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福利思想所查资料

近代社会福利思想所查资料
近代社会福利思想所查资料

近代社会福利思想所查资料

——道家近代社会福利思想

1.西方慈善思想在近代的传入

1840年的鸦片战争,全面开启了西学东渐、西俗东移的帷幕。此后的百余年间,中西两种异质文明发生了更为激烈的碰撞与融汇,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西方社会的各种理论学说、思想观念纷至沓来,并日趋走强,其慈善思想也随这股潮流涌入我国,渐渐传播开来。受此影响,中国传统的慈善思想在近代激荡迭宕的社会变迁进程中,自然而然发生了嬗变,由旧趋新,兼纳中西,最终形成了顺应时代要求具有崭新内涵的慈善思想。中国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是接受了西方社会慈善福利思想的若干影响。具体言之,主要有教会慈善事业、西学报刊、国人海外见闻三个方面。

(一)教会慈善事业的影响

教会在华兴办的慈善机构,是中国人了解西方社会慈善事业最直接的一个途径。随着鸦片战后洋教的深入,一些传教士或教会在通商口岸及内地兴办了育婴堂、孤儿院、诊所、医院等育婴与医慈善机构。1846年,基督教会即在上海租界设立仁济医院,“以外国法治病,伤科尤妙”。设馆以来,用西医西药兼为贫民减免费看病,“活人无算”?(卷一,在慈善医疗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开办于同治年间的上海虹口养育堂,在当地也有广泛的影响。该院也是一个慈善性西医院,主要靠西方教会捐款维持运转,收治中西病人。据该院对其1871年的统计,该年总共收捐款洋1 580元(其中上海道宪捐助洋100元),开支1427元,共收治病人17 644人,其中西方人321人,余皆中国人。由此,当时社会舆论对于该医院的西医治病之法亦大为赞叹:“西医治病之法最齐者,凡遇受重伤之人,已不可治,则割去所伤之肢体,用药敷之,使能保全性命,否则其人必不能生。其人愈后往往废弃无用,西人又能赠钱以终其身。夫设立医馆,固为一大善举,况又于其中行此美法焉,其为功德不大矣哉∥20从上海虹口养育堂我们已可看出,当时西方人在中国所设立的西式医院由于西医的便捷灵验,以及它对中国广大民众免费治疗的现实效应,即具有慈善性质,对国人极具吸引力,也最易获得中国人的认同,因而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虽然也有施医局、惠民药局等专门性施医机构,但时至近代已大多颓废,即便仍有存在,其效用也大大减弱了。更何况,中国传统施医机构从无常年开办者,而是多选在夏秋疫疠高发期,其余则归于停顿。这根本不能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所以,同治以后,在教会慈善机构的影响下,在占风气之先的沿海通商各埠一些开明的绅商开始纷纷联络西方人士,着手开办医院诊所。例如上海,“均系中西客商捐赀建造”的西式医院在当地亦很常见,并且对危苦之人“不费分文”即可享受医治旧J。显而易见,这类医疗机构对穷苦之人往往多有免费施救的慈善之举。于是,具有中西联合性质的医院诊所,也就成了近代中国受教会慈善事业影响最早而设立的慈善组织。另外,教会还着力经营了育婴慈善事业,比较著名的慈幼机构有徐家汇圣母院育婴堂、上海土山湾孤儿院、浦东唐桥墓女孤院、汉口孤儿所等H1(P17引㈦。有的地方还创办了安老院、孤老院等慈善机构。教会慈善事业的成功举办,很自然地受到一些思想开明、热心社会福祉的人士的关注。张謇在清末民初之交就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教会在华东地区创办慈善机构的一些情况,还亲自参观了上海教会慈善机构,并深有感触。清末南通旧育婴堂建于城西隅,地庳屋隘,既有碍卫生又不利于婴儿成长。1903年,张謇从沪上了解到徐家汇圣母院的育婴事业后,遂决定将之迁建于一新址,新育婴堂渥宇轩豁,空气疏通。而后,他“复与同人力去普通婴堂腐败之陋习,参用徐汇教会育婴之良法,开办一载,活婴千余”[5](丹㈣。不难看出,“西方教会育婴事业的传人,对中国旧有的育婴堂等传统慈善机构产生了强烈刺激,使之除弊兴利,自觉或不自觉地借鉴西方育婴

事业的成功之处”№J。辛亥年间,张謇又得知

“比年耶教会设安老院于上海”,觉得颇有孔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意,于是“莅而观之,养男女老者,凡百七八十人。行其庭穆然,洞其室涓然,辨其事秩然,相其人温然。尸其事者弗受给,而更迭募资以赡院之用;受其养老弗役人,而各任所能以尽人之宜。退而思之,惘惘然,恤恤然,我中国未尝有也”。归来之后,即在1912年自己60寿辰,“乃先期告朋好,以觞客之资,营养老院于南通”[5](丹4¨。他在南通创办的狼山盲哑学校,也缘于此。“法兰西人于18世纪始,创凸字以教育人,其后传衍于巴黎盲学校乃寝广。西班牙人又创记号法,至德意志人创发语法,始详于教哑,乃有聋哑学校。我国北京、上海、烟台等处,虽亦有盲哑学校,然皆基督教会所设立”[5](P1㈣。而尚无一所属国人自办,于是创办了狼山聋哑学校,为近代的慈善教育之楷模。此外,教会赈灾慈善活动也对中国的慈善事业产生了影响。“丁戊奇荒”发生之初,传教士李提摩太即首先联络外侨于1877年3月在上海成立山东赈灾委员会。随着灾情的日趋严重,传教士开展的灾荒救济规模也不断扩大。1878年1月,在原来山东赈灾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赈灾基金委员会,在北方诸省开展洋赈,其赈灾分为募捐、解赈、放赈等几个相对独立机构,各有专人负责,分工协作,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救灾机制,并取得相当大的成效。这些西方传教士主持的洋赈,对正在兴起的有近代民族意识的中国绅商无疑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刺激。这正如郑观应在《筹赈感怀》一诗中揭露清代一些墨使贪官借赈敛财、侵吞善款之后,所喟叹的:“且为异族诮,抚膺诚可差。何如行善举,慷慨法欧洲。筹赈设公所,登报乞同俦。乞赐点金术,博施遍神州”[7](P1鼎’聃’。正缘于此,郑观应遂联合经元善、李金镛、严佑之等绅商在上海创设筹赈公所,仿传教士在华设赈委会的办赈模式,开展了大规模的义赈,救济北方各省的亿万灾黎。由此可见,在开风气之先的上海等通商口岸,西人的慈善赈济活动已然对国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慈善观念的产生。

