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都是海洋温度异常的一种反应,由于海水的异常会导致大气环流等的异常,从而导致太平洋沿岸,甚至全球灾难性气候异常。大致情况如下;

一、厄尔尼诺想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西班牙语“圣婴”一词的音译,是指在赤道太平洋东部的大面积海域,呈现2—7年周期性的海水异常竲高现象。它既是一种海洋现象,又是一种大气想象,即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信风原来向西吹,现改为向东吹,使得原本应在太平洋西部的高温洋流向东移动,致使赤道太平洋海域出现两大范围的浪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海温的异常竲高,致使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这一海汽变化往往伴随着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冷热失去均衡,该天晴的地方洪涝成灾,该下雨的地方却烈日炎炎。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尼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中国厄尔尼诺年,一般河套一带干旱;淮河下游一带多雨;东北常出现低温冷害,粮食减产;南方梅雨期入梅偏迟或空梅。在厄尔尼诺的下一年,河套一带多雨;淮河下游则干旱。

二、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保持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方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拉尼娜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大致与厄尔尼诺相反,但其影响和威力较厄尔尼诺要小。拉尼娜出现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女南部等地降雨偏多,在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拉尼娜年,我国容易出现冷冬热夏,即冬季气温较常年偏低,夏季偏高。另外,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及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拉尼娜年比常年多。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练习题

4、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沃克环流在大西洋也有存在 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③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④拉尼娜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往往要高于厄尔尼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大西洋和太平洋都存在沃克环流,其方向相同;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的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缩小,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减弱;相反,当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2.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和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东北信风带 B.沃克环流的改变 C.季风的影响D。全球变暖 解析:选B。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沃克环流发生改变造成的。 近些年,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而捕上来的多为鱼子鱼孙,科学家分析说此种现象除人为原因外,自然原因也有影响。据此完成3~4题。 3。出现该现象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气候异常 B。海水变浅了 C.冰川融化 D.海底火山爆发 4。实行休渔制度应该选择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厄尔尼诺发生年份,赤道太平洋大量暖海水倒流,西太平洋暖水性鱼类减少。我国休渔是因为海洋渔业资源衰退,一般选择夏季. 答案:3、A4、B 读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图,完成5~6题. 5。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A.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将增加 B。秘鲁渔业将喜获丰收 C.中国可能出现寒冬 D。印度尼西亚可能出现森林大火 6。图示时间()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中国南极长城站出现极昼 C.尼罗河正值汛期 D。开普敦温和多雨 解析:第5题,图中反映出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水温异常偏高,这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容易造成秘鲁渔业减产,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出现干旱,中国可能出现暖冬.第6题,厄尔尼诺现象多发生在圣诞节(12月25日)前后,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答案:5、D5、A

【论文】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 摘要:厄尔尼诺(El Nino 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范围的气候变化有着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厄尔尼诺现象;形成;洋流;气候;影响 1 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 1.1 厄尔尼诺现象的定义 厄尔尼诺(El Nino 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1.2 厄尔尼诺现象的特征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总的来看,它使南半球气候更加干热,使北半球气候更加寒冷潮湿。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海底地震[1],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 1997年12月份就出现了20世纪末最严重的一次厄尔尼诺现象。海水温度的上升常伴随着赤道幅合带在南美西岸的异常南移,使本来在寒流影响下气候较为干旱的秘鲁中北部和厄瓜多尔西岸出现频繁的暴雨,造成水涝和泥石流灾害。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常使低纬度海水温度年际变幅达到峰值。不仅对低纬大气环流,甚至对全球气候的短期振动都具有重大影响[2]。一百多年来,著名的厄尔尼诺年是:1891年、1898年、1925年、1939年~1941年、1953年、1957年~1958年、1965年~1966年、1972年~1976年、1982年~1983年和1997年~1998年。1982~1983年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1500人死亡和8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1.3 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 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1.pdf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 【学习目标】 了解并理解,并能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影响,通过读图并整理数据信息,绘制沃克环流示意图。 【学习过程】 一、沃克环流 概念:存在于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带东西向的热力直接环流。首先由J.皮耶克尼斯在1969年提出,他认为这和早先G.T.沃克所称的南方涛动有联系(见大气活动中心)。在东太平洋赤道 区,由于秘鲁寒流带来了冷海水,又由于东风所引起的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的海水上翻,形成了一条从南美西岸沿赤道向西伸延的冷水舌,致使赤道区太平洋西部和东部之间,出现很大的温度差异:就多年平均来说,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地区海水的水温较秘鲁沿岸水温约高 8°C以上。这样,通过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就使暖空气在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一带上 升到高层之后,一部分向东流动,到达中、东太平洋冷水区上空下沉,在低层转而向西流动,形成了一个热力直接环流。这就是太平洋地区的沃克环流。 (1)成因: “沃克环流”由1960年雅各布.皮叶克尼斯(Jacob Bjerknes)发现,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它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成为赤道信风的一部分,当信风到达西太平洋时,受到较暖洋面的影响而上升再向东运行,如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 (2)影响: 当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海洋温度分布发生巨大变化,大气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中、东太平洋气压随着海温的上升而下降(高压减弱、气压降低),西太平洋气压随着海温的下降而 上升(低压减弱、气压升高),热带太平洋两侧气压差值变小,导致赤道东风减弱和向东撤 退,沃克环流也会被削弱。同时,随着西太平洋暖水区向东移动,沃克环流的上升支和下沉 支的位置也发生偏移,对流活动的中心移至中太平洋上空,中、东太平洋上升气流大大加强,降水显著增加;而西太平洋上升气流明显减弱,变成少雨区,形成大范围干旱。当拉尼娜发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 2007年11月显示拉尼娜条件下海平面温度异常 拉尼娜现象(西班牙语:La Ni?a),又称反圣婴现象,是一种和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现象,因此用西班牙语中与厄尔尼诺(El Ni?o)相对应的阴性名词拉尼娜(La Ni?a)来代表,厄尔尼诺是“男孩”的意思(定冠词专指的男孩,意思是幼年的耶稣,即圣婴),而拉尼娜是“圣女”(女孩)的意思。 成因 沃尔克环流造成拉尼娜现象示意图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暖,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令西部海平面较东部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导致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克环流,当沃尔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一般

