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高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高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

高度的测量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综合数学或其它学科知识形成高度的测量方案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解直角三角形》章末“综合与实践”.这一章是学生在充分学习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上,从测量入手,创设学习情景,研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及其实际应用.在本节课的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构造相似三角形、借助平行投影、运用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知识解决一些实际测量问题.

通过本节课高度测量方案的探究,渗透着数学识模和建模的思想,能极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本节课先用2016年国庆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引入,再用学生所熟知的学校旗杆为具体问题情境设置具体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和课堂德育的功能;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它学科知识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鼓励学生展示、讲解自己的高度测量方案,合作交流、反思质疑;再设情境河对岸铁塔高度的测量这一具体情境,合作交流,应用探究,质疑解惑;最后课堂小结,肯定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表扬学生们学以致用,大胆创新的表现,更要引导学生体会学科知识融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和其它学科知识,设计高度的测量的方案.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的价值,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2)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或其它学科知识设计高度的测量方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4)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尝试评价和反思。

2.目标解析

(1)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设计,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小组合作探究运用数学知识或其它学科知识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在小组讨论、方案展示过程中发表自己想法、勇敢创新,在大胆质疑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等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合理利用物理、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设计紧贴实际情境的旗杆高度的测量方法,进一步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在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设计高度测量方案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测量方案,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4)探索、分析、设计高度的测量方案的有效方法,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在小组间交流成果过程中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尝试评价和反思.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已经完成了初中各科课程,本节课给出情景问题,让学生去解决,需要学生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另外本节课方法众多,使用同一方法设计测量方案,不同学生思路也不尽相同,特别是构造直角三角形,使用三角函数综合数学学科知识设计的测量方案,方法有难度,应用很广泛,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有:

1.课堂预设的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案顺序与课堂实际中学生展示顺序的不可控之间的矛盾.

2.实际测量过程中,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建立的方案往往能紧贴实际,选用最易操作的方法,不会考虑较复杂的实际测量情境.

在学习勾股定理、相似三角、解直角三角形的时候,学生已经尝试过不同的方法测量高度,因此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很容易想到多种不同的方法设计测量方案,本节课着重于学生学习兴趣、数学经验的积累,可不拘泥于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的展示顺序.本节学生对于旗杆高度的测量不会刻意去选择综合学科知识的测量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学会分析实际问题,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数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先让小组代表通过实物展台展示方案,再用ppt动画演示,设计必要的板书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让学生更好地的把握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综合与实践要求:结合实际情景,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体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发现

和提出问题.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探究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具体问题

(播放2016年国庆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

同学们,听到雄壮的国歌声奏响,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心中无比骄傲与自豪.在升国旗中,升旗手恰好在48秒国歌声中将国旗升至最高点,升旗手需要根据旗杆的高度来确定升旗的速度,旗杆的高度是多少呢?你会测量旗杆的高度吗?就让我们以校园旗杆为例,用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来研究高度的测量?

(板书标题:高度的测量.幻灯片展示升旗广场图片.)

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或其它学科知识,设计出高度测量方案.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导学案中设计出具体的测量方案.

【设计意图:以生动的2016年国庆节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视频引入课题,创设探索氛围,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学生熟知的升国旗为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即发挥了课堂的德育功能,又仅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热情.结合提出的问题,在学案中制定了五个探究步骤,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探究活动,怎样形成解决问题的报告.】

(二)、小组合作探究,形成测量方案

(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的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间分工协作交流探究.我们是这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一号组长负责组织组内讨论、确定方案;

2、二号副组长负责方案书写;

3、三号、四号复习协助方案计算、绘图,准备发言.

老师积极参与到小组探究中,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表扬学生独到见解,了解不同小组的方案设计,及时帮助引导.)

AB BE = CD DF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组内明确责任分工的前提下,小组成员间分工协作,调动每一个成员的主观能动.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自主的由知识到实践展开丰富的想象,再利用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同时又在交流中开阔眼界,取长补短,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借助学生的成果有重点地提炼出数学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深入学生中间,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也在与学生交流中发现闪光点,明确下一环节交流思路.】(三)、交流成果,小组代表使用多媒体展示方案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引导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进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这也是完成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维目标的需要

为此,在本环节中,首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代表通过多媒体展示本组制定的方案,介绍工具、原理、测量方法、所需数据等.(学生展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方案,如后附“预设方案”,点评不作演示)

预设方案一:

利用平行投影测量高度

一、用什么测量方法?

如上图所示:平行投影下,同一时刻,所有物体的影子朝同

一方向,且物体与影长之比皆相等.

二、这种测量方法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标杆、卷尺.

三、应测量得到哪些有关数据?

上图所示标杆CD的长度,影长DF、BE.

代入数据进行计算

四、测量过程主要分哪些步骤完成?

①测量标杆CD的长度;

②将标杆垂直立于地面,测量出影长DF;

③测量出旗杆的影长BE.

五、如何计算测量的结果?

预设方案二:

构造相似三角形测量高度

一、用什么测量方法?

