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课稿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课稿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课稿

《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小括号的使用方法,经历了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后安排的,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是带小括号四则运算的一个延伸。是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括号的使用方法,会进行两步和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学习起带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并不太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生活情境理清计算顺序。获得成功体验。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析问题的过程,运用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与同学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合作精神。

4)重点、难点

重点:带中括号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难点:能综合运用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5)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内容采用创设情境法,引导学生逐步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理清思路;自主探究法知识迁移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迁移,来理解中括号的作用。从而明确计算顺序。

(6)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师:出示上节课学习过的混合运算试题。让学生先说说计算顺序,再计算。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生:以组为单位,交流计算顺序,自主计算,订正。

师:指名说说计算顺序,重点是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进一步加深对混合运算计算顺序的理解,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2.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6,

师: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数学信息。

生:交流汇报。

师:提出问题,按照原来每条船上的乘客人数计算,节假日每天能满足多少人乘船游玩。鼓励学生自主尝试解决。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做法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方法。

生:我先算每条船每天能满足多少人乘船游玩,然后算节假日船的总数,最后把两者相乘,既得。

生:我先算每条船每天能满足多少人乘船游玩,然后算增加的10条船所能满足的人数,用原来每天能满足的人数加上增加的人数,既得。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准确表达解题思路。

(2)教学例7

师:课件出示例7,引导学生读题,说一说了解到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交流汇报,所得到信息。

师: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并交流解决的方法和结果,把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

生:遇到困难,只用小括号不够。

师:讲解中括号“[]”,边讲解,边写出带有中括号的算式。并说明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把分步计算改写成综合算式,小括号不够用这个问题,引出中括号,使学生初步感受中括号的作用,并理解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3)教学例8

师:出示例8,学生自主计算,发现问题。

生:在计算中有除不尽的现象。

师:提示学生遇到类似问题,自觉保留两位小数。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教材52页2—5题

(1)第2题:两列火车的速度和乘相遇时间就是北京到广州的路程。

(2)第3题用柏油路的长度除以两村的工作效率和就是需要用的天数。

2.教材53页练一练2—3题

(1)第2题:用要生产的吨数减去已经生产的,就是余下的任务,再除以3就是每小时应生产的吨数。

(2)第3题,用工作效率乘工作时间就是这本书稿的字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简单三步混合运算及带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归纳总结

各位同学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然后说给大家听。

生: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5.说板书

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1.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468÷[(72+32)÷4]

=468÷[104÷4]

=468÷26

=18(个)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 3.6÷(1.2+0.5)×6

=3.6÷1.7×6

≈2.12×6

=12.72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让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使学生明

确本课的学习重点。×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经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负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整数,会比较简单负整数的大小。 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负数的数学信息做出合理解释。 3、能用负数描述并解决一些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对现实生活中与负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负数来表达和交流。 (一)了解天气预报中的负数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天气预报中理解信息、表达信息并回答有关问题的过程。 2、了解天气预报图中数字信息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 3、对天气预报中的数学信息有好奇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天气预报图中数字信息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 教学准备: 提前看气象预报模仿预报员播报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学生模仿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1)有的学生可能播报1℃~5℃(2)有的可能报出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抓住这两种播报方法让学生谈谈这两种记法有什么不同? 二、教学新知: 1、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现场播报以下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多媒体出示图片 2、交流~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用语言描绘一下哈尔滨和海口的景色,感受一下两个地区的差异和冷热程度。 3、提问: 4、教师介绍有关温度、零摄氏度的有关知识:温度表示冷热诚度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科学家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3℃表示比0℃低3℃读作零下3摄氏度。提问:-5℃表示什么意思?9℃标是什么意思? 5、发给学生表格,让学生记录这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数据 6、投影出示资料表 让学生观察资料表,提问:“你了解到那些信息?”或者说你发现的问题? (1)这四个城市最高气温低的是哈尔滨,最低气温的得也是哈尔滨因此哈尔滨这个城市很冷。xKb1.C om (2)-10℃与-15℃相差5℃说到这的时候可以顺便告诉学生这叫温差。北京的温差是多少? (3)-10℃与5℃相差15摄氏度。要提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做几个练习-3摄氏度与2摄氏度相差多少?你怎么想的?17摄氏度与4摄氏度相差多少 (4)让学生从高到地排列着四个城市的最高温度。按从低到高排列最低温度 (5)还可能说通过气温知道哈尔滨在我国的北方。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简单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2013

