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产业结构特点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

常州市产业结构特点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
常州市产业结构特点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

常州市产业结构特征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

班级08(1)班姓名纪元学号9

1 前言

区域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系统中的经济主体和骨骼,能否正确地选择和培育区域的主导产业,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前提和关键,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进而影响到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文在介绍常州市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的基础上,对常州市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运用产业专门化率定量分析常州的产业并从中选出主导产业。

2 常州市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1 行政区划

常州市下辖溧阳、金坛两市及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区。溧阳、金坛二市下辖17个镇、75个居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和332个村民委员会;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区下辖21个街道办事处、20个镇,217个居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和608个村民委员会[2]。

2.2 地理位置

常州地处江苏省南部,沪宁线中段,位于长三角平原环太湖城市圈西侧,属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位于北纬31°09’至32°04’,东经119°08’至120°12’之间,北倚长江天堑,南与安徽省交界,东濒太湖与无锡市相连,西与南京、镇江两市接壤[1]。

2.3 河流水系

常州气候温和,水网密布,耕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常州境内河道纵横交织,湖塘星罗棋布。著名的有长荡湖、滆湖(西太湖)、太湖3大天然湖泊,并有沙河(天目湖)、大溪两大人工水库,贯通全境的京杭大运河更是支流密布,脉脉相连,形成江河相通,3湖相连的水系网络。常州市区北临长江,南濒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是长三角唯一同时临江、濒湖和拥河的城市,连江通海,水资源优势十分明显。[1]

2.4 交通运输条件

常州水陆空交通便利,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铁、沪宁与宁杭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全市水网纵横交织,连江通海,长江常州港为一类口岸;常州机场已开通至北京、广州、大连、厦门、深圳、海口、西安等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的航线。

2.5 工业基础

常州制造业历史悠久是全国乡镇工业最早崛起的地区,工业基础积淀厚实,已形成了以机械、纺织、化工、冶金和电子等产业为支柱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集聚度较强,经济体系健全程度较高,拥有较成熟的制造业配套产业。[1]

2.6 科教文化基础

常州有着2500年的历史积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教育体系较为发达,尤其是职业教育体系一直居全国前列,劳动力素质较高,常州大学城作为全新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每年向长三角地区输送熟练技术人才2万名,被称为长三角“银领摇篮”。[1]

3 常州市产业结构发展情况

3.1 常州市三次产业发展概况

1)第一产业

2009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0.8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万吨;稻麦油单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市水稻单产连续七年位列全省第一;标准粮田建设力度明显加大,2009年建成标准粮田21.4万亩;高效农业建设取得新突破,2009年增加高效种植业面积13.8万亩,高效渔业面积4.7万亩。[6]

2)第二产业

2009年工业经济扭转了2008年4季度以来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的局面,呈现行业回暖、增长提速、效益趋优、投资扩大的特点。2009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982.9亿元,其中重工业完成产值4672.6亿元。全市民营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3590.3亿元,其中私营工业完成产值3366.3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2122.3亿元;规模以上企业2009年实现利税450.1亿元,利润276.8亿元;规模经济成效明显,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达934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由2008年的66家增加到73家。[6]

产业结构优化提升

坚持把保增长与调结构、抓创新紧密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市口径)2009年完成投资375.9亿元,比2008年增长21.8%;完成工业总产值2887亿元,比2008年增长23.9%,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44.8%提高到48.3%。

建筑行业稳定发展

建筑企业劳动效率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全市2009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0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5%。[6]

3)第三产业

交通运力运能持续增强

“公、铁、水、空”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2009年完成货物运输量11206万吨;完成旅客运输量24778万人次,周转量128.6亿人公里;完成港口吞吐量9077万吨,比2008年增长8.2%。民航常州机场2009年进出港旅客53.5万人次,航空运输货物6124.4吨。机动车拥有量持续增长,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35.9万辆,其中私人汽车25.5万辆。

邮电通讯发展势头良好

通信业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通信业务总收入47.6亿元;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有移动电话用户424.6万户;居民家庭电脑普及率不断上升,截止2009年末,全市共有宽带网用户70.6万户;特快专递业务发展迅速,2009年特快专递达274.5万件,增长11.3%。[6]

金融保险业

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作高效、服务领域较为全面的区域性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先后来常设立分支机构,银行分支机构进一步向县域发展;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快速发展,溧阳市成功设立溧阳浦发村镇银行;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江苏江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6]企业直接融资快速增长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在境外募集资金1.5亿美元,华盛天龙股份有限公司登陆国内创业板市场,募集资金9.1亿元;2009年企业直接融资金额76.3亿元,比2008年增长204%。

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

200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765.9亿元,比年初增长33.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56.2亿元,比年初增长22.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514亿元。[6]保险业务快速发展

