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谁先迎来黎明

4谁先迎来黎明
4谁先迎来黎明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仙岩沈岙小学金金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2)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2)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教学难点

世界时区图的认识。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只、世界时区图一张。

教师准备:世界时区图一张、转椅一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地心说(托勒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它日月星辰围绕着地球运动。

2.日心说(哥白尼)主要观点:

(1)地球是球形的,24小时自转一周。

(2)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及其他行星围着它转。

3.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看完后,请你猜猜这是哪座城市?(北京、乌鲁木齐)

4.能在地图上找到他们吗?

5.如果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来表示,北京在乌鲁木齐的哪一面?

6.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在不停的自转,由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那这两个城市,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一样吗?哪个城市会先迎来黎明呢?

二、经历模拟实验: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1.因为地球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无法看到它的真面目,我们通常可以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观察谁先迎来黎明。

给大家准备了实验器材——手电筒、地球仪。

先想一想,怎么做这个模拟实验?

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1)手电筒(太阳)保持不动,缓慢地转动地球仪

(2)实验前,先让乌鲁木齐和北京都处于夜晚

(3)实验时,认真观察谁先迎来黎明,完成实验记录单

(4)当音乐声响起后,请同学们整理好实验材料

另外,在实验中要注意观察,然后把这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的情况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中?

2.汇报:地球在自转的过程中,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顺序是怎样

的?

(1)自西向东:顺时针,北京先迎来黎明。

(2)自东向西:逆时针,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3.但是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可能有两种,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继续研究。

三、经历相对运动,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

1.出示视频:为了帮助我们研究,我们先来回忆与感受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运

动现象,看看有什么规律?

(1)乘在向前行驶的汽车上,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的运动的?

(2)乘在向后倒退的汽车上,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运动的?

(3)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场景吗?

(4)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总是自东向西运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5)现在你能来说说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了吗?

四、认识世界时区图

1.我们已经发现地球上不同地方迎来黎明是不同的,我们现在是下午一点多,地

球上其它地方也都是一点多吗? 那么,人们是如何规定时间的呢?

2.出示视频,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视频,看完回答几个问题

3.(1)一天有24小时,全球共划分为几个时区?每两个时区间相差多长时间?

西

东 模拟实验记录单

地球自转方向: ① ( ) (用示 或 画出来) ②自___向_____,_____针旋转 ③实验1:_______先迎来黎明。 地球自转方向:

西 东 ①( )

(用示 或 画出来)

②自___向_____,_____针旋转

③实验2:_______先迎来黎明。

(2)东京在东九区,北京在东八区,北京和东京两个地方时间相差了几个小时?

(3)北京和东京谁先迎来黎明,如果你去东京旅游,时钟要拨快一个小时还是拨慢一个小时?

(4)开罗和北京相差了几个小时?谁先迎来黎明?

五、课堂总结

1.总结地球运动的几个特点:运动方向和方式、周期、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

《我爱这土地》教学四步我爱这土地一等奖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学四步我爱这土地一等奖教案 我执教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抓住现代诗歌的四个鲜明特点组织教学,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一、反复诵读,感受其音乐美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和韵律上,但这首诗则主要体现在节奏上。每句的节奏可按3个节拍处理,每个节拍可作一短暂停顿。这样,诵读时节奏感就可以体现出来。我先引导学生用竖线画出每句的节拍,然后组织诵读,要求读出节奏感。本诗的节拍划分如下: 假如/我是/一只乌,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在学生各自诵读的基础上,再正误,择优诵读,然后由教师范读,最后是师生一起诵读。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学生大体掌握了本诗的语言节奏。但是,仅读出节奏还不够,还要把握诗句声调的高低、语流的缓急等,这样才能读出抑扬顿挫,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于是,师生又在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练读。 二、展开想象,感受其图画美 古人论王维的诗,称之为“诗中有画”。艾青的这首也是如此。我问学生:“你们从诗的字里行间看到了哪些画面?”有的说“看到了一只不断‘歌唱’的多情鸟”,有的说“看到了‘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有的说“看到了‘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还有的说“看到了‘那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可以说,这只多情鸟歌唱的每一个形象都是一幅回荡着历史强音的巨画!我又让学生展开联想,于是联想到抗战时期的“台儿庄”、“青纱帐”、“太行山”、“白洋淀”,“黄河在咆哮”的怒吼,“狼牙山五壮士”的雄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方案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方案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除了昼夜交替以外,还有天体的东升西落、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等。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这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3.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联系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有关的证据。 2.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根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2.培养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这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2.难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 【学习准备】