第二学期数学期末检测题 年级 姓名 同学们,一个学期结束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你今年的收获一定很大。怎么样?试试吧! 一. 小小填空知识多,赶快来填一填吧!(20分) 1.零下9摄氏度记作:( ) 2.一把牙刷a 元,一盒牙膏b 元,一把牙刷比一盒牙膏便宜( )元,5把牙刷和2盒牙膏共( )元。 3.x 的3倍加上15.8的和是20,求x ,列方程是( )。 4.一块花布49米,用去4 1 ,还剩( )米。 5. 353 5173415473415473= ?= ? ??????=??,这道题在计算时运用了( )律。 6.分母是7的最小真分数的倒数是( ),4的倒数是( )。 7.物体所占( )的( )叫做物体的体积。 8.填上适当的单位。 体积大约是200( ) 体积约是100( ) 9.一个仓库长8米、宽3米、高3米,要求仓库装小麦多少立方米是求仓库的( )。 10.5.65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4050升=( )亳升=( )立方厘米 11.下图的木块分成两块后,木块的表面积增加( )平方厘米。 12.计划烧煤15吨,实际烧煤13吨,节约用煤()() 。 13.一个数的 8 5 是20,这个数是( )。 14.一个正方体框架的棱长是3厘米,制作这样一个框架需要铁丝( )厘米。 二.数学小法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10分) 1.X+5=12×3是方程。………………………………………………( ) 2.0是最小的正数,-1是最小的负数。……………………………( ) 3.算式 41 544754254???,,的积都大于被乘数。……………( ) 4.7 5 8875??和算式的意义不同,计算方法相同。………… ( ) 5.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 ) 6.棱长总和相等的两个正方体,表面积一定相等。………………( ) 7.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 5 3 。……………( ) 8.分数1004的分母100分解质因数为100=2×2×5×5,所以100 4 化不成有 限小数。………………………………………………………………( ) 9.两个物体的体积相等,则它们的表面积也相等。……………… ( ) 10.方程1.2x=0,x 的解是没有的,所以没有解。……………………( ) 三.我是计算小能手。(26分)

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教案

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p74——75页例3、“练一练”和“你知道吗”,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中括号,了解和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顺序正确地进行运算。 2.使学生能根据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算式,说出运算顺序,感受中括号的作用;进一步形成混合运算的技能,发展运算能力;培养比较、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具有按规则运算的意识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培养遵循规则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温故知新。 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课件出示习题) 100-96÷12×8 96×5+(32-17)29×(12+45÷15) 学生先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指名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写。 提问:能说说已经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课件出示:(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括号里面也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2.引人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今天继续学习三步计

算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三步计算) 二、学习新知 1.感知内容。 课件出示例3,让学生观察算式。 提问:今天的混合运算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说明:今天的混合运算和以前的比,增加了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叫作中括号,(在课题前板书“含有中括号的”,并说明中括号的写法)2.学会计算。 引导: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算呢? 课件出示: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和同桌说说这题先算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第74页自由计算、交流,教师巡视。 交流:有中括号的算式怎样算?先算小括号里的得多少?(板书算式)再算中括号里的得多少?(板书完成计算) 3.小结顺序。 追问:今天学习的混合运算有什么特点?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板书:有中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说明: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也能改变运算顺序。计算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要从小括号算到中括号,再算括号外面的。 4.阅读“你知道吗”。(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根据运算顺序,我们可以看出要改变运算顺序时,就可以利用括号。要了解括号的更多知识,可以进一步阅读“你知道吗”。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看看能读懂哪些内容。 学生阅读后,再交流知道了些什么,知道: (1)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2)括号有三种: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又称为圆括号、方括号、花括号; (3)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然后算大括号里面的。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解习题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解习题 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P180 1、看图填空. 室内温度变化情况统计图 1)横轴表示( ).纵轴表示( ). 2)纵轴上1个单位长度表示( ). 3)室内温度从( )时到( )时每隔( )小时测量一次. 4)室内温度从( )时到( )时是上升的. 2、下面是张老师测量刘鹏跑400米前后的心跳情况统计表. 测量 时间 起跑前 跑到100米时 跑到300米时 跑到400米时 跑完后1分钟 跑完后2分钟 跑完后3分钟 心跳 (次) 75 90 130 120 90 88 78 心跳(次) 140 测试时间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起跑前 跑到100米时 跑到300米时 跑到400米时 跑完后1分钟 跑完后2分钟 跑完后3分钟 跟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刘鹏心跳最多是多少次? 2)刘鹏心跳在哪个阶段上升的最快?在哪个阶段下降的最快? 3)跑完后每隔几分钟测量一次? 3、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小刚8时到10时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路程. 跟据统计表完成折线统计图 小刚骑自行车行驶的路程情况统计图