(二)西学书报的流播

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外国人在宁波、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开始设立印书馆,刊印和散发宗教宣传品和西学书刊。后来,又建起一些翻译机构,编译报刊,传播西学。影响较大的翻译机构有外国传教士在上海设立的墨海书馆。洋务运动兴起后,洋务派也先后在上海、北京创设了江南制造局译书处、同文馆,以中外人士合译的方式翻译西书。一些西方人士如艾约瑟、傅兰雅、林乐知等人都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到20世纪初共译出自然科学著作、教材与普及读物323种,应用科学294种。尽管大多数译书为科技图书,但也有一些书籍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史地、政情民俗和社会状况,自然也涉及一些西方国家慈善事业方面的载录。而这时期外国人创办的报刊对西方传教士举办慈善医药、育婴、赈灾活动也有报道。甲午以后,随着维新运动的兴起,国内外人士对西方慈善事业的介绍达到了高潮,使更多的中国人对西方慈善事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时期中国人自办的报刊也参与其中,广泛介绍西方各国的社会制度,当然,也介绍了一些慈善福利制度。如《知新报》,更是频频报道了欧美国家关于盲、聋、哑等弱势人群的慈善救济之法:“英国山域地方,有盲人学校,收留贫乏无依盲人,兼教学习手艺工夫”。盲人通过在校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艺,“所造各物,甚为齐整,一年造物者26人,共获工银830镑”;“凡盲者在此学成一艺,可外出以谋活计,不须倚靠别人”。欧美诸国也积极探索对聋哑人的教育之法。“聋哑之人,近代更出新法,教之能言。欧洲各国,生而聋哑之孩子,俱学用其口音,虽其自己不闻声,而旁人闻之,不似哑者,清晰如常人”。此外对西方新发明的为聋昏者提高听力的助听器作了介绍,并附有插图说明助听器的工作原理,使国人对西方各国慈善福利事业有了清晰的了解。

甲午战争中,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红十字组织在战争救助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此期间,日本赤十字社数万人赴辽东战场进行抢救。他们严守中立,不分畛域,不仅救护日本人,也救护中国人。赤十字社这种行为感动了中国人。战后,中国人开始重视红十字会,国内各大报纷纷刊登介绍和论述红十字会组织的文章。1898,1899年,《申报》就先后刊登了《创兴红十字会说》、《红十字会历史节译》、《中国亟宜创红十字会说》等三篇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

介绍了红十字会的历史、功能,并呼吁中国尽早建立这样的组织。其文称:红十字会是

“泰西各国施医疗疾之善举”,“其滥觞于瑞士,各国闻此义举,无不仿而行之”旧J。并详细介绍了其职能,澄清了一部分人对于它的误解:“人但知两国交争,例由红十字会中人奔赴沙场,医疗被创军士,开设临时医院,施以药饵,供其衣履糗粮,殊不知平时遇有疹疗天花,或则洪涛漭漭之中,轮船失事,会中人亦皆得施其神术,以拯生灵”【8 J。“凡军士之受伤者,苟抛弃所持军器,则敌国红十字会亦一律疗治,盖以人之爱生恶死具有同情也”旧o。通过上述各篇文章,使中国普通民众对红十字会这个人道主义组织的情况有了初步认识,为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新的发展铺垫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三)国人海外见闻的影响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人始得以有机会走出国门,远涉重洋来到异邦。然而,当时“华夷之辩”依旧甚浓,出洋的人只有寥寥数人而已,如容闳、黄宽、黄胜等。他们当中,惟有容闳影响最大,对西方社会了解亦最深。他早年归国后就曾言:“美国有富翁积财数千万,尽行拨作各种善举者”[10]㈣川。然而近代早期人们对西方慈善事业的了解并不多,其载录也多语焉不详。随着中国对西方列强的全面开放,中西双方的交往在逐年加深。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派出了一批官员赴英、法、美、俄等国,交涉外交事务。随后,又有更多的中国士大夫、留学生出洋,他们将所见所闻载录下来,写成了日记或游记。这些载录用中国人自己的眼光好奇地看待西方社会的一切事物,也包括各国近代慈善事业的相关情况。这些著述大多在当时都已付梓刊印,流传于社会之后,对中国正在兴起的近代慈善事业也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加快了中国传统慈善思想近代化的趋向。

据我们检阅文献所知,同光年间,李圭、郭嵩焘、张德彝等人出使欧美各国,在其著述中均对这些国家的慈善事业有或详或略的记载。1866年,志刚初使泰西,即已注意到美国的育婴慈善事业。他在敖拜尔育婴堂内,见“男女童约二百余。男女皆读书,女兼针黹”[11]‘唧’。10年后,李圭游历美国,就更详细介绍了纽约育婴堂的情况:“育婴堂屋共100余间,间各宽敞。现在男女自初生至七八岁者约600名,有时多至3 000人。每楼设16榻。每2榻相并,一卧两婴儿,一卧乳媪。帏帐、被褥、衣裤俱洁净。厨房、浴室亦然”[12]

为周全照顾好幼儿,皆选恪守清规、专事认真的教会修女任总管、司事。除养育之外,育婴堂对“教”亦甚尽心尽力。“男女四五岁,即使认字读书,并教作小玩物,如纸叠方胜、同心结、泥土人物,以开其心思。又一室甚大,坐二三百人,皆6岁至8岁。女师教以歌诗并和舒气血各法。男女各立一旁。另一女师居中鼓琴和之,步伐声韵都凑拍。俟其及岁时,各量材荐事去。”每年经费大约花费26.1万元,善款“半出公家,半出善士”[13](P18¨。人们通过以上所述对美国育婴机构教养并重之法及经费来源都一目了然,令人称羡。中国第一位驻外大使郭嵩焘于1877年4月参观伦敦一些慈善机构之后,在日记中写道:“此间善堂繁多,应接不暇。新闻报善堂为管理新闻报者,或老病不能自给,敛费以善之也”[13](P1㈦。此外,又有织绣院,“多世家妇女贫者,以手工自食其力。国人醵金为院,使习艺其中。询之,妇女通计百五十人,分6院。其一专司绘写,大小异式,分送各院织绣”[13](P1引。随郭嵩焘出使英国的翻译官张德彝,也多次参观了伦敦的孤儿所、养老院、教会医院等慈善机构设施。他还特别提到了英国慈善医院善款的来源。“楼房皆巨室捐建,或就地醵金为之。各项经费,率为富绅集款。间有不足,或辟地种花养鱼,或借地演剧歌,纵人往观,收取其费,以资善举”[14](M’。这即是近代慈善事业募捐常用的义演筹款之法。此外,他还介绍英国慈善医院其他募集善款之法,诸如义卖。即劝示通城仕商男女捐陈杂货,如针黹书画、笔墨纸张、首饰玩物、花木巾扇,以及银瓷玻璃各种器皿陈设,聚集一处,请人前往观看。“当肆者皆富家少女,货倍其值,往者必购取数事而后可。亦有设跳舞会者,茶酒小食,仍为商贾捐助,饮用值亦加倍,即以其所入惠病人。如是捐来货值为一倍,售去获利又一倍,两倍相并,则所敛者更足矣