小组准备:自制教学模型、小纸人、北京和乌鲁木齐纸牌、记录单。 教师准备:大地球仪一个、小地球仪、课件、台灯一个、圆规、三角板。 【学习过程】 课前发给每组一个地球仪,自由看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刚才同学们都玩了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版的地球,胡老师也把地球缩小画在了黑板上,画阳光和分界线,当阳光照在地球上的时候,地球对着太阳的这一面是什么?预设:白天。 2、教师补充:白天我们可以称为昼,板书:昼。继续提问:那背着太阳的这一边是什么?预设:黑夜。教师补充:黑夜我们也可以称为夜,板书:夜。 3、教师表述:在白天和黑夜之间有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出示地球仪和台灯,在地球仪上看,打开台灯,当太阳照在地球上,对着太阳的一边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边是黑夜(学生一起说)。教师指着地球仪,从黑夜到白天过渡的这个时间叫做黎明什么?预设:黎明。板书:黎明。 4、引导:在我们中国有两个比较特殊的城市,一个是首都北京,我在地球仪上用红色五角星做了标记,另一个是新疆的乌鲁木齐,我用蓝色五角星做了标记,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和这两个城市。提问:这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一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徐桂梅一、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前三课特别是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即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由此引起的时间上的差异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第一部分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第二部分通过实验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相对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本课作为本单元的中间课程,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本单元的后续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包括见识或经历过地球上出现的各种天体现象,如太阳、月球、星体的东升西落现象、昼夜现象、四季现象等,对于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心。大多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科普类书籍等途径,掌握了一些有关地球和宇宙领域的知识,但还不能成为系统的知识。 经过几年的科学教育,学生在想象、联想、分析、概括、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均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发现并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能自主构建初步的科学概念(尽管有的不一定完整,有的不一定准确)。 地球和宇宙领域是小学科学课程比较难教内容,其中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相对运动、天体运动现象等都比较抽象,学生由于已有的经验和形成的认识,往往会顽固地拒绝接受原本是运动的物体要人为地定为静止不动,大多学生在理解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谁先迎来黎明教科版 (30)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一、本课时所属单元教学内容概述及位置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由于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因此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与公转。“地球的运动”,共有8课。前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昼夜交替。后面3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四季和极昼极夜。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谁先迎来黎明》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通过前三课内容的学习后,了解了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借助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的问题进行引导,对地球自转的方向进一步探究。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运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地球自转运动,通过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结合太阳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同时引导学生能够关注时差,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包括见识或经历过地球上出现的各种天体现象,如太阳、月球、星体的东升西落现象、昼夜现象、四季现象等,对于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心。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科普类书籍,一部分家中有电脑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掌握了一些有关地球和宇宙领域的知识,但还不能成为系统的知识。 经过几年的科学教育,学生在想象、联想、分析、概括、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均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发现并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能自主构建初步的科学概念(尽管有的不一定完整,有的不一定准确)。

最新-五年级品德与社会 第28、29课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教案 北师大版 精品

