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的标点符号

对话中的标点符号
对话中的标点符号

精品文档

.

人物对话标点符号的使用

人物对话标点符号的使用,有三种情况,下面做个归纳。

第一种:×××说:“……,……。”

例句:他问:“写什么话好呢?”妻子说:“写什么都行,只要有‘红薯’这两个字……”

(《薯忆》)

第二种:“……,……。”×××说。

例句:“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藤野先生》)

第三种:“……,”×××说,“……。”

例句:“这儿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到人群中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是谁在嚷?”(《变色龙》)

使用过程中有三点需要注意:

一、“说”字后面使用的标点符号因说话人位置不同而有区别。

说话人在话前的,“说”后面用冒号;说话人在话后的,“说”后用句号;说话人在话中的,“说”后面用逗号。使用时必须按上面的格式,不得变更。

二、“话后”的标点符号必须标在引号内,引号外不能再用标点符号。

三、第三种格式中,“说”之前引号中的末尾句不能用句号,可用逗号、问号、叹号、省略号、破折号。

使用引号要注意的问题:

一、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如: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飘飘然忘乎所以,而应以既得成就为新的起点,继续努力。

二、如果把引用的话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点号放在引号外。如:

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引号中的话引自清人沈德潜著的《说诗晬语》)

引用人物说话的三种方式及标点的用法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根据句子的情感适当的改变句子结束时的标点。引用人物说话的三种方式及标点的用法 例如,如果是疑问句,最后应该用“”,如果是感叹句要用“!”等等。观察题目: 1、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举个例子:请大家注意下面句子中红色字部分。1、妈妈说:“宋庆龄,我们一起去伯父家吧!”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2、“宋庆龄,我们一起去伯父家吧!”妈妈说。3、“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引用人物的话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提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3、“宋庆龄。”妈妈说,“我们一起去伯父家吧!” 的词语我们可以叫它们为提示语,提示语的位置可以在前,可以在后,可以在中间。下面我们在一起看看在不同的引用任务说话的句子中应该怎么样用标点:提示语后的标点是有变化的。三种引用人物说话的标点用法:通过前面几个句子的观察和分析,我们要一起来找一找三种用法的共同点和不同总结儿歌:提示语在前面,冒号引号紧相连;点,只有把这个规律记住了才能正确的使用标点:提示语在后面,后面画个小圆圈;1、这三个句子里的字,即内容都是一样的,没有变化,只是顺序有变化。2、三个句子里都有上引号和下引号。需要用上引号和下引号把人物所说的内容引提示语在中间,画个逗点在后面。起来,这就能让人明白:引号里的内容才是这个人说的。但是这里要注意,第一种引用人物说话的三种方式:种都只有一个上引号和一个下引号,而第三种有两个上引号和下引号,这是和第1、XX说:“XXX,XXXXXXXX。” 2因为第三种其实是把一个句子分成了前后两个部分。所以有两个上引号和下引号,2、“XXX,XXXXXXXX。”XX说。 如果把一个上引号和一个下引号看成一对,那么第三种就是需要两对,而其他两种3、“XXX。”XX说,“XXXXXXXX。” 只有一对。如果放到一句具体的句子里,应该是这样的“3、冒号的区别(:),大家可能早就发现了,只有第一种(陈述性成分在前的句1、妈妈温柔地说:“宋庆龄,我们一起去伯父家。”子)有冒号跟在陈述性成分的后面,而其他两种方式都不需要冒号,更正确的说不2、“宋庆龄,我们一起去伯父家。”妈妈温柔地说。是不用冒号,而是把冒号换成了句号或逗号。3、“宋庆龄。”妈妈温柔地说,“我们一起去伯父家。”第二种把冒号变成了句号。请看下面例1句子,在“XX说”的后面跟的是句号。其中“XX说”或者“XX怎么样的说”这样的句子成分我们叫做陈述性成分。 这是因为后面没有所说的内容了,结束了,所以用句号。陈述性成分可以放在引用人物所说的话的前、中、后,根据这个所以把引用人物说例1:“宋庆龄,我们一起去伯父家吧!”妈妈说。话归成三种。. 第三种把冒号变成了逗号。请看下面例2句子,在“XX说”的后面跟的是逗号。 这是因为整句话没有说完,还有半句在后面呢,所以用逗号!例2:、“宋庆龄。”妈妈说,“我们一起去伯父家吧!”第三种句子标点的用法还要注意一点,就是“XX说”前面的部分结束后要用句 号或表示结束的其他标点,比如感叹号或问好,因为它实际上是把一个句子分成了两个完整的部分,所以不能用逗号!.