如上图所示:镜子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构造ΔABG ∽ΔCDG. 二、这种测量方法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镜子、卷尺. 三、应测量得到哪些有关数据? 上图所示线段BG 、GD 、CD 的长度. 四、测量过程主要分哪些步骤完成? ①测量员垂直于地面站立,测量出测量员眼睛与地面的高度,即CD 的长; ②将镜子放置在水平的篮球场上; ③测量员在直线BE 上移动,直到通过镜子观测到旗杆顶端停止; ④在镜子上标记出反射点G ; ⑤测量出线段GD 、BG 的长. 五、如何计算测量的结果? 预设方案三:

学科知识融合方案 一、用什么测量方法? 如右图所示,我校标准化篮球场,南北长度是28米(即上图中线段CD 的长).用测角仪测量出∠ADB 和∠ACB 的度数. B A D C AB tan =BD BD=tan AB tan =BD BC=tan =2828tan tan 2811tan tan ADB AB ADB ACB AB ACB BC BD CD AB AB ACB ADB AB ACB ADB ∴∴-=∴-==-∠∠∠∠∠∠则∠∠

二、这种测量方法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测角仪,计算机excel 三、应测量得到哪些有关数据? ∠ADB 和∠ACB 的度数 四、测量过程主要分哪些步骤完成? ①用测角仪,在篮球场最南端地面测量出旗杆顶端仰角∠ACB 的度数; ②用测角仪,在篮球场最南端地面测量出旗杆顶端仰角∠ADB 的度数; ③使用Excel ,设计计算公式,输入测量数据进行计算. 五、如何计算测量的结果? 预设方案四:

利用勾股定理测量高度 一、用什么测量方法? 绳子垂下后,超过旗杆的长度(线段BC 的长),右图绳子拉直后绳端C ’与旗杆底部的距离(线段BC ’的长度). 在Rt △ABC 中,AB 2+BC'2=AC 2 AB 2+ B C'2=(AB'+B'C')2 二、这种测量方法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卷尺. 三、应测量得到哪些有关数据? 线段BC ,BC ’的长度. 四、测量过程主要分哪些步骤完成? ①将绳子垂下后在旗杆底端固定; ②将多余绳子拉直,如左图,测出线段BC 的长; ③拉紧绳子一端,沿水平面将绳子拉直,如右图,测出旗杆底端与绳端C ’的距离,即图中线段BC ’的长度. 五、如何计算测量的结果? B'

B A B A

预设方案五:

利用三角函数

一、用什么测量方法? 在Rt △CEB 中

CE=BE tan ∠2

在Rt △AEC 中 AE=CE ·tan ∠1 =BE tan ∠2 tan ∠1 =BE ·tan ∠1tan ∠2

∴AB=AE+BE

= BE ·tan ∠1tan ∠2 +BE

= tan ∠1tan ∠2 +1

二、这种测量方法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高度为1米的测角仪.

三、应测量得到哪些有关数据?

仰角∠1,俯角∠2.

四、测量过程主要分哪些步骤完成?

①将高度为1米的测角仪CD ,垂直放置在旗杆底端B 的

同一水平面上;

②测得旗杆顶端A 的仰角∠1;

③测得旗杆底端B 的俯角∠2;.

五、如何计算测量的结果?

预设方案六:

数学学科知识综合方案

一、用什么测量方法?

在Rt △ABD 和Rt △ABC 中

tan tan tan tan 11tan tan AB AB CD AB CD CD AB αββα

βα=∴-==-则

B D

C A

二、这种测量方法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测角仪、卷尺.

三、应测量得到哪些有关数据?

仰角∠α,仰角∠β.

四、测量过程主要分哪些步骤完成?

①用测角仪在点D 测得旗杆顶端仰角α;

②用测角仪在点C 测得旗杆顶端仰角β.

五、如何计算测量的结果?

其它预设: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可能提出其它方案,比如,

使用氢气球、借助旁边教学楼等.

【设计意图:在学生独立思考、讨论探究之后,运用日常生活经验和以前所学知识使问题得以解决.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讲解自己设计的方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尝试评价和反思,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再设情境,拓展探究

下面有这样一个实际问题:

小明家,住在河边一幢大楼里.假期,小明在楼前运动场锻炼身体,他观察到河对岸新建了一座铁塔.小明想测量铁塔的高度,特意作了现场考察.他发现:

1、在楼前广场不同地方都可以看到塔的顶部.

2、在平坦的楼顶不同地方也可以观测到塔的顶部.

3、在楼顶边缘处能同时看到塔的顶部和底部.

4、在小明家阳台也能同时看到塔的顶部和底部.

请根据小明提供的信息,帮助小明设计出测量塔高的方法.在导学案后面画出草图,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吧.

