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明清帝国的兴替

●元朝末年,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定都应天。

●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执政期间,在政治上采取了废除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

机构和迁都北京等4项举措,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在经济上实施了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和提高手工匠身份等3项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在对外关系上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

●明中后期进一步改革赋役制度,刺激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镇经济高度繁荣。

●明末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先后起义。

●明朝后期,东北地区女真人崛起。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脱明独立,建

立大金,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明军将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占领北京。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至清朝前期,中国成功抵御了沙俄和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1689

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明朝中期,日本海盗经常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称之为倭寇。16世纪中期,戚继光

和俞大猷奉命抗倭,取得胜利。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领军队赶走了荷兰侵略者。1683

年清军进入台湾,设置台湾府。

●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明朝进一步加固增修了长城。作用:一是抵御外敌,二是保护

中原地区经济发展,三是出现长期和平交往局面。

●17世纪下半期,蒙古草原西部的准噶尔部在首领噶尔丹的统治下,屡次向清政府挑衅。

18世纪中期,清朝平定准噶尔,统一了天山以北地区。

●18世纪中期,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整个新疆地区事务。意义:

一是加强新疆与中央联系,二是巩固边防。

●清政府采取3项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一是建立册封制度(达赖、班禅),二是建

立金瓶掣签制度,三是设立驻藏大臣。

●明、清时期,通过推行改土归流制度,加强了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联系。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业兴盛表现在:一是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二是培育、引进、推广大量新品种(甘

薯、玉米引进中国),三是多熟制的种植制度逐渐成熟。

●手工业的发达表现在:一是工具、技术、产品质量、行业种类、规模、产量超过前代,

棉纺织业特别发达,二是民间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三是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商业的繁荣表现在:一是工商业市镇兴起,二是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市镇,商人、手工业

者成为市镇人口的主体,三是商帮形成(徽商、晋商)。

●海外贸易的发达表现在:一是茶叶、生丝、土布、瓷器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二是白银

在明代中后期成为主要货币,清朝前期的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经济实力居世界前列。

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明清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加强思想文化专制,采取文字狱的做法,罗织罪名,对诗文作

者加以严厉惩罚。影响:一是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人才,二是禁锢了思想,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三是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清朝大规模编纂书籍,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对全国图书做了

一次大检查,积极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保存、整理和传播了中国古代文献,消极作用是大批书籍遭到销毁或篡改,加强了文化专制。

●明清时期,采取科举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考生只能按照八

股文文体,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造成读书人知识面日益狭隘,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正统礼教遭到怀疑,一些进步知识分子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和民主的进步思潮。

代表人物有黄宗羲,主张批判专制皇权,反对重农抑商。

●古典小说兴起,明清小说中最著名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被誉为“四大名著”。

●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

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

●出身于医学世家的李时珍经过27年的艰苦努力,写成了《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药学

的重要文献。

●明朝后期,徐光启编写了一部约70万字的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建立了比较完整

的农学体系。

●明末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被

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记述一生游历考察成果,写成了《徐霞客游记》。

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皇权膨胀

●明朝推行了一系列强化君主集权的举措。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布政

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建立内阁制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设立廷杖制度。

●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成为清朝处理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标志着中国古代皇权

发展到顶峰。

近代前夜的危机

●近代前夜的危机的表现:一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仍占主体地位,清统治者仍推行“重

农抑商”政策;二是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原因:一是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邦”自居,自认为无需同外国通商买卖;

二是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居民聚集力量抗清。

●闭关锁国的表现:一是清初实行海禁政策,不许沿海居民擅自出海贸易;二是清朝统一

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三是后来只开放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

●闭关锁国的影响:一是在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方面发挥一定作用;二是作茧自缚,限制

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更加闭塞、停滞,远离世界发展潮流。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回望“盛世余辉”

●“乾隆盛世”的表现:一是在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确立了世界

大国地位;二是在经济上,农耕文明达到鼎盛,农业、手工业、商业取得巨大进步,中国经济总量世界领先;三是在文化上,对中国古代文化做了总结和清理,完成中国历史上最大丛书《四库全书》,出现文学巨作《红楼梦》。

透视“盛世阴影”

●乾隆时期存在的危机:一是人口增长过快,社会负担严重;二是官场贪污严重,失去民

心;三是文字狱禁锢思想,文化专制;四是中国工业化水平与世界差距拉大。

●英国派遣马戛尔尼访华。英国使团看到了盛世危机,认为清帝国实质上是虚弱的,中国

军队战斗力很弱,所用武器落后。但清朝统治者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逆转,仍然自认为是全世界的“天朝”。

第六单元世界工业文明的曙光与近代社会的开端

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

开辟新航路

●在西欧,人们早就听说东方十分富庶,《马可·波罗行纪》有关中国等东方国家遍地黄

金的描述在欧洲广为流传。

●在欧洲,有两个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走在了海洋探险的前列。

●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动机:一是渴求黄金;二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三是传统商路受阻;四是传播天主教。

●促成新航路开辟的科技因素:指南针、造船技术、航海知识、地圆说。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开始了远洋航行,最终到达古巴、

海地,他以为自己到了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领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第二年进入印度洋,归途中发

现了好望角。

●1497年,葡萄牙贵族达·迦马在迪亚士航行的基础上绕过非洲,次年到达印度,从而

找到了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穿过今天的麦哲伦海峡,抵达菲律宾

群岛。1522年,其他船员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一是积极影响,促进了资金的原始积累,加强了各大陆之间的联系,

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动植物品种的交流和传播;二是消极影响,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在美洲、非洲和亚洲进行殖民扩张,掠夺财富和资源,野蛮屠杀、奴役当地居民,贩卖奴隶,犯下了滔天罪行。

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

文艺复兴

●14世纪,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城市,一些富商热心赞助文化事业,反对天主教会宣扬

的禁欲苦行、消极忍耐、逆来顺受,强调人的尊贵与价值,相信人的力量,认为人应当享受现实生活,这种思潮被称为“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发生在14世纪至16世纪,地点在意大利,后影响整个西欧。文艺复兴以复兴

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实际上是宣扬人性解放的新文化。

●诗人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创作的长诗

《神曲》。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巨匠达·芬奇的绘画作品富有诗意,思想深刻,代表作品有《最

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米开朗基罗,作品以宗教题材为主,

代表作有《大卫》、《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数十部脍炙人口的戏剧和

诗歌,如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等。

●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崭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使人们的思想逐渐从中世纪的蒙昧中解放出来。

科学革命

●16世纪,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日心说”的影响:一是否定了教会的

权威,改变了人们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二是鼓励人们去探索自然,开启了科学观念

的变革,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三是传统的理论不断受到怀疑、挑战,一场科学革命在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展开。

●意大利布鲁诺支持并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

无限的。

●意大利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并证明了新天文学说的正确性。

●英国科学家牛顿的贡献主要在物理学领域,其中的突出成就是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