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自1949年有记录以来,1949年-1951年、1954年-1956年、1964年-1966年、1970年-1972年、1973年-1975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2006年初、2007年-2009年初、2010年底至2012年都发生了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84年-1985年、1992年至1993年、1995年-1996年,2011年拉尼娜现象在赤道太平洋海域又开始加强[1]。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暖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因全球暖化造成北极冰川融化,冰冷淡水流经大海进而造成拉尼娜现象,近几年(2009年至2011年)造成冬天暴风雪频繁 影响 拉尼娜现象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异常。影响包括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洲、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雨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异常寒冷。在西北太平洋区,热带气旋影响的区域会比正常偏南和偏西。 有趣的是,拉尼娜现象一旦出现,在北大西洋的飓风也会异常活络。例如: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就出现罕见四个最高强度的五级飓风,依序分别是:飓风艾蜜莉、飓风卡崔娜、飓风瑞塔、飓风威尔玛,并且造成北美洲和中美洲人员惨重伤亡和房屋财产损失。2007年大西洋飓风季又出现两个一样最高强度的五级飓风分别是:狄恩和费理克斯。另外,拉尼娜现象有时也会反促成西北太平洋台风数目偏少,但威力超强特殊情形发生。例如:1998年太平洋台风季的超级台风瑞伯以及2010年太平洋台风季的超级台风梅姬。 预测方法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一、厄尔尼诺(El Nino)现象:

通常指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水温度大范围的持续异常升高,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并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圣婴"。该现象首先发生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秘鲁太平洋沿岸附近,多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因此得名。在一般情况下,热带西太平洋的表层水温较高,而东太平洋的海温较低。这种东、西太平洋之间海表温度梯度变化和信风一起,构成了海洋――大气耦合系统的准平衡态。每隔2-8年,这种准平衡态就要被打破一次,西太平洋的暖气流伴随雷暴东移,使得整个太平洋水域的水温变暖,气候出现异常,其持续时间为一年或更长时间。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前的几个月里,太平洋赤道暖水发生大规模的自西向东移动,圣诞节前后,赤道太平洋东部沿岸暖水沿着厄瓜多尔和秘鲁海岸南下,水温异常声高,最大时比常年升高5到6℃。由于暖水区迅速向西扩展,热带多雨带也随之南下。原来干旱的赤道太平洋东部降水量剧增,河水泛滥成灾;本为雨季的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此外,世界各地的气候因此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拉尼娜(La Nina)现象:厄尔尼诺过后,热带太平洋有时会出现与上述情况相反的状态,称为拉尼娜现象,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小女孩"。拉尼娜现象表现为中、东太平洋海温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用以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以赤道太平洋北纬5度至南纬5度,西经150度至西经90度区域内的海表面温度平均值连续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0.5℃分别作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广东省珠海市2016届高三地理5月学业质量监测试卷(含解析)