跟据上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1)小刚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多长时间?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2)小刚在途中停留了吗?停留了多长时间? 3)小刚在最后30分钟行驶了多少千米?这一段路程小刚骑车的速度是多少? 4、跟据统计表绘制折线统计图. 某地区2015年降水量情况统计图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0 80 90 100 130 150 140 160 220 200 100 80 降水量 (mm) 某地区2015年降水量情况统计图 降水量(mm) 230 210 190 170 150 130 110 90 70 5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月份 解读单式折线统计图P185 1、下面是某地区2016年下半年小汽车销售量情况统计图. 某地区2016年下半年小汽车销售情况统计图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精选

..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精选 一、行程问题: 1.火车从甲城到乙城,现已行了 200 千米,是剩下 路程的 4 倍。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2.甲港到乙港的航程有 210 千米,一艘轮船运货从甲港到乙港,用了 6 小时,返回时每小时比去时多行 7 千米,返回时用了几小时? 3.小方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 60 米,需要 14 分钟,如果她每分钟多走 10 米,需要多少分钟? 4.一辆汽车3 小时行了135 千米,一架飞机飞行的速度是汽车的 28 倍还少 60 千米,这架飞机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5.某工地需水泥 240 吨,用 5 辆汽车来运,每辆汽车每次运 3 吨,需运多少次才能运完? 6.甲乙两地相距 750 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 50 千米的速度行驶,多少小时可以到达乙地? 7.甲乙两地相距 560 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 48 千米,另一辆汽车从乙地开往甲地, 每小时行 32 千米.两车从两地相对开出 5 小时后,两车 相距多少千米? 8.一段公路原计划 20 天修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 多修 45 米,提前 5 天完成任务.原计划每天修路多少 米? 二、面积问题: 1. 一个平行四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都是 5 厘米高是 3 厘米求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长是 18 厘米宽是长的一半多 2 厘米求这个长方形面积和周长分别是多少?9. 这辆汽车每秒行 18 米 , 车的长度是 18 米, 隧道长 324 米, 这辆汽车全部通过隧道要用多长时间 10.石家庄到承德的公路长是 546 千米 . 红红一家从 石家庄开车到承德游览避暑山庄 , 如果平均每小时行 驶78 千米 , 上午 8 时出发 , 那么几时可以到达

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含有中括号的计算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练习——递等式计算(脱式计算),要求在练习本上写出带名称的计算过程。 540÷﹙30×15÷50﹚6×58-﹙174+89﹚﹙75+49﹚÷﹙75-44﹚25×﹙22+576÷32﹚180÷[36÷﹙12+6﹚] 75×12+280÷35 48×﹙32-17﹚÷30 ﹙564-18×24﹚÷12 490÷[210÷﹙750÷25﹚] 576÷﹙33+15﹚﹙736÷16+27﹚×18 902-17×45 ﹙87+16﹚×﹙85-69﹚680+21×15-360 [175-﹙49+26﹚] ×23 972÷18+35×19 ﹙29+544÷34﹚×102 26×﹙304-286﹚÷39 756÷[4×﹙56-35﹚] ﹙132+68﹚×﹙97-57﹚848-800÷16×12 36+300÷12 972÷﹙720-21×33﹚450÷[﹙15+10﹚×3] ﹙45+38-16﹚×24 500-﹙240+38×6﹚[64-﹙87-42﹚] ×15 ﹙7100-137-263﹚÷100 84÷[﹙8+6﹚×2] 42×[169-﹙78+35﹚] 72÷[960÷﹙245-165﹚] 540÷[﹙3+6﹚×2] [492-﹙238+192﹚] ×26 840÷40+40×40 2400÷[1200÷﹙600÷15﹚] 960-720÷8×9 ’.