【设计意图:通过实景图片抽象后引入问题情境,结合引导语指引学生快速认识具体的问题,也是给学生思考探究适当点拨,使学生你能够迅速想到用刚刚学过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多侧面、多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通过板书B A A

静态体现知识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将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体系.】

(五)、总结反思、提升认识

刚才同学们能运用所学知识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我们得到了很多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我相信还会有其它一些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整理,继续探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同学们能根据老师提出的具体问题情境,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来,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灵活运用基本方法,设计了很多种不同的测量方法,综合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建模思想、方程思想;更可喜的是遇到复杂问题,同学们能创造条件,转化为基本图形来进行问题解决.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综合与实践要求:通过对有关问题的的探讨,了解所学过的知识(包括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在此环节,肯定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表现,表扬学生们学以致用,大胆创新,更要引导学生体会学科知识融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六)、学以致用、课外实践

课程标准综合与实践要求:会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和小论文,并能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本环节中,创设同类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在测量高度活动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已有经验,再进行探究,形成新的测量方案报告,为此提出以下情景问题: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测量的实际问题,相信你一定能类比高度的测量方法解决下面一个问题:(展示南阳市温凉河改造后美景图片)

南阳市2016年要继续开展内河治理工作,在梅溪河综合改造规划中,要在我校旁边梅溪河上新建一座景观拦水坝,需要测量拦水坝所在位置河的宽度,你能帮忙设计一个具体测量方案吗?

本节课同学们都能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学习状态和学习氛围非常好,希望同学们带着这种激情、带着这种睿智刻苦学习,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心想事成!谢谢家!

八、板书设计

优美清晰、图像规范,色彩艳丽的幻灯片,不能代替规范的板书.它从静态体现知识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故而设计板书如下: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1.5 测量物体的高度 【学习目标】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会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重点】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难点】记住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学习过程】 一、初生牛犊不怕虎,让我来探索: 探究一:1、自学课本27页-29页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小组讨论每个活动的活动原理. 探究二:1、如图,某中学在主楼的顶部和大门的上方之间挂一些彩旗.经测量,得到大门的高度是5m,大门距主楼的距离是30m,在大门处测得主楼顶部的仰角是30°,而当时侧倾器离地面1.4m,求学校主楼的高度(精确到0.01m) 2、(辽宁)如图,山上有一座铁塔,山脚下有一矩形建 筑物ABCD.且建筑物周围没有开阔平整地带.该建筑物 顶端宽度AD和高度DC都可以直接测得。从A、D、 C三点可看到塔顶端H.可供使用的测员工具有皮尺, 测倾器(即测角仪). (1)清你根据现有条件,充分利用矩形建筑物.设计 一个测量塔顶端到地面高度HG的方案.具体要求如下: ①测量数据尽可能少;②在所给图形上,画出你设计 的测量的平面图,并将应测数据标记在图形上(如果测 A、D间距离,用m表示;如果测D、C间距离,用n

F D A H 表示;如果测角,用α、β、γ等表示.测倾器高度不计) (2)根据你测量的数据,计算塔顶到地面的高度HG(用字母表示), 二、我的课堂我做主 1、(黑龙江哈尔滨)今年入夏以来,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位不断下降,达到历史最低水位.一条船在松花江某水段自西向东沿直线航行,在A 处测得航标C 在北偏东60°方向上.前进100米到达B 处,又测得航标C 在北偏东45°方向上.在以航标C 为圆心,120米长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有浅滩.如果这条航继续前进,是否有被浅滩阻碍的危险?( 3≈1.73) 三、看我有多棒 1、(2007云南双柏县)如图,在某建筑物AC 上,挂着“多彩云南”的宣传条幅BC ,小明站在点F 处,看条幅顶端B ,测得仰角为?30,再往条幅方向前行20米到达点E 处,看到条幅顶端B ,测得仰角为?60,求宣传条幅BC 的长(小明的身高不计,结果精确到0.1米)。 2、(2007湖北潜江)经过江汉平原的沪蓉(上海—成都)高速铁路即将动工.工程需要测量汉江某一段的宽度.如图①,一测量员在江岸边的A 处测得对岸岸边的一根标杆B 在它的正北方向,测量员从A 点开始沿岸边向正东方向前进100米到达点C 处,测得 68=∠ACB . (1)求所测之处江的宽度(.48.268tan ,37.068cos ,93.068sin ≈≈≈ ); (2)除(1)的测量方案外,请你再设计一种测量江宽的方案,并在图②中画出图形 .

最新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案精编版

2020年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 案精编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2、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力的单位:牛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学生自备各种各样小物品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课:(由拉力器引出课题与弹簧测力计可以测力的原因) 同学们,认识老师带来的物品吗?(是拉力器)谁会用?请两位同学来试一下吧。通过两位同学来拉拉力器,你们发现了什么?(一位力气大一位力气小)?是怎么判断力气大小的?(弹簧拉伸的长短)<板书:受力大,伸长长> 看来弹簧的这个特点可以帮我们测试出力的大小<板书:测量力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 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专门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它的里面也有弹簧存在,所以叫它“弹簧测力计”,在生活中也常被叫做弹簧秤。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初步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组成与各部分的作用。 在我们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时,先来了解一下它吧。请同学仔细观察测力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猜想一下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1)提出观察要求:A、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观察任务。B、小组成员一起观 察,共同讨论。C、讨论结束放下手中的测力计,迅速坐 好,举手示意老师。 (2)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3)老师总结(出示课件) 2、重点讲解测力计中的刻度。 (1)观察测力计上面的数字与符号,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有两个单位“牛顿”“克力”) 讲解: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科学技术上则统一规定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100克的力(2)再观察:测力计中1小格代表多少牛?1大格代表多少牛? (3)学读测力计中的数据:1牛、2.5牛、4牛。 (4)感受测力计1牛与5牛的力大约是怎样的。 三、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演示使用方法,共同来测量一个钩码的重量。(其中一位同学的测力计指针不在零刻度上。)