”[14](M’。这种以义演、义卖的形式来筹集慈善经费,对晚清的中国而言,可以说是前所未闻的新鲜事儿。国人以其亲身见闻并对西方慈善事业运作机制,特别是慈善捐助机制的介绍,使人们认识到西方各国确实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将与中国传统的慈善事业构成鲜明对比,对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向近代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慈善事业通过以上三个途径得到了广泛的介绍与传播,中国人对西方近代慈善事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一些人已经深入到西方社会的制度层面上去认识它,认为西方慈善事业是其国家较完备的制度的一部分,是与西方社会习俗相吻合的。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善举》中对西方近代慈善事业有一精到的评析:“夫泰西各国乞丐、盗贼之所以少者,岂举国皆富民而无贫民哉?好善者多,而立法綦密,所以养之者无不尽,所以恤之者无不周耳”[1 0]㈣㈧。在他看来,西方慈善事业对其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人的宗教、信仰等传统因素促成了他们乐善好施的社会风气。泰西各国“常有达官富绅独资捐数十万,以创一善举。西人遗嘱捐资数万至百数十万者颇多。闻英人密尔登云:英国有富家妇,夫亡遗资甚多,其创立大小学堂、工艺书院,及置穷人贩卖零星物件之地,共费银一千五百镑。中国富翁不少,虽身受国恩,而竞未闻遗嘱有捐资数万至数十万创一善事者,宁愿留为子孙花费,殊可慨也”【10]㈣矧。因此,他认为,“立法綦密”的西方社会慈善事业制度是值得中国借鉴学习的。这种看法,在19世纪末的晚清社会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仁人善士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西方慈善事业的影响,在办理各项慈善活动中也渐渐透露出一些新变化。

2.道家思想述要

从“历时态存在”形式来说,道家虽然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和三种理论形态,但从其“共时态存在”,即“从横断面、静止的角度把道家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它又表现出诸多共性的思想特质。下面即对道家的一些共同思想特质作一述要。

(一)“道”的形上学建构

形上学的核心是对作为一切存在的根本凭借和依据的本体探求。从哲学史来看,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虽然没有西方哲学的那种“本体”概念,但如果由此否认中国古代哲学没有本体论的观点是不合乎历史实际的。事实上,中国古代哲学早在先秦时代就产生了丰富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本体论思想,其中道家创始人老子就提出并建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本体论模式。

老子哲学的理论系统是围绕着“道”这个范畴展开的。“道”最初的含义是道路、途径,后来才逐渐被提升为原则、方法。老子明确区分了两种不同的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即区分了平时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道”和那种无法用平时的语言来描述和指称的“常道”。所谓“常道”即“道者万物之奥”(《老子》第六十二章),“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第四章)。经过老子的改造和提升,“道”便第一次成为一个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本体论范畴。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本、天地之根,他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老子》第三十章),它为其他事物所依据而其自身却不需依托,它可以生成万物而自身却不可被生成,它是自因自性自足的最高本体,是超越一切具体事物的终极性存在。老子又强调道既是无形的、超感觉的、超具象的,又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包含了“有”的“无”,是“有”和“无”的统一体。对此,《老子》第一章开宗明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老子看来,这种作为本体的“无”,既是万事万物的存在根据和本真状态,又是一切存在的原初状态、最初的出发点,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予》第四十二章)。同时“道”又是林林总总的万象必将复归的终极状态,即所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老子》第十六章)。因此,“无”已被老子作为最高的存在依据,他虽然还没有进一步以这个

“无”为中心建立起系统的形上学体系,但却通过揭示本体与具体事物的区别,肯定了“无”的本体地位,这样,他就把“道”从常识的经验世界里提升出来,并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形上学意义的本体概念。

老子之后,庄子对道家哲学的形上学建构又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他剔除了老子本体论中的宇宙生成论成分。老子将“道”比喻成“天地之母”、“玄牝之门”等,含有生成论的意味。庄子则以“夫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大宗师》)、“道无终始,物有死生”(《秋水》)等,消解了老予的宇宙生成论内容,然后他以“无有”、“无无”等来规定“道”,从而净化了道家的本体论思想。二是从“道”与“物”、“无”与“有”、“有用”与“无用”、“本”与“末”、“大”与“小”等对立关系的思辨中丰富了。道”的本体论内涵。例如,在道与具体存在对象的关系上,庄子一方面提出了“物物者非物”酌重要命题,强调具体对象不能充任事物的本体,它只能是超越于具体对象的“非物”。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物物者与物无际”(《知北游》),即这个超越性的“道”并非真的如天马行空、独立自存,相反它是遍存于一切对象之中,即使低微污秽之物,亦与“道”无间隔。因此,庄子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道通为一”(《齐物论》)。庄子的这种本体观,对于建构起道家的形上学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道家形上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形上学建构得最早、最富有思辨性的理论,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形上学作出了重要的、独特的贡献,并富有自己的理论特质。其一,西方传统的形上学认为形上的本体是真实的,而形下的现象则是虚幻的。但“中国哲人讲本根与事物的区别,不在于实幻不同,而在于本末、源流、根支之不同”o,即中国传统形上学只讲本根先于和优于枝末,不讲本体与现象之真假虚实。道家形上学的这一特质,使它消除了西方哲学中本体与现象、客体与主体等二元世界的分隔问题,以整体统合的眼光来把握存在本体,并由本体与现象的整合进一步引发出关于自然与人生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论等思想。其二,由于道家形上学没有分隔本体与现象、客体与主体、天与人,反而确认天与人、自然与社会之间有内在关联性与统一性,如老子讲“法自然”、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等,所以道家形上学的本体不仅是作为外在自然界的本体,同时也是社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最原始最终极的根据,即作为价值意义的本体,这种本体观体现了道家哲学是以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开发和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为终极性追求的。当然儒家的形上学也被赋予了价值和意义的内涵,但其价值和意义主要是伦理道德原则,因此被称为“道德形上学”。而道家形上学中的本体并不具有儒家所说的伦理道德含义,它甚至公开反对伦理道德。就人与道的关系而论,道家认为人是“道”所引导出来的一个现象环节,故自然之道就内在于入性、人心之中,人作为主体理应与其保持和谐,入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与道合一的境界之中。因此,道家的形上学又可称为一种“自然形上学”或“自然人文主义”,其与儒家的道德形上学相比,在本体思辨和生命价值开发以及主体的tl由、平等、和谐的追求等方面,都表现得更为深沉、丰满和开放,蕴含了更为广阔的理性和意义空间。

