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综述

经济学理论论文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是一个世界难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对我国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相当少。西部地区是大城市、大农村并存 民族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等特征集于一体的特殊地区。因此,应借鉴国内外经验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区域联合与协作”等方面实现西部地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顺利实施。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a global difficult problem.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studied it from different viewpoints but few of them dealt with this problem in China's western area. The western area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layout of big cities and vast rural areas multi-nationalities residence and vulner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referring to both foreign and native experiences the paper presents some measures of improving the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is place under the principle of “coordina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roject coordina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labor force employment coordina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fundamental collective services coordina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infrastructural facilities coordinating the region union and the cooperation”. Key words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ynthetic supporting reform experiment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是一个世界难题。2007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国欠发达地区的重庆和成都市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南部的深圳、东部的上海浦东、北部的天津滨海之后 中国首次在西部地区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中 批准重庆市作为我国唯一一个以省为单位的改革试验区 是中央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和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重庆、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 为两地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显著的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收入差距、城市化滞后、城乡劳动就业不协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农民市民化缓慢、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等方面的矛盾与问题严重阻碍着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笔者紧紧围绕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这一主线 在全面把握西部地区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大城市带大农村发展格局的条件下 详细剖析阻碍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体系。

一、国内外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综述

(一)国外学者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

从历史上看,各国在发展初期都经历了城乡关系失衡的非良性互动状态。发达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经济和城市经济领域。然而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 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十分突出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及其区域二元社会经济文化结构问题的研究则集中在较广泛的领域和视野展开。其中 刘易斯(W. A. Lewis)(1954)提出的“二元经济论”、费景汉、拉尼斯(John C. H. Fei、Gustav Ranis)(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费景汉——拉尼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乔根森(D.W. Jorgensen)(1968)提出的“二元结构模型”、哈里斯、托达罗(Harris、Todaro)(1970)提出的“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1957)提出的“地理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二元结构理论”等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出发 把城乡关系成为其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他们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城乡关系、结构变迁劳动力转移、资本积累、技术选择、环境污染、

生态恶化、人口增长极变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形成了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 霍华德(E. Howard)(1898)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沙里宁(E. Saarinen)(1910)提出的“有机疏散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理论”、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932)提出的“广亩城理论”、芒福德(L. Mumford)(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城乡发展观”、麦基(T.G.Mcgee)的亚洲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20世纪开始的“城乡边缘区理论”、岸根卓郎(岸の根卓の男)提出的“城乡融合设计”概念等从社会学和城市经济学的角度对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二)国内学者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新中国建立后 毛泽东同志的城乡关系论对计划经济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骆子程等学者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本线索 系统分析了城乡矛盾的特殊性、演变过程、体制原因及影响后果 并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思路。接着周叔莲(1996)、郭克莎(1996)、金碚(1996)、王建(1996)、王积业(1996)、农业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1998)等学者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21世纪初期 曾菊新(2002)、张平军(2004)、周一星、石忆邵和张翔、柴彦威、金艳、曾磊、鲁奇(2002—2005)等学者从社会学、城市经济学的角度对城乡统筹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进行了系统研究。

目前党和国家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对学术界提出了重大的研究课题。2007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国欠发达地区的重庆和成都市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以及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学者们对其中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可以发现其一国外学者研究的理论大多是在发达国家城乡关系问题并不明显的条件下创立的 且一般把城市与乡村分离开来研究 这对发展中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针对性明显不足 其二 国内学者多数集中在宏观层面 围绕社会热点就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展开应对性和政策式讨论紧紧围绕城乡关系问题展开研究的论文和专著一般散见于对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之中 而针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特殊性进行重点研究的更不多见 其三 国内大多数学者主要对东部发达地区的城乡统筹问题进行研究 而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问题缺乏相应的研究。因此 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和成果。结合西部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其原因 运用投资学、运筹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理论来研究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符合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及政策建议。

二、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也存在阻碍着城乡统筹战略的顺利实施的主要问题。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思想观念上的制约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观念思想制约是限制城乡进一步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一“等靠要”、“为搞实验区而搞实验区”等消极思想限制了人们的积极主动性发挥 不利于重庆市在制度上进行自主创新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第二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 必须要做好近期与远期目标想结合的战略规划戒除一蹴而就式的改革观念。第三重城市、轻农村 城乡分治的传统观念和做法 人为地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