年末全市各类保险机构达48家,比2008年增加8家。2009年实现保费总收入72.6亿元,比2008年增长17.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8.8亿元,增长21.1%;寿险保费收入53.8亿元,增长16.6%。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2.6亿元。[6]

旅游业加快发展

围绕打造旅游目的地和建设旅游强市的目标,突出“休闲旅游年”主题,推进恐龙谷温泉、春秋淹城旅游区综合配套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2009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82.4亿元;接待国内游客2342.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62.3亿元;接待入境游客30.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9亿美元,;2009年末共有星级饭店62家,其中五星级5家,四星级21家;旅行社96家,4家旅行社进入国内旅游百强社行列;旅游区(点)26家,其中4A级8家。

[6]

3.2 常州市产业结构特征及分析

表1

图1: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图2:2009年三次产业贡献度

图3:2000-2009年常州市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变化图

常州市三次产业结构特征及分析:

从表1、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2009年常州市第一产业比重最低且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居于第二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中仅工业产值就占了全部GDP的51.65%,第

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绝对优势,这与常州市作为一个工业城市的地位相符;但同时,在常州市2009年GDP 贡献率中第三产业(53%)比第一产业(3%)与第二产业(44%)之和还高出6%,这说明在2009年,常州市经济发展主要是由第三产业拉动的,第三产业正在成为常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此外,我还发现,工业产值在贡献度中与第二产业比重的差值要比它在2009年GDP 比重中的要高大约7%,说明在第二产业中,建筑业的地位在提升,这与近几年常州城市建设投入加大有很大关系;综合图3,我们还可以发现,从2005年后,第二产业在GDP 中的比重开始缓慢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在不断上升;可以预测,在近一段时期内,第二产业仍将常州市的GDP 中扮演首要地位,但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第三产业在常州市经济发展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终将在数十年后其GDP 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常州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4 常州市主导产业分析

4.1 常州市主导产业选择过程与方法

1)主导产业的概念:

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其较小的发展变化足以带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变化,从而引起经济高速发展的产业部门。

2)对常州市主导产业的选择我采用了定量分析,使用的指标为产业专门化率 产业专门化率:

式中:g 1和g 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常州市)某产业及其较高层次区域(江苏省)同产业的产值;Q1与Q2分别为研究区域(常州市)某产业及其较高层次区域(江苏省)全部产业的产值。若研究区域产业专门化率Z >1,说明该产业是研究区域的专业化部门,Z 值愈大,说明这个产业在研究区域中的专门化程度(即集中程度)越高;相反,Z <1,则说明这个产业不是研究区域的专业化部门。[3]

常州市2009年分行业产业专业化率结果见下表:

[6]

表3

4.2

常州

市主

导产

业选

择条

件分

据产业专门化率的概念,从表3中将产业专门化率值大于1的产业提取出来,从高到低排序,

得到下表:

[6]

表4

为了方便分析数据,我将提取的产业根据其专业化率分为A,B,C三级(A级:1.79~2.1;B级:1.1~1.48;C级:1~1.1),同时,考虑到产业专门化率对产业化程度的反映受产业规模的影响较大,所以我在表4中添加计算了各产业产值占全省总产值的比重,对于比重超过10%的产业加粗表示,说明其规模较大,用于辅助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专用设备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三项产业的产业专门化率皆在1.7以上,可以认为是常州市高度专业化的产业,尤其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其产业专门化率高达 2.1。在各产业产值占全省总产值的比重方面,比重大于10%的产业除以上三项产业外,还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为了缩小主导产业选取范围,比重低于11%的产业首先排除;其次,虽然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产业产值全省比重高达15.27%(仅次于专用设备制造业),但由于其属于公共服务部门,不适合作为区域经济主导产业,所以也排除。最后剩下这几项备选产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对于这几项产业的解释:

1)专用设备制造业:

矿山、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采矿、采石设备制造、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制造、建筑工程用机械制造、建筑材料生产专用机械制造、冶金专用设备制、化工、木材、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武器弹药制造、航空、航天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其他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环保、社会公共安全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制造、地质勘查专用设备制造、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等。[5]

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机械设备租赁、汽车租赁、农业机械租赁、建筑工程机械与设备租赁、计算机及通讯设备租赁、其他机械与设备租赁、投资与资产管理、法律服务、律师及相关的法律服务、广告业、知识产权服务、旅行社、其他商务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办公服务、其他未列明的商务服务等。

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炼铁、炼钢、钢压延加工、铁合金冶炼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常用有色金属冶炼、铜冶炼、铝冶炼、贵金属冶炼、稀有稀土金属冶炼、稀有稀土金属压延加工、常用有色金属压延加工、贵金属压延加工等。[5]