提示语位置不同时标点符号的使用

提示语位置不同时标点符号的使用 教学目的:了解句子中说话人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并学会使用。 教学重难点:了解句子中说话人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并学会使用。 教学过程: 一、读句子,发现规律。 1、出示说话人分别在前、在中、在后的三个句子。 我说:“这里的好!” “喂!”她轻轻地对我说,“我们的乐队里又增加了一只口琴,你听见了吗?” “我们不能无谓地死。多活一个,革命就多一份力量。”杨靖宇深情地说。 2、师提示:注重一下这几个句子,它们都是写人物的语言,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学生自由读一读这三句话,试着发现规律。 4、指名汇报。(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生:我发现,说话人在前面的时候,提示语后面用的是冒号。 生:我还发现,说话人在中间的时候,提示语后面用的是逗号,而且要把人物前后说的话分别加上引号。 生:我还发现,说话人在后面的时候,提示语后面用的是句号。 5、师小结: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的,引用人物的话有三种常用的不同方式,提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语句我们能够叫它们为提示语。提示语的位置能够在前,能够在后,能够在中间,提示语后面的标点是有变化的。 6、出示儿歌,齐读: 提示语在前面,冒号引号紧相连; 提示语在后面,后面画个小圆圈; 提示语在中间,画个逗点在后面。 二、巩固并使用。 1、巩固。 (1)出示提示语位置不同的几个句子,学生试着加上标点符号。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2)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2、使用: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创设情境,试着使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写一两句人物的对话。 三、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提示语位置不同的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律,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准确使用标点符号。 板书设计: 提示语位置不同时标点符号的使用 提示语在前:“” “”提示语在中,“” “”提示语在后。

语言描写的标点符号使用 (1)

练习给对话描写加标点 儿歌:提示语在前面,冒号引号紧相连。 提示语在中间,点个逗号在后边。 提示语放最后,结尾画个小圆圈。(小圆圈就是句号) 一、请你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吧,注意提示语的不同位置: 1.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2. 一定会飞回来的男孩肯定地说 3.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二、判断下面的句子提示语在什么位置,并把标点加上。 (友情提醒:千万不要只加前引号,而把后引号忘了哟!) 1. 高尔基走到窗前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2.父亲见庆龄停住了脚步奇怪地问庆龄你怎么不走啦

3.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三、下面的句子提示语在中间,你来分辨一下哪是提示语,哪是人物说的话。记住:人物说的话要全部用引号引起来。 1.“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个守信用的孩子”, 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说那你就留下来吧 2. “我确实不敢碰你 ,但并不是懦弱 ,”陶罐争辩说, “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 ,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3. “把手举高,老师要点数了”,我提高了声音,“啊 ,这么多啊!” 4.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 四、看看下面的句子提示语在什么位置,你会加标点吗?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五、下面这篇短文我们没有学过,写的是两个小伙伴之间的对话,你能不能把标点加对呢?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何志勇正在街上走着李文华悄悄地走到何志勇的背后突然大声问干什么去 何志勇吓了一跳见是自己的好朋友就美美地说看电影去 什么电影李文华忙拉着何志勇的手问 《蜘蛛侠3》可有趣呢何志勇神气地说带我一起去吧李文华一下拉住何志勇的手摇晃着央求说带上我吧我也想看这个电影 行啊何志勇伸手在李文华的鼻子上按了一下说算你来得巧我这里正多着一张票呢 真的那太好啦李文华一听张开双臂跳了起来 我们复习人物对话的几种形式,应该是这样几种: 第一种、人物的提示语在句子的前

关于标点符号的对话

关于标点符号的对话 刚上课,徐老师便直奔主题:“同学们,我们今天这节课来探讨一下有关标点符号的问题。如果课本及工具介绍了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就不再重复,重在课外延伸。” 舒畅同学连忙说:“老师,听说我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是真的吗?” 徐老师说:“其实,我国古代以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时的文章一贯到底,中间没有停顿。到了汉代,人们也感到很麻烦,便发明了‘句读(dòu)’符合。语义完整的一小段为‘句’,用‘。’表示;句中语义未完,语气可以停顿的地方为‘读’,用‘、’表示,宋开始改用‘。’与‘,’表示句读。明朝又发明了人名号和地名号。可以说,这些都是现代标点符号的雏形。” 李一鸣同学问:“老师,请你介绍一下我国最早使用现代标点符号的情况。” “好的”。徐老师如数家珍,“1897年,广东东莞人王炳耀在香港出版了《拼音字谱》,这是我国设计标点符号之始;1904年,商务印书馆印刷了严复著的《英文汉话》,这是我国最早使用标点符号的出版物;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提出《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的教育部颁布全国;1920年,亚东图书馆出版由汪原放标点的《水浒传》,‘这是用新标点来翻印旧书的第一次‘(胡适语)。” “老师,除刚才介绍的”句读“等符号,其它标点符号是不是全部来源于英语呢?”赵国庆同学问。 “不是的。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问号。拉丁文中的questio一词,是指问、疑问、问题的意思。在问号出现之前,每当有表示询问的句式时,就在句子末端加上questio。人们为了书写的方便,就取这个词的一头一尾缩写成“qo”。不久又有人把“q”写在上面,“o”写在下面,久而久之,草写成“?”。另一个是书名号。在上世纪50年代前,我国的书名号是一条波浪线,排印时费工费料。“《》”号原是俄文中的符号,大致相当于汉语中的引号。在学俄语的热潮中,人们就把《》搬用过来,专作书名号了。” 唐坚同学接着问:“老师,还会有新的标点符号出现吗?” “有可能”。徐老师答道,“1996年起实施的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共有16种。但有几个在出版物使用较频繁而又未列入该用法之中,请大家看屏幕,一、颤音号“﹏”,表示朗读时字音延长且发颤,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二、虚缺号“□”,用于原稿残缺、字迹不清或不便明写的方字。如翦伯赞《内蒙访古》中:“还发现了‘单于天降’‘四夷□服’以及‘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文字的瓦当残片。”三、隐讳号“ⅹ”,表示弄不清楚或不便明说的文字。如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在上文所引的一段里又写出‘到ⅹⅹ党去领卢布’字样来,那故意暗藏的两个ⅹ,是令人立刻可以悟出的‘共产’这两个字。” 今后,这些符号有可能‘转正’,成为标点符号家庭中的新成员。