测量物体的高度

1.5测量物体的高度 学号_____姓名__________ 活动课题: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测量物体的高度. 活动方式:分组活动、全班交流研讨. 活动工具:测倾器(或经纬仪、测角仪等)、皮尺等测量工具. 活动一:测量倾斜角. 测量倾斜角可以用测倾器.简单的测倾器由度盘、铅锤和支杆组成(如图). 使用测倾器测量倾斜角的步骤如下: 1.把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 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 2.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 根据测量数据,你能求出目标M的仰角或俯角吗?说说你的理由. 活动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所谓“底部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可以无障碍地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底部之间的距离.如图1-18,要测量物体MN的高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测得M的仰角α ∠MCE. = 2.量出测点A到物体底部N的水平距离AN=l . 3.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a(即顶线PQ成水平位置时,它与地面的距离). 根据测量数据,你能求出物体MN的高度吗?说说你的理由. 活动三: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所谓“底部不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不能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底部之间的距离.如图1-19,要测量物体MN的高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测得此时M的仰角α ∠MCE. = 2.在测点A与物体之间的B处安置测倾器(A,B与N在一条直线上),测得此时M的仰角 β ∠MDE. = 3.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BD=a,以及测点A,B之间的距离AB=b. 根据测量数据,你能求出物体MN的高度吗?说说你的理由. 议一议:(1)到目前为止,你有哪些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如果一个物体的高度已知或容易测量,那如何测得某测点到该物体的水平距离?

如何测量旗杆高度较完整版

如何测量旗杆高度较完整 版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测量旗杆高度 将生活中一些无法直接测量物体高度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相似三角形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给予解决.通过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探究,渗透数学识模和建模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和综合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旗杆的高度,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题,以课后分组合作活动的方法进行实践以及进行全班交流,进一 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情感与态度: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培养学生积极的进取精神,增 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体现数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 重点: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解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如何与课本中有关知识相联系. 关键:抓住测量方法,结合所学,进行问题的解决.

方法一:目测 先目测一根木棒的长度,再测量,看看误差大概是多少,再目测旗杆长度,使人眼到旗杆的距离和人眼到刚刚测的木棒的距离是一样的,根据上一次的误差测量,会精确很多。 方法二:相似 1.用镜子将镜子放在人与旗杆之间,使人能够从镜子里看到旗杆顶端,测量这时候人到镜子的距离,旗杆底部到镜子的距离还有人的身高,根据相似三角形,求出旗杆的高2.用水若是下雨,可以将上述的镜子换为水,一样可以测量。3.用照相机因为照相机的原理就是把物体按照一定比例缩小,所以可以先照下一位同学,根据他的身高求出相似比,再测量照完照片之后照片上的旗杆高度,根据相似比求出。注意,这里牵扯到视角问题,照相机不同的视角相似比是不同的,所以被测量的这个同学要和旗杆底部重合。4.用标竿比较容易的是用1根,比较精确的是用2-3根。将标竿立于旗杆边上,使旗杆顶端与标竿顶端在一条直线并且与地面成特殊角。(测量角度可以面朝天躺在标竿前面测量,也可以用镜子将角度反射过来)。计算。

五年级科学上册《测量力的大小》评课稿 教科版

《测量力的大小》 《测量力的大小》是小学科学五年级的内容,李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从头整合了教学内容使科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围绕着认识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 计,设计了“观察弹簧秤”、“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两个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称量练习中明确正确的实验操作。 总体上,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衔接严紧,学生活动设置恰当。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创设情境有新意 力学部分的教学离不开牛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充分利用了苹果,既渗透了科学史部分的教学,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增加了时代的意义(乔布斯与苹果)。 2.课堂教学注重与原有知识的连接 以尺子、量筒等学科测量工具来引出弹簧秤,这样做既不突兀,又回顾了已有的知识。 在讲解弹簧秤的读数时,类比温度计,不仅能够让学生较快明白正确的操作,又一次明确温度计的读数。 3.实验用品选取恰当,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活动中,测量的对象为学生的一些学习用品。这些物品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取材便当,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起力的单位概念。 学生实验用具弹簧秤与教师演示用弹簧秤的量程和最小刻度例外,让学生明白例外的弹簧秤量程和最小刻度例外,使用时应当注意观察。