520+22×﹙15+45﹚250+240÷8×5 900÷[2×﹙320-290﹚] 160+740÷20-37 972-﹙270+31×9﹚600-﹙165+35×3﹚[196+﹙84-12﹚] ×5 7100-137-263+300 72÷36+29×3 320-50×4÷25 12×﹙34+46﹚÷32 ﹙53+47﹚×﹙86-24﹚720+34×18-340 ﹙120-54﹚×﹙42+98﹚[203-﹙25+75﹚] ×16 380÷[240÷﹙36÷3﹚] 120÷24-20÷4 900÷﹙120-20×3﹚768÷[8×﹙76-68﹚] 130×[﹙600-235﹚÷73 115-15+20×3 115-﹙15+20﹚×3 ﹙440-280﹚×﹙300-260﹚14×[﹙860-260﹚÷15] 32×18-540÷45 ﹙900-16×35﹚÷34 840÷[15×﹙32-28﹚] 909-[36×﹙350÷14﹚] ﹙300+180÷5﹚×12 600÷﹙30-10﹚+5 490÷[210÷﹙360÷12﹚] 72÷[2×﹙105-87﹚] 240÷15×﹙351-347﹚480÷﹙60+10×2﹚640÷[140÷﹙630÷9﹚] [368-﹙132+129﹚] ×34 675-600÷15×12 720÷[﹙187+18﹚÷41] 14×[﹙845-245﹚÷12] [668-﹙132+245﹚] ÷97 ’.

2020年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 总分100分(含卷面5分) 时间90分钟 卷面要求:书写规范工整,字迹清晰,占5分。 一、填一填。(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4, -3, 23,-20, 375中,正数有( )个,负数有( )个。 2.=?251( ),=÷25 1( )。 3.8的倒数是( ),47 和( )互为倒数。 4.x 的3倍加上5的和是50,求x ,列方程是( ),方程的解是x =( )。 5.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数,使等式成立。 12x =20 8x =26 12x -7=20 x =26 6.85千克的103是( )千克,( )米的43等于10 3米。 7.盒子里有红、白两种球,其中红球有20个,占总数的5 2 ,那么白球有 ( )个。 8.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它长6厘米,宽4厘米,高是( )厘米。 9.许家营村要修一条150米的河堤,河堤的横截面是一个梯形, 上底5米,下底12.5米,高4米,修这段河堤需要( )立方米土石。 10.下图的木块分成两块后,木块的表面积增加( ) 平

方厘米。 二.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6分) 1.等式一定是方程。…………………………………………………… ( ) 2.-1500米的深渊比-1200米的深渊深。………………………………( ) 3.医生要记录一位发烧病人在一周内的体温变化情况,选择折线统计图表示最合适。……………………………………………………………………( ) 4.a 2 一定大于a 。…………………………………………………………( ) 5.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高5分米的水槽,它的占地面积是120立方分米。…………………………………………………………………………( ) 6.一张大饼,小红、小永各吃了41,妈妈吃了剩下的2 1 ,妈妈吃得多。( ) 三.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7分) 1.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 A 、-3>0 B 、-4<-21 C 、49>-50 2.一堆石子有4m 3,第一次用去41 m 3,第二次用去全长的4 1 ,两次共用去( )。 A 、42 m 3 B 、42 C 、4 5 m 3 3.下面各数中,( )是负整数。 A 、-20 B 、+102 C 、-15.3 4.下面的分数中,( )不是最简分数。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评卷人

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教案

“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混合运算”第70~72页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安排的整数混合运算的最后一个学习单元。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以及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规则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并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首先,我们复习学过的两步计算混合运算。 1、口算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请看大屏幕: (1)80÷10 = 8(2)5×4 = 20 8 + 12 = 2027–20 = 7