有引力定律,把科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科学革命的作用:一是宇宙的奥秘展现在人们面前,自然界不再神秘莫测;二是旧的观

念被打破,科学受到推崇,科学知识得到普及;三是人们的信心空前高涨,相信人类有能力理解和驾驭世界。

启蒙运动

●法国在18世纪出现了一些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他们高举理性的旗

帜,号召人们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宣扬自由、平等。

这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

●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巨匠,他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反对政治迫害、宗教愚昧,

宣扬自由、平等是人的自然权利,倡导君主立宪制。

●孟德斯鸠是一位重要的启蒙思想家,他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提出了“三权

分立”学说。三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权力分开,可以防止腐败和极权。

●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的理论,即政府权力来源于人民,法律必须由人民来创立,在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启蒙运动的影响:撼动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为即将到来的欧美资产

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

第三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

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1640年查理一世为筹集军费召开议会,会上议员们抨击国

王的专横统治,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讨伐议会”,挑起了内战。议会军队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取得胜利,1649年查理一世被押上了断头台,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死后,查理二世复辟。1688年资产阶级发动政变,采取不流血的方式推翻了复辟王朝,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由议会制约国王权力的政体)。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它的影响:一是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

清道路,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二是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一直沿用到今天,并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用;三是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美国的诞生

●17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

●北美独立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美国诞生的过程: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1775年,来克

星顿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各殖民地联合起来,召开大陆会议,组建军队,华盛顿被任命为总司令。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1781年,独立战争胜利。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美国制订联邦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共和制国家,联邦政府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组成,宪法还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美国国旗、版图的变化说明独立后的美国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英国和美国政治体制的差异:英国:君主立宪制、依据《权利法案》统治、国家元首是

国王(世袭)、政府首脑是首相(选举产生);美国:共和制、依据联邦宪法统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都是总统(选举产生)。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大革命前法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国王拥有最高的权力。而且

存在等级制度,第一等级:教士;第二等级:贵族(第一二等级被称为是特权等级);

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工匠、城市贫民、农民。

●法国大革命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法国资本主义发展。

●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1789年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

●巴黎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1)1789年7月14日,攻克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爆发

的标志、国庆纪念日),颁布《人权宣言》,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2)1792年,巴黎人民再次举行起义,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制,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3)1793年,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罗伯斯庇尔掌权,实施革命政策,革命达到顶峰。

●法国大革命的意义:一是法国大革命结束了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也沉重地打击欧洲其

他国家的封建制度;二是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但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三是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并延续至今。

●英国、美国、法国三次革命的启示:三次革命都突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说明人民群众

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次革命后都建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这也是西方先进的原因之一。

●1799年底,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

帝国。拿破仑执政期间制定和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消除封建法规,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遭遇惨败。1814年,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复辟。

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对比:航海的规模

●郑和七下西洋:1405年至1433年,途径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只数量200多艘,

随航人员最多时27800余人,携带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载回香料、染料、药物、珍珠等。

●哥伦布航海:1492年,到达古巴、海地,船只17艘,随航人员1000多人,携带畜牲、

农具、种子、粮食等。

分析:航海的动机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

●哥伦布航海的动力是为了获取商业利益,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新的活动空间。

探讨:航海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加强了明朝和亚非各国的文化联系和友好往来,使明帝国威震海内

外,但也给明朝政府造成巨大的财政经济负担。

●哥伦布航海的影响: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加强了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使世界走向

整体,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播和交融,但也给拉丁美洲人民带来了灾难。

●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共同点: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都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

系,促进人类的文明传播和交融。

第七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

第一课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一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拓展,扩大了商品生

产的需要,特别是纺织品;二是英国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扫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三是英国较早通过海外殖民掠夺,积累了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资本;四是在国内通过圈地运动获得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英国机械师瓦特改进了蒸汽机。蒸汽机的普遍使用,成为工业革命的标志,人类从此进

入“蒸汽时代”。

●美国人富尔顿首先制造出了以蒸汽机做动力的轮船。

●英国人史蒂芬孙于1814年发明了蒸汽机车,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把热转化为机械运动,

这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力的巨大进步。

●工业革命的影响:一是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是陆续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第二课工人的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工人的斗争

●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两个主要阶级。

●工人的斗争,一开始局限于要求增加工资等经济方面的权利,后来逐渐转向争取政治上

的权利。

●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欧洲爆发了好几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如法国里昂工人起

义、英国工人宪章运动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些进步思想家,如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等,把理想社会的实现寄托在

个别统治者或开明富豪的支持上,他们的学说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并吸收包括空想社会主义在内的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创立了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基础:一是英国宪章运动等阶级基础,二是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来源,

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

件,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表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规定了党的性质和纲领,指出了党的最终目标是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道路,号召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影响:一是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从此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二是马克

思主义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工人阶级政党陆续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的号角成为工业时代的最强音。

●1871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建立了工人政权巴黎公社,建立了工人自己的军队和行

政、司法、立法机构,还让工人自己管理工厂。巴黎公社的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自己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巴黎公社的领导人之一创作了《国际歌》歌词。

第三课资本主义的扩展

德国统一

●在19世纪中期,德意志还处在严重分裂之中,其中最强大的是南部的奥地利和北部的

普鲁士。拿破仑帝国覆灭后,一些欧洲国家决定建立一个“德意志联邦”。

●德国统一的原因:一是德意志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二是国家分裂状况在国际

竞争中缺乏强有力的后盾。国家的分裂状况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经济的发展要求把统一问题提上日程,又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原因: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二是军事力量强大,三是民族成分

单一,四是统一决心坚定,五是统治阶级野心勃勃。

●德国统一的过程:一是任命俾斯麦为宰相,二是与丹麦、奥地利和发过进行三次“王朝

战争”,三是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宣布自己是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德国统一完成。

●德国统一的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统一战争。

●德国统一的影响:一是积极影响:实现了德意志民族长期以来的梦想,为德意志民族

的进一步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统一后的30年内,德国在经济、军事、科学方面一跃为世界强国。二是消极影响:通过“铁血道路”实现,奠定了未来德国军国主义的传统;德意志民族的民主、自由愿望并未得到充分实现。

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通过购买、抢占和吞并等手段成为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的大国。

●在领土扩张过程中,大批移民从东部乘车向辽阔的西部进发,当时称之为“西进运动”。

评价:印第安人西迁的历史是印第安人的血泪史,西进运动的历史又是美国资本主义的

发展史。

●美国南北战争的背景:一是南北经济制度的尖锐矛盾,北方以工业为主,南方继续发展

大种植园经济;二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核心问题),南方主张保留奴隶制。

●南北战争的导火线:1860年11月,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主张限制奴隶制。

●过程:①爆发: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②初战:北方军事上一再失利;③

扭转战局:颁布《宅地法》;1862年9月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④结果:1865年,北方获胜,维护了国家统一。

●南北战争的性质: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意义: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

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战争的局限性:美国种族歧视依然严重,种族平等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对林肯的评价: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领导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

