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八:影响类材料题答题模板(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八:影响类材料题答题模板(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八:影响类材料题答题模板(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影响类材料题解题模板

题型特点

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等等。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此类试题还可变为“评价”类试题。

解题方法

1.影响类

(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或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

第一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第二种: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思考。

政治影响,可从政治格局、制度革新或调整、政权更替、政策制定或改变、新的阶级产生等方面思考。

经济影响,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文化影响,可从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思考。

军事影响,可从国家军事装备、以及对随后战争等方面思考。

外交影响,可从国家对外政策、国家之间外交事件等方面思考。

第三种: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

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等同于直接影响;

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

第四种: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

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

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

注:①当试题没作特别规定时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主要依据是是否促进社会发展、历史进步。

②要分清主次影响,即以积极影响为主,还是以消极影响为主。一般情况下,近年的考题在评价积极影响和消极影

响时,也要注意分清主次,应以积极的为主。

2.意义类

(1)从性质、作用、积极的影响、历史功绩等方面思考。

(2)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格局)等方面思考。

实战演练

1.(2019全国卷I·46节选)

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6分)

【答案】(2)意义: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解析】(2)据所学阿拉曼战役与同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与瓜岛战役成为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可知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和二战的转折点之一;由材料“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分析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2.(2019全国卷II·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

意义。

【答案】(2)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解析】(2)意义,由材料三“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得出维护国家关税主权;由材料三“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得出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由材料三“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得出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2019全国卷II·45节选)

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6分)

【答案】(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2)由材料“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得出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由材料“对政府极度不满”得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由材料“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得出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4.(2019全国卷II·46节选)

材料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9分)

【答案】(2)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解析】(2)由材料“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得出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由材料“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得出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由材料“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得出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5.(2019全国III卷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

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9分)

【答案】(2)意义: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解析】(2)据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和所学知识可得出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和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据材料二“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可得出强化了民族认同;据材料二“汉朝盛时……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可得出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

6.(2019全国III卷45节选)

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同年8月,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柔软的下腹部”,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只能推迟。在1943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1944年6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计划”。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7分)

【答案】(2)显示了盟国与法西斯作战团结一致;对德国形成两面夹攻;加速了德国的溃败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解析】(2)“第二战场”的打击对象为德国法西斯,其直接意义可得出对德国形成两面夹攻和加速了德国的溃败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根据材料“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1944年6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计划””

也体现了反法西斯国家最终团结统一,一致维护人类和平的精神。

7.(2019海南卷·2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则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的影响。(7分)

【答案】(2)影响:人才选拔多名实不符,官员行政能力下降;腐败之风盛行;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7分)【解析】(2)依据材料“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得出人才选拔多名实不符,官员行政能力下降;从材料“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分析得出腐败之风盛行;由材料“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可知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

8.(2019海南卷·24节选)

材料举行贵族议事会是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议事决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1615年,努尔哈赤选出了“正直贤良”的大臣八员,与一些贵族一起,审议本部族内的民事、刑事纠纷。此后逐渐发展,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过清朝的一些重大军政事务,如平定三藩、攻取台湾、反击沙俄等。雍正年间,因用兵西北,设军机处,后为定制,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有名无实。1791年,乾隆皇帝下谕旨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前期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作用。(9分)

【答案】(1)作用:延续北方民族政治传统,成为政治中枢;团结平衡各种力量,维持清朝统治稳定;维护了清朝大一统局面。(9分)

【解析】(1)由材料“举行贵族议事会是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议事决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可知延续北方民族政治传统,成为政治中枢;从材料“与一些贵族一起,审议本部族内的民事、刑事纠纷”分析团结平衡各种力量,维持清朝统治稳定;依据材料“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过清朝的一些重大军政事务,如平定三藩、攻取台湾、反击沙俄等”可知维护了清朝大一统局面。

9.(2019海南卷·25节选)

材料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对解放区大举进攻,国内形势急剧变化,中共中央迅速确立新的工作方向。“具体条件变了,战争打到头上来了,参军参战这时应比群运还重要,一时应成为中心工作。”中共中央发出“后方比着搞生产”的号召,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各军区也组织了不同规模的生产支援活动。1946年12月,中

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连续报道“蒋介石出卖民族利益、破坏和平、发动内战、坚持实行法西斯独裁的罪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主要措施对解放战争的意义。(5分)

【答案】(2)意义: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推动了战略转折;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5分)