估计被测物重力是难点,教师选择用钩码来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得出利用钩码来估计被测物的重力大小。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工具来科学测量。 4.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整个教学设计从观察到实验操作的教学都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教师在过程中仅充任一个引导者。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去充分动手、思考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但是应当注意避免以偏概全,让理念流于形式,降低教学效率。本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欠妥: 1.课堂时间分配不当 教师设计的两个学生活动,本意是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是一个课时很难完成。勉强进行导致了课堂教学不统统,而进行的活动因为时间不充分,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个人认为本堂课可以换个处理方法:或者分成两个课时,或者简化“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教学。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的有效性较低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很考验学生的观察、讨论以及汇报的有效性。在观察、讨论活动时,学生的配合度较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中很快得出预期的答案。但是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太高,过于想分享自己的想法,没有注意倾听别人的答案,出现较多相同答案。 3.讲解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不够细密 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除了教材上的三点,还有“测量重物时,测力计应当保持竖直”,同时应当渗透重力方向的教学。不超出量程的操作,除了估计之外,还要慢慢提起。补充这两点,还要进行教师示范。 4.“1牛顿(N)=100克力(gf)”的含义 学生从书上获得“1牛顿(N)=100克力(gf)”这个公式并没有实际概念,在进行讲解时应当明确说明1牛的力相当于重100克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说

体积的测量教案

1.3体积的测量(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及其常用单位。 (2)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 (3)学会用量筒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 2.科学探究目标:初步了解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量筒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量筒,量杯,饮料瓶,橡皮泥,木块,冰糖,细沙,铁块,大头针等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回顾: 例1:某同学用某刻度尺测量一手机时的读数为12.62cm,则这把尺的最小刻度为______。 例2、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四次数据是2.12厘米,2.13厘米,2.13厘米,2.24厘米,其中测量值_________是错误的,则测量的平均值应该____一.体积(估计教室的长宽高,并获得引出体积的教学) 引入:课前让学生收集带有体积标识的商品,如饮料瓶,洗发水瓶等,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体积标识,引出体积的概念。 二.体积的单位 1.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在学案上填写适合的体积单位 2.了解各种常见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感受体积的单位,并校对体积单位填写的题目 做一个1立方分米的盒子,从其一个角处切割出1立方厘米的 小盒子,让学生感受单位的大小。1立方厘米可以用手指头来比 较。 3.总结日常生活中测量体积有两种方法:用标准量去比较,用 测量工具测量 三.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 1.量筒:实物投影量筒,师生共同观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刻度单位:毫升 (2)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量杯与量筒的比较:实物投影量筒和量杯,请学生回答以下 问题 (1)你觉得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2)你觉得量杯的刻度均匀的,刻度值应该如何标? (重点解释为什么量杯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3.使用方法:把量筒平放在桌面上,视线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思考:俯视或仰视对结果回造成怎样的影响? 俯视量液:由于视线向下倾斜,寻找切点的位置在刻度线一方凹液面的前侧,读数高于正确的刻度线位置,故所倒液体就偏少。即读数偏高,倒液偏少。 仰视量液:由于视线向上倾斜,寻找切点的位置在刻度线一方凹液面的后侧,读数低于正确的刻度线位置,故所倒液体就偏多。即读数偏低,倒液偏多。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 黄盖中学沈小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拉力越大,伸长越长 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拉钩、提环、外壳 使用方法:1.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两者对准为止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不要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教学准备:量筒、水、大螺丝、橡皮泥、苹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 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请问,计算长方体体积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师:很好,[出示一张A4纸],一张A4纸也是一个薄薄的长方体,那么,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引导学生思考,悟出一张纸太薄了,可以用多些的纸来测量,再进一步感悟到用整十、整百张来测量更便于计算。 板书:V 1张=V 100张 ÷100 [通过测量A4纸的体积,即复习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有所超越,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后面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埋下伏笔。] 二、探究合作,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明确任务,思考方案 师:刚才我们是直接测量一张A4纸的体积吗?我们是把1张A4纸的体积转化为100张,然后再求出一张。这里同学们很聪明地利用了转化思想,从而想出了测量方法。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过了,那桌面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今天我们就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会测量吗?先互相说说打算怎么测量?(给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测量方案。) [在动手实验之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能使学生明确实验的任务和养成先制定实验方案,再根据方案实验的科学态度。] 2、小组合作,动手测量 3、请小组代表上台介绍,(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物体=V上升部分 还有其它不同的测量方法吗? 水下降的方法。(板书:V物体=V下降部分) 水溢出的方法。(板书:V物体=V溢出部分) 我们现在懂得了利用转化思想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李老师也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是我遇到难题了,你们想帮我解决吗? [教师利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感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转化思想的应用,并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的转化方法,使学生对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有一个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 三、拓展提升,测量苹果的体积 教师出示苹果,苹果会浮起来怎么测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汇报。) 学生动手测量苹果的体积。