28、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革命烈士的姓名和事迹。 2.感受革命烈士的高尚精神和英雄气概。 3.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教学过程: 1.导入。“正当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胜利的炮声不断传来,人民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标志着共和国诞生的曙光已经出现在东方的时候,却有许多革命者勇敢无畏地用冷笑蔑视着敌人,用坚定面对着敌人的残酷。”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9页的红岩雕像、老师的话,朗诵陈然烈士的诗,并讨论:“革命烈士为什么不惧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因为革命者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革命无所畏惧。) 3.故事会。可以由学生讲述渣滓洞、白公馆中有关红岩英烈的英雄故事。教师也可以准备江竹筠等烈士的英雄故事。 4.阅读课文。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90页小萝卜头――宋振中烈士的故事以及老师的话。 5.播放并学唱歌曲《踏着先烈留下的脚印》。 6.教师总结。 29、日出东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含义。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经过和伟大意义。 3.知道国旗、国徽和国歌象征的内容。 4.学习革命先辈们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对革命先辈怀有深深的敬意。学习革命先辈们热爱祖国、树立奋发图强的志向。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随着中国革命不断取得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一个由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了。” 2.阅读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92页的课文和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949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做出了哪些重要决定?”(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组成中央人民政府,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并且确立为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出示国旗和国歌的图片。 3.讲授与讨论。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93页的课文和图片。“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

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 第4课时谁先迎来黎明

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第4课时谁先迎来黎 明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6题;共12分) 1. (1分)我国目前统一采用的地方时是 ________。 2. (2分)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________、地轴的________有关。 3. (2分)不同地区所处的 ________决定了地区之间________。 4. (2分)在模拟《谁先迎来黎明》的实验中,如果小组的同学自西向东慢慢转动,身上贴着写有________的同学先看到太阳;如果小组的同学自东向西慢慢转动,身上贴着写有________的同学先看到太阳。 5. (1分)如图所示,在向前行驶的车上,向窗外看去,马路两旁的树林向________运动。

6. (4分)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________,这其实正是地球与它们相对运动的结果。地球自转的方向,正好与它们运动的方向________,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运动的。 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7. (2分)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接黎明。 8. (2分)地球上不同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都是一样的。 9. (2分)上海的小朋友和西藏的小朋友同一时刻看到日出。 10. (2分)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11. (2分)地球上同一经线上的人们在同一时刻迎接日出。 三、选择题。 (共8题;共22分) 12. (2分)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A . 太阳 B . 地球 C . 地球自转轨道 13. (2分)哪条经线的地方时是我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A . 120°E B . 东九区中央经线 C . 120°W D . 116°E(通过北京的经线) 14. (2分)下列城市中,一天中最先迎接来黎明的城市是()。 A . 北京

语文教案-《小橘灯》2_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小橘灯》2 《小橘灯》教学设计示例2 设计思路用朗读法初步感知小姑娘坚定、勇敢、乐观的性格,教师相机佐以点拨,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加深理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解决生字生词,并介绍作者。2.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二)引入新课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有非常美好的童年,八九岁时,可以在父母的怀中撒娇,感受家庭的温馨;可以在老师的教育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感受社会的温暖;可以在儿童乐园里尽情地玩耍,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幸福。那么,解放前,儿童的生活情形是怎样的呢?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曾在1959年1月19日的《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1945年春节前夕重庆郊外的一个小姑娘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儿童的生活情况和精神面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三)整体感知(1)出示小黑板或投影仪,检查字词的注音释义。(2)作者简介。先让学生回答有关作者的知识,后明确。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女作家。“五四”时期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选集》中,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赢得很高的声誉。(3)时代背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瑞想1945年中国的现实是什么样的?抗战即将结束,处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他们逮捕、迫害、暗杀革命群众,重庆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

(四)教学过程(l)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听录音或饱含深情地范读课文,之后,让学生简述本文故事梗概。点一名学生口述,老师给予适当评议。教师明确下列要点:(第l -4自然段)我初遇小姑娘的情景。时间,“十几年前”“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地点,乡公所楼上。人物,“我”与小姑娘。事件,“我”在乡公所楼上见到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小姑娘“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她要打电话找大夫给妈妈治病,“我”帮了她,打通了电话。(第5-10自然段)“我”探望小姑娘的经过。“我”买了几个橘子,沿着石板走到了小姑娘的家,屋子很小很黑,她的妈妈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用的是小火炉、小沙锅;睡的是板铺;年夜饭是“红薯稀饭”。小姑娘掏出橘瓣放在妈妈的枕头边,然后做橘灯,“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拿出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做成小橘灯。“我”提着小橘灯,借助“朦胧的橘红的光”,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离开小姑娘。(第11-13自然段)“我”深深地怀念小姑娘。后来“我”知道,小姑娘的父亲叫王春林,因给进步学生送信,失踪了。“我”怀念小姑娘。每逢春节就想起小橘灯,想起小姑娘。让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故事情节。(2)初步感知人物形象讨论下列问题,点一名学生回答,由教师明确:①小姑娘的家庭情况怎样?②你对姑娘的评价是什么?教师明确:①贫穷又遭不幸,父亲失踪,母亲被打。为共产党送信,可以看出是进步家庭。②从小姑娘的语言、外貌、动作可以看出,她是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目标】: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4、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5、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准备】:两张小卡片,水彩笔,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 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二、模拟实验: 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