【解析】(2)据材料“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各军区也组织了不同规模的生产支援活动”分析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依据材料“946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结合所在1947年战略反攻可知推动了战略转折;由材料“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结合所学解放战争的胜利可知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10.(2019江苏卷21节选)

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裁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3分)

【答案】(2)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

【解析】(2)据材料二“纸张……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印刷术蓬勃兴起……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得出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促进了汉字的传播,不断催生了多种字体,还使字体变得规范。

11.(2019江苏卷23节选)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疫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3分)

【答案】(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解析】(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物种交流及人类生活丰富多样化、世界经济联系及文明的交流融合等方面进行分析。

12.(2018全国I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

【答案】意义: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每项2分,答出其中两项即可得满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4分)

【解析】根据“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并结合所学村民自治相关知识得出乡村治理的创新,健全了国家治理体系;根据“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并结合改革开放后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相关知识得出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实行村民自治,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13.(2018全国I卷·45节选)

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

【答案】意义:方便纪年;(2分)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3分)长期使用,影响深远;(2分)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2分)

【解析】根据“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得出方便纪年;根据“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得出长期使用,影响深远;根据“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得出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根据“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结合所学可知以年号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14.(2018全国II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

【答案】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解析】由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得出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由材料“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得出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由材料“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得出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15.(2018全国II卷·45节选)

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影响。(4分)

【答案】(2)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解析】(2)影响,由材料“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

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得出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由材料“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得出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6.(2018全国III卷·46节选)

材料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6分)

【答案】(2)作用: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

【解析】(2)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据材料“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可得出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据材料“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可得出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

17.(2018江苏卷22)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5分)

【答案】(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3)影响,据材料一中“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得出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

持,据材料一中“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得出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据材料二“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得出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结合所学得出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注意从该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角度辩证回答。

18.(2018江苏卷23)美国最高法院建立于1790年,它在政治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一一应允。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材料二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完成下列要求: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运行中的作用。(3分)

【答案】(3)作用:完善分权与制衡的机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有时也有碍民主公正。

【解析】(3)作用,据材料一中“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结合所学得出完善分权与制衡的机制,据材料二“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得出有利于社会稳定,据材料二“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得出有时也有碍民主公正。

19.(2018海南卷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2 20世纪自由贸易的发展演变

时间事件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建立战后世界和平的纲领,其中包括取消

1918年

一切贸易壁垒、国际贸易计划均等。

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宣布所有国家都应在平等的基础上

1941年

进行贸易。后该原则被26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确认。

1946~1948年美国向联合国提议,成立一个以自由贸易为原则的国际贸易组

织。23个国家参加的关贸总协定生效,重要目标是削减关税和

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等。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其宗旨和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一致。

——据金卫星《从“门户开放”到世界贸易组织》(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由贸易在20世纪的

作用。

【答案】(2)作用:①消除贸易壁垒,促进世界贸易发展,推动全球化(任答两点3分);②促进各国经济增长(2分).

【解析】(2)作用,据材料“重要目标是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等”,可得出消除贸易壁垒,促进世界贸易发展,推动全球化,同时也促进各国经济增长。

20.(2018海南卷24)

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9分)

【答案】(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3分);监察体制完善(3分);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3分)。

【解析】(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进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21.(2018浙江选考31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基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

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5分)

【答案】(2)爱国;进步;启蒙。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解析】(2)维新变法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材料“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22.(2018浙江选考32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19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运走陆路和海路从此一样容易,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

——据(美)诺曼?里奇《现代欧洲史》等整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括欧洲的铁路建设对市场形成的重要意义。(4分)

【答案】(2)意义: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有助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密切联系;拓宽市场;助推世界一体化进程。

【解析】(2)材料二“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各地经济联系加强和世界市场形成等方面分析。

最新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高考历史大题万能答案及模板

高考历史大题万能答案及模板 一.原因类 01专制集权制度的原因 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同时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是也是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社会:广大人民渴望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 理论:法家思想为其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汉武帝以来,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地理: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国土辽阔,需要统一的强有力政权进行管理。 02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条件 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较高。 ③政府扶植:为保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不利因素 ④经济:小农经济规模小,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⑤政治:封建政府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03手工业未出现技术革命的原因 发展动力:中国古代手工业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技术水平:代表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新技术难以向社会推广,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劳动者:官宫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 统治者: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究与发明。 04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政治: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相应动力。 经济:明清统治者仍顽固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科举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的强化,禁锢了思想和创新。 对外: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 05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根本: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前提:中国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不断促使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内部: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终究难以抵挡机器大生产强有力的进攻。 客观:中国近代工业及近代交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联系,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06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从世界潮流看: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主流,以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为斗争形式,以实现近代化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显然违背了这一潮流。 从运动自身看: 1)经济:农民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是新的阶级力量,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狭 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 2)思想: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论。 3)政治: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和社会制度。 4)组织: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 07辛亥革命兴起和失败的原因 兴起的原因 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020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2020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一、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等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 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历史原因 (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二)从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2018年高考政治答题模板26个