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制造、变压器、整流器和电感器制造、电容器及其配套设备制造、其他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燃气、太阳能及类似能源的器具制造、车辆专用照明及电气信号设备装置制造等。

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水泥、石灰和石膏的制造、防水建筑材料制造、隔热和隔音材料制造、平板玻璃制造、技术玻璃制品制造、光学玻璃制造等。[5]

根据主导产业的定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属于传统产业和夕阳产业,产业创新度不够,先进技术应用不广,所以不作为主导产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中唯一产业专门化率大于1,产业比重大于10%的部门,综合考虑常州市经济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参见前文),我认为常州市主导产业应为:专用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电气机械装备和太阳能设备)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重点发展广告业,商务旅游业及会议及展览服务)。

结论及发展建议

“十二五”期间是常州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抓好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目标的关键,特此对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努力导入大项目,拓展产业链,加速主导产业的集聚

在做强现有优势产品基础上,潜心导入世界上该行业的其他知名企业,形成整机和配件生产互为配套的产业集群,抢占行业制高点,打造本行业的世界制造中心。

2)积极追踪战略产业,抢占发展先机

3)做好基础工作,强抓专业队伍的建设

与行业协会或商会建立联系;与世界知名大专院校研究所合作;通过媒体推介,扩大宣传;利用好常州本地的专业人才;广泛吸纳行业精英

4)对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领域进行投资[4]

基础设施是吸引投资的重要条件,只有基础设施搞好了,才会有更多的投资者愿意来本地区进行投资;对高新技术的投资,则是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往往代表着一个产业的形象和其产业结构未来的方向,把握住了要展的高新技术,也就把握住了未来。

5)提供信息和中介服务

政府向企业提供中介服务,则可以减少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使要素在整个产业的流动更为迅速和有效,从而也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转移。

6)政府充分利用产业政策,创造良性竞争环境

在产业技术政策上,地方政府的作用主要是营造一个有利于技术进步的环境,包括技术进步机制的健全、技术市场的完善、技术人才的培养等等。

参考文献

[1]李享章. 常州的城市定位与在苏南的角色选择[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7,13(5): 24-28.

[2]胡军生. 把脉常州产业结构调整[J]. 江苏农村经济,2006,18(3): 45-46.

[3]朱国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策略、管理与创新[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239-269.

[4]何豪俊. 常州市开发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8. 39-44.

[5]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 北京. 国家统计局.

[6]常州市统计年鉴——2010.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综述 摘要: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进行了描述,然后综述了国家层面上国内外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最后总结国内学者根据这些原则和基准而得到的关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区域主导产业;原则;基准 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通常是指那些在区域工业产业体系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代表着地区工业产业结构演变方向或趋势、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或产业部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区域政府为了推动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争取动态比较优势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在一定阶段、一定条件下从一定范围的产业群体中选出预期将在未来某一阶段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既要判断区域开发的经济背景、经济环境、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开发目标;也要考虑资源禀赋、区域特色,投入的保障、产出的效率、市场潜力、产业的成长性和生命周期等。 一、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第一,关联强度原则。主导产业应能够通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来组织、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当那些关联强度大的产业得到优先发展时,通过产业关联而产生一系列带动、支撑与推动作用,并使这些产业派生出对其他产业的进一步导向拉动和促进作用,从而产生经济发展中的连锁反应和加速效应,这样必将推动和促进整个区域产业的发展。 第二,发展潜力原则。区域主导产业必须拥有长期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容量,只有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才能对经济增长具有较高的贡献度,才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因此,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充分体现市场需求情况,应把那些市场需求弹性高的区域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市场需求弹性高的产业不仅能够带来更大的收入、创造更大的需求,而且其发展机遇好、发展收益高、发展速度快、发展潜力大。 第三,技术进步原则。作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应具有较快的技术进步机制和吸纳先进技术的潜力,这样才能推动区域内产业整体技术进步的速度,从而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技术进步能够促进产业的演进,加快区域产业生产率的上升速度。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具有提高生产率的巨大潜力,能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可以节省资源、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扩大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大批量的生产和销售,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第四,动态比较优势原则。在进行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时要遵循发挥区域优势原则,这种优势不仅包括现有优势,而且包括后发优势。这就要求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必须从地区实际出发,着重发挥那些本地拥有竞争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形成能够体现本地优势和特色以及城市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结构。另外,还要考虑到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产业,在目前虽然不具有比较竞争优势,但是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和潜在比较优势或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这种具有较高加工程度、较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如果选定并经过培育和扶持,可以发展成为区域主导产业。 第五,产业结构升级原则。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适应区域工业化所处阶段,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主导产业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发挥带动和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动态调整和优化升级。 第六,资源优势原则。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建立在深刻认识本区域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的基础上,具有相对集中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社会发展基础,才能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同其它区域的竞争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在考察资源优势时,要用发展的眼光,从长远来考察。 第七,保护环境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

