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

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⑶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的说明对象和特征分析引用这一材料的作用。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面语句划线的词语。

①泉香而酒洌________

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________

③伛偻提携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2段中,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色,是美丽的“风景画”。

B. 文中第三段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借酒解愁”来排遣被贬后痛苦抑郁的思想感情。

C. “环滁皆山也”总领全文山水自然环境描写,写景色顺序是由远及近。

D.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答案】(1)清;离开;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2)①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②醉了能同他们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

(3)B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去”: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洌”“伛偻”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得”:领会。“寓”:寄托。还有“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判断句的翻译。“醒能述以文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3)B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被贬谪后痛苦抑郁”错。本文通过描写滁州的山水美景、太守与民同乐一起游玩的乐趣,表达了醉翁醉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清;离开;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⑵①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②醉了能同他们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醉翁”、“六一居士”都是欧阳修的号。

B. 《生查子?元夕》、《卖油翁》都是欧阳修的作品。

C.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

D. 宋朝的欧阳修、苏洵、曾巩都位于“唐宋八大家” 之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3)选文中游人的“乐”指:________ ;太守的“乐”指:________ 。

【答案】(1)C

(2)用酿泉的水酿造(制)酒,泉水很香,酒很清洌。

(3)跟随太守游山之乐(游山之乐、观赏自然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以百姓之乐而乐)。

【解析】【分析】(1)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故选C。

(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酿泉,用酿泉;为,做,酿造;洌,清。

(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根据语句“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以得知,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山的快乐,可以尽兴地享乐。而太守则是,看到自己治理下的百姓生活富足,能够和自己一起来游山,这是太守最大的成就,也是他最大的乐趣。所以,游人的“乐”主要指享受跟随太守游山的快乐;太守的“乐”指的是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故答案为:⑴C;

⑵用酿泉的水酿造(制)酒,泉水很香,酒很清洌。

⑶跟随太守游山之乐(游山之乐、观赏自然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以百姓之乐而乐)。【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辨析。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注意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

【附参考译文】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

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4.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少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无异。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注】①迥异:相差根远。②开:开导,启发。③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④倍蓰(xǐ):数倍。⑤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⑥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科学应试之文。⑦华:花。⑧诡辩:荒谬邪僻。⑨《左》《国》:《左传》《国语》。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曹:辈。?拱璧:大壁,泛指珍宝。?义蕴:内在的意义。?发越:散播。?举:举出。?去:距。?枵腹:腹中空虚。?极:通“亟”,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时文固不可不读________

②若朝华夕落________

③古人之书,安可尽读________

④然后思通其义蕴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②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

(4)从选文画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1)本来;像;全、都;通晓、理解

(2)①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②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3)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4)①读书务求成诵;②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③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解析】【分析】⑴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 固:副词,本来;② 若:动词,像;③尽:副词,全、都;

④通:动词,通晓、理解。

⑵翻译句子,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安:怎么。可以:能用,可以用。句意是: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②汝辈:你们。于此: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宜;应该。猛省:深深地自我反省。句意是: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⑶根据“少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可知少年时,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就不没有少年时的好了,经月就会忘记,不能持久,因此读书要在少年时。

⑷题干要求谈启示,注意文中关联词语“然后”,“而”,“如此”的使用,划分层次,总结概括大意即可。该句可翻译为: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

故答案为:⑴① 本来;② 像;③ 全、都;④ 通晓、理解。

⑵①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②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⑶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⑷ ①读书务求成诵;②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③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

⑷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

【附参考译文】

人们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人们)幼年时期知识未经开导,性格天真固执,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也可以背诵几行。如果壮年时期所读的书,过了一个月就忘了,这样一定不能长久。所以《六经》和秦汉时期的文章,词语古拙深奥,一定要在幼年时期读。等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只是不切实际罢了。从八岁到二十岁,这之间时间不长,怎么能荒废时间或读无关紧要的书呢?这个时候,科举应试之文本来不能不读,(但)也要挑选内容典雅纯正、内涵丰富且文字优美、历经二三十年没有错误的书来阅读。像早上开花傍晚落下、浅薄低俗、荒谬邪僻、毫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能用珠宝和玉石都难以交换的时间来读这些没有任何益处的文章呢?不如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文章和东西汉经典华美且富有文采的几篇文章,作为终身受用的珍宝呢!

