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HJ 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HJ/T 374-2007

代替 HBC 3-2001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Technical requirement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sampler

(发布稿)

2007— 12—03发布2008—03—01实施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

I

目次

前言.......................................................................................................... (Ⅱ)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采样器的结构要求 (1)

4.1大流量采样器 (1)

4.2中流量采样器 (3)

5采样口抽气速度及精度要求 (3)

6采样时间控制及计时要求 (3)

7采样器其他技术要求 (3)

8 检测方法 (4)

附录A(资料性附录)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检定项目及检定方法一览表 (11)

I

HJ/T 374-2007

II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范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的主要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HBC 3—2001)废止。

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

在起草本标准过程中,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大气监测系统技术规范》及美国国家环保局出版的《EPA Test Method:Reference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s in the Atmosphere (High volume Method)》(美国环保局检测方法: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检测参考方法(大流量采样器))部分内容,并参考了国内外部分厂家生产的采样器技术指标及企业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7年 12月 3 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08年 3 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以下简称采样器)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大流量和中流量两类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GB/T 3768-1996 声学声压法测定噪声源声功率级反射面上方采用包络测量

表面的简易法

GB/T 5080.7-1986 设备可靠性试验恒定失效率假设下的失效率与平均无故障时间的验证试验方案

HJ/T 368-2007 标定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用的孔口流量计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3.1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

指能够采集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 μm 颗粒物的采样器。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指密度为 1000 kg/m3的球形粒子直径。

3.2 采样器按采气流量分为两类

3.2.1 大流量采样器:工作点流量为 1.05 m3/min 的采样器。

3.2.2 中流量采样器:工作点流量为 0.10 m3/min 的采样器。

4 采样器的结构要求

4.1 大流量采样器

4.1.1 大流量采样器外形尺寸见图1。

4.1.2 大流量采样器采样口宽度要求为 4 ±0.1 cm,采样口方向向下,沿采样器主体四周均匀分布。

4.1.3 大流量采样器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安放滤膜夹的边框应平整,不漏气。顶盖与主体间应有紧固装置。滤膜夹应附有保护盖,以保护滤膜。每个采样器应提供两套滤膜夹。

1

2

4.2 中流量采样器

图1 大流量采样器外形尺寸图 图2 中流量采样器外形尺寸图

4.2.1 中流量采样器采样口方向向下,沿采样器主体四周均匀分布,中流量采样器采样头尺寸见图2。

4.2.2 中流量采样器采用圆形滤膜,直径Φ90 mm,有效滤膜直径Φ80 mm。采样口以下的采样头外壳体表面应平滑。

4.2.3 采样口宽度应均匀,其相对变化不超过±2 %。

4.2.4 采样器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安放滤膜的边框及滤膜托网应平整,不漏气。

4.2.5 采样头应便于拆卸和更换滤膜。

5 采样口抽气速度及精度要求

5.1 采样口平均抽气速度规定为 0.30 m/s(气流垂直向上)。当滤料负荷变化为3.0 ~

6.0 kPa 、电源电压变化为220±22V时,采样口抽气速度的相对变化不得超过±5%。

5.2 调节器性能要求:当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工作在 220V,采样口平均抽气速度为 0.30 m/s 时,电源电压由220 V 突然变化到 198 V 或 242V 时,采样口平均抽气速度恢复到0.285~0.315 m/s区间内的时间不大于3 min。

5.3 采样器需配备孔口流量计,用于流量校准。孔口流量计的性能需满足HJ/T ×××-200×的规定。

6 采样时间控制及计时要求

6.1 采样器应具有采样时间控制及计时功能,计时精度不低于0.1%。

6.2 采样器计时装置可预置采样时间。

6.3 电源停电时,采样器计时装置能自动扣除停电时间,复电时自动将采样器投入运行。

7 采样器其他技术要求

7.1 外观

7.1.1 在采样器明显位置应有计量产品生产许可证(CMC)标志和产品铭牌,铭牌上应有仪器名称、型号、制造厂或厂标、出厂编号及制造日期。

7.1.2 采样器应完好无损,表面无明显缺陷,各另、部件连接可靠,各操作健、钮灵活有效。

7.1.3 显示部分的刻度(数字)应清晰,涂色牢固,没有影响读数的缺陷。

7.1.4 采样器由铝材制造,铝材表面应进行阳极钝化。

7.2 其他

3

7.2.1 新研制或生产的采样器,其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不低于800 小时。

7.2.2 大流量采样器噪声不高于 67 dB(A),中流量采样器噪声不高于 62 dB(A)。7.2.3 采样器应能在 -20~40 ℃的环境中正常工作。

7.2.4 在10 ~35℃,相对湿度≤85%条件下,采样器电源端子对地或机壳间的绝缘电阻不小于 20 MΩ。

8 检测方法

8.1 检测环境

8.1.1 环境温度:10 ~30℃

8.1.2 相对湿度:≤85%

8.1.3 供电电源:交流 220±22V,50 HZ

8.2 检测用仪器、设备

8.2.1 孔口流量计(大流量):0.8 ~1.4 m3/min;示值误差≤±2%

孔口流量计(中流量):0.075~0.125 m3/min;示值误差≤±2%

8.2.2 稳压电源:220V;1000V A

8.2.3 调压器:0~250V;1500V A

8.2.4 真空碟阀:通径50 mm

8.2.5 电子秒表:误差≤±1 s/24h

8.2.6 游标卡尺:0 ~150 mm;最小分度值 0.1 mm

8.2.7 声级计:误差≤ 0.5 dB(A)

8.2.8 U形管压差计:最小分度值 10 Pa

8.2.9 精密温度计:-25 ~50℃;最小分度值 0.1℃

8.2.10 负压调节阀

8.2.11 空盒气压表:最小分度值不低于100 Pa

8.2.12 兆欧表:500V;准确度不低于1%

8.2.13 电压表:500V;准确度不低于1.5%

8.2.14 风向风速表:风速1 ~30m/s;误差≤ 0.4 m/sec

8.2.15 湿度表:10 ~100RH%;±2RH%

8.3 一般性能测定

4

5 8.3.1 大流量采样器

检定系统见图3。将稳压电源、调压器、电压表与采样器按图4连接。若采样器不能加接交流稳压电路,可以不接稳压电源。

检定过程中,应严格遵守采样器的操作规定。按图3 将采样口与检定接口连接,检定接口内装一张洁净滤膜,此连接装置不得泄漏。在额定电压下开机,按采样器说明书将流量调节到 1.05 m 3/min 。流量一经调定,在下述检定过程中,严禁再对流量进行调节。 开机后,调节调压器和真空蝶阀开度,分别在U 形管压差计2 负压为 3.0 kPa ,电压为 242 V ;负压为 6.0 kPa 电压为 198 V 两种情况下,各运行10分钟,待流量稳定后,从U 形管压差计5 读取压差值 ΔP ,从温度计和空盒气压表分别读取温度值 T (K )和大气压力值 P (kPa ),按下式计算压差修正项Y :

Y = ??