盐城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初探

盐城主导产业选择与发 展初探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盐城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初探现代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演进通常是通过不同时期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更替实现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浪潮的不断推进,产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地选择好主导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对盐城这样一个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欠发达地区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盐城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主导产业是指在一个地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经济发展起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产业或产业部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盐城市产业经济前所未有地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品牌响、质量好、市场份额大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一批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形成的区域生产集中度高的特色加工体系,一批依托人力、技能、智力优势形成的特色产品生产企业群体,形成了机械、化工、纺织、食品等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和企业支撑着盐城市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为盐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农村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 截至2003年底全市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37个,进入超市的农产品已达到648个,其中部分优质农产品已进入家乐福等国际知名的大超市。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17个。经市政府确定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加工企业已达60个。全年新办投资额500万元以上外向型农副产品加工项目43个,新增省级龙头企业两家。科技兴农成效明显,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二)工业产业呈现聚集发展新趋势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 题目: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姓名: 学号: 专业: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授课教师: 完成时间: 2016年12月20日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1、模型设定 通过对数据观察,根据搜集的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建立模型。其模型表达式为:

Y t=α+β1X1+β2X2+β3X3+μi (i=1,2,3) 其中: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X1、X2、X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长率,α表示在不变情况下,经济固有增长率。可近似认为,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加权和,而βi分别表示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权数;βi X i则表示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μi表示随机误差项。 通过上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GDP)会如何变化。从而进行经济预测,为产业政策调整提供依据与参考。 2、数据说明 以下数据来自财新网,见表1 表1单位:%

多阶段――多基准主导产业选择方法

多阶段――多基准主导产业选择方法 摘要:主导产业是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对经济发展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任何国家或区域某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都必须要有主导产业(群)的拉动或推动作用。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主导产业的基本理论,然后分三步设计了延边主导产业选择的程序,综合四种选择基准,选择出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主导产业。 关键词:主导产业;比较优势理论;DEA基准;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 一、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理论 主导产业是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带动和引导作用的产业,即一个区域,在某一时期内,是发展经济所依靠的重要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它们占有的比重较大,对经济发展,以及其他产业发展,具有很强前向拉动或后向推动作用。在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实行倾斜式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关键。因而,主导产业的选择成为理论界和经济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 在产业经济理论史上,许多学者提出了界定主导产业的基准,其中最著名的有比较优势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和产业关联基准等。除此之外,一些学者

又陆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比如增长后劲基准、短缺替代弹性基准、瓶颈效应基准、经济发展阶段基准、社会生态环境基准、就业功能基准、可持续发展基准、钻石理论基准、DEA(数据包络分析)基准、SSM(偏离-份额方法)基准等。 二、主导产业选择的程序设计 本文基于现有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理论和方法,以吉林省朝鲜族自治州为例,考虑产业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分析方法的简便有效性,设计主导产业选择的程序如下。 第一步,建立反映产业规模和产业经济效益的初选指标体系:总产值比重;增加值比重;固定资产比重;就业比重;利税比重;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产值利税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延边34个产业进行初选,筛选出前15位产业,作为候选产业。 第二步,分别用比较优势理论、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和DEA基准对15个候选产业进行评判,得出每个基准下的评价结果和产业排序。 第三步,利用层次分析法,对4个基准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汇总得出15个产业最终的总排序,据此排序选择主导产业(如图1)。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过程 下面利用延边的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延边统计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之间由于资源条件不同、生产技术水平不同,主导产业的选择也不尽相同。那么,主导产业选择需要注意哪些呢? (一)、竞争优势明显 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主导产业不仅应该具有更强的获取资源的能力,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应该具有更强的价值创造能力, 从而不断将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得以发展、壮大。从主导产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其壮大是现有产业优势得以利用并不断改进、提升并转变为竞争优势的过程。主导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应该具有预期的产业优势,主导产业的壮大实质上是支柱产业和产业优势的动态发展过程:现实的支柱产业是主导产业(即未来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现实的产业优势是主导产业的优势(即预期的产业优势)得以创建、积累的条件。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察备择产业现有的产业优势及其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判断其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二)、内生增长能力强 主导产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只是其外在表现,而产业的内生增长能力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以必须选择内生能力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迈克尔?波特(2003)从生产要素的角度阐述了内生能力对产业竞争优势重要性的机理。他将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类。其中,基本生产要素大都是天然禀赋,是既定的条件,高级生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来自后天创造。当产业发展面临选择性的劣势时(如土地昂贵、天然资源缺乏等),要想在市场竞争中

