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经大学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浙江财经大学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浙江财经大学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导论

1.(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其核心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就业理论。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总体经济问题,它涉及经济中商品与劳务的总产出及其增长速度、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程度、经济衰退及其原因、国际收支状况及汇率的变动等。

2.(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①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宏观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②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③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宏观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④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在给定的价格P之下,市场上的意愿供给等于意愿需求,达到均衡状态)、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宏观则是既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⑤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①微观经济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离开了微观分析这一基础,宏观分析将成为空中楼阁。②从根本目标上看,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经济分析也是一致的。③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虽然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但二者是不能分开的。

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基本分析方法上也存在一致性。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宏观经济学酝酿产生的重要时期。期间,有三件事情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起了重要的准备和推动作用。

(1)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为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做了方法论上的准备。

(2)统计学家着手收集并系统地处理总量数据,为宏观经济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为更好地计划和实施它们的战争,需要有更完备的统计情报,由此推动了总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

(3)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直接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产生。1929-1933年,西方经历了近代历史上最大一次经济危机,这就向以“萨伊定律”为基石的传统经济学提出了挑战。基于萨伊定理,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只要让市场机制自由运作,就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持续的失业与经济衰退。在大萧条的现实面前,“萨伊定理”破产了,新的能够解释经济现实的宏观经济理论呼之欲出。

4.(1)基本论点:在凯恩斯看来,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靠不住,其理论基础是错误的。他对“萨伊定律”及其工资和价格弹性的假定,以及传统利息理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创建了第一个富有意义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即以充分就业为主要目标,围绕着有效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展开全面的分析,建立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等三个基本心理定律,并且第一次把货币、利息等因素内生化,第一次在宏观经济分

析中包含了商品、货币和劳动等三个市场,从理论上说明了有效需求是怎样决定社会总产出的,以及有效需求不足怎样抑制总产出的增加和带来经济萧条的。

(2)政策主张:在凯恩斯看来,由于存在三个基本心理定律,市场经济不能平滑地自我调节,换言之,市场机制无法保证经济始终处于低水平失业和高水平生产的状态。凯恩斯认为,像大萧条这样严重的经济崩溃既然已经出现,就不可能单靠市场力量来消除它,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通过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重大调整,才能阻止经济衰退,保证经济稳定,并实现充分就业。

5.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古典经济学对宏观问题的分析(17世纪中—19世纪中)

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可称为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有:威廉·配第的《赋税论》和《政治算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魁奈的《经济表》等。

(2)宏观经济学产生的准备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称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准备时期。主要的宏观经济理论:瑞典经济学家的动态均衡理论;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英国和美国经济学家的货币数量论等。

(3)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以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发表为起点,到20世纪60年代左右,称为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36年《通论》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标志。20世纪30年代末起,凯恩斯的追随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补充和发展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即投资函数理论的发展、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和从封闭经济模型发展为开放经济模型。

(4)二战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至今)

20世纪70年代以来至今是现代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时期。有四个方面的重要变化:①非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复兴;②主流宏观经济学加强了对供给的分析和规范经济学的色彩;③主流宏观经济学和非主流宏观经济学在某些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结合问题受到了重视。

6.总量分析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又称宏观经济分析。它研究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属于数量分析方法中的一种。宏观经济学在考察宏观经济运行时,首先假定制度是已知的、既定的,在这个前提下对经济总量进行分析。当然,这并不意味在宏观经济学中,制度因素在经济中的作用被否定了,制度的变动对经济变动的影响被忽视了。在宏观经济学看来,不管制度变动对经济变动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制度本身以及制度变动的前因后果都不在宏观经济分析范围内,在分析总量时,可以把制度因素当作既定的条件不予讨论。运用总量分析时,把个量当作已知的、既定的前提,而排除在分析之外。

7.(1)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宏观经济的两个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因此,宏观经济学在考察宏观经济问题时,可以着重从总需求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着重从总供给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2)凯恩斯在《通论》中采取的方法主要是总需求分析。所谓总需求,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体消费者和投资者,以及政府对国民经济中范围广大的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简言之,总需求是由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等三个部分组成的。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总需求还要增加一个部分,即净出口。净出口代表国外对本国生产的产品与劳务的需求。凯恩斯从总需求分析出发,考察了国民收入与总消费、总投资及政府购买总量之间的关系,得出了调节总需求以稳定经济的主张。这一主张被称为“需求管理”。凯恩斯以后,总需求分析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被人们普遍所接受。

(3)哈德罗—多马经济增长理论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总供给分析。所谓总供给,在封闭经济中,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和管理才能等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供给总量。它相等于各种生产要素相应所取得的各种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总供给还包括进口总量。

8.宏观经济学不仅对我们学习部门经济学、经营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人们正确地进行消费选择和生产选择也有很大的帮助。

(1)宏观经济学运用总量分析方法,详细考察了总需求和总供给及其构成,说明了总需求和总供给及其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学习宏观经济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从而提高人们应对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2)宏观经济学依靠一整套概念、假设以及公理化的推理铁子体系,建立了许多用于解释和预测宏观经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模型或假说,对于系统观察到的宏观经济现象的产生、发展以及变化进行解释,使人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理解和把握宏观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变化趋势,从而有利于人们合理地进行长期消费决策和长期生产决策。

(3)学习宏观经济学,了解政府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消费决策和生产决策。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与方法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在一定经济理论指导下,综合应用统计、会计、数学等方法,为测度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和既定时点上经济成果所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运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对社会再生产的条件、过程和结果作出综合说明,为国家队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服务。

2.(1)把中间产品剔除掉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

(2)运用产品法计量GDP,通常是把经济中每个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值加总求和。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重复计算。所谓增加值,是企业产品价值减去从其他企业购买的价值的余额。

3.(1)在GDP的计算中只计入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2)GDP计量中只计入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3)GDP计量中要以市场价格衡量产品的价值。

(4)GDP计量的是流量而不是存量。只计入本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已有产品的产权转让(例如二手房交易),但计入经纪人佣金。

(5)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4.(1)不计入。因为用支出法计算GDP,政府转移支付只能简答地通过税收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都属于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计入GDP,而后者计入,因为后者发生了实在的交换活动。

(2)不计入。因为GDP计量只计入本期所生产的产品价值。一辆用过的卡车明显不是今年生产的。

(3)不计入。购买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只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是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就不计入GDP。当公司从人们手中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就是投资了。

(4)不计入。因为GDP计量的是流量而非存量。

5.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会有影响。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和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GDP有净出口-2

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来看,计入GDP的价值为零。如果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地区间的贸易。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相反,乙地区出售给甲地区800套服装,从收入看,乙地区增加8万美元;从支出看,甲地区增加8万美元。由于甲乙两地是一个国家,因此,该国共收入18万美元,而投资加消费的支出也是18万美元,因此,无论从收入还是支出看,计入GDP的价值都是18万美元。

6.不能根据产品的物理属性加以区别,应该根据该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来区分。如果该产品是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那么就是最终产品,如果不是就是中间产品了。

7.(1)项链为最终产品,所以用最终产品法计量GDP,GDP=40万美元

(2)第一阶段生产的价值=10万美元第二阶段生产的价值=40-10=30万美元

用增值法计算GDP,GDP=10+30=40万美元

(3)工资=7.5+5=12.5万美元利润=(10-7.5)+(30-5)=27.5万美元

GDP=工资+利润=12.5+27.5=40万美元

8.(1)收入法计算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00+10+30+30=170亿元

(2)支出法计算GDP=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出口额-进口额)+政府用于商品的支出=90+60+(60-70)+30=170亿元