??????????ΔT P P 15.273325.101 根据压差修正项 Y 值,按孔口流量计标定回归方程 Y = BQ s +A 计算流量值 Q s ,并计算出检定状态下的流量值 Q 、采样口抽气速度 V 及其相对速度变化值 ΔV : Q =

(101.325/273)(T/P )Q s

V = Q /(60A ) m/sec

式中:Q 为检定状态下的流量值,m 3/min ;

A 为实测采样口面积,m 2;

ΔV= |(0.300-V )/0.300 |×100 %。

ΔV 值应符合5.1项要求。

8.3.2 中流量采样器

图3 大流量采样器检定系统图

检定系统见图5。将稳压电源、调压器、电压表与采样器按图4 连接。若采样器不能加接交流稳压电路,可以不接稳压电源。

图4 检定连接图

图 5 中流量采样器检定系统

在检定过程中,应遵守采样器的操作规定。从采样头上取下采样帽,将采样口与检定接口连接,此连接装置不得泄漏。在额定电压下开机,调节负压调节阀,使负压为 3.0 kPa,按采样器说明书,将流量调节到 0.10 m3/min。流量一经调定,在下述检定过程中,严禁再对流量进行调节。调节负压调节阀和调压器,在负压为3.0 kPa,电压为 242 V;负压为 6.0 kPa,电压为 198 V 两种情况下,各运行 10 分钟,待流量稳定后,读取孔口流量计压差值ΔP,从温度计和空盒气压表分别读取检定时的温度值T(K)和大气压力值P(kPa),数据处理同 8.3.1,所得ΔV 值应符合 5.1项要求。

8.3.3 调节器调节性能测试

8.3.3.1 大流量采样器

按图3 将采样口与检定接口连接,检定接口内装一张洁净滤膜,在额定电压下开机,按采样器说明书将流量调节到 1.05 m3/min。待采样器工作稳定后,将采样器工作电压突然6

改变至198V 或242V,同时用电子秒表开始计时,测定采样器流量恢复到1.0~1.1m3/min 区间内的时间,应满足5.2 项规定。

8.3.3.2 中流量采样器

从采样头上取下采样帽,按图 5 将采样口与检定接口连接,此连接装置不得泄漏。在额定电压下开机,调节负压调节阀,使负压为 3.0 kPa, 按采样器说明书,将流量调节到 0.10 m3/min。待采样器工作稳定后,将采样器工作电压突然改变至 198V 或 242V,同时用电子秒表开始计时,测定采样器流量恢复到 0.095~0.105 m3/min区间内的时间,应满足5.2 项规定。

8.4 采样时间控制及计时精度的检定

8.4.1 将采样器时间控制器时间预置为 60 min,开启采样器并同时用电子秒表记录启动时刻t on,经过 60 min 后,采样器应自动停机,用电子秒表记录停机时刻t off,由采样器计时器读取采样器运行时间t a,将t a、t on、t off代入下式:

Δt = |[t a-(t off-t on)]/(t off-t on)|×100%

Δt应符合6.1要求。

8.4.2 将采样器时间控制器时间预置为 60 min,开启采样器并同时用电子秒表记录启动时刻t on,在采样器运行过程中关闭电源 10 min ,用电子秒表记录停机时刻t off,由采样器计时器读取采样器运行时间t a,将t a、t on、t off代入下式:

Δt = |[t a-(t off-t on-10)]/(t off-t on-10)|×100%

Δt应符合6.1、6.3条要求。

8.5 采样器绝缘性能检定

在检定环境下,采样器电机对地或机壳的绝缘电阻应符合7.2.4 条要求。

8.6 采样器噪声的检定

8.6.1 测试环境及测试仪器应满足GB/T 3768-1996的规定。

8.6.2 A 声压级的测定

将采样器安装在地面上1 m 的合适测试环境中,待采样器运行工况稳定后进行测定。

将校准后的声级计“计权网络”旋钮置于A 声压级档,传声器按图6 所示位置安放,分别测试a、b、c、d四点的噪声,按 GB/T 3768-1996的规定处理数据,计算采样器噪声A声压级的平均值。此值应符合 7.2.2 条规定。

7

图6 噪声测试点位图

8.7 平均无故障时间的测定

8.7.1 平均无故障时间检定说明:本款只适用于新生产、研制的采样器。

8.7.1.1 被检定采样器需经过一般性能检定确认合格后,方能进行平均无故障时间的检定(采样器合格的判断见 8.8 条)。

8.7.1.2 平均无故障时间的测定和计算方法参照国家标准 GB/T 5080.7-1986的规定执行。

8.7.1.3 本项检定只测定单台采样器平均无故障时间的点估计值,检定试验中相关失效的总数r 只取0 或1,r=0,可认为 MTBF>800 小时;r=1,MTBF 等于失效前累计运行时间。

8.7.1.4 检定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关于采样器操作和保养的规定,杜绝由于操作人员失误而引起的故障。

8.7.2 检定现场一般在室外进行,并配有下列仪器、设备:流量测定装置,温度计,标准气压表,风向风速表,电压表,电子秒表等。

8.7.3 将采样器整机置于检定现场,安装上洁净的滤膜,预置采样时间为24 小时,开启采样器并同时用电子秒表记录开启时刻t on和以下参数:

(1)检定现场环境温度,大气压力

(2)风向、风速及天气情况

(3)电源电压

(4)采样器的流量(或孔口流量计负压)

8

在采样器停机前,再次记录上述参数,并记录停机时刻t off,取下尘膜。

8.7.4 采样器停机后一小时,按第 8.7.3 条进行下一轮的试验。

8.7.5 检定的前500 小时,每间隔7天对采样器进行一次全面性能测试,在后300小时,每间隔4天对采样器进行一次全面性能测试。

8.7.6 在检定过程中,若采样器出现 8.8.1.1 中规定的(1)、(3)、(4)、(5)4 种 B 类不合格,即停止此项检定,并以此时刻作为平均无故障时间的终点;若出现 8.8.1.1 (2)中规定的 B 类不合格,则以本次测试时间与上次测试时间的中点作为平均无故障时间值;若采样器出现 C 类不合格,应将详细情况记录在案,继续测试。

8.8 检定结果判断

8.8.1 一般性能检定的不合格分类

8.8.1.1 B 类不合格

(1)在符合操作要求情况下,采样器不能正常工作;

(2)采样器抽气速度不符合 5.1 条要求;

(3)计时误差超过 1 %;

(4)中流量采样器噪声超过 65 dB(A);大流量采样器噪声超过 70 dB(A);