(二)城市化进程滞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对工业、农村对城市的依存关系日趋增强。但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滞后 使得城市负担不断加重削弱了城市的先头带动作用。表现在第一 整体城市化水平偏低 决定了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处于较低的水平。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低2006年仅26.9%。第二区域差异显著。2006年都市城市化率达到61.5%而其他地区城市化率分别只有20.8%。第三 城镇体系建设不合理。城市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中等规模城市出现

断层 影响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功能及城市化进程。滞后的城市化进程减弱了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效应不利于统筹城乡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城乡劳动就业不协调

城乡劳动就业不协调是西部地区城乡统筹问题的根本所在。表现在 第一 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严重。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占3/4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城市就业吸纳能力较弱。目前 西部地区城市优势产业培育不足导致城市劳动承载能力的不强 已经成为城乡就业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三城乡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不匹配进一步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进而影响到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

不平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严重制约着重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制约着西部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表现在 第一 基础建设投入的不平衡城市投入的总量高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础设施投入的不平衡 2006年 西部地区城市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为农村的14.29倍。第二 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广大农村不能分享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第三 医疗卫生水平的不平衡 不健全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远远滞后于城市。第四 科技文化的不平衡 科技文化的投入、应用推广等城市大大超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平衡阻碍了农村的快速发展 扩大了城乡间发展差距 对统筹城乡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五)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

收入分配不合理不仅影响了西部地区消费与投资结构的协调 而且从长远来看关系统筹城乡的成败。表现在 第一 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终要高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7年的5 302元上升到2006年11 570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1 692元增长到2006年的2 87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18倍 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增长了1.69倍。第二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出扩大的趋势。1995年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3.13倍 到了2006年达到了直辖以来的最大程度 收入差距扩大了4.03倍。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隐性收入 其城乡居民的实际差距将会更大。第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总体小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在改革30年间的绝大多数年份中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幅要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幅而且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幅变动态势极不稳定 不利于差距的缩小。

(六)农民市民化缓慢

农民变市民速度的缓慢 不仅不利于农民增收 还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是影响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主要障碍。表现在 第一 农村人口比重较大 目前仍然有5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非农就业的适应能力差和就业及收入的不稳定制约农民转化为市民。第二,农民市民化障碍重重 在体制制度及意识观念等方面的阻力较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二元体制下的户籍政策 农村的土地制度 不平等的教育体制 歧视的就业政策等制度层面的制约因素 以及法律意识、思想观念等其他方面的因素 都将对农民市民化进程产生阻碍作用。

(七)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制度障碍 削弱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表现在第一户籍制度不统一制约城乡二元制结构的改变。第二 土地制度不健全 农村宅基地还在增长 没有实现居住性转移。第三 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全市还没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劳动和社保局分支机构在全市覆盖不广。第四公共财政体制不完善 农村税费改革不彻底 基层财政转移支付面临诸多问题。第五 农村金融制度发展滞后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完成,金融产品单一 服务水平较低 农业保险发展迟缓。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是造成二元经济社会体制的主要原因 导致政府政策向城市倾斜 形成了封闭的城乡关系 造成了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机制的缺失 不利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三、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完善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规划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这必然要求制定详细的战略实施规划。战略实施规划主要包括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目标包括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近期目标加大以工促农,提供农、以城带乡的力度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 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面加强城市建设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成有西部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全国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

远期目标 努力把两个地区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为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懈奋斗。建成有适度差异的具有新型城乡特点的城乡经济社会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

(二)深化思想认识 破除落后观念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统筹 同样也是思想观念的统筹。第一 破除旧有的城乡差别观念。传统的城乡差别、收入差别、工农差别等观念严重阻碍城乡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 因此应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新观念 以新观念促进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以新观念引导新发展。第二 破除改革中的“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点在于体制制度的改革 打破旧有的体制束缚与制度障碍,进行体制创新 从制度与体制中释放出新的生产力。并以新型城乡一体化制度保障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第三避免改革一蹴而就的心态。“急于求成”、“为搞实验区而搞实验区”等心态不仅不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而且将会加大统筹城乡改革的难度。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必须制定远期与近期相结合的战略规划 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与完善。第四,破除改革“避重就轻 求稳怕乱”的思想。统筹城乡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旧体制,在于某些统筹土地、户籍及社保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只有破除改革“避重就轻 求稳怕乱”的思想 树立积极进取、敢闯敢冒、超前思维等观念才是改革成功的保证。

