应用实证方法的特点,它把先前的一切科学作为源泉,所有其她学科都为它作了准备。)。孔德用社会与自然的统一性以及人类知识的统一性来论证一门有关社会的科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自然科学方法推广运用于社会研究中的有效性,不够充分。 斯宾塞在其《社会学原理》等著作中对社会与自然的统一性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论证。斯宾塞以生物有机体来类比社会,认为社会就是一个有机体。因此,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瞧成就是类似于生物有机体进化的社会有机体的进化。斯宾塞认为,进化就是从相对模糊的、松散的与同质的状态向明确的、紧凑的与异质状态转变的普遍的过程。斯宾塞认为,宇宙的各个部分,不管就是有机的或无机的,社会的或非社会的,都受进化定律的支配,这就是一条公理。她认为,“优胜劣汰,物竞天择”就是自然与社会进化的动力原则,社会进化如同生物进化,被生存竞争的原则所支配。她明确指出社会与自然生物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如生长过程、结构分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等,因此完全可以用与生物有机体相同的那些概念、原理与方法来分析人类社会。斯宾塞提出的许多概念,如结构、功能、分化、等仍就是宏观社会学中普遍使用的分析工具。但与孔德类似,她仍然就是以社会与自然(生物有机体)之间的统一性、相似性作为社会学这门关于社会的科学赖以成立的理论根据,仍然就是以自然科学中的原理与方法搬用于社会过程的方式来建构社会学的概念与命题。

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2017秋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分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 A. 提高行为性成本 B. 提高物质性成本 C. 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 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满分:2分 3.现代教育体系越制度化,教育的()功能和社会化功能之间的因果联系就越强,也是现代社会的根本制度体系。这使得知识的学习便具有了合法化的意义,也加强了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的合法性。 A. 分配 B. 规范 C. 制度 D. 文化 满分:2分 4.鲁杰认为,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教育。 A. 特殊 B. 普通 C. 个别 D. 一般 满分:2分 5.()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遭到破坏的现象 A. 文化失调 B. 情绪失调 C. 行为失调 D. 认知失调 满分:2分 6.()是教师关于怎样教书、育人的一种综合认识,包括对自己角色的观点、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对所传授知识的认识、对学生本性以及他们如何学习的识别等内容

A. 教师的自我概念 B. 学生的自我概念 C. 教师对学生的认识 D.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满分:2分 7.()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分 8.()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满分:2分 9.()从广义上讲,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矛盾。狭义上说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因各种社会关系失调乃至冲突,致使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引起人们普遍注意,并需依靠社会力量予以解决的问题 A. 教育问题 B. 政治问题 C. 经济问题 D. 社会问题 满分:2分 10.在班级形成之初,()往往是形成群体的主因 A. 任务 B. 座位 C. 熟悉程度 D. 性别 满分:2分 11.社会转型的基础是()的转型,并必然引发教育制度变迁。 A. 文化体制 B. 教育体制 C. 政治体制 D. 经济体制

11外国社会学史(一)

绪论 第一节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工业革命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出现 二、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加剧 第二节从社会哲学到社会学的转变 ——社会学产生的理论前提一、古希腊哲学关于社会的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人是社会的动物”;智者学派“社会起源契约理论 二、中世纪时期的社会观 伊本·哈尔顿朴素唯物主义 三、文艺复兴以来的社会哲学思想 马基雅弗利君主论;博丹 霍布斯、卢梭、洛克社会契约论 维科历史循环论;孟德斯鸠;马尔萨斯 法国重农学派;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常识哲学学派(弗格森) 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德国古典哲学 自然科学发展 ? 第一章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 法国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 第一节生平着述 孔德与圣西门;《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论实证哲学的精神》、《实证哲学概观》、《实证主义手册》、《实证教义问答》、《向保守主义者的呼吁》、《主观的综合》 第二节孔德社会学思想的理论发端 一、“精神之父”和实证主义哲学精神 二、孔多塞和蒂尔戈的进化论思想 三、圣西门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科学分类和社会学 一、科学的分类 五种分类、五种科学、科学等级 二、社会学的对象和任务 社会学、神学、形而上学;个体抽象、社会现实、历史性;思想精神因素;对象宽泛;社会整体论;形而上学色彩 三、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

社会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依赖和相似;有机科学和非有机科学;抽象、思辨 第四节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秩序;进步 一、社会静力学 在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家庭 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区别; 语言;宗教;劳动分工 二、社会动力学 运用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理论解释社会历史进步 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社会发展三阶段 神学阶段三时期;西方革命时期;实证社会(人道教) 唯心;没有摆脱神学和形而上 第五节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形而上反对;纯经验主义者 合理的观察 静态现象;动态现象 直接观察;间接观察 二、实验法 直接试验;间接实验 间接实验指实验者不在人为的条件下,而是利用社会本身的特殊状况向人们提供的机会开展的社会研究 社会病态 三、比较法 优缺 四、历史法 历史法是从事物的先后和连续上考察社会现象和状态的一种方法,注重于事物的发展过程正是历史方法的特点 横向、共时性;纵向、历时性 第六节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 社会现实悲催的原因 一、实证政治纲领 唯心、主观评价、抽象 人道教;道德;牧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