2016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5月学业质量监测文综地理 一、单选题:共11题 北京时间2013年12月14日21点11分,嫦娥三号在月面软着陆成功。着陆后,释放了月面巡视探测器(玉兔),嫦娥三号和玉兔拍摄了高分辨率的月面全彩照片并发送回地球,从以下照片可以看到玉兔行驶留下了深深的车辙,还有月球表面大大小小的岩石、撞击坑的细节。据此完成问题。 1.“玉兔行驶留下了深深的车辙”反映了 A.月球表面由土壤构成 B.月球车很沉重 C.月球表面风化壳深厚 D.光照充足 2.从照片可以看出,月球与周边太空区域有明显的分界线,这条线是 A.天际线 B.晨昏线 C.照片边缘线 D.无法确定 3.“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实施月面软着陆时,全世界新一天的时区范围大约占 A.大于1/10 B.大于1/2 C.1/16 D.7/8 【答案】 1.C 2.A 3.C 【解析】 1.土壤是指位于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被的疏松土层。月球上没有土壤,排除A;光照充足与题干无关,排除D;月球车能留下深深的车辙,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月球表面覆盖了很厚的风化土层,排除B,故选C。

2.照片中黑色表示天空,可知该线为天际线,故选A。 3.由题中材料“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实施月面软着陆时北京时间为14日21点11分,即为120°E的时间,由此可算出0点所在的经线的经度大约是162°E。两天的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0点所在的经线,另一条是180°经线,即162°E向东到180°之间为新的一天,其余为另一天,该部分的时区有1.5个,即新一天的时区范围所占的比重为1.5/24=1/16,故选C。 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4.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A.2000m附近 B.4000m附近 C.8000m附近 D.10000m附近 5.二十年来,人口密度变化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是 A.城市化水平降低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 C.城市等级提高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 6.据此图判断,该城市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城市的大小变化是 A.扩大 B.缩小 C.出现了多中心 D.无法判断 【答案】 4.D 5.D 6.A 【解析】

厄尔尼诺带来的影响

1 1 厄尔尼诺带来的影响 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 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其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第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根据近50年的气象资料,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当年冬季温度偏高的几率较大,第二年我国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多,而北方地区往往出现大范围干旱。 据历史记载,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其中1997年发生的并且持续至今的这一次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 厄尔尼诺带来的影响

厄尔尼诺带来的影响 2 2 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来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 科学家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根据对近百年来太阳活动变化规律与厄尔尼诺关系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太阳黑子减少期到谷值期是厄尔尼诺的多发期,并有2至3次厄尔尼诺发生。 1997年春夏之交开始沸腾的赤道“气候开水壶”——厄尔尼诺,以其来势之凶、发展之快、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堪称百年之首,已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评为十大国际新闻之一,并且受到我国及世界各国高层决策者及环境、经济学家的密切关注。 早在形成之初,江泽民总书记就要求有关部门研究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农业可能带来的影响,国家有关部门邀请专家就此进行了咨询,并向中央领导提出书面报告。专家指出,厄尔尼诺的生态、环境、气候效应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早期,人们对东太平洋出现的暖洋流兴趣十足,为其取名为“上帝之子”。一是因为它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更主要原因,它与当地的丰收年景有关。1925年人们目睹了秘鲁附近发生的暖洋流,当年3月沙漠地区降雨量多达400毫米,而前5年降水总和不足20毫米。结果,沙漠变成绿洲,几乎整个秘鲁覆盖着茂密的牧草,羊群成倍增多,不毛之地纷纷长出了庄稼……尽管人们也发现,许多鸟类死亡,海洋生物遭到破坏,但人们依然相信是“圣婴”给他们带来了丰收年。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习题1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习题1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沃克环流在大西洋也有存在 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③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④拉尼娜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往往要高于厄尔尼诺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大西洋和太平洋都存在沃克环流,其方向相同;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的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缩小,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减弱;相反,当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2.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和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东北信风带B.沃克环流的改变 C.季风的影响D.全球变暖 解析:选B。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沃克环流发生改变造成的。 近些年,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而捕上来的多为鱼子鱼孙,科学家分析说此种现象除人为原因外,自然原因也有影响。据此完成3~4题。 3.出现该现象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气候异常 B.海水变浅了 C.冰川融化 D.海底火山爆发 4.实行休渔制度应该选择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解析:厄尔尼诺发生年份,赤道太平洋大量暖海水倒流,西太平洋暖水性鱼类减少。我国休渔是因为海洋渔业资源衰退,一般选择夏季。 答案:3.A 4.B 读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图,完成5~6题。