(三)加快城市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首先要做大城市经济圈,扩展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空间和容纳能力,逐步实现大城市带大农村协调发展,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城市经济圈的壮大一方面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撑和科技支持 另一方面也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加快农民变市民进程。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发展优势产业以及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化等方面。

1.突出城市产业发展带动作用。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城市对农村的经济带动作用主要依靠产业的带动作用来实现 通过城乡产业的链接与融合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这两个地区是传统的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是传统的优势产业。但目前应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和制度创新 一方面对现有产业进行整理和升级的同时积极培育具有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 另一方面 主动将产业链向郊区和有条件的农村城镇地区延伸,以产业发展为依托 来促进当地城市化建设和农民市民化进城。

2.增强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城市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增强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将有利于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以及发展统筹城乡战略的顺利实施。

3.探索农民变市民的创新模式。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和重点在于农民变市民

目前农民变市民进程主要是受到现有体制与机制的制约 因此加快农民市民化必须进行模式上的创新 打破旧有的体制和制度。尤其是在城乡结合地区 农业产业化及农民市民化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可以优先考虑在城乡结合部率先进行农民市民化模式的探索和创新。

(四)加快农村自身发展 提高农村对城市的支持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康社会,其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加快农村自身的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发展城乡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本任务。

1.加大农业发展支持力度。现有农业投入水平较低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瓶颈。因此 稳定提高对农业投入的比重,增加支农投入的总量 是促进农村、农业快速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

2.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约3/4 而且在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出现大规模的劳务输出现象 发展劳务经济的条件已经具备。而且发展劳务经济既增加了农民收入来源 也使进城农民提前适应了城市工作与生活节奏,增强了城市适应能力 为农民市民化创造了有力条件。因此 劳务经济可以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主要是 第一 组织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第二 突出企业优势 创新就业模式。第三,发挥政府作用做好就业服务。

3.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第一,建议逐步建立起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失地农民以土地换住房、社保等制度。按照总量不变、占补平衡原则 合理调剂区域建设用地指标,通过互建工业园、财税分成等方式,与库区的对口支援区县及其他地区协调建设用地指标 保证统筹城乡发展用地需要。第二,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完善农村承包地流转方法 明确流转程序,配套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制度 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按照“承包地换社会保障、宅基地换住房”的原则,采取置换或回购土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 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 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第三,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村民集资、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 在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区修建标准厂房或职工公寓出租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增加农村收入 逐步实现工业向园区(基地)集中、人口向新型社区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从而实现促进农民市民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

4.加快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生产要素是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基础 包括资本、人力、技术等。目前困扰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资本和技术 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现有农村财政金融体制较为落后 对城乡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不够突出。同时也不能发挥出对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资金支持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而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多是粗放式经营 技术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相对不足 又加剧了其他生产要素的耗用。主要措施为:第一,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分配合理的公共财政制度。第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尝试土地入股、以地换资等资本筹措方式。第三,尝试建立农村银行激活农民或农村自有资金 第四 改善投资环境 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发展“博彩业”在内的政府或私人的现代融资渠道。第五,加大对农业的技术支持力度 着重解决关系农业发展的节水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突出问题。

(五)统筹城乡发展发挥城乡协调互动作用

1.确立战略工程地位。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明确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地位是顺利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先导和根本。

2.建立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打破农民变市民的户籍障碍,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体系 消除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在工资、社保等方面的差别。

3.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

4.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改革是完善政府职能 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第一 加强政府在统筹城乡进程中的主体作用。第二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强化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第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5.构建开放型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

统筹城乡发展 不仅要实现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协调发展还要以一种开放型思维 将重庆市、成都市更好地融入到区域经济、全球经济的合作中去。加强相互之间以及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鼓励优势产业、企业“走出去” 支持外地优势产业、企业“引进来”。

6.建立健全预警监控机制。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触动和涉及到各组织、各部门以及个人的利益与矛盾存在着潜在的改革风险与挑战。因此 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土地流转等风险监控机制 建立进城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利益诉求和保障机制。建立各项改革措施的信息披露机制将能有效规避各种创新的潜在风险和降低各项改革的制度成本。

7.优化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在统筹城乡的过程中 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至关重要。城乡统筹中的资源配置不是资源的平均配置或均等化配置 而是需要针对城乡发展的不同需要和特点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资源的优先配置 对农村地区的公共资源配置采取有针对性的倾斜。

参考文献[1] Davidson. E. H. etal. Time-Income series Econometric Modeling of the Aggreg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s Expenditure and in the United Kingdom[J].