(3)政府预算赤字=收入-支出

=所得税-政府转移支付-政府用于商品的支出

=30-5-30=-5

(4)净出口NX=出口-进口=60-70=-10

9.(1)04年GDP=100×10+200×1+500×0.5=1000+200+250=1450

05年名义GDP=110×10+200×1.5+450×1=1100+300+450=1850

05年实际GDP=110×10+200×1+450×0.5=1100+200+225=1525

2005年GDP增长率=(05年GDP-04年GDP)/2004年GDP

05年名义GDP涨幅=(05年名义GDP-04年GDP)/04年GDP

=(1850-1450)/1450 =27.59%

05年实际GDP涨幅=(05年实际GDP-04年GDP)/04年GDP

=(1525-1450)/1450 =5.17%

(2)2005年的价格指数=05年的名义GDP/05年的实际GDP×100%

05年名义GDP=110×10+200×1.5+450×1=1100+300+450=1850

05年实际GDP=110×10+200×1+450×0.5=1100+200+225=1525

2005年价格指数=1850/1525×100%=121.3%

所以,2005年的通货膨胀率为21.3%

10.GDP=200+(120-10)+80+12=402

GNP=200+50+120=370

另解:GNP-NFP=GDP

NFP=(50+10)-(80+12)=60-92=-32

GNP=GDP+NFP=402-32=370

11.在宏观经济学中,以现期市场价格计量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称为名义GDP;以在一个特定的基年或基期盛行的市场价格计量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称为实际GDP。名义GDP既反映了实际产量的变动,又反映了价格的变化;实际GDP只反映了产量的变动。要考察一个经济中物质产出随时间究竟有多大的变化,往往采用实际值而不是名义值。

12.在现实经济中,有些经济活动由于计算困难而未予核算,或只进行粗略的核算。例如,毒品生产和色情服务等非法犯罪活动;自给性生产和服务、物物交换等非市场经济活动;为

偷税、漏税而进行的地下经济活动;家庭主妇的家政经济活动等。这些经济活动作为客观存在,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和绩效产生影响。

13.CPI= 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

×100%

PPI= 一组固定商品的成本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的成本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

14.(1)GDP计量的缺陷:

①GDP计量范围有局限。国民收入核算是为宏观经济分析服务的,因而必须从实证的角度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核算。然而,在现实经济中,有些经济活动由于计算困难而未予核算,或只进行粗略的核算。

②GDP核算内容也有局限。GDP作为一种数量指标,它不能说明产出中商品与劳务的种类与结构,也不能说明由于使用这些商品和劳务而获得社会福利的大小,更不能说明收入分配状况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此外,GDP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成果指数,它不能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环境污染、城市化和人口膨胀所付出的社会代价。随着人们追求福利和生活环境的不断加强,GDP核算的这种局限性也日益突出。

③GDP核算的国际比较也有局限。各国的GDP一般是以各国货币按照汇率用美元计量的。如果是固定汇率,容易产生定值太高或定值太低的现象;如果是浮动汇率,则只有用一年的平均值来计算。不论哪种情况,各国的GDP都难以作出真实的比较。加上,各国运用GDP 核算的统计口径不尽一致,各国商品化程度的差异,以及各国纯资料的完备程度不一致,会加大各国GDP比较的失真程度。

(2)改进思路:GDP是对生产的衡量,因此,需要对GDP的核算加以调整,使之能对福利的变化作出反映。其办法是,在原有GDP的指标上减去不能对社会福利作贡献的项目,加上某些对福利已作出贡献却没有计入GDP的项目。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应减去的项目主要是:①用于国防与治安的产品支出。②环境污染造成的产品支出。应该增加的项目主要是:①家政劳动和自给性服务。②闲暇的价值。对于GDP核算的国际比较问题,除了各国不同的核算范围、内容和方法外,主要是不同国家货币的汇率问题。为此,瑞典学派的经济学家卡塞尔以货币数量说为基础,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理论。

15.(1)相同点: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和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都是适应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需要而建立与发展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与MPS一样,都是着重国民收入的生产及其分配与使用的。

(2)不同点:MPS和SNA是不同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产物。

①MPS以“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为理论指点。SNA以“一切劳务都创造价值”为理论支点。

②与MPS相比,SNA增加了有关收入与支出以及资金流量和存量方面的核算内容,并与其他部分核算结合起来,全面反映了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

③MPS中的劳动力平衡表、综合财政平衡表、生产资料供求平衡表和消费品供求平衡表对于研究一国财政、信贷、物资平衡及人口、劳动力再生产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内容是SNA 不具有的。

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均衡

1.(1)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的三个假定是:①两部门经济的假设;②二是假定折旧与公司未分配利润都为零,从而使得GDP、NDP、NI、PI在数量上都相等;③在价格粘性的条件下,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只会引起社会产量的变动,从而使社会总供求相等,价格总水平则不发生变动。

(2)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①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②凯恩斯所说的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这种对收入的限定,是凯恩斯的收入理论与其他收入理论的重要区别;③消费支出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消费支出增加幅度小于收入增长幅度,0<MPC<1;④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一种规律,随着收入的提高,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消费支出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凯恩斯认为,这一规律之所以起作用,是基于人类的基本心理法则;⑤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这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推导出来的。

(3)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的最大缺点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是一种很大程度的主观推测,从而缺乏坚实的基础,后来经济发展实践证明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是不存在的,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基本上是相等的,以致产生了使许多经济学家不断探索的消费函数之谜。

2.(1)Y=C+I

=50+0.8Y+50

=100+0.8Y

0.2Y=100 Y=500

C=50+0.8×500=450 S=Y-C=500-450=50

(2)k=1/(1-b)=1/(1-0.8)=5

(3)△Y=△I×k=20×5=100

3.(1)C=a+bY d=a+b(Y-T+TR)

=200+0.8(Y-250+62.5)

=200+0.8(Y-187.5)

Y=C+I+G

=200+0.8(Y-187.5)+100+200

=0.8Y+500-150

0.2Y=350 Y=1750

(2)因为是三部门的定量税,所以

Ki=1/(1-b)=1/(1-0.8)=5

Kg=1/(1-b)=1/(1-0.8)=5

Ktr=b/(1-b)=0.8/(1-0.8)=4

Kt=- b/(1-b)=-0.8/(1-0.8)=-4

Kb=1

4.根据题意得:C=a+0.5Y 因为收支平衡点为8000,所以8000= a+0.5×8000 a=4000,所以C=4000+0.5Y

当Y=10000时,C=9000

又因为Y=C+I=C+S 所以S=Y-C=10000-9000=1000

5.(1)MPC=0.75

(2)Y=C+I+G

=20+0.75(Y-T)+380+400

=0.75(Y-0.2Y)+800

=0.6Y+800

0.4Y=800 Y=2000

(3)T=0.2×2000=400 G=400

预算盈余=T-G=0

(4)kg=1/[1-b(1-t)]=1/[1-0.75(1-0.2)]=1/(1-0.6)=2.5

△Y=△G×kg=10×2.5=25

6.(1)Y=C+I+G+NX

=30+0.8(Y-Tn)+60+50+50-0.05Y

=0.8(Y-50)+190-0.05Y

=0.75Y+150

0.25Y=150 Y=600

(2)NX=50-0.05Y=50-0.05×600=20

(3)Y=C+I+G+NX

= a+b(Y-Tn)+I+G+c-dY

= a+bTn+I+G+c+(b-d)Y

(1-b+d)Y= a+bTn+I+G+c Y=( a+bTn+I+G+c)/ (1-b+d)

由此得出:k i=1/(1-b+d) b=0.8 d=0.05

k i=4

(4)△Y=△I×k i=10×4=40

投资从60增加到70时的均衡收入为640

NX=50-0.05Y=50-0.05×640=18

(5)Y=C+I+G+NX

=30+0.8(Y-Tn)+60+50+40-0.05Y

=0.8(Y-50)+180-0.05Y

=0.75Y+140

0.25Y=140 Y=560

NX=40-0.05Y=40-0.05×560=12

7.Y=C+I+G

=80+0.5(Y-T)+50+0.1Y+200

=0.5(Y+20-0.2Y)+330+0.1Y

=0.5Y+340

0.5Y=340 Y=680

C=80+0.5(Y-T)=80+0.5(Y+20-0.2Y)=90+0.4Y=90+0.4×680=362 I=50+0.1Y=50+0.1×680=118

T=-20+0.2Y=-20+0.2×680=116

8.(1)C=a+bY d=a+b(Y-T+TR)