5.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A.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将增加 B.秘鲁渔业将喜获丰收 C.中国可能出现寒冬 D.印度尼西亚可能出现森林大火 6.图示时间()[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中国南极长城站出现极昼 C.尼罗河正值汛期 D.开普敦温和多雨 解析:第5题,图中反映出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水温异常偏高,这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容易造成秘鲁渔业减产,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出现干旱,中国可能出现暖冬。第6题,厄尔尼诺现象多发生在圣诞节(12月25日)前后,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答案:5.D 5.A 7.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 ①使所经过区域的气温多低于年平均值②向所经过区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③扰乱了常规海流模式,使气候反常④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选B。厄尔尼诺现象是某些年份秘鲁沿岸洋流发生异常,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和局部地区天气发生剧烈变化的一种自然现象。它使秘鲁寒流水温升高,破坏了南太平洋正常的大洋环流,进而打乱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原有规律,形成了严重的气象灾害。 以水温上升为特征的海水大范围的增温现象,科学家称之为厄尔尼诺,与此现象相反的现象,科学家称之为拉尼娜。由于这两种现象的影响,1998年7月,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洪灾严重。据此回答8~9题。 8.厄尔尼诺发生的海区是() A.东赤道太平洋海区B.西赤道太平洋海区 C.东赤道大西洋海区D.西赤道大西洋海区 9.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自然保护概论答案

第1周 1.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并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既能满足人类目前的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造成危害的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 目标在(《东京宣言》)提出的。 3.近年来,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在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助推下气候变化有:一些地区可能 变得更暖、一些地区可能冷暖变化不明显、一些地区可能变冷 4.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氮的各种氧化物、含氯氟烃和其他气体,其中二氧 化碳比例最高,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最大。对 5.科学家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海平面上升、影响农业和生态、 加剧其他气候灾害、影响人类健康 6.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中,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所有农作物将造成减产。 错 7.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指出,目前三大全球问题为:森林锐减与气候变化、恐怖主义。 错 8.臭氧层是地表生物的“保护伞”,臭氧对太阳的紫外辐射有很强的吸收作用,有效地 阻挡了对地表生物有伤害作用的(短波紫外线)。 9.森林锐减直接或间接导致以下哪些生态危机:(土地严重荒漠化、干旱缺水、水土流 失、动植物物种灭绝)。 10.我国是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包括(土地退化、生物群落退 化、气候异常、水文状况的恶化)等。 11.中国古代也有自然保护的思想,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正是当 时这种朴素自然保护思想的体现。对 12.我国的现代自然保护事业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建设自然保护区为重要标志, 与国际自然保护事业发展的影响也有密切关系。 13.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总面积294.9万平方公里。已经 成为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首推:(黄河流域)14.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现有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 21.63%,(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15.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淡水的需求量急剧增大。淡水资源无限量的索 取,造成全国河流(数量减少、流量衰减、断流增加)。 16.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其中文全称是(世 界自然基金会)。 17.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指出,目前三大全球问题为:臭氧层破坏、人口剧增及恐怖主义。 错 18.目前,全球生态危机之首是指森林锐减。错 19.1872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建立是世界近代自然保护事业的开始的主要标志。对 20.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指出,目前三大全球问题为:臭氧层破坏、人口剧增及恐怖主义。

高中地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赤道附近的太平洋大范围的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等太平洋西海岸附近带来丰富的降水。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发生改变,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正常年份的丰富的降水,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一般认为,这一海域的水温比正常温度高出0.5℃以上就可以判定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大面积的海水温度增高,造成东太平洋上空水蒸气量加大,西向信风减弱,改变了大气环流的常态,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反常。厄尔尼诺形成原因 一、自然因素。赤道信风、地球自转、地热运动等都与其有关; 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加剧气候变暖,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 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正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南赤暖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东南信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这个环流称之为沃克环流;沃克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近年来,各类媒体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个气候学名词:厄尔尼诺。众多气候现象与灾难都被归结到厄尔尼诺的肆虐上,例如印尼的森林大火、巴西的暴雨、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干旱等等。它几乎成了灾难的代名词! 可是厄尔尼诺究竟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说: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赤道海面的一种异常增温,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之间的强耦合事件的例子。大气环流(风)施加于海洋的应力是海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同时,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来自海洋的热量,特别是蒸发作用对大气环流有极大的影响。 厄尔尼诺的简化模型表明了能量在海洋中传播过程中的不同波动的作用。在这个简化模型中,海洋中的被称为罗斯贝波的波动,从赤道附近的异常暖的海面向西传播。当它达到海洋的西边界时会被反射成一种不同的波,称为开尔文波,这种波向东传,它起着抵消或改变原来的暖海温距平符号的作用,并引发降温事件出现。整个厄尔尼诺事件中这半个循环所需时间是由这些波传播的速度决定的,它大约需要2年。 这一现象本质上由海洋动力学驱动,与之相应的大气变化是由海表面温度确定的(反过来大气的变化会加强海洋温度分布型),而海表面温度分布是由海洋动力学决定的,因而用上面的简化模型表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质上是可预报的。 厄尔尼诺的起因