Economic Journal 1998(80) 205-227. [2] Lammas.Prem.S. Wealth Income and Consumption in a Developing Economy[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Vol. 14. No2.Spring 1992. [3] Harvard. American Agricul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J].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234-245. [4] Holly R. Baucus. Urban-rural Migration in the USA An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J].Regional Studies200438(6) 643-657. [5] William.P.Brolone.The Failure of National Rural Policy[J].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06(7) 123-156.

[6] 白雪秋.党的一代领导核心统筹城乡发展思想之演进[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3) 111-114. [7] 顾益康.统筹城乡经济利会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03(4) 9-14. [8] 林光彬.等级制度、市场经济与城乡收入差即扩大[J].管理世界

2004(4) 30-39.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养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7696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96724991.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76962←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uSh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中国的老龄化是一个规模大且发展迅速的过程,比其他国家都要更快。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第八节7%。全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第七节%,可以看到,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已大幅上升。中国养老服务机构为第三节万个,养老机构床位数仅为47第六节万张,我国养老机构供给相对短缺。从总体上看,我国每百人所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较低,大体徘徊在1-2张之间。这与发达国家5-7张的床位数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也与我国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有较大的缺口,养老机构床位数供给远小于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人口老龄化一方面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社会赡养率增大;另一方面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一是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不断加大。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众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高、更多方面的要求。二是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大。因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有病的相对较多,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医疗要求越来越高。三是引起社会需求结构新变化。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而形成的养老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预计到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至第二节亿,届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到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近3亿,到2050年,我国将有第五节亿老年人,也即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而且按照现在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比例从20%提到30%只需20多年的时间,发展非常迅速。预测到2020年,养老床位需求为729万张,2025年底全国养老床位应达到900万张以上。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 ___。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

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 ___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2、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精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 , 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己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的形势的需要 , 社区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各种服务的依托和载体 , 在此条件下 , 社区服务在养老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也随之蓬勃的发展起来。本文就针对我国城市社区养老存在的现状分析其对策。 关键字:人口老龄化,城市社区 ,社区养老社会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在增加。至 1999年 10月,我国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 10%,中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是不争的事实。老年人口已经成为一个有其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的入住要求; 而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处于逐渐弱化的状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年轻人在家照料老年人的机会大大减少。此外,空巢家庭也在日益增多,进一步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这一客观现实,迫切要求社区加强老年人的照料服务功能。社区养老服务已日益显示出了其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内涵及其优越性 社区是由一定的人口、地理区域、社会组织、文化等因素组成的共同体,在我国城市, 一般是以街道或居委会作为基本单位。在研究养老问题时, 社区也应包括一些党政机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宿舍区。所谓社区养老服务,是指在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的包括物质、设施、衣食住行方便以及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可以帮助实现老年人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心理需求。第二, 社区是老年人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 是老年人所熟悉的社会环境, 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地缘和亲缘优势。第三, 有利于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内各种养老资源。 二、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发展较快。但是, 从总体上来讲, 社区养老服务业在其发展过程中,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和传统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应该引起重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观念认识不到位。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 观念落后。没有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意识差。