师:上面每组有联系的两道算式能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吗?请大家在练习纸上写一写,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上题答案:(1)80÷10 + 12(2)27–5×4 师:我们来看,第一组,可以合并为……,第二组可以合并为……,同学们都写对了吗?那这两道算式分别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电脑出示下划线)你们看,算式中的划线部分要先算,像这样的算式要先算乘或除法,后算加或减法(电脑揭示板书:1 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图略)。 师:下棋是同学们喜爱的一项活动。为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我们学校的张老师准备组织一个“棋乐无穷”社团,“棋乐无穷”社团一共有5个小组,张老师正在文体商店为大家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请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最后的问题吗? 2、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练习纸,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完成练习纸。 3、小组汇报、交流 4、师:这是一道三步混合运算式题。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出示课题:三步混合运算)。 5、师:像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应该怎样算呢?同学们能根据我们以前的学习经验自己算一算吗?请大家在自备本上先试一试,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6、小结算法 师:同学们的算法一样吗?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那请你比比看,哪一种计算过程更简便?简便在哪里呢?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介绍归纳.doc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实验教科书(冀教版) 辅导讲座 (五年级下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冀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是供义务教育阶段五年级下学期使用的。为使教师们能够理解教材、使用好教材,下面分三个部分对教材进行简单介绍。 一、主要内容安排 本册教科书共安排八个单元。“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 (一)数与代数(共4个单元)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结合气温认识正、负数,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认识整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整数。 ●第三单元——方程 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方程,列方程解决一步、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和稍复杂的相遇问题,探索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等。 ●第四单元——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计算,简单分数乘法问题,认识倒数。 ●第六单元——分数除法 分数除法计算,简单分数除法问题,分数混合运算。 (二)空间与图形(共3个单元) ●第二单元——方向与路线 看平面示意图,用方向和角度描述物体的位置,描述稍复杂的线路图。 ●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的展开图,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七单元——体积 体积概念,体积单位,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探索,生活中的体积计算问题(包括容积)。

(三)统计与概率(1个单元) ●第八单元——统计 认识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据,收集生活中的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四)综合应用(安排4个活动) ●记录天气(一)——结合“生活中的负数”单元设计 通过记录10天天气情况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从许多途径都可以获得天气信息,并在记录中了解一些关于天气预报的符号,利用数据进行有关负数的学习。 ●包装磁带——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设计 通过包装6盒、8盒磁带,探索怎样包装磁带,用的包装纸最少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设计包装箱——结合“体积”单元设计 结合香皂装箱问题,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原因,自主设计包装箱解决问题的活动素材,使学生了解数学计算与实际应用的关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记录天气(二)——结合“统计”单元设计 记录15天的天气情况,用统计图表示出有关数据信息,与其他年月同期气温情况比较,培养学生善于关注生活的习惯,体会数据统计的作用,进行画统计图的练习。 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在《大纲》版教材中,小学数学的认数范围只限于正数,如,自然数、正分数、正小数等,负数的教学一般安排在中学教学的起始阶段进行。《数学标准》将其提前到小学阶段教学。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负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如,冬天人们每天看的天气预报、包装袋上的容量范围、电梯楼层显示牌上地下室的表示等。这些内容都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也经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负数对学生来说已经不再陌生。第二,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有趣的生活情景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负数的意义,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是能够理解的,不会增加学习的负担。第三,在利用学生熟