厄尔尼诺已成为当今妇孺皆知的“气象怪物”,不少人对它颇有神秘之感。而厄尔尼诺一词的原意也确实给人以神秘的想象,它是西班牙语“上帝之子”或“圣婴”之意。但现在的气象上的含意已完全没有这些意思了。它表示一系列的海--气反常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冷水区的消失,(2)太平洋赤道地区东南信风的消失,(3)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热水向东部扩散,(4)由上述三种现象引起的一系列气候反常。从厄尔尼诺出现伴随的三种现象可知,在非厄尔尼诺时期应出现与上述三种现象相反的现象,即(1)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有一片冷水区,(2)太平洋赤道地区吹着东南风,(3)西太平洋赤道地区堆积着大范围的热水,如能搞清这三种现象的原因,对厄尔尼诺的起因也就不难了解了。 厄尔尼诺出现伴随着的海--气异常,只是在近30年来才逐渐清楚的,最早的厄尔尼诺仅仅是与东太平洋冷水区的消失相联系。在一般年份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有一大片冷水区,这些冷水是从海洋深处翻出来的,为什么这里能上翻冷水,我们下面讨论。这些上翻的冷水带有大量的营养物,引来大量的鱼虾来这里觅食和产卵,无疑,这对当地渔民而言是丰年。冷水区一旦消失,鱼虾不来了,既使来了因水温偏高,造成鱼虾的大量死亡,这对当地的渔民来讲,无疑是灾年。冷水区的消失都开始于圣诞节前后,当地人认为,这是上帝让他的儿子给人间制造的不幸,所以把这一现象称“上帝之子”或简称“圣婴”。现在的人谁也不认为厄尔尼诺现象与上帝有什么联系,仅仅反映气象中的一些现象,或者认为是气象学中的一个具有特定含量新名词。现在人们关注的已远不是厄尔尼诺出现导致的某些现象,而是它对气候、生态可能造成的影响,更多的人在研究厄尔尼诺的起因问题。 一、厄尔尼诺的起因及形成过程 我们先把厄尔尼诺形成的主要原因告诉大家,然后再逐一地加以解释,(1)全球气温的上升,(2)春季西风带的加强,(3)沃克环流回归点的东移,(4)安第斯山对回归的沃克环流