人物对话的格式有三种(生)

一、人物对话的格式有三种: 1、说话人(某某说)在说话内容的前面××说:“……,……。” 2、说话人在说话内容的后面“……,……。”××说。 3、说话人在说话内容的中间“……,”××说,“……。” 二、练习:读下面的句子,在□里加上标点符号。 (1)小槐树好奇地问□“爷爷,我有年轮吗□□ (2)“有啊!”老槐树回答说□□不过,你的年轮只有七圈,因为你才七岁。” (3)“没想到年龄还能记录年景哩□□小槐树高兴地说。 (4)“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5)□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6)□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三、例句 1.说话人在后面——“......,......。”××说。 例①“波莉,你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勒兰问。 例②“我不想让你们生我的气。”她又温柔地说。 例③“你的脑袋是出毛病了吧?”勒兰郑重其事地说。 2.说话人在中间——“……,”××说,“……。” 例①“我就知道只要你用心找,就一定会找到牛蛙的。”勒兰开心地叫着,“波莉,你干得真漂亮!” 例②“好啊,”勒诺拉回答道,“我们可以让波莉马上消失掉。” 例③“捻开它的舌头?”勒兰惊叫着,“为什么?” 例④“我在教友联谊会上没有看到你们俩,”她又开始讲话了,“我们到处找你们呢。” 例⑤“别说了,勒诺拉!”波莉有点儿生气,语速很快,“就因为我要和阿加莎还有尤尼斯交朋友,你们就拿我开心,这没道理!” 例⑥“......。”勒诺拉把头一抬,鼻子哼了一声说,“......!” 四、句型练习(造句) 1.“妈妈,你现在在干什么?”我好奇地问。

2.“妹妹,再见了!”我依依不舍地说。 3.“再见了!我的朋友!”小红说,“我会想你的。” 4.“我能下去玩儿吗?”美朋说,“求你了!” 五、给下列对话加上标点符号: 1. 妈妈说请你帮我拿剪刀来 2. 你能帮我一个忙吗我问道 3. 他大声喊道不要过来 4. 你这个字写得真好老师表扬道 5. 同学们请安静老师挥了挥手说请班长读读他的作文 6. 今晚早点睡妈妈吻了吻我笑着说我们明天去看望外婆 7. 这道菜看起来很好吃爸爸咬了一口赞美道实在太棒了 我发现啦! 提示语不仅仅只有“说”,“问”、“回答”、“叫嚷”、“喊”等后面都可以跟话语! 提示语的位置可以在前,可以在后,可以在中间。提示语后的标点是有变化的。 提示语在前面:先加冒号号,后加双引号。 提示语在后面,先加双引号,后加句号。 提示语在中间,前后说话内容都加双引号,提示语后加逗号。 引号内如果是抒发感情,打感叹号,引号内如果是疑问的,打问号,引号内如果为陈述句,句子后打句号。

引用人物说话的三种方式及标点的用法

引用人物说话的三种方式及标点的用法 观察题目: 1、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3、“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引用人物的话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提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词语我们可以叫它们为提示语,提示语的位置可以在前,可以在后,可以在中间。提示语后的标点是有变化的。 总结儿歌: 提示语在前面,冒号引号紧相连; 提示语在后面,后面画个小圆圈; 提示语在中间,画个逗点在后面。 引用人物说话的三种方式: 1、XX说:“XXX,XXXXXXXX。” 2、“XXX,XXXXXXXX。”XX说。 3、“XXX。”XX说,“XXXXXXXX。” 如果放到一句具体的句子里,应该是这样的“ 1、妈妈温柔地说:“宋庆龄,我们一起去伯父家。” 2、“宋庆龄,我们一起去伯父家。”妈妈温柔地说。 3、“宋庆龄。”妈妈温柔地说,“我们一起去伯父家。” 其中“XX说”或者“XX怎么样的说”这样的句子成分我们叫做陈述性成分。陈述性成分可以放在引用人物所说的话的前、中、后,根据这个所以把引用人物说话归成三种。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根据句子的情感适当的改变句子结束时的标点。例如,如果是疑问句,最后应该用“”,如果是感叹句要用“!”等等。 举个例子:请大家注意下面句子中红色字部分。 1、妈妈说:“宋庆龄,我们一起去伯父家吧!” 2、“宋庆龄,我们一起去伯父家吧!”妈妈说。 3、“宋庆龄。”妈妈说,“我们一起去伯父家吧!” 下面我们在一起看看在不同的引用任务说话的句子中应该怎么样用标点: 三种引用人物说话的标点用法: 通过前面几个句子的观察和分析,我们要一起来找一找三种用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只有把这个规律记住了才能正确的使用标点: 1、这三个句子里的字,即内容都是一样的,没有变化,只是顺序有变化。 2、三个句子里都有上引号和下引号。需要用上引号和下引号把人物所说的内容引起来,这就能让人明白:引号里的内容才是这个人说的。但是这里要注意,第一种和第2种都只有一个上引号和一个下引号,而第三种有两个上引号和下引号,这是因为第三种其实是把一个句子分成了前后两个部分。所以有两个上引号和下引号,如果把一个上引号和一个下引号看成一对,那么第三种就是需要两对,而其他两种只有一对。 3、冒号的区别(:),大家可能早就发现了,只有第一种(陈述性成分在前的句子)有冒号跟在陈述性成分的后面,而其他两种方式都不需要冒号,更正确的说不是不用冒号,而是把冒号换成了句号或逗号。 第二种把冒号变成了句号。请看下面例1句子,在“XX说”的后面跟的是句号。这是因为后面没有所说的内容了,结束了,所以用句号。 例1:“宋庆龄,我们一起去伯父家吧!”妈妈说。