生存,就必须通过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将基本生产要素带来的劣势消化,并创造出产业的竞争优势。这种创造力主要依靠的是以创新力为主体的产业内生能力。 早在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中,就提出了创新是产业兴衰的主要动力,是产业内生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主导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为有了创新,主导产业的增长率就会大大超过国民经济总增长率。创新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来影响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首先,创新氛围可以培养劳动者对产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敏感,尤其是对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其次,不断创新可以通过完善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状态、创造或调节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等方法来改善生产要素供给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第三,创新可以不断带来新的投资领域、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进而影响需求结构;最后,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大的产业,创新可以通过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而吸引生产要素的流入,从而提高产出的数量并有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小的产业,创新通过需求的相对缩小而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出。 (三)、需求弹性大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了对各种产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市场需求是主导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之一。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必须拥有长期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容量。主导产业的产品应在国内甚至是国际市场具有较大的、长期的需求。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拉动,主导产业很快就会衰落。所以,主导产业选择必须把“需求的收入弹性最大化”作为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至少要大于1。 产业是一个诸要素相互关联的系统,产业需求结构的任何一点变动都将触发到产业系统的方方面面。其中,消费需求结构是需求结构变动的主要方面,它可以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_李飞

2007年3月第15卷第2期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SOCIALSCIENCES Mar.,2007Vol.15No.2 摘要: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是加快 区域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始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研究,目前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存在缺乏动态性研究、选择基准与指标体系不相配等问题,进行基础理论再研究、开展选择结果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和培育支持体系研究将是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关键词:主导产业;选择;综述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7)02-0106-03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 李 飞 (中国地质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20074) 收稿日期:2007-01-20 作者简介:李飞(1971— ),男,河南新郑人,中国地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主导产业的特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选择出主导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 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主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再度成为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和重点研究课题,有必要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的研究进展的回顾,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研究重点,从而促进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作进一步研究。 一、国外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主要是以国家层面的主导产业为研究对象,在主导产业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20世纪60年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 (WaltWhitmanRtstow,1916—2003)出版了《经济成长的阶段》。他在经济史料分析的基础上,将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进行研究,概括出一个世界经济和历史的普遍的经济成长模式,也就是经济成长阶段论。他通过研究各国经济发展效率的差异发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主导部门,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主导部门,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主导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罗斯托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这种扩大作用是通过主导部门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项效应实现的。主导部门正是通过所表现出的这三种效应的产业关联作用,使其 带动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本身发展的作用,并能在整体上带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全面增长。罗斯托对主导产业系统而明确的总结研究,奠定了主导产业理论的坚实基础[1][2]。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rschman)在《经济发展战略》中也对主导产业进行了研究,认为由于资源稀缺、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政府应主动加大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对重点产业进行重点投资,并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进而使产业整体发展[3]。 罗斯托在对发达国家的各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时,发现主导产业的存在,并对主导产业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必要性,实质上是一种总结。 赫希曼对主导产业研究的贡献在于对主导产业关联效应的研究。他们都没有明确提出怎么选择主导产业。但正是他们对主导产业的研究成果,即主导产业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进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并吸引了学者们的眼球,引起学者们对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关注并深入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为规划日本的产业结构,实现日本的赶 超战略,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产业结构论》一书中,首次进行了主导产业怎么选择的研究,明确提出了选择标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需求收入弹性是指产业的需求增长率与收入增长率之比,表征需求增长对收入增长的依存程度。筱原三代平认为在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应选择需求增长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生产率上升 ?106 ?

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报告书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 ) (一)产业结构变动的测度(见教材P 172-173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来,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有不同的优化内容。目前,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在能力。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高,从而产业结构就越合理。反之,结构关系越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低。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意义在于: (1)是社会再生产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2)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3)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 (4)是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 (1)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