对几个地理现象的阐释

一、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据统计,近100年来,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比人类出现前快1000倍。有科学家认为,目前人类正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物种平均每小时灭绝一个种类,比新物种形成的时间快100万倍。现在世界上有593种鸟类、400多种兽类、209种两栖类、2万种高等植物濒临灭绝。今天存活的哺乳动物有5339种,其中有四分之一可能灭绝,而全球濒临灭绝的植物种类占全部植物物种的47%,比过去一直认为的13%高出许多。目前地球物种灭绝并不是自然状态下的正常灭绝,而是人为干扰下的“集群”式灭绝。事实上,人类今天所处的冰期——间冰期的气候很适合物种生存,如果没有人类干预,现在应该是地球上物种很繁荣的时期。但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经济运作方式,加剧了生物大灭绝的进程,生物多样性受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威胁,生存问题已从濒临灭绝的物种扩展到地球上的所有物种。 二、北半球春季越来越短 千百年来,北半球的春季一直在缩短,每年都会比上一年短30秒至1分钟。2015年的夏季是时间最长的夏季,达93.65天,春季则为92.76天,秋季为89.84天,冬季为88.99天。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季相对夏季会越来越短,冬季相对秋季也会缩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原因是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地轴也在绕着另外一轴旋转,即地轴的两端并非精确地指向天空中的某一个方向,如北极点,而是围绕这个点在不规则地旋转,这叫作旋进。由于地球的旋进,每当夏至时分,地球在运行轨道上所处的点会有轻微变动,2016年的夏至点会来的比2015年更早一些。数千年后,春分时间的变动会变得更加明显。同时,由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日地距离不断地发 生着变化。地球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时公转速度较慢,地球运行速度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地球四季的长度。地球在12月到3月间运行速度较快,因此冬季和春季就会比夏季和秋季短。 三、冰川融化使地球自转速度变慢 地球的自转速度并不固定。据最新的卫星和陆上数据计算结果表明,地球自转速度略有放慢,放慢程度与依据最新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模型得出的预测结果一致。 从长期来看,太阳、月球对海洋的引潮力使地球自转速度变慢,这种变化使每日的长度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加千分之一秒,2000年来累计慢了2个多小时。地球自转速度短期内可能因多种因素作用而发生改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据1994年至2012年的卫星数据显示,南极洲的大面积冰川正在加速减少,其中一些缩减了18%。研究人员表示,由于冰川位于高纬度地区,当它们融化后,会将水从这些高纬度地区流向低纬度地区,这就像一名花样滑冰运动员把她的手臂抬起远离身体一样,这将会减缓她的自转速率。因为冰川融化是不规则的水体运动,地球质量重心的变化导致地球轴心出现轻微晃动,使地球的自转速度放慢。 四、地球磁场南北极或将逆转 地球磁场来自地球深处的地心部分,固体的地心四周是处于熔解状的铁和镍液体,地心在金属液中的运动,产生了电流,形成了地球磁场。该磁场削弱了宇宙射线,保护了地球生命的延续。从地质记录来看,地球磁场大约每20万年翻转一次,但是在受到某种干扰时,这个速度会变得越来越快。2015年国外科学家研究发现了地球磁极将反转、两极颠倒的先兆。地球产生磁场的 曹 军 (射阳县盘湾中学, 江苏 盐城 224312) 摘要:随着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变化,地理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和新情况,及时了解这些现象,对地理教育工作者来说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就几个地理现象作了介绍和阐释,以帮助教师了解最新地理变化信息。 关键词:地理;现象;阐释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摘要:厄尔尼诺现象作为大尺度上的海-气相互作用的突出表现,不仅对大气环流和气候产生显著的影响,而且对各地的生态和经济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厄尔尼诺现象可能的成因、预测手段、影响结果和结论四个方面作了相应的介绍,较全面的分析介绍了厄尔尼诺现象。 关键字:厄尔尼诺大气环流水温 ENSO 1.前言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为圣婴的意思,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原指赤道海面一种异常增温,现在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通常认为区域平均海温持续12个月以上为正距平,且海温正距平的峰值达到1°C或连续3个月区域平均海温正距平超过1°C,即可视为一次厄尔尼诺发生[1]。由于海水表面温度平均升高1°C,就会使海水上空的大气温度升高6°C,造成大气环流异常,严重地影响世界各地气候,所以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可以引起全球性的天气气候异常,造成大范围的高温与干旱,有时也可以使原本少雨的地区暴雨成灾。 2.厄尔尼诺成因 厄尔尼诺具有区域性强,能量变化大,活动频繁、有规律(如锁相)但无严格周期等特点。厄尔尼诺的发生、发展、消亡及再现通常有一个3-7年非严格周期的循环过程。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现象却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了。不仅如此,随周期缩短而来的,是厄尔尼诺现象滞留时间的延长。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目前有关厄尔尼诺的起因众说纷纭。主要存在六个推测: 2.1 推测1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而引起海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的可能原因有五种,下面将一一介绍。 2.1.1 信风张弛 通常情况,在信风的作用下热带太平洋地区会保持水位西高东低、海表温度西暖东冷。这是因为在赤道地区盛行的偏东信风作用下,在赤道大陆西岸为远离海岸的风。该风作用于海面,使得表层较温暖的海水流向大洋西侧,而大洋东侧深层较冷的海水上涌来补充表层海水的损失,形成赤道太平洋西