三年级 对话 标点符号 练习

标点符号练习(1) 读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姓名:___________ 1老师说□□欢迎同学们回到学校□□ 2小槐树好奇地问□□爷爷□我有年轮吗□□ 3高尔基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4小明问□□老师□明天如果下雨□还去春游么□□ 5小男孩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6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7萨沙问道□□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标点符号练习(2) 读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姓名:___________ 1□没想到年轮还能告诉我们年龄哩□□小槐树高兴地说□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3□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4□150岁□您记错了吧□□小槐树有点儿不相信□ 5□祝你快乐□□他微笑着说□ 6□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7□为什么只摘花瓣呢□□我轻轻地问□ 8□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

生气□□小女孩眼里闪动着泪花□ 标点符号练习(3) 读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姓名:___________ 1□这是不可能的□□他说□□那天我就在旁边□□ 2□你爸爸呢□□我说□□他怎么不在家□□ 3□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4□有啊□□老槐树回答说□□不过□你的年轮只有七圈□ 因为你才七岁□□ 5□我留在村子里□□第三个孩子说□□也许在村子里□我就能明白幸福究竟是什么□□ 6□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个守信用的孩子□□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说□□那你就留下来吧□□ 标点符号练习(4) 读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姓名:___________ 1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3□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4□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5□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正确使用人物对话中的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人物对话中的标点符号教学设计 金沙江路小学阎乔教材分析:对话是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指人物间的谈话、询问、争议等。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由《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和《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组成。四篇名人故事在陈述平凡小事的时候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人物对话反映人物性格,体现出他们崇高、美好的品质。四篇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对话,涵盖了提示语使用的三种基本形式。另外在语文园地二“我的发现”中也指出“我发现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很多同学都觉得人物对话中的标点符号不好掌握,使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神态、心情的句子失去了感染力。因此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以书上“语文园地二”中我的发现为例,讲解如何正确使用人物对话中的标点符号。这是三个提示语位置不同的例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人物对话中提示语位置的不同,标点符号也发生变化的规律,从而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把它当作通向说话人内心深处的一扇窗,在细微处品读说话人的内心世界,领悟提示语的作用,同时也能让学生在阅读训练上从关注语言文字的内容转变到关注语言 文字的形式上也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教学目标:掌握提示语的概念,能够准确找出文中的提示语。准 确标出不同位置的提示语及其标点符号。 教学重难点:准确标出位置不同的提示语所使用的标点符号。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提示语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画横线的部分就是提示语。像这样,在引用别人说的话时,要说明话是谁说的,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这样的说明叫作“提示语”。 (二)提示语的位置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很明显,加引号的语言描写之前的文字是对人物说话时动作的刻画,所以它是提示语,而且是位置在前的提示语。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很明显,这一句的提示语在句子的最后。所以,我们说它是提示语在后。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语言描写前后都有,而将提示语放在了中间。所以,在对话描写中,提示语可以在前,可以在后,也可以在中间。我们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三种形式,让我们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三)标点随提示语位置变化 当提示语在前时,紧随提示语之后,我们使用的是冒号,然后再用双引号。老师教大家一句口诀:提示语在前,小冒号拉小引号。我们给这种形式起个名字叫作“牵羊式”。你看,小冒号就像牵着一头小羊一样,准备去吃青草呢。 当提示语在后时,我们使用的是句号,双引号在前面。请记