(5)采样器电机对地或机壳的绝缘电阻小于 5 M?。

8.8.1.2 C类不合格

采样器能正常工作,无 B 类不合格,第 6. 7.1,7.2.2, 7.2.4 条有一条不合格者。

8.8.2 判断规则

8.8.2.1 有一个 B 类不合格者,为不合格产品;

8.8.2.2 同一台采样器的 C 类不合格不得超过三项,否则为不合格产品;

8.8.2.3 同一厂家生产的采样器,其 C 类不合格重现率不得 > 50%,否则责令该厂家对该 C 类不合格采样器予以检修。

8.8.3 平均无故障时间的检定合格判断规则

8.8.3.1 B类不合格

同 8.8.1.1。

8.8.3.2 C类不合格

同 8.8.1.2。

9

8.8.4 判断规则

累计运行时间不足 800 小时出现一项B类不合格或四项以上 C 类不合格的采样器为不合格产品;累计运行时间为 800 小时未出现 B 类不合格,且 C 类不合格不超过三项的采样器为合格产品,并将 C 类不合格情况记录在案。

8.9 采样器检定周期为两年,并实行强制检定。

注: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的检定项目及检定方法可参见附录A。

10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检定项目及检定方法一览表

序号检定项目技术指标检定方法及使用仪器

1 外观检查符合7.1款要求目视检查

2 大流量采样器结构要求符合4.1款要求同上

3 中流量采样器结构要求符合4.2款要求同上

4 采样口抽气速度及精度符合5.1款要求大流量采样器用图3、图4装置及流程

中流量采样器用图4、图5流程及装置

5 采样器抽气调节性能符合5.2款要求同上

6 采样时间控制及计时精

符合第 6 款要求电子秒表

7 采样器绝缘性能符合7.2.4款要求兆欧表

8 采样器噪声符合7.2.2款要求声级计

9 平均无故障时间符合7.2.1款要求综合检查

11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1引言 环境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是一种常规的污染物,大气中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它们对人体健康、植被生态和能见度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此,对这类污染物的浓度进行测定是大气环境污染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实验在校园中各种不同环境进行采样分析.通过本实验,达到掌握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并了解到校园不同环境大气中悬浮颗粒的浓度的大小.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中流量采样器(流量50~150L·min-1)、滤膜、镊子、恒温恒湿箱、精密电子电子称 2.2试验方法 2.2.1滤膜准备对光检查滤膜是否有针孔或其他缺陷,然后放入分析天平(精度0.1mg)中称重,记下滤膜重量W0(g),将其平放在滤膜袋内. 2.2.2采样点和采样时间确定于2015年5月1日在华南师范大学陶园附近原国防生宿舍旧址为样地,在样地中设置采样器1个.天气情况良好,多云,微风,早晚气温变化不大. 2.2.3仪器准备安装好空气采样器,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擦去灰尘,取出称过的滤膜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绒面向上),用滤膜夹夹紧.对正,拧紧,使不漏气. 2.2.4采样以100L/min流量采样,每4小时,记录采样流量和现场的温度及大气压,用镊子轻轻取出滤膜,绒面向里对折,放入滤膜袋内. 2.2.5称量和计算将采样后的滤膜放入恒温恒湿器箱中平衡24h,然后称重,30s内称完.采样滤膜用分析天平称量(精度0.1mg),记下滤膜重量W1(g),按下式计算总悬浮颗粒物(TSP)含量. 2.3数据分析 总悬浮颗粒物含量(TSP,mg m-3)=[(W1-W0)×1000]/V r 式中: W1—采样后滤膜重量(g); W0—采样前滤膜重量(g); V r—换算为参比状态下的累计采样体积(m3). 2.4结果分析 参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析测试地点的空气状况. 3结果与分析 3.1原国防生宿舍样地分析 结果如下表格所示. 表1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测定记录表 监测点原国防生宿舍旧址 日期2015年5月1日 时间7:20~17:20 采样标况流量(m3min-1)0.09020833 累积采样时间(min)480min 累积采样体积(m3)47.7

空气检测

1 明确室内空气检测的项目及质量标准 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物检测依据主要有《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 2002)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规范指出在对室内环境空气质量进行验收时,室内空气中的放射性氡、游离甲醛、氨、苯和TVOC都要符合限量规定,对室内环境空气质量验收不合格的民用工程不得投入使用。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扩建的民用建筑工程,检测项目为上述5项污染物。 室内环境空气的污染物质种类很多,而且性质复杂。《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对各空气污染物质的限量浓度作了明确规定,例如:TVOC(mg/m3)≤0.60(8h平均值)、氡(Bp/m3)≤400(年平均值)、苯(mg/m3)≤0.11(1h平均值)、游离甲醛(mg/m3)≤0.10(1h平均值)、氨(mg/m3)≤0.2(1h平均值)。 2 室内空气监测注意事项 2.1 布点原则及采样时间和频率 布点原则:(1)采样点的数量要根据所要监测室内的面积大小与现场情况来确定,才能够正确反映室内的空气污染物水平。一般小于50m2的房间要设(1-3)个点;50m2-100m2要设(3-5)个点;100m2以上至少要设5个点。(2)采样点应设在对角线上或者呈梅花式分布,要避开通风口,离墙壁的距离需大于0.5m,采样点的高度应与人的呼吸带的高度相一致,在0.5m-1.5m之间。 2.2 质量保证措施 质量保证措施:(1)气密性检查:在采样前检查动力采样器系统气密性,不得漏气。(2)流量校准:采样系统流量应保持恒定,采样前与采样后要用一级皂膜计来校准采样系统的进气流量,且误差不超过5%。(3)采样器流量校准:用一级皂膜计来校准采样器的流量计刻度,需校准5个点,并绘制流量标准曲线。需记录校准时的大气压力及温度。(4)空白检验:在同一批的现场采样中,要留下两个采样管不进行采样,要与其他样品管一样检测,作为采样过程中的空白检验,如果空白样检验超过控制的范围,那么这批样品作废。(5)仪器在使用前,要按照仪器的说明书来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标定。(6)在计算浓度时,应将采样体积换算成在标准状态时的体积:(7)对于平行样,测定之差和平均值比较的相对偏差应不超过20%。监测点的选择注意避开人流、通风道、通风口,距离墙壁至少0.5~1 m远,并注意避免受直接污染源的影响。室内监测时尽量避免引起就餐者的注意而干扰其行为.每天监测前对仪器进行零点校正,按要求对切割器进行擦拭和涂抹硅脂 3.自然通风室内颗粒物分布特征 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房间内颗粒物分布,综合考虑布朗扩散力(由分子不规则运动引起,一个小颗粒放在介质中在同一时间内各方向上受到的周围分子撞击次数不同,因而引起随机运动。当物体大了,由于受撞击次数很多基本上平衡而运动不明显。)、热泳力(1.热泳现象是指在温度梯度不为0的气体中,粒子向较冷区域运动的现象。在多原子理想气体中,对于粒径小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的球形粒子,热泳速度正比于温度梯度,而与粒径无关。对于较大的粒子,由于会在粒子内部建立温度梯度,计算较复杂。2.热泳法,是温度梯度对颗粒产生的效应,造成它们从一个热板移动至低温区。这种效应在行星分化中有重大的作用,在光纤的制造中更是功绩显赫。3.热泳效应,就是指小颗粒或气溶胶粒子在具有温度梯度的流体中运动时,由于冷热区分子与其碰撞时传递的动量不同,而在总体上表现为受到与温度梯度方向相反的力的作用,使小颗粒产生与温度梯度相反的运动速度,并沉积于低温表面上的过程。)及Saffman升力(小颗粒推动)对颗粒物沉积的影响。 小粒径颗粒(如2.5μm)具有较强的气流跟随性,小粒径颗粒的穿透率大于粒径10μm、