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70-71页中的例题,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十一的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3.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三步计算运算顺序;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题目,计算 50-18×2 120÷6×5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步混合运算,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计算的?同意吗? 提问:50-18×2在这个算式中,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120÷6×5你又是怎么计算的?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体育组的老师准备给同学们购买一些象棋和围棋。(出示例图)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目要我们求她一共要付多少元?这道题先算什么,也可以先算什么?(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提问: 3×12=36(元) 3×12=36(元)表示什么意思?(买3副中国象棋付的钱) 15×4=60(元)买4副围棋付的钱 36+60=96(元)一共要付多少元 师:你能根据这个列出综合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12×3+ 15×4 同意吗? 2.比较。 提问:12×3+15×4和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前面是两步混合 运算,这里三步混合运算)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总结算法。 1.教学例题 (1)谈话:这个综合算式你会计算吗? (2)请你计算在数学本上,算好后告诉同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是怎 么想的。 谁愿意到黑板上来计算?。 方法一: 12×3 + 15×4 方法二:12×3 + 15×4 = 36 + 15×4 = 36 + 60 = 36 + 60 = 96(元) = 96(元) (3)交流:同意吗?谁来说说看你怎么怎么计算的?指名说计算过程。 师: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 师:为什么要先算12×3 和15×4,你能根据题目的意思再来说一说吗? (4)提问:还有不同的算法吗?如果有不同请学生板演 (5)小结: 师:看来在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并且算 式里有两个乘法和一个加法,,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计算。这样更加简便。 (6)师:请把70页例题填完整。 (7)师: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还能提出一个三步计算的问题吗?(出示 问题:买4副围棋比买3副象棋多多少元?)请你列式解答。算好后说一说先算 什么,在算什么?学生列式解答。 交流: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计算的? 讲评:同意吗?你是怎么想的?能根据题目的意思说一说吗?

冀教版五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总结

冀教版五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图形得变换 一、轴对称: ①将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如果直线两侧得部分能完全重合,这样得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叫做它得对称轴。②找对称轴方法:用对折得方法找对称轴。③正方形4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3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1条对称轴,等腰梯形1条对称轴,长方形2条对称轴,圆无数条对称轴,线段1条对称轴,角1条对称轴。④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得方法:1、找出所给图形得关键点,如图形得顶点、相交得点、端点等。2、数出或量出图形得关键点到对称轴得距离。3、在对称轴得另一侧找出关键点得对称点。4、按所给图形得形状连接各对称点,画出图形另一半。⑤轴对称图形上每对对称点到对称轴得距离相等。 二、平移:①平移就就是将一个物体或图形按一定得方向一动一定得距离。②平移后它们得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③平移2要素:移动得方向与移动得距离。④平移了几格不就是瞧两个图形之间空了几个方格,而就是瞧对应点或对应线段平移了几个方格。④画平移图形方法:一找:找出图形关键点(或关键线段)二数:以关键点(关键线段)为参照点(参照线段),数出平移得格数。三描:按指定方向与格数把参照点(参照线段)平移到新位置,描出各对应点(或画出对应线段)。四连:把各对应点按照原图形顺次连接,就得到平移后得图形。 三、旋转:①物体绕着某一点运动叫做旋转。②旋转得方向:与表针得转动方向一致得叫做顺时针方向,与表针转动方向相反得叫做逆时针方向。③旋转三要素:旋转点:物体旋转时所绕得点(轴)叫做旋转点。旋转方向:顺时针与逆时针。旋转角度:物体旋转前后,物体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得夹角就就是旋转角度。④旋转得性质:图形旋转后,图形得对应点、对应线段都旋转相应得角度,对应点到旋转点得距离相等。⑤旋转得特征:图形旋转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只就是位置与方向变了。⑥在方格纸上画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图形步骤:1、确定旋转角度得大小与旋转方向2、确定每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构成得旋转角3、确定旋转后图形得其她对应点4、顺次连接上述各对应点 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真分数与假分数: ①分数与除法得关系:分数得分子相当于除法里得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里得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里得除号,分数得大小(分数得值)相当于除法里得商。区别:分数就是一种数,除法就是一种 运算。它得关系用字母表示为: ②分子比分母小得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分子比分母大(或相等)得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③分数得基本性质:分数得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得数(0除外),分数得大小不变。 ④最简分数:分子与分母只有公因数1得分数叫最简分数。分数化简包括两步:一就是约分;二就是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⑤同分数加减法得计算法则: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⑥异分母加减法得计算法则: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加减法得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⑦由一个整数(0除外)与一个真分数合成得数叫做带分数。带分数大于1。 ⑧带分数读法:“整数部分”又“分数部分”如一又四分之三。 ⑨带分数写法:先写整数部分在写分数部分,分数线与整数中间对齐。 ⑩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方法:用假分数得分母作带分数得分母,假分数分子除以分母,商就是带分数得整数部分,余数就是分数部分得分子;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方法:用带分数分数部分得分母作假分数得分母,用分母与整数部分得乘积再加上原来得分子作分子。整数化成假分数方法:整数(0除外)都可以化成分母就是任意自然数(0除外)得假分数。用指定得分母作假分数分母,用分母与整数得乘积作假分数得分子。 分数大小得比较: ①把异分母得分数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得同分母得分数,叫做通分 ②通分时用两个分数得分母得最小公倍数作同分母进行通分,计算比较简便。③当两个数就是倍数关系时,较大得一个数就就是这组数得最小公倍数如12与24得最小公倍数就是24;当两个数互为质数或相邻得自然数时,这组数得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得乘积、如7与5得最小公倍数就是35;5与6得最小公倍数就是30、 互质:两个数得公因数只有1,这两个数叫做互质。互质得规律:(1)相邻得自然数互质;(2)相邻得奇数都就是互质数;(3)1与任何数互质;(4)两个不同得质数互质(5)2与任何奇数互质。④求两个数得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得异同:都就是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都就是用这两个数得公有得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就是从最小得开始),一直到所得得商互质为止。不同点就是:求最大公因数只把所有除数相乘;求最小公倍数把所有得除数与最后得上连乘起来。 分数与小数得互化: ①分数化成小数: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得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假分数化成小数: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得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带分数化成小数:先把带分数得分数部分化成小数,再加上整数部分;