(二)无为主义的政治哲学

对于道家思想文化的特质,除了上述“道”的形上学建构和否定的逆向思维方式外,其无为主义的政治哲学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不难看出,道家的形上学建构实际上包括宇宙本体和境界型本体建构两种形式,它们延伸到经验世界必然透显哲学对社会和人生的观照,并从中引出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仅就纯哲学意义上的“无为”来说,它既置根于其形上学原理中,又体现了无为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从逻辑上说,道家形上学既然认为“道”作为本体,其实质就是“无”;那么本体之“无”的性质体现在道的功能和运作上,就是无意志、无目的、无意识,这当然就是“无为”。所以“无为”也可视为“道”之本质的体现,它应是“道”的一种“上德”。老子说“道常无为”(《老子》第三十七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老子》第七十三章);庄子说“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至乐》),皆说明“无为”是“道”的一种上德。另从“道”之自然义来说,“无为”是与“自然”合二而为一的,亦可称为“自然无为”。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是自己如此、本来如此、势当如此,并以此说明“道”的运作及万物的生化不受任何客观意志或别的什么力量所推动,而是按照自己固有的本然状态、趋势来进行。故“无为”的另一层含义即是“无违”,亦即无违自然、因任自然而无所作为或不强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弼以“顺自然也”一语来诠释老子的“无为”是深得其旨的。既然“自然”、“无为”都是“道”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本质,那么由它产生的人和天地万物在本性是也都是“无为”的,因此,人道理应效法天道,做到常无为面任自然,此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而从政治哲学来说,道家所说的“自然”、“无为”实际上是反映了其对群体关系,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和人类的各个生存个体存在发展状态的深沉关切和呵护。它体现在社会管理方面,首先是一种安邦治国的政治策略,是一种对社会的间接控制形式,道家幻想以此否定或限制那种专制性、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方式。它体现在君臣关系的处理方面,则是一种“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的“君术”。但这种“无为”其目的不在于统治者治术的完善和权力的长久,而在于对统治者的一种劝戒,在于尽可能地削弱由于社会分化和权力高度集中所带来的社会动荡不安和对抗,从而使社会生活接近或比较接近其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社会理想。它体现在政权建设方面,就是要求作为最高统治的君主始终保持自然之德,以“少私寡欲”的“上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以“爱国治能无欲乎”对待人民,以“绝智弃私”制止滥用智识。这也就是老子所说“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第四十七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老子》第二十九章);庄子所说“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在宥》)、“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无为而万物化”(《天地》)。在他看来,只要“君无为”,人民就可以“自宾”、“自化”、“自朴”。

因此,对道家的“自然”、“无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消极避世的虚无主义,老子强调“柔弱胜刚强”(《老子》第三十六章),认为“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其“无为”正是这种“弱之道”的具体体现和运用。由于“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守柔日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道家在表面上守弱处静、无所作为,实际上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顺应自然之道而知进知止,做到了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辩证统一。这样说来,道家的无为主义应属于一种高明的方法论原则和社会控制方式及领导艺术,其精义在于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可谓为中国传统文化奠立了哲学根底,并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它的形上学道体观、否定的逆向思维方式达到了理论思维的较高水平,而且它的自然无为思想也旨在探究万事万物的总法则,并以此解释事物的根本属性,最终以领悟万物的总法则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正因为道家思想有如此重要的文化价值,所以许多学者对它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如牟钟鉴先生认为道家有三大文化精神特质:“其一是追求返朴归真,其二是追求脱俗超迈,其三是提倡柔静之道。”①萧蓬父先生则认为道家风骨内涵有三个层面:“(一)‘被褐怀玉’的异族性格,是道家风骨的重要特征。(二)‘道法自然’的客观视角,是道家思想的理论重心,与儒家把道局限于伦理纲常相比,更具有理性价值,更接近于科学智慧。(三)物论可齐的包容精神,这是道家特有的文化心态和学风。”@诸如此类的极高评价还可举出许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但都说明道家思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但如同中国传统哲学在近代受科学主义、经验主义以及爱国、反帝的历史使命的冲击一样,道家的形上学本体论并没有为近代学人们所看重和发展,他们看重的则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以及与国计民生密切相连的若干范畴、概念及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故“自然”、“无为”及与它相关的范畴、概念等倒是成了近代学人的研究对象,因而也成为本文所探析的重点内容。

3.近代道家思想

(一)平等观念

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以及“道者,万物之所由也”(《渔父》)等,即意味着“道”是宇宙间的一种规律和合理的秩序安排,无论人类或天地都必须效法和顺应这一根本规律。不仅万物要“尊道贵德”,而且即使拥有至高无上权威的君主也莫能例外,“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尊道”而“不敢为”,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标。《吕氏春秋·君道》进而警告说:“顺道者昌,逆道者亡。”可见,顺应“道”这一根本规律和秩序,才能够建功立业,繁荣社会,才能组成一个和谐的共同体。“道”既然是人类社会所应遵循的法则,那么它就代表了世界和人的共同本性。因此任何人不管他拥有何种社会贵贱等级身份,都必须受“道”的支配和制约,必须遵守“道”所彰显于、落实于、贯穿于具体事物中的规律和行为规范。因此,“道”就是天地之问的根本之法,就是人人所必须遵守的公共秩序,这无疑有利于促进对君主特权的约束和扼制,并颇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近代西方法治

精神相逼近。

由人人平等的思想,道家还提出了经济平等的要求。老子认为,天道是毫无私心和非常公平的,如天地的阴阳二气相合,就降下了甘露,人民并不需指令控制,它也自然会很均匀,即“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老子》第三十二章)。他希望统治者也像天道抑高举低那样,削富济贫,对百姓实行经济平均,“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第七十七章)他试图效法公平的天道,以改变当时贫富对立的现象。而庄子的经济平等思想则体现在“无君”的理想国中,即“彼民有常性,织而衣,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日天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马蹄》)在他的理想国中不仅无君臣贵践之分,而且在民众的衣食住行问题上也由人性平等发展到经济平等。道家的这些经济平等思想虽然属于一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反映出自然经济下小农思想的局限性,但它批判和否定了当时现实社会中不平等的分配制度和方式,并为后世追求社会正义的农民起义提供了思想资料。

自资本主义列强以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而在我们古老的国土上展开殖民主义角逐之后,欧风美雨也带来了近代民主、平等的观念。当士大夫知识分子还不知西方民主平等是何物时,许多有识之士试图接近它、理解它和接受它。为此,他们除了从儒家圣经贤传中去诠释它外,也从道家思想出发去认识它、把握它,于是平等便成为近代道家研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激起了他们从道家文本资料中觅寻平等的观念。