=100+0.8(Y-250+62.5)

=100+0.8(Y-187.5)

Y=C+I+G=100+0.8(Y-187.5)+50+200

=0.8Y+350-150

0.2Y=200 Y=1000

(2)因为是三部门的定量税,所以

Ki=1/(1-b)=1/(1-0.8)=5

Kg=1/(1-b)=1/(1-0.8)=5

Ktr=b/(1-b)=0.8/(1-0.8)=4

Kt=- b/(1-b)=-0.8/(1-0.8)=-4

Kb=1

9.(1)在一个经济中,如果人们都想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则商业销售额必定会减少。销售额的减少必然引起生产量的下降和收入水平的下降。而收入水平的下降又会引起储蓄的减少。在经济学中,把增加储蓄的初衷与储蓄减少的结果之间的强烈反差,称为“节俭之谜”或“节俭悖论”。

(2)“节俭之谜”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微观行为准则与宏观行为选择之间的差异,许多对于个人来说是良好的行为,对于宏观经济而言,不一定是好的,甚至还可能是不利的或灾难性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分析宏观经济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宏观经济所处的状态。如果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则人们更多地储蓄意味着有更多资金可以流入投资和资本形成中,在乘数的作用下,这会促进收入的增加,进而促进储蓄本身的增加,这是一个向上的螺旋。如果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失业严重,这种情况下储蓄的增加意味着消费不足,企业投资进一步萎缩,在乘数作用下,收入水平下降最后储蓄本身也会下降,这是一个向下的螺旋。

10.(1)依据凯恩斯消费理论,一个暂时性减税会增加人们当前收入,因为对消费影响最大。

(2)依据生命周期理论,社会保障金的一个永久性上升可以减少老年时代的后顾之忧,减少当前为退休后生活准备的储蓄,因为会增加消费

(3)依据持久收入消费理论,持续较高的失业保险等于增加了持久收入,因为可增加消费。

11.(1)生命周期理论强调人们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民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2)根据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社会上中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下降。因此,总储蓄和总消费会部分地依赖于人口的年龄分布,当有更多人处于储蓄年龄时,净储蓄就会上升。

(3)除了想使自己一生平稳消费这一点,还有一系列因素会影响消费和储蓄。当社会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有更多人享受养老金待遇时,会导致我的(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消费倾向提高,储蓄也会减少。

12.第二个老太太聪明一些,她以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消费理论为指导进行消费。在预计到自己一辈子中的永久收入为多少后,就通过贷款买了房子,及早地享受了该享受的一切,同时最后也还清了贷款。第一个老太太是按照凯恩斯的绝对消费理论为指导,消费支出取决于短期的、绝对的和实际的收入,导致一直没有钱买房子,只到死前才存够了买房子的钱。虽然两位老太太按照不同的消费理论为指导,最后都买了房子,但是她们两个人得到的享受却是相差很大的,或者说房子对于她们两个人起到的效用是不一样的。

第四章货币市场的均衡

1.(1)货币的需求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凯恩斯认为,人们需要货币是出于以下三种不同的动机:

(2)交易动机。这是指为了应付日常交易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无论是厂商或家庭都如此。由于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不是同步的,因而个人和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货币资金来应付日常的开支。

(3)谨慎动机。这是指为了防止意外支出,必须有一部分货币。如为了应付事故,防止失业和对付疾病等意外事件,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有时也称为预防动机。货币的预防动机产生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

(4)投机动机。这是指为了遇到投资能获得巨额利润的有利时机,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用于投资,包括兴建效益好的项目和购买获利多的证券等。

2.投机动机是指为了把握投资能获得巨额利润的有利机会,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用于投资,包括兴建效益好的项目和购买获利多的证券等。

假定人们暂时不用的财富只能用货币形式或债券形式来保存,债券能带来效益,而闲置货币没有收益,那人们为什么不全用来购买债券呢?那是因为人们可以利用利率水平或有价证券价格水平的变化来进行投机。

在实际生活中,债券价格高低以反比率关系表示利率的高低。由于债券市场的价格是经常波动的,凡预计债券价格上涨的人,就会用货币买进债券以备日后用更高的价格卖出;反之亦然。这种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而需要将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就是对货币的投机性需要。

3.投机的货币需求起先是由凯恩斯提出的。他从货币可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这一点出发,说明个人或企业暂时不用的财富,可以用货币形式保存,也可以用其他资产形式来持有,如是金融资产,则有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债券和各种股票等。为了方便起见,可把非货币资产归为一类,统称为债券,把因持有这些资产所得的收益称为利息。

按凯恩斯的说法,人们之所以为了投机目的而持有货币,是因为其他资产形式或者说债券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持有债券的损益包括债券利息和债券的资本价值可能发生的增值或亏损。如果资本价值亏损超过利息收入,则净收益为负数,人们就将不持有债券而只持有货币。而债券价格是和利率反方向地联系着的。一张年息10美元的债券在市场利率为10%时其价格为100美元,而市场利率为5%时其价格为200美元。因此,如果人们预计利息率将显著提高,即预计债券价格将显著下降,他们将支持有货币。反之,如果人们预计利率将下降,即债权价格将上升,则他们将尽量少持有货币,而把货币去购买债券,以备日后债券价格上升时获取差价收益或者说资本增值。这样,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就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4.凯恩斯提出,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即利率下降时货币需求会增加,然而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或者说临界程度时,即债权价格上升到足够高度时,人们购买生息债券会面临亏损的极大风险。这时,人们估计,如此高的债券价格只会下降,不会再上升,于是他们就会不肯再买债券,而宁愿保留货币在手中。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就不能使利率再向下降低,因为人们手中即使有多余的货币,再也不肯去买债券,从而不会使债券价格再上升,即利率不会再下跌。在这种情况下,就说经济正处于“流动性陷阱“之中。这时实行扩张货币政策就对利率和投资从而对就业和产出不会有效果。

5.(1)L=L1+L2=0.2Y+2000-500r

(2)L=0.2×10000+2000-500×6=1000

(3)L1=0.2×6000=1200 Ms=L=L1+L2L2=Ms-L1=2500-1200=1300

(4)当Y=10000时,L=0.2×10000+2000-500r=4000-500r

Ms=L 所以,4000-500r=2500 r=3%

6.(1)货币量是M=10×2000=2亿美元(2000代表2000万张纸币)

(2)货币量仍是2亿美元,因为银行的每一笔存款都减少了通货并增加了等量的活期存款,因此,如果银行全以准备金持有所有存款的话,银行不会影响货币供给。

(3)货币量是2000×10×1/0.1=20亿美元

(4)货币量是通货加派生存款,即M=1亿美元+1亿美元×1/0.1=11亿美元

7.当一个人持有债券,则可以得到利息收益,但把债券换成货币以满足支付需要时要承担交易成本。债券转化为货币次数越多,交易成本就越大,但利息收益也越大,因为这意味着他平均持有债券的时间越长。所以,交易的最优次数,取决于这个人在债券的利益与交易成本之间的权衡。

要求出最优交易次数n,可以把持有货币的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和被放弃的利息收益,表示交易次数n的函数,然后解出使成本最小化的交易次数n。

为简单起见,假定每次交易有一个固定成本a,则交易成本为na。通过数字推导,得到最优交易次数的公式为:

即最优交易次数是与利率r,时期长短T和收入水平Y成正比,且与交易成本a成反比的。

8.(1)凯恩斯认为,利率不是储蓄与投资决定的,而是有货币的供给量和对货币的需求量所决定的。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特点是注重对各种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尤其是对投机性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这种分析将投机性货币需求(或称资产性货币需求)和利率引入货币需求观察范围,并进而强调了利率在货币需求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又称货币资产需求理论。

(2)它的政策意义在于: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通过利率的降低吸引投资的扩大,进而增加就业,增加产出。但是,通过扩大货币供

应量,降低利率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拉动总需求的作用,要受到货币需求状况的影响。当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非常敏感时,增加的货币供给大多数会被增加的货币需求所吸收,而很难刺激投资,使总需求扩大。当出现流动性陷进时,增加的货币供给则完全被货币需求所吸收,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9.(1)基础货币,即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准备金的总和,通常又称为货币基础。由于基础货币中的银行准备金具有存款创造的功能,所以货币乘数一般都大于1,也就是说,每一元基础货币的增加将导致倍数的货币供给的增加,因此基础货币又被称为高能货币。

(2)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可以通过下列三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②再贴现政策;③公开市场业务。

10.(1)银行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称为存款准备金。在现代银行制度中,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政府(具体由中央银行)规定的。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金率。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由于商业银行都想赚钱尽可能多的利润,它们会把法定准备金以上的那部分存款当做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或用于短期债券投资。正是这种比较比率的准备金来支持活期存款的能力,使得银行体系得以创造货币。

(2)存款总和(用D表示)同一笔原始存款(用R表示)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用r d表示)之间的关系为:D=R/r d。

如果这笔原始存款假定来自中央银行增加的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则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将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 d倍。1/r d称为货币创造乘数,一般用k表示,它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

(3)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货币的供给不能只看到中央银行起初投放了多少货币,而必须更为重视派生存款或者说派生货币,即由于货币创造乘数作用而增加的货币供给量,而货币创造乘数的大小和法定准备金率有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大,乘数越小。这是因为,准备金率越大,说明商业银行吸收的每一轮存款中可用于贷款的份额越小,由于贷款转化为存款,因而,下一轮存款就越少。

11.(1)当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相等时,货币市场将出现均衡。这种出清的货币市场的利率,称为均衡利率。在几何图形中,均衡利率由货币供给曲线和货币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

(2)货币供给量主要由中央银行决定,取决于国家的经济政策,是一个外生变量,与利率的大小无关,所以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货币需求为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分为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假定收入既定,货币需求曲线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货币供给曲线MS和货币需求曲线L的交点E所对应的利率r e,即为均衡利率。

MS

r

r e

M

L

货币市场均衡

O

第五章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不一定是。因为,IS和LM都只表示产品市场上供求相等和货币市场上供求相等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因此,两条线的交点所形成的收入和利率也只表示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它并没有说明这种收入一定是充分就业的收入。当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即使利率很低,企业投资意愿很差,这也会使较低的收入和较低的利率相结合达到产品市场的均衡,即IS曲线离坐标图形上的原点O较近,当这样的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时,交点上的收入往往就是非充分就业的均衡收入。

2.(1)由C=a+bY,I=I0-dr,Y=C+I 得Y= a+bY+ I0-dr

此时IS曲线表示为:r=(a+ I0)/d-(1-b)Y/d

由题可知,(a)中a=50,b=0.8,I0=100,d=5

所以,r=30-0.04Y

(b)中a=50,b=0.8,I0=100,d=10

所以,r=30-0.02Y

(c)中a=50,b=0.75,I0=100,d=10

所以,r=15-0.025Y

(2)由(a)和(b)的投资函数可知,(b)的投资行为对利率更敏感,而由(a)和(b)的IS曲线方程比较可知,(b)的IS曲线斜率绝对值小于(a)的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对利率越敏感即d值越大,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

(3)由(b)和(c)的消费函数可知,(b)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大,而由(b)和(c)的IS曲线方程比较可知,(b)的IS曲线斜率绝对值小于(c)的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即b越大,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

3.(1)由已知条件可得:0.2Y+100-5r=250 即r=-30+0.04Y

(2)0. 2Y+100-5r=300 即r=-40+0.04Y

与(1)中的LM曲线相比,发现(2)中的LM曲线位于(1)中的LM曲线的右下方,且两者平行,这说明货币供给增加导致LM曲线向右下方平行移动。

(3)当r=10,Y=1100,货币需求L=0.2×1100+100-5×10=270

对于(2)中LM曲线来说,货币供给M=300,此时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处于非均衡状态,存在利率下降压力。

4.(1)C=100+0.8Y,I=150-6r,Y=C+I

Y=100+0.8Y+150-6r 0.2Y=250-6r Y=1250-30r(IS曲线)

M=250,P=1 L=0.2Y+100-4r M/P=L

所以,250=0.2 Y+100-4r 0.2Y=150+4r Y=750+20r(LM曲线)

(2)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时:1250-30r=750+20r

解之得:r=10,Y=950

5.(1)Y=C+I+G=90+0.8(Y-50)+140-500r+50

=240+0.8Y-500r

0.2Y=240-500r Y=1200-2500r (IS曲线)

0.2Y=200 Y=1000 (LM曲线)

均衡时1200-2500r=1000 解之得:r=0.08 Y=1000 I=100

(2)Y=300+0.8Y-40-500r 0.2Y=260-500r Y=1300-2500r (IS曲线)

Y=1000 (LM曲线)

均衡时1300-2500r=1000 解之得:r=0.12 Y=1000 I=80

(3)存在“挤出效应“。因为,当政府支出增加20单位时,投资由原来的100减少为80,减少了20,刚好等于政府增加的支出。由均衡收入不变也可以看出,LM曲线处于古典区域,LM与横轴垂直,政府支出增加导致IS曲线右移,只会提高利率和完全挤占私人投资,而不会增加国民收入。

6.要求使总需求不超过充分就业水平,即是要求总产出不变或者说国民收入不变。想要使私人投资增加和减少消费,唯一的方法就是降低利率。所以建议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政策组合。

如图所示,刚开始IS1与LM1相交于E1点,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1,均衡的利率为r1。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将导致IS1向左平移至IS2,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将导致LM1向右平移至LM2,此时均衡点位E2,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没有变化,仍然为Y1,均衡的利率下降了,降到了r2。

7.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必然向均衡状态运动,如图所示:

经济非均衡向均衡运动

r

Y

LM

IS

E

F

G

H

J

1

2

3

4

各不均衡点作如下调整。假定1区中有一点F,F点I

G

8.综合考虑财政政策对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影响,不难发现其传导机制并不像原来分析的那样即:△G↑→AD↑→Y↑这样简单,而是更为复杂一些。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引起的国

民收入增量会因货币市场供不应求导致利率上升后投资下降而别抵消一部分,其传导机制为:△G↑→AD↑→Y↑→L↑→r↑→I↓→AD↓→Y↓。

财政政策首先影响产品市场,引起GDP增加,间接影响货币市场,引起利率上升进而在产品市场上产生反响,引起GDP下降。

这种有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称为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如图,增加△G后,只考虑财政政策,均衡收入可定Y1,但由于货币市场的作用,均衡收入仅为Y*,均衡收入减少量Y*Y1(OY1—OY*)为挤出效应。

r

LM

E0

E*

IS1

IS

财政政策效应

Y

E1

r0

r*

Y0

Y*

Y1

9.(1)在经济衰退时,政府企图扩大内需,可以运用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增加转移支付或减少税收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IS线右移。但是由于财政政策存在“挤出效应”,会导致利率上升,使政府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大打折扣。此时,政府可以配套使用扩张的货币政策,LM曲线右移,使利率下降。IS-LM移动后,最终会达到使国民收入增加,但是利率不上升的目的。