我希望你们这些人把过去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读过后)一个月之内,一定加以温习。古人写的书,怎么能全部读完?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但根本不能举出书中的字词的,就叫他“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字词而不能运用的,就叫他“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离空腹没有什么差别。你们这些人对于这种做法,应当立刻深深地反省。

5.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①,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②。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④,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⑤,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⑥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

时机。③陈力:尽全力。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往送之门,戒之曰戒:告诫

B.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C.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正:准则,标准

D. 得志,与民由之由:缘由,理由

(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一怒而天下惧/学而不思则罔

B.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 妾妇之道也/不闻天子之诏

D. 独行其道/不独亲其亲

(3)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B. 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 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

D. 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4)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 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 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5)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 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 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 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1)D

(2)A

(3)C

(4)C

(5)B

(6)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解析】【分析】⑴D项错误,句子翻译为: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

由:遵从。故选D。

⑵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副词,表反问,难道;C结构助词,的;D代词,自己。故选:A。

⑶C项有误,“语多愤激,格调沉郁”错,颈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表现乐观豁达。故选C。

⑷C项有误,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错误,以“妾妇之道”作比,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准则,并非大丈夫。故选C。

⑸B项有误,原文为“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作者写讽喻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闲适诗是表达“独善之意”。故选B。

⑹“讽谕诗”作“谓”的宾语,其后断句;“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与“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结构对称,因此“也”后断句,“闲适诗”后断句。故句子断句为: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句子翻译为: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

⑺重点词语有:淫:使……迷惑;移:使……动摇;屈:使……屈服。句子翻译为: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故答案为:⑴D;⑵A;⑶C;⑷C;⑸B;

⑹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⑺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辨析选择。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作答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信息,加以比较得出正误。

⑹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⑺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附参考译文】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与元九书》(节选)

古人说:“不见用的时候就只顾自我修养,见用的时候就要为天下人造福。”我虽然不贤,也常常以这两句话为师。大丈夫所坚守的是圣贤的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时机到来,就是作云的龙,搏风的鹏,生气勃勃,勇往直前。时机不来,就是深山的豹,远空的鸿,安安静静地,引身而退。仕进退隐,往何处而不怡然自乐呢?因此,我的志向是在造福于天下,我的行为是在只顾自我修养。我所奉行并贯彻始终的是圣贤的大道,以言词表达出来的就是诗歌。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因此,读了我的诗,就知道我所坚持的圣贤之道了。

6.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④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好友。原名陈慥。②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③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④矍:惊奇地注视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下划线的词。

①方山子亦矍然________

②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②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3)从文章第①段中________一词可见方舟子归隐的原因。

(4)比较《桃花源记》与本篇文言文,试分析陶渊明笔下桃源中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和苏轼的朋友陈慥一家居于山中,“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的原因

【答案】(1)……的样子;年轻

(2)①(方山子)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②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3)(然)终不遇

(4)桃花源中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安定,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和平劳动幸福生活,所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陈季常一家徒步往来山中,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这表明了他们一家人安贫乐道的美好品德。

【解析】【分析】(1)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这里要注意“少”解释为“年轻”。

(2)本题要注意:弃:放弃。妻子:妻子和儿女。

(3)由第①段内容可知,方山子年少时具有豪侠之气,终因驰骋当世之志未酬,晚年隐居山野。所以由“终不遇”一词可见方子舟归隐的原因。

(4)根据内容理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见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是和平、安定、幸福的,没有压迫剥削;而陈慥一家四壁萧条,家境贫寒,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这表明了他们一家人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格。

故答案为:⑴……的样子;年轻;

⑵①(方山子)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②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⑶(然)终不遇;

⑷桃花源中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安定,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和平劳动幸福生活,所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陈季常一家徒步往来山中,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这表明了他们一家人安贫乐道的美好品德。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注意“”的意思。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然后比较不同即可。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7.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对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 ①古来共谈共:共同②高峰入云入:耸入

B. ①五色交辉交:交相②四时俱备俱:都

C. ①猿鸟乱鸣乱:纷乱②沉鳞竞跃竞:争相,争着

D. ①盖竹柏影也盖:只是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大概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1)D