环境空气总悬浮物颗粒的测定作业指导书

环境空气总悬浮物颗粒的测定作业指导书 一、执行标准 环境空气总悬浮物颗粒的测定重量法GB/T 15432-1995。 二、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用大流量或中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简称采样器)进行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方法的检测限为0.001mg/m3。总悬浮颗粒物含量过高或雾天采样使滤膜阻力大于10kPa时,本方法不适用。 三、测定原理 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100um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滤膜经处理后,进行组分分析。 四、仪器设备 1、常用的实验室仪器。

2、大流量或中流量采样器:应按HYQ1.1—89《总悬浮颗粒物采样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 3、孔径流量计; (1)大流量孔径流量计:量程0.7~1.4m3/min;流量分辨率0.01m3/min;精度优于2%。 (2)中流量孔径流量计:量程70~160m3/min;流量分辨率1L/min;精度优于2%。 4、U型管压差计:最小刻度0.1hPa。 5、X光看片机:用于检查滤膜有无缺损。 6、打号机:用于在滤膜及滤膜袋上打号。 7、镊子:用于夹取滤膜。 8、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滤膜,对0.3u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在气流速度为0.45m/s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3.5kPa,在同样气流速度下,抽取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空气5h,1cm2滤膜失重不大于0.012mg。 9、滤膜袋:用于存放采样后对折的采尘滤膜。袋面印有编号、采样日期、采样地点、采样人等项目栏。

10、滤膜保存盒:用于保存、运送滤膜,保证滤膜在采样前处于平整不受折状态。 11、恒温恒湿箱:箱内空气温度要求在15~30℃范围内连续可调,控温精度±1℃;箱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5)%。恒温恒湿箱可连续工作。 12、天平: (1)总悬浮颗粒物大盘天平:用于大流量采样滤膜称量。称量范围=10g;感量1mg;再现性(标准差)=2mg。 (2)分析天平:用于中流量采样滤膜称量。称量范围=10g;感量0.1mg;再现性(标准差)=0.2mg。 五、采样器的流量校准 1、新购置或维修后的采样器在启用前,需进行流量校正;正常使用的采样器每月需进行一次流量校准。 2、流量校准步骤: (1)计算采样器工作点的流量: 采样器应工作在规定的采气流量下,该流量称为采样器的工作点。在正式采样前,需调整采样器,使其工作在正确

1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

实验一、环境空气中颗粒物(TSP或PM10)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原理及测定方法。 2.掌握颗粒物采样器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TSP测定原理: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使之通过已恒重的滤膜,空气中粒径小于100μm的悬浮微粒被截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质量之差及采样体积,即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PM10测定原理:使一定体积的空气,通过带有PM10切割器的采样器,粒径小于10μm的可吸入颗粒物随气流经分离器的出口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质量差及采样体积,即可计算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 三、仪器和试剂 (1)采样器,带TSP或PM10切割器。 (2)X光看片器用于检查滤料有无缺损或异物。 (3)打号机用于在滤料上打印编号。 (4)干燥器容器能平展放置200mm×250mm滤料的玻璃干燥器,底层放变色硅胶,滤料在采样前和采样后均放在其中,平衡后再称量。 (5)竹制或骨制品的镊子用于夹取滤料。 (6)滤料本法所用滤料有二种,规格均为200mm×250mm。其一为“49”型超细玻璃纤维滤纸(简称滤纸),对直径0.3μm的悬浮粒子的阻留率大于99.99%;其二为孔径0.4~0.65μm和0.8μm有机微孔滤膜(简称滤膜)。 (7)烘箱。 (8)分析天平。 四、操作步骤 1.滤料的准备 (1)采样用的每张滤纸或滤膜均须用X光看片器对着光仔细检查。不可使用有针孔或有任何缺陷的滤料采样。然后,将滤料打印编号,号码打印在滤料两个对角上。

(2)清洁的玻璃纤维滤纸或滤膜在称重前应放在天平室的干燥器中平衡24h。滤纸或滤膜平衡和称量时,天平室温度在20~25℃之间,温差变化小于±3℃;相对湿度小于50%,相对湿度的变化小于5%。 (3)称量前,要用2~5g标准砝码检验分析天平的准确度,砝码的标准值与称量值的差不应大于±0.5mg。 (4)在规定的平衡条件下称量滤纸或滤膜,准确到0.1mg。称量要快,每张滤料从平衡的干燥器中取出,30s内称完,记下滤料的质量和编号,将称过的滤料每张平展地放在洁净的托板上,置于样品滤料保存盒内备用。在采样前不能弯曲和对折滤纸和滤膜。 2.采样 (1)打开采样器外壳的顶盖,取出滤料夹。将滤料平放在支持网上,若用玻璃纤维滤纸,应将滤纸的“绒毛”面向上。并放正,使滤料夹放上后,密封垫正好压在滤料四周的边沿上,起密封作用。 (2)将采样器固定好,将切割器与采样器连接好,开启电源开关,按要求调节好流量,并记录流量、气温和大气压。采样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参数的变化,并随时记录。 (3)采样后,取下滤料夹,用镊子轻轻夹住滤料的边,但不能夹角,将滤料取下。以长边中线对折滤料,使采样面向内。如果采集的样品在滤料上的位置不居中,即滤料四周的白边不一致时,只能以采到样品的痕迹为准。若样品折得不合适,沉积物的痕迹可能扩展到另侧的白边上,这样,若要将样品分成几等份分析时,会使测定值减少。 (4)将采过样的滤料放在与它编号相同的滤料盒内,并应注意检查滤料在采样过程中有无漏气迹象,漏气常因面板密封垫用旧或安装不当所致;另外还应检查橡胶密封垫表面,是否因滤料夹面板四个元宝螺丝拧得过紧,使滤料上纤维物粘附在表面上,以及滤料是否出现物理性损坏。检查时若发现样品有漏气现象或物理性损坏,则将此样品报废。 (5)采样完毕,填好记录表,并与相应的采过样的滤料一起放入滤料盒内,送交实验室。 3.测定