医养结合模式的现状和发展

中国“医养结合”模式现状及发展综述 摘要 为了解国内医养结合研究动态,文章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主要从必要性及意义、模式、实施困境和发展对策四个方面展开。通过研究发现,学界普遍认为,就我国老龄化现状、家庭变迁、老年人实际需求而言,医养结合势在必行。目前主要存在四种运行模式,即内设模式、转化模式、合作模式、输出模式,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输出模式是我国未来探索的重点。各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理念、制度、政策、人才等制约因素,在实践中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供给主体、顶层设计、服务延伸、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突破。今后研究应更加重视方法的综合、多元视角的引入以及研究内容的延伸。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综述 人口老龄化及其所伴随的健康问题对现行养老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居家养老及医养分离的机构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需求。对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而言,除生活供养外,更需要医疗保健的照顾,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在老年人照顾方面,养老联手医疗服务已成为政策倡导的趋势。近几年来,随着政策推动及部分地区的实践探索,学界对于医养结合的关注越来越普遍。 一、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研究的现状 国内关于“医养结合”这一概念的研究是在“健康老龄化”理念的推动下开始的,针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健康所带来的影响。1995年10月,在全国老年医疗保健与社会发展研讨会上,邬沧萍教授以《健康老龄化的科学含义和社会意义》为主题作了会议报告(耿爱生、杨文娴,2014),认为“健康老龄化”不仅是一种医疗保健目标,更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应当从社会学的角度加以诠释(邬沧萍、姜向群,1996)。此后,诸多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关注老年人健康状况与养老模式之间的关系。刘宏(2005)认为,养老模式是影响中国老年人健康的关键因素,经济与生活均独立的老年夫妻有最明显的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是当前小学英语课改的要求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Wilkins 1976 。”有研究表明,词汇水平对英语写作有直接影响,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理解程度就越高,返之亦然。(杨梅珍,1997)。词汇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是一个终身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戴曼纯,2002)但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因此,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语言词汇量是永无止境的。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投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是高是低,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天性和意愿发展、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其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带动和发展其他领域的智能,尤其是他们智能弱项的发展。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组把本阶段的研究目标确定为: 1.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2.研究学生的记忆特点,教授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记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语教学资源的能力,锻炼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队伍,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六、研究内容 1.改变创新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数学效率; 2.探究多种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调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4.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七、研究重难点 研究重点:调查整理五、六年级英语教材中的词汇教学内容,研究这些词汇教学与学生识记词汇的方法和习惯为切入点,研究高年级英语语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研究难点:研究五、六年级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一套适合高年级词汇识记和运用效果的课堂评价机制。 八、研究的创新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学生群体间的多向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合作情况,更加关注的是“互动场”这个“整体生活空间”的营造,追求词汇教学多向互动所形成的整体性、和谐性、有效性。 九、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 2 页,不能加页) (一)理论价值 ( 1)自译活动是一个特殊而显著的翻译现象。由于学术体制与政策的原因,中外翻译史的研 究通常只关注单语作家和译他译者,而且自译本身的相关概念很难做出科学界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自译没有引起翻译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通过对自译理论基础、本质特性、运作机制、标准 策略等分析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自译活动,确立自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从而推进自译理论 与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 (2)研究文学自译现状,探究文学自译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廓清自译的概念和内涵。借助 对自译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并通过梳理自译理论,旨在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以及发现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启示,并希望能指导翻译实践,揭示文学自译在翻译研究 中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3)译者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决定着翻译的过程。自译作家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在其自译作品中 有着明显体现。自译作家的创作在语汇、句式、节奏等语言形式上对翻译有促进。其创作为翻译提 供了丰富的语汇,特别是在翻译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前的创作可以为其带来灵感。 (4)自译者的翻译与创作相互影响,相互调和。主要表现为译中有作、亦译亦作和作中有译 等三种情况。由于翻译与创作存有互动,所以译作与创作之间存在巨大相似性。 (二)实际应用价值 (1)研究自译者的自译行为及其自译作品,目的在于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并揭示其本质属性,不仅能丰富翻译研究内涵,还能揭示自译在翻译理论中的价值和意义。 (2)本项目以文学自译研究为主题,并选取我国著名自译作家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 乾等四位自译作家为例,通过考察其个人创作观与翻译观,对比分析其自译作品是如何在各自创作观 与翻译观的引导下得以实现的,试图解释翻译过程即译者是如何进行自译的?自译和译他究竟有何不同? 进而试图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 这对推动文学自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翻译理论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3)在国内翻译领域中,对自译研究较少。通过本项目研究,可以启发更多学者从理论上对 自译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述评 在国外,自译活动历史悠久,国外学者主要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关于自译定义。对自译下过定义的主要有 Grutman( 2004)、Popovic( 1976)、Whyte( 2002)等学者。其中 Grutman 的定义不仅“准确” ,还超出关于自译是否是真正翻译的讨论,深入到自译 更为广泛的层面。他不仅认为自译是“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 ,指出了自译可指翻译过程也可是翻译结果,并暗示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还将自译分为即时自译和延时自译两种状态,并强调自译文本的内部互文关系。更具参考价值。 ( 2)双语写作视域的自译理论。西方自译研究一个显著特点是立足双语写作视角,如Fitch (1988)、 Beaujour ( 1995)、 Beatson ( 1999)、 Scheiner ( 2000 )、 Liberman ( 2005)、 Trzeciak ( 2005)、 Hokenson & Munson ( 2007)等。最值一提,Hokenson & Munson ( 2007)将自译文本和 自译者同时并置于西方中世纪以来的社会和学术发展史中,从自译实践活动描述和自译理论分析两 个角度,详述了西方翻译史上自译现象:①首次清晰梳理了西方自译史并科学划分为中世纪与文艺 复兴时期( 1100-1600 )、近代时期(1600-1800 )和现当代时期(1800-2000 )等三个发展阶段。 ②对自译与双语写作进行平行研究,认为自译文本的关系可以视作在一个转化性语者的共同带中,以 文化间代表的方式展现了两个文本间的策略性关系。如果把自然双语者称为自然性双语习得者,那么 自译者则可称作策略性双语习得者。这一视角为双语和自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③从“作者中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行政管理秦高文 【摘要】随着信息的高速化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电子政务日益成熟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智慧政府。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研究梳理了国内外智慧政府建设发展的情况,结合智慧政府主要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开展文献综述,希望得以了解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的整体进展情况。总结归纳了智慧政府研究取得的进展和成绩,并对未来智慧政府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电子政务;智慧政府;智慧城市;政府信息化;公共服务 一、引言 现代政府事务日益复杂,传统政府的智能水平已经难以应付这种新的形势,伴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高速化发展,政府信息化建设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历经传统政府、数字政府、电子政务、移动政务等多个阶段后,“智慧政府”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智慧政府”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政府的四大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智慧政府”就是要实现上述职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 与传统电子政务相比,“智慧政府”具有移动性、社会性、虚拟性、个性化等特征。「1」这些新特征是信息技术进步和电子政务应用创新两者融合演化发展到更高级实践阶段的必然结果。「2」智慧政府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具有明显