2020年春节期间天气情况预测

2020年春节期间天气情况预测 2017年春节期间天气会冷吗?2017年春节温度多少呢?适不适合 过一个温暖的春节呢?本文是2017年春节期间天气情况预测,2017 年春节天气预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今年冬季,受厄尔尼诺影响,冬季风偏弱,有利于我国冬季偏暖。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至少持续到2017年春季, 可能在2016年11-12月达到峰值,并有较大可能达到极强厄尔尼诺 事件标准(强度指标大于等于16.6℃)。 有印象的小伙伴应该还记得,今年夏季的天气非常奇怪,汛情严重气候复杂异常,这是由于2016年的6月有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因 此专家预测,2016-2017年冬天将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厄尔尼诺(ElNi?o)是西班牙语“小男孩”的意思。拉尼娜(LaNi?a)是西班牙 语“小女孩”的意思。拉尼娜也叫“反厄尔尼诺”现象,简单讲, 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给地球气候带来的影响是相反的。比如:厄尔尼诺通常会让东南亚国家发生干旱,拉尼娜通常会让东南亚国 家发生洪水。因此2017年的春节天气预测,专家称,今年冬季,受 拉尼娜影响,我国总体将出现偏冷的情况,但偏冷不是全国性的, 南北差异很大,相比较而言,我国北方偏冷的程度更为明显,对持 续偏暖的地区会出现偏冷的状况。 今年春运时间比去年早,正是冷空气最活跃的时候。与去年相比,预计今年春运期间气温低,雨雾天气增多,湿冷可能性较大,最冷 时段预计将出现在1月下旬-2月上旬,最低气温将降至7-9℃。 据介绍,春运返乡时段(1月24日-2月6日)有2-3天10℃或以 下的寒冷天气。预计返乡时段平均气温15℃左右,比去年春运回乡 时段的平均气温16.3℃偏低。冷空气过程大致出现在:1月21-24日、1月29日-2月2日和2月5-6日,多伴有小雨或中雨的降水, 其中,1月下旬末-2月初部分时间雨势较大。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a18784980.html,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作者:莫彬 来源:《科学》2015年第04期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与极端气候灾害将愈加频繁,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大宏观管理和系统调控力度,加强气候变化的监测和预报。 气候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分析气候变化的内因,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应对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必须接受的挑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两种太平洋水温异常的现象 厄尔尼诺(El nino)现象是指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在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由于热带太平洋的大范围增暖,常造成全球气候的显著变化。例如,在3次有记录的厄尔尼诺年份中,我国都发生异常自然灾害。第1次是1972年,我国北方大面积水资源奇缺,发生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最严重的全国性干旱;第2次是1982—1983年,连续发生异常天气,洪水泛滥导致数万公顷农田被淹,1982年8月黄河出现有记录以来第二大最高 水位,1983年7月长江水位许多观测站达历史最高值;第3次是1997—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全流域大洪水。 拉尼娜(La nina)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其表现与厄尔尼诺相反,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度现象。 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会造成冷冬热夏事件的异常增加。通常情况下是拉尼娜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厄尔尼诺年后随之就是拉尼娜年,但其发生频率要低于厄尔尼诺。从近几十年的表现看,拉尼娜同厄尔尼诺相比,有逐渐变弱的趋势。如1991—1995年中,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太平洋水温异常现象对气候的影响 海洋浩瀚无比,它的热容量比空气大,如果让全球海洋里100米深的表层海水降温1℃,放出的热量可供整个地球的大气增温5~6℃。因此,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水温变 化,对地球大气的影响就非常明显。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是通过赤道太平洋上空的纬向沃克环流来实现的。沃克环流控制着东西半球的热量、动量、水汽的交换和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乱,地球上的天气就会出现异常。在一定程度上首先使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一带,以及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东部沿岸一带,气候发生异常,随后出现气象灾害。

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状态及2016年气候趋势预测

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状态及2016年气候 趋势预测 摘要: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目前的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已进入第20个月,暖水区主要位于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区,中心强度超过4.0℃。受其影响,秋季以来,我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7成,超过30%县市降水量破历史同期最多记录。 预计,此次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到2016年春季。受其影响,今年冬季我省气温将较正常略偏高,降水偏多,且有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预计2016年春季有强对流和阶段性低温连阴雨天气;梅汛期降水略偏少;夏季降水量全省大部接近常年略偏多;盛夏高温干旱较明显;影响和登陆浙江的热带气旋略偏多。 一、2015/2016厄尔尼诺事件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指标,ENSO事件期间各月海温距平之和记为其强度指数,厄尔尼诺强度可分为5个等级,如表1所示,厄尔尼诺持续时间越长,温度越高,其强度越大,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越显著。 表1 厄尔尼诺事件强度等级的划分 此次厄尔尼诺事件为极强标准。截至11月底,此次厄尔尼诺事件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强,仅次于历史上最强的1997/1998年。该极强厄尔尼诺事件持续时间较长,从2014年5月开始至今已持续20个月,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12月第2周(12月7-13日),厄尔尼诺指数(Ni?o Z)为2.4℃(图1)。美国监测指数(Ni?o3.4)为2.8℃。目前暖水区主要

位于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区,中心强度超过4.0℃。 图1 2015年3月以来厄尔尼诺指数逐周演变图 二、厄尔尼诺事件会造成全球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事件是当前科学预测气候的主要因子,一般2至7年发生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能够通过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影响到全球气候,如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非洲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而太平洋中东部和南美沿岸国家多暴雨洪涝灾害。 强厄尔尼诺事件易导致我国秋、冬季南方降水偏多,而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偏少,次年夏季长江流域、江南降水偏多。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当年,冷空气活动易偏弱,严寒、大雪和冰冻天气易减少。此外来自南方强大的暖湿气流易与北方弱冷空气结合且维持较长时间,造成江南地区冬季降水量偏多。 厄尔尼诺事件之后次年夏季,主要雨带位置偏南的可能性较大,我国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多,而北方地区常常会出现大范围高温干旱。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事件共发生14次,发生当年,浙江冬季降水以偏多为主(图2),气温偏暖或暖冬的几率达10/14=71%。 厄尔尼诺事件之后次年,我省夏季降水量偏多、偏少年份相当,如1998年夏季为超强厄尔尼诺次年,我省降水量接近常年,