(2)在经济繁荣时,政府企图收缩经济,可以运用减少政府购买支出、减少政府转移支付或增加税收等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导致IS曲线左移。但是此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减少的同时使利率也下降了。利率的下降会导致投资增加,会使政府收缩经济的政策效果不稳定。为了达到政策效果的稳定,政府同时可以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LM曲线左移,利率上升。IS-LM都移动后,会达到使利率不变,国民收入下降的目的。

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1)总需求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全体消费者、生产者、政府以及国际市场对国民经济中范围广大的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总需求曲线反映的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总收入水平的组合点的轨迹。在总需求曲线上的点表明,各点所对应的价格水平与总收入水平均是商品市场均衡的组合,又是货币市场均衡的组合。同时,总需求曲线中的价格不是某一个市场的价格,而是整个宏观经济中的价格。价格也不是只对某一种产品带来影响,而是对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全体带来广泛的影响。

(2)单个产品的需求曲线中的需求,是全体消费者、生产者、政府以及国际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需求总量。单个产品的需求曲线反映的是该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单个产品需求曲线中的价格就是该商品市场的价格,价格只对这一种产品带来影响。

2.(1)长期总供给曲线表明了长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在长期中,物价水平与总供给量无关。这是因为总供给是一个经济的总产量,在长期中,决定一个经济总产量的是资本、劳动、技术和制度,这些因素都与物价水平的高低无关,物价水平的变动不会影响长期总供给。所以,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2)短期总供给曲线表示全社会总供给量与一般物价水平的关系。它反映的是物价水平上升导致实际工资水平下降,进而厂商利润上升,由此拉动就业水平上升和实际收入上升的这样一个复杂的传导过程。因为物价水平上升,最终导致实际收入上升,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具有一个正斜率。

3.(1)导致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①消费需求尤其是消费者对耐用品购买的变化;②投资需求的变化;③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化;④净出口的变化。例如,政府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会使总需求曲线右移,扩张性财政政策实行时情况即是如此。

(2)导致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①天灾人祸,严重的自然灾害或战争会减少经济中资本数量,从而使任一数量的劳动能够生产的产量减少了,于是总供给曲线会左移;②技术变化,例如,技术进步会使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量,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右移;③风险承担意愿的变化,如果经济生活中风险增加,厂商意愿供给数量会减少,从而总供给曲线

会左移;④进口商品价格变化,如进口品价格上升,厂商生产成本上升,从而使厂商在原有产品价格水平上生产减少,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左移;⑤劳动意愿的变化,如果人们更偏好闲暇,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供给会减少,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左移。

4.Y=C+I+G

=200+0.75Y+200-25r+50

=450+0.75Y-25r

0.25Y=450-25r Y=1800-100r (IS曲线)……①

M/P=L 1000/P=Y-100r Y=1000/P+100r (LM曲线)……②

②—①得1000/P-1800+200r=0 r=9-5/P ……③

将③代入①得Y=1800-100(9-5/P)=1800-900+500/P=900+500/P (AD曲线)

5.(1)当总需求为AD1,总供给为AS,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1,均衡的价格水平为P1。当总需求减少,AD1线向左平移至AD2,此时引起均衡的国民收入减少为Y2(衰退),物价水平下降至P2(通货紧缩)。

(2)当总需求为AD1,总供给为AS,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1,均衡的价格水平为P1。当总需求增加,AD1线向右平移至AD2,此时引起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为Y2(高涨),物价水平上升至P2(通货通胀)。

(3)当总需求为AD1,总供给为AS,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1,均衡的价格水平为P1。当总供给减少,AS1线向左平移至AS2,此时引起均衡的国民收入减少为Y2(衰退),物价水平上升至P2(通货通胀)。

6.政府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可以导致总需求增加。

(1)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导致利率r下降→投资I上升→总需求AD上升。因此,此时扩张总需求的政策会导致利率上升。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 第一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 C、工程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二、判断题 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 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 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 6、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 三、简答题 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2、比较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住房建筑支出作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4、假定A为B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B为A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AB商定 相互抵消300美元,结果A只收B100美元。应如何计入GNP? 第一单元答案: 一、C、A、D、B、A、D; 二、错、错、对、错、错、对、对、错; 三、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计算时所用的价格不同。前者用不变价格,后者用当年价格。两者之间的差别反映了通货膨胀程度。 2、国民生产总值用人口总数除所得出的数值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前者可以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后者可以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 3、由于能长期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房的

浙江财经大学统计学作业答案新编

第1-2章作业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政治算术学派的代表人物是(B) A.凯特勒B.威廉·配第C.康令D.阿亨瓦尔 2、统计学研究对象的重要特点是(A) A.数量性B.总体性 C.社会性D.具体性 3、就总体单位而言(C) A.只能有一个标志B.只能有一个指标 C.可以有多个标志D.可以有多个指标 4、要了解某班5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是(A) A.50名学生 B.每一个学生 C.5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D.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5、对某地区所有工业企业的职工情况进行研究,总体单位是(A) A.每个职工 B.每个企业 C.每个个数的职工 D.全部工业企业 6、某生产班组四名工人月工资收入分别是3200元、3250元、3320元和3560元,这四个数字是(B) A.变量 B.变量值 C.数量标志 D.数量指标 7、某工业企业工人的技术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这里的“技术等级”是 (B) A.数量标志 B.品质标志 C.数量指标 D.质量指标 8、职工人数是一个(A)变量。 A.离散型 B.连续型 C.有时是离散型有时是连续型 D.无法判断 9、一项调查是否属于全面调查,关键看其是否(B) A.对调查对象的各方面都进行调查 B.对组成调查总体的所有单位逐一进行调查 C.制定统计调查方案 D.采用多种调查方法 10、制定统计调查方案,首先要明确(D) A.统计调查对象 B.统计调查单位C.统计调查项目D.统计调查目的 11、经常调查与一时调查是按(B)来划分的。 A.调查组织形式B.登记事物连续性 C.调查方法D.调查对象包括范围 12、下列属于经常调查的是(D) A.对201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 B.对近几年来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 C.对全国人口每隔10年进行一次普查 D.按月上报的钢铁产量 13、对某地区饮食业从业人员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该地区饮食业的(C) A.全部营业网点 B.每个营业网点 C.所有从业人员 D.每个从业人员 14、某市工商企业2011年生产经营成果的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12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 A.一日B.一个月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15、调查时间的含义是(A) A.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B.进行调查的时间 C.调查工作期限 D.调查资料报送的时间 16、重点调查的重点单位是指(C) A.处于较好状态的单位 B.体现当前工作重点的单位 C.就调查标志而言,在单体标志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单位

山东财经大学专业介绍

山东财经大学专业介绍本科类专科类 经济学经济学经济统计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经济学类(中外合作办学) 财政学金融学金融工程金融数学信用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 法学法学社会工作 文学汉语言文学英语德语法语日语商务英语新闻学广告学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 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 管理学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 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文化产业管理体育经济与管 理工商管理类(中外合作办学) 农村区域发展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财经财务会计类(中外合作办学) 经济管理经济贸易类(中外合作办学) 经济学(本科类) 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 培养层次:本科生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及技术手段,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拓展渗透的能力,能够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管理、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下设两个方向: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方向侧重培养有志于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应用经济学侧重于培养在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经济分析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主要学习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具备从事经济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拥有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研究和实际操作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2.掌握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了解中外经济学发展的动态及前景; 4.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进程; 5.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课程