(二)自由观念

如同平等一样,自由也是道家思想资料中富有特色的部分,并唤起了近代有识之士对它的关注。

庄子的自由观念也是围绕着“道”、“自然”、“无为”等范畴而展开的。概括起来说,可作三个层面的理解:其一,理性自由。庄子的“道”也含有规律的意思,特别是他的外、杂篇讲天道、天地之道、人道,强调人道要服从天道、天地之道等,就从主观与客观相一致性的程度上解读自由。即使其内篇《逍遥游》也仍有理性自由的成分,例如他对大鹏获得无待之自由时概括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里的“乘”可训为顺,

“正”即规律,这就意味着宇宙是有规律的,大鹏的自由在于顺从了规律,才能游于无穷而无所待。再从其他篇来看,庖丁解牛之所以获得由“技”到“道”的自由在于“依乎天理”;吕梁丈人游水运用自如,全在于“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达生》)。在他看来,顺应规律就获得自由,反之就没有自由,这无疑是一种理性的自由追求,与老子的循道而行之自由可谓亦步亦趋。其二,精神自由。所谓精神自由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它是通过“心斋”、“坐忘”、“莫若以明”、“朝彻”等自然无为的心性修养所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亦即“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种境界状态中,人不仅无拘无束、快活自得,而且还认定人和万物的本性就是热爱和追求自由的,即便是“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亦“不蕲畜于樊中”(《养生主》),它愿意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相对于实践来说,庄子追求的这种精神自由固然有其一定程度的虚幻性,但它的价值在于深刻揭示了人之不自由的原因。这一方面来自黑暗的专制制度的外在箝制,其对人民滥用刑罚,动辄发动残害人民的战争,亦即“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应帝王》)“方今之时,仅免训焉l”(《养生主》);另一方面来自儒墨仁义所形成的独断化的意识形态,以及在这种意识形态的误导下,人们汲汲于追求功名权势。人们为追逐物欲名利,不惜“与物相刃相摩”、“日以心斗”,得到了则“操之则傈,舍之则悲”,犹如受严酷刑戮,精神何能自由!这种对不自由原因的揭露,实际上是对社会上种种不自由现象的淋漓批判,表现了强烈的叛逆性格和社会批判精神。其三,个性自由。如果说理性自由、精神自由是从宏观整体上彰显庄子的自由观的话,那么所谓个性自由主要是从微观上表达了个体向往自由的诉求。庄子向往个性自由主要体现在他高标“任其性命之情”(《骈拇》)、率性任情,充分发挥主体性自然天放的个性与才能方面。《马蹄》篇把“至德之世”作为理想国,认为在这个美好的理想社会不仅“彼民之常性”得到了满足,而且每个个体之间还“一而不党,命日天放”,按其本真之性来自由自在地展示自己,就承认了个性存在的合法性。庄子肯定个性的存在,也就认可了个人的价值,由此也必然反对压抑和扭曲人的个性、价值,要求从儒墨仁义礼法桎梏下解放出来,因而与儒家要求个体服从家族和社会整体需要的思想宗旨是相异的,这对那种抹杀个性、漠视个人幸福的绝对整体主义观念发出了不寻常的挑战。从上述自由的三个层面可以看出,庄子对自由的解读是相当深刻的。诚然,他的自由思想不是现代法治意义下的自由,但其理性自由却为近代自由提供了一种测量尺度,其精神自由则成为一切解放心灵的基础,其个性自由也成为构成和衡量人类幸福的因素,因而这三个层面的自由必将成为“追求政治自由最力的思想”(徐复观语)。近代中国自由思想的“木铎”严复说:“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教者也。”国此对于儒家来说是这样的,于道家则不然,这大概就是近代道家研究关注和开掘道家自由思想的一个根本缘由。

(三)民主观念

老予以“道”为世界根源的理论,既提升了人的地位,又从万物皆为“道之予”,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平等原则和普通民众在社会中的核心地位,这样,他便在淡化统治者的政治地位和对专制制度的批判否定中,彰显了一种民主的意识。

道家的民主意识,首先体现为民本思想。这种民本思想虽然不能等同于近代以来所说的民主,但道家阐述其民本思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限制君主的专断横行,要求君主在其治国安邦的实践中把百姓大众作为重点因素加以考虑。在这方面,老子不仅率先提出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的主张,而后还警示统治者要做到“爱民治国”(《老子》第十章)、“以正治国”(《老子》第五十七章)。他所说的“爱民治国”、“以正治国”就是按照民众的本性要求,实行无为而治。庄子的民本思想丝毫不比老子逊色,他的“彼民有常性”即表现了对民众百姓的本性要求的呵护。不仅如此,他还注意到民众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强大的社会力量,《在宥》篇谓:“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则阳》篇又谓:“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这些说法与老子所说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老子》第七十二章)并无二致,皆说明民意不可违,民心不可欺的道理。不少学者都指斥道家是愚民的,其根据即老子说的“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老子》第六十五章)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要人民愚昧无知,而是反对巧治伪诈,要人民保持淳朴敦厚之性。这正如诸家所释,如王弼注“明”云“明’谓多见巧诈,蔽其朴也。”园河上公注“明”云:“明,知巧诈也。”o王弼注“愚”云:“愚’为无知,守其真顺自然也。”河上公注云:“使朴质不诈伪也。”正因为老庄道家都有深刻的民本思想,其后的黄老道家则加以继承和发展,如《管子·心术下》说:“爱天下,故天下可附”,“恶天下,故天下可离”。马王堆出土的黄老帛书《经法·六分》说:“万民和辑,而乐为其主上用。”《淮南子·泰族训》说:“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木固,基美则上宁。”从原始道家到黄老道家的民本思想,同儒家的民本思想一样,都闪烁着古代民主的光亮。

其次,道家的民主意识还体现在“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中,这种政治主张是基于压抑人性、缺乏道德正义的封建政治治理方式而提出来的,旨在纠正君主极端的“有为政治”。所谓“有为”,即是统治者强作妄为,毫无约束地行使国家权力,过多地干涉和强制民众的生产、生活和自由。“有为”政治的结果是压而不服,天下多事,“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第七十五章)、“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巧;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老子》第五十七章)。基于此,老子提出了与“有为”政治相对立的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对于统治者来说要做“为无为”,对于民众来说要实现“自为自治”。前者限制的是君主的独断专行,后者则给人民留下了自由、自主的空间,这两者皆带有“民主”的意味。老子的这种给人民以自由自主的思想被庄子所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应帝王》篇的主旨就是宣扬“无治主义”@,指出:无治主义者的心灵是“无我”,“不以己意定法度”;其治天下之方是“顺物自然而无容私”,“化货万物而民弗恃”。《应帝王》篇所说的“无治主义”虽然是托“圣人之治”而阐发的,但它针对战国时期统治者的专制专权的情况,强调人性之自然而不加干涉,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具有强烈的古代民主政治的色彩。老庄道家的这种无治主义,又被黄老学所继承、发展,从而折射着古代民主的光亮。