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3、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 三、认识相对运动: 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 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 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 3、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 4、阅读教科书P80页。 5、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 四、认识时区及时差: 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 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是教科版5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本课是在前三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即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根据其他星体东升西落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通过地球仪上的经线,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电脑、书籍等各种媒体及各科的渗透教学,已经熟悉了地球、宇宙飞船、星球、宇宙等词汇,已初步了解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着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传或公转的证据,那是很困难的。现在有必要让他们知道宇宙和地球的真面目了。通过“地球和宇宙”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还让学生认识到:复杂而且不可直接观察到的地球与宇宙是可以被理解和认识的,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人类为了解地球宇宙所做的努力,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宇宙的极大兴趣。 教法设计: 本课是在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通过对教材和本单元相关知识的研究,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新课导入,教材通过“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引起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研究,而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对于孩子来说有亲切感,而我通过让学生找这两个城市而了解它们的位置,并标下来,这是为下面模拟实验打下基础。 对于模拟实验我设计了两个模拟实验,手灯照射地球仪和学生模拟地球自转,学生模拟地球自转虽然能使学生明白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但并不能深刻理解真实的地球自转,因此我又设计了手灯照射地球仪实验,让学生真实感受地球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 用相对运动的特点来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在这一板块中,我设计了有层次的逻辑思维训练内容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相对运动的,通过思考、回忆、体验、联想、阅读材料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的概念,从而能够借助“太阳的动升西落”来推测地球自转方向。在先体会车往前开往后开看到的场景。找出直线型相对运动的特

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课堂教学大赛《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执教者:迎宾路小学校秦勤 联系电话: QQ:20704890

板块(一)设计思路 《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是教科版5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本课是在前三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即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由此引起的时间上的差异。通过对教材和本单元相关知识的研究,我发现谁先迎来黎明不仅决定于地球自转的方向,还必须基于人为的规定。同时人为规定是讨论时区、时差等问题的基础。因此人为规定必须在本课明确提出。 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中我有了这样的设计: ●选择合适的城市,通过对城市的两两比较引发研究,贯穿整堂课。 教材上提到的城市有乌鲁木齐、北京、巴黎、伦敦、纽约,而我只选择了三个城市:乌鲁木齐、北京、纽约。 通过“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引起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研究; 通过“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迎来黎明”引起对经线、时区的关注 再通过“乌鲁木齐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引起同学们认识到人为规定的必要。 选择乌鲁木齐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我们居住的城市就是乌鲁木齐,对于孩子来说有亲切感。 2、乌鲁木齐在北京的东边,两个城市恰恰处于两条相邻的经线上,学生很容易算出两个城 市间相差1个小时,能快速理解时间和经线互相对应的关系。 3、乌鲁木齐与纽约这两个城市刚好在地球的相对面,在“谁先迎来黎明”这个问题上产生 矛盾,从而引发对人为规定的思考,意识到仅仅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不能解决谁先迎来黎明这一问题,引出东经180°(国际日期变更线所在的经线的思考) ●通过设计有层次、有逻辑的活动进行思维训练,突破难点 用相对运动的特点来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在这一板块,我设计了有层次的逻辑思维训练内容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相对运动的特点,从而能够借助“太阳的动升西落”来推测地球自转方向。 我设计了直线型和圆周型的相对运动体验活动。 在直线型相对运动中,先用车往前开找出直线型相对运动的特点。接着,请孩子们运用该特点推测车往后开时应该看到的场景。这是一种思维训练。 让全体学生体会圆周型相对运动的特点——这是理解地球及其周围天体相对运动关系的基础。先让每个孩子自转体会,为每个同学观察其他同学的模拟活动打下基础。再有老师和学生代表从两个角度来模拟,一是站在地球人真实体验的角度模拟地球上的人每天看见太阳、星星在运动;二是周围的太阳、星星不动,地球应该怎么动才能出现刚才同样的现象。 有了这些有层次感的活动以及创设的不断地思辨的过程,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就比较容易了。 ●借助地球仪和课件辅助教学 1、地球仪的改良和使用 针对演示用地球仪:我用黑色黑口袋遮住它的一半,当老师转动地球仪时,学生会很直观、生动的观察到城市转入黑夜和迎来黎明的场景。为之后给学生的简易版的地球仪做好模型的铺垫。 为了研究的方便、每组的地球仪都这样改装是不现实的。学生使用频繁,塑料纸容易变形。同时,也不利于同时观察地球上任意城市在同一时刻的状态。因此我将发给小组的地球仪进行的简化,将底座的一半涂成白色,用以表示白天的区域。在所有地球仪上标出今天研究的主要城市----北京、乌鲁木齐、纽约。 2、课件的使用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教案