(2)(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②这句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解析】【分析】(1)ABC解释正确。D盖:原来是。但:只是。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亦:也;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漫步;中庭:院子里。这个句子翻译时要调整一下语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

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这句话的大意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言外之意是别人都不能欣赏到这奇丽的景色,而我今天也能像谢灵运一样,欣赏到这种奇丽的景色,也就是说我的思想和情趣是和谢灵运一样的,因此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以及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故答案为:⑴ D;

⑵(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⑶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②这句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

②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

③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描写景象是为了引出“览物之情”。

B. 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而引发情一悲一喜。这是作者反对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态度。

C. 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

D. 文中大量运用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答案】(1)景观;国都;日光

(2)①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②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3)C

【解析】【分析】(1)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观”是一词多义:景观;观看;观察。②则有去国怀乡:就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国”是一词多义:国都;国家。③至若春和景明: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景”是一词多义:日光;太阳;大;风景;景象。

(2)①注意:政,政治。通,通畅。和,和乐。具,通俱,都。兴,兴办起来。②微,如果没有。斯人,这样的人。与,和。归,归依,一道。

(3)C项,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故C错误,选C。

故答案为:⑴景观;国都;日光

⑵ ①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②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

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

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范仲淹;关于“记”这种文体,我们在统编本初中

语文教材中还学过《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百废具兴________

②朝晖夕阴________

③前人之述备矣________

④薄暮冥冥________

(3)选出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 居庙堂之高

C. 属予作文以记之

D. 处江湖之远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概括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

B. “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 第3,4段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喜到悲的情感变化。

D. 第5段抒情与议论交融,阐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5)阅读链接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人志士“忧乐观”的理解。

【链接材料】

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②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③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义田记》)

【答案】(1)宋/北宋;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核舟记》)

(2)同“俱”,全、皆;日光;完备,详尽;迫近

(3)A

(4)C

(5)古代文人志士爱国爱民、心怀天下。孟子的话表现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民本思想;第二段表现了范仲淹少有大节、志向远大,具有以治国安邦为己任的济世情怀,忧国忧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义田记》表现了范仲淹救人之困的仁爱品质,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具”是通假字,“备”“薄”属于古今异义词。

(3)“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之”意思是结构助词的。A结构助词,的;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代词;D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故选A。(4)ABD理解正确。C错在“表明了作者由喜到悲的情感变化”,表现的是迁客骚人的情感变化,不是作者的情感变化。

(5)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孟子的话表现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民本思想;第二段表现了范仲淹少有大节、志向远大,具有以治国安邦为己任的济世情怀,忧国忧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义田记》表现了范仲淹救人之困的仁爱品质,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据

此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志士的“忧乐观”是:古代文人志士爱国爱民、心怀天下。

故答案为:⑴宋/北宋;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核舟记》)

⑵同“俱”,全、皆;日光;完备,详尽;迫近

⑶ A

⑷ C

⑸古代文人志士爱国爱民、心怀天下。孟子的话表现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民本思想;第二段表现了范仲淹少有大节、志向远大,具有以治国安邦为己任的济世情怀,忧国忧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义田记》表现了范仲淹救人之困的仁爱品质,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平时学习时要结合所学的课文和名著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巩固记忆。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⑶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⑷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⑸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材料内容要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材料的内容要点。

10.阅读《富贵不能淫》与《郭永传》,完成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郭永传

刘豫①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②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甲)……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日:“二郡已降。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类③。”益谦④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日:“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乙)……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掖⑥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丙)……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讫,易幅巾⑤而入,黏罕⑦日:“阻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

相语,欲以富贵啖⑧永,永嗔目唾日:“无知犬豕,恨不醢⑨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日:“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大名人在系者⑩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乃杀之,一家皆遇害。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⑩之。

(选自《宋史》)注:①[刘豫]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投降后,协助金人攻宋。②[永]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北宋抗金官吏。③[噍(jiào)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④[益谦]指张益谦,北宋将领,此役中降金。⑤[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⑥[掖]拽着别人的胳膊。

⑦[黏(nián)罕]金朝名将。⑧[啖(dàn)]用利益引诱人。⑨[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⑩[在系者]指被俘虏的人。⑩[瘗(yì)]埋葬。

(1)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降者富贵

B. 往之女家为之出涕

C. 以君之力或掖之以归

D.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相与负其尸瘗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阅读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善用类比手法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富贵不能淫》一文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没有________,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②阅读《郭永传》,依据上下文,“永日:‘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应是(甲)(乙)(丙)哪一处所省略的语句?