厄尔尼诺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的东南部,东临太平洋,西接欧亚大陆腹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 厄尔尼诺现象虽发生在距离我国比较遥远的东太平洋,并不对我国的天气气候产生强烈的直接影响,但它仍然会通过大气环流的变化来影响中国,所以不少气象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的出现与否是影响中国天气气候异常的一个强信号。不过,我国的天气气候变化还要受其因素的影响,不应简单地把任何气候异常都归结为受厄尔尼诺的影响,也不能说厄尔尼诺发生后必然对中国气候产生某种特定的影响。以下是近年来有关厄尔尼诺对中国天气气候影响研究成果的简要汇集。 关键词一、暖冬 冬季,亚洲大陆受强大的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而海洋上相对暖和得多,气压相对较低,空气从高压部分流到低压部分,从大陆流向海洋,因而我国大部盛行来自高纬度的西北气流,常有寒潮和冷空气天气过境,气候寒冷而干燥。冬季风的强弱是导致我国冬季冷暖的直接原因。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冬季,东亚极锋锋区位置往往较常年偏北,冷空气活动也偏北、偏弱,而南方暖气团势力相对较强。 据统计,近50年80%的厄尔尼诺年中国出现了暖冬,1990年代厄尔尼诺频繁发生,中国连续出现暖冬。因此,在厄尔尼诺发生时我国出现暖冬的机率较大。 关键词二、干旱和洪涝 我国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国家,降水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东南季风盛行的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到内陆地区,产生丰沛的降水。我国东部的雨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向北推移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5月,副高的位置偏南,我国雨带维持在华南地区;6月中旬到7月,副高向北推移,跳到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多雨天气,这就是著名的江淮梅雨;7月中旬,副高再次北跳,雨带移到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处于副高控制下,进入伏旱期;8月中旬,副高达到最北的位置,东北、华北、河套进入雨季。8月下旬副热带高压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圣婴)全球作乱 1.现象:“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一词的音译,是指太平洋赤道带出现呈2——7年周期性的不规律海水升温(水温上升0.5度以上,时间持续半年)现象,它不仅是海洋现象,而且还是一种气象现象,即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信风原来向西吹,现改变为向东吹,使得原本应在太平洋西部的高温洋流向东移动,致使赤道太平洋海域出现两大范围的浪峰)。 “厄尔尼诺”现象在5000前就已发生,1950年以来共发生过13次,最近在1998年前后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来势猛、发展快、危害大。 2.危害:①农业减产,亚太地区干旱严重,澳大利亚损失近13.5亿美元,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越南农业大幅度减产,有的地方如朝鲜连遭水灾,颗粒不收。1998年我国东部地区多雨,也深受其害。②严重打乱了全世界的气温和降雨规律,非洲南部气温上升很高,严重干旱;而非洲中部却降水量增多。③拉丁美洲沿海地区大雨滂沱,严重水灾,鱼群因水温升高(原来是寒流经过)而离开秘鲁沿海,甚至死亡。巴西、乌拉圭、阿根延也因大规模降雨,农作物损失惨重,人们被迫逃离家园。总之,每次“厄尔尼诺”现象会带来上百亿元的损失。 “厄尔尼诺”现象正在深入研究,相信在未来,人类会降服这个魔鬼。

———————————————————— 文章来源: 枫叶地理>> 气象部门介绍,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主要有三股:一是从极地过来的冷空气,比如贝加尔湖方向。这股冷空气较强,主要以大风、降温过程为主;二是冷空气团从西伯利亚方向过来,也会带来大风降温的天气,但强度不如前者;还有一种,是从西路过来的冷空气,比如从冰岛起程,经欧洲地中海,自西向东而来,这类冷空气容易带来大范围的降雪过程。 对于近期我国频繁出现的寒潮天气,气象专家表示厄尔尼诺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冷空气围绕着北极圈,在高空呈西风环流。然而受海温异常的影响,西风环流受到扰动,出现了蛇形的起伏,分成了西南风和西北风。 这次西风环流出现了三大缺口,西北风便趁机像潮水般一泻千里。一股从加拿大北部吹向美国东部并一路南下;一股从北欧西部南下影响整个欧洲;另一股从我国新疆一路横扫,直至两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