的实践先于理论的特点,它的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世界各国政府机构都是在探索中先行先试。 二、智慧政府在国内外的探索实践 2011年1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提高政府服务的绩效及服务能力,提出智慧政府建设框架(Smart Government Framework)。「3」2012年6月,韩国政府公共行政与安全部顺应时代发展构建了智慧政府实施计划(Smart Government Implementation Plan),使得韩国始终居于联合国电子政务指数排名中的领先位置。「4」2013年6月,迪拜专门成立智慧政府部门(Dubai Smart Government Department),负责指导和监督迪拜电子政务的转型与实施,迪拜智慧政府项目通过各部门共同努力取得了重要成就,是该地区为企业和社区生活提供政府在线服务的开创性举措,标志着迪拜开始进入智慧政府时代。「5」2014年3月,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推出“资讯媒体总体规划2025”(Infocomm Media Masterplan 2025),该规划的重要目标是将新加坡政府建设成为智慧政府,使新加坡成为全球领先的ICM技术使用者和倡导者,通过有效的安全措施保护个人的隐私和交易,促使企业提高生产率和收入,帮助政府利用数据更好地分析城市问题,从而制定更适当的政策。「6」 国内在政策方面,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主管部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信息化发展规划》《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电子政务向智慧化和服务化转变。在建设实践方面,中国已经有超过两百个城市提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计划,而智慧政府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7」北京、上海、南