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为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但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他也有软弱的一面。

俄国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①16世纪中期,俄国盛行农奴制,社会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

欧国家。那时的俄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②17世纪,俄国开始出现手工工场,但是工场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发展缓慢。③1689年,羡慕西欧先进科技文化的沙皇彼得一世掌握实权。

●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为了使俄国成为强国。

●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大力推行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济和推广学校教

育的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的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俄国开始跻身于

欧洲强国之列。

●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目的:一是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统治,阻止自下

而上的人民革命运动的发生;二是为了维护沙皇统治和贵族、地主利益。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原因:①政治上: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沉重打击了沙皇的专

制统治。②(根本原因)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④(直接原因)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

“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影响(意义、作用):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

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推动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局限性:这次改革留下大量封建残余。

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大权旁落,实际权力掌握在

幕府将军手中。

●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①日本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发展;②幕府的封建统治和闭关政

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一些大名和武士地位下降使他们对将军不满,要求改变现状,同商人、新兴地主日益接近;④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开日本的大门,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

●1868年,讨伐幕府的武装在京都战胜幕府军队,推翻了幕府统治。1869年,明治天皇

政府从京都迁都到东京。

●明治维新的内容:①政治方面,废除全国所有的藩国,由中央政府派官员直接管理(“废

藩置县”),以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平民可以自由择业。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④军事方面,开始实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崇尚“武士道”

精神、效忠天皇的军队。

●明治政府于1871年派出了48人组成的岩仓使节团赴欧美12国考察学习。

●1889年,天皇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也称《明治宪法》),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

政治体制。至此,明治维新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明治维新的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明治维新的意义:日本逐渐改变了落后的面貌,经济发达,军事实力强大,成为亚洲第

一个迈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但日本强大之后,又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第四课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

三角贸易

●新航路开辟以后,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然后是英国和法国等国向外殖民扩张。

●“三角贸易”的背景: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锐减,种植园主急需黑人劳动力。

●“三角贸易”的时间:延续了三百多年,16世纪至19世纪。

●三角贸易的影响:一是对欧洲:大发横财,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殖民者的资

本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对殖民地掠夺基础上的。二是对美洲:获得廉价劳动力,促进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黑人奴隶为美洲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三是对非洲:丧失近亿精壮劳动力,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阻止其文明的发展。

●海地在独立前是法国殖民地,海地人民经过斗争,于1804年宣布独立,揭开了拉丁美

洲独立运动的序幕。海地独立后,拉丁美洲殖民地人民在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圣马丁等人的带领下,多次发动起义,摆脱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英国的殖民侵略

●1600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命令,特许刚刚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好望角以

东各国的贸易。公司实际上是一个政权机构,负责英国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

●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开始对印度发动侵略战争,逐渐蚕食印度的土地,并掠夺财

富。到19世纪中期,英国占据了印度大部分土地。英国价格低廉的工业产品很快占领了印度市场。印度传统的手工业迅速衰落,手工业者大量失业。印度的社会经济收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1857年印度人民发起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大起义,最终失败,但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第五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一是西欧各国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大力鼓励科学研究;

二是大学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镇,以大学为中心形成了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群体;三是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19世纪中期,科学家们完善了热能转化为机械动力的理论,为内燃机的发明奠定了基

础。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

●与蒸汽机相比,电力功效高、污染小、应用范围大、使用便利。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完成了磁铁产生电的实验。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

可实际使用的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设计出更高效率的电动机。187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1885年德国人本茨试制汽车成功。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19世纪中期,美国人莫尔斯首次试拍有线电报成功。19世纪晚期,定居美国的苏格兰人贝尔研制有线电话成功,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20世纪初,美国人亨利·福特采用流水线生产方法,大批量生产汽车,成为汽车大王。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电力在工厂和家庭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人类迈进了电气时代。

●19世纪后期,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率先实现了电气化,工业发展的势头超过了英国。

综合探究七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

回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脚步

●工业革命前,农业是英国的主要生产部门。工业的发展为农业提供了打谷机、割草机、

收割机等许多机械设备,以及各种化学肥料,促使农业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工业化的表现:一是工农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工业逐渐超过农业,占据

主要地位;二是工厂规模越来越大,工人越来越多,工人的数量逐渐超过了农民。

●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城市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

变,城市成为工业文明的中心和象征。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必然会促进城市化,城市化又进一步推进工业化。

讨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利弊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好处: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物质日益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

步提高,人类文明得到发展。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弊端:人口过于集中,居住条件恶化,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失业人

口增加,犯罪率增加。

●人们应该怎样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应理性、科学地对待工业化和城市化,顺应其发展,

同时要具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美化我们的城市,改善我们的生活。

辨析:文明生活的追求

●工业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工业革命使贫富差距加剧,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没有得

到根本改变,政治地位也没有提高。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

第一课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鸦片战争的烽烟

●在19世纪上半期,中国和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上的区别:(1)

政治上,中国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英国是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2)经济上,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3)军事上,中国装备陈旧落后,英国船坚炮利。(4)外交上,中国闭关自守,英国殖民扩张。(5)思想文化上,中国狂妄自大、愚昧无知、文化专制,英国批判专制神权、宣传自由民主平等。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鸦片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主要有:(1)严重损害了中国人的身心健康。(2)使

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3)严重影响军队战斗力。

●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东虎门主持销毁外商运到中国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了英国鸦片贩子。(2)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尊严。虎门销烟的目的:维护民族利益,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鸦片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虎门销烟,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扭转

对华的贸易逆差。

●1840年6月,英军到达中国海面,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1年初,英军

占领香港岛。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至此,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

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税率必须和英国协商等。《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损害了中国领土的完整;经济上,加剧了中国贫

弱,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剧社会不稳定;贸易上,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便于英国对东南沿海地区的侵略;关税上,中国不能自主决定关税,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

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会审公廨的出现说明了什么?会审公廨名义上是中国的司法机关,实际上完全被外国领

事把持。会审公廨的出现,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独立的司法主权被严重侵犯。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1856年,英、法对中国发动战争,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背景: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导致中国人购买力低下。爆发的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求修改条约,扩大侵略权益,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1858年5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主

要内容包括: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通航,英、法两国得到巨额赔款。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野蛮地洗劫了北京城,纵火烧毁了有着“万园之园”之称的皇

家园林圆明园。

●1860年10月下旬,英、法两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条约中,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并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增加大量的赔款。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从1858年开始,先后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150

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后果: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开始扩大到沿

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1851年,洪秀全率众在广西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

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它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的强烈愿

望,但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在当时的环境下无法真正实施。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列强入侵和政府腐败加重了百姓负担,自然灾害,广大农民

陷入绝境。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1)内因:农民阶层局限性。(2)外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太平天国运动与古代农民起义的区别:太平天国运动在反清的同时,还担负反侵略的任

务。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作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对外国入侵者的抵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止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的积极作用。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强大起来,开始图谋侵略中国,并选择朝鲜作为跳板。1894年,