初中数学《测量旗杆的高度》教案

初中数学《测量旗杆的高度》教案 4.7测量旗杆的高度 八年级下册中“测量”这一节课是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后, 为了引出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作准备的.本节要求我们能运用相似知识解决“测量旗杆”等不能直接度量的物体的高度问题,在解决测量高度问题的方法上要求至少用两种方法,并在对方法的对比、择优中培养一定的优化意识,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通过经历自主探索与研究“测量旗杆”的高度问题,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相似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以上目的与要求,也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我决定将整堂课完全放开.以下是课堂实录. [导入] 师:每当升旗仪式时,仰望着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你也许想知道,旗杆有多高?今天,放开大家的思维,综合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请你来设计一套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案,要求:(1)说出测量方法(2)画出你设计的测量平面图,并将测量数据标记在图上(用字母表示)(3)根据你测量的数据,计算旗杆的高度. [展开] 这时教室内的学生有一点兴奋,有的展开讨论,有的开始思考,有几位同学举手了.我让一位中等偏下的同学回答. 生:和测量金字塔类似,利用太阳的影子. 师:请说出具体方法. 生:一位同学站在旗杆的一侧,量出它的影长,再量出旗杆的影长,根据同学的身高,就可算出旗杆的高度. 师:请到黑板上画图,标出数据并进行计算.(同学的图如下)计算过程省略. 当这位同学设计完后,我大大地表扬了他.这时一位同学私底下说:“老师,他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是阴雨天呢?”这也是我想说的:“对呀,没有太阳光又怎么办呢?”这时,全班学生个个精神焕发,积极进行思考,来劲头了!又有几位同学举手了,我叫了其中的一位. 生:老师,我还是上黑板表画边讲吧!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 4 课〗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吉林省靖宇县保安希 望小学梁晓芳【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运动和力》单元的过渡课,在这 一课中,孩子们要学习使用测量力的新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 都比较简单。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感知力是有大有小,下一课研究摩擦力的时候也需要知道摩 擦力的大小是多少。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弹力的认识。本课有三个活 动。 第一,认识弹簧测力计。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要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 第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主要是测量重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科书提示了 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三点注意事项,提供了测物体重力的记录表,学生通过实际操作 引导掌握测量技能。? 第三,制作橡皮筋测力计。这个活动是作为拓展内容来安排的,让课堂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学生分析】弹簧测力计是一种新的测量工具,跟学生在三年级时使用的温度计有一些相似之处。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在“玩中 学”、“做中学”的教学目的。 【教学策略】这节课主要用了三个教学策略。?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 小组自主合作.? 3.. 兴趣探究【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2、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3、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 1、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力的单位,理解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平板测力计、钩码、剪刀、沙袋、矿泉水、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等教师准备:弹簧测力计、弹簧、沙袋、钩码、重物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游戏引入,引出课题? 1、掰手腕游戏???老师请二位同学上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2、拉拉力器????让两个学生上去拉,引起学生思考:谁的气力大一些,究竟大多少呢?有

(完整版)《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及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 数学实践活动课 《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 教学实录 作者姓名: 学科:小学数学 职称:二级教师 单位: 联系方式: 地址: 邮编: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五年制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39相关链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后安排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拓展。 设计理念: 新课标强调,教学中的“做”比“知道”更重要。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自己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方 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学生合作的精 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从多角度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具准备: 魔方、量杯、长方体水槽、水果、课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发现、练习等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魔方”引旧知,揭示新“课题” 教师拿出学生们常玩的“魔方”,学生的兴趣立即调动起来。 师:从数学中图形的方面来讲,“魔方”是一个——正方体(学生抢答)。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生: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棱长×棱长 (板书:V正 = ɑ3) 师:这个魔方的棱长是9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回答,729 ) 师: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 (板书:V长=abh) 师:像我们刚才提到的长方体、正方体,还有以后会学到的圆柱、圆锥、球等能够通过公式直接求出体积的物体(课件出示:规则物体图),我们一般称为规则物体。 (板书:规则物体) 师:请大家观察我手中的魔方,发生了什么变化?(旋转魔方,使其变形。) 生:它的样子变了! 生:刚才还是正方体,现在不知道它是什么形状?

人教版初三数学下册《测量旗杆的高度》

课程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方面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教育部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 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断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为教学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落实学科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要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 发展。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等形式去完成学习任务,借助探究 式学习、 合作学习等形式,促进学生多面发展。 理论基础: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被广泛应用 开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所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 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在关注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因此,在本节课 的导入环境,以真实问题引入, 创设情境。协作与会话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有助于学习 成果的交流与分享。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学生在自主探究完成后,设置小组合作环节,促进 小组间的交流学习。与此同时,设置小组的分享环节,进一步促进“会话”环节的生成。意 义建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习者为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 师是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并进行一定的指导。 信息技术环境软硬件要求及搭建环境情况 硬件:Seewo —体机,手机 软件:普米白板软件,qq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1)“旗杆高度的测量”是九年级下册相似三角形一章中的数学活动课。这一问题对初 中生来说,不仅是实际问题,而且具有一定的挑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测量方案的设计,综 合应用三角函数、相似、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设计方案的多样性,涉及知识的全面性,符 合中考改革下宽、易、活的新要求,越来越收到中考的重视。同时,设计方案中涵盖的基本 模型,也是中考考察的重点。 2)课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有效的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事实问题, 这一过程,考察学生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实录 一、初步感受重力 师:同学们一定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吧,你能不能区分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生:能 师:出示一袋米,一个勾码。 勾码认识吗?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勾码。 师:你用手估计一下,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每个同学都用手来试一试,然后我们来交流,好吗? (生活动:感受米和勾码的重量) 师:谁来告诉我,到底谁重谁轻? 生1:勾码轻,米重。 师:有没有不同意的? 生2:米轻,勾码重 师:那究竟谁重谁轻呢?下面有一个挑战,用上这个小工具(师出示一个自制测力计),来比一比谁重谁轻,允许同学们做记号。 (学生进行操作,师巡视,提醒学生不要焦急,没做完继续做。)师:有结果了吗?谁愿意上来演示一下?老师这里有一个大型的(出示演示用的自制测力计)