广东财经大学2020年数学分析考研真题试题

欢迎报考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祝你考试成功!(第 1 页 共 1 页) 1 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考试年度:2020年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601-数学分析(自命题) 适用专业:071400 统计学 [友情提醒:请在考点提供的专用答题纸上答题,答在本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一、计算题(6题,每题10分,共60分) 1.求极限。 !lim n n n n →∞2.求极限 。 lim arctan 41x x x x π→∞??- ?+?? 3.求极限 。 21cos 20 lim t x x e dt x -→?4.判断级数的一致收敛性。 ()1n x ∞=-∞<<+∞5.设,求 和。 ,x y z xyf y x ??= ???z x ??z y ??6.设是上的连续函数,且满足: ()f x (),-∞+∞ ,求。 0()1cos x tf x t dt x -=-?()f x 二、应用题(4题,每题15分,共60分) 7.计算由抛物线与所围成图形的面积。 21y x =-+2y x x =-8. 应用定积分的定义计算积分。 10x a dx ?9. 在底为高为的三角形中作内接矩形,矩形的一条边与三角形a h 的底边重合,求此矩形的最大面积。 10.求,绕轴旋转所成的曲面面积。 sin ,0y x x π= ≤≤x 三、证明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1.证明方程至少有一个不超过的正根。 sin (0,0)x a x b a b =+ >>a b +12.若在区间中具有有界的导数,即,试证在()f x X |()|f x M '≤()f x X 上一致连续。

宏观经济学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 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 和。 3.国内生产净值: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扣去资本消 耗的价值。 4.国民收入: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 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5.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收入除去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后的收入,是人们可以直接 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6.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7.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8.GDP折算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 二、选择题 BCACB CBCAB 。最终产品是指最终供人们使用或消费而不是为了转卖或为进一步加工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 .NDP=GDP-折旧。 .从支出的角度,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属于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并没有相应的新价值被创造;从收入的角度,这笔救济金也并不属于劳动创造的要素 收入。因此不能计入GDP中。 .投资包括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C属于存货投资。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 判断一个变量是流量还是存量,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可以相加。 .GDP是包括折旧的,所以其中的投资表示的是总投资而非净投资。 .要素收入主要表现为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股票分红属于公司利润。 .净投资=总投资—折旧。 .第六年的名义GDP=第六年的价格×第六年的产量=2第一年的价格×第一年的产量=第一年的名义GDP=×500=1400。 三、判断题 √√√√××× 1.√.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所导致的价值。农民生产并用于自己消费的粮食并未通 过市场来销售,所以不应记入GDP。 2.√.政府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也属于政府购买。 3.√. 用收入法核算GDP,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要素收入主要表现为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折旧不属于要素收入。 4.√.自己房屋以虚拟租金记入GDP主要考虑的是机会成本的问题。 5.×.名义GDP上升的幅度超过价格上升的幅度,实际GDP应该是上升的。 6.×. 收入法之“收入”,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而非最终收入。个人从公司债券中获得的利息被视为要素报酬的一种,而政府公债利息属转移支付,属国民收入的再分

浙江财经大学统计学作业答案精编版

浙江财经大学统计学作 业答案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第1-2章作业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政治算术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B) A.凯特勒B.威廉·配第C.康令D.阿亨瓦尔 2、统计学研究对象的重要特点是 (A) A.数量性B.总体性 C.社会性D.具体性 3、就总体单位而言 (C) A.只能有一个标志B.只能有一个指标 C.可以有多个标志D.可以有多个指标 4、要了解某班5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是 (A) A.50名学生 B.每一个学生 C.5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D.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5、对某地区所有工业企业的职工情况进行研究,总体单位是 (A) A.每个职工 B.每个企业 C.每个个数的职工 D.全部工业企业6、某生产班组四名工人月工资收入分别是3200元、3250元、3320元和3560元,这四个数字是 (B) A.变量 B.变量值 C.数量标志 D.数量指标 7、某工业企业工人的技术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这里的“技术等级”是 (B) A.数量标志 B.品质标志 C.数量指标 D.质量指标 8、职工人数是一个(A)变量。 A.离散型 B.连续型 C.有时是离散型有时是连续型 D.无法判断9、一项调查是否属于全面调查,关键看其是否 (B) A.对调查对象的各方面都进行调查 B.对组成调查总体的所有单位逐一进行调查 C.制定统计调查方案 D.采用多种调查方法 10、制定统计调查方案,首先要明确 (D) A.统计调查对象 B.统计调查单位C.统计调查项目D.统计调查目的 11、经常调查与一时调查是按(B)来划分的。 A.调查组织形式B.登记事物连续性 C.调查方法D.调查对象包括范围 12、下列属于经常调查的是 (D) A.对201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

山东财经大学统计学纲要

统计学的复习提要 第一章数据与统计 一、统计 统计的三种含义:统计活动(统计工作)、统计数据(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二、数据 1、统计数据的四种计量尺度 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 2、数据类型(依据四种不同的计量尺度分为) 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3、常用的统计调查组织方式: (1)普查:为某一特定的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方式。 (2)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利用样本调查的结果对总体的特征进行推断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方式。 (3)统计报表:按照规定,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逐级填报的一种调查组织方式。 (4)重点调查:从总体中选择少数重点单位进行调查的调查组织方式。 (5)典型调查:从总体中选择一个或几个代表性的单位深入细致调查的一种调查组织方式。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第二章描述统计 一、定性数据的图表分析 1、频数分布 (1)频数和频率 (2)频数分布 2、图形表示 主要有条形图、饼图和环形图等。 二、定量数据的图表分析 1、定量数据分组 (1)单变量分组 单变量分组是把一个变量值作为一组,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离散型变量且数目较少的情况。 (2)组距分组 组距分组是将全部变量值依次划分为若干个数值区间,每一个数值区间作为一组,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离散型变量变量值较多或者连续型变量。 注意:分组过程中,为解决“不重”问题,采用“上限不在内”的原则; 对于开口组,如何确定首组的下限和末组的上限?以及如何计算组中值? 2、图形表示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宏观经济学答案

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瞧就是合理得,有效得,而从宏观瞧却就是不合理得,无效得? 解答:两者之间得区别在于: (1)研究得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得单个经济主体得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得运行规律与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得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得中心理论就是价格理论,所有得分析都就是围绕价格机制得运行展开得,而宏观经济学得中心理论就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得分析都就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得决定展开得。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得就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得就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得联系主要表现在: (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得目得就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得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得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得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就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得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得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就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得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得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得分析与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就是宏观经济学得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得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得基础上。由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得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瞧就是合理得、有效得,而从宏观瞧就是不合理得、无效得。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得角度瞧,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就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得那个厂商得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得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就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与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得区别不就是根据产品得物质属性而就是根据产品就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就是中间产品还就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得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就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得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与面包究竟就是最终产品还就是中间产品。瞧起来,面粉一定就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就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就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就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就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品。 3、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与存量得联系与区别,财富与收入就是流量还就是存量?存量指某一时点上存在得某种经济变量得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就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得某种经济变量得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但就是二者也有联系,流量来自存量,又归于存量,存量由流量累积而成。拿财富与收入来说,财富就是存量,收入就是流量。 4、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得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得利息

浙江财经大学统计学期末样卷G附答案新完整版

浙江财经大学统计学期 末样卷G附答案新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Oba 浙江财经学院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 《统计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G 卷)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普查必须统一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点。 ( ) 2、缺上限的开口组组中值2邻组组距 下限+ =。 ( ) 3、()最小值=-∑2 X X ( ) 4、“首末折半法”的运用不需要任何前提假设。 ( ) 5、用几何平均法以及方程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则有前者小于后者。( ) 6、某企业某年产量增长10%,产品价格上涨8%,则产值增加18%。 ( ) 7、抽样误差客观存在,但难以计算和控制。 ( ) 8、若其他条件固定,则样本单位数n 与抽样极限误差呈正比。 ( ) 9、经济增长率与就业率的关系是函数关系。 ( ) 10、一个回归方程只能作一种推算。 (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事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统计工作为 ( ) A 、统计调查 B 、统计整理 C 、统计分析 D 、统计方法 2、要了解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状况,则总体单位是 ( ) A 、该地区每一个工业企业职工 B 、该地区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 C 、该地区每一个工业企业职工的工资 D 、该地区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工资 3、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标志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因此 ( ) A 、标志值有两大类:品质标志值和数量标志值 B 、品质标志才有标志值 C 、数量标志才有标志值 D 、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都具有标志值 4、人口普查属于 ( ) A 、典型调查 B 、抽样调查 C 、全面统计报表 D 、全面调查 5、次数分布的类型主要取决于 ( ) A 、统计总体所处的条件 B 、分组标志的选择 C 、社会经济现象的性质 D 、变量是连续还是离散 6、在次数分布中,频率是指 ( ) A 、各组的频数相互之比 B 、各组分布次数相互之比 C 、各组分布次数与总次数之比 D 、各组分布次数与比重之比