正因为道家思想中有如此多的民主思想的闪光,所以在历史的进程中,每当封建制度肆虐黑暗、民不聊生之时,许多有眼光的思想家或从道家思想中提取其民本思想,或提取其无为思想,或将其作为同黑暗政治斗争的批判武器,故大乱之后想起“无为”几乎成为一种政治治理的规律。而历史是有借鉴价值的,近代许多有识之士之所以借道家思想扬西方近代民主之魂,其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四)经世意识

一般人认为老庄道家是消极厌世或出世的,从它不肯与当权统治者直接合作,或不赞成那种强制的、直接的政治统治方式来说,也可以作这种判断。但从它关注社会、人生及现实政治治理来说,又有其入世的一面,甚至有一种独特的经世意识,因此它的许多思想又不是消极、厌世的。就拿治国平天下的问题来看,《老子》第五十四章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就是一种关怀天下的意识,到《庄子·天下》篇则明确提出了与儒家相同的“内圣外王”之道。再拿道家所宣扬的“无为”、“不争”、“谦退”、“柔弱”、“清静”等观念来看,它也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不是消极的。如前所述,“无为”是顺任自然、不强作妄为,主要是针对统治者提出来的;“不争”是指不放纵自己的占有欲,主要是针对统治者的好胜争强、滥用智巧和武力提出的;“谦退”与“不争”在涵义上有重合之处,但更有让入加强内在心性锻炼,做到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的意图。“柔弱”的观念意在教人做到不恃刚凌物、强悍暴戾,它并非让人甘守怯懦,而是要人锤炼韧性、持续性的人格,以提高人之生命的深度。

“清静”是针对人之好动、好斗、好强等而发,要人仿效虚无无为之道,做到含敛深藏,不轻举妄动,以保持心灵和生存空阏上的和谐、有序和安宁。故无论老子或庄子所关心的都是人生当乱世如何呵护人类的生活、生存,人生在世如何凝炼内在生命之源、开拓主体精神空间深层问题,他们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一种经世意识,也可以说原始道家是以出世的情怀而做入世的事业。

正因为原始道家不肯与当权的统治者合作,所以他们在批判各种社会政治的异化现象的同时,把许多符合历史发展的正向价值也都否定掉了,因而表现出厌世或出世的倾向。也正因为原始道家以出世的情怀而做入世的事业,所以他们在否定中又表现出关注现实的经世意识。这种情况说明,对于原始道家的短处需要做出纠偏,对于其长处做出整合。

黄老道家对原始道家的纠偏和整合,“大致是沿着本体论上的道论至Ⅱ气论、天人观上的否定人道到肯定人道、价值观上的否定社会价值到肯定社会价值的路径而展开的。”@概括起来说,黄老道家在道论上,主要是克服了老庄之道的玄奥性,给予道以客观实在性。如北方稷下道家主要把“道”诠释为“精气”,即所谓“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而以马王堆出土的黄老帛书为代表的黄老学,则主要把“道”诠释为事物的客观法则,即所谓“物各(合于道者),胃(谓)之理,理之所在,胃(iW)之【顺)。物有不合于道者,胃(谓)之失理。”这意味着“道”在黄老学那里已具有现实性品格,并为其朝着经世致用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在对待人道的问题上,黄老学也不再像老庄道家那样贬低人道,而是肯定入道有为的合法性。如黄老帛书说:“入强朕(胜)天”(《经法·国次》),“天制寒暑,地制高下,人制取予,取予当,立为口王”(《称》)。《鹃冠子》则说:“不贤则不能无为,而不可与致为。”(《近迭》)它们都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指向了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在对社会文明规范方面,黄老学也不再像老庄道家那样予以排斥,而是以“道”为统领而兼收并蓄他家。如黄老帛书在提出“道生法”(《经法·道法》)、道德结合的同时,主张刑德相养,即“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缪(穆)缪(穆)天刑,非德必顷(倾)。刑德相养,逆顺若成。”(《十大经·姓争》)《管子·心术》四篇把仁义礼法视为具体存在的“德”,“故道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心术上》)这样,黄老学便把道家固有的一些思想做了调整、转换,使其直接与现实的政治治理和社会生活相结合,因此拓展了原始道家所显示出来的经世意识。

近代中国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许多有识之士试图思变求新以抵御外侮和挽救积贫积弱的境况,其中他们的主张之一就是倡导学术要做经世致用的文章。他们除了以经世致用开掘儒家经典外,还从道家思想中汲取其所需要的经世意识,这也是他们在民族国家危亡之际研究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动机。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近代史重点整理 上编 1.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鸦片战争引发)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2.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 近代中国人民两大历史任务: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了解): 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割地最多),割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 4.反抗外来侵略: ①第一次自发反抗“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反侵略战争) ②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反侵略失败的原因P37 5.太平天国运动 ⑴代表人物:洪秀全 ⑵两大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进步性: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局限性: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②《资政新篇》: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探索,它不是农工实践的产物,而且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践。(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P47 ⑶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有利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6.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⑴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⑵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⑶主要内容:①经济上,兴办近代企业 ②军事上,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文化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⑷评价: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但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注定要失败。 ⑸失败原因:①具有封建性②对外国具有依赖性③管理具有腐朽性

全国自考2010年1月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

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课程代码:037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 A )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中日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2.1895年,日本迫使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C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D )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C.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4.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B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维新变法以救亡图存 5.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 C ) A.买办资产阶级 B.官僚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6.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D ) A.兴中会的成立 B.华兴会的成立 C.光复会的成立 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7.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是( C ) A.惠州起义 B.河口起义 C.广州起义 D.武昌起义 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钦定宪法大纲》 D.《中华民国宪法》 9.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B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陈望道 D.毛泽东 10.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运动是( B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保路运动 D.五卅运动 11.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D ) A.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C.土地革命的总路线 D.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2.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的工人运动是( C ) A.香港海员罢工 B.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C.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D.省港工人罢工 13.1930年成立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是( A )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提纲——个人整理精华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上篇 近代中国历史轨迹发生改变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 1.中国集权官僚制的消极影响; 2.晚清政治的衰败与晚清政府 的贫困化; 3.西方列强的侵略; 4.中国文化传统的障碍:中央帝国观念、重农抑商传统、重义 轻利传统、崇古薄今取向。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1.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 众的矛盾。 2.相互关系:两大基本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历史任务: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 富裕。 2.相互关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 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有利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人民解放。 3.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必由之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 主革命。