日本利用朝鲜爆发起义之机,派遣大批日军入朝挑起战端,“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1)内因:根本原因是清朝制度落后、政治腐败,重要原因是清

政府避战求和政策。(2)外因:日本蓄谋已久、制度先进。

●1894年9月,日本舰队与中国北洋舰队在黄海上激战,致远舰在管带邓世昌的指挥下,

开足马力撞向日舰吉野号。1895年初,日军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求和,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规定:中国把辽东

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等。《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897年冬,德国派军舰强占胶州湾。第二年,清政府被迫将胶州湾“租借”给德国,

山东成为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美国为了弥补因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而失去的在中国划

分势力范围的机会,于1899年向英、俄、德、法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这个政策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和它们已取得的特权,同时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租借地以及势力范围,使美国享有均等的利益和机会。由于列强在华争夺激烈,谁也无力独占中国,于是接受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从此,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日益扩大。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世纪末,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举起“扶清灭洋”的旗号。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列强划分势力范围,外国传教士在各地胡作非为,引起人民大

众的激烈反抗。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列强决定联合镇压。1900年6月,英、美、

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从天津租借出发向北京进攻。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1)农民阶级局限性: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缺乏认识,无科

学理论指导,缺乏统一领导机构。(2)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撤毁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各个炮台;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重要地区允许外国军队驻守;清政府保证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行为。

●《辛丑条约》的影响:《辛丑条约》是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沉重枷锁,严重损害

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彻底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次战争比较表:

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起止时间1840年4月至1842

年8月

1856年至1860年1894年至1895年1900年至1901年9

原因打开中国市场的

大门,扭转对华贸

易逆差

不满足既得利益强大后,图谋中国列强对义和团感

到不安,镇压中国

人民的反抗

侵略国英英、法日英、美、俄、日、

法、德、意、奥

结果失败

《南京条约》

失败

火烧圆明园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失败

《马关条约》

失败

《辛丑条约》

影响丧失独立自主权,

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成为中

国近代史的开端

丧失更多领土和

主权,中国社会的

半殖民地化进一

步加深

大大加深了中国

的半殖民地化程

中国完全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

●五个条约比较表:

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

时间

1842年8月1858年5月1860年10月1895年春1901年9月

割地香港岛割九龙司地方

一区给英国

辽东半岛、台

湾岛及其附属

岛屿,澎湖列

赔款2100万元白银2亿两 4.5亿两

通商口岸广州、厦门、

福州、宁波、

上海

汉口、南京等

十处

天津沙市、重庆、

苏州、杭州

其他权利关税协定权外国公使可进

驻北京,军舰

商船可以在长

允许日本在通

商口岸设立工

划北京东交民

巷为使馆区,

撤毁大沽炮台

江各口岸自由

通航

第二课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内外交困(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两次鸦片战

争),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由此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洋务运动”,口号是“自强”、“求富”,代表人物有

李鸿章、左宗棠等。

●洋务运动的内容:(1)创办了一批新式军事工业(曾国藩与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训练新式海陆军,至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建成了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2)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3)创办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4)选送了几批留学生出国深造。

●洋务运动的影响:(1)积极影响:大量西方科技和机器的引进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

生和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对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培养了一批对西方事务认识较为深刻的人才,对日后改革大有帮助。(2)局限性:洋务运动并没有挽救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命运。

●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洋务运动只学西方器物,却没有相应的思想和制度改革,没

有触动既有政治制度和解放人们思想。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间开始兴办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19世纪末,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第三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维新变法运动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在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们在康有为、

梁启超等人的带领下,给光绪帝上了一封奏疏,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的结果:由于守旧势力的阻挠而失败,但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从此拉开了

维新变法的序幕。

●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传维新变法。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

报》居于舆论界的领导地位。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

度,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严复在《国闻报》上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强调“物竞天择”、“优胜劣

汰”的进化论观点,认为国家只有实行变法,才能由弱转强。

●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的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制造舆论的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

义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变法的主要措施:(1)政治上:裁并机构,精简人员,任用维新人士,准许百姓向朝廷

上书等。(2)经济上: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产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等。

(3)军事上:训练新式海陆军,裁减旧军队等。(4)文化教育上: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派人出国留学等。

●同洋务派相比,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观点有什么明显不同?维新派从军事、经济、教育等

方面向西方学习外,还主张政治上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变法失败了。这场

变法运动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的原因:(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戊戌变法产生的重大而深远影响:它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中国人

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它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次登上政治舞台为特征,成为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的前奏。此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仿效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文化教育革新

●清朝后期在文化教育领域出现的变革,影响较大的是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近代报刊和

新式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兴学堂、废科举等。

●一些重要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开始被翻译成中文,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江

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京师同文馆设有专门的译书处。传教士在中国设立广学会,出版《万国公报》,介绍西方最新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西方先进的经济、政治、教育方面的学说。

●近代报刊在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传入中国。19世纪末,出现了一个国人创办报刊的高潮。

1872年,《申报》由外国商人创办于上海,被誉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1897年,夏瑞芳等人在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

●近代新式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为开启民智、普及知识、传播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下诏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

师大学堂。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下令在全国推行新式教育制度,标志着中国近

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大大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西学东渐”寻踪

●传教士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史称“西学东渐”。

●明朝时传教士利玛窦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即当时的世界地图,极大地震撼了中国

的先进知识分子,使他们首次突破了中国人原有的狭隘世界观。

谁是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林则徐组织编译了《四洲志》,为闭塞已久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户。林

则徐被誉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2年,魏源写成《海国图志》50卷,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较为详尽介绍西方的著作,

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魏源还主张设立工厂,学习西方练兵方法,改革考试制度。

●《海国图志》的局限性:(1)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2)停留于技术层面上(器

物),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3)维护封建清王朝的统治。

●《海国图志》的意义:(1)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2)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

作用。(3)迈出了近代中国想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

●1847年,容闳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开始留学生涯。容闳酝酿了一个教育计划,促请清

政府派遣官费留学生。

●1876年,郭嵩焘出任驻英公使,成为近代中国首任驻外使臣。他将所见所闻通过《使

西纪程》送呈总理衙门。

全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集语文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 2011年2月26日 1. 藤野先生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 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教学时数]??三教时?? ??????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 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 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 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 绯(fēi)红:鲜红。????? 2 宛如:好像。?? 3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 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 陌(mò)生:不熟悉。?????? 7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 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 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教案

