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否定句式构成的成语分析及其维译

汉语否定句式构成的成语分析及其维译

摘要:汉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且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其形式简洁,语言简练,含义深刻,议论精辟,表达力强。成语大多有四字组成,又可称为“四字词组”。由否定词组成的成语更是如此。汉语成语据统计约有7800余条,其中由否定词组成的成语就有1100余条,几乎占整个成语的七分之一。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汉语成语里出现的否定词和把那些成语翻译成维语的方法。

关键词:汉语;否定句式;成语分析

一、汉语否定词的分类

在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否定词有如下几种:

(1)他不来。

(2)今天他没来。

(3)这里没有水。

(4)莫名其妙。

(5)未敢苟同。

(6)这消息未必可靠。

(7)你甭管。

(8)非笔墨所能形容。

(9)你别走了。

(10)你不要这样做。

(11)从无到有。

(12)他否认这件事。

(13)请勿动。

(14)毋妄言。

除了现代汉语中使用的这些否定词之外,在古汉语中使用的否定词还有:

(1)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韩非子。有度》

(2)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邺风·柏舟》等等。

西方语言理论认为词语在句子中的组合含有语法上的选择和词汇上的选择,通过这两种选择,才是合格的组织,但汉语除了这两种选择之外,还要求音韵上有所选择。下面分析一下以上例句出现的否定词在语音上的特点:不、没、没有、莫、未、未必、甭、非、别、不要、无、否、匆、毋、弗、匪,这些词在语音上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声母都用的是唇音。其中有的是唇齿音f。有的是圆唇音w、Y,还有的是双唇音b、m,唇音发音的特点是发音的全过程都在唇部反映出来,不仅给人一个听觉信号同时也给出一个视觉形象。

我们再从否定词所表达的意义上来看,否定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态度、看法。如:“你别动”、“我不去”、“请勿动”等,这些语言符号表达是对一种情况、一种思想明确地判断,而不是模棱两可的。通过语言符号把这种心智活动过程和结果传达给别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思维是个心理过程,心理活动是复杂多样的,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我们知道思维过程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它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只有掌握这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关系才能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

另一类是在对待客观事物时所表现的心理活动,其中包括情感和意志、注意和兴趣。人们在认识对待客观事物时总会表现一定的态度,否定就是最常见的一

种态度方式。从对语言符号的运用过程中,可见人使用语言符号不仅与生理现象有关,而且更重要的是与心理现象相关,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语言符号的复杂性是成正比的。人们大脑对客观事物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形式是思维过程中的概念,人们便用语言符号代表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性质和关系,语言中的词和词组就是概念的表现形式,否定词常常是伴随着对整个事物的认知过程而产生的。

二、成语里出现的否定词的特征和运用

1、第一个字是否定词

(1)否定词所修饰部分与第二部分有选择关系:

非此即彼:ya bu,yau; bu bolmisa,u

(2)否定词所修饰部分与第二部分有进层关系:

无独有偶:yaloluz amps; jerisi bar

2、第二个字是否定词

(1)第一个字是名词第二个字是否定副词,第三个字是动词,第四个字是名词,组成主谓宾结构:

手不释卷:kolidin kitap qugurmaslik

(2)第一字为动词,第二字为否定副词,三四两字为动宾结构,第一字与二三四字组成补充结构:

爱不释手:yahxi kerganni kolungdin qikarma

3、第三个字是否定词

(1)第一二字是以名词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第三、四字是动词带否定副词的偏正结构,一二字与三四字组成主谓结构:

墨汁未干:siyasi kurmay turupla

六亲不认:kowm-kerindaaliridin yuz ermak; wapasizlik

(2)带否定副词的三四字组成的偏正结构与由形容词或以动词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组成补充结构:

络绎不绝:ayioli uzulmaslik

铭记不忘:kelbige qing pukmak

4、第四个字是否定词

(1)第一三字为,可”字,第二四字为反义词一二字与三四字组成并列关系:

可有可无:bolsimu bolidiolan, bolmisimu bolidicqan

(2)第一字是副词与第二字动词组成偏正结构,第三字是“而”第四字是否定动词,一二字与三四字组成转折关系:

似是而非:karimak,ka toc}ra amiliyatta hata; ohxar-ohxmas; kamlaxmiqan

5、一个四字词组中有两个否定词

(1)使用同一个否定词

无缘无故:sawapsiz; bikardin-bikar

无穷无尽:putmas-tugimas

(2)使用不同的否定词

无孔不入:kirmaydiolan texugi yoh

没齿不忘:ualam,bu alam unutmaslik

除此之外,汉语成语中的否定句式结构还有很多种,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三、汉语否定句式构成的成语翻译方法

由于历史文化和发展背景的不同,汉语和维语在表达习惯方面各有特色。这

就直接导致了汉语成语,尤其是含有否定句式结构的成语在进行维译的工作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一方面我们需要最大可能的保留成语的原意,还原其本色;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考虑到维语的表达习惯,使翻译的结构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和理解。常见的汉语成语维译技巧包括减词法、加词法、引申法等。

1.加词法

加词法是指在译文中增加一些原文字面上没有的词。必须以忠实原文为前提,加词绝不等于增义,汉语的许多含义、逻辑关系常常是靠具体语境来体现的。例如:

(1)作家长的不注意教育孩子却把心思放在孩子的吃喝穿用上,就是本末倒置。

??????????????????????????????????????????????????????????????????????????, ????????????????????????????.

(2)张三是个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

例(1)中的“本末倒置”,在维语中的具体意义为“????????????????????????????”,但在句中则为“????????????????, ????????????????????????????”。其中增加的词是“????????????????,”

例(2)中的“不见经传”在维语中的表达方式为“??????”但在句中则为“???

??????”其中增加的词是“???”,在例句中没有采用其原本的意思,而是通过增加个别词的方式使该成语的语意表达更加完美。

另外成语在实际应用中还会出现一种注释性的增词现象。原文从字面上很难全面的理解它的真实含义,因此,翻译时必须加一些词对这些难理解的词语作一一注释,才能使人一目了然。

2、减词法

减词法是指在译文中省略原文的个别词,减词绝不是减义,它正是为了更好的达意,则减掉的词在译文中形虽失而意存。例如:

(3)这孩子是咱们村的“小棋王”,同人下棋战无不胜,还没人胜他呢。

????????????? "???????????????", ????????????????????, ????????????????????.

3、引申法

所谓的引申法是指根据上下文,不拘于字面意义而超过表面意义的意义,是对词义或作必要的调整变动,后另辟蹊径。这里引申法包含具体、抽象和转义在此是对引申做了一个总体的概述。例如: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就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 ??????????????????????, ????????????????????????.

由于两种语言在各方面的不同,使汉语成语在翻译中存在很大的问题,而翻译技巧正是这些问题解决的关键。汉语成语维译时,所采用的最多的翻译技巧是减词法和引申法两种。

四、总结

成语是语言更高层次的表达。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汉语成语喜欢重复表达,以增加其表达效果。这就给成语的维译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我们不仅需要注意成语的褒贬色彩,还需要关注成语是不能和某些词性搭配。为了追求翻译结果的恰如其分,不能望文生义,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进行增加或精简。从而避免显得

罗嗦和复杂,以求更好的再现原著的意义内容和话语风格,要尽量保持成语的形象性,感情色彩,民族和地方特色。

汉语成语的维译,特别是否定句式构成的成语在进行维译工作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精益求精,努力在翻译结果上寻求出最佳的翻译方案,真实的还原成语词义。

参考文献:

[1]史震天.汉维互译实用教程[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1999.

[2]土振本,艾力·阿比提.维吾尔成语词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3]早然木·马合木提.浅谈成语与民族自然环境、文化传统、语言特点[J].语言与翻译,2002(2).

[4]刘秀香.成语语义分析[J].教师论坛,2002(4).

[5]金惠明.汉语成语及其特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