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doc

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推的思维能力。3.使学生养成规范解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重点: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能准确地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难点:运用知识迁移,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三步式题中,小括号内含有加、减和乘、除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规范地进行脱式计算。教学过程:一、设问,质疑"法则"师出示式题:900÷10+20×4,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汇报。师:计算时为什么不先算"加"?生:在这道算式中,我们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师: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生:加小括号就可以先算加。师:看来"法则"的成立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算式中有小括号,该怎样计算呢?生: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再算小括号外面的运算。师:改变了运算顺序。二、探究,掌握"法则"1、初步练习,掌握方法。师:怎样加小括号才能先算加?(师生讨论,形成算式:900÷(10+20)×4)。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试着算一算吗?学生试练,汇报交流。师: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生:不是的,比如小括号加在"900÷10"上,运算顺序就没有改变。师:这时的小括号常常被我们称为"无效括号"。那么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生讨论交流,汇报,形成两道算式:(900÷10+20)×4,900÷(10+20×4)。师:这两道算式括号里都有两步运算,该怎样计算呢?生:括号里也要按

照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师:能试着做一做吗?生独立练习后反馈,师及时平时矫正。2、对比辨析,加深理解。师:观察我们做过的这三道算式,其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一个小括号,为什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生:小括号的位置不同,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结果也就可能不一样。师:那我们在做计算时,应当注意些什么?生1:计算的时候不仅要看清数和运算符号,还要看清小括号的位置。生2:先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计算时还要细心,不要算错了。师:你们觉得在做混合运算时,关键是什么?生:理清运算顺序是关键。三、变式,熟练"法则"师:现在我们就来抓住关键练习,敢不敢接受挑战?出示题1:根据算式选择合适的运算顺序。(1)(600÷10+0)×5 a.除、乘、加 b.除、加、乘 c.加、除、乘(2)136+25×30÷10 a.乘、除、加 b.除、乘、加 c.乘、加、除师:友情提示,先思考,再慎重选择。出示题2:根据算式写出合适的运算顺序。(1)(75+49)×(75-44)3 2019-08-17 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推的思维能力。3.使学生养成规范解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重点: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能准确地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难点:运用知识迁移,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三步式题中,小括号内含有加、减和乘、除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规范地进行脱式计算。教学过程:一、设问,质疑"法则"师出