第一课时《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理解对友人那种无限关爱的诚挚情谊。 2.愿意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了解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聆听、演唱《阳关三叠》。 3.体验运用自己的演唱方式表达友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聆听、演唱《阳关三叠》。 教学难点:演唱时如何表现歌曲中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教具学具: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歌曲发展的概况。 导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歌曲的主要发展脉络,中国古代歌曲的主要脉络包括上古音乐、中古音乐和近古音乐。在课前呢,已经有几位同学通过资料查找后做了一些发言的准备,下面就由这几位同学上台来给大家分别介绍中国古代歌曲发展的概况。(请三位同学分别介绍先秦时期的上古音乐、秦汉-隋唐时期的中古音乐和宋、元时期的近古音乐。) 2.导入课题并介绍唐朝歌曲《阳关三叠》。 师小节:同学们介绍得太好了!谢谢你们!你们还记得吗?刚才有同学介绍了在唐代的音乐创作中,大量使用了唐诗入歌的创作手法,其中《阳关三叠》就是使用这一手法的佳作之一。这首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愁绪的歌曲,表达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同学们,如果不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心路历程,要准确地理解这种离别的内涵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让我们先通过一个短片介绍走进教材这个单元推荐的唐朝歌曲《阳关三叠》吧。(课件播放短片介绍《阳关三叠》) 二、新课教学 1.教师演唱歌曲《阳关三叠》的第一叠。 导言:同学们,唐诗本身的情感就极具有感染力,那么唐诗入歌,又会是怎样的效果呢?……回答的很好.现在老师就来模仿古人抚琴而歌吧。 2.师生探讨原诗与歌曲歌词异同。 导言:同学们,我能在这首歌里看到蒙蒙轻纱笼罩的雨后小巷,看到雨后吐露新芽的柳树,还能看到两袖清风,抱拳永别的友人,更能看到挂在他们脸上的一行清泪,这是多么“唯美”的画面呀!那么,王维的原诗与现在演唱的歌词有什么不同?(探讨结论:除了王维的原诗四句,歌词里面增加了部分歌词。文中所提到的“遄行、遄行、旨酒、旨酒”等处的歌词及曲调是由后人加上去的,为了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这首诗的内涵,曲作家进行了二度创作改编完成的。) 3.朗读歌词。(课件出示歌单) 4.学唱歌曲。(方法:唱谱、念词、填词演唱。)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百卉含英 一、要求 1、有表情地演唱河北《茉莉花》,并与江苏《茉莉花》进行比较,了解不同地方民歌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歌与人民生活、地理背景的关系。 2、欣赏歌曲《好花红》、《牡丹之歌》、《玫瑰三愿》、《绒花》,了解每一首歌曲的时代和创作背景,感受不同的情感。 3、欣赏古曲《梅花三弄》,了解古琴及古琴音乐的风格。 4、为散文《二月兰》选配音乐并朗诵。 5、通过为陕西民歌《对花》编配歌词的活动,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1、教具钢琴、录音机、教学录音带、VD机(盘)、投影仪以及锣、鼓等打击乐器。 1、文字、图片材料 有关花卉题材的诗词、散文、图片以及古琴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家画像。 三、教材分析 1、意图自古以来,花卉一直是人们进行创作的主题。它是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本单元以"百卉含英"为主题,用国让学生聆听、演唱花卉的艺术作品,使他们感受并体验音乐与大自然、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音乐作品与相关文化结合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体验。通过学生创编歌词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2、重点与难点 (1)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河北民歌《茉莉花》,要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感受二声部的和谐,使其能充分体会歌曲的旋律美。 (2)指导学生从风格、调式、音阶、旋法、语言上比较河北民歌《茉莉花》和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异同。 (3)体会音乐艺术与文学结合所产生的美感。

第1课时 课型: 唱歌课 教学内容: 歌曲《茉莉花》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河北民歌《茉莉花》。 2、了解歌曲的主旋律、风格,锻炼学生的配合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歌曲学唱 教学难点:感受二声部的和谐以及有感情的歌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老师唱一首歌曲,同学们听一听是什么体裁的歌曲? 《沂蒙山小调》(民歌) 教师: 对,民歌.中国的民歌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浩如烟海的民歌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是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同学们,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首歌曲片断,你听一听都是属于什么体裁? (放录音) 1、《太阳出来喜洋洋》 2、《放马山歌》》 3、《川江船夫号子》》 4、《无锡景》 学生回答。 板书——民歌的体裁: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5、听一听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 (放录音)《茉莉花》 江苏民歌茉莉花 三、歌曲学唱 1、听录音--------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选择:A、欢快活跃 B、亲切抒情 2、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后生字词拼音及解释(完整版)