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的表现,影响 一、军事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 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二、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 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 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课件版本】 鸦片贸易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1、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是中国有多年来的出超国变成入超国,使中国白银外流,国库空虚。 2、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影响了人民生活。 3、严重破坏了社会风尚,破坏了生产力。

心得体会-近代史纲要的学习心得体会 精品

近代史纲要的学习心得体会 经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让本人进一步理解到了近代的中国社会历史,理解到中国近代的根本国情,理解到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昨天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以艰辛卓绝的斗争,博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这是一段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史称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入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史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在这风云变幻的一百零九年中,从中国绚烂的历史文化,展现了本民族的经济文化。无论从肉体文化还是物质文化,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都处于世界的抢先位置。但由于中国的封建统治闭关锁国,让中国走向了落后的道路。由于中国的糜烂,落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狂潮使古老的中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让中国最后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场面。中国的社会阶级也发作了深入的变动,旧阶级的变化,新阶级的产生也由此而产生。因而中国的茅盾就产生了,主要是由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茅盾,中国人民遭到了外来帝国主义残暴的压榨,面临着亡国的阴影。为了让中国人站起来,无数的爱国志士,为此百折不挠,英勇顽强与侵略着斗争,争取了本人们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 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入入近现代史。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耻辱的深渊,造成了近现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除了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这两次农民运动都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 1851年,洪秀全领导号召农民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内容.

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1842 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4、割地。清朝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5、中国海关税应与英国商定。 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望厦条约》:1844 《黄埔条约》:1844 《爱珲条约》:1858 《天津条约》:1858 《北京条约》:1860 (1开天津为商埠;(2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增加为八百万两。签约后,英国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并支持洋务派奕昕(此字为言字旁当政。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 《中俄改订伊犁条约》:1881 《中法新约》:1885

①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②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纳各税,照现在通商税则较减”。③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业者之人商办”。④此约签字后6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⑤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马关条约》:1895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后来日本以退归占领的辽东半岛为由,又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 ●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 ●片面最惠国待遇。 《辛丑条约》:1901 (1清政府向各国共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中俄声明文件》:1912 《二十一条》:1915

2018年10月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8年10月自考真题】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段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名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答案】A 【解析】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考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2、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 A.政治控制 B.军事侵略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答案】B 【解析】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选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考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3、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长沙战役 B.北伐受挫 C.天京事变 D.安庆失守 【答案】C 【解析】1856年9月,天京事变发生,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后败亡。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转折点,它大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造成了严重危机。 【考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4、太平天国后期,洪仁轩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盛世危言》

【解析】太平天国后期,"干王"洪仁轩提出《资政新篇》,作为统"筹全局的建议。《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改革与建设方案,但有个致命弱点是通篇未涉及农民和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考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5、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金陵机器局 C.马尾船政局 D.天津机器局 【答案】A 【解析】李鸿章筹备的伤害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可称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 【考点】洋务运动的兴起 6、近代中国向西方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维新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答案】A 【解析】近代中国向西方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洋务运动时期。 【考点】洋务运动的兴起 7、在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论战 C.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D.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答案】C 【解析】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集中反映了中学和西学、新学和旧学之争;论战开阔了知识分子眼界,解放了思想,改变了社会风气,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准备。 【考点】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8.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 B.《仁学》 C.《人类公理》 D.《变法通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 学习感悟

那些岁月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感悟 姓名:韩晓甜 班级:工商1009班 学号:20102986

学习感悟心路历程 (以下诗句为个人的一些心得,不足之处还望老师指正) 那些岁月 虎踞龙蟠今非比,往日光辉寻踪迹。 洋枪洋炮敲国门,四万同胞齐心力。 太平运动率先起,人人平等得民意。 洋务开启新时代,内在腐朽终归迹。 改良迎来新风潮,戊戌君子遭陷害。 民主共和入人心,辛亥改天又换代。 胜利果实遭窃取,只因软弱不可取。 资本改良行不通,爱国志士苦寻觅。 造船制器终无用,中华大地倍凌欺。 学习西方精华处,民主科学新文化。 巴黎和谈遭失败,五四运动全国起。 解放思潮誓必行,马列思想树新风。 共党诞生新中国,革命道路壮士行。 农村也可包城市,武装革命夺政权。 列强欺凌非忍耐,民族团结抵外敌。 国共统一新战线,迎战呐喊不停息。 历时八年浴血战,终得胜利齐开颜。 扬眉吐气终有日,立我中华树我威。 百年反抗从未胜,只因未得团结心。

众志成城无阻挡,迎来东方新日升。 国共对峙十年期,战乱扰民不停息。 重庆谈判乃陷阱,双十协定终停息。 为民今后幸福日,消除反叛得民意。 国党逃往宝岛去,大陆和平已定局。 社会主义为基础,新时开天又辟地。 中国人民站起来,富强兴邦腾龙翼。 一九四九新阶段,中华梦想终实现。 不再软弱受人欺,携手并进同向前。没收资本归国有,土地改革合作路。建设工业新道路,计划经济来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改造具条件。和平赎买新政策,基本制度来完善。前无古人后来者,未有踪迹来寻觅。《十大关系》可调动,八大制定新路线。正确处理内矛盾,塑风运动反右派。急于冒进求功利,左倾思想路入岐。人民公社大跃进,不切实际遭苦难。文革迎来十年乱,无数志士遭迫害。痛定思痛省悔悟,实事求是新天地。中华大地树新风,国泰安邦翔飞翼。

中国近代史纲要(完整版)