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的经济史上,学者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将效率和公平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个目标。但效率和公平似乎一直都很难保持同步,提高效率的政策同时也会降低公平,这样的效率和公平的失衡在所得税中尤其突出(Mirrlees 1971; Ramsey 1927)。人们普遍认为实现效率的最好方法是进行一次性征税(lump sum taxes),这样不会扭曲人们的选择,但要实现纵向公平则要求实行累进税。结果,有效率的税收就会降低公平,反之亦然。 国外的学者对个人所得税促进公平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Wagstaff收集了OECD中12个国家的20世纪80年代晚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家庭调查数据,采用AJL的分解法,利用实证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主要依靠税收抵免和大量使用非标准扣除的个人所得税体系的国家,更容易在实际和潜在的再分配效应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作者并未对税率结构和税基扩大的改革哪个的影响是占主导作用给出结论;同时,作者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所得税上,排除了其他一切税种的影响,包括社会保险,这使得其研究不是很全面。 。Wagstaff收集了这十二个国家, 然后利用(AJL是指J. Richard Aronson, Paul Johnson and Peter J. Lambert于1994年提出的一种方法,利用税前和税后基尼系数的不同来测量税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empirical analysis)(regression analysis),得出结论:结果还表明在20实际80年代末期和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些进行税率结构和税基扩大的改革在收入再分配上更容易产生相反的作用。税率结构的改革能够减少税率等级,降低平均税率,结构会导致纵向分配的下降。税基扩大改革,能缩短实际和潜在再分配效应的差距。作者在文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数据,从横向不公平和再排序方面对个人所得税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很多实证分析的结果。这对后来对个人所得税公平方面的研究将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Richard和Eric(2005)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作用,二人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应该依靠个人所得税来实现再分配的功能,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现在不够完善,累进税的实施也是需要成本的,而且存在着机会成本。二者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为了有效维护公平,在个人所得税税制完善方面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实施综合所得税,二实施推定征税法,三实行二元所得税。 最后作者还提出在发展中国家里普遍存在这市场失灵的特征,所以最好的政策是引入税基广泛的增值税来提供政府的支出。Richard和Eric的这篇文章对长期以来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给依赖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发展中国家一个警醒,不能完全只依靠个人所得税来调节贫富差距,这对以后的个人所得税的研究很大程度上给了一定的借鉴,但文中的实证分析较少,问题可能反映的不全面,理论结果也存在不全面问题。 Denvil Duncan.和Klara Sabiranova Peter(2008)则探究了国家个人所得税体系是否会影响收入的不公平。二人利用多国详细的个人所得税信息,建立1981年至2005年全面随时间变化的国家所得税体系的结构性累进税体系,并采用理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知识分享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 状述评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 处;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限3000字内)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评述、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华儿女,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以德育人的标准,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一枝独秀。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依然奋力前进,勇往直前。道德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主要途径,对学生的身心修养、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都有重大意义。 2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读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 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从小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诸多意义。现在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即便是教师,也有许多人讲不清道不明其中道理。加强对祖国下一代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让下一代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冲击。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相当部分的人群中已经荡然无存,在当前这种紧迫形势下,我校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传统教育活动,构建和谐校园,使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提升德行修养,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我们代代相传的核心素养,也是我们民族的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教育如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共同的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目标,理清不同学段既相区别又相衔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探讨与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相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以课堂为主渠道,议活动为载体,以师生为主体,引导师生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国内养老几大模式及利弊分析

摘要: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却同时面临着未富先老,孤独空巢的窘境。 据统计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亿,占总人口的%,老年抚养比为%;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亿,老龄化水平达 %,老年抚养比将上升至%。而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这些老人中,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 与此同时,中国虽然GDP总量居全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却在80名以外,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赤裸裸的数据直观地告诉我们: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却同时面临着未富先老,孤独空巢的窘境。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养老成为了当下关注度最高,也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如何满足庞大的养老需求,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也成为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方向。 在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国内逐步形成了以下几种养老模式: 一、居家养老 1、定义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传统的生活习惯,选择与家人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在养老机构或养老社区内,安度晚年生活的传统养老方式。 2、服务内容 还处于最原始的“养儿防老”的状态,基本没有医疗养老服务,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协助护理和老人的自我护理,广泛存在于中国广大的农村、普通的家庭中,是目前中国最常见的养老方式。 3、优点 (1)以家庭亲缘为纽带,满足中国家庭三代同堂、承欢膝下的美好夙愿,保留了传统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加之,当前中国养老“未富先老”的现状决

定绝大部分长者退休收入较低。因而,中国长者大多选择居家养老模式。 (2)养老支出少,对家庭的经济负担不是很大。 4、劣势 (1)老年人缺失专业的健康服务和护理服务 (2)子女在护理方面的负担很重,加上很多子女由于工作忙,基本没有时间照顾老年人,因此老人精神上难以获得慰藉,健康上得不到有效护理。 (3)现在的空巢老人将近一半,很多居家养老基本处于老人自我养老的窘状。 5、适合人群 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特别是高龄老人和对到养老院和护理院养老都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或顾虑的老人。还有适合家庭成员有充裕时间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或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的家庭。 二、社区式居家养老 1、定义 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确保老人、子女、养老服务人员、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和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同点在于服务是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所提供的,而不是由家庭成员所提供的。社区式居家养老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主流的养老模式,也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2、服务内容 (1)提供“五助”服务。即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 (2)提供日托或全托服务。日托是指白天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生活,晚上回家休息;全托指全天生活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长者。 (3)提供文体娱乐服务。如设有阅览室、棋牌室、组织老人调广场舞、健身操等。