八年级下册生字词注音及解释 第一单元 1、《滕野先生》 绯红(fēi h?ng):鲜红。标致(biāo zhì):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不逊(bù shùn):无礼。逊,谦逊诘责(ji? z?):无礼。逊,谦逊 落第(lu? d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托辞(tuō cí):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油光可鉴(y?u guāng kě jiàn):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深恶痛疾(shēn wù t?ng jí):厌恶、痛恨到极点。 抑扬顿挫(yì yáng dùn cu?):﹤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2、《我的母亲》 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责罚(z? fá):处罚。气量(qì liàng):胸怀,度量。 质问(zhì wan):根据事实提出疑问;责问广漠(guǎng m?):广大空旷。 管束(guǎn shù):遏制自由行动或言论;约束,使不越轨。宽恕(kuān shù):宽容饶恕。 文绉绉(w?n zhōu 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3、《我的第一本书》 幽默(yōu m?):言谈、举止有趣而意味深长。凄惨(qī cǎn):凄凉悲惨。 奥秘(ào mì):指隐藏的或还没有被认识的内容或道理等。 翻来覆去(fān lái fù q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4、《列夫?托尔斯泰》 黝黑(yǒu hēi):黑;黑暗。滞留(zhì liú):停留不动。愚钝(yúdùn):愚笨,不伶俐。 器宇(qì yǔ):气概,风度。禁锢(jìn gù):束缚,限制。 轩昂(xuān áng):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犀利(xī lì):﹤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侏儒(zhū rú):身体异常矮小的人。酒肆(jiǔ sì):﹤书﹥酒馆。 尴尬(gān gà):﹤神色、态度﹥不自然。藏污纳垢(cáng wū nà g?u):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粗制滥造(cū zhì làn zào):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郁郁寡欢(yù yù guǎ huān):心理苦闷。黯然失色(àn rán shī sa):面容和眼神阴暗下来。 鹤立鸡群(ha lì jī qún):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zhang jīn wēi zu?):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hàn shǒu dī m?i):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有加:又加深了一层。 诚惶诚恐(ch?ng huáng ch?ng kǒng):惶恐不安。无可置疑(wú kě zhì yí):不能怀疑。 广袤无垠(guǎng mào wú yín):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5、《再塑生命》 搓捻(cuō niǎn):用手指揉搓。企盼(qǐ pàn):盼望。繁衍(fán 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qiān xǐ):迁移。觅食(mì shí):寻找食物。 油然而生(y?u rán ?r shēng):形容思想感情自然地产生。 花团锦簇(huā tuán jǐn cù):鲜花围成团,锦绣聚成堆。形容色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 美不胜收(měi bù shang shōu):形容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接受不完。 繁花似锦(fán huā sì jǐn):无数盛开的花朵像美丽多彩的锦缎。风云突变(fēng yún tū biàn):风云忽然发生了变化,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 不可名状(bù kě míng zhuàng):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落英缤纷(lu? yīng bīn fēn):落花纷繁的样子。 冥思遐想(mí sī xiá xiǎng):漫无边际地深思想像。 期期艾艾(qī ài):形容口吃。 第二单元 6、《雪》 博识(b? shí):学识丰富。美艳(měi yàn):美好艳丽的样子。 消释(xiāo shì):﹤书﹥消融;溶化。褪尽(tuì jìn):颜色退没了。 凛冽(lǐn lia):刺骨地寒冷。升腾(shēng t?ng):﹤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脂粉奁(zhī fěn lián):装胭脂和香粉的盒子,化妆盒的古代称谓。奁:盒子 7、《雷电颂》 睥睨(pì 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污秽(wū huì):不干净﹤的东西﹥。 犀利(xī lì):(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迸射(bang sha):向外溅出或四散喷射。 播弄(bō n?ng):摆布。雷霆(l?i ting):雷暴;霹雳。虐待(nǜe dài):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拖泥带水(tuō ní dài shuǐ):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9、《海燕》 苍茫(cāng máng):空阔辽远;没有边际。胆怯(dǎn qia):胆小;畏缩。 翡翠(fěi cuì):一种矿物。绿色、蓝绿色或白色中带绿色斑纹.有玻璃光泽,可做装饰品。 精灵(jīng ling):①鬼怪。②﹤方﹥机警聪明;机灵,聪灵。 蜿蜒(wān yán):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10、《组歌》(节选) 执拗(zhí 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馈赠(kuì zang):﹤赠送礼品﹥。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真谛(zhēn 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cuǐ 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镶嵌(xiāng qiàn):把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内。酷肖(kù xiào):酷似。长吁短叹(cháng xū duǎn tàn):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海誓山盟(hǎi shì shān m?ng):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千山万壑(qiān shān wàn ha):山峦连绵.高低重叠。 盛气凌人(shang qì líng r?n):傲慢的气势逼人。 第三单元 11、《敬畏自然》 蓬蒿(p?ng hāo):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咫尺(zhǐ chǐ):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láng jí):乱七八糟,杂乱不堪。呐喊(nà hǎn):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zì bù liàng lì):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相形见绌(xiāng xíng jiàn chù):相比之下,显出不足。 精巧绝伦(jīng qiǎo ju? lún):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 美味佳肴(měi wai jiā yáo):味道鲜美的食品。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华夏古韵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讲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唱歌《阳关三叠》。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 .了解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唱歌曲,正确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古琴,交流古琴知识 提问: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我们中国古代非常珍贵的乐器,这件乐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什么乐器呢? (2)交流知识 提问:古琴有几根琴弦? ①提问:琴面上的白点的名字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 ②老师介绍古琴的结构:琴有头、颈、肩、腰、尾、足,琴的背面有两个孔,是古琴的出 音孔。 ③提问:古琴面和古琴底分别是什么形状?它们分别象征了什么? ④老师介绍琴名与音色 ⑤听一段古琴曲,学生初步感受古琴的音色。 ⑥老师讲解琴歌的基本概念 2、(一)讲音乐故事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请学生讲故事,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如:伯牙、子期、古琴、高山、流水等。教师适当补充。(如果学生不了解,由教师讲故事。) ()问:同学们,知音的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 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间的友情,这为下面学唱歌曲《阳关三叠》做了铺垫。学生的答案也可能涉及到音乐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作用,也可能涉及到古琴音色塑造自然现象的造型功能,等等,都应予以鼓励。 ()听古琴曲《流水》 这项教学内容也可以先安排听古琴曲《流水》,后讲故事。也可以由教师在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声中讲故事,然后摘要其中的某些片段加以欣赏。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自主领会音乐的文化内涵和意境。 (二)唱歌 .学生先欣赏歌曲《阳关三叠》;也可以先安排学生朗诵诗句,教师弹奏作为背景音乐。 . 让学生跟随录音学唱。 .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音程等方面的特点。比如,歌曲前面部分较为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为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等。应注意使学生总结出这些特点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目录[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目录 阅读 第一单元 1、藤野先生(鲁迅) 2、我的母亲(胡适) 3、我的第一本书(牛汉) 4、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5、再塑生命(海伦·凯勒)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 第二单元 6、雪(鲁迅) 7、雷电颂(郭沫若) 8、短文两篇(巴金)日月 9、海燕(高尔基) 10、组歌(节选)(纪伯伦)浪之歌雨之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寻觅春天的踪迹 第三单元 11、敬畏自然(严春友)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罗刚) 13、旅鼠之谜(位梦华) 14、大雁归来(利奥波德) 15、喂——出来(星期一)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 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17、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18、吆喝(萧乾) 19、春酒(琦君) 20、俗世奇人(冯骥才)刷子李泥人张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到民间采风去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背起行囊走四方课外古诗词: 赠从弟(其二)(刘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无题(李商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登飞来峰(王安石)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名著导读: 《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名人传》 附录: 欣赏唐人狂草 短语结构类型表 句子成分简表 标点符号用法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初二音乐下册百卉含英教案 (人教课标版初中音乐教案八年级下册) 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有这样一首歌——它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因为其曲调曾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引用到他的歌曲《图兰多》中,而传遍了全世界,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之一;在2004年希腊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中国的小女孩用稚嫩的嗓音向全世界唱出了这首民歌。你们知道它吗?” 2、学生讨论、回答、并请个别同学为大家唱上两句。 歌唱 1、教师介绍歌曲所讲述的内容。(《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2、聆听河北民歌《茉莉花》,谈感受 3、学生跟教师的钢琴轻声学唱歌曲 讨论歌曲的旋律特点和风格特点 教师用钢琴弹奏第二声部旋律请大家演唱第一声部;然后学唱第二声部,教师弹奏第一声部学生看谱试着唱第二声部。 观看合唱录象《茉莉花》,交流讨论“合唱《茉莉花》”的艺术魅力,鼓励学生唱好歌曲的信心。