中国近代史(1) 1、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D )A.俄国B.日本C.美国D.美国 2、为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情况,在1893年编成《四洲志》的是(A ) A.林则徐B.魏源C.马建忠D.郑观应 3、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C) A.永安建制B.北伐失利C.天京事变D.洪秀全病逝 4、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D ) A.《原道醒世训》B.《原道觉世训》C.《天朝田亩制度》D.《资政新篇》 5、1861年,清政府设立的掌管洋务的中央机关是(A ) A.总理个管事务衙门B.京师同文馆C.江南制造总局D.外务部 6、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 )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时期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7,.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的起义,史称(B ) A惠州起义 B 黄花岗起义C 武昌起义D 湖口起义 8.在1911年爆发的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B ) A广东 B 四川C湖北D 湖南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宪法性质的法典是(B ) A 《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民国宪法》10,.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是(D ) A“二次革命”B护国运动的失败C 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失败D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11.1933年11月,国民党爱国将领蔡廷锴和蒋光鼎发动了抗日反蒋的(B ) A宁都起义B福建事变C 西安事变D二二八起义 12.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会议是(A ) A瓦窑堡会议B洛川会议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13.1938年3月,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去的胜利的战役是(A ) A台儿庄战役B桂南战役C中条山战役D长沙战役 14.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以身殉国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B ) A佟麟阁B张自忠C戴安澜D赵登禹 15.1945年8月,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提出的口号是(A ) A和平,民主,团结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C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D将革命进行到底 16.国民党军队在1946年6月挑起了全面内战,其起点是大举围攻(A ) A中原解放区B东北解放区C陕北解放区D山东解放区 17.1946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政策的文件是(C )A《井冈山土地法》B《兴国土地法》C《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D《中国土地法大纲》 18.1947年12月,在香港正式宣布成立的中国民主党派是(A ) A中国民主促进会B九三学社C中国农工民主党D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19、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济上处于领导地位的是( C ) A.私人资本主义经济B.国家资本主义经济C.国营经济D.合作社经济 20、新中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 D ) A.1950年B.1951年C.1952年D.1953年 21、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经济组织形式是(A )A.互助组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高级农业成产合作社D.人民公社2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进行社会主改造的高级形式是( B ) A.加工订货B.公私合营C.统购包销D.经销代销 23、在中共八大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是(C ) A.刘少奇B.薄一波C.陈云D董必武 24、毛泽东在1957年2月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B )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产生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反侵略战争等的失败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12、两大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6年,俄国二战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香港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尔等商埠。 3、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边界约记》,割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议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留兵驻守。 7、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8、《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个口岸。 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战争。 10、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翻译《地理大全》并编成《四洲志》。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2、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二章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天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3、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天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复习资料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超级强悍) 第一章 一、选择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1、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2、中国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制度的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3、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儒家思想。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4、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5、鸦片战争前夕,影响近代中国的政治因素最主要的是封建制度已经衰落。 6、鸦片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7、世界历史开始进行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8、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9、清政府与美国侵略者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望夏条约。 10、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侵略军是英法联军。 11、近代中国,曾统治台湾半个世纪的国家是日本。 12、从中国攫取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得最大的国家是俄国。 13、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条约是天津条约。 14、首先规定外国人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条约是《五口通商章程》。 15、清朝外务部的前身是总理衙门。 16、英国掌握中国海关管理权长达40余年。 17、将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具体税率,用中英协定方式固定下来的条约是《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 18、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其对中国进行殖民剥削的主要形式是资本 输出。 19、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先规定税制的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 20、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21、在中国近代史上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的条约是《马关条约》。 22、帝国主义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的根本目的是:为帝国主义制造侵 略有理 的舆论。 23、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24、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强迫中国成为其附属国。 2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6、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27、黄海海战中英勇作战,最后壮烈牺牲的管带邓世昌所指挥的军舰是致远号。 28、在1885年中法战争中,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清朝将领是冯子材。 29、中法战争期间,击退法舰保卫台湾的将领是刘铭传。 30、粉碎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事件是义和团运动。 31、在中国近代史上提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是魏源。 32、从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一系列反侵略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最根本的原因是 中国社会制度腐败。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收获和感想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收获和感想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收获和感想 篇一: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心得体会学《中国近代史纲要》心得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惨痛、耻辱的历史,是一部悲壮的历史,更是一部彻底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历史。学习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华民族的任何子孙都是义不容辞的,特别是当代大学生,越是生活在和平稳定、物资充足、无忧无虑的环境下越要了解一百多年前那改变我中国的历史。唐太宗说过: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毛泽东也讲过: 历史是值得注意的。只有认真学习近代史、了解中国的荣辱史,我们才能做到以古为镜、知古监今,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色会。而作为理工科我,本身人文知识比较薄弱,于此我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呢?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使得中国由独立逐渐变成半殖民地、有封建逐步成为半封建的国家。清朝以前,中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小农经济、男耕女织、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状态下,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处于世界的巅峰。因此,到了清朝,当朝统治者以此为傲,自恃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可以自给自足,无需与外国进行经济贸易、藐视世界抵制,抵制西方工业和科学,并将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门紧紧关闭。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尽显衰相,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带来的危机逐一爆发。毛泽东曾说过,落后就要挨打!由于中国的糜烂、腐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

民狂潮席卷中国,使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格局。当时中国在外国人看来是一个富饶的古老神国,遍地是宝却不能收藏、没能力保护的国家,西方力强对中国虎视眈眈,为打开中国对海外市场,1840年鸦片战争终于爆发。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犹如才狼虎豹一般入侵我中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强迫清朝政府签下了中国近代史的首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味赔款求和,西方大大小小的国家争先入侵中国,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被迫签下了大批的不平等条约。其中,1894年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标志着中国正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反外侵斗争的几十年里,中国政权和经济都遭到严重冲击,中国人民在深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同时,经济负担更加重、政治压迫更加深。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鸦片战争和西方列强侵略,其也有相当的积极影响。从政治上看,中国的社会矛盾由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转向封建社会跟中国人民间的矛盾。由此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受到严重的冲击,鸦片战争让国人看出时势格局,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从经济上看,中国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为中国资本主义的残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尽管中国资本主义在萌芽中凋零。从外交上看,自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认识了科学知识强大、西方工业发达带来的好处,统治者不再固步自封,开始学习西方知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耻辱的历史、也是悲壮的抗争史。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客观面对历史,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科学是发达的、社会是进步的、人是

中国近代史纲要(超精华版)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 1 2

中国近代史纲要选择题和重点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要点资料整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56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 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中国民族资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的爱国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1、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P12-14 资本帝国主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地主的徒弟所有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中国资本主义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和发展是及不平衡的;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2.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12-14 半半社会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半殖民地半独立,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略称。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半殖民地的意思是国家有政府,但没有完全的主权,一些国家主权,比如我们国家的海关等被外国控制;半封建的意思是我们国家当时的经济特点是既有封建的小农经济也有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经济的意思。 3简述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许多矛盾P16第二节】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②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线上。 4、简述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P17 ①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名族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②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其区别在于,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解决生产力问题。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

(完整word版)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1840(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2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革命任务:反帝反封 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先后经过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探索救国活动。还有农民阶级的救国活动。 (1)地主阶级的活动: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的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 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等的师夷长技以自强。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资产阶级的活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 (3)无产阶级的活动: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救国活动。 (4)农民阶级的活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6历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4--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日本全面侵华(1937---1945)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14、15页)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第6、7页)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体会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体会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我感触颇深。一方面,我对中国近代的这一段历史有了愈加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 中国的近代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前夜的风云变幻的八十年,这是一段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第二个阶段是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天覆地的三十年,这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入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G_O_V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入入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耻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耻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除了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这两次农夫运动都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入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实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颠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抵触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抵触;农夫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起来了,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辛、曲折的斗争,颠覆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完美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