2021广东财经大学统计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考研就是你明知道过程痛苦,但还是必须去承受这个过程,我经历过这个阶段,所以我愿意分享一些我的经验,让你们前进的道路走得更容易一些。 复习英语一定要尽早,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英语课程一直跟,我这里推荐蛋核英语的课程,把课程和单词至少要看两遍。我感觉如果英语基础不好,一定要把单词量提上去,单词书我推荐《一本单词》,我的英语成绩是59分,虽然不高,但对四级没过的我来说,已经是个不错的结果了。真题要尽量多刷几遍,真题资料我推荐《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真的很好用。还有一定要多背作文,准备一些作文的模板。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关注我们上边相关的公众号多看一些我们老师的课程,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可以帮助你明显提高自己复习效率。 以上大家可以搜索并关注木糖英语公众号与蛋核英语公众号。 政治这个不用说太多,不用准备太早,个人觉得不用报班,如果还是害怕考不好那你就报吧有个心里安慰。跟着李凡走就行啦,我是全程跟着他出的书和资料走的,其实政治考研几个讲师都差不多跟一个就行了。不需要每本教材都买,李凡《政治新时器》比较详细。前期可以没事做做选择题。最后一个月你就背上边分析题就行了。 专业课: 很多学弟学妹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复习的,现在开始复习晚吗之类的问题。一般来讲,从六月之前开始复习都不算晚。但是不得不说,我见过从二月开始复习没有考上的,也见过九月开始复习考400+的,还见过太多二战分数甚至不如一战的,所以复习周期这件事情很难量化,只能说一些我自己的体会。 首先来说是别准备太早,有的同学对我这句话是怀疑的,早复习难道有错吗?其实没错,但就是容易后劲不足,我去年是从三月份开始琢磨的考研,当时听到了一样的话,我表示了自己的不屑,认为一定要提早拉开差距,笨鸟先飞。但到后来十月中旬的时候,我就经历了第一轮的瓶颈期,当时我的复习进度领先很多,自己复习的也很好,每天甚至感觉没什么可以学了。实际上并不上这样,真正的战斗还没有开始呢。到后来,当大家冲刺的时候,我就感觉很累,很疲惫,战线实在是太长。所以我建议大家,别跑太急,既然是长久战那就匀速前进。 去年这个时候,四月中旬,我就已经拒绝一切约会一切活动了。其实后来想想,纯属自虐,前期不用把自己搞太累,陷入“考研的深度自我麻醉”。打好基础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品。 3.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解答:存量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但是二者也有联系,流量来

2021山东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21考研之路已经开始,分享一些经验,希望可以帮到你们。 英语考得不好,所以我也没有好的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唯一要说的是英语绝对不仅仅是背单词,一定要分析真题句子。我的英语一直都是吃老本,因为英语复习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希望大家早点抓英语,打下好的基础。听课的话,个人建议阅读跟蛋核英语,废话不多【我真的很介意废话多这一点……】讲得也很透彻,作文也是。单词推荐《一本单词》,书还是挺好的。建议大家英语就跟蛋核,关注公众号,真题用《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比较有实力。教学条件也比较好。 我的政治复习比较晚,不算按照大家的复习规律。我是9月份回到学校才开安心复习的。政治这一科我没有放太多的心思,我的主要重点都集中在专业课和英语。 政治我跟了李凡,做习题。还看了《政治新时器》,从习题的错误找到知识的盲点,在用真题来自测。 这都不是重点,毕竟到了这个时候,主要还是为现在的押题阶段书进行一个测评。 11月底的时候,我在网上买了一个政治押题套装 最后一个月,大家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做选择题,都在争分夺秒背诵分析题。 我前前后后背诵了2遍才有底气去的考场,非常好,去年考的5道大题都刚刚好好背诵过。 专业课这一科资料要搜的话很少,大家可以去论坛搜,毕竟是专业科目。我的建议就是一定要重视专业课,不怕花太多时间,只要不拉分就行,。别听那些帖子乱说,什么暑假就要准备啊,早点打基础啊,从八月以后开始准备完全来得及。因为专业知识的东西居多,你十二月还有大量的时间要分给其他科目,早早看了最后全忘了。每年的大纲基本都有变动,一般书只有踏踏实实看一遍的时间,第一遍看书永远是印象最深刻的。一定要把书踏踏实实看完一遍,你看了真题就知道考的特别细,别看什么重点提炼啊,偷奸取巧没好果子吃。 只要先解决了简单的部分你的进度就提上来了,就可以耐心对付难啃的部分,心态也不一样。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看法,还是要看个人习惯。总之要在三个月内把专业课解决,看零散的知识点,之后的时间留给其他科目,十二月再给专业课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在于: a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的研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微观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b研究主题不同:宏观是资源利用以至充分就业;微观是资源配置最终到效用最大化。c中心理论不同:宏观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是价格理论。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答:(1)三市场划分: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2)行为主体的划分:宏观经济学将行为主体主要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3)总量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家庭和企业并不是作为分散决策的个体单位选择存在,而是最为一个统一的行动的总体存在。宏观经济学把家庭和企业作为个别的选者行为加总,研究他们总体的选择行为,这就是总量分析。(4)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宏观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基础上 4、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什么 答: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失业和通货膨胀。失业为实际变量,通货膨胀为名义变量。 5、什么是GDP和GNP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答: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GNP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两者的差别:(1)GDP是个地域概念而GNP是个国民概念;(2)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取的;GDP衡量的是一国国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第二章 1、试述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之间的关系。 答: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 国民收入(NI)=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净利息收入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政府转移支付+红利+利息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非税性支付2.试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为什么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是通常使用实际GDP 答:名义GDP是以当年市场价格(现期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GDP是以不变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的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和实际GDP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计算时使用的价格不同。实际GDP反映了真实的经济水平面,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够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预测GDP数值通常使用实际GDP,因为它可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因此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是通常使用实际GDP.