可吸入颗粒物测定

实验三可吸入颗粒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重量法测定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的原理及过程。 2.熟悉实验基本操作。 3 掌握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方法及原理 重量法:使一定体积的空气,进入切割器,将10微米以上粒径的微粒分离,小于这一粒径的微粒随着气流经分离器的出口被阻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重量差及采样体积。计算出飘尘浓度,以毫克/标准立方米表示。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 KC—8301可吸入颗粒采样器KC—8704可吸入颗粒采样器 改锥镊子信封手套接线板 四、实验步骤 1、前处理 一般先将圆环滤纸、圆片滤纸放在干燥器内放置24小时,并称重。 2、安装实验装置 ①仪器连接。 ②打开采样头上盖,要用清洁的布擦去外壳及内表面等处的灰尘。 ③放好滤纸,圆环滤纸放入滤纸圈上,圆片滤纸放入夹纸环上,用双环夹 牢。注意不要有损坏。 ④设置采样时间(90min),设置流量为17L/min。 3、样品采集 采样后,将圆环滤纸、圆片滤纸对折保存在干净的信封中,置干 燥器中半小时后称重。 五、结果计算

IP=(mg/m3)=t W Q n **106 ??? ?? ??=T P Q Q n 111273100 W:可吸入粒子的重量,g ; Qn:标准状态下的采样流量,L/min; t: 采样时间,min; Q1:指定采样流量,L/min; P 1:仪器采样环境大气压,kPa; T 1:仪器采样地点工作时间平均温度,K; 实验前圆环滤纸的重量为m 1= 21010.01004.0+=0.1007 g 圆片滤纸的重量为m 2=2 1611.01614.0+=0.16125 g 实验前圆环滤纸的重量为m 3=2 1010.01009.0+=0.10095 g 圆片滤纸的重量为m 4=2 1617.01615.0+=0.1616 g 则可吸入粒子的重量为W= m 3+ m 4- m 1- m 2=0.0006 g t=90 min Q 1=17 L/min P 1=102.4kPa T 1=14+273=287 K ??? ?? ??=T P Q Q n 111273100=16.6 L/min IP=(mg/m 3)=t W Q n **106 =0.4016 mg/m 3 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1、采样前要先清洗十六眼冲击孔。 2、取、放滤纸时要用镊子,并且戴手套;放置滤纸时要把毛面向上;采样前滤纸不能弯曲和对折。称量滤纸时最好称两次,结果取平均值。 3、采样中要注意观察流量变化大小,流量误差应保证在±5%以内。 4、天平的精度不得低于万分之五。

总悬浮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 一、填空题 1.根据《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5432-1995),大流量采样法采样、进行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样品称重时,如“标准滤膜”称出的重量在原始重量±mg范围内,则认为该批样品滤膜称量合格。① 答案:5 2.《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5432-1995)方法的最小检出限是mg/m3。① 答案:0.001 3.重量法测定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要经常检查采样头是否漏气。当滤膜安放正确,采样后滤膜上颗粒物与四周白边之间出现界线模糊时,应更换。① 答案:滤膜密封垫 二、判断题 1.飘尘是指空气动力学粒径为10μm以下的微粒。( )② 答案:正确 2.根据《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 6921-1989),采集大气飘尘是要求采样器所用切割器在收集效率为90%时的粒子空气动力学直径D50=10±lμm。( )② 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为:采集大气飘尘是要求采样器所用切割器在收集效率为50%时的粒子空气动力学直径D50=10±1μm。 3.根据《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5432-1995),采集样品的滤膜为超细玻璃纤维滤膜或聚氯乙烯等有机滤膜。( )① 答案:正确 4.根据《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5432-1995),采集样品的滤膜性能应满足如下要求:对0.3g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在气流速度为0.45m/s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3.5kPa等。( )① 答案:正确 5.测定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重量法,不适用于TSP含量过高或雾天采样使滤膜阻力大于15kPa的情况。( )① 答案:错误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15432-1995)教学内容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 B T15432-1995)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15432-1995)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 221 更新时间:2008-3-24 GB/T15432-1995 1995-3-25 1995-8-1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总悬浮颗粒物的重量法。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合于用大流量或中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简称采样器)进行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方法的检测限为0.001mg/m3。总悬浮颗粒物含量过高或雾天采样使滤膜阻力大于10kPa,本方法不适用。 2 原理 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100um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滤膜经处理后,进行组分分析。 3仪器和材料 3.1 大流量或中流量采样器:应按HYQ 1.1—89《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 3. 2 孔口流量计: 3.2.1 大流量孔口流量计:量程0.7~1.4m3/min;流量分辨率0.01m3/min;精度优于±2%。3.2.2 中流量孔口流量计:量程70~160L/min;流量分辨率1 L/min;精度优于±2%。 3.3 U型管压差计:最小刻度0.1hPa。 3.4 X光看片机:用于检查滤膜有无缺损。 3.5 打号机:用于在滤膜及滤膜袋上打号。 3.6 镊子:用于夹取滤膜。 3.7 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滤膜,对0.3μ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在气流速度为0.45m/s 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3.5kPa,在同样气流速度下,抽取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空气5h,1cm2滤膜失重不大于0.012mg。 3.8 滤膜袋:用于存放采样后对折的采尘滤膜。袋面印有编号、采样日期、采样地点、采样人等项栏目。 3.9 滤膜保存盒:用于保存、运送滤膜,保证滤膜在采样前处于平展不受折状态。 3.10 恒温恒湿箱:箱内空气温度要求在15~30℃范围内连续可调,控温精度±1℃;箱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5)%。恒温恒湿箱可连续工作。 3.11 天平: 3.11.1 总悬浮颗粒物大盘天平:用于大流量采样滤膜称量。称量范围≥10g;感量1mg;再现性(标准差)≤2mg。 3.11.2 分析天平:用于中流量采样滤膜称量。称量范围≥10g;感量0.1 mg;再现性(标准 差)≤0.2mg。 4 采样器的流量校准 4.1 新购置或维修后的采样器在启用前,需进行流量校准;正常使用的采样器每月需进行一次流量校准。 4.2 流量校准步骤: 4.2.1 计算采样器工作点的流量: 采样器应工作在规定的采气流量下,该流量称为采样器的工作点。在正式采样前,需调整采样器,使其工作在正确的工作点上,按下述步骤进行: 采样器采样口的抽气速度W为0.3m/s。大流量采样器的工作点流量QH(m3/min)为 QH=1.05 (1) 中流量采样器的工作点流量QM(L/min)为 QM=60 000W ×A (2) 式中:A——采样器采样口截面积,m2。 将QH或QM计算值换算成标况下的流量QHN (m3/min)或QMN (L/min)