(2)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 (3)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性衡量标准主要有: (1)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 (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主要考虑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也就是说主要是对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就这种耦合而言,研究者一般采用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公式中, E 表示结构偏离度 Y 表示产值 L 表示就业 i 表示第i产业 n 表示产业部门数。 根据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最终将处于均衡状态,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相同。由于Y / L可以用来表示生产率,因此,当经济均衡时, Yi/ Li= Y / L,从而结构偏离度E = 0。同时,Yi/Y可以用来表示产出结构, Li/ L 表示就业结构,因此,结构偏离度E 同时也是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耦合性的反映。结构偏离度E值越大,就表示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由于经济非均衡现象是一种常态,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形更为突出,因此,结构偏离度E 值是不可能为0的。而且,结构偏离度指标将各产业一视同仁,忽视了各产业在经济体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这一事实,同时绝对值的计算也为研究带来不便。因此,在很多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又引入了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最早是由泰尔( Theil and Henri,1967)提出的,一些学者曾经将之用于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其实,泰尔指数也是一个很好的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区域主导产业理论对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选择基准、指标和评价方法几个方面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进行了综述,重点对比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目前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综合现有研究基础,给出了推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方法的建议。 【关键词】主导产业选择基准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主导产业是指发展速度快,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地区的资源和技术是有限的,无法使每个部门得到均衡发展,需要把稀缺的资源和有限的技术集中来优先发展主导产业,同时以此来带动和促进其它非主导产业的发展。因而,正确选择主导产业以制订合适的产业发展战略,从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劳动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持续高效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如何正确选择区域主导产业这一问题,已有很多学者从选择基准、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探索研究,并且有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综述,但是评价方法的对比研究较少。本文拟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求理论上推进、实践上指导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促进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基准研究 对于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来说,众说纷纭。国内学者借鉴经典的“赫希曼基准”、“罗斯托基准”和“筱原基准”等,根据相关基准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和区域特点,提出不同的选择基准。主要有:三基准说,四基准说、五基准说、六基准说、七基准说等等,基准体系在不断丰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主导产业评价的精度,但是也增加了其难度。叶安宁综述了各个基准说的代表性观点;何景明、卢旭提出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应从其基本特征、产业结构的演替趋势以及世界各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具有普遍性的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潜力这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郭晶基于主导产业的五个基准加入了体现区域性的区域比较优势基准和体现海域性的海陆协调发展基准;梁杰加入了就业基准来分析主导产业;童江华、徐建刚、曹晓辉等区别于传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引入三个选择基准:份额偏离基准、结构偏离基准、竞争力偏离基准,统称之为偏离份额基准;戴宾、秦薇指出主导产业的选择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不仅要考虑其直接经济效应,还要考虑主导产业带来的间接社会效应,所以应当引入社会标准;王宏伟、朱德威比较全面地考虑,选择了市场需求、经济效益、技术进步、产业关联、产业规模、比较优势和外贸等七个准则再加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

主导产业分析――――南靖为例

xx主导产业分析 农业和工业是南靖的主导产业,顾名思义,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近年来,南靖县境内各种产业发展迅速,包括旅游产业,工业,农业。其中在农业方面,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15亿元;工业方面: 全部工业总产值160.6亿元,增长21%;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2家,规模工业产值47.55亿元,增长72.5%。 南靖县,东临漳州市区,西连龙岩,毗邻广东,距漳州市区30多公里,距厦门经济特区90多公里,319国道、漳龙高速公路、龙厦铁路穿境而过。有船场溪、龙山溪、永丰溪3个水系,汇入九龙江西溪。海峡西岸经济区,刚好也将南靖包含在内,同时南靖也是众多在海外的华侨的祖籍地。优越的地理条件加之资源优势,为南靖的各产业发展提供很大的机遇。 一、工业方面: 南靖现有工业区: 金山开发区、靖城工业区、三卞开发区、丰田开发区、大房开发区、大房开发区,万利达工业区、闽星生态项目区、这些工业区主要生产各种电子产品,机械制造,和新技术开发等。 选择原则(市场需求、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基础、技术支持等方面) 1、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最近几年,厦门很多工业落户漳州,很大一部分分流到南靖,同时,生产的产品大部分面向厦门和其他地方,市场的需求日益旺盛,这是工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2、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 3、现在南靖县的动力资源,南靖的小水电发展迅速,电能丰富,为很多工业的生产提供动力资源,这也是工业发展较快的原因之一;

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西昌学院郭佳 摘要: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德阳市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以四川省为参照系,对德阳市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制定德阳市产业发展战略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依据,促使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和高度化,乃至更好地促进德阳市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法;德阳市;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区域内各种类型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城市产业结构问题是城市经济研究的核心理论问题,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它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发挥城市优势,提高城市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城市经济实力,而且还有利于城市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求。本文将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来分析德阳产业结构优劣、竞争力的强弱,进而为确定德阳市经济发展和产业部门调整与优化的方向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德阳市经济的发展。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首先提出,后经过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2-5].SSM分析法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分析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与以往其他方法相比,偏离-份额分析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能够揭示区域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和原因,是确定区域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 1.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全国增长份额)、结构偏离分量(结构转移份额)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区域竞争力份额),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2.数学模型的构建 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基年)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末期(截止年t)经济总规模为bi,t.同时,依照一定的规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 ,bij,t (j=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与Bj,t 表示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三大主导产业简要分析(智能装备制造产业)

三大主导产业简要分析(智能装备制造产 业) 电子信息业、智能装备制造业、绿色软包装业是开发区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现就三大产业的综述类别、产业特征、全国分布情况、产业链布局、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企业的发展情况和代表企业五大方面做简要分析。 一、智能装备制造产业 (一)、综述类别 智能装备制造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行业。类别大致分为智能制造装备(数控机床、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等)、汽车、新能源装备(智能电网设备、风力发电设备、核级泵等)、工程机械等。 (二)、产业特征 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 (三)、全国分布情况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在全国已初步形成七大产业集聚区。其中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是装备制造的核心区。以数控机床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研发和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及西北地区,其中以辽、鲁、京、沪、苏、浙和陕等地区最为集中。此外,关键基础零部件及