教案首页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学段五年级下册学科思品 章节第六单元 第五节课题名《冲破黎明前 的黑暗》 课时一课时 执教教师单位抚州市实验学校教师姓名邹牡花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革命烈士的姓名和事迹。 2.感受革命烈士的高尚精神和英雄气概。 3.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影视让学生懂得革命者视死如归的坚定革命精神。教学难点让学生从革命者英雄气概中汲取精神力量。 教具多媒体教学 时间 安排 一课时 课后小结 在人民解放战争中,无数革命先烈和英雄以他们的鲜血和生命,用他们气壮山河的事迹书写了创立人民共和国最光辉的篇章,他们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染红了革命的旗帜,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 备注

教案内容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革命烈士的姓名和事迹。 2.感受革命烈士的高尚精神和英雄气概。 3.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影视让学生懂得革命者视死如归的坚定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革命者英雄气概中汲取精神力量。 教具:多媒体教具 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重庆是长江边上的一座美丽城市。在重庆青翠的歌乐山下、滔滔的嘉陵江畔,半个多世纪前,曾经有两处国民党监狱——白公馆和渣滓洞无情地吞噬着革命志士的生命。请两名同学代表简单为大家介绍白公馆和渣滓洞。 二、学生介绍资料 1、白公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原是四川军阀的别墅。1939年军统局将此改建为看守所关押政治犯。原一楼一底的十余间住房改为牢房,地下储藏室改为地牢。1943年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成立,白公馆作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关押人员被移往附近的渣滓洞。 2、渣滓洞原为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其后,军统逼死矿主,霸占煤窑设立看守所,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关押四百余人。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仅15人脱险。 三、过渡语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 第4课时谁先迎来黎明 D卷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第4课时谁先迎来黎明 D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6题;共12分) 1. (1分)我国目前统一采用的地方时是 ________。 2. (2分)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________形成的,四季现象是由于地球________形成的。 3. (2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__,这就意味着越是________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4. (2分)在模拟《谁先迎来黎明》的实验中,如果小组的同学自西向东慢慢转动,身上贴着写有________的同学先看到太阳;如果小组的同学自东向西慢慢转动,身上贴着写有________的同学先看到太阳。 5. (1分)如图所示,在向前行驶的车上,向窗外看去,马路两旁的树林向________运动。

6. (4分)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________,这其实正是地球与它们相对运动的结果。地球自转的方向,正好与它们运动的方向________,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运动的。 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7. (2分)世界时区图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8. (2分)地球上不同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都是一样的。 9. (2分)上海的小朋友和西藏的小朋友同一时刻看到日出。 10. (2分)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11. (2分)地球上同一经线上的人们在同一时刻迎接日出。 三、选择题。 (共7题;共20分) 12. (2分)下列城市中,一天中最先迎接来黎明的城市是()。 A . 北京 B . 上海 C . 乌鲁木齐 13. (2分)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A . 太阳 B . 地球 C . 地球自转轨道