两声部合唱河北民歌《茉莉花》(引导学生有表情的演唱,并注意旋律的起伏和两声部的和谐统一) 三、鉴赏 1、师:“《茉莉花》是一首人们喜欢听也爱唱的歌曲,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有不同旋律风格的茉莉花,刚才我们听唱的是河北的,接下来让我们再听一首,你知道这是哪里的吗?”——聆听江苏民歌《茉莉花》 2、提问河北与江苏《茉莉花》在风格上、旋律上有何不同? 3、轻声哼唱江苏民歌《茉莉花》,从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体验。 4、通过鉴赏和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域文化所表现出不同风格的民歌,了解了民歌在我国的发展和具有的基本特点。 四、拓展 1、师:“说起了民歌,同学们应该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少数民族的歌曲也是色彩芬呈,同样赞美花儿的歌曲有哪些呢?接下来让我们聆听布依族的一首民歌《好花红》。”——聆听《好花红》 2、学生说说歌曲的旋律和风格特点,与前面的两首《茉莉花》对比,有何不同。教师引导并指出歌曲句首的装饰音体现了布依族民歌的特色。 3、提问:《茉莉花》和《好花红》都采用了五声音阶(do,re,mi,sol,la),但它们的结束音不同,你感受到了吗? 4、教师简要讲解民族五声调式的知识,并带领同学齐唱熟悉的民歌《小白菜》、《我的家乡日喀则》、《太阳出来喜洋洋》等,体会民族五声调式风格。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藤野先生》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教学要求: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当堂练习作文片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二、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中的老 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三、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四、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 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 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 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 悬挂照片 相别神情话语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五、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 (4)介绍解剖学历史治学严谨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生活俭朴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人教版八年级下音乐教案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华夏古韵》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演唱《阳关三叠》及欣赏《杏花天影》,感受琴歌的魅力,增强对我国传统的优秀音乐文化的认识,体会古曲蕴含的深厚情感。 (2)能用连贯、流畅、饱满的声音演唱《阳关三叠》,体会其古韵及感受、了解古曲的创作手法。 2.目标解析 (1)《阳关三叠》与《杏花天影》都是古代著名的琴歌,但它们的创作手法不同,表达的情感也有不同。《阳关三叠》这首琴歌音调纯朴而富有激情,通过起承转合及三叠的手法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杏花天影》这首琴曲词通过换头合尾的手法表现思念远方恋人,同时又感慨人生的漂泊,忧心家国的不定,多种思绪交织的情感。通过感受聆听,不仅感受作曲家的真挚、丰富的情感,而且感受古韵的魅力。(2)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处于变声期,不能大声喊唱,本节课要求学生能用轻声、深情、流畅的声音来表现歌曲《阳关三叠》,感受古人的真情流露,情绪、情感的层层递进。同时通过聆听、比较、分析歌曲结构,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作品,激发学生与作品的共鸣,以情带声,表现作品。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学唱《阳关三叠》。 教学难点:准确演唱出歌曲《阳关三叠》的旋律和意境,锻炼气息的控制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歌曲《阳关三叠》 1.欣赏名画导出古诗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幅名画,请大家欣赏……中国古代的诗人画家,常常把诗画放在一起来创作,有诗常作画,有画必题诗!我们看看这幅画有哪首古诗可以适合呢?”“……” 2.看诗、赏画、带问题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古代文人墨客不仅作诗而且喜欢唱诗,《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却有深挚的惜别之情,适合绝大多数离宴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首歌曲吧! 提问:歌曲的情绪如何?歌曲歌词与诗歌的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这首琴歌音调纯朴而富有激情,在王维原诗的基础上又补充了长短句的诗句用来丰富琴歌的内容,形成了两个段落。” 3.复听歌曲《阳关三叠》 “歌曲中哪些字唱得比较重?请同学们将唱得重的音找出来。” 4.老师演唱第一段歌词,学生轻声跟唱 5. 学生跟琴演唱第一段歌词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练习答案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东明集一初初二语文期末检测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15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光阴荏苒.(),一学期的文学之旅就要结束,我们在快乐的旅程中,结识了淡mò()金钱的钱学森,坚韧.()顽强的伏契克,善于劝jiàn( )的邹忌;欣赏了莲花志洁行谦不可亵.()玩的情操,三峡重岩叠嶂的高峻,富春江水皆缥碧的清澈;感悟到志趣应该高尚,意志需要dǐ( )砺,生命值得珍爱。 2、找出下列成语中的四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2分) 世外桃园 惩前毕后 3、找出文段中两处语病,并加以改正。(2分) ①我校开展了以“讲文明,促和谐”为主题的演讲比赛。②在比赛中,同学们针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发出讲文明促和谐。③最后,校长对这次演讲比赛作了总结,并且向同学们提出更高的要求。④通过这次演讲比赛,使同学们文明待人的意识得到了增强。 ⑴改为⑵改为 4、用诗句填空。(3分) 古人说“诗言志”,读诗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我们体会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田园生活的闲适悠然,惊叹杜甫登“会当凌绝顶,。”的雄心壮志,敬佩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顶风抗雪垂钓江面的不屈与坚强。 5、仿写一个比喻句,使之与前后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2分) 真诚像黑夜中的灯塔,失去它你会迷失方向; 真诚像夏日里的清风,失去它你将酷热难耐; 真诚像,; 真诚像,。 6、补充名言,砥砺心志。(任选两题作答)。(2分) ⑴勤能补拙是良训,。⑵下自成蹊。 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⑷书山有路勤为径,。 7、古人在称呼别人时不直说其名姓,常用号、官职名、出生地名等来称人,你知道下面的称呼指的是谁吗?(1分) ⑴王右丞⑵柳河东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回答问题。(12分) ⑴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⑵高缭仕①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②之人也,四维③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④吾过,是以逐之也。”(《说苑·臣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汇 一、八年级下册课文词语: 1、藤野先生(鲁迅) 宛如:正像,好像。 瞥piy见:一眼看见。 教诲:教训,教育,劝导。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深恶痛疾:恶,厌恶。疾,痛恨。形容厌恶痛恨到极点。 正人君子:指品行端正的人。文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小而言之:就小的方面说。。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鉴jiàn,原义是镜子,这里作动词,是指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驿站:yì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畸形:j?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不逊xùn:没有礼貌。逊,谦逊。 模胡:马虎,不讲究。 匿名:匿nì,隐藏,不具名或不写真名。 诘ji?责:质问并责备。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杳yǎo无消息:杳,远得不见踪影。意思是没有一点消息。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托辞:借口。 2、我的母亲(胡适) 责罚:处罚。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zh?u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3、我的第一本书(牛汉)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4、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黝yǒu黑:黑;黑暗。 滞zhì留:停留不动。 愚钝dùn: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喜欢音乐,音乐素质较好,在歌唱方面较突出,但偏爱流行音乐,要正确引导。这个班学生相对来说只有少部分学生上课较认真,学习主动较教高,学习兴趣较浓,八年级学生经过前阶段得学习,对初中音乐教学已经有了一定得了解,因此,本学期要继续加强他们对音乐知识得了解,扩大他们得音乐视野。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从百卉含英、梨园颉英、管弦和鸣、神州大地(4)——茂密得森林、环球之旅(4)——大洋洲采风、假日泛舟这几个主题方面对学生进行音乐熏陶,贯穿了歌剧、咏叹调、序曲、越剧、舞剧、电子音乐得音乐知识。每一单元都有自己得教学主题,分唱歌、欣赏、实践与创作三个版块,内容得安排上都具有一定得相关性或联系性,各单元之间又注意内容得衔接性或层递性。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获得学习音乐必须掌握得浅显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三、学期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得要求和学生得实际情况,本学期得教学目标包括以个几个方面得内容: 1、知道有关音画得知识,懂得音乐能够表现自然界得美景;知道“歌唱得咬字、吐字”和“合唱得和谐与均衡”方面得知识,并注意在歌唱练习中加以运用。