作文:人物对话描写

作文指导课《人物对话描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建立“提示语”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提示语的几种形式,并会运用。 2、了解提示语在中间时标点符号的运用。 3、掌握写对话时要讲究格式。 二、教学重点: 会使用不同形式的提示语完成对话描写,做到格式和标点都正确。 三、教学难点: 发现人物对话的特点;运用所学进行对话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发现对话描写的特点。 1、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段文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老师启发:同学们,你们学过这个语段吗?是出自哪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者是鲁迅的侄女周晔(Yè),即鲁迅弟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 这段话写人物写得最多的是什么?——对话 老师讲:写好对话非常重要,因为很多事情,就是在对话当中进行的,对话一完,事儿也就结束了。所以说,我们要学会写对话。 同学们再看,作者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哪位同学发现了?请站起来告诉我们。 3、作者在写人物对话时是分段写的。 不管你说多少话,哪怕只有几个字也占一个自然段。如:“那怎么——”三个字就占了一个自然段。(板书:1.分段) 4、老师启发:写对话分自然段写,有什么好处呢?同学们说说。 5、老师总结:写对话分自然段,第一,能使文章显得非常清晰, 看上去舒服;第二,老师批改作业,读你的文章,眼睛不疲劳,老师一不疲劳,一高兴,心情一好,马上就给你作文打高分;第三个原因,我一般不和别人说,写对话分段,文章显得很长,是不是啊?老师不是说,作文要写一页、二页、三页嘛,这一分段,一页就变成两页了。 (二)、学习分段 1、老师启发:如果我们不分段,效果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显示分段写与不分段写两种形式的不同效果。 2、作者在写人物对话时,使用了大量的提示语。板书:2.提示语) 什么叫提示语?语段中表明这句话是谁说的,怎么说的,这就是提示语。比如说“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再望望伯父的鼻子”这句话就是“提示语”。请同学们找出这个语段的提示语。 (三)提示语 1、提示语在对话中有变化。这个语段中的提示语有哪些变化? (在前、在中、在后)

正确使用提示语中的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提示语中的标点符号 一.提示语在前。这种方法是写人物对话最常用的形式。就在提示语后加冒号、双引号。 例如: 1.川川走过去,奇怪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 练习 1.他顽皮的眨了眨眼说哈哈我就知道会这样 二.提示语在后。使用这种对话形式,能够强调说话的内容。先标双引号,在提示语后加句号。 例如: 1.“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川川总爱刨根问底。 练习

1. 你怎么来了她睁大眼睛一脸惊讶的问我 2.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 3. 哈哈我就知道会这样他顽皮的眨了眨眼说 三.提示语在中间。这种方法就是先写一句或一段人物的话,然后交代话是谁说的,接着写人物继续说的话。在提示语前、后的说话内容加双引号,提示语后加逗 号。 例如: 1.“太好了,太好了!”川川高兴地说,“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 ‘书’!” 练习 1. 什么她说你是说今天要就要出差了为什么我事先不知道 2. 我们哪里有近道挑山工说 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

4.. 哈哈他顽皮的眨了眨眼说 我就知道会这样 4、没有提示语。这种对话形式简洁、明快,但说话人的姓名必须是在前面交代过的,对话虽然不写是谁说的,但读者一看就明白是谁说的话。这种没有提示语的句子只要加双引号就可以了。 例如: “我在看‘书’呢!”“哪里有书啊?”“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口诀记忆法: 提示语在前先加冒号,后加双引号。 提示语在后先加双引号,后画句号。 提示语在中间,前后说话内容都加双引号,提示后加逗号。 没有提示语的直接加双引号,前文必说明。

人物对话的三种形式(常考)

人物对话的三种形式 人物对话有三种常用形式。考试常常会考到给对话部分加标点。很多同学失分就在于不明白三种不同的对话形式,标点也不同。 为了方便,我在这里把说话的主体简称“人”,把人物说的话简称为“言”。 (例句中我把“人”和“言”都标红色。)(把最要注意的标点标蓝色)对话三种形式分别是 一、人+言: 即说话者在前,他说的话在后。这种情况,要用冒号和双引号。例:突然铁头叫起来:“啊!雨来!雨来!” (人)(言) 突然铁头叫起来:“啊!雨来!雨来!” 二、言+人: 即人物说的话在前,说话的人在后。这种情况,要用双引号和句号。 例:“喂,你来!”军官叫那个孩子。 (言)(人) “喂,你来!”军官叫那个孩子。 三、言+人+言 即前后都是同一个人物说的话,说话的人夹在中间。这种情况用双引号和逗号。

例: “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我和叔叔常到磨坊(言)(人)(言那儿的堤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了,能吃小鹅!” ) “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我和叔叔常到磨坊那儿的堤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了,能吃小鹅!” 练习:给下列句子加标点。 1.萝卜多少钱一斤妈妈问 2.两块小贩撇了撇嘴不买别乱翻 3.我问老板这衣服多少钱 4.给我站住爸爸咆哮道再跑打断你的腿 5.睡吧明天还要早起妈妈轻轻地说 6.同学们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太好了 参考答案: 1. “萝卜多少钱一斤?”妈妈问。 2. “两块!”小贩撇了撇嘴,“不买别乱翻!” 3.我问老板:“这衣服多少钱?” 4.“给我站住!”爸爸咆哮道,“再跑打断你的腿!”

5.“睡吧,明天还要早起。”妈妈轻轻地说。 6.同学们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太好了!”