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

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WS/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WS/T206--2001 -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PM10)in air of public place-light scattering method 发布实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前言 本标准为执行GB9663~9676-1996、GB16153-1996《公共场所卫生标准》而制定。本标准采用光散射法测定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本标准采用滤纸(膜)采样-称重法确定光散射法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滤纸(膜)采样-称重法参照GB-T17095-1997《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光散射式粉尘仪的计量检定采 用JJG846《光散射式数字粉尘测试仪检定规程》。 本标准从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附录A、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环境卫生与卫生工程研究所、北京市卫生防疫站、常州市卫生防疫站、湖北省卫生防疫站、贵州省卫生防 疫站、成都市卫生防疫站、海南省卫生防疫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一川、迟锡栋、刘凡、张晶、李宝成、崔九思、谈立峰、于慧芳、赵亢、王崇东、 李荣江、于传龙。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监所负责解释目次前言 1 范围 (1) 2 引用标准 (1) 3 定义 (1) 4 原理 (2) 5 仪器 (2) 6 测定步骤 (2) 7 质量控制 (3) 8 精密度和准确度 (3) 附录 A 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的确定 (4) 附录 B 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的经验值 (5)

13.实验十三.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采集与测试

实验十三. 大气中总悬浮物的采集与测试 一.实验目的: 了解粉尘采样仪的基本组成,掌握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物测试原理和方法,熟悉大气中总悬浮物的基本概念。 二.实验原理: 用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方法一般分为大流量(1.1-1.7m3/min)和中流量(0.05-0.15m3/min)采样法。其原理基于: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使之通过已恒重的滤膜,则悬浮微粒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气体积,即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本实验采用中流量采样法测定。 三.实验仪器与药剂: 1.中流量采样器:流量50-150L/min,滤膜直径8-10cm。 2.流量校准装置:经过罗茨流量计校准的孔口校准器。 3.气压计。 4.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或聚氯乙烯滤膜。 5.滤膜贮存袋及贮存盒。 6.分析天平:感量0.1mg。 7.塑料无齿镊子。 四.实验步骤: 1.采样器的流量校准:采样器每月用孔口校准器进行流量校准。 2.采样

(1)每张滤膜使用前均需用光照检查,不得使用有针孔或有任何缺陷的滤膜采样; (2)迅速称重在平衡室内已平衡24h的滤膜,读数准确至0.1mg,记下滤膜的编号和重量,将其平展地放在光滑洁净的纸袋内,然后贮存于盒内备用。天平放置在平衡室内,平衡室温度在20-25℃之间,温度变化小于±3℃,相对湿度小于50%,湿度变化小于5%; (3)将已恒重的滤膜用小镊子取出,“毛”面向上,平放在采样夹的网托上,拧紧采样夹,按照规定的流量采样; (4)采样5min后和采样结束前5min,各记录一次U型压力计压差值,读数准确至1mm。若有流量记录器,则可直接记录流量。测定日平均浓度一般从8:00开始采样至第二天8:00结束。若污染严重,可用几张滤膜分段采样,合并计算日平均浓度; (5)采样后,用镊子小心取下滤膜,使采样“毛”面朝内,以采样有效面积的长边为中线对叠好,放回表面光滑的纸袋并贮于盒内。 将有关参数及现场温度、大气压力等记录填写在数据表13-1。 3.样品测定:将采样后的滤膜在平衡室内平衡24h,迅速称重,结果及有关参数记录于数据表13-2。 五.实验注意事项: 1.滤膜称重时的质量控制:取清洁滤膜若干张,在平衡室内平衡24h,称重。每张滤膜称10次以上,则每张滤膜的平均值为该张滤膜的原始质量,此为“标准滤膜”。每次称清洁或样品滤膜的同时,称量两张“标准滤膜”,若称出的重量在原始重量±5mg范围内,则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15432-1995)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15432-1995) 佚名文章 网络点击数:221更新时间:2008-3-24GB/T15432-1995 1995-3-25 1995-8-1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总悬浮颗粒物的重量法。 1.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合于用大流量或中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简称采样器)进行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方法的检测限为 0.001mg/m3。总悬浮颗粒物含量过高或雾天采样使滤膜阻力大于 10kPa,本方法不适用。 2原理 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100um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滤膜经处理后,进行组分分析。 3仪器和材料 3.1大流量或xx流量采样器: 应按HYQ 1.1—89《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 3. 2xx流量计:

3.2.1大流量xx流量计: 量程 0.7~ 1.4m3/min;流量分辨率 0.01m3/min;精度优于±2%。 3.2.2xx流量xx流量计: 量程70~160L/min;流量分辨率1 L/min;精度优于±2%。3.3 U型管压差计: 最小刻度 0.1hPa。 3.4 X光看片机: 用于检查滤膜有无缺损。 3.5打号机: 用于在滤膜及滤膜袋上打号。 3.6镊子: 用于夹取滤膜。 3.7滤膜: 超细玻璃纤维滤膜,对 0.3μ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在气流速度为0.45m/s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

3.5kPa,在同样气流速度下,抽取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空气5h,1cm2滤膜失重不大于 0.012mg。 3.8滤膜袋: 用于存放采样后对折的采尘滤膜。袋面印有编号、采样日期、采样地点、采样人等项栏目。 3.9滤膜保存盒: 用于保存、运送滤膜,保证滤膜在采样前处于平展不受折状态。 3.10恒温恒湿箱: 箱内空气温度要求在15~30℃范围内连续可调,控温精度±1℃;箱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5)%。恒温恒湿箱可连续工作。 3.11天平: 3.11.1总悬浮颗粒物大盘天平: 用于大流量采样滤膜称量。称量范围≥10g;感量1mg;再现性(标准 差)≤2mg。 3.11.2分析天平: 用于中流量采样滤膜称量。称量范围≥10g;感量 0.1mg;再现性(标准差)≤ 0.2mg。 4采样器的流量校准 4.1新购置或维修后的采样器在启用前,需进行流量校准;正常使用的采样器每月需进行一次流量校准。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附件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2.1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开展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来源解析工作。 1.2.2本指南内容包括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 14506.30-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30部分:44个元素量测定 GB/T 14506.28-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8部分:16个主次成分量测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的公告 HJ 618-2011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 重量法 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 393-2007 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颗粒物污染源:向大气环境中排放固态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源统称颗粒物污染源。 环境受体:受到大气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空气统称环境受体,简称受体。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通过化学、物理学、数学等方法定性或定量识别环境受体中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来源。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用于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4—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刘璐学号20082501055 专业年级、班级 课程名称实验项目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2011年 3 月12 日 实验指导老师实验评分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一、目的意义 大气悬浮颗粒物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的固体和液体小滴的混合物,是雾、烟和空气尘埃的主要成分,其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导致人体产生一系列疾病,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测定分析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含量,对我们治理大气污染和保护人类自身健康十分重要。 二、采样测定方法 1、仪器和材料 中流量采样器(流量80-120 L/min),分析天平(精度0.1mg),滤膜(聚氯乙烯滤膜),镊子 2、测定方法 (1)滤膜准备:对光检查滤膜是否有针孔或其他缺陷,然后放入分析天平(精度0.1mg)中称重,记下滤膜重量W0(g),将其平放在滤膜袋内。 (2)采样点和采样时间确定:选取华南师范大学正门为采样点,采样时间为2011年3月12日上午8点至晚上20点,天气情况良好,多云,微风,早晚气温变化不大。(3)仪器准备:安装好空气采样器,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擦去灰尘,取出称过的滤膜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绒面向上),用滤膜夹夹紧。对正,拧紧,使不漏气。(4)采样:以100 L/min流量采样,每4小时,记录采样流量和现场的温度及大气压,用镊子轻轻取出滤膜,绒面向里对折,放入滤膜袋内。 (5)称量和计算:采样滤膜用分析天平称量(精度0.1mg),记下滤膜重量W1(g),按下