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

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P74例3,、练一练,练习十二的1-3。 教学目标: 1.认识中括号,了解和掌握含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顺序正确地进行运算。 2.能根据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算式,说出运算顺序,感受中括号的作用;进一步形成混合运算的技能,发展运算能力;培养比较、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3.具有按规则运算的意识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培养遵循规则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计算525÷(81-56)× 3 先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引入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525÷[(81-56)× 3], (1)这个算式和以前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教师红笔描出[ ],它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学生回答后出示: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3)介绍指导书写[ ](横平竖直、追求符号美) (4)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试着写一写。 在这个算式中有几种不同的运算? 互相说一说,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 独立计算,组内互评。 2.集体交流,明确运算顺序 (1)指名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2)规范解答的过程:按顺序一步一步地计算,不跳步,括号一层一层地脱掉。(白板演示脱式计算过程) (3)指导检查,养成检查习惯。 3.比较例题和复习题,中括号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4.练一练 42×[ 169 -(78+35)] (1)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反馈交流:先说运算顺序,再说计算过程。 5.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按什么顺序计算? 三、灵活运用: 1.练一练: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练习十二第1题) 2.题组练习,整理含有括号的运算顺序。(练习十二第2题的第二组) 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也相同,得数却不一样? 3.根据要求添加合适的括号,进一步理解中括号的作用。

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70—71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三步计算运算顺序;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关于混合运算,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师:同学们,为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大队部的体育部长正在体育用品店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如果老师派你去买,可以怎样买? (1)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6种买法 (3)指名口头列式解答6种买法 前4种买法直接口答 (4)第5种:买2副中国象棋和3副围棋,怎样列式? 请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指名板演,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2*12=24(元)2*12+3*15 2*12+3*15 3*15=45(元) =24+45 =24+3*15 24+45=69(元)=69(元)=24+45 =69(元) 揭示课题:这是一道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反馈:我们请这两位同学分别说说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追问:你觉得按这样的顺序计算正确吗?能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12*2”算出的是买象棋要付的钱,“3*15”算的是买围棋要付的钱,都要先算出来,然后把买中国象棋要付的钱和买围棋要付的钱加起来,得到李老师一共要付的钱) 点评后两位同学的方法,师:第2种用两步就计算出来了,对不对?为什么可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3)班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生活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同时这也是转化差生的一个方法。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当改变评价方法,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6、运用电子白板教学,直观形象,快捷灵活。 二、学情分析 全班共有62名学生,其中男生30人(一人智障),女生32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基础知识不太扎实。一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的能力。少数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不认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上有困难。还有个别同学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差生转化比较困难。 三、教材简析。 本册教科书共安排八个单元。“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主要内容:了解天气预报中的负数,初步认识正负数和整数,用负数表示熟悉的事物,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问题,用正负数表示事物的变化。共安排5课时,结合本单元内容,安排了“记录天气(一)”的综合运用。 教育目标: 1、经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负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整数,会比较简单负整数的大小。 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负数的数学信息做出合理解释。 3、能用负数描述并解决一些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对现实生活中与负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负数来表达和交流。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二单元方向与路线 教育目标: 1、能根据平面示意图,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2、在辨认物体方向和路线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解决现实生活中有关方向和路线的简单实际问题,并试图寻找其它方法。 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三单元方程 主要内容:认识等式和方程,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结合单元内容,在探索乐园中安排了“鸡兔同笼”问题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探索活动。 教育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每一步计算和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4、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检验

四年级数学下册 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简要提示: 本课是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第35~36页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安排的整数混合运算的最后一个学习单元。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让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以及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规则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并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流程1:基本练习 流程2:交流基本练习第一段:基本练习 流程3:情境引进 流程4:揭示课题 流程5:例题教学第二段:新课教学 流程6:小结算法 流程7:试一试 流程8:交流试一试 流程9:想想做做1 流程10:交流想想做做1 流程11:想想做做2 流程12:想想做做3 第三段: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流程13:交流想想做做3 流程14:想想做做4 流程15:总结,课堂作业第四段:小结、作业 第一段:基本练习 流程1:基本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请看练习:课件出示基本练习题:(1)80 ÷10 = 8 (2)5 ×4 = 20 8 + 12 = 20 27 – 20 = 7 师:上面每组有联系的两道算式能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吗?请大家在本子上写一写,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暂停) 流程2:交流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上题答案:(1)80 ÷10 + 12 (2)27 – 5 × 4 师:我们来看,第一组,可以合并为……,第二组可以合并为……,同学们都写对了吗?那这两道算式分别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电脑出示下划线)你们看,算式中的划线部分要先算,像这样的算式要先算乘或除法,后算加或减法(电脑揭示板书: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第二段:新课教学 流程3: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主题图(图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