最新人物对话场景的描写

人物对话场景的描写 --------从教材中汲取写作营养 巨野县麒麟镇一中江丽频 学习目标: 1.学习对话内容及其辅助手法相结合的场景描写方法。 2.用生动的文字,刻画人物对话场景。 导入: 老师远道而来,有一个美好的心愿:送一棵知识树给大家。这棵树植根于我们的教材文本,名字叫《人物对话场景的描写》,它有两个干,分别是对话内容的描写,其它辅助手法的运用。树的枝叶需要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来完善。(板书树的轮廓)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悟写法: 1.请同学们根据例文学批注:根据学情适当提示(见 讲义)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肮 脏的毛 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儿疲竭的我熟悉的一双

眼睛吃惊地望着我,(神态描写)我的母亲的眼睛…… “我……”(省略号,母亲如此辛苦,我不好意思开口)“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省略号,结结巴巴不忍心要)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字,可是竞说出来了!(心理描写)“要钱干什么?” “买书……”(太爱书了,还是说出来了) “多少钱?” “一元五角就行……”(就字可看出作者多么不忍心多要)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毛票(观察细致,说明母亲的钱很少),用指尖龟裂的手指点着。(动作细节描写,修饰语再现母亲的辛苦)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和我的母亲形成鲜明对比)” 母亲却已将钱塞(动作描写,可见给的多坚决)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

人物对话时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人物对话时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同学们,文字有温度,标点亦传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人物对话时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顾名思义,人物对话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相互说话。它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提示语 +人物所说的话 + 标点符号。(例句:标明三个成分)例文《乌鸦反哺》中的对话妈妈对我说:“这是一只老乌鸦在叫。它可能饿了,要吃东西呢。” 什么是提示语呢?就是对话中除了人物所说的话外,所做的启示性说明的文字。它告诉我们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怎么说的,说话的语气、动作、表情等。这样人物就活灵活现了。例如在这句话(妈妈对我说:“这是一只老乌鸦在叫。它可能饿了,要吃东西呢。”)中(妈妈对我说)是提示语(举例2个)你来试着找一找提示语我感到奇怪,便问妈妈:“它为什么不自己去找东西吃呢?” 妈妈叹了口气,说:“它老了,飞不动了。” 人物对话时正确运用标点符号非常重要!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回顾《标点符号歌》。 标点符号歌 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文章不可少。 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 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完了用句号。 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 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分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对话引用加引号。 书文名称要标明,前后加上书名号。 有些意思要省掉,可以加个省略号。 转折解释破折号,表示注释加括号。 标点符号用准确,文章清楚都称好。 老师要强调一下说话之前用冒号提示,说话的内容加引号。请看例句:(举一例)妈妈对我说:“这是一只老乌鸦在叫。它可能饿了,要吃东西呢。” 刚才我们举的是提示语在前,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那么提示语根据表达的需要而位置变化,标点符号有变化吗?答案是肯定的。同学们请看,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后面,说后面的标点有何变化。(举两个例子:不同位置) “这是一只老乌鸦在叫。它可能饿了,要吃东西呢。”妈妈对我说。(提示语在后) “这是一只老乌鸦在叫。”妈妈对我说,“它可能饿了,要吃东西呢。”(提示语在中间) 不错,提示语在中间。即:先写人物的话,然后交代话是谁说的,再继续写这个人物说的话。例如:“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提示语在后。即:说话人在后,说话内容在前。例如:“老鼠,老鼠啊!”弟弟尖叫着。 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省略提示语,连续写对话内容。这样的对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如何正确使用提示语中的标点符号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如何正确使用提示 语中的标点符号 一、知识点分析 (一)提示语中标点符号的形式分析 在写人物对话时,不少同学在使用标点符号时,不能在提示语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以至于写作的过程中情感的渲染力大大降低。 提示语在不同位置,标点符号使用就会有所不同。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我的发现”就总结了这个单元对话中标点符号的使用的三种形式: 1、说话人姓名及提示语在前,说话内容在后。 例如: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这种方法是写人物对话最常用的形式。就在提示语后加冒号、双引号。 2、说话人姓名及提示语在后,说话内容在前。 例如:“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使用这种对话形式,能够强调说话的内容。先标双引号,在提示语后加句号。

3、说话人姓名和提示语在说话内容之间。 例如:“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个守信用的孩子。”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说,“那你就留下来吧!” 这种方法就是先写一句或一段人物的话,然后交代话是谁说的和人物继续说的话。在提示语前、后的说话内容加双引号,提示语后加逗号。 (二)该知识点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 根据的要求,一年级下册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句号、问号和感叹号。二年级上册要求学生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二年级下册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三年级上册要求学生会正确运用逗号、句号、感叹号和问号。初步会用冒号、双引号。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生学习风格 我校是临近天河区周边地区,学生是农民工子女为主。家长一般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所以要提高课堂效率,争取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掌握知识点。 (二)学生已有基础 学生在一年级开始接触句号、问号和感叹号。二年级慢慢过渡为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二年级很多