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毕业论文指导: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为什么要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为什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呢?不是为了让学生抄袭,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二、怎样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意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例如,写股指期货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而不是写股指期货本身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医用信息系统同其他行业的信息系统相比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医用信息系统有大量的CT、MRI等的图象,B超、内窥镜等的视频数据,还有大量的CT、MRI、B超、PET、电子内窥镜等的医用检查设备。医用信息系统中大量的如HIS,RIS,PACS,MODALITY,CPR等部门级的系统之间有大量需要交流和共用的信息,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的交流,如何减少重复手工劳动,减少数据冗余.以提供给医生、护士从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或者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换而言之,就是将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相平滑高效的交流以及医用信息的整合集成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医用信息系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话题。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和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HIMSS)提出了IHE框架试图解决这些信息的交流和集成问题。

IHE规范遵循DICOM标准和HL7标准.DICOM标准的全称是“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标准,不仅支持医学放射图象,而且面向所有的医学图象,只要简单的增加相应的服务对象类(SOP)即可,可扩展到心电图,内窥镜图象,牙医图象,病理学图象等。HL7主要为面向健康的计算机系统提供临床、金融、管理信息的电子交换标准.IHE规范还提供了HL7到DICOM的互操作. 国内随着医疗行业改革,医疗服务行业开始面向市场,通过信息化的战略来提高医患的满意度以提到很多医院的议事日程.因此构建一个集成化的标准化的系统来及时的获取各种临床信息变的非常迫 切.目前国内有许多厂商拥有遵循DICOM标准的PACS系统,然而将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怎么写

你好,同学,你的中国家电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方面开题报告老师让你往 哪个方向写? 开题报告有什么要求呢 开题报告是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开题报告选题通过顺利。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 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 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 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3、成员分工 成员分工应是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具体职责,要人人有事干、个个担 责任。组长负责协调、组织。 4、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课题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研 究内容是指可操作的东西,一般包括几个层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课题(数目和标题)。⑶与研究方案有关的内容,即要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等等。研究方法要写明是 文献研究还是实验、调查研究?若是调查研究是普调还是抽查?如果是实验研究,要 注明有无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 务和目标、由谁负责。若外出调查,要列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交通工具、调查工具等。如果是实验研究,要写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器材。实施计划越具体,则越容易操作。 5、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等。 6、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 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来表现。

中国智慧养老社区行业现状以及成功案例分析

在我们接受的咨询当中,智慧社区养老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了。相比去年,我们认为人们对未来养老市场的布局是必然的选择,一个的庞大的老年人群体的持续增长,另一个是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养老社区解决方面也是必须要为实际的问题提供支持,为广大老年人和家庭提供养老需求的供应服务。所以,今天我们从国家政策和养老社区案例来看看目前中国的智慧养老市场是个什么状态。 我国养老问题凸显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2亿,约占总人口的16%;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43亿,约占总人口的10.5%。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周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89个百分点,65周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60个百分点。 根据相关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4.8亿,占比将升至36.5%,人口年龄中位数也将升至49.6岁,无论是老龄人口数量还是老龄化速度都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但与庞大的老龄人口相比,我国养老服务设施仍存在巨大缺口。“十二五”期间,我国养老服务床位数为669.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3张养老服务床位,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国家供给侧制度的改革需要养老服务行业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在养老服务制度领域的先行先试;注重协调推进,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居家为主、社区机构均衡互补的养老服务格局;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医养融合”模式的全国示范。鼓励多元发展,促进养老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结合;发挥地区优势,强化养老服务领域的金融文化支撑;加强预测预判,加大养老服务业领域的创新创业力度。 智慧养老成关注焦点 太川科技智慧养老解决方案 智慧养老,尤其是社区养老模式的出现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带来希望。推动养老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国家重点项目之一。国家不断加强对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财政、金融、用地、税费、人才、技术及服务等相关配套政策也在逐一完善并落实。政策的密集落地,无疑将对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养老医疗、养老地产及养老服务等相关领域都将迎来发展良机。 “嗅觉”灵敏的从事养老服务业的国内外企业也立马动身。在养老产业迅速成为民间资本热捧对象的同时,保险企业、房地产企业也纷纷涉足,把目光和精力投入其中,并不断探索新的养老模式。尽早抢占能够决定其在养老产业市场的站位与规模、获取养老产业发展的优先控制权,是众多参与企业“心照不宣”的目的。 根据智慧家庭的发展趋势,养老产业重点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推进智慧家庭的产业创新平台和生态构建平台建设;另一方面,推进智慧家庭的健康养老工作。经过研究,健康养老是智慧家庭各个典型运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当前,我国健康养老医疗服务缺口巨大,通过应用信息新技术,可有效提升公共服务资源的运行效率及服务质量。 智慧养老案例涌现 目前养老产业已涌现不少优秀案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