2018政治答题模板26个 答题模板1 价格变化的原因及稳定物价的措施和原因 (1)价格变化的原因 答题要素:价值+供求+市场缺陷+货币供应量+经济政策+流通环节 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格越低。) ②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③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的缺陷: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 ④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会上涨;相反,物价会降低。(货币供应量) ⑤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物价稳定。(国家经济政策) ⑥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商品流通不畅,也会引起价格上涨。 (2)稳定物价的措施 答题要素:科技管理+发展生产+市场监管+货币供应量+宏观调控+流通环节 ①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④合理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3)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 答题要素:物价影响生活+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市场规律+以人为本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

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③稳定物价,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 答题模板2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原因与措施 (1)原因 答题要素: 消费作用+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生产目的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②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③扩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2)措施 答题要素: 国家(发展经济、宏观调控、收入公平、社会保障、消费环境)+企业+个人 ①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发挥财政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②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③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答题模板3 企业经营与发展的措施 答题要素:经营战略+自主创新+信誉形象+社会责任+科学发展+对外开放

(完整版)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模板)注意事项

如何审题 历史非选择题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任何脱离基础知识而空谈技巧的做法都无异于空中楼阁。所以,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首先是一个知识问题,其次才是解题方法问题。当然,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如果能掌握一些做题技巧,还是大有裨益的。 一、审:认真审题 认真审题是解题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答题之前一定要对题目设问仔细审读,明确题目要求。 近年来的历史非选择题,一般包含五个部分: 1.解题依据:“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等。 2.答题要求: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如简述、说明、指出、阐述、概括、简析、简评、比较、论证、评述等。 ⑴简述:用简要的话陈述或总结。虽说是 “简”,但答题时要所涉及的“要点”还是多多益善。(点到为止,但“点”要全面。) ⑵说明:解释清楚,解说明白;证明,论证。 (作为问答题提示语,一般取前者,下同。) ⑶指出:(用浅显的语言或专业语言)指点出来。 ⑷阐述:阐明陈述,详尽深入地说明和陈述。 ⑸概括: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简明扼要。 ⑹简析:简要分析。分析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跟“综合”相 ⑺简评:简要评价。评价指衡量评定人或事物 的价值或作用(解题时常用辩证法)。 ⑻比较: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较的形式有横向比较(同类事物的相同属性在某时刻呈现的异同)和纵向比较(同一事物的同一属性在 不同时刻呈现的异同)。 ⑼论证: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用论据证明论题的真实性。论证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理论论证、比较论证、因果论证等。 ⑽评述:评论﹑叙述。对历史“小论文式”试题而言,一般要叙述观点、论证观点、评价观点(表明态度)。 3.限定词:时间、空间、答题范围、角度等。 4.核心词:原因、背景、措施、特点、特征、趋势、变化、区别、异同、结果、意义、作用等。 5.分值:每道试题后面后标有分数,该分数实际上是在告诉考生需要“答多少”。例: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12 分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 分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 分

2017年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

2017年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 【一】见到经济学角度分析如何经营时。从这些方面回答。 1,市场:要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 2,科技: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 3,管理:加强人才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4,素质:提高劳动者、经营者素质。 5.效益: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创立品牌,生产优质产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7,竞争力: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图表类主观题。 第一问一般是反应了什么现象:要看清题目,从图表语言转变为文字语言,还要答出反应的本质性问题。第二问:一般问:表一与表二的关系。 第三问:对反应现象的认识。结合图表、文字认识。 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注意,要结合材料 【三】意义影响的主观题。 一、经济意义: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促进结构调整,促进就业。 3,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4,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5,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 6,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能力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吸收资金、计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政治意义:1.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转变政府的职能。 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高综合能力,构建和谐社会 【对外开放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环境,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安全 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 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新秩序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对党】有利于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 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 【思想文化意义】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国民素质 ★【答题技巧】★ 当题目问“为什么”时的答题思路 要说这件事的依据 重要性(作用意义目的等) 必然性(这件事存在的客观实际) 可能性(存在的主观条件) 或者不做的危害(导致消极后果) 【启示类】一要说明材料体现的道理二要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应该怎么说) 【反映类】原理方XX分析 把握材料给我信息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 ●【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及答题思路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及答题思路 ——高考历史 答题模板 一、历史背景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de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de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de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de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答题思路 1、答题de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de段和不同de句上标出不同de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de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de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de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de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de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de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de特点是比较de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de关系,然后按设定de项目之间de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de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de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de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de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de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de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de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de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de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de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de解题思路