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产业在豫、鄂、粤等地区也都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其中以洛阳、襄樊、深圳最为突出。同时,工业机器人将是未来智能装备发展的一个新热点,京、沪、粤、苏将是国内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主要市场,安徽的芜湖等地也是异军突起。 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完整产业链为自动化生产线集成、自动化装备(机器人、数控机床等)、工业信息化(大数据、工业软件设计和生产等)、工业互联和物联网(传感器生产等)、智能生产(3D打印机产业、机器视听等)。产业链涵盖智能装备(机器人、数控机床、服务机器人、其他自动化装备),工业互联网(机器视觉、传感器、RFID、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ERP/MES/DCS等)、3D打印以及将上述环节有机结合的自动化系统集成及生产线集成等各个方面。 (五)、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企业的发展情况和代表企业 1、京津冀 该地区主要以锻压机械、数控机床、高速龙门铣床、龙门加工中心、太阳能电池生产、等为主。北京地区在生产新能源

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的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的实证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0802班王玉娟 2008324030924)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premis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adopts from 1981 to 2010 by establishing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using the least squares, research to our country economy three industry growth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th of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us draws for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importance. Key word: economic growth; Three industries; Least squares; Industrial structure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淮安市主导产业分析

淮安市主导产业分析 一、淮安市各工业部门区位商的计算: 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门化部门。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当q ij >1时,可以认为j 产业是i 地区的专业化部门,q ij 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当q ij ≦1时,则认为j 产业是i 地区的自给性部门。而一个专业化部门要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则必须要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 q ij 值在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且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首先在《江苏省统计年鉴2013》中查找江苏省2012年全年工业生产总产值和各工业部门生产总值,分别记为E 和E j ; 在“淮安统计信息网”中收集淮安市2012年全年工业总产值及各工业部门生产总值,分别记为e i 和e ij 。为简化计算过程,先分别算出e ij /e i 和E j /E ,最后再算出淮安市的区位商q ij : 公式: E E e e q j i ij ij // 相关数据及计算结果如下: 工业部门j 江苏省部门工业总 产值E j /亿元 淮安市部门工业总产值e ij / 亿元 e ij /e i E j /E 区位商 q ij 采掘业 720.08 46.6532 0.0059944 0.0118031 1.9690193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313.27 0.0026079 0.0000000 0.0000000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91.58 0.0007624 0.0000000 0.0000000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91.21 0.0007593 0.0000000 0.0000000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1.02 0.0000917 0.0000000 0.0000000 非金属矿采选业207.40 46.65380.0017265 0.0118033 6.8364014 开采辅助活动 5.60 0.0000466 0.0000000 0.0000000 其他采矿业0.0000000 0.0000000 制造业114918.17 3830.4260.9566556 0.9690882 1.0129958 农副食品加工业3313.04 415.42030.0275800 0.1051003 3.8107488 食品制造业636.87 41.3130.0053017 0.0104521 1.9714476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 863.44 37.47340.0071879 0.0094807 1.3189861 造业 烟草制造业440.44 95.83990.0036665 0.0242473 6.6131578 纺织业5997.36 172.76170.0499260 0.0437083 0.8754607 纺织服装、服饰业3396.48 189.81740.0282746 0.0480233 1.6984636 皮革、毛皮、羽毛及 729.65 88.53780.0060741 0.0223998 3.6877666 其制品和制鞋业 木材加工和木、竹、 1599.90 67.94480.0133186 0.0171899 1.2906624 藤、棕、草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220.42 1.80570.0018349 0.0004568 0.2489682 造纸和纸制品业1259.49 90.97350.0104848 0.0230161 2.1951766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 501.09 28.67670.0041714 0.0072551 1.7392528 业 文教、工美、体育和 1156.22 60.68510.0096251 0.0153532 1.5951109 娱乐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 2040.78 82.20840.0169888 0.0207985 1.2242477 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 13164.77 285.98240.1095923 0.0723528 0.6601997 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2293.68 41.72550.0190941 0.0105564 0.5528636