小学科学《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资料讲解

送教《谁先迎来黎明》 一、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第二部分通过实验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2、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教学难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小组准备:科学记录单一份/小组。 教师准备:地球仪一个(大)、转椅一把、课件。

【K12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详细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 明》详细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 明》详细教案 学校执教人指导教师适应年级课题谁先迎来黎明《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是教科版5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本课是在前三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本课从研究内容分为两大板块——地球自转的方向和世界各地时间的差异。 1、地球自转的方向:通过对不同城市迎来黎明时间的差异,引起人们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研究,通过认识相对运动的特点推测地球自转的方向。 2、世界各地时间的差异:通过认识经线、以及人为规定的最先迎来黎明的东经180°经线等先关知研究世界各地的时间差异。 1、科学概念: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转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逆时针或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方向和人为规定共同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先后。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和模拟实验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尝试运用相对运动的特点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最后推测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因参照物不同,对物体的运动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养学生运用客观规律推测事物运动情况的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认识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难点通过相对运动来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课时 1学时教学个)、标号1、2、3、4的头饰、太阳、星星的贴图、经线纸条模型、遥控笔、PPT课件。准备分组材料:改良后的地球仪。演示材料:大地球仪、标签、黑色塑料口袋教师活动一、引入 1、瞧!老师今天带来一个地球仪,但是这个地球仪比较奇怪,观察、思考、形象地展现我用黑口袋遮挡住了它的一半。猜猜代表什么意思?猜测地球在宇宙2、不错,老师还在在地球仪上标注了两个城市他们会一直处于白天吗?象认识昼夜3、播放在宇宙中,地球真实的交替和地球样子就是这样,它在不停地自转,这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自转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对地球的自转做更深入的研究。二、研究地球自转方向 1、揭题:“北和成都谁先迎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现在北京和成都都在夜晚,他们进入白天时,会是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明确研究主题 1、揭示课题 1 来黎明?”介绍改良地球仪:①PPT提示观察角度是在地球以外的太空对地球进行观察。②PPT介绍底座黑白部分的含义:为了便于研究,小地球仪我没有罩黑口袋.我们用改良后的底座代替它的作用,请看PPT,,老师把底座涂成了一半白一半黑,白色底座对应的区域的地球处于白天,黑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4《谁先迎来黎明》 教科版

4.谁先迎来黎明 【教材简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单元第四课,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前一课《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本课教材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并初步认识地球仪,明确两个城市在地球仪上的位置。第二部分,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发现由于自转的方向不同,两个城市迎来黎明的顺序发生改变,这部分是将问题直接指向了地球自转的方向。第三部分,在理解相对运动的基础上,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事实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并应用地球自转方向理解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多少小时,拓展至时区的概念。其中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从生活现象出发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自然相对运动的现象和坐在转椅上顺时针转动的感受,从而进一步根据太阳的视运动来解释地球自转的方向。 【学情分析】 大部分的五年级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和“北京比乌鲁木齐早迎来黎明”这些事实,甚至也听说过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但是学生往往只是停留在知识概念阶段,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为什么北京比乌鲁木齐早迎来黎明,也就是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学生往往是没有这样的空间概念的。同时由于每天看到日月星辰是东升西落,因此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地球是自东向西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由于地球的自转,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 视运动。

2019年精选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4、谁先迎来黎明练习题第三十七篇

2019年精选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4、谁先迎来黎明练习题第 三十七篇 第1题【单选题】 东边时区和西边时区的时间相比:( ) A、东边时区时间比西边时区的早 B、西边时区时间比东边时区早 C、东边时区时间比西边时区的相同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一艘船于2007年12月31日12时从西12区进入东12区是( ) A、2007年12月31日2时 B、2007年12月31日13时 C、2008年1月1日12时 D、2008年1月1日13时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城市中,一天中最先迎接来黎明的城市是( )。 A、北京