高考文综大题答题模板(第3版)版精选

高考文综大题答题模板(第3版)版 自然地理部分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 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 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 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 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等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2018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及必备术语有哪些

2018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及必备术语有哪些【一】2018你那高考历史必背答题术语1、现象、表现“现象”、“表现”俱指情况、史实而言,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如“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实。“南朝和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即要求答出经济发展的情况。 2、体现、反映“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如,“下列19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历史潮流的有……”此题的含义可这样理解:“资本主义历史潮流”这个实质,通过“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来“体现”。 又如,“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民族关系既有“战乱和分裂”,又有“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且后者是主流,这样的答案,要转几道弯才能组织现来(不是直接能够得现结论的),考生如不能领会此意,何能作出符合命题者意图的答案? 3、说明、表明“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合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如“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以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94年高考历史第43题最后一问“(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说“表明了什么?”也就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的意思。 4、评述、评价、评论;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评价就是评定历

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评述偏重于叙述,评论(评价)偏重于结论。高考中的评论(评价)题,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准确而又深刻,精炼而又恰当。在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如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的观点等。评价和评论历史问题有一套专门的方法,设问呈现: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或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评述”就是对史学观点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评论。 (2)评价、评述类设问含有这样的词语:评价、简评、评论、说明、证明、解释、你认为、如何理解、你的看法等。 答题模板:(1)评价类历史评价=史实(即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是否促进社会或生产力发展)+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结论 (2)评述类一般分三个步骤解答:①“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是什么或你同意的观点是什么。②“为什么”,即你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③“怎么样”,即你对持有该观点的人有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对或错的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二】2018年高考历史答题思路有哪些历史大题答题思路

最新高考文综大题答题模板(第3版)最新版

第一版块基础概览 自然地理部分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 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 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 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 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 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高中地理大题万能答题模板

高中地理大题万能答题模板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影响气温的因素: …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和公式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2、历史特点类: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3、历史原因类: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 (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 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4、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 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 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6、比较类: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7、影响或意义类: 影响或意义=(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8、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9、性质分析类: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10、历史评价类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⑵事物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⑶观点评价=是什么(材料的观点或你的观点)+为什么(你的理由)+怎么样(对错的根源及正确的观点) 11、启示、认识类: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12、开放性问答题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否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高考文综政治大题答题模版

高考文综政治大题答题模版 (一)政府(国家) 1、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 ①我国的国家性质;②我国的国家职能;③我国国家机构应该坚持的原则;④国家这样做的意义。 2、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 ①社会主义的本质;②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⑤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⑥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⑦国家这样做的经济意义。 3、政府(国家)在经济学里面的行为是宏观调控;政府(国家)在政治学里面的行为是履行国家职能。 (二)国际关系 1、(政治学)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2、(政治学)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 ①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②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③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⑤国际竞争的实质;⑥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⑦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和目标等)。 3、(经济学)国际经济关系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

2015年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2015年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一:因果类选择题答题模板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因果类选择题解题模板 题型特点 1.该题型考查基础识记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 2.题干和选项中都包含丰富而密切的关联信息,要将其与所学知识有机串联,以辨真伪。 3.不仅要对题干信息分析全面和准确,还要针对四个类似选项逐一分析,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最佳选项。解题技巧 注意: ①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客观、主观、主要、次要、直接原因、间接、历史、根本原因等; ②注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谁是因谁是果。 方法: ①采取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后者一定是果。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高考真题 1.(2019全国II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答案】D 2.(2019全国II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020年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全国通用)

2020年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 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 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另附:各类题型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技巧 (一)抓“类型” 解历史选择题,首先要明确它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程度型(又称最佳型)、比较型、因果型、材料型(包括文字和图表)、逆向型(又称否定型)、概念型、组合型、条件型、论证型、结论型等10种类型,然后根据各种类型的解题方法“对号入座”。 而把握题目类型的基本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考查题干中的“答题项”,也就是答案所包含的项目(一般置于题干的末尾)来确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