生1:上台演示,作记号。 师:告诉我,你们组的结果是什么?谁重谁轻? 生1:米重勾码轻。 师:你们是怎么比出来的? 生1:因为米袋子压得下,勾码的记号在上面。 师:有没有不同的结果?或者有没有不同的做法? 学生上台演示 师:做记号的方法不一样,他在哪里做的记号?(指针处)这一次是在指针处做记号。你们的结果是? 生2:米重、勾码轻 师:这两种做法原理都一样吗?(一样) 这个结果跟你们预测的结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米和勾码的重量就是科学中的重力,一起读“重力”。 二、测勾码的重力和米的重力。 师:米受到的重力比勾码的重力究竟重多少?用这个方法比不出来。所以我们要用到一个新工具:弹簧测力计(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师:请每个小组领一个弹簧测力计,比较弹簧测力计与我们刚刚用的小工具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分发测力计,师宣布:开始,看谁找到的相似点多) (生领取材料,观察) 汇报交流:

三年级上册第14课《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14课《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固体、液体和气体》单元第三课,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认识液体”之后,通过本课安排的两个探究活动“利用什么来测量”,“测量水的体积”和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水杯的容量”组成。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观察、认识液体的测量仪器。并通过学习学会使用测量仪器测量液体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水杯、水瓶装水是再熟悉不过的动作了,但怎样知道杯里或瓶里有多少水,学生却会忽略。这一课就是让学生能通过安排的两个探究活动和一个实践活动来系统的学习用什么工具测量水的体积,使用工具怎样测量水的体积。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上。 三、教学策略 1. 引导学生认识测量体积的工具。 通过要想知道水有多少,可以使用量筒或量杯作为测量仪器测量水的体积。然后逐步认识量筒和量杯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都有刻度,并认识体积的单位是毫升。 2.使用量筒测量水杯中水的体积。 引导学生从倒水进量筒,观察刻度、观察视线要求倾斜量筒,将杯中的水沿量筒壁慢慢倒入。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观察刻度。观察时视线应与液体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出刻度读数。 四、教学目标 1.认识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知道体积单位——毫升。 2.知道正确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 3.在进行测量液体体积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的严谨。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测量仪器并学习用它们来测量液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学习使用仪器测量液体的体积。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用实验材料一套。 学具准备:水、水杯、量杯、量筒、抹布,学生活动手册。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课件和两杯水。 问题:哪个杯子里的水更多?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利用什么来测量 问题:想要知道水的多少可以用什么来测量? 讨论:小组探讨能够测量水多少的方法。 交流:方法有很多,哪种方法最简单方便?用仪器——量杯和量筒来测量水的多少。 任务:观察认识量杯和量筒。 活动:通过观察找出量杯和量筒的异同点。 不同点:名称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等。 相同点:都有刻度,刻度都用毫升作单位,都能测量液体的体积。 要求:①明确观察的要求,因为量筒和量杯是玻璃制品观察时要注意安全,轻拿轻放。 ②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量筒和量杯,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包括形状、大小、制作材料、刻度、单位。 ③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节课一节数学活动课,它的目的是会把学习的三角函数解直观问题的方法和思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而来解决生活中物体的高度。活动课的重点是实践活动,但方法的得出和应用的基本原理必须要有所分析和领悟,所以在活动之前要让学生理解运用的思想方法,进而转移到实际中去解决无法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本节课,活动的内容有三个,活动一:合理使用自制测角仪测量倾斜角;活动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活动三: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因此本节课活动的形式,可以先在课堂上讨论、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室外的实际测量,活动结束时,应要求学生写出活动报告。能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了解数学建模思想,能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测角仪或运用测角仪进行实地测量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 2.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运用自制测角仪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数学教育应当是数学再发现的教育,本节课积极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讨论,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本节课把重点放在“合作与探究”上,以“思维为主线”去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引导发现法、分组讨论法,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自然流畅,知识建构系统、连贯,在层层推进的探究过程中,思维得以发展,能力得以提高。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本节课采用“情景模拟-诱导发现-问题解决-总结思想”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导入 1、小鸣将测倾器安放在与旗杆AB底部相距6m的C处,量出测倾器的高度CD =1m,测得旗杆顶端B的仰角 =60°,则旗杆AB的高度为(计算结果保留根号)

五年级科学测量力地大小教学设计课题

实用文档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运动和力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了力,本课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力是有大小的,并学会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大小。在测试操作中掌握技能,启发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指导学生明白怎样做才不会超过测力计最大的测量值,熟悉并掌握力的单位“牛”。本课有三个活动:1、认识弹簧测力计。学生 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2、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学时提醒学生使用测力计的三点注意事项,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并填写好记录表。3、对比实验(水平,垂直拉动文具盒)。这个活动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来安排的。4、课外拓展,做橡皮 筋测力计。本教学设计试图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最喜欢的实验方法去探究学习和总结。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开放性,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落实在教学之中。 教学策略: 这节课主要用了三个教学策略。