论产业结构对GDP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论产业结构对我国GDP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09统计一班李榕邹哲渝王力维【摘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互相依赖,相互促进。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强调产业结构的转变也是当前经济增长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1992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Eviews 软件,研究三大产业的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经济增长、三大产业、产业结构、GDP、回归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认为经济的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总产出函数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以及技术变化的长期作用结果。而结构主义非均衡增长理论则认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竞争均衡的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成立,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际中这种竞争均衡的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各个部门的生产技术、产品需求、要素供给等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其报酬率必然也就不相同,这样一来,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会使得总产出增加,因而产业结构变动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在不同部门间也是不完全均衡的,经济的增长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经济理论陈述 (一)三大产业的划分 世界各国把各种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通常的三大产业是联合国使用的分类方法: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公共工程、上下水道、煤气、卫生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业、运输、通讯业、服务业及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 (二)西方经济理论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个经济通过专业化和社会分工会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又决定了经济的增长方式。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一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度量的 早在1949 年库兹尼茨(Kuznets)论述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时就提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

曹妃甸区域经济定位及产业结构展望

【摘要】本文运用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的有关工业集聚的理论,对曹妃甸未来经济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得出其将成为京津唐经济圈的一个制造业中心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产业发展的规划提出了构想。 【关键词】曹妃甸产业发展新经济地理学一、曹妃甸历史及目前状况简述曹妃甸位于唐山市南部70公里的沿海的南堡地区,它是渤海湾中惟一不需开挖人工航道和港池、不需疏浚维护即可建设大型深水泊位(40万吨级)的天然“钻石级”港址资源。曹妃甸自1895、1900两次强风暴袭淹后,岛民已迁徙。截止到首钢搬迁、与河北省共同筹建码头前,岛上唯一建筑是一座为引导船舶夜航所用的航标塔。2002年6月,首钢、河北省建投、唐钢、唐山市四方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曹妃甸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出资2亿元启动码头通路工程建设,深水大港的建设拉开序幕。2005年初,中国中央政府相继批准了包括曹妃甸矿石码头、原油码头在内的《渤海湾地区港口建设规划》和首钢搬迁曹妃甸实施方案,曹妃甸港口建设工程正式纳入国家规划,并成为国家“十一五”期间投资最大的项目集群。按照国家规划,曹妃甸需填海建设的总面积达310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新加坡大。到2010年,曹妃甸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年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其经济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唐山。到目前为止,曹妃甸二十五万吨级矿石码头已经开航,七十多公里的通岛道路已全线贯通,迁曹铁路已经通车,供电、供水项目已经基本完成,码头、钢铁、电能项目建设也全面铺开。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07年3月12日上午已宣布曹妃甸“新首钢”开工建设。曹妃甸至今已累计完成投资160亿元,仅2007年将完成投资300亿元。曹妃甸本来是冀东渤海之滨的一个小镇,名不见经传,但随着首钢的搬迁,声名雀起,曹妃甸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决定了其在中国的经济布局中将担任一个重要角色。伴随着一个钢铁基地的兴建,必然对其相关行业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河北省与首钢正在联合打造一个新兴的工业重镇,兴业伊始对未来产业布局的规划尤为重要:到底是以基地为依托打造一个专业的钢铁城市,还是以钢铁产业为支柱各种产业全面发展;着眼于富甲一方,还是放在整个京津唐经济圈考虑,构筑一个产业集群的次增长极,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应如何选择,曹妃甸未来在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定位已是迫在眉睫。二、曹妃甸未来产业定位分析1、曹妃甸的产业带动能力及规模经济分析无论是钢铁工业还是石化工业抑或是大型码头带来的航运业的发展均可以直接带动周边地区的煤炭、机械、采选矿业、食品工业、化工原料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煤气生产供应业、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等的快速发展,其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市场需求量的激增。上述三大产业横向、纵向产业链很长,而且对各行业产品的需求量较大,因而对上述不同行业会形成较大的拉动力。其次,降低相关企业的金属材料成本。钢铁、石化机械制造、电力等企业,其产品和原材料区位重量较大,运输成本占交易费用的比例较大,因而大型钢铁企业有利于相关行业的企业降低成本。具体的带动作用可有产业间的关联度来说明,产业间的联系可分为顺向联系和逆向联系两种:顺向联系是指某些产业因生产工序的前后,前一产业部门的产品为后一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这样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产业的产品,即最终产品为止;逆向联系是指后续产业部门为先行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作为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消耗。而石油、石油化工、钢铁冶金、电力对其他产业的顺向关联度都非常高,因而曹妃甸未来的产业带动力将是巨大的。曹妃甸的起步就在于钢铁工业,首钢曹妃甸搬迁后,将由首钢、唐钢联合建成国内最先进的、最终年产能1500万吨的精品钢材基地;一期计划实现年钢产量500万吨,二期形成1000万吨生产能力。其规模列目前国内第二位。据国外的专家测算钢铁企业的最佳规模为500-1000万钝,首钢在曹妃甸的钢铁项目规模效益应该是能实现的。另外已列入规划中的项目有:航运业包括矿石、原油、煤炭、液化天然气码头在内的76个码头,(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多种泊位并存、单体工程量最大的港口);1500万吨的华北原油储备基地;1000万吨级炼油、100万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