微课如何写好人物对话

如何写好人物对话(小学三年级) 省海门市天补小学徐磊磊 【作品缩略图】 【创作说明】 1.选题背景分析 对话,是小学生习作中一种最为常见的表达手法。但是由于缺乏专题式的研究,小学生在写对话时,提示语表达方式单一、位置单一,不能正确表达人物的语气、感情、性格等。另外很多老师在教学对话时,偏重于提示语在前面的对话教学,即:谁怎样地说什么。诚然,这样的对话指导简洁明了,学生易于掌握,但却忽视了提示语会应语境、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使得对话中的“语文味儿”变淡。基于以上两大原因,我结合教版课文,再结合学生的已有水平,选择《写好人物对话》这个话题设计微课。 2.适用对象分析 选择《写好人物对话》作为本次习作训练的一个点,适用于刚开始学写作文的孩子,因为对这群孩子而言,他们经过一、二年级的写话训练,已经知道写好人物对话的重要性,但表达上普遍存在着两个问题。 (1).提示语表达方式单一主要表现为:写人物对话的时候,提示语只用简单的“我说”、“你说”、“他说”表达,人物好像冷冰冰的在说着台词,读不出情感的变化。 (2).提示语位置单一对话中提示语的位置有四种,分别为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间和无提示语。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见到的往往第一种情况,后面三种情况使用率不高,尤其是后两种,在小学生作文中更是少之又少。 另外,在提示语位置变化后,孩子们对标点符号的运用也存在一些小小的问题。所以我设计了《如何写好人物对话》这一课,切入口小,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又强,切合学生的需求。 3.学习容分析 本节微课,我选择了教版教材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对话和孩子们习作中的对话,进行品读,先让孩子明确什么是提示语,它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具体分析了提示语的四种情况,即:提示语在前,提示

对话标点符号练习

对话标点符号练习 平时练习训练要求: 1、学生自学每天训练(提示语在例外位置三组练习)时间:十五天 2、在每篇课文、每份试卷练习中用□画出例外提示语位置的标点符号,用单横线画出提示语(说话人)用双横线画出人物语言(说话内容)。 3、教师每天出示练习三组,为期十五天,每次都要评讲。 检查方式:组长批改教师检查 考点一:提示语位置变化,标点符号正确用法。(这考点主要出现在阅读理解中)任何对话的构成都至少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提示语,二是人物语言,第一步判断提示语的位置。第二步确定人物语言,即加引号。引号里面必须是统统的话。 提示语的位置可以在前,可以在后,可以在中间。提示语后的标点是有变化的。 提示语在前面:先加冒号号,后加双引号 提示语在后面,先加双引号,后画句号 提示语在中间,前后说话内容都加双引号,提示语后加逗号 提示语在中间,在“说”的后面打逗号。前后均为人物语言,打引号。引号内如果是抒发感情,打感叹号,引号内如果是疑问的,打问号,引号内如果表示较短停顿的用逗号,引号内如果为陈述句,句子后打句号。 例: 提示语在前面:先加冒号号,后加双引号 ①揭示语“某某说”在前边,“说”字后面用冒号,表示引出引文。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伟说:“我爸上班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 提示语在后面,先加双引号,后画句号 ②揭示语“某某说”在引文后面,“说”字后面用句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 “我爸上班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小伟说。 提示语在中间,前后说话内容都加双引号,提示语后加逗号 ③揭示语“某某说”在引文中间,“说”字后面用逗号。 “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爸上班了,”小伟说,“只有我一个人在家。” 注意: 1、判断提示语的位置 2、确定人物语言,即加引 3、引号里面必须是统统的话 巩固练习训练 A、提示语在前面: 1.妈妈说:“真是个好孩子。” 2.他只是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 3.他说:“太晚了,不出去玩了。” 4.克莱谛说:“我在外面等着你。” 5.妈妈红着脸说:“你说的那事也让我觉得真的是我们不对呀 B、提示语在中间: 1.“颜色可以。”爸爸夹了口菜,放进嘴里说,“有点咸,少放点盐就好了。”

标点符号对话

标点符号的对话 一天晚上我睡得正香,却被一阵说话声吵醒了。我仔细寻找声音,发现这声音原来是从我书包里的作文本里传出来的。我拿出作文本,坐在椅子上,静静地听着这各种语调的声音,觉得很有趣。 只听一个又尖又细的声音说:“我是逗号,一个大脑袋,下面拖着小尾巴,活像一只小蝌蚪。别看我个子小,作用可大了,哪一篇文章都少不了我。句子中间的停顿全靠我,要是没有我把句子断开,人们一口气读下去,怎么受得了?” 句号听了说:“我是句号,样子像一个空心小圆圈,常停在一个完整的意思后面,有我就表示一句话说完了。如果没有我,一篇文章永远无法结束,而且文章的意思也会不清楚。谁要是不小点错了我,还会闹出大笑话。” 小问号不服气地说:“我是小问号,一个小耳朵,下面一个小黑点,我会引起人们的思考,碰到疑问词或疑问句时,都少不了我。” 感叹号大叫道:“我的样子真奇妙,好像音符低音‘哆’,文章里数我最富有感情,表示强烈感情少不了我感叹号!” 过了一会儿省略号慢腾腾地开了腔:“我虽然长得很特别,一串六个小雨点,可是我并不觉得自己在文章中有特别大的作用。因为,我表示话还没说完、省略或语言断断续续