式计算总悬浮颗粒物(TSP)含量: TSP含量(mg/m3)= (W1 - W0)× 1000 Vr 其中,W1—采样后滤膜的重量(g); W0—采样前滤膜的重量(g); Vr—换算为参比状态下的累计采样体积(m3)。 三、结果与分析 表1 一天内不同时间段华师正门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含量 大气压(kPa)平均温 (℃) 采样前滤 膜的重量 W0(g) 采样后滤 膜的重量 W1(g) 样品重量 (g) 累计采 样体积 Vr(m3) 总悬浮颗粒物 (TSP)含量 (mg/m3) 8:00-12:00 102.5 22.9 0.3488 0.3574 0.0086 23.8 0.3613 12:00-16:00 102.2 24.7 0.3495 0.3573 0.0078 22.9 0.3406 16:00-20:00 101.8 23.5 0.3453 0.3564 0.0111 22.0 0.5045 郭二果等的研究表明,交通车辆是城市空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城市交通量越大,空气颗粒物浓度越高[1]。由于我们采样的地点选在华师正门,紧挨广州的交通主干道——中山大道,而且正门口便是公交车站,因此不同时间段内的车流量是决定该时间内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含量的主要因素。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同一天内从8:00-20:00的12个小时里,16:00-20:00这个时间段内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含量最多;8:00-12:00内次之;12:00-16:00这个时间段内最少。也就是说,在16:00-20:00内车流量最大;8:00-12:00内次之;12:00-16:00内最少。 根据郭二果等的研究,城市空气悬浮颗粒物水平在一天内一般呈现双峰双谷型,在早晚各出现一次高峰值[1]。而我们的数据显示,早上(8:00-12:00)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含量远少于晚上(16:00-20:00),却和中午(12:00-16:00)接近。原因可能是我们采样的时间为星期六,是休息日。早上,虽然会有少部分家庭出门,但那些工作日里上班外出的人很多却选择了在家休息,出行的时间推到了中午或下午,另外中午有一些外出回来的车辆,故早上车流量要比平时少,TSP含量也会相对减少;而中午虽相对于平时工作日大部分人在午睡而不出门,其车流量有所增加,但仍是一天车流量的低谷时段,TSP含量最低。至于晚上,那些白天外出的车辆回来,还有,在周末的夜晚有不少人会出外与朋友相聚狂欢,所以晚上的车流量最大,TSP含量最高。 当然,温度和气压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一般来说,温度升高,气压升高时,TSP 浓度值会增大[1],但由于我们实验的一天内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值不大,因此在这里就不做考虑了。 四、讨论 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来源复杂,影响因素也很多,它既来自固定排放源又来自

实验五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精)

实验五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 目前测定空气中TSP含量广泛采用重量法,其原理基于: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使之通过采样器中已衡重的滤膜,则TSP被截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气体积计算TSP的浓度。该方法分为大流量采样器法和中流量采样器法。本实验采用中流量采样器法。 一、仪器和材料 (1中流量采集器。 (2中流量孔口流量计:量程70~160L/min。 (3U型管压差计:最小刻度10Pa。 (4X光看片机:用于检查滤膜有无缺损。 (5分析天平:称量范围≥10g,感量0.1mg。 (6恒温恒湿箱:箱内空气温度15~30℃可调,控温精度±1℃;箱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5%。 (7玻璃纤维滤膜。 (8镊子、滤膜袋(或盒。 二、测定步骤 (1用孔口流量计校正采样器的流量。 (2滤膜准备:首先用X光看片机检查滤膜是否有针孔或其他缺陷,然后放在恒温箱中于15~30℃任一点平衡24h,并在此平衡条件下称重(精确到0.1mg,记下平衡温度和滤膜重量,将其平放在滤膜袋或盒内。

(3采样:取出称过的滤膜平放在采样器采样头内的滤膜支持网上(绒面向上,用滤膜夹夹紧。以100L/min流量采样1h,记录采样流量和现场的温度及大气压。用镊子轻轻取出滤膜,绒面向里对折,放入滤膜袋内。 (4称量和计算:将采样滤膜在与空白滤膜相同的平衡条件下平衡24h 后,用分析天平称量(精确到0.1mg记下重量(增量不应小于10mg,按下式计算TSP含量: TSP含量(μg/ m3=[(W1-W0×109]/(Q×t 式中:W1-----采样后的滤膜重量,g; W0-----空白滤膜的重量,g; Q-------采样器平均采样流量,L/min; t-------采样时间,min。 三、结果处理 (1根据TSP的实测浓度、确定校园空气质量状况。 (2分析布点、采样和污染物测定过程中可能影响监测结果代表性和准确性的因素。

影响总悬浮颗粒物监测的因素

影响总悬浮颗粒物监测的因素 【关键词】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监测结果;因素 在空气质量监测中,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中流量空气采样器,以恒定速率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100 μm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滤膜经处理后,进行组分分析。在实际操作中,监测结果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大气采样和分析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各种条件,避免其它方面的影响,消除误差,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1 样品采集 1.1 监测点位布设的影响 监测点位的布设对测定结果影响很大。监测点的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不大于30°,测点周围无局部污染源并避开树木及吸附能力较强的建筑物,因这些屏障物的存在能起挡板作用而产生涡流,以至在相当小的半径范围内,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变化较大,有时甚至可呈数量级变化。距装置5~15 m范围内不应有炉灶、烟囱等,远离公路以消除局部污染源对监测结果代表性的影响。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有270°以上自由空间。 1.2 采样高度的影响 大气采样高度基本与植物高度相同,采样口与基础面的高度应在1.5 m以上,以减少扬尘的影响。 1.3 采样流量的影响 采样时,空气采样器的准确度取决于采样流量保持恒定的程度。油状颗粒物、光化学烟雾等均可阻塞滤漠并造成空气流速不匀,使流量迅速下降。在此监测点位应采用分段采样,集中累加,以降低因流量变化对总悬浮颗粒物测量的影响。浓雾或高湿度空气使滤膜变得太潮,也会使流量明显下降,因此在能见度低或高湿度天气,应避免采样。 1.4 大气压力与气温的影响 在采样体积与标况体积的换算中,影响体积的因素是气压与气温。采样器应具有自动统计平均温度的功能。气压是个可变因素,一般气温下,气压每变化0.1 kPa,标况体积变化2.5~3.0 L。因此,气压需要准确观测,以提高监测值的准确度。 1.5 采样密闭和滤膜安放的影响