1. 多媒体辅助教学 2.小组自主合作. 实用文档 3..兴趣探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技能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勤于思考、大胆解释、乐于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读和规范的测量操作 三、教学准备: 1、弹簧测力计、钩码、小车、沙、橡皮筋测力计 2、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师:在上课前,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班谁的力气最大? 今天我们俩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同学们有什么好方法吗?生:{掰手腕,举重,拔河}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东西,同学们看,你们认

测量物体的高度

§1.6 测量物体的高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设计方案、步骤,能够说明测量的理由,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活动设计方案,自制仪器过程;通过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的过程及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 教具准备 自制测倾器(或经纬仪、测角仪等)、皮尺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现实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高度,特别像旗杆、高楼大厦、塔等较高的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需要我们自己去测量,自己去制作仪器,获得数据,然后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小明在测塔的高 度时,用到了哪些仪器? 有何用途? 如何制作一个测角 仪?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活动一: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 首先我们来自制一个测倾器(或测角仪、经纬仪等).一般 的测倾器由底盘、铅锤和支杆组成.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 单位,分组制作如图所示的测倾器. 制作测角仪时应注意什么? 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重合,否则测出的角度就不准确.度盘的顶线PQ与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互相垂直,并且度盘有一个旋转中心是铅垂线与PQ的交点.当度盘转动时,铅垂线始终垂直向下. 一个组制作测角仪,小组内总结,讨论测角仪的使用步骤) 活动二:测量倾斜角 (1).把测角仪的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 (2).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经对准较高目标M,记下此时铅垂线指的度数.那么这个度数就是较高目标M的仰角. 问题1、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如图,要测点M的仰角,我们将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我们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此时铅垂线指向一个度数.即∠BCA的度数.根据图形我们不难发现∠BCA+∠ECB=90°,而∠MCE+∠ECB= 90°,即∠BCA、∠MCE都是∠ECB的余角, 根据同角的余角

测量旗杆的高度教案

《三角函数》数学活动 ——测量旗杆的高度 年级:九年级学科:数学编写:张丽霞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活动方案,会画图形,会根据方案和测量结果计算底部 能直接到达的旗杆的高度。 2、通过合作交流,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活动方案,会画图形,会根据方案和测量结果计算底部 不能直接到达的旗杆的高度,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回忆学过的相似、三角函数的知识,联系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测量工具):皮尺(长度用a、 b、c……表示)测角仪(角度用α、β、γ ……表示)标杆镜子 (要求):1、设计测量方案(选择自己需要的工具)并画出图形 2、写出测量的步骤并计算 问题1学校操场上有国旗杆,学校把测量旗杆高的任务交给我们,为了课下顺利完成测量任务,今天请同学们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测量方案。(达成目标1) 思考:你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量点在什么地方?需要测量什么? 二、合作交流(结合生活经验和解题经验)(达成目标2) 问题2、若旗杆不在操场上,而在教学楼顶,如何在操场上测得旗杆的高度呢? 思考:你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测量点在什么地方?需要测量什么?

问题3、若旗杆的底部不能直接到达,假设中间隔一条河,又如何测得旗杆的高度呢? 自悟自得:(达成目标1、2) 1、 凡是求高(求线段的长)的问题往往可以借助_______来解决 2、 对于一些教复杂的问题,如果解一个直角三角形还不能使问题得以解决,可考虑解____ _直角三角形。 达标检测: 1、如图所示,某校课外活动小组测量旗杆的高度AD ,在离旗杆3m 的E 处, 测得旗杆顶的仰角为60,测角仪CE 高1.5m ,求AD . 2、如图,天空中有一静止的广告气球C ,从地面A 点测得C 点的仰角为45,从地面B 点测得C 点的仰角为60.已知20AB m ,点C 和直线AB 在同一铅垂平面上,求气球离地面的高度(结果保留根号). E 45 60 A C

小学数学《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教学准备:量筒、水、大螺丝、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 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请问,计算长方体体积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师:很好,[出示一张A4纸],一张A4纸也是一个薄薄的长方体,

那么,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引导学生思考,悟出一张纸太薄了,可以用多些的纸来测量,再进一步感悟到用整十、整百张来测量更便于计算。 板书:V1张=V100张100 [通过测量A4纸的体积,即复习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有所超越,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后面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埋下伏笔。] 二、探究合作,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明确任务,思考方案 师:刚才我们是直接测量一张A4纸的体积吗我们是把1张A4纸的体积转化为100张,然后再求出一张。这里同学们很聪明地利用了转化思想,从而想出了测量方法。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过了,那桌面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今天我们就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会测量吗先互相说说打算怎么测量(给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测量方案。) [在动手实验之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能使学生明确实验的任务和养成先制定实验方案,再根据方案实验的'科学态度。] 2、小组合作,动手测量 测量数据记录在量筒记录单里。 a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