B、上海 C、乌鲁木齐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 )个区时。 A、12 B、24 C、36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哪条经线的地方时是我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 A、120°E B、东九区中央经线 C、120°W D、116°E(通过北京的经线)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在世界时区图中,每相邻的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 )。 A、1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 A、太阳 B、地球 C、地球自转轨道 【答案】: 【解析】: 第8题【判断题】 世界时区图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9题【判断题】

经线每个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个小时。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10题【判断题】 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接黎明。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11题【填空题】 北京正值11号中午12点时,美国纽约的时间是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2题【填空题】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这就意味着越是______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五年级科学下册 谁先迎来黎明5教案 教科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4.谁先迎来黎明 教材简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背景: 这一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概念也比较难理解。如何把抽象难懂的概念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是需要好好再研究的。这一课有很多抽象的概念,比如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顺时针旋转、相对运动等等,需要学生对空间有很好的想象力,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不能过于死板教条,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可能一下会搞混,对于他们理解地球自转方向会带来一定混淆。上课前,教师利用在教室四边的墙分别贴上东南西北,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到什么样是自西向东运动,什么样又上自东向西运动(随时结合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 教学设计:

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体系

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体系 一、时间模式:10+35(老师10分钟,学生35分钟) 要求教师尽量减少知识性语言陈述,活动时间不允许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从形式上看,只是把一节课的时间重新分配了一下,但是教学理念却有着质的变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学习毅力等由自己主宰,而教师承担的任务是对教学的设计、组织,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解疑、监控、调节、配合和评价。教师由主角变为配角,由前台退居幕后。 这种强行要求的课堂时间模式,最初需要多层面开展课堂推进,规定领导干部要上观摩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较弱的教师上过关课,整改教师上提高课。他们还多层次对课堂把关,有“校委调度课”、“学科促进课”、班主任的“坐班保底课”、“督促课”等。 “10+35”的宗旨是倡导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为了保证不走样,学校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强化参与意识课堂组织由原来的教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变成以“小主持人”为主,教师为辅的组织模式。把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以及解答、评价、批改、板书等全部交由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注重培养学生勇敢表现、主动积极的性格。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花样繁多的评选,这样“秀”、那样“能手”等。 2.感受学习的快乐杜朗口中学把“激励、唤醒、鼓励”当做教师组织课堂的三大法宝。 3.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明确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五个字“读、思、问、议、评”。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习惯。 二、组织形式:全员合作——师生合作,学生小组合作 三、课堂特征: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四、课堂环境:没有讲台,四块黑板,学生分组相对面坐(一般为8到10人一组) 五、教学形式——“三三六” 杜郎口中学把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改套路概括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前一个“三”为该模式的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后一个“三”为自主学习“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预习模块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老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

谁先迎来黎明 说课稿

谁先迎来黎明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今天说的这节课是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的第四课《谁先迎来黎明》一课。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现象,但是究竟是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活动。所以,作为本单元的中间课程,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建立相对运动概念,对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活动。通过确定两座城市的相对位置,提出自转方向的问题,观察得知太阳东升西落的现在,观看视频并亲身模拟实验,建立相对运动的直观概念,最后推导模拟出地球的自转方向由西向东。第二部分:认识世界时区图。通过对地球自转方向的学习,得知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经过时区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学会计算时差并加深理解。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内容、课标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科学概念:①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成自西向东。 ③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④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 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②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进一步激发探究地球空间领域的兴趣。 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自西向东。教学难点确定为:不同时区有时差,计算时差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地球仪;写有“北京,乌鲁木齐,东,西”的卡片,讨论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射灯,地球仪,写有“北京,乌鲁木齐,东,西”的卡片。三,学情分析,教学方法: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量两年的科学学习已初步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基于该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我预设三个大的教学环节:第一部分是“创设情景、引入新知”。第二部分是“合作探究、获取新知”。第三部分是“巩固拓展、应用新知” (一)第一部分是“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教师首先通过既有知识来带入话题,并向学生提问:我们知道了由于自转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