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方法

附录J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方法 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方法有重量法(GB 6921)、光散射法(WS/T206)、压电晶体振荡法以及β射线法等。原则上这些方法均可用于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但这些方法必须符合GB 6921或WS/T206,或经重量法(GB 6921)比对合格方可。下面仅列出重量法测定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分析方法供参考。 J.1 相关标准及依据 本方法主要依据GB 6921《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 J.2 原理 使一定体积的空气进入切割器,将10μm以上粒径的微粒分离。小于这一粒径的微粒随着空气流经分离器的出口被阻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重量差及采样体积,计算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以mg/m3表示。 J.3 切割器性能指标 J.3.1 要求所用切割器在收集效率为50%时的粒子空气动力学直径D50=10±1μm。 J.3.2 要求切割曲线的几何标准差σg小于等于1.5。 J.3.3 在有风条件下(风速小于8m/s)切割器入口应具有各向同性效应。 J.3.4 所用切割器必须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管部门(或委托的单位)校验标定。 J.4 采样系统性能指标 J.4.1 在同样条件下三个采样系统浓度测定结果变异系数应小于15%。 J.4.2 在采样开始至终了的时间内,采样系统流量值的变化应在额定流量的±10%以内。 J.4.3 采样设备噪声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J.5 采样要求 J.5.1 采用合格的超细玻璃纤维滤膜。采样前在干燥器内放置24h,用感量优于0.1mg的分析天平称重,放回干燥器1h后再称重,两次重量之差不大于0.4mg即为恒重。 J.5.2 将已恒重好的滤膜,用镊子放入洁净采样夹内的滤网上,牢固压紧至不漏气。采样结束后,用镊子取出。将有尘面两次对折,放入纸袋,并做好采样记录。 J.5.3 如果测定任何一次浓度,采样时间不得少于1h。测定日平均浓度间断采样时不得少于4次。https://www.360docs.net/doc/885766560.html, J.5.6 采样后滤膜处理按J.5.1的方法进行。 J.6 计算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按下式计算: c=dn12V1000)G(G×. 式中: c——可吸入颗粒物浓度,mg/m3; G2——采样后滤膜的重量,g; G1——采样前滤膜的重量,g; Vnd——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采样体积,m3。67 附录K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方法 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与GB5032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对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TVOC)的定义有所不同,对应的分析方法也不同(分别对应K.1、K.2)。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除了上述两个标准所列的分析方法,还有光离子化法(K.3、K.4 )。光离子化总量测定法(K.4)虽没有被上述两个标准列入标准分析方法,其检测结果也与标准分析方法没有可比性,但光离子化法的测定结果也可反映室内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程度,又以其较低的市场价格,易于操作而得到广泛应用。鉴于此,本规范将光离子化总量测定法列为非仲裁性分析方法,以供选择使用,评价依据可参照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附件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2.1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开展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来源解析工作。 1.2.2本指南内容包括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 14506.30-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30部分:44个元素量测定 GB/T 14506.28-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8部分:16个主次成分量测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的公告 HJ 618-2011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 重量法 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 393-2007 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颗粒物污染源:向大气环境中排放固态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源统称颗粒物污染源。 环境受体:受到大气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空气统称环境受体,简称受体。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通过化学、物理学、数学等方法定性或定量识别环境受体中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来源。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用于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4—

实验十二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采集与测试

实验十二. 大气中总悬浮物的采集与测试 一.实验目的: 了解粉尘采样仪的基本组成,掌握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物测试原理和方法,熟悉大气中总悬浮物的基本概念。 二.实验原理: 用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方法一般分为大流量(1.1-1.7m3/min)和中流量(0.05-0.15m3/min)采样法。其原理基于: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使之通过已恒重的滤膜,则悬浮微粒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气体积,即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本实验采用中流量采样法测定。 三.实验仪器与药剂: 1.中流量采样器:流量50-150L/min,滤膜直径8-10cm。 2.流量校准装置:经过罗茨流量计校准的孔口校准器。 3.气压计。 4.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或聚氯乙烯滤膜。 5.滤膜贮存袋及贮存盒。 6.分析天平:感量0.1mg。 7.塑料无齿镊子。 四.实验步骤: 1.采样器的流量校准:采样器每月用孔口校准器进行流量校准。 2.采样

(1)每张滤膜使用前均需用光照检查,不得使用有针孔或有任何缺陷的滤膜采样; (2)迅速称重在平衡室内已平衡24h的滤膜,读数准确至0.1mg,记下滤膜的编号和重量,将其平展地放在光滑洁净的纸袋内,然后贮存于盒内备用。天平放置在平衡室内,平衡室温度在20-25℃之间,温度变化小于±3℃,相对湿度小于50%,湿度变化小于5%; (3)将已恒重的滤膜用小镊子取出,“毛”面向上,平放在采样夹的网托上,拧紧采样夹,按照规定的流量采样; (4)采样5min后和采样结束前5min,各记录一次U型压力计压差值,读数准确至1mm。若有流量记录器,则可直接记录流量。测定日平均浓度一般从8:00开始采样至第二天8:00结束。若污染严重,可用几张滤膜分段采样,合并计算日平均浓度; (5)采样后,用镊子小心取下滤膜,使采样“毛”面朝内,以采样有效面积的长边为中线对叠好,放回表面光滑的纸袋并贮于盒内。 将有关参数及现场温度、大气压力等记录填写在数据表13-1。3.样品测定:将采样后的滤膜在平衡室内平衡24h,迅速称重,结果及有关参数记录于数据表13-2。 五.实验注意事项: 1.滤膜称重时的质量控制:取清洁滤膜若干张,在平衡室内平衡24h,称重。每张滤膜称10次以上,则每张滤膜的平均值为该张滤膜的原始质量,此为“标准滤膜”。每次称清洁或样品滤膜的同时,称量两张“标准滤膜”,若称出的重量在原始重量±5mg范围内,则认为该批样品滤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