2、能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喜欢西南地区得民族音乐,并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 3、感受电声乐队与体验电子音响合成器得效果得音响效果,学习有关电声乐队和电子音乐方面得知识。 4、能够用积极得态度参与感受、体验歌剧音乐,对歌剧、舞剧音乐感兴趣,乐于学习了解与歌剧有关得音乐文化。 5、能够用不同得情绪来演唱不同得歌曲。 6、能够背唱3—5首歌曲。 7、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得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得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得音乐鉴赏得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得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视听享受,尽可能多地补充延伸得知识,开阔学生眼界。 3、每学一支歌曲,下一节课应该进行检查,让个别学生起来演唱,若有不正确得地方师及时进行教正。 4、有学习有记载,有学习有考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音乐课得意义。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五、教材安排 1、课堂教学,每周一节。

最新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教案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茉莉花》教案设计 课型: 唱歌课 教学内容: 歌曲《茉莉花》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河北民歌《茉莉花》。 2、了解歌曲的主旋律、风格,锻炼学生的配合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歌曲学唱 感受二声部的和谐以及有感情的歌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老师唱一首歌曲,同学们听一听是什么体裁的歌曲? 《沂蒙山小调》(民歌) 教师:对,民歌.中国的民歌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浩如烟海的民歌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是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同学们,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首歌曲片断,你听一听都是属于什么体裁? (放录音) 1、《太阳出来喜洋洋》 2、《放马山歌》》 3、《川江船夫号子》》 4、《无锡景》 学生回答。 板书——民歌的体裁: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5、听一听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放录音)《茉莉花》 江苏民歌茉莉花

三、歌曲学唱 1、听录音--------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选择:A、欢快活跃B、亲切抒情 2、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选择:A、婉转细腻柔美B、粗犷豪放抒情 3、歌曲表现了青年姑娘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学生回答) 歌曲表面上是在表现年轻姑娘既想摘花又怕挨骂的天真神态,实质上是在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洁感情。 4、歌曲教唱 老师用钢琴伴奏分声部教唱 (划拍唱-----难点纠正: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容易出现的错误纠正过来。) 5、声部配合,完整有感情的演唱。 四、欣赏(放录音) 1、《茉莉花》—江苏民歌。与河北民歌作以比较,看看两者旋律有何不同?风格有何不同? 2、欣赏不同版本的《茉莉花》片断(合唱版、爵士版、器乐版) (这首民歌流传于全国各地,其歌词基本相同或者大同小异,旋律上既有相同的因素,由尤其独特的地方特色,从而鲜明的表现了民歌的变异性。) 第二单元梨园撷英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电子课文全

1藤野先生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

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着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2019最新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课标版初中音乐教案八年级下册) 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有这样一首歌——它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因为其曲调曾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引用到他的歌曲《图兰多》中,而传遍了全世界,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之一;在2004年希腊奥运会的闭幕式上,的小女孩用稚嫩的嗓音向全世界唱出了这首民歌。你们知道它吗?” 2、学生讨论、回答、并请个别同学为大家唱上两句。 歌唱 1、教师介绍歌曲所讲述的内容。(《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2、聆听河北民歌《茉莉花》,谈感受 3、学生跟教师的钢琴轻声学唱歌曲 讨论歌曲的旋律特点和风格特点 教师用钢琴弹奏第二声部旋律请大家演唱第一声部;然后学唱第二声部,教师弹奏第一声部学生看谱试着唱第二声部。 观看合唱录象《茉莉花》,交流讨论“合唱《茉莉花》”的艺术魅力,鼓励学生唱好歌曲的信心。 两声部合唱河北民歌《茉莉花》(引导学生有表情的演唱,并注意旋律的起伏和两声部的和谐统一) 三、鉴赏 1、师:“《茉莉花》是一首人们喜欢听也爱唱的歌曲,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有不同旋律风格的茉莉花,刚才我们听唱的是河北的,接下来让我们再听一首,你知道这是哪里的吗?”——聆听江苏民歌《茉莉花》 2、提问河北与江苏《茉莉花》在风格上、旋律上有何不同? 3、轻声哼唱江苏民歌《茉莉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体验。 4、通过鉴赏和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域文化所呈现出不同风格的民歌,了解了民歌在我国的发展和具有的基本特点。 四、拓展 1、师:“说起了民歌,同学们应该知道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少数民族的歌曲也是色彩芬呈,同样赞美花儿的歌曲有哪些呢?接下来让我们聆听布依族的一首民歌《好花红》。”——聆听《好花红》 2、学生说说歌曲的旋律和风格特点,与前面的两首《茉莉花》对比,有何不同。教师引导并指出歌曲句首的装饰音体现了布依族民歌的特色。 3、提问:《茉莉花》和《好花红》都采用了五声音阶(do,re,mi,sol,la),但它们的结束音不同,你感受到了吗? 4、教师简要讲解民族五声调式的知识,并带领同学齐唱熟悉的民歌《小白菜》、《我的家乡日喀则》、《太阳出来喜洋洋》等,体会民族五声调式风格。 五、课堂总结 初二音乐下册梨园撷英教案 (人教课标版初中音乐教案八年级下册) 组织教学:课前情境渲染——在教室里挂上结、红灯笼、戏剧脸谱等传统民俗装饰,录音里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音乐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知识第一单元华夏古韵 《阳关三叠》是以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为唱词的一首着名古代琴歌。叠:是古代对同曲变奏结构的一种称谓。三叠是指演唱(变奏)了三次。 《原始狩猎图》骨笛与乐队演奏,钱兆熹作曲。 《哀郢》埙独奏,龚国富作曲。 《楚商》编钟曲,王原平作曲。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战国早期编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流水》古琴曲,天闻阁琴谱,管平湖演奏谱。 《杏花天影》宋代歌曲,姜夔词曲。 姜夔:宋代文学家、音乐家,代表作《扬州慢》《杏花天影》。 《广陵散》——嵇康。 第二单元梨园风采 梨园:原是唐代宫廷歌舞艺人集中习艺的地方。后人加以引申,把梨园一词作为戏曲的代名词,称演员为“梨园弟子”,演出剧本为“梨园传本”。

京剧:是清代乾隆年间形成于北京的一个戏曲剧种,是中国最大的剧种。其音乐基础是徽调和汉调。以皮黄腔为主,兼有昆腔、吹腔、高拨子、南梆子以及众多的丝弦曲牌和锣鼓经。皮黄腔包括西皮、二黄、反西皮、反二黄。主要板式有导板、回龙、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摇板以及二六、流水、快板等。2006年,京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前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后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 《海岛冰轮初转腾》选自传统京剧《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梅兰芳演唱。 梅兰芳:京剧大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代表剧目《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选自传统京剧《空城计》,马连良演唱。 马连良:京剧大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

2020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 社戏 2020年最新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 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 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 ——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 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 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 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 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 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 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 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 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 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 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 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 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 的四字短语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