宏观经济学第六版课后习题标准答案(高鸿业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品。 3.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解答:存量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但是二者也有联系,流量来自存量,又归于存量,存量由流量累积而成。拿财富与收入来说,财富是存量,收入是流量。 4.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 解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将从人们手中借到的钱用作生产经营,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这样这笔钱就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因此要计入GDP。可是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用于生产经营,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用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山东财经大学计量经济学整理

山东财经大学计量经济学整理

第一章导论 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经济事实为依据,以数学、统计学为方法,以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为核心,(以计算机处理为主要手段,)对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的数量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性经济学科。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的结合,具有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的特点。但是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三者的关系不是并列的,经济学提供理论基础、统计学提供资料依据,数学提供研究方法。 变量(Variable) ——反映客观事物整体及各个侧面的水平、规模、状态和属性等特征的概念和范畴 变量的具体取值称为数据(Data)。根据形式不同,数据分为时间序列数据、横截面数据和合并数据。(区分三种数据形式) 时间序列数据(Time series data)是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成的数据。 截面数据(Cross sectional data)又称横断面数据,是指在同一时间,不同统计单位的相同统计指标组成的数据列。

合并数据(Pooled data)是指既有时间序列数据又有横截面数据。在合并数据中有一类特殊的数据,称为面板数据 (Panel Data)。即同一个横截面单位在不同时期的调查数据 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会区分) 函数关系,也称为确定性关系,它反映着现象之间存在着严格的数量依存关系。例如:圆的面积对于半径的依存关系就是属于确定性关系。相关关系,是指某一变量的取值与其他变量的取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但不是确定的和严格依存的。 计量经济模型及其构成要素:模型由经济变量(x,y),随机误差项(u),参数(β)和方程的形式 f (?)等四个要素构成。 经济变量(x,y)——用于描述经济活动水平的各种量,是经济计量建模的基础。 y称为因变量或被解释变量。 x称为自变量或解释变量。 随机误差项(u)——表示模型中尚未包含的影响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一般假定其满足一定条件 参数(β)——是模型中表示变量之间数量

宏观经济学习题答案(曼昆第五版)

第八篇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第二十三章一国收入的衡量 复习题 1 .解释为什么一个经济的收入必定等于其支出? 答: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因为每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一个买者的1 美元支出是另一个卖者的1 美元收入。因此,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作出了相同的贡献。由于GDP 既衡量总收入 135 又衡量总支出,因而无论作为总收入来衡量还是作为总支出来衡量,GDP 都相等. 2 .生产一辆经济型轿车或生产一辆豪华型轿车,哪一个对GDP 的贡献更大?为什么? 答:生产一辆豪华型轿车对GDP 的贡献大。因为GDP 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由于市场价格衡量人们愿意为各种不同物品支付的量,所以市场价格反映了这些物品的市场价值。由于一辆豪华型轿车的市场价格高于一辆经济型轿车的市场价格,所以一辆豪华型轿车的市场价值高于一辆经济型轿车的市场价值,因而生产一辆豪华型轿车对GDP 的贡献更大. 3 .农民以2 美元的价格把小麦卖给面包师。面包师用小麦制成面包,以3 美元的价格出售。这些交易对 GDP 的贡献是多少呢? 答:对GDP 的贡献是3 美元。GDP 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因为中间物品的价值已经包括在最终物品的价格中了. 4 .许多年以前,Peggy 为了收集唱片而花了500 美元。今天她在旧货销售中把她收集的物品卖了100 美元. 这种销售如何影响现期GDP? 答:现期GDP 只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不包括涉及过去生产的东西的交易。因而这种销售不影响现期GDP. 5 .列出GDP 的四个组成部分。各举一个例子. 答:GDP 等于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消费是家庭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如汤姆一家人在麦当劳吃午餐. 投资是资本设备、存货、新住房和建筑物的购买,如通用汽车公司建立一个汽车厂. 政府购买包括地方政府、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如海军购买了一艘潜艇. 净出口等于外国人购买国内生产的物品(出口)减国内购买的外国物品(进口)。国内企业卖给另一个国家的买者,如波音公司卖给中国航空公司飞机,增加了净出口. 6 .为什么经济学家在判断经济福利时用真实GDP ,而不用名义GDP? 答:经济学家计算GDP 的目的就是要衡量整个经济运行状况如何。由于实际GDP 衡量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生产,所以,它反映了经济满足人们需要与欲望的能力。这样,真实GDP 是比名义GDP 衡量经济福利更好的指标. 7 .在2010 年,某个经济生产100 个面包,每个以2 美元的价格售出。在2011 年,这个经济生产200 个面包,每个以3 美元的价格售出。计算每年的名义GDP 、真实GDP 和GDP 平减指数。( 用2010 年做基年。) 从一年到下一年这三个统计数字的百分比分别提高了多少? 答:2010 年的名义GDP 等于200 美元,真实GDP 也等于200 美元, GDP 平减指数是100. 2011 年的名义GDP 等于600 美元,真实GDP 等于400 美元,GDP 平减指数是150. 从2010 年到2011 年,名义GDP 提高了200%,真实GDP 提高了100%,GDP 平减指数提高了50%. 8 .为什么一国有高的GDP 是合意的?举出一个增加了GDP 但并不合意的事情的例子. 答:因为高GDP 有助于我们过好生活。但GDP 并不是福利的一个完美衡量指标。

浙江财经大学统计学期末样卷G附答案

浙江财经大学统计学期末 样卷G附答案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浙江财经学院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 《统计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G 卷) 考核方式:闭卷 考试日期: 年 月 日 适用专业、班级: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普查必须统一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点。 ( ) 2、缺上限的开口组组中值2邻组组距 下限+ =。 ( ) 3、()最小值=-∑2 X X ( ) 4、“首末折半法”的运用不需要任何前提假设。 ( ) 5、用几何平均法以及方程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则有前者小于后者。( ) 6、某企业某年产量增长10%,产品价格上涨8%,则产值增加18%。 ( ) 7、抽样误差客观存在,但难以计算和控制。 ( ) 8、若其他条件固定,则样本单位数n 与抽样极限误差呈正比。 ( ) 9、经济增长率与就业率的关系是函数关系。 ( ) 10、一个回归方程只能作一种推算。 (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事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统计工作为 ( ) A 、统计调查 B 、统计整理 C 、统计分析 D 、统计方法 2 、要了解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状况,则总体单位是 ( ) A 、该地区每一个工业企业职工 B 、该地区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 C 、该地区每一个工业企业职工的工资 D 、该地区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工资 3、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标志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因此

( ) A 、标志值有两大类:品质标志值和数量标志值 B 、品质标志才有标志值 C 、数量标志才有标志值 D 、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都具有标志值 4、人口普查属于 ( ) A 、典型调查 B 、抽样调查 C 、全面统计报表 D 、全面调查 5、次数分布的类型主要取决于 ( ) A 、统计总体所处的条件 B 、分组标志的选择 C 、社会经济现象的性质 D 、变量是连续还是离散 6、在次数分布中,频率是指 ( ) A 、各组的频数相互之比 B 、各组分布次数相互之比 C 、各组分布次数与总次数之比 D 、各组分布次数与比重之比 7、某企业的总产值计划比上年提高4%,执行结果提高5%,则总产值计划完成提高程度为 ( ) A 、5%-4% B 、5%÷4% C 、(105%÷104%)-100% D 、(104%÷105%)-100% 8、假定标志值所对应的权数都缩小1/10,则算术平均数 ( ) A 、不变 B 、无法判断 C 、缩小百分之一 D 、扩大十倍 9、某地区生产总值2004年比2003年增长15%,2003年比2002年增长12%,2002年比2001年增长10%,则2004年比2001年增长 ( ) A 、37% B 、18% C 、% D 、% 10、各月季节比率之和为 ( ) A 、100% B 、400% C 、1000% D 、1200% 11、下列指数中,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有 ( ) A 、粮食平均亩产量总指数 B 、职工人数总指数 C 、股票流通量总指数 D 、房屋销售量总指数 12、某厂生产费用今年比去年增长50%,产量比去年增长25%,则单位成本比去年上升 ( ) A 、25% B 、% C 、20% D 、% 13、抽样平均误差是 ( ) A 、全部样本指标的平均数 B 、全部样本指标的平均差 C 、全部样本指标的标准差 D 、全部样本指标的标志变异系数 14、在简单重复随机抽样条件下,欲使误差范围缩小一半,其他要求不变,则样本容量必须 ( ) A 、增加2倍 B 、增加3倍 C 、减少2倍 D 、减少3倍 15、在回归直线方程bx a y c +=中,b 表示 ( ) A 、当x 增加一个单位时,y 增加a 的数量 B 、当y 增加一个单位时,x 增加b 的数量 C 、当x 增加一个单位时,y 的平均增加量 D 、当y 增加一个单位时,x 的平均增加量 三、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标志变异指标可以 ( ) A 、说明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 B 、测定集中趋势指标的代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