(4)阅读两篇文章,结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说说郭永能够称得上“大丈夫”的理由。

【答案】(1)D

(2)得志的时候(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①没有独立的人格与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仁、礼、义的评判标准)。

②丙

(4)答案示例:强敌压境,郭永秉承为国尽忠之心,亲率士卒倾力抗击;城破之时,郭永下定以死报国的决心,内心坚定,目标明确;面对富贵的诱惑毫不犹豫地拒绝,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屈服,大骂敌军,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郭永的所作所为,符合孟子提出的关于大丈夫的三方面的标准,因此郭永能称得上是“大丈夫”。

【解析】【分析】(1)A.选项中“降”分别为“降落”和“投降”;B.选项中的“之”的意思分别为“动词,到,往’”和“代词,他”;C.选项中的“以”分别是“凭借”和“表修饰,不译”;D.选项中的“负”分别是“背负”的意思。故选D。

(2)在此题中,要注意“得(实现)、由(实行)、行(走,固守,坚持)”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①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富贵不能淫》一文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行为是“妾妇

之道”,其本质是遵行“仁、礼、义”的标准。可依据“居天下之广居(仁),立天下之正位(礼),行天下之大道(义)”这句话来分析概括作答。②“永日:‘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这是在大名城被攻破后,郭永与将士们所说的话。依据前文“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和后文“金人遣骑召永”可知,这句话应该放在【丙】处。

(4)乙文中的郭永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永率士昼夜乘城”;城破之时,郭永又以“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表现死报国的决心;面对敌人的劝降和富贵的诱惑,用“无知犬豕,恨不醢⑨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止,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屈服,最后为国捐躯。郭永的所作所为,符合孟子提出的的“大丈夫”的三个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完全能称得上是“大丈夫”。故答案为:⑴D;

⑵得志的时候(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⑶①没有独立的人格与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仁、礼、义的评判标准)。②丙;

⑷答案示例:强敌压境,郭永秉承为国尽忠之心,亲率士卒倾力抗击;城破之时,郭永下定以死报国的决心,内心坚定,目标明确;面对富贵的诱惑毫不犹豫地拒绝,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屈服,大骂敌军,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郭永的所作所为,符合孟子提出的关于大丈夫的三方面的标准,因此郭永能称得上是“大丈夫”。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

⑷本题考查对人物的理解分析,了解大意,根据孟子“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结合郭永在面对金人时的表现逐一来加以分析。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

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北宋叛臣刘豫率领整个济南的敌军(来攻打大名),大名成为孤城没有援军。郭永率领士兵日夜守城,伺机间或出兵攻击敌人。围攻的形势更加紧急,被俘虏的俘济南人东平在城下大呼喊说:“二个州郡都已经投降了。投降的人都享受荣华富贵,不投降是没有出路的。”张益谦等人相互看看,脸色发生了变化(想要投降),郭永大声说:“现在正是我等报效国家的时候。”过了一段时间,大名城被攻陷了,郭永坐在城楼之上,有人拽着别人的胳膊回来,众人围观哭泣着离开了。“郭永说:‘我世代享受着国家的恩惠,应当以死报国,然而,整体城都被毁了,没有人可能幸存。你们又能怎样呢?这是命呀,为什么惧怕。”金人派人召见永,郭永穿戴衣冠恭恭敬敬向南朝叩拜,之后,再换了衣服头巾才出来,黏罕说:“拒绝投降的是谁?”永正视良久说:“是我。”金人对郭永的气概很是惊奇,又一直听说他的贤能,于是好言相劝,要以富贵收买他,永睁大眼睛怒道:“无知猪狗,我恨不得将你碾成肉酱以报效国家,谈什么投降?”怒骂不止。金人听不下去,将他赶了出来,永还在大喊:“为何不快快杀了我?我会率领英魂消灭你们。”在场的(大名:应当是宋国的地名)宋人没有不用手抹泪,痛哭流涕的。金人大怒,摔断手中的东西,于是杀害郭永全家。即使是平时和郭永关系不好的人也都痛哭,等到金人离开,一起将背负郭永的尸体,把他掩埋了。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霪(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注】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