不连贯等。如果没有其他兄弟姐妹,只靠我可没法把文章的意思表达清楚。” “对!对!对!说得太对了!”冒号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省略号的话说到我心里去了,小主人的作文写得好,也有我们标点符号的一份功劳,可这功劳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而是大家的。老师的点评当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就是给我们记了集体一等功。” 小逗号不好意思地说:“刚才我的话是有些片面强调个人的作用,小主人对我们大家都一样关注,我还知道她的笔记本中把我们每一种标点符号的作用都记得清清楚楚。”这时,句号、问号、感叹号也都感到自己有点过于强调自己的作用了。 听着各种标点符号有趣的谈话,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增进与标点符号的友谊,把它们每一个的特点都要弄得明明白白,使它们在我的作文中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对话中提示语以及标点的运用

对话中提示语以及标点的运用 【教学目标】 掌握写对话的一些基本方法:①提示语所处三种不同位置的方法;②在对话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讲话内容,学会人物对话的写法,会用提示语。 难点:写对话时,注意提示语的不同位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教学流程】 一、表扬。 师:上周的作文课上,我们学习了抓住事物的特点写一种水果,如下的同学把桑葚写得特别好,请大声念出他们的名字——(课间出示小作家的姓名) 师:以上这些同学被评为我们班的小作家,每人奖励有一枚贴纸。别用羡慕的眼光看别人,每个小朋友都有写作的天赋,只要你认真学习和练笔,一样可以被评为小作家。 二、导入新课: 师:陈老师在平时批阅大家写人记事的文章时,发现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有部分小朋友没把人物的对话写好。整篇文章没有一句语言描写,成了哑巴作文。这周的作文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写好人物的对话。 问题:什么是对话? 对话就是作者让人物出来直接讲话。写好对话,不但可以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更具体生动。

三、知识迁移,讲授新课: 师:我们先来看一组对话描写。(课件出示) 铁罐傲慢地问:“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陶罐争辩地说,“但我并不是懦弱。” 1、指名两位个同学分角色来读一读,大家边听边思考:每段话都有哪三个部分组成? 2、聪明的你一定有所发现(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三个部分:提示语+人物所说的话+标点符号 红色字体的部分被称之为——提示语 3、那么,提示语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提示语不仅是交代谁在说话,还有人物的动作、语调、心理、神态等细节。这样,人物就活灵活现了,文章就显得具体生动,吸引读者了。 4、试想一下,如果提示语写不具体,又会变得怎样?(课件出示)大家读一读,有什么发现? 铁罐问:“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 “我确实不敢碰你。”陶罐说,“但我并不是懦弱。” (简单、不具体、不知道人物当时说话时的神态呀、动作呀等等,文章就显得不够生动,不够具体了。)

对话双引号作用

人物对话时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顾名思义,人物对话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相互说话。它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提示语 +人物所说的话 + 标点符号。(例句:标明三个成分)例文《乌鸦反哺》中的对话 妈妈对我说:“这是一只老乌鸦在叫。它可能饿了,要吃东西呢。” 什么是提示语呢?就是对话中除了人物所说的话外,所做的启示性说明的文字。它告诉我们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怎么说的,说话的语气、动作、表情等。这样人物就活灵活现了。例如在这句话(妈妈对我说:“这是一只老乌鸦在叫。它可能饿了,要吃东西呢。”)中(妈妈对我说)是提示语(举例2个)你来试着找一找提示语 我感到奇怪,便问妈妈:“它为什么不自己去找东西吃呢?” 妈妈叹了口气,说:“它老了,飞不动了。” 人物对话时正确运用标点符号非常重要!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回顾《标点符号歌》。 标点符号歌 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文章不可少。 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 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完了用句号。 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 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分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对话引用加引号。 书文名称要标明,前后加上书名号。 有些意思要省掉,可以加个省略号。 转折解释破折号,表示注释加括号。 标点符号用准确,文章清楚都称好。

老师要强调一下说话之前用冒号提示,说话的内容加引号。请看例句:(举一例)妈妈对我说:“这是一只老乌鸦在叫。它可能饿了,要吃东西呢。” 刚才我们举的是提示语在前,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那么提示语根据表达的需要而位置变化,标点符号有变化吗?答案是肯定的。同学们请看,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后面,说后面的标点有何变化。(举两个例子:不同位置)“这是一只老乌鸦在叫。它可能饿了,要吃东西呢。”妈妈对我说。(提示语在后) “这是一只老乌鸦在叫。”妈妈对我说,“它可能饿了,要吃东西呢。”(提示语在中间) 不错,提示语在中间。即:先写人物的话,然后交代话是谁说的,再继续写这个人物说的话。例如:“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提示语在后。即:说话人在后,说话内容在前。例如:“老鼠,老鼠啊!”弟弟尖叫着。 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省略提示语,连续写对话内容。这样的对话简洁、明快。标点也很简单,只要在对话内容上加双引号就可以了。例如:在课文《第一朵杏花》中,就有这样一段对话: “竺爷爷!竺爷爷!”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吴老师一下子讲了四种对话方式,同学们是不是听明白了,如果没有记住也不要着急,我这有